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人看大陸》北京蛙跳 交流要更開放

2014-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72| 評論數: 0 |原作者: (黃詩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

如果時光回到1989年春,不會有任何人能精準描繪或想像2014的北京城。模仿香港機場的T3航站已啟用數年,港澳台及國際航班每日逾百,往來頻繁緊湊,一樓出境大廳旁有廿四小時營業的星巴克,時近春節,清晨六點即已擠滿旅客,中國各一線城市的經濟活動跳蛙式的急速增長,讓城市出生的80後幾乎完全無法理解未現代化前的「新中國」。

因緣際會,半年之內往來北京多次,綠茶外婆家西貝或者巫山烤全魚,連鎖精緻餐廳拿號等上一個小時,稀鬆平常。購物商場從王府井到崇文門,從西單再到公主墳,北京的中產階級撐起大量的消費活動,人均GDP已略高於台灣平均值,三里屯不夜天特色餐廳和酒吧如何「國際化」,逛一趟便知曉。

然而,與現代化的北京城並存的是不斷被清拆的胡同街巷,紫禁城及頤和園的古老仍具吸引力,大量跨省的「北漂」群體構成二千萬常駐人口,王府井旁的德勤大樓咖啡店如同香港中環,寫字樓裡的白領自願帶著筆記本電腦配杯咖啡假日加班,二環內仍有新興樓房將建成,一平方米至少逾10萬人民幣,三到四環的小區二房單位總價也得300萬,大學教員貸款買樓搭兩個小時地鐵上班已屬幸運,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北京及中國各一線城市房價變化,一個不知何時但終會發生的問題,是房價泡沫何時破滅?

習近平喊出中國夢,作為跨時代口號,有其戰略和社會意義,但中國13億的人們如何反應,其集體性格和意識是否仍在?又或者受自由主義影響已深?在當代華人學術圈,尚缺乏有力論證和實證資料。

正如對文革或者六四的理解,仍停留在淺薄的事件層次和個案放大,而未深入當時整體社會和群眾的心理狀態,未知昨日歷史,如何向前跨步?可能是當代中國和各地華人社會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兩岸直航和彼此通學,正開啟新世代視野,不論是百萬台商台幹或逾萬陸生,不論是大陸的台辦系統或台灣中央層級的公務員,都必須進一步開放心態,重視日常生活的經驗固然重要,但以社會科學求真求實的精神進行論述和判斷,而非人云亦云僅憑印象行事,則是兩岸交流要再進一步所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


《台灣人看大陸》北京的兩條台灣街 可惜了

2014-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吳聖熹/台北市)

說到北京旅遊,白天逛天安門廣場、紫禁城故宮、八達嶺長城,晚上逛前門大街、南鑼鼓巷等景點,這些都是到北京旅遊的必遊景點。但隨著兩岸跨入和平發展以來,作為大陸首都的北京城也開始多了點台灣味,這就不得不提到北京的兩條台灣街,一條座落於前門大街側邊,另外一條則座落於北京市郊石景山。

這兩條台灣街的出現,從起初的開幕盛況,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到場揭幕,再對比於現今人潮稀稀落落,短短也不過幾年的光影。為了想要比較深入了解兩條北京台灣街的問題癥結,我花了三天時間認真駐足觀察了兩條台灣街目前的狀況。

前門台灣街可再轉型

首先就要說到前門裡的台灣街,這條台灣街算是我比較常去逛的地方,從地鐵前門站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但由於沒有明顯標示的位置,加上位在前門大街中軸線的側邊上,除非特別走進去,否則一般遊客也不會去逛。我也是無意間發現,每次到北京時都特別跑去光顧,三年間去了北京四次,每次去店鋪感覺都比第一次來時少了許多,地下美食街裡的小吃,也都比台灣本地貴上不少,外頭最顯著的無疑是台灣廣場上的阿里山神木、小火車,許許多多來自不同省分的遊客在此都可以拍照體驗寶島之美。

前門台灣街裡還有個鄧麗君紀念館,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一個小電影廳播放著鄧麗君演唱會的影片,旁邊有位老年北京夫妻,大叔非常開心的看著鄧麗君的影片邊唱邊哼,這個場景也讓我會心一笑,我想這些都是代表著台灣的美景與兩岸人當年美好的回憶。

在前門台灣街裡,我又觀察到除了小吃較為不道地缺乏正宗台灣味外,其他所賣的展商品都是以台灣文創精品,照理來說也都是台灣的強項才對,為何到了北京卻沒有賣相呢?我跟幾位商家打聽了一下,從開幕初期有大約一百家的台灣商家在此聚集,到了去年九月,只剩下三十多家,商家老闆沒有跟我說清楚具體內容。但憑著前門台灣街位置潛力,我想未來可以慢慢轉型成多元文創產業行銷商務區,搭配各種文宣美食等活動,前門台灣街的未來還是有發展性的。

再說到位於北京市郊石景山的台灣街,其全名就叫做「北京台灣街」,地點位於石景山區北京雕塑公園旁,為了找尋這條台灣街,我還特別從百度百科上仔細研究一番,但當我出了八寶山地鐵站,只看到沒有人的雕塑公園大門,問了一旁的保安大叔,他簡單跟我指了一下方位,很快就找到傳說中的北京台灣街。

但第一眼讓我震驚的是,除了許許多多連戰題字的「北京台灣街」醒目的大招牌外,台灣小吃城、咖啡主題館等網路上特別推薦逛的地方都已經大門深鎖,中央大門裡除了幾家賣台灣農產伴手禮的店鋪外,基本上都在裝修,呈現大門深鎖狀態。

昔日風光景象不復存

而且,台灣街外頭的餐廳基本上也都非台灣味,除了幾家咖啡店與鄧麗君餐廳還有點跟台灣相關,整個北京台灣街基本上都是空無一物。

當初風光開幕,邀請兩岸政界大咖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國台辦主任王毅及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人剪綵,直到我親臨北京台灣街也不過三年多的光景。我當時開心準備一探究竟,打算認真了解北京的台灣味,但到了才知道一切都是烏龍一場,那種失落感也不知從何說起。

北京台灣街名存實亡

回顧兩岸大交流以來,大陸方面不斷的深化對台招商引資,北京前門大街因為有著清朝時的「台灣會館」而在整建前門大街後特別設立台灣商務區;「北京台灣街」則是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打造的北京特色文化商業專案,初期也風風光光招攬了不少台灣商家進駐,但現在看來都已不見人潮,回顧這兩條台灣街,除了前門大街的台灣商務區還有發展性外,地鐵八寶山站的北京台灣街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

身為台灣人逛北京時,多少也都會對於「台灣」這兩個字多留意一些,尤其得知北京也有「台灣街」時,心中的那份激動就不言可喻,但真正在北京看到這兩條台灣街的現況,還有與當地台灣商家對談後的心得,最終也只能用「可惜」兩個字來形容。


多替老百姓設想

2014-2-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1| 評論數: 0

北京紫禁城故宮博物院自今年起,每星期一全天封館,以利文物保養。根據報載,皇帝龍椅10年沒有整理,直到今年才有時間細細擦拭。這讓外界看出,大陸故宮的管理真的很不上軌道。

紫禁城的範圍非常大,直到今天,仍有許多宮殿不對外開放,這些宮殿的維護狀況如何,無人知曉。而已經開放的區域,過去365天全年無休,而且故宮為了賺錢,在門票之外,進入紫禁城若要再看珍妃井或珍寶殿,又要另外加錢,即連進入金鑾殿要踩上金磚,也得再花2元人民幣買鞋套。

這證明了,故宮過去的思維並不是以維護文物安全為先,而是以門票收入為第一考量。現在每星期有一天閉館全休,卻又顯得太不替參觀者設想。許多人可能一輩子才到一次北京,如遇上星期一,今生無緣見識皇家風範。

其實,故宮應考慮分區開放、分區封閉。一周7天,每天都開放部分區域,封閉部分區域維修文物,人員管理也比較方便,可以分班排休假。

分區管理還有個好處,每個區域每星期至少輪到一天可細細檢查維護,現在固定一天休館,實際上不可能整個故宮在一天之內修繕整理完畢。

對參觀者來說,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進入參觀,反正故宮那麼大也看不完,到故宮只是一種體驗,不可能住在裡面熟悉那一草一木。

紫禁城是中國人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瑰寶,從這個角度出發,把故宮博物院管理完善就不僅僅在收門票賺錢而已。大陸故宮管理當局應以更妥善的態度,來發揮紫禁城的功能。


到了北京方知大  台灣人  看大陸

2014-2-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路西達/部落客)

北京的市區總是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一到夏天的長假,連本地遊客都往這泱泱大國的首都湧入,好不熱鬧。夏天的周末決定往市區外環逛,以免患人潮擁擠恐懼症,只是市區大的很,似乎怎樣也跑不出腹地。

位於二環外的三里屯在朝陽區,這邊有一整區的百貨商場,趁著一早店面未營業之際,快來櫥窗門口踏踏,眾百貨建築雲集,感覺頗有台北信義計畫區的影子,但是每間店的整體規模是更大的,而且各品牌有一整面數十米的玻璃櫥窗。除了商圈常見的運動用品、平價時裝、電影院外,這裡也有一間Apple Store的直營店,後方更有一區是高價精品,各大品牌在此爭奇鬥豔。

隨著中午人潮逐漸聚集,飯後轉到798藝術區,前身是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因為廠房退役後租金便宜,於是吸引大批藝術家進駐。這裡遂成為集合展場、文創、輕食、作品發表的新興觀光地點,台灣的華山、松菸、高雄駁二等地方是類似的發展方式,不過798的規模大得多,廠房數量眾多,空間自然也能有各種不同利用,這裡的一條龍做法似乎能把藝術相關的產業一網打盡。

在南北縱橫的園區道路裡穿梭,遊客雖然也不少,但是分散在偌大園區裡就比較能逛得舒服。看著各種廠房以不同的形式被改造,有的刷成白牆或清水模,有的仍然保留歷史痕跡。園區裡也有許多裝置藝術和塗鴉,也吸引了新人來拍婚紗照。至於是否能夠帶來商業契機則不能確定,但是能夠提升普羅大眾對藝術的親暱感,也是一個具體的開端。

接著,到中央美術學院參觀,這是直屬於國家教育部的高等美術院校,這種專門學校讓專門人才匯聚交流,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挹注。中央美院更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美術院校,校區外有許多畫室,有的規模之大更是令人歎為觀止。中央美院的美術館,雖然在校內,可是外觀看起來就跟一般獨立營運的美術館無異,是一棟很吸睛的建築物!

晚間嘗嘗餃子是再適合不過的,回到一環內吃老邊餃子館。北京餃子價位似乎偏高,不過真的十分美味,餡兒飽滿皮薄又Q!有煮餃、蒸餃、煎餃等不同選擇。

今晚為了多嘗幾種口味又要撐破肚皮了!


《台灣人看大陸》狗不理都吃不起

2014-3-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7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趙天楫/台北)

之前看了一條新聞,說是「習近平掀包子熱,狗不理也降價。」我心想,這可怪了,「狗不理」不就是種簡單包子,應該很便宜的嗎?

我躺在車子後睡覺,從北京到天津濱海新區,要走兩個半鐘頭。一路上,就聽導遊在說「狗不理」包子,什麼始於清朝咸豐年間(1858年),有個伙計名叫「狗子」,先在劉家蒸吃鋪做幫工,後來自營,由於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因此被戲稱是「狗子賣包子,不理人」。袁世凱在小站編練新軍時,曾把包子貢給慈禧太后,太后大喜,後來就有名了。

我在1994年來吃過,當時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嘛,就像是一般的普通包子,還要買票另頭取食,像個食堂。包子是扁的,皮還滲肉汁,與我小時在家吃的包子很像,比起後來的鼎泰豐包子,那可差得遠了,不在同一個檔次。我認為這是平民食物,記得當時好像一個6毛錢人民幣。

路上堵車,我就在車上聽著包子,心想等下吃這也好,簡單實惠。到了天津一家店,是間平房,與我以前到的樓房不一樣啊?感覺挺怪。原來不安排我們吃包子,說是請吃天津道地菜,主人問說怎樣?我只好連忙說可以。

後來與主人談開了,我就說來這的一路上扯包子的事,我還以為要吃包子呢!哪知她說:「我們請不起狗不理了,現在反奢,狗不理超出預算。」再看新聞,原來「狗不理」已成了包子中的LV,還是「包子中的戰鬥機」。天津市和平區總店「精品小籠百年醬肉包,每8個售價128元人民幣。」這已經不是平民吃得起的了。現在總書記習近平的「包子親民秀」,讓北京慶豐包子紅不讓。「狗不理」馬上宣布降價5成。

習近平在慶豐鋪,買了6個豬肉大蔥餡包子、一碗炒肝、芥菜。21元的「習總套餐」因而熱銷,民眾得排隊1小時以上才買得到,想加盟的電話打爆慶豐總部。「狗不理」馬上冷靜反省,老闆說:「前幾年餐飲業的發展顯得很浮躁,現在正趨於理性,這是好現象。企業願意適應社會大潮,放下身段為更多的消費者服務。」然後隨即在天津20多家直營店中,增設外賣窗口,包子1斤售價48元,一個差不多1.5元,還要建設100個「狗不理便民店」。

不就是個包子嘛,台幣要80元一個,太誇張了,現在因為習近平關係,把它壓到6個100元台幣,這才合理,但這好像又太便宜了,招待單位恐怕又嫌太寒傖不請吃,那我們到頭來還是只好人不理了。


《兩岸校園超連結》未名湖畔的迎春與連翹

2014-4-6 08:00|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常孟辰/北京大學)

新學期以來,春天的氛圍緩緩瀰漫了校園,行人們身上的衣服越發輕薄,踏在初吐新芽的草地上的步履也越發輕活跳躍。每天校園裡總有一樹新綻放的花草,昨晚還是枯楊的校園,一夕之間已是奼紫嫣紅,宣告著天地間不滅的脈動與生命。

上學期末離校時還結著冰的未名湖,如今已水光瀲灩,從南岸邊上放眼望去,石舫邊的油菜花叢吐露出一抹鮮明的鵝黃,博雅塔下的垂楊像是少女的秀髮般輕柔地垂落,浸入湖水的瀲影中,彷彿還不適應甫經化凍的柔波,悄悄探試著這初來乍到的春暖水溫。

走過了石舫,到達未名湖北岸,遠目所及是森嚴卻優雅的博雅塔佇立在彼岸,從舉目環視所及到腳下遍地,那抹金黃毫不客氣,卻又極其溫柔地填滿了你的視線,原來那就是迎春與連翹。

過去四個月的寒風使得這座城市幾乎忘記了溫暖,即使看見初春遍地的昂然崛起的新生命,也不敢相信自己即將迎接久違的溫暖。然而迎春和連翹的盛開使任何人都不得不相信另一個春天的來臨。

在來到北京之前,我並沒有特別注意這兩種花,直到有一天聽到同學們聊起了這兩種植物,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兩種花在外觀上實在太過相似,一般人若沒有仔細觀察,實在難以分別。兩種花都是黃色小瓣,低矮嬌小,不到兩米高的樹幹使得每一條垂下的花枝剛好落在每個行人的眼前。其實如果稍微細心的比較就能發現,迎春每朵花有六瓣,而連翹只有四瓣;迎春很少結果實,連翹卻是經常結實纍纍。

這兩種花嬌柔雅致,雖然美麗,卻絲毫沒有喧賓奪主的霸氣與濃郁醇冽的花香,只是默默地宣告著每一年的這座校園中的紅樓飛雪與未名春暖,像一名淡妝素雅的少女,在每一年春天到來時悠然甦醒,懶起畫蛾眉。

有意思的是,即便這兩種花在外型上十分神似,但在世人眼中,卻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

在詩人眼中,迎春是純粹的美與浪漫,白居易在《玩迎春花贈楊郎中》詩曰:「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遊人道,莫做蔓青花眼看。」道出這種花在古代文人社交中的地位。

宋代詩人韓琦更是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迎春的嬌柔,並對對它含蓄的美讚譽有加:「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衝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就連《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的賈府二小姐也叫做迎春,這名女子默默寡和,不和其他女孩為伍,頗似迎春花總在萬物蕭條的初春冷冽中盛開一般的性格。

比起迎春在詩人眼中的唯美,連翹則是在滾滾紅塵裡,那杏林醫壇裡護佑著世人的生命與健康。據說命名由來是因為古代有對祖孫女入山採藥,孫女名叫連翹。祖父不慎中毒倒地,孫女情急之下隨手抓起身邊地上的青草,捏碎了讓祖父服用,結果救了祖父一命,後世便以她為當初讓祖父服用的植物命名。

不論是入詩還是入藥,從文人墨客到郎中大夫,迎春和連翹在每年乍暖還寒之際降臨人間,引領著剛從大寒隆冬走出的世人抖落身心上的冰雪,重新迎向那和煦的春陽。那是一種生命的溫度,從剛融化的凍土中迸發出的生機,年復一年。


從植物看北京時光遞嬗  台灣人看大陸

2014-6-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琬茵/高雄師範大學學生)

北京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植物。我在夏末秋初時到了北京一趟,下了飛機,在前往市區的路上,處處栽著柳樹、銀杏等樹木。

春夏時楊柳依依,入秋近冬後換為銀杏轉黃再片片凋落,這樣行走於路上即可見到的景色以往只能靠想像,直到此時,才有了真實感。縱使在北京冬季,沙塵暴的那些日子中可能會掩掉這些綠意,然而在這兒,我仍願意就此徒步而行,緩緩走過那四季遞嬗。

除了那些高健挺拔的、或向行人垂撩著枝條的樹木,我還記得一種柔弱的、帶點枯色的植物,它們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草。

北京的老胡同,古舊屋瓦上總長著草,細細的,有疏有密。我在北京的頭幾天風疏雲輕,天空看似高遠地有些不可思議,而瓦片帶著淡淡的瑰紅,隨便一抬頭都是歷史的一抹痕跡;舊宅裡,屋內主人或許已換了幾代甚至不復存在,但即便人事有代謝,那些草卻依舊淺淺地抓住一撮泥土,縱使歲歲枯榮,仍在風中自顧自地略微凌亂。

就連故宮亦是如此,乾清宮與坤寧宮的額匾早已失去當年的鮮妍。烈日當空,簷上的草懨懨地歪斜著,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它們早已生長過每一寸時光,在人們不常注意的地方,靜觀世代更替。

北京給人的印象便是這般,有新穎也有敗落,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成就今朝新穎的因素,亦是由那些過去也曾經光鮮的敗落陳跡堆疊而成。我記得穿梭在胡同裡,常可見到一扇扇古老的門,它們久經風雨,有的甚至腐朽殘缺。但是許多扇門板上至今仍可發現上頭書寫著對聯,筆跡大度,表示了當初屋主對自個兒家族的期許與盼望,有些甚至來歷斑斑可考。

如「定平準書,考貨殖傳」便源自《史記》中的〈平準書〉與〈貨殖列傳〉;「聿脩厥德,長發其祥」上聯來自《詩經.大雅.文王》,而更多是參考乾隆時的《對聯大全》。在現今這個使用簡體字的國家,當初歷史開始的源頭正體字,還是穩穩當當地刻於門板之上,「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的力度,一刀一劃自顯其中,含蓄展現出經時光淬礪後,中華民族的卓越之處。

但隨著老成凋謝,越來越多的故事被遺忘,我們開始只了解旅遊宣傳單或者網際網路上的硬性資訊,而漸漸地不明白其中的溫潤和情懷,北京新一代的腳步隨著世界脈動在前進,但是卻開始漏掉了回頭觀望的次數。

而台灣呢?出生時血脈相連的這個我的居所,在同樣拚命向前邁進時,有沒有也記得偶爾停一停腳步,想起一些屬於中華民族的溫柔敦厚?


《台灣人看大陸》頤和園的急驚風

2014-11-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62| 評論數: 0 |原作者: (郭冠英/台北市)

北京堵車,故我喜坐機場快軌入城,直接到東直門,再轉地鐵,通常50分鐘內可到任何地點。

但每次去中央電視台錄節目,他們一定派車來接,推也推不掉,央視終於有次答應了,因我說這也符反奢原則。

但我下機時,等到最後,一起身,後面有人叫:「你怎麼在這裡?」我想,完了,王丰,他也是來錄節目的,我要坐快軌入城的計畫又泡湯了。

一上車,司機還記得我上次趕時間的事,那次也是在央視旁的梅地亞Media酒店,我要去頤和園玩,晚八點飛機。我問司機,他說要四點半走。我說怎要那麼早?五點走,一個半鐘頭也來得及。他說不行,上次你朋友也是五點走,堵了兩個半小時,到機場飛機已關艙了。

那太誇張了,一定一年一次。我還是堅持五點,搭不上我自負責,他只得說:「你講的。」

我快中午出酒店,把行李放了櫃台,就去後面的玉淵潭公園玩了會,再坐地鐵道四號線到西苑站出,走東宮門入頤和園,已是下午兩點,那是十二月初,天已冷了,柳葉金黃,好看。我每次都來頤和園玩,很是喜歡這裡。

這次我沒去佛香閣那邊,直接左走東堤到銅牛、十七孔橋,看人放風箏。後想,我沒繞過湖一圈,為何不走到底從西堤走另一邊,繞上北宮門出園?乃行。

但還蠻遙遠的,到了南端繡漪橋,一看錶竟快四點了,還是硬著頭皮走,到了景明樓,想來不及五點前回去了。左思右想,後來打電話跟司機說,讓他去櫃台取我行李,六點送到三元橋,我在那會你再坐機場快軌去,你也別送了。我如此就可在園中玩到五點多再走,來得及。

我沿西堤一路看夕陽,天極清,景甚美,還看到一婦人,穿著短裙戴著手套,爬下石頭,我想她在幹嘛啊?這裡有標示牌不准游泳,還在想,她就一躍入水,原來在冬泳。

這次八月中,又是玉淵潭、頤和園。這次,碰到了霧霾,好多天都是灰濛濛的。走的前一天,我去了清東陵,看了乾隆、慈禧、順治墓,天仍不清,但能見度還有一公里。幸好那天晚下了場雨,有小風,霧霾盡去,第二天看玉淵潭,天清散雲,景色極美,我在公園流連好久,聽了人們唱歌,又看了湖邊的中央電視塔,坐船過湖,經大荷花池,紅中夾白荷花,甚美,覺得這公園真好。

待回去取了行李,到了頤和園北宮門站,存了行李,但此地買票人太多,我再走遠了些,從北如意門進,這時又是兩點了。

走西堤,下午順光,從這面看湖,看佛香閣,很好。我又是慢慢玩,這湖一周大概八公里,到了南如意門,時間又不夠了,東堤只好快走,就差沒用跑的。

我若沒行李,可自東宮門出,但現必要走北宮門,也沒路可穿出,最近的只有爬過萬壽山,經佛香閣後下山,這可把我累死了。

爬上了佛香閣後面的石堆,這是全園最高點,趕快照了相,再從多寶琉璃塔下山,夕陽剛好照到這面,白塔金頂,很好看。

所以看頤和園該是早上從東宮門進,走東堤這一面,看德和、仁壽殿這一塊;再走到十七孔橋、南湖島,走到湖底端,下午再走西堤,看石舫,走長廊,上佛香閣,從北宮門出。早上十點入園,看到下午四點出,差不多。像我這樣上半場頤和,下半場急驚風,三個小時內繞湖一圈的玩法,不太賞心,只算健身。

當然,我又是六點半前到了機場,好整以暇的盡興而歸,只是對自己說,下次別這樣了。


《兩岸校園超連結》清華見聞

2014-11-3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羅鼎鈞/北京清華大學台生)

北京的天氣可以說是多變化,從九月初炎熱的天,到月底得穿上冬衣,瞬間不過兩周的時間,因此有人說北京僅有夏冬兩季,春秋兩季非常短暫,這讓我每次早晚起來都還不大習慣,尤其是晚上洗完澡天氣冷得要命,得趕緊躲到被窩裡暖暖身子才行。

清華大學擁有非常多的食堂,尤其號稱可以容納一萬名同學一起用餐的「萬人大食堂」也在清華,校園食堂的選擇非常多元,舉凡大江南北的八大菜系都有。在學校食堂吃飯的好處就是特別便宜,由於有教育部補助,一餐少則五塊多則十塊人民幣都可以吃得非常飽。

在大陸的校園裡,讓每位同學擁有宿舍房間住是最基本配備,這比起台灣的大學算是非常進步的,因為可以保證每位同學都有宿舍住。清華宿舍的條件在大陸的高校裡條件還算不錯,各種好壞評斷還是要看自己的適應能力,基本上都會安排台灣學生與當地同學住在一起,這樣的安排也可以盡早讓台灣學子提早融入校園生活。能來到清華的學生都是來自大江南北各省的尖子佼佼者,台灣同學們多少也可以從中學習到他們勤奮努力的一面,我覺得讓自己刺激一下也不錯。

說到在大陸的校園裡,若是沒有一台腳踏車上課辦事情非常不方便,尤其清華大學偌大的校園裡真的需要一台腳踏車。校園裡和周邊都有販賣各種腳踏車,便宜的從人民幣兩百元不到至四百多都有,但上面的品牌圖案都會讓你哭笑不得。

車身上的英文字寫著「GVANT」,仿照我們一般熟悉的捷安特品牌,大約也只需兩百多就可以買到,反正想想只是在校園代步什麼品牌也不用太在意了,因為整個清華校園都充斥著各種奇怪LOGO的腳踏車,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啦!

開學迄今只上了兩個月的課,每位老師基本上都是海歸博士,老師可以一直連續講兩三個小時不休息,中間頂多給同學們休息十分鐘,下課與老師討論,老師也都非常親和,不吝嗇的分享自己的知識寶庫,能來大陸高等學府讀書,實在讓人獲益良多。


《台灣人看大陸》北京食記 挑戰味蕾想像力

2014-1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3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廖俐雯/台中市)

之前報名了一次由對岸大學所舉辦的參訪活動,讓我有機會去了北京一趟,過程中也去了許多景點,這是我第一次抵達大陸。

在北京,不習慣的事情很多,第一是幾乎沒有手搖飲料店,不像台灣走幾步路就會有一間,台灣飲料店樣式五花八門,一種茶類你可以調五種冰量和五種甜度,想要健康一點可以點無糖去冰,想要享受一點可以點全糖正常冰。另外十分不習慣的就是,一樣的大型連鎖店卻是兩樣光景。

在活動過程中,學校也安排了我們可以去外頭用餐,感受一下不一樣的用餐環境。

最特別的是,我在大陸這邊幾乎沒有看到便當店這種類型的餐廳,大家喜歡三五成群一起用餐,幾乎都是吃合菜,不由得心裡好奇,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那要怎麼吃飯呢?

有一回,活動主辦方邀請我們去吃火鍋,不像台灣的火鍋店現在幾乎都是走一人一鍋的類型,他是中間一大鍋,大家一起用餐,覺得十分驚奇。有時覺得這似乎是大陸強調大家族的概念,但是一起吃大鍋飯,真的有比較緊密的連繫彼此的感情嗎?

既然來了北京,自然就要逛街,印象很深刻就是王府井,在一個古色古香的入口處進入了人擠人的王府井小吃街。

首先就是被串在竹籤上還會動來動去的蠍子,還有海星、蜈蚣、蟬蛹等等。一行人中有人大膽的嘗試了,說蠍子吃起來像螃蟹,就是脆脆的甲殼類動物,蜈蚣也有人嘗試,表示很難吃又酸又澀又苦。

一路吃下來,這些五花八門的新奇食材讓人又怕又期待。

王府井裡有一間撒尿牛丸,讓人頗感興味;我們還經過一間很大的糖葫蘆店,裡頭有超大串的糖葫蘆;一行人買了一瓶豆汁來嘗嘗,雖然就只有一瓶,但那味道卻很快的打敗了全部一夥人,被形容為酸掉的豆漿;另外,我們也買到了黑色的臭豆腐,真的是黑色的,但還好味道沒有被形容的那麼可怕。

記得在台灣的影視節目上還曾經聽說過有綠色像發霉的臭豆腐,果然百聞不如一見,親自來到這裡才能印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同等重要,黑色的基本上還是好吃的。

最後,我們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北京烤鴨,既然名稱上冠上了「北京」,那應該就算是北京的特產吧!請原諒我不敏感的味蕾,總覺得跟台灣的差不多!

最特別的該屬「烤翅」吧,我從來不知道光賣烤雞翅就可以開一間店,一整間滿滿的人,就賣烤雞翅,特別的是,這邊的烤翅沒有雞翅後面的最後一小段,不過吃起來雖說其實不辣,但還是後勁很強。

去了一趟北京,才知道兩岸之間竟是如此的相同,也是如此不同,我們有同樣根源的食物,卻是兩種不同的面貌;有的口味相差無幾,有的卻是天差地別。

這種沒有政治壓力下的旅遊見聞感受,我想這更會是值得我們體驗的差異。


《台灣人看大陸》在北京補英文 甘拜下風

2014-12-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59| 評論數: 0 |原作者: (浮雲遊子/新北市)

十幾年前,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買張機票到了北京,開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遊學。

每到暑假,總是欣羨著班上同學們到美國、英國、澳洲遊學,估計自己哈佛、史丹佛念不上了,能夠透過遊學去見見世面也好。家裡向來沒有閒錢讓我出遊,只好自力更生,利用學期中打工賺錢存旅費,一個學期下來總共存了五、六萬塊。這點錢去歐、美等高消費的國家是不可能的了,那時大陸消費低,心想不如就去北京住個兩個月,順便加強英文吧!

到京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到補習班報到。「新東方」是當時大陸最火紅的留學補習班,每個有留洋夢想的學生一定會來此報到。想「考托殺雞」(托福與GRE的代稱),到新東方朝聖準沒錯。我報名的是四十天密集的GRE班,學費只要一千元人民幣,是當時在台北南陽街補習班四分之一的價錢。

上課的地點是在北京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個胡同深處的破禮堂,要先穿過好幾攤濃濃煙味的烤羊肉串攤,在迷宮般的巷子裡鑽來鑽去,才找得到的一個神祕地點。上課第一天,在教室門口看到了一攤賣各式各樣教科書的小攤,厚厚一本GRE寶典「紅寶書」,開價人民幣三十元,想到台大附近書局開價的六百塊台幣,我興奮的連忙掏錢買下。

上課一開始,老師就先給來場震撼教育:「這麼多來補習的同學,都是為了要出國,但是我敢說這裡面只有五分之一的同學出得去。因為最後能堅持殺雞考托的人,是少之又少。要來補習上課前,基本功是背完五遍紅寶書,我想問一下,背完五遍以上的同學請舉手。」

在坐得滿滿兩三百人的大禮堂裡,果然只有稀稀疏疏的幾隻手舉起。老師又說:「背完一遍的同學請舉手」這時舉手的人就多了。

我羞赧地望著手中那本才從門口小販買來的紅色寶典,翻了翻那本號稱有一萬個GRE單字的字典,心裡想著:傳聞中大陸同學的認真,真是我所望塵莫及。


《台灣人看大陸》尋訪北平輔大

2014-12-3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4| 評論數: 0

第一次進來校園,滿目的陽光逼得我不得不低頭。我不知道想像中的大學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但是陽光透過碧綠色的樹林裡搖曳著一片蟬噪的景致,卻深深地落下了我對輔仁的印象。

在台灣所有的大學裡,我們稱不上是最浪漫的學校,但身處在重重綠影中,夏日午後,總讓我有悠遊在夢境裡的嚮往。也就是在這樣的大學生活裡,幾次在查找資料翻閱校史中,從文獻裡得知對岸的北京師範大學中留有以前輔仁的舊址。

北平四大名校之一

北平輔大,曾經是一代權臣和珅的宅邸,坐擁一片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風貌,在當時名流群集的北京胡同中,風光無限的輝煌在乾隆時代。而在和珅失勢後,偌大的府邸被賜給了恭親王奕忻,繁華落盡後,輾轉流落被抵押給天主教會,最後成立了輔仁大學。

在那樣紛亂的時代裡,輔大也曾擁有一席之地,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並稱「北平四大名校」。身處日占北平的淪陷區中,曾是實質上的最高學府、眾多菁英們群集之地,培育了那個年代無數精采絕豔的人才。而如今,這樣的光榮走入了歷史,所有的風光,都被濃縮在碑文上的寥寥數語上。現在的北平輔大,只是了歷史中的一道剪影,掩藏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名頭下。

也許最純粹的美好,都被遺留在遙不可及的過去。關於學校的歷史,從來沒有老師在課堂裡提及。我們都知道國立台灣大學是日治時建立的帝國學校,卻極少人知道輔大其實是由三個不同的天主教會共同成立,甚至是亞洲區唯一直屬於教廷的學校。

書本裡關於學校的過去只有簡略的隻言片語,草草留下痕跡,其中夾帶幾張斑駁的老照片裡精美的建築,如同《紅樓夢》的場景,其實是我們原本應該求知、做學問的地方。那些圖像強烈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也讓我開始留意這方面的訊息。

歷史記憶存留石碑

今年夏天,我意外的獲得了機會,能夠去探訪一直想親臨的北平校址。對於當地生活的人而言,輔仁大學的名氣,深深的刻在老一輩的生活記憶中。

「那學校很好!」當時為我指路的當地人,是這樣評價輔仁的。而身為這所學校的學生,我想我應該要與有榮焉才是。沿途的街景彷彿停滯在當時的時空中,靜密而幽長的巷弄紓緩了我的心思。

但當我真正站在舊址前,看到上面被替換成北京師範大學的字樣,與一旁石碑上銘刻的輔大舊址與頌揚的字句,一股複雜難辨的思緒翻騰,明明應該能夠理直氣壯的站在這校園裡面,卻被警衛擋了下來,氣悶的感覺漫溢在心頭,久久無法平息。

當年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的內戰結束,國民軍撤退來台,在五十多年的在台復校發展中,輔大同許多其他學校一樣,被迫放棄了大陸的校區,成了台灣眾多高校中的一所私校。頂著私校第一的光環,身邊有很多朋友,不是因為輔仁自由開放的學風而趨之若鶩,反而是因為想要留在台北而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曾經的光榮早就泯滅在時代的變遷當中,而其早期對於仕女禮儀的教育,也讓這所學校在這座島嶼上被賦予新的定義,人們對於輔大的印象已不在於人才濟濟,而是美女如雲。這樣的觀感也逐步的內化成這所學校的標誌,於是漫步在校園裡面,讓我們如沐春風的不是濃濃的書卷氣,而是脂粉香風。

美好的時代已過去

隨著社會的價值觀的改變,我們對於好學校的定義也跟著移轉。在台灣,我們很少會說輔大是一間多優秀的學校,這樣的名號,是被加諸在其他的公立學校上的。有時會想起在北京胡同裡,好心為我指路的當地人,取代那樣的與有榮焉,我所擁抱的是看見那樣華美建築的震撼,對照如今或深或淺的慨歎。

今年,輔大打著「重返榮耀」的旗幟,為學校舉辦全國大專學校運動會募款。也許在我們自己的學生當中,對於「榮耀」兩字,只剩下意義不明的印象。

對於了解過去的人而言,最美好的時代,早已經雋刻在石碑上,被冠上新的名字,成就了別人的歷史。


《台灣人看大陸》早年北京遊學 震撼教育

2015-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3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浮雲遊子/新北市)

十幾年前,我趁著暑假到北京遊學。小廢是我的大學同學,因為情傷休了學,跑去北京學畫畫療傷。我分租了一半她的房間,就在學校旁邊的一棟舊大樓。

第一天,小廢就叮嚀我,這房是不准轉租給外國留學生,我們得要裝成我們是大陸人,在電梯裡、樓梯間發言都需小心謹慎,千萬別讓她辛苦經營半年的「福建」身分破功。

她說這裡的住戶都特別八卦,一聽到你是台灣來的,去告了密,我們也就別想住了!腦中忽然蹦出小時候戶外到處張貼的:保密防諜小字條,早年國共的諜對諜的情節,倏忽的活生生在現實生活中演練了起來!

在學校的震撼教育是聽京片子,沒想到都講普通話也能讓我鴨子聽雷,一頭霧水。常常是新東方的老師在台上劈哩啪啦的賣力演出,下面學生哄堂大笑。而我則是對著連珠砲式的京片子滿腦子疑惑,心中想著這「普通話」竟然跟英文一樣難懂。

我發現北京人講話特別懶,常把字跟字都連為一個音,相對於台灣的國語,我們可說是「字字分明」,咬字清楚。

不過後來我問了一些從外省來補習的同學們,他們也跟我說老師講話特別快,有時他們也跟不上,不是只有我聽不懂,我聽了之後舒坦許多。

在那個年代裡,新東方的分部不是很多,所以其他省要補習的學生們,暑假就會湧入北京或上海這些大城市補習。為此新東方還開了住宿班,給其他省分來走讀的學生報名。而我身邊就一堆從各省各地河南、甘肅、福建來的大學生們,帶著一只背包就來投靠在北京念書的朋友們。曾經參觀過一個清華大學的朋友宿舍,裡面塞滿著各地來走讀的朋友,借床位、借自行車、借電腦、離開學校回鄉的學生都也樂於出借。

因為老師講話很讓我恍神,所以就觀察起附近同學的服裝穿著。我後來發現平均每個人換衣服的頻率是三到四天。這讓每天都要換衣服的我很是訝異。直到參觀了清華朋友宿舍後才知道,原來宿舍並沒有附設洗澡的地方,要洗澡還得到另外的澡堂洗。

我問朋友︰你們都不是每天洗澡嗎?大陸朋友一臉驚奇的看著我說:要是每個人每天都洗澡的話,那水資源肯定不夠用了,怎能每天洗!我心想這也對,大陸的人口這麼多,要是每個人都洗澡的話,可能連水都喝不上了。又是一個震撼教育!


《台灣人在大陸》親眼看一次紅樓飛雪

2015-1-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0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常孟辰/北京大學台生)

二十五歲的第一個早晨,我收到了今生最美麗的禮物。

當我在剛被晨光輕攏的寢室甦醒,被一陣來自半掩的窗子的曉風掃過一夜的惺忪。來北京已經將近兩年,我早已很習慣這種清晨的寒冷,然而今天我卻在那抹微寒中感到一絲不同,那出奇的寂寥與寒冷,似乎早被冰封的城市正準備以一種超乎我想像的方式迎接我的生日。

室友們還在沉睡,我輕手輕腳地爬下床,摸黑著穿上拖鞋,轉身正準備去陽台收衣服,卻被透過窗簾縫掃過我目光的景象震撼住了。

穿過無垠的蒼穹,漫天飄灑下無數的銀白的亂瓊碎玉,整座校園似乎被撒上了糖霜,極目所及,我看見了無數次在夢中所見的千年古城,只是當我親目觀覽,這一切遠比夢境美麗,卻也更加虛幻。

下雪了,北京下雪了。

不久之前,我在寒夜通宵等待那一片從天而降的唯美,在成長的歲月中,我已經不知多少次在夜深人靜時,想像看到今生第一場雪時心中的感覺,我曾以為自己會狂歌雀躍,或熱淚盈眶,然而此刻,我只有平靜,似乎自己融入了那天第一片銀白的寂寥。比起我,這座城市早已習慣這片雪景,那燕園牆頭的雕梁畫棟在冰霜的襯托下似乎被賦予了靈魂。

我相信北京的美是被凍出來的,這座城市在過去千年來都在企盼每年的瑞雪初臨,只有雪能讓這座城市從歷史中甦醒,從寒冷中甦醒。

室友醒了,隔著窗子喊我,我從陽台上回到寢室中,用暖氣捂捂早已凍僵了的雙手。已經快中午了,隨著氣溫的升高,我知道雪隨時會停,不顧室友們的勸阻,我隨手披上一件外套,連鞋都顧不上穿,便飛奔下樓往學校北方駛去,我要親眼看一次紅樓飛雪,那句在北大校歌中傳唱了一個世紀的歌詞。

先人選擇了這所學校最美的景象作為校歌的頭一句歌詞,也許為的是讓每一個走過這所學校的深深學子永遠記住這個景象,就像父母從上千萬的漢字中選擇一到兩個最好的詞彙為自己的子女命名。

我穿過漫天飛舞的雪片,此刻夜奔的林沖、喊冤的竇娥與投道的寶玉似乎與我踏出了相同的跫音,無數文人墨客以他們筆下的千古絕唱描繪了此刻我眼前的美景,我吐納著歷史寒暖,踏過千年的碎玉。

徒步走過學校每一個角落,從朗潤園的亭台到湖心島上的垂柳,我看遍每一個所能走過的雪景,我如同長夢初醒的嬰兒,在眼前一切的陌生而熟悉前,聆聽自己在這人世間第一聲的心跳與吐納。

剛過了中午,雪越來越小了,當我開始回到房裡書寫,已經看不到從天而下的雪花。原本為了避雪而在寢室窩了一上午的學生,陸續出現在校園中,喧囂又起,這所學校回到了以往的容貌。我在寢室門口抖落一身的積雪,沏上一壺香片,回首再望一眼窗外,殘雪停留在屋頂窗台,天依舊是天,城依舊是城。


北京夢的現實與夢幻

2015-2-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74|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座落在北京西北角四環的海淀橋-中關村一帶,近年來博得「中國矽谷」的美名,相較深圳的硬體創新,一波又一波的網路新創事業與網購市場的成熟,中關村各種類型的孵化器應運而生,包含中國技術交易所、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寒冷飄雪的街頭,抵擋不住各種網路創業聚會,產品技術持續地更新和上線,新創團隊不斷地挖掘與淘汰。

我曾在2008年奧運前於北京待過一段時間,深知兩句俗諺非常傳神:「到北京才知道官小,沒關係就大有關係!」三環內的北京是全中國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所伴隨的效應,讓全球知名企業,必須把大中華地區總部設在外圍的四環,並且不斷地外擴。

大陸近年來許多新創事業體系搏得驚人的成就,甚至在美國IPO上市取得天價的身價,但工商總局一紙發布卻可以讓市值暴跌。探究大陸的市場經濟,必須得從高度的政府管制與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型態著手,北京的政經大人物們,皆身體力行地告訴世人:如果關係不好,無論發生大小事,最後都會「大有關係」。

中關村的辦公室租金節節上揚,管委會認為此乃汰舊換新的趨勢,中關村的房地產成為火紅投資標的。當年在北大的課堂上,就有教授對中關村表達強烈地不滿,直呼:那兒當初都是明朝太監的墳墓。當年太監的墳墓,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新常態經濟情勢下的寵兒:中國矽谷。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廳中,一位才21歲的當服務生的小姑娘,引起我的關注,老家在山西太原,大學到吉林長春念美術,每年寒暑來回太原與長春之間,立志畢業後在北京當個藝術家。北京較不舒適的生活條件,對她來說並不苦,或者還不覺得苦。

事實上,北京的創業、就業的環境高度競爭,甚至到惡性競爭的程度,能在北京念大學的外地青年都是成績優秀的學子,到了畢業前夕除了家境富裕有幸選擇出國者外,大多數的青年面臨著「漂」的困境,北京或許可以給了他們一份職業或租屋,卻不承認北漂屬於這個城市,心靈上缺少一種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以及存在一份不甘心。

他們發現只要離開校園踏入社會,人脈便決定了身價,這類的關係論調,便成為職場生態裡那不能說的祕密,北京夢的現實與夢幻,彷彿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到:「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在北京無論是創業或就業,是屬於生存的問題,想要在北京生存必須得競爭,在北京奮鬥的台灣人眼中,對於故鄉吹起的一股小確幸風潮,有些不耐:想太多,做太少,難怪你小確幸。


《台灣人在大陸》在北京 是過客也是歸人

2015-2-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7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羅鼎鈞/北京清華大學台生)

1998年,第一次的北京之旅,讓我跳脫出每周日晚上六點的《大陸尋奇》節目。對大陸各種想像,直接有了與大陸第一次的接觸與體驗,同時也是開啟我對於大陸的興趣與好奇。

轉瞬間來到2014年初秋,輾轉十幾年間我數不清來到大陸多少次,每次到大陸各地的目的都不同,這次我又來到了北京,是來到清華大學求學。學期初課堂間的自我介紹,同學們都畢業於最頂尖的高校,不然就是歐美留學歸國的學生,同學拚命的程度是在台灣時難以想像的。

課堂上一位年輕的老師對全體說:「做事做學問的態度就如天演論一樣,只有努力做到最好、不斷的追求完美、超越一切才能生存,不然在外頭競爭激烈的職場,就只有被淘汰的份。」

這段話在台灣好久沒聽到了,但看看周邊的同學,看看校園內外,的確是如此,在大陸不努力就只有等著被淘汰的份。

北京的秋天非常的短暫,銀杏柳絮在霧霾裡,伴隨著秋風一陣陣墜落掉地形成片片黃色的地毯。在北京,那種憂愁就如陣陣落下的黃葉,訴說著高速發展下的開心與無奈。京城的校園裡,台灣同學們到大陸,從初期的抱怨不習慣到慢慢融入校園、融入北京,每次台生聚會時總是話台灣好台灣美。離開舒適圈北漂到京城來,大家追尋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為了在大陸就業還是其他各種原因,或許就是一圓那屬於自己的北京夢吧!

北京的冬天來得很快,持續的時間也很長,每次出門都一定得穿上羽絨服才行,走在北京,看著校園裡的小溪、紫禁城護城河一夜轉瞬結冰。

這裡的秋冬就是那樣的迷人,京城裡有著千萬外地人北漂的故事,老胡同裡有著老北京歲月的記憶痕跡,南鑼鼓巷醉虹樓台灣菜館裡,有著台灣老闆在北京打拚的故事,有著吳奇隆劉詩詩京城裡的美麗愛情故事。

現在的我人在北京,北京清華園只是個開始,我知道在北京不只是個過客也是個歸人,因為北京有那種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你在無數次邂逅中迷上它,就好像自己的故鄉台北,有著好多美麗浪漫的故事般值得你認真去擁有,且讓我們相約,從北京開始。


《台灣人在大陸》友人造訪北京 重新丈量距離

2015-2-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4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烏仕明/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生)

某次我和台灣來北京出差的友人C約在北京的某個地方吃麻辣鍋,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所以對於這次的接待,我是非常期待的。相對於台灣菜的清淡,四川料理的偏油與辣,讓他直呼吃不消,儘管這是他要我推薦的特色料理。

結束時,因為過了地鐵的時間,他選擇打車離開,但車不好攔,叫車的手機軟體反而比較好用。 因為人在北京,許多台灣的朋友如果到北京出差或者辦事,若有時間,我們多半都會見上一面。這些其實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吃個飯、喝個酒或者到名勝古蹟、知名景點走走看看。許多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習慣的事情,卻在身邊第一次訪京的不同朋友被提醒。

除了吃飯的口味,另一件事就是交通與空間感。在台北,大家最常搭乘的捷運(地鐵),平均2-3分鐘就是一站,如果沿著列車線路走,有些站與站之間走個10來分鐘就能到。但在北京,這可能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因為城市相對大了許多,地鐵站與站之間的距離很長,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從地鐵某一站走到某一站,那肯定是時間太多。

若在台北有人告訴你,某某店或地點,在捷運站出口附近,那大概不出方圓500公尺,就可以走到這個地方;到了北京,「地鐵站附近」的概念是另一個概念。某次,和一位來第一次北京參加創投活動的朋友M,一同約在某個咖啡廳見面,當時我只把地址給他,沒想太多,只和他說搭地鐵到某某站就可以了。結果,那位朋友出了地鐵,便頻頻打電話給我確認:「不是地鐵站附近嗎?怎麼我走了好幾條街都沒看到你說的咖啡廳?」。

另一位朋友是到北京受訓的H,約在某處的一個酒吧。當晚他是打車來的,他認為這樣比較快,晚上也不太容易堵車。然而出租車師傅沒有到過我們相約的那個城區,竟然繞了好一陣子,如果搭地鐵,估計老早就到了。在台北,計程車(出租車)雖然較北京偏貴些,但趕時間的話,卻是個不錯的選擇。基本上司機在幾個行政區之間是不太容易迷路。

北京即使不算郊區,面積卻依然是台北市的數倍,從西邊到東邊,從環裡到環外,相當於台北市到新北市;所以有時候,走進地鐵,反而不一定比跳上出租車慢,遇到堵車就更別提了。

因為這些友人多半來自台北,而以台北而言,國際化的程度並不算低;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到海外留學。但物理空間相對狹小的生活圈,卻讓人對日常生活事物的理解有了不同的概念。這並不是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很多大陸的朋友跟我說,到了台灣,有些餐廳或者小店設計得很精緻;來北京或者大陸工作的朋友,則常常無意間提起,大陸實在太大:從商的朋友看市場的格局不一樣了、愛旅行的人對於「火車」有了不同的概念(動輒10小時的車程,好在高鐵越來越普及)。

我認為這些經驗將帶來反思:雖然從地理課本上,大家都知道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大小是不成比例的,但這種數字或圖表上的認知,與實際的親身感受,依然是天差地別。我們聽過八大菜系,見過少數民族,但吃到全烤的羊腿時,才領略了蒙古草原民族的豪放、在吃著胡辣湯時,才嘗到什麼是課本說的「南米北麥」。

先前有個節目叫做《舌尖上的中國》,讓人飽覽飲食文化的燦爛,殊不知,「腳尖下的中國」,也不啻是一種新的體驗,更讓我們重新審視看待事物的胸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