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洪大倫 2013/08/19

早年我在談投資理財議題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問我,「投資理財是否真的可以致富」或是「有錢人都怎麼理財」之類的問題。要我說,關於第一點那當然是確定的,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的投資金額有多大;至於第二點就稍微複雜一些,不過你別把邏輯弄混了,他們通常是先有錢才有特殊的理財方式,而不是先有特殊理財方式才有錢。

畢業剛出社會的時候,我的第二份工作是銷售保險、基金等…理財商品的業務員,我永遠都記得一個關於「複利」的話術:「複利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這話如果你現在上網去查,大概都還可以看到許多人也引述這句話,據說還是偉大的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的。

通常我們幹理財業務的拿出這句話嚇唬一般人的時候,看到他們臉上訝異伴隨些微不可置信的表情,我就知道我已經成功第一步了,剩下的不外乎開始對準備銷售的理財商品鋪梗,計算一些數字讓他們明白複利效果的強大之處,最後就是給他們審慎評估,恩…大約三秒鐘的時間,接著拿出申請書恭敬的邀請他們簽名,最後歡歡喜喜的恭賀他們已經加入千萬富翁之列—30年後。

說起來好像很不屑,但老實說我的確相信複利的威力,學財務出身的怎麼可以不信複利,但「銀彈」的複利威力要比原子彈大,那也得看你的銀彈有沒有比原子彈大才行。因此那些能投資致富的,絕對不是一個月扣掉房租、水電、瓦斯、孝養金、保險費、交通費、吃喝玩樂費之後僅月存5000元的上班族能達到的境界。因此每次看到有理財雜誌封面報導那些「我領22K,但我五年靠投資理財存了百萬」之類的個案,就覺得唬人還真是不用打草稿。

讓我說個真實的故事吧。就在我幹業務半年之際,有一次約了個時間拜訪一位董事長,他是搞傳統產業的,幾十年來賺了不少錢,當時我還很菜,所以我想他肯定會有理財需要。見了面一聊,果然被我料中,他的確有理財需求,但老早就有人幫他理財,而且不是「人」,是「團隊」,有五個銀行各自派出團隊幫他理財。

這消息被我一聽,還真是萬念俱灰、了無生趣,就在我打算摸摸鼻子走人的時候,董事長要我坐下,想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本來想走了,但轉念一想反正等等也沒事,索性就聽聽,沒想到卻聽到相當驚人的故事情節。

他說,有一次,五個銀行當中其中一位代表求見,基本上是來拜託董事長借錢的。為什麼要拜託他借錢,因為銀行的資金太多,如果沒借出去,對銀行不利,但又不能為了借而借,萬一收不回來怎麼辦,因此像董事長這麼有錢的目標顧客,自然就是銀行爭相拜託借錢的對象。

董事長原先拒絕,覺得自己又不缺錢,所以沒什麼興趣,但看在這個代表如此誠懇的樣子,想說幫他做做業績也好,於是同意了借款。但,人生最厲害的就是這個But,董事長畢竟是生意人,所以他並沒有同意直接向這銀行代表借款,而是把消息一次給了五個銀行團代表,要他們回去商量,誰可以給他最低的優惠利率,他就跟誰借錢,金額是1.5億元。

經過一番激戰之後,某個商業銀行勝出,開價的借款利率則是1.75%。這裡容我簡單報告一下當年的金融環境,基本上你拿錢去存銀行的定存利率約是2%左右,但銀行卻借給董事長1.75%,居然還低於存款利率。

聽到這裡,我非常吃驚,年輕人畢竟是菜,第一次聽到有銀行願意用低於存款利率借錢的事情,整個嘴巴張大大的闔不起來。但瞬間腦袋一轉,我馬上脫口對董事長說:「那!你就直接再把這筆錢回存,一年就可以無風險套利0.25%耶!等於一年白賺37萬!」

當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對自己的天才心悅誠服的表示激賞。正當我也以為董事長會稱讚一下我聰明的時候,他眯起眼睛笑笑的看著我說:「呵呵呵,如果是這樣,那借這筆錢就太可惜了阿。」

「什麼?!」我心中暗自吃驚:「難道還有比無風險套利更賺錢的方式?」

董事長接著說:「當我拿到這1.5億元借款的時候,首先我把5,000萬交還給借我錢的銀行理財團隊,要他們用這筆錢用最保守的方式理財,這兩年下來,平均一年大約有6~8%的報酬率,大概是300~400萬左右的獲利;其次,我拿1億元把我們工廠對面的土地買了下來,蓋了幾間廠房租人,一年收大約300萬租金。」

聽到這裡,我更吃驚了。董事長真是厲害,1.5億元拿去回存雖然是無風險套利,一年白賺銀行37萬左右的利差,但他這樣一來一回,一年可是多賺6~700萬的收入,比起那小小的37萬利差,顯然董事長的操作高明許多。

「最後,」什麼?還有最後?我靜靜聽董事長把話說完:「你曉得的,跟銀行借錢要支付利息,這筆1.5億元借款的一年利息費用是260萬左右,可以用來抵稅。」

至此,我終於徹底明瞭,今天來找董事長談理財有多天真,但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有錢人的投資理財世界,真的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所以,為什麼有錢人可以越來越有錢?答案就是:「因為資源會自動找上他們,往他們身上靠攏」

人家一次借錢就是1.5億元,你借不到,因為你的身家財產不夠多;董事長身兼某個產業的公會理事長,每個月要跟經濟部長吃一次飯,對政府的方向與經濟政策清楚,所以資訊掌握比一般人快速而正確,投資眼光自然也比一般人精準。

這些都是資源,都會在你擁有5分成功的時候,跳入7分資源;擁有9分成功的時候,湧入12分資源。正如馬太效應所說的:「那有的,要加添給他更多;那沒有的,連他僅有的都要奪過來」,這就是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秘密,也是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的主要原因。

一般人的投資理財,如果能打敗通膨就算是不錯的成績了,但說到要靠投資理財「致富」,我想你還是得先惦惦自己的斤兩有多重。如同本文一開始就說,如果你的銀彈不夠大,要真的靠複利賺大錢,那可能要複到天荒地老才有機會。但如果你的初始投資金額龐大,就算只是一點點報酬率,你也能賺的缽盆滿盈。

投資理財,首重現金,特別是如果你有豐沛的現金流,如此去理財才有比較實質的「致富」意義;但如果你只是一般上班族,建議你還是保守為上,不要冒太高風險去操作高槓桿的遊戲,或者自己不懂的投資工具,承平時或許有甜頭可嚐,但退潮時可能不是你能料想到的。

創業家的任務,其實就是建立起穩定而豐沛的現金流,並聰明配置他們,自然就能透過創業邁向致富之路。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Hands up!


愈蠢的投資方法通常愈賺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Green 2013/08/06

開始前,先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專欄想跟大家傳達些甚麼。

某天下午我很無聊地去搜尋「理財」這兩個字,總共跳出了4120萬個結果。這麼多的資訊先姑且不論正不正確,我想絕大部分的人們都沒辦法把這些資訊消化完;而且要消化這些資訊還得建立在一個前提——得先弄懂很多關於金融的艱深詞彙。例如「K棒」、「東協」、「CDS」,多少人可以清楚描述這三個詞所代表的意義?

看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康熙來了的收視率會比財經新聞高了。你打開蘋果日報的時候會先去看娛樂版還是財經版?一個有收入的人,應該不會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理財吧?但是你翻開財經版會看到一堆外星來的文字,你沒有空、也沒有心情去查那些外星文字的意思是甚麼⋯⋯「CDS」? Who cares!

所以我希望把這個專欄定位成「輕鬆的理財&社會專欄」,把理財即生活這個概念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完後可以笑一笑,知道理財並沒有那麼的難。同時穿插一些關於七年級後段班的男孩,跟著台北這個城市逐漸成長蛻變為男人的故事。

事情約莫發生在兩年前,那時我進入壽險業半年很快地升了主管,充滿喜悅的同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我的理財工具有一部分在股票市場裡,但是升了主管之後,要處理的事情變得非常多。所以我開始減少每天盯著股票看盤軟體的時間,好讓我專注在團隊的帶領上。於是我開始尋找可以讓我輕鬆在股票市場賺錢的方法。結果還真的讓我發現了新大陸。

「循環」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三國演義一開場的第一句話。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會有一個固定的循環在,金融商品也不例外。我那時候開始觀察一些公司獲利比較穩定的股票,並且實際去操作,結果我輕鬆地賺到了一支全新的勞力士手錶,大約是兩年30%左右的報酬率。而且一點都不複雜,只需要準備兩樣東西:(1)100萬新台幣;(2)不看盤的決心。

甚麼?你看到100萬新台幣就想關掉視窗,好吧,不然50萬也行。記住,在沒有本金之前,所有的報酬率跟你都沒有關係,這絕對是投資的鐵則。接著就開始找穩定的股票投資。我的首選就是金融股,因為金融股比較不會受景氣循環影響。很簡單的道理:景氣不好銀行還是會有利息收益。景氣不好你會賣掉金融商品換現金,銀行還是可以賺手續費;景氣不好你還是會生病,醫療險還是會有人買。金融股這麼多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挑,所以就選官股感覺比較穩定,沒想到我就進入了股市桃花源。

我觀察到兆豐金(2886)前十年的歷史線圖,價格幾乎都在20~25左右遊走,除了2008金融風暴那一次。於是我就把100萬分成兩份,然後設定賣出價跟買入價。我會在21元的時候買一半,20元時再買一半;然後在23元的時候賣掉一半,24元的時候再賣掉剩下的一半。買進賣出價我個人訂的滿隨興,反正就是在20~25間箱型整理隨便加減個幾塊錢。

結果我在這兩年當中也只買賣九次而已,就賺了30%。

以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

    投資絕對有要紀律,不能亂買亂賣,目標價訂好之後就遵守著循環走。
    看起來很蠢的方法通常都滿有效的。

投資的道理真的很簡單:永遠在平均價位以下買進,然後在平均價位以上賣出。遵守這個循環,就一定會有比定存更高的報酬率。

懂得運用金融商品的循環來獲利之後,當然要找間Bar小酌慶祝,感受一下理財收益為自己人生帶來的幸福。我個人最喜歡的調酒是side car。side car的組成通常是橙酒+VSOP+檸檬,橙酒的香氣與檸檬的酸度,剛好可以襯托出VSOP的香氣,是杯很經典的調酒。

運用「循環」來獲利,就像side car裡面的橙酒一樣,是經典調酒的一環。但如果沒有基酒的VSOP來擔任主角,那side car就好像少了靈魂一樣。下次就來跟大家介紹要讓資產翻倍的主角——「本金」的重要!


搭訕成功教我的投資故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Green 2013/08/13

「幹嘛要存錢!我要活在當下、我要出國玩、我要買3C、我要買名牌包⋯⋯」這應該是現今物價飛揚,但是薪資停滯的我們心裡最深的吶喊。上周的文章,很多人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100萬本金可以拿來投資,這次就來跟大家聊聊本金有多重要。

很多人會覺得現在的投資市場不穩定,很難賺錢。QE準備退場、黃金價格崩跌、新興市場跌得很嚴重、房地產又有奢侈稅⋯⋯ 所以不打算存錢投資。但我認為存到一筆本金,代表的是機會,至少可以看到「獲利」的機會,至少可以期待有「投資收益」這件事。

我絕對不會用書上寫的那些「100萬可以改變人生,100萬是投資的基礎」這種大家聽過很多遍的話。我還是一樣,用比較生活化的故事來跟大家說明。

去年我的體重是85公斤。我有個興趣是下班後去小酌一下,我比較常出沒的地方是W Taipei的31樓,或是Home Hotel 3樓的Marsalis,這兩間是信義區幾間高檔酒吧之一,但卻有截然不同的風格。W走的是fashion style,Marsalis則是比較沉穩的爵士酒吧。相同之處是兩間酒吧都常有穿著光鮮時尚的男男女女,身為男性的我們,總是會想去找漂亮女生攀談幾句,但是看看自己突出的肚子,再看看旁邊穿著合身西裝的型男,讓我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

直到去年10月,我的好朋友刺激我開始減肥,我靠跑步跟飲食控制總共減掉了13公斤。某次我在W喝酒的時候,有個自己去喝酒的女生主動跟我聊天,我開始覺得酒吧的女生不再是遙不可及。然後我到現在被女生搭訕了3次,同時我跟朋友們也嚐試在酒吧攀談了一些女生,全部成功。

以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

    維持良好的體態很重要。
    當你沒有條件的時候你會覺得毫無機會,當你有條件的時候你會覺得到處是機會。

同理,當你身上沒有100萬的時候,你會覺得沒有甚麼投資的機會;當你身上有資金的時候,你會覺得遍地都是賺錢的機會。相信我,到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人來找你投資,你可得好好審慎評估了。

所以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沒有投資的機會跟技術,而是沒有本金。

如果現在沒有能力一次存那麼多錢,那就把戰線拉長。以社會新鮮人為例,25歲開始存錢存20年,每個月拿5000元出來放進去定存,期滿之後大概也才45歲左右。

每個月存5000元不至於讓你很痛苦。這筆錢放在定存戶頭以利率1.3%計算,在45歲的時候約莫會有140萬左右。

140萬,140萬耶!這輛賓士你可以直接付現金買回家!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認識的45歲的人有多少?可以直接拿現金出來把這台車開回家的又有幾個?

如果他們沒辦法付現金買走賓士,試著多問一個問題:請問他們在25歲的時候,有沒有開始每個月「存5000元」?答案通常是沒有。

假設我們把140萬拿去投資,每年賺個8%就好了,一個月等於加薪1萬左右,代表你可以每天三餐都喝星巴克咖啡(但可能會心悸);每個星期可以吃兩次王品牛排;每個月可以去住一晚W hotel;每季都可以去亞洲國家玩一次⋯⋯這個生活可以持續到你從世界上離開為止,重點是花的這筆錢是「投資收益」,我們的140萬本金一直都在。

存錢是需要紀律的,就像我現在即使再忙,每個星期都會累積跑到20km的距離。一開始覺得超痛苦,因為要改變作息強迫自己去運動。我每次都拼命找理由想要放棄,但大概2個月之後,我就習慣固定運動的節奏了,甚至連我去蘇美島度假,都還是維持我的運動量。

改變是痛苦的,存錢最痛苦的不是存錢本身, 而是「讓自己改變花錢的習慣」。

這時不妨想想存錢的好處。如果收入稍微高一點的,每個月可以存1萬元,25歲到45歲就有280萬;做每年8%的投資,每個月就有將近2萬元的收益;每個月多2萬元可以幹嘛呢?就留待努力存錢的我們45歲時自行想像啦!


要如何掏空一家公司
( http://www.rusrule.com/2013/08/blog-post_17.html )

作者: rus 2013年8月17日星期六

最近時間一直很緊, 所以一些想寫的題目也一直無法有空. 這一週我先PO上來我之前寫的在我預定出版公司治理議題中的一篇. 在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未來這本書會有一部份叫"鄉民提問", 由本站讀者和PTT股板鄉民提出公司治理問題, 有適合的題目我來回答並收錄在這本書中. 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提問人:Koreasparkle 本來問的是為什麼很多上市櫃公司都喜歡發行ECB. 但因為如果只針對此問題回答 篇幅有點短, 所以我就擴充為如何掏空一家公司, 並把ECB部份列為其中之一. 裡面提到的掏空手法只是我所想到和查到的, 如果有可以再補充的, 請提出來. 另, 如果各位讀者還有興趣提出相關公司治理問題, 讓我寫成一篇文章的的, 也請及早提問!


鄉民提問 : 怎麼樣可以掏空一家公司?
提問人: Koreasparkle  來源:rusrule.com

在台灣, 幾乎所有重大公司弊案都必然伴隨著企業掏空. 做為一個投資人或是一家公司的關係人要避免誤踩地雷, 當然要了解常見的企業掏空手法. 不過,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 要先定義一下什麼叫”企業掏空”? 過去的年代由於小股東意識未抬頭, 法律也不完備, 因此傳統上的掏空是指, 握有公司控制權的人透過他的影響力, 把公司的資產移轉到他個人或特定的人名下, 弄到最後公司只剩下空殻子和一堆負債留給銀行和債權人去承受. 不過近年來隨著知識的進歩, 愈來愈多老闆們了解殺雞取卵不見得是好主意, 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把雞養著, 三不五時把雞蛋偷回家才是王道. 所以現代對於掏空定義不再是要把公司掏到空, 只要是公司的錢或資產移到私人口袋之中, 就叫做掏空.

為什麼要掏空公司? 很簡單, 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台灣多數企業都起源於草創時期老闆一個人獨資或是少數股東合夥, 在大家又是股東又是公司經營者的情況下, 反正袋裡袋外都是自己的錢, 自然很少也不太有必要把公司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裡. 等到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 這時就會有外部股東加入, 這些投資者通常只負責出錢不參與公司經營, 如此一來, 原有老闆會因為新投資者的加入持股比例下降, 而新投資者又不見得完全清楚公司內部的情況, 這時誘惑就會開始在老闆身邊打轉. 等到公司更大, 甚至股票上市交易, 這時候老闆持股比例更低, 經常甚至是不到30%, 但公司相關的利益卻可能大上3倍都不只, 這時魔鬼自然會對老闆招手, “你這麼努力工作, 結果賺100元真的進你口袋的只有30元, 這些投資人什麼事都沒做卻要分到70元真不合理. 你為什麼不想辦法幫自己多賺一點, 這是你應得的啊!”. 就是這樣的心態, 往往開啟了老闆掏空自家公司的第一步.

話雖如此, 也不是老闆自己想掏空就可以掏空的, 畢竟公司還有其他董事、監察人以及代表公正第三方的會計師..等關係人的存在. 所以要掏空前首要條件就是要取得絕對控制權. 這件事在歐美上市公司並不容易, 但拜台灣企業中常見的交叉持股和特有的”法人董事代表制”所賜, 只要不是有外部董事或是有市場派介入經營權, 在台灣控制股東要取得絕對權力形成董事會的一言堂一點都不難, 甚至是相當普遍現象.

順利取得絕對權力後, 理論上接下來就可以毫無掛念地掏空了. 話雖如此, 由於台灣掏空案例的層出不窮引起主管機關的注意、股東意識抬頭, 再加上台灣企業的日益國際化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 這一切都讓掏空的手法愈益複雜化, 還隨著時代變遷和法令規定與時俱進.. 以下就分別依不同等級掏空手法來進行介紹:

一、初期班: 初級班階段的結構多半比較簡單, 多由上市櫃公司(A)和老闆自己成立或以老闆親友掛名成立的公司(B或多家), 以及真正交易對手C三方所組成. 初級班的手法雖然簡單, 但對公司的傷害比較逐步, 甚至在台灣常被股東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時至今日反而還是最流行的手法. 具體的作法如下:

1.      要求公司訂單過一手給以自己親友名義成立的公司. 也就是A公司原本接到一筆訂單可以賺100萬. 要求對方改向自己控制的B公司採購, 再由B向A下單. 最後利潤變成A公司賺30萬, 而把最大的利潤留在老闆自己控制的B公司. 類似的情況, 也包括老闆指示將公司產品以低於市價賣給同為自己控制的B公司, 讓B公司價格在市場上具有高度競爭力, 甚至回過頭來和A公司競爭.
2.      指定進貨: 針對公司重要原料, 由老闆私人投資設廠和取得代理權, 再以集團整合為由, 指定A公司進料一定要向該公司進貨.
3.      指定發包: 舉凡A公司擴廠、購入資產, 甚至公司大大小小用品都指定向B公司購買, 再由B公司對外發包從中賺一手.
4.      成立投資部門: 以投資潛力公司為名, 把公司資金投資老闆個人設立的公司, 再由老闆自家人擔任該投資公司主管, 將公司投資資金化為私人花費. 類似的情況還有以公益為名捐贈老闆家族實質控制的基金會.
5.      關係人交易:由董事會通過以高於市價向老闆或其關係人購入土地或房屋等資產.
6.      擔保抵押: 由A公司出面擔保B公司向銀行借款. 甚至是以A公司定存單或資產作為抵押擔保B公司借款. 接下來掏空B公司資產, 由A公司擔負賠償
7.      將老闆私人公司相關人事及費用均掛在A公司上, 由A公司代養老闆私人公司
8.      由老闆私人成立的公司發行債券, 再由A公司認購
9.      透過公司庫藏股實施, 運用公司資金從市場上買進自家股票, 大股東再乘機賣出或出清手中持股
10.   灌水資產價值進行超貸: 這類掏空者多半同時擁有金融業和實業控制權, 以實業公司製造假訂單或是高估資產價格模式向自家金融機構借貸, 再運用對該金融機構的控制力通過該項貸款, 來掏空這家金融機構.
11.   企業主或有權決策者利用手中權力, 將公司資金指定買進特定金融商品或資產, 而買賣仲介費則進入私人口袋. 或者反過來, 將公司有價值資產低價賣給他方, 中間價差再由買方支付和公司決策者
12.   當然, 最簡單的方法, 直接叫公司財務把公司帳上現金以業主往來(借貸)或根本不需任何理由直接轉入老闆海外帳戶

二、  中級班: 和初級班不同的是, 中級班手法多牽涉到多家公司, 甚至是海外公司. 同時在金融操作手法上也更為專業. 一般都要有專業人士在背後對上市櫃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才做得到. 我們同樣以A公司為主體上市公司, B, C, D三家為以A公司資金所成立的子公司.

1.      虛增營收: 由A公司偽造訂單出貨給自家海外B, C, D公司, 造就公司營收大增, 甚至是獲利大增的假象. 再透過威脅和利誘模式要求A公司上游供應商E 和 F買回B, C,D 公司存貨, 再由E, F將同批存貨以原料名義銷往A公司後, 再次以出口名義銷往B, C, D形成循環性銷貨. 公司老闆可能透過這樣的假營收炒作股票、向銀行貸款, 或是利用B, C, D未上市會計稽核相較寛鬆特性, 將公司貨款轉入私人口袋.
2.      切割A公司有價值部門獨立成為子公司, 此後再透過不斷增資或員工認股模式稀釋原母公司股權, 最後公司金雞母成為私人股權控制公司
3.      金融工具套利: 例如透過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 再把ECB切割為認股權(Warrant)和債券二部份, 由公司大股東透過海外私人帳戶或親友帳戶認購較低價的認股權, 屆時如果國內股價上漲, 則轉換為普通股賣出, 反之, 如果低於轉換價, 則藉由董事會決議調整換轉價格, 犧牲公司權益而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4.      利用海外子公司不易查核特性, 先透過三角貿易把利潤留在海外子公司, 再以投資名義將該子公司現金購入不記名債券或特定金融資產, 企業主再盜賣該項資產, 將現金轉入個人帳戶.

三、高級班: 最後終於來到了高級班. 高級班之所以高級, 除了掏空手法承襲中級班的”國際化”之外, 通常也結合了金融衍生商品或是國際投資銀行為客戶量身打造的金融商品. 正因為這些金融商品具有高度”客製化”和”創新”, 一般人包括專業人士都很難了解這些商品的價值和風險, 甚至是背後隱含的交易條件. 往往都要等公司無法再隱藏下去出事了或是相關人士”窩裡反”, 外部人才能得知這些商品的全貌.

高級班的案例就直接以素有”台灣版恩龍案(Enron)”的博達科技的操作實務作為說明.

1. 信用連結債券(CLN, Credit Linked Notes)虛增銀行存款:2002年的博達科技因為大量虛假交易, 造成應收帳款節節升高, 讓財報數字看來不佳. 於是博達董事長葉素菲先指示公司員工以個人名義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一家紙上公司─North Asia Financial Limited(北亞金融). 由這家公司委託法國興業銀行發行8千5百萬美元的CLN. 在此同時, 博達科技則是和菲律賓首都銀行簽約, 先由博達海外假代理商以支付貨款為名匯入8千5百萬美元於博達首都銀行帳戶內. 再由博達和首都銀行簽定合約, 以這筆存款為擔保指示首都銀行購入這筆以連結北亞金融為標的CLN. 而北亞金融再依此和興業銀行取得8千5百萬美元貸款.(如下圖)

在這個架構下, 法國興業銀行和菲律賓首都銀行其實只是幫博達和北亞把錢轉來轉去, 並收取高額手續費. 但是從財報上看來卻是博達應收帳款的下降和現金存款部位的增加. 殊不知其實這筆存款早就被凍結. 等到博達後來申請重整時, 首都銀行立即依原訂合約將購入的CLN轉給博達, 並直接將帳款從博達帳面現金扣除. 而另一頭北亞金融所獲得貸款的8千5百萬美元則不知所蹤.

2. 應收帳款融資(Factoring)與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 2004年博達由於應收帳款過高、帳齡過長, 簽證會計師強烈要求增提備抵壞帳費用. 這將不利於博達的盈餘數字. 於是葉素菲指示公司邱姓經理人同樣於英屬維京群島設立紙上公司─AIM Global.

接下來葉素菲和澳洲CBA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香港分公司和澳洲子公司CTB簽定以9折出售博達五大人頭客戶的應收帳款, 並約定出售所得金額4500萬美元限定存入博達在CBA銀行開立的帳戶中. 緊接著AIM Global邱姓負責人再和CTB簽定合約買下這批應收帳款, 並以這批應收帳款發行一年期的零息債券, 這批債券全數再由博達以CBA帳戶中存款為擔保指示CBA購入(如下圖). 和上例一樣, 透過類似的手法誤導博達關係人以為博達應收帳款下降和銀行存款增加的假象. 以及不知情這筆存款早以被銀行限定使用, 因此同樣地當博達發生信用違約和重整時, CBA直接將這批零息債券交付博達, 並從銀行帳戶內扣除原有的4千5百萬美元

3. 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套利: 2003年由於博達長期以假交易灌水營收, 公司資金已現不足的窘境, 因此有意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5千萬美元來籌措資金. 但因在 2001年博達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時已明定, 日後發行的可轉債不得為有擔保發行, 因此只好朝向無擔保可轉債發行.

由於當時博達財務不佳傳聞四起, 深怕無擔保海外可轉債會發行失敗, 於是葉素菲指示邱姓主管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二家帳上公司─Best Focus 和Fernvale, 再由博達背書保證, 由這二家公司分別向羅伯銀行(RaboBank)和菲律賓首都銀行各借款4千萬和1千萬美元. 接下來再由這二家公司以借貸而來的5千萬美元全數買下博達發行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

和前例相同, 博達在擔保借款時即和這二家銀行在合約中簽定, 未來博達發行可轉債成功後, 取得的5千萬美元需回存銀行並限制動用, 倘若博達發生信用問題, 這二家銀行有權把這二家公司債權交還博達, 並直接從帳戶內扣除現金.

挾著海外可轉債的發行成功, 博達並加碼在2003年11月宣佈實施庫藏股. 在二項利多加持下, 博達股價上漲到17.4元, 高於預設海外可轉債的轉換價15.08元. 於是這二家子公司馬上在短時間把所有可轉債都轉換為普通股在股票市場上拋售, 全部出售股權所得約5314萬美元. 取得資金之後, , 博達並未立即歸還借款, 僅先歸還首都銀行借款的1千萬美元, 並將解凍金額匯回國內, 作為取信國內金融機構之用. 1580萬美元則是匯進海外假代理商, 再分批匯回博達來打銷過高的應收帳款. 其餘金額部份透過首都銀行匯回博達作為前例購買ELN的利息費用, 部份回流到葉素菲私人帳戶, 甚至用以購買高盛(Goldman Sachs)針對博達的買進選擇權(Call Option), 以此讓高盛買進博達股票避險, 進而創造出外資看好博達前景的假象. 至於原本向羅伯銀行借款的4千萬美元卻未償還, 這筆錢最後同樣隨著博達的重整而被羅伯銀行沒入.

4. 為海外人頭公司擔保借款: 葉素菲先指示博達員工於英屬維京群島設立Addie 公司, 之後由博達和國內建華銀行(目前已併入永豐金控)簽定合約, 由博達存入1000萬美元作為擔保, 由建華銀行海外子公司Grand Capital借款1000萬美元給Addie, 並限定該筆存款在Addie清還借款前不得動用. 博達並簽下承諾書及開立取款條, 一旦Addie無法清還借款或博達發生財務問題時, 建華銀行得直接扣取該筆存款作為償還Grand Capital 借款之用. 最後結果也如同上例, Addie只是紙上公司, 後來博達申請重整時, 自然該筆存款被建華銀行取走, 博達投資人帳面上看到的1000萬美元定存只是名存實亡的現金.

企業掏空在台灣算是履見不鮮, 如一開始所述, 這和人性貪婪及台灣現有公司制度容易造成控制股東一人獨裁有密切關係. 事實上還有一個重要關鍵, 我國司法對於重大經濟犯罪判刑過輕. 以博達案主角葉素菲為例, 因渉及掏空公司超過60億資金, 二審定讞判刑14年. 看似不輕, 但其實依現行假釋規定, 只要服刑過半, 獄中表現良好即可申請假釋. 另遑論在定讞前, 不少重大金融罪犯常被法官以不相稱的保證金保釋, 最後棄保潛逃. 利大罪輕, 無疑是鼓勵金融犯罪.

博達案後的確讓主管單位訂立了很多公司監理的規範, 但在當今國際化和金融創新腳步下, 很多交易都發生在海外, 很多的不法所得也都留在海外, 甚至國際投資銀行隨時可以幫這些有錢客戶量身打造所需產品, 這讓不管是公司關係人或是主管單位及司法單位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真正的情況難如登天. 也讓傳統依賴分析公司財報進行決策依據的公司關係人很大的困擾. 透過法律的規範和處罰的確可以減少企業主挺而走險的機會和誘因, 但所謂”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再多的規則也管不了真的有心掏空的業者, 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有賴於經營者自身的誠信和公司治理相關制度的建立.


和諧社會

陳信安 臉書發言 2013-8-21



獅子讓一隻豹子管理10隻狼,並給他們分發食物。

豹子領到肉之後,把肉平均分成了11份,自己要了一份,其他給了10隻狼。這1 0隻狼都感覺自己分的少,合起夥來跟豹子唱對台戲。

雖然一隻狼打不過豹子,但10隻狼豹子卻沒法應付了。豹子灰溜溜的找獅子辭職。

獅子說,看我的。獅子把肉分成了11份,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為了爭奪到大點的肉,狼群沸騰了,惡狠狠的互相攻擊,全然不顧自己連平均的那點肉都沒拿到。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人類的績效工資嗎?......

第二天,獅子依然把肉分成11塊,自己卻挑走了2塊,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10隻狼看了看9塊肉,飛快的搶奪起來,一口肉,一口曾經的同伴,直到最後留下一隻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末位淘汰法嗎?......

第三天,獅子把肉分成2塊,自己卻挑走了1塊,然後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麼分。群狼爭奪起來,最後一隻最強壯的狼打敗所有狼,大搖大擺的開始享用它的戰利品。狼吃飽以後才允許其它狼再來吃,這些狼都成了它的小弟,恭敬的服從它的管理,按照順序來享用它的殘羹。從此獅子只需管理一隻狼,只需分配給它食物,其它的再不操心。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競爭上崗嗎?......

第四天,獅子把肉分成5份,自己拿了3份,然後把1份分成9小份,對狼們說:每個都領一小份,我考察你們,最後決定最優秀的可以額外獲得那份最大的。然後狼群們迅速拿了各自的那塊,各自考慮了一番,有些狼拿出來了自己那份的一部分來給獅子,有隻狼把全部都上交給了獅子,卻換回來的優秀員工獎勵——那塊大肉。獅子得到了全部80%的肉。

豹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問獅子這是什麼計策?
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官場規則嗎?.....

最後一天,獅子把肉全佔了,然後讓狼去吃草。因為之前的競爭,狼群已經無力再戰了,於是只逆來順受。

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麼辦法?
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和諧社會嗎?


將要被淘汰的8種人

不景氣的社會,一定會淘汰不爭氣的人。如何不被淘汰,只要你不在這八種人之內。如果你在其中之內,那就趕緊提升來學習

1》八小時之外不學習的人。

胡適先生說:人與人的區別在於八小時之外如何運用。有時間的人不能成功,擠時間的人才能成功。八小時之內決定現在,八小時之外決定未來。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生活。有學習才有選擇權,沒有知識,要有常識,沒有常識,走進教室。不是社會發展太快,是我們思維反應太慢,為什麼我們思維太慢,是我們沒有跟上學習。人生有兩大悲哀:結婚之後不再戀愛,畢業以後不再學習。

拒絕學習,就是拒絕成長。家長不學習,會被孩子看不起並且和孩子有代溝。夫妻一方不學習,就會有隔閡,學習的人如同長高的樹,自然會有高藤來纏。一個人不學習,就會與社會脫節,跟不上時代步伐,人活在21世紀,思想在20世紀,究竟學什麼?不是學打工的技術,而是學創業的本領。

思想觀念40%+人際關係40%+專業能力20%=成功從這個公式裡找自己的短板,缺啥學啥,社會需要啥你就學啥,不只是學感興趣的,而是學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成功的。

人要有二畝田,白天是果腹的,晚上是耕種未來的。不學習是21世紀被淘汰的八種人首選第一的人。

2》對新生事物反應遲鈍的人。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都與巨大的商機掛鉤。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又都在一片反對懷疑拒絕中悄然來臨。21世紀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趨勢有關,而趨勢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來判斷的。誰抓住趨勢誰就抓住了未來。 不學習就會把推論當結論,用已知判斷未來,對新生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最終一定被社會淘汰。

3》靠個人能力單打獨鬥的人。

21世紀是英雄退位團隊進位的時代,抱團打天下已是趨勢,誰擁有人群,誰擁有市場,1+1=2叫數學,1+1=11叫經濟學,一根筷子能折斷,十雙筷子折不斷。

4》玻璃心,心理脆弱容易受傷害的人。

事情發生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傷害人,而你的想法會傷害你。就象第四章中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的故事一樣,那個小和尚被自己的想法折磨的死去活來。百折不撓千錘百煉是中國人發明的詞。

5》技能單一沒有特長的人。

就像貓與老鼠的故事一樣,貓說:“什麼年代了,一種技術能活嗎?”據經濟學家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有50個行業要淘汰。沒有危機是最大危機,滿足現狀是最大陷阱。人一定要在得意時給自己找退路,不要等失意時再找出路。

6》計較眼前目光短淺的人。

計較眼前會失去未來,計較小錢會失去大錢。沒有遠見必尋短見。全世界最好的投資最沒有風險的投資就是投資學習,學習可以讓人有遠見,學習才知道未來的趨勢。

7》情商低下的人。

很多人翻臉比翻書快。古人說:小不忍要亂大謀。脾氣來了,福氣走了。IQ是智商高可以找一個好工作, EQ是情商高可以有未來,AQ是逆境商可以變成登峰造極的人。

世界上80%的人見了困難就躲避的人他一事無成。

世界上15%的人見了困難能迎刃而解的人是成功人。

世界上5%的人是打著燈籠找困難的人,這種高情商的人將成為登峰造極的人物。

心理學家總結四種情商的結局:

1有能力有脾氣的人--懷才不與

2有能力沒脾氣的人--春風得意

3沒能力有脾氣的人--一事無成

4沒能力沒脾氣的人--貴人相助

8》觀念落後知識陳舊的人。

過期的食品不能吃,過期的觀念也不能用。21世紀的成功學,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學助人成功的本領。

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人成功在短板上人失敗在短板上。人成功在缺點上人失敗在缺點上。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計。

六大劣根斷送一生:自以為是,不以為然,以老賣老,老氣橫秋,格格不入,每況愈下。只要你把人做好,這個世界都屬於你

更多故事:
http://inspirationaltouchingstory.blogspot.com/


閱讀 臉書頁 2013-8-25

成功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每顆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並非每一粒沙子都能成為珍珠。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人生命運完全在於正確的放棄與選擇。

天有下雨與日出,人生高峰與低谷;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要活在別人嘴裡,不要活在別人眼裡,而是把命運握在自己手裡。

作者:佚名

【閱讀隨筆】

在還沒到終點前

輸贏都還很難說

但,如果還到了終點,還是不知道輸贏

那也沒關係

反正已經闔眼

享受追求的過程有時比目的地重要

---------------------------------------------------------------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感謝閱讀志工分享


財經記者懂得比你多?

【薯哥╱證券分析師】2013/09/02

要買那支股票?如果申購xx股票抽中了,會賺幾萬?股息殖利率怎麼算?xx公司的市值怎麼算?什麼是毛利率?

當財經記者實在是件有趣的事,因為每天都有親朋好友問你這些問題,當然,其中也不乏同業、採訪對象。

事實上,不少財經記者除了第一個問題外,其他問題恐怕答不出來。

WHY?因為財經記者「消息」太多了,每天睡醒眼睛睜開,可能就會開始聽到「明牌」,所以他只要轉述「可靠暱名消息來源」的話就行了。例如,XX公司準備拿下大陸市場XX代理,13億人口哦;或是,水果公司準備推出第八代,XX公司接獲大訂單。或是XX公司老闆要嫁女兒,股價會和婚禮一樣風光。別懷疑,比這還扯的理由都有。

這些故事你一定也聽過不少,不過如果你這些年來是靠這些消息致富,我會非常想要拜你為師,因為我深深懷疑你是「早就買好、等人抬轎」的大股東。事實上,對多數人而言,因為消息已經轉了很多手,如果消息為真,多半股價已近高點,如消息是假,你也是事後許久才會知道。與其說這是在用消息面殺進殺出股市,不如說是在賭場拼輸贏。

常聽到採訪對象抱怨,有些財經記者只想聽明牌,但是PE、PB差別在那不清楚,QOQ、YOY的觀念也沒有,這和他們原先預期的大不相同,他們以為財經記者的財經背景都很強。其實,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還是以大傳、新聞相關科系為大宗,他們在學校學了如何採訪、報導的「程序性知識」,而不是「營業利益率」是什麼的「陳述性知識」。

因此,我大膽的提出「財經記者懂得不比你多」的假設,或許讀者以後會知道「獨立思考」擺在消息前面的重要性。以宏達電為例,2011年3、4月時股價登上1300元高峰、市值逾300億美元,當時某財經媒體報導「高盛證:3~5年內,宏達電市值衝千億美元」。二年半過去了,現在宏達電的市值約一千三百億元(是新台幣,不是美元)。

外資專業投資機構不是神,財經記者當然也不是神,記者只是照外資機構報告所說報導。但問題在於,投資人如果看到報導進場,相信千億美元的大夢,還一路抱到現在,下場就是單位美元換成單位台幣。

我沒有批評多數聰明、辛勤工作的新聞界朋友之意,我自己身在其中多年,我知道媒體是紀錄人、事、時、地、物的載具,誰喊了什麼話、誰看好XX股票目標價XX元,記者要做的是忠實呈現。如果是意見抒發,那是分析稿、特稿、讀者投書、社論,不是報導,讀者千萬要分清楚。

所以,千萬別要財經記者為你的投資績效負責,他們不需要懂得比讀者多,他們的工作只是「報導」,這點想想他們領誰的薪水就知道!

============================================================

作者簡介╱薯哥:

政大新聞系畢業,對財經領域特別有興趣,曾經待過銀行,還在財經媒體圈打滾超過十年。為了提升財經專業,跑去考了證券分析師,不過學無止境,多了一種身份,只是另一個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