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家同籲:教改休兵 不要再鬧了!

自由時報 2014-04-20  19:22

〔本報訊〕教改推動二十年,學生壓力有增無減,國家競爭力也直直落。總統府資政李家同今天痛陳,教改推動以來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意義,更忽略弱勢孩子的程度問題,他疾呼:「教改休兵,不要再鬧了」!

國教行動聯盟等教育團體今天下午舉行410教改二十年回顧與檢討座談會,總統府資政李家同以「教改休兵,不要再鬧了」發表談話。

立足社會需國英數能力 九年一貫未提

李家同指出,學生出了社會要有競爭力,需要的就是國文、英文、數學的基本能力,然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指標,卻未提及國英數,甚至還要減少高中必修課程。他認為,教改的措施雖出於善意,卻常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意義,導致結果不如預期。

談及今年起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李家同感慨,「不知從何談起,只能長嘆一聲」,對多元入學的實行方法頗有微詞。他指出,這種多元入學對弱勢學生不利,家庭不完整的學生在寫自傳時較吃虧,體力不好的學生也可能因為體適能成績較差,而不利於升學。

學測、指考制度 苦了程度較差的學生

他也指出,教改廢除聯考改成學測、指考兩階段,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透過較簡單的學測進入好學校,程度較差的學生反而還要再拚難度較高的指考。

李家同點出教改最大的迷思,是以為改革升學制度,孩子的教育就會大幅改進,卻忽略真正的癥結點是弱勢孩子的程度問題,他呼籲教育部,「不要鬧了,好好把功課不好的小孩教好」,唯有因材施教,讓功課不好的人也有基本能力,國家競爭力才會提高。

黃光國呼籲:十二年國教應能力分班

出席同場活動的國策顧問黃光國指出,十二年國教應落實適性教育方案,因材施教、能力分班,依學生程度給予適合的課程,「快樂學習是騙人的,按能力學習才會快樂。」


江揆談教改:博士生怨憤月薪20K

【聯合報╱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2014.04.21 02:59 am

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推動教改之後,大學增加、碩博士普及,導致高學歷者就業困難度愈來愈高。江揆說,他在教書時,有一位博士班學生,畢業後月薪不過兩萬出頭,曾悲憤地向他抱怨,是台大和教育部害了他!

江宜樺昨天出席教育部青年署主辦的「青年政策論壇主持人才培訓」時,做出以上表示。

江揆指出,碩博士找不到工作是結構性的問題,早年台灣的碩、博士都是稀有人才,推動教改後,廣設高中、大學,台灣的大學數量從二十幾所暴增到一百六十幾所,技職專科學校全部轉為大學,所有的大學系所全都想要設立碩博士班。

「如果說台灣可能是世界上碩博士比率最高的地方,我想大家並不意外。」江宜樺說。

江揆說,他曾經教過一位博士生,畢業後到很多大學兼課、湊時數,月收入不過兩萬或兩萬出頭,可是非常辛苦;兩、三年過後,這名博士生的研究自信全都被消磨掉了,他萬萬沒有想到,讀了六、七年的博士班,結果出了職場,竟然會找不到工作。

不少學生悲憤地跟在台大任教的「江老師」抱怨,「台大害了他!教育部害了他!」很多博士生相當無奈,為什麼他們辛苦念書,卻找不到工作?政府又為什麼還要設立這麼多的碩博士班?江揆表示,他當時聽了真的相當痛心。江揆表示,現在大學和技職院校畢業生在職場上常吃閉門羹,很多工廠或公司則質疑求職者在學校學的東西對職場沒有用,進而要求做職業訓練,「這是我以前當老師的時候,最關心的問題。」江宜樺表示,每年有這麼多的同學畢業,但是他們到哪裡去?有沒有辦法在畢業一、兩年內找到工作?這應該是所有老師必須要關心的。


江揆:大量擴充高教 負面影響深遠

【聯合報╱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2014.04.21 02:59 am

四一○教改今年滿二十周年。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表示,大量擴充高等教育,對台灣有深遠的負面影響,「要再讓蔣偉寧部長把大學塞回去,我相信他不敢。」必須加速產業轉型、加強產學合作,才能避免教育、產業雙輸。

反服貿學運後,江揆承諾加強與青年溝通承諾,昨天出席教育部青年署主辦的「青年政策論壇主持人才培訓」。江揆原定講題為「國家當前重要政策解構分析」,但他臨時改為即興發揮,大談教改衍生弊端。

江宜樺指出,當初推動教改者希望普遍提高台灣民眾學歷,藉由人才素質提高,拉高生產品質及商品價值會賣得更好;但是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此蓬勃,每個人都念到大學以上,企業界仍需技職人才,找不到基層工人,就只能引進外籍勞工,最後外勞又被批搶台灣人工作。

江揆表示,大專院校不可能降格、恢復成技職專科學校。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社會需求,逐步調整大學系所招生名額,碩博士班如果削減太快,很多人會失業,老師沒有課可以教,造成社會動盪。

江宜樺說,另一方面,則要「硬著頭皮」讓產業轉型速度加快,如果台灣掌握關鍵技術,甚至打造品牌,讓年輕人才的創意反映在商品設計、行銷通路拓展上,不能永遠代工,或讓碩博士生取代技職生、站在生產線上。

江揆說,他並不希望將大學變回技職學校,而應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學生對市場的敏感性和創業技能,才不會畢業後滿腹經綸,卻沒辦法被公司重用,讓教育、產業雙輸。

他說,政務官跟青年對談像是「籃球選手跟幼稚園小朋友」的對話,兩個不同身高的人,視野、觀點都不同,但政務官不一定比青年更了解國家,更不能因為年紀差距否定青年想法,而要重視和正視青年的焦慮,調整施政藍圖。


曾世杰:該給李遠哲、李安一樣的數學課嗎?

親子天下雜誌57期 作者:曾世杰 2014-06

12年國教高中課綱草案中,將刪減必修、增加選修學分,許多教師擔憂學習成效將更低落, 但是站在適性發展的觀點,李安與李遠哲需要一樣時數的國文課與數學課嗎?

國教院規劃的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在高中的選必修比重設計上,最近引起許多爭議。本刊邀請到曾任台東大學副校長、長期關心弱勢學生學習,現任國教院副院長的曾世杰,從台灣學生學習成就的雙峰現況,和未來學生的需求分析,清楚說明為什麼台灣需要一個鬆綁和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空間的新課綱。

五月以來,為了《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規劃中的數學及國文的必選修比重,教育界有極端不同的聲音,溝通中出現了李安及李遠哲兩位名人的姓名。本文就借用兩位李先生的大名,來談談我們對課程保持彈性的期待,為什麼該讓高中階段的「李安們」有機會多修點人文藝術,年輕的「李遠哲們」也該有機會多修點數學、自然。

二○一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報告中,台灣十五歲學生雖然數學素養表現優異,全球第四名,但前段和後段學生的差距達三百零一分,全球第一名;學校內的個別差異,全球第一名;學校與學校間的差異,仍是全球第一名;同時對數學的自信,全球倒數第二名。二○一四年二月,教育部為二到九年級學生舉行全國性補救教學的線上評量,數學科的結果顯示,純粹猜測及不合格的百分比,隨著年級增高。到了九年級,估計全國至少有一○%學生是猜測的,至少有二五%評量不合格。

再看國語文。歷年各種國際的閱讀評比都指出,台灣孩子的平均閱讀能力並不弱,二○一二PISA排全球第八名。國教院的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也指出,從二○○七、二○○九、二○一二的資料看來,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並沒有外界批評「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但是,孩子們的閱讀自信和動機都是全球倒數的,而且跟不上的孩子,其比例超過港、星、上海、韓國、日本等與台灣經濟競爭的國家。

學生需求差異,年級愈高愈大

從以上的研究,我們看到高中教育的三個難題:一、學生的需求差異很大,一端非常傑出,但另一端太多人跟不上;二、孩子們對學習的喜好和自信低落;三、年級愈高,愈多人跟不上。

我們很難想像,高中數學和國語文老師面對需求不同、程度日益參差、失去學習動機的孩子,該怎麼教?免試後,學校內或班級內的個別差異只會更大,數學老師將面對更艱鉅的挑戰,怎麼辦?

照媒體上的爭議內容看來,教育界有兩個方向極為不同的選擇。方案一:視孩子的性向和需要,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方案二:不但要維持現有的課程設計,還應加更多必修。

此刻正於教育部審議的《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是傾向方案一的。參與草案研修的數十位學者專家及各方代表,經過三千兩百個小時的討論後認為,課程的規劃要有兩個重點:一、讓每一個孩子願意學、能學、喜歡學;二、年級愈高,課程要愈分化,以適應不同的需要。在高中,將四分之一的必修學分轉為選修,但必修加選修仍然維持現有課綱必修的學分數。方案一的支持者,以數學只考○.六七分的李安為例,說像李安這樣數學不行卻有人文藝術傾向的孩子,大人應該讓他有機會少一點必修數學,多修點人文藝術學分。

為何不讓李遠哲多修數學課?

但許多數學老師傾向於方案二。五月十七日,有數十位中研院院士及兩千多位數學老師發起連署,並在記者會中抗議十二年國教數學的時數嚴重不足,對國中小數學低落問題全無設想,將嚴重影響我國競爭力。數學老師們說,我們不只需要李安,也需要李遠哲。如果李遠哲高中時沒有機會修到許多數學課,恐怕就沒有機會成為大師了。

其實,數學老師對《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有點誤解:草案不但在國小一、二、三、四年級加了數學時數,高中的選修彈性變大之後,會讓「李遠哲們」不但可以修到比現行課綱更多的數學課,還有機會修到更有挑戰性的大學先修課程。同時,選修也可以開補強性課程,如果「李安們」跟不上,想要加強數學,在只有必修的狀況,想藉正式課程補強就完全沒機會了。

再看國文。五月七日,某報以社論長篇痛批國教院,稱現行課綱高中國文實質必修二十八學分,在總綱草案裡被砍到只剩必修二十學分(其實現行課綱國文只有二十四必修學分,草案把它改為二十學分必修,並要求畢業前至少要上四學分國文領域選修,我們已去函更正),此舉除了影響國民的語文能力,更會讓國人倫理道德水準日漸低落。「搶救國文聯盟」的老師們更主張,高中國文加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每週應必修六節課(算起來,總學分會達三十六學分),這樣才能讓學生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必修時數能保證學習成效嗎?

但是,語文的範圍這麼廣,除了聖賢書,現行課綱裡有的散文選讀、小說選讀、區域文學的選修課,因為必修課比重過重,在高中現場,從來沒有落實。除了聖賢書,如果學生對楊逵、陳映真、齊邦媛、莫泊桑、赫塞、大仲馬、川端康成感興趣,學校課程可以滿足他們嗎?或者,學生對文學、語文不感興趣,可不可以只修共同核心的國文,多修點自然、數學、社會等其他領域的課呢?現行的課程是不行的,因為必修比重實在太重,也許大家不知道,台灣高中教育的必修學分比重,世界名列前茅。

出生的時候,李安和李遠哲各方面的需求是極度相像的。但是到了十五歲,兩人在性向、興趣、未來生涯走向都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為什麼我們只能提供一種大人認為最好的A餐,讓李安和李遠哲都無從選擇呢?心理學的研究一再指出,人們有選擇、主控權的時候,會覺得生活更有意義,會更快樂、更健康、更主動。現在台灣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不快樂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希望能多給孩子們自發學習的機會,自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主餐和配菜。

我們正為了台灣數學及國文必修學分的多少傷腦筋的時候,臉書上流傳著一位年輕人賴奎吾十六歲時留學德國的故事。

和本文相關的是,他發現德國的高中,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選課,學校的課程,留了許多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自己想做的學習。

德國高中必修少、選修多,但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及經濟獎得獎人數比例超過台灣二十五倍,增加必修真的是我們保障學習品質的唯一藥方嗎?


12年國教降低數學必修 蔡明介反對

【經濟日報╱記者謝佳雯╱即時報導】2014.06.12 11:38 am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疾呼,降低數學必修將影響未來10年至20年的台灣人才競爭力。

他認為,高中數學是基礎能力,是科技業人才根本,12年國教卻反其道而行,降低數學必修會造成數學能力低落,且出現多數數學能力差、少數數學能力佳的M型化結構。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上午在股東會後向媒體表示,憂心12年國教數學教育減少,將導致人才跟科技業競爭力下滑。

蔡明介反對降低數學必修,可不是隨口說說,現場他還準備了兩頁的資料,圖文併列,來說明數學與科技發展的關聯性。


「減壓教育」是一場夢?還是一場空?——從日本經驗看起

聯合新聞網 2014/06/09【作者/林秀姿】

今年夏天台灣最熱的話題就是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還沒實施前,各方精英高分貝反對未來學生必修課時數降低,認為依照現在時數上課,學生都不如上一代優秀,再減少必修時數,學生的學力將大大流失,動搖國本。

這個邏輯是依照上課時數長短來判斷,時數長、學生學習越多便可以提高學生能力,時數短便降低學生能力。類似的思考方式,20多年前日本也曾試圖改革過。

1992年時日本實施「減壓」教改,所謂減壓就是縮短學習時數。當年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國中、小的學習壓力過高,白天上學,晚上上才藝班,小學生就天天背著20多公斤重的書包上學,實在太可憐。

這時有一批專家學者分析,因為不夠「ゆとり(yutori,悠哉)」,導致學生無法充分吸收,也沒有餘裕思考課本上的東西,填鴨式的學習有如強迫餵食,讓學生感到厭煩。

為了扭轉這種「吃太撐」的傳統教育,「ゆとり悠哉」出爐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先砍上課時數,原本國中、小周六要上半天課,也改成休假,周休二日。然後為了讓學生上課更輕鬆,把3.14圓周率改成3來計算,也不需要死背九九乘法表。

上課方式最大的變革就是減少必修課時數,原本拿來上數學、英文、國文的時數,拿來上「綜合學習」。京都市一位退休的小學老師西垣小姐也是「ゆとり悠哉」的參與者,回憶那段上課時光,簡直是噩夢一場。

她說,所謂的「綜合學習」就是專題討論,老師必須先訂好「主題」,帶領學生調查做報告,然後分組討論。

日本人認為「日本人」太習慣被動接受,無法自己思考,所以專家們設計出這套「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做」的課程,期待可以培養出獨立自主的新一代「日本人」。

雖然立意甚美,但是,西垣小姐發現,包括閱讀、寫作、計算等基礎學力不足的學生,只能天馬行空「憑感覺」討論,無法奠基於知識上討論交流,最後「綜合學習」課淪為「聊天課」,老師負責管秩序。

還有年輕的老師為了全班成績,只好提供學生更多調查資料,讓學生寫出好報告。

不過,西垣沒說出口的是,師資素質跟本不上減壓教育變革,政府想要為學生減壓,但壓力卻轉嫁到老師身上。國中、小老師為了新增的「綜合學習」課程,不僅要準備新教材,還要學習如何帶領學生討論,每個人趕鴨子上架,成效當然不彰。

這場「ゆとり悠哉」減壓革新,大概持續1、20年,2010年時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調查發現,日本高中生的學習情況不如美、中、韓。而且東京大學錄取生也多為私立高中畢業生,顯示國中、小上課時數不足的學生都到補習班去補足,經濟弱勢的小孩更難出頭天,也是造就現在日本大學格差化的元凶。

減壓教育被各界砲轟,認為這場變革製造出大量的日本笨蛋,連九九乘法表都不會背,日本偶像團體AKB48更被當成這場教改的示範品。

直到2009年公布新國中小「學習指導要領」,全面增加上課時數,原本周六休假也恢復上半天課,而且不再上「綜合學習」,改成上英文課。4年前課本也把圓周率恢復為3.14,讓彆扭多年的數學老師總算鬆了一口氣。

日本政府承認「ゆとり悠哉」的失敗,恢復上課時數,但成效如何,還需要時間觀察。

回過頭來看台灣即將上路的12年國教,我們減少的是高中的必修課時數,改成選修課,算是台版的「ゆとり悠哉教育」,我們期待讓高中生有餘欲思索,不要被強迫餵食,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選課。

但是當學生端被減壓,教師端卻隨著增壓,教學現場沒有後援,頂尖大學仍依照舊思維招生,受惠的還是私校、補習班打造出來的「金援生」。到頭來台灣這場教改會不會走上日本的老路子呢?

◎ 林秀姿╱日本看看:

林秀姿,土生土長台灣人,卻熱愛觀察複雜有趣的日本民族。曾任《天下雜誌》資深記者,2013年前往京都晃蕩一年,結交匯聚在日本的各路異國朋友,撰寫獨立評論@天下網站「日本看看」專欄,分享日本社會現象。


談教改 沈富雄:摧毀國民黨最後一根稻草

2014年06月20日12:43

十二年國教爭議不斷,宣布參選台北市長的前立委沈富雄今舉行記者會表示,這將會是摧毀國民黨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官員、縣市長舞弊大家都看慣,但學生與家長憤怒是全面性的;先前總統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聽完教育部長蔣偉寧報告十二年國教時,竟說「加強溝通」,他說,國民黨糟糕執政縣市幾乎都有貪腐,現在又得罪所有學生家長,呼籲太陽花學運進來,「沒有靠學生力量,馬醒不來。」

面對國民黨執政縣市接二連三爆發弊案醜聞,沈富雄強調,國民黨從根爛到底,全面爛,現在執政縣市還沒有出包的,只是還沒有被找到問題,但早就已經爛了,「如果我是馬英九就會退黨」,現在還跟黨連在一起對馬無益。沈也建議,國民黨在這次縣市長選舉應該要認輸,地方政權失去沒有關係,但要斬草除根,但馬英九、立法院長王金平都做不到,只能靠國民黨內中生代力量,出來講難聽的話、做不容易的事情,但國民黨「沒有這樣的人」。

沈也提出對十二年國教看法,認為二免應該把志願序拿掉,這樣沒有違背信賴保護原則,以及一次會考,指考國文、英文、數學,然後挑出後段班,政府有責任輔導,前段、中段就照社區分發,這樣就不會有明星學校,對於各高中優秀學生要輔導進修大學先修課程,將來可以縮短大學課程。

面對外界質疑沈富雄選假的,沈高分貝回嗆「我要灑錢才算認真嗎?」,未來跟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的醫師柯文哲競選經費比,可能是1/10,跟連就不用比了,分母會更大,但若這種競選模式選上,會對台北市很多沒有錢的家庭是一種鼓勵,讓他們知道「家沒錢沒關係,小孩還是有機會。」(陳培煌╱台北報導)


12年國教 李家同批「胡鬧一場」

自由時報 2014-06-26  02:01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昨(25日)日砲轟十二年國教根本是「胡鬧」一場,呼籲教育主管單位勇於認錯,他說,十二年國教強調的免試及就近入學和適性養才全部自相矛盾,一樣也沒做到,不僅未減緩學生升學壓力,反造成學生階級標籤化,他大膽預言,這樣下去,「未來台灣學生的競爭力一定越來越弱!」

十二年國教國中會考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與報到昨天結束,教育部官員得意全國報到率平均有7成5時,長期關注台灣教育與弱勢學童的李家同,不客氣抨轟教育部官員根本是「腦殘」,把學生標籤化,還增加升學壓力,若在過去,早該打八十大板,他呼籲教育官員承認錯誤,恢復過去的制度。

李家同分析,教育部標榜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但真的有嗎?國中會考仍是集體考試,反觀過去的教育體制真的有「免試」,學生可用在校的學習整體表現,先免試進高中職。免試成為口號後,又再將學生分等級,古時候有九品階級,現在國中生是七品標示,學生被分等級,導致中間段學生根本不用努力,學生很易變成「一般般」。

再來,就近入學也是口號,過去偏鄉學生或鄉鎮地區學生多選擇就近學校念書,但現在卻因志願序的排列,學生被迫要到離家較遠的區域就學,這是哪門子的「就近入學」?

接著「適性養才」,過去的教育體制著重技職發展,不想鑽研書本的學生選擇技職學校,就是在養才,但現在學生被迫填志願序,哪來適性養才?

教育部官員想打破明星學校迷思,但這是「他們」的想法,搞出五花八門的志願序,結果適得其反,而為了挽救明星學校又搞出「特招」名目,結果「特招」變怪物,參加特招學生可以不用管有無當志工、有無社團服務學習,有無均衡發展,教育部強調的五育並重都被「特招」拋在腦後,目的只為明星學校開方便門。

李家同質疑教育部,想要菁英教育又想弄齊頭式教育,這顯然是兩條平行線,如今搞得有菁英學生填五十個志願序卻都沒學校念,只能參加「特招」拚個你死我活,接著再被二免、甚至三免蹂躪,「我們的學生競爭力,是被教育官員抹殺掉的!」

李家同說,他長期推動偏鄉地區的補救教學工作,偏鄉孩子不用管數學好不好,只想快不快樂,但長大後,競爭力比別人弱;現在教育部官員標榜的十二年國教正在抹殺學生的競爭力,他呼籲教育當局「不要鬧了」!趕快承認錯誤,恢復過去多數人都接受的制度。

李家同不諱言支持明星學校的存在,因為人本來就不同,有學生可以學得難些,為何學校不提供學習的管道與資源?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是愛因斯坦,但必須有教愛因斯坦的學校在。


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已是血的教訓

作者: 湯雅雯╱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7月3日 上午6:01

台灣教育問題昨天在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台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姊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張懋中說,他從最近收的台灣學生發現,台灣教育病的最深地方,不是教育資源不足,而是「資源越好,教育可能越空洞」,過去台灣窮,留學生出國念書都是背水一戰、無路可退,反觀現在環境好了、資源多了,學生卻缺乏意志力,要他們做研究,卻先打電話問業界學長,跟他說這違反物理定律。

他也發現過去台灣留學生在國外表現不俗,但現在即使是國內一流學校畢業生,在國外表現也只有中上。他認為台灣社會家長急功近利害了學生,造成「贏不起也輸不起」,不敢接受失敗。

還有院士說,台大學生有些現在到史丹福落荒而逃,台灣教改20年搞得一塌糊塗,已是「血的教訓」,台灣教育如何走到這一步,值得台灣社會好好反思。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說,台灣國中老師都有碩士學位,北一女今年還出一名博士化學老師,但可惜的是,這些碩博士學位都不是為了當老師而培養的。他舉自己媳婦為例,她是國外化學系高材生,因想當老師,研究所念教育碩士,只為對教學有幫助。

李遠哲指出,師資培育、課綱問題,很多學者、老師不知道提供多少次意見給教育部,但教育部都沒有落實,所以他才會說,「不要太相信教育部」,每次都講教改,但若學生聽不懂,硬要他坐在那裡,也是一種暴力。

院士會議昨也邀行政院長江宜樺與院士互動,針對中研院政策建議書做出回應。江宜樺說過去高等教育偏重5年500億,在他接任後將強調「技職教育的再造」,恢復台灣過去良好技職傳統。


為何博幼基金會可以真正地幫助弱勢孩子

李家同 臉書發言 2014-7-22

政府一直很重視課輔,大家都希望能把弱勢孩子的功課弄得好一點,可是大多數的課輔變成了伴讀,所謂伴讀者就是陪孩子寫作業,這種做法實在是不可能有什麼功能的。假如說一個國中的孩子,他不會正負數的運算,也不會分數的運算,而陪他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習題,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博幼基金會永遠對孩子進行一個測驗,以確定他的程度在哪裡,然後從這一個單元教起。最近我們被邀請幫助六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數學成績非常之差,本來那所學校的老師們希望我們教這些孩子六年級的數學,可是我們測驗的結果發現這六位同學都未達小學四年級的數學程度,所以我們就說服了學校的老師,教這些孩子四年級的數學。

一個學期以後,這六位同學都通過了四年級的數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些孩子最近對於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他們發現自己是可以學數學的。

我們整個國家不知道有多少類似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必須有一個我們稱之為前測,以確定他們的程度。課輔應該根據前測的結果來進行,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因材施教,用新的名詞來說,這叫做客製化教育。

很多家長其實並不知道孩子的數學和英文的程度如何,他們總以為孩子功課不好,就把他們送到補習班補習,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的真正程度。博幼基金會將在這個暑假結束以前,把我們會內所做的檢定試卷全部放入網站,全國的家長和老師可以下載來測驗學生是否到達最基本的要求。這個網站應該對我們的國民教育有幫助的。


李家同看青年就業 「肯學就贏了」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板橋報導】2014.08.26 03:14 am

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昨天在新北市府為替代役男和市府員工演講,面對替代役男詢問年輕人低薪和就業問題,李家同認為,有錢人應該要照顧弱勢,但大學沒有義務符合企業需求,只要把學生基本能力搞好,學生能自我學習成長才不會被淘汰。

李家同以「從28篇經典演說學思考」為題,分享中外名家的28句話,分析這些話語如何影響世界潮流。演講後台下發問踴躍,役男們面臨退伍後就業問題,詢問李家同對22K、責任制、以及廣設大學後學生不符企業需求等問題,李家同都一一回應。

李家同說,台灣房價高,但再貴的房子都有人買,表示台灣有相當多有錢人,但應該要問「你如何有錢?」很多人成功,是請了很多人幫忙,最後賺的錢卻沒有分給其他人。

他指出,很多企業提供高薪及加班費,卻「請2個人做3個人的工作」,好人才每天辛苦加班,過幾年就會變成很差的人才,因為每天工作,沒有時間學新的東西,企業壓榨員工,最後員工被淘汰,整個公司都會垮掉,但很多領導人物卻不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李家同也說,大學並沒有義務要符合企業的需求,當企業提出人才需求,大學培養卻至少要4年,等到4年過去,企業根本就不需要這些人才了,大學只要將學生基本能力搞好,學生能生存,就贏了。

他舉例,他從台大畢業時,唯一會的電機元件是真空管,「如果我只會真空管,只能存活3到4年。」但他因為國文、英文、數學還不錯,不斷地閱讀學習,不停地改變,「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培養邏輯思考和能力,只要具備學問和一技之長,競爭力好就能生存。


李家同:不要再折磨年輕人 改回聯招吧

中央社 – 2015年3月29日 上午9:22

(中央社台北29日電)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正進行二階段甄選,繁複的流程苦惱考生和家長,雖然提供不同入學管道和機會,但在選擇過程,有人批評如同賭博。李家同教授在書貼文「不要再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吧!」

長年關注教育問題的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指出,他所認識的教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全國最多只有5%的人是要經過特別的方式入學的,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這些人而言,聯招是最好的方法,簡單而又公平,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在內。

李家同近日在臉書貼文指出: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訴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兒子研究如何填學測之後的六個志願。但朋友的兒子最後說「我不會再生孩子,因為我不要看到他在我們的國家遭受如此大的折磨」。

現在要進大學,一定先要參加學力測驗。學力測驗結束之後就要填志願申請入學,可是只能填六個志願。你也可以不申請入學,就要參加一個考試,這個考試叫做「指定考試」。

為什麼叫做指定考試?恐怕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指定考試就像過去的聯招,考完之後也像過去的聯招一樣填志願和分發。但是指定考試的名額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有些明星大學甚至只有20%的學生是經由指定考試入學的。所以,很少人敢不申請入學的。

如果你申請入學的結果不理想,你仍然可以放棄,然後再參加指定考試。所以,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一個「賭博」的問題,要不要放棄學力測驗的結果以及要不要放棄申請入學的結果。這已經就是折磨我們的年輕人了。

更要注意的是,指定考試的內容比學力測驗要難,如果你程度不好,學力測驗的結果不理想,你就只有參加指定考試,所以我們國家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功課好的人考比較容易的考試,功課不好的人要考比較難的考試。

現在我們來看填六個志願的問題,假設要填某一個學校的一個科系,你就要查這個科系所訂定的申請入學標準。它也許要求英文要均標,數學要高標等等,如果你不具備這些資格,那就白填了。如果是考得非常好的同學,任何科系都能上,事情簡單許多。可是成績中等的同學,就要查看許多科系的資訊才能找到他通過最低門檻的科系。

這還沒完,有些科系會要求對英文科加權,雖然英文的成績有通過門檻,但因為加權之後的分數又不夠了,所以又要注意加權的問題。

如果你發現你到達了最低門檻,加權之後的分數也還可以,你還要注意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去年這個科系在申請入學的最低分數。比方說,某某系去年申請入學的最低級分是70,而你只有65級分,你也要知道自己大概又上不去了。

為什麼你要如此地小心呢?因為申請入學並不是你可以直接申請的,要將自己的志願告訴一個單位。假設要申請甲系,那個單位會將所有申請甲系的同學,根據甲系訂出的標準予以排序,假如甲系釋出30個名額,那個單位會通知前90名的同學有被甲系考慮的機會。

所以填志願的問題就在於如果你的分數都非常高,要到哪一個科系,大概都沒問題。如果你的分數非常低,大概只能選一些冷門的學校和冷門的科系。如果你的分數是中等的,就要賭博了。

假設有一個大學的某一科系所訂出的標準不高,可想而知的是,這個科系被大家發現了,很多人會填這個科系為志願,一夜之間,這個科系的入學門檻就變得非常高了。也許去年61級分就可以被考慮,今年忽然之間要64級分才能被考慮。我們可憐的學生填志願的時候是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想的,如果他知道其他同學都不會填這個科系,而他填了,他就上了。可是他如何能知道呢?

有些同學會利用很多網站上的落點分析,可是你一定要知道,落點分析如果建議你填某志願,很多人也會據此建議去填,你又倒楣了。我知道就有一些學生填志願的時候,目標高了一點,結果一個學校都沒有能夠進。對這些學生來說,這是不是非常大的打擊?這些學生又不甘心填那些不夠厲害的校系,可是他們的賭博是賭輸了。

填志願還要注意另外一件事,萬一兩所不同大學的科系都可以有面試的機會,你還要注意時間是否有所衝突。比方說,在台北的一所大學是早上十點面試,另一所大學在高雄是下午一點面試,兩所大學其實只有一個機會可以選擇。

假如你有面試的機會,你還要準備備審資料,包含自傳、讀書計畫。自傳對於強勢孩子其實是極為有利的。最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讀書計畫,第一,我根本還沒唸這個科系,如何知道所開的課程有哪些,如何能夠擬定讀書計畫?第二,大學部的課很多都是必修的,只有到高年級才有選修課。一個高中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就能知道在他大四的時候要選什麼課嗎?我真的不知道讀書計畫的功能是什麼。

去面試要出車費,為了怕交通擁擠,有時學生由家長陪同到一個都市住旅館,凡此種種,對於弱勢孩子而言,實在是痛苦之至。

即使你有面試的機會,也極有可能最後全軍覆沒。有些大學有一種特別的辦法,讓你能夠以技藝加分,比方說,會拉小提琴,或者籃球打得特別好,學測也考得不錯,原來只能進某一大學的某一科系,因為有這些才藝,就可以經由這個才藝加分。

可是這談何容易,如果你是籃球高手,就要到很多大學去參加考試。我也要講,有很多在高中職的校隊選手,結果是完全垮掉。其實我們很難講這個同學的籃球技術一定比另外一個同學的籃球技術差一點。要評定同學的籃球技術或是小提琴技藝,往往有主觀判斷標準在內。要靠這種技藝入學,也會使同學感到沮喪。

我們可以問兩個問題,第一,對我們所有的年輕學子而言,這種制度有什麼好處?第二,對於大學而言,這個制度有什麼好處?

我所認識的教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全國最多只有5%的人是要經過特別的方式入學的,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這些人而言,聯招是最好的方法,簡單而又公平,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在內。

我們的政府一再地說施政要便民,所以我們有各種便民措施。現在我們繳稅都可以用自然人憑證來繳稅,要繳水電費都非常容易,沒有想到的是,進大學要受到如此的折磨。

我有不少的朋友,近幾年來都有孩子要進大學,每一個人在他的小孩要進大學的時候,個個唉聲嘆氣。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完全無動於衷,制定出如此複雜的入學制度,究竟是根據什麼原理,我真希望政府能夠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說明白這個制度的優點,那我就建議政府一了百了,不要再折磨年輕人了。恢復聯招,留下少數的名額,讓特殊的學生可以經由特殊的管道入學。 10403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