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女模特的一句話令中國人震驚!

2014-05-01 這不是歷史

(轉自人民網強國論壇)

早年間,老夫認識一個日本名模,是日本四大名模之一!——老夫問她,中日如果再戰你會做什麼?——她的回答令老夫差點暈倒!——她說,現代的日本年輕人熱愛和平,並不渴望戰爭,但如果真的中日開戰,她會義無反顧的去做日軍的慰安婦!

她說,日本不可以再失敗!失敗就是滅亡!——這就是日本人的理念!——那,我們中國人的理念呢?日本一直在不停的部署,就是隨時準備做好跟中國打仗的準備。所以日本人,在這個事當中,全國都基於這種共識,不光日本國防部有這個想法,這個沒有什麼稀奇,而是整個日本全國都有這種想法。為什麼?我講四個道理你聽聽看,他們是否真的全國皆兵,全民皆兵?

第一個例子,中國大陸一個河北的石家莊,一個山西的太原和大同是產煤的地方,你認為最大的買主是誰?是日本!其實日本這個國家是不燒煤的,你有沒有注意到,為什麼日本大量的向中國採購煤炭呢?其實二、三十年來日本大量不斷地向中國採購煤炭,回去以後在日本的下關下船,然後統統用水泥把他封起來,封成一個個石方,然後沉在日本內部的內海的海底。聽說現在已經沉下去半個太原,這些煤炭是準備將來跟中國打仗的時候要用的。

西元2015年至2020年,中國跟日本可能開戰。這時候中國的核潛艇可能封鎖他的太平洋,中國如果那時有航空母艦,可能出動在日本海,日本主力艦如果跟中國戰艦作戰,就把這個煤炭挖起來燒。所以,現在就開始在採購了。所以,中國一船一船的煤運向日本去,統統沉在他的海底,我們不知道他心中有什麼想法?

第二件事情,從人造衛星看下去,整個日本是條綠色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們的樹一棵都不砍。在日本砍任何一棵樹,都要經過日本政府的許可,因為他們把森林看成重要的資源。可是全日本都用筷子,那怎麼辦?就將中國東北、黑大興安嶺的木材統統向日本出口,從烏蘇里江送下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裝船了以後,向日本外銷。所以日本人買的全部是我們東北的木頭,買回去以後全部削成筷子,給一億一千萬人口使用。當他們吃完以後,沒有一根筷子是丟掉的,全部收起來,再給它磨成紙漿,賣給中國的《人民日報》印報紙。所以《人民日報》印報紙的紙漿全部是自己的木頭,不過是在日本人的嘴巴上面轉了一圈。

第三是中國的稀土金屬,出口最大的是日本,中國稀土金屬企業的老總沾沾自喜于“廉價國家資源出口創匯多少?”,卻不知道日本人將這些稀土原料加工成一種粉末,塗在“點離子彩電”螢幕上,以昂貴的高價格賣給中國人,中國人的家庭買了還向鄰居客人炫耀!日本要壓制中國稀土企業降低價格,不降就停止進口,中國企業就要破產倒閉發不出工資,於是爭相降價,相互殺價只為了討好日本,而中國國務院稀土辦公室昏聵的沒有任何應對的商業戰略。前段施加日本壟斷提高鐵礦石價格壓制中國鋼鐵企業也是這樣的戰略,中國沒辦法!

第四件事情是在中國的雲南山區一所破爛小學的課桌卻寫著“日本政府捐贈”的字樣,我不禁為“日本鬼子從中國孩子幼小心靈開始公關、腐蝕,而我們的卻貪污腐敗不願意投資教育”而感到悲哀!這四個故事,給你一個什麼啟示?一個國家要有危機感,就要像這樣子,全日本都有這種危機感。每一根筷子都不丟,知道那個是紙漿的原料,每根筷子來自中國的木頭,知道自己的樹是不能砍的。所以這個道理在他們那裡講是一個國民意識,就是全民動員積極備戰!

日本的海軍一直在刺探中國的情報,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海軍的總人數,已經是世界排名第二位,已經超過了俄羅斯了,僅次於美國,他還叫做海上自衛隊。其實只差航空母艦和主力艦沒有做,其實是個標準的海軍,他卻只是稱他為自衛隊;但是做軍人總要有磨練的機會吧?有機會總要打打仗吧!所以他一找到機會,就總是要操兵一下,練一下。有張照片是剛剛照沒有多久的,日本出動運輸機,支援阿富汗戰爭,其實那地方揮手的統統是日本軍人。那個飛機已經在巴基斯坦,所以日本為了這個事情出動。為什麼?做軍人就是要常常練習練習,所以日本的軍隊好久沒有打仗了。

上一次海灣戰爭,日本就想要參戰,美國總統老布希也就是小布希的爸爸沒有同意。這一次美國改變了一個方針,允許日本做後勤。所以他們的運輸部隊,後勤部隊就統統出動了。日本實際很想參加前衛部隊,希望美國讓日本參加,打那個野戰。可是美國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妥當。所以日本的前衛部隊到現在沒有出動,下次如果世界上再有什麼戰爭,日本兵還希望出兵,來練習練習他的野戰部隊。

其實他們在做打仗的準備,積極地做好跟中國戰爭的準備,中國是亞洲新強國,日本是亞洲霸權,這兩個國家非打一仗不可。不打一仗,不能夠分出誰更強,沒有辦法了,你們的兒女小寶要上學了,注意你們小寶的EQ,注意他的管理,注意他從小長大的生活習慣,到那時你們家的小寶,是跟日本家的小寶,打一仗,我們看看是誰的訓練比較好。

中國跟日本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幹了場甲午戰爭,我們輸了;20世紀又打了8年抗戰,我們又輸了;要不是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我真不曉得、真難想像,那次中國是否要亡國了?我到日本去的時候,你猜他們講了句什麼話?他們說:“我們是一頭野狼,挨了十幾拳,死於兩顆槍彈”,那十幾拳就是中國,那兩顆槍彈,講的就是美國原子彈,這句話全日本都在講:“我們是一頭野狼,挨了十幾拳,死於兩顆槍彈”。這個是他們永遠記住的。我們現在搞經濟發展,至少要有這種憂患意識。

21世紀日本跟中國再幹一仗,萬一我們又輸了,就22世紀再打,100年打一次,這件事情全日本人都記在心上,我們也不要掉以輕心!所以,我覺得美國其實不是中國的心腹大患,美國那個傢伙,喜歡當老大,沒有事就過來問:“你看誰是大哥?”“那當然是你了,老大。”他就說:“說得也是!走了”他就走了,你就不要管他了。他不允許中國當老大,但他對中國沒有領土野心。倒是那個小日本就不同了,一碰到的時候就說:“日中友好”一邊握手,一邊在那裡磨刀,沒有事就恁搞你一下。

所以我想到躺在身旁的那個日本,我晚上都睡不著覺。而中國的領導層還在迷信中日世代友好,這很容易麻痹大意的。


一個美國人的一生 VS 一個中國人的一生

2014-05-02 這不是歷史

一個美國人呱呱落地了

打從小,美國的教育就告訴他:不要讀死書,要創造力,做人要正直、守信、誠實。

長大以後,他發現這些教育,在美國都是無比正確的,有創造力的美國人創造了互聯網、電腦等高科技,領導著世界。做一個美國人必須言行一致,誠實守信,如果有一次不誠實不守信的不良記錄,這一輩子都會麻煩不斷,甚至無法立足於美國社會。

這個美國人工作了,他每年為國家繳納稅收,在他暫時失業的時候,每月能領到15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還享受醫療、保險等社會福利。在他無論在任何地方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美國的政府派出直升機和救援隊來搜救他。假如在國外遇到危險時,美國的軍艦和戰鬥機會來解救他。

這個美國人經常參加投票,在選票上寫下他信任的市長候選人、州長候選人、總統候選人。他發現,凡是選民選出來的各級領導人和政府機關,都重視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福利,沒什麼架子,也很清廉。公務員的辦公樓看不到奢侈浪費的地方,甚至非常簡陋,一個美國白宮也不如某國的一個縣政府輝煌氣派。公務員對老百姓們打成一片,員警甚至幫他家裡修剪園林。

這個美國人很幸福很自豪的生活著,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他都確信美國是一個世界最好的國家之一,他做為一個美國人感到無比自豪,他希望上帝保佑美國。

一個中國人也呱呱落地了

打從小,中國的教育就告訴他:要讀死書,不要有創造力,做人要正直、守信、誠實。

長大以後,他發現這些教育,在中國都是無比錯誤的,沒有創造力的中國人變成了世界工廠,仿製耐克鞋,生產玩具、褲子,為全世界打工,冒著斷手斷腳的危險,賺錢幾美分的微薄利潤。做一個言行一致和誠實守信中國人被證明是腦殘,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讓為非作歹毫無誠信的人一個個發家致富,成為社會的富裕階層。他成了一個看不到希望的待富者。

這個中國人工作了,他每年為國家繳納稅收,卻發現,他暫時失業的時候,領不到一毛錢失業救濟金。看個病需要幾萬幾十萬元,買個房子一平米要N萬元。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沒有政府的救援,除非是幾百幾千人遇到巨大的危險,某高層發話,才在幾十天后見到救援隊,其中救援物資還被貪污了大半。假如在國外遇到危險,就更別指望國家救援了,被恐怖分子關押一兩年之後才被釋放。

這個中國人一輩子不知道什麼叫民主選舉,他發現縣長、市長都是上級安排好的,他們只為上級服務,城管是為了上級看到美好的市容而清理做小生意糊口的"刁民",政府的辦公樓和汽車一個比一個豪華,出臺的政策都是為富人和既得利益服務,沒有一個是為老百姓謀幸福。公務員和員警一個個兇神惡煞,甚至警匪一家,蛇鼠一窩。

這個中國人很哀怨很無語的生活著,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他都後悔投錯了胎,怎麼生在了中國。他的孩子告訴他,他的房子70年到期還要續租,他慘叫一聲,口吐鮮血的死去,臨死,兩眼都不肯合上,死不瞑目。


從歷史課教學來看中國教育之差,歐美日之強大

2014-05-12 這不是歷史

此文流傳有一段時間了,印象深刻,前幾天又看到了,就想推薦給大家看看。通過此文,再一次闡明本微主的觀點:歷史不是用來死記硬背的,而是用來思考,向前看的,一切歷史都與現今緊密相關,正所謂博聞通識、知古鑒今也。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西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裡?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義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爾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佈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即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

按照判斷,西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 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億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這是值得深思的部份!

再看我們的教育。

老媽去參加我侄子的家長會,帶回了兩套侄子的考試試卷,我很好奇,拿過來看了現在小學生的試卷後,我震驚了!這是什麼狗屁教育?這樣的教育有希望嗎?!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我看到了什麼?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學讀書,有這麼幾道題:

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後面是一個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這兩句。好奇的問侄子,這個不對,那答案是什麼?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哎,這就奇怪了,因為是個春天的夜晚,就要是這句有春風的???可要知道,只要這個思念故鄉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這不是讓大家造假嗎?!

所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應該更準確。再扯遠點,思念故鄉,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也可以有標準答案的麼?

接下來是默寫,題目是:我們學過《桂林山水》一文,請將下面句子默寫下來,然後就是整段的要默寫,這有什麼用?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麼用?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

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後面由是一個好大的X。標準答案竟然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一麼?為什麼“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不能喜歡?就一定要喜歡“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你能把出題人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才對!

再看別的試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請說出阿拉伯數字的來歷,是哪個國家創造的?侄子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發明的。莫非我吃塊豬肉,還一定得知道它是哪個養豬場養出來的?

最後有個題目讓我徹底崩潰了:請用一句話說明π的含義。侄子回答π的含義是圓周率。竟然打的是X,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學讀的是理科,我馬上問她,π是什麼意思,她說圓周率啊。兩個人狂汗,問了侄子半天,標準答案大概是,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美國最牛的計程車司機給我的啟示

2014-05-02 這不是歷史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

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這位司機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車子一啟動,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這位元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就在車內,這位元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

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回過頭來告訴乘客,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面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

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元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

不一會,司機先生對乘客說:「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在乘客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我是一個無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麼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就會靜靜的開車,不打擾您了。」

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

這位專業的司機說:「從我覺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但在不經意裡,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大意是你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心,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

所以我相信,人要快樂,就要停止抱怨,要讓自己改變。就從那一刻開始,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印幾盒高級的名片,我下定決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說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

結果,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一、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如果你希望擁有大成就,你就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或行為規範。

二、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于權威,像是透過罰則來建立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習慣,然而這種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另一種力量來自道德,是內在慈悲佛性的綻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當一個人真的瞭解抽煙會影響他人健康,而那種為他人著想的改變,就是道德的力量。

三、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人生。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選擇早晚抱怨別人,也可以在覺醒後力圖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過去所有的生活步調,它可以是一個當下念頭的轉換,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

四、現在開始,永不嫌遲。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純欣賞,但也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的契機,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並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而成功總是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

現在,你可以反省一下現在的生活,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有哪些思考與行為上的習慣是要改變?立即去做吧!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韓國知恥文化何時能進中國官場?

2014-05-03 這不是歷史

中國官場為何缺少“知恥文化”?

27日上午,韓國總理鄭烘原辭職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韓國媒體和網友的熱議。韓國NewOne新聞網評論稱,現在國民對政府極其不信任,鄭烘原的辭職,是政府重拾國民信任的一種做法。而韓國分析人士指出,總理辭職行為與韓國的知恥文化氛圍有關。(4月28日《南京日報》)

這些熱議讓人不由得想起幾年前,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自殺震驚世界,也讓同屬東方文化圈的中國人感慨不已。當時法律並沒有做出任何裁決,而他卻先作了自我了結,這種以死謝罪,這種重廉恥、敢承擔的勇氣,頗讓很多人感到惋惜和欽敬。國人當年對盧武鉉的死心存惋惜,對他的做法表示欽佩,很大程度上和韓總理請職一樣,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韓國社會辭職、自殺風盛行,無論是引咎辭職還是自殺,都抱著深深的負疚感。在辭職信或自殺遺書中,他們都將“愧對國民”、“深感不安”,“辜負了選民、黨員對自己的信任”等,作為辭職或自殺的原因。作為公眾人物,他們愛惜自己的名節,比平常人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與操守。而我們本土,食品含毒事件、塌樓、塌橋事件不斷,你見過誰因此感到恥辱而自責?不用說沒有自殺的,就是主動引咎辭職的你見到多少?

與韓國官員“知恥近乎勇”、敢於用血性和生命承擔責任不同的是,一些“國產貪官”在真相未曾敗露時百般掩飾,甚至道貌岸然地大談反腐倡廉;在蛛絲馬跡開始露頭之際百般抵賴,甚至反咬一口,對舉報者進行打擊報復;在東窗事發後或逃亡國外,去那些“貪官樂園”舉家安享富貴,或假意“擔責”,然後在風頭過去後悄然複出,照樣做官。

一般情況下,在上級沒有批評、紀委沒有查辦、司法機關沒有抓捕的情況下,指望當事官員反省、認錯或道歉,就好比讓每個中國官員自己在自己臉上寫一個“蠢”字,基本不可能。正如網友評論所說,事故發生後,各級領導高度關注,及時作出重要指示,XXX帶領大批幹部親臨現場指導救援工作。XXX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盡最大的努力,不惜代價,千方百計救治傷者,挽救生命。並要求XXX共同救治。救護工作中湧現了一大批先進集體與個人,慶功大會正在隆重進行中……

韓國知恥文化,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國的儒家傳統文化。然而,與韓國的知恥文化氛圍相比,我國的許多官員,對厚黑學研究可謂登峰造極。正如一些網友評論所說,如果中國發生與“歲月號”類似的沉船事件,很可能的結果是,媒體報導和網路討論被限制,官媒用“情緒穩定”形容家屬狀態,事故責任被推卸給“臨時工”,或許最後還會開一個表彰救援的“慶功會”;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既不會有政府部門公開致歉,也不會有官員辭職。

君不見,臺灣“國防部長”楊念祖,被人揭發論文抄襲10個小時,就自動請辭下臺。中國“最年輕市長”、湖北的周森鋒,被揭發論文抄襲證據確鑿,不但沒有請辭,還昂首闊步地升了官。韓國歲月號沉船事故中的檀園高中教導主任,對事件並無直接責任,覺得自己對學生有愧而自殺。中國大中小學裡發生過無數事故,沒有一個人因之主動請辭。甚至還有中國官員以到中小學找幼女姦淫為樂,被曝光了也不覺得是醜事。

回過頭來,再說說我們的亞洲近鄰日本,日本能從幾百年的朝拜國到脫亞入歐,短短百年,這中間線不談民族感情,就談下他們的責任和恥辱感,真的是值得深思。日語中“責任”二字寫作“恥”。記得前些年鬧禽流感時,日本北海道一個小餐館裡用了幾隻病雞,被當地媒體抖出來之後,餐館老闆在餐桌上留下紙條“愧對國人!”他們夫婦當晚便以自殺賠罪。這則新聞當時就讓人感到震撼,從三聚氰胺、蘇丹紅,到瘦肉精和地溝油,不知害了多少同胞的性命,可至今還沒有聽到有哪一位因此而羞愧自首,更別說什麼因羞愧而自殺了。

之所以以死謝罪,是因為在日本社會,群體規範的約束力和群體壓力的影響遠遠超出外人的想像。一個人活到被人稱為“不知恥”的程度,也就該棄生赴死了。所以日本官員普遍不好當,他們是最大的弱勢群體,不僅一舉一動都要遭到媒體批判性報導,而且一旦出了什麼問題,責任往往全部被歸結于官員,他們必須一邊承受工資有可能被降低的現實,一邊扮演全社會最廉潔的健康形象。近年來,日本公務員跳槽、自殺、過勞死、得抑鬱症等情況特別多,令人深思。到現在為止,幾乎還沒有一個日本高官腐敗下臺後又能東山再起的,也沒有“異地為官”的。

也許,日本經濟上的先進並不可怕,就像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不用去羡慕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房有車一樣,經濟上一時落後,也許很快就能趕上,但是制度上的落後,卻是我們的致命傷。我們大可跟日本人大談北京上海的建設一點不比東京差,卻沒法跟他們解釋為什麼我們呼吸的空氣越來越差,地下水被排毒等危害十三億人生命健康的問題至今無人負責,也毫無有效的對策,官員們更關心的是位子和帽子,而不是責任和知恥。這些也許才是中國官場真正要向日韓這兩個亞洲近鄰所學習的地方。


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2014-05-02 這不是歷史

最近,關於老人的新聞層出不窮。先是唐山老人的廣場舞打擾到附近學校,高中生站立抗議,卻遭到了老人的羞辱;緊接著,廣東汕頭兩名高三學生扶起了騎電動車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誣陷訛詐,報警後才獲清白;更有甚者,西安一位老人因為女孩不肯為其讓座,竟然一屁股坐在女孩身上……大江南北,莫不如此,讓人疑惑中國老人為何集體變“壞”了?

中國老人變“壞”了?

中國每個時代都對年輕一代持悲觀態度,總是指責、抱怨和擔憂年青一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國將不國,然而現在,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為才真正令人感到了擔憂。

最近,廣場舞擾民的事件頻繁成為輿論熱點,而部分老人“理所應當”的態度,也令不少人感到汗顏。

中國人眼裡,老人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

在很多中國人的記憶中,談到老年人一般都代表著處事講規矩,待人有禮貌,把品行看得很重。年長的人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不高聲喧嘩,他們理直氣壯地制止小孩子們扔石子、砸玻璃、打路燈,更不准打架駡街;他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因此也以身作則地說,吃飯不該趴著歪著,吃東西不能出聲,夾菜更不要如雞頭啄米,立時挺胸抬頭,坐時身板端正。

在農村亦是如此,不少受傳統社會環境薰陶過的老人,無論“成分”如何,也不管識不識字,對讀書、對文化,從眼神裡都透出一股敬仰之意。“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良言三冬暖,惡語六月寒”,這都是很多農村老人直至一生的信條。

可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蠻不講理

然而,到了最近兩三年,情形又大不相同了。吐痰、吵架、駡街、打赤膊、不排隊、高聲喧嘩、攀折花木、不走人行橫道,長者的數量在增多;將救人誣為撞人的,也是一把年紀;在城市裡的社區門口,總看見有人白髮皤然,卻雙手抓住樹幹來回晃悠,自稱鍛煉。在公車上遇見經常會的一幕,一排4人的座椅,有一對老夫婦占了2個半,請他們挪動一下,不料被老太太罵了15分鐘。

很多中國人在美國和歐洲旅遊,多次看到同行的小孩在不斷提示爺爺奶奶,過街要走人行橫道啊、說話不要那麼大聲啊、吃自助餐別浪費啊!而這些,原本應該反過來提醒才合乎情理。

於是,很多人把老人變“壞”歸咎於社會發展。

於是,不少人開始懷念過去,懷念過去的老年人是多麼有教養,多麼講道理,懷念過去的社會是多麼的“平靜與安詳”,不似現在這般“赤裸裸”。而老年人不講道理、“變壞”的原因也被歸咎於社會的發展,認為正是因為社會變得越來越開放、複雜甚至浮躁,才造成以前那麼純樸的老年人現在變得如此這般的不講道理。

可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教化並不差,現在的困境不能賴帳到老祖宗;這也不能怪西方文化的傳入,不能說改革開放讓大家學壞了。隨著越來越多人出國,大家都知道了西方社會的道德水準社會風氣並不低。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老人變“壞”呢?

這些老人家的缺陷從何而來?

老人變“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時期他們的生活、經歷已經所接受的教育,而把責任推給他們成年後的社會開放,顯然是不公平的。

很多老人在成長時期都經歷過數次的政治運動,而這些運動曾經把人性中最惡的部分激發了出來。

成長經歷:無論物質還是精神,充斥的只有“匱乏”

眾所周知,近幾年出現的“新晉老人”大多出生於1949年前後,在他們的成長時期,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匱乏”。在他們長身體的時候,卻正好遇到“三年困難時期”,食品短缺和饑餓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物質觀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資充裕的時期,記憶中的“匱乏恐慌”還是會使他們試圖佔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資源,而為了物質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鋌而走險。

與物質相對應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只是物質的匱乏並不代表精神層面的富足,相反精神層面的“匱乏”則更甚。在物質長期匱乏的背景下,人類的活動唯一目的幾乎就是生存下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並且伴隨著歷次的政治運動,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觀念又不存在,為了生存下去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就像是曾有文學作者描述苦難時期的生活。“誰不偸誰就活不下去”。

基礎教育:狼奶餵養出叢林式價值觀

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的環境下,這一時期的人們也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他們是喝著狼奶完成啟蒙和基礎教育,得到的是一種叢林裡比劃誰的拳頭大的價值觀。而最要緊的是,沒有什麼禁忌也沒界限。想想看,道德的底線在哪裡?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這些就是底線。很不幸,老人家們成長的年代正是惡沒有底線的年代。

而狼奶教育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理智和知識的缺陷。老人家們都不適應多種聲音的局面,不知道如何理性地辯論,他們習慣一人獨語的一言堂。訴諸理性,寬容異己,這種理智和道德上的品質,恰好是洞穴教化無法造就的。而知識上,老人家們當年成長時期的中西經典誦讀幾乎空白,沒有一點詩書禮樂的薰陶,這導致他們的粗野無知。

當初種下的惡果,如今就到了“收穫”的季節。於是,他們不覺得廣場舞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困擾,不覺得讓座是一種關愛而並非理所應當,甚至可以顛倒是非、誣陷他人,成長時期基本公共教育的缺失,使他們認為一切都理所應當,甚至可以不擇手段的利己。當然,除了教育之外,還與另一種他們的親身經歷密切相關。

政治運動:把人性中最惡的部分激發了出來

很不幸,老人家們成長的年代正是惡沒有底線的年代。歷次的政治鬥爭激發出人性中最惡的因素。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師長都可以批鬥,連同床共枕的夫妻之間都可以相互揭發,還有什麼可以信任?還有什麼壞事不可以作?

無論他們之後還經歷過什麼,在價值觀形成期所經歷的一切已經足夠影響到他們中的很多人了。人,是看著父輩的背影長大的。品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和周圍的長輩言傳身教,靠的是耳濡目染。恰恰是這一代人,成長期間有許多空白,也有很多盲點,最該接受道德哺育、情操導引、汲取文明的時候,不是浩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結果,等到當了父母輩或者祖輩,以身作則,也就無從談起了,而為老不尊,則更成了一景。

變老的“壞人”正在突破底線

毋庸贅言,每個時代都會有為老不尊的老人家,但這個時代尤甚。這不是說這些長者更壞,而是說,他們成長的烙印使他們無法擺脫一些局限。雖然他們後來經歷了痛苦的幻滅覺醒和更新知識,但喝狼奶長大的痕跡是根深蒂固,這沉重烙印,不是他們所能去除的。

部分老人的舉動可能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壞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看出,其實並不是因為社會多元化和氛圍的變化而使得原來淳樸、善良的老人變壞了,恰恰是成長階段存在著嚴重缺陷的那一代人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再加上越來越發達的媒體,“老人變壞”也就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而現在這些老人的行為,對於未來社會也不是完全沒有影響的。如前所述,這些老人多是崇尚叢林式的價值觀,並且缺少基本公共意識以及辯論的規則和知識,這就導致在糾紛解決時社會的底線會向下拉平。比如,唐山的中學生們用安靜站立的方式抗議廣場舞對正常教學秩序的騷擾,換來的卻是老人們言語的羞辱;而幾個月前,北京昌平的一男子用鳴槍和放藏獒的方式驅趕廣場舞,效果明顯,當然該男子也受到了法律懲處。如果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辯論、協商,而是以暴制暴,那麼對於整個社會運行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突破底線的行為,社會也該勇於糾偏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樣一處:“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翻譯過來就是說: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可見中國傳統的尊老和孝道,也是有條件的,就是老人要象個老人的樣子,不然不但得不到尊重,還給痛駡“老而不死”。

所以,當今的中國社會,對於老人所存在的問題,該糾正的還是要糾正,不能因為在“尊老”之下,就近乎無條件的服從。當然,很多時候人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是難以更改的,更何況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所以,有些問題也只能交由時間來解決。


一個近代史上被誤讀的關鍵問題

2014-05-01 這不是歷史

題記:關鍵是:中國在近代的主導文化還是真正的傳統文化嗎?如果是偽道和畫皮,那就絕不是傳統文化之過,而恰是背棄傳統文化的惡果。

常常聽人說:傳統文化那麼好,為什麼中國在近代以來被西方打敗啊?順其意延伸的意見,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儘管好,但是為著“國家不再受欺負”,我們不能走傳統文化的路子,也許它頂多只能作為點綴和補充。

其實關鍵在於,近代中國被動挨打、喪師失地、屈辱媾和之時中國的文化還是“傳統文化”嗎?如果中國在近代已經走到傳統文化的悖反道路上,在民族精神和人文思行系統中已經淪喪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基本面上已經與傳統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馳,你就不能說那個時候穿著長袍馬褂、打揖作拱、見面之乎者也、以四書五經開科取士這些表面的、技術層面的存在還是“傳統文化”,你也不能因此推斷說正是因為中國奉行傳統文化才被西方打敗。

英國阿靈頓Arlington勳爵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中國衰弱之罪,不在其固有的文化,而在中國人不能遵循產生其文化之遺教之精神。”他說得非常好。我們的國家在自1840年以來的歲月裡,遭受了無盡的欺淩和民族的苦難,被誤導的歷史的反思往往把它錯誤地指向了這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什麼傳統文化保守啦,傳統誤國呀,廣流傳。其實這是根本錯誤的。事實恰恰是因為我們後來沒有遵循產生這個文化的遺教精神,即古聖德一再講的文化要“經世致用”、“胸懷四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等等的智慧,才把這個文化一定時期的 形式固守為目地,從而僵化了文化本身,捆綁了民族的發展。

我們這樣說是有充分依據的。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特徵與實質,我們就會發現從宋明以後,確實中華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在一種因循和迂腐的力量帶動下日益沒落,在文化發展流變中的許多糟粕、偽道也被那些迂腐文人、犬儒者、心胸拳曲的統治者為著自己的一己利名而將其推崇為“傳統”,甚至以“禮制”的形式反過來桎梏了傳統論真正命脈。看看歷史,清前期康熙、雍正朝這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何嘔心瀝血、周旋於種種力量之間,做著艱難的人文整理與制度創新,我們就知道當時主流文化的變異與傳統精神的異變到了何等程度。而兩位君主承前啟後開啟的康雍盛世,到乾隆朝時代,如何在享受前輩成就的同時將真正傳統文化的真髓封殺而閉關鎖國,以一種自大和虛驕,無視於時代的變奏,甚至一再忽視歷史的機遇,導致後來積貧積弱,喪失了中華文明繼續開拓雄踞世界的機會。因為在明朝中後期,人們的觀念與文化狀態已經支離破碎,人文心理分裂的狀態與統治者一味酷虐相表裡,使得偽道盛行,假文絝節充斥,華夏文化的正大與光明的內涵被變異為陰暗與腐朽,這樣一種危險在康熙當政六十年中,他一直在從根本上孜孜以糾正。雍正受康熙遺命,在政治治道上做了非常大的開拓,比如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廢止了特權階層在國家經濟狀態中不正常的位置,直接為乾隆時代積下巨大的物質基礎。攤丁入畝,廢止了中國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建立了合於近代潮流的國家稅收制度,改土(司)歸流官,打去偏遠地區和少數族地區的土皇帝制度,使全國的文化與制度統一起來。而且雍正繼續康熙的做法,與西方國家保持著很好的人文與科技溝通,並不排斥這些夷之長技,他甚至戴著西洋假髮,把自己打扮成法國人讓傳教士畫家給他畫肖像。

有清前期,通過康熙皇帝的奠基摹運,承繼于雍正皇帝的雷霆手段,實際上為乾隆時代的繁盛強大奠定了一個非常扎實的基礎,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中華民族處於世界最好的突破鋒口,為中國文化的全面整合與人文開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但乾隆個人的因素卻沒有很好地運作這個歷史機遇,在國家成就方便,除了《四庫全書》這樣的文化工程差強完成外,國家指導思想方面虛名假譽的東西太多,閒情守成的東西氾濫,乾隆個人雖一心追慕康熙皇帝的治道,卻鮮見追隨於他的胸懷,最重要的是由於個人的文化與教育的理念、體系運作日益狹隘僵化,到了他的晚年幾乎就是走到傳統文化的反面去了,從而使當時占國家統治地位的國家文化,不過是贗品的“傳統文化至上”,我在《文化的大脈》一文中說過:“乾隆年間, 英國外交大臣馬伯恩勳爵來中國商談中英貿易,帶來了世界當時最先進的兵器系統和交通系統,諸如火車、大炮、槍械等,交換中國的茶葉和瓷器。當時富甲天 下,占世界生產總值二分之一以上的大清帝國主宰者,中國歷史上以風流和好玩著稱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的淺薄和狂妄,卻使力促這件中外交流盛事、 可能徹底改變歷史的中外貿易與交流成功的首輔大臣和坤的一腔富國強邦大願落空。後來和坤在政治鬥爭中被嘉慶帝抄家,還被誣為貪贓枉法。爾後短短幾十年,繼 位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更小氣,更僵化,等到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攻入圓明園後,他們驚異地看到當年英國使者帶來的先進的大炮和火車模型除了停在圓明園裡被作為 展覽品,顯示天朝上國“四夷威服”的虛榮外,一無所動,這個擁有如此悠久文明、如此眾多才智之士的國家,因為國家管理者的淺薄錯誤,從來沒有組織過人力物 力去研究,去知己知彼“中學”是 什麼已經只局限於形式禮儀的認識了,許多人以為穿長袍,打躬作揖就是“中學”了;對皇帝三呼“萬歲”,雙腿下跪就是“中學”;說“之乎者也”就是“中學” 了。這樣的整體社會文化體認的錯誤,使真正的傳統文化的精神掩埋在荒煙蔓草間,最終不可複振。因為傳統文化的心法已經淪喪了。”

那麼大家知道,銀樣蠟槍頭看上去鋥亮雪白,與真槍頭一般無二,實際上一碰真實立即現形,但你不能說那本初的真槍是不好的。廉價的鋯石打磨出來折射的光亮也可以象真正的鑽石那樣發光,可是它是假的,絕沒有金剛石的內涵,你不能說他不能承載高溫高壓就說鑽石是無用的。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曾經有一個描述性的說法,就是“傳”者一脈相傳,來自那不變的宇宙絕對精神的法則和真理,薪火承傳而不滅之精魂,是宇宙不變的真理,是來自至微觀而演化萬千之原始力量和思想在不同角度層次的真實表達。而統呢,就是籠而統之,貫穿於萬事萬物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智慧奧妙。這個東西是簡易明確而不為外物所乘、不因時間地點而變化的,得到這個真理智慧可以禦化萬事萬物的。

如果我們細分析,就會發現中華真正的傳統文化,它有非常明確的幾個特徵:

(一)真理的永恆性與制度人文的變通性相表裡的體用一如,動靜相乘。中國古代以儒釋道三家並稱。從三家原典來看,他們都在闡述同一個東西,都講出相互貫通的理,大成儒家經典《大學》,講生命大成功學問與境界修煉,開篇即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具體的道路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步驟。孔子講:“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尚書》在記述堯舜禹三代相傳事實時,他們相互留下的治道叮囑只有一句話:“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強調生命應該精誠一理,守死善道,中庸持慧,內聖外王。認為人與宇宙是一體,人能夠通過“養吾浩然之氣”,達到“至大至剛,充塞天地之間”,同化宇宙而致永恆。釋教通過戒定慧三學的不同法門修煉,也都要達到與宇宙法的更高存在同化合一,《金剛經》雲:“一切聖賢皆依無為法而有差別”。道家經典之《道德經》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得非常明確,就是宇宙中那個絕對精神是不變的,而全部傳統文化中最高層面的修煉文化,都是直接點到那個傳統文化的真髓的永恆不變。那麼這個天道的特點是不是人就無能為力了?是不是“道法自然”就形成保守文化呢?否!道法自然的真諦恰是“法用自然”之道,是非常主動地化運天道,也就是古人講的“參天地之造化”的意思。這就與《易》之思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構成一個互文,就是說根本的真理性的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但人的制度文化形式、社會表達方式這個是要依據歷史運化而主動調整的。這個意思在大成儒家經典之“六經”《易》的開篇就非常明確地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種非常坦誠、開放、注重內修德行、外任事功、內聖外王、內外平衡相得相成的一體存在,是超人格的永恆的,不論人的高低貴賤都應遵循並作為元規則來看來保證的。即以天子之尊,也不過是代天牧民。憲章文武的意思也就是祖述天道,用以指導個人的生活和國家民族的根本大事,體現出來就是傳統文化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講仁德愛民,作民父母。因為天道的永恆,從來都是尊崇敬仰,而不是虛偽欺詐的。也就是說它的尊嚴性應該保證其不因人一時的利益而去隨意更改和解釋原典,那些偽道之人表面看上去是在推崇傳統,實際上傳統這時不過是其掩蓋其真實私利壞想法的遮布。

(二)開放性的學習精神。孔子講:“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止于個人修身,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家人文基石,就是我們從來都是對外來文明取開放態度,“師夷長技”並非只是從袁枚而來,實際上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取長補短,師夷長技融煉民族人文與技術體系的過程。趙武靈王與匈奴作戰,發現中原戰車弱點很大,長袍寬袖不適宜於戰場作戰,遂有“胡服騎射”之改革。大秦王朝在與西犬戎、南巴蜀作戰的過程中,學習了他們的長處,不僅制服了他們,而且將其長處運用到出神入化,從而使秦軍在統一六國中大顯神威。弩劍和散兵作戰技術、巴人戰陣文化(其虎賁軍裝束及其戰鼓系列就有借鑒),漢武大帝時代,與匈奴戰,起初漢的兵器長劍不僅強度不及匈奴,而且劍在運用中的局限不如匈奴彎刀,漢軍就立即向敵人學習,冶煉高炭鋼,打造匈奴式樣戰刀,馴練強大的騎兵,終將匈奴擊敗。大唐太宗時代,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神更是發揚到極致,在軍事、政治、樂器、舞蹈、農作物及其耕種方法、衣飾、宗教、藝術等方面都是胸懷六合,氣度浩然,將各民族的優秀技術、人文融為一爐,構造了千古高度的大唐盛世。爾後宋的守成文化,偏安江左,背離了傳統文化的正經,元朝則是創新開拓,並且吸納各民族的精華文化,到明朝早期,鄭和下西洋時候,中國在技術科學、人文科學上的高度是不言而喻的,大清時代康雍兩朝,起廢更新,基本的治國思想是開放的,比如平定三藩與攻打臺灣,康熙皇帝派人督造、購置的荷蘭快船和西式大炮,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重用西方傳教士刊定曆法,在制度人文方面基本上還是開放的,他本人對西方數學和天文學有很深的造詣。然而這個精神在乾隆晚年弄沒有了,到嘉慶朝,他基本上就是在乾隆作太上皇的陰影下度過他的七年皇帝任期,後來咸豐以降,中國已經徹底喪失了先機,錯過了大好的歷史機遇。即使這樣,以大國之大,人心尚或可用,但那拉氏當政六十年間,否定了光緒帝的維新新政,從而使復興中華的努力功敗垂成。這應該被看做是偽傳統與真正傳統文化的交鋒,可惜的是當時的人文心理與文化末落,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解與僵化的禮制讓這個交鋒出現不應該有的逆折。

(三)傳統文化的經世致用與反對偽道。當年孔子講學,從來反對的是食古不化,只知套用古人文字而無關時用的學問方式。他編的《春秋》,選取的就是當時的近代與當代的歷史來作評定。他教“禮樂射禦書數”,是切於世用的當時最先進的能力系統。他每到一國,必“溫良恭儉讓”以聞其國之政,周行六國,目地是要傳播他所總結和完善的大成生命經營之道與群體道德通過禮儀倫理的重建達到昇華之路。而延到朱熹、王陽明,他們所講的內涵都是同一個,但形式卻是不同的,目地也是要順應不同時代生命的觀念認識以便更好地教化社會。但這個主流在近代以來日益沒落,偽道盛行。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講了志在大同的文化方向,實際上他因應于小康之世講出的治道思想,目地是要返歸傳統文化所推崇之大同盛世,可是後代以來,以“家天下”為傳統,到後來越來越狹隘局限,把許多特權欲望居然以“禮制”的形式規定下來成為國家生活的制度,從而變異了禮本身的內涵,實際上是借著這張畫皮來掩蓋私利和貪欲了。同時由於小人儒滋多,為著一己的名利欲望,與政治私權相勾結,不再以“天下為公”為努力,不再真實奉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正統儒家思想指導,不再是“殺身以成仁”,而不惜“貪生以害仁”,這樣因循、流延的文化謬種代代層積,從而將真正傳統文化的鮮活生命力封殺,代之而起的是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教育領域的奴才哲學和升官發財之術,很難有為民申命,為國運氣節而不惜生死的凜然正氣,更沒有道觀天下,隨時調整自己的氣魄和能耐,這樣的“文化”還能說是傳統文化嗎?它只是打著傳統標記的偽“傳統”。在這樣腐朽守舊僵化自私的人文心理支配下,焉得不敗?關鍵時候,認為“民心不可用”,錯誤估計中華民族歷史厚澱的人文力量,只是為了腐朽的特權階層利益和位置而一味愚民,弄得整個文化狀態一潭死水,而且在國難家破的當頭屈膝於外辱,媾和還自上下通謀打理由,喪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士”之精神,而整個社會心理還從已經沒落的狀態下給予同情、理解,這樣的國運衰弱,難道不是拋棄真正傳統文化之過嗎?到今天許多人還覺得李鴻章如何老成謀國,那些割地賠款的條約如何具有隱忍精神,那些犬儒文化犬心不死,而且哈化嚴重,以為讀了一兩本書,受人一吹捧就是聖人的大有人在,以為身軀彎九十度的鞠躬就是“有禮”,這些敗渣偽道一日不清除,我看中國將在錯解的偽傳統下葡伏,而人文的起廢更新將非常艱難。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一個層面上,《易》之乾坤兩卦文言就說得非常明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種完整的獨立性和和諧獨立性完美統一的內聖外王之道,無論小到個人還是大到國家,都是一脈貫穿的精神,在文化的特徵上就是不保守,勇於開拓,勇於為正義而犧牲,開放兼納,永不倦怠的精神,正是因為中國近代喪失了這個文化的精神,才被西方新興的技術列強打敗。而中華文化要復興,也決不是復興幾件衣裳和照搬來古人禮節,而是審勢度時,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只有這個浩蕩、開放、光明的傳統正文化復興起來,我中華之強大、和諧、美好才會真正成為現實。


關於抗戰,被雪藏的歷史

2014-05-12 這不是歷史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李向陽和他的遊擊隊是虛構的,真正讓日軍聞風喪膽的軍隊,是國民黨的委員長衛隊。這支軍隊使用德軍的裝備,甚至有德軍教官親手指導。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蔣介石動用70萬國民黨軍隊,發動了淞滬會戰。在會戰中,國民黨空軍炸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炸沉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國民黨陸軍為補充戰損,而五次發佈動員令,超過半數團職以上高級將領以身殉國。

淞滬會戰未能阻止日軍佔領上海,卻改變了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戰略部署,還為上海資本向重慶轉移,贏得三個月的寶貴時間。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最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不是葉挺的新四軍,而是孫立人的國民黨新一軍。 新一軍遠征緬甸,以傷亡1.7萬人的代價,擊斃擊傷日軍10.9萬人。

在新一軍攻佔緬甸重鎮於邦的時候,下屬向孫立人詢問,如何處理日軍戰俘,孫將軍的回答是:“你去問問那些狗雜種,都誰到過中國,到過中國的就地槍斃,以後都這樣。”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中,只不過是消滅了一支日軍運輸隊。而平型關大捷,只是平型關戰役的一部分,平型關戰役又是太原會戰的一部分。

在南京雨花臺,委員長衛隊的兩個營,獨自阻擊日軍一個甲種師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一共只有六個甲種師團),平均每個士兵要堅守25米長的陣地,面對50名日軍精銳部隊的士兵,但勝利者依然是中國人。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影視作品中惡貫滿盈的張靈甫是抗戰英雄。在長沙會戰中,他率領敢死隊包抄小道,夜奪張古峰,為國民黨成功阻擊日軍,立下汗馬功勞。張靈甫還為抗戰丟了一條腿。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湖南常德(我們現在只關注那裡是快女曾軼可的故鄉)保衛戰中,國民黨74軍57師的8000名官兵,阻擊10萬日軍15天之久,最後只剩有200人還能夠戰鬥。

師長發出了74軍57師最後一封電報:"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師附、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74軍萬歲!"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武漢上空爆發過持續時間僅次於不列顛空戰的武漢空戰。那場空戰中,國民黨空軍擊落日軍飛機78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

在那個時候,每當防空警報響起,很多武漢市民不是鑽進防空洞,而是爬上房頂,為的是能看到日軍飛機被擊落的場景。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在重慶有17家軍工廠在敵機轟炸下堅持24小時不間斷生產。以金陵軍工廠為例,抗戰期間共生產迫擊炮7000門、重機槍1.8萬挺、步槍28萬支、手榴彈30萬枚、炸藥包20萬個。

60多年過去了,有幾個中國人知道日軍的投降書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我們只知道9.18日軍侵華,而不知道8.15日軍投降的情況?

日軍投降書文中多次出現:日本陸海空軍及其輔助部隊向蔣委員長投降,受降落款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特派代表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

要知道,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戰爭之一!它並不是光靠小米加步槍,只用遊擊戰、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就能打贏的。它是用了重兵集團與敵人浴血奮戰,才打贏的!

戰爭期間,國民黨陸軍有321萬1418名官兵壯烈犧牲,其中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國民黨空軍有6164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68架戰機被擊落。國民黨海軍全軍覆沒,所有艦艇全部打光。


【人物】晚年陳誠與蔣氏父子間的恩怨

2014-05-13 這不是歷史

黨國重臣

上世紀50年代初,蔣介石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除了蔣經國之外,陳誠算是一個特例。蔣介石一到臺北,陳誠便把軍政大權交還給蔣介石。陳誠的忠誠與能幹,使蔣介石對他更為信任和倚重。

自1950年3月陳誠出任“行政院長”起,蔣介石與陳誠可謂開創了臺灣政治之新時代。表面上看,蔣陳兩人沒有明確分工,但實際上蔣為“總統”,是國民黨“總裁”,軍隊和黨務上的事由蔣介石說了算,陳誠從旁輔之;而經濟和民政,則由“行政院長”陳誠負責,蔣介石較少過問。

陳誠出掌“行政院長”時,臺灣政治、經濟問題困難重重,金融動盪,物價高漲,學潮澎湃。為了穩住情勢,安定人心,陳誠做了好幾件頗具開創性的大事,如實行 “三七五減租”、改革幣制、糧食增產及實施地方自治等。其中,“三七五減租”與改革幣制兩項,被認為是戰後臺灣由貧困走向小康的起步階段。因此,陳誠在臺灣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

當然,陳誠之所以深得蔣介石重用,也與蔣介石用人嚴守傳統親誼觀念有關。蔣介石所重用的大多不是黃埔系,就是同鄉。陳誠不僅具有這雙重身份,而且對蔣介石 忠誠。正因如此,陳誠官運亨通,先是出任臺灣省“主席”,後由他“組閣”,出掌“行政院”。1954年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副總統”。1957年國民黨八 大,又由蔣介石提名,出任國民黨副總裁,兼“副總統”。1960年再度當選“副總統”。正如蔣介石本人所說的:“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注:陳誠字辭 修)

與小蔣鬥法

然而,由於蔣介石深受傳統倫理思想影響,早有將權位傳于兒子蔣經國之意。可以說,晚年蔣介石的最大心願,除了“反攻大陸”之外,就是傳位於子。毫無疑問, 蔣介石在臺灣擁有絕對權勢,只要他不主動放手,“總統”一職非他莫屬。但是,蔣經國的接班之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對於這點,蔣介石心裡非常清楚。

因此,在遷台之初,蔣介石就讓蔣經國先後插足於黨、政、軍、團,在各重要部門歷練,培植勢力。與此同時,蔣介石也利用各種機會,為蔣經國接班掃除障礙,先後逼走陳立夫,驅逐吳國楨,囚禁孫立人。然而,在蔣介石與蔣經國權力交接之間還橫著一個巨大障礙,那就是“副總統”陳誠。儘管陳誠不敢居功自傲,也不可能對蔣介石的地位發起挑戰,但對蔣經國卻完全以長輩自居,在很多方面與小蔣為難。

蔣介石為了幫小蔣培植勢力,又在臺灣組建“救國團”。對此,陳誠堅決表示反對,理由是應記取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分裂為黨團兩大勢力,不顧黨之將亡,惡鬥不休,搞得天下大亂的教訓,不要再為個人勢力的成長而另外弄一個“小國民黨”。但蔣介石沒有聽取陳誠的意見,而是堅決支持蔣經國發展“救國團”的勢力。

蔣經國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後,通過政工系統加大了對軍隊的控制,對陳誠的勢力也產生了衝擊。對此,陳誠予以抵制,並對蔣經國往往“得理不饒人”。而 蔣經國也自恃“太子”之尊,心中對陳誠頗為輕蔑;陳誠則個性強硬,向來就事論事,對蔣經國這後生小輩,自也不甘示弱,兩人衝突時起。

為了協調陳誠、蔣經國兩人之間的關係,蔣介石曾于士林官邸召見兩人。蔣介石語重心長地對兩人表示:“你們都是我們革命的同志,更是我最親近的兩人。如今我們退守臺灣,已經十年有餘,河山尚未光復,同胞猶在倒懸,你們兩人若還區分彼此,明爭暗鬥,那我們党國還有什麼希望呢?”蔣介石的調解,雖然使陳誠與蔣經 國不敢明爭,但暗鬥依然。

1958年的“行政院”改組。陳誠希望由他自己兼任“行政院長”,由黃少穀出任“副院長”。因為兩年之後就是“總統”換屆之時,蔣介石已連任兩屆,按“憲 法”規定,已不可能再連任,自然會將“總統”之位讓于陳誠。為此,他還希望王世傑以長輩的身份告誡蔣經國不要太急,等他幹完一屆後,再向他交班。王世傑又 將此事託付給了與蔣介石關係甚好的黃少穀。

黃少谷對蔣經國說:“辭修對你父親百依百順,又是與你父親共事最久的党國重臣,你應該尊重他,不要與他爭高低。你的治國才能,朝野欽佩,將來擔大任,舉國皆服。他幹一屆後,自然會把位子讓給你,由你來幹,你現在不必急。”

蔣介石知道後,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痛駡黃少穀,並對陳誠大為不滿。

與老蔣爭執

1958年6月30日,蔣介石提名“副總統”陳誠兼任“行政院長”。然而,陳誠與蔣介石在“內閣”人選上發生了激烈衝突。首先在“教育部長”人選上,蔣介 石主張由上一屆“教育部長”張其昀繼續擔任,但陳誠卻堅決反對。陳誠認為“教育部長”必須德高望重,希望由曾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出任。對此,蔣介石非常生 氣。他在日記中說:辭修政治上的缺點,就是他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對人不注重其基本政策與品性學術,而在其行政業務上以定取捨,此其所以不大也。

次日,蔣介石又在日記中記載道:

與經兒談曉峰(張其昀——筆者注)事。晚約曉峰來談,其調職問題,餘雖知其受北大派攻擊而遭辭修之無情打擊,亦明知此為胡適等反黨分子對党的重大勝利。孰知行政院長改組未露消息以前,此事早為胡適所悉,並以此預對曉峰示威,望其早自預備下臺,此實為余所萬不料及者。可知,辭修不僅不分敵我,已失黨性,而其 不守機密至此,殊為可歎。

上述日記表明,蔣介石最初對陳誠在“教育部長”人選問題上的不滿,還不算很嚴重,只認為陳誠“不察邪正,好聽小人細言”。然而,到了第二天,他從蔣經國和張其昀處得知在“行政院”改組之前,陳誠已將消息透露給“胡適等反黨分子”後,其對陳誠已是極為不滿,並上升到政治高度,認為陳“不分敵我,已失黨性”。

步入晚年的蔣介石,往往比較情緒化。一旦對某人產生了不良感觀,不僅很難改變看法,而且會愈演愈烈。果然,事情並沒有結束。蔣介石在7月10日的日記中再次寫道:

近日行政院改組中所發現心理上之影響:甲、辭修說話不實而取巧,令人懷疑,對其有不誠之感,此為一最大之損失,殊為辭修前途憂也。如何使之能大公無私,擔負大任。乙、黃少穀只想做官,把持政務,而不顧大體。丙、張曉峰之書生態度,恩怨得失之心太重,亦令人對學者難處之感,但此實辭修不誠有以致之。

從此則日記來看,蔣介石似乎之前對陳誠抱有極大期望,大有來日將政權交給陳誠之打算。然而,此事使蔣介石對陳誠“前途表示擔憂”,對其將來能否“擔負大 任”表示懷疑。更糟的是,對於蔣介石的態度,陳誠似乎沒有絲毫察覺,他甚至在“行政院副院長”的人選上繼續與蔣介石對著幹。早在7月7日,蔣介石就指示前來彙報“行政院”各部會人選的陳誠,“關於副院長與外交人選,以王雲五與黃少穀調任之”。但陳誠並不想讓王雲五做副手,而是想讓黃少谷出任副院長。為此,蔣介石更是生氣萬分。

然而,不知是陳誠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還是陳誠認為蔣介石對他信任不二。遲至7月13日,陳誠仍然沒有決定提名王雲五出任副院長,而是再次找到蔣介石,希望由黃少穀出任。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說:

十時,辭修來見,談行政院人事。彼對王雲五任副院長事並未有新行動,反來徵求我意見。其意在黃少穀,但要我決定,而陳雪屏仍任秘書長。余認為,其對余不應 如此詐偽不誠也,殊出我意外。三十年來苦心培植,不惜他人怨恨與犧牲一切情感而扶植至今。其結果如此,傷心極矣。此為余平生對人事幹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 次也。

此則日記表明,蔣介石對陳誠在“行政院”人選上的“固執”表示了極大憤怒,認為陳誠欺騙他,有負其栽培,是他“平生對人事幹部所最失敗、痛心之一次也”。

被蔣介石拋棄

依據“憲法”規定,“總統”的任期為6年,只能連選連任一次。蔣介石自1948年出任“總統”,1954年連任,到1960年剛好任期屆滿。這意味著蔣介 石依法必須讓賢。然而,蔣介石是不肯輕易放棄權力退位的。早在1958年底,臺灣省議會就籲請蔣介石第三次出選“總統”,而蔣介石也極想再度連任。

然而,蔣介石的連任問題,卻遭到外界反對,其中以《自由中國》反對最為激烈。《自由中國》先後刊登了《蔣“總統”不會做錯了決定吧》、《不要再玩弄政治霸 術——告國民黨當局》等文章,明確表示“反對蔣介石三任總統”。甚至連胡適也公開反對蔣介石“修憲”與參選“第三屆‘總統’”,他通過陳誠、張群、王雲五、黃少谷等黨政要人向蔣轉達意見,反對蔣連任“總統”。

然而,對於胡適的勸告,蔣介石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對胡適避而不見,並在日記中對胡謾駡。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與辭修談話,彼以胡適要我即作不連任聲明。余謂其以何資格言此?若無我黨與政府在台行使職權,則不知彼將在何處流亡矣。胡適無恥,要求與我二人密談選舉總統問題,殊為可笑。此人最不自知,故亦最不自量,必欲以其不知政治而又反對革命之學者身份,滿心想來操縱革命政治,危險極矣。彼之所以欲我不再任總統之用 意,完全在此,更非真有愛于辭修也。因之,餘乃不能不下決心,而更不能辭也。

由於胡適、王世傑與陳誠關係密切,而蔣介石的連任,又直接關係陳誠能否繼任,因此蔣經國等人懷疑陳誠與《自由中國》串通一氣,阻止蔣介石連任。王世傑向陳誠建議,主動向蔣介石辭去“副總統”來阻止蔣的“三連任”。

然而,蔣介石並不為所動,反而召開“國民大會”對《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進行修改,規定:“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這樣,蔣介石不但可以“三連任”,而且可以無限制的連任。至此,陳誠繼任“總統”的希望徹底破滅。

雖然蔣介石再次提名陳誠兼任“行政院長”,但陳誠已是心灰意冷,並以身體不適為由向蔣介石請辭。然而,蔣介石只准其請假,不准辭職。直至1963年國民黨“九大”後,蔣介石才決心改組“行政院”。是年12月,蔣介石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換人案:

行政院兼院長陳誠同志,主持政務,卓著勳勞,唯以久任繁劇,體力漸感不勝,曾迭次申請辭職,均經懇切慰留,最近以健康關係,再度懇辭,為期陳誠同志能獲較為充分的休養機會,俾能迅速恢復健康,爰擬勉徇所請,准予辭去行政院長職,並提名嚴家淦同志繼任行政院長。

蔣介石推嚴家淦出任“行政院長”,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嚴家淦是一位技術性官員,在國民黨內無派系,無歷史淵源,對權力較為淡泊,不會影響蔣介石既定的傳子方針。事實證明,蔣介石的選擇是正確的,嚴家淦為蔣介石父子的權力交接非常成功地扮演了承前啟後的角色。

1965年3月5日,陳誠在臺北抑鬱而終,享年68歲。

本文選自舊聞新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