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房地產泡沫隱約成形

【經濟日報╱社論】2013.11.14 02:06 am

美國CNBC新聞日前報導指出,全球房價再度大幅上漲,已經隱約形成一個全球性的房地產泡沫。在這個報導前後,中國大陸等很多國家採取措施打壓房價。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前,台灣如何應變,做了些什麼努力?

所謂的泡沫是指,商品的市場價格遠超過其真實價格,這波全球房價上漲,來勢洶洶,例如德國央行指出過去三年來德國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25%,價格被高估20%以上;英國倫敦9月房價跳升10%;而西班牙崩潰的房地產市場出現買氣支撐,不再滑落;加拿大9月平均也漲了8.8%;巴西則自2008以來,房價指數平均已高達2.25倍。至於美國的主要城市房價回漲88%,而舊金山、洛杉磯、紐約都幾乎只略低於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亞洲國家的不動產泡沫原本就吹得滿大的,這一波似乎還在持續愈吹愈大,澳洲的雪梨漲12.6%,全國平均8.2%。馬來西亞房價今年第三季又漲了7.2%,上月底,政府宣布打房,開徵30%的不動產增值稅,只是房價仍然向前衝,尚未見效。而中國大陸更是房地產泡沫再起,9月上海、北京年增率15%、深圳高達18%,全國房價平均增7.5%。新加坡、香港房價早已經炒高,新加坡雖然對外國人購屋加徵15%的印花稅,但外資仍然湧入。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信義房價指數,今年第三季全台漲15.0%,桃園漲20.4%、新北市19.9%、高雄16.7%、台中13.6%、台北市9.9%,顯然台灣的房價泡沫仍在,打炒房政策並未奏效。

這波房地產全球泡沫化的原因是,美國量化寬鬆(QE)並未按照聯準會的原始規劃逐步撤退,反而因為負債上限、預算爭議僵局,繼續注資撐住美債市,全球游資過剩,金融機構信貸寬鬆,低利率環境持續造成的。當5月中聯準會宣布QE計劃退出,國際金融市場混亂,熱錢從新興經濟體退出,引起多國恐慌,中國、巴西等國要求美國注意QE退出的溢出效應對世界的負面衝擊。如今,美國維持QE,房地產市場穩住了,它的溢出效應卻同樣的出現,造成國際資金走向全球的房地產,一旦QE有變,危機還是會來臨,只不過在新興經濟體問題之外,還要加上房價泡沫崩潰的問題。

其實,為全球房價泡沫推波助瀾的另一隻手是中國大陸。人民銀行有3.66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欲分散持有的美元,除了人民幣國際化,減少隨著貿易流入中國的美元外,自2003年以來,不斷利用海外併購,將美元轉換成不同性質的資產,從能源、礦產、到併購國外企業等,從未停止過。普衡律師事務所(Paul Hastings LLP)所做的2013年中國向外併購報告中指出,大陸新的併購方向已轉到海外不動產市場。過去大陸客在海外購買豪宅者頗多,有的是移民取得當地居民身分,兼具投資獲利功能,美國加州房價能維持偏高,多是來自中國的買氣。

最近中國的復星國際以7.25億美元買下紐約市曼哈頓的大通大廈(Chase Manhattan Plaza)、SOHO China買下曼哈頓的通用汽車大廈(General Motors Building),可以視為併購的新開端。經濟學人雜誌將之與日本三菱購買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在1989年日本金融泡沫破滅後的賤售相比擬。它忽略了中國的策略是將手頭可能會貶值的美元儘量轉換為可以保值的資產,與日本當時不可同日而語。當然,這些動作將更加刺激全球房價上漲。

令所有人擔心的是房價泡沫破滅產生的後遺症。2007年金融海嘯是美國製造了15年的房地產泡沫,最後崩潰帶來的後果。有金融機構估計2015年香港泡沫將會破掉,房價將下跌30%以上,而同樣的,新加坡會跌20%以上。泡沫破,房價跌事小,當大量房貸成為呆帳,銀行倒閉,金融體制崩解,整個經濟被拖累,就不是那麼容易脫身了,美國至今仍深陷其中,就是其中一例。

若2015年全球房價泡沫可能會破碎,各國要如何因應?台灣自亦無法規避,為政者似應早做準備,妥為規劃為要。


陸降溫 稱人幣年底不會進5  兌美元中間價14日創新高 黨報喊話:升幅可控

2013-11-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9| 評論數: 0

面對美國持續進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人民幣匯率升勢持續強勁,日前有專家學者認為年底前將「破6進5」,不過,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宣告,今年不會進入「5」時代。該報導稱,雖然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已累計升值超過2.4%,年底前也會繼續升值,但幅度仍在可控範圍內。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14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13日上漲27個基點,來到6.1315元,創下匯改新高,即使15日回落36個基點,來到6.1351元,但人民幣仍預期升值。

美經濟弱熱錢湧陸

回顧今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升值趨勢,光4月就連創9次新高,7月底穩定在6.16至6.18的區間,但即期匯率有走強跡象,而8月則持續創下新高。

近期人民幣匯率再走高,並不斷創下新高。最近升值步伐更是加快,在10月8日、14日、18日、21日、23日都刷新了匯改以來的新高。

大陸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指出,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延遲量化寬鬆退場,最快也要2014年下半年才可能實施,加上美國經濟成長比預期弱、失業率不見好轉、通膨不高的情況下,不會過早退出;而中國將受此影響,加上中國經濟仍比歐美強、存款利率比較高,吸引大量國際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導致外匯供給多,迫使人民幣匯率往上走。

漸近均衡匯率水平

雖然人民幣一路看來仍有升值空間,也有升值因素,但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學彬認為,按照最新人民幣中間價計算,年底前要進入5.9999元區間內,就代表短短1個多月內要迅速升值2%,如此劇烈升值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孫華妤也指出,在大陸管理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升幅仍在可控範圍內,不會太大,今年不會進5。

至於人民幣整體趨勢,專家指出,人民幣匯率正逐漸接近均衡匯率水平,在上升趨勢下,雙向波動日漸明顯。


陸稱2015年 頁岩氣大規模生產  開發鑽井已達到142口井 第3輪招標時程還未確定

2013-11-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5| 評論數: 0

大陸國土資源部負責頁岩氣開發的高層官員15日指出,大陸頁岩氣已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2013年產量輕鬆超過1億立方公尺,2015年即可大規模生產。至於外界認為頁岩氣第2輪得標企業開採進度緩慢,上述官員表示,11月底就會有第2輪的第一口井開始在貴州同仁鑽井,2014年第1季還有一批。

產能達25億立方公尺

大陸國土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一位負責人15日在「2013年非常規油氣合作夥伴峰會」上透露,截至9月為止,大陸頁岩氣開發鑽井已達到142口井,其中四川跟重慶是生產重鎮,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跟延長石油3家國有企業所擁有。

上述官員表示,中石油規畫2015年產能可達25億立方公尺、中石化可達50億立方公尺,所以對十二五規畫的65億立方公尺的產量目標相當樂觀,甚至可能超額達標,達100億立方公尺。

不過,被外界質疑的是,大陸國土部2012年11月公布頁岩氣第2輪招標結果後,各得標企業開始在2013年進行探勘,但開採進度仍較緩慢。

對此,官員表示,目前大多數企業還在做地震工程,還沒打井,但11月底就會有第1口井開始鑽井。而至於第3輪招標是否可能在年底前進行,官員則表示,時程還未確定。

殼牌與中石油合作

此外,《華爾街日報》報導,皇家荷蘭殼牌石油集團將與中國國企中石化攜手在中國中部地區鑽井探測頁岩潛在存量,其中雙方已經完成利頁-1鑽井計畫。而殼牌也與中石油合作,在撫順永川氣田進行評價鑽探,並考慮在2014年商業化開採。

殼牌中國公司發言人表示,2013年投資中國上游業務的10億美元中,有不少投向了四川。


廣州發布穗六條 全面調控房價

2013-11-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繼鄭州、深圳、北京、上海陸續發布地方調控房市措施後,廣州也加緊腳步跟進,18日發布《穗六條》,新出爐的調控內容包括:提高第二套房貸首付比例不得低於7成、提高外地人購房門檻、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加快中低價位商品房供應,控制高端商品房供應,代表大陸一線城市的房市調控,已陷入全面收緊狀態。

另外,在廣州市連續繳納3年以上所得稅的非本地居民限購1套房,繳稅證明的有效年限從1年調整為3年。

而廣州收緊房市調控,並非空穴來風。據網易房產數據中心調查發現,近半年間,廣州100個熱銷建案中,有37個建案漲幅超過10%,而中原地產的最新報告也顯示,春節後區域市場成交氛圍大部分已逐漸恢復,意味著《國五條》對廣州市場調控並沒有明顯效果。不過這次廣州出手,網易財經連線房地產專家卻認為,調控新政應該是在衝刺年度房價調控目標,屬於短期行為,政治意義大於市場意義,心理作用大於市場作用。

網易財經報導,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發布調控政策,《穗六條》則以《深八條》與《京七條》、《滬七條》為範本,重申原有調控政策,落實《新國五條細則》,主因近幾月來房價漲勢明顯,調控目的在於短期內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完成年度房價控制目標。他認為,這些短期過渡政策,可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出台做好鋪墊,限購會逐步寬鬆取消,改由經濟、市場手段進行。


【天涯頭條】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經濟真相
Flp713 2011-12-10 14:06:00
( http://bbs.90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404 )
(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905898-1.shtml )

荷澤學院校園論壇網站 horseblack 2013-11-21

最近兄弟確實閑得蛋疼,所以這裏給文盲們開個宏觀經濟的掃盲貼。

首先從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詞說起吧。今年CPI連創新高,管理層也壓力很大,高層表態幾乎驚人地一致:“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增長,控通脹。”現在第一個問題就出來了,何為保增長?通俗地說就是保8也就是保證GDP年增長率不低於8%。這個目標近幾年似乎頗受民間詬病,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還很是為此呼籲什麼保8不可取,宏觀經濟應該調低增長率,重點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等等。如果這些言論不是別有用心,我只能說這些所謂的專家無知到極點。在當下,管理層並不需要對選民負責,如果沒有迫不得以的原因,管理層吃飽了沒事幹幹嘛給自己定一個這麼高的目標,萬一有個閃失不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嗎?

那麼保8的內涵是什麼?

嗯,由於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加上製造業長期慘澹經營(中國企業平均壽命4.5年),導致每年新增失業人口規模巨大──這個數位有多少呢?2009年奧巴馬訪華時,我們的溫總理親口承認,我們的失業人口是2億!可以想像,我們的就業壓力有多麼巨大。

在中國,一個GDP增長點大致能創造2000萬個就業崗位,保8就是保證每年能新增1.6個億就業崗位,基本解決就業問題。

所以,保8的核心是就業問題,也是保持社會的基本穩定問題。嗯,在我們這個社會保障體系非常薄弱的國家,想想如果有2億人沒有工作或者說沒有飯吃,是個什麼場景?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保8或者保增長是管理曾的首要任務。

何為控通脹?

就是穩定物價,保證老百姓基本生活水準,也是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問題。

好了,保增長、控通脹歸結到一句話:讓老百姓有個工作,有份工資,這個工資能混口飯吃。

說起來簡直難以置信,一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GDP總量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一個經過30年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創造了驚人財富的國家,為什麼進入21世紀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竟然如此低?

這話說起來就長了,兄弟簡單地梳理一下這個脈絡。在改革開發初期,鄧公設計的發展模式是這樣:發展增量帶動存量改革(所謂先易後難的改革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先把蛋糕做大,再來解決分配的問題。經過10幾年的發展,經過全國10幾億老百姓勤勞的工作,這個蛋糕是越做越大了,但是,分配的問題(必須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解決各階層財富再分配的問題)卻一直停滯不前,民間再怎麼呼籲,管理層總是穩定壓倒一切──好吧,現在的說法是和諧壓倒一切。

問題就出來了,由於分配體制不動,那麼每年的新增人口,城市化進程湧進城市的農民,下崗職工,這個規模巨大的低端人群的基本生活就只能靠經濟增量來解決。從而形成中國經濟獨特的增量依賴症。

更嚴重的是,存量不動只做增量的模式不僅吞掉經濟發展的全部成果,而且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

以2010年為例,看看目前我們的分配體系。

2010年GDP大致是40萬億的規模

首先是財政與稅收的抽水機:8萬億以上,去掉20%

再是壟斷央企的隱性掠奪:大致是10%(2桶油、電信、移動、電力、金融等等)

還有個無法監督的印鈔機:年平均CPI算15%(僅2010年我們的GDP40萬億,貨幣發行量(M2)卻是70萬億,相當於我們每創造1元錢財富,央行就發行了1.8元人民幣。)

另外,房地產要拿走一大塊(15%—20%),物流還要拿走一大塊(全世界收費公路有14萬公里,其中10萬公里在中國。加上名目繁多的進場費用──有媒體報導,農民賣1分錢的白菜進入終端後售價變為1.4元!)

剩下不到20%的財富才是全社會各行業,總人口80%以上分配,而且,各行業領頭羊還要拿走這些財富的大頭。(比如,白酒的茅臺、五糧液,製造業的聯想、海爾,通訊的華為、中興等等)

這樣全國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絕大多數老百姓只能分點麵包渣了。

美國一個產業工人的勞動收入可以供養4.8人,德英法是1:6.8,韓日是1:3.8,我國勞動供養率為可憐的1:1.1。

所以,在歐美國家1億適齡勞動人口社會只需要提供2000—3000萬個就業崗位就能保持社會穩定,不僅是因為他們分配體系的勞動供養率高,而且它們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中國, 1億適齡勞動人口社會至少要提供80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保持社會基本穩定,就是因為我們在分配體系中勞動供養率太低,而且社會保障體系非常脆弱。

所以,國外GDP能有2—3%增長,社會就一片歡呼,而我們至少要保8才能維持社會穩定!

結論,嗯我相信就是文盲都看出來了:分配體系嚴重不公平,政府拿得太多。那麼,為什麼政府要拿得太多呢?根源就在於政府職能的錯位。

歐美國家一般都是小政府,權力受制約,政府只提供公共服務與產品,很少直接介入經濟。而在中國,政府幾乎就是全能政府,權力不受制約,政府當仁不讓要主導經濟,官員政績當然就只能考核GDP,政府主導經濟錢從那裏來?必然通過財政與稅收抽水機、印鈔機集中資源與財富“來辦大事”。嗯,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有某某特色的市場經濟,兄弟的理解是用計劃經濟的一套來搞市場經濟,簡單地說,大致就是請個獸醫來給人看病,不出亂子才不正常。

政府主導經濟後果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首先是效率低下,這裏就說一個鹽巴的故事。中國的食鹽可以說是一個政府親自管理商品的典型例子。有食鹽管理法,有專門的鹽業總公司負責生產與經營,按照食鹽管理法規定,食鹽的出廠價由國務院管理(嚇死人吧),銷售價格由各級政府管理,按規定生產與銷售利潤都不得超過15%。這麼一個嚴格的體系,你一定認為食鹽應該管理得很好吧?那麼,請你去趟超市,買袋鹽巴,看看規格──一般都是500克一包,再看看價格。大致是1.5元──1.8元。貴不貴?可能你覺得不貴。好吧,請你按照這個規格換算成一噸食鹽零售價是多少?哈,很多文盲都算出來了,是3000多元一噸,現在我告訴你食鹽的生產成本大致是300元/噸,不知道你做何感想。這就是政府直接管理商品的效率!

其次,政府主導經濟必然依賴投資拉動,導致產能過剩,通貨膨脹嚴重。2008年次貸危機後,管理層出臺了個4萬億刺激計畫(實際上算上地方政府投入,已經達到10幾萬億的驚人規模)。那麼,這4萬億的錢從那裏來?中央財政每年都是赤字,可能很多文盲都猜出來了,這4萬億很可能大部分都是川哥偷偷印出來的。所以,到了2010年後我們的CPI才會連創新高,神奇的豬肉又沖上20幾元的高峰。

最後,政府主導經濟導致財富浪費嚴重。

一方面財政年年以超過30%高速增長,今年已經突破10萬億的收入了!(感慨下),財政赤字卻年年創造新高(從90年代到2010年,年年財政都是赤字,而且步步攀升,去年已經突破萬億),另一方面年終政府突擊花錢數字也是年年創造新高(去年是2萬億,今年將超過3萬億)。

好吧,這個問題先打住。兄弟是談經濟不是FQ。下面我們再來談談管理層如何保增長,控通脹的問題,坦率地說,中國經濟這盤棋確實難下啊。


(騰訊用戶) 龍的心(1463664099) 2013/11/19 上午 05:09:56

【東講西讀】是誰養大了中國大陸這頭怪獸?現在香港人才瞭解到什麽是「養狗咬春袋」!

鑑於最近有無知大陸婦人大言不慚,對香港傳媒聲稱「沒有大陸,香港變臭港」,故此本人在此撰文以糾正牠們的繆論,也讓一些不明歷史且被矇騙的中港朋友一點簡單而正確的歷史常識。

簡單來說:沒有香港做參考,就沒有包括深圳在內的四個經濟特區;
沒有包括深圳在內的四個經濟特區做參考,就沒有包括上海在內的沿海大城市開放改革;
沒有包括上海在內的沿海大城市開放改革做參考,就沒有全中國的開放改革。

所以,沒有香港,中國今天最多只會像北朝鮮一樣。

究竟是誰養大了中國這頭怪獸?

是香港。

•沒有香港做唯一通道,韓戰時沒有物資能運入中國,中共極可能已經早就完蛋。
•沒有香港讓中共於開放前做生意,中國何來外滙收入?
•沒有香港救濟中國難民,文革時中國會死多百多萬人,可能包括劉夢熊。
•沒有香港人親身把大包大包的物資帶到中國,很多中國人飯都沒有得食,衫都沒有得著。
•沒有香港買東江水,沒有香港出資建管道,沿線城市何來有水飲?
•沒有香港商人身先士卒建設深圳打好基礎,深圳何來快速發展?
•沒有香港商人做中國最大外國投資者,中國會有六千萬人沒有飯食。
•沒有香港人當年到中國從事管理,教授知識,中國的公司什麽都不是。
•沒有香港做人民幣離岸中心,那些公仔紙怎「走出去」?
•沒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中國的機構又怎能輕鬆來港集資掠水?

幾十年來的歷史事實告訴大家,沒有香港,中國早就完蛋了。

但正所謂「養狗咬春袋」,香港人在這幾十年,有意無意之間把這頭怪獸養得十分巨大;今天這頭失控的怪獸,已反過來襲擊、吞噬這個救活和養大牠的恩人。

《附錄》

香港人早在50年代已經開始接濟和援助大陸,香港人猶如「大陸的再生父母」,卻被大陸天天扭曲事實地利用中港傳媒不斷抹黑作為「政治宣傳」!導致今天的「中港矛盾」,主因源自國內人長期被「大陸媒體、土共政棍、寫手」將事實歪曲所誤導,將封鎖大陸爆發「沙士」的消息,並將「沙士傳入香港」的禍港行為反過來說成「沙士救港」;97年金融風暴香港倒贏了「380億元」,不僅以逾200倍價錢買「東江水」協助拯救「廣信、粵海等國企」,還貸款給東莞接駁密封水管至深圳水庫改善廣東食水免被污染,更讓廣東分20年攤還給香港,在2005年完工,但反過來被大陸胡說什麽「金融風暴救香港」。企圖「將謊言說千遍當真理」!導致很多無知的大陸人一開口便「你們香港食我大陸的、飲我大陸的水等胡言亂語」!

這種荒謬邏輯就等於聽到有地產商說:「你知不知道你居住的那間屋是誰建的?沒有我你會有屋住?」他們從不去想想,「難道沙漠居住的人沒有大陸,就會全都死光?」況且,香港有廿多個水塘和水庫,處於亞熱帶區,降雨量比北京、上海多數倍,1975年已有「海水化淡廠」,以逾200倍價錢買「東江臭水」倒出大海只為替粵方解決財困;現在香港「中電集團」仍有賣廉價電給廣東!

在毛時代是「窮國中之窮國」的時候,香港人送上的金錢和物資以「天文數字計」;改革開放時,港商北上設廠,雖則是減輕生產成本,但無可否認的是「養活了無數大陸人」,還將先進技術和管理系統引進大陸,促進大陸經濟起飛,香港人對中國大陸可說是恩重如山;還有,每次中國出現天災人禍,香港人捐獻的金錢和物資數以億計,甚至過百億計;單是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香港人也給了大陸過百億的捐款!

做人應飲水思源,更何況大部份國內平民仍然很窮!實情是,由「籌集資金、提供信用保證、售賣健康的日用品等」,大陸到今日仍然依賴香港。香港幾十年對大陸的貢獻,足以令舉國汗顏!


(騰訊用戶) 大水牛(944376578) 2013/11/19 下午 02:23:42

中國經濟要想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對內貶值,對外升值。以美元計價商品和服務升值268%,任何國家的經濟都受不了。改變的辦法只有兩種,其一,通貨緊縮,把多印刷的鈔票收回去,這種辦法,沒人敢來。後果就是,銀行,房價完蛋,企業破產,就是休克療法。其二就是對外貶值300%,這個也行不通。我們的主要市場是西方,西方不允許我們的貨幣貶值。那麼只剩下了第三種結果,產業逐漸空心化,最後財政破產,銀行破產,企業破產,貨幣嚴重貶值,優質資產等著外國人收購,辛苦30年為外國人做嫁衣。現在的中國經濟和等死沒區別。誰也救不了


李克強:不動產登記由一個部門承擔 減少環節

騰訊新聞 新京報 馬力 2013-11-21 02:27

[摘要]專家稱過去不動產登記,都是分散在各主管部門來承擔。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指定一個部門比較好,就不存在這些部門誰出頭,誰不出頭的顧慮。”

據新華社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2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依法公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資訊的意見,決定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

假冒侵權案

造假制劣將付高昂代價

會議指出,公平競爭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罰劣是為了獎優,要讓惡意造假制劣特別是損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

會議要求,要把假冒侵權行政處罰案件資訊公開作為政府資訊公開的重要內容。除涉及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外,適用一般程式查辦的假冒侵權行政處罰案件資訊應當主動公開。行政執法機關要在作出處罰決定或處罰決定變更之日起的規定時間內,依法公開案件資訊,包括違法違規的主要事實、處罰種類、依據和結果等,做到公開透明,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將行政處罰案件資訊納入社會征信體系,使假冒侵權者因信用不良“處處受限”。

不動產登記

減少辦證環節群眾減負

會議指出,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是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對於保護不動產權利人合法財產權,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準,尤其是方便企業、方便群眾,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決定:一是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減少辦證環節,減輕群眾負擔。

二是建立不動產登記資訊管理基礎平臺,實現不動產審批、交易和登記資訊在有關部門間依法依規互通共用,消除“資訊孤島”。

三是推動建立不動產登記資訊依法公開查詢系統,保證不動產交易安全。

■ 焦點解讀

登記 不動產登記由一個部門承擔

【會議決定】將分散在多個部門的不動產登記職責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理順部門職責關係。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基本做到登記機構、登記簿冊、登記依據和資訊平臺“四統一”。行業管理和不動產交易監管等職責繼續由相關部門承擔。各地在中央統一監督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將不動產登記職責統一到一個部門。

【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資料統一平臺,推進部門資訊共用”。

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認為,過去我國不動產登記,都是分散在各主管部門來承擔。如土地由國土部門承擔,房屋由住建部門負責等。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指定一個部門比較好,就不存在這些部門誰出頭、誰不出頭的顧慮。”

樓建波認為,從城鄉統一的角度上看,最終定由國土部負責比較合適。“國土部比住建部更有基礎,因為農村的土地等不動產,國土部門涉及得更多,而住建部則要少一些。”

他表示,可以看出,這次不動產登記制度改革,是統一到土地為基礎進行不動產登記,對當前實際而言,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不動產登記將來落到地方執行時,不一定都由地方國土部門負責,會根據實際來定,有可能帶來國土和住建部門的合併,“畢竟,房屋和土地是分不開的,合併由一個部門來統一管理房、地,會更順暢”。

共用 不動產登記資訊互通共用

【會議決定】建立不動產登記資訊管理基礎平臺,實現不動產審批、交易和登記資訊在有關部門間依法依規互通共用,消除“資訊孤島”。

【解讀】樓建波介紹,目前我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從執行層面看,是以市、縣為單位。從領域上看,是由各部門分別登記,雖有很多弊端,但也是管理需要。比如,負責房屋的住建部門可以隨時瞭解房屋的各項資訊。

他認為,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是承認公示和保護百姓權利。對於原先的各部門來說,過去通過登記來體現的職能,也要實現共用。

“首先,需要跨地區的共用,各個地區的不動產登記資訊應該共用,這對於徵稅、住房保障的認定都是非常需要的。”樓建波說。

“同時,各部門也應該實現共用。”樓建波表示,此次會議明確,不動產統一登記後,行業管理和不動產交易監管仍由原部門負責,這些部門管理和監管本領域的不動產,登記的資訊也必須要掌握,因此必需實現有效率的資訊共用。

查詢 建立不動產資訊查詢系統

【會議決定】推動建立不動產登記資訊依法公開查詢系統,保證不動產交易安全,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解讀】樓建波介紹,目前我國不動產也提供一定限度的查詢,比如住房資訊,法律規定,房屋權利人和利害關係人是可以查詢房屋相關資訊。當然,出於保護隱私,對於其他人的查詢有一定限制也屬正常。此外,相關部門為了徵稅、反腐的需要,可以查詢住房資訊,也是允許的。

樓建波建議,此次提出建立不動產登記資訊依法公開查詢系統,將來對登記資訊的查詢應該進行分類。如房屋、土地的自然狀況,如坐落位置、面積大小等一般性資訊,應該放開查詢。而對交易價格和條件,以及一些涉及隱私性的資訊,查詢仍應有一定限制。

“公開查詢不是誰都可以查,什麼都可以查。”樓建波認為,相關部門應該會對查詢主體、查詢資訊的本身進行分類、分層,執行可行的細則。公開查詢的主體和查詢的資訊應該依法,不侵犯他人隱私。而會議也明確提出,要保證不動產交易安全,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新京報記者 馬力

■ 縱深

統一登記將促住房資訊聯網

個人住房資訊聯網,可以說是在不動產資訊登記中最受關注的,但又是最“糾結”的一個。

住房資訊聯網一再推遲

全國個人住房資訊聯網,始於2010年,是住建部力推的一項工作。根據最初設計,聯網後,只要輸入相關的身份資訊,就能查詢到此人在全國各地所擁有房屋的詳細情況。

近些年,在房價高漲和“房叔”、“房姐”頻出的背景下,住房資訊聯網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也被寄予了監控異地炒房、房產稅徵收,甚至是反腐的希望。

不過,這項工作進度緩慢超出了想像。住建部曾在2011年提出,全國40個重點城市個人住房資訊聯網是第一步。而根據國務院和住建部提出的要求,2012年6月30日前,應實現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資訊系統與住建部聯網。不過,在此大限到來之時,聯網卻沒有消息。

聯網實施過程阻力不小

今年2月,權威媒體發佈消息稱,40個城市的住房資訊聯網工作實際已經完成,但技術上實現聯網後,其中的資訊還不完整。該報導稱,總體而言,住房資訊聯網的進度並不理想,聯網工作在實施過程中阻力不小。

據知情人士介紹,聯網的技術難度不大,但一些地方或部門不願主動配合聯網工作,則是主要的阻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則認為,不能忽視聯網的技術障礙。“各地的登記資訊並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區連登記資訊的電子化尚未完成。”

樓建波表示,此次明確不動產統一登記後,對於個人住房資訊的聯網,技術上是可以支援的,比如採用統一軟體、統一的登記規範等。“可以說,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對於住房資訊聯網會有促進,但不能說,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後,個人住房資訊就一定會馬上成功聯網,畢竟住房資訊聯網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新京報記者 馬力


7虧損央企 甩284億人幣資產保殼

2013-11-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葉文義/綜合報導

不少陸股上市央企連年鉅虧,已面臨下市風險,為保住上市的「殼」,紛紛處置自身資產。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截至第3季,在虧損位居前列的央企中,*ST遠洋、中國鋁業、中海集運、*ST二重、中海發展、招商輪船、華電能源等公司都有處置資產情況。包含已處置和擬處置資產估價達284億元(人民幣,下同)。

這些上市公司處置資產的方式大相徑庭,有的由控股公司接手不良資產,有的將生產設備除舊換新。但殊途同歸都是為轉虧為盈、保殼過冬。據WIND統計,由大陸國務院國資委控制上市公司中,前3季虧損的公司達50家,總計虧損194億元。

中國鋁業最近發布關於中鋁香港擬向中鋁海外控股轉讓股權及銀行貸款的獨立財務顧問意見,這也是1個多月以來,中鋁關於轉讓持有西芒杜專案中,鋁鐵礦65%股權的第6條公告。

中鋁前3季淨虧18.5億元,想靠主業轉虧為盈無望,出售資產便成為捷徑。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員指出,轉讓中鋁鐵礦65%股權給母公司,中鋁有望增加淨利37億元,如股權剝離年內完成,則足以轉虧為盈。

*ST遠洋前3季透過出售中遠物流100%股權、所屬中遠太平洋出售中遠集裝箱工業公司100%股權,取得的處置收益達49億元;同時第4季將向中遠集團出售青島遠洋資產管理公司81%股權和上海天宏力資產管理公司81%股權,預計將貢獻利潤約36.7億元,可使公司扭虧保殼。


中小企業是大陸經濟轉型關鍵

2013-11-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 評論數: 0

據匯豐最新公布的統計顯示,大陸製造業PMI指數11月初值由10月終值的50.9回落至50.4,雖處於景氣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50以上,但因匯豐PMI指數的抽樣樣本偏向中小企業,故比官方的數據更能反映中小企業實際經營情況,11月PMI初值下降,意味著大陸中小企業並未跟上景氣復甦的腳步。

另據渣打銀行先前公布的「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顯示,今年第三季大陸中小企業信心指數為53.13,比第二季微漲1.09點,但分類指數中的「融資信心指數」大幅下滑3.41點,反映中小企業對未來景氣謹慎樂觀,但「融資難」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換言之,即使未來景氣一片大好,能輕鬆取得資金還是大型國有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仍無法從銀行體系中獲得融資,抑制其成長動能,這不利於大陸經濟的長遠發展,凸顯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利率市場化」,以及允許民間資本設立中小型銀行等改革,已刻不容緩。

所謂利率市場化改革,即將利率的訂價權從官方的手中還給市場。大陸實行利率管制,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都是由政府控制,目前貸款利率管制已解除,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商業銀行給予儲戶的存款利率不得高於基準利率的10%。

利率管制下衍生出兩個後果。第一,大陸GDP成長率在7.5%以上,CPI約在3%水準,但存款年利率只有3%,導致儲戶不願將錢存在銀行,而尋找報酬率更高的投資標的,造成不受監管的「理財產品」氾濫,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火熱。

第二,近年來在貸款利率管制下,大陸在景氣擴張時GDP成長率可達10%以上,但貸款基準利率卻只有7%至8%左右的水平,又因大陸主要的商業銀行皆為國有銀行,特別是工、農、中、建「四大行」,其往來客戶多為國有企業,偏低的利率導致便宜的資金從國有銀行輕易轉至國有企業,再進行大而無當的投資,造成產能過剩的後遺症。

而且,央企、國企資金信手拈來,不受國有銀行關愛眼神的中小企業四處碰壁,容易拿到錢的企業往往不缺錢,缺錢的企業則不容易拿到錢,造成資金錯置;當正規的銀行體系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也會加劇民間借貸等「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大陸中小企業占GDP產出的70%,並創造80%的就業機會,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是引領大陸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大陸政府必須為它們營造更好的金融和融資環境,對此,我們有三點建言。

第一,取消利率管制,特別是取消存款利率管制,中小銀行可以透過縮小利差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可貸資金和非央企、國企的客戶,從而對大銀行形成競爭壓力。

第二,就算解除利率管制,國有銀行壟斷市場的結構若不改變,恐會形成「低價壟斷」,使得資金錯置情形更加嚴重,故在解除利率管制同時,也要鬆綁金融市場的准入條件,讓更多中小型民營商業銀行進入銀行體系,和中小企業對接。

第三,解除利率管制加上允許成立更多中小銀行,利率波動將更加激烈,風險的定價和控管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商業銀行需要發展更多風險對沖的工具,如利率互換等,並建立完善的徵信系統和存款保險制度,以防範呆帳的攀升,並保障儲戶的權益。

美國1990年完成了利率市場化,利差開始縮小,1997年起連續4、5年每年有200家中小企業倒閉;韓國90年代經歷利率市場化後,銀行逾期放款率從6%升至13%,這是金融改革必經的陣痛。未來10年內,大陸有機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金融市場不能一直停留在2、3流水準。金融改革之路勢必艱難,跌倒受傷難免,大陸不能因此逃避,拖延改革的進程與腳步,否則「第一大經濟體」只會是GDP堆積而成的虛名。


陸經營環境惡化 兩岸企業心態差很大

2013-11-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新 聞 說

「部分銀行無款可放 小微企業面臨無米之炊」。11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報導;「隱形冠軍挺起中國創業時代」,11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他們何以逆風飛翔?」,11月15日《上海證券報》報導。

台灣觀點

大陸融資環境的惡化及銀行的提早收縮銀根,我個人覺得與正在進行的影子銀行清查有關,因為這會導致有些表外業務無法進行,只能進入表內,從而侵占小微業務空間,另外,房產調控失效,大量信貸資金湧入房地產開發環節也有間接影響。

但無論如何,大陸的中小企業創業精神,相較台灣來說,我覺得仍舊是高出一截,只要能有那個值得奮鬥的氛圍在,就會有人願意不計後果,勇敢突圍,這個現象在我們拜訪及調研大陸企業的時候處處存在,而台灣,這精神早已消失許久。

大陸有很多企業是小作坊起家,很容易遭遇市場准入的玻璃門,融資時的彈簧門,甚至捲入互聯網的大浪淘沙。市場的每一個小的漣漪,都可能決定一批小企業的生死。但一方面他們要摸準宏觀經濟命脈,順勢而為,另一方面,也必須要深諳夾縫中求生存的遊戲規則。

我遇到的大多數大陸中小企業不會抱怨所謂的准入玻璃門,也不會像笨笨的台灣企業在門口默默等待,而是選擇繞路而行,選擇在夾縫中生存。在品牌競爭、人脈、資金扶植等多方面,所有中小企業確實都面臨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廣闊的大陸市場空間,依舊足以讓很多中小企業主心存樂觀,努力向上打拼。

在企業競爭的戰場上,哪有公平可言,但對於小企業而言,你必須要尋求市場差異化,找對競爭對手。也就是說,你不可能跟華為、三星這類的大公司競爭。你應該集中力量在應變方式、服務創新方面突破,小企業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關係等資源,能做的就是在某些微領域裡創新與突破,大陸的市場太大了,你必須相信自己,找到市場的空白處,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夾縫中尋求突破,而在這方面,兩岸企業家的差距,我覺得就在心態部分。

所謂成也網路,敗也網路,大陸中小企業主深諳此理。阿里巴巴的介入金融,就表示著小微企業在金融上的窮則變,變則通,台灣企業要在大陸生存,你必須強迫公司去調整,必須要去適應大陸環境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企業家也應當調整心態,順勢而為,學會反思,克服融資,駕馭網路,並使其成為公司實現戰略目標的有力推手。


吳介民/超現實崛起 受傷的人與土地

自由時報 2013-11-25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空盪的內蒙鄂爾多斯市康巴什住宅區。(圖:彭博)

中國面臨政治經濟的痛苦轉型,有些經濟學家論稱:中國已落入「中所得陷阱」,制度障礙與人治危機逐漸惡化。進入「撞牆期」的中國經濟,像一襲被扯裂的華美袍子,裸露內裡的「敗絮」。關於中國「權貴資本主義」如何巧取豪奪的報導已經很多,這一次,讓我們將視線轉向「地方」。

首先是地方幹部的揮霍浪費。「公款消費」在中國早已司空見慣;在1990年代,「三煙」(香煙、油煙、炊煙)就曾吃垮一大堆鄉鎮企業。1994年筆者在鄭州附近的村落從事田野調查,村書記開著賓士車載我們「巡行」他的「領地」,他把村子的農地「圈禁」了一大片,卻未見任何具規模的企業進駐,只有幾戶家庭作坊「小打小鬧」。由地方土豪發動的「圈地運動」與「土地財政」,在那個階段已見雛形。

其後,各種面子工程、形象建設,大而浮誇,到了超現實境界。早在上世紀末,貴州湄潭就起造「天下第一壺」,高70米聳立於山腰,耗資數千萬人民幣。2011年鄭州興建一座高24米的宋慶齡石砌雕像,造價1.2億人民幣;在批評聲浪中,這座雕像尚未完工就被拆除。揚州正在河岸打造一隻巨大的河豚塔(金縷魚),長90米,高15層樓,夜間放射七彩霓虹,量體大到可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這隻造價7千萬人民幣的金縷魚,顯然踩到了習近平「節儉新政」的紅線,命運未卜。工程愈做愈大,可撈的油水愈來愈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財政惡化:地方債務累計達20兆,超過GDP的4成。當地方債務危機發生時,誰來買單?

那些龐大而古怪的建物,袒露出某種亢奮的精神狀態:追求數據上破紀錄的衝動。這樣的衝動,催生醜怪美學,給人突兀的、隱隱脅迫的陌異感。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毛澤東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讓中國成為可用「數字管理」的國家。然而,後果是,數字管理演化為「追逐數據成長」的衝動(看看大躍進期間的大煉鋼運動,如何不斷膨風鋼鐵產量)。追逐數據成長引起的災難,為人民與土地帶來難以回復的傷痛。

在馬路上種稻

伴隨揮霍行為的,是土地財政的猖獗。1990年代稅改之後,地方政府掌握的財源相對變少,卻仍然要負擔教育、社保等,因此開始大搞土地財政,靠圈地徵收農民土地,出讓使用權或轉手開發,以快速籌足施政預算。(讓人不禁聯想起,劉政鴻主政下的苗栗。)前幾年,筆者重訪前述的鄭州附近鄉村,土地財政更加放肆蔓延,農地幾乎全被徵收,農民全「被上樓」。

土地財政是稅改壓力、招商引資、地方官員自利行為等因素共同造成,本質上是掠奪與尋租。政府兼具地主、土地掮客、房地產商、融資者等角色,不斷圈地、拆遷、蓋樓,導致遍地空房。但房地產泡沫為何不破?浙江P市有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日台資雲集,堪稱「紮實經營」的地方政府,這個城市常住人口70萬(其中超過1/3是外來人口),由20幾萬戶家庭組成。根據筆者訪談,城市裡尚有空房4萬到5萬戶,卻繼續大量興建樓房,「停不下來,房價也下不來,因為(地方)政府在帶頭。」

北京政府近年來,對農地徵收採取較強的管控措施,甚至要求復耕已被徵收的土地,並規定嚴格的比例。但是,「死去的土地」能復活嗎?在P市,徵收後的農地已毀壞至無法耕作,怎麼辦?官員想到一步奇招:買來剛收割的稻穀,鋪在馬路上,供監管機構空拍,以此交差了事。

中國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沿海地區感受最深,在P市開發區,一些台商已經將「生產基地」轉到內陸省份(例如鄰近的安徽),而區內原先十幾家勞力密集的電子裝配業,主要是日資,也正在悄悄減產。值得觀察的是,日資減產究竟反映了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或是與近年來中日因領土爭議交惡(在去年引發大規模反日示威之後)的產業再布局有關?

向沙漠鬼城致敬

建房狂潮的極致表現是「空」,創造空荒之城。內蒙鄂爾多斯耗資50多億人民幣建造了一座新城市,「康巴什」,城裡人煙稀少,被美國《時代》周刊封為「鬼城」。這座城市的氣氛,像極了奇里科(Giorgio de Chirico)超現實畫作中的樓宇、空蕩的街道、蒼涼廣場上的巨型雕塑、稀落的行人,襯以地平線盡頭曖昧的光,彷彿以浮誇、空洞、詭奇與疏離,來「禮讚」蒙古荒漠中崛起的「宮殿」。

國家財政寬裕,養活了「吃崛起飯」的群體,包括傳播「國家話術」的知識份子與媒體文化人,他們宣揚「大國崛起」,使之成為國家的驕傲。然而,日益激化的官民矛盾、殖民與內部殖民,以及深入破壞社會生存的權貴資本主義與尋租活動,使社會抗議增加,進而危及政權的正當性。於是,維穩(治安)經費以「建設和諧社會」之名膨脹起來;從中央到底層,養活了「吃維穩飯」的龐大人口,刑罰之外花錢買穩定,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特的警察國家。最近,天安門與山西省委接連發生爆炸案,恐怕將持續撐高維穩經費與社會控制的力道。剛落幕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最高領導層緊抓包括「反恐」在內的國內外安全事務(反恐這個由西方霸權國家發明的概念,在近年快速感染、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安全治理機制)。

集中權力打造市場

大國崛起符合中國人一百多年來富國強兵之夢。然而進入撞牆期的經濟,讓「中國夢」遭遇阻礙。如何克服、超越?中共最近公布的《深化改革的決定》,大致是以更深入、細膩的中央集權為手段,由上而下,把中國帶向「效率與公平」的市場體制;並向「地方」開刀,節制地方政府的濫權與揮霍。至於該拿「權貴資本集團」怎麼辦?這問題仍留白。

權力的「向心性」(centrality) 是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的重要特徵。從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到社保養老金的全國統籌,到中央主導的廢止勞教制度,都是「權力向心化」的一環。習政權上台以來的施政基調,一手打壓「公民社會」,一手打造「市場社會」。權力向心化的過程,如果缺乏足夠強大的民間政治力與社會運動作為制衡,沒有同步的民主法治發展,則可能造就一個「法西斯市場國家」。

過去二十幾年,快速經濟增長的代價是,膨脹的地方官僚權力,被鎮壓、榨取的人民,與受傷的大地;眼前困境則是成長放緩與制度障礙。習近平的「新政」能否處理這些難題,全世界都在關注。


綠黨 臉書頁 2013-11-25

中國的超現實發展過程?!有這麼多情境畫面似曾相識?
中研院吳介民老師的好文:

1990年代稅改之後,地方政府掌握的財源相對變少,卻仍然要負擔教育、社保等,因此開始大搞土地財政,靠圈地徵收農民土地,出讓使用權或轉手開發,以快速籌足施政預算。(讓人不禁聯想起,劉政鴻主政下的苗栗。)前幾年,筆者重訪前述的鄭州附近鄉村,土地財政更加放肆蔓延,農地幾乎全被徵收,農民全「被上樓」。

土地財政是稅改壓力、招商引資、地方官員自利行為等因素共同造成,本質上是掠奪與尋租。政府兼具地主、土地掮客、房地產商、融資者等角色,不斷圈地、拆遷、蓋樓,導致遍地空房。但房地產泡沫為何不破?浙江P市有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日台資雲集,堪稱「紮實經營」的地方政府,這個城市常住人口70萬(其中超過1/3是外來人口),由20幾萬戶家庭組成。根據筆者訪談,城市裡尚有空房4萬到5萬戶,卻繼續大量興建樓房,「停不下來,房價也下不來,因為(地方)政府在帶頭。」


上海外高橋話題很火

2013-11-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蒼祥

最近很多朋友在上海見面都談「要不要到外高橋買房地產」、「能不能到自貿區內註冊公司」。

浦東外高橋保稅區部分屬於上海自貿區,自貿區目前大小約為0.9個台北市內湖區,外高橋區9月29日升級成自貿區後,辦公樓售價由1平方米人民幣1萬元,猛漲到目前2萬元,租金也是水漲船高,從1平方米人民幣200元大幅上調到400元,區內樓價與租金幾個月翻倍;自貿區概念股飆升,外高橋、上海物貿、上港集團、華貿物流、長江投資、陸家嘴、百視通等7支個股,從8月下旬至自貿區揭牌前夕上漲逾200%,擁有大量外高橋土地之外高橋開發公司8月29日股價人民幣13.5元,一路狂飆15支漲停板,9月25日來到64.16元。

著眼服貿金融改革

房地產及股價在自貿區獲批掛牌前數個月一路漲,從最敏感之政策掏金客到最保守之國際黃金儲運公司紛紛進入自貿區,將之視為順著時代大潮流崛起。深圳經濟特區與上海自貿區兩者之時代任務不同,特區主攻貨物貿易、實體經濟市場化,自貿區則著眼服務貿易、人民幣國際化與金融改革。

從自貿區概念股大部分屬於貨物貿易之物流商貿公司可看出,對中國在區域經貿策略聯盟發言權有直接相關物流商貿之服務貿易會先大批開放,接著才是涉及資訊流之電子商務產業,金融產業大批開放應在區內金融有關軟基礎建設較完備後才會大批開放。金融市場軟基礎已加快建設腳步,從最近陸續出爐期貨市場制度改革與投資審批案,有利中國厚積在大宗商品訂價發言實力便可瞧出一點端倪。

上海期貨交易所今年7月增闢黃金期貨與白銀期貨之夜盤交易,覆蓋歐美貴金屬主要交易時段,紐約與芝加哥貴金屬期貨交易75%時段及倫敦貴金屬現貨市場下午定盤價時間,使中國貴金屬價格告別隔夜跳空的風險,上線3個月後黃金期貨與白銀期貨日均量激增420%與870%,兩者之交易口數都躍居全球第一,大幅強化中國在國際貴金屬期貨市場之價格影響力。

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量去年315萬公噸,自2009年後連年獨占全球鰲頭,黃金與金飾需求今年將超越印度成為世界第一,估計高達1千公噸。此外,上海期貨交易所計畫設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及推出石油等能源期貨,11月中旬剛獲准在自貿區內籌備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註冊資本額人民幣50億元;加上香港交易所併購歐洲貴金屬期貨最大之倫敦金屬交易所,其離岸交割倉庫最近獲准設立於自貿區內。

分享貴金屬訂價權

全球四大貴金屬運輸和倉儲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鑽石運輸商Malca-Amit Global面對中國蓬勃的貴金屬市場,在自貿區揭牌後不久其全球7座中規模最大的金庫於外高橋落成,可容納2千噸黃金,是其香港金庫容量的2倍,提供國際賣方可在中國大量儲備黃金,此金庫享有自貿區先入區後報關之便利措施,減少買方報關所需資金成本,也降低過去交割延滯買方所承受價格風險,內地買家耗時2個月才可從海外採購黃金,經海運拿到手。

這些意味著中國將突破大宗商品期貨領域,延伸至現貨領域,增強其在黃金白銀之全球發言權與訂價權,黃金白銀之成功經驗將被複製到其他貴金屬、銅等有色金屬及石油等能源。

上海自貿區展現成為國際服務貿易強國與分享國際貴金屬訂價權之雄心壯志、及擘劃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心,引起國際社會廣大關注及老百姓積極投入。

台灣想搭乘上海自貿區商機早班順風車,則立法院宜盡速通過《服貿協議》,給台商尤其是物流商貿業者有力之政策支持力量,加上行政院即將出爐自經區條例施行細則,發揮1加1大於2之綜效,提升我國未來貿易與產業競爭力,航空與智慧運籌、生技與國際醫療、農業加值等產業將率先受惠,相關類股未來成長空間可期。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恒逸講座教授)


陸港房市現警訊

2013-11-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 評論數: 0

華人首富李嘉誠日前出售位於香港的豪宅,是一周來第二度拋售香港豪宅;不久前,SOHO中國潘石屹出售位在上海的商業大樓;萬科董事長王石警告這是「逢高脫手」訊號,提醒投資人要小心。陸、港房產大亨相繼拋售房產,似已預示房市泡沫即將破裂。

隨全球化高度演進,金融「傳染性」現象日益增強。所謂傳染性,是指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的結果,像是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倒閉,竟迅速演變成全球的金融海嘯,許多經濟基本面不錯的國家也難逃其害。

依據該理論,如果大陸、香港的房市崩掉,台灣投資客勢必快速感染到恐慌的氣氛,而大舉從房市抽離資金,造成台灣房市泡沫提早破裂。

別以為上述情形不會發生。依據營建署統計顯示,台灣空屋率高達10.63﹪,遠高於香港、新加坡的4.3﹪和5.6﹪,幾乎是鄰國的2倍,代表台灣房市的投機泡沫和陸、港一樣,已經非常危險,只差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很可能就是陸、港房市崩毀所帶來的傳染效應。

全球化令天涯若比鄰,何況兩岸三地經貿關係如此緊密。不論是政府或投資人,面對陸、港房市的警訊都不能輕忽。不僅金融面具有傳染性,大陸經濟若受到影響也會拖累台灣的出口,讓低迷不振的經濟雪上加霜。

大陸經濟成長力道仍強,房市應不致崩盤,但已到高點則是事實,台灣應有所警覺!


彭淮南示警:泡沫來襲
「台房市算虛坪 換算房價比日本貴」

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28日

【王立德、高佳菁╱台北報導】美股、國內房價屢創新高,央行總裁彭淮南示警,擔憂「泡沫來襲」!彭淮南說,創新高的美股、全球正夯的虛擬貨幣比特幣都是泡沫,甚至台北房市也有價格所得比偏高的問題。彭雖沒明講「房市泡沫」,但央行官員透露「彭總裁身分特殊,不能明講」,從多次提醒看來,彭相當擔憂「台北房市也有泡沫的風險」。

彭淮南昨日在財委會答詢立委時表示,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被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搞得雞飛狗跳。彭說:「航空母艦(指QE)開進來的時候波濤洶湧,開出去的時候也會波濤洶湧,小國家一定會受到衝擊。」彭擔憂美股一旦泡沫破滅,會連帶衝擊到台股、甚至其他的資產價格。

已定調美股泡沫化

談及美股泡沫化危機,彭淮南分析,美國QE今年底前應該不大可能退場,明年則要看失業率及物價指標。但必須注意外界已經對美股出現兩種聲音:一派是美國聯準會未來主席葉倫所說「尚無泡沫疑慮」;另一派則有多名學者認為「泡沫已經成形」。據了解,央行內部定調美股為泡沫,採全天候緊盯。

官員補充,央行有專門人員專職看全球金融情況及經濟局勢,當出現可能危急台灣警訊時,彭淮南基於職責,就會對外「暗示」。彭昨喊出泡沫說,應是央行發現「再不提醒不行」,因此利用國會答詢時表示憂心。

學者:陸港資支撐

除了美股之外,彭淮南也擔憂持續飆漲的北市房價。彭指出,台灣不動產交易是「虛坪」計算,例如權狀三十坪,實際居住往往只有二十坪,相較於日本三十坪就是三十坪,換算下來台北房價甚至還比日本貴。立委賴士葆追問:「是否擔心台灣房地產有泡沫?」彭不願正面回答,但連說三次「我會密切注意」,暗喻北市房市的泡沫風險。

依照IMF(國際貨幣基金)數據,日本房價所得比為十倍、倫敦六點九倍,都比內政部營建署公布台北市的十二點四倍低,顯示房價高漲對上班族薪資造成相當壓力。玄奘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花敬群分析,台北房市已經符合多項指標「泡沫化」定義,不過因為香港、中國資金湧入,短時間內應該不會破。只是若美國QE退場,或是中國政策出現大幅變化,屆時泡沫就很可能會破滅。

北市外圍房價堪慮

不動產住商企劃室主任徐佳馨也說:「不可諱言北市周遭推案量大的地區,已經出現泡沫。」不過她強調,一旦房市開始崩跌,很可能會「各自表述」,也就是市中心區塊下修幅度不大,但周遭地區價格將大幅下跌。

景文大學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認為,現在暫時不用擔心美股崩盤而衝擊到台股,除非美國經濟數據傳出超乎市場預期的佳音,屆時就必須特別留意。


打破部會本位 寶島債熱潮可期

2013-11-3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金管會剛開放陸企來台發寶島債(以人民幣計價之債券),大陸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隨即向櫃買中心遞件發行12億元及15億元寶島債,目前已超額認購。央行統計截至10月底,台灣人民幣存款累計達1232億元,展現台灣發展人民幣業務的雄厚潛力,及投資者對人民幣商品的高度興趣。

我們一直主張,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是台灣金融業脫胎換骨的契機,過去10多年來金融業相對於其他產業,發展落後,也比鄰近主要競爭國家金融業的發展相對落後,以致2000年到2012年為止,台灣金融業產值占GDP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遠不及香港增加6個百分點、新加坡增加2個百分點,也不及韓國增加了1個百分點。

雖然政府官員不斷解釋,金融產值占GDP比率下滑,係因台灣製造業占GDP的比率高於香港和新加坡所致,但韓國的製造業比台灣更發達,規模更大,金融產值占GDP比率也是小幅攀升,並未像台灣一樣節節衰退,證明政府的說詞在邏輯上是不通的,關鍵是台灣金融業受到過多不必要管制,及始終找不到一個提升等級的突破口。

人民幣業務的開放,給了台灣千載難逢的機會。近年,人民幣國際化腳步飛速前進,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新趨勢與潮流。隨大陸經濟實力的不斷茁壯,其貨幣自然會受到市場重視,不止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歐洲的倫敦與巴黎也在和大陸密集協商,盼能爭取到部分的離岸人民幣商機,期能循當年「歐洲美元」模式,在歐洲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

兩岸經貿往來密切,語言文化相通,是台灣和香港、新加坡、倫敦競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最大利基。壯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重要前提就是相關商品豐富,參與者要多,前者是深度,也是「因」,後者是廣度,亦為「果」。因此,寶島債的熱絡,當然是良好的開端。

對台灣而言,利率長期偏低,「定存族」將錢存在銀行,1年期利率只有1.36﹪,3年期不過1.4﹪,再扣除掉通貨膨脹率,實質利率為負。換言之,錢存在銀行越存越薄,企業因低利率節省融資成本,但尋常百姓卻蒙受其害,無疑是變相的剝奪民眾財富補貼企業,有失公平。

台灣扭曲的利率結構行之多年,很難一朝一夕改變。如今,交通銀行發行的寶島債,市場預估3年期和5年期的票面利率分別為3.4﹪和3.7﹪,遠高於台灣銀行定存利率。而且,交行、農行是大陸前5大國有銀行,有政府擔保,風險極低,給予台灣定存族一個很好的投資管道,我們樂見寶島債市場能在台灣繼續擴大。

大陸因經濟成長率保持在7﹪以上,企業以3﹪以上的利率發行債券融資是非常合理的。台灣經濟成長低迷,今年GDP成長率「保2」困難重重,但長年因經常帳順差所累積龐大的資金,在銀行體系中因國內投資機會有限成為爛頭寸;許多資金更往房地產市場湧入,造成房價高漲。無論是寶島債或尚未開放的T股(大陸註冊公司來台掛牌上市),不僅是參與大陸經濟成長之途徑,亦能解決資金過剩情形。

政府的開放值得鼓勵,但同時也要檢討是否有不合時宜的法規。例如,依所得稅法,國人購買外國營利機構發行的債券,因利息非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免課徵我國個人綜合所得稅;但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國人買陸企發行的寶島債,獲配的利息卻要納入綜所稅,稅率最高達40﹪。

同為境外的利息來源卻有兩套課稅標準,顯不公平。本次交行、農行均透過香港分行發行寶島債,來避開課稅,政府因此收取不到稅金,財政部、金管會和陸委會應跨部會討論,該法有無修正必要。另外,海外及本國投資人投資債券,需繳納15﹪和10﹪的稅,但香港不課稅,國內企業發行寶島債時,因考量稅率成本,票面利率需壓低在3﹪以內,將影響投資人獲利,造成寶島債競爭條件不如香港點心債。

適度放寬稅率規定,有助提高企業發債意願,投資人也能獲得更高的報酬,惟財政部和金管會在這方面仍意見分歧,我們對此感到憂慮。

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引擎──資通訊產業已黯然失速,亟需將金融業打造成另一個支柱引擎。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可再塑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這是國家產業結構轉變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不能因部會的本位主義壞了大好的開局,讓台灣再次錯失經濟起飛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