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315&pnumber=1 )
撰文者 Sean Huang 2013-8-13
「大學念什麼科系,到底重不重要」是個有趣的問題。
高中生最常聽到的是「大學念什麼很重要」,但大學生最常聽到的卻是「大學念什麼不重要」。出社會後,畢業生們總會抱怨企業,嘴裡說能力大於學歷,但還卻總愛用「大學念什麼」當作錄取門檻;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職場新鮮人紛紛思索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卻又擔心若想嘗試的道路與大學所學不符,容易慘遭滑鐵盧。以上這些現象似乎都是「大學念什麼重不重要」的回答,卻又無法完美地歸納出「是」或者「否」這樣的單一結論。因此,很顯然地這些問題並非如此單純。
近五年來,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一面倒地告訴社會新鮮人:大學念什麼不重要。這幾乎成為某種顯學,如同社會正義、經濟轉型,在像我這樣30歲出頭的年紀,是個沒人能反駁、理所當然的答案。是的,工作之後我們會發現,除了少數需要大學學歷或相關學分才能應考的證照與相對應的職業,例如醫師、心理師與建築師等,絕大多數的工作跟大學中傳授的課程相關性並不高。除了少數進入門檻高的職業外,多數職業都不是只開放一扇窄門給本科系大學生。轉換跑道的確並不這麼困難,只是得花去更多時間與精神。
事實上也的確有許多能力出眾的人,近乎無痕無縫地轉換領域,例如我的管院同學們,有人轉向法律發展、有人跑去當工程師,更有人在拍電影。這些往往是媒體最愛闡述的生命故事:毅然決然放棄既有的平順道路,努力往自己的夢想前進,多麼讓人感動。但這些激勵人心的故事並非社會常態,而是特例;反過來說,如果這類生命經驗稀鬆平常,也就沒有任何吸引人的新聞亮點可言了。因此,「大學念什麼不重要」之所以成為主流,一方面是基於科系與職業契合度其實並不高,另一方面則是大家總想抱持著「只要有勇氣改變,生命總有不同可能性」的希望。
然而,大學並非單純只是職業訓練所,大學教育具有更深層的意義。我一位大學同學在畢業時說過一段相當深刻的話:「高三畢業的時候,同學之間的樣貌跟想法都沒有太大差異,多數人也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適合什麼。考試篩選後,誰上什麼學院科系可能只是相差一、兩分造成的結果。這一、兩分原本不具有什麼區辨性,但是大學四年後,相同學院的人就會有相契的價值觀、相近的邏輯、相同的氣質。這時候辦高中同學會,相同學院的人也會很自然地聚在一起,聊著彼此感興趣的話題。」
這個現象有兩種可能的歷程:1.高中生基於各自不同的特質和興趣選擇了不同學院科系,大學教育則強化了這些差異。2.高中生處在價值觀不穩定同時資訊又不充足的狀態,選擇科系幾乎是跟著分數落點的隨機分配;因此,大學教育帶來的差異是一種學生自我預言實現的結果。我相信兩種歷程必然同時存在,但真正完全清楚、甚至只是粗略理解到自己想要什麼的高中生畢竟是少數,選科系更接近一種跟著入學考試分數變化的結果。因此,後者可能比前者更貼近多數人的生命經驗。那麼,大學教育到底如何把近乎一張白紙的高中畢業生形塑成某種樣子呢?
首先,所有學院及科系都有其對世界的假設、核心的價值觀以及訴求的目標。例如醫學系可能極其強調精準確實的執行能力,但又要能隨時承受高度不確定性;理工學院雖然都強調嚴謹的假設與細膩的推論過程,但理學院更偏向理論、工學院則偏向應用;社會科學院可能強調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並試圖建立理論或模型解釋之,甚至主動的控制現象;管理學院則強調現象的難以預測性,更重視如何安妥地適應環境。各學院,甚至各科系中的所有課程設計必須緊扣某種一致性極高的邏輯安排,在每周平均20學分,又有4、5位教授不斷傳道授業、潛移默化的情況下,要不沾染上各學系的色彩,反而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其次,即使你再怎麼打混、再怎麼翹課,使得教授與課程設計都無法發揮作用,但同儕們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我們模仿同儕的行為,同時也複製同儕的外貌──而這些外表上的特質,也往往與各科系相對應的價值觀相契合。於是乎,經常跑研究室的理學院學生往往不修邊幅,想找份好工作的商學院學生則相對重視穿著。此外,當同學們都汲汲營營於準備國考、參與社運、進入實驗室或者寫履歷找實習的時候,又有幾人能不隨波逐流?即使稍有懷疑,很快地也能適應這一切。起初是從眾(conformity),爾後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兩個效應反覆強化安全感、自尊與價值觀,這條道路似乎也就越走越理所當然。
最後,則是社會期待。除了教授與同學這些相同領域的前輩與同儕之外,家人、朋友以及所有可能產生影響的其他毫不相關的人,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我們可能會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找醫學系的學生給點意見、可能會找設計系的學生幫自己挑選部落格的配色、可能會希望金融系的學生告訴自己如何投資──我們會期待這些學生,擁有與其科系相對應的職業職能,即使他們可能也只修過幾門課。相對的,我們似乎也不是那麼能接受一個完全不看電影的電影系學生、一個討厭動物的獸醫系學生、一個不讀文學作品的中文系學生。我們期待這些學生「必須」擁有某些能力或者特質,不具有這些能力或者特質的學生將會承受一定程度的社會壓力。
教育的本質是「改變」,不論是從無到有或者從普通到卓越,人一旦進入某種教育體系就必然會有所改變。如果把大學當作是職業訓練所,那麼大學念什麼的確並不重要,熱情加上努力可以讓人往自己想發展的方向擢升。但大學同時也是造就價值觀與邏輯的知識殿堂,其影響太過深厚幽微,以至於多數人身在其中卻未能察覺其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非常驚人。換言之,對於少數真正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而言,大學念什麼的確不重要;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大學念什麼,比我們想像中來得重要太多。
一個人的價值觀與思想模式經過大學四年揉塑定型之後,未來就很難再有大幅度的轉變。即使我們未來認為我們選擇了「自己想走的路」,但那最深層的「自我」真的是最初沒有受到大學教育的「自我」嗎?當然不可能。我們自然也無須執著於此,因為每一段生命經驗都對自我產生影響,自我(ego)就是原始的本我(id)與各種重要生命經驗交互作用後的結果。即使你念了法學院最終卻投向攝影懷抱,靈魂中總會有個法律人在各種情境下影響你的決策,甚至是攝影風格──你可能把法學的嚴謹邏輯、明確結構變成一種藝術的靈感與能量。所有我看過的轉換跑道的人都大抵如此。如果你有心轉換跑道,請把過去累積的能量轉化成新的動力,別跟自我對抗。
因此,當你下次讀到任何企圖想告訴你「大學念什麼不重要」的文章而感到心情愉悅時,可能得仔細思考這樣的說法到底是言之有物,或者只是單純的安慰劑。誰說大學念什麼不重要?
作者簡介_Sean Huang
1982年生,大學主修管理輔修政治,研究所投入心理,具有管理、社科與理學三個學院的知識背景。行文以理性定錨,力圖洞視世界本質。
讀文組會餓死?TIME:大學生薪水、學費不成正比 拖累經濟
鉅亨網劉季清 綜合外電 2013-10-03 16:25:38
全世界主修人文科學的大學生注意啦!你的文憑價值可能和你投下去的金錢不成正比。《TIME》雜誌專欄作家芙路夏(Rana Foroohar)撰文指出,美國除了失業率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隱而未顯的嚴重問題:就業不均衡。而這個問題,不僅將使年輕的大學畢業生薪水和學費不成正比,更會影響美國經濟。
哈佛大學學者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指出,美國大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技能,和職場上的實際需求,有明顯的落差,也是造成失業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TIME》雜誌專欄作家芙路夏指出,這個世界大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大量運用到科學、技術和數學,學習文科、藝術等學生,實在相當吃虧。
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2名學者針對美國「就業不均衡」(mal-employment)此一現象作了研究。學者指出,美國大學生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這段時間,較僅有高中學歷的求職者更有優勢,但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的大學生不僅要面臨失業問題,更要禁得起「就業不均衡」的考驗。所謂「就業不均衡」指的是,大學生的學歷和其工作內容不成正比:主修政治科學的學生畢業後去當酒保、主修英國文學的畢業生則去當商店店員,諸如此類。2000年至2010年間,美國大學生「就業不均衡」的現象,足足增長了9.3%,而目前在這些學生當中,10個裡面就有4個正在待業中,其中尤以主修人文藝術的最多。
《TIME》雜誌指出,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也將影響美國經濟。這些大學主修文學的學生,出社會後無法找到和自己專業相當的工作,薪水和同儕相比之下,僅僅只有一半,經年累月下來,自然形成一個可觀的差距。然而,這也不全然表示文學、藝術學士文憑毫無用處,畢竟今日的社會,和過往相比, 需要更多創意以及軟實力,這是無法用單單一個研究報告就評估出來的。
但芙路夏仍認為,除非能夠躋身最高學府,並且在學校名列前茅,不然可要好好想一想,砸下數10萬美元的學費換1張文學學士文憑,年薪卻只能領約3萬美元(美國目前人文科學學士畢業生平均年薪為3萬3265美元),是否真的值得?芙路夏表示,如果不是家庭財力雄厚,那建議美國大學生,還是多多培養一些 IT 技能比較實在。
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唸大學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2373 )
撰文者 Z9 2012-11-8
11月7日的一則大學生抗議教育部提出的「常態性大學學費調整方案」的新聞成為了網路的話題焦點,十幾所大學生社團串聯百人到教育部要求不調漲大學學費,並且還應該逐年調降,看在眼裡我們真的是要大聲地呼籲:大學不是全民國教。
大學生滿街跑的現象受惠(受害?)於多年前的教育政策,完全將台灣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考邏輯推升到最高點,如今量產了多少學士、碩士乃至於博士,高學歷高失業率多年前就已經顯現,反觀技職教育體系,工匠師傅大喊缺人與斷層,現在就算喊破喉嚨也沒辦法讓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所謂職人這一行。
迷惘的年輕一代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台灣滿街都大學生研究生,不跟大家一樣拿個學歷好像對不起自己,沒有自己想做的事只好繼續念書下去(反正國家資助很便宜)。
高等教育本來就是昂貴的,但是台灣的大學教育學雜費有多便宜呢?!網友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學雜費佔GDP或PPP的比例相較於美、日或是國情與我們相近的南韓、香港、新加坡等都是最低的(當然如果用新鮮人起薪來評比會更好啦)。
雖然不可否認還是有少數努力用功的人,如這次抗議的發起者之一社工系學生,有學姐跳出來幫這位學弟說個公道話,表示他是真的有心往社工領域發展,無奈私立大學學費重擔真的壓到喘不過氣來了,社會是不是應該給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一點希望呢?不過視為個案,現實情況是許多大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心態跟「高學歷」這三個字似乎搭不上什麼關係。
網友們結論「社會給薪太低」與「大學生太多」是造成高等教育失衡最主要的原因,短期改善的方式除了提高大學學費外,並且還要主動加發獎學金給清寒優秀的學生,讓有經濟能力的人多負擔一點學費,而那些有學習潛力的窮學生們可以多得到一些照顧。而我們還是要再次強調,不是所有人都應該要唸大學。
作者簡介_Z9
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論壇PTT出身,連續三次被選為PTT第一名人;大學時代為數個品牌擔任網路行銷顧問,是行銷媒體人欲瞭解網路生態的最快管道。在BBS經營Z9版整理網路摘要每日數萬人瀏覽,熟稔鄉民生態,無意間捧紅多位宅男女神;白天是低調到不行的機構工程師,晚上奔走於談話節目,傳播年輕人的聲音。
最中肯!給想進服務業年輕人的3個建議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162 )
撰文者 謝文憲(憲哥) 2013-7-24
服務業佔台灣GDP的產值與日俱增,而許多雜誌的年度調查結果也顯示,台灣最受畢業生歡迎的產業與公司,從以往的科技業、公家機構,慢慢出現越來越多的優質服務業。以年輕人求新求變與掌握時代潮流的特質,加上學校科系因應產業變化及需求所做的調整,越來越多的新鮮人投入服務業的行列。
然而,服務業畢竟是與人相處的行業,從事者應該多多加強與人相處的敏銳程度,與精準的溝通技巧,在此,談談我的三個觀察,與大家分享。
業務老鳥的銷售心法:善待每位上門的顧客
上個月,有天莫名其妙收到一則簡訊,是桃園某豪宅的看屋廣告,我跟老婆想說反正週末也沒事,趁著送完孩子去參加暑假集訓的下午空檔,興致勃勃的去看屋。
一進到大廳,富麗堂皇的接待中心與接待流程,讓過去曾從事房地產仲介6年的我瞠目結舌。隨後我們看了一段代銷精心製作的影片,10坪大的高級劇院中,設備與影片的水準,都讓我嘖嘖稱奇。但是,我心中浮出的一個念頭是:糟了!我不是真正的買方,要如何安全走出去?
接待我們的是一位資深的銷售小姐,她的言談沒有誇張、只有專業,沒有促銷、滿是愉悅,沒有壓力、笑聲不斷,老實說,撇開現實因素不說,這次看屋經驗的確十分愉快,咖啡、甜點從沒少過,噓寒問暖也十分親切,但最後終究問到了價錢。我知道那個價位不是我能負擔得起,我相信她應該也看得出來。
重點是,她沒有因此而不耐煩,還是很細心的介紹完畢。
我說我會考慮看看,她也很高興的送我們下樓,資料袋裡沉甸甸的相關資料,非常完整。而我們在電梯裡,三人彼此四目交會間的微笑,真實而自然。
不過她看到我那天開的小車之後,馬上改口:「謝先生,若有朋友需要這裡的房子,一定要介紹給我喔!」,我連忙說:「沒問題!」
看屋至今一個月,沒有接到她一通促銷電話,我想她一定是老鳥,我們彼此間的默契,好像是多年養成般的,不會彼此戳破,她給我留了面子,我也在豪宅案場的專案主管面前,幫她說了幾句好話。
我們在服務業的商場打滾了這麼久,雖不至百發百中,但看人都有一定的水準。這位代銷小姐的貼心接待,讓我想起當年還在賣房子時,成交的第一筆屋主案例。
業務菜鳥入門第一課: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民國83年,因為保障底薪選才策略,我進到了優質房仲公司服務,當年的我雖然已經26歲,有了3年工作經驗,但實在沒存到什麼錢,雖然公司給的保障底薪不錯,但是要在台北市區找一間出租的套房,對當時夠窮的我來說,很難租得下去。於是我跟店長報告,希望能住到店二樓的儲藏室,雖然那間像鬼屋一般,但因為有冷氣、加上店長的體貼,於是我有了年輕打拚的最佳後盾。
店長特別叮嚀我們這些菜鳥,千萬不能以貌取人,他常常說:「新生南路周邊,真正有錢的人,穿著都很普通,穿襯衫打領帶的,幾乎都是沒錢的業務。」雖然莞爾,但也有幾分道理。
我的第一個成交屋主,就是每天七點半準時來店裡報到的一位歐吉桑,短褲、汗衫外加簡單平底鞋,每天都去尚未完工的大安公園附近走路,走完以後就到我們店裡看報紙、喝茶。我因為住店裡,幾乎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打電話給自售的屋主聊天抬槓,這位阿伯就天天進來看報紙,我也都很貼心的幫他倒茶、噓寒問暖,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臨沂街有房子,雖然過程很複雜,不過,他如願成為我在房仲業試用期間,最大筆金額的成交屋主。
給年輕人的建議:用柔軟與溫暖的心對待他人
我相信在看憲哥專欄的朋友,一定有不少曾在年輕時參加過大大小小營隊,我當然也是。我不僅營隊參加的多,擔任工作人員的經驗與機會更多。
上週去中部某大學,接數學集訓的兒子回家時,我就仔細觀察到這些帶國中生的大學生小隊輔們,一個小隊有10位小三到國三不等的小朋友們,而這些只比我兒子大個6、7歲的大哥哥大姊姊,要照顧這些小朋友的生活起居、飲食、就寢、紀律與突發狀況,還能在面對家長時微笑以對,實在不簡單。
我覺得他們在大學時代培養服務他人的柔軟經驗,可以成為未來進入職場的最大工作能量,雖然暑假實習與職場環境不盡相同,但我覺得,有過營隊同理心與服務他人經驗的大學生,未來一定比較容易適應複雜的服務產業環境,與越來越高標準的台灣顧客。
給現在或未來想從事服務業的朋友幾個衷心建議,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善待每位顧客,千萬不要以貌取人,用柔軟與溫暖的心對待他人,或許在服務過程中,實質的獲得不盡如人意,但說不定之後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奇收穫喔。
作者簡介_謝文憲(憲哥)
富士比雜誌公布亞洲前五十大最佳企業的專屬講師,最具影響力的職場訓練大師,連續九年獲《管理雜誌》評選為華語知名企業講師。
著有《行動的力量》、《說出影響力》、《教出好幫手》(春光出版)等書籍。
【我的將來就從現在開始 - 堅強活下去的日本奇女子 - 大平光代】
她在十四歲時試圖切腹,自殺獲救後卻向下沉淪。十六歲時當上黑道的角頭夫人,在暗黑世界裡生活了六年。二十二歲時在酒廊上班,卻遇見改變她一生的恩人。二十九歲時通過日本的司法特考, 現在三十四歲,是專門處理少年事件的女律師 ……。
*同學欺辱老師冷漠相待*
最近走進日本書店,常看見一本書被放在入口的顯眼位置,甚至窗玻璃上都貼滿這本書的海報,書名很簡單——《活下去》,作者大平光代是她父母年近不惑才產下的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雖然父母都在上班,卻有個慈祥的祖母天天等她放學。
初一時光代轉學到離家較遠的學區,以便和祖母同住。太平日子沒多久,某天她竟不小心得罪班上混不良的「大姊大」,從此全班沒有人敢和光代講一句話,她陷入完全孤獨的處境。
不僅如此,班上同學開始在人前人後罵她,在課桌上刻污辱她的言語,甚至趁她離開教室時將她的學用品扔進垃圾桶……。
有一天光代上廁所時,突然一盆冷水由天而降,她渾身哆嗦打開門,等在外面的卻是一群圍著她叫罵「溼老鼠」的同學……。光代受盡同學欺凌卻不敢報告冷峻的導師,也不敢告訴父母,怕的是遭到同學更惡劣的報復。
她開始稱病不肯上學,直到母親再三逼問,她才不得已道出實情。激動的光代父親翌日立即向老師和校長抗議,三天後導師來電告知光代一切都解了,請她安心上學。
光代依言在次日進入導師辦公室,卻見到那個「大姊大」同學冷冰冰的站在導師身旁,等著和她握手「言和」。光代永遠記得當時她握到的那隻濕黏的手,和導師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結果當然一切都沒有解決,光代進了教室,繼續當全班的眼中釘和階下犬。升上初二重新分班,光代好不容易才擺脫「大姊大」,也交到兩三名好友,她以為自己終於苦盡甘來了。
第二學期伊始,光代突然在放學後被一群同學留下來「批鬥」,人群中有三個冷笑的身影,竟然是光代自以為交到的知心好友!
*自殺不成走上黑暗之路*
光代在同學喊「去死!」的叫聲中奔逃回家,想到她的人生真是到達絕境了!光代刺破手指,用鮮血寫下遺書,記入所有傷害她的同學姓名,擺進抽屜,便出門攔了一輛計程車坐到偏遠的河岸,在草叢中掏出水果刀,朝自己腹部刺去。
她以為最激烈的手段是切腹,卻不知方法,連著自刺五刀,已經鮮血橫流卻意識猶在。光代不覺恐懼,微弱的呼喊救命,直到一對男女由橋上經過,才慌忙叫救護車送她去醫院。
光代撿回一命,在治療過程中卻嚐極大痛苦,她覺悟自殺實在太不值得了,不但沒有達到報復他人的目的,反而全報復到自己身上呢!身體復原後,光代又接到一個可怕的消息,原來她父母和學校交涉的結果,竟是要她回到同一個班,再面對同樣的老師同學……。
光代反抗無用,更得不到師友同情,還被當嘲笑把炳。她開始逃學,在街上遊蕩,出入青少年娛樂場所,結果認識了一群同是逃家,卻靠剽竊、勒索和飆車度日的不良少年男女。他們教光代抽煙,吸強力膠,出入男女亂交場所……,光代只要有人對她親切,便不顧一切豁出去了。偶而返家要錢,光代竟對母親拳打腳踢,搗毀家具,母親只是躲在角落哭泣,既不敢還手也不叱罵……。
到了十六歲時,光代竟然當上日本稱為「暴力團」的某黑道組織的老大夫人。雖然是「大姐級」,那些四五十歲的黑道幹部哪肯把十六歲的光代放在眼裡。光代為了爭取認同,竟忍受極大的痛楚讓人在背上刺入大片刺青,成為永遠的烙印。
*碰上貴人激起上進心*
光代的婚姻只維持六年,離婚後她仍輾轉風塵,直到有一天她上班的酒廊了一位客人,仔細一看竟是童年時常抱她在膝上玩的父親好友。雖然光代躲躲藏藏,這位大平先生仍然一眼認出濃妝豔抹的她,臨走前並約她一定要找機會談談。
光代不情願的赴約,聽的就是大平先生講的人生道理,她既不耐又口出不遜,大平先生卻不放棄,依舊每周約光代懇談,直到光代逐漸回心轉意,最後她離開風塵,決定重新做人。光代的學歷只有初中畢業,求職四處碰壁,當她心灰意冷時,大平先生鼓勵她何不考個資格,光代半信半疑開始讀書,參加補習班。然而她的基礎太差,許多漢字都得由字典查起,可說事倍功半。但是在大平先生安慰下,光代一鼓做氣,竟然在三年內通過不動產仲介士考試,並考上代書資格。
光代並不以此為滿足,雖然父母原諒了她,但是她無法忘記當年不把她當人看的同學。大平先生告訴她,爬到人生的頂峰就是對那些人最好的報復,結果光代立志參加司法官和律師考合一的「司法試驗」。
當時她只是不知,原來司法試驗是全日本最難的考試。日本的司法試驗雖然沒有限定學歷,但如果不是在大學修滿相關學分,得先參加一個「檢定考」。光代為了免除檢定考,唯有參加大學的通信教育課程,
但是她又沒有高中學歷,只能拼命惡補,由基礎英語和數學唸起,最後終於取得通信課程入學資格。 其後光代更發奮圖強,在兩年內修滿必要學分,好不容易才到達司法試驗的「入口」。就在光代的人生漸上軌道時,突然傳來她父親得末期癌症的消息。
光代驚痛之餘,更決心要在父親餘生考上律師執照,以報親恩。她除了睡覺時間外全部用來唸書,就是做家事時也戴耳機,背誦自己朗讀教科書的錄音帶。這是一段冗長痛苦的日子,但是最光代締造了奇蹟,她在半年內連過三關,通過司法試驗的一般考、論文考和最終口試,時年二十九歲,不久光代的父親也含笑而逝。
*考上律師回饋少年犯*
兩年的受訓期間結束後,光代在三十一歲正式取得日本律師資格,她以協助不良少年為職志,不但擔任少年犯辯護,還作家庭調查和出院更生。雖然日本少年犯的再犯率很高,但是光代認為她只要救了十人中一個人,便達到目的了。光代不以自己的過去做為向不良少年的「口頭示範」,她認為唯有在少年下定決心重新起步時,才是她說出自己故事的最佳時機。
日本讀賣電視台曾為大平光代做過一個專輯,最後光代背對鏡頭,毅然亮出大片刺青……。記者問她為何不削去刺青,她卻說這是一生背負的十字架,不想塗掉自己的過去,也才能隨時警惕自己對他人伸出援手。
大平光代最喜歡的一段話,是日後成為她養父的大平先生送的:
*現在就是出發點。人生是每天不斷的歷練。*
*人生是一場自我歷練,也是不計失敗的歷練……*
*我的將來就從現在開始*
(網路分享)
- Aug 23 Fri 2013 09:36
別被媒體誤導!大學唸什麼科系,比你想的重要太多了; 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唸大學; 最中肯!給想進服務業年輕人的3個建議; 堅強活下去的日本奇女子 - 大平光代 (合輯)
close
別被媒體誤導!大學唸什麼科系,比你想的重要太多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