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知:腸道細菌能影響情緒

來自:康斯坦丁




大腦一直是人類最神秘的一個地方,因為現在仍舊有不少的秘密未能被科學家們所揭開,而腸道在科學家的眼中或許跟大腦同樣神秘,但是在筆者和大多數讀者的眼裏它的功能就是簡單的消化,甚至是“藏汙納垢”之處。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的腸道細菌會通過大腦影響你的情緒你肯定會不相信,但是在看完下面的一項研究後,你或許會開始重視你的腸道細菌,因為它有可能就是你火爆脾氣或者軟弱不堪的“源頭”。




或許下面一段資訊讓人聽起來會起雞皮疙瘩,但是從微生物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就是一個可移動的皮氏培養皿,因為在我們人類的每一個皮膚裂縫裏都“居住”著無數的、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它們所“居住”的人體細胞。其實我們不必害怕,這些微生物大多對人體是不會有傷害的,而那些生活在我們腸道裏的微生物甚至是對我們人體有益的,因為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和保持腸道的良好運作,這樣具有良好“環境”的腸道對這些微生物也是有益處的。

但令人驚奇的是,科學家通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居住在腸道裏的細菌居然有可能會影響大腦,從而導致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這個匪夷所思的報告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來自科克大學的賈維爾·布拉沃博士和他的團隊是這項研究的發起者。他們將小白鼠分為兩組,一組餵食用在優酪乳和很多乳製品中都含有的乳酸桿菌屬鼠李糖乳桿菌製成的特別食物,而另一組則不使用含有這一物質的食物。在通過這種方法培養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開始了測試。

他們的第一組測試是以封閉和敞開的迷宮為測試,讓兩組小白鼠分別自由選擇,結果是食用過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更願意進入開放的隧道迷宮,數量是未食用鼠李糖乳桿菌小白鼠數量的兩倍,這也意味著它更願意去進行新的嘗試,擁有更自信的心態。

而另一個測試則是將小白鼠放在一個密閉的、裝有水的容器裏,未食用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在經過一小段時間的游泳自救後就放棄了,使得研究人員不得不將它們救出來,而食用了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則不停進行游泳,直到體力耗盡。

這個實驗也直接表明了食用了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在進行這兩項測試的同時,研究人員對兩組小白鼠體內的皮質酮含量進行了測驗,食用了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在應激條件下分泌的皮質酮含量比未食用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低很多,而有助於促進腦活化性的γ-氨基丁酸也是食用了鼠李糖乳桿菌的小白鼠更多。更神奇的是,當布拉沃博士將聯繫腸道和大腦的神經——迷走神經切斷後,兩隻小白鼠之間的以上差異就瞬間消失了。

因為布拉沃博士現在還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證明迷走神經在這項研究上對動物的重要性,比如他們還沒有完全的瞭解透徹迷走神經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所以還不能完全證明生活在腸道裏的微生物能夠影響動物的情緒,而且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人類是否在食用了鼠李糖乳桿菌後也會有這些表現。雖然在布拉沃博士進行這項研究之前,已經其他科學家利用細菌療法成功的緩解了精神病狀患者的腸道綜合症,但研究人員依舊不敢輕易的下結論。




當然,如果這項實驗以後被證明是可行的,那麼我們不得不對一些使用抗生素的病症,例如糖尿病、哮喘和腸道疾病等重新確定治療方案,因為我們在使用抗生素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也會殺死有益細菌,所以有必要瞭解有哪些有益細菌會被“無辜”的殺死,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轉載,請用以下方式聯繫,並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88328702 MSN:wangk1026@hotmail.com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張明 2011-2-16

【新三才訊】為什麼心情鬱悶的時候總是「茶不思飯不想」?莫名其妙想發脾氣,你會意識到這其實與中午吃了什麼有關嗎?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邁克爾·格爾森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

腸神經系統不完全受大腦支配

眾所周知,大腦是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運動和接受各種感覺的器官,人類具有的「五大感覺」——觸覺(或叫膚覺)、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分別由 「五大器官」——皮膚、舌頭、鼻子、耳朵、眼睛「專門負責」,並傳遞給大腦,由大腦支配。

人的第一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最主體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人的全部行為。

但是,大腦對人的一切起決定作用的論斷是有一定偏差的。像人的運動功能就不完全受大腦支配,如植物神經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就不完全受大腦支配。腸神經系統的自主性很強,也不完全受大腦意識支配。

腸胃運動也會影響人的情緒

由於消化道是人體內分佈最長的器官,其中小腸有5—6米,結腸有1—1.5米,如同一個「司令部」,具有自主調節的功能。例如,人在休息狀態下胃腸仍在運動,除參與消化吸收食物外,還參與身體內其他器官功能的調節,包括影響人的情緒。所以說,腸道成為人的第二大腦,其作用不可忽視。

那麼,常見的腸道功能有:⑴運動——消化吸收食物;⑵感覺——腹痛、腹脹等不適感。出現這些情況,每一個人的感覺閾值是不一樣的,這與每個人腸道分泌的激素——特定的化學物質有關。胃腸道分泌的幾十種激素細胞廣泛分佈於胃腸道壁,參與不同功能的調節,與感覺密切相關的激素是多巴胺、五羥色胺。這兩種調節情緒的物質在大腦中也存在,但大腦分泌五羥色胺只佔全身的5%,而95%的五羥色胺在腸道里合成。因而稱腸道是人體的最大內分泌器官,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

腸胃為什麼會影響人的情緒

目前確實發現了許多物質與人的情緒、感覺有關。激素多巴胺、五羥色胺非常重要。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多巴胺水平是平衡的。多巴胺有興奮作用,毒品中的苯丙胺成分是多巴胺的激動劑,促進多巴胺過多釋放,使人產生妄想、興奮、躁動和幻覺幻視等;如果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就會使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沒興趣、提不起精神等壞情緒。

而激素五羥色胺作用更廣泛,幾乎參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所有功能,支配臟器功能、精神狀態以及感覺的調節。人得抑鬱症,除了多巴胺低之外,五羥色胺也低,而且主要是五羥色胺低的作用。因為五羥色胺主要來源於色胺酸,色胺酸是一種甜味劑,它能夠合成五羥色胺,給人以美好的感覺。因此,給患者補充五羥色胺對於改善抑鬱症有促進作用。

正因為五羥色胺大部分在腸道合成,所以,腸道功能顯得尤為重要。五羥色胺、乙醯膽鹼、腎上腺素等都是參與調節胃腸道運動的十分重要的物質。這些物質的功能失調就會出現胃腸道不適,運動過慢,就會腹脹、噯氣、便秘;運動過快就會腹痛、腹瀉等等,從而造成人的感覺不適,進而影響人的情緒。腸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全靠這些物質的傳遞作用。

腸功能正常還要靠細菌平衡

但是,人的情緒是很複雜,我們只是了解了一點點,不可以完全用目前知道的這些物質來解釋的。況且,情感只是胃腸道功能失調的一部分因素,還有更重要的腸道微生物的平衡。我們稱腸道微生物是人的第二指紋,也就是人體的生物指紋。人的細菌量有1014個,而人的細胞量有1013個。而且,人與人不一樣,腸道內的菌群每個人都有差異。正常情況下,所謂好菌與壞菌處於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打亂了,致病菌才會乘虛而入。

另外,有的人將鍛煉安排在中午,按照人的生理功能來看,這是不科學的。吃過飯要休息是人體消化及正常代謝的反應。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腸道具有調節消化、吸收、情緒、免疫和其他器官的功能,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善待胃腸道,保護好胃腸道。


腸道是會思考,有情緒的第二大腦 - 談腸道神經系統

蔡英傑博士 Dec 22 Wed 2010 14:45

消化吸收是腸道的基本功能,接著我要介紹比較不為人所知,但是卻是越來越重要的腸道神經系統,你不可不知,值得你全神貫注。

『憂鬱、焦躁、精神分裂症、自閉症、強迫症,當然應該看精神科醫生』,連我自己都會這麼想,醫生會用精神藥物治療,症狀會改善,但不易持久,而且副作用不小。

最近,醫學研究發現腸道與大腦,腸道與精神疾病,竟然有不可思議的關連,治偏頭痛的藥可以拿來治腸胃不適,治恐慌症的藥,現在用來治腸燥症。便秘的人會頭痛、失眠、憂鬱、煩躁,連腦下垂體功能都會受影響,使女士們脾氣暴躁。

『蔡教授,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精神疾病會和腸道有關係?』

這就是腸道的神妙,它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大腦以外,最為複雜的神經系統,有多達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佈在腸道。

專門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克傑森(Michael Gershon)教授,因此把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他曾經形容腸道真的會感覺(feel)、會思考(think),更會表達情緒(express),而且和第一大腦一樣,會學習(learn),會記憶(memory)。確實如此,腹腦名符其實是個『腦』,它會接收來自腸道的訊息,作出判斷,然後發出指令。眼睛鼻子就只能接收訊息,回傳大腦。

腹腦不但藉著操控腸道的消化作用,而展現它在生命中的樞紐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操控腸道,放出各種腸道荷爾蒙,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位高權尊的第一大腦。

為什麼要有兩個大腦?

消化作用對生命維繫太重要,所以在演化上,先有腹腦,再有大腦。像腔腸動物全身幾乎就是消化器官,所以只有腹腦,沒有大腦。所有脊椎動物都已演化到有兩個大腦,讓大腦去處理高層次的理性活動,但是將維繫生命的消化作用,仍然歸腹腦打理。

由胚胎發育來看,在胚胎神經系統形成最早階段,早期神經細胞的一部分留在胚胎頭端的神經管,形成中央神經系統(大腦),另一部分由神經脊來的前驅細胞,從胚胎頭側往尾側遊走,轉變為獨立的腸道神經系統(腹腦),分佈於腸道肌肉層間及黏膜下層。

兩個神經系統分別發育成熟,最後才由迷走神經系統建立聯繫。兩個神經系統基本結構非常相似,都由複雜的神經網路構成,收發神經脈衝,運用多種共通的神經傳導物質來傳達訊息。I

腹腦主要机能是 偵測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然後主動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調控腸道蠕動速度與模式。我們的消化道中,口腔及食道的咀嚼及吞嚥功能是由大腦控制,整個腸道運作完全由腹腦負責,到最後的肛門,控制權才再交還大腦。

腹腦還會儘量不讓經常胡思亂想的大腦,太過分干涉消化作用。由上到下傳送的訊息量,遠少於由下向上,也就是說,主要是腹腦向大腦提供腸道訊息,大腦比較少向腹腦下指令。其實神經訊息的傳送遠比想像的漫,如果沒有腹腦,腸道大小事務,都要由遠在頭部的大腦掌控的話,我們的神經傳遞系統根本無法負荷,必須完全重新設計。

美國加州大學的Benjamin Libet教授說:「大腦總是活在過去,皮膚接到刺激,大腦要0.5 秒後才知道,身體已經做出某種反應,大腦卻要0.5 秒後,才知道已經做出反應,才開始『思想』為什麼做出這種反應」。德國的Wolfgang Prinz教授說「我們經常是依照『腸道反應』作事,然後大腦才去想為什麼」。

各位讀者,沒有腹腦,那0.5 秒早讓我們在物競天擇中被淘汰了。

腹腦與許多心理疾病關係密切

腹腦和大腦間的連繫,非常密切,而且互相影響。美國有句成語說:『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緊張得好像有蝴蝶在肚子裡飛。當我們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使得腸道活動降低,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排便不順。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腸道毛病都會浮現出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腸燥症。一緊張,蝴蝶就在肚子亂飛,就肚子痛,就想跑廁所。腸燥症不會傳染,不會致命,但卻帶來無限困擾,嚴重時,連家門都出不了。

幼年期心理壓力對腸道機能的影響特別明顯,甚至影響到腸道的正常發育,高達七成的慢性腸胃症患者,在孩童時期,曾經經歷過親人生離死別等深刻的傷痛,傷痛不是刻骨銘心,應該說是『刻腸銘心』。

拿兒童自閉症做例子,早在60年代就已經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問題,幾十年來,自閉症與腸道健康的研究,如雨後春筍,2009年,美國的Levitt教授發現有一個特殊基因同時影響自閉症發病與腸道機能,這篇發表在美國小兒科期刊上的論文,將所有的論爭畫下句點

現在我們知道絕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明顯腸道發炎現象,他們的腸道壞菌與正常兒童大不相同有一位叫Campbell-McBride的神經學專家,因此讓自己久治不癒的自閉症小孩,服用益生菌,腸道調理好了,自閉症竟然也好了。再不了幾年,也許『治療自閉症,先由腸道著手』,就會成為定論。自閉症專用的腸道保健產品也許可以幫助許多病童,造福許多家庭。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三大疾病,我在上課或演講時,經常指著台下聽眾說:「在座諸位,有5到10%現在患有憂鬱症,有20到30%在一生中將有一段期間罹患憂鬱症」。

提到憂鬱症,一定會想到血清素(serotonin),它常被稱為大腦中的幸福分子,與情緒調節有關,血清素分泌量不夠或作用不良會造成憂鬱症。

血清素主要是由腹腦所分泌,它作用在腸道,促進腸道汝動,也作用在大腦,調節情緒,睡眠,食欲,與學習記憶也有關係。當你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太低,你會感到心情低落,蝴蝶開始在在肚子裡飛。當你服用抗憂鬱藥,例如百憂解(Prozac),也許心情就開朗些,肚子也舒服許多,因為百憂解會提高血液中血清素的濃度,也就是說抗憂鬱藥不是作用在大腦,其實是作用在腸道。

腹腦與大腦關係密切,同樣的,腸道與心理互相影響,治療自閉症、燥鬱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時,如果能兼顧病患的腸道,治療效果會大大提升的

腹腦所分泌的血清素影響層面還不只如此,血清素不夠,會加強你的侵略性,大腸燥激症是因為大腸局部血清素濃度太高,最近甚至發現血清素會抑制骨骼形成,所以吃太多抗憂鬱藥,可能讓你容易骨質疏鬆。

有趣的腸道荷爾蒙,還不只血清素,像CCK會降低血糖,讓你昏昏欲睡;用餐後腸道會分泌一群飽食荷爾蒙,抑制大腦的食慾。飢餓素 (ghrelin)是最新發現由胃部分泌的一種會刺激食慾的荷爾蒙,它可用於促進癌症病患的食慾,不過長期熬夜的人請注意,睡眠不足會促進飢餓素分泌,食慾旺盛,越吃越多,很快就變胖。

耶魯大學的團隊最近發現飢餓素可以促進記憶,幫助學習,而且他們建議最好肚子餓的時候讀書。第四章中,我還會談更多有關腸道荷爾蒙的有趣研究。

腸道的味覺比舌頭靈敏

大腦會感知,會接受訊息,而且做出反應,我們的腹腦同樣也有很強的監控系統,腸道內壁佈滿了各種感測器,能夠精確的偵測腸道中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

最有趣的是,最近發現腸道和舌頭一樣,有許多味蕾細胞,可以分辨甜味、苦味、甘味等味道。吃到好吃的食物,舌頭味蕾會告訴大腦〝好吃!〞。當你的腸道味蕾偵測到某些喜歡的〝味道〞時,會在你「不知不覺」中,不必經過大腦,就可以刺激你的食慾,讓你感到愉快,甚至調整你的胰島素分泌,「媽媽的味道」很可能就是刻印在腹腦。

不僅如此,著名的科學期刊『臨床研究』,在2008年刊登了一篇,美國加州大學Osborne教授的精彩研究。他們發現,當我們吃進了有毒物質,小腸偵測到毒素的『苦味』時,立刻做出保護反應,下指令快速減緩腸胃蠕動及消化液之分泌,讓食物在胃部停久一些,增加被嘔吐排出的機會,最奇妙的是,小腸同時會立刻分泌出『飽食荷爾蒙』,讓你不想再繼續吃東西,防止你吃進更多的毒素。

如何!有趣吧!腸道確實就像麥克傑森教授所形容會感覺、會思考,會學習,會記憶,會表達情緒,而且懂得自我防衛。

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腸道腹腦與大腦中間的密切關係,東醫寶鑑中說:『腦為上丹田,藏神之府,心為中丹田,藏氣之府,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由下而上,『精實則氣充,氣充則神旺』,『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各位,關愛腸道、照顧腸道。腸道如果健康。自然精實,氣充,而且神旺,百病不侵。

(全文摘自拙作「腸命百歲」)

作者簡介

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教授,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理事長,台灣乳酸菌協會常務理事,以及養樂多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教育部生技教育資源中心主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參與創設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且擔任第二、三屆會長,籌辦主持第二屆 (台北,2003年),第四屆 (上海,2007年) 及第五屆 (新加坡,2009年) 亞洲乳酸菌大會。發起且主持「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2004~2006年),2009年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及中國蒙牛公司發起「腸道關愛公益活動」,擔任形象代言人。創設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且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著作:《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2006年出版)、《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2009年出版,簡體字書)。

Dr Natasha Campbell-McBride - Home
http://www.doctor-natasha.com/

Dr Natasha Campbell-McBride - About
http://www.doctor-natasha.com/dr-natasha.php

Gut and Psychology Syndrome (GAPS™)
http://www.gaps.me/


飲食影響情緒 營養均衡心情好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5月20日 下午1:00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情緒會受到食物影響嗎?英國研究顯示,患有便祕的婦女較容易產生憂鬱及焦慮的情形,因此,若是飲食中多攝取富含高纖維的蔬菜類,也有助於一些精神狀態的改善。其實早在1989年時,就有學者發現血清素可以調控腦內的情緒荷爾蒙,影響並調節人類的情緒反應,發現有些人情緒不佳時吃一點蛋糕、巧克力,可以使煩躁情緒得以抒發。

研究發現,若干食物會顯著地影響腦部的活動,營養不均衡是造成憂鬱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營養對於情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注重營養的均衡方面來著手。有學者發現憂鬱症患者血液中維生素E的濃度較低,認為憂鬱症患者體內的抗氧化能力較弱。

維生素B1能改善情緒,沒有維生素B1體內就不能生成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攝取較多維生素B2食物的女性往往情緒較佳,且對於外界壓力能更加冷靜應付。富含維生素 B1、B2的食物有肉類(特別是豬肉及其內臟)、豆類、五穀糙米類、奶製品、魚類、綠葉蔬菜、杏仁等。且心理壓力過大、情緒欠佳時,體內所消耗的維生素C會比平時多8倍。此時不妨多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情緒穩定。

患有產前、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尤其是產前,為了保護嬰兒,無法以藥物進行精神症狀改善的情形下,給予高單位的魚油,其憂鬱症狀有顯著的改善。平常多吃一些富含ω-3脂肪酸(EPA、DHA)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可以降低憂鬱的情緒,對於記憶力也有明顯的幫助;一些富含礦物質鋅、硒的海產類,如牡蠣、螃蟹等也可選用,有改善精神疾病的功效。

人類腦部在製造天然的抗憂鬱劑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時,維生素B6也不可少,並和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相當重要。研究也發現,憂鬱症量表指數較高的病人,約1/4是由於維生素B6及B12缺乏導致的。因此,多攝取維生素B6的食物,如豬肉、雞肉、馬鈴薯、香蕉、燕麥、及蜂蜜等,可避免憂鬱纏身,讓你天天心情愉快。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教週報第162期)


群魔亂舞「腸」道不寧!情緒緊張與睡眠障礙也有關係~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2006-08-10

大腸激躁症困擾許多現代人,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蔡嘉一說,精神緊張和經常外食,容易造成腸胃功能失調,雖然沒有致命危險,但其中四成以上的病患,情況嚴重到不敢出門,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大受影響。罹患率高的婦女同胞尤其要注意,宜早日尋求對症治療。

蔡嘉一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病患的男女比例約為一比四。雖然發生率很高,但大多數患者沒有血便、黑便或發燒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大腸激躁的症狀包括腹脹、腹痛、腹瀉、便秘、大便帶黏液、感覺排便不乾淨、腸鳴、易排氣等。如果在過去一年中,前後約有十二週出現這些腸胃功能失調的情況,應該就是大腸激躁症纏身了。

大腸激躁症之所以發作,常受情緒緊張影響,睡眠障礙和月經週期也有關係。

蔡嘉一醫師最近診治一名六旬家庭主婦,據稱,她一個月來腹瀉反覆發作,每次如廁前,腹部都會有脹痛感,且在起床與三餐飯後,都必須跑廁所。另外,她總是解黃色或咖啡色的稀便,甚或含有未消化的菜渣,種種跡象都讓她懷疑自己罹患惡疾。起先向西醫部門求治,做了胃鏡及大腸鏡等檢查,卻未發現異常。既然西醫處置未見起色,她便轉至中醫。

經過辨證論治,蔡嘉一醫師發現她是證屬脾腎陽虛,肝氣犯脾的合併證型,於是以附子理中湯配逍遙散加減治療,將近三個月後就不再發作。蔡嘉一醫師說,中藥治療腸胃道功能性疾病,具有整體調養的優點,早獲肯定。最近為收集更多科學證據,將展開進一步臨床研究。

新聞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不被重視的飲食預防

【內容摘自《危險年代的求生飲食(暢銷修訂版)》,作者John Robbins,柿子文化出版】2012/10/04

1997年,美國癌症研究所與其國際附屬機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共同發表一篇重大的跨國性研究報告《飲食、營養與癌症預防:全球觀點》(Food,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這篇報告分析了四千五百項以上的研究試驗,共有120多人參與撰寫以及同儕審核的過程,包括來自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以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這篇報告發表後,全球許多科學家均熱烈回響,並提供協助,建立全新的癌症預防相關研究及教育基礎。

這份報告指出,只要能夠持續運動、不吸菸,更重要的是──遵照報告裡頭所列的首要飲食建議:「飲食以植物為主,多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以及豆類,並將澱粉加工食品的攝取量降到最低。」就可以預防60至70%的癌症!

這項研究由15位全球頂尖飲食及癌症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專家小組,來審查二百多項探討蔬果與癌症關聯的對照試驗。驚人的是,其中78%的試驗結果均顯示,蔬果可以預防1種以上的癌症,只有22%的試驗結果顯示,兩者間並沒有顯著關聯。此外,並無試驗顯示,攝取蔬果會導致罹癌機率升高。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及美國癌症研究所在這篇報告中總結其針對吃素與癌症的分析結果,直接指出:「吃素可降低癌症風險。」

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前資深科學顧問──T‧柯林‧坎貝爾(T. Colin Campbell,《救命飲食》作者)直接指出飲食與疾病的關聯,他表示:「只要改採行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方式,就能預防多數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退化性疾病。」

不過,畜產業者則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說法……

研究人員發現,在控制吸菸這項因素後,素食者能活到八十歲的機率,還是比一般人高出1.8倍。即使已控制吸菸、身體質量指數、社經地位等條件後,素食者的罹癌機率仍比一般人低25至50%。

由於體認到這一點,美國癌症協會於1996年公佈了一套準則,呼籲民眾減少肉類的攝取量,以降低罹癌的機率。對此,美國肉品協會的反應是:「這套準則已經管過頭了,居然想操控我們的食物選擇。」不過實際上,並沒有人建議操控民眾的食物選擇,美國癌症協會只是要告訴大家如何降低罹癌風險。事實就是事實。

實際上,數年之後,《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重申:「關於飲食與癌症之關係研究,值得注意的一點,便是確認某些食物愈來愈重要,可降低各種癌症的風險。如果更多人能以低肉類、高蔬果飲食為主,每年可避免數百萬癌症病例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