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本土”到“國家”:臺灣的政治現狀與前途
——從壹傳媒並購案說起
( 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683 )
【陳軒/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大陸) 江蘇南京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反媒體壟斷中的社會爭執
讓我們從日前的一則新聞說起:在臺灣聲勢浩大延綿日久的“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所針對的壹傳媒並購案終於有了尾聲,臺灣年代電視董事長練台生最終以14億新臺幣買下了壹電視。
關於反媒體壟斷抗爭的結果,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那些原本積極投身此次社運的人們認為抗爭大體是成功的,因為早在3月25日原本準備並購壹傳媒的親中商人,也是這次反媒體壟斷運動主要的針對對象旺中集團總裁蔡衍明決定不再續約,停止並購案。而之後壹傳媒原本的主席黎智英也宣佈不再出售壹傳媒的平面媒體,包括臺灣四大報之一的蘋果日報以及很有影響力的壹週刊。
但是,那些本身對反媒體壟斷的浩大聲勢持疑慮態度的人們對這個最終結果反而置喙:本身反媒體壟斷運動打出的口號是“反對媒體壟斷,捍衛新聞自由”,但是壹傳媒旗下壹電視的最終買主練台生本身就是臺灣有線電視系統台三大霸主之一,收購壹電視之後,練台生的媒體霸主地位將更加鞏固。如是自然有質疑言論:如果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的訴求真的只是向抗爭人士所表達的那樣,是為了防止臺灣媒體市場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那麼目前壹電視新的並購交易之後,原本那些投身此次社運的青年學生還要不要繼續抗爭呢?如果就此偃旗息鼓,那麼在反對人士的邏輯中,為什麼親中商人蔡衍明收購壹傳媒就要抗議,而名字叫“台生”的媒體大佬收購壹電視就沒有問題?
“國家條件”難題與“中國因素”
實際上,這次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的訴求從來不是單單針對反對媒體壟斷而言。在其背後的,更是“抵制中國因素”的動力,與對於中國軟性攻台的恐懼。壹傳媒,包括旗下的蘋果日報,一向秉持的是反共立場,而這次原本打算收購的辜仲諒和蔡衍明,都有非常明顯的親中表現。臺灣朝野反對力量更加擔心的,實際上是這些資本勢力借收購壹傳媒而染紅“蘋果”,造成臺灣言論市場單一化,新聞立場全部轉向親中,從而為中共的“統戰”政策做開路先鋒。而在之前一系列的抗議與質疑抗議的社會衝突中,實際上反映的是臺灣本土社會沿著“藍綠”立場分裂的社會現實。
我們觀察臺灣的政治生態,比較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不同於一般的民主國家中政黨政策立場譜系是沿著“左右”的坐標軸分佈,臺灣的兩大黨國民黨與民進黨在經濟問題上的政策立場都是偏右的。要求社會福利、分配平等的左派聲音起碼在臺灣政壇中並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實際上,臺灣的政黨政治生態更多的是沿著“藍綠”“統獨”的議題來做切割:主張中華意識、強調中國統一、反對臺灣獨立的政黨、社團與個人被劃入“泛藍陣營”,而相對地,強調臺灣本土意識和臺灣民族主義、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被劃入“泛綠陣營”。
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中自然演化出的政黨生態。我們看大部分的歐美代議制民主國家,議會中基本是由經濟政策主導政治話題。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政體上來說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有著清晰的國家主體定位:對內,政體執政合法性既定,政黨間政策爭執只在具體的憲政框架下運作;對外,聯合國中主權國家的席位清楚明白,在國際社會中原本的政府已經能夠代表國內民眾正常發聲。
但是在臺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風雨飄搖、來路未卜的國家前景:對內,隨著兩岸分治的現狀持續發展,臺灣本土意識根深蒂固,構建中的“臺灣民族主義”也從“想像的共同體”走向鞏固的政治現實;對外,伴隨著中國方面持續的外交壓制,中華民國遲遲不能在聯合國爭取到席位,這樣更加促使了臺灣更改國號、獨立建國的聲音為重視利益的現實主義者們所認可。於是,在“帝國邊陲”和“本土自治”的矛盾與撞擊中,統獨問題壟斷了臺灣大部分的政治想像,也定義了臺灣獨特的政黨政策光譜。
我常和臺灣朋友交流時提到,臺灣現階段一切政治問題,都是統獨問題。不是說臺灣社會沒有其他值得關心的社會問題,而是說,在現階段,未定的國家前景形塑了大部分的社會矛盾,也主導了整個社會的族群劃分和政治立場的切割。而只有等到國家主體性確定(包括無論是與中國統一,還是獨立建國)之後,統獨這層扣在一切問題之上的問題蓋棺論定,正常國家中類似于財富分配、社會公正等經濟衝突才能完全徹底地浮出水面。這也正是研究政治體制與民主轉型的學者Linz與Stepan曾經指出的一些主權遭受挑戰的國家民主化過程中存在的“國家條件”(stateness)的難題。
就像這次反媒體壟斷中的雙邊攻防一樣,統派人士認為應該按照法律來辦事,壟斷與否存在一個清晰的法律界定,媒體並購案如果違法,自有法律機構裁決。但是更多的抗議人士,尤其是本土意識強烈的年輕學生並不這麼看。他們的意識中,如果讓跨海峽的政商聯盟主導了臺灣媒體生態環境,那麼統一親中的媒體言論將起到溫水煮青蛙的效應,而到那時再作反抗已然太遲,所以一定要在不可挽回的時候早作謀斷。
在我看來,中國的確有相當的動機去通過媒體收買來執行統戰政策。根據台大政治系專研中共外交政策的張登及教授的看法:「習近平在其任期內,即到2020年左右,要在兩岸關係上實行重大突破。而在中共的時間表上,到2050年左右要完成兩岸統一的政治願景。」
按照一般的市場化媒體的邏輯,在本土意識日趨高漲的臺灣社會,媒體如果反復宣傳親中觀點,並且在新聞中有過於明顯的篩選、裁剪痕跡,那麼必然市場份額會下降,直到由於經濟學中一般的供求關係和市場競爭被淘汰出媒體市場。但是,臺灣並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政治前景有待確定,那麼中國方面必然有著足夠的動機在經濟層面之外在台從事市場活動。這也導致了臺灣並不存在完全獨立自生的媒體市場。背靠著中國雄厚的國家資本實力,統派媒體如果並不將市場盈利的因素看做企業最重要的考量標準,那麼隨著中方資金不計得失、源源不斷地注入臺灣媒體市場,臺灣人的本土意識有沒有可能潛移默化地被改變?我沒有能力下斷言,但是我知道,中方統戰部門顯然認為值得嘗試。
而這種對於統一前景的恐懼,就造成了臺灣社會議題中越來越凸顯的“中國因素”。中研院吳介民老師在創造這個概念時著重強調的是北京通過其雄厚財力與龐大經濟規模,通過塑造跨海峽的政商聯盟,從而使得中共政權對臺灣內政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杠杆(influence leverage),最終施行其統戰政策,引導臺灣走向兩岸統一。然而參考香港經驗,臺灣本土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愈發使得統獨問題凝結成“中國因素”,壟斷了臺灣社會中各種政治政策紛爭。
有限、責任政府與統獨前景
從規範的角度而言,合理的政府規模從來不可能龐大到整個中國疆域這麼大。如此廣闊的面積是不可能維持一個責任政府的。要做到對民意的有效回饋,政府形式必然制約政府規模。單一制國家無法做到政策多樣化以符合在地人民的要求。參考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府形式,那些和中國國土規模差不多大的國家,例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無一例外都是聯邦制國家。並且從財政上來說,分權治理的政府形式往往也是最高效、最經濟的,這一點在Oates的fiscal federalism一書中也通過經濟學上的考察得到了經驗證明。
同時,龐大的單一制政府規模較難以保持社會力量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專制力量把持全國政權,這在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產生的效應將是毀滅性的。這也是美國建國時期各個國父們所重點考量的問題之一。可是我們看到,隨著美國整個聯邦層級的政府許可權不斷加強,美國也越來越有走向不受限制的大政府的趨勢。這也說明有限政府必然不能規模太大。
所以,從有限、責任政府兩方面考量,聯邦制應該是最適合整個兩岸政治構架的形式。
那麼,臺灣是否真的可以考慮通過一國兩制的形式,和中國組成某種形式上的聯邦制國家呢?實際上,參考香港回歸後各方面民主倒退的實例可知,一國兩制其實是個偽問題。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國家中央層級保持專制集權形式,而在地方層面單獨實現民主化政府。正如香港將要面臨的2017年特區首長普選與否的問題。為究竟特首候選人應不應該由北京指定或是劃限,現在香港社會已經起了相當的紛爭。正如《北京之春》雜誌主編胡平所分析,一個單一制國家某部分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如果真的是通過普遍民選決定的,勢必造成對該國其他地區的示範效應,其他地區的人們一定會問,都是一個國家的屋簷下,為什麼有的地區能夠通過民選決定行政首長,為什麼我們不行?這樣的問題會帶動社會抗爭的聲浪,最終對中央層級的專制政府形成極大的壓力。所以,在一國的框架下,兩制不可能得到有效施行。
概括而言,一國怎麼可能兩制?兩制,又何必一國?
具體到臺灣的社會情境當中去,我常常問臺灣的統派朋友一個問題:在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專制政權的情況下,你願意明天就和中國統一嗎?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臺灣統派給兩岸統一的前景設定了一個並未明說的大前提,就是有一天中國必然會實行民主化。而兩岸統一也必須要構建在中國民主化的前提之上。那麼問題就很清楚,臺灣本土的前途和命運,為什麼要寄存在另一個政治實體未定的國家前途之上?不願意和專制政權統一,又不能獨立建國,為了等待他者的民主化,臺灣社會要忍受正常社會議題不能有效浮現,國家認同被統獨左右,國際社會得不到有效代表等種種困境和痛楚,並且這些困境和痛楚會進一步促進臺灣的族群分裂和社會矛盾,這正是臺灣在“國家”與“本土”夾縫之中,痛苦的社會現實。
一方面,統合的好處是扁平化與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分治的好處是有限責任政府的有效建立。作為一個政治學學生,我常常問自己:這個世界的最終政治形態是怎樣的?我相信這會是一個不斷整合同時又不斷碎片化在地化的雙向過程:一方面,超國家機構不斷出現,從經濟一體化,到相近意識形態的國家政治層面不斷融合,直到達到“世界政府”的全球單一代表秩序;另一方面,政治代表性又不斷地碎片化,擁有最終決議權的政治機構不斷向社會底層滲透。參考經濟學上的概念,在“國家”和“本土”的動態博弈中,“整合秩序”的效益和“有效代表”的效益將通過邊際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在一個適當的層級達到平衡。對於兩岸現實而言
我相信臺灣島的人口和國土規模將是比較適宜的。
至此我的結論也呼之欲出:臺灣的自我想像,應該從相對於北京政權“帝國中心”而言的“本土”立場,轉換為具有主權意識的“國家”定位。換言之,臺灣現階段的目標,應該努力爭取獨立建國,讓政治合法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能夠擺脫冷戰至今的歷史遺緒,達到充分的有效代表。當中國走上民主化道路以後,無論是考慮大中華情結,還是考慮整合規模的效益,可以透過協商和談判的方式,參考歐盟的經驗,逐步走上區域整合的道路。隨著歷史的進程足夠綿長,到那時,不光包括臺灣,整個東亞地區可能真的能夠浮現出一個“大東亞共榮”的政治實體。但是我要強調,這其中一切過程都是基於談判和協商等自願參與的形式以及每一個在地民眾的訴求都能得到有效整合的前提之上。暴力和脅迫,不可能達到經濟學上的最優化,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
至於說在這個先分再合的過程中,中國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作為一個參考變數將如何安置,那又是下一個話題了。
End
(反媒體巨獸聯盟成員)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2
來台就讀台大政治所的中國學生 陳軒的台獨主張。
「臺灣現階段的目標,應該努力爭取獨立建國,讓政治合法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能夠擺脫冷戰至今的歷史遺緒,達到充分的有效代表。當中國走上民主化道路以後,無論是考慮大中華情結,還是考慮整合規模的效益,可以透過協商和談判的方式,參考歐盟的經驗,逐步走上區域整合的道路。」
「台灣式言談」講座 名家到香港行銷寶島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2013.06.02 04:14 am
「台灣式言談」在香港已經成台灣文化的品牌。新一季「台灣式言談」,要談台灣價值,不再是台灣名家「獨奏」,而由台港兩地的名家「四手聯彈」,希望以碰撞換來精彩。
近年香港人似乎更愛台灣了,一年之中,每七個香港人就有一個要去台灣一次。台灣價值,也透過台灣山水、台灣飲食、台灣音樂,在香港瀰漫開來。
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李應平,在籌畫新一季「台灣式言談」時,從選人到擇題,都希望能有「從生活出發的價值認同,成為台港對話的最好延伸」。
新一季「台灣式言談」,很有可能再為香港吹進台灣新風。六月首場,要由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以「建築的自然融入與空間節奏」為題,探討如何以人文精神,破解「侵入與融入」這個二元辯證的建築課題。這個看似深奧的題目,實則要解開台灣與香港都市景觀不同之謎,所以要由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來拆招。
香港人相當熟悉的台灣音樂人李宗盛,會以「讓全世界都聽見」為題,從台灣發展的時代印記,對照香港及中國大陸,看流行音樂大環境劇烈變化中,音樂人的認識、機遇和挑戰。與李宗盛同一世代的香港導演岑建勳,成為主持這場言談的最佳主持人選。
雖然香港人不關心明天,但會不斷回探歷史傷痕。歷史創傷如何倒過來變成一個社會的資產與能量?台灣名人詹宏志會以「台灣為何重要和她的幾個冒險故事」為題,談台灣、香港—新「文化物種」的特殊生存策略,並從中看出台港如何刺激華人社會產生有意思的質變。香港當紅的文化評論人梁文道,會就此作出港式回應。
台灣首席總鋪師阿基師會在十月主講「除了美味,還有什麼?」分享台灣料理的美味,台灣美食還蘊含著人情味;香港文化評論人歐陽應霽,會以香港味蕾來協助品嘗。
學者︰一中原則 台灣外交無路可走
自由時報 2013-6-2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菲律賓以「一中原則」為由,不願正式向台灣道歉,中研院副研究員廖福特昨表示,菲國不費吹灰之力,只憑一中原則就將台灣「去主權化」,輕鬆迴避國家責任,這是馬政府主張九二共識所造成的惡果;學者黃偉峰更說,在一中原則下,台灣外交不是活路也不是死路,而是根本無路可走。
台教會昨邀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黃偉峰、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李明峻、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等人,討論一中原則對台灣外交造成的影響。
菲國藉一中將台灣「去主權化」
針對廣大興廿八號事件,廖福特說,菲律賓政府原本就沒有意願回應我方四大要求,「一中原則」成了最好的藉口,讓菲國得以將台灣徹底去主權化,拒絕與台灣進行任何主權國與國之間的行為,迴避國家間的道歉和賠償,將台灣所有提出的要求降到最低。
黃偉峰說,「中國版」的九二共識就是「統一共識」,馬政府的「一中各表」只是自欺欺人,在一中原則下,台灣外交不是活路也不是死路,而是根本無路可走。
馬主張「一中各表」是自欺欺人
他質疑,如果連台灣政府自己都聲稱和中國同屬一個國家,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要如何主張自己和中國是平行對等的會員國?要如何主張自己有國際空間?這些話根本說不出口。
黃偉峰說,中國的立場向來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允許台灣以主權國家身分參與國際事務,因此不斷透過矮化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地位,讓台灣去國家化、去政府化,服從宗主國,這對台灣主權傷害非常大。
兩岸「一國兩區」影響國際觀感
廖福特說,李登輝的兩岸策略是閃避一中,雖留下國統會的招牌,但強調國家統一是「未來式」,但馬英九直接說兩岸是「一國兩區」,只有戶籍不同,沒有國籍問題,意思就是台灣和中國是同一個國家,這問題非常嚴重,不但影響國際觀感,也會改變國際與台灣的相處模式。
廖福特舉例,台灣可以不用申請,就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唯一的原因就是被視為中國的一省,中國才同意我們參加;台日雖然簽署漁業協議,但日本其實也閃避主權問題,不直接和我們談「劃界」,因為這涉及主權問題;馬政府自己承認一中原則,才會讓其他國家也不把台灣當國家。
經濟學人點出一中Fictions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 吳垠
正值台菲海域緊繃之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五月十八日刊登了一篇分析報導「Seas of troubles」,其中出現一個對於台灣漁民的形容詞voracious(其實原文是說台灣漁民有此一聲名,而非該雜誌本身的認定),引起此間媒體的若干撻伐。這個字眼的確有貪得無厭的意涵,難免讓國人憤慨,替漁民叫屈,也讓我國駐英沈代表對經濟學人投書予以駁斥,並且繼去年bumbler事件後,再度對該雜誌的英文「說文解字」一番。
對於voracious一詞,雖有負面意義,但該詞彙有不同語意,其本身也有「熱切追求」或是「汲汲營營」之意,因此沈代表的投書其實算是對該詞語的補充說明罷了。我認為讀者不用拘泥於此形容詞而有過份情緒化的反應,畢竟它不是經濟學人該文宏旨。
經濟學人該文,其實是在探討台菲此一漁事案件所意外引發的中台關係體檢,尤其是當菲律賓政府在案發後提出:任何正式道歉或談判,只能援引一中原則,以北京當局為對象。隨之而來在台灣輿論引起的滔天巨浪,給馬政府帶來的民意壓力,不下於該漁事案件的本身。這個始料未及的發展,讓馬政府不得不再端出其他手段因應(至於這些手段是否合宜,此乃另外的問題)。
即使國民黨政府在傳統上偏向傾中路線,但依舊要在民意下,守住實質上的一中一台底線,此為該文對此事發展的立論觀點。經濟學人在尾段的結論,也點出「南海問題」幾乎就是國共傳統一中思維在落日前的最後餘暉,並間接回顧國民黨過去長年執政所賴之「一中」架構,以fictions(虛構之事)一詞形容,一針見血。駐英代表投書對voracious多所說明,但對於fictions卻無置喙,是「默認」了?(作者任職軟體業,新北市民)
兩光一中邏輯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 林益生
根據網路媒體報導,在五月三十日的行政院院會上,行政院江宜樺院長針對中國多次在國際會議中,以名稱方式打壓台灣,稱我國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一事,江揆鄭重強調︰「維護國格和尊嚴是必須要堅持的事,『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看法。」
看完這則報導,反覆咀嚼江揆的發言,總覺得邏輯不通。
國民黨政府不斷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些口號,既然是這樣,如果「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那麼套入江揆的談話中,竟然成了「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華民國一部分』的看法」!這多麼荒謬!而這句話真的要有意義,只有在「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提下,才會變成「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看法」,這樣的表達才是合理的。而這樣,不就又變成了「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的現實狀況嗎?
其實,從江揆的談話即可看出,國民黨政府也明白「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現實,卻又口口聲聲喊著「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種自爽阿Q式的夢囈,實在令人費解。一中各表的謊言,卻變成了「一中自婊」。(作者為工程師,高雄市民)
〈李筱峰專欄〉馬英九一切為祖國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三五朋友在聊時局。
「馬英九瘋了嗎?連美容美髮業也要開放給中資進來!我們台灣自己的美容美髮市場已經夠競爭了,馬英九還準備開放中國業者,來搶我們台灣三十萬美容美髮人員的工作!他是真的瘋了?」
「還有更瘋的,馬英九還準備引進中國勞工!據台聯得知,移民署正準備修法擬將中國勞工改為『商務居留』,每次申請可達三年,可延長兩年,而且申請資格大幅放寬,申請人的配偶、子女也可一併申請,從『停留』改成『居留』,從四個月改成六十個月,這等於是引進中國勞工。過去能在台灣居留的中國人士只有中國配偶,馬政府準備大幅放寬中國勞工來台居留,這勢必造成台灣勞工就業市場的衝擊!簡直瘋了!」
「哈!他才不瘋哩!他頭腦清楚得很,自從他上任以來,他的每樣措施與政策都朝著他心中的理念在進行,不論是什麼『九二共識』、『外交休兵』,到各種政策,他都知道他在做什麼。」
「他在做什麼?」
「一言以蔽之,一切為祖國!」
「哪個祖國?」
「馬英九還會有哪個祖國?他說,兩岸的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同一個國家。所以讓中資來搶我們台灣的美容美髮市場、讓中國勞工進入台灣工作居留,對他來說其實都是同一個國家內的事。台灣犧牲一點,整體祖國受惠,他何樂不為?」
「看來國家認同真的很重要,絕對影響政策的決定。」
「沒錯,我們看看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獨立之後,總理李光耀為了表明新加坡人對自己的國家認同,有一段很重要的談話,李光耀這樣說:『我不是中國人,就如同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他們有中國人的血統,他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他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相形之下,馬英九呢?馬英九始終以『一中』的立場思考,關心『一中』的權益,而不是以台灣人的立場,為台灣人的權益著想。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以中國思考的政策。」
「可是他說他也是台灣人,燒成灰還是台灣人呀!」
「那是選舉前的語言,真正的內心話是刻在他父親骨灰罈的那句『化獨漸統』。誰叫你們六百八十九萬人那麼好騙!」
「不是好騙,六百八十九萬人之中也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那就『三好加一好』!馬英九以『一中』的立場思考,關心『一中』的權益,那麼自認為中國人的就慢慢享受吧!」
(作者李筱峰為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中國「升級版」經改 雛形浮現
【經濟日報╱社論】2013.06.02 03:54 am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親自主持中國經濟改革計畫,成立七個高層工作小組,分就七大領域起草改革方案。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說,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那麼,這個正在緊鑼密鼓研擬中、預定提交今年秋天中共18大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習李版》經改方案,應該就是中國經改的「升級版」了。
中國的經改為什麼要升級?以及,如何升級?
先談第一個,為什麼要升級。中國大陸的經濟自1979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歷經江澤民時代朱鎔基的改革,及胡錦濤時代溫家寶的改革,成績有目共睹,GDP占全球的比重,從十名開外,一路挺進到目前的第二,估計再過15年左右,甚至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之首。然而,「摸著石頭過河」,摸了35年之後的今天,大陸的經社發展其實還是面對了不少麻煩,而且形勢複雜。大約而言,習李時代開局之際,至少面臨了「三個制約」及「一個改變」。
所謂「三個制約」,頭一個,就是思想解放不易。鄧小平一早就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未料30多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太多甩不開的思想包袱,其中最嚴重的是兩個,一是計畫管制心態還是相當普遍,基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尊重市場機能以及如何尊重市場機能,動輒對市場運作進行干預;另一個就是對國有企業的情結,認為必須通過國有企業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的公平,至於國企存在的問題或製造的問題,還是渾然不知,以至於直到現在,還經常出現「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的毫無意義的爭議。
第二個制約,就是改革面對了巨大的,而且是越來越大的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抗拒。一種是固有的既得利益者,一種是新生的既得利益者。前者主要是指龐大官僚系統中的官員,堅拒放棄他們手中的權力,後者則是指包括國企在內許多因壟斷而產生的巨大利益階級。
第三個制約,是改革專業知識不足。以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為例,為了所謂的穩增長或保八,一再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及擴張的財政政策,不但貽誤了調整結構的契機,且製造了許多後遺症,像產能過剩、重複投資、樓市泡沫、地方債及高利貸等金融風險,以致於形成習李執政開局即面對的麻煩。
「三個制約」之外,「一個改變」指的是全球化趨勢的挫折與逆轉。主要貨幣的一再量寬,攪亂了國際金融秩序,普遍的負債危機及財政緊縮也壓縮了國際需求,像所有國家一樣,中國也必須將更多的氣力放在內需開發,此一形勢的變化,當然也需要在制度及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變革。這即是習李時代開局面對的內外形勢,也是中國經濟改革必須「升級」的背景。那麼,又如何「升級」呢?從習李半年來一些政策性的談話,及正在起草七大改革領域的方向,大致可以有幾點觀察與研判:
一、減宏調,重改革。李克強最近面對經濟增速減緩的形勢說,其實政府沒有太大的政策空間。又指出,今後一段期間,只要有年均6.9%的增長率,就足以實現2020年達到小康的目標。顯然已做好了進行改革或不免減緩增長的心理準備。
二、就改革本身而言,更強調政府與市場的分際。能交給市場的就交給市場,這包括簡化行政審批的改革及鬆綁民企的投資。至於屬於政府該管的部分,就必須好好地管好。
三、有效擴大內需無疑是重中之重,看來策略重點放在三個部分:進行收入分配改革;鬆綁民企投資;推動城鎮化。後者的重點,又著重在土地使用權改革及戶籍制度改革,目的在排除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與人口這兩種要素移動的障礙。
四、至於難度最高的國企,採取的是迂迴方式,從減少政策補貼,進行要素價格改革,及放開投資限制,打破市場壟斷著手。
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習李版》或《升級版》的改革,看來是終於摸對方向了。
看中共走向國際 三牌齊發破圍堵
【聯合報╱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2013.06.02 03:54 am
過去,決定國際交手的是外交與國防。外交是國防的前哨,國防是外交的後盾。而今,卻多了更關鍵因素─經濟。經濟是國防的基礎,經濟力與國防力是相輔的,而經濟也是外交的磐石,任何外交政策都得考量經濟得失。
目前習近平正偕夫人出訪拉丁美洲,之後將與歐巴馬在美加州會晤,做工作訪問。訪美前赴中美洲三國,自有其經濟上的考量因素。
中共崛起,引起美國對主導世界地位憂心,日本也對自己出路不安,而鄰近大陸國家也擔心被吃定,形成一股圍堵中國,牽制中國的氛圍。
中共亦清楚要消弭這股氛圍,必須善打國防、經濟、外交三張牌。出牌弱,無效果;出牌強,激反彈;必須拿捏情勢,穩定出手。
○七年中共警覺到美國與菲律賓軍事演習明顯加強,便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南海諸島,但僅紙上作業。去年春,美宣布「國防新戰略」重返亞太。希拉蕊提出構建新太平洋共同體。四月八日,中共八艘漁船停泊黃岩島;十六日美軍與菲軍聯合「肩併肩」軍演,中共不為所動。
去年六月菲宣布允許美重新使用前軍事基地,八日美菲元首高峰會達成四項默契。中共即於廿一日宣布三沙地級市付諸實行,解放軍依規定成立軍分區,正師級單位,更重要的是在廣東韶關新建八二七導彈旅,配備東風廿一型及東風十六型導彈,威懾南海。
今年三月廿二日菲外長坦承黃岩島已由中共控制;五月廿九日大陸官媒聲稱,菲放棄對南海仁愛暗沙的行動。
安倍想藉助外交,增強日本聲勢,擬定了綜合性戰略,拉攏俄韓,結合東協,金援非洲,擁抱美國,以達孤立中共目的。
但習近平於兩會結束後,即走訪俄國、坦桑尼亞、剛果,並在南非參與金磚五國高峰會。隨之,外長王毅出訪泰國、印尼、新加坡、汶萊;緊接即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加上習出訪中美洲三國,並與歐巴馬舉行峰會。
從中共習、李及王的連續出訪,可看出中共是「大國雖重視,小國不輕忽」,但外交後面的經濟實利,遠非安倍的金援能比。
習與俄簽署了廿多項合作協議,提前實現雙邊貿易一千億美元目標。
王毅在泰國主持昆明到泰國高速公路峻工,所帶來的物流實益,經濟功能,讓東協各國不能不心動。
李克強訪印,更提出打造 「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將來這些國家的經流、物流,甚至水流合作,不容忽視。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團隊,三月底公布一項歷時兩年,對中國周邊十二個國家地區調查,結果讓人驚訝。大多數東亞國家民眾認為,目前在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是中國,非美國。十年後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更一面倒認為是中國。中國崛起對亞洲是利或弊態度,除了日本與蒙古,均認為利大於弊。可見中共三張牌打的漂亮,而其能打的漂亮,是充分掌握情資,精確評估情勢,審慎謀定策略,穩健步向全球。
台灣要在國際間生存,也得用這三張牌,絕不能外交喊「休」、國防玩「避」、經濟陷「悶」。更重要的是,出手前的掌握情資,評估情勢、慎謀策略、穩定出手,更是要超越中共才行。
「大陸非境外」 在陸通姦判有罪
作者: 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6月2日 上午3:08
企業老闆張姓男子在大陸發生婚外情,與詹姓女子交往,遭人偷拍性愛過程。妻子據此控告妨害家庭,因我國法令規定大陸並非「境外」,不像在外國通姦不適用刑法,因此仍判決兩人有罪。妻子並訴請賠償1千萬元,法官判決應賠償20萬元。
張姓男子是去年元月間在女方宿舍內,被攝錄下兩人幽會的過程,張妻拿著性愛光碟,控告兩人妨害家庭,一審判決兩人3個月及4個月徒刑。但張妻不服,已請檢察官上訴,目前由台南高分院審理中。
妻子以丈夫及小三公然出雙入對,並發生性關係,已破壞她的婚姻生活,並造成身心巨大創傷,認為丈夫財力雄厚,應和小三連帶賠償她1千萬元。
丈夫坦承有小三,但辯稱自己經常來回兩岸,妻子又投入宗教,兩人聚少離多,感情不佳,因寂寞而結交小三。他說自己財力並不雄厚,公司有貸款債務要還。丈夫並反指是妻子教唆他人侵入房間裝設竊錄器材,已侵犯居住安全及人格隱私,也應負賠償責任。小三表示,以為張姓男子已離婚,才交往並發生關係。
法官雖未採納張姓男子反要求賠償的主張,但認為夫妻兩人平日感情不睦,並不是因為小三介入才感情生變,且張姓男子仍對子女善盡照顧責任,因此僅判賠20萬元。
兩岸政治和解的契機
2013-6-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8| 評論數: 1 |原作者: 喬新生
1992年7月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放到今天重新審視,會發現其中有許多荒誕之處。比如規定台灣居民不得在大陸的黨務、軍事、行政或者具有政治性機關擔任職務,大陸的配偶進入台灣受到種種限制等。所有這些規定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早已經被徹底突破。
當初制定這些規則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兩岸政治關係的深入發展。但是,近些年來大陸同胞到台灣參觀訪問,已經親身感受到了台灣濃郁的中國文化,而台灣同胞在大陸擔任政協委員和大學教授,不僅可以深入體察大陸的政治文化,而且可以為大陸的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正因為如此,台灣內部要求修改兩岸關係條例的呼聲始終不斷。台灣決定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改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的良好契機。
修改這項規則,不僅有利於台灣同胞在大陸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大陸改進民主政治制度。事實上,近些年來由於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大陸公共事務,已經給大陸的政治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台灣同胞在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以及在處理兩岸法律事務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專業精神,給大陸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大陸的民主政治發展正處在一個十分敏感的時期,執政者已經充分意識到,只有廣納善言,並且加快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才能夠重新贏得民心。台灣同胞的加盟,毫無疑問會給大陸的民主政治發展注入活力,給大陸基層民主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給大陸民主政治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兩岸人民如果可以交叉任職,通過廣泛的政治參與,當可促進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未來兩岸的民間組織可以起草兩岸統一的立法,提交兩岸立法機關審議。也期盼在大陸的政協、人大有更多的台灣同胞參政議政,更希望台灣的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有更多的大陸同胞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作者為大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旺報網友回應) liaobruce777 2013-6-3 07:44
兩岸統一與國民黨及民進黨的根本利益相違背,任何企圖通過政治對話達成統一的努力,只能說是書生論政,華而不實‧
中評獨家:紅藍綠在北京載歌載舞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01 00:09:47
中評社桃園6月1日電(記者 黃文杰)由前“立法副院長”饒穎奇率領的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日前到北京、湖南參訪,團員之一、民進黨前“立委”邱垂貞透露,此行有兩大收穫,最大突破就是把嚴肅的釣魚台國賓館,變成歡樂的遊樂場,兩岸高層載歌載舞,關鍵的秘密武器,就是一支口琴、一把吉他。
當過4屆“立法委員”的邱垂貞,這次應好友饒穎奇邀請,赴北京進行兩岸交流,此行還有范振宗、鄭余鎮、陳光復、何嘉榮、林重謨、邱永仁,總計7位前民進黨籍“立委”,卸任綠委登陸,歷來人數最多一次。
邱垂貞回來台灣,對於大陸此行收穫很多,特別是與大陸官方交手,軟硬都有,回到桃園大園老家後,一直跟老婆莊秀美聊天到清晨四時,興奮睡不著覺。
邱垂貞說,面對中共採取高規模禮遇,快速通關、前導車開道,大會堂、大宴會廳,所見都是大格局、大氣魄,當然可以看出對方用心,但某種程度似乎也在傳遞,中國就是大國,已經是大國崛起,來自小小台灣的他當然感觸更多。
他在日記引述李白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從黨外時期開始,邱垂貞總喜歡帶上一把吉他,這次到北京參訪, 有備而來,行李中就帶著口琴與吉他,還有歌曲清單。
就在釣魚台國賓館晚宴中,邱垂貞說,他上台吹口琴,曲目就是“快樂頌”,邱垂貞說,他最厲害就是可以把簡單的樂曲,吹奏出宛如交響樂,另外,也用口琴吹大陸經典名著“梁祝”,其他歌曲還包括台灣民謠“雨夜花”、大陸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因為兼顧兩岸的文化與需求,很快就炒熱氣氛。
邱垂貞解釋,會特別喜歡“歡樂頌”,當然不只是名稱是“歡樂”兩字。
事實上,貝多芬創作“歡樂頌”,代表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邱垂貞在吹奏這首歌,特別說明,代表兩岸共同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與和平的精神,這是普世價值。
後來加入吉他伴奏,接連唱出幾首名曲,氣氛更High,邱垂貞笑說,徹底發揮黨外時期,帶領群眾的情緒,“怎麼變成民進黨的場合?”
特別是當唱到“高山青”,兩邊的人一起齊聲高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帶領所有人員,手牽手一起跳舞,換到台灣民謠“丟丟銅仔”,兩邊都玩開了,就像小孩子一起手搭橋,要穿越山洞,歌曲時快時慢,唱得愈快火車進山洞愈快,全場High翻天,晚宴變成遊樂會。
此時,國民黨前“立委”劉盛良,站在台前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又是另番景象,歌曲意涵在於,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過去是一家人,現在也是一家人。
邱垂貞說,他知道,壓箱寶歌曲終於要拿出來,故意挑選“你是我兄弟”當結尾。
表面是台灣與大陸,相互稱兄道弟,邱垂貞說,中華民族分成“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情同手足,相互幫忙,你挺我,我挺你,互相鬥陣。
他說,同一家人,兄弟分家,就好比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自發展不要計較,至於未來兩家,是否合成一家?分分合合,是否兩家合成一家,留給下一代去決定吧,免得傷兄弟感情。
邱垂貞說,事後許多工作人員,私下跑來說,這恐怕是釣魚台國賓館成立以來,不曾有過如此歡樂場面,因為光是唱歌場合都少見,何況是又唱又跳,嚴肅場合當成歌唱平台,簡直是破天荒,“這是我到大陸參訪,兩個收穫與心得之一”。
前綠委邱垂貞秀訪陸筆記:拋七意見心臟跳不停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31 01:06:40
中評社桃園5月31日電(記者 黃文杰)由前“立副院長”饒穎奇率領的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日前到北京、湖南參訪,民進黨前“立委”邱垂貞也是團員之一,此行受到大陸官方高規格接待,邱垂貞返回台灣後,第一時間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此行有兩大收穫,最欣慰是,“把台灣官員頭銜稱謂檯面化”,確實讓新一批大陸涉台系統注意到,要正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事實。
習慣寫日記的邱垂貞,翻開這幾天大陸參訪所寫的文字,從第一次接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長陳德銘、副主任鄭立中等人,白天官式拜會座談,兩邊高層總是一字排開,大會堂、大格局、大氣勢,塑造大國崛起的形象。
邱垂貞翻開日記,一字一句讀給中評社記者聽,他說,有些是濃縮整理兩邊談話的內容,有些是當時的感觸,他寫下幾段話(中評社部分摘錄):
“面對政治敏感議題,兩岸鴻溝絕非短時間可以改善,大陸與台灣,五星旗對抗青天白日旗,大國對小國,主權問題是存在的事實,也是兩邊的差異”
“中華民國統治過台灣,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確實沒有統治過台灣”
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在第二天,與國台辦系統、海協會交流,邱垂貞說,當時陳德銘主持會議,有句話聽起來比較敏感,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總應該有個句點”。
邱垂貞說,“句點”的意思是指統一?還是要有進展?第一次在中國大陸的土地,聽起來,總是格外敏感。
他表示,兩岸碰到政治很難突破,就是各說各話,中共當然希望下一步統一,畢竟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就會遇到政治,經濟碰到政治,經濟很難不被政治影響,如果不去打開,經濟很難有進展。
至於台灣要求平等互惠,大陸是否聽得進去?邱垂貞心中畫個問號。
此行參訪行程中,台灣卸任民意代表交流團也與“中國民主促進會”交流,邱垂貞笑說,第一次看到“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中央”,還以為台灣民進黨怎麼跑到大陸成立政黨。
接著與新任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座談會,台灣卸任民意代表團秘書長,也是國民黨前“立委”朱鳳芝,觸及“稱謂”問題。
邱垂貞轉述說,朱鳳芝的想法是,“中華民國”早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台灣對於大陸官員,好比黨主席總書記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都是連名帶稱謂稱呼,從沒有稱“某某先生”或是“您”。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卻稱我們中央級官員,都是以“您”或是馬“先生”來稱呼,邱垂貞說,就連他們這群卸任“立委”,也是一句邱“先生”。
朱鳳芝勇敢“開第一槍”,張志軍並未表態,也不置可否,引起一陣騷動,讓在場的邱垂貞等民進黨卸任“立委”印象深。
當然,朱鳳芝的目的,當然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盡快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場面顯然尷尬,事後被范振宗打圓場帶過。
邱垂貞當時說,他很想站起來補充說,但考慮太多沒發言。
直到第三天,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座談會,以及兩岸和平關係座談會,在全國政協會堂講話,大陸官方提到,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結果,開放發言,會場立刻充斥統派言論。
倒是國民黨前文工會主任、前“立委”簡漢生說,兩邊政府要主權相互涵蓋、治權要彼此承認,“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前曾統治過中國大陸,迄今一直存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沒統治過台灣。
邱垂貞讀著他寫的日記,寫著當時考慮再三,理由是避免主客場尷尬,所謂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別人的地盤上,不用刻意去觸主人霉頭,內心卻又掙扎,不願被視為“乖乖牌”。
後來取得發言權後,邱垂貞首先講起自己是政治犯,30年前美麗島事件,因為唱了一首《望春風》,被判五年坐牢四年,在“中華民國”台灣,參與上千場次民主改革活動,讓國民黨不得不走向民主改革,如今“中華民國”台灣實施民主制度,政黨輪政,各級選舉全部開放給人民選舉,政黨政治言論自由,台灣已經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徹底實踐,堪稱是華人真正民主的典範。
邱垂貞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黨專制下,在自由民主人權這個區塊,是落後現代國家很多,他知道發言要謹慎,但歸納有七點意見,“希望不會被抓”。
七點意見包括:互相對等承認;兄弟之邦,應該以台灣當地民意為依歸;大哥大要包容小老弟;中國大陸應該積極走向民主,畢竟大江東水擋不住;兩岸經濟發展,兩岸分分合合必然水到渠成,最後一點就是“吃緊弄破碗”。
說完上述七點意見以後,邱垂貞說,當時他心臟也是撲通撲通跳不停,但事後愈想愈佩服朱鳳芝,直接點出“稱謂”問題。
邱垂貞說,中國大陸你要談判,如果互相不承認,又該怎樣講起?如果繼續以“你是某人”或是以“先生”尊稱,感覺很生疏。
難道說,中國大陸見到台灣的官員或民代,不能稱呼“部長你好”“立委你好”,這一點都做不到,名字頭銜稱謂都不見了,明顯被矮化。
此行有了朱鳳芝“開第一槍”,後來自己也站出來表達立場,認為對方已經聽到台灣的心聲。
他說,如果標榜緊密結合,連稱謂不敢碰,政治談判就是要承認對方主體,不然根本不用談下去,兩岸親兄弟一家人,為何不敢稱對方的稱謂呢?
這個問題不拿掉,不承認我“中華民國”的官員,想統一就難了。
邱垂貞回憶說,當時國民黨前“立委”黃義交,也引述東西德統一前,也是互相尊重,彼此承認,這一點很重要。
洪智坤 compartilhou um link. 臉書發言 2013-6-3
「落選立委俱樂部」去北京吃飯喝酒唱歌就好,話就別亂講。
「快速通關、前導車開道,大會堂、大宴會廳」不叫做什麼大國氣勢高規格,只是唬唬這些蠢蛋而已;稱呼對方官銜,對方根本不理你,被吃豆腐了還說什麼「突破」?還說什麼「中華民族分成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情同手足,相互幫忙,你挺我,我挺你,互相鬥陣。」
天佑台灣,幸好他們都落選了。
陸客脫團扮乞丐 每天躺著賺3千
作者: 張企群╱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3日 上午5:30
以醫美健檢名義來台的陸客莫奉清,來台首日就尿遁脫團,躲在北市公館商圈行乞賺錢,並夜宿天橋下,日前因形跡可疑引來員警盤查,發現他聽不懂台語而露餡,警方訊後已送交移民署安排遣返。
警方發現,來自大陸湖南省的陸客莫奉清,四十四歲,自幼罹患小兒麻痺,年輕時就以乞討為業,還是一名國際級的乞丐,經常出國到海外乞討,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等國家。
上月六日,莫嫌花了六千元人民幣,參加醫美健檢團首次來台,預訂同月十四日出境,卻在入境第一天,就故意躲進機場廁所脫團,再搭計程車直闖台北市區,近一個月來,都在台北市各商圈、夜市或觀光景點行乞,日前轉往公館商圈討錢,晚上就直接睡在天橋下。
上周四晚間,中正二分局思源派出所員警巡邏經過公館商圈,看見莫嫌在街頭行乞,因面孔陌生上前盤問,莫嫌作賊心虛,刻意閃避不理,反引來員警起疑,以台語詢問「需要幫忙嗎?」莫聽不懂台語愣住,只好說出自己是脫團陸客。
「真的很好賺!」莫嫌被逮時,行乞的碗中已裝了近千元的現金和零錢,苦苦哀求員警放他一馬。他表示,每天托碗行乞都有二、三千元的進帳,有時一覺醒來,碗裡已裝滿民眾主動施捨的硬幣,讓他覺得台灣人真的很有愛心,反而是一些來台觀光的大陸同胞,對他的乞討不理不睬。
警方指出,莫嫌脫團且逾期居留,還利用台灣民眾的愛心賺錢的行為,實在「太過分!」訊後依法移送移民署擇日遣返。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3
為什麼中國無法被說服?
做為一位政治風險評估者,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週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這篇評論,在中美習歐會舉行之前是具有部分的參考價值,伊恩·布雷默維持其在2012年"G-Zero"的觀點: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成為新霸權,大國之間無法相互征服,只能透過合作來化解可能的風險。
因此,伊恩·布雷默建議美國繼續透過WTO的機制,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同時美中雙方應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直接向歐巴馬和習近平彙報,讓衝突風險最小化。對北京講政治改革方面的大道理不太可能有什麼好效果。
伊恩·布雷默的諸多著作與評論,皆是從國際秩序的外部因素觀察中國,對於中國內部因素,他概括性地總結於「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然而,這樣的形塑,並沒有讓西方世界更加了解「紅色中國」的底蘊與危傾。
民族百年的屈辱感,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和平崛起的支撐,對內部人民洗腦以維持政權的正當性,也是對於台灣、圖博和疆獨的回應。中國至今難以稱之為「大國」,因為縱使其國防力量強大,但是除了巴基斯坦這個「鐵粉」國家之外,沒有任何真正的軍事同盟。中國的經濟數據漂亮,但是無法解釋在出口市場萎縮、內需動力不足、政府財政投資過多的情況下,數據造假屢屢被抓包。
中國的公共知識份子論述甚多,卻難以集結組織形成行動力;習近平上台之後,言論控制更加緊縮,憲政是姓「資」還是姓「社」且爭論不休,全力排斥代表西方觀點的「普世價值」,卻又無法填補中國特色的匱乏,於是繼續在毛鄧江胡教條裡打轉,而習近平更為務虛的「中國夢」,繞來繞去連老百姓都聽不懂也不想懂。城鄉的抗爭屢起,多是對於地方城管或縣級官員的不滿,無法改變既有的政治體制。陸續爆發的「校長強姦小學生案」,近期竟然高達九起,讓人懷疑是否為常態性的犯罪?「黨天下」的媒體只見常委陸續出訪宣揚國威,這些令人驚恐的事件只剩下渣滓。中國人民一方面希望改革,卻又被自己的失敗論調抵銷。
連中國都無法說服中國自己,抗拒外來的說服,就成為一種必然。
與中國合作,但不能強迫它改變
(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30603/c03huntsman/zh-hant/ )
紐約時報中文網 伊恩·布雷默, 洪博培 2013年06月03日
從周五起,奧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將在加利福尼亞進行為期兩天的會談。
是該談談的時候了。
美中關係不斷出現新的摩擦:貿易爭端、圍繞朝鮮問題的緊張氣氛、減少碳排放的辯論,以及對中國進行網絡攻擊的指責。
奧巴馬總統已經成功連任,可以無需再擔心人們指責他推行綏靖政策,給正在崛起的中國應得的關注。而中國,隨着領導層換屆,它也正面對一個嶄新的開始。
美國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必須抓住這一機會來改善關係;如果錯過了,可能很多年都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
到現在為止,奧巴馬的對華政策一直是以遏制中國的崛起為主。奧巴馬政府的「轉向」亞洲政策——將注意力和資源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已經讓中國政府中很多人相信,華盛頓想要努力抑制中國的發展,對它的抑制方式與冷戰期間美國試圖阻止蘇聯勢力的擴散一樣。
遏制應該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但在遏制的同時如果缺乏開展對話的真誠努力,將會令中國積蓄起怨恨情緒,將競爭轉化為衝突。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合作對兩國乃至全世界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目前的損害控制政策並不充分。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污染製造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而中國是其最大的債主。如果華盛頓和北京不在儘可能多的領域進行合作,我們將無法讓全球經濟重獲平衡,無法緩解氣候變化,無法控制流氓國家製造的麻煩,也無法維護亞洲的和平。
奧巴馬及其代表該做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希望中國是他們想看到的樣子,而是接受一個真實的中國。
這是中國唯一能接受的方式,而美國也沒有能力去強迫中國接受別的。中國和美國一樣,是一個十足的例外主義國家,數百年以來一直如此,喜歡制定新規則,而不是接受新規則,且中國將和美國競爭亞洲霸權和全球霸權。
然而,至少在目前,奧巴馬可以不去提北京做不到的要求,如建立全球合作關係來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核擴散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這樣奧巴馬就能贏得習近平的更多信任。但若要建立所謂「兩國集團」(Group of Two)以應對世界主要問題,這其中也有中國領導層無法接受的風險。中國認為自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承擔不起美中關係正式升級後帶來的全球性的新責任。
反過來,習近平則可以保證,中國將繼續向美國公司開放國內市場,加強產權保護和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習近平就能贏得華盛頓的更多信心。
如今正是兩國領導人大膽設想的時候。奧巴馬和習近平應該開始制定一份原則宣言,這樣一份文書能提升和明確兩國的合作。
1972年,在理乍得·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總統結束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時,美中兩國政府發表了引人注目的聯合公報。公報提到了兩國的「不同意識形態」、個人自由、貿易、朝鮮半島統一問題、日本及台灣問題,並稱「美中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這份公告及由此開啟的對話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外交成果之一。
七年之後,兩國發表第二份公報,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82年發表的第三份公報則針對的是台灣的未來。
要想發表新的公開聲明,雙方都要有所退讓。有一些代價和風險是中國不會接受的,因為它們可能危及中國國內的穩定局面。例如,中國不會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因為中國擔心生產放緩會致使數百萬中國工人失業。如果為搖搖欲墜的歐元區提供支持意味着需要與除德國之外的政府合作,中國就不會去擔負重要的角色,因為只有德國具備它信賴的穩定性。而且中國不會改變在台灣、西藏問題及天安門事件上的立場。
但如果美國提供一些中國想要且需要的激勵措施,中國能夠而且將會有一些舉措。
中國將會十分樂意發表一份能讓習近平在國內高調炫耀的聲明,同時在一部分經過謹慎談判後得出的雙贏項目中擔負起責任。因此,新公告應該包含一些通過謹慎談判達成的協議——共同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在科學研究方面開展合作,採取協調一致的策略,緩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衝突。
在一些中國領導人認為事關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上,美國無法迫使他們改變走向,這並不說明美國軟弱。指名道姓地批評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手段。但中國絕不會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改變處理這些核心問題的方法。我們不能讓批評的聲音壓過呼籲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聲音。
因此,奧巴馬不要指望中國在西藏問題、中國與其鄰國在東海和南海海域的領土爭端問題,以及一系列人權問題上會出現很大動搖。奧巴馬能夠使美國採取一種坦率的方式,承認中國的核心利益,使美國在適當的情況下充當可靠的調解人。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已經為兩國帶來了豐厚利潤。1985年,美中兩國的貿易額只有77億美元(當時約合231億元人民幣)。2000年的總貿易額達到1160億美元,到了2012年則急劇增長至5360億美元,促使美中兩國回到正軌,建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關係。但雙方的某些做法削弱了對彼此的信任。
奧巴馬政府努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的發展,太平洋沿岸的一系列國家都加入了這個龐大的貿易協定。中國認為,TPP的設立意在孤立自己,並拒絕加入,因為該協定將迫使中國開放那些尚未做好準備應對競爭壓力的經濟領域。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非要把它視作威脅。加入TPP的那些國家應該繼續和中國建立新的商業聯繫,來緩和認為該協定是專用於孤立中國的擔心。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在為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設置障礙,沒能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並且發展「自主創新」項目,不公平地限制中國技術領域的外國投資,但同時中國在美國經濟中的投資在快速增加。網絡空間內的衝突也在加劇,有證據證明,中國的黑客也在尋求開展間諜、偷盜和破壞活動——將美國的知識產權置於危險境地。在這個領域,奧巴馬必須繼續積極有力地捍衛美國的利益。
美國應繼續通過外交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途徑,向北京施加必要的壓力,促使其開放。目前,達成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是不可能的。但與此同時,美中在擴大、加深貿易和投資關係、避免不必要衝突上還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本着這樣的認識,美中談判人員應該開始工作,設計一份「貿易投資框架協定」,為接下來幾年達成更宏偉的協議奠定基礎。為避免最近幾年產生的一些慘痛的投資衝突再度出現,華盛頓也必須明確,美國哪些地方以及美國公司的哪些方面是歡迎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而哪些不是。
除此之外,美中雙方應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直接向奧巴馬和習近平彙報,該小組主要的職責是以一種衝突風險最小化——尤其是網絡空間衝突——的方式,明確劃定雙方的底線。這將能確保,在雙方政府官僚機構時有誤解的交流中,那些好的想法不會被埋沒。
美中雙方可以提供給對方的東西很多。一個更具可預見性的國際安全環境可以使雙方受益。美中都是國際石油的主要進口國。中國有巨量頁岩氣儲備,並想要對其進行開發,美國有技術以及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一個更加節能的中國將降低美國的能源價格,減少環境破壞。
不應該因為某個領域沒能取得進展,而減緩另一領域的工作進程。競爭是會有的。北京也將繼續努力發展其國家資本主義體系,並出於自身需求去操縱匯率。講政治改革方面的大道理不太可能有什麼好效果。
和前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一樣,習近平和中國大多領導人認識到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要進行重組。但和戈爾巴喬夫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看到開放的態度是實現改革的手段——而任何來自美國的說教都無法改變這一點。
從某些方面講,奧巴馬和習近平面臨著比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戈爾巴喬夫更多的利害得失。現在美中之間不存在核威脅,可以集中精力加強雙邊關係,另外也不存在一個將兩國財富分開來的柏林牆。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美中現在是以一種經濟上一損俱損的方式捆綁在一起的。
對於一個時機成熟的夥伴關係而言,這是個好的起點。
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是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其最新著作為《各自為政:零國集團世界中的贏家與輸家》(Every Nation for Itself: Winners and Losers in a G-Zero World)。洪博培(Jon M. Huntsman Jr.)曾在2005-2009年間任猶他州州長,在2009-2011年間任美國駐華大使。
翻譯:曹莉、陶夢縈、許欣、谷菁璐
——從壹傳媒並購案說起
( 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683 )
【陳軒/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大陸) 江蘇南京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反媒體壟斷中的社會爭執
讓我們從日前的一則新聞說起:在臺灣聲勢浩大延綿日久的“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所針對的壹傳媒並購案終於有了尾聲,臺灣年代電視董事長練台生最終以14億新臺幣買下了壹電視。
關於反媒體壟斷抗爭的結果,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那些原本積極投身此次社運的人們認為抗爭大體是成功的,因為早在3月25日原本準備並購壹傳媒的親中商人,也是這次反媒體壟斷運動主要的針對對象旺中集團總裁蔡衍明決定不再續約,停止並購案。而之後壹傳媒原本的主席黎智英也宣佈不再出售壹傳媒的平面媒體,包括臺灣四大報之一的蘋果日報以及很有影響力的壹週刊。
但是,那些本身對反媒體壟斷的浩大聲勢持疑慮態度的人們對這個最終結果反而置喙:本身反媒體壟斷運動打出的口號是“反對媒體壟斷,捍衛新聞自由”,但是壹傳媒旗下壹電視的最終買主練台生本身就是臺灣有線電視系統台三大霸主之一,收購壹電視之後,練台生的媒體霸主地位將更加鞏固。如是自然有質疑言論:如果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的訴求真的只是向抗爭人士所表達的那樣,是為了防止臺灣媒體市場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那麼目前壹電視新的並購交易之後,原本那些投身此次社運的青年學生還要不要繼續抗爭呢?如果就此偃旗息鼓,那麼在反對人士的邏輯中,為什麼親中商人蔡衍明收購壹傳媒就要抗議,而名字叫“台生”的媒體大佬收購壹電視就沒有問題?
“國家條件”難題與“中國因素”
實際上,這次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的訴求從來不是單單針對反對媒體壟斷而言。在其背後的,更是“抵制中國因素”的動力,與對於中國軟性攻台的恐懼。壹傳媒,包括旗下的蘋果日報,一向秉持的是反共立場,而這次原本打算收購的辜仲諒和蔡衍明,都有非常明顯的親中表現。臺灣朝野反對力量更加擔心的,實際上是這些資本勢力借收購壹傳媒而染紅“蘋果”,造成臺灣言論市場單一化,新聞立場全部轉向親中,從而為中共的“統戰”政策做開路先鋒。而在之前一系列的抗議與質疑抗議的社會衝突中,實際上反映的是臺灣本土社會沿著“藍綠”立場分裂的社會現實。
我們觀察臺灣的政治生態,比較引人注目的一點是,不同於一般的民主國家中政黨政策立場譜系是沿著“左右”的坐標軸分佈,臺灣的兩大黨國民黨與民進黨在經濟問題上的政策立場都是偏右的。要求社會福利、分配平等的左派聲音起碼在臺灣政壇中並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實際上,臺灣的政黨政治生態更多的是沿著“藍綠”“統獨”的議題來做切割:主張中華意識、強調中國統一、反對臺灣獨立的政黨、社團與個人被劃入“泛藍陣營”,而相對地,強調臺灣本土意識和臺灣民族主義、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被劃入“泛綠陣營”。
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中自然演化出的政黨生態。我們看大部分的歐美代議制民主國家,議會中基本是由經濟政策主導政治話題。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政體上來說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有著清晰的國家主體定位:對內,政體執政合法性既定,政黨間政策爭執只在具體的憲政框架下運作;對外,聯合國中主權國家的席位清楚明白,在國際社會中原本的政府已經能夠代表國內民眾正常發聲。
但是在臺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風雨飄搖、來路未卜的國家前景:對內,隨著兩岸分治的現狀持續發展,臺灣本土意識根深蒂固,構建中的“臺灣民族主義”也從“想像的共同體”走向鞏固的政治現實;對外,伴隨著中國方面持續的外交壓制,中華民國遲遲不能在聯合國爭取到席位,這樣更加促使了臺灣更改國號、獨立建國的聲音為重視利益的現實主義者們所認可。於是,在“帝國邊陲”和“本土自治”的矛盾與撞擊中,統獨問題壟斷了臺灣大部分的政治想像,也定義了臺灣獨特的政黨政策光譜。
我常和臺灣朋友交流時提到,臺灣現階段一切政治問題,都是統獨問題。不是說臺灣社會沒有其他值得關心的社會問題,而是說,在現階段,未定的國家前景形塑了大部分的社會矛盾,也主導了整個社會的族群劃分和政治立場的切割。而只有等到國家主體性確定(包括無論是與中國統一,還是獨立建國)之後,統獨這層扣在一切問題之上的問題蓋棺論定,正常國家中類似于財富分配、社會公正等經濟衝突才能完全徹底地浮出水面。這也正是研究政治體制與民主轉型的學者Linz與Stepan曾經指出的一些主權遭受挑戰的國家民主化過程中存在的“國家條件”(stateness)的難題。
就像這次反媒體壟斷中的雙邊攻防一樣,統派人士認為應該按照法律來辦事,壟斷與否存在一個清晰的法律界定,媒體並購案如果違法,自有法律機構裁決。但是更多的抗議人士,尤其是本土意識強烈的年輕學生並不這麼看。他們的意識中,如果讓跨海峽的政商聯盟主導了臺灣媒體生態環境,那麼統一親中的媒體言論將起到溫水煮青蛙的效應,而到那時再作反抗已然太遲,所以一定要在不可挽回的時候早作謀斷。
在我看來,中國的確有相當的動機去通過媒體收買來執行統戰政策。根據台大政治系專研中共外交政策的張登及教授的看法:「習近平在其任期內,即到2020年左右,要在兩岸關係上實行重大突破。而在中共的時間表上,到2050年左右要完成兩岸統一的政治願景。」
按照一般的市場化媒體的邏輯,在本土意識日趨高漲的臺灣社會,媒體如果反復宣傳親中觀點,並且在新聞中有過於明顯的篩選、裁剪痕跡,那麼必然市場份額會下降,直到由於經濟學中一般的供求關係和市場競爭被淘汰出媒體市場。但是,臺灣並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政治前景有待確定,那麼中國方面必然有著足夠的動機在經濟層面之外在台從事市場活動。這也導致了臺灣並不存在完全獨立自生的媒體市場。背靠著中國雄厚的國家資本實力,統派媒體如果並不將市場盈利的因素看做企業最重要的考量標準,那麼隨著中方資金不計得失、源源不斷地注入臺灣媒體市場,臺灣人的本土意識有沒有可能潛移默化地被改變?我沒有能力下斷言,但是我知道,中方統戰部門顯然認為值得嘗試。
而這種對於統一前景的恐懼,就造成了臺灣社會議題中越來越凸顯的“中國因素”。中研院吳介民老師在創造這個概念時著重強調的是北京通過其雄厚財力與龐大經濟規模,通過塑造跨海峽的政商聯盟,從而使得中共政權對臺灣內政產生足夠的影響力杠杆(influence leverage),最終施行其統戰政策,引導臺灣走向兩岸統一。然而參考香港經驗,臺灣本土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才愈發使得統獨問題凝結成“中國因素”,壟斷了臺灣社會中各種政治政策紛爭。
有限、責任政府與統獨前景
從規範的角度而言,合理的政府規模從來不可能龐大到整個中國疆域這麼大。如此廣闊的面積是不可能維持一個責任政府的。要做到對民意的有效回饋,政府形式必然制約政府規模。單一制國家無法做到政策多樣化以符合在地人民的要求。參考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政府形式,那些和中國國土規模差不多大的國家,例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無一例外都是聯邦制國家。並且從財政上來說,分權治理的政府形式往往也是最高效、最經濟的,這一點在Oates的fiscal federalism一書中也通過經濟學上的考察得到了經驗證明。
同時,龐大的單一制政府規模較難以保持社會力量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專制力量把持全國政權,這在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產生的效應將是毀滅性的。這也是美國建國時期各個國父們所重點考量的問題之一。可是我們看到,隨著美國整個聯邦層級的政府許可權不斷加強,美國也越來越有走向不受限制的大政府的趨勢。這也說明有限政府必然不能規模太大。
所以,從有限、責任政府兩方面考量,聯邦制應該是最適合整個兩岸政治構架的形式。
那麼,臺灣是否真的可以考慮通過一國兩制的形式,和中國組成某種形式上的聯邦制國家呢?實際上,參考香港回歸後各方面民主倒退的實例可知,一國兩制其實是個偽問題。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國家中央層級保持專制集權形式,而在地方層面單獨實現民主化政府。正如香港將要面臨的2017年特區首長普選與否的問題。為究竟特首候選人應不應該由北京指定或是劃限,現在香港社會已經起了相當的紛爭。正如《北京之春》雜誌主編胡平所分析,一個單一制國家某部分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如果真的是通過普遍民選決定的,勢必造成對該國其他地區的示範效應,其他地區的人們一定會問,都是一個國家的屋簷下,為什麼有的地區能夠通過民選決定行政首長,為什麼我們不行?這樣的問題會帶動社會抗爭的聲浪,最終對中央層級的專制政府形成極大的壓力。所以,在一國的框架下,兩制不可能得到有效施行。
概括而言,一國怎麼可能兩制?兩制,又何必一國?
具體到臺灣的社會情境當中去,我常常問臺灣的統派朋友一個問題:在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專制政權的情況下,你願意明天就和中國統一嗎?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臺灣統派給兩岸統一的前景設定了一個並未明說的大前提,就是有一天中國必然會實行民主化。而兩岸統一也必須要構建在中國民主化的前提之上。那麼問題就很清楚,臺灣本土的前途和命運,為什麼要寄存在另一個政治實體未定的國家前途之上?不願意和專制政權統一,又不能獨立建國,為了等待他者的民主化,臺灣社會要忍受正常社會議題不能有效浮現,國家認同被統獨左右,國際社會得不到有效代表等種種困境和痛楚,並且這些困境和痛楚會進一步促進臺灣的族群分裂和社會矛盾,這正是臺灣在“國家”與“本土”夾縫之中,痛苦的社會現實。
一方面,統合的好處是扁平化與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分治的好處是有限責任政府的有效建立。作為一個政治學學生,我常常問自己:這個世界的最終政治形態是怎樣的?我相信這會是一個不斷整合同時又不斷碎片化在地化的雙向過程:一方面,超國家機構不斷出現,從經濟一體化,到相近意識形態的國家政治層面不斷融合,直到達到“世界政府”的全球單一代表秩序;另一方面,政治代表性又不斷地碎片化,擁有最終決議權的政治機構不斷向社會底層滲透。參考經濟學上的概念,在“國家”和“本土”的動態博弈中,“整合秩序”的效益和“有效代表”的效益將通過邊際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在一個適當的層級達到平衡。對於兩岸現實而言
我相信臺灣島的人口和國土規模將是比較適宜的。
至此我的結論也呼之欲出:臺灣的自我想像,應該從相對於北京政權“帝國中心”而言的“本土”立場,轉換為具有主權意識的“國家”定位。換言之,臺灣現階段的目標,應該努力爭取獨立建國,讓政治合法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能夠擺脫冷戰至今的歷史遺緒,達到充分的有效代表。當中國走上民主化道路以後,無論是考慮大中華情結,還是考慮整合規模的效益,可以透過協商和談判的方式,參考歐盟的經驗,逐步走上區域整合的道路。隨著歷史的進程足夠綿長,到那時,不光包括臺灣,整個東亞地區可能真的能夠浮現出一個“大東亞共榮”的政治實體。但是我要強調,這其中一切過程都是基於談判和協商等自願參與的形式以及每一個在地民眾的訴求都能得到有效整合的前提之上。暴力和脅迫,不可能達到經濟學上的最優化,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
至於說在這個先分再合的過程中,中國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作為一個參考變數將如何安置,那又是下一個話題了。
End
(反媒體巨獸聯盟成員)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2
來台就讀台大政治所的中國學生 陳軒的台獨主張。
「臺灣現階段的目標,應該努力爭取獨立建國,讓政治合法性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能夠擺脫冷戰至今的歷史遺緒,達到充分的有效代表。當中國走上民主化道路以後,無論是考慮大中華情結,還是考慮整合規模的效益,可以透過協商和談判的方式,參考歐盟的經驗,逐步走上區域整合的道路。」
「台灣式言談」講座 名家到香港行銷寶島
【聯合報╱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2013.06.02 04:14 am
「台灣式言談」在香港已經成台灣文化的品牌。新一季「台灣式言談」,要談台灣價值,不再是台灣名家「獨奏」,而由台港兩地的名家「四手聯彈」,希望以碰撞換來精彩。
近年香港人似乎更愛台灣了,一年之中,每七個香港人就有一個要去台灣一次。台灣價值,也透過台灣山水、台灣飲食、台灣音樂,在香港瀰漫開來。
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李應平,在籌畫新一季「台灣式言談」時,從選人到擇題,都希望能有「從生活出發的價值認同,成為台港對話的最好延伸」。
新一季「台灣式言談」,很有可能再為香港吹進台灣新風。六月首場,要由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以「建築的自然融入與空間節奏」為題,探討如何以人文精神,破解「侵入與融入」這個二元辯證的建築課題。這個看似深奧的題目,實則要解開台灣與香港都市景觀不同之謎,所以要由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來拆招。
香港人相當熟悉的台灣音樂人李宗盛,會以「讓全世界都聽見」為題,從台灣發展的時代印記,對照香港及中國大陸,看流行音樂大環境劇烈變化中,音樂人的認識、機遇和挑戰。與李宗盛同一世代的香港導演岑建勳,成為主持這場言談的最佳主持人選。
雖然香港人不關心明天,但會不斷回探歷史傷痕。歷史創傷如何倒過來變成一個社會的資產與能量?台灣名人詹宏志會以「台灣為何重要和她的幾個冒險故事」為題,談台灣、香港—新「文化物種」的特殊生存策略,並從中看出台港如何刺激華人社會產生有意思的質變。香港當紅的文化評論人梁文道,會就此作出港式回應。
台灣首席總鋪師阿基師會在十月主講「除了美味,還有什麼?」分享台灣料理的美味,台灣美食還蘊含著人情味;香港文化評論人歐陽應霽,會以香港味蕾來協助品嘗。
學者︰一中原則 台灣外交無路可走
自由時報 2013-6-2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菲律賓以「一中原則」為由,不願正式向台灣道歉,中研院副研究員廖福特昨表示,菲國不費吹灰之力,只憑一中原則就將台灣「去主權化」,輕鬆迴避國家責任,這是馬政府主張九二共識所造成的惡果;學者黃偉峰更說,在一中原則下,台灣外交不是活路也不是死路,而是根本無路可走。
台教會昨邀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黃偉峰、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李明峻、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等人,討論一中原則對台灣外交造成的影響。
菲國藉一中將台灣「去主權化」
針對廣大興廿八號事件,廖福特說,菲律賓政府原本就沒有意願回應我方四大要求,「一中原則」成了最好的藉口,讓菲國得以將台灣徹底去主權化,拒絕與台灣進行任何主權國與國之間的行為,迴避國家間的道歉和賠償,將台灣所有提出的要求降到最低。
黃偉峰說,「中國版」的九二共識就是「統一共識」,馬政府的「一中各表」只是自欺欺人,在一中原則下,台灣外交不是活路也不是死路,而是根本無路可走。
馬主張「一中各表」是自欺欺人
他質疑,如果連台灣政府自己都聲稱和中國同屬一個國家,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要如何主張自己和中國是平行對等的會員國?要如何主張自己有國際空間?這些話根本說不出口。
黃偉峰說,中國的立場向來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允許台灣以主權國家身分參與國際事務,因此不斷透過矮化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地位,讓台灣去國家化、去政府化,服從宗主國,這對台灣主權傷害非常大。
兩岸「一國兩區」影響國際觀感
廖福特說,李登輝的兩岸策略是閃避一中,雖留下國統會的招牌,但強調國家統一是「未來式」,但馬英九直接說兩岸是「一國兩區」,只有戶籍不同,沒有國籍問題,意思就是台灣和中國是同一個國家,這問題非常嚴重,不但影響國際觀感,也會改變國際與台灣的相處模式。
廖福特舉例,台灣可以不用申請,就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唯一的原因就是被視為中國的一省,中國才同意我們參加;台日雖然簽署漁業協議,但日本其實也閃避主權問題,不直接和我們談「劃界」,因為這涉及主權問題;馬政府自己承認一中原則,才會讓其他國家也不把台灣當國家。
經濟學人點出一中Fictions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 吳垠
正值台菲海域緊繃之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五月十八日刊登了一篇分析報導「Seas of troubles」,其中出現一個對於台灣漁民的形容詞voracious(其實原文是說台灣漁民有此一聲名,而非該雜誌本身的認定),引起此間媒體的若干撻伐。這個字眼的確有貪得無厭的意涵,難免讓國人憤慨,替漁民叫屈,也讓我國駐英沈代表對經濟學人投書予以駁斥,並且繼去年bumbler事件後,再度對該雜誌的英文「說文解字」一番。
對於voracious一詞,雖有負面意義,但該詞彙有不同語意,其本身也有「熱切追求」或是「汲汲營營」之意,因此沈代表的投書其實算是對該詞語的補充說明罷了。我認為讀者不用拘泥於此形容詞而有過份情緒化的反應,畢竟它不是經濟學人該文宏旨。
經濟學人該文,其實是在探討台菲此一漁事案件所意外引發的中台關係體檢,尤其是當菲律賓政府在案發後提出:任何正式道歉或談判,只能援引一中原則,以北京當局為對象。隨之而來在台灣輿論引起的滔天巨浪,給馬政府帶來的民意壓力,不下於該漁事案件的本身。這個始料未及的發展,讓馬政府不得不再端出其他手段因應(至於這些手段是否合宜,此乃另外的問題)。
即使國民黨政府在傳統上偏向傾中路線,但依舊要在民意下,守住實質上的一中一台底線,此為該文對此事發展的立論觀點。經濟學人在尾段的結論,也點出「南海問題」幾乎就是國共傳統一中思維在落日前的最後餘暉,並間接回顧國民黨過去長年執政所賴之「一中」架構,以fictions(虛構之事)一詞形容,一針見血。駐英代表投書對voracious多所說明,但對於fictions卻無置喙,是「默認」了?(作者任職軟體業,新北市民)
兩光一中邏輯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 林益生
根據網路媒體報導,在五月三十日的行政院院會上,行政院江宜樺院長針對中國多次在國際會議中,以名稱方式打壓台灣,稱我國是「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一事,江揆鄭重強調︰「維護國格和尊嚴是必須要堅持的事,『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看法。」
看完這則報導,反覆咀嚼江揆的發言,總覺得邏輯不通。
國民黨政府不斷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些口號,既然是這樣,如果「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那麼套入江揆的談話中,竟然成了「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華民國一部分』的看法」!這多麼荒謬!而這句話真的要有意義,只有在「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提下,才會變成「中華民國絕對不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看法」,這樣的表達才是合理的。而這樣,不就又變成了「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的現實狀況嗎?
其實,從江揆的談話即可看出,國民黨政府也明白「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現實,卻又口口聲聲喊著「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種自爽阿Q式的夢囈,實在令人費解。一中各表的謊言,卻變成了「一中自婊」。(作者為工程師,高雄市民)
〈李筱峰專欄〉馬英九一切為祖國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
三五朋友在聊時局。
「馬英九瘋了嗎?連美容美髮業也要開放給中資進來!我們台灣自己的美容美髮市場已經夠競爭了,馬英九還準備開放中國業者,來搶我們台灣三十萬美容美髮人員的工作!他是真的瘋了?」
「還有更瘋的,馬英九還準備引進中國勞工!據台聯得知,移民署正準備修法擬將中國勞工改為『商務居留』,每次申請可達三年,可延長兩年,而且申請資格大幅放寬,申請人的配偶、子女也可一併申請,從『停留』改成『居留』,從四個月改成六十個月,這等於是引進中國勞工。過去能在台灣居留的中國人士只有中國配偶,馬政府準備大幅放寬中國勞工來台居留,這勢必造成台灣勞工就業市場的衝擊!簡直瘋了!」
「哈!他才不瘋哩!他頭腦清楚得很,自從他上任以來,他的每樣措施與政策都朝著他心中的理念在進行,不論是什麼『九二共識』、『外交休兵』,到各種政策,他都知道他在做什麼。」
「他在做什麼?」
「一言以蔽之,一切為祖國!」
「哪個祖國?」
「馬英九還會有哪個祖國?他說,兩岸的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同一個國家。所以讓中資來搶我們台灣的美容美髮市場、讓中國勞工進入台灣工作居留,對他來說其實都是同一個國家內的事。台灣犧牲一點,整體祖國受惠,他何樂不為?」
「看來國家認同真的很重要,絕對影響政策的決定。」
「沒錯,我們看看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獨立之後,總理李光耀為了表明新加坡人對自己的國家認同,有一段很重要的談話,李光耀這樣說:『我不是中國人,就如同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慢慢的,世人會知道,新加坡姓李、高、王、楊、林的人們,外表上是中國人,說著華文,然而卻與中國人不同。他們有中國人的血統,他們不否認這點;但重要的是,他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相形之下,馬英九呢?馬英九始終以『一中』的立場思考,關心『一中』的權益,而不是以台灣人的立場,為台灣人的權益著想。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以中國思考的政策。」
「可是他說他也是台灣人,燒成灰還是台灣人呀!」
「那是選舉前的語言,真正的內心話是刻在他父親骨灰罈的那句『化獨漸統』。誰叫你們六百八十九萬人那麼好騙!」
「不是好騙,六百八十九萬人之中也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那就『三好加一好』!馬英九以『一中』的立場思考,關心『一中』的權益,那麼自認為中國人的就慢慢享受吧!」
(作者李筱峰為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http://www.jimlee.org.tw)
中國「升級版」經改 雛形浮現
【經濟日報╱社論】2013.06.02 03:54 am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親自主持中國經濟改革計畫,成立七個高層工作小組,分就七大領域起草改革方案。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說,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那麼,這個正在緊鑼密鼓研擬中、預定提交今年秋天中共18大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習李版》經改方案,應該就是中國經改的「升級版」了。
中國的經改為什麼要升級?以及,如何升級?
先談第一個,為什麼要升級。中國大陸的經濟自1979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歷經江澤民時代朱鎔基的改革,及胡錦濤時代溫家寶的改革,成績有目共睹,GDP占全球的比重,從十名開外,一路挺進到目前的第二,估計再過15年左右,甚至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之首。然而,「摸著石頭過河」,摸了35年之後的今天,大陸的經社發展其實還是面對了不少麻煩,而且形勢複雜。大約而言,習李時代開局之際,至少面臨了「三個制約」及「一個改變」。
所謂「三個制約」,頭一個,就是思想解放不易。鄧小平一早就強調解放思想的重要,未料30多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太多甩不開的思想包袱,其中最嚴重的是兩個,一是計畫管制心態還是相當普遍,基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尊重市場機能以及如何尊重市場機能,動輒對市場運作進行干預;另一個就是對國有企業的情結,認為必須通過國有企業才能保障社會主義的公平,至於國企存在的問題或製造的問題,還是渾然不知,以至於直到現在,還經常出現「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的毫無意義的爭議。
第二個制約,就是改革面對了巨大的,而且是越來越大的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抗拒。一種是固有的既得利益者,一種是新生的既得利益者。前者主要是指龐大官僚系統中的官員,堅拒放棄他們手中的權力,後者則是指包括國企在內許多因壟斷而產生的巨大利益階級。
第三個制約,是改革專業知識不足。以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為例,為了所謂的穩增長或保八,一再採取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及擴張的財政政策,不但貽誤了調整結構的契機,且製造了許多後遺症,像產能過剩、重複投資、樓市泡沫、地方債及高利貸等金融風險,以致於形成習李執政開局即面對的麻煩。
「三個制約」之外,「一個改變」指的是全球化趨勢的挫折與逆轉。主要貨幣的一再量寬,攪亂了國際金融秩序,普遍的負債危機及財政緊縮也壓縮了國際需求,像所有國家一樣,中國也必須將更多的氣力放在內需開發,此一形勢的變化,當然也需要在制度及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變革。這即是習李時代開局面對的內外形勢,也是中國經濟改革必須「升級」的背景。那麼,又如何「升級」呢?從習李半年來一些政策性的談話,及正在起草七大改革領域的方向,大致可以有幾點觀察與研判:
一、減宏調,重改革。李克強最近面對經濟增速減緩的形勢說,其實政府沒有太大的政策空間。又指出,今後一段期間,只要有年均6.9%的增長率,就足以實現2020年達到小康的目標。顯然已做好了進行改革或不免減緩增長的心理準備。
二、就改革本身而言,更強調政府與市場的分際。能交給市場的就交給市場,這包括簡化行政審批的改革及鬆綁民企的投資。至於屬於政府該管的部分,就必須好好地管好。
三、有效擴大內需無疑是重中之重,看來策略重點放在三個部分:進行收入分配改革;鬆綁民企投資;推動城鎮化。後者的重點,又著重在土地使用權改革及戶籍制度改革,目的在排除城鎮化過程中土地與人口這兩種要素移動的障礙。
四、至於難度最高的國企,採取的是迂迴方式,從減少政策補貼,進行要素價格改革,及放開投資限制,打破市場壟斷著手。
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習李版》或《升級版》的改革,看來是終於摸對方向了。
看中共走向國際 三牌齊發破圍堵
【聯合報╱李菁羽/兩岸問題研究者(高雄市)】2013.06.02 03:54 am
過去,決定國際交手的是外交與國防。外交是國防的前哨,國防是外交的後盾。而今,卻多了更關鍵因素─經濟。經濟是國防的基礎,經濟力與國防力是相輔的,而經濟也是外交的磐石,任何外交政策都得考量經濟得失。
目前習近平正偕夫人出訪拉丁美洲,之後將與歐巴馬在美加州會晤,做工作訪問。訪美前赴中美洲三國,自有其經濟上的考量因素。
中共崛起,引起美國對主導世界地位憂心,日本也對自己出路不安,而鄰近大陸國家也擔心被吃定,形成一股圍堵中國,牽制中國的氛圍。
中共亦清楚要消弭這股氛圍,必須善打國防、經濟、外交三張牌。出牌弱,無效果;出牌強,激反彈;必須拿捏情勢,穩定出手。
○七年中共警覺到美國與菲律賓軍事演習明顯加強,便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南海諸島,但僅紙上作業。去年春,美宣布「國防新戰略」重返亞太。希拉蕊提出構建新太平洋共同體。四月八日,中共八艘漁船停泊黃岩島;十六日美軍與菲軍聯合「肩併肩」軍演,中共不為所動。
去年六月菲宣布允許美重新使用前軍事基地,八日美菲元首高峰會達成四項默契。中共即於廿一日宣布三沙地級市付諸實行,解放軍依規定成立軍分區,正師級單位,更重要的是在廣東韶關新建八二七導彈旅,配備東風廿一型及東風十六型導彈,威懾南海。
今年三月廿二日菲外長坦承黃岩島已由中共控制;五月廿九日大陸官媒聲稱,菲放棄對南海仁愛暗沙的行動。
安倍想藉助外交,增強日本聲勢,擬定了綜合性戰略,拉攏俄韓,結合東協,金援非洲,擁抱美國,以達孤立中共目的。
但習近平於兩會結束後,即走訪俄國、坦桑尼亞、剛果,並在南非參與金磚五國高峰會。隨之,外長王毅出訪泰國、印尼、新加坡、汶萊;緊接即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國。加上習出訪中美洲三國,並與歐巴馬舉行峰會。
從中共習、李及王的連續出訪,可看出中共是「大國雖重視,小國不輕忽」,但外交後面的經濟實利,遠非安倍的金援能比。
習與俄簽署了廿多項合作協議,提前實現雙邊貿易一千億美元目標。
王毅在泰國主持昆明到泰國高速公路峻工,所帶來的物流實益,經濟功能,讓東協各國不能不心動。
李克強訪印,更提出打造 「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將來這些國家的經流、物流,甚至水流合作,不容忽視。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團隊,三月底公布一項歷時兩年,對中國周邊十二個國家地區調查,結果讓人驚訝。大多數東亞國家民眾認為,目前在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是中國,非美國。十年後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更一面倒認為是中國。中國崛起對亞洲是利或弊態度,除了日本與蒙古,均認為利大於弊。可見中共三張牌打的漂亮,而其能打的漂亮,是充分掌握情資,精確評估情勢,審慎謀定策略,穩健步向全球。
台灣要在國際間生存,也得用這三張牌,絕不能外交喊「休」、國防玩「避」、經濟陷「悶」。更重要的是,出手前的掌握情資,評估情勢、慎謀策略、穩定出手,更是要超越中共才行。
「大陸非境外」 在陸通姦判有罪
作者: 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6月2日 上午3:08
企業老闆張姓男子在大陸發生婚外情,與詹姓女子交往,遭人偷拍性愛過程。妻子據此控告妨害家庭,因我國法令規定大陸並非「境外」,不像在外國通姦不適用刑法,因此仍判決兩人有罪。妻子並訴請賠償1千萬元,法官判決應賠償20萬元。
張姓男子是去年元月間在女方宿舍內,被攝錄下兩人幽會的過程,張妻拿著性愛光碟,控告兩人妨害家庭,一審判決兩人3個月及4個月徒刑。但張妻不服,已請檢察官上訴,目前由台南高分院審理中。
妻子以丈夫及小三公然出雙入對,並發生性關係,已破壞她的婚姻生活,並造成身心巨大創傷,認為丈夫財力雄厚,應和小三連帶賠償她1千萬元。
丈夫坦承有小三,但辯稱自己經常來回兩岸,妻子又投入宗教,兩人聚少離多,感情不佳,因寂寞而結交小三。他說自己財力並不雄厚,公司有貸款債務要還。丈夫並反指是妻子教唆他人侵入房間裝設竊錄器材,已侵犯居住安全及人格隱私,也應負賠償責任。小三表示,以為張姓男子已離婚,才交往並發生關係。
法官雖未採納張姓男子反要求賠償的主張,但認為夫妻兩人平日感情不睦,並不是因為小三介入才感情生變,且張姓男子仍對子女善盡照顧責任,因此僅判賠20萬元。
兩岸政治和解的契機
2013-6-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8| 評論數: 1 |原作者: 喬新生
1992年7月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放到今天重新審視,會發現其中有許多荒誕之處。比如規定台灣居民不得在大陸的黨務、軍事、行政或者具有政治性機關擔任職務,大陸的配偶進入台灣受到種種限制等。所有這些規定不僅不合時宜,而且早已經被徹底突破。
當初制定這些規則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兩岸政治關係的深入發展。但是,近些年來大陸同胞到台灣參觀訪問,已經親身感受到了台灣濃郁的中國文化,而台灣同胞在大陸擔任政協委員和大學教授,不僅可以深入體察大陸的政治文化,而且可以為大陸的社會進步作出貢獻。正因為如此,台灣內部要求修改兩岸關係條例的呼聲始終不斷。台灣決定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改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的良好契機。
修改這項規則,不僅有利於台灣同胞在大陸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大陸改進民主政治制度。事實上,近些年來由於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大陸公共事務,已經給大陸的政治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台灣同胞在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以及在處理兩岸法律事務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專業精神,給大陸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大陸的民主政治發展正處在一個十分敏感的時期,執政者已經充分意識到,只有廣納善言,並且加快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才能夠重新贏得民心。台灣同胞的加盟,毫無疑問會給大陸的民主政治發展注入活力,給大陸基層民主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給大陸民主政治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兩岸人民如果可以交叉任職,通過廣泛的政治參與,當可促進海峽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未來兩岸的民間組織可以起草兩岸統一的立法,提交兩岸立法機關審議。也期盼在大陸的政協、人大有更多的台灣同胞參政議政,更希望台灣的立法機關和政府部門有更多的大陸同胞發揮建設性的作用。(作者為大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旺報網友回應) liaobruce777 2013-6-3 07:44
兩岸統一與國民黨及民進黨的根本利益相違背,任何企圖通過政治對話達成統一的努力,只能說是書生論政,華而不實‧
中評獨家:紅藍綠在北京載歌載舞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01 00:09:47
中評社桃園6月1日電(記者 黃文杰)由前“立法副院長”饒穎奇率領的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日前到北京、湖南參訪,團員之一、民進黨前“立委”邱垂貞透露,此行有兩大收穫,最大突破就是把嚴肅的釣魚台國賓館,變成歡樂的遊樂場,兩岸高層載歌載舞,關鍵的秘密武器,就是一支口琴、一把吉他。
當過4屆“立法委員”的邱垂貞,這次應好友饒穎奇邀請,赴北京進行兩岸交流,此行還有范振宗、鄭余鎮、陳光復、何嘉榮、林重謨、邱永仁,總計7位前民進黨籍“立委”,卸任綠委登陸,歷來人數最多一次。
邱垂貞回來台灣,對於大陸此行收穫很多,特別是與大陸官方交手,軟硬都有,回到桃園大園老家後,一直跟老婆莊秀美聊天到清晨四時,興奮睡不著覺。
邱垂貞說,面對中共採取高規模禮遇,快速通關、前導車開道,大會堂、大宴會廳,所見都是大格局、大氣魄,當然可以看出對方用心,但某種程度似乎也在傳遞,中國就是大國,已經是大國崛起,來自小小台灣的他當然感觸更多。
他在日記引述李白 《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從黨外時期開始,邱垂貞總喜歡帶上一把吉他,這次到北京參訪, 有備而來,行李中就帶著口琴與吉他,還有歌曲清單。
就在釣魚台國賓館晚宴中,邱垂貞說,他上台吹口琴,曲目就是“快樂頌”,邱垂貞說,他最厲害就是可以把簡單的樂曲,吹奏出宛如交響樂,另外,也用口琴吹大陸經典名著“梁祝”,其他歌曲還包括台灣民謠“雨夜花”、大陸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因為兼顧兩岸的文化與需求,很快就炒熱氣氛。
邱垂貞解釋,會特別喜歡“歡樂頌”,當然不只是名稱是“歡樂”兩字。
事實上,貝多芬創作“歡樂頌”,代表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邱垂貞在吹奏這首歌,特別說明,代表兩岸共同追求自由平等博愛與和平的精神,這是普世價值。
後來加入吉他伴奏,接連唱出幾首名曲,氣氛更High,邱垂貞笑說,徹底發揮黨外時期,帶領群眾的情緒,“怎麼變成民進黨的場合?”
特別是當唱到“高山青”,兩邊的人一起齊聲高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帶領所有人員,手牽手一起跳舞,換到台灣民謠“丟丟銅仔”,兩邊都玩開了,就像小孩子一起手搭橋,要穿越山洞,歌曲時快時慢,唱得愈快火車進山洞愈快,全場High翻天,晚宴變成遊樂會。
此時,國民黨前“立委”劉盛良,站在台前高唱“我們都是一家人”,又是另番景象,歌曲意涵在於,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過去是一家人,現在也是一家人。
邱垂貞說,他知道,壓箱寶歌曲終於要拿出來,故意挑選“你是我兄弟”當結尾。
表面是台灣與大陸,相互稱兄道弟,邱垂貞說,中華民族分成“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情同手足,相互幫忙,你挺我,我挺你,互相鬥陣。
他說,同一家人,兄弟分家,就好比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自發展不要計較,至於未來兩家,是否合成一家?分分合合,是否兩家合成一家,留給下一代去決定吧,免得傷兄弟感情。
邱垂貞說,事後許多工作人員,私下跑來說,這恐怕是釣魚台國賓館成立以來,不曾有過如此歡樂場面,因為光是唱歌場合都少見,何況是又唱又跳,嚴肅場合當成歌唱平台,簡直是破天荒,“這是我到大陸參訪,兩個收穫與心得之一”。
前綠委邱垂貞秀訪陸筆記:拋七意見心臟跳不停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31 01:06:40
中評社桃園5月31日電(記者 黃文杰)由前“立副院長”饒穎奇率領的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日前到北京、湖南參訪,民進黨前“立委”邱垂貞也是團員之一,此行受到大陸官方高規格接待,邱垂貞返回台灣後,第一時間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此行有兩大收穫,最欣慰是,“把台灣官員頭銜稱謂檯面化”,確實讓新一批大陸涉台系統注意到,要正視“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事實。
習慣寫日記的邱垂貞,翻開這幾天大陸參訪所寫的文字,從第一次接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長陳德銘、副主任鄭立中等人,白天官式拜會座談,兩邊高層總是一字排開,大會堂、大格局、大氣勢,塑造大國崛起的形象。
邱垂貞翻開日記,一字一句讀給中評社記者聽,他說,有些是濃縮整理兩邊談話的內容,有些是當時的感觸,他寫下幾段話(中評社部分摘錄):
“面對政治敏感議題,兩岸鴻溝絕非短時間可以改善,大陸與台灣,五星旗對抗青天白日旗,大國對小國,主權問題是存在的事實,也是兩邊的差異”
“中華民國統治過台灣,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以來,確實沒有統治過台灣”
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團在第二天,與國台辦系統、海協會交流,邱垂貞說,當時陳德銘主持會議,有句話聽起來比較敏感,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總應該有個句點”。
邱垂貞說,“句點”的意思是指統一?還是要有進展?第一次在中國大陸的土地,聽起來,總是格外敏感。
他表示,兩岸碰到政治很難突破,就是各說各話,中共當然希望下一步統一,畢竟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就會遇到政治,經濟碰到政治,經濟很難不被政治影響,如果不去打開,經濟很難有進展。
至於台灣要求平等互惠,大陸是否聽得進去?邱垂貞心中畫個問號。
此行參訪行程中,台灣卸任民意代表交流團也與“中國民主促進會”交流,邱垂貞笑說,第一次看到“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中央”,還以為台灣民進黨怎麼跑到大陸成立政黨。
接著與新任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座談會,台灣卸任民意代表團秘書長,也是國民黨前“立委”朱鳳芝,觸及“稱謂”問題。
邱垂貞轉述說,朱鳳芝的想法是,“中華民國”早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台灣對於大陸官員,好比黨主席總書記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都是連名帶稱謂稱呼,從沒有稱“某某先生”或是“您”。
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卻稱我們中央級官員,都是以“您”或是馬“先生”來稱呼,邱垂貞說,就連他們這群卸任“立委”,也是一句邱“先生”。
朱鳳芝勇敢“開第一槍”,張志軍並未表態,也不置可否,引起一陣騷動,讓在場的邱垂貞等民進黨卸任“立委”印象深。
當然,朱鳳芝的目的,當然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盡快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場面顯然尷尬,事後被范振宗打圓場帶過。
邱垂貞當時說,他很想站起來補充說,但考慮太多沒發言。
直到第三天,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座談會,以及兩岸和平關係座談會,在全國政協會堂講話,大陸官方提到,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結果,開放發言,會場立刻充斥統派言論。
倒是國民黨前文工會主任、前“立委”簡漢生說,兩邊政府要主權相互涵蓋、治權要彼此承認,“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前曾統治過中國大陸,迄今一直存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沒統治過台灣。
邱垂貞讀著他寫的日記,寫著當時考慮再三,理由是避免主客場尷尬,所謂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別人的地盤上,不用刻意去觸主人霉頭,內心卻又掙扎,不願被視為“乖乖牌”。
後來取得發言權後,邱垂貞首先講起自己是政治犯,30年前美麗島事件,因為唱了一首《望春風》,被判五年坐牢四年,在“中華民國”台灣,參與上千場次民主改革活動,讓國民黨不得不走向民主改革,如今“中華民國”台灣實施民主制度,政黨輪政,各級選舉全部開放給人民選舉,政黨政治言論自由,台灣已經自由民主普世價值徹底實踐,堪稱是華人真正民主的典範。
邱垂貞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黨專制下,在自由民主人權這個區塊,是落後現代國家很多,他知道發言要謹慎,但歸納有七點意見,“希望不會被抓”。
七點意見包括:互相對等承認;兄弟之邦,應該以台灣當地民意為依歸;大哥大要包容小老弟;中國大陸應該積極走向民主,畢竟大江東水擋不住;兩岸經濟發展,兩岸分分合合必然水到渠成,最後一點就是“吃緊弄破碗”。
說完上述七點意見以後,邱垂貞說,當時他心臟也是撲通撲通跳不停,但事後愈想愈佩服朱鳳芝,直接點出“稱謂”問題。
邱垂貞說,中國大陸你要談判,如果互相不承認,又該怎樣講起?如果繼續以“你是某人”或是以“先生”尊稱,感覺很生疏。
難道說,中國大陸見到台灣的官員或民代,不能稱呼“部長你好”“立委你好”,這一點都做不到,名字頭銜稱謂都不見了,明顯被矮化。
此行有了朱鳳芝“開第一槍”,後來自己也站出來表達立場,認為對方已經聽到台灣的心聲。
他說,如果標榜緊密結合,連稱謂不敢碰,政治談判就是要承認對方主體,不然根本不用談下去,兩岸親兄弟一家人,為何不敢稱對方的稱謂呢?
這個問題不拿掉,不承認我“中華民國”的官員,想統一就難了。
邱垂貞回憶說,當時國民黨前“立委”黃義交,也引述東西德統一前,也是互相尊重,彼此承認,這一點很重要。
洪智坤 compartilhou um link. 臉書發言 2013-6-3
「落選立委俱樂部」去北京吃飯喝酒唱歌就好,話就別亂講。
「快速通關、前導車開道,大會堂、大宴會廳」不叫做什麼大國氣勢高規格,只是唬唬這些蠢蛋而已;稱呼對方官銜,對方根本不理你,被吃豆腐了還說什麼「突破」?還說什麼「中華民族分成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情同手足,相互幫忙,你挺我,我挺你,互相鬥陣。」
天佑台灣,幸好他們都落選了。
陸客脫團扮乞丐 每天躺著賺3千
作者: 張企群╱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6月3日 上午5:30
以醫美健檢名義來台的陸客莫奉清,來台首日就尿遁脫團,躲在北市公館商圈行乞賺錢,並夜宿天橋下,日前因形跡可疑引來員警盤查,發現他聽不懂台語而露餡,警方訊後已送交移民署安排遣返。
警方發現,來自大陸湖南省的陸客莫奉清,四十四歲,自幼罹患小兒麻痺,年輕時就以乞討為業,還是一名國際級的乞丐,經常出國到海外乞討,遍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等國家。
上月六日,莫嫌花了六千元人民幣,參加醫美健檢團首次來台,預訂同月十四日出境,卻在入境第一天,就故意躲進機場廁所脫團,再搭計程車直闖台北市區,近一個月來,都在台北市各商圈、夜市或觀光景點行乞,日前轉往公館商圈討錢,晚上就直接睡在天橋下。
上周四晚間,中正二分局思源派出所員警巡邏經過公館商圈,看見莫嫌在街頭行乞,因面孔陌生上前盤問,莫嫌作賊心虛,刻意閃避不理,反引來員警起疑,以台語詢問「需要幫忙嗎?」莫聽不懂台語愣住,只好說出自己是脫團陸客。
「真的很好賺!」莫嫌被逮時,行乞的碗中已裝了近千元的現金和零錢,苦苦哀求員警放他一馬。他表示,每天托碗行乞都有二、三千元的進帳,有時一覺醒來,碗裡已裝滿民眾主動施捨的硬幣,讓他覺得台灣人真的很有愛心,反而是一些來台觀光的大陸同胞,對他的乞討不理不睬。
警方指出,莫嫌脫團且逾期居留,還利用台灣民眾的愛心賺錢的行為,實在「太過分!」訊後依法移送移民署擇日遣返。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3
為什麼中國無法被說服?
做為一位政治風險評估者,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週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這篇評論,在中美習歐會舉行之前是具有部分的參考價值,伊恩·布雷默維持其在2012年"G-Zero"的觀點: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成為新霸權,大國之間無法相互征服,只能透過合作來化解可能的風險。
因此,伊恩·布雷默建議美國繼續透過WTO的機制,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同時美中雙方應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直接向歐巴馬和習近平彙報,讓衝突風險最小化。對北京講政治改革方面的大道理不太可能有什麼好效果。
伊恩·布雷默的諸多著作與評論,皆是從國際秩序的外部因素觀察中國,對於中國內部因素,他概括性地總結於「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然而,這樣的形塑,並沒有讓西方世界更加了解「紅色中國」的底蘊與危傾。
民族百年的屈辱感,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和平崛起的支撐,對內部人民洗腦以維持政權的正當性,也是對於台灣、圖博和疆獨的回應。中國至今難以稱之為「大國」,因為縱使其國防力量強大,但是除了巴基斯坦這個「鐵粉」國家之外,沒有任何真正的軍事同盟。中國的經濟數據漂亮,但是無法解釋在出口市場萎縮、內需動力不足、政府財政投資過多的情況下,數據造假屢屢被抓包。
中國的公共知識份子論述甚多,卻難以集結組織形成行動力;習近平上台之後,言論控制更加緊縮,憲政是姓「資」還是姓「社」且爭論不休,全力排斥代表西方觀點的「普世價值」,卻又無法填補中國特色的匱乏,於是繼續在毛鄧江胡教條裡打轉,而習近平更為務虛的「中國夢」,繞來繞去連老百姓都聽不懂也不想懂。城鄉的抗爭屢起,多是對於地方城管或縣級官員的不滿,無法改變既有的政治體制。陸續爆發的「校長強姦小學生案」,近期竟然高達九起,讓人懷疑是否為常態性的犯罪?「黨天下」的媒體只見常委陸續出訪宣揚國威,這些令人驚恐的事件只剩下渣滓。中國人民一方面希望改革,卻又被自己的失敗論調抵銷。
連中國都無法說服中國自己,抗拒外來的說服,就成為一種必然。
與中國合作,但不能強迫它改變
(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30603/c03huntsman/zh-hant/ )
紐約時報中文網 伊恩·布雷默, 洪博培 2013年06月03日
從周五起,奧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將在加利福尼亞進行為期兩天的會談。
是該談談的時候了。
美中關係不斷出現新的摩擦:貿易爭端、圍繞朝鮮問題的緊張氣氛、減少碳排放的辯論,以及對中國進行網絡攻擊的指責。
奧巴馬總統已經成功連任,可以無需再擔心人們指責他推行綏靖政策,給正在崛起的中國應得的關注。而中國,隨着領導層換屆,它也正面對一個嶄新的開始。
美國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必須抓住這一機會來改善關係;如果錯過了,可能很多年都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
到現在為止,奧巴馬的對華政策一直是以遏制中國的崛起為主。奧巴馬政府的「轉向」亞洲政策——將注意力和資源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已經讓中國政府中很多人相信,華盛頓想要努力抑制中國的發展,對它的抑制方式與冷戰期間美國試圖阻止蘇聯勢力的擴散一樣。
遏制應該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但在遏制的同時如果缺乏開展對話的真誠努力,將會令中國積蓄起怨恨情緒,將競爭轉化為衝突。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合作對兩國乃至全世界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目前的損害控制政策並不充分。
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也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污染製造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而中國是其最大的債主。如果華盛頓和北京不在儘可能多的領域進行合作,我們將無法讓全球經濟重獲平衡,無法緩解氣候變化,無法控制流氓國家製造的麻煩,也無法維護亞洲的和平。
奧巴馬及其代表該做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希望中國是他們想看到的樣子,而是接受一個真實的中國。
這是中國唯一能接受的方式,而美國也沒有能力去強迫中國接受別的。中國和美國一樣,是一個十足的例外主義國家,數百年以來一直如此,喜歡制定新規則,而不是接受新規則,且中國將和美國競爭亞洲霸權和全球霸權。
然而,至少在目前,奧巴馬可以不去提北京做不到的要求,如建立全球合作關係來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核擴散以及其他一系列問題,這樣奧巴馬就能贏得習近平的更多信任。但若要建立所謂「兩國集團」(Group of Two)以應對世界主要問題,這其中也有中國領導層無法接受的風險。中國認為自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承擔不起美中關係正式升級後帶來的全球性的新責任。
反過來,習近平則可以保證,中國將繼續向美國公司開放國內市場,加強產權保護和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習近平就能贏得華盛頓的更多信心。
如今正是兩國領導人大膽設想的時候。奧巴馬和習近平應該開始制定一份原則宣言,這樣一份文書能提升和明確兩國的合作。
1972年,在理乍得·M·尼克松(Richard M. Nixon)總統結束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時,美中兩國政府發表了引人注目的聯合公報。公報提到了兩國的「不同意識形態」、個人自由、貿易、朝鮮半島統一問題、日本及台灣問題,並稱「美中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這份公告及由此開啟的對話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外交成果之一。
七年之後,兩國發表第二份公報,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82年發表的第三份公報則針對的是台灣的未來。
要想發表新的公開聲明,雙方都要有所退讓。有一些代價和風險是中國不會接受的,因為它們可能危及中國國內的穩定局面。例如,中國不會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因為中國擔心生產放緩會致使數百萬中國工人失業。如果為搖搖欲墜的歐元區提供支持意味着需要與除德國之外的政府合作,中國就不會去擔負重要的角色,因為只有德國具備它信賴的穩定性。而且中國不會改變在台灣、西藏問題及天安門事件上的立場。
但如果美國提供一些中國想要且需要的激勵措施,中國能夠而且將會有一些舉措。
中國將會十分樂意發表一份能讓習近平在國內高調炫耀的聲明,同時在一部分經過謹慎談判後得出的雙贏項目中擔負起責任。因此,新公告應該包含一些通過謹慎談判達成的協議——共同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在科學研究方面開展合作,採取協調一致的策略,緩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衝突。
在一些中國領導人認為事關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上,美國無法迫使他們改變走向,這並不說明美國軟弱。指名道姓地批評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外交手段。但中國絕不會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改變處理這些核心問題的方法。我們不能讓批評的聲音壓過呼籲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的聲音。
因此,奧巴馬不要指望中國在西藏問題、中國與其鄰國在東海和南海海域的領土爭端問題,以及一系列人權問題上會出現很大動搖。奧巴馬能夠使美國採取一種坦率的方式,承認中國的核心利益,使美國在適當的情況下充當可靠的調解人。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已經為兩國帶來了豐厚利潤。1985年,美中兩國的貿易額只有77億美元(當時約合231億元人民幣)。2000年的總貿易額達到1160億美元,到了2012年則急劇增長至5360億美元,促使美中兩國回到正軌,建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關係。但雙方的某些做法削弱了對彼此的信任。
奧巴馬政府努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的發展,太平洋沿岸的一系列國家都加入了這個龐大的貿易協定。中國認為,TPP的設立意在孤立自己,並拒絕加入,因為該協定將迫使中國開放那些尚未做好準備應對競爭壓力的經濟領域。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非要把它視作威脅。加入TPP的那些國家應該繼續和中國建立新的商業聯繫,來緩和認為該協定是專用於孤立中國的擔心。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在為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設置障礙,沒能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並且發展「自主創新」項目,不公平地限制中國技術領域的外國投資,但同時中國在美國經濟中的投資在快速增加。網絡空間內的衝突也在加劇,有證據證明,中國的黑客也在尋求開展間諜、偷盜和破壞活動——將美國的知識產權置於危險境地。在這個領域,奧巴馬必須繼續積極有力地捍衛美國的利益。
美國應繼續通過外交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途徑,向北京施加必要的壓力,促使其開放。目前,達成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是不可能的。但與此同時,美中在擴大、加深貿易和投資關係、避免不必要衝突上還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本着這樣的認識,美中談判人員應該開始工作,設計一份「貿易投資框架協定」,為接下來幾年達成更宏偉的協議奠定基礎。為避免最近幾年產生的一些慘痛的投資衝突再度出現,華盛頓也必須明確,美國哪些地方以及美國公司的哪些方面是歡迎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而哪些不是。
除此之外,美中雙方應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直接向奧巴馬和習近平彙報,該小組主要的職責是以一種衝突風險最小化——尤其是網絡空間衝突——的方式,明確劃定雙方的底線。這將能確保,在雙方政府官僚機構時有誤解的交流中,那些好的想法不會被埋沒。
美中雙方可以提供給對方的東西很多。一個更具可預見性的國際安全環境可以使雙方受益。美中都是國際石油的主要進口國。中國有巨量頁岩氣儲備,並想要對其進行開發,美國有技術以及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一個更加節能的中國將降低美國的能源價格,減少環境破壞。
不應該因為某個領域沒能取得進展,而減緩另一領域的工作進程。競爭是會有的。北京也將繼續努力發展其國家資本主義體系,並出於自身需求去操縱匯率。講政治改革方面的大道理不太可能有什麼好效果。
和前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一樣,習近平和中國大多領導人認識到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要進行重組。但和戈爾巴喬夫不同的是,他們沒有看到開放的態度是實現改革的手段——而任何來自美國的說教都無法改變這一點。
從某些方面講,奧巴馬和習近平面臨著比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戈爾巴喬夫更多的利害得失。現在美中之間不存在核威脅,可以集中精力加強雙邊關係,另外也不存在一個將兩國財富分開來的柏林牆。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美中現在是以一種經濟上一損俱損的方式捆綁在一起的。
對於一個時機成熟的夥伴關係而言,這是個好的起點。
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是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其最新著作為《各自為政:零國集團世界中的贏家與輸家》(Every Nation for Itself: Winners and Losers in a G-Zero World)。洪博培(Jon M. Huntsman Jr.)曾在2005-2009年間任猶他州州長,在2009-2011年間任美國駐華大使。
翻譯:曹莉、陶夢縈、許欣、谷菁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