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來了// 全球股漲 油金銅價揚

自由時報 2012-9-15

紐油漲破100美元 4個月新高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國聯準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無限期對金融體系注資直到就業市場顯著改善,掀起全球金融市場新一波資金慶祝行情。週五亞、歐股市激情大漲,美股道瓊指數繼前天大漲逾二百點後再開高;紐約原油期貨四個月來首度漲破每桶一百美元,黃金期貨升至六個月高點,銅價亦走高。

美國聯準會於台灣時間週五凌晨宣布推出QE3,擬每月購買四百億美元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無期限」、「無規模上限」購買債券資產,直到經濟復甦與就業市場改善。

美國推出QE3,再度以「印鈔票」方式刺激景氣,雖符合市場預期,但無期限、無上限的「開放式」購債計畫卻出乎意料,比先前外界預期還要大膽。

全球金融市場 齊演慶祝行情


受此激勵,全球金融市場週五上演新一波資金慶祝行情,亞洲股市全面收紅,南韓綜合指數、香港恆生指數勁揚二.九%;印度、印尼股市漲幅在二%以上;台股加權指數漲二.一%;日經指數漲一.八%、攀抵三週高點;新加坡股市漲一.三%、創一個多月來新高;澳洲、泰國、菲律賓亦漲逾一%;上海綜合指數則在中國內部經濟情勢擔憂下,僅漲○.六%。

歐洲股市德、英、法三大指數也由前一天平盤上下翻紅開高,台灣時間週五晚間十點半,德國DAX指數、英國FSTE-100指數漲約一.九%、法國CAC-40指數大漲二.四%。

同一時間,美股早盤道瓊指數漲○.七%、史坦普五百指數漲○.九%、那斯達克指數漲一.一%。美股已第四天揚升,週四道瓊大漲二○六.五一點或一.六%、收在一三五三九.八六點;史坦普五百漲一.六%、收一四五九.九九點;那斯達克漲一.三%、收三一五五.八三點。

黃金期貨 漲至6個月最高價

國際商品市場則朝二○一○年以來最長的週漲勢邁進,點燃原物料價格上升的預期。QE3寬鬆政策加劇中東原油供應緊張的局面,週五紐約商品交易所十月西德州輕原油期貨漲幅最大達二.二%、至每桶一○○.四二美元,為五月四日以來盤中交易首度突破每桶一百美元大關,台灣時間晚間七點四十分,報每桶一○○.○八美元。同時,倫敦十一月布蘭特期油漲一.六二美元、至每桶一一七.五美元。

黃金期貨漲至六個月高點,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十二月黃金期貨漲幅最高○.五%,至每盎司一七八○.二美元,為二月底以來最高價。銅價跳至四個月來最高,領先倫敦基本金屬交易漲勢,三個月期銅期貨漲幅最高四.一%、報每公噸八四一○美元,為五月二日來最高。


柏老警告 Fed難擋財政懸崖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2.09.15 02:49 am

美國聯準會(Fed)13日宣布下修今年度經濟成長預測,但對未來2年的展望變得較樂觀。不過,主席柏南克警告,Fed沒有辦法抵禦「財政懸崖」的衝擊,若國會未能阻止明年起自動生效的減支與增稅法案,將傷害經濟復甦。

根據Fed最新公布的趨勢預測,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不會高於2%,低於6月時預測的2.4%,與市場多數預測相符;2013年GDP成長率將介於2.5%至3%,高於先前預測的2.2%至2.8%;2014年可望成長3%至3.8%,略優於原估的3%至3.5%。

Fed並預期今年失業率仍無法降到8%以下,但預測2013年第4季失業率平均將落在7.6%至7.9%,2014年第4季可望降到6.7%至7.3%;Fed 6月時預測明、後年第4季失業率將分別介於7.5%至8%及7%至7.7%。

同時,未來3年通膨率預期將維持在2%或以下的水準。

柏南克13日在記者會上宣布推出第3輪量化寬鬆(QE3),但也重申Fed的刺激措施無法抵擋「財政懸崖」對經濟造成的衝擊。

柏南克說:「如果財政懸崖未獲解決,我不認為我們擁有的政策工具強到足以抵銷重大財政衝擊造成的影響,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應變這樣的狀況…我認為財政決策者共同努力、設法找出解決之道極為重要。」

國會和白宮去年無法就未來10年刪減1.2兆美元的預算赤字達成共識,導致這項被稱為「財政懸崖」的減支與增稅法案。這其實是1樁「毒藥」政治交易,國會並未真心想啟動此案,只是希望迫使兩黨在明年此案自動生效前,設法找出其他方法解決預算問題。


這次QE 3個不一樣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2.09.15 02:49 am

開放式擴張+救失業+未提壞消息

美國聯準會(Fed)13日宣布的新一輪量化寬鬆(QE3),表面看來像是前幾輪寬鬆都已採取過的措施,但事實上這次其立場非常積極,採取了3大新招要救經濟。

首先是開放式的擴張。過去Fed宣布大規模資產收購計畫(LSAP)時,都會提示計畫的規模上限和延續時間,有時會修訂時間或規模,在必要時擴大計畫。但這次,Fed表明LSAP 將持續至經濟情況好轉,甚至表示倘若經濟表現不佳,將承擔額外的大規模資產收購計畫並採用「其他政策工具」。QE3沒有一定的規模或時效,因此有些人稱它為無限QE(QE-Infinity)。

再來是針對勞動市場。Fed此次政策行動擺明與勞動市場密切相關。Fed聲明說:「要是勞動市場未見顯著好轉,我們將繼續收購抵押擔保證券(MBS),進行額外的資產收購,並善用其他政策工具,直到勞動市場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大幅改善。」

這樣明白讓LSAP與勞動市場掛鉤的作法前所未見,而且不曾有其他國家央行這麼做過。這表明Fed將維持寬鬆直到就業市場較目前大幅好轉。

鎮第3個不同之處是未提新的經濟壞消息,Fed此次聲明對經濟相當樂觀。為何Fed要在宣布新一輪LSAP的同時,展現對經濟的樂觀?原因是怕新一輪寬鬆被市場解讀成是經濟趨緩的跡象,導致企業和消費者預期苦日子要來而勒緊褲帶,削弱Fed為加快經濟復甦所做的努力。


英媒:QE3 只能為美國經濟「買時間」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9.15 02:49 am

針對美國聯準會(Fed)目前已經騎虎難下;十三日推出所謂的「第三次數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倫敦「金融時報」的專欄指出,(QE3),最多只能為美國經濟「買到一些時間」;「華盛頓郵報」指出,無論聯準會做得再多,都不能代替一套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伊爾艾朗在倫敦「金融時報」發表專欄指出,聯準會採取新的寬鬆措施,是基於三項現實。第一,美國面臨「嚴峻的經濟挑戰」,失業率居高不下;第二,聯準會是當前唯一能夠針對經濟挑戰而採取行動的單位,國會及其他機構都只坐壁上觀;第三,目前美國經濟正面對歐債危機、國內財政赤字,及中東的政治風險等。其中任何一項風險如果落實,美國很快就會再度陷入衰退。

伊爾艾朗指出,依據歷史經驗,以及精密的經濟分析均顯示,聯準會這些用心良苦的措施,仍將無法保證能讓經濟情況大幅改善。

他強調,聯準會就跟歐洲央行一樣,光靠自己將無法保證能夠同時達成多項目標,包括提高經濟成長,使就業機會熱絡,並確保金融穩定等。聯準會最多只能爭取到一些時間,並希望其他政府部門也能夠共同努力,尤其是國會兩黨必須解決雙方在財政政策上的僵局;然而這種情勢必須要等到十一月美國總統及國會選舉之後,才有可能改變。在此之前,無論是聯準會還是美國經濟,仍將陷於政策困境之中。

另外據「華盛頓郵報」指出,新政策雖能壓低抵押貸款利率,帶動股市上漲,但目前抵押貸款利率已降到歷史低點,而且股市也十分繁榮,因此效果有限。

由聯準會對美國經濟成長率的預估,二○一四年之前就業市場將加速改善,失業率將下降到百分之六點七到七點三之間,並預估二○一五年時失業率將再降到百分之六到六點八之間。明年及後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上升到百分之三及三點八。

然而柏南克真正面對的問題在國會。柏南克曾經要求國會制訂租稅政策及支出計畫,促進研究發展,並提供必要的基礎建設。儘管柏南克言者諄諄,國會卻聽者藐藐。


末日博士罵Fed:一群印偽鈔的人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9.15 02:22 pm

美國聯準會13日宣布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救經濟,「末日博士」麥嘉華 (Marc Faber)14日接受CNBC訪問時批評,聯準會官員是一群「印偽鈔的人」,而主席柏南克把美國經濟搞砸,真應該辭職下台。

麥嘉華說,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是近年發生金融危機的元兇,而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正是這種政策的主要擁護者之一。「如果我像他一樣把經濟搞的這麼糟,我一定會辭職。聯準會拉抬資產價格,創造財富的方式,根本是荒唐。這種作法是行不通的,只會暫時推升市場,隨之而來便是崩跌」。

麥嘉華因準確預測1987年金融風暴而名聲大噪,亦由於他負面的預測獲得「末日博士」的封號。他批評聯準會收購MBS,與短債換長債的扭轉操作,「只會讓資產價格上漲,使資金流向富人」。他認為,最新一波的量化寬鬆措施,無助於一般美國民眾。

柏南克13日宣布,聯準會每月將收購400億美元MBS,直到美國就業市場出現明顯改善為止。麥嘉華指出,「量化寬鬆使富人持有的資產價值上漲,而一般民眾卻得承擔物價上漲的苦果,這項措施造成一小部分的經濟繁榮,卻對大部分的經濟造成傷害」。

麥嘉華說,「印鈔票的聯準會官員要為這次的危機負責。如果美國持續實施這套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面臨的不只是財政懸崖,而是財政大峽谷」。


鄭貞茂:歐美印鈔 防懸崖危機

【經濟日報╱記者李怡男/台北報導】2012.09.15 02:49 am

歐美中央銀行相繼推動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花旗(台灣)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昨(14)日指出,歐美央行的大動作是適度且必要的。

他認為,從結果論來看,毆洲央行(ECB)的作法讓投資人對歐債危機的信心稍為回升,降低周邊國家的發債成本,並爭取時間讓歐盟得以持續進行財政聯盟與銀行聯盟等結構性改革工作。至於美國聯準會(Fed)的寬鬆動作,有事先防範可能面臨財政懸崖危機的功效,若等到年底大選後才推,時機上可能太遲,寬鬆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9月全球金融情勢依舊詭譎難測,一方面全球經濟成長持續走緩,美國及中國兩大龍頭景氣並未明顯翻揚,反而可能陷入另一波景氣下滑的陰霾。另一方面,歐債危機的近期發展,包括希臘隨時可能脫離歐元區以及荷蘭國會大選等,可能牽動歐洲金融情勢持續惡化。但金融市場的風險偏好卻上升,最明顯的是歐元由7月下旬的低點1.206上揚至1.29上方,9月歐股漲幅亦超過5%。

鄭貞茂指出,相較於歐洲央行(ECB=) 因應危機的方式,美國聯準會(Fed)的新寬鬆措施啟人疑竇。儘管8月初Fed即暗示啟動進一步的寬鬆政策,但近期經濟數據並未過於悲觀,且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因此部分市場人士難免質疑新一輪QE的必要性。

他提醒,全球經濟仍面臨顯著下檔風險,歐美央行的寬鬆政策雖可提振市場信心,若歐美景氣若未能及時復甦,投資人信心究竟可以維持多久,以及歐美央行還有多少政策選項可以推出,不無疑問。再者,歐美央行的寬鬆政策令國際資金短暫重回新興市場,造成匯市波動,是否迫使新興市場央行跟進採取降息或其他的寬鬆政策,引發新一輪寬鬆貨幣政策競賽,也是後續值得觀察的焦點。


QE3的經濟效應猶如走鋼索

【經濟日報╱社論】2012.09.15 02:53 am

一如各界預期,美國聯準會終於推出「第3次量化寬鬆政策」(QE3),其中兩項最重要的內容是,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債券,而且沒有上限時間表,直到勞動市場情況改善為止;第2項是,聯準會仍然會採取賣出短債,買入長債的「扭轉操作」,讓長期利率維持在較低的水準,以便刺激美國人民購屋的需求,帶動房屋市場的繁榮。果然,在聯準會宣布之後,美國股市立即反應大漲,全球股市跟著振奮。但是,這次QE3的效果真的會有用嗎?對於刺激美國疲軟已久的經濟而言,能夠產生立即的刺激作用嗎?可能還需要觀察。

首先,從這次量化寬鬆的規模來看,雖然聯準會預計每月放出400億美元,而且沒有期間的限制,但是,因為每月只有400億美元,1年推出量也只有4,800億美元,這比前兩次1.7兆美元及6,000億美元的規模來說,小了很多;更何況這次推出還必須是1個月1個月的推出,其效果顯然會不如前兩次。

其次,2009年3月第1次推出時,當時的美國1年期公債利率為1.3%,而現在的利率已經低到0.18%,因此這次量化寬鬆對於降低利率的效果小很多,相對的刺激投資與消費的效果也會降低。再說,最近以來,美國貨幣供給增加率一直都在15%以上的高檔,也就是說,目前美國市場上其實是不缺流動性的,因此,貨幣政策的效果會打折。

第三,貨幣政策效果有時差,至少要1到2季,等到出現效果時,11月美國總統大選已經選完了,因此這次量化寬鬆政策對於現在的經濟可能不容易出現即時的影響。

不過,QE3當然一定也會產生一些正面的效果:第一,每月400億美元購買債券的措施並無期限,只要經濟景氣還沒有回來,失業率仍然很高,每個月就會不斷的投入。這對於市場多頭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換句話說,雖然這次QE3的實際效果不一定很大,但是對於提振市場及民間消費的信心會有一些幫助。

第二,聯準會再度強調將繼續實施扭轉操作,在不斷購買長債,賣出短債的情況下,會讓長期利率維持在較低的水準,因此未來可能會對美國的不動產市場產生正面的刺激作用。因為不動產是美國家庭中最重要的單項資產,而房價的漲跌會對美國家庭消費產生很大的影響,亦即所謂的「資產效果」。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對於扭轉操作似乎情有獨鍾,而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到現在,美國房地產價格都還一直沒有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因此柏南克仍然希望利用維持較低的長期利率水準,來吸引美國人重新回到不動產市場上。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第一,由於美國是台灣第2大的出口地區,美國經濟成長進口增加,有助台灣對美出口,但是因為QE3的實際效益有限,台灣出口增加的效果有限。第二,由於美國因資金增加而外流,外資會流入台股,增加台股動能進而提振國人對於未來台灣經濟可能轉好的信心。第三,由於國際資金的增加,會造成國際原物料,包括黃金在內的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因此也可能會推動一部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第四,由於美元供給增加,可能會造成美元貶值,而形成新台幣升值的壓力。

無論如何,QE3固然可能為我國的經濟帶來一些正面的效果,但是實際的幫助仍然有限;而且,在美元供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未來的通膨及匯率波動也可能因而增加。因此,政府部門必須謹慎因應,更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其必然會對我國的經濟帶來多大的好處。


QE3來了!瑞銀董成康:台股短線正向 真正效益3-6個月顯現

2012/09/15 13:02 鉅亨網 記者陳俐妏 台北

QE3來了!激勵台股週五站上7700點大關。瑞銀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董成康表示,資金動力挹注,短線對台股市正向,但中長期仍要觀察市場成長動力是否回溫,真正效益仍待3-6個月。不過由於出口放緩,預估這次新台幣升值幅度應不大。

瑞銀證券15日舉行150 週年歡樂慈善嘉年華,瑞銀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董成康與會時,接受媒體採訪,針對QE3影響台股後市做說明。

董成康指出,QE短期對資金是有動力,台股短線是正面,雖然有好的訊息出來,但中長期仍要看市場成長動力回溫,仍要觀察度對公司營運是否有真正幫助,真正效益要一段時間約3-6個月,預估目前台股下半年整體不會有太大改變。不過營建資產族群應可有題材發揮。

董成康也指出,過去QE行情約可維持1-2個月,不過明年美國仍有「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疑慮,歐洲市場也仍其疑慮,因此仍需要觀察後市。

至於熱錢推升新台幣升值,董成康也說明,這次QE跟過去可能不太一樣,過去新台幣升值幅度較大約6-7%,但由於現在台灣出口疲軟,預估這次新台幣升值幅度可能較小。

蘋果新品iPhone 5上市,對台股後市是否有助益?董成康認為,有智慧機、Ultrabook等新品總是比較好,但要看第4季實際銷售,不過因為市場預期沒麼高,預估對後市影響會比較持穩。


《各報要聞》18檔QE3爆發股,法人搶

2012/09/15 11:30 時報資訊

【時報-各報要聞】QE3啟動台股資金行情,六大投信鎖定看好金融、原物料、智慧手機、資產等最受惠,包括元大金、鴻海、華夏等18檔,昨法人在第一時間大舉回補,檔檔漲勢超越大盤,搭配強勁的利多題材,將大發利市。

六大投信之中,元大寶來投信看好蘋果iPhone 5等智慧型手機股,復華投信鎖定原物料族群,富邦投信看好內需原物料、營建資產股,ING投信看好蘋果以及龍頭集團股,日盛投信看好iPhone 5、大陸低價智慧型手機,德盛看好資產營建、金融等。

法人表示,根據六大投信看好的QE3受惠族群,再輔以法人買超動向、昨日買盤強勁度,及基本面QE3利多題材等條件,精選出元大金、鴻海、兆豐金、開發金、國泰金、富邦金、華夏、永豐金等18檔個股,可望掀起一波搶補行情。

其中,元大金、兆豐金、開發金、國泰金等,昨日法人大舉回補買超逾1萬至3.2萬張,昨日金融股漲幅高達3.68%,是台股QE3行情中最強勢的類股,包括花旗環球證券等外資也看好金融股受惠,下周漲勢依然看好。

富邦投信資深副總經理李志堅指出,本次QE3所帶來推升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果值得期待,搭配持續進行的扭轉操作,Fed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每個月將可購買850億美元的債券,內需、資產及原物料下游類股等將明顯受惠,13日美國原物料的漲幅就超過S&P500指數,激勵法人昨日大搶華夏、台泥、台塑、國喬、中纖、南亞等相關股票數千張不等。

ING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副總祝明智表示,全球股市與台股在資金行情的推波助瀾之下,短期可偏樂觀看待,不排除指數震盪向上挑戰今年3月高點8,144點,指標族群iPhone5未來銷售表現依然值得期待,先前遞延的出貨效應可望逐漸發酵,此外後續尚有iPad Mini等相關新品,亦可望帶動相關個股持續上攻,鴻海即因iPhone 5使得Q4獲利賺爆,以外資為首的法人昨日一口氣大舉回補2.56萬張。

日盛投信基金管理部協理林一弘表示,Fed與ECB已經出手,市場上資金充沛,但也需留意未來通膨壓力恐將增加,使得台肥等資產股依然相當上相。電子業最亮眼的依然是新公佈的iPhone5供應鏈股,由於訂單能見度高,未來榮景可期。此外,大陸今年積極對鐵路、公路與基礎建設擴大投資,這也讓相關的原物料需求提升,搭配QE3的資金效應更加受惠。(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劉家熙/台北報導)


《匯市》匯豐:QE3後,加碼紐幣、澳幣、新幣、加幣與人民幣

2012/09/14 16:57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美國聯準會宣佈推出QE3,激勵全球市場上揚,對於之後的外匯投資建議,匯豐(台灣)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暨財富管理事業處資深副總裁莊懷德表示,聯準會此次推出QE3的規模與做法比市場預期來的積極,美元將會進一步走弱,而非美貨幣則獲得激勵走升,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有內需貨原物料題材的貨幣例如加幣、紐幣、澳幣,或亞洲貨幣如新幣與人民幣。

投資人可現在考慮加碼這些有潛力的幣別,而美元雖將走弱但仍為主流貨幣,建議基於風險分散仍應握有一定比例,建議在30%到50%。貨幣配置其實仍建議維持分散風險的三分法:例如台幣、美元、澳幣(及其他)各三分之一的配置。

至於有些新興貨幣,可能本地市場流通較少或較少投資管道的,投資人也可以透過投資有當地貨幣計價標的債券型基金,參與這些新興市場貨幣升值的潛力。

在新台幣方面,今台北外匯經紀公司新台幣匯價盤中最高來到29.375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強升3.24角,但央行下午盤進場小幅調節,新台幣匯價最後以29.469元收盤,升值2.3角。


美債信 評等降到AA-

【聯合報╱美聯社】2012.09.16 03:07 am

獨立信評機構Egan-Jones於14日再度調降美國政府債信評等,從AA降一級到AA-。Egan-Jones指出,聯準會決定每月購買400億美元住宅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不但無助經濟復甦,恐怕還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QE3效應 全球恐掀貨幣戰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2.09.16 03:07 am

美國聯準會(Fed)上周宣布推出第3輪量化寬鬆政策(QE3),可能再度點燃全球貨幣戰火。受QE3恐拖累美元貶值影響,新興市場貨幣14日全面翻揚,迫使各國央行緊急進行口頭干預,警告將採取行動防堵熱錢。

QE3助長美元將會走貶的預期,促使資金流入風險性資產,亞幣和拉美貨幣身價跟著水漲船高。包括日本和各新興國家政府14日都跳出來示警本國貨幣勁升的威脅。

巴西央行當天在2小時內2度干預匯市,台灣央行也採取類似行動。智利和哥倫比亞當局也正蠢蠢欲動。決策官員表示他們得做出反擊,因為QE3將導致熱錢湧入,進而推升匯率、傷害出口競爭力。

美元兌巴西里爾14日收盤貶值0.4%,盤中最多跌0.6%至1美元兌2.0075里爾。智利披索兌美元匯價創1年新高,墨西哥披索兌美元也攀抵5個月高峰。

追蹤美元兌的6種交易貨幣的美元指數14日挫跌0.5%至78.847,盤中一度跌至78.601,為2月29日以來最低,今年來漲幅悉數回吐。歐元兌美元勁升1.1%至1.313美元,為5月初來首度漲破1.31美元關卡。

為回應QE3,巴西財長蒙提嘉矢言,將採取一系列措施阻升里爾,保護經濟免受熱錢湧入衝擊,「巴西將維持干預貨幣市場的政策」。他並警告,全球成長展望黯淡,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將持續低迷數年。

此外,日本財務大臣安住淳暗示,可能很快會進場干預,阻升日圓。本周市場聚焦日本央行利率決策與是否將干預匯市。菲律賓和印尼央行官員也提出警告,中國政府研究學者則抨擊Fed決策。

凱萬基金(Oppenheimer Funds)投資組合經理人隆吉指出,過去央行大舉進行干預時,採取浮動匯率的國家較受投資人青睞,他說:「從貨幣戰爭的觀點,你希望選擇沒有政策阻礙、匯率自由波動的市場。」他預期挪威克朗、波蘭羅提和墨西哥披索將湧現升值壓力。


路透專欄/QE副作用…英美不願面對的真相

【經濟日報╱卡列茲基(Anatole Kaletsky)】2012.09.16 03:07 am

北大西洋颶風通常在每年的8月中旬至10月間來襲,9月中旬是風暴活動最活躍時期。巧合的是,較不為人知卻更具破壞力的金融颶風,也常發生在這段期間。

在現代史上,大型金融危機大多發生在8月中旬起的兩個月間:華爾街股市3次大崩盤分別發生在1907年10月22日、1929年10月24日,以及1987年10月19日;英國在1931年9月9 日放棄金本位制;布列敦森林體系在1971年8月15日壽終正寢;墨西哥在1982年8月20日違約倒債觸發第三世界債務危機;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倒閉,引爆一場迄今仍未能妥善收拾的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

金融與氣象風暴在同期間發生,也許不純然是巧合。全球經濟與地球大氣都是精巧且複雜的平衡系統。在這種系統裡,小小騷動經累積之後可能引發巨大效應,就像氣象的臨界點。

當世界經濟在夏天出狀況,就非常可能在秋天出現金融風暴。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9月通常是股市1年當中表現最差的月份。事實上,自1920年代以來,9月是股市唯一下滑的月份。

現在的問題是,世界經濟是否已適應今夏可能具破壞性且令人失望的經濟事件,或是今夏金融交易低迷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固然,最近世人焦點都放在歐洲央行(ECB)6日買公債的救市措施、德國憲法法院12日批准歐洲穩定機制(ESM),以及美國聯準會(Fed)13日推QE3身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地區令人憂心忡忡的發展。在中國,儘管一再祭出貨幣與財政剌激措施,經濟活動卻未能如預期般加速,除了政府與央行做得不夠之外,也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已變得太複雜而難以管理與調控。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反映出中國剌激政策的效果令人失望,更是全球貨幣政策大失敗的一環。英國近來令人失望的發展,支持這項論點。英國經濟2年來未有成長,卡麥隆政府決定採取劇烈財政緊縮,並希望以貨幣擴張抵銷通縮效應。政府持續削減支出及加稅,寄望挹注銀行及債券投資人資金以提振成長。過去4年來的經驗顯示,這根本是緣木求魚。

要是英國無法靠貨幣寬鬆來振興經濟,如何能企盼Fed的寬鬆會產生好的結果呢?Fed 13日祭出開放式QE3,直到美國經濟強勁復甦為止。但鑑於前2輪QE並未能在2010至2012年帶來充分就業,第3輪就會比較好嗎?

挹注銀行資金是防止美國與英國金融體系崩潰非常有效的緊急措施,在阻止歐元的崩解可能也會相當有效。但注資金融市場只能救急卻不能救窮,維持金融穩定與促進經濟成長需要其他的藥方。

不幸的是,決策人士似乎不了解這種區別。美國及英國的決策官員拒絕承認印鈔救市會產生反效果,相形之下,德國拒絕接受印鈔票救經濟是行得通的作法。歐洲央行、德國及其他歐元區國家間的矛盾,成為今秋可能釀成金融颶風的來源,這種衝突會延燒到下次歐盟峰會,湊巧的是這場峰會的舉行時間是10月19日,仍在金融颶風季內。

(作者Anatole Kaletsky是路透專欄作家/編譯林聰毅)


羅比尼專欄/以拖待變 溶不了經濟冰山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2012.09.16 03:07 am

金融市場7月以來開始大漲,因為寄望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前景不會再惡化,或即使惡化,各國央行也準備祭出更多輪的流動性和量化寬鬆來支撐經濟和市場。因此,不僅關於經濟的好消息(或優於預期的消息)提振了市場,就連壞消息也被視為好消息,因為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和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等央行救火隊員,將更可能因此撒錢撲滅市場惡火。

但不論是利多或利空消息都漲的市場,並不是穩定的市場。倘若經濟消息惡化,或投資人對官員決策效率的信心下滑,「去風險」模式——即投資氛圍轉壞——很可能捲土重來。

在歐元區,ECB宣布無限額收購困頓國家公債的決策後,市場瀰漫樂觀氣氛。但此舉無法扭轉局勢,只能為決策者爭取時間,以落實解決危機所需的嚴格措施。

而歐洲面臨艱鉅的政策挑戰。隨著財政整合和嚴格的信用分配如火如荼展開,歐元區衰退正持續加深。同時,由於歐元區銀行和公債市場變得更分化,在建立銀行聯盟、財政聯盟和經濟聯盟同時,還要追求重塑增長、外部平衡和競爭力的宏觀經濟政策,將變得格外困難。

此外,希臘明年可能退出歐元區,之後西班牙和義大利也將被隔離;西班牙正逐漸步入蕭條,可能需要3方代表團(troika)全面紓困。疲於撙節的歐元區周邊國和疲於紓困的核心國,對立也日漸嚴重。

然而,如果不儘快輔以能快速重塑成長的政策,流動性供應將只能推遲而無法阻擋貨幣聯盟瓦解,最終導致經濟與貿易聯盟崩潰和單一市場毀滅。

在美國,最新經濟數據證實成長疲軟,下半年產出年增率不可能大幅超前上半年的1.6%。鑒於美國政局分裂和政策停擺,可以想見預算和債務上限議題還有更多論辯,美國信評將再次遭降,且中期財政整合和永續議題也將難以達成共識。

在中國,隨著投資泡沫破裂和淨出口萎縮,硬著陸的可能性正與日俱增。同時,降低儲蓄和刺激私人消費所需的改革也被推遲。如同歐美,中國祭出更多貨幣、財政和信用刺激,只能避免最糟情況在2012年發生。隨著刺激成效退去、不良貸款攀升、投資泡沫加速破裂,以及地方政府展延債務等問題,2013年發生硬著陸的機率更高。

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也面臨類似處境。許多新興國家未能因應先進國家成長走疲造成的出口成長減緩,也延遲提振民間部門發展和生產力所需的結構性改革。因此,近來新興市場成長減速不完全是周期性,還有結構性因素。

地緣政治局勢也不穩定。全球主要強國仍設法藉談判和制裁誘使伊朗放棄研發核武。明年以色列將把伊朗核計畫視為外部威脅,美國也可能對伊朗發動襲擊,導致戰爭爆發和油價暴漲。

問題的根源在於政府效率不彰與領導力孱弱。民主國家的定期選舉導致政策短視;中、俄等獨裁國家領導人為維護遊說團體和既得利益者,拒絕大刀闊斧改革。

由於每個人都想以拖待變,結果問題反而日益惡化,無論新興市場或已開發經濟體,都正逐漸進入撞牆期。決策者可選擇迎頭撞上,或展現領導力和遠見卓識化險為夷。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莊雅婷)


陶冬:伯南克名副其實 直升機 全球高唱QE 股市再升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9-16  18:01

在歐洲央行和美國聯準會採取寬鬆政策之下,分析師陶冬在部落格文章中指出,伯南克這次採取的QE3政策可能對實體經濟幫助不大,若銀行無法流動性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就難發生太大的影響,但相對地,卻提升了金融市場的資金總量。

以下為陶冬部落格全文:

在伯南克和德拉吉的兩根指揮棒下,全球高唱量化寬鬆,風險資產價格豬突猛進。繼歐洲央行之後,聯儲於上週四也重啟量化寬鬆政策,不僅將低利率環境的結束時間推至起碼2015年中之後,而且宣布不封上限地購買按揭擔保債券(MBS),全球股市為之瘋狂,美股回到2007年水平,歐股升回去年7月希臘危機之前的水平,風險指數VIX陡降,美元指數略跌0.5%,但是已經足夠令黃金飛起,石油飛起,歐元上揚,大宗商品反彈。美國國債被大手拋出,西班牙兩年期國債利率僅有六週前的一半,意大利十年期利率跌破5%。一時間投資市場躍升為人間天堂。

伯南克果然令其“直升機”綽號名副其實,把目前可以拿出來的寬鬆政策幾乎無保留地全部端出。這次出招的著力點有兩個:房地產市場和市場對QE退出時間的預期。通過直接干預MBS來影響上升中的按揭利率,通過改變聯儲自己對退出的時間預期來引導市場的判斷,而且這次聯儲對購債總額沒有設下上限,頗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直至就業市場出現明顯的改善。筆者並不看好QE3對實體經濟的幫助,只要銀行無法將流動性轉移到實體經濟中,聯儲的寬鬆政策未必對實體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聯儲擴張基礎貨幣,增加了金融市場的資金總量。只要市場情緒不惡化,貨幣的周轉速度不變,更多的流動性追逐有限的資產,風險資產價格會上升。不過此說的前提是人們的風險意識不變、槓桿不變、銀行的貸款意慾不變。不要忘記為什麼歐洲美國先後重啟寬鬆政策,風險並沒有因為市場情緒突然高漲而遠去,筆者認為QE3的持續效力恐怕短過之前的兩次QE。

美元因為QE3而出現了貶值,這是意料之中的。筆者認為美元的基本面好過歐日,匯率基調仍然向上。支持美元的最大因素,是它的不確定因素較少,增長減速比較容易量化。同時美國的貿易逆差已經明顯減少,製造業在流回美國。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築大底,海外資金流入應該會加速。美國的主要不確定因素在於,明年初稅務優惠到期後是否會出現財政懸崖。目前看來部分稅務優惠恐怕難以續期,國會兩黨的爭鬥估計會持續到大選之後,甚至超過截止期,不過筆者相信懸崖不至於太深。

本週市場焦點:希臘與三巨頭的談判以及西班牙是否要求援助,重要經濟數據不多,倒是市場如何消化美歐QE對債市、匯率的影響更值得關注。週二德國九月ZEW指數,-20.2 vs -25.5.週三美國新屋動工775K vs 746K,二手房八月銷售4.6M vs 4.47M;日本領先指數91 vs 91.8。週四歐洲九月PMI45.5 vs 45.1;美國八月領先指數-0.1% vs 0.4%。


美聯儲力推QE3 效果不及iPhone5?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東方網) 2012-09-16  17:05

在頻頻釋放寬鬆信號之后,美聯儲13日出臺了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並將超低利率的期限指引進一步延長至2015年年中。這一政策宣布后震動市場,紐約股市三大股指漲幅均超過1%,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全線走低,原油和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直線上揚。儘管資產市場第一反應強烈,但美聯儲再次重拳出擊對經濟和就業究竟能產生多少療效依然備受質疑。

就業市場不佳 誓以寬鬆促經濟

QE3(第三輪量化寬鬆)終於還是來了,而且是“開放式”的。當天美聯儲決策機構以11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

美聯儲將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直到就業市場前景出現顯著改善。此外,美聯儲還決定將超低聯邦基金利率的期限指引延長至2015年年中,並繼續執行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扭轉操作”。資產購買計劃與政策溝通手段並用,美聯儲希望能以此壓低長期利率,支持抵押信貸市場,並創造更加寬鬆的金融環境,以刺激投資和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並未給此次的資產收購計劃設定具體的期限,也就是一些人俗稱的“開放式QE”。就在一周前,歐洲央行也宣布了類似的“無上限”購債方案。

美聯儲在措辭中表達了對就業市場的擔憂,認為若不出臺進一步寬鬆政策,經濟增長的強度將不足以顯著拉低失業率。此外,美聯儲決策層還在更新的經濟展望中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1.9%至2.4%區間降至1.7%至2%區間。

效果存疑

預期刺激效果還不如iPhone 5?

在美聯儲政策刺激下,北美資產市場一度活躍。但美聯儲的這一劑“強心針”效力恐難持久。一位前紐約儲備銀行經濟學家指出,滿足市場期待的政策措施究竟能對經濟產生多少作用並不明確。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所作的調查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出臺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將是個錯誤。很多受訪者認為,量化寬鬆政策難以帶來大收益。他們認為,美聯儲如執行規模為5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在未來一年內僅將失業率拉低0.1個百分點,對經濟產出的影響也甚微。國際投行對QE3刺激效果的預期值僅為0.2個百分點,甚至不如iPhone 5可能帶來的0.33個百分點的預期激勵。注入流動性能提振股票等資產價格,但對于美國新增就業和經濟增長難以帶來大的作用。

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前主席菲爾·格拉姆和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泰勒日前聯合撰文指出,即便目前通脹水平穩定,量化寬鬆政策將埋下未來通貨膨脹的種子。

背景

為奧巴馬連任鋪路?

儘管伯南克強調美聯儲專注於其穩就業和抗通脹的雙重使命,而且一貫保持政策獨立性,但仍難以擺脫外界對其為總統奧巴馬連任鋪路、為財政政策“補臺”的批評。

美聯儲在2008和2010年兩輪寬鬆政策之後,還於去年9月份推出“扭轉操作”,後於今年6月將這一操作延期至年底。美聯儲使出渾身解數,但美國經濟自2009年夏天結束衰退後,一直在復甦道路上蹣跚前行,可望出現的強勁增長始終沒有來臨,失業率也一直在高位徘徊。

預測

QE4為期不遠?

此次美聯儲會議的另一大看點,在於當局為更多政策放鬆留下了巨大的空間。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聯儲關於可能進一步出臺更多政策的表述,實際上是為扭轉操作年末到期后再出臺新的資產收購做鋪墊。在一些人看來,這相當於是“QE4”。

影響之市場

金銀大漲美元猛跌

受美聯儲政策刺激,美股周四高開高走,標普和道指收盤均大漲1.6%,雙雙升至2007年12月以來的新高,納指更是達到近12年來的高點。

周五的亞太市場,主要股市紛紛大幅走高,日本、韓國股市收盤分別大漲1.8%和2.9%。隨後開盤的歐洲股市也出現補漲行情。英法德股市早盤漲幅在1.2%至1.8%不等。周四,美國黃金和白銀分別漲了2%和4.4%,達到半年來新高。相應的是美元的持續跳水,周五歐洲早盤,美元指數跌至79整數關附近,再創四個月低點。

A股高開低走

受QE3的提振,黃金、有色等資源股昨日開盤大漲,但由於前期埋伏資金借高開外逃,兩市股指沖高回落。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於2123.85點,上漲0.64%,深證成指收於8740.05點,上漲0.56%。分析人士認為,A股對海外利好反應麻木,國內因素才是決定A股走勢的主要因素。

影響之中國

總體利大於弊 或影響貨幣寬鬆步伐

考慮到QE1和QE2的前車之鑒,QE3的來勢洶洶,也讓不少人對於其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的負面衝擊擔憂增加。一方面,QE3可能繼續推動美元貶值,令中國持有的美元儲備遭到侵蝕;同時,QE3也可能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給中國帶來輸入型通脹壓力。

匯豐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QE3對中國經濟總體上利大於弊,這一觀點與此前中金的看法不謀而合。屈宏斌指出,QE3有助於美國經濟復甦并幫助改善家庭資產負債表,這對於中國的出口需求是好事。另一方面,QE3可能促使更多資本流入新興市場,對資本市場也有間接推動。而對於輸入型通脹的擔憂,只要中國的需求沒有出現大幅增長,國際商品價格回升的空間有限。

也有觀點認為,QE3可能會降低國內貨幣政策放松的節奏和力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微博)稱,從中國的銀行間市場看,貨幣已經較為寬鬆,目前的關鍵是如何將流動性以較高效率引入實體經濟。


QE3會給新興市場多長蜜月期?《路透社》:可能短的令人失望

鉅亨網吳修廉 綜合報導  2012-09-17  16:50

當聯準會變出鈔票購買債券,除了美元以外的任何東西的價格都會有走高的傾向。

2008 年尾QE1 發動後的一年中,新興市場債券收益下跌;黃金上漲 56%;石油攀升 70%;MSCI 亞州股市指數上漲 65%。QE2 發動後,2010 年尾到 2011 年七月間,也出現了一波類似漲勢。

《路透社》專欄作家 Wayne Arnold 指出,對新興市場來說, QE3 帶來的蜜月期可能短得令人失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美元的洪水可能很快就會讓投資者感到驚慌,並讓各國央行長感到頭痛。

現在聯準會要每個月購入 400 億美元的債券,直到認為勞動市場已經充分就業,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經開始擔心當地房地產市場會受到影響。

對各國央行長來說,熱錢的湧入會讓貨幣政策完全改變方向,如果有通膨問題,降息會降低該國資產的吸引力,進而抬高資金成本。但如果面臨成長趨緩,則可以維持利率或調高利率,讓熱錢推升該國股市並降低企業借款成本。

但經過兩輪的人造貨幣注射,投資人變得很敏感,會急切地想知道 QE3 有沒有發揮作用,如果沒有成長或通膨的跡象,他們很可能放棄商品與新興市場的股票,轉向高殖利率的避險天堂,例如如澳大利亞或印尼債。

如果 QE3 貌似有效,投資人就或許必須訴諸於一個激進又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投資策略-尋找相對價值。


陳朝燈:QE3效益最多一個月 台股Q4挑戰8500點天險有難度!

2012/09/17 18:50 鉅亨網 記者郭幸宜 台北

儘管市場對QE3推升風險性資產有所期待,但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卻認為,QE3的效果「最多僅1個月」。主因在於目前市場並不缺資金,且QE3一出,對於以出口為主的市場較為不利。施羅德投信副總裁陳同力則表示,預估第4季大盤有機會站穩8000點,但要挑戰證所稅8500點「天險」恐有難度。

陳朝燈補充說明,從此次QE3實施規模、時間端視市場情況來決定,本次QE其實稱不上「量化寬鬆」。

施羅德投信副總裁陳同力則表示,台股第4季可望在電子新品拉貨下,帶動出口逐步回升,預估今(2012)年全年企業獲利較去(2011)年下跌6-10%,在類股表現部分,在QE3資金挹注下,促使資產、營建、金融和原物等族群友好表現,成交量能放大亦有利於類股的輪動,預估第4季大盤有機會站穩8000點,但要挑戰證所稅8500「天險」恐有難度,選股則可朝電子、中概與生技等類股布局。

雖然景氣燈號已連9藍,但陳同力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只要在景氣燈號出現藍燈後布局台股,幾乎可在一年後獲得不錯獲利。他舉例,自1992年至2012年7月,總共出現過36次藍燈,當時投資台股一年後的獲利次數為29次,亦即獲利機會高達80.56%,平均獲利率為22.09%。

陳同力指出,儘管2012上半年國內企業整體獲利並不如預期,但並非所有企業表現皆不佳,而是呈兩極化趨勢。其中,上半年國內通訊設備與筆電獲利平均成長近3成,數位相機、EMS、汽車零組件獲利平均也有逾2成成長;反觀電子被動元件、手機製造、儀器設備、鋼鐵、紙業等,獲利平均衰退超過5成。

陳同力進一步分析,這個區是突顯出選股的重要性,也更加突顯了鎖定投資題材的重要性,建議年底前投資台股應以受惠於新產品上市的電子股為主線,傳產則可考慮生技、中概類股。


QE3攪亂…電價漲不漲? 這次沒誤判理由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莉珩】2012.09.16 03:07 am

今年經濟成長率已確定無法「保二」,現在連原本很有把握的物價「保二」(全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不超過百分之二)也面臨危機。美國祭出有如「印鈔票」的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全球都籠罩在通貨膨脹陰影下,令十二月十日電價調漲計畫增添新變數。

第二波電價到底要不要緩漲?現在的關鍵,在於政府要觀察這兩個月的景氣、物價兩項因素。不過,日前出爐的QE3,短期雖可能刺激景氣,但也攪亂了全球物價,緊接而來的通膨將令小老百姓日子更痛苦。

政府原本寄望:十月一日「夏月電價」結束,「非夏月電價」有降價效果;加上九、十月起沒有颱風侵台,食物類的價格可望回跌,物價應該會逐漸平穩下來。

不過,政府可能沒有算到,國內油價又攀升到歷史高點,加上QE3將造成油、金、糧食等上漲,短期內物價又有蠢動之勢。

猶記得,政府曾在四月時運氣很不好的「誤判」了油價走勢。當時政府掀開油價壓力鍋,一口氣大幅調漲汽油每公升三元以上,帶動民間物價跟漲;未料一次漲足後,國際油價卻開始溜滑梯,結果油價連續十二周調降,已漲的物價「回不去了」,民眾只感到物價上漲的痛苦,對連十二降的油價幾乎沒有感覺。

經濟大環境很差,主計總處今年已連續八次下修經濟成長率、台灣對外出口也連續六個月負成長;物價上漲的壓力也已如影隨形。這次電價是否非在年底前漲?政府更應如履薄冰。


昨夜,馬總統急召會議談電價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蔡佩芳/台北報導】2012.09.16 02:46 pm

美國拋出QE3可能再度點燃通膨之火,經濟情勢益發嚴峻。據了解,馬英九總統昨天晚間召集行政、立法、國民黨及台電等相關單位,就12月是否如期調漲第二波電價進行研商,會議長達3個半小時,就各種方案詳細討論,馬總統要求台電改革必須讓民眾有感,行政院官員則透露,電價是否緩漲,今晚才會比較明朗。

立法院本周二就要開議,電價議題成為在野黨推動倒閣案的最大訴求,且要求12月不能再漲電價已成藍綠立委共識,連黨籍不分區立委都表態反態,馬總統因此未等今晚府院黨平台會議第二次邀集黨籍立委研商,在周末晚即緊急召開相關會議,行政院長陳冲也與會。

據了解,在昨晚會議上,包括經濟部、台電都提出相關資料,與會者也對當前新的經濟局勢有所討論。儘管經濟部長施顏祥對電價是否緩漲堅不鬆口,但外界預估,由於大環境實在不佳,立法院開議在即,電價12月還調不調,應該很快就會拍板。

相關單位認為,原本出口已連續數月衰退,歐美政經局勢都不穩,日前美國宣布實施QE3,恐將引發新一波通膨,在油價和天然氣看漲下,各項民生物價都可能再漲。

與會者認為,台電在五月分公布電價方案時,台電的經營績效是與第三階段電價是否調整掛勾,但第二階段電價調整還未實施,國際及國內經濟情勢的演變,已超出預期,儘管現在就批評台電改革還未見明顯成效未盡公平,但電價調整是否仍如期、照案推動,的確需要審慎評估。

會上各種電價方案都被提出討論,且因各方案間都有交互影響,並必須有相應的配套,因此電價問題尚未最後拍板;不過對各界質疑台電改革的進度與效率,馬總統裁示,包括汽電共生、IPP民營電廠的購電價格爭議,以及其他可以做的改革,希望台電提升進度與效率,真正端出讓人民真正有感的改革績效。


謹慎因應QE3的大浪衝擊

自由時報 2012-9-17

千呼萬喚之下,美國聯準會終於祭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將無限期、無上限購買債券資產,直到就業市場顯著改善。此次「開放式」量化寬鬆的規模為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等同於全面開動印鈔機,對市場挹注大量資金,希望降低借貸成本,刺激銀行放款,並引導消費者與企業增加支出與投資,進而增加就業機會,促成美國經濟復甦的力道。

QE3對疲弱已久、長期盤底的美國經濟而言,是一劑救命的特效藥,但是否具有長效,足以根治大病,則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強烈質疑。末日博士麥嘉華甚至直批聯準會的官員是「印偽鈔的人」;而更多人也認為QE3對美國經濟是「短多長空」。其實,麥嘉華等悲觀派經濟學家從未看好過人類的經濟前景,始終扮演烏鴉,預警市場崩解與經濟末日。在他們眼中,金融市場與科技文明的發展顯然不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裡面只有炒作、貪婪、剝削等負面能量在翻騰,因而終必崩潰。而值得信賴的,是那些不必經過努力打拚,自然蘊藏在地底下的礦石、能源,才具有永恆的價值。因此他們大力推薦的投資商品,就是黃金、鑽石、原油、原物料與農產品。悲觀派經濟學家了解人性的陰暗面,因此得以準確預測多次金融危機,但也因為不相信人性仍有善良與光明的一面,而錯失了對經濟復甦的掌握。

有人批判,聯準會已實施過兩輪的量化寬鬆措施,總共釋出二兆三千億美元,如果這種方法有效,美國經濟早已走出谷底,但由其疲弱的表現,美國經濟似乎已對寬鬆政策產生抗藥性。再者,自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中國祭出四兆人民幣的擴大內需,歐洲央行也推出兩輪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最近又推出「直接貨幣交易」(OMT),注入市場資金逾兆歐元,甚至台灣也曾發過八百多億元的消費券,但都只能發揮短期效應,無法真正提振經濟。而寬鬆貨幣之用意,原在釋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使廠商願意投資,民眾願意消費,以刺激需求拉抬供給面,使經濟出現正向循環,不料消費者信心始終不足,廠商也看淡後市,因此無論利率再低,仍不願貸款投資,龐大的爛頭寸乃像洪水一樣溢入金融市場與商品市場投機操作,造成資產價格飆升,引發更多的泡沫,卻無助於實體經濟的復甦。

此外,美國量化寬鬆更易對其他國家發生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尤其是流向新興國家套利,或在金融市場炒作,導致股市房市商品行情的大漲,更造成貨幣升值、物價高漲,因此QE也被批判是一種「以鄰為壑」,損人而不利己的政策。其效應有如央行總裁彭淮南所稱,「就像航空母艦走過去時,會對旁邊小船造成影響。」故而,QE3對台灣民眾而言,應該關注的乃是美國航空母艦所捲起的滔天資金大浪,是否會沖垮台灣這艘下沉中的小船,讓它沒頂?

何以台灣可能成為QE3的最大受害者?此因自金融海嘯以來,馬政府唯一的作為,就是向中國傾斜,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並未改善台灣的產業結構,因此經濟體質依舊虛弱,八月失業率四.三%、八月CPI三.四二%、景氣連亮九個藍燈、所得退回十七年前水準,出口連六衰,GDP連八下修,「保一」成艱困任務,整體經濟表現在亞洲十二個主要國家中墊底。加上馬政府執意推動油電雙漲的錯誤政策,帶動物價上漲,以及產業成本增加,使台灣的競爭力更加弱化。若是QE3導致大量熱錢流入,勢必造成台幣大幅升值,可能再度引動通膨上升;其次,則是重創出口競爭力,重擊連六衰的出口。而出口佔我GDP七成比重,若是出口無法恢復成長動能,台灣GDP很可能陷入萎縮狀態。

令人憂心的是,馬政府顯然不了解台灣經濟病灶何在?最近提出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多數是綱領、口號,內容洋洋灑灑,包山包海,但就是欠缺具體的執行方法,因此恐怕也會與六三三、愛台十二項建設、黃金十年一樣,淪為紙上文章,最終跳票。如此的政府效能與格局,如何禁得起QE3的衝擊?


物價上漲 庶民之痛 超乎想像

【聯合報╱官俊榮/台大農經系教授(台北市)】2012.09.17 02:39 am

正當面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之衝擊,主政者在思考電價是否再調漲的問題時,心中不能沒有考量庶民對物價的真實感受。

按主計處物價統計月報,以今年八月相對於去年同期所推算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高達百分之三點四二,創九七年以來新高。但是物價指數是總體經濟之綜合性指標,與基層民眾體驗難免會有差距,事實上民眾對於物價上漲之不滿,遠比這個百分之三點四二的數字所代表的更為嚴重。

特別是同期間食物類物價年增率更高達百分之八點六六,是除了九七年中風災影響之期間以外,近十年來的新高,卻未受到相當關注。按消費者物價指數中,雖然食物類物價之權數在七大類消費支出中超過百分之廿六,但與其他六大類消費者物價整合計算加權平均後,整體消費者物價年增率減少超過一半以上,可能掩飾了問題的真相及嚴重程度。

食物類物價上漲帶來的痛苦感受,理應遠甚於其他六大類消費者物價。民以食為天,足以說明庶民對食物價格上漲之感受是何等頻繁而深刻,但這感受顯然與家庭支出比重無關,而無法充分反映在食物類物價之權數,或者整體之消費者物價指數。

此外,該大類食物價格年增率同樣為大量食物類價格之平均,實際上其中許多需求量固定而價格彈性很小的食品,價格恐怕已上漲超過兩成,但被平均化的計算方式所掩飾,先前麵包、咖啡等諸多食品價格已顯著上漲而與成本脫節,堪為例證;這些價格彈性很小的食品通常為不可或缺,其漲價對消費者傷害也會比較大。

比較不同所得層之消費型態,即可見食物類價格上漲帶來的痛苦感受,遍布M型社會中下層之眾多家戶。依最近一期之九九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五等分位之最低所得家庭組的食物類支出,平均占其家戶所得達百分之十八,亦即每五塊錢收入中有將近一塊錢用於食物類之消費,可想見其對食物漲價之感受;而占總戶數共六成的中低所得家庭,食物類支出平均亦約達家戶所得之百分之十六。但最高所得組占總戶數兩成之家庭,食物類支出則僅占其家戶所得約百分之七,顯得微不足道。

可見消費者物價統計之平均值可能掩藏諸多民怨,以及不同所得階層間對於物價水準之情緒有相當落差。食物類價格其實在五月就已經明顯上漲百分之三點七五,是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兩倍多,而七月份食物類價格漲百分之六點二九,超過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兩倍半,則庶民對物價上漲的痛苦感受是否已經一再被低估?


網友回應

9 樓 markscat 發言於2012-09-17 13:34:44    

『亦即每五塊錢收入中有將近一塊錢用於食物類之消費』
但是這將近一塊錢的費用,有六毛是被丟掉的。
為啥?一會兒說吃不下,一會兒說不好吃,要你們吃光,你們怒吼著、咆哮著,只好把還可以吃的食物給倒掉。
剩下四毛呢?都是一些昂貴、高熱量的食物。
在抱怨物價上漲之前,請先檢討一下自己浪費的習慣,好嗎?
我喜歡享受,但我也可以接受平價,所以我不會抱怨一個雞腿便當九十塊,因為我就是要去享受的,要享受就得接受高價;要平價我就會去吃一碗二十塊的滷肉飯。

8 樓 eplus1997 發言於2012-09-17 12:57:35    

新聞不實,餐廳滿滿都是人,哪有生活不好過?

7 樓 spotlighton 發言於2012-09-17 11:45:01    

早餐拉亞漢堡配桂綸鎂咖啡
中餐公司旁簡餐
下午茶五十嵐
晚餐貴族世家/我家

假日上館子
手機用iphone
資費配上網吃到飽
周末要看一輪電影
每年要出國去玩

夏季冷氣開到天亮
車子要開馬三
房子要坐落在台北市中心

然後
月薪是三四萬
一天到晚靠邀物價太高
薪水都不漲
生活費透支入不敷出

那是誰的問題, 不就很清楚了

6 樓 wenjava 發言於2012-09-17 11:19:20    

只有人才會感受痛,不是人怎會感受的到

5 樓 ag5876 發言於2012-09-17 11:09:07    

當今的執政者就是===抓別人的拳頭打石獅子===........痛嗎?
沒感覺耶!

4 樓 tt13 發言於2012-09-17 11:02:06    

馬總統: 我都沒開冷氣... 一年省了幾百萬喔~~

3 樓 att198 發言於2012-09-17 10:28:47    

2樓的,你天天買樓嗎?可是你天天要吃吧!

2 樓 sp068883 發言於2012-09-17 08:54:34    

物價漲個幾十塊,痛苦就超乎想像,房價一漲數百萬,許多人卻視為理所當然,人性就是X泥馬的賤。

1 樓 chootiyapa 發言於2012-09-17 07:59:22    

What is the point? It is a simple supply and demand. Chinese and Indians also want to eat well....


全球經濟來到十字路口 多空意見相持不下 各國央行被迫以寬鬆回應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2012-09-19  16:20

全球經濟正陷入陰陽魔界,被困在繼續擴張與可能捲土重來的衰退中。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首席經濟學家 Joachim Fels 認為兩個方向都非常有可能。

此種疑惑逼迫全球央行重拾寬鬆老路。美國聯準會已於上周宣布實施第 3 度量化寬鬆 (QE),歐洲央行也準備好重開購債的銀彈。這些行動應該足以把 S&P 500指數推上2007年以來高點,就看是否也能扶起頗感無力的經濟。

《博彭社》報導,富達投資 (Fidelity Worldwide Investment) 總監 Trevor Greetham 說,市場能造就繁榮經濟,因此股市上漲通常伴隨著好景氣;但近期的數據比較疲弱,造成相持不下的緊繃。

這股緊繃氣氛也反映在股市分析師的投資策略上。在一些人呼籲經濟未明不應投資股票之時,另一些人則說為了支撐經濟而推出的寬鬆政策正是買股的最好理由。摩根士丹預期 S&P 500 指數年底會跌至 1167 點,瑞士信貸則預期會上漲至 1500;美股 18 日收盤,S&P 500 指數收到 1459.32 點。

瑞信認為,如果各國央行相信 QE 能發揮效用而且利大於弊的話,就會繼續採用此政策,因此建議投資人買進。摩根士丹利、花旗、太平洋投資管理等銀行則警告,即使有央行銀彈支持,目前經濟的放緩意味著成長隨時可能消失,轉為衰退。在歐債危機持續惡化、美國逼近財政懸崖、新興市場放緩下,下跌的股市將使經濟更加脆弱。

雖然不確定在基準利率都已低到不能再低,貨幣政策還能發揮多少作用,但面對經濟緊縮,各國央行不得不做出回應。聯準會表示將延長持有長天期抵押證券,並將維持低利率至 2015 年中;歐洲央行則同意對願意接受約束的問題國家啟動無上限購債。中國總理溫家寶也說,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空間運作貨幣與財政政策。

Fels 預期,歐元區、中、英、日等國央行會進一步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藉以支撐資產價值、預防通縮、避免主權債的違約,並維持經濟成長。


美股盤後─原油需求擔憂消失 市場大賣 交易清淡道指升13點

2012/09/20 05:46 鉅亨網 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

午盤房市報告出爐股指小漲,投資人爾後將焦點集中於挫至 6 周新低的油價,周三 (19日) 美股再度顯得清淡平靜,收盤維持小幅揚升。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上漲 13.32 點或 0.10% 至 13577.96。

Nasdaq 指數揚升 4.82 點或 0.15% 至 3182.62。

S&P 500 指數收紅 1.73 點或 0.12% 至 1461.05。

費城半導體指數縮減 2.25 點或 0.56% 至 398.53。

上周由於中東動亂頻傳情勢緊繃,原油價格高達每桶 100 美元水位,投資人擔憂政局混雜情況下,市場供應量將遭受衝擊。

但能源資訊局 (EIA) 公布,9 月 14 日結束的一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 850 萬桶,高於市場預期。原油本日重挫 4% 以上,收盤報每桶 91.98 美元,創自 8 月初以來最低紀錄。倫敦布蘭特原油價格也挫低近 4%。

石油新聞《Schork Report》編輯 Stephen Schork 聲稱:「近期幾乎所有世界經濟均處於失速狀況,石油需求肯定出現問題,且對於供應量的擔憂也因報告數據減輕。」

根據新聞報導,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已經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