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巴馬:我們爲何要上學

2014-03-06 神筆記

嗨,大家好!你們今天過得怎麽樣?我現在和佛吉尼亞州阿林頓郡韋克菲爾德高中的學生們在一起,全國各地也有從幼稚園到高三的衆多學生們通過電視關注這裏,我很高興你們能共同分享這一時刻。

我知道,對你們中的許多人來說,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你們中的有一些剛剛進入幼稚園或升上初高中,對你們來說,這是在新學校的第一天,因此,假如你們感到有些緊張,那也是很正常的。

我想也會有許多畢業班的學生們正自信滿滿地準備最後一年的衝刺。不過,我想無論你有多大、在讀哪個年級,許多人都打心底裏希望現在還在放假,以及今天不用那麽早起床。

我可以理解這份心情。小時候,我們家在印度尼西亞住過幾年,而我媽媽沒錢送我去其他美國孩子們上學的地方去讀書,因此她決定自己給我上課——時間是每周一到周五的淩晨4點半。

顯然,我不怎麽喜歡那麽早就爬起來,很多時候,我就這麽在廚房的桌子前睡著了。每當我埋怨的時候,我媽總會用同一副表情看著我說:“小鬼,你以爲教你我就很輕鬆?”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們中的許多人對於開學還需要時間來調整和適應,但今天我站在這裏,是爲了和你們談一些重要的事情。我要和你們談一談你們每個人的教育,以及在新的學年裏,你們應當做些什麽。

我做過許多關於教育的講話,也常常用到“責任”這個詞。

我談到過教師們有責任激勵和啓迪你們,督促你們學習。

我談到過家長們有責任看管你們認真學習、完成作業,不要成天只會看電視或打遊戲機。我也很多次談到過政府有責任設定高標準嚴要求、協助老師和校長們的工作,改變在有些學校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學習機會的現狀。

但哪怕這一切都達到最好,哪怕我們有最盡職的教師、最好的家長和最優秀的學校,假如你們不去履行自己的責任的話,那麽這一切努力都會白費——除非你每天準時去上學、除非你認真地聽老師講課、除非你把父母、長輩和其他大人們說的話放在心上、除非你肯付出成功所必需的努力,否則這一切都會失去意義。

而這就是我今天講話的主題:對於自己的教育,你們中每一個人的責任。首先,我想談談你們對於自己有什麽責任。

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有用之材,而發現自己的才能是什麽,就是你們要對自己擔起的責任。教育給你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或許你能寫出優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讓那些文字出現在書籍和報刊上——但假如不在英語課上經常練習寫作,你不會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或許你能成爲一個發明家、創造家——甚至設計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樣流行的産品,或研製出新的藥物與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程上做上幾次實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或許你能成爲一名議員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什麽學生會或參加幾次辯論賽,你也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證,不管你將來想要做什麽,你都需要相應的教育。你想當名醫生、當名教師或當名警官?你想成爲護士、成爲建築設計師、律師或軍人?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職業,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這世上不存在不把書念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夢,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訓練與學習。

不僅僅對於你們個人的未來有重要意義,你們的教育如何也會對這個國家、乃至世界的未來産生重要影響。今天你們在學校中學習的內容,將會決定我們整個國家在未來迎接重大挑戰時的表現。

你們需要在數理科學課程上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去治療癌症、艾滋那樣的疾病,和解決我們面臨的能源問題與環境問題;你們需要在歷史社科課程上培養出的觀察力與判斷力,來減輕和消除無家可歸與貧困、犯罪問題和各種歧視,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公平和自由;你們需要在各類課程中逐漸累積和發展出來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去創業和建立新的公司與企業,來製造就業機會和推動經濟的增長。

我們需要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天賦、技能和才智,來解決我們所面對的最困難的問題。假如你不這麽做——假如你放棄學習——那麽你不僅是放棄了自己,也是放棄了你的國家。

當然,我明白,讀好書並不總是件容易的事。我知道你們中的許多人在生活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很難把精力集中在專心讀書之上。

我知道你們的感受。我父親在我兩歲時就離開了家庭,是母親一人將我們拉扯大,有時她付不起帳單,有時我們得不到其他孩子們都有的東西,有時我會想,假如父親在該多好,有時我會感到孤獨無助,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因此我並不總是能專心學習,我做過許多自己覺得丟臉的事情,也惹出過許多不該惹的麻煩,我的生活岌岌可危,隨時可能急轉直下。

但我很幸運。我在許多事上都得到了重來的機會,我得到了去大學讀法學院、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我的妻子——現在得叫她第一夫人米歇爾了——也有著相似的人生故事,她的父母都沒讀過大學,也沒有什麽財産,但他們和她都辛勤工作,好讓她有機會去這個國家最優秀的學校讀書。

你們中有些人可能沒有這些有利條件,或許你的生活中沒有能爲你提供幫助和支援的長輩,或許你的某個家長沒有工作、經濟拮据,或許你住的社區不那麽安全,或許你認識一些會對你産生不良影響的朋友,等等。

但歸根結底,你的生活狀況——你的長相、出身、經濟條件、家庭氛圍——都不是疏忽學業和態度惡劣的藉口,這些不是你去跟老師頂嘴、蹺課、或是輟學的藉口,這些不是你不好好讀書的藉口。

你的未來,並不取決於你現在的生活有多好或多壞。沒有人爲你編排好你的命運,在美國,你的命運由你自己書寫,你的未來由你自己掌握。

而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地方,千千萬萬和你一樣的年輕人正是這樣在書寫著自己的命運。 例如德克薩斯州羅馬市的賈斯敏(Jazmin Perez)。剛進學校時,她根本不會說英語,她住的地方幾乎沒人上過大學,她的父母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她努力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靠獎學金進入了布朗大學,如今正在攻讀公共衛生專業的博士學位。

我還想起了加利福尼亞州洛斯拉圖斯市的安多尼(Andoni Schultz),他從三歲起就開始與腦癌病魔做鬥爭,他熬過了一次次治療與手術——其中一次影響了他的記憶,因此他得花出比常人多幾百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學業,但他從不曾落下自己的功課。這個秋天,他要開始在大學讀書了。

又比如在我的家鄉,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市,身爲孤兒的香特爾(Shantell Steve)換過多次收養家庭,從小在治安很差的地區長大,但她努力爭取到了在當地保健站工作的機會、發起了一個讓青少年遠離犯罪團夥的專案,很快,她也將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去大學深造。

賈斯敏、安多尼和香特爾與你們並沒有什麽不同。和你們一樣,他們也在生活中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問題,但他們拒絕放棄,他們選擇爲自己的教育擔起責任、給自己定下奮鬥的目標。我希望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這些。

因此,在今天,我號召你們每一個人都爲自己的教育定下一個目標——並在之後,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實現它。你的目標可以很簡單,像是完成作業、認真聽講或每天閱讀——或許你打算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或在社區做些志願工作;或許你決定爲那些因爲長相或出身等等原因而受嘲弄或欺負的孩子做主、維護他們的權益,因爲你和我一樣,認爲每個孩子都應該能有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或許你認爲該學著更好的照顧自己,來爲將來的學習做準備……當然,除此之外,我希望你們都多多洗手、感到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要多在家休息,免得大家在秋冬感冒高發季節都得流感。

不管你決定做什麽,我都希望你能堅持到底,希望你能真的下定決心。 我知道有些時候,電視上播放的節目會讓你産生這樣那樣的錯覺,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纏萬貫、功成名就——你會認爲只要會唱rap、會打籃球或參加個什麽真人秀節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現實是,你幾乎沒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條道路。

因爲,成功是件難事。你不可能對要讀的每門課程都興趣盎然,你不可能和每名帶課教師都相處順利,你也不可能每次都遇上看起來和現實生活有關的作業。而且,並不是每件事,你都能在頭一次嘗試時獲得成功。

但那沒有關係。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最最成功的人們往往也經歷過最多的失敗。J.K.羅琳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被出版商拒絕了十二次才最終出版;邁克爾·喬丹上高中時被學校的籃球隊刷了下來,在他的職業生涯裏,他輸了幾百場比賽、投失過幾千次射籃,知道他是怎麽說的嗎?“我一生不停地失敗、失敗再失敗,這就是我現在成功的原因。”

他們的成功,源於他們明白人不能讓失敗左右自己——而是要從中吸取經驗。從失敗中,你可以明白下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怎樣的改變;假如你惹了什麽麻煩,那並不說明你就是個搗蛋貴,而是在提醒你,在將來要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假如你考了個低分,那並不說明你就比別人笨,而是在告訴你,自己得在學習上花更多的時間。

沒有哪一個人一生出來就擅長做什麽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養出技能。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接觸一項體育運動時就成爲校隊的代表,任何人都不是在第一次唱一首歌時就找准每一個音,一切都需要熟能生巧。對於學業也是一樣,你或許要反復運算才能解出一道數學題的正確答案,你或許需要讀一段文字好幾遍才能理解它的意思,你或許得把論文改上好幾次才能符合提交的標準。這都是很正常的。

不要害怕提問。不要不敢向他人求助。——我每天都在這麽做。求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恰恰相反,它說明你有勇氣承認自己的不足、並願意去學習新的知識。所以,有不懂時,就向大人們求助吧——找個你信得過的物件,例如父母、長輩、老師、教練或輔導員——讓他們幫助你向目標前進。

你要記住,哪怕你表現不好、哪怕你失去信心、哪怕你覺得身邊的人都已經放棄了你——永遠不要自己放棄自己。因爲當你放棄自己的時候,你也放棄了自己的國家。

美國不是一個人們遭遇困難就輕易放棄的國度,在這個國家,人們堅持到底、人們加倍努力,爲了他們所熱愛的國度,每一個人都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會給自己留任何餘地。 250年前,有一群和你們一樣的學生,他們之後奮起努力、用一場革命最終造就了這個國家;75年前,有一群和你們一樣的學生,他們之後戰勝了大蕭條、贏得了二戰;就在20年前,和你們一樣的學生們,他們後來創立了Google、Twitter和Facebook,改變了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

因此,今天我想要問你們,你們會做出什麽樣的貢獻?你們將解決什麽樣的難題?你們能發現什麽樣的事物?二十、五十或百年之後,假如那時的美國總統也來做一次開學演講的話,他會怎樣描述你們對這個國家所做的一切?

你們的家長、你們的老師和我,每一個人都在盡最大的努力,確保你們都能得到應有的教育來回答這些問題。例如我正在努力爲你們提供更安全的教室、更多的書籍、更先進的設施與電腦。但你們也要擔起自己的責任。

因此我要求你們在今年能夠認真起來,我要求你們盡心地去做自己著手的每一件事,我要求你們每一個人都有所成就。請不要讓我們失望——不要讓你的家人、你的國家和你自己失望。你們要成爲我們驕傲,我知道,你們一定可以做到。


“孔融讓梨”如何在美國成爲反面教材?

2014-03-09 神筆記

百年來,“孔融讓梨”一直作爲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而廣泛流傳,成了許多父母拿來教導子女禮儀謙讓的典範。但美國孩子對這個故事會怎樣反應呢?以下是美國某中文學校的中文班裏——這些孩子的年齡範圍在8-12歲——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後的討論記錄。

老師: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很懂禮節,巧言擅答。據傳某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應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很贊許地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爲什麽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說:“因爲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對此你們怎麽看?

學生:爸爸的朋友爲什麽要給孔融家帶梨?

老師:作爲禮物。

學生:既然是禮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了,爲什麽還明顯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嗎?

老師:……

學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爲什麽還要四歲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麽辦?分出去了的梨子難道再要回來?

老師:……

學生:爲什麽要分給每個人吃,誰願吃誰自己去拿,不行嗎?

老師:那樣或許會不公平。

學生:但孔融這樣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據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們的選擇機會被剝奪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歡吃梨呢。

老師:你說的對,這個故事的確基於每個人都喜歡吃梨的假設前提。

學生:孔融爲什麽對哥哥和弟弟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呢?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現謙讓。

學生:他只能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拿一個最小的好了,他爲什麽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麽看孔融?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這麽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學生:我覺得孔融不誠實。

老師:爲什麽?

學生:這件事情有點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該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僞的。反過來,要是他喜歡吃梨的話卻把大的都給了別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歡什麽該勇於承認才對。

學生:我也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爲什麽?

學生:他不負責任,讓沒有行爲能力的四歲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沒有是非觀念,孔融分梨的行爲很主觀武斷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

老師: ……

學生:這個故事不好,鼓勵主觀武斷,剝奪了民主,這種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讚揚的做法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爲。

老師:要是你是孔融會怎麽做呢?

學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誰吃誰拿好了。

後語:一個中國儒家思想的典範在美國孩子這裏卻變成了主觀武斷、踐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說到底是哪里出錯了呢?


兒子,有本事你給老子考次“0”分!(這個教育方式太牛逼了)

作者: 劉軒 (劉墉之子) 2014-03-07 神筆記

我在臺灣還沒有讀完小學就跟著父親舉家搬遷到了美國。進入中學後,我開始叛逆;然後就變成了一個讓老師頭痛的孩子:調皮、厭學、愛做白日夢,每天憧憬的就是變成一個像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所以,我的成績很糟糕,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變成了雷打不動的“C”,這讓教過我的所有老師都無計可施。、】

劉墉終於忍不住找我談話了,在我12歲之後,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當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歡迎。鑒於他對我一直比較寬鬆,所以我多半時侯稱呼他爲爸爸,偶爾覺得心情不好的時候才會叫他劉墉。

現在他要就我的學習成績與我展開討論,我的心情就開始不好了。他先是衝我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這個笑容在我看來很陰險。他對我說:“你的老師告訴我,你現在整天夢想著當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變得不愛學習了,對嗎?”

“是的。”我感覺他的話裏有一些鄙視的成分,這是對一個14歲少年尊嚴的莫大侮辱。我有點挑釁地說:“舒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這麽大時成績也很糟糕,他還考過零分,現在不照樣當了世界頂級賽車手?”

劉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來,那笑聲讓我覺得有點陰險的味道:“他考了零分,當了賽車手。可是,你從來就沒有考過零分啊,每次都是‘C’。”說完,他的手從背後亮出來,衝我揚了揚手中那張成績單。

他竟然笑話我沒有考過零分?我真的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我咽了一口唾沫,從喉嚨裏發出低沈的聲音:“那麽,你希望我考個零分給你看看嗎?”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擺出一個坐得很舒服的姿勢,笑了:“好啊,你這個主意很不錯!那就讓我們打個賭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麽以後你的學業一切自便,我絕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沒有考到零分,就必須服從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規定去好好學習。如何?”微笑

我們很認真地擊掌爲盟,我在心裏已經開始竊笑不已了,我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天底下最可愛也最愚蠢的父親。微笑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試規則:試卷必須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著題目不答,更不能離場逃脫,如果那樣的話即視爲違約,好不好?”這還不簡單?我的心裏發出快樂地鳴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沒有問題!”

很快便迎來了考試。發下試卷後,我快速地填好自己的名字,開始答卷。反正這些該死的試題我平時就有五分之三不會,考個零分不是什麽難題吧?

第一題是這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指揮美國人民反擊納粹的時任總統是誰?下面有三個備選答案:卡特、羅斯福、艾森豪威爾。我知道是羅斯福,卻故意在答題卡上塗下了艾森豪威爾的名字。

接下來的幾道題都是如此。可畢竟試題是按先易後難的原則出的,試題的難度不斷增加,甚至很陌生。在做後面的題時,我並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所以答題時就開始犯難;但按照約定,我又不能空著不答,最後我只能硬著頭皮,像以往那樣亂矇一通。

走出考場,我忽然發現自己手心裏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考零分也很難!我的心情開始沮喪,因爲我覺得自己極可能在亂蒙的時候矇到了正確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試卷結果出來了,是可惡的“C”,而不是可愛的“O”!灰頭土臉地帶著試卷回家,劉墉笑眯眯地走過來,提醒我,“咱們可是有約在先哦,如果你沒有考到零分,你必須聽從我的指揮和安排。”我低下頭,暗罵自己不爭氣,竟然連個零分都考不到。同時也在心裏作好了最壞的準備,他還能怎麽指揮我?無非是讓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劉墉煞有其事地清了嗓子,說出了他對我的命令:“現在,我拜託你早一天考到零分,或者說,你近期的學習目標是向零分衝刺!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獲得自由!”我差點以爲我的耳朵壞掉了,或者差點以爲劉墉的腦子壞掉了;這樣的大好機會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將我輕輕放過,並且無限制地給我發補救的機會?考零分比考A我覺得還是前者更容易一些。於是,我看到了一絲曙光。

很快又迎來了第二次考試……結局還是一樣,又是“C”!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的向零分衝刺。爲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開始努力學習。然後,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把握做錯的題越來越多。換句話說,我會做的題越來越多。

一年後,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個零分!也就是說,試卷上所有的題目我都會做,每一題我都能判斷出哪個答案正確,哪個答案是錯誤的。劉墉那天很高興,親自下廚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聲宣佈:“劉軒,祝賀你,終於考到了零分!”他衝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話:“有能力考到A的學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這個道理你現在應該已經知道,不過我是早就計劃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微

的確,我承認我被劉墉——我的爸爸耍了。在這個賭局中,其實我的一舉一動,都早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可是,把考滿分的要求換成考零分,我就覺得容易接受得多,並且願意爲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努力。真不知是怎麽想的。

後來,我考上了哈佛,讀完碩士,正在讀博士;譯了書寫了書,拿了音樂獎,獲得了表演獎;似乎在18歲以後,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馬赫第二了。我覺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劉軒第一。

                人因夢想而偉大!

                也因學習而改變!

                更因行動而成功!

2014年,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在行動……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有夢想想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朋友們,我們一起前進吧!!!


中西方中小學教育的十大差別

2014-04-28 這不是歷史

1.班級學生定額不一樣

西方國家從小學到高中每個班一般都是額定20人,一個班十五六個人則很常見。國內除了偏遠山區學校學生少之外,每個班都在30人以上,一個班四五十人的比比皆是。

20人和40人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20人至少意味著一個學生每堂課都可能被提問,一個班40人有一半被提問就不錯了。如果不小心一個學生總是不被提問,學生心裡會怎麼想?是不是很受打擊?

2.西方學校沒有班主任

在國外最好不要問孩子班主任是誰,因為這會讓孩子很難回答。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往往都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每天只有校方管理人員來點點名,還時常更換。

沒有班主任,課任老師會更熟悉自己的學生。設了班主任呢,班主任會更操心,因而也更累。但班主任也不能充分瞭解每一個學生。班主任自然會努力做到一視同仁,但如果你是所謂的差生,要想改變班主任對你的看法,恐怕就很難了。

3.課堂紀律要求不一樣

中國的班級學生多,一個人有點小動作全班受影響,於是只好嚴格要求:小學乾脆就讓所有的學生手背到後面,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聽課;初中和高中老師也必須一遍遍地要求學生齊刷刷坐好,上課的學生就緊張得像士兵了。這樣一來紀律保證了,孩子的天性也被抹殺殆盡了。

4.課堂氛圍不一樣

寓教於樂也是中國教師的追求,不過40人的大課堂,怎樣寓教於樂?只能靠老師的獨角戲了吧?

小班型就不一樣了。桌子圍成一個或者兩個圈,每面排兩排中間就可以表演,每個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賦。

5.課外作業量不一樣

西方國家的學校也要給學生留作業,但作業量比較小。加上學生一般下午一點鐘就放學回家了,下午有足夠的時間做作業,作業壓力幾乎沒有。

中國的學校全天上課,傍晚放學還要留作業。孩子們晚上要應付補課和作業,奮戰到半夜也常常做不完。就算沒有用腦過度,眼睛也拉起警報了——初高中課堂,眼鏡一片閃閃發亮。

6.老師、學生角色定位不一樣

中國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師長,上課不得頂撞老師,見了老師要主動問好甚至行低頭禮。說老師講錯了是最大的忌諱,如果讓老師下不來台的話,會被嚴肅批評。

西方學校師生是朋友關係,老師和學生見面像朋友。學校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7.家長會形式不一樣

參加西方國家的家長會,家長要和課任老師一個一個面對面過篩子似的進行私密交流,詳細掌握自己的孩子每門學科存在的問題及以後如何改進等等。參加了一次家長會,孩子的情況盡在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像初升高之類的家長會,所有課任老師會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特長,集體對家長提出孩子下一步學習的參考意見,實際體現了因材施教。

中國的家長會是開大會。首先班主任總體介紹班級情況,然後課任老師繼續蜻蜓點水似的補充。不留神說出一個差生的名字,差生的家長還得自報家門。家長丟了面子,一窩火回家就給孩子臉色看。精神刺激在傳遞,問題依舊是問題,多數學生沒受益。

8.是非觀教育不一樣

中國的書本和老師講課都會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一個問題,答案一二三四五清清楚楚,背下來考試填上就可以得滿分。不幸的是,時間和時代一變化,很多答案也變化了,學生會感覺當年上學被騙了。

西方的孩子在老師提示下思考什麼是對的。美國甚至連南北戰爭這樣的問題都要學生給出自己的觀點,考試答出核心觀點就可以得滿分而不必面面俱到。

久而久之,西方學生學會了思考,遇事愛動腦筋。而99%的中國留學生剛到國外都很不適應,因為他們習慣於照本宣科,如何思考還需從頭學起。

9.學習場所不一樣

中國的學生學習的場所大多在教室裡,集體外出活動少之又少。西方國家的孩子每學年至少要被安排一次旅遊,相當於邊走邊學習地理和歷史。奧地利等一些發達國家每年要安排兩次,費用全部由國家支付。義大利等一些國家雖然需要家庭支付,但費用也不多,五六天的旅遊一百二三十歐元就夠了,是一個家長月工資的十分之一。貧困家庭的學生,旅遊費用加上書本費和體育課的服裝費,每年可報銷1000歐元。

10.八成西方學校沒有操場

西方學校一般沒有操場這個東西,取而代之的是有一定規模的一層運動中心或簡易的體育館。大一點的場館裡面,小型足球場、羽毛球場等等應有盡有,一次可容納三個班同時上課;小的場館裡面則只能容納一個班上體育課。

沒有戶外體育場好處很多:一是節省土地,學校也因規模小而設得多,方便就近上學;二是確保體育課風雨不誤;三是學生課間活動空間小,有利於學生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