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鍵盤革命! 高手寫程式監督政府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8.20 03:04 pm



零時政府團隊透過圖像呈現方式搭配珍奶、雞排等單位,讓一般民眾也能理解中央政府預算如何分配。例如,教育部預算3411億元,相當於113億杯珍奶。
圖/摘自網路

寫程式也能改造社會,一群由台大資管系畢業系友為核心成員的團體「零時政府g0v」,以諧音「臨時政府」為名,並將公部門網址「gov」偽裝成「g0v」,號召來自四面八方的程式高手,一同發揮專長,將複雜不友善的政府公開資訊,轉換成一般民眾也能看得懂得呈現方式,幫助公民更了解政府運作,進而有效監督政府。例如政府一年支出999億元國軍退休給付,相當於16億份雞排加珍奶。

政府燒錢拍廣告 有感而發

三名台大資工系畢業校友,在一次組隊參加撰寫程式競賽時,正好發生行政院拍攝無厘頭廣告宣傳「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短短41秒燒掉450萬預算,引發民眾不滿。決定運用視覺化呈現方式,換算成「iPhone」、「帝寶」、「珍奶」等一般人比較有感的單位,讓複雜的中央政府預算能一目了然。

零時政府 監督政府資訊公開透明

參賽獲獎後,不知該拿五萬元獎金如何是好的三人,決定利用這筆錢成立「零時政府g0v」。零時,以「臨時政府」為諧音,並將公布門網址「gov」偽裝成「g0v」,標榜「寫程式監督政府」,號召有志一同的程式高手一起發揮專業,搶救不友善的政府公開資訊。政府草創成員之一、台大資工系系友吳泰輝說,零時政府的產生其實只是個契機。他坦承,學生時期只想趕快把學分修完畢業找工作,很少有時間關心社會,也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運動,沒料到工作多年後,還會聚在一起號召工程師監督政府。

「或許是政府越做越差吧!」吳泰輝感嘆,從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開始,他發現政府許多應對人民公開的資訊,卻常因數字繁雜、格式未統一,讓多數民眾在取得與使用上困難重重,根本無法符合公民對政府資訊公開透明的期待。

吳泰輝解釋,零時政府以「臨時政府」作為諧音,正是因為政府沒做好,於是民間成立「臨時」政府幫忙解決問題。英文名稱「g0v」則巧妙地偽裝成政府網頁「gov」。

響應熱烈 成員近百人

零時政府成立後,第一次舉辦活動報名人數超乎預期,也讓三人決定即使獎金五萬元用完,也要繼續募款辦下去。目前成員除了工程師外,另也有學生、法律人、NGO工作者等近百位隱身在各行各業的公民,成立至今推出的改善政府計畫案至少20個以上,全數採用「open data」方式撰寫,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上網使用、參與編纂修訂。

吳泰輝表示,由於成員多半已出社會、有正職,以他個人為例,只能利用深夜哄完孩子上床睡覺後,才有時間抽空寫程式。但也正因有了子女,更讓他們想要改變當前令人失望的政府,讓下一代生活更美好。


台灣瘋臉書 全球第一
1千萬人天天上線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21日

【綜合報導】台灣人瘋臉書程度全球之冠。據臉書(facebook)官方昨首度公布的台灣用戶數據,每天至少1千萬人上臉書,以台灣2335萬人口估算,等同每10人中有逾4人每天用臉書,比任何國家的民眾對臉書還「黏踢踢」。學者認為,台灣人黏臉書的程度高於以往任何網路平台,但能不能將「按讚」化成實際行動,有待觀察。

據臉書官方數據,台灣每月平均1400萬人用臉書,每天約1千萬人上臉書,其中710萬人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登入,每天至少用一次的活躍用戶佔每月活躍用戶比率達71%,較香港67%及全球61%要高。

據臉書數據,香港有430萬人每月至少使用臉書一次,290萬人每天使用。臉書雖未公布全球數據,但據香港《蘋果》昨報導,香港臉書用戶佔人口比率居全球之冠,是以去年715萬總人口計算,若以今年中人口統計718.4萬估算,每天用臉書人口約40.37%,較台灣42.83%低,台灣人比港人更瘋臉書,是真正全球之冠。

月花379分鐘瀏覽

臉書自2008年起推出繁體中文版,可上傳照片、文章,對別人的動態按讚互動而竄紅,臉書遊戲「開心農場」在台暴紅也助長臉書聲勢,現還能成立社團、粉絲專頁、打卡、分享等。
據市調公司創市際ARO公布的最新數據,網友在臉書的花費時間最長,單月長達379分鐘、瀏覽544個網頁。據統計,三大臉書粉絲專頁為Yahoo!奇摩新聞、Candy Crush和開心農場,粉絲數依序為231萬多人、187萬多人及183萬多人;三大娛樂名人粉絲專頁是五月天阿信、隋棠和田馥甄(Hebe),阿信粉絲達132萬餘人。

隨時隨地打卡留言

臉書的出現令民眾生活形態有不少改變。臉書大中華區及東南亞中小企業總經理郭駿弦觀察,打卡(在臉書上標示所到之處的地理位置)是特別流行的現象,台灣人喜歡隨時隨地透過臉書打卡、即時分享照片,特別是餐廳美食、人物自拍。臉書漸成為現代人獲得訊息及分享的主要管道,愈來愈多人不看入口網站或新聞網站,而是透過臉書個人化的動態時報,接收新聞,掌握親朋好友動態。

不少民眾外出吃飯愛在餐廳吃飯時把菜餚拍照上傳臉書打卡,以致上菜後不能馬上舉筷,要先拍照打卡,30多歲的自由工作者黃小姐說,她一天至少上臉書3、4次,每次幾分鐘到1、2個小時,不單上餐廳會打卡,連搭公車也瀏覽臉書打發時間;她說:「我有2、3百個朋友,許多未曾謀面,也有失聯很久的國小同學,臉書是社交行為,藉此和朋友互動。」家中4個兄弟姊妹也成立不公開社團,相約活動或討論家事。

網友:睜眼就上線

網友Ruby表示,幾乎每天一睜眼就先上臉書,關注朋友最新動態,「不然會感覺被遺棄了。」《魔戒》譯者朱學恒也幾乎全天掛在臉書,他說:「我的粉絲頁超過18萬粉絲,每天除發5、6篇文章和網友分享,還要忙著筆戰。」

隋棠官方粉絲團人氣超高,無論心情好壞,她幾乎每天都發文。Hebe是臉書控,她說:「平常喜歡在臉書分享快樂的事,這是跟歌迷聯絡感情最直接的方式。」

台灣粉絲團排行網站「Likeboy」創辦人張賢祥說,以藝人粉絲團來說,發出的訊息常是生活瑣事,讓網友有親切感,對人氣和知名度都有拉抬效果。

餐廳利誘打卡宣傳

不少店家也透過臉書行銷,如餐廳給來店消費打卡者折扣優惠。魏姐包心粉圓永春店今開幕,臉書打卡限時送千碗;業者說,此優惠可讓打卡者的臉書朋友都知道,拓展知名度。
專長網路行銷的台大商研所兼任助理教授楊立偉表示,臉書和以往網路平台如討論區、部落格相比,流動速度更快,部落格可能一周發3、4篇文章,臉書可能一天發3、4篇,吸引人不斷關注。逢甲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翟本瑞認為,臉書是「以我為中心」擴散的人際關係,是人際溝通全新介面。

臉書facebook 小檔案

◆創立時間:2004年4月
◆創辦人:薩克柏(Mark Zuckerberg)
◆特色功能:
可免費申請帳號、開社團、設粉絲專頁、建立活動、玩遊戲、即時通訊、打卡按讚、分享等功能
手機版、電腦版均可用
◆用戶數:全球每月至少用一次的用戶11.5億人,每天至少用一次是6.99億人,約1800萬個粉絲專頁
◆台灣用戶統計
每月活躍用戶:1400萬人
每天活躍用戶:1000萬人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十大娛樂名人臉書排行

1.五月天 阿信:132萬1233人
2.隋棠 Sonia Sui:120萬5338人
3.田馥甄:94萬2825人
4.安心亞:91萬6038人
5.陳建州﹏黑人老大:88萬0156人
6.羅志祥 SHOW:87萬6354人
7.范范 范瑋琪:76萬2860人
8.跟蔡阿嘎一起愛台灣:76萬0850人
9.Lady Gaga:74萬2954人
10.蕭敬騰:73萬3265人

資料來源:socialbaker社交媒體數據統計平台網站(http://www.socialbakers.com/facebook-pages/celebrities/taiwan)


fb喊一聲 25萬人上凱道
宣傳新利器「有錢沒錢一樣大聲」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21日

【綜合報導】臉書貼文不花一毛錢就可達宣傳效果的特性,成民眾集氣、圓夢、群眾動員的最佳利器。近期最熱門就是聲援洪仲丘的臉書粉絲專頁,短時間累積16萬粉絲,上凱道辦晚會吸引25萬人,打破以往對網友「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印象。公民1985行動聯盟認為在臉書發聲,有錢、沒錢的人講話一樣大聲,理念相同就會分享。

「還仲丘公道!公民1985行動聯盟」臉書7月14日成立、半個月就有10多萬人次按讚,8月3日多達25萬人到凱道抗議,粉絲數至今累積逾16萬人。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言人柳先生認為,網路有利於公民社會發展,現實社會有錢人可透過廣告大聲講話,但透過臉書發聲串聯,有錢、沒錢的人講話一樣大聲,只要理念被認同就會被分享,不用花廣告費。

「跨越時空最迷人」

農村陣線為聲援大埔事件舉辦818拆政府晚會,發言人蔡培慧說,3年前第一次上凱道抗議,有年輕人說「農陣怎麼可以沒臉書?」因此才成立臉書粉絲團,至今累積3萬多名粉絲,818晚會有2萬人參加、819佔領內政部有2千志工聲援,都是臉書傳遞資訊效果。

蔡培慧說:「我也成為臉書重度使用者,每天至少會用1、2小時貼議題或轉貼文章,臉書可跨越時間、空間交流,是最迷人的地方。」

反核四運動也善用臉書宣傳,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認為,柯一正所主導的「我是人、我反核」臉書粉絲專頁相當成功,創造「人」這個符號,排出字型的畫面很適合臉書利於圖案與影像傳播的特性。

臉書也是幫人集氣加油的重要管道,今年1月出車禍的3歲小女孩珣珣,親友為她成立粉絲團集氣,吸引近20萬粉絲,珣珣媽昨表示,雖然珣珣至今仍癱軟無力,但看到臉書的力量及網友的善心。

按讚相挺幫助圓夢

集氣祈福臉書粉絲團版主Morris表示,他父親幾年前生病住院,讓他想在臉書請網友幫忙集氣,有感社會上很多人需要大家共同祈福,因此去年成立此粉絲團,現已累積超過20萬名粉絲。

北市螢橋國小特教班學生想到總統府開畫展,螢橋輔導主任王昭傑昨表示,當初允諾累積10萬個讚就去爭取,結果累積到2萬多個讚時,就接獲總統府主動聯繫可去辦展,臉書凝聚的力量給小朋友們和家長很大幫助。

職棒犀牛隊「神全」林益全近日成立粉絲團,本月13日在粉絲團公告只要按讚人數破9999,就跳花朵舞兼唱歌,不到2小時按讚數就破萬。他昨受訪說:「2小時就破萬有點意外,人民的力量太恐怖!」

朋友圈動員效果強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認為,臉書的動員具有「層次動員」功能,不同於BBS上討論的可能是不知來自何方網友,臉書的圈子往往是認識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基本上有一定人際網路,因此具「信任基礎」,會使「動員效果被放大,具加乘效果」。但臉書的效果多少有被誇大,如廢核遊行的成功,不僅是臉書宣傳,福島核災引起的社會反感和主流媒體報導也是原因之一。

近期熱門臉書活動

◆公民運動類
◎還仲丘公道!公民1985行動聯盟 163841人按讚
www.facebook.com/pttcitizen1985
◎台灣農村陣線 31245人按讚
www.facebook.com/taiwanruralfront?fref=ts
◎我是人、我反核 25648人按讚
tinyurl.com/lw49dur
◆圓夢類
◎螢橋國小特教班募10萬個讚去總統府開畫展 23871人按讚
tinyurl.com/lgcynjc
◎募集9999個讚跳花朵舞 15317人按讚
tinyurl.com/lj2jx56
◆集氣類
◎愛心加油讚!按讚集氣,分享祈福 203484人按讚
www.facebook.com/mylove789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十大臉書粉絲專頁

1.Yahoo!奇摩新聞╱231萬9704人
2.Candy Crush Saga╱187萬2597人
3.開心農場╱183萬5614人
4.7-ELEVEn╱163萬6147人
5.Tetris Battle╱158萬9057人
6.開心水族箱╱146萬4290人
7.統一星巴克咖啡同好會╱135萬6087人
8.Garena《英雄聯盟 LOL》╱135萬3135人
9.馬英九總統╱133萬818人
10.五月天 阿信╱132萬1233人

資料來源:socialbaker社交媒體數據網站(www.socialbakers.com/facebook-statistics/taiwan)


【臉書愛不釋手】社交工具

童小姐 17歲 學生

我用手機看臉書,看別人去哪玩及朋友狀況,也po自己訊息及照片,臉書是我的社交工具。

林信瑋 25歲 服務業

分享心情

用手機來看fb資訊較多,一次大概5分鐘,都是看好友的動態及分享自己的心情為主。

賀羽辰 19歲 大學生

有空就瞄

用手機上臉書,整天開著,有空就瞄一下,看看朋友動態,出去玩時會打卡拍美食上傳。


久盯臉書傷身 沒被按讚傷心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21日

滑手機、平板電腦玩臉書已成全民運動,但衍生出的低頭族傷眼、肩頸痠痛患者也愈來愈多,有19歲大學生沉迷臉書遊戲Candy Crush致近視暴增至3000度;還有25歲上班族用手機玩臉書姿勢固定太久,致脊椎長骨刺。而精神科醫師則指,臉書的虛擬人際互動功能具療癒效果,有助自信心缺乏、交友圈較小者感覺被肯定。

乾眼症患者增2成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認為,臉書可讓交友圈較小的使用者,藉由社群互動得到慰藉,有時是具正面效益。臉書按讚功能,也促使年輕人瘋傳照片、貼文,台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說,每個人都喜歡被肯定,但少數自信心不足者,會因照片、貼文被按讚次數太少感到失落,建議民眾若有這狀況應減少使用臉書時間,多與朋友互動調適心情。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說,年輕人瘋臉書長時間盯螢幕,致高度近視、乾眼症患者暴增,他曾收治一名19歲大學生半年內近視度數,從1000度暴增至3000度,提早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才恢復視力;另因玩臉書遊戲而致乾眼症的求診患者,也增2成。

中山醫院復健科醫師潘健理曾收治一名27歲男子,玩臉書一玩就3、4小時,後雙手因五十肩「不舉」。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曾碰過25歲上班族長期窩在沙發上滑手機玩臉書,後因背痛到站不直,就醫檢查發現脊椎已長骨刺。記者蔡明樺

玩臉書健康注意事項

.連續使用臉書每30分鐘,應閉眼或望遠休息5分鐘
.若因沉迷臉書感到不快樂,應減少使用時間,多走出戶外與朋友互動
.勿在光源不足環境下玩臉書,若螢幕太刺眼,應調降亮度
.使用手機、平板姿勢固定每隔1小時,應起身伸展筋骨

資料來源:呂大文醫師、潘健理醫師、潘建志醫師


【Net Impact影響我最多的一件事】

張希慈

加入NI,最大的收穫大概是讓我發現自己這個世界有多少可能吧。

我是很平凡的學生,從國中開始,就跟多數的學生一樣,唸書、談戀愛、和家人吵架、考試…,試著在這些亂七八糟的競賽遊戲裡面掙扎爬到到金字塔的頂端。人們都說,能爬到最頂端與最前線的人一定是最與眾不同的學生。

Net Impact所奉行的概念──「社會創新」已經逐漸流行於台灣各處角落,甚至對你來說已經是耳熟能詳的概念了。然而,這裡最讓人所驚訝的是它所能匯集的人們。這群人們,才是「社會」與「創新」的集合體。

他們從不遵守社會既有的遊戲規則,因為,他們相信社會的規則需要重新改造,他們有一套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之所以要改變,是因為他們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溫暖一些。

加入NI以後,我才發現總是按照規則走的我其實有更多可能。
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挑戰不同,顛覆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是NI教會我的重要一課。
------------------------------------------

厭倦了只能對亂象生氣的日子嗎?
Net Impact 將是你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9/7 社團聯展、9/16 迎新社課,引爆你的想像!


隱私終結者誕生!臉書開放搜尋好友貼文、評論、打卡地點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3-10-01 15:06:38

當臉書(FB-US)於今年 1 月發表圖片搜索(Graph Search)的新功能後,最後結果卻不是如某些人預期的成為Google 殺手。其主要功能在於讓人們搜尋特定的人物、地點,或是圖片。

但現在範圍又更廣了。《Forbes》報導,臉書於部落格貼文中表示,圖片搜索的功能將擴及到朋友貼文及狀態更新,更包括了照片圖說、打卡地點,乃至評論。只要朋友設定成和朋友分享,都能搜得到。

現階段,該功能僅開放給有圖片蒐尋功能的北美用戶。

消息一出,那些以為舊貼文很難搜得到的人,當然群情激憤,當中尤以「記者型」人物為甚。

Verge 部落格的 Casey Newton 推文:「你現在能夠搜尋朋友的貼文,然後勒索/取笑。」

Tech Crunch 部落格的 Matthew Panzarino 也說:「現在你能搜尋朋友的貼文、回應、打卡。情況將變得醜陋。」

阻擋的方式就是更改自己的隱私設定,臉書也很貼心的教你該怎麼做。

如果這能避免掉隱私爭議(從過往經驗來看不大可能),這將是臉書另一項跟上潮流的舉動。最近,它不斷推出如推特般的功能。

新功能的加入,也意味著圖片蒐尋的結果將可望帶來龐大的廣告商機。如果朋友在臉書上開箱,你對這有興趣,對廣告主來說這是很棒的機會─如果臉書肯讓廣告主這麼做的話。


【最新上線】劉致昕:用「郷民」更新政府,是時候了
(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87/article/657#sthash.iDxpV4aB.dpuf )

天下雜誌 獨立天下 2013/10/08

關於政治,「鄉民」能幹什麼?從1985公民聯盟帶出二十五萬白衫軍之後,一度成為各界的討論話題,但隨著新聞過去,健忘的台灣又把鄉民推回了本來的位置。

不只是台灣,全球大部分主流政治人物其實仍與網路保持着距離。「對我們而言,網路有如一片新大陸!(Das Internet istfürunsalleNeuland!)」今年三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在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面中一語驚人,引起網路的熱烈討論,「我也找到網路新大陸了,好像在漢堡旁邊。」「別緊張總理大人,我們會給你一本網路共和國的護照。你終於找到這裡了。」網友的戲謔或許誇張,但對大部份的主流政治人物來說,網路的確有如新大陸般陌生,握有傳統政黨勢力的他們,甚至說不上有「登陸」的動力。

但如今全球的網路使用者已突破二十四億,他們在世界各國的「成績單」早已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可以「殺人」、「點火」,更可以作政府的軍師。

讓我們先見證一個血淋淋的故事,場景是德國,時間回到2011。

主角,是一位還不到四十歲的政壇明星,當時的德國國防部長古騰柏格(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 )。巴伐利亞貴族世家出身,身處當今德國最富有300個家庭之一,他2002年當選聯邦議員、2009年接連擔任聯邦經濟部長、國防部長,「梅克爾的接班人」當時人們這麼稱呼他。

享有高人氣、成為最年輕部長的古騰柏格,卻怎麼也沒料到,自己的光明前途,會在兩個星期內,被一群無名的群眾拆解歸零。

那一天是2011年3月1日,古騰柏格辭去了國防部長,原因,是一個網站。

2月16日,媒體爆料古騰柏格的博士論文中「一些章節存在嚴重的抄襲」。古騰柏格立刻表示,「由我撰寫的博士論文非剽竊之作,我會不顧一切盡全力駁斥這些言論。」「我的論文寫作歷經約7年,作為一個年輕的父親,在工作和國會議員活動之外的時間,艱辛地一點點積累完成。」他的指導教授拜羅伊特大學教授彼得.黑布勒也立刻發言力挺,稱「古騰柏格是我最好的學生、博士生之一。」

故事如果發生在台灣,可能接著上演一場口水戰,媒體繼續爆料,或者有了更大的新聞後息事寧人。決定性的角色大概就是媒體、利害關係人、政敵。

沒想到,這次上場的是鄉民。

一群法學家、軟體工程師、記者、防抄襲專家,成立了GuttenPlag Wiki的網站,任何人都能自願的瀏覽、創建、審核或參與調查長達四百多頁的論文中,任何涉嫌抄襲的條目。網站則會負責統整,並將抄襲狀況圖表化,精準地告訴你每一頁有多少抄襲內容、如何分佈,另外成立子網站,列出被抄襲的原文,以及每一條目的抄襲類型,以及應該怎麼做才符合學術規範。

截至4月3號,約兩個星期內有超過千名的志願者,確認了部長的論文中有來自135篇論文的1218個抄襲案例;在本文393頁中有371頁出現抄襲,達94.4%。

再多的政治口水也掩蓋不了鄉民們分工合作查出的事實,向來能夠精準判斷民意並快速回應的梅克爾,也從力挺到快速切割,政治金童的神話狼狽落幕,取而代之的是「Google柏格」的新名號。(指他利用谷歌大神寫論文)

另一方面,GuttenPlag Wiki 卻得到了GrimmeOnline Award的殊榮,評審在得獎理由中寫道:「(它們的表現)證明了網站能夠提供人們共同工作的各種可能性,就連文字的比對也能以合作的方式,有條不紊地完成。」

網路「鄉民」的影響力,從此有如照妖鏡,歐洲議會前副議長SilvanaKoh-Merin、和德國前教育部長 Annette Schavan也都因此被揭出論文抄襲而下台。「我們必須澄清,我們不是為了特定團體、骯臟的政治行動而做,而是為了保護學術界的原則,」GuttenPlag Wiki公開聲明說,「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而言,不論你在光譜的哪一端(左或右),我們毫無疑問的會以同等的方式對待你們,如果你們也涉嫌抄襲的話。」

鄉民成為「殺手」,於是成為政治人物與網路必須互動的原因。

專研社群媒體、網路資料運用的洪堡網路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奧塞霍費爾(Julian Ausserhofer)在專訪中表示,在奧地利進行過為期四個月、共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六條推特研究後,他發現網路不只能直接影響主流媒體,而且網民還有一項專業:「點火」。

他以維也納一場為維護難民權益而起的抗議為例。當時,近五十個政治難民因為在奧地利無法得到政治庇護,喚起一場「長征」的抗議活動,一群年輕的網民,從他們走的那天開始,設立了臉書粉絲頁、推特帳號,一天之內就將抗議活動的消息推向全國,架起網站隨時以英文、德文轉播最新情況,抗議活動因為獲得全國注意,至今還未平息。

「這已經變成一種新的專長了,」奧塞霍費爾笑說,一場五十個難民的抗議活動,因為網民的援助,快速架起網路平台,將第一手訊息、照片、影像,傳至世界各地,記者有了報導的資料,對人權、難民議題者就算人在亞洲,也能「實況」觀賞最新抗議情況。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2009年歐洲各地學生的抗議活動,影音、文字、照片的實況更新,讓各地學生瞭解彼此的近況、比較各地政府的反應。就像是將游擊隊的大腦串起,散沙變成了聯軍,星星之火於是燎原。「他們遠比過去有更大的力量,有更多武器能操作議題、輿論,然後談判而改變現實」奧塞霍費爾說。

奧塞霍費爾於是用另外一種角度看網路起家的海盜黨和其他網路公民團體,「沒有(議會)席次沒關係,但如果他能抓住網路的聲音、利用網路匯集民氣,就能進一步設定議題,就有影響力!」他的發言讓我驚訝,「當然,事情需要時間,但這是個確定的趨勢,」或許,這才是百年大黨聘請名校教授研究海盜黨的真正原因。(見「德國的『遙控民主』實驗──海盜黨總部現場觀察」一文)

從埃及革命、佔領華爾街,到前文的故事,鄉民們的群眾智慧(Crowdsourcing)扮演着「殺人」、「點火」,與政府對抗的角色,但在芬蘭國會的眼中,群眾智慧,卻有可能成為政府的幫手。

「用群眾智慧實現民主:新時代中的政策制訂。」一份芬蘭國會「未來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Future)」的研究以此為名,將鄉民從對立的殺手角色,拉進了政府的大腦。

「說民主面臨危機了可能有點誇張,芬蘭人還是對政治、社會有興趣的,但是,人們對政治體制、代議制的信任正在一點點的崩解當中,這樣的侵蝕,有如大部分人所害怕的,在未來將繼續發生。」芬蘭國會未來委員會副主席OrasTynkkynen在報告中如此寫道,我們雖遠在台灣,但應不難體會。

四十八頁的報告中,針對芬蘭政府的現況一一列出對策。政府該如何利用Crowdsourcing的方式增加效能?為此政府又應該做出什麼改變才能透過網路實現新一代的民主,讓政府的決策更近民意、社會衝突更少,試著將公共利益最大化。

「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我們必須用新科技為民主『更新』!」他說,「民眾透過crowdsourcing的方式參與,並不會取代傳統的民主工具或是專家,反倒是完整了、支持了這些途徑。參與,能產生更好的決策⋯⋯這是對所有人都有益的!」文中也提到了Crowdsourcing如何加快政府的運作、透明化,減少公私資源的浪費。進步,更包括了過程中政府體制、設備的升級,直接影響到了政府的競爭力。

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說,「就算是對進步的芬蘭社會來說,這一份報告也是一份創舉,我希望中央、地方政府,公民團體、企業,都能從此認清crowdsourcing對我們的重要性,並開始實現它!」

從德國、奧地利到芬蘭,我們看到面對同樣一片「網路大陸」,有的政治人物保持距離、全然陌生,有的卻已經開始新的實驗,想從網路大陸上開採資源「更新」政府。在這場「登陸新大陸」的競賽當中,政府不同的態度,不只決定了鄉民們是否被迫成為殺手,也決定了政府是否能將群眾智慧化作資產,在國家競賽中拔得頭籌。

下一篇文章,將拜訪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看市政府官員如何利用群眾智慧找到城市的發展方向、獲得國際大獎,甚至拿民眾的聲音革自己的命。

【附錄】海盜黨的困境,是公民的惰性。

上篇海盜黨黨主席的專訪文章,比預期的還受到矚目,其實台灣也不乏有志之士向著同樣的目標邁進,在此特別將專訪中所談到的困境補上,供有志者參考。

第一,黨內權力運作的不成熟。

追求公平、透明的政黨,人事卻變成第一挑戰。誰擁有權力決定什麼、誰能任命什麼,甚至黨主席的權力,都隨著真正進入議會,而受到嚴格的檢視。「大家可能覺得我人很好,所以要我上任吧!」施洛默爾用玩笑話帶過,卻也顯現在這個非傳統權力結構的新興政黨背後,作為領導階層的無奈與特殊挑戰,「這次大選完,我可能就要回去教書了,」他黯然的說,沒有支薪、沒有呼風喚雨的權力,除了實現理想外他沒有其他企圖,此點,卻也讓他無心再戰。

第二,民眾到底願意參與多少?

老實說,我們每個人對我們的政治運作都真的瞭解嗎?台灣為例,核四、服貿、電信法修法、教改等,每個議題我們都逃不開,但除了特定團體,就算黑幕揭開,龐雜的資訊,一般民眾又會花多少時間融會貫通?

「我們發現,網路上大家只願意投票,不願意真的深度的、長期的參與討論,」施洛默爾說。海盜黨提供了機會,但選民想付出多少心力將決策權拿回手中,卻成了下一個挑戰。

海盜黨為公民提供了新的參與方式,諷刺的是,它遇到最大的挑戰也來自人民。這一點或許值得陷入政治風暴的台灣參考,當自身權益受到威脅、政治情況紛亂,台灣的公民又願意為自身權利付出多少?而這些民意,又能否對政府的決策產生影響?

這些問題,在多場公民運動將登場的十月十日,或許會有答案。

(作者為financial times 助理記者,此文為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青年培訓計劃採訪所得內容,作者同意以獨立評論特派員身分撰稿)


公民嗆馬 雙十節接力上街

自由時報 2013-10-9

要求馬下台聲浪 將此起彼落

〔記者李宇欣,李欣芳/台北報導〕雙十節的台北街頭,要求馬下台的聲浪將此起彼落、響徹雲霄!

國民黨為防堵人民嗆馬,預定上月廿九日舉行的全代會不惜延期易地,但民怨高張、無所不在,除了持續鎖定國民黨全代會的九二九社運連線外,反核行動聯盟、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等公民團體、本土社團以及大學生等,都將在明天雙十節「接力」上街嗆馬。

大學生打頭陣 號召為民除害

由大學生組成的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明天將打頭陣,於早上九點舉行「十月十日:奪回國家,人民除害」行動,號召大學師生在張榮發基金會前廣場舉行「共弔國殤」,要求馬英九、吳敦義、江宜樺都該下台負責,為人民除害。

百萬人廢核四 啟動環島行腳

反核行動聯盟則兵分兩路宣揚反核立場,早上九點十九分舉行「反核民意升上來,擁核總統滾下台」活動,於立法院中山南路大門高唱反核戰歌、升反核旗。當天十點則在核四廠前啟動「百萬人廢核四環島接力行腳」,將以八十四天時間,踏遍全台三百五十二個鄉鎮市區,明年元旦返抵凱道集結抗議,要求馬英九立即宣布停建核四。

一九八五聯盟 促服貿重談判

公民一九八五行動聯盟則將在明天早上十點十分舉行「天下為『公』:公民覺醒,護憲行動」,預計號召十萬民眾穿著白上衣,共同參與在立法院旁、濟南路上舉辦的公民升旗典禮,預計將升起自製「公民旗」,要求下修公投法、罷免及不分區立委與政黨補助門檻,以及黑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重啟談判。

活動結束民眾將赴自由廣場,進行閱讀書寫「給十年後的台灣一封信」,籲寫下理想的民眾能努力改變國家現狀。

台灣國家聯盟總召姚嘉文等人昨也表示,一九八五行動聯盟抗議黑箱服貿協議等訴求與他們理念一致,將響應明天的行動,並呼籲民眾踴躍參與。「九○八台灣國」將在雙十節上午十一點十九分於立院大門口舉行「蓋棺論馬:一一九送英柩」。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11-24

    金馬獎之個人意見。

    一、林強領獎時,針對時政說:「我們應該少點批評,多點鼓勵。因為批評是阻力、鼓勵才是助力」。我不能同意。民主政治運行的基本原則本來就是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而所謂的監督,就是建立在我們對政府錯誤施政的批評。

    比方說,對劉政鴻你是要怎麼鼓勵?說「縣長,本來都說原地原屋保留,結果你雖然反悔,但也僅僅強拆四棟、逼死一個住戶,真是好棒棒。」這樣嗎?

    事實上,應該反過來。一個民主的國家,對政府的批評正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鼓勵,才是鄉愿的阻力。

    二、頒最佳導演時,安排各女主角上去「歌頌」自己片子的導演,而且佈景排開清一色都是男導演。一個仰角拍上去巨大的男導演影像下面配一個「歌頌」他的女主角,加上蔡康永在節目進行前說的希區考克與女主角的糾纏的開頭。這整件事情,真是無限詭異。

    女主角應該是獨立的主體,不應該是拿來「歌頌」、襯托男導演的道具。

    三、關於中國片與金馬獎的問題。每年都不少人覺得,這獎項幾乎要變成「中國金馬獎」。對此,文化部、或金馬主辦方一貫的說法是這樣:他們希望金馬成為一個華人電影圈的國際重要獎項,因此不應排斥中國片參賽。

    老實說,我覺得這理由是有說服力的。金馬成為重要國際賽事、各國互相切磋,也不是壞事。只是我們每年仍會覺得氣氛怪怪的、好像哪裡出了問題。

    我認為,這個「怪怪的」感覺,不能只看頒獎典禮,那只是整個電影產業的最末端,而應該回到前端的「生產」、「發行」問題上來。我們要問的是,文化部除了「價值中立地」把金馬當一個競賽平台,還有沒有一點骨氣去為華人電影圈捍衛一些基本價值?

    那個「基本價值」,其實就是創作、發行的自由,主要訴求的對象,就是中國。包括台灣許多導演創作電影要顧及中國市場的「潛規則」,而迴避許多議題,包括中國導演自身在國內的創作自由、人身安全。這陣子,「兩岸文化協議」的議程不斷被提到檯面上來,文化部有沒有骨氣去要求中國接受「人權條款」、要求中國承諾廢止各種形式的審查,保障創作自由?

    否則,像這次入圍金馬的賈樟柯導演都要因為電影題材敏感、遭中共施壓,為免去爭議而根本無法來台參與金馬獎。如果我們連金馬得獎作品的創作自由,都無法捍衛,那這到底稱得上是一個怎樣的「華人影壇重要獎項」?

    頒完獎,有人重申「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該看作品,不應看國籍。也許單看頒獎典禮是如此。但若我們將視野擴及到典禮前,去看生產過程,去看那些根本為了躲避中國潛規則而自我閹割的、那些拍了沒人敢發行的、那些入圍的卻受到壓力不能來領獎的。我們就會清楚看到,這就是活生生、無法與電影切割的政治。

    去除了這些「異議」之聲、蒙受各種限制,在這條件下,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乾乾淨淨、乖巧馴順的頒獎典禮。你只能看見剩下用錢砸出來的,愈來愈多小清新、國族電影、史詩鉅片,及愈來愈少真實的中國、在地的台灣。

    而我們隱隱然感覺、又說不上來的「怪」,也許正因為這些逐漸流失的真實。


25萬人的民主煙火

Patterns of Mind
Pensieve of Albert Tzeng 曾柏文的斷簡殘編 發文作者:Albert Tzeng | 2013/08/05

到海德堡當晚,透過網路見證了八月三號凱道上震撼的畫面,輾轉難眠。次晨看了終場演說,數度激動。稍稍沈澱後,決定放棄下午行程,為這一刻寫下筆記數則,輯為七節:(1) 不滿與聲勢 (2) 正義的普遍意義 (3)「去政治化」的政治 (4) 和平路線的辯護 (5) 治療、啟蒙與消費  (6) 論述能量的缺口 (7) 煙火與焊槍。

時間有限,倉促成稿,加以海外資訊掌握難免偏頗。疏漏之處,尚祈雅涵。

1.不滿與聲勢

「二十五萬!?」

昨天一下午轉了五趟車,晚上八點多終於見到在海德堡念書的琬晴,聊沒兩句問起凱道活動,被告知參與人數時,心頭震了一下。

才不過一週前,我曾在給1985 召集人的私信中質問:

「你們真的對下週的出席人數這麼樂觀嗎? 一來下週新聞熱度已降,二來上次活動的看法評論分岐,除非你們這次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議題設定,或是某種造勢,讓大家感受到足夠的急迫性,否則我覺得,人數不那麼樂觀。

社運出席有兩種人,一是組織動員,二是社會心理的浪潮,前者踏實,後者如流水。上次出席者,相信九成以上是後者。流水民氣,豐枯有時,要能看勢而為。上次聚集的民氣,有特定因素,若錯以為是聯盟的號召力,那或許是傲慢的錯覺…」

不過後來幾天,隨 CF登場、「公民之眼」設計出稿、名人相挺、乃至八月一號在蘋果那篇〈大破大立 痛改前非〉的論述,讓我感受到1985的能量,比我想像的更有為有度。適逢大埔、服貿爭議延燒,民怨累積,又被吳易澄改編的〈你甘有聽到咱唱歌〉引爆,越來越多人在網路聲援,聲勢反轉向上。而軍高檢在遊行前偵結起訴,引起的不滿,更有火上加油的效果。

如果說民氣如流水,這大概就是山洪爆發。回想自己一週前的保守提醒,25萬,像是打了我一巴掌,但很痛快!

2. 正義的普遍意義

看了 803活動最後四十分鐘的演說,雖然某些陳述邏輯上太絕對(例如出現無數次的二分法),但仍有不少令人擊節讚賞的地方。

最讓人激賞的,是講者沒有壟斷匯聚的民氣,反而站到對「正義」更抽象的理解高度,質問「我們對公眾議題的關心,是不是有太多的選擇性?」他將這股民氣導向大埔、服貿、核四等爭議,並聲援當時在立法院僵持的社運團體。

「你們記得嗎?就是今天,今天就是三年多前,那位大埔朱阿嬤的忌日,你們還記得她嗎?」這話,想必像一聲雷在許多人心中炸開。不管1985在選擇日期的用心,或是後來發現的巧合,都讓這場以「為仲丘送行」為名號召的運動,有了更普遍的意義。

不過後來涉及到「程序」的抨擊,卻走進一個誤區。講者抨擊馬英九對「修法程序」的堅持,指責服貿、核四等議題「不照程序」。講者可能沒弄清楚的是,馬政府目前處理服貿、核四的方式,其實大致符合現行法令下的程序規範,所以不能說馬「選擇性的重視程序」。

這裡的癥結,是現行政治程序不夠民主化,無法保障公民權力的實踐。而馬英九主要的問題,一方面是他選擇性地以「尊重法律」為名,利用這些程序障礙,保障自己選擇的政治議程。二方面是,對於引起民怨的法規,他未能展現出政治領導者的風範,引領制度變革。

3. 「去政治化」的政治

上次720公民教召,一些台派社運前輩延續之前「社運幼體化」論述,嘲諷1985選擇的「去政治」色彩,認為無法成大事。1985顯然聽到了,並選擇捍衛自己「無關藍綠」的立場。這次演講中,他們畫清與民進黨的界線,也重申公民凌駕於政黨的主體性:

「我們期盼以後這個社會,是公民的白衫軍來綁架政黨,而不是公民被政黨綁架。剛才大家都看到,很多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都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剛剛有很多立委到了台下,我們不讓他上台,他們必須跟著我們的腳步走,這就是我們公民力量的最佳證明!」

不可諱言,這種與藍綠政治切割的定位,正是1985得以號召那麼年輕人站出來的主因之一。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多數成長於藍綠惡鬥的年代,也厭倦於非藍即綠的邏輯。

但其實,1985企圖「甩脫藍綠對抗框架」,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是一種對政治光譜的重界定,對政治形式的新發想。這股政治力量,用「去政治」去描述,只是掉進把「政治」限縮在「藍綠政黨政治」的想像力陷阱。

只是當1985試圖甩脫過去政黨惡鬥的框架,「初期」付出的代價,就是對當前政治體制運作的生嫩,雖然能成功舉辦活動,卻無法在當前的政治過程精準有效的施壓。例如在過去兩週內,立法院有兩次開會討論「軍事審判法」,這麼關鍵的場合,卻不見1985動員組織介入,錯失交鋒戰場。

所以即便昨晚過後,有人持續看衰,也能理解。

4. 和平路線的辯護

社運前輩們另外一個批評,是1985的溫良路線。關於這點,演講中一方面用「和所有現場朋友的約定」做很好的交代,一方面也用「我們會不會再回來?我們下次回來會給它好過嗎?」留下拉高抗爭的想像伏筆,是很好的交代。

不過更重要的是,講者提到「在場有很多女性朋友、年長的長輩,甚至是母親帶著孩子出來。現場有多少人是你這輩子第一次上街頭的… 我們有義務保護他們」。保障安全是一種負責,而回歸根本,也正因為主辦方堅持這種保障,大幅降溫良族的「風險預期」與進入障礙,才替這次公民行動廣開參與之門。

而如我們所見,平靜冷靜的的二十五萬人,能發出的壓力,確實會發出不亞於激情衝撞的幾千人。在這,我支持他們的選擇。

1985最後跟其他社運團體喊話,「公民活動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社運組織,也許方向不同、訴求不同,但是我們相同的是,我們都是一群不冷漠、堅持理想的人。」看在習慣批判性地突顯路線歧異,甚至動輒分道揚鑣的台灣社運圈,這種告白或許有點天真,卻至少,透露了一種兼容並蓄的氣度。

5.  治療、啟蒙與消費

這場活動最大的成就,大概是一種「集體治療」。

一方面,眾人前所為見的聲勢為仲丘送行,讓洪家人能確信,仲丘的死,有了歷史性的重量。雖說悲痛難免,但這是一種對於在世者的療癒。

二方面,這也是對七月以來,在一系列爭議事件中倍感痛苦的台灣民眾,一種集體療癒。昨夜在景福門四周的二十五萬人,一起歌唱、一起出氣,一起用每個人的現身與手機的光,照亮彼此內心,也照亮更多在電視機前、在電腦螢幕前見證的我們,讓每個人確信,台灣社會的良知、正義,還在這裡。先不論能促進什麼改革,這就很有意義。

也有人提到,這次運動在青年公民啟蒙上的教育意義。

確實,正因這場活動的「非專業」、「去政黨」的鄉民特質,因為前述「和平非暴力」的路線定位,使其更能號召出許多傳統政黨、社運團體難以召喚出來的公民,第一次響應實踐街頭抗爭。「我們站出來,我們就改變了我們自己」,這種現身與參與必然有內在轉化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1985 的運動,跟先前有名媛藝人加持而更熱絡的反核運動一樣,都透過透過抗爭的「去典型、綜藝化、嘉年華化、溫和化」來降低參與門檻,擴大了「街頭抗爭」實踐者的社會板塊。

不過這種過程,似乎也有代價。

最大的代價,就是為了增加動員、降低參與門檻,活動本身越益創意花俏,訴求論述卻走向「淺碟化」。整體效果雖然壯大的「運動」的規模與可看性,卻不免將之從一個旨在促成政治改革,可能枯燥、危險、悲壯的集體「政治行動」,轉變成一種壯觀、安全,並能讓人能去參與、觀看、體驗、感動,並集體情緒中成就某種偉大感的「消費對象」。

「我很討厭現場有些人,根本搞不清楚在抗議什麼,只是過來打卡、拍照,覺得很酷很興奮,」聽一個朋友轉述在場者的抱怨。這些「追隨壯觀的泡沫」,正式這種運動消費性的註腳。

6.  論述能量的缺口

上次在720活動的討論中,我提到「聯盟提出的行動訴求,措詞略呈空泛,在制度改革部分著墨也有不足。」兩週以來,他們顯然有吸收社會各界的建議,先在八月一號撰文指出軍中文化的積弊,以及軍方未能落實國防二法的精神。緊接著登場的803行動,也提出「調查歷年冤案」、「承平時期廢除軍審」等主張,擴大訴求格局。

格局拉大了,但是訴求主文讀下來,仍有不少或許還須斟酌微調的敘述,對於落實上的法律細節也待其他人協助補充。而聯盟前後發言立場,也偶有核心價值模糊的問題。而正因在實質政策博奕上的深度有限,江宜樺才能用四點回應,輕巧承接二十五萬人背書提出的訴求壓力。晚會結束眼看江魁出招,1985至今也沒能有效回招,還須勞動其他人奔走提醒這四點的陷阱。

我想到1985聯盟的草創之初,初次聚會的39人,分別分成媒體、文宣、活動、糾察四組,也難怪在廣宣與活動上交出漂亮成績。但相對而言,我常想為什麼沒有類似「議題組」「論述組」或「政策策略組」的編制?若以政策改革為目標,這就像是一家行銷公關亮眼,但是不重視產品RD生管的公司。這種公司很會賣東西,但賣出去的,卻不見得耐用。

7. 煙火與焊槍

走筆至此,我有時覺得八月三號的活動像是看見一場璀璨煙火,壯觀、華麗、感人,有療癒效果,也團結了許多觀看者的情感。但若以政治改革為標,這場運動在論述上 的深度限制,以及在政策交鋒上對當前政治程序的陌生,都欠缺精準的火力。

比較起來,傳統倡議型社運團體對議題持續研究,對政治過程緊迫盯人,若以用火為喻,比較像焊工。焊工平實、辛苦、需耐高溫,但能以有限的燃料產生精準的火力,焊在關鍵的節點。

這種對比,並不是說1985的運動無效。當你匯聚龐大人氣,就像降龍十八掌打過去,認穴不準無妨,也會構築壓力讓政治人物擠出一些東西。但只是相對於社會動員能量的政治效果,前者是很粗放的,後者則相對精緻。

1985聯盟似乎隱約察覺到這種不足,所以當晚說到「我們很努力策劃這個活動,但是我們不是專職的社運團體,我們只是來自各個領域、為了共同理念聚集的夥伴,因此整個活動中必定還有許多瑕疵,我們在此深深向大家致歉..」

這段自白,展現出一種謙卑的柔軟力量。

只是,就像青年優惠貸款,這種訴求於青春業餘的同情,一輩子只有一次。週六過後 1985有人也在問,未來要如何將這股民氣延續成穩定監督力量?

大方向上,我怎麼想,都無法迴避「組織化」一途。近者,釐清核心價值,成立某種公民議題動員平台,甚至延伸特定議題的倡議/關注團體(如軍中人權監督小組),遠者,實不應迴避思考正式組黨,填補當前政治光譜缺口的想像。

不然,1985很快就會發現,只有在他們的街頭主場,藍綠政治人物會跟著他們的腳步走。晚會落幕,連他們走到哪都看不見。

只是回頭一望,過去企圖跳脫藍綠對決者眾矣,例如泛紫聯盟、紅衫軍、第三社會黨、橫跨左傾知識群中從統到獨的光譜,卻無一能延續其政治氣候。當中的比較分析,以及對於白衫軍的意義,有太多超過目前能談的。

致謝:我要特別謝謝在海德堡大學念 transcultural studies 的李琬晴。彼此素昧平生,僅在臉書相識,就慨然提供自家住宿,出借單車,還在我抵達當天帶我去超市採買生活用品,讓我得以省下大半天安頓時間,撰寫這篇筆記。


政府施政新挑戰:參考網路輿情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林毅璋/台北報導】2014.06.01 03:03 am

社群網站的崛起,已經對政府治理帶來新的挑戰,為了掌握網民輿論,政府已委託政大電子治理研究中心,透過巨量資訊科技,針對核四、廢死刑等重大議題,在部落格、臉書收集輿情,做為施政的參考。

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黃東益表示,先前政府要掌握民眾對特定政策的態度,必須透過電話民調方式進行訪查,現在愈來愈多民眾透過部落格與社群網站表達意見,網路輿情的掌握也成為電子化政府新興議題。

「社群網站的崛起,讓政府治理愈來愈『有趣』。」黃東益說,由於科技的使用存在數位落差,社群網站發達已經讓懂得使用的利益團體聲音愈來愈大,學界已經開始探討是否有「沉默螺旋」現象。

先前研考會曾經針對廢死議題,委託政大從部落格論壇新聞網站,研究網路輿情,去年政府開始從臉書,撈取網路輿情,透過巨量資訊(Big Data)分析。

另以「1999市長信箱」為例,每封投訴都列入管考,不懂得用網路的人可能相對吃虧,黃東益表示,政府委託電腦公會,在東河、玉里、新店與彰化四個實驗點,教導當地老人使用電腦,讓他們不至於因為不懂電腦,無法取得公共服務。


政府業務電子化 人力「當機」

【聯合報╱記者林上祚/台北報導】2014.06.01 03:03 am

台灣是資通訊應用大國,但政府資訊人力卻明顯不足,根據國發會統計,民國一○一年行政機關資訊人力共九八○八人,僅占公務人員人力百分之一點五,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百分之三到五水準,加上約聘人員比率近三成,恐影響電子化政府業務推動。

政府資訊系統接連出包,包括內政部戶役政系統上線大當機,政府資訊人才不足問題再度亮起紅燈,根據國發會每年資訊人力配置統計,民國一○一年行政機關資訊人力九八○八人,正式編制六六七九人,約聘雇人員達二千多人。

前主計處電算中心主任劉勝東說,台灣政府部門資訊人力占比,比鄰近國家低很多,近年財政困難,公部門人事凍結,導致政府資訊人員約聘雇比率偏高,資訊系統愈來愈仰賴委外建置。「資訊是很現實的東西,一旦人才流失,發生問題時哪裡找人、找錢?」

政大電子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蕭乃沂表示,先前該中心曾經建議研考會,將政府資訊人力占比提升到百分之三到五,但整體公部門人力規劃,掌握在行政院人事總處與考試院手上,在財政困窘下,資訊人力無法獲得改善。

國發會官員解釋,各部會資訊單位,在政府組改之前,多半是任務編制,所以約聘人員較多,組改後除了人力較少的原民會等九個部會外,其他廿一個部會資訊單位都將法制化。屆時相關資訊人力也將補齊。

政府資訊部門不僅有缺人問題,跨部門資訊服務橫向整合能力,也有待加強,蕭乃沂表示,政府推動組織再造,曾考慮在行政院設立資訊長,負責資訊政策橫向整合,卻無疾而終,戶役政系統出包後,才由科技部長張善政扛下資訊長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