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雖然大陸的影視市場龐大、機會多,人才濟濟,但台灣是華人傳媒重鎮,擁有經過融合、淬鍊的獨特人文風格,對時尚流行的獨特觀點與氣質底蘊,這些是大陸難以跟上的軟實力,也讓許多大陸歌手或藝人都嚮往到台灣工作,或與台灣的影視人才合作,往往能帶給他們「華麗轉身」的驚豔效果。
據一位不具名的經紀公司工作人員表示,每次大陸歌手或演員到台灣,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造型師進行外形改造。她表示,雖然大陸奢侈品消費額在全球數一數二,時尚精品紛紛進軍大陸,許多藝人身上穿戴的都是價值不斐的名牌衣服,但整體看來就是比較沒有流行感,有可能是髮型不對,也可能是化妝方式過時,或衣服不適合。
到台灣 首先先找造型師
所以每次公司裡有大陸藝人來台,必須先到飯店,由專業造型師打理一番,再和台灣的媒體見面,免得被攝影記者拍到不夠完美的照片。
台灣是全球華語傳媒市場的中心,影視資訊傳播的重鎮,不論到大陸發展的演員或歌手,或是大陸藝人,都希望透過台灣傳媒曝光,爭取更高知名度。
舉例來說,兩岸三地歌手開演唱會都不會錯過台灣,尤其是台灣歌手的世界巡迴演唱會,首場必定在台灣舉行,如亞洲天團五月天、華語天后蔡依林等人,藉由台灣媒體的能見度加分,帶動未來在大陸演出場次的票房。
台灣團隊 成大陸王牌御用
達騰娛樂副總經理陳偉明表示,因演員、歌手都到大陸尋求更廣的發展空間,許多產業相關人士也先後登「陸」,進而形成一條服務產業鏈,反倒成為許多大陸藝人的御用團隊。
以唱片圈為例,現在歌手走全能路線,除了唱歌,還要拍戲或電影。若在大陸工作,想錄新專輯還得千里迢迢奔回台灣找熟悉的錄音師、編曲師,等於要暫停所有工作一段時間,不符成本效益,還不如找錄音師到大陸,歌手一邊錄唱片一邊執行其他行程,例如抽出2小時去出席代言活動,或軋兩天戲,可以同時兼顧許多不同的工作。
有同樣需求的歌手多了,就有人乾脆在大陸開錄音工作室,專門伺候台灣歌壇的天王天后們;做出口碑後,也吸引大陸歌手上門製作專輯。
有趣的是大陸歌手們除非真的過於忙碌、軋不出時間,只能就近在北京、上海的台灣錄音室工作,否則都會想到台灣工作兼旅遊。例如張靚穎2011年的專輯《改變》、2012年的《傾聽》都是在台北錄製完成。郁可唯也曾在2010年到台灣參加「滾石快樂天堂」演唱會時,順便進行新專輯錄音。
登台追星 大陸年輕人熱衷
受到台灣蓬勃的娛樂產業影響,加上媒體炒作話題,大陸年輕人也越來越熱衷到台灣追逐星夢,例如2011年中視《星光大道》節目的星光6班,即有廣西男孩胡夏、「三帥」組合分獲第1名及第3名;星光7班的第2名孫曉亮也是來自大陸哈爾濱的參賽者。
一些即將出道的大陸新人,也常被送到台灣培訓、錄唱片,例如艾迪昇傳播引進的拜爾、胡靈;而張暄祺、王琦、HIT-5等人更是直接在台灣出道。
經紀人林曼玲表示,大陸藝人或工作人員到台灣的工作證是3個月。以戲劇演員來說,大概拍完戲就差不多該回去了。至於歌手則是以1個月到1個半月為前製作業期,完成錄音、專輯封面與MV拍攝,現在還要加拍音樂微電影,剩下的2個月就是後續的來台宣傳,或籌備下一張專輯的時間。
林曼玲表示,台灣觀眾哈韓、哈日,就是不太哈陸,所以當大陸藝人到台灣時,會有粉絲追隨,也可能在路上認出而興奮合照、要簽名,但不致於出現包車全程的瘋狂場面,讓大陸藝人多了一些生活空間,逛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局或夜市,甚至上陽明山泡溫泉。
墾丁救國團5分鐘升旗秀 陸客也瘋狂
【聯合報╱記者潘欣中/屏東縣報導】2012.09.09 02:51 am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每天上午八時整,閩南式建築風格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廣場,國歌響徹雲霄,接著播放國旗歌,眾人對著冉冉上升的國旗行舉手禮或注目禮,全部過程五分鐘,已成了吸引中外遊客的「升旗秀」。
香港遊客劉靜玟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她說,「好奇妙,那一刻,時間彷如被凍結了」,眾人齊聲高唱國歌,對國旗行最敬禮,「沒有人不被這個畫面感動」。
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總幹事林寰上任四年來,不曾間斷每天上午的升旗典禮,除了員工出席,也邀請房客或機關團體參加,「一起感受大聲唱國歌的暢快感」。
他說,台灣因政治型態長期對立,藍綠對國歌歌詞有不同認知,唱國歌的升旗儀式愈來愈少;看到美國人在大型場合,邀名人帶唱美國國歌,「成千上萬的人大聲合唱國歌的激昂畫面,讓人動容,台灣為何不能?」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放聲唱國歌,心裡有股悸動,好久沒有那種愛國家的感覺了!」四十五歲的遊客陳宗龍激動說,求學時參加升旗典禮,沒什麼感覺,在社會闖盪多年,相隔廿多年後再唱,全身起雞皮疙瘩。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昨天到墾丁開主管研習會,林寰請他主持升旗典禮,楊弘敦帶著主管高唱國歌、對國旗行最敬禮,事後他說:「好久沒有這麼感動了!」
來台自由行的大陸上海市吳姓夫婦對升旗儀式很好奇,兩人站在廣場側邊用攝錄機全程記錄,「第一次聽到中華民國國歌,很陌生,但愛國情操激昂的氛圍,卻很熟悉」。
中心為避免影響遊客,適當控制國歌音量,林寰說,迄無遊客為此事提出抱怨。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台灣
2012-9-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0| 評論數: 1 |原作者: 鄭曉/湖北武漢
從《海角七號》到《一頁台北》,在我這代最遭熱議的90後年輕人眼中,淺淺海峽的那端或許是小清新電影的代名詞。從湛藍的海水到充滿浪漫文學氣息,每一部電影似乎都以自己不同的視角,向我們詮釋著創作者心中所固有的台灣。
但是,當你真正踏上台灣這片熱土,你會深深感慨於它絕不是僅僅擁有文藝範兒這麼簡單。然而,倘若你認為只是這裡的藍天白雲打動了我,那就大錯特錯了。來自大陸另一寶島的我,或許早已不為碧藍的天空和一望無際的海水輕易動容,那真正擄掠我的,是這裡的人,或者說是這裡人生活的心態。
看過許多大陸人寫台灣的文章,有讚歎台灣自然風光,或感慨兩岸思維差異,更多的是讚美台灣的人情味,沉醉於這裡的風土人情。我不敢說台灣人多好多棒,但是這裡的人確是很「真」,那種發自內心的善良真誠與友愛,那種微微的笑容,緩緩的語氣,毫無做作,讓人好是舒心。你就遠問一句「明信片是從這裡投進去就好了嗎?」人家繞道跑過來,告訴你紅色和綠色的信箱、限時郵件和普通郵件有什麼不同,末了還不忘幽默「按道理是可以收到,可是地址要寫對哦」。要是你,你會不會如此,還是遠遠瞥一眼,似是而非地點點頭作罷。
這就是為什麼人家彼此之間的距離這麼近,信任度這麼高。看到馬英九為阿里山茶葉代言,廣告上近乎大笑著豎起兩個大拇指,滑稽又親切,很難想像這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大陸,很難想像媒體稱呼胡錦濤為小胡哥。
為什麼台灣人的心態如此的好,我一直在思考,或許和他們的飲食文化有些許關係。從北邊的士林夜市到南端的六合夜市,這兩大夜市魔力四射,你會深深感慨於台灣小吃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可能會疑慮於「博大精深」用詞是不是過於誇張,但當你看到琳琅滿目林林總總的美食,海鮮、肉類、菌類、各種包子餃子、各式果汁,加上很多小吃獨一無二,且有眾多小食從這裡起源發展,你便會驚呼於我用詞的準確。
民以食為天,台灣人是真心會生活。除了飲食,台灣人對於身體保健也頗為注重,不像我們這些宅男奼女把爬壽山、大峽谷當做是一種莫大的負擔,去景點一路上看到很多台灣人拖家帶口,特別是很多本地老人帶了專業的登山器具,人家在幹嘛?人家在享受生活。
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台灣。其實從我們領隊最開始囑託的一句:「不要把認證牌子弄丟了哦,這樣可能會有點麻煩呢」。從這些習慣性的語氣詞中,從領隊溫情的思維方式中,我就愛上了這個地方,愛上了它的柔情與溫暖。它口口聲聲,每一分景色,每一種色彩都讓你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浮躁與心中燃燒的熊熊火焰,帶著一顆平靜的心去感受它的點點滴滴,品味它的美妙與暗藏的生機。
雖然這種生機看似平談無奇,但是終將如河流般,湍湍不息……
大陸妹與台巴子
2012-9-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7| 評論數: 0
最近有兩個詞彙隨著兩岸交往增多後,開始被拿出來「檢討」,一沿用已久的「大陸妹」,二是近來才流行的「踹共」。台灣讀者曾投書本報呼籲〈別再說踹共了!〉,大陸也有讀者呼應,認為用「大陸妹」做蔬菜名稱不妥。
追溯「大陸妹」由來,是因為產地源自大陸,客家話稱「妹仔菜」,現在多數台灣人已很少對大陸女性稱呼「大陸妹」,而改稱「陸配」、「大陸女子」等。「踹共」則是台語「出來講」的意思,源於網路的KUSO文化,完全未指涉大陸人與事。
為了減少兩岸溝通上誤解,《兩岸常用詞典》繼台灣8月發行後,本月初也在大陸推出。台灣的新書發表會中,馬英九總統說,「語文是約定俗成,並無對錯之分,兩岸的語言隔閡不必刻意要哪一方立刻改變,也不能要求任一方放棄使用多年的習慣,應在『維持傳統,包容變化』的精神下,進一步增進兩岸的交流與了解。」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從「踹共」說起,兩岸應有更多溝通理解〉一文,也強調了解雙方用語降低誤會的重要性。像「踹共」與「大陸妹」都可以在未來收錄至擴編的版本中做解釋,向大陸人釋疑。
溝通交流應尊重對方的感受,才會是有正面意義的溝通交流,那麼兩岸都應該思考,彼此的語言若存在貶意甚至帶有敵對意涵的字眼,例如常用拿來代稱大陸人的「426」或形容台灣人的「台巴子」等,都應該避免使用,相互尊重。
顧客本應被尊重
2012-9-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慕喬/湖南長沙)
作為一個愛書之人,每到一處,都會留心觀察當地的書店,如有機會,便一定要去體驗一番。這次有機會到台灣,在落地台北的當晚,便興致勃勃前往誠品書店參觀。
關於誠品書店,此前在大陸也看到過很多評論與介紹。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恐怕是大陸央視最有名的主持人白巖松先生在他的書裡介紹的那一段:颱風來襲,高雄的誠品書店單獨開門,只賣一本書,只因為一個承諾。所以對誠品,有不少美好的想像,但終歸因為沒有親眼所見,心下總不免有些揣度。
晚上10點多到了誠品所在的大樓,發現2樓3樓都是書店的布置,書籍分類清晰,且大多紙張裝幀精美,給人清新愉悅之感。特別是書店裡有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手捧一本書,席地而坐,靜靜欣賞。時間已近午夜,書店人數還是不少,卻聽不到半點喧鬧嘈雜之聲。這在大陸是十分難得而少見的。
在歷史類書籍的一角,也看到了一些所謂的大陸歷史真相揭祕、社會批判之類的書,但是說實話,這些書大都以標題文字突兀為主,包裝設計卻比較粗糙,真正愛書的人恐怕很難被吸引,但這也許也是誠品書店相容並包的體現吧。
挑了幾本書,買完單準備下樓,這才發現錢包裡的台幣只有90塊了,要想打車回酒店,估計不夠了。於是返回誠品問服務員:「台北的的士收人民幣嗎?」答覆說一般不直接收。剛到台北,我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晚上是否有銀行開門換幣。為了保險起見,我便試探著問:「我的台幣不夠打車回去了,能否把剛才的台幣退給我,我重新刷卡付帳呢?」問雖問了,但心裡並不抱希望,覺得這樣給人家添麻煩,很是不安。
沒想到服務員微笑如儀,回答得非常爽快:「可以啊,我重新給您做一次就好了!」然後一本一本,給我重新過機,刷卡付款,重新打發票,毫無嫌麻煩之感,絕無做作的神色,讓我感到自己作為一位顧客,本來就是應該被尊重的。
這件無意中的小事,加上之前的觀感,讓我不禁感歎,誠品書店,誠如斯也!
師傅與小三
2012-9-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 評論數: 0
@CertifiedCopy:去朋友大力推薦的鼎泰豐吃早餐,路上又和出租車司機聊起來。呂師傅是個有意思的人,告訴我「師傅」是大陸講法,應是對有一技之長的人的尊稱,出租車司機人人都會開,只能叫「大哥」。「小三」也是亂來,明明是「老二」姨太太,怎麼就被現在的年輕人叫成了「小三」?(9月9日 11:12 來自重慶)
吃不到的味道
2012-9-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 評論數: 0
@CertifiedCopy:寫完菜單,小籠包上來,台北妹妹為我們加了一分醬油,三分醋,完了還不忘溫柔提醒一句,「記得和薑絲一起下喔」。完全是在香港吃不到的親切味道。另外棗泥酥值得一試喲!(9月9日 11:30 來自重慶)
美麗小島承載的記憶
2012-9-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大偉/北京
第一次踏上台灣島,還是在19年前的1993年,那是一個春天。我曾作為中國大陸留美學者的代表之一和季衛東先生等一行6人,應邀前往台灣大學參加學術講座。當時,我們大概是持中國大陸護照踏上台灣島之最早的一批大陸法律學人。
對面派來的女特務
那天,我乘坐的美國聯航航班在傍晚時分降落桃園機場。當客機在台灣的夜空中盤旋時,我忍不住從飛機的舷窗向下不停地眺望,我實在對下面的這塊燈火通亮的地方好奇極了。當時心裡一直在想,馬上就要降落的這個──我從小就和大人們一起唱著歌「一定要去解放」的祖國寶島台灣,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兩岸關係解凍後,有人曾說過一個故事:十幾年前大陸人到台灣訪問,在台南一家餐館吃火鍋,老闆娘聽說他們來自中國大陸,驚訝得盤子幾乎掉在地上:「你們怎麼跟我們長得一樣啊?」我懷疑這個故事可能是有人杜撰的。兩岸之間的確有隔膜,但還不至於荒唐到如此地步。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台灣同胞已經可以來大陸探親、觀光以及投資經商,但大陸同胞還不能去台灣旅行。記得1986年夏天,我還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任教。一天下午,一位名叫王朔的作家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認識了一個台灣來的女學生,有意在中國學法律專業。他想把她帶到我家裡一起聊聊,希望我能給她一些入學指導。
見面後我發現,王朔帶來的這個台灣女孩大致屬於今天被稱之為「文學粉絲」的王朔小說崇拜者,顯然不太像是個能寒窗苦讀枯燥八股法律書的人。第2天,我給王朔打電話開玩笑說:「你昨天帶來的那個台灣女孩兒,我怎麼看著有點形跡可疑啊!該不會是海峽對面派過來的女特務吧?」電話另一端傳來王朔的笑聲:「自當她是一特務,估計你我也沒什麼值錢的情報能賣給她吧!」後來,我發現,王朔在他後來的小說裡用調侃的口吻數落著台灣同胞:「回去跟你們李登輝說,好好在島上過日子吧,別老想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欠解放了你們,讓你們吃飯也用糧票!」
實現安樂生活夢想
上世紀90年代,大陸的經濟狀況正處於剛剛解決溫飽的階段,還遠不如現在這樣繁榮。台灣經濟早在70年代初就開始起飛,幾乎比大陸提前進入現代化軌道近20年。我們在1993年看到的台灣社會是相當富庶和繁榮的。我們一行人幾乎不由自主地得出一個共識: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渴望富庶、安樂生活的夢想,的確讓住在海峽對面這個海島上的人們最先實現了。
無論如何,這是一塊與我們大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地方,或許是由於未有過大陸那般飽經「政治運動」摧殘的苦痛經歷,台灣總體上給人們的印象是,這邊很好地保留與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這邊更加「中國」。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在台灣已是一種生活狀態,儘管人們在電視節目裡常看到政客們的「非理性表演」,但在普通民間,到處是優雅的人文環境、溫暖的人文關懷,聽著溫柔的國語,看著謙和的神色,好像回到了古老的禮儀之邦。
不過,這個祥和富庶的海島和我們習慣的大陸比起來,實在是地域太狹小了。我們在旅行期間,不論是使用何種交通工具,不一會兒就見到了海邊──不能再往前走了。從台灣島向海峽對岸眺望,兩岸隔著一灣碧藍的海峽。
由於複雜的國內外政治原因,兩岸在分離後各自建立了完全不同的社會,雙方在很多方面既相符相映又隔膜疏離。台灣這個美麗的小島承載了太多的缺憾和惆悵,歷史留下的遺恨,讓太多無辜的人們在默默承受著。
交流漸深值得欣慰
一脈相承的文化卻因政治的緣由隔開了一條海峽,這遠比地理上的海峽阻撓來的嚴重的多。「盈盈海峽咫尺,兩岸青山守望」。這句散文詩裡,卻隱藏著幾許辛酸與無奈。但正如台北天空裡淅淅瀝瀝的潮濕雨絲一樣,很多地方都能讓人感到一種淡淡的幽怨和悲情。
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台灣給我留下的這種幽怨悲情氣氛總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隱約覺得,海峽這邊的台灣島像是個早年離家出走的女人(所謂「離家出走」,意味著雙方曾感情破裂,但一直沒有去扯過正式的「離婚證」),大陸則像個彪悍的北方大漢。北方大漢一直希望對方能回心轉意早點回家,但另一方總是覺得「大漢」既不夠富有更不夠「溫柔」,──反正總是沒有足夠的魅力吸引「她」回來。這麼多年,「她」也一直不敢提「扯離婚證」這碼事,因為「她」對「大漢」的「火爆脾氣」和「容忍底線」是心裡有數的。
未來台海兩岸之間關係到底會遵循何種軌跡來發展?一直充滿令人憂心的懸念。值得欣慰的是,最近這些年裡,隨著兩岸經濟和政治交流的加深和兩岸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兩岸人民的相互認知與日俱深,兩岸交流和融合的趨勢正在形成之中。
陳雲林平靜參訪故宮! 上次摔角這次「什麼都沒有」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NOWnews) 2012-09-12 13:10
來台第3天的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今(12)日上午到故宮博物院進行參訪,有別於上次的江陳六會,這次參訪平靜不少,場外幾乎看不見任何抗議人士;他強調,這代表兩岸和平的發展,已經被大家所接受,一旁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也相當認同,滿意的說,「今天什麼都沒有。」
陳雲林上次訪問故宮場面火爆,場內外都有抗議人士出沒,維安人員甚至還用摔角的方式將抗議民眾直接摔下樓梯,但這次來訪,不論場內外,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反對聲音。
他強調,自己見證到兩岸關係這幾年的發展,一直由原先的緊張到現在和平,上次訪問故宮氣氛緊張,看到目前的氣氛,這證明兩岸和平已被大家給接受。
由於昨天身體不適,陳雲林臨時取消了2個參訪行程。上午媒體也特別再次詢問他的健康狀康,對此陳雲林回應,「感覺好多了,在飛機上吹了點風。」
陳雲林隨後也在江丙坤的陪同下,進到故宮參觀,他認為故宮已經成為聯繫兩岸同胞相當重要的文化溝通橋樑。
最後,海協會交流團也特別致贈故宮兩幅作品,分別是畫家劉大為繪製的「草原雛鷹」,以及織錦製成的「富春山居圖」。故宮則贈陳雲林明代唐寅作品「溪山漁隱卷」複製畫。
無障礙的為遊客服務
2012-9-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 評論數: 1 |原作者: 姚錦程/福建廈門
8、9月之際來到台灣做7天的環島騎行,團友都是廈門活躍的業餘自行車騎行愛好者,我雖是來打醬油的,不過本著對減肥的美好憧憬,還是盡量每段騎行都參與。
這次12人的台灣環島騎行團順時針繞台灣一圈,從淡水河邊夜騎,太魯閣山追尋賽德克族爬山騎行,花東公路沿著太平洋行,懇丁國境之南環鵝鑾鼻,阿里山衝頂,環日月潭親水騎行,一路所到之處除了感受到山美水美,還有台灣人的熱情好客和樸實善良。
自行車,或者台灣人口中的腳踏車、鐵馬。中國是自行車大國,但主要是謀生和工作的工具,而台灣的腳踏車卻帶動了一股環島的熱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灣的公路有專門劃出的自行車道,而且有明確的標示。遍布鄉鎮的派出所、警察局都是鐵馬加油站,你可以隨意進去喝水、打氣、休息,態度都非常友善熱情。
高雄市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就我所知杭州也有。高雄在各個主要的地標、地鐵口都有自助式的自行車租賃系統,本地人用類似廈門的一卡通,外地遊客只要有國際信用卡,不需要提前預約或者開通任何服務,只要把卡插入機器刷一下,即可成功租得一輛自行車在市區代步。而且第一個小時是免費的,可以在任意地點還車!無障礙的為遊客服務,我們能做得到嗎?
除此之外,導遊說了兩個段子挺有意思的。一是,中國英文叫China,讀起來就是「拆了」,所以大陸到處都在整地拆遷。台灣英文叫做Taiwan,讀起來就是「太彎」,因為台灣土地是私有的,政府要修路,需要從你家經過,只要你不同意他就沒轍,就只能繞路而建,導致台灣城市的道路很少直的,所以是太彎。聽完哈哈一笑後,不禁讓人有些心酸,因為每天都能在微博上看到拆遷的各種悲劇。
二是,台灣人去飯店和去酒店說法不同,幹的事也大相逕庭。去飯店是吃飯,去酒店卻是應酬,相當於我們說的去夜總會。
一個好的導遊會讓你對一個地方產生情感,旅遊業的發展除了硬件的風景設施外,軟件的導遊素質和服務流程同樣重要。不同於大陸很多地方的導遊都是年輕背誦族,這次為我們服務的導遊阿棠,原來專業是電腦,從事導遊工作已經有21年,從他講解中學到的中國歷史、各種工藝,和台灣變遷史、霧社事件、228事件都遠超過以往所上的課程與讀的書本,而且都能讓我記下來。想想,當你和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對話能不受益良多嗎,據說這樣的「教授」在台灣導遊界算標準配備。
台灣人經歷了清朝、日本、國民黨一直到現在的政黨輪替,這裡有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這裡有藍有綠,天天在政論節目上罵當局,這些顏色也好,省籍也好,都強烈地投射著這島上2300萬人口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富足民主的生活的追求。這種追求,其實很樸素,很簡單,就是過上好日子,其他的都不重要。
樹木銀行 想像力十足
2012-9-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70|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文舒/文化大學交換生)
以前在大陸只聽過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之類,但是從未聽過樹木銀行。
某天從學校去頂好超市,由於嘗試了新的小路,也便有了新的收穫。在那條小路上我驚奇的發現了一個樹木銀行。印象中,四周是比較低矮的圍牆,有黑色的鏤空鐵門,裡面稀稀疏疏的種滿了樹,一打眼望過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到是有點像曾經的落寞人家,除此外還有惹人厭的近1米高的叢生雜草。不過,門口的銅色掛牌引起了我注意力。上面端端正正的寫著:樹木銀行。
樹木銀行,這4個字足夠發揮想像力。
樹木銀行,難道說與我們平常的銀行相似,只是借貸或存儲物由金錢換做樹木?那利息怎樣定奪?還有那麼多的樹種又如何區別?萬一樹木存到樹木銀行後蟲蛀或是枯萎怎麼辦?借了樹又該怎樣歸還?……光是這些問題想想都覺得有趣。
Google搜索,我並未看到相應的維基百科解釋,只看到南區樹木銀行、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樹木銀行、台中市樹木銀行、阿里山國家公園樹木銀行等台灣各地市樹木銀行。點擊其中之一,才發現此樹木銀行並非如我所想。
在台灣的樹木銀行,以南區樹木銀行為例,「分為永久栽植區及假植區,永久栽植區是為妥善安置珍貴老樹及特殊、稀有或具保存價值之樹木而設置的;假植區是為因公共設施或其他因素需要時移植的大樹,有一處可以暫時假植的場所。移入樹木除可供觀賞及教育用途外,也可作為日後各界環境綠美化所需大型植栽的來源,兼具景觀與保育的功能。」看來,台灣的樹木銀行主要是為了減少對樹木的人為破壞,並非如我想的那樣複雜。
不過,又讓我忍不住想說:「這真的是個浪漫的地方。」
為了悠遊卡再來一次台灣
2012-9-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15| 評論數: 0
在台灣暢遊,必不可少的是先買一張悠遊卡。一卡在手,可以搭捷運、坐公車、打的士,也可在便利店買零食和飲料,不知省去了多少換錢的麻煩。這份方便,其他城市也許也會提供,但絕不會像此地這樣親民、徹底。在台灣用悠遊卡,最重要的不是省去了找零錢、排隊買票的煩惱,而是體會「成為」台灣人的感覺,即使離開台灣,也千萬不要退掉這張卡,它將成為你下一次來台灣的重要理由。
太平洋邊等日出
2012-9-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陸復淵/江蘇蘇州)
一晚我們入住花蓮洄瀾客棧。客棧就在花蓮港邊,過海岸路是海濱公園,接著是花蓮港水面,再往東便是浩瀚的太平洋了。
我們同組8人商定,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於太平洋邊看日出。第2日清晨,對著東方曙光,8人按時聚到公園高地上。
這兒四處寬闊、幽靜,涼津津的風迎面吹來,防風堤口的橘紅色燈塔還亮著閃爍燈光。同團旅友及當地晨練者也在聚向海濱。不過,我們陸客期盼的是一輪驕陽從太平洋水線上冉冉升起。
時光慢慢過去,港口已有吊機在卸建築石子,幾條漁船亦開始駛離。外面的風浪明顯大得多,灰濛濛的水面湧動延伸,太平洋是很難平靜的。
聚攏者在增多,我們團多數人站到了太平洋邊。6點25分,東邊的雲霞通紅起來,霞光映照洋面,映照花草樹木,也讓我們披上一身朝霞。我們正靜等紅日噴薄而出,可東邊的水線上卻擋起了一堵寬寬的雲牆,看來這輪紅日是衝不出這堵牆的。這時,大家的掃興自不待言。
此刻,一位晨練老人與我們搭上話。交談中知老人姓劉,天津人,80多歲,是當年赴台國軍老兵,退役後當花蓮縣政府職員,每年分兩次領取生活費。這老人身體微胖,行動仍方便,他說已幾次回老家探親,變化很大的家鄉真認不出來了。
聽我們幾人講蘇州話,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也靠上來。「蘇州人,我是無錫人。」老人以無錫話自我介紹,「蘇州話,上海話,我聽得懂。」這位鄉音未改之人,一下與我們拉近了距離。老人告訴我們姓張,亦80餘歲,48年以學生身分考上憲兵入台的,50歲退役時是中校軍銜。
老張說他每年都回老家探親,還告訴我們當年隨經國先生開山、修路、填海灘和辦石料廠的經歷。他又指向眼前這片綠地說:「這海濱公園就是填海弄出來的,當地許多走道是用石料廠大理石碎塊鋪成的。」
同吸清新空氣,一起踏露水打溼的行道慢行,又以家鄉話交談,我們之間顯得親切、自然。
老張問我們在台灣的感受,我們幾人幾乎同時道出:「同文、同種環境中遊,沒有一點身在異域的感覺。」老張笑了。老張露出的真情讓我們又想到了車過榮民養老所時,那些等坐在圍牆外座椅上的大陸老兵,向我們大巴深情招手的情景。
這時有人在叫回站用餐,我們就與幾位老人道別。早餐後重出客棧大門,太陽已灑下萬道金光,我看到比天宇還要深藍的太平洋水面上,正閃動著錦緞般的光輝。直到要登大巴離開前,仍有老兵在與旅友熱聊……
就是這個感覺
2012-9-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9| 評論數: 0
@老董SHH:偶遇兩位退休教師,當聽說我喜茶後,向我推薦一處品茶的地方,其實我來溪頭就是衝著台灣凍頂烏龍而來的,但街道兩旁滿目的茶莊反倒讓我沒了方向。兩位先生極熱情,陪我去了一個叫鹿谷的地方。進屋內,茶席已擺好,女主人按茶道的規矩讓我喝了來台灣的第一口茶,哇,找到了,這就是我要找的感覺,這就是凍頂烏龍的感覺,這就是喝茶的感覺。(9月13日 10:58 來自江蘇)
萬里一日冒險
2012-9-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葛靖/上海虹口區第二中心小學教師
9天的台灣之行,在各個基地的教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萬里一日冒險活動」中,我們小組4人與萬里國中9年級的學生阿瑤一起踏上「冒險」的征程。在她的幫助下,我們小組乘坐公交車順利地來到「龜吼」這個海邊小村莊。遠處隱約傳來鼓樂齊鳴聲,立刻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我們這次冒險的主題是「瞭解萬里的歷史風俗」。朝著聲音傳來處疾跑幾十米,順著階梯拾級而上,一番熱鬧的景象引入眼簾。一群身穿黃衣白褲演出服的阿媽阿叔們圍坐一圈,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向一位不認識的漁民打聽,原來他們是在慶祝「媽祖節」。
很快,這位漁民便與我們聊了起來。很快,有人給我們搬來了椅子,有人遞上了碗筷,有人甚至把一大盤食物送到眼前……這一切如此自然。我們吃著這些叫不出名字的「漁家菜」,內心充滿了喜悅與幸福。這哪是陌生人到訪,簡直是親人的相聚嘛!沒過一會兒,我們已挽起袖子,自己端著碗自助起來,吃得滿嘴是油。漁民們更熱情了,絕不讓我們杯子空著。
接著,我們又踏上路途,商量著怎樣完成把兩個「柳丁」換成其它東西的任務。我們小心地,字斟句酌地向一家便利店店主說明來意,雖然店主有些疑惑地看著我們,但是還是答應我們挑選店裡的物品來交換。經過商量,我們挑選了一個釣魚鉤,既便宜又代表海邊漁村的特點。熱情的店主還另送一小袋檳榔,真是驚喜連連。
小同伴阿瑤已與我們混熟,提議我們去當地有名的蛋糕店喝下午茶,大家一致響應,點了一桌特色糕點和奶茶,在品嘗的同時也不忘瞭解這家店的歷史和主要顧客群等,從另一個側面瞭解萬里的不同風貌。
最後,回到學校,在製作成果報告時,我提議我們的主題就叫「舌尖上的萬里」,因為我們一天的行程都與吃有關,既有傳統文化,又有西式理念,而這兩點又能共存、融合,也算不虛此行了。
台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上)
2012-9-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塞壬/北京.〈台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上篇
北一女中的籃球隊到北京進行交流,作為東道主的作者細心觀察這群來自台灣的教練與學生們,特別有感於「台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作者從細節處一一描寫台灣藏有的這項「致命武器」。今起連續刊登兩天。
「寧靜革命」曾經創造過許多台灣奇蹟。如今,它創造了許多寧靜的台灣人。這些台灣人遵守著早已化為無意識行為的小禮節、小尊敬,是她們最不能被忽略的品德。在允許和鼓勵這品德的小社會中,她們容易有一張「看起來不被欺負的臉」和恬淡無壓迫感的微笑,我將這種台灣人一直掛著的笑稱為「一把寧靜的利刃」:看似無影無聲,但「殺傷力」十足。
口音演變之謎
當北一女的老師和同學從車內鑽出後,和我們柔聲細語地說了幾句類似「你好」的招呼。你很難不去讚歎這種似乎與暴戾絕緣,舒服、無壓迫感的說話方式是只有台灣人才有的「特產」。
關於台灣人的口音演變,好像誰也難以說清,那些和我們同根同源的人是如何在六十年之中,把自己和狹小海峽另一邊的人們如此清晰地劃開一條界限。當然,這種謎一樣的口音演變和我們對他們謎一樣的誤解,本質上也許相差無幾。
我們從《康熙來了》乃至許多和它一樣浮誇的台灣綜藝節目中,接受了這樣的訊息:好像所有台灣女生對於自己的外在無論如何都難以釋懷,好像她們的生活每天都在敷面膜和化妝,每個人都在挖空心思般地追求一種越來越不像自我的年紀。而事實上,從車內鑽出後衝進眼簾的這兩位北一女學生,比我想像中的素淨許多,和大陸高中生沒有兩樣。至少,從著裝上而言如是。她們穿一樣的灰色T恤、黑色短褲和運動鞋,鞋子是大陸也常見的、不那麼低調的螢光綠,這一點和北京許多高中生極其相似。
她們是朱倖伽和趙婉晴,名字是台灣人喜歡的「瓊瑤小說式命名」。這兩人看起來有同樣的寧靜、微笑,不多話,但有禮貌──這個判斷也許僅適用於像我一樣的生人。她們中的一位來自台灣最北部,另一位則來自台灣最南部,籃球將她們維繫在總統府邊上的一所著名女子高中:國中時,她們各自的籃球成績都曾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名列前茅,爾後經歷多程序甄選,兩年前作為「體保生」(體育特長生)加入北一女籃球隊。這個微涼九月,她們剛剛升高三。同行的駱燕萍教練,在今年3月帶領她們創造了台灣高中籃球聯賽的冠軍奇蹟。而這也是她們此次北京行的原因:和北京的幾隻女籃進行交流。
比周美青搶手
後來,我知道,這兩位學生之所以穿得一模一樣的原因是:她們的教練這麼要求。初次來到大陸,家長沒有要求她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也沒有給她們任何關於在大陸的經驗忠告,倒是駱教練給包括她們在內的20幾位學生制訂了不少規定,要求聽起來有些嚴苛,但這是她認為的北一女學生應有的紀律。
駱教練是個看起來如此溫婉的女性,有著家庭主婦理應有的樣子,以至於讓人難以想像她可能是個十分嚴格的教練,是個創造全台冠軍奇蹟的教練,更難以想像她曾經是台灣籃球隊的國手。這同樣導致會餐中,我理所當然的向已就座的駱教練發出「有沒有小孩」的疑問。幾秒後,聞及「我沒有結婚」時,我意識到自己提出了一個不禮貌又糟糕的問題。坐在她鄰座的朱倖伽適時出現在視線內親近又不刻意地抱住駱教練對我笑說:「我就是她的小孩」。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圓場,她們看起來都像是她的小孩。在facebook上的一張賽後合影照下,一位學生留言中寫道:她「比周美青搶手」。這在我眼中是個巨大無比的恭維:畢竟,任誰都知道,周美青是台灣第一夫人,同時也是她們引以為豪的學姐。
和她們同行的唯一一位男老師魏冠中是此次北京行的領隊,還是位體育廣播頻道的主持人。來到的這一天他身上穿著有許多個大口袋的米黃色夾克,他解釋說這是去倫敦看奧運時為了方便存放東西而購置,我倒覺得他這身著裝搭配手上常拿著的單眼相機,像極了人們喜歡說的「心靈和肉體總有一個在路上」的不羈流浪客。
在北京的一周時間,魏冠中和北一女的籃球隊員一同寄宿在郊區民宿。他和我們說起自己難以理解之事時表情充滿著不解的複雜,他說北一女的二十幾位女生進入民宿以後,他沒有聽到想像中的年輕小女孩嘰嘰喳喳的聊天聲,相反的整個民宿一片寧靜。他為此訝異,也為此讚歎,北一女的學生守紀、自制,簡直堪稱「中國青年典範」。後來,我發現我與他的結論有些相似,但是我們作出此番推演的關鍵點不太相同。
距離我們預定的訪談時間還有整整一個小時──她們到來的時間比我預期的早了不少。
魏老師和我解釋說:「希望可以提早過來和主持人互相熟悉、瞭解」,以免因為文化衝突和過於生疏而造成訪談過程不順遂。這種擔憂,我一開始並不如此深刻瞭解。
訪談結束後,魏老師告訴我:學生很多時候聽不懂主持人在問什麼。
熟悉的陌生人
大陸和台灣習慣互稱對方為「熟悉的陌生人」。就像再見面的舊戀人,你覺得她和以前沒有兩樣,但是一旦試圖開口套近乎,你會發現時間和距離從來都不是虛無、沒有意義的東西。也許分開之日並不足夠長,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你確實已經失去曾和她同在的那個世界,甚至於她慣用的話語體系也都不再和你相同。大陸和台灣同樣如是。這兩者的衝突和差異,一開始就表現在詞彙的使用上。
在許多個日常用語上,如若不是預先做功課,訪談者和受訪者間通常難以恰好在同一個波長。從「資優生」和「特長生」,「隨身碟」和「u盤」,到「釣魚台」和「釣魚島」,對普通人而言,我們各自不以為特殊的用語和詞彙放在同一張圓桌上甚至可能到了未事先做功課就難以體會的地步。而更糟糕的是,當你以為這一張圓桌就是我們和台灣人最遠的距離時,天殺的台灣人會用更多的事實證明,這只是眾多你感覺陌生或曾熟悉但變陌生了的東西中最微不足道的那一小撮。
台灣人的寧靜是一把利刃(下)
2012-9-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 評論數: 1 |原作者: (王塞壬/北京)
某段時間「抱母就醫」的台灣人丁祖伋,成為微博和兩岸電視台猛烈讚頌的「現代24孝」典範,但他感動我的時刻並未延續太長時間。我以為,這是每個社會都可能出現的個例,大陸也會有產生如是孝子的可能。
台灣是一個分裂的、不能淺看的社會。我們從某些片面呈現的、意識形態太強烈的宣傳機構上得知的,和我們從許多媒體上得知的台灣簡直一團糟:藍綠永遠互罵不止,「立法院」少不了幹架、扔鞋,名嘴們永遠在鬥嘴,大街上則永遠不缺遊行。
後來,幾扇大門打開,許多先一步有機會去台灣的大陸客開始發現,台灣政治和真實台灣不能劃上等號,目中守望一小片天空所看到的紛擾政客和井外真實更不能對等。台灣出乎他們的期待。於是,他們欣喜若狂地撰文讚頌:台灣人如何有禮貌、有素養、有人情味,台灣的司機和警察如何一派和氣,服務員如何將「你好,謝謝,對不起」始終掛在嘴邊,以及他們在台灣恰好丟失的錢包又是如何物歸原主……這些人喜歡稱台灣是陣來自「太平洋的風」,也喜歡說它是自己「想像的祖國」,有著「最美麗的風景」,更喜歡將這裡的一切努力和現在歸結為中華傳統之沿襲。
但我始終認為,大陸如今對台灣的褒獎有些過了線,並堅持雙耳所聞不全然代表真事實。這一點,在過去的黑暗時刻如是,在現在大地微亮的時刻也應如是。
那天在演播室,魏老師突然像想起來什麼似的對兩位學生說:「我幫你們把書包放過來」,話出的同時一雙手也已經作勢迎接。這時,我才發現兩位女生一直各自背著看起來並不輕盈的雙肩包。這種時刻,將書包取下遞到一雙已經伸出的友善雙手上,再自然不過了,我心裡這麼想著,卻聽到兩位女生近乎異口同聲,而又同樣柔聲細語地回應「謝謝老師,我們自己來」。
比起丁祖伋之背母就醫,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活化細節,竟足夠令目睹這一切的我印象深刻。主持人感歎,她們的笑容「乾淨、單純」,我贊同她所想,並認為這些台灣年輕人所遵守著那些或許早已化為無意識行為的小禮節、小尊敬,是她們最不能被忽略的品德,是台灣未來可能出現「許多個丁祖伋」的積澱。我意識到,當初考慮到的只是不同社會中有無出現「另一個丁祖伋」的可能性,卻忽略了不同社會中可能出現「很多個丁祖伋」是更重要的。
在這個品德之下,在允許和鼓勵這品德的小社會中,她們容易有一張「看起來不被欺負的臉」,容易有許多公知崇尚和欽羨的歐美街頭公民常有的微笑。從這些臉孔中,他們不容易看見「暴戾和壓迫」。我將這種台灣人一直掛著的微笑,稱為「一把寧靜的利刃」。就像延續十幾年的「寧靜革命」曾將台灣從暴力和抗爭步步引向理性與平和相似,如今歷經暴戾如是、風塵飛揚如是的我們這一代,很難理解許多台灣人擔憂的所謂「統戰」。她們可能只需使出幾刀寧靜的笑,我們便已經斃命了。
可是,我同樣不會忘記,剪刀手和自拍大頭照依舊是她們這一代最喜歡的拍照方式,這和我們曾活過的那一代相差沒有多少。更不會忘記,這幾個台灣人,只能代表他們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代表她們背後的兩千三百萬台灣人。
國旗過關
2012-9-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 評論數: 1
@Trevor_Xu:回到五星旗的轄區,過邊檢時傻傻地遞上通行證被識別出是台灣過來的,於是單車包被掃瞄了一遍。背包裡的買的台灣伴手禮掉了出來,心裡緊張了一下,幸好沒人過問。但願是我過敏了。 (9月15日 19:06 來自浙江)
台灣男生細緻入微
2012-9-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0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吳佳雨/四川綿陽)
對台灣有一種身不由己的愛,所以想像之中連陌生人都帶著真誠親切的笑容來來往往。想像與現實是有差距的,但台灣男生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灣的男生在舉手投足間給人一種紳士的感覺。在看到水池的開關把手斷了一半時關切地說:「把手斷了,小心別把手割傷了。」;或是主動承擔盛飯、倒垃圾的任務。
當我們手拉手玩「大家一起站起來」的遊戲時,很多人大家手牽手,腳抵著腳,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同時站起來,從兩人,四人到八人一組,人漸漸多了,遊戲漸漸變得困難,大家交叉拉手時經常把手扯得很疼,捏的很痛,旁邊的台灣男生便不時轉過頭來關切的看著我,小心的問:「手是不是拉疼了,要小心一點。」當其他人還在為又一次失敗而歎息時,旁邊的幾個台灣男生迅速扶起我旁邊一個跌倒的女同學擔心的問:「摔疼了嗎?需不需要去醫務室?」
晚上在寢室裡開四川女生「夜談會」時,還會聽到旁邊的朋友滿臉激動,情不自禁地說:「台灣男生太體貼了!」另外的女生一臉期待的神情,接話道:「真是很體貼,要是我們班的男生也這樣就好了!」我想這種從小到大養成的照顧關懷身邊的人的品質,在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便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陸的男生也會關心人,但台灣的男生的細緻入微令我感動。畢竟受到文化、教育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一個古老的島嶼,融入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受到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加入了西方文化的時尚潮流,構成了屬於自己的多元文化,用蔣方舟的話來說就是「絕不僅僅是未死的民國,更不是未死的中華民族。」
台灣之行,感觸頗多。非常愉快,也非常累;明明受不了那裡的天氣與飲食,走時卻又有點捨不得;對台灣同學有種特殊的親切,卻又怯怯的不敢主動上去交談。
我會永遠記得第一腳踏上台灣時的一股熱浪,會記得離開台灣時冰涼的雨滴,會記得這溫馨的,愉快的八天之行。
讓陸生融入環境 關鍵在一視同仁
2012-9-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6| 評論數: 0
新學期開始,遠赴異鄉求學的陸生對往後的在台生活會不會擔憂?有陸生表示,會擔心能否順利融入台灣學生;但也有陸生表現淡定,認為語言文化相同所以沒有顧慮。義守大學研發長周兆民則說,讓陸生融入環境的訣竅在於「一視同仁」。
母語相同好打交道
來自廈門大學的金曉芳說:「因為台灣學生已經是一個整體了,會擔心能否被接受。」;但來自北京大學的王斌瑋,則顯得淡定多了。他笑說,自己並不會擔心沒辦法融入環境,原因在於他也是閩南人的關係,他表示:「因為我是閩南人,所以我的母語也是台語,跟台灣學生也一樣,所以我感覺還好。語言相當,也好打交道。」除了身分背景,王斌瑋也說自己對台灣文化了解滿多,因此對未來生活並不擔憂。
無差別待遇無爭議
義守大學研發長周兆民分享過去負責陸生事務的經驗。周兆民表示,就他的觀察,兩岸學生並不會有無法交流的狀況,他說:「其實年輕人要交朋友,非常非常快。我與學生時常接觸,至少就我的了解,不會有陸生無法融入台生的問題。」
周兆民也分享利用制度幫助學生融入彼此的絕竅,在於「一視同仁」。他舉例,像是義守大學非學位的學生,就是統一當作台灣學生看,沒有任何差別待遇。
周兆民表示:「沒有差別待遇,就不會有行政措施是不是有特殊對待某一類群同學的爭議。義守大學接待非學位生到現在已經第6年,都沒有這個問題。」
周兆民並補充:「我自己的班級也有陸生。上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把他當一般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也是,點名照樣點,曠課照樣記。」新學期,陸生能否融入台灣學生的生活圈,關鍵也許就在台灣學生和老師的心胸,是否「一視同仁」,開放的接納大陸學子了。
令人好奇的隱性台灣
2012-9-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20| 評論數: 0 |原作者: (沈傑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淡江大學交換生)
我和朋友說:花十天觀光,台灣很完美;用半年生活,台灣很真實。在寶島登陸一周,我完全能理解為何遊客愈發高傲挑剔的目光,在這片土地紛紛柔和、謙恭起來。
你是我缺失的部分。這是邂逅時生出許多好感的一大關鍵因素。而交往時間的限制,是「一見鐘情」的最佳保鮮劑。多一分鐘的停留,就意味著多一種質疑與詰問。
這裡的大街小巷太整潔,這裡公車司機一疊聲的「謝謝」太禮貌,這裡見你焦慮神色便主動詢問能否幫忙的行人太熱情,這裡的便利商店店員服務太周到,這裡的捷運站太便利,這裡的台灣小吃店太密集可口,這裡的台妹笑容太甜,這裡風景與人的組合太協調,這裡的生活太不緊不慢……
這些對於匆匆一瞥的觀光經歷而言太足夠。足夠你一邊擺出一堆風光旖旎的相片和造型別緻的紀念品,一邊和別人聊起對岸的空氣太完美。
但是對於偶然在校園網瞥見通知,便瞬間決定來到這裡的大陸交換生來說,半年為期,這一切都不會足夠。
還記得交流名單公布的那晚,風雨交加,跑去聽台灣學者薛仁明的講座。兩個小時並不具備巨大的信息量,但其意義可以重要到讓我只花一分鐘作出決定,且認為「是值得的」。薛仁明提出很有趣的概念,顯性台灣與隱性台灣。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應該處於顯隱相通的交流狀態。
我當時就想,如今大陸人對於台灣的認識也是於人云亦云的表層。我們所折服的淳樸民風,所羨慕的文化礦藏,所覬覦的新鮮空氣,背後一定有一個溫良恭謹又自在活潑的隱性精神。而這一面又為何形成,時間如何沉積,空間如何影響,歷史裡存在過、活躍過的那些人們如何共同作用。其間任何疑惑的,好奇的,都將成為我想讀懂的隱性台灣。
我希望看見的,是捨棄「幾天帶你玩轉台灣」、「台灣一本通」裡氾濫的花哨攻略,忘掉吃過每一口的美食那稀奇古怪的名字,跳過台北、淡水、宜蘭、花蓮、墾丁一堆耳熟能詳的景點後,依然會被我樂此不疲說起很多很多年的台灣。
可以不完美,但必須真實。
這幾天我只是默默看,默默聽。走在風景很美的淡江大學校園裡,我經常悄悄走近一群熱火朝天搞活動的學生團體,觀察他們彼此如何協調分工;吃飯時看新聞節目,看媒體策畫的「顯性台灣」;站在公車上聽旁邊淡水居民關心的日常瑣碎;留意著台北霓虹璀璨與燈火闌珊處的人們,或濃妝或素顏下的神情;和甜品店的阿婆聊天,聽她滔滔不絕講店裡那隻流浪狗的故事;坐在漁人碼頭聽街頭歌手唱一支支情歌兀自沉醉黃昏……
而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參與者,開始和台灣學生一起上課,一起討論,一起泡圖書館翻閱感興趣的書籍,一起在信息浩瀚的網路裡搜尋,一起到處亂走看景、看人用鏡頭記錄一幀幀「台灣時間」。站在開頭眺望未來,如果非要說出此刻的不同,那麼我會認為自己在這片土地扮演的角色不是觀光客,而是一個真正的生活者。
出發前,學姐鄭重地對我說,你一定會有非常難忘的生活。我深信不疑。我更期待由我定義的「難忘」。
把八分之一大學時光交付給一個從未料想的遠方,我希望在年少輕狂的歲月裡,既然可以,為何不積極改變,在旅途中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但行遠方,莫問前程。所以,我來了,那個令我好奇的隱性台灣。
深夜看好書和正妹
2012-9-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36| 評論數: 0
誠品敦南店24小時不打烊,信義店則開到半夜12點。誠品的出現,改變了台北的作息。有人曾感慨:台北還有哪個地方,在凌晨1點,能同時容納好書及正妹兩種性感物?誠品也是遊客到台北的必遊地,消費超過一千元新台幣,可以憑護照打95折,叫觀光優惠。在誠品,除了買書,還可以買文具、買衣服、喝咖啡、吃飯、約會,就像台北的公共客廳。
為拯救野柳女王生命獻計
2012-9-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01| 評論數: 0
野柳,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名字,和日夜擁抱它的天風海濤一樣,讓人有無限的遐想!
今年6月,我再次訪台。陪同我們的台北文史學家蘇文雄先生就野柳地質景觀的形成,與其和海洋波浪的關係做了較為深刻的闡述。女王頭是在地殼提升的過程中,因受海水差別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容貌」的。
拯救女王生命在即
一個巨大的懸念繚繞在心頭──女王今年貴庚了?
我把這個大懸念交給蘇先生,請他賜教。蘇先生胸有成竹。他告訴我,女王的「年齡」不超過4000歲!
為何如此肯定?依據何在?蘇先生指著女王神祕的頭顱說,根據測量,其頭部高度不超過8米。如果以台灣北部地殼每年平均上升2至4公釐計算,則野柳女王頭自露在地表接受海水侵蝕以來,應該在4000年就可以上升到8米的高度。以此類推,女王頭的年齡在4000歲以下。如此碩大的懸念,竟然讓蘇先生不費吹灰之力就給破解了,可見他是有備而來的。
不過,蘇先生憂心忡忡地說,這狹長的海岬,歷經幾千年風雨浪濤的侵蝕,女王頭的頸部已經愈來愈細,脖圍只剩下158公分,直徑50公分左右。這女王頭的「生命」啊,已經岌岌可危了!他突然問我:「拯救女王頭,推遲它的『斷頭日』,你有何高招?」
我知道蘇先生會提出這個課題的,因為他知道我的工作特性。
野柳獨特的地質景觀每一天都是以雍容華貴的女王頭作為「舞台」高潮「謝幕」的。所以保護野柳的文化遺產,拯救女王頭的「生命」,已經刻不容緩了!
面對野柳如潮的人流,我對蘇先生說,拯救的措施一是要限制參觀的人流。措施之二是進一步宣導遊客保護野柳文化遺產和提倡文明旅遊意識和行為,不准許用手摟住女王頭拍照乃至損毀文物事件發生。第三是設計符合野柳旅遊環境的玻璃金字塔,拯救女王頭的「生命」!
在野柳建玻璃金字塔?如此危言聳聽的拯救方案,蘇先生當場反對,他認為在海天擁抱的海岬築建如此龐然大物,將完全破壞野柳的人文景觀。
玻璃金字塔可為鏡
我給蘇先生講了一個故事──曾幾何時,羅浮宮也出現了類似野柳面臨文化遺產損毀的危機。從全球各地而來的遊客雲集羅浮宮,千萬隻腳每天不斷重複踩踏羅浮宮的大理石,物理的壓力與空氣的汙染所產生的反應,潛在地破壞羅浮宮的文物安全。
巴黎市長出面邀請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設計拯救羅浮宮的方案。貝聿銘最後提交了建築玻璃金字塔的方案。這個設計方案遭到法國文物古蹟保護委員會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羅浮宮知識層面與物質層面保護的一副毒藥!但是貝聿銘認為,這是諸多方案中唯一首選,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巴黎市長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支持並主持了玻璃金字塔工程的實施。三年後,一幢現代派玻璃金字塔矗立在羅浮宮廣場。玻璃金字塔從造型、風格以及建築材料使用,都完全異化了羅浮宮的文物主體,各界群起而攻之,巴黎市長面臨下台的厄運。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羅浮宮廣場的玻璃金字塔在建築造型、採光、視角、氣體流通、現代高科技資訊,哪怕是細小的布局都做到合理有序;金字塔地下廣場成了全球觀光人流的集散地,科學有序地分散了人流,從而有效地保護了羅浮宮的文物安全。
欣慰台灣採納意見
我對蘇先生說,在野柳築建玻璃金字塔,不但不會破壞野柳的自然景觀,相反的,建築一座現代透明的「金鐘罩」保護並且延長女王頭的「生命」,使其免遭受北部的東北季風、紫外線、豪雨、酸雨以及天風海濤的長年侵蝕,這才是保護拯救的真正目的。如果失去保護與拯救時機,那麼女王頭這一人文主體,必然會損毀消失。野柳就會變成「有體無魂的稻草人」,這還有什麼意義呢?
從社會內涵上說,玻璃金字塔新景觀的介入,直接反映大旅遊概念和傳統資源矛盾的衝突,但是它卻是一種保護文化產業鏈行之有效的手段。從旅遊美學內涵看,讓野柳女王住進「新寢宮」,並透過新宮殿,昭示女王「青春年華」的新開始,讓觀光客進一步認同女王的新光彩和新氣質。以旅遊心理學層面上看,從野柳精妙的地質景觀體驗現代文明元素和傳統人文相融合,而產生珠聯璧合的價值和誘惑力,從而產生新的口碑並刺激新的旅遊慾望。從經濟內涵上看,這種大旅遊「投入」必定有很好的「產出」回報。這叫作「捨得金手鐲,才能得到金剛鑽」!
我的理論闡述,讓蘇先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回廈門不久,他給我來電話,非常興奮地告訴我,台灣交通部觀光局及其相關部門,已經採納了我們關於限制野柳旅遊人數的建議,將於今年10月開始執行。他還告訴我,你的「羅浮宮故事」是真實的,你為女王建造金字塔的設想是野柳未來的希望。今日已是「深冬」,春天不會太遠了!
但願春天來臨的時候,會帶來拯救女王「生命」的喜訊。
(胡漢輝/廈門文博副研究員)
不一樣的網路不一樣的人
2012-9-2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54| 評論數: 0 |原作者: 七七/台大陸生
大學四年讓我養成了每天必刷社群網路的習慣,來到台灣以後,自然而然地轉接到了Facebook(FB)上面。所以,常常一邊是大陸的人人網,一邊是這裡的FB來回刷。但是,很快就發現了不一樣的現象。
經常有台灣的同學知道FB在大陸被封鎖,於是會問我:「那你們會有社群網路嗎?」剛開始我一般會回答:「有啊,我們有自己的FB,就是人人網。」的確,不管是從界面到功能設置,人人網都像極了FB。但是時間久了,我慢慢發現,這兩個地方好像又不太一樣。相比於人人,FB更像一個單純的社群網路,一般只有朋友們的動態、打卡、或者照片,而占據人人的則是更新速度很快的分享動態。
在FB上大家的PO文都是生活化與心情相關的東西,而人人上則是太多各種各樣的評論性文章。題目往往都很大很深刻,尤其是最近的釣魚台事件,每天一打開就被各種最新的報導、圖片、評論,不管是一開始的熱血澎湃還是到後來終於有了理性的聲音,一直都是熱熱鬧鬧的。
反觀FB上的台灣同學,似乎都是安靜的,甚至去年總統大選當天,讓我很驚訝的是,我的人人上面有關選舉的內容幾乎要超過FB。和台灣的朋友聊天,有時也會聊到這些,感覺台灣的這一代年輕人似乎要更務實一點,這一點從台灣的電視新聞大多社區化也可以看出來。
另一個方面,經常看一些兩岸的人們關於對方的文字。一比較明顯可以發現,台灣這邊的大多是自己在大陸的一些親身經歷,真實感受,總體而言可以寫得很小,就是一件小事,然後心生感觸。反觀大陸,無論是遊客還是交換的學生,來到這裡一段時間以後,往往就會有一番關於社會、民族各種情結的感悟。似乎一天,就可以愛上一座城,十天,就可以看透一個社會。
來到台灣,有些很小的事情不自覺地就會被放大,然後如我這般的性情中人自然就帶著一腔自以為是的熱情,無論是愛是怨,都帶上了太多的自身情感。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更願意真實地去觀察、去參與、去感受,不是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能代表台灣,就好像我一直以來都告訴我台灣的朋友我只代表我自己,絕不代表整個大陸。
這裡有太多不同的人,我要做的是更多地去傾聽,而不是急急去下定論,然後,希望可以幸運地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
- Sep 09 Sun 2012 07:40
《大陸人看台灣》合輯之十五
close
華麗轉身 大陸藝人來台增值 台灣人文、對時尚的獨特觀點 都讓對岸驚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