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癌越益常見 醫師籲主動做檢查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7月11日 下午12:46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不管有無性經驗,都要主動做子宮抹片檢查!」婦女癌越來越常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劉偉民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婦癌已非有性經驗女性的專屬疾病,只要出現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異常,一定要盡快就醫,並主動要求做子宮抹片檢查,才能及時發現疾病,及早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表示,日前有兩名婦女因陰部不正常出血前來求診,診斷發現分別罹患子宮頸癌最末期和子宮內膜癌。患者對於自身並沒有性經驗,卻仍然罹患婦女癌感到非常驚訝。劉偉民表示,此案例證明,婦癌已非有性經驗女性的專屬疾病。

「台灣現代婦女普遍晚婚,生育率又是世界最低,這些都是造成婦癌的因素之一。」劉偉民指出,其實懷孕對婦女是很安全的保障,在懷孕期間,卵巢可獲得充分休息,賀爾蒙問題較少,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

他也強調,有肥胖、男性賀爾蒙分泌旺盛、多囊性卵巢等特徵的女性較容易出現婦科疾病,女性只要出現不正常出血或是月經異常,一定要就診,並主動要求做子宮抹片檢查。


罕見!處女姐妹 同時罹婦科腫瘤疾病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7月11日 下午3:15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日前有一位33歲的彩鳳(化名),因陰道不正常出血,曾至3、4間醫院就醫治療無效,遂轉至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門診求助。無獨有偶,另一位38歲的彩霞(化名)也因同樣症狀遍尋醫師治療未見起色,故求治婦產部主任劉偉民醫師。

劉偉民醫師後來發現,兩位女性為親姐妹,皆未曾有性經驗,也無家族史,卻罕見地分別罹患子宮頸癌最末期(第四期下)和子宮內膜癌,這件事提醒了所有婦女大眾,處女不僅會得到婦科腫瘤疾病,甚至婦癌也並非不可能。

劉偉民表示,這對台灣婦女而言絕對是一大警惕,因現代人普遍晚婚,台灣又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風險更高。以前婦女早婚、生子、哺乳,較不易罹患婦癌和賀爾蒙相關的婦科腫瘤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由於姐妹仍是處女,因此劉偉民先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腔肥厚,且接近子宮下半部有一腫塊。因此建議病人接受子宮鏡手術切除子宮腔裡面的腫瘤(當時僅懷疑是「子宮黏膜下肌瘤」所造成的不正常出血),但前提是必須在手術時先切開處女膜,才能經由陰道做子宮鏡手術。

劉偉民醫師當時詢問病人是否介意先做陰道內診和子宮頸抹片,病人同意,內診時確認處女膜完整,僅容一隻食指勉強接觸到子宮頸處有一個4、5公分大的腫塊,陰道壁也有多處小結節,當下即判定可能是子宮頸癌,極可能已多處擴散。三天後,子宮鏡手術的病理報告證實病人罹患的是,「沒有性經驗的處女」幾乎不太可能會發生的子宮頸鱗狀上皮癌,而且細胞分化極差,同時正子攝影和磁振造影也證實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腦部和骨頭上,進入子宮頸癌的最末期─第四期下,目前病人已接受電療及化療中。

病人要求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由於病人處女膜完整,所以連食指單指都無法做抹片,僅以一支細刷深入陰道完成。三天後報告出來,子宮頸抹片結果正常,但子宮擴括術的切片報告證實是子宮內膜癌。病人近日已接受「達文西立體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卵巢及骨盆腔淋巴等,預計三天即可出院。

劉偉民醫師呼籲,值得婦女朋友注意的是,沒有性經驗並不表示不會得到婦科腫瘤疾病或婦癌。此外,「處女膜障礙」不只是一般婦女有,多數婦產科醫師可能也有,過度的防禦性醫療絕對不是患者之福。如果在做侵入性檢查前,先和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絕對不會有不必要的醫療糾紛,這兩位姐妹若非「處女膜情結」,應該可以更早診斷出來,得到更好的治療成果。


處女膜情結 兩姊妹延誤婦癌

中央社 – 2012年7月11日 上午11:38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1日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收治1對婦癌姊妹花,患者本人和先前的醫師都無法打破處女膜情結,導致癌症晚期、末期轉移才治療,結果不樂觀。

收治患者的主治醫師劉偉民深感惋惜,今天他說,歷年他共收治300多個子宮內膜病人,其中1/4未曾有性經驗,處女膜情結讓患者羞於內診,醫師也不敢破壞處女膜做切片檢查,怕被病人告,結果錯過了治療先機。

這是劉偉民第一次遇到處女姊妹花都罹患婦癌的案例,38歲的姊姊罹患子?內膜癌,33歲妹妹是子宮頸癌。兩人在家中排行老大和老四,中間兩位姊姊都已結婚,各生二子相安無事,癌症家族史機率極低。

劉偉民指出,妹妹患者陰道不正常出血,4月底前往3、4間醫院就醫治療無效,到了他的門診後,診斷為子宮頸癌第4期下,癌細胞類型屬於比較罕見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全身轉移,「吃掉」了一半的肝臟,也轉移到骨頭造成骨頭痠痛。

一般人以為子宮頸癌跟性行為有關,劉偉民說,這個案例再次顯示,處女也可能會罹患,提醒女性有不正常出血,不要害怕婦科內診。

至於姊姊患者也因陰道出血的症狀,遍尋醫師治療未見起色,今年1月才由劉偉民診斷為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這種癌症通常與未曾生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關。

劉偉民說,以前婦女早婚、生子、哺乳,較不易罹患婦癌和荷爾蒙相關的婦科腫瘤疾病,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現代台灣女性普遍晚婚,生育率又是全世界最低的國家,子宮內膜癌風險升高。1010711


處女膜情結惹禍 2姐妹罹婦癌延誤就醫

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11日 上午11:06

一般人總以為,婦科癌症或腫瘤疾病是有性經驗的女性才會罹患的疾病。不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日收治2名特殊病例,一對年約30多歲的姐妹,都沒有性經驗,卻雙雙罹患婦科癌症。醫師指出,這類癌症需要透過切開處女膜做進一步檢查,不過這兩名姊妹卻因處女膜情結,喪失及早診斷的機會。

今年33歲的女性吳小姐,日前因為陰道不正常出血,曾經到3、4間醫院就醫,不過因為沒有性經驗,多數醫師都先以荷爾蒙藥物治療,而沒有侵入性檢查,直到前往北醫就診後,才在醫師勸說下,切開處女膜做子宮鏡檢查,沒想到,竟然已經罹患子宮頸癌晚期。一個禮拜後,吳小姐的姐姐也前來就診,同樣沒有性經驗的她,竟然也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

北醫附醫婦產科主任劉偉民指出,這2名病人雖然是罕見病例,不過臨床上經常碰到婦女明明已經出現不正常病徵,仍然因處女膜情結而拒絕內診,醫師也可能因為擔心醫療糾紛,而沒有進一步檢查,導致病人錯過治療時機。他說:『(原音)所以這兩個姐妹的病例告訴我們一件事,絕對不要因為是處女而不敢做任何進一步的檢查,婦產科醫師應該開誠佈公跟病人解釋,所以我們最好能做到更好的診斷,免得像這2位姐妹,來的時間都算有點慢,這是很可惜的。』

劉偉民指出,醫學界普遍認為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女性應該定期接受抹片檢查;而不孕、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則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現代人普遍晚婚,台灣又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風險更高,如果有不正常出血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


國衛院發現人體內「細胞護衛因子」 能有抑制癌細胞

中廣新聞網 – 2012年8月10日 下午1:20

癌症治療有新希望,不需要靠外來藥物消滅癌細胞,人類本身就具備有抗癌能力!國衛院研究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找到人類細胞內,可以自行抗癌的「護衛因子」,能有效抑制腫瘤成長和轉移。而這個重大的發現立刻被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刊」刊登在八月號的期刊中。(吳霈蓁報導)

癌症治療將開啟另一段讓人期待的自體治療的新里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帶領國衛院研究團隊,在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及探索,找到在人類細胞內可自行抗癌的護衛因子「5-MTP」,實驗中發現,將這個細胞護衛因子注射在肺癌小鼠中五十天後,能有效抑制腫瘤成長近50%,以及減低癌細胞在肺部的轉移,同時具有消炎作用以及減低敗血性休克的功能。

國衛院院長伍焜玉說:「這個發現在學術上最重要的是,這條新的代謝物和新的代謝途徑沒有人發表過。比較重要的是,對於生物體怎麼控制發炎症和癌症,發炎的疾病很多,從腸的發炎到血管的發炎,都是很重要的疾病,現在是朝這個方向在做。」

伍焜玉指出,十多年前發現人體內的纖維細胞會釋放出「細胞護衛因子」抑制癌症細胞Cox-2,但是一直無法解出「細胞護衛因子」的化學成份和結構,讓研究陷入停滯。直到近幾年,研究團隊才透過比較代謝體的方法,比對出「細胞護衛因子」的化學結構。

伍焜玉表示,這是一個新里程的開端,如何讓細胞護衛因子能發揮正常功能,如何避免他受到傷害,發揮對人類癌症及發炎等疾病等潛能,都是翻轉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治療的新希望。


李開復罹淋巴癌 嘆世事無常  6日發微博證實 網友留言加油集氣

2013-9-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32| 評論數: 0

曾說過微博改變一切的創新工場CEO、前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5日晚上10點,在微博暗示自己罹患癌症,在網路掀起千層浪;6日早上8點,李開復再次發布微博證實所患癌症為淋巴癌,並稱「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會選擇更加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起伏。」不少網友紛紛為他加油打氣,並送上「祝願每天給我們正能量的李老師早日康復!」等祝福。

5日晚上李開復在微博中感嘆「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隨後被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新聞發言人王肇輝在5日晚上11點,轉發微博並證實「遺憾的告知大家,開復被診斷出癌症。目前正在遵醫囑接受治療。謝謝大家的關心。」

已進行醫學抗癌療程

消息一傳出,馬上吸引許多網友留言關心,截至6日下午4時為止,已有30多萬筆留言,有網友說「您的微博內容很實在,很給力。積極配合治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有網友熱心提供抗癌方法;更多的網友是希望他戰勝病魔,並祝他早日康復。

李開復6日早上8點07分,也在微博PO文,證實自己罹患淋巴癌,並謝謝大家的關心。

《北京青年報》指出,正值壯年的李開復目前還不滿52歲,他最近一次公開場合露面是在8月14日,與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起到甘肅瓜州向創業者傳授經驗,當時李開復身體狀況看起來並無任何異樣。

成立創新工場撼全球

生於台灣的李開復,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科學系畢業,1988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系博士,當年被《商業周刊》授予「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他曾先後任職於蘋果、微軟與Google等知名科技公司,2009年9月,李開復宣布離開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的職位,在北京成立「創新工場」,以大陸首見的「天使基金」(Angel Investor)模式自行創業,震撼全球科技業。

創新工場營運方式為協助年輕創業團隊尋找資金與人脈,扮演科技創業者的投資人和教練,協助將創意落實成可獲利的商業模式,雙方同時持股,是獲利也是雙贏。


【關於癌症】醫生打死都不會說的秘密:“不要搶救”,美國醫生的臨終選擇!

2014-03-01 這不是歷史

  面對癌症,大多數患者走著這樣一條路:先手術,花掉數萬元;然後化療,花掉數十萬元;不行再放療,再花掉數十萬元;接著轉戰中醫治療,花掉數萬元,最終人財兩空。

  親人離去後,很多人發現,我們對癌症並不瞭解,對治療投入了太多情感和期望,反而沒來得及讓逝者享受最後的親情。

  美國是癌症治療水平最高的國家,當美國醫生自己面對癌症侵襲、生命臨終時,他們又是如何面對和選擇的呢?美國南加州大學家庭醫學科副教授KenMurray的這篇文章,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儘管在實踐中極爲複雜,但作爲一種態度、觀念,或許給我們一些啓發。

  不選擇被治療

  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骨科醫師,同時也是我的導師查理,被發現胃部有個腫塊。經手術探查證實是胰腺癌。負責查理手術的主刀醫生是國內同行中的佼佼者,並且他正巧發明了一種針對此類胰腺癌的手術流程,可以將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3倍從5%提高至15%(儘管生活質量依然較低下)。查理卻絲毫不爲之所動。

  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再沒邁進醫院一步。他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與家人相處,非常快樂。幾個月後,他在家中去世。沒有接受過化療、放療或手術。他的保險商也省了一大筆錢。

  有些醫生重病後專門在脖子上挂著“不要搶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時不要被搶救,甚至還見過有人把這句話文在了身上。

  人們通常很少會想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醫生也是人,也會面臨絕症、死亡。但醫生的死法似乎和普通人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和盡可能接受各種治療相反,醫生們幾乎不選擇被治療。因爲他們知道病情將會如何演變、有哪些治療方案可選,儘管他們通常有接受任何治療的機會及能力,但他們選擇“不”。“不”的意思,並不是說醫生們放棄生命。他們也想活著,但對現代醫學的深刻瞭解,使得他們很清楚醫學的局限性。職業使然,他們也很明白人們最怕在痛苦和孤獨中死去。他們會和家人探討這個問題,以確定當那一天真正來到時,他們不會被施予搶救措施。

  幾乎所有的醫務人員在工作中都目睹過“無效治療”。所謂的無效治療,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採用一切最先進的技術來延續其生命。病人氣管將被切開,插上導管,連接到機器上,並被不停地灌藥。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監護病房)上演,治療費可達到1萬美元/天。

  這種折磨,是我們連在懲罰恐怖分子時都不會採取的手段。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醫生同事跟我說過:“答應我,如果有一天我也變成這樣,請你殺了我。”甚至有些同道專門在脖子上挂著“不要搶救”的小牌,來避免這樣的結局。我甚至還見過有人把這幾個字文在了身上。

  什麽是合理的措施

  爲什麽醫生們在病人身上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和治療,卻不願意將其施予自身?答案很複雜,或者也可以說很簡單,用三個詞足以概括,那就是:病人、醫生、體制。

  先來看看病人所扮演的角色。假設甲失去意識後被送進了急診室:通常情況下,在面對這類突發事件時,甲的家屬們會面對一大堆突如其來的選擇,變得無所適從。當醫生詢問“是否同意採取一切可行的搶救措施”時,家屬們往往會立馬說:“是。”於是噩夢開始了。

  有時家屬所謂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採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但問題在於,他們有時可能並不瞭解什麽是“合理”;因爲醫生在搶救時,他們會盡力做“所有能做的事”,無論它“合理”與否。

  不難看出,知識的不足、錯誤的期待是導致糟糕決定産生的主要原因。當然病人只是原因之一。

  少數醫生用“有治療,就有進賬”的思路去做他們能做的事,更多醫生只是單純出於害怕被訴訟,而不得不進行各項治療。

  醫生“被迫”治療病人

  醫生們也是因素之一。問題在於,即使醫生本人並不想進行“無效治療”,卻因爲有制度和法律在約束,他也必須找到一種能無愧於病人和家屬的方法。

  假設一下:急診室裏站滿了面露悲痛,甚或歇斯底里的家屬們他們並不懂醫學。在這種時候,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心是非常微妙且難以把握的。如果醫生建議不採取積極的治療,那家屬們很有可能會認爲他是出於省事、省時間、省錢等原因才提出的這個建議。

  有些醫生能說會道,有些醫生堅定不屈,但無論如何,他們面對的壓力都一樣大。當需要處理涉及“臨終治療選擇”一類的事宜時,我會儘早把自己認爲合理的方案一一列出(任何情況下均是如此)。一旦病人或家屬提出不合理要求,我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該要求可能會帶來的不良後果一一解釋清楚。

  但在很多時候,醫患雙方都只不過是這個推廣“過度醫療”的龐大系統中的受害者而已。在一些不幸的例子中,少數醫生用“有治療,就有進賬”的思路去做他們能做的事,爲了錢而不擇手段。而在更多的例子中,醫生們只是單純出於害怕被訴訟,而不得不進行各項治療。

  請讓我安詳地睡去

  醫生們仍舊不對自己過度治療。因爲這種治療的結局他們見得太多,幾乎所有人都能呆在家裏寧靜地離去,伴隨的疼痛也可以被更好地緩解。更重要的是他瞭解醫學的進步,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臨終關懷和過度醫療相比,更注重爲病人提供舒適和尊嚴感,讓他們能安然度過最後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生活在臨終護理所的終末期病人比患有同樣疾病但積極尋求治療的病人活得更久。

  很多年前,我的表哥生了一場病,事後查出是肺癌,並已擴散至腦部。我帶著他去了各種專家門診,最後明白了:像他這種情況,如果採用積極治療的話,需要每周3~5次去醫院化療,而即使這樣他也最多只能活4個月。

  最終,表哥決定拒絕任何治療,僅僅服用防止腦水腫的藥物,回家休養。我們在之後的8個月裏共度了一段快樂時光,做了許多小時候愛做的事。我們去了迪士尼公園,這是他的第一次。我們有時也宅在家。最後他昏睡了三天,安靜地走了。

  假如死亡也有一種藝術形式,那它應該是:有尊嚴地死去。

  至於我,已經清楚地向我的醫生說明了我的意願。放棄搶救當死亡最終來臨的時候,我可以不被奮力搶救,而是安詳地睡去,就像我的表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