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紙媒不死 只是漸凋零

2013-12-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1| 評論數: 0 |原作者: 胡勇

上海報業重組後第一份宣告休刊的報紙在耶誕節前夕揭曉。創刊於1999年的原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都市報《新聞晚報》不幸「中招」,即將於2014年元旦正式退出滬上紙媒的行列。雖然本地資深報人陳季冰早就判斷上海報業要做減法,但消息一經確證,業內還是百感交集。傳統媒體衰敗的命運再次成為輿論的話題。

新聞晚報 兔死狐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以〈紙媒的黃昏〉為題,在第一時間盤點輿論的各種反應。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用「兔死狐悲」來概括:「《新聞晚報》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南風窗》前總編輯、現任《中國週刊》總編朱學東就在微博上斷言:媒體的各種死法,即將上演。「有生有死才正常,不幸的是,這其他行業正常的事,在傳媒這個封建土圩子裡來得太晚了,整個土圩子裡沒有品嘗到高潮卻面臨崩塌。」傳媒學者展江引用「知情人」的話透露:上海某大報明年預虧6000萬。

更直率的表達來自《中國青年報》劉萬永的微博:「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報紙死掉。對讀者來說,很多報紙內容相同,看一份就夠了;有了微博,發現這一份也不值得看。紙媒衰落,有網路衝擊的大環境,更有中國特色:重大事件『網來網去』,紙媒假裝沒看見,憑什麼要人訂報?」當我在課堂上向90後大學生提問你們平時都看什麼報紙時,忙著用手機刷微博看人人的諸君甚至沒有抬頭看我一眼。

第二天,一位有心的學生給我送來了幾份「有關部門」向滬上在校大學生贈閱的上海《青年報》──只不過完全沒有翻閱的痕跡。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悲觀。曾寫作《傳媒三十年》的作家宋守山就很反感微博上對《新聞晚報》休刊的「哭天喊地」。

他說:「任何行業,只要做得好,都會過的很好。為什麼同樣做出版,有些出版社只能靠賣書號過日子,最後混到賣書號人家都不願意買你家的書號,嫌丟人。而有些出版社即使出版小眾的人文書,也活的很滋潤?多找找自身原因,少談外部條件。」

大陸紙媒的佼佼者《南方都市報》刊登了傳媒學者張濤甫的文章,解釋了《新聞晚報》休刊的合理性,並且承認「當下時刻,傳統媒體可謂愁雲慘霧,這是最難捱的日子。」但話鋒一轉,他又指出傳統媒體的「比較優勢」並沒有全盤失去。為此他建議「傳統媒體必須從內功練起,提升內容品質,擴充產品的高附加值,用稀缺性的產品在市場上確立絕對優勢。」

在大量同行風雨飄搖的今天,《環球時報》卻能逆勢上揚,甚至創造了光靠賣報紙就能賺錢的「業內奇蹟」。在題為〈報業不必兔死狐悲〉的社評中,該報指出互聯網衝擊的是人類整個生活形態,「前些年各城市的報紙實在太多了,今後倒閉一部分,不能全怪互聯網的衝擊,這也是報業市場對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的必然調整。」

內容優勢 仍有可為

與張濤甫的觀點相似,該報也認為「報業有一個迄今未被撼動的優勢,那就是其內容製作能力。報業只要勇於創新,勇於帶著我們的內容優勢在關鍵性的技術更新點上進入,未來的形勢就決不會是我們的死胡同。」這與上海報業集團掌門人裘新的理念非常契合──報紙可能會消失,但報業會永遠存在。

就在《新聞晚報》步入黃昏的同一天,滬上另一家綜合性紙媒《東方早報》吹響了進軍新媒體的號角。而早在10月份,後者就打出了下一年的徵訂廣告:「紙媒未死,我們邀你讀到地老天荒。」雖然語境悲涼,但也透出幾分希望。

(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