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味的溫暖
2014-9-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9| 評論數: 0
@ 陳青曄: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地熱孕育了相當多的溫泉。從北到南,台灣的溫泉滋養了無數百姓,諸多溫泉更是免費對民眾開放。台北陽明山上的免費溫泉, 有男湯和女湯,外面還有可以泡腳的小湯池,相當人性化的服務為民眾提供了諸多的便利。周末的陽明山上,看著大人小孩攜家帶眷一起享受這大自然的饋贈,感受 溫泉帶著微微的硫磺味的溫暖。
身處異鄉不期而遇
2014-9-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8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洪鑫誠/台灣大學政研所陸生)
光陰易逝,看著日曆進入2014年的9月,心裡卻仍念想整整兩年前的那些來台時光。現在,已經是陸生來台的第四個開學季。早該料到,習慣了被叫學弟的我,終於也在研究所的第二個年頭,難逃被叫學長的命運。
這個暑假,匆匆輾轉於兩岸三地的一些城市,與一些有趣的同伴,迫不及待地相識,又相見恨晚地離去。以為自己早被旅程打磨成一個不知冷暖的人,因此,送家人去八里海港時我不難過,送摯友進松山航廈時我不難過,因為我們終會再見。
可是,當我在桃園機場接新一屆來台陸生學弟妹的時候,我卻莫名難過。因為除了一份接機名單之外,我對所要迎來的人們一無所知。也就是說,在那川流不息的人海中,除了極少數之外,都將成為過客。
早晨十點,醒目的航班時刻表繁忙地閃爍,我們一群人掛著笑臉,舉著台大的牌子,直面那個可左可右的出口。
我說:「你們看,那個人像不像是來念台大的?」同學說:「你們看,那個人好像朝這邊來了。」我們翹首以盼,滿心期待,然後不停地錯過。
我知道,每一束目光都或多或少被走出來的某個面孔吸引,然後眼睜睜地,看那個人走向我們,或漸行漸遠。我們就這樣接來他們,然後試著把與台灣有關的種種長篇短篇故事傳承下去。
在 回程的客運巴士上,我和剛剛接到的學妹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曾在同一時間地點,被那場民國101年的台北101跨年煙火淹沒。我說:「看來兩年多以前我們 就本該認識。」她說:「在台北有那麼幾個好朋友,但有的在國外還沒回來。」我看了一眼窗外,想起方才在接機大廳上演的接機戲碼,頓覺人生如戲。世界那麼 大,有時候我漂洋過海來看你,你仍遠在重洋不知情。
這幾年來,我在學校裡經常發現,在台陸生最喜歡互相提一些表面膚淺實則脈絡深長的問題,並從各自的答案中找尋彼此期待的契合。「你從哪裡來?(之後)到哪裡去?」當然,還有「為什麼來(台灣)?」事實上,人和人之間的同與不同,常常正在於他們內心對這些問號的回擊。
這一年,新鮮人同樣一次次地向我丟來這些疑問,正如我當年丟給別人,和他們今年丟給同學一樣。我知道,有的人曾來過這裡,或悲或喜、愛恨交加;而有些人從未涉足此地,懷揣著擔憂、希冀或滿懷欣喜;有的人從千里之外的東北跋山涉水,有的人自一海之隔的福建近水樓台。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或是更長的時間裡,有的人會在三點一線之間奔波勞碌,然後匆匆離去。有的人會在春夏秋冬之際看見台灣,走到鄉間巷里。
日 新月異的時代裡,「一期一會」尚屬不易,何況身處異鄉不期而遇?我們中的很多人也許會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但也一定會有人彷彿從未來過。就算是那些曾經以 為會和你感情深厚的人,到頭來不過是相視一笑。你也不會忘記這曲悲歌的背景,有著福爾摩沙的旋律,和椰林大道的浮光掠影。
而對於同學們之間所提的那些問題,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回答時的厚實感:「回來台灣,是因為第一次走得太急,把心落在這裡,而自從我回來以後,還遲遲不忍離去。」
生活裡處處有台灣痕跡
2014-9-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4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袁小林/廣東)
上世紀90年代,瓊瑤的愛情小說開始風靡大陸。這時候,我迷上了一本叫《台港文學選刊》的雜誌,從中我讀到很多台灣的小說、散文、詩歌。這本雜誌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領略了台灣的風土人情,瞭解台灣人的生活。我從這本雜誌上認識了很多台灣的作家。
那些年,我訂閱了《台港文學選刊》,每一期雜誌來到,都是我最快樂的日子,我總是迫不及待閱讀那些與大陸文學很不相同的小說,那些作品向我描述了一幅幅台灣的都市鄉村畫面,台灣人的酸甜苦辣、愛恨情仇,那裡的一切,對我來說,是如此的遙遠、陌生而不同,同時又似曾相識,似曾認知,似曾瞭解。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推進,90年代後,台灣的商人和企業紛紛來大陸投資開工廠。越來越多的「台灣」產品進入我的生活。旅遊中泡吃 「味全」的康師傅速食麵,忙碌中去「永和豆漿」喝杯豆漿、吃碗牛肉粉或魯肉飯,下班後和友人去「上島咖啡」喝杯藍山咖啡。
如果近視,去「寶島眼鏡店」配一副無邊眼鏡;書房裡用舊了的電腦,從「宏碁」又換成了「華碩」;過生日朋友送了一個hTC手機;逢年過節,給孩子們買「徐福記」糖果和「旺旺」米餅;去年,甚至有學生來找我,高興向我報告:「老師,我要去台灣的輔仁大學讀書了。」不知不覺,好像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台灣了,處處都有著台灣的痕跡。
台灣過中秋 特愛吃烤肉
2014-9-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任宋丹/浙江)
人們都說,月圓人團圓,站在窗口,看著逐漸豐腴的明月,似乎心底有那麼點覬覦,覬覦曾經在家的年華,覬覦悠然相聚的生活。然而,作為一個吃貨,看著月兒,也不由想起了那鮮美的台灣烤豬。
燒烤在台灣是蠻流行的,有比較重要的聚會亦或是傳統的節日,往往成為朋友、家人間的一種常規活動,而對於我們外鄉人而言,就顯得格外新鮮有趣。
台灣的中秋,頭等大事是烤肉,再來就是吃柚子。在台灣過中秋,一陣接著一陣的燒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烤豬。那天學校辦了中秋聯歡晚會,肥大的兩頭大豬在校園廣場上翻騰旋轉,燒烤的師傅在那兒加著調料,控制著火候。
那天由於之前的伙食吃得過飽,當烤豬真正出爐時,儼然感覺自己已經難以下肚。可是,那味道卻著實誘惑不已,在老師的鼓吹下,夾起幾塊準備當夜宵,然而熱情的老師一直幫著夾,最終滿滿一大盤被收入囊中。
據說中秋烤肉大約興起於十七、八年前,其中一種說法是,二十多年前台北市民張新論率先中秋烤肉,帶動社區風潮,之後就傳遍整個台灣。喜歡熱鬧的台灣人一下子把這喜慶熱鬧的活動拓展成一個有趣又獨特的習俗,特別是中秋烤肉,將好友、家人的距離進一步的拉近。在信息時代,機器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疏遠開,而烤肉則是一種彌補的手段。
至於吃柚子,也有一說是為了因燒烤容易上火而降火的水果,柚子有一種淡淡的香味兒,感覺十分清新又新奇,而「柚」字發音上又與「佑」諧音,有吉祥的寓意。
而今中秋作為華人的傳統節日,卻慢慢被淡化偏遠,似乎很少再能看到古時那種千里相聚、團團圓圓的畫面。月兒在夜空中依然明亮,時而雲朵飄過遮蓋片刻,短暫的氤氳擋不住其閃耀的本質,只是不知道是否能夠永遠家人團圓,何時能再體會到熱鬧非凡的中秋節。
為高雄同胞祈福
2014-9-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立俊/上海)
之前高雄發生氣爆事故,上百人死傷。消息傳來,使我震驚,因為就在此事發生前一個多月,我才去過高雄,也到過這次發生不幸意外的三多商業圈。當時,看到那裡的繁華景象,各種商品琳琅滿目、霓虹燈光芒四射。我們還遊過西子灣、去過六合夜市等地,接觸過許多高雄同胞,他們熱情好客、待人和藹可親,令人難忘。
記得三多商業圈裡有家百貨大樓,當我們剛進店門,一位穿著華麗服飾的小姐便笑容可掬地迎上來,用親切話聲說:「歡迎光臨!」在店裡,小姐溫文爾雅地向我們一一介紹商品和價格;到了食品處,還主動要我們品嘗她們店裡的美味食品:「歡迎品嘗,嘗嘗不要緊,喜歡的就買,不喜歡的就不買,買不買都沒關係。」我暗自思忖:「小姐你現在的話別講得那麼好聽,若我們真的一樣東西不買,到時你不拉下臉來才怪哩。」
小姐陪了我們導覽講解了足足二十分鐘,估計她的嘴巴早已很乾了,我與前來的朋友都有點不好意思,為了不讓小姐掃興,大夥商量決定買樣東西,給她一點面子,於是我們就決定各自選購一條領帶。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家中已有好幾條領帶,根本用不著再買。
小姐也真會察顏觀色,看到我們臉上有些異樣,心裡立即明白,但仍對著我們笑咪咪地說:「先生,你們如果不需要,也別勉強買;買了無用也是浪費。」實在大出我意料之外。
據說台灣商店裡的售貨員或導購小姐,除固定工資外,還要看工作成績好壞給予報酬,若僅是在商店轉轉玩玩,什麼也不買,小姐今天得到的就是「零」。然而,她們並不在乎這點,而是堅定執行店規「買與不買同樣對待」,體現了台灣服務業誠心實意為廣大消費者服務,使我大受感動。
如今高雄出了大事,我心裡不由得想起在高雄所遇之事,也掛念起那位導購小姐,不知她現在怎麼樣了?我們衷心希望台灣同胞們安然無恙,並為高雄事故中遇難同胞悲痛。祝願他們的親人不要過度地悲傷,堅強起來,為在天堂裡的親人祈福。
兩岸都可以再多做一點
2014-9-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99| 評論數: 0
在漢字之旅的那八天裡,我與台灣學生有了一個近距離的接觸與交談,起初的我們還都小心翼翼,對於兩岸關係問題未曾觸碰,但隨著逐漸熟絡起來,本以為會尷尬的話題也被我們提上交談日程。
一些台灣同學認為,部分台灣民眾不願意回歸祖國,是因為一些歷史所存留下來的陰影,以及大陸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現狀。
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後給台灣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以及之前曾爆發過二二八事件,這些不好的印象就在台灣民眾心裡紮下了根,由於這些人是從大陸敗退台灣,一些民眾會想當然的認為大陸人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秩序可言。而現如今,隨著赴台旅遊人數的增多,某些大陸遊客行為上的不當之處,使得一些不瞭解大陸的台灣民眾對大陸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此外則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從出生就生活在台灣,對於大陸並沒有深厚的感情,對於曾經的歷史也沒有切身的感受,很難體會老一輩人的那種鄉愁。而歷史上台灣曾從大陸被分割出去,被殖民、被拋棄的歷史使他們缺乏安全感,也因此更看重現在得來不易的自由。
當然,除此之外必然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導致台灣一些民眾不願意回歸祖國,但就這兩點而言,依我之見,大陸能做的還有很多。
首先就是交流,我們需要與台灣開展更多的交流活動,讓台灣民眾更多的去認識一個真實的大陸,讓台灣民眾瞭解,即便大陸的確存在有些民眾素質還不高,但並非皆是如此,大陸也並非他們想像中的落後、混亂,以此來消除一些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偏見,讓諸如「吃不起茶葉蛋」和「買不起筆電」之類的誤解不再發生。
其次,大陸自身也該從台灣民眾的眼中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加強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狀況。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大陸從自身做起變得更好才是關鍵。
最後,我們在強調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時,也當給予台灣更多的安全感,以提升台灣對於大陸的歸屬感。大陸與台灣之間應該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大陸還可以多做一點,也期望台灣同樣為兩岸關係發展再多做一點。
台灣學生打工掙錢 學習獨立
2014-9-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82| 評論數: 0 |原作者: (Yolanda/台灣大學中文所陸生)
這學期接任了學校兩門課的助教,開學初和同一門課的其他幾個助教一起聊天,才發現他們身上大多還有好幾份工作,校內校外都有,有同學在補習班兼課,有同學申請了三四門課的TA(教學助理),也有同學在學校附近的飲料店工讀,平均下來每個同學一個月大約都有三萬以上的收入。這讓我很驚訝,研究所的功課原本就已經很重,怎麼還會有時間和精力做這麼多份工作,但這對他們來說似乎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問及原因,A說他早在大學的時候就開始自己負擔自己的生活,每個月還會給家裡寄錢;B說除了需要負擔自己的生活所需,還要存錢,因為畢業還要還學貸;C則說因為他曾經重考過兩年,覺得自己到了該要自立的年紀,不願意再開口向家裡要錢。
台灣同學自力更生
以我這一年在台灣的觀察來看,這好像並不是個別的現象,周圍的許多台灣同學基本上除了在學校擔任TA,身上往往都有五六份家教或補習班的工作,每天風裡來雨裡去,一面要顧好功課,一面還要為生活奔忙,讓我這個懶惰鬼幾乎難以想象。
我有一個好朋友,上學期說,她有一天家教完回來因為太累,洗完澡,一邊還在吹頭髮一邊就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吹風機還在耳邊嗡嗡響著,差點就要弄到火災。我很心疼,問她是不是應該推掉一些工作,她搖搖頭無奈笑笑說,那樣就交不起房租了。
雖然不曾問過,但我感覺這些同學的家境應該不至於太糟,有人說,他們很多人其實不過是賺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化妝品,名牌包包,iPhone,又或是想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點,但這又有何不可,想要的東西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並沒有什麼不對,而且正為如此才會更懂得珍惜,也更能體貼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比起凡事倚仗家裡的寵溺、只會伸手向大人要錢,要好得多了。
每每與台灣同學聊到這些,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罪惡感,剛來台灣的時候,父親擔心我太辛苦,甚至讓我連助教都暫時不要做,儘管後來我還是有申請兩份助教的工作,但學校發給TA的獎勵金連交學費都還遠遠不夠,更不用說在台北交房租和吃飯,(當然,陸生無法在台打工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大陸父母過度寵溺
暑假回大陸的時候,我約過三五好友出來見面,還在讀研究所的,幾乎都沒怎麼在自己打工賺錢,就算有,大多都也是在企業實習,目的是為了裝飾以後求職的履歷表,薪水卻不怎麼在乎,因此即便沒有學費的壓力,生活還是必須要依靠父母,在國外念書的同學就更是如此,一方面學費、生活費十分昂貴,另一方面打工的環境也相對艱辛,因此揮霍父母的錢也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中國大陸這一代的父母和孩子其實很少有這種觀念,讓小孩18歲以後開始自己獨立生活。對於獨生子女的寵溺,使得依賴父母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種順理成章的習慣──讀書靠父母,出國靠父母,結婚靠父母,買房買車也靠父母。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的家庭通常有兄弟姐妹,所以整個家庭的寵愛不可能都傾注於一個孩子身上,因此台灣的小孩相較之下會比較懂得體恤父母家庭,又或是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年以後必須獨立的觀念,所以我身邊的這些台灣同學在這一點上才會顯得特別的獨立,也因此常常讓我自愧不如。
學習累積社會經驗
當然也有人說,在應當讀書的階段一味選擇打工,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其實是很寶貴的,在這段時間多聽一門課、多讀一本書、多參加一些活動,對於人生的幫助也許會比在7-11當店員或在麥當勞炸薯條要大得多,離開學校以後還有漫長的時間讓人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如果家裡有能力支持自己的學業,實在不必急於一時。
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平衡點,學生打工固然有好處,但在有限的精力下,選擇怎樣的工作,如何分配和管理時間,這都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衡量,而在這過程中,何嘗又不是一種社會經驗的學習和積累。
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念研究所都似乎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人生階段,二十多歲的年紀,想一想在父母那一輩已經是要賺錢養家的了,而隨著年紀漸長,周圍的許多同齡朋友也都紛紛成家立業,於是還在學校裡念書的研究生,也就像是站在門檻上,一隻腳還留在校園,另一隻腳卻又不得不踏進社會。因此或許也不難理解,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研究生們,不甘願也不好意思再繼續當米蟲。
呈現兩岸青年差異
我想並非每一個台灣的家庭都是如此,由於交往圈子的限制,我周圍的這些現象很可能並不能概括全部的台灣大學生,這可能僅僅只是台大學生、或是台北學生的一部分特徵。
不過,在台灣的這一年,漸漸感覺由於兩岸從小接受的教育、文化觀念、家庭背景的不同,使得兩岸年輕人的差異在許多細節上體現出來,不存在純然的好壞對錯,但看看自己,看看別人,倒是常常發現一些十分有趣的對比,而這或許也正是此行的目的所在吧。
在古堡看歷史
2014-9-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5| 評論數: 0
@陳青曄:安平古堡是台南的地標性建築。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從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根據地、鄭氏王朝三代的府邸穿越時代的風雲巨變屹立至今。往往越是極具歷史意味的建築,越是凝結著無數人的聰明才智。古堡裡的一座小塔,建築風格頗具歐美特色,爬上去就可以俯瞰整個台南城,一切美景都盡收眼底。從一個小口看到歷史的變遷和一座城的全貌,以無聲而又絕美的方式述說古今,是種別樣風情。
令人羨慕的自由
2014-9-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8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韓緒麗/江蘇)
離開台灣前,朋友對大陸的「高牆」早有耳聞,常開玩笑:「你回去就不能用臉書給我們按讚囉!」我總笑著說:「我們還可以line彼此,你別已讀不回!」
回來之後苦於牆太高,上臉書著實不易,line成了我與台灣朋友交流最方便的管道,聊近況,發牢騷,line的暢通無阻讓我覺得自己還在台灣未曾離開。但好景不常,七月初的某個晚上line毫無徵兆地被擋了,前一秒還在歡樂的聊天,後一秒就再也登不上。看著成百上千新訊息提示卻無法閱讀,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由」的可貴。
去年冬天在高雄遊玩,搭出租車去火車站,司機聽到我們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很快判斷出我們是「阿陸」。他笑著指著路邊的紅綠燈問:「這個你們那裡有嗎?你們看得懂怎麼走嗎?」又指著不遠處的85大樓問:「這種高樓怕是你們沒見過吧?」
同行的湖北姑娘快人快語回他說:「您是30年前去的大陸吧?大陸早就不是您想像的那樣啦!我們近些年發展地很好呢!」只聽司機師傅一聲冷笑,「台灣多自由,我幹嘛要去大陸!」我笑著問他:「自由是什麼?」他說:「自由就是想遊行的時候可以遊行,想抗議的時候可以抗議啊!你們可以嗎?」
下了車,同行的友人為司機對大陸的刻板印象憤憤不平,她不理解為何一個沒有去過大陸的異鄉人口出此言,而我,卻一直反復回味著剛才那段對話。常常與台灣同學聊天時被詬病「大陸沒有自由」,每次都會拿大陸的網路管控來做案例,他們不能理解為何要封鎖大家常用的社交網路,我總也不知要如何解釋,講來講去,講到最後只能用一句「你懂的」結束這尷尬話題。
中年司機眼中的自由卻是另外一個面向,他理解的自由是民眾可以直白而不避諱地向政府發聲,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而遊行,抗議這種字眼與我而言只是課本上的一個考點而已,從沒有親眼目睹過,更不要說參與了。還記得兩年前釣魚島事件在大陸引發了多場民眾自發組織的遊行活動,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一場,但我沒敢親臨現場,哪怕是看一眼。
在台灣,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立法院萬人靜坐示威的場面對我來說很是新鮮,卻在好奇之餘總本能地站遠一些,我條件反射出的一些敏感舉動連我自己都覺得好笑,在台灣還是用大陸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不懂自由究竟要如何定義,但我看到靜坐的那些人臉上寫著自由,他們沒有恐懼,沒有害怕,有的只是對這片土地的關切,對這片土地的期望,不對現實妥協的倔強。看到這樣的場景,我不禁矯情地想起艾青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切。」他們遊行抗議,也是因為對台灣愛得深切吧。
我不羨慕台灣的藍天白雲,不羨慕台灣的人情味,但我羨慕台灣人的抗爭意識與不甘妥協的生活態度,這就是我理解的台灣人常說的小確幸,也是我以為的自由。
懷念我的台灣舅舅
2014-9-2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4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劉柏韌/山東)
1992年的暑假,媽媽突然來信,告訴我台灣的舅舅回大陸探親,要我們回家見面。這個消息很突兀,在此之前我竟然不知道我還有個舅舅,更不知道他在台灣。不過,這樣的突兀感只是一閃而過。
舅舅體型福態,腰帶穿在外面,上面掛著一個大錢包。我們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談論的話題,一是由於心照不宣的隔膜和謹慎,二是因為語言不太通暢。舅舅是青島人,卻在台灣高雄住了一輩子,現在說起話來已經聽不出多少鄉音了。
舅舅贈送媽媽一台29吋、平面直角的Sony電視機,那時候大多數的家庭還在看曲面電視。我們紛紛讚歎這種電視機是多麼地貴重清晰,舅舅淡淡地說:「我們家廚房裡都用這樣的電視。」舅舅給我們幾個孩子分了一些衣服,一邊說那些衣服「都是撿來的」。可是我們看著那衣服成色仍然很新,比大陸的衣服無論款式和質地都好很多,當然也是真心喜歡。
送禮卻說是撿來的
舅舅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耀眼的變化,也給媽媽帶來誇張的喜悅。舅舅的每一點與眾不同之處都讓她津津樂道。出門時,舅舅身上除了掛著一個錢包,還有一台NIKON的單反相機。媽媽興奮地告訴我們,舅舅的相機很昂貴,這麼好的相機卻從來不照人,而只照那些花花草草之類,可惜了。媽媽還說,舅舅特別喜歡「打的」,就五分鐘的步行路程,他也會把手一揮說:「打的(計程車)嘛!」
舅舅的回家之旅改變了媽媽,在人前身子挺得直了,頭昂的也高了,連說話的嗓門也比以前大了許多。我想,這主要還是因為兄妹團聚,親情的回歸吧。
1996年秋天,舅舅第二次回鄉。這次舅舅給我們家的媳婦們帶來了正式的禮物,金項鍊和金錶。舅舅非常注意自己行為的細節,上次回大陸沒有給孩子們表示心意,這次隆重地補上了。舅舅還特意給了我一個禮物,那是一隻石英錶,米黃色的錶盤,黑色牛皮錶帶,裝在一個藍色絲絨的盒子裡,非常漂亮。舅舅對我說這錶不值錢,是訂報紙的贈品,只是很精準,漂亮又實用,上班用得著。
為人既厚道又實在
舅舅送我們衣服,說是「撿來的」,舅舅送我手錶,說是「訂報紙的贈品」。可見他作人的實在和厚道,並不像媽媽吹噓的那樣奢華無度。舅舅年輕時在部隊給長官開車,退役後就開計程車,一生未娶。他動跟一位有家口的女人住在一起,那女人的孫子稱他「阿公」,那兒子卻稱他「阿伯」。一個開了一輩子計程車、沒有做過父親的老人,雖然出手闊綽,我能瞭解他其實並不是富翁。
2004年初,舅舅第三次回大陸,這是他最後一次回來,那時我父母親都已相繼離世。他是回來請我妹妹幫他診病的。我妹妹是他的親外甥女,他老人家有這個權利;妹妹在軍醫大學做教授,大學緊挨著附屬醫院,她也有這個便利。只是,老人返台時遇到了困難,他連買機票的錢都湊不夠了,就跟我妹妹借錢,這是人之常情。
可是,接著舅舅又說了一些顯然連他自己都不想說的話。他說前兩次回大陸,除了物品,還給了媽媽大約十萬台幣,還有一些美元;我父母生病後他又匯過來六萬台幣。妹妹聯絡了我和弟弟之後,決定每人各出兩萬人民幣給舅舅,我們不去想這錢應該算作什麼名目,那樣的情況下,那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去與不去都是痛苦
2013年春節過後不久,我妹妹收到一個陌生電話,是舅舅在大陸做生意的養子打來的。他說舅舅在台灣榮民醫院裡,可能沒有幾天時間了,問我們要不要赴台跟他老人見最後一面。我們兄妹幾個再次協商,在去與不去之間痛苦地選擇。那是真正的痛苦:去是痛苦,不去也是痛苦。
如今大陸人赴台旅遊已成平常,可是我們不是去旅遊,而是為了人性和良心的安生,去抓住時間的某一個瞬間,這在大陸兩地之間尚且不易做好,隔著那片海峽就更難。再者,舅舅在台灣沒有法律意義上的親屬,不知道我們赴台要費多少周折。我們甚至覺得那個養子打電話來只是一種禮節性的通報。最後,對於我來說,即使不害怕繁瑣漫長的審查和簽證的煩擾,在經濟上這種旅行仍然是難以企及的奢侈。
於是我們終於沒有赴台。但願舅舅沒來得及知道我們的回應就閉上了眼睛。那樣他或許會更安詳一點,甚至還有一點幸福:因為期盼中的等待總比孤寂中的失望來得好受些。
舅舅在西安治病時,把他的相機留給了妹妹。舅舅給了我們很多東西,可是只有這相機意味深長。那是光學和膠片時代的單反相機,顯赫了一個世紀,如今已然了無用處,而那個時候數位單反還沒有上市。舅舅的相機曾經是一部有經歷的相機:走南闖北看過很多景致,攝入鏡頭的統統是美麗的事物。
願舅舅在天國安好
而現實世界中還有醜陋,人尤其是複雜。還是媽媽說的對:「那麼好的相機,只照花花草草而不照人,可惜啦。」舅舅捨棄了他的相機,當然是由於他的年老和對我們的珍愛,除此以外,是否跟他的某種懊悔有關呢?
往事難追,只願舅舅在天國一切安好。
住在海旁邊
2014-9-2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70| 評論數: 0
@崇山山山:與朋友一起散步走在台灣北海岸的一個小鎮時,竟然發現跟網絡上很受歡迎的日本海邊小鎮相似的場景。隨著公路一直往海邊綿延,前面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海風吹拂著臉,大伙的頭髮四散飛舞。我想,住在這裡台灣的情侶,能夠在黃昏下來這裡散散步,是多麼浪漫的事,難怪遊客喜歡來台灣感受自然美景,住在海旁邊的民宿。
差異帶來隔閡 也帶來無限可能
2014-9-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45| 評論數: 0
在和台灣同學的交往中,我時常想,台灣同學會和我一樣把對方當成兄弟姐妹嗎。答案是,不一定。
當兩岸學生開始交流相處的時候,雙方總是覺得對方不瞭解自己。這種不瞭解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環境的差異上,因為我們彼此都很少真正去瞭解對方生活的環境。要瞭解一個地方,就必須真正深入當地,親自體會當地文化帶來的直觀感受,好的壞的,我們都能親身體會,並且看到其中的本質。而現在的兩岸,大多只是憑藉媒介來互相知曉,再加上一些主觀臆想,就形成了對彼此的看法,這樣完全不能真正的瞭解彼此。
現在兩岸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我們要把握好這樣的機會去瞭解,而不是做一個觀光客來一場膚淺的七日遊。台灣的上一輩人們,對大陸的印象大都還停留在上世紀貧窮落後的80年代,靠這種印象來聯結彼此,台灣豈會情願?而這一代的台灣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來到大陸,旅行或交流,對大陸開始有了瞭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皆是現實帶給他們的直觀感受。而身在大陸的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到台灣,台灣的輪廓,只存在於想像中。
台灣被大陸人們深深愛著,我們從小認識的台灣被包裝的很完美,友好的台灣人民,美麗的台灣風。但是真實的台灣到底是怎樣的?為什麼兩岸關係時好時壞?台灣人民是怎麼看待大陸的?台灣為什麼不願意回歸大陸?所有的問題我們都無從解答。
我們缺乏交流卻無法交流,我們想瞭解彼此卻不能瞭解。只有打破這樣的狀態,才能真正看清彼此的差異,才可能會有前所未有的瞭解。差異帶給我們許多隔閡,但也帶來無限可能。
看見兩岸的圍城
2014-9-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9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洪鑫誠/台灣大學政研所陸生)
錢鍾書著名小說《圍城》裡有個眾所周知名句:「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此一名句廣為流傳自有道理,這聽起來當然符合社會運轉的邏輯。然而,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動物,何況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可理喻」,我們常常只看見鳥籠上的金漆,就迫不及待地想住進去。
不難想見,在被海峽隔開的兩岸之間,定有座座圍城。行走其中的我,便總在不經意間,從人們的目光裡面,看見它們。
今年夏天,來自武漢的劉先生,才剛走出松山機場,便痛快地大口呼吸,他說:「終於聞到自由的空氣。」正如那些第一次來台灣自由行的朋友,鮮有不被寶島的清新麗質和樸素人情俘虜的。哪怕只是藍天、白雲、陽光和空氣,所謂大自然免費的饋贈,都給人久違的感覺。
去年今日,在隔海相望的另一個北都,我和來自台中的葉同學課後在北大漫步閒聊。那時霧霾難得收斂,陽光乘勢大放異彩,恣意鋪滿古樸的校舍,我們走過燕南園的時候,頗有些鳥語花香的意境。葉同學轉過頭來對我說:「我覺得在北大念書不錯。」
兩位好友能對一座城一見傾心,卻不意味著熱情永不會滅。事實上,唯有當你雙眼的溫度冷卻,城市的圍墻才會悄然浮現,你也才能看見,那些想要逃出來的人。
民主自由的台灣每天都吸引著千百成群的大陸遊人,而對此地習以為常的台灣人,卻經常對自己的家園投以擔憂或是抱怨。經濟騰飛的大陸,持續成為世界市場的寵兒,身在其中的大陸人,也一直都在羨慕著錢買不到的東西。如果劉先生在台北多留幾日,也能看到密布著的烏雲。倘若葉同學真的成了北大的學生,恐怕會懷念回不去的小確幸。現如今,兩岸再也不是你死我活勢同水火,仍然有著各自的引以為傲和難以啟齒的事,那麼遠在對岸的我們,看到浮華掠影,或踏上堅硬土地,自有不同故事。
朋友說,這一次來台灣,和第一次感覺很不一樣。上次迷糊而美好,這次漸漸發現不完美,卻很喜歡這種真實。而我,清醒地知道自己身陷圍城,可並不想逃。因為這些年來,台北的光鮮與陰暗,我都看在眼裡。但純粹的愛一座城,就是要在看清它的真面目之後,義無反顧地愛它。
聽海聲 開眼界
2014-9-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85| 評論數: 0
@陳青曄:台灣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寶島,四面環海,但是東南西北的海域美景各不同。有人說花蓮是台灣最美的海,可能因為面向太平洋,受到的汙染比較少,所以花蓮的海格外藍。即使台灣東部並不發達,但卻有最自然最原始的風味,不帶一絲雜質。許多陸客來台必到海邊,是因為在大陸一輩子也沒見過海,所以在花蓮停留一陣子,聽大海的聲音,反而開了眼界。
尋回大陸失落的文明
2014-9-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86|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晶/世新大學中文系陸生)
每每談到「中國大陸」這個名詞,印刷出版學老師的眼睛裡均閃爍著光芒。面對著這全世界最大的印刷出版市場,這位台灣老師從未擔心過她的學生會是只有22K的那一群。
而相比起傳播學院老師的信誓旦旦,中文系老師縱使不斷地嘗試在課堂上表達著他對於大陸中文研究資源之豐富,內容之廣泛的羨慕與讚揚,卻仍無法掩飾他對於中國大陸如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模樣的失望與無力感。
除此之外,對於更多的台灣人而言,「大陸」這個詞,是他們不太樂意在新聞上看到的。因為那代表著劣質,代表著廉價,代表著意識裡對於不平等,不自由,不文明的概括詮釋。
來台念書的這一年裡,我默默的觀察,廣泛的聆聽。曾經不斷嘗試辯解關於大陸的負面消息,但事實卻是這樣無情。它赤裸裸的證實著那些我從來不以為然的「片面之詞」。雖然報導裡或多或少說的太絕對,但事實終究是事實。
「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人們對於人事物的不尊重,人們對於道德底線堅守的放棄……」這些年,大陸的確是病了。但若只是一股腦的將所有的問題直指某一個政策,某一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似乎亦不太恰當。因為對於東方世界而言,維護社會秩序的不會只是政治和法律,更重要的是社會中默默運行的人情秩序。
而社會裡的人情秩序,說到底終究是來自於整體文化價值觀念的塑造和養成,一個生長著中華文化根源的國家,卻只想著在西方世界傳入的遊戲規則裡取勝,即便是成功了,這荒誕的勝利得來又是多麼可悲。大陸是過去挨打怕了,但其實也不至於變相認識,弄到把自己的文化也棄械投降。
曾幾何時,「我是中國人」是多麼驕傲的文化自信。我們包羅萬象,兼收並蓄:歷經盛世漢唐,延續千年華夏,傳承孔孟儒禮,爭鳴百家智慧。數不清有多少的國家曾為我們的文化甘拜下風,又有多少民族自古便視我們的傳統為源頭。
可從前講禮的,後人不講禮也不講理了;會表現出文明自信的地方,不再文明了。我們變得自私,變得肆無忌憚。我們打著經濟至上的旗子,丟了堂堂中華的臉面。
在世界歷史上最幸福富足的唐朝人,現在變了樣,成了「窮到只剩下錢」的有錢中國人。我們對於世界只是一個最大的市場,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只是一個GDP發展最快的國家。那我們無處安放的五千年文明呢?我們不以為意的傳統禮制呢?是在韓國嗎?在日本嗎?在台灣嗎?
大陸現在雖然在全世界眼中「大國崛起」,成為各國爭相想要搶進、分一杯羹的地方,但是除了不斷追逐經濟成長,同時也應該反省,將曾經擁有現卻失落的那些禮儀文明設法找回來;因為,大陸,你不應該只是一個市場!
聽聞與印象中不同的台灣
2014-9-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40| 評論數: 0
對於沒去過台灣、沒接觸過台灣同胞的大陸人來說,瞭解台灣的途徑大概只有媒體,媒體的報導程度與導向,決定了我們對於台灣的瞭解程度與認知。這次漢字之旅,我有幸參加,並且與來自台灣的青年學生進行對話和交流。與台生一起旅行,我們除了景點的參觀與體驗,就是彼此的交流,從服貿到藍綠之爭,從台灣的原住民到「外省人」,在台灣同學的言與行中,我認識到了一個相對真實許多的台灣。
學生不是鐵板一塊
媒體關於台灣學生占領立法院,反對服貿事件只是闡述式報導,並沒有深入到學生內部進行採訪報導,這使得很多大陸民眾以為「反服貿」反的就是服貿本身。也正是這種誤解,使得一些大陸民眾對於台灣學生無視大陸善意而感到傷心甚至憤怒,導致網路上出現了一些不當言行。然而,通過旅途中的交流我才瞭解到,並非全部的台灣學生都反服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支持服貿的;而參與反服貿的學生中,更多的是對於制度的反對,而非服貿本身。
這讓我對於整個「太陽花學運」以及台灣學生有了新的認識,我這才知道,原來台灣學生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與我們有那麼大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讓我們生長出不同的認識世界的心靈。面對權威,我們所能做的不只是接受,還可以是進一步的質疑、挑戰。
過去的我一直以為國民黨是台灣最有威望的正統黨派,而一貫有台獨傾向的民進黨難成氣候,可事實似乎並非我想的那樣。從台灣學生那裡我瞭解到,支援國民黨的那部分民眾,更多的是老一輩追隨蔣介石來到台灣的遺老,而很多台灣學生卻並不看好國民黨,他們認為國民黨腐敗無能,一再當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民黨的龐大黨產。
歷史上的二二八事件讓很多台灣人對國民黨印象極差,反之,民進黨似乎更能代表台灣本土意識,但又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每每需要他們站出來時,卻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政策,一次次讓支持者失望。
台灣學生所闡述的這些話著實令我震驚,我不知道這是否就是真實,也許只是他個人見解,但既然有人這樣想,儘管可能不代表全部,也足以證明它的存在,就足以打破我從前的認知。
我從未得知台灣還有外省人的概念,原來所謂的「外省人」就是1949年追隨國民黨敗退台灣,不會講台語的那部分來自各省各地的人。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有些外省人有著特殊的權貴待遇,導致外省人在台灣人的印象中並不好。
素質值得大陸學習
至於原住民,他們多分布在台中、台南,在一些台灣人眼中,中南部一些原住民是不思進取的形象,而在一些原住民眼中,台灣北部人傲慢、無理,也因此並不喜歡。我從未想過台灣還有南部人和北部人之間的不認同,還有原住民和其他族群之間的矛盾,這一切都令我愕然好奇。
分別的前一晚,我們幾個大陸同學與台灣同學一起自由活動,在喝礦泉水時,我得知,台灣幾乎各個公共場合都有飲水機,供民眾免費取水,礦泉水在他們眼中是一種浪費。後來又聽到一些台灣同學指出大陸公共設施存在的問題,從他們的言語中,我看到了一個基礎設施較大陸完善很多的台灣社會。
一個同學說,台灣人對於自身行為的約束性極強,他給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兩個台灣人在日本旅遊時有不好的行為,台灣民眾在報導中得知後群情激憤,對其聲討,認為他們抹黑了台灣形象。
在旅行期間,我們觀看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出開始後,很多遊客舉起相機不停拍照,營員們屢次勸阻都無果。相較台灣民眾的素質,大陸一些民眾的行為著實令人慚愧。在我看來,台灣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民眾素質,值得大陸民眾學習。
此次與台生的旅行中,我收穫了太多,感悟了太多,更體會到了交流的重要意義。旅途中,從台生的言行舉止和觀念交換,我認識到了一個從不曾想像過的台灣,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圖案、事件、不同觀念的人群。
從皮毛開始更深入
以往從媒體得來的訊息,在與台生作直接面對面溝通的時候,我才猛然發現,有時媒體也是習慣性的偏頗,報導片面的消息,讓我們只能得到某一種特定的視野,進而形成特定的、偏狹的意識型態和觀念。這些事情,如果不是透過親自驗證、自我思考的過程,只怕不會那麼容易就得到清楚的判斷和答案。
或許我所瞭解的這些,還只是台灣全部的皮毛,但只要彼此存在交流,我相信我們就能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台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台灣,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台灣,用自己的腦去思考台灣。再不會被謠言、被表相所迷惑、所引導。
認識一個真實的台灣,就從彼此的交流開始。
安靜的北海岸
2014-9-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59| 評論數: 0
@崇山山山:關掉手機訊號,跟朋友開著車,沿著台灣北海岸一直走。一路沒說什麼話,只是安安靜靜地看海。現代社會容易讓人非常煩躁,特別是在大陸的時候,感覺旁人總是一日千里地往前衝,我在大陸的朋友,通常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即便只是半天的休息,都讓他們不安。感謝台灣讓我保留安靜的一瞬間,還能停下來思考人生。
莫使陸生壯志煙消雲散
2014-10-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95|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晶/世新大學陸生)
時光荏苒,陸生元年即將進入第四個年頭,而在第一屆本科陸生蓄勢待發新起點的同時,我作為第三屆本科陸生,擔憂著他們的顧慮,也尋思著自己的出路。
由於兩岸教育政策的規定,前三屆陸生一開始便註定無法享有國立大學畢業生的驕傲,除了那數不清的利用課餘時間流轉於各國立大學課堂的曾經奔波時光,我們沒有任何註記能夠證明著我們獨一無二的時代青春。
相對於其他大陸青年而言,時代造就的我們,或許未必能成為最洞悉兩岸關係的那群人,但我們確實就是唯一的一群,用我們年輕的生命印記在兩岸交流發展史上的新生代力量。可就是這樣的我們,也許必須無奈做出現實與能力的抉擇。
我們親身體驗過兩岸百姓的真實生活,也有心想為兩岸發展連結做事情,但我們施展的舞台是否一定要與那冷冰冰的政治相關?事實上,我們比誰都清楚,唯有「不」時刻連結政治的未來,才能有無限潛力的可能。
除此之外,相比起在家門口念大學的孩子們,18歲剛過的我們不得不提前以一個完整的個人來面對社會。我們會有困難也會不時躊躇,但我們始終相信只要不選擇放棄,必須忍著淚笑下去的日子就絕不會只是一段經歷。而就是這樣在堅毅中迅速成長起來的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我們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的顧慮:
我們是否會成為不合時宜的能力者,我們的歷練是否只會是一個個人經歷,我們的未來是否只能成為知識的實踐者?而無法在失去所謂「陸生」名稱後,仍憑藉我們曾經特殊的經驗投入兩岸交流的明天。
我們躊躇滿志的來台,是否註定要滿載遺憾離開?21世紀是華人的世紀。在華人世界裡大陸是重要的,兩岸是特殊的。而全球化下的兩岸,縱使科技如何推陳出新,數據世界裡最關鍵的還是掌握接地氣訊息的敏銳人才。台灣需要崛起,兩岸亟待發展,精英應該在他恰當的位置上蓄勢待發。
就這樣,第一屆本科陸生要畢業了,可兩岸,你準備好了嗎?
台北燈節 遇見李安
2014-10-2 06:3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3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天碩/大同大學應用外語系交換生)
「遇見台灣。」我很喜歡用這樣的說法來談一年多前的台灣之行,因為她就像走過我青春歲月裡的某位朋友,我們如此熟悉,共度過一段絢爛的時光,然後思念至今。
我在2013年的春天來到台灣,做為一名大陸的交換學生,和同行的朋友們一樣,獲得了將近四個月的停留時間,而且交換的學校就在台北市中心,四通八達,出行極為便利。我當時就暗暗下定決心:如此的天時地利,我一定要珍惜在這裡的每一刻,絕不只做一個走馬觀花的遊客!而要竭盡所能,觀察台灣。
那時我來剛好趕上正月十五,台北市正在舉辦「台北燈節展」,燈節的主會場設在花博公園,從我們學校步行過去只要五分鐘。燈節期間的每一天晚上,我都呼朋引伴欣然前往。燈展的範圍很大,從中山北路一直綿延到花博公園,各種各樣的燈飾懸掛道路兩旁,把中山北路裝點得絢麗多姿,一如一場大型歌劇的序曲。
所有絢麗的顏色烘托出溫暖的氛圍,悄然驅走了春寒,讓人暫時忘卻了夜晚的寒冷,再加上充盈其中的屬於每一個家庭的歡聲笑語,快樂觸手可及。不僅如此,這種賞燈之樂更由己及人,讓本身互為陌生的人也由此熟悉起來,大家徜徉在五顏六色的燈海裡,有說有笑。有時候節日遊行隊伍經過,大家一起熱情地打招呼,笑聲、歡呼聲不絕於耳,讓這本身屬於每個家庭的節日更成為了全民的盛典。
在所有的彩燈裝置中,最讓我留戀和難忘的是一組以台灣建築為主題的作品,主體是台北101,五光十色的亮片密布在整座大廈燈模上,內部的白光亮起後,剛好將所有密布其上的亮片全照亮,色彩斑斕,極為耀眼。
彩色的光芒和相機的閃光燈融為一體,其中,能清晰地看見建築上用紅色亮片拼成的「2013」四個數字,讓我尤為驚喜的是,面對這個作品轉身向遠處望去,正好可以看見與這座101大廈裝置遙相呼應的真正的台北101大樓!而當時101樓頂的巨型屏幕上,正顯示著幾個大字:「棒!李安」,因為當時台灣導演李安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白光耀眼,儘管相隔十幾公里,還能清晰地看見!
這種恰如其分的契合好像是一種默契,好像在向世界宣布一則消息:在2013年的開端,繁華的正月花燈節上,全民賞燈,共度美好時光,同時又一起慶祝一位電影工作者的輝煌成就。如此微妙有趣的創意,一如電影中妙趣橫生的橋段,讓我驚喜之餘,更平添某種感動:快樂在這裡是屬於全民的,大家的節日,大家共同慶祝;全民的導演在外面獲獎了,全民一起祝賀。
沒有紛繁的商業運作使其變味,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表達和單純的快樂。那一天晚上,我回到宿舍,打開電腦,在大陸的微博上寫下瞬間感受:也許台北的摩天大樓真的不多,就只有那麼一座,但她卻是屬於全民的,儘管有那麼多的華人導演,但能有如此高度的,卻也只有他,李安。
文化之旅 沒有政治偏見
2014-10-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40| 評論數: 0
2014年7月底,我同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同學和老師們,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漢字為主題的體驗之旅,整個行程中,體驗營一行循著漢字發展演進的步伐,不惜在行程的安排上走回頭路,也要嚴格按照漢字發展的年代順序來進行體驗和學習,其間的深意和內涵是極其豐富的,也能看出擬定行程的老師們的良苦用心。
直觀來說,嚴格按照年代發展順序來體驗文化,合乎人類對事物的有序的基本的認識習慣,但是,對於一次文化之旅,這種對次序的尊重,其意義卻並不止於此,至少還體現出對文明演進的尊重,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與感恩。基於此,我滿懷期待,開始了為期八天的行程。
情緒不自覺被牽引
第一站,也就是活動一開始,體驗營一行在人文始祖黃帝故里舉行了拜祖大典,「天地玄黃,東方曙光,文明始祖,中華炎黃。薪火相傳,盛世未央,華夏各族,中原家鄉。」隨著歌曲《黃帝頌》在寬闊的廣場上響起,以及來自台灣高雄師範大學的陳琬茵同學抑揚頓挫地念著祭文,祭祖現場變得更加肅穆莊嚴。不少台灣同學後來表示,當時有一種想要哭出來的感覺,說不出原因,只隱約感覺是一種被感動到的氛圍,在那樣的氛圍裡面,情緒不自覺被牽引激動。
的確,在那樣的情況下,早已分不清是觸景生情,還是為情所動,總之,心懷感動的同學,或而從心裡尋找到了文化和歷史上的歸屬,或而為文明的發展感到榮耀與自豪,總之,都或多或少地從儀式中收穫了情感上的滿足。
不過,有的台灣同學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絲毫感覺不到黃帝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也不感覺他創造的文明跟自己有關係。所以,理性來說,祭祖的意義似乎不大。原因有三:一是黃帝距今太過遙遠;二是空間距離有些大;三是政治與文化相統一,文化具有唯一性,由於兩岸現屬異質政體,所以也存在異質文化。
我仔細一想,頗感是個問題,這樣的觀點雖不完全認同,但是卻也可以理解。其一,黃帝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之前,確實歷史久遠,別說是4000年了,就算是100年前,甚至自己剛出生時的事情,又有什麼感覺呢?其二,黃帝所在的新鄭市,雖然離我的家還比較近,但是我卻沒有去過,對於其他遠處的同學來說,更是如此,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在一個地方,最起碼來說,地理環境就不一樣,空間距離產生心理距離,同樣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三,政治與文化確實有一定聯繫,從宏觀上來講,其實政治也屬於大文化的範疇。
喚起感恩遠祖情懷
但是通過這樣的論述來推導結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則是有待商榷的。首先,事實與感覺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據史書記載和實物佐證,黃帝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撫萬民,度四方,被尊為中華民族始祖,直到今天,華夏兒女仍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以黃帝為代表的遠古文明開創了中華文明之源,這一事實不以我們的感覺為轉移。
其次,文化具有多樣性、繼承性和發展性,文化不是一個點,不是一個孤立的具體的物體。今天我們的文明,以及華夏民族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各種形態的文明,包括遠播全世界的四大發明、儒家思想等,在產生之後,但凡沒有消失的,大多是因襲而創新,進而迸發出了勃勃的生機,因此,形態不同並非本質不同,無視文明的沿襲,無異於無恥的背叛。
再者,文化一定是一個比政治、權力更大,更有生命力的事物,歷史上雖朝代更迭,但儒家文化卻不斷地得到發展繁榮,一些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更是越來越先進,因此,政治與文化並非一一綁定的關係,在文化的傳播中,先進文化福澤萬里,綿延四海,是文化之幸,也是全人類之幸。
體驗營中,這些思考對我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也促使我不斷思考著此次活動的意義。文化之旅既是知識之旅,又是情感之旅,就好比欣賞自然風景,只有情感上移情入境,情景交融,方能感受到山河之美,自然之美,這是一項極其純粹的精神活動。就祭拜黃帝而言,至少喚起了我對祖先所創造文明的感恩,喚起了我對於「我是誰」、「從哪裡來」等的思考。
敬佩台生思路開闊
同時,也對一些隨行台灣同學的思維之理性,思路之開闊感到由衷的敬佩。台灣同學身處的環境與我們大相逕庭,他們習慣批判權威,而我們相對會信任。想來自己雖也有批判的意識,但對於一些既有的傳統的東西,仍然缺乏足夠的思考,而這可能會影響自己從歷史事實中得到更多的東西。當然,從這些思考之中,感受最大的還是對文化之旅純粹性的認識,我想,它應該與政治偏見無關。
正如同我們與台灣同學的交流過程,那種純粹的熱情和友誼,與任何政治偏見,自然也沒有關連,因為那是一種最自然、坦誠的互動,因此令人格外珍惜。
- Sep 23 Tue 2014 12:25
《大陸人看台灣》合輯之六十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