來源: 大夏之聲的日誌
新週刊201110期封面新週刊201110期封面
男人是一種性別,還是……
男人沒了?
男人不只是一種性別,男人更加是社會角色。
男人應該是主流價值觀的承載者,是社會道義的擔當者,是家庭的基石,既有力挽狂瀾的勇氣,又有恢宏大度的品格。
中國男性比女性多6500萬人,諸多領域卻“陰盛陽衰”。這是男人異化的結果。他們在取得現實世界空前勝利的同時,在精神和價值觀層面多處失守。
貪污和腐敗的多是男人,飆車和醉駕的多是男人,批判社會的多是男人,栽在性事上的多是男人——他們擅用了男權社會的權,金錢共成功一色,荷爾蒙與特權齊飛,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然後說“男人真難”。
女人其實更難。但男人的抱怨和炫耀淩駕于女人之上,扮演著施者的角色。離開權、錢、車、房,男人的魅力還剩下什麼?
男性還在,男人的精氣神沒了。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志,他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他的責任感與正義感,大幅度讓位於隨波逐流,不亦樂乎地爭名逐利。男人沒了,女人的半邊天撐不起整個社會。
思想和價值觀才是男人的肌肉,情懷和品格才是男人的魅力。否則,男人們貌似老子,其實只是孫子。
男性還在,但,男人呢?
從生理的崛起到心理的犬儒
——中國男人是如何異變的?
男人還在,雄性氣質減弱;勇氣還在,目標模糊;價值觀還在,價位下滑。生活還在繼續前行,男人越來越難。中國男性要想從社會中心重返人性家園,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只是秀秀肌肉和金錢,這一希望實現起來任重而道遠。認識自己,解放自己,有道義,有擔待,這才是男人。
文/潘濱
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強者。曾經是“她世紀”的護花使者、“女人生猛”的溫柔知音、“偽中產”的捍衛神、“急之國”的先行軍。
而在諸多大中城市的中堅階層,不少男人卻在貌似強壯的外表下,逐漸失語與淪陷,要麼為生活所累,成為物質奴隸,要麼……
以生活和家庭之名,我們變得犬儒,還自認幽默,我們變得憤怒,還自認激情,我們變得焦慮,還自認上進,我們變得浮誇,還自認“大國崛起”。我們喝的酒比任何時候都多,詩意卻比任何時代都貧瘠。
身上的贅肉在一天天增多,男人們的大丈夫品格卻在逐漸減弱。就像我們的飯局越來越多,格局卻越來越小。中國男人品質的塌方已然在阻絕通往幸福的盤山公路。
男人在走向消失,不是在肉體上,而是在內心裏。
做男人為何變得這麼“難”?
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社會景象:男人成為“難人”,是這個社會壓力的主要承受單位,維也納男性健康國際學會的調查顯示,男人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人的3倍,因車禍而死亡的人數是女人的6倍,男人平均壽命比女人少4年,男性的健康與30年前相比並沒太大改善,而去看醫生的比例卻比女人低40%。
對中國男人來說,城市生活本身的壓力不斷加碼,不得不沉浸在賺錢迷宮裏,絞盡一切腦汁在人民幣的數字遊戲裏奮鬥。高房價、高物價、高男女性別差,使得男人更難買得起房子、車子,更難於娶到滿意的老婆。政策的不確定性,社會階層的進一步固化,加劇了“難人”的緊張程度。於是早衰、焦慮、抑鬱、欲望持續地折磨著中國男人。
“壓力、污染是男人的兩大殺手。”一位38歲的北京男士這樣描述自己所處的環境,“幸好我結婚生子早,孩子現在五歲半了,周邊很多朋友想要孩子要不上。”
新的醫學研究表明,就身體整體抵抗力而言,女人強于男人。中國成年男性中患各種男科疾病的比例約占男性總數的20%—30%,且發病群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男性健康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北京近10年居民死亡情況調查報告顯示:40—59歲組死亡人數在10年中上升了2.4倍,其中男性增長了73% 。
男人的生命曲線正在從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負擔曲線在持續上升,這兩條剪刀狀曲線大概於44歲相交,這被稱為“中年剪刀”。這是中國男人在社會逐漸走向失語的外力原因之一。
於是,我們甚至聽到這樣的反抗聲音:男性特權是一個陷阱,它對應的永遠是壓力和緊張,它要求男性在一切場合有展示其男子漢氣概的義務。對男性的社會要求和角色扮演,恰恰是導致男性心理脆弱和精神萎頓的致命傷。
除此之外,“中年危機”幾乎是男性在步入事業小成之後的“必經之路”。有一位媒體總編便感慨自己的人生下半場開始了,他稱之為“混吃等死”——事業進入天花板、家庭進入固化期、世俗使命已然完成、精神召喚仍顯失落。
曾為物質而累,異化為賺錢機器;曾為女人而累,退化成原始動物;曾為社交而累,衍化為社交狂人。也曾變身改革先鋒、不公鬥士,但這一代“中國憤青”終可能以“犬儒”的方式謝幕。
男人沒了,女人還在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客觀造成了男人的無所適從。女權主義的傳播,使得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傳統性別秩序發生徹底改變,這無疑是時代進步的應有之義,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推動下,獨立女性意識的發展,是符合經濟規律和社會運行道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男性失語了。
傅書華是一位女性研究專家,但是作為一名男性,他“痛切地感覺到了男性的失語”,他說,女性批評的一個基本思路是,話語霸權為男性所掌握,女性的價值定位是由男性給出的,女性失落了自身而不自知。因之,女性應該解構男性話語,重新尋找、確立自己的價值立場,發出自己的聲音,使自己不僅成為人,重要的是成為女人。
新女性找到了自己的話語和價值方向,舊有的社會性別體制“重裝系統”。但是,新女性的形成,並沒有對應的新男性出現,那麼原有的男性角色就在這一過程中淪陷了。對此,傅書華不無難受地說:當女人開始成為女人並發出自己的聲音時,男人卻還傻乎乎地沉浸在自己原來的社會符碼中,既不知道使自己趕緊成為男人,更遑論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男性,被定位為在社會重大轉型時期被寄予重大社會期望的角色。他們需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尊重和體諒女性,脾氣好,對老婆忠心,是個“顧家”的男人——家庭婦男。
然而,新男性卻被稱為“灰色男人”,他們的特點是為了妻兒過上體面的生活,他像陀螺一樣瘋狂地工作,但是內心一直渴望在50歲以前退休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每週有相對固定的運動時間,但是仍然經常失眠,腸胃欠佳……
這是新的“兩性代溝”,女性一方面希望男性豪邁霸氣,“像個男人”,事業有成,另一方面,又期待男性體貼、瞭解自己,多花時間陪自己——男人往往分身乏術,從而造成新的性別緊張。在這種性別失衡中,更使得男性無所適從,無怪乎有男人哀歎“此為最終的失語和淪陷奠定基礎”。
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曾經對老人有利,對男人也有利。老人們照著自己的形象塑造下一代。男人們照著自己的角色塑造女人。西蒙·波伏瓦曾經在《男性批判》中說: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但現在卻可以說:“男性是天生的,卻是被用舊的。”
人們更多的是在陌生人社會裏互相算計,在契約人社會裏互相限制和約束。血緣約束力已經被異地他鄉的分離所割裂。中國傳統的性別防衛軌序失效了。新女性逐漸崛起,舊男性日漸淪落。男人進一步失去自己,成為負擔的承載者和秩序的被改革者。
男人是女人的臂彎,但這臂彎易折;男人是家庭的靠山,但卻有愚女移山;男人是公司的骨幹,但卻跳槽完了還吐槽;男人是語言的動物,但卻內心不安。“社會不靠譜,還想要男人靠譜嗎?”男性在反思。“男人不靠譜,社會還會靠譜嗎?”女人在反問。
放下鞭子,解放男人
中國男人的集體肖像是:沮喪、挫敗感強、成功者不覺成功,失敗者不抱希望。混日子是常態;“混吃、混喝、混炮打”(電影《非誠勿擾2》臺詞)是變態;而給自己開一場“人生告別會”則幾乎是“精神分裂的一個浮想”。
“男人終於成了自己不想成為的那個人。”一位男士向朋友無奈地總結道。常常是“心未動,身已遠”,偶爾發出“沒有男人,只有老男孩”的喟歎,在面對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時,又不得不板起臉、憋著腔調,不說人話。
沒錯,思想和價值觀才是男人的肌肉,但男人的肌肉只在心裏生長,無從付諸行動。再昂貴的健身房年卡都阻擋不住中國的男人們在喪失自我的道路上一路滑坡。
中國男性要想從社會中心重返人性家園,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只是秀秀肌肉和金錢,同樣“任重而道遠”。事實上,婦女解放發展到今天,之所以仍難看到盡善盡美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源于男人未能解放。只有解放男人,才能真正解放女人,達到兩性平等的理想境界。
四十多年前,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男人解放運動”,它基本上模仿女性解放運動,並帶有同性戀解放運動的色彩,有了不錯的效果。在當下中國,雖然背景不同,社會結構差別較大,但面臨相似的問題,男人也應該為自己掀起“解放運動”。
來自聯合國的性別權力測度表明,從2003年起,美國的女人財富首度超越男人,而日本超過一半職業女性創造的企業獲利為所有企業平均值的兩倍。在職場上,男人需要調整心態,重排自己的成就序列。一個精神上富足且自信的男人,有觀念影響力,同樣能獲得尊重,哪怕他的地位並不高,賺的錢並不多。
男人的魅力呈現方式有多種多樣。你不是一個好的商人,可以去做一位生活家,經營情趣。你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還可以嘗試去做一名不錯的演員……以此類推,萬種可能。性別的解放,有時也可以引發人生的解放。
中國的男人正在走向坍塌,只是在錯誤的方向使力,停下來想想再出發,貌似也不錯。
(實習生舒心對本文亦有貢獻)
在這個陰性的二時代
除了權、錢,男人還剩下什麼?
離開權、錢、車、房,男人的魅力還剩下什麼?除了鬍子、肌肉、荷爾蒙,男人還應當有什麼?
文/肖鋒
一百歲的周有光老人說,美國是西歐革命思潮的結晶。結晶不結在西歐而結在荒野的北美,因為西歐有特權階級在作梗。民主革命終於使歐美文化走上了全新的道路,結束了神權時代,開創了人權世界。
誠哉斯言,可那是美國。在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浪潮中,中國男人該擔當怎樣的社會角色?
“奶奶的一代”憑何競爭?
孩兒們越來越缺乏男子氣,這是當下普遍的看法。我以為,現在豈止是沒有男子氣,連青春期也沒有了,早早被廣告消解掉了。沒有了壓抑、反思、挫折、吃苦頭,也就沒有了反叛,一切唾手可得了。沒有青春期的社會是不會勃起的。比起大國崛起,我們更希望強國崛起。現在看來,郭敬明比韓寒更代表這個國家的未來。但願我看走眼了。
網上一位90後反駁我,說男生除了個別外其實都還是大男子主義的,甚至很自以為是。可小同學,大男子主義和自以為是並不是男子氣呢。
許多80後90後不知20年前發生的事,“那年我剛出生啊,發生了什麼?”新世代娛樂精神滌蕩一切,沒有了歷史感,沒有了沉重感——想當年17歲的牟其中、楊小凱在不同地方寫就同名文章《中國將向哪里去》。現在年輕人不會再寫這類文章了,中國向哪里去關我鳥事呢?
新生代在特定意識形態環境裏長大,享受著社會變革帶來的物質財富,宏大的革命敍事被不斷解構和碎片化,物質目標成為生命的終級意義。只是當現實與理想的殘酷落差突然出現,他們開始痛了,開始承受不了了。我懷疑他們能否抗得住即將到來的打擊。
我一進五年級兒子的教室,一片嘰嘰喳喳的小丫頭。我問兒子你們班有沒有男子漢,他反問被老師罵後不哭算不算男子漢。(現在小學的班長十之八九是女生,陰盛陽衰吧?)
中日韓夏練營敗下陣來的,每每是中國孩子。日韓把孩子們訓練成士兵那樣,負有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力。中國的孩子未來有能力跟這樣的鄰居競爭嗎?
當然,更應該提高孩子們的工作能力、創造力、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而寵愛是培育不出這些精神的。
在中國,“奶奶的一代”正在出世。80後們“早點生個孩子給父母玩玩”,這叫“生而不養”。“獨一代”生出的孩子於是就成“奶奶的一代”。
有道是:爹忪忪一個,娘忪忪一窩。《教父》中說,不花時間跟家人在一起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家庭不能沒有男人的角色,下一代教育不能沒有男人的角色。可平心而論,有多少男人全過程陪過孩子?到社會打拼成為不回家的藉口。於是“媽媽的一代”、“奶奶的一代”就成為中國孩童的特徵了。
流行雜誌和電視畫面上,“瘦肉精”男正在秀著他們的肌肉。真到壓力來臨,這身肌肉能派得上用場嗎?
男性時尚雜誌打出名士、睿士、智族,還有就是所謂精英,很少提紳士。中國有紳士嗎?“Ladies and 鄉親們”。“鄉親們”太多,gentleman鳳毛麟角。紳士要有擔當,並不是套上件dunhill就成的。就連廣告商熱衷的“貴族”也是被片面化的。在歐洲貴族在打仗時要衝在前面的,王室成員必須服役。這才是有擔當。
外國叫紳士,中國古上也有過君子。君子當自強不息。
離開權、錢、車、房,男人的魅力還剩下什麼?除了鬍子、肌肉、荷爾蒙,男人還應當有什麼?
傍傍族盛行於世是時代的悲劇
五四青年節當天,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稱,非私營單位工資為私營單位1.8倍。人們感慨:幹一番“事業”不如直接在“事業”單位幹。 ( 註: 中國大陸訂五月四日青年節, 中華民國訂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 )
傍傍族的盛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如果不進入“精英階層”,那麼必然被邊緣化為蟻族,不作出妥協很難混好。如果說傍大款凸顯兩性機會不平等,那麼傍傍族則凸顯階層嚴重分化、板結化。社會板結,憑實力向上流動幾成空言。更主要的,傍傍族表明了男人陰性化這個不爭的事實。
不少人都在質疑中國大學誤人子弟。“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這是錢學森之問。如果校長整天周旋于官場、名利場,如果教授們都忙於應付找項目掙錢,不要說諾貝爾獎,就是起碼的教書育人都做不好。如果拔尖人才畢業後仍然進入圈養體制,誰來為這個國家創新?
大學為大師不為大官,首先要宣導獨立人格。
那麼自由呢?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佛蘭克林語)。這裏就是我的祖國,我要使她自由(李敖語)。有些人會說李敖有作秀之嫌。但李大師有資格作秀。八年牢獄經歷就是資格。李敖在北大清華等地的講演,我注意的不只是大師的揮灑自如,而是旁邊校長、教授們的緊緊張張、無言以對。
王小波的貢獻之一是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擺在國人面前當鏡子。他還說中國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槌騸經歷。讓人們不肯說真話,只肯講大話、客套話,這就是“制度性閹割”。所以這個漫長的槌騸經歷是從小學開始,確切地說是從小學作文開始。
英文guts這個詞很有意思,既有內臟,又有膽量和勇氣之意。“只要你抓住了他的睾丸,你就抓住了他的思想”,這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名言。現在是誰抓住了男人的guts,就抓住了他的思想。於是,時代盛產公公知道份子,公公學者,及公公校長。
中國式成功學是男性成功學。他們中的某些人喪失了責任感、勇氣及個性氣質,努力成為混世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不再有家國情懷,不再浪漫,不再教子,甚至不再在母親和妻子身上花時間,更熱衷於賺錢、鑽營和享樂。
官場,職場,還是情場,男人們的擔當在哪里?對族群的擔當與對價值觀的擔當又在哪里?簡單講就是:你對民族的子孫後代怎麼交待。這是個經濟騰飛、社會轉型的年代。如果一味追求個人所謂成功,我們這幾代人,沒有一個能逃得過子孫的詛咒。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閹割文化。但傳統文化之下也有士大夫精神與君子風度,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至少也有梁漱溟、王國維、朱自清們的清高精神。
男人的職責是什麼?男人不只是把麵包帶回家的那個人。男人的職責是擔當,當危險降臨,他是擋在門外的那個人;當邪惡當道,他是挺身而出的那個人;當世道衰敗,他是力挽狂瀾於既倒的那個人。男人還是培養子孫成為男人的那個人。
什麼叫真正的屌絲
來源: 潘金潔瓊的日誌
曾經,我以為,不洗頭髮,胖子,家裏沒錢,小氣,長相猥瑣,粗俗,終日倒塔叫做屌絲,但今天看完今天的糗百,我覺得我對於屌絲這個詞的理解,真的太膚淺了。
這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普普通通,家境不算好,但也不是特別窮,在大學裏找了一個物件,女孩或優秀或一般,她們樸實,天真,是他們心中的女神,兩人恩恩愛愛處了一段時間,男生突然開始思考人生,思考世界,發現沒背景,沒技術的他似乎並不能給女孩特別美好的未來。他並沒有選擇努力和溝通,而是回到學校和女孩分手,理由是:對不起,我不能給你什麼!多麼偉大,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啊,親!
於是女孩承擔了他的家庭,他的平庸的後果,傷心地離開了,找了另一個自信會給她幸福的男友。
男孩被自己偉大的愛深深感動,但覺得像自己這種屌絲,實在不適合談戀愛耽誤人家姑娘,於是依舊平平庸庸過完了大學的日子,然後平平庸庸找了一個工資不算高的工作,繼而相親,此時他們的女神已經嫁人了,也許丈夫不那麼讓她們心動,浪漫,但平實可靠。而男生在一個又一個的相親中,被相親物件的要求打敗了:要有房有車。男孩憤怒而無力,開始沉淪在網路中,在D8憤世嫉俗,在任何事件中都表現出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大喊:女人拜金啊!好女人都哪兒去了!沒房子死完啊!他們卻忘了,曾經有這樣一個女孩,但自己卻把她推開了。回憶扭曲了,他忘了自己的拒絕和傷害,女孩的離開的動機,被他們解讀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了。他們滿腔怒火,就借著網路這個虛擬的平臺發洩,他們沒有錢,沒有關係,於是到處都喊:這個世界沒有關係哪有出頭之日啊!好黑暗啊!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
他們覺得自己是偉大地為愛情奉獻了,他們覺得自己是心懷天下,他們覺得整個世界都拜金,都黑暗,他們覺得無力而不為所動。
到了年近30,靠著父母的積蓄,買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娶了一個不算漂亮的姑娘,兩個人在柴米油鹽中,過著日子。在他們眼中,世界是如此現實,於是他們也如此現實,從不願意試一試,從不願意反抗,他們會做的不過是在網上咆哮,嘲笑別人五毛,傻狗,在所有漂亮女孩的照片下留下“已擼”,對壯志滿滿的後生搖搖頭,說一句“too young,too naive“。
當他們回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太偉大了,只是這個世界太現實了。
什麼是真正的屌絲,這就是真正的屌絲,一輩子都是屌絲,一個男生可怕的不是你窮,你難看,你矮,可怕的是在你身上永遠看不到未來,你永遠只會抱怨,自以為是,而沒有行動。
本來想發狀態的,太多了,寫不起,目測這樣的男人還挺多。。。
一個清華學生留學香港後對人生的思考----名校就是名校,可見精英階層的存在是不爭的,難得看到那麼清明的文字
來源: 侯芳的日誌
98年本科畢業,又順利地被保研,當時的我只是一個憨憨的書呆子,純潔的如同高中生,在清華這種和尚廟一般的理工學校裏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讓我一見就臉紅心跳。未來是什麼對於我就是“讀完研再說”,反正成績還行,不讀白不讀。天上掉了餡餅,用我的兄弟的話來說。香港正好回歸一周年,教育部要選派一批本科畢業生去香港科技大學讀研,以加強兩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華當然要占不少名額,系裏的幾個牛人去了美國,所以這個餅就掉到了我頭上,確實是個不錯的餅,不用考G、考托、全額獎學金,連什麼手續都是學校和教育部包辦了,我分文不花,後來香港科大的聯絡人抱怨中國的辦事效率和程式煩瑣,至於怎樣的麻煩過程,我至今都一無所知。
香港科大
就這麼糊裏糊塗地來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學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現代感的建築更讓我們爽眼。當時的一個哥們說:“媽的,就是用銀子在荒山野嶺堆出來的,這樣的物質條件算是讓我滿足了。”後來得知就是亞洲最美麗校園,倒也絲毫不懷疑。據說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貿易和服務的優勢正受中國沿海城市的挑戰,而科技就是競爭力,就下了狠心投錢建了這學校,請來了學者。耗資400億港幣,相當於微軟公司一年的純利。組織的參觀,教授的講話,英語的培訓很快就過去了,當時的新奇興奮也褪得乾淨,每天面對這青山海景,最後也麻木得沒有感覺了。由此可以推測娶一個漂亮老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如果不是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華人,臺灣和大陸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數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裏拿了PhD,奔這裏的高薪來了,他們的PhD頭銜總要和名字相片掛一起,掛一輩子,Harvard和Standford之類的當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萬港幣,也就是一個月可以買小汽車,比一般的美國大學高。知識真的值錢了,讓我們充滿了對未來的嚮往。有回和教授們吃飯,談及大陸大學教授的待遇,他們就感慨:“知識份子真被廉價到了可恥的地步。”我們也無話可說,反正不是我的錯。然而錢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師正是三十出頭,教授職稱還未到手,和學校只是幾年合同,其他的學者也不斷在申請進來,所以壓力頗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自己做學問要緊,培養學生的事就要往後排了。剛進來時很多教師和我們親切講話,之後就不見了,好久不見就不認得。研究生當然有導師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會找我的。上課之後就是絕對的自由,當時自由得很是愜意。
蕭伯納說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欲望沒有被滿足,二是它得到了滿足。這話的確是部分的真理。當我住在這絕世美麗的地方,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商店買東西不用擔心付不起帳,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時間時,最初的半年裏,卻發現情緒每況愈下。西方化的建築設計將個人的所謂privacy保護發揮到極致,進了宿舍就基本感覺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單元的人也有獨立的臥室,大家都是進了房,將門一關,隔離了,誰也不好意思去敲門。剛來時認識的一夥人,後來發現根本遇不著,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幾的叔叔級人物,偶爾可以說上一兩句話,卻永無可能說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間裏做研究,忙碌的無瑕顧及他人。
平心而論,對於一個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確定的目標和興趣,對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準備投身科學研究中,那麼這裏真是一個好環境。但是我種茫茫睜著無知的眼睛的毛頭小子,卻是完全另外的感覺。那種茫然的苦悶感覺真是難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將窗戶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覺不舒服。
懷念在清華的破樓裏相互串門打鬧的日子,懷念抱著籃球在走廊裏叫一聲就應者雲集的日子,可是懷念解決不了問題。以孩子的心理去進入成熟嚴謹的環境,不可不說是一次考驗。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養,我一路順當地走過來,發現完全的上當。我在成功的通過了一次次考後,最終都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通過這些占距人生的考試,這個所謂的優秀學生只是在不停地讓自己去符合那個“優秀”的外在標準來麻痹自己的虛榮心,而自己,那個真正的自己卻一直沒有存在過,沒有發育過。我學的任何課程都無法幫我解決當時的苦惱,那麼每天學那些微分方程又是為了什麼?還去為了父母的微笑,人們的贊許嗎?年年得獎學金的清華畢業生是了這麼一個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生活是什麼,對社會毫無接觸,二十出頭,可是見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會解各式各樣的方程,卻不能解決自己的困惑,碩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還應不應該這樣走下去,這狀態難道就是我的追求?一個智商還不錯的人努力多年就變成這樣?
這是一個問題,很早就有了,只不過太晚地暴露出來,我相信這樣的問題依然將被很多師弟師妹們面臨,我相信在清華依舊有很多像我當年一樣的學生。當看到他們天真的討論: G 2***, 托 6**,GPA 3.*, 學校名次Top **, 仿佛幾年的辛勞就只為那麼點數字,人生的終極標就是goabroad. 我無法不為他們憂慮。這也是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沒有對做研究的真正興趣,但是用盡了精力去獲得一個去國外做科學研究的機會,就洋溢在掩飾不住的喜悅裏,甚至對人生毫無真正規劃,對自己的興趣一無所知,為出國而出國,那將在告別父老鄉親後去迎接苦悶的開端。
香港的學生很實際,決大多數本科畢業就去賺錢,三十之間為結婚買房奮鬥,如果告訴一個香港人說你二十八了還在讀博士,他會覺得你很失敗,可能是根本不會賺錢。而留下來讀博士的香港學生,就是真的很喜歡作研究的人,扎實地做事,他們的認真讓我們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馬的大陸學生汗顏。
生活在香港
都說香港是彈丸之地,其實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也不算小,不過大多是山,可利用的地方不多,很多商業區都是添海造出來的。亞熱帶的氣候,又在到處是山和海灣的地方,風景當然好。香港的氣候比北京舒適一萬倍,冬天冷不了,夏天也不太熱,甚至沒有明顯的四季感。只是上半年天氣有些潮。成天都有濕濕的感覺,北方人有點受不了。
香港的交通極其發達,公共車從不擁擠,也很少堵車,可是香港的道路比北京的窄得多,車也不會少,佈局和管理更好而已,看來北京走向國際化還須努力。這裏是名符其實的購物天堂,東西也不算貴,電器和服裝可能比北京便宜,特別是國際名牌,由於沒有關稅,肯定要比大陸便宜。所以不必帶很多衣服來,足夠便宜了。但是服務業,比如吃飯,理髮,涉及到員工勞動和地租的就要比大陸貴好幾倍。可以隨便往來深圳也是在香港的一大好處,一天可以輕鬆來回好幾次,在香港讀書的學生可一得到香港的臨時身份證,加上護照上蓋個章,就可以自由出入境了。
常有人問及香港的影視明星,可是到了香港就覺得那些人也只是打工仔,背後是更有影響力的老闆,一旦老闆不想捧了,明星就會很快消失,新人會取而代之。看到他們賣力地載歌載舞,其實也是生存需要,在商業社會裏那是絕對的驅動力。
香港的金融和資訊服務相當發達,在所謂第一世界裏也算相當突出,可以很便宜的享受到信用卡,電訊,互聯網服務,因此有些人在香港呆久了再回來反而不適應了,主要就是這些方面,當然還有其他制度等軟體原因。
說到學校的生活,物質條件比國內任何大學好,甚至條件好過美國不少學校,香港的學生很少住宿學校,所以一到週末放假學校就很冷清。通常大陸學生獨享學校設備,偌大電腦房和運動場,舒服的游泳池,都有不少美好回憶。學生宿舍條件不錯,可以做飯,自己做比在餐廳裏吃來的便宜,所以大陸學生會樂此不疲,週末常三五成群,做吃的為樂。餐廳裏中西餐都有,中餐以廣東口味為主,忙起來時以營養為重,口味不對也只能將就吃了。
現在在香港的大陸學生不算多,總共有四五百人,各個學校都有學生聯誼會,是比較鬆散的組織,也有一些機會認識朋友。週末會組織放放電影,搞舞會。臨近考試或論文時,誰也沒心思搞活動。香港的學生很好打交道,在成熟的社會裏長大的人,心理相對簡單且好玩,不像一些大陸學生常常過分盤算自己的明天,將自己逼的很累。他們對大陸也漸漸感興趣,雖然他們常常不知道湖南和四川,只說得上秦始皇和毛澤東。只要主動點和他們交流,是可以結識不少朋友的,粵語不是障礙,很多人可以聽普通話,而且,廣東話不難學,不留神就長進不少。
關於工作機會
很多人就終於跳到北美去了,大多還是接著讀書,從這個意義上講,香港只是跳板。
在香港留下工作的機會不多,如果在進香港的第一天瞭解這一點,是有好處的。也有回祖國的,我就是,所以我在這裏寫文章了,看到很多朋友詢問去香港讀書的問題,作為過來人,就寫了這些,如果能給這些朋友提供一點有益的資訊,就很滿足了。
上次寫了文章發表在海外學子版,很多朋友給我回信,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真的沒想到過自己的東西會給別人帶來影響。留學的經歷給了我很多,幾乎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在一篇文章裏是不可能都講完的,所以我再寫一個續集,好萊塢搞續集純是為賺錢,我呢是什麼都不圖,萬一有ppmm看了之後找我,最爽不過。將心底裏的一點點“齷齪” 都暴露出來,可以痛快講了。
凡事都是虛空
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難免在神情上都多一絲生存緊張,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尤其讓人感覺到這一點。看不到出自內心的笑,連談話時也似乎只有一個主題:今後有什麼打算?每做一件事,都在問自己:對我有沒有好處?
坦白的說我自己剛到香港時就是這樣,只覺得自己多麼沒著落,無根無底的飄在他鄉,我要努力啊,絕不可浪費自己的任何精力,房子,車子,名譽,地位,還有漂亮老婆,我什麼都要啊。要學最能給我帶來利益的東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直到我成功。當時我就是這麼典型功利,到現在我都想這樣痛駡自己。
數學指出函數的極大值往往在最不穩定的點取到,人追求極端就會失去內心的平衡,到時候就不難體會到數學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讓我的功利心理逼到無路可走了,對所學的東西懷疑,擔心自己變成書呆子,對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讓身心平靜的樂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後我去找學生輔導員。愚蠢的訴說倒不多提了,不過我記得他大鬍子的臉有了微笑,眼睛裏放出寬容而溫和的光。他告訴我覺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這麼坦白的學生。“那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呢,你懷疑得很好。“之後就翻出聖經來,給我讀某些章。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聖經裏的話語。那是我看到的最為震驚的一句話,也是我後來覺得最深刻的一句話。中國人很難理解,對在功利教育裏薰陶過來,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國學生,更無異於晴天霹靂。成績,offer, 學位,這樣那樣的好處,每天拼命算計的東西有什麼意義?假設你突然死掉,世界將會怎樣?世界將一樣絢麗,地球轉的一樣快,太陽系每天在宇宙中換一個位置。大海還是大海,波濤還是波濤,一樣的花開花落,潮起潮落。你的親人可能會掉眼淚,但是周圍的人在三個月內將你忘個乾淨,那是你曾經那麼在乎他們怎麼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裏,你是多麼可憐的小蟲子,在活著的短暫歲月裏,在最美好的青春裏,都不曾快樂過,用盡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靈沒有關係的小東西,只是出於對未來的沒有信心,小小的心靈在接近熄滅的一天還在發出那個愚蠢的聲音,讓你忙碌,讓你憂慮的聲音:我要,我還要。天底下充滿了這樣的小蟲子,當一個離開了,又有一個來了,做著同樣的事情,洶湧著同樣的小小念頭,受著同樣的煎熬。於是上帝要感慨了: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已過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
------聖經 舊約 傳道書
我不是在傳教,當時的輔導員也不是在傳教,但是讓我立刻看到自身的渺小,物質追求的虛妄,內心的愚昧。看看資本主義的學生輔導,是不是比我們這邊高明多了?馬哲曾幫助過我們什麼?
不要憂慮
“不要為明天憂慮,天上的飛鳥,不耕種也不收穫,上天尚且要養活它,田野裏的百合花,從不憂慮它能不能開花,是不是可以開得和其他一樣美,但是它就自然的開花了,開得比所羅門皇冠上的珍珠還美。你呢,憂慮什麼呢?人比飛鳥和百合花貴重多了,上帝會棄你不顧嗎?”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在等美國 offer 的時候,常常夢到接到牛校offer, 過度興奮到醒,更為鬱鬱,感慨“但願長醉不復醒”。這樣的故事大家聽了不會太驚詫,由此不難理解《儒林外史》中的進中舉了。而得到offer的人到了海外,往往要經歷更多的夢醒時分。
為什麼活得這麼累?生命本是如此美麗,連飛鳥和野花都可以盡情地享受上天的恩賜,而這些有高等思維的聰明人,卻活活讓思維搞得神情鬱鬱,哀聲歎氣。
常有人感歎西方人笑起來那麼真實,那麼出自內心,探討起來,又歸結到他們更有錢,他們的社會更發達。可我覺得那不是原因。原因就是他們比中國學生更接近飛鳥和野花罷了,更接近《阿甘正傳》裏的弱智罷了。他們更天真,相信那個萬能的上帝會永不遺棄他,所以他們可以少想很多的問題,反而過得更順利,在團隊裏表現得更凝聚,因為過分的私心是無法向大家共同的上帝交代的,他們可以很快做出一個Microsoft,一個Dell,但是大家可以看看中國的北大方正,聯想,新浪,管理層一年的地震比臺灣還多, 這麼多年來,連沖出亞洲的野心都沒有真正實現過。 這難道不是上帝給西方人帶來的好處,耶穌說信我就可以得救,不管這個上帝是不是虛擬的,但他在事實上填補了人性的巨大空白,人家的Microsoft就證明了他的存在,正如電腦的虛擬記憶體,儘管虛擬,但事實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國學生總是懷疑這個看不見的上帝是否存在,更在私下裏說,他對我能帶來好處嗎?其實中國人什麼都不信,只信好處,從古時的考八股起,讀書就是為了好處。因此,大家每天活在害怕沒有好處的憂鬱裏,想靠自己小小的思維,在著巨大的世界系統裏去謀取好處,上帝忍了淚水,背過臉去。
思維的無奈
我並不主張虛無,儘管我在上一篇文章裏盡力去指出物質追求的虛妄。正如薩特認為,人生本是本無意義,但是怎樣擺脫虛無卻是有意義的。王朔的意義在於砸碎那些沒有意義的假崇高,伍迪.艾倫的意義就在於不斷指出人生的荒謬。如果一切都是那麼可笑,我們怎樣面對每天的24小時?但是活著就是這麼簡單,它只是一個過程,簡單而自然地發生,以至於任何干擾和關注都是多餘。就像飛鳥掠過天空,野花靜靜地開放。能把什麼東西叫做現在嗎?你能佔有什麼東西嗎?一切的意義只在時間的流動的河中。就像一團火,哪個燃燒的過程才叫火,一旦過程停止了,火不存在了。人的思維在作怪,它是一個雙面的東西,它不總是帶給我們好處,雖然我們對它有那麼多自信。思維在很多時候嚴重地干擾了那個自然的生命過程,它在想單個的狀態好不好,值不值得,合不合規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所以我們很快變得不快樂,不安穩,再也無法享受那種自然的喜悅了,正像被攝像的人,他的表情立刻不自然起來。恐怖片裏的鬼魂可能一直不曾出現,人們卻開始牙齒打顫,是被自己思維折磨而已。學電腦的朋友肯定知道作業系統將一個進程懸掛起來的意思。人的那個蠢笨不堪的思維,憑什麼要常駐記憶體?它那麼長期的運轉,又真正解決了多少問題?為什麼不在必要的時候懸掛它,去享受生命的自然?明白這一點將改變你的生活,思維會使你陷入矛盾,很多時候它是多餘的,用心去體會,甚至用毛孔去感受就足夠了。當你不再判斷,不再分辨,不再比較,不再權衡,你就立刻、和諧起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時,還用考慮什麼呢?“此間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連言語都是多餘,因為言語來自思維。佛陀的撚花一笑,詳和的神情,雖靜坐,似乎已飛躍世間一切,他坐在了那個生命的根本之上, 再也沒有一絲的不和諧。
讀書的時候,我常常到海邊聽濤聲,坐下來看著太陽落下,那會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時間,當太陽沒下去,晚霞漸漸褪去顏色,波浪依然輕輕拍打岸邊,幕色從四周將我圍過來,靜默中我會在心靈裏升起喜悅,感覺到冥冥中那個永恆的力量,它在緊緊將我抱住,天地萬物和我一樣同在,也被溫和地抱著,我將永不孤獨,永不傷心,永不絕望,因為那力量就一直在那裏,將永遠在那裏,我是它的恩賜,我的靈魂從未像那時一樣枝繁葉茂,內心從未像那時一樣寧靜和諧。
我不用去分辨那種力量,是上帝也好,上天也好,老子說的道也好,有什麼關係呢?分辨只是是思維常幹的蠢事罷了。所有的心靈都是一樣的,所以我相信所有人都有那個和諧的狀態,就像收音機有那個頻道一樣,只不過太多人沒有調到過。太陽,大海,清風明月,鳥語花香,生生不息的物種,是多麼大的恩賜啊,只在我們斷暫的生命裏才可以感受到,可是太多的人從不念及。他們將自己全部地交給了少得可憐的腦細胞,心靈交給了那個拙劣的 CPU,時時刻刻在做狹窄不堪的運算和判斷,所以才會長時間掙扎焦慮,只看到85分和90分的區別,5000元月薪和10萬年薪的不同,牛校和爛校的分辨。所以“鬱悶”,“無恥”,“倒楣”,“不爽”,“急”,這樣的辭彙就開始在嘴邊氾濫了,就像破電腦的出錯提示一樣多。
本沒有打算再寫很多了,關於人生的刨根問底本來就是沉重的課題,無異讓學業繁多的學子們再懷疑自己,平添憂慮。倒不如多說點逗樂的事,每天多嘻嘻哈哈一陣。
前不久見到北大的一個女生,說我前面介紹香港的文字很實用,後面的文章就越來越看不懂了,可以理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我一樣想這些問題的,特別是女孩,一天多說幾聲“挺好的”“好溫馨喲”就算過得不錯了,古今中外都不曾出過一個女哲學家。但是,這位未曾謀面的北大師弟在等我的續集,謝謝你,xmdl(阿扁魚), 我不願讓你失望這一篇是為你而寫的。
我們看的人文書前面提到的女生就問我,在留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回答是長了見識。就像在小地方呆久的人出來見了大海,這個收穫大得很。所以我漸漸地學會了真正的謙虛態度,越來越承認自己所可以理解到的,可以認識到的只是這世界的太小一部分。在我的腦力範圍外有太大的空間,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有過多的自負,每天都在或多或少的幹著作井觀天的蠢事,爭論著盲人摸象的爭論。
清華北大的學生的人文素養,我想,很多來源於圖書館的人文書籍,因為喜歡讀書的學生多半在那裏搬書回來看。可是那些書多產於七十,八十年代,基本上是被一把姓馬的刀閹割了的太監式的書,我不怕得罪人。怎麼閹割法?舉個例子,“總體而言,宗教是唯心的,錯誤的世界觀,被統治階級利用來麻痹被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從此,你知道了這一點,你麼讀釋迦,讀耶穌,讀老莊,都覺得如同太監一般陰陽怪氣。
在紅色的年代裏,馬刀所向無敵,包括孔夫子到孫中山,從曾國藩到蔣介石,都少有可以逃脫的,因為他們有“階級侷限性”。
但是我到了香港,就看到了很多臺灣的書,很多香港的書,原來這些書本不象太監的,甚至不比姓馬的書少陽剛之氣,可以讀得讓人忘食,哎,可憐它們的被閹。這些都是我以前腦子以外的東西,所以我立刻知道要謙虛了,人總是受著他的經歷和環境的巨大局限,他甚至不意思到,沒有選擇地被限制隔離著。
耶穌呢,用我們的眼光看,他太失敗了,沒有妻子,沒有兒子,沒有房子,沒有財產,沒有地位,最後還要被釘死,他只是游走于四方去救助受苦受難的人們,他有餘的眼光總是看到了世界的外面,因為他也到過更高的維度裏。
莊子至今看來還是活得最浪漫最灑脫的中國人,他是超脫的同義詞,他也是高維空間的螞蟻。
去讀他們,去體會那種來自另外一個維度的智慧的震撼,儘管你可能無法改變無奈的現實,但是可以深刻地改變自己,儘管無法擺脫沉重的肉身,依舊無選擇地活在平面上,但是,心靈獲得了自由。願意升起你的心靈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我們永遠只能是自己,盧梭說的,對於整個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對於自己確是全部。事實上我們只對於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沒有幾個人會在三年後保持對我的記憶,如果我痛苦,沒有幾個人會有真正的同情,因為太難了,每個人都無法瞭解我的意識。所以我們要獨立,活著就是成為自己,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去尋找自內在的完美與和諧,去實現句那沒有選擇的話: I am who I am。
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anyoneelse.可是我們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忘掉自己,去變成一個稱為標準的人,不是這樣嗎?從小學起我們就要評三好,樹標兵,學雷鋒,學賴寧。老師總是看到我們的惡習,“你那樣子不合行為規範,不可恥嗎?”
到了大學,我們又自由了多少呢?我們依舊看別人,看典型,看所謂成功者,我們依舊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標準包圍中,去bbs看看,似乎所有人都統一了口吻,GRE 2400,拿了牛校offer, 簽了著名外企,找到了ppmm,牛啊,羡慕啊,爽啊,歷史走到了21世紀,北大和清華人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後就剩下了一個。
比較是有意義的嗎?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自己的全部主宰,為什麼要什麼都和人家比才可以找到意義?為什麼當別人考G的時候,我也一定要考,為什麼考不過2200就要鬱悶?為什麼billgates成功的時候,我也一定要學電腦?可是自己和別人是多麼的不同,些不同難道可以在一些欲念的驅動下輕易的忽略?
崇拜是有意義的嗎?明星是需要那樣追捧的嗎?中國的那支爛球隊是需要那麼多關注的嗎?
當我們傾注希望的時候,他們借此賺到了更多的銀子,活得更加囂張,更加讓我們失望,我們是在給富翁們獻愛心,愛心那麼多,為什麼不獻給需要愛心的更多的人們,為什麼不獻給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
當我們崇拜自己,熱愛自己,追捧自己,關注自己,我們就都也是明星了。這樣盲從將無法發生,起哄將無法發生,個人崇拜將無法發生。這個意義大的很,至少大躍進將不發生,文革將不發生,我們的經濟有可能早三十年走上正軌,現在我們不需要拼命飛躍重洋,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就不要象現在一樣,在億萬人沒有工作時還竭力吹噓7%的GDP增長,就像陽痿的人,為了臉面,鄭重地去聲名:請看我濃密的鬍鬚,年增長率7%。
不知道多少人可以耐心有共鳴的看完這個帖子,但是看完後卻激動的想向每個好朋友推薦。關於人生的追求、香港的開明及其他、大陸人被蒙蔽太久、海外學習生活的好處和收穫、是否出國以及為了什麼出國,好多好多曾經是我想過滴為之鬱悶過滴,幸好有留美歸來的老師點撥,有Joe的嚴厲“質問”,才讓我度過了當初的掙扎和煎熬,如今的心境已經遠離那種浮躁和焦灼了。因為學會欣賞不同的美,懂得珍惜和付出,因此每一天都很開心。這一篇帖子真的是讓我看到絢爛浮躁下面自己真正缺少什麼,好好珍藏!有機會還是要出去看看好好體會。
- Dec 27 Thu 2012 16:34
【新週刊】男人沒了? 什麼叫真正的屌絲; 一個清華學生留學香港後對人生的思考----名校就是名校,可見精英階層的存在是不爭的,難得看到那麼清明的文字 (合輯)
close
【新週刊】男人沒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