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央行示警 中國影子銀行 信用風險升高

自由時報 2012-6-4

傳染效應恐將衝擊銀行

〔記者盧冠誠、高嘉和/台北報導〕中央銀行發佈最新報告示警,中國近年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體系」,面對該國經濟成長趨緩及房市降溫,相關信用風險正持續上升,恐透過傳染效應衝擊銀行資產品質,加重經濟下滑風險。由於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高度連結,一旦中國發生信用危機,政府應審慎評估其衝擊效應。

央行上週發佈年度「金融穩定報告」,彙整去年至今年四月國內外經濟及金融情勢的最新發展,分析可能影響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

所謂「影子銀行體系」,意指行使銀行功能,卻不受或少受監督的類銀行體系,包括民間借貸管道如當舖、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或是私募股權基金、個人理財等銀行財富管理業務。

借貸規模估逾40兆台幣

根據野村證券的估計,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恐達八.五兆人民幣(約四十.二兆台幣),ANZ澳盛銀行更估算達十兆人民幣(約四十七.三兆台幣)。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最大風險,就是大幅飆升的民間借貸利率,去年還有特定地區年利率超過一○○%,甚至被形容為「中國版次貸風暴」,當融資成本不斷推升,風險就會進一步擴大,民間違約率也將直線上升,為產業、經濟、金融埋下未爆彈。

央行表示,中國實施利率與信用分配管制,造成資金供需失衡,加上金融機構准入限制使信貸市場由國營銀行寡占,不利民營企業取得資金,導致銀行體系仲介功能有所不足,各種形式的影子銀行應運而生。

民間借貸利率大幅飆升

由於中國為紓解二○○九年信用擴張過速引發資產泡沫化及物價上漲壓力,二○一○年起改採緊縮貨幣政策,並針對過熱的不動產部門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採行監管措施。

央行指出,受中國貨幣緊縮政策及房市降溫措施影響,許多企業被迫求助於「非正規」銀行融資管道以彌補資金缺口,更助長影子銀行體系蓬勃發展,整體社會的借貸規模快速成長。

央行表示,鑑於當前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且房市降溫,影子銀行信用風險持續上升,恐透過傳染效應衝擊銀行資產品質,並加重經濟下滑風險,宜審慎注意後續發展與影響。

加重中國經濟下滑風險

央行金檢處副處長蘇導民表示,由於兩岸金融尚未完全開放,本國銀行貸放給中國的百分比也不是很大,所以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目前對我國金融穩定影響有限。

蘇導民指出,如果哪一天兩岸金融真正開放,隨著資金往來越來越大,則中國金融穩定對我國影響就會擴大,這部份央行將密切關注。


炒房+影子銀行 學者︰中國經濟正泡沫化

自由時報 2012-6-4

〔記者盧冠誠/台北報導〕中國高成長神話破滅,去年十月至今,幾乎所有西方媒體轉向聚焦經濟泡沫化問題。學者表示,中國房市炒作與「影子銀行體系」,讓泡沫破裂已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現在進行式。

群策會昨舉辦「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研討會」,由於台灣與中國緊密經貿關係,因此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甚至泡沫化問題,成為與會學者討論的重點。

中央大學產經所教授劉錦龍表示,中國經濟泡沫來自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目前的經濟成長由營建業成長所支撐,其背後是來自於不動產價格高漲,這種情況與傳統的泡沫化現象完全相同。

劉錦龍指出,再來是中國的信用高度擴張,又來自於未受政府管制與保障的龐大影子銀行體系所提供,目前這樣的泡沫化破裂現象正在出現,令人有充分理由去擔心中國金融與經濟危機。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表示,金融海嘯爆發後,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在指責美國推出QE1、QE2(第一、第二輪量化寬鬆),實際上,中國這段期間信用擴張的規模比美國大很多,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他痛批,馬政府常誇大中國經濟機會,早晚會出問題。

馬政府誇大中國經濟機會

劉錦龍說,台灣廠商必須注意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台灣的政府更應該告訴廠商及國人,與中國經濟高度連結的可能禍害。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張嘉玲則表示,中國消費佔國民所得只有三十五%,投資佔比卻是高達五十%,且半數來自房地產投資,無法創造未來的消費,加上國有銀行資金信用的過度擴張,隨時都會有經濟泡沫化的隱憂。

張嘉玲強調,台灣若持續增加對中國的出口與投資依賴比率,等同於將自身未來的發展寄託在一個隨時會爆發危機的環境。


中國新增貸款 影子銀行佔22%

自由時報 2012-6-4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到底有多大?根據野村證券的估計,規模恐達八.五兆人民幣(約四十.二兆台幣),ANZ澳盛銀行更估算達十兆人民幣(約四十七.三兆台幣);巴克萊資本的報告也推估,在中國全部新增貸款中,影子銀行規模佔了約二十二%,以去年中國新增貸款七.七四兆人民幣來推算,光去年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就多出了約一.七兆人民幣。

相較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不斷擴大,地方政府或學者甚至鼓勵透過影子銀行擴大資本市場規模,美、歐國家加強監管及限縮的聲浪卻愈來愈大。

二○一一年中國展開經濟調控,但民間融資需求未見降溫,當資金市場出現供需失衡,游離在正規銀行放款外的影子銀行規模就隨之迅速膨脹。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去年十月發布一份報告,內容直指影子銀行恐有引爆中國版次貸危機風險。並推估影子銀行的表外貸款佔中國全部新增貸款達二十二%。

報告中分析,影子銀行利用正規銀行的委託貸款,大量向房地產、基礎建設等釋出資金,雖然從中賺取龐大超額利息利潤,卻加重貸款者負擔,若景氣反轉,恐爆發連鎖式反應,衝擊銀行體系穩定。

雖然外界憂心中國影子銀行恐衝擊金融體系穩定,但中國上海市政府前陣子還宣稱要發展五類影子銀行體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更公開力挺,認為中國應善待銀行表外業務,善待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


《星期專訪》楊家彥︰金融風暴恐重演 苦日子來了

自由時報 2012-6-4

記者鄭琪芳/專訪

歐債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國第一季經濟接近零成長,經濟前景堪憂。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希臘、西班牙退出歐元區已成定局,不用太長的時間就會看到,歐洲出事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現在還沒看到景氣谷底,大家確實要準備過苦日子,且苦日子至少二年以上。

他指出,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兩個麻煩,除了太過依賴中國市場之外,對新機會的掌握也不如人,因此出口衰退比鄰國嚴重,現在必須急起直追。台灣應走兩條路,除了中國連結之外,也要加強中小企業的多樣差異化,但政府好像一直無法針對第二條路拿出辦法,都以為只有跟中國連結一途。

希西兩國 撤歐元區成定局

問:歐債危機升高,希臘、西班牙可能退出歐元區,國際情勢將如何發展?是否再度出現金融風暴?

答:再度出現金融風暴的機率非常大,且退出歐元區的會員國應該不只一個。以希臘為例,政府公共支出太多,不斷舉債,但希臘本身已沒有製造業,靠的是服務業,薪資又高,現在希臘失業率跟西班牙不相上下,接近二十五%,年輕人失業率幾乎是五十%。希臘要恢復競爭力,就必須退出歐元區,讓幣值大貶,東西變得便宜,吸引觀光客,也開始有些東西可以出口,工作機會慢慢增加,才有可能改變困境。如果希臘繼續待在歐元區,將成為歐洲至少十年以上的沈重包袱。

另外,西班牙加入歐元區後,因為低利率環境,房價漲了三倍,形成房市泡沫,薪資也快速上揚,每單位勞動成本比德國高四成;金融海嘯一打下來,西班牙房市等於陷入地獄,銀行錢收不回來,加上工資成本高,如果被綁在歐元區,西班牙也會成為歐元區的包袱。

我認為,一些國家退出歐元區已是定局,只是大家不太願意多談,希臘、西班牙都要出去,大概再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而且時間不會太長。一旦西班牙出去,這個震盪也會重創義大利;但光是希臘及西班牙,歐洲金融體系就完蛋了,紓困資金不知道要幾兆歐元。

出口不保 台灣受創更嚴重

問:如果金融風暴重演,對台灣影響為何?

答:如果再次發生金融風暴,就像當初的金融海嘯一樣,台灣的銀行還是會面臨一些問題;而且,假如歐洲垮了,美國一定受到連累,接下來中國也會受影響,中國最主要市場就是歐、美。屆時,台灣出口受創更深,GDP就不是「保三」或「保二」,可能要擔心再次衰退。

如果台灣出口企業受到很大打擊,所謂「四大慘業」(3D1S)都是銀行最大債務人,那是幾千億元的債務,如果他們倒了,銀行撐不撐得下去?所以,就算銀行對歐債直接曝險不多,歐洲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引發的衝擊,還是會讓台灣金融體系陷入很大的危機。

問:近幾年中國經濟放緩,且中國金融體系潛在很大風險,是否會繼歐、美之後,成為下一個危機引爆點?

答:中國的衰退不會引發全球金融風暴,因為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連結程度不高,所以不會蔓延擴散。但中國經濟趨緩會重創全球經濟,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市場,當中國市場萎縮,歐、美、日先進市場又沒有復甦,全球會陷入更不理想的狀態,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失業率一定更高。

中國不是市場經濟,銀行體系接近百分之百都是官方掌控,壞帳就由納稅人承擔後果,大不了多印一點鈔票,等於變相對老百姓課稅。中國可以用這種方法硬撐下去,但會導致未來成長力道更弱,未來中國經濟下來的速度可能比想像的快很多,但不會硬著陸,會讓它軟著陸。

急著簽ECFA 談不到有利條件

問:如果中國經濟成長明顯下滑,對台灣的影響如何?

答:台灣現在有兩個麻煩的問題,一是太過依賴中國市場,當初靠中國有鉅額貿易順差,現在貿易順差逐漸縮減,這是原有機會或利益的逐漸消退;但也有新的機會,東協就是新機會,只是我們對新機會的掌握不如別人,日、韓老早就布局了,所以出口相對穩定,我們出口衰退比鄰近國家嚴重,就是出口太過集中少數產品及市場,當初布局腳步比別人慢,現在要急起直追比較辛苦,但不代表沒有希望。

台灣經濟的發展路線應該有兩條,跟中國連結是一條路,靠中國的大市場,也許有機會讓部分企業大到躋身國際級;另一條路是中小企業的多樣差異化,很多中小企業不需要靠中國,小市場就足以把它養活,像自行車產值雖無法跟科技業比,但我們還是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自行車產業。

現在政府好像一直無法針對第二條路拿出辦法,都以為只有跟中國連結一條路。最近政府竟然說,希望ECFA能在一、二年內簽完 ,這是失敗的策略,一急就談不到好的條件,我們急是經濟動機,中國急是政治動機,如果我們緩了,他們就會開始急了,就會釋放比較優渥的條件。

所以,這個時候反而應該慢下來,如果他們刁難,我們就回過頭把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弄好。

布局全球 勿過度依賴中國

問:台灣全球布局比別人慢,是否跟過去著重中國連結有關?

答:對,等於把大部分資源跟機會孤注一擲押在特定市場,當這個市場掉下來,一定跟著倒下去。我相信現在政府已經看得清楚了,過去還沒有衰退的時候,沒看到問題的嚴重性,現在問題愈來愈凸顯,政府也開始在做其他新興市場的研究。

不過,我們還有內部的問題,所有的東西,只要立場跟執政者不一樣,就會被打為另外一個集團,政治上的對立,讓大家沒有辦法凝聚共識,這樣只會讓我們的處境更糟,就像歐盟內部的多頭馬車一樣,如果繼續內耗下去,對台灣也是不利。

谷底未到 苦日子至少2年

問:國內景氣低迷,但油電雙漲帶動物價上漲,「停滯性通膨」的問題是否重演?苦日子真的要來了嗎?

答:停滯性通膨是經濟沒有成長、但物價一直漲,這幾乎只有一種可能,須有供給面的重大事件,例如油田因天災人禍炸掉了,或是氣候異常導致農作物歉收。全世界為了救經濟撒很多錢,假如發生供給面的重大事件,錢可能跑去炒油價或穀物期貨,就會發生停滯性通膨,但如果沒有供給面的引爆,要發生停滯性通膨不見得那麼容易。

其實,去年底經濟表現就非常悲觀,但今年上半年大家突然樂觀起來,因為歐洲連續兩次大規模撒錢,歐債危機看起來好像暫時平息,當時很多機構說第一季或第二季落底,官方前陣子還說去年底就落底,現在全部改口了,第二季能否落底不一定有把握。

歐洲如果出事,谷底還沒出現,但歐洲沒出事的機會不大,出事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看到底,我同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說的,全世界準備過苦日子,且苦日子至少要二年以上,現在景氣還在向下循環的階段,只要一出事,要花更長時間才能復甦。


趙建民:中國已到大轉變前夕  學者有憂十二五計畫 也有鼓勵台商聯合西進

2012-7-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9| 評論數: 0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近期訪問大陸,總結觀察心得認為,有人將大陸1979年改革開放視為中共的2次革命、1990年代開放市場經濟為3次革命,現經歷政治、社會、經濟交互變革的大陸正經歷第4次革命,「已到大轉變前夕」。

趙建民說,經濟改革固然重要,但不是當前大陸最重要課題,而是社會與政治變革,此次赴大陸參訪,遇到的學者幾乎一致表達對現況高度不滿,發出希望改革的聲音。他認為,「這些情況反映大陸出現危機,公民批判意識展露無疑」。

資金挹注多 陸發展佳

國策研究院昨天舉辦「中共『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分析」座談會,與會學者包括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執行長林文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南華大學教授馬祥祐、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經濟學家馬凱、台經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政大教授黃智聰、台大教授林建甫等人。趙建民形容「十二五」期間是大陸的第4次革命。

陳德昇則分析指出,短期內大陸經濟仍有較為穩定增長可能,主因是中共「十八大」召開與美國總統大選因素,但當上述兩大政治因素消失後,大陸應謹慎應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政府投資的影響。

陳德昇說,大陸「十二五計畫」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台灣發展的新興產業有許多雷同之處,兩岸產業既有合作空間,實際上也存在競爭關係。不過,因大陸政府雄厚資金挹注、人才吸引與市場誘因條件較佳,恐較台灣具發展相對優勢。他也提醒,大陸經歷所得快速增長後,要注意「中等收入陷阱」考驗。

台減少依賴 爭取自產

至於「十二五計畫」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方面,馬祥祐建議,在投資模式上,應鼓勵「廠商聯合」模式來進軍大陸;在生產模式上應發揮台灣產業優勢,規避大陸優勢項目;速簽服務貿易協定,爭取生產性、生活性與醫療性服務業在大陸的商機;慎簽兩岸文化協議,創造台灣的戰略優勢;組建大型農業企業,擴大台灣農業優勢;加快與美日等國簽訂FTA,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減少過度依賴中國。

對台灣企業拓展「十二五」市場商機,楊家彥提出他的意見說,在「十二五」的推動下,不同行業的企業面臨不同的商機方向,所以拓展「十二五」的策略思維也要有所不同。

以製造業為例,趙建民認為,金屬機械以中階市場有較大機會;化學工業方面,拓展大陸市場難度高,但可切入關聯產業的利基型產品;民生工業方面,以市場區隔的差異化為核心競爭力;資訊電子方面,可跟隨國內電子大廠轉移,以供應零組件材料。

歐失業人才 赴台發展

馬凱則認為,大陸「十二五計畫」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即「騰籠換鳥」。只是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若無法成為帶動大陸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一旦「世界工廠」、大陸沿海加工出口業都被關閉時,大陸經濟恐非面臨軟著陸或硬著陸問題,而是直接從天上掉下來,為此,台灣應盡快尋找脫困生路。不過,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十二五計畫」對台灣仍存在機會與挑戰,他同時預料,「十二五」結束時,大陸經濟增長一定超過7%。但黃智聰提醒,台灣人才外流非常嚴重,台灣應乘歐洲經濟情況欠佳時,延攬歐洲失業人才到台灣發展。


高房價摧毀大陸經濟

2012-9-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易憲容

當前,國外都在擔心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越來越高,其原因就在於近年來中國信貸快速增加及房價飆升導致金融危機風險上升。這也是不少外國金融機構做空中國經濟的理由。事實上,高房價不僅可能摧毀中國經濟,更將摧毀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的成就。

近10年來,大陸房地產市場價格快速飆升,房地產泡沫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以銀行信貸過度擴張所造成的房地產繁榮是不可持續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導致中國經濟衰退。

負面財富掠奪

中國高房價已成為一種負面的財富轉移與財富掠奪機制。高房價推高土地價格,土地價格推高又帶動土地建造的住房價格上升及影響周邊住房價格上升,而這些上升的價格最後都得由購房者買單;住房作為一種投機炒作產品,其價格不斷地由過度信貸擴張推高後,必然把住房的許多消費者逐漸地擠出市場;住房投資市場是一個零和博弈,一個賺了肯定他人輸。當這種零和博弈到最後一人輸時,買單者不是這一個人,而且是整個社會。社會財富就在這種情況下轉移或掠奪到少數人手上等。

其實,高房價作為財富轉移與財富掠奪的機制方式還很多,這裡僅提犖犖大端。

同時,高房價正在全面威脅政治的清廉度。房價飆升一定推高土地的價格,為政府官員尋租與設租創造越來越多的機會。現在交易一塊土地,價格動輒幾十億上百億,隨著房價飆升、交易標的增大,政府官員貪汙的胃口也就越來越大。不少官員被查出來貪汙金額在億元以上,也是平常的事了。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權力為主導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權力會通過所謂的合法方式與非法方式佔有更多的住房,甚至於持有不同的權力官員會通過手中權力來交易獲得更多的住房。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陸政府官員持有住房之多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許多的貪汙官員一旦出事,其手中持有大量的住房是十分平常的事情。

窒息社會活力

高房價正在窒息大陸企業及整個社會的活力。因為,在高房價下,房地產市場暴利到處都是,企業與個人只要造房或買房都可能一夜暴富。這就必然使得大陸各種資源紛紛流向房地產市場,大陸經濟出現嚴重的「房地產化」。對於暴利的房地產業來說,大陸企業是沒有動機把資金流入做實體經濟的。

還有,高房價提高了個人生活的成本,使得許多背上住房按揭沉重負擔的年輕失去創造的活力。高房價也提高了整個城市生產經營的商務成本,也會增加居住成本從而推高勞工工資。可以說,近年來「中國製造」的價格競爭力在逐漸喪失,不少外資企業逐漸退出中國市場,這些都也大陸不少城市的房價有關。

高房價所導致的房地產業暴利模式正在摧毀中國企業文化,扭曲著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可以說,遵紀守法、道德踐行、理想追求等社會的核心價值都被這種輕易暴利模式所拋棄。可以說,當前中國社會的許多問題都在於這種社會核心價值被顛覆,都在於高房價完全扭曲了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

如果大陸高房價不能夠得到調整,不能夠回歸到理性,而是繼續把房價推高,那麼它不僅會摧毀中國經濟,更是會摧毀整個中國幾十年改革開放成果,摧毀整個中國社會。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連救星都淪陷!金融時報:中國經濟持續走弱 已開始衝擊關鍵產業

鉅亨網編譯 呂燕智綜合外電  2012-09-10  13:55

《金融時報》周日(9日)報導,中國經濟趨緩效應不斷擴大,如今甚至連先前預期有能力抵擋衰退並帶動成長的產業,均已來到淪陷邊緣。

該媒體最新進行的研究顯示,在出口趨緩、建立庫存以及政府金援緊縮等不利因素威脅下,今年第 2 季將近 3 分之 1 的中國掛牌企業,都呈現出資金外流的窘況。

金融時報利用研究機構 S&P Capital IQ 提供的資料,對 1700 家中國企業進行分析後發現,過去兩季每 25 家就有 1 家的現金餘額為負。

上述結果顯示,原先預期在中國從投資導向的經濟型態(工程、房產、工業機械與化學等),轉向較平衡發展過程中足以擔當重任的產業—例如消費零售、健康醫療與消費電子等,也難逃景氣趨緩的衝擊。

愈來愈多避險基金經理人與分析師,開始密切注意中國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因為該數據持續不振將會對企業償債能力,甚至對中國整體銀行業帶來威脅。

更有部份跡象顯示,今年上半年已有少數銀行開始感受到現金吃緊的壓力;研究機構 Bernstein Research 分析師 Mike Werner 表示,雖然銀行業不良債權僅增加 1%,但逾期貸款卻暴增了 29%。

金融時報分析也顯示,在 574 家營運現金流為負的企業中,約有 3 成與季節因素無關,因為業者先前兩季的營運型態與去年同期大不相同;其餘 18% 的業者雖然出現季節相似度,但今年上半年表現仍較去年遜色。


搶頭香!國壽擬前進上海買樓設總部 額度人民幣15億元

鉅亨網記者陳慧琳 台北  2012-09-12  10:20

國泰金(2882-TW)旗下國泰人壽董事會授權子公司霖園置業(上海)購置上海不動產,額度為人民幣15億元(約新台幣70億元)。此為首家台灣保險業者在大陸購置不動產,將以自用為主,並成為國泰金在中國大陸的總部。

依照金管會規定,保險公司可赴大陸投資自用型不動產的額度為淨值10%。以國壽淨值約1,140億元來看,可投資額度有114億元。不過,國壽去年獲金管會及投審會核准,共可匯出約人民幣15億元購置大陸不動產。

主管機關規定,保險公司購置大陸不動產須以自用為主,自用比重必須達5成以上,因此國壽規劃,包括上海國泰人壽、上海國泰產險等都將在新大樓辦公。至於國泰世華銀上海分行是否一併遷入,將視情況而定。

據了解,國泰人壽已鎖定購買標的,已到最後洽談購買樓層及價格的階段,據悉,由於國壽金額有限,不會買下整棟樓,而僅是購置數個樓層。

另外,包括新光、台壽、富邦等在大陸設有子公司的保險業者,也計畫進軍大陸不動產市場,購置在大陸的總部大樓。


人潮散去 陸百貨業前景看衰  瑞銀稱綜合性商場竄出 電子商務衝擊 衰退會持續數年

2013-1-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大陸百貨業未來恐將面臨成長放緩的困境。瑞銀中國/香港消費品研究分析師梁裕昌表示,大陸百貨業銷售額成長將趕不上店面成長的速度,且店內人流自去年開始就呈現負成長,加上受到電子商務的衝擊,當地百貨業成為未來數年相對不被看好的產業。

新店搶客 拉長虧損期

梁裕昌在日前舉辦的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發布相關報告作了上述表示。該報告是追蹤大陸58家零售行業公司,計算每一家公司每平方米所產出的利潤所得出的分析結果。

梁裕昌指出,大陸百貨業未來幾年的店面成長仍會維持在20%以上,但其銷售額應該不會回到20%的成長幅度。

他表示,大陸百貨業不被看好的原因主要在店面人流減少,尤其是一些設有溜冰場、電影院的綜合性商場出現,儘管這些新商場的利潤貢獻不如百貨老店多,但仍會分流一批老百貨店的客流。

其次,大陸不少老百貨店普遍缺乏停車位,這個原因也導致部分百貨店人流下滑。

梁裕昌並指出,過去每開一家新的百貨分店,大約12個月就可達到損益平衡,但現在這個損益平衡點要大幅延後到3年、甚至5年,無形中拉長了百貨新店的虧損期。

買手模式 嘗試轉型

針對百貨業者積極增開新分店來開拓客源,梁裕昌認為,由於老店人流下滑的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即新店開了之後,虧錢的情況未來幾年還會繼續。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產業結構性的衰退,部分大陸的傳統百貨業者正在嘗試轉型,而「買手」模式則是其一個轉型方向,比如娃哈哈新開業的「娃歐」精品商場也是朝這個方向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買手」即是採購高手。主要應用在高端零售,這類人才不僅要懂海外採購、也要對時尚商品有所了解,更要懂品牌行銷。但梁裕昌認為,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買手」模式的發展並未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於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使得傳統百貨的轉型相對困難。

小 靈 通 何謂買手?

買手(buyer)這個職業大多存在於奢侈品及服裝行業。服裝行業裡的buyer就是服裝買手。其主要任務就是幫助服裝企業如何在正確的時間買到正確貨品(服裝)。

按照國際上的通行說法,這些「買手」必須往返於世界各地,站在時尚潮流最前端、具備辨識流行趨勢能力,並掌握大批量的資訊和訂單,與各種供應商保持聯繫,透過其掌握的貨源,在適當時機敏銳出手,以低廉的價格買進適合的商品,再加價出售,賺取一定利潤並買足市場的需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