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凱琳 2012-4-23
這群新興世代,消費習慣也和上個世代有很大的不同。過去深受嬰兒潮世代歡迎的熱門產品,面對臉書世代(facebook generation)的崛起,即將成為過氣的滯銷品。
根據美國財經網站24/7 Wall St.的報導,以下6種產品未來將可能成為歷史骨董。
1.Email:2010年,臉書推出即時訊息功能時,馬克‧祖柏克曾預言,email的使用量將會大幅減少。時間證明他是對的,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僅僅一年的時間,12~17歲使用電子郵件的時間便大幅減少了59%。
2.啤酒:如今淡啤酒才是年輕人的最愛,一般啤酒則成了LKK的過氣選擇。1990年代,百威啤酒的一般啤酒銷售量超過前三大淡酒系列的銷售總量;20年後,百威推出的Bud Light淡啤酒系列,銷售量相當於排名前4名的一般啤酒系列的銷售總和。另外根據百威啤酒的統計,有將近4成的20歲世代年輕人,從未嘗試過一般啤酒,在1988年,僅有15%的年輕人未曾嘗試過。
3.報紙:根據研究公司 Pew Research Center 的調查,2010年,18~24歲的年輕世代中僅有7%曾在近期內閱讀過平面報紙,他們獲取新聞的最主要來源為社群網站。
4.汽車: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統計顯示,如今在美國,擁有駕照的駕駛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比例僅有22%;1983年,則是有將近三分之一。而且根據Gartner的調查,現代年輕人,寧可選擇擁有網路,而不願購買汽車。
5.市內電話機: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曾做過統計,2010年上半年,25~29歲的年輕族群家中只有無線電話、而沒有室內電話機的比例高達51.3%。此外,隨著網路電話的興起,更將加速市內電話機的淘汰速度。
6.桌上型電腦: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18~24的年輕族群有70%的人擁有筆記型電腦,57%的人擁有桌上型電腦,兩者之間的人數比例差距正逐年拉大。
7.電視機:依照尼爾森公布的統計資料,18~24的年輕人每星期看電視的時間不到24小時,全美人口一星期看電視的時間平均為32.5小時。而且就算要看電視,也是透過網路,而非坐在電視機前。電子產品研究公司Retro於2010年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23%是透過網路看電視。
調查:臉書朋友愈多,愈自戀
作者:吳凱琳 2012-4-10
美國西伊利諾大學(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最近一項心理研究結果顯示,臉書朋友愈多、愈常在出現自己的照片中標籤,或時時更新動態顯示的人,就愈有自戀的特質。
「對於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來說,臉書正好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西伊利諾大學教授克里斯.卡本特(Chris Carpenter)表示,擁有自戀特質的人,愈會頻繁更新自己的臉書動態,好讓朋友們時時注意到他的存在。此外,這些人也很在意自己的臉書朋友人數,喜歡加入新朋友,即使不熟或完全不認識,也無所謂。
男性愛自我表現,女性愛轉寄分享
在臉書上,男性與女性表現的行為,存在著明顯的落差。一項相關的研究則顯示,兩性自我推銷時的行為差異:男性喜歡透過個人基本資料來宣傳自己;女性則是喜歡上傳美麗的照片來展現自己。
美國第4大公關公司諾韋利(Porter Novelli)針對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共1萬名網路使用者進行調查發現:男性喜歡在社群網站更新自己的最新動態。以提供地理定位服務的社群網站Foursqure為例,經常使用「打卡」功能的使用者當中男女性佔比為6:4。
另外調查顯示,男性偏好在網路張貼文章,發表自己的意見;女性則比較喜歡與朋友互動,例如轉貼文章或是回應朋友的貼文。最明顯的例子是維基百科,由女性網友創造的內容,比例僅有15%。
愈在臉書上「擺臭臉」,愈惹人厭
《時代》雜誌刊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生亞曼達‧佛瑞斯特(Amanda Forest)最新的研究報告,在臉書上顯示負面的情緒或感受,會愈來愈不受到歡迎。
佛瑞斯特從每位參與者的Facebook的塗鴉牆上挑選出10個個人動態描述,然後將這些個人動態描述交給另一組人「評分員」,研究人員將會追蹤這些個人動態描述在實驗期間被按讚的情形。為了避免影響研究結果,這群評分員都不認識參與這項研究的受試者。
結果發現,如果是自尊心低落的人,負面描述的個人動態得到的回音,會比正面描述的個人動態要少許多。少數幾人對他們負面情緒的回應,反而讓這些自尊心低落的人誤以為這幾個臉書上的朋友,才是真正支持與關心他們的人,但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自尊心高的人,如果貼出負面情緒的文字,得到的回應會比自尊心低落的人要多。
簡而言之,每個人都喜歡有自信,提供正面情緒的人。這條法則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也不例外。
臉書讓人抓狂?5種不能交的臉書朋友
作者:吳凱琳編譯 2012-11-21
臺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教授尤里.尼特贊(Uri Nitzan)最新的研究顯示,情緒脆弱的人,例如剛失去至親,或是對使用科技陌生的人,往往容易深陷社群網站,也較常出現精神方面的症狀,例如過度焦慮、困惑、或過度依賴電腦溝通。
而且一旦他們與社群網站朋友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分享太多私密的訊息,便更脆弱,更容易受傷、感覺被背叛。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臉書上過多的無謂資訊,同樣會導致負面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對自己的情緒造成不必要的干擾或負擔,也該重新整理你的臉書朋友清單。《時代》雜誌建議,應排除以下5種臉書朋友:
1.政治狂:這種人的臉書貼文總離不開政治,而且語氣激動憤慨,時常看到這些人的動態訊息只會讓自己徒增困擾而已。
2.拍照狂:這類人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拍照,做任何事情都要拍照、上傳照片。若有這樣的臉書朋友,請直接刪除。
3.自戀狂:自以為是超級名模,走到哪都要自拍,深怕有人不認識自己的美貌。
4.分享狂:這種人似乎整天閒閒沒事做,就只專注地不斷更新自己的動態訊息,但是你實在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知道這些人的生活瑣事。
5.新手父母:許多新手父母總是迫不及待要與人分享育兒的所有細節,或是上傳可愛的嬰兒照片,如果你覺得煩不勝煩,不如也就直接刪除這些朋友。(吳凱琳編譯)
【新聞來源】VentureBeat-If you think Facebook is driving you crazy, you may not be crazy
TIME-WATCH: Who Would You Unfriend on Facebook?
同場加映:
戒不掉臉書?個性愈內向,愈沉迷其中
愈愛玩臉書的人,愈愛交朋友?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過去,臉書的出現,讓人們得以維繫與朋友之間的關係,同時認識更多的朋友。但現在卻有愈來愈多的人,上臉書的目的只為了娛樂,而非交朋友。
根據《傳播與電子媒體期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的研究報告指出,如今娛樂目的已超越社交,成了人們沉迷臉書的首要因素。有愈來愈多人,上臉書並非為了社交目的,而是為了娛樂,例如玩遊戲、看影片、瀏覽照片、或是瀏覽有趣的新聞訊息。甚至有許多人只為了偶像明星,而加入臉書粉絲,目的是要取得偶像的最新訊息,但沒有任何意願和其他人成為臉書朋友。
即使許多人每次登入臉書一開始是為了社交目的,例如看看朋友的動態近況,更新自己的動態,或是回應朋友的貼文。但是往往持續不了多久的時間,便開始玩遊戲,或是在臉書上從事其他的娛樂活動,而且娛樂所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社交。
不過,花費在臉書的時間多寡,個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若依據五大性格特質:開放(openness)、自律(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隨和(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來分析,過去認為個性外向的人最愛在臉書上貼文,也會花最多時間在臉書上。但《電腦與人類行為》期刊的研究報告卻顯示,個性隨和的人最常更新自己的動態與貼文;另外,個性內向的人,通常也會花較多的時間在臉書上,因為他們更依賴臉書,維持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以彌補他們在人際關係與面對面溝通技巧上的不足。
玩臉書,讓人變胖又變窮?
上臉書,或許會讓你心情愉快,但是也很有可能讓你的腰圍變粗,甚至荷包大失血。
根據科技網站Mashable報導,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共同合作,並將於明年6月發表於《消費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報告指出,頻繁上社群媒體與朋友互動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信用卡債務的累積金額也較高。
研究人員解釋,藉由社群媒體與朋友維持緊密互動,可以大幅提升一個人的自信,但是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容易讓人放鬆,失去自制力,最明顯的行為便是放任自己吃太多或是大肆吃垃圾食物,要不就是刷卡不眨眼,體重與花錢金額便在不知不覺中節節高升。
更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要讓一個人失去自制力,簡直易如反掌,只要上臉書瀏覽5分鐘,人就會開始變得鬆懈,失去控制。
但是,如今臉書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很難禁止自己不上臉書,只能提醒自己,上臉書時得看管好自己的嘴巴與荷包,以免出現讓自己後悔莫及的結果。(吳凱琳編譯)
【新聞來源】http://mashable.com/2012/10/30/facebook-friends-fat-broke/
禁用FB,3成不想工作!揭開未來同事6特質
作者:李欣岳 2012-11 Cheers雜誌146期
《Cheers》雜誌首度針對台灣八年級進行工作觀大調查,哪些重大發現,值得重視年輕人才的企業了解與因應?
今年「亞洲人才創新論壇」以「Y世代‧創新力」為主軸,其中一個討論重點即是90後在今年正式加入職場。而八年級生作為這個世代的領頭羊,也即將在明年大量進入企業。
這群目前正就讀大四的應屆學生,和七年級生有何不同,又將對企業帶來哪些新的衝擊?所有人都在尋找答案。為此,《Cheers》雜誌特別在論壇當天發表台灣第一個「八年級工作態度與價值」大調查。對重視人才的企業,具有高度參考價值,《Cheers》並歸納出3大特點。
務實與多元:工作必須是興趣和個性相符,但對未來高度不安
● 從小面對經濟壞消息多於好消息:64.39% 對前景悲觀。工作觀務實,企業獎勵與回饋的頻率要更快、更多。
興趣與個性,是他們找工作最重要的考量。八年級選擇職業的主要考量,排名前兩名,依序是「自身興趣」(52.01%)、「適合自身個性」(41.93%),比例遠高於起薪、學以致用、產業發展、晉升機會等。
在未來工作職稱上,這樣的特色更明顯。24.03%的八年級希望「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不擔任主管」、其次是「職稱不重要」,遠高於「成為CEO∕總經理」的傳統職場目標。但若就此以為八年級為了追求個人興趣與夢想,就顯得不切實際,那可就錯了。
和七年級相比,「務實」才是這個世代最大的特色。對於未來5年內的人生描述,28.63%的八年級認為「為了實踐夢想,先取得穩定工作」,其次是「畢業後按部就班立業、成家,事業家庭皆美滿」。
「八年級已經被壞消息嚇到很有抵抗力了,」每年負責帶領實習生超過10年、台灣拜耳(Bayer)醫療保健事業群行銷∕策略聯盟經理許慶齡,以她與八年級實習生第一手互動經驗指出。
她觀察,八年級的工作價值觀,和七年級追求夢想、成就感相比,反而更像四、五年級「先求有,再求夢想與成就感」,比七年級更「傳統」。
背後原因,是因為八年級過去十多年的成長過程,正逢台灣經濟由強轉弱,聽到的壞消息(如產業衰退、企業出走、青年低薪高失業率)多於好消息,也讓八年級意識到,工作並不好找,好學歷不等於找到好工作,「以前好學生的履歷都很像,現在則是人人要展現一技之長、個人強項與特色。」
這次調查中,對於個人就業前景感到不樂觀的比重,甚至高達64.39%。面對八年級,企業對於工作表現與績效,必須用更多元的標準,來衡量八年級的工作貢獻與價值,回應他們將工作結合興趣與個性的需求;而對於八年級務實甚至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的特質,企業或主管的獎勵頻率,得要更快、更多,讓八年級有「受到重視與肯定」的感覺。
感性與自我:工作是為了過生活,而非求生存
● 從小學開始,就經歷週休二日洗禮,生活體驗豐富:95.33% 認為工作與生活平衡重要。企業要讓他們重新理解工作的意義為何。
八年級另一個特色,就是不願意為工作犧牲生活。高達95.33%的八年級,認為工作與生活平衡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事情。一旦兩者衝突,36.36%期待「讓兩者界線分明,不會為工作犧牲生活品質」。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八年級意識到好工作不好找,為了找到工作最願意妥協的條件,依序是工作地點、薪水、福利、理想企業、工作領域,再來才是「更長的工作時間」。從中顯示,為了加班而犧牲生活品質,是他們最不願妥協的工作條件之一。
背後原因,來自2001年台灣開始實施週休二日制度,八年級從小學開始,就已沒有週六早上上課、下午繼續留在學校補課、念書的經驗,從小體驗完整週休二日的成長過程,未來週末再回公司加班犧牲假期,已超過他們的想像。
對企業來說,未來讓八年級重新理解工作的意義,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廣達電腦人才資源中心副總經理李瑋就指出,近年跑校園徵才活動,最常被詢問的問題之一,就是「工作需要加班嗎?」
她則趁此機會教育,讓學生了解「加班不是為了公司或主管,而是為了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或是「在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下,有沒有不用加班,卻更有效率的時間管理與工作方法?」
連結與多工:Facebook取代MSN、email
● 習慣透過社群網站溝通、尋找工作資訊:若上班禁止使用數位工具,30.78%會降低就職意願。
從小利用網路學習、交朋友的八年級,善用網路工具,成了他們最大的能力優勢。其中,又以活用社群網站最為明顯。超過半數以上的八年級,Facebook好友名單人數超過300人。
Facebook的興起,對八年級最大的改變,就是數位溝通方式改變,Facebook取代MSN與email。平常和朋友、同學溝通,八年級偏好的使用方式,依序是面對面(74.07%)、社群網站(68.68%)、打電話(67.58%)、手機簡訊∕App(51.17%)、網路視訊∕即時通訊軟體(12.48%)、email(4.39%)。
八年級數位溝通工具的轉變,許慶齡感受特別深刻。她指出,現在和實習生的溝通,「發email幾乎不會回,但用Facebook傳訊息,幾乎當天就會有回應。」更有甚者,她發現現在與實習生面試,幾乎人人都會先在Facebook上打聽公司近況、企業文化、員工福利等資訊。
對企業來說,擁抱這項改變,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已經有30.78%的八年級,認為在上班時禁止使用數位工具,將會降低他們前往上班的意願,隨著更多元、普及的數位應用工具出現,未來這比例勢必更高。
此外,面對八年級開始在Facebook上打聽企業消息的趨勢,為了尋找更優秀的年輕人才,企業除了官方網站之外,也不可忽視社群網站的經營。
八年級形容詞:創意、自由、徬徨
● 選擇產業:求職心態重穩定,金融、科技業退燒,最想成為公務員
身處在台灣有史以來最富裕,卻也是經濟前景最灰暗的世代,八年級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八年級認為,最能代表自己的形容詞,前3名依序是「創意」、「自由」、「徬徨」。
創意、自由卻心懷徬徨,這樣近乎矛盾的形容,可以展現在他們未來的產業選擇上,重視工作穩定。
在未來選擇工作時,八年級最想進入的產業,前兩名分別是工作與待遇穩定的「公家機關」,以及前景看好的「基礎服務業」,取代過去十多年來,享有高光環、高社會地位的「高科技製造業」、「金融保險業」。
這次調查中所呈現的八年級工作觀,值得台灣所有企業深思與準備,用更認同、包容、尊重的角度出發,將來才更有機會成為年輕世代心中的優秀雇主品牌。因為半年後,八年級就要來了!
- Nov 28 Wed 2012 13:27
「臉書世代」眼中的7種過氣產品; 調查:臉書朋友愈多,愈自戀; 臉書讓人抓狂?5種不能交的臉書朋友 (合輯)
close
「臉書世代」眼中的7種過氣產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