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總統挺12年國教:教育不能扼殺學生創意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3/04/23

對十二年國教明年上路,多數家長憂心忡忡。馬英九總統力挺教育部長蔣偉寧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他說,教育制度不能扼殺學生的創意,專長不是專業,如果專長只是會考試,這才可怕。他以延長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例說,許多過去的明星初中,至今仍有出色表現,未來明星高中也應從眾星拱月,變成群星爭輝。

馬總統說,蔣偉寧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是因為未任教長前,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遇到一名台大電機畢業的女教授,女教授直言指出台灣前去就讀的學生不夠靈活,缺乏創意。過去我們的考試制度,只教出會考試卻沒有創意的學生,長遠來看令人憂心。同為國中生家長的蔣偉寧此一觀點,讓他感觸很深且有同感。

馬總統說,當入學考試得分分計較,只因差一兩分就差一兩所學校 ,太重視0.1分之差,學生只努力把答案答到完美無缺,是求知的大忌。也許入學考試考得很好,但下一步要發揮創意時,卻沒有辦法。專長不是專業,如果學生的專長只是會考試,這才可怕。當學生可以稍微自由選擇自己要這種東西,表現會很不錯。

馬總統說,當初廢除聯考後,經歷好幾次改革雖有不同評價,但我國學生也沒有失去競爭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後,學生競爭力是否衰退要看結果,但他認為結果不會太差。

馬總統表示,十二年國教主要阻力,在外界對比序有意見,但不採用聯考,仍需要有鑑別力的方式,不能比課業,只有比才藝、志工時數等。例如台北的建國中學一直抗拒將免試入學由15%開放到50% ,免試入學進入建中的,成績可能不如特色招生入學者達前端98%,也許只有前90%。繁星計畫已證明,只要給偏遠地區孩子機會,常比靠考試入學的表現好。他當年在建中時期同學,也有人還考不上大學,一切都是看個人努力。

他說,就讀初中時,大安初中是前三志願,後來延長為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一下子基礎打平,按照學區分發,但大安國中水平沒有下降,現在仍然是額滿學校,也許未來高中也會從眾星拱月,變成群星爭輝。就像台北市松山高中,原本也是從社區發展,後來追上前三志願。


這一代孩子 學習鬆綁?學力陷落?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智華、張錦弘、陳喧瑜】2013/04/23

十二年國教的逼近,讓家長和學生越來越恐慌,台北市一家補習班教室牆上掛著名校制服,激勵學生面對未知的升學挑戰。 記者林澔一/攝影

打開教育部編寫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封面上的大字:「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十二年國教的重要目標,正是培養多元創意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

競爭力下滑「將是國家大災難」

但新制度未上路,卻已有不少擔憂。「國家要有好的競爭力,但是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卻可能是國家的大災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指出,免試入學會讓競爭力大幅滑落:第一,因為免試和特招都「不採計在校成績」,第二,超額比序中「會考」分數只占百分之卅,非常用功者和普普者,幾乎差不了幾分,沒有區辨力。十二年國教的制度設計,讓學生沒有用功、提升成績的誘因。

「我贊成十二年國教,反對的是免試升學的辦法。」李家同這一年不斷地利用各式場合,這樣呼籲。「當一個國家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用太花心思在學業上,真的能讓國家競爭力提升嗎?」李家同提出擔憂。

當家長或政府為了該如何超額比序、特色招生的技術爭辯不休時,更大的隱憂並不在這些入學技術的枝節上,而是當十二年國教的「設計」、資源極少置於國中教學內容的改善,與拉上落後的孩子時,接下來這一代的孩子是會集體「學習鬆綁」,還是整體「學力陷落」?

只強調減壓 「學力一定會下降」

「如果十二年國教再強調『減輕壓力』,不斷把教材弄得簡單;升高中又不採計在校成績,學力一定會下降的。」一名資深國中教師憂心地說,若是十二年國教只求「減壓」,會讓中後段的孩子更加弱勢。

十二年國教拿走了「考試」這個「鞭子」,卻沒有為教師配備新的「胡蘿蔔」。

現在的七、八年級(國一、二)老師也陷入迷霧,基測廢除了,不再「考試引導教學」之後,但「活化教學」到底怎麼做?「到現在新的課綱還沒有出來,眼看著(明年上路)是來不及了。」台師大榮譽教授吳武典也憂心教育現場的無所適從。

有的國中生「連ㄅㄆㄇ都不會」

監察委員沈美真擔心,現在「有的國中生連ㄅㄆㄇ都不會」,再免試上了高中,怎麼會有「競爭力」?甚至有將軍告訴她,部隊中有阿兵哥,「中國時報」只看懂「中國」兩字,但是這位阿兵哥竟然能讀到私立高職畢業!

沈美真說,如果教育部不能在入學技術之外,同時加強國中補救教學的力道,以確保「基本學力」,怎麼奢談「國家競爭力」?這令她憂心「十二年國教會變成另一次教改災難」。

但是,也有人不贊成這樣的看法。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認為,會因免試就鬆懈不讀書的學生,是原本就不在乎學業的人,跟免試入學無關。

吳忠泰也說,其實,明年八月起實施的十二年國教雖然以免試入學為主,但超額後的很多比序項目,例如體適能,是大家都能輕易拿得到的分數;所以,比到最後,占了三分之一的會考成績還是決戰關鍵,「學生、家長都會在乎,怎麼可能不讀書?」

國一生家長林淑媛表示,十二年國教是讓孩子從考試壓力解放出來,有時間去尋找自我性向,透過多元的教學方式,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以前的填鴨教育讓孩子長大後不願主動學習,讓台灣人才的競爭力才逐年下降。

林淑媛認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不應來自考試,而是家長、老師的引導,「考試是最簡單的教育方式,卻也是最不負責任的作法」。


客製化補救教學 把孩子都帶上來

【聯合報╱本報記者吳淑君】2013/04/23

未來十二年國教,標榜多數「免試」升學,真會讓程度差的孩子一路上到高中職畢業嗎?解藥之一是國中落實「補救教學」。把「後面的孩子都帶上來」,管它升學考不考;讓孩子有「畢了業,仍然一生受用的能力」最重要。

宜蘭縣去年起打造了「客製化補救教學」,希望老師透過評量系統替每個孩子量身打造學習課程。

宜蘭縣教育處處長吳清鏞說,補救教學不是所有孩子都吃「十全大補丸」,可能張三需要的是加法的加強,李四要乘法,不是「把PR值卅以下的孩子,統統叫去上輔導課」,吃大鍋飯;而是量身客製,才能補救到該補救的人。

宜蘭文化國中的「客製化補救教學」就在校長室開課。小三就該學會的整數加減乘除,國一生還有人不會,老師陳靜宜利用第八、九堂補救。

小美上學期第一次段考數學考廿五分,上了補救課後考四十四分。小美說,靜宜老師講得慢,她聽得懂。

宜蘭縣五結鄉的興中國中每周三朝會,抽點各班學生背國文、英文單字;奇怪的是,被抽到的學生,不是往前走上台,而是直接向後轉去罰站。

楊乃光說:「既生氣又心疼啊。」課堂上,這些孩子聽不懂、趴在桌上睡;段考考個十八、十九分。甚至,連廿六個字母都寫不出來,「未來免試就能上高中,這樣要如何銜接?」

監察委員沈美真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兩百四十名多萬中小學生中,有廿七萬多名的學生屬「學習低成就」,國小是國文和數學其中一科不及格,國中則是國、英、數三科中兩科不及格,他們都需要「補救教學」。

不補救,不行!興中國中爭取到政府「客製化補救教學」經費,這學期把英文跟不上的同學,抽離到校史室補救教學。七年級的Amy進步十二分,也超越了自己訂的考卅分目標,校長楊乃光為她按了大大的讚:「誰說及格一定是六十分?只要『達標』就是一百分!」

「She、He、It是第三人稱,簡稱『小三』;他們很孤單,要找s作伴,所以動詞後面都要加s !」另一位英文老師張嘉琪活潑教文法,她為「小三」做了新註解,學生哈哈大笑,日後要忘記第三人稱動詞的用法也很難。

為個人打造的補救教學見效,有四名學生已經回到原班級上課。最近朝會,學生再被抽到背英文,都大方地上台,大聲念出英文單字。看到學生的轉變,老師為孩子用力鼓掌。


迎未來挑戰/靠考試選才 競爭力不足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智華】2013/04/23

明年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在各種論壇、座談場合中,親師的爭辯焦點幾乎集中「超額比序」怎麼比、「特色招生」怎麼考,終使得基北區「類PISA」考題喊卡。彷彿這項歷十三任教育部長的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只剩下「考試」和「入學」。

在辯論過程中,是兩派價值的交鋒:一派認為,沒有了「考試」,國中教育就會鬆綁,讓孩子適性揚才;另一派認為,如果沒有考試的能力分級,如何「因材施教」,保障精英教育的品質?

「用基測維持競爭力是過去想法。都通過考試又如何?這只是能力的一環。」教育部長蔣偉寧說,現在制度下,最有競爭力的小孩就是比較會考試的孩子;如果只用考試來評量學生,未來競爭力一定會不足。蔣偉寧說,十二年國教就是要打破「獨尊學術傾向」的窠臼,培養孩子多元能力。

而未來的孩子需具備什麼能力,蔣偉寧說,應包括:人文科學素養、專業謀生能力及多元軟實力,例如語言、創意、溝通等,才能培養競爭力。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認為,語文溝通、科技知識、數學運用及數位能力,是十二年國教學生應具備四大核心素養,才足以應付未來挑戰。

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說,教育部希望透過十二年國教,以免試為高中職的主要入學方式,鬆綁考試,回復正常教學,老師就可以多元、活化教學,學生不需要為了考試而反覆背誦、過度學習;再加上「適性輔導」,就能「成就每一個孩子」。

「樂於學習」也是重要目的。吳清山說,現在學生因為長期應付大大小小考試,「許多人累了」,上大學之後鬆懈,幾乎不再念書。

然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認為,教育部陳義過高,雖然說要鬆綁考試,入學以免試為主,但是不考國中「基測」反而換了「會考」和「特招」兩種考試,加上免試多種比序,學生和家長「陷入更深的壓力」。


不再背多分/記憶的知識 未來將減少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智華、張錦弘、陳喧瑜】2013/04/23

當「考試引導教學」不再,國中三年成績也不作為升高中職的入學依據 ,台灣國中生的學力真會下降、危害國家競爭力嗎?

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以歷史為鏡,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的九年國民 義務教育,小學升國中不必再經過考試,當時也有很多人也擔心小學生就 不讀書了。但是,經驗證明,不必考試,不會失去學習誘因。

「看看美國吧,沒有很多的考試,卻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學生。」吳清山 說,美國靠創意維持國力,這些多元能力不是考試能培養出來的;再者, 考試只是協助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

「考試太多」才是台灣人才競爭力不足的原因,吳清山說,是學校、社 會、家長期望與整體氛圍,打造出只為考試學習,愈來愈被動的一代。

新北市中正國中教師、全教會政策部主任詹政道指出,十二年國教對學 力的衝擊,可以由「學習態度」及「能力」兩方面看。

他預測,十二年國教之下,未來同一班級前後段學生的學習差距會拉得 更大;再者,未來的國中生「被填充的知識量」的確會變少,卻會學到考 試考不來的能力,包括應用能力、學習自學的能力,才能與全世界競爭。 據詹政道觀察,真的會因「不考就不念」而有差別的,也就是三分之一 的孩子。

詹政道認為,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學習理念,能解放前段學生的學習動能 ,未來同一班級中,前後段的學生學習結果差距會拉大。

再就「能力」定義來看,詹政道說,能力分為三層次:記憶性的知識、 對事物的理解、應用;現在用基測引導教學,所培養出來的能力,大半就 是「有標準答案」的記憶性知識,和少部分的理解能力,「應用層次的能 力,是很難用考試測得出來的」。

詹政道說,在「背標準答案」的教育下,台灣孩子普遍「表達能力不好 、整合應用能力也不好」;台灣喊「經濟轉型」這麼多年一直轉不過來, 就是因為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背多分」,不符合「知識經濟」時代 的競爭需求。


憂心國教/比序複雜 她決定送孩子進私校

【聯合報╱本報記者沈育如】2013/04/22

決定讓兒子擠進專為小五生打造的「數理資優培訓班」,為考取私立中學卡位,讓媽媽「羅莎」(化名)心情很複雜。

她說,原本是「絕對的公立學校主義者」,希望小孩能按著自己的脾性學習,不要私校那套「嚴管勤教」;補習,更是敬謝不敏。

她本來計畫讓兒子念新北市或是婆家南投的公立國中,但是,在她閱讀過十二年國教的相關資訊後,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她決定送兒子去念私立中學。

羅莎說,她閱讀十二年國教相關資訊,甚至打了專線到教育局詢問超額比序問題,但是她「愈問愈疑惑」。

她解釋,如果想進好高中,孩子要「拚功課」準備考會考;如果太多人搶名額,就要比序,比序要比很多項目:要「拚資料」當志工,搶服務學習分數,甚至參加科展,讓比序分數更有競爭力。「但這些項目都是家長和學校老師在爭取,我當然也要幫我的孩子爭取」。

所以,原本讓孩子隨性發展的羅莎,送了兒子上補習班,希望明年兒子能考進私立中學;假日都要接送小孩補習,朋友問她「最近在忙什麼?」她理直氣壯地回答:「陪小孩拚十二年國教啊!」

羅莎說,未來孩子不是念台北的私中、就是念台中的私中;婆家雖然在南投,但南投沒有「比較明星的高中」,對兒子考大學較不利。她感嘆地說,十二國教沒有讓教學正常化,反而讓有能力的家長花大錢送子女去念私中,「變成考驗家長的經濟能力」。

她也認為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私立中學已變成台灣的明星學校,「就像美國的長春藤盟校,是名校也是私校,台灣教育逐漸美國化。」她不但讓孩子小五時就補習,準備明年考私中,也打算「動用人脈關說」,務必要念到這家「光是校車就有三、四十條路線」的超搶手私校。


家長,遷戶口搶名校 焦慮在蔓延

【聯合報╱本報記者/連線報導】2013/04/22

「老師,為什麼兩瓶溶液加在一起變成藍色?」、「老師,為什麼我的螢光棒沒有發光?」小小教室內,十幾個學生七手八腳做「化學能轉變為光能」實驗。這是新北市一家專為小學五年級學生所開的「數理資優培訓班」,提早為考取私立中學或國中數理資優班的「學術特訓」。

想考資優班 小五生特訓

「小學辛苦一點,只要能考上好的私立國中,就能直升私立高中;考上國中數理資優班,以後參加特招、考上明星高中也沒問題。」補習班班主任莊子誼說,越來越多父母讓孩子在小五時就加入培訓,以前只開一個班,頂多收廿個學生;但現在開三班都不夠,家長詢問電話接不完。

號稱是為國中教學鬆綁、適性發展、培育多元人才的「十二年國教」明年就要上路,但在資訊不全、傳統分數至上的心態之下,升學壓力並未解除。聯合報民調顯示,即便是國中生家長,也有七成三不清楚入學方式,但焦慮已經蔓延。

會考大秘笈 媽媽團瘋傳

家長的焦慮和惶恐,為了搶上明星高中,以各式補習、私校卡位、拚檢定、搶當志工、遷戶口等形式爆發。

「一定要念到那所校車有六十線的私中!」組成「媽媽團」的家長們互相打氣。「破解會考大秘笈」、「破解超額比序計分要訣」等自力救濟的文件,也在家長的電子信箱間流傳。

在教育現場,適用十二年國教的國一、國二生的生活課表,仍然是早自習小考、課後輔導(第八節)、寒輔、暑輔也不放鬆。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李毓英表示,新北市許多國中都以「課後輔導班」名義,把學生留在學校,由老師補習,家長在教室外「站崗」,監督學校及孩子。

拿著驗孕棒 排隊擠私校

在全國十五個就學區中,有些將檢定、證照納入比序項目。英檢、托福、多益等檢定、技職證照,家長和老師要求學生「先考了再說」。多益英語測驗事業處總經理吳紹銘表示,去年四萬八千名考生中,國中生占七千九百多人,比前年成長了六成五。

擔心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項目繁多、特招考試方式要不要「類PISA」改來改去,不少家長決定把孩子送往私立中小學,甚至從私立幼稚園開始卡位;拿「確定懷孕」的驗孕棒到私校附設的幼稚園排隊等入學,也像奇幻情節。

私校讀六年 直接拚台大

「不跟你玩十二年國教了,我們直接拚台大。」一位北市家長說,她原本希望女兒當她北一女的學妹,但政策改來改去,實在讓人不放心,讀私立國中的女兒已決定不免試、也不特招,直升校內高中部。

北市私立延平、薇閣、東山、靜心、復興實驗中學等明星私校,最近紛紛舉辦「小六基本學力測驗」,說穿了,就是「隱藏版的入學考試」。以東山高中為例,國中部預計錄取五百多人,報名卻高達二千八百多人;延平中學預計錄取一四二個名額,報名人數超過兩千人。

北部私校競爭激烈,南部私校也積極興學,希望趁勢而起。高雄市私立立志高中請到曾指導雄中奧林匹亞化學競賽學生的退休主任,新設數理學術性向分散式資優資源班。校長江澈說,「我們學校裡有好幾個校長呢!」積極網羅公立明星高中的退休校長,陣容一字排開,成了資優教育保證,家長非常受用。

戶口先出走 到都市卡位

十二年國教將全台分為十五個就學區,學生不得跨區。屏東縣過去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往高雄的雄中、雄女等明星高中跑,如今不少志在明星學校的家長決定讓孩子「戶口先出走」。

屏東的林媽媽考慮為才三歲的兒子提早「孟母三遷」,她說,她動作算慢的,比她「先知先覺」的家長,更早早就為兒女轉了戶口到都市「卡位」。

「各區高中的水準還沒有拉到同一水平,教育部怎麼能大筆一劃,規定屏東國中生只能升屏東的高中?」林媽媽質疑。

讀社區高中 省時省體力

但眾多質疑中,仍有家長願意為「十二年國教」按讚。國一生的母親林淑媛說,「走過填鴨式教育的家長,怎能忘記當初痛恨考試的心情?」她會讓孩子選擇住家附近的社區高中,省通車時間、省體力,發展自我興趣,比考高分更重要。

「擠上明星高中、考上好大學,並不是人生幸福的保證。」上班族媽媽李秋燕說,現代家長要放下對分數的執念,視野要更廣闊些;「王永慶、郭台銘、吳寶春那麼有成就,也不是因為上過好大學啊。」

別再逼孩子 適性發展吧

「家長先定下心來。」新竹教育大學校長陳惠邦說,當新比序要看志工時數,家長忙著搶志工機會;新題型出來,就逼孩子上補習班,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不如別急著為孩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先理解孩子的天賦和學習需要吧。

林淑媛感嘆地說,招待來自國外友人的小孩,發現他們很有自信、勇於表達看法,和台灣的孩子羞澀、拙於表達的模樣,很不一樣;她希望透過新的政策,讓台灣的孩子能有新的面貌。


力挺國教/多元學習 他樂意獨子當實驗鼠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2013/04/22

四十八歲的建築師李文良,五年前決定退休,不再建造房子,轉為「改造教育」,當教育教工。他的獨子已經上國中,也是人稱十二年國教的首批「白老鼠」。李文良懷抱實驗精神,一邊力挺十二年國教政策,同時也從中找問題,讓政策提前「避災」、降低實驗成本,爭取更多家長認同。

「十二年國教非推不可!」李文良堅定的態度,這是來自於他對台灣和對下一代的期望,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價值「適性輔導、多元發展」,才是他最在乎的。

李文良表示,從音樂、烘焙到時裝設計、智慧型手機,台灣人在國際表現亮眼,靠的就是創意;如果國中教育一直停在傳統填鴨式教學,教出來只會背答案的孩子,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會被世界拋在後面。

十二年國教能讓大部分的孩子,由考試鬆綁,多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他和許多挺十二年國教的家長看法是:目前的紛擾是少數「追求頂尖」的家長和學校,想由「特色招生」學科考試的小門中,再鑽進明星學校,衍生出各項計較,例如考不考「類PISA」。但社會不能因噎廢食,看見特招或比序的混亂,全盤否定十二年國教。

李文良觀察教育現場的變化,對明年上場的「十二年國教」,教師大半是「一動不如一靜」的心情,反正課綱及配套都還沒到位,「政策變來變去,等拍板再說。」

對政策一知半解,最緊張的是家長,但會站出來關心的僅是極少數。李文良在新北市家長協會擔任教育議題總召集人,猛K十二年國教資料,一頭栽進政策分析。

李文良越深入,看到的問題越多。像免試入學管道的「比序」,每一項志願序就差三分,一不小心就會讓表現好的學生「吊車尾」,比只占三成比重的「會考」,各種比序更要茲事體大,卻很少家長去討論。

最近國中模擬會考結果出爐,「精熟度」占百分之十三至十五。這代表近百分之十五、約一萬名考生的成績相同,但前幾名的高中名額合計頂多上千人,「這些同分的學生該怎麼辦?」李文良說,最後可能得回頭比PR值,等於走回比基測成績的老路,印證他最早的擔心。

李文良說,十二年國教推動過程粗糙,越支持就越要站在對立面挑問題。「改變的這一刻等很久了。過程很艱難,但總要跨出第一步。」李文良為家長加油打氣。


12年國教明年立刻實施 5成家長反對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13/04/2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於明年上路。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六成七家長對於免試入學公平性沒有信心,五成七質疑十二年國教的辦學品質。

至於十二年國教是否應該於明年上路?家長看法也相當分歧。有四成一家長贊成明年立刻實施十二年國教,三成一認為應延後實施,一成九認為根本不該實施十二年國教;也就是說,合計反對明年「立刻」實施新制的比率達五成,顯示十二年國教政策尚未取得多數家長認同。

聯合報針對國小及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家長進行的訪問發現,雖有八成一家長知道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但也有一成九的人毫無所悉。其中,國中生家長有九成四知道新制將上路,國小學生家長也有七成四知道明年要實施十二年國教。

交叉分析顯示,家長對於十二年國教的認識,除了受子女求學階段影響外,也深受家長個人社經背景影響。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家長,八成七知道即將實施新制,國中或以下學歷家長,則只有七成三知悉;從家長職業背景來看,以擔任教職家長最清楚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九成八),其次是擔任經理主管的家長(八成九),比率較從事勞動工作家長多了至少十八個百分點。

調查也發現,多數家長對於十二年國教欠缺信任感。六成七對於免試入學的分發公平性沒有信心,僅二成五有信心;五成七不信任日後的辦學品質,僅三成五持肯定態度。

面對升學制度的劇烈變動,家長也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雖有七成七家長不排除讓子女就近免試入學,但有六成一家長坦言會讓子女先參加明星高中的特色招生,四成考慮直接讓子女就讀私立學校;而為了讓子女能夠在新的升學制度中勝出,五成四家長要讓子女補習。

值得注意的是,各類家長中,以擔任教職者最反對十二年國教立即實施,四成八支持延後實施,二成三認為根本不該實施。

這次調查於四月十日至四月十五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零八十位國小及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家長,另一百八十八位家長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


提升中後段學生能力才是教改

UDN blog 道維 2012/11/20 16:39:01

引言:如果教育不再只是看知名校友的成就,而是衡量中後段學生在社會上的貢獻,那教育改革才有實際的成果。

前些日子參與教育部舉辦的十二年國教討論會議,在熱烈討論後,大家自然地歸結到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這十二年國教到底有什麼非要達到不可的目標,以成為檢驗整個計畫成敗的關鍵?

中後段學生為關鍵

就我個人的了解,當天許多與會人士也都認同的關鍵是:「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也就是說,整個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全力讓中後段生的學習成效可以到達一定的水準,不管前段學生如何傑出卓越,都會使我們在教育上所有的投資與努力變成一場虛空。二十年後的台灣社會也將為此付上嚴重的代價。

為了要說明為何這個方向的重要性,超過目前檯面上許多看似紛擾實屬枝微末節的議題,以下是幾點補充的說明:

未來青年壓力倍增

一、由於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嚴重,而國人平均年齡越來越長,且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開始退休,所以二十年後的年輕人必須負擔比現在多兩、三倍的經濟壓力,這絕對是個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必須立刻調整人力資源的培養方向,不能只將資源或關注焦點著重於少數菁英學生,而是要拓寬整體教育的承載能力,讓原來在學校學習程度中後段的學生,不但可以工作養活自己,也要能有自我發展的空間,並有餘力照顧他人。

如果能夠如此,不但讓他們可以在大學畢業後,立即分擔前段學生所承擔社會經濟壓力,也更幫助其自我價值的肯定。事實上,過去台灣教育對於菁英學生的表現缺乏更有視野的培養,以至於多數有能力的學生只為個人的財富利益而選擇職業,過度集中於少數明星產業(如電子業)或熱門行業(如醫生),使得這些優秀人才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貢獻不能有更多的發揮。

二、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十二年國教是以「拔尖、扶弱、普及」為最主要的方向。這三者都能顧及是最好的,但教育資源顯然極其有限,在這三個面向的資源分配一定會互相衝突,最後互相制肘,反而沒有一個做得好,徒增社會成本。明確地訂出優先順序與階段性調整的條件,絕對是有感施政的必要方式之一。

提升社會水準

三、「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與一般以為的「扶弱」意義完全不同。後者以為協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學生,就能幫助他們脫離貧窮而得到新的發展機會,促進階級流動。但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說,如果本來就僧多粥少,現在只是換個人喝粥就能算是解決問題了嗎?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於我們仍習慣用「競爭與淘汰」這種「減法」思維在看待人才培育,關心的只是「一個小圈子內」教育資源或工作機會的爭取,例如有幾個人考上台大、多少人上國立大學等。

教育整體的目標是在提升社會生活的水準,而佔大多數的中後段學生是否具備有相當的學習效果,以至於在未來工作中有好的表現發展,這才是真正決定我們未來社會生活品質高低的關鍵。目前這個方向的標準幾乎是沒有設限的,沒有掌控的,難怪產業會覺得找不到人,而這一大批學生卻又找不到工作。

重點不是在於做什麼樣的工作,而是在那工作中是不是可以因為所受的教育而有更大的產值,如何讓這些學業表現不算突出的學生也能充分的發揮所長,這必須是教育成效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也是企業界對人才培訓上所應擔負的責任。

重視免試入學的學生

四、「中後段學生學習程度的實質提升與發展」就是把餅作大,提供有實質影響力並有效的中產階級力量,而同時開放更多元的選擇與國際化的發展機會給能力較強的學生,避免兩者的發展方向互相衝突。

以近年來的推動最受爭議的免試入學方案為例,教育部推動的方式讓許多人認為「免試入學」的學生比較不受學校的重視,既無特色課程,也無任何期待。但事實上,如果一個學校願意花更多的精神在免試入學的學生身上,協助在基礎科目的紮實學習與個人性向的探索,甚至與產業界或教學型大學合作發展,那這樣的教育栽培豈不對更多的學生有助益,為社會培養中堅人才嗎?這樣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學校才應該得到更多的補助與更多的關注。

大材小用搶飯碗

至於那些特色招生入學的學生或明星高中,就可以讓其自由於學科上的競爭,引導開拓他們的見識與多方面的涉獵,為國際化的人才培育作基礎,而非反過來在國內的小圈子裡擷取更多的資源來保護個人利益,徒然浪費教育資源與壓低本來中下程度學生就可以擁有的工作機會。

另一種例子是,最近大家發現科學班(與許多數理資優班)的學生畢業絕大多數都不讀基礎科學,而是去考醫科。這雖然是學生的個人決定,但顯然是錯誤的教育投資方向。如果將這些資源多去補助數理成績是中後段的學生,讓他們能提升對數理的興趣與能力,雖然他們很可能讀不到醫科,卻可以進入數理與工程相關科系,成為很好的工程師或成為企業可用的人才。

至於那些原來就對數理有很高天賦與熱忱的學生,就應直接引導他們跳級進入大學相關科系,給予更多留學與參與國際研究的機會,以後若非待在學術界,也能在世界級的大公司作第一流的研發,而非後來又回頭與中後段學生搶那用不到他們才能的位置。

如果這樣適當的分級,頂尖大學的學費就應該可以鬆綁,讓學生學到最有國際競爭力的學問,並作出應有的貢獻與回饋。這多出來的經費就可幫助有能力但家境真屬弱勢的學生。而同一時間,那負責造就一般中堅人才的教學型大學則可維持較低廉的學費,得到政府較多的補助來培養好一個有貢獻的社會公民。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實任何一個學校都有中後段的學生,這本是一個自然的統計結果,但是教育可以協助並且藉由全面提升中後段的學生程度來縮減這樣分布的寬度,並且讓這些學生可以獨立並貢獻社會,這就是芬蘭教育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核心思維。

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再只是看學校裡知名校友的成就,而是衡量一般甚至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最後在社會上的貢獻程度,那我們的教育改革就可能有希望,也幫助我們比較有能力與人力,面對未來因少子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結構衝擊。


比序…什麼都比 比掉了階級流動 

【聯合報╱本報記者孫蓉華、徐如宜、翁禎霞、張錦弘】2013/04/24

十二年國教取消了基測,卻多了會考,再加上被譏為「什麼都能比,什麼都能補」的「超額比序」項目。太多人想擠進去的明星高中,考生就得來超級比一比。

搶擠名校 弱勢怎和人比

但攤開全台十五個就學區的超額比序項目,各式「競賽成績」、「技職證照、資格檢定」、「社團」、「幹部」、「適性輔導建議」,各式名詞複雜,弱勢家長難以理解之外,學者更擔心這些項目將不利偏鄉弱勢孩子,教育中最可貴的「階級流動」可能性,將因此被剝奪、摧毀。

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比序項目不少對菁英家庭有利,原本應該是好意,卻變成「經濟能力決定你的成就」。

12年國教關鍵詞超額比序

「這些競賽、檢定,都是父母可以花錢、花時間『買』來的,要教社會底層的孩子比序怎麼比?」國教行動聯盟召集人、台大應力所教授王立昇說。

有台大教授當機器人比賽的評審,看孩子設計的機器人哪個走得遠、爬得高、動作精緻。但不少孩子旁邊站著緊盯比賽的父母,父母旁還站著「教練」;機器人一出狀況,父母就轉頭質問「教練」:「咦,怎麼會這樣?」、「有些機器人可能不是孩子做的,是父母請了高手代做、或是花錢集訓出來的。」

不對稱資訊戰 各地開打


陳超明指出,結果可能是:比序比的不只是學生實力,還包括家長財力及時間。「經過十二年國教,貧窮將變成DNA,階級流動更成為神話」,王立昇指出,不對稱的資訊戰已在各地開打。

本報民調指出,擔任教職家長最清楚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九成八),其次是擔任經理主管的家長(八成九),比從事勞動工作的家長多了至少十八個百分點。

該採納那些指標做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家長也有很多「異見」。

調查發現,爭議度最小的是會考成績,有八成家長贊成列為比序項目;其次依序是就近入學(七成二)、志願順序(七成);爭議度最高則是列入志工服務學習,僅四成六贊成。

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多次指出,比序項目既多又複雜,對弱勢家長與孩子是有困難的。李家同說,他曾問過很多家長:「比序裡的『適性輔導』是什麼意思?」沒有家長答得出來。

原來,適性輔導是老師要為每位國中生設計一套生涯規畫,未來適合念高中或高職,念技術或體育;家長和孩子也各有一套規畫,最後親師生三方的規畫拿來比一比,如果三方一致就是滿分,如果不一致就要扣分。合理嗎?都說要孩子獨立思考,但如果孩子想法和親師不一樣,就要扣分,「這個問題的荒謬性,打賭百分之九十的家長不知道。」李家同說。

教育正義 為偏鄉找出路

再就當志工來說,媒體已披露比序要比當志工的荒謬性。不少家長上班時也要分心神打電話:「請問,我的小孩可以到貴單位當志工嗎?」台灣一年有廿七萬名國中畢業生,但全台真的有這麼多的志工機會嗎?為防止「志工」浮濫,於是教育部要求「服務學習」項目要有校內外認證。但是,不論政府如何訂辦法,「有辦法的家長就是有辦法。」

陳超明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的九年國教讓弱勢學生只要努力讀書,就可通過聯考進好學校;期待十二年國教制度設計,能為沒錢、偏鄉的小孩創造成為菁英環境,這才是教育正義。


改革大旗活化教學 教學實境1天考7回

【聯合報╱薛荷玉、鄭朝陽、陳瑄喻、徐如宜、陳智華、黃煌權/連線報導】2013/04/25

「同學,你看,改變寶特瓶內的壓力,就能模擬水氣凝結現象,造出雲霧。」教育部為宣導十二年國教,請來國中地球科學老師謝隆欽在記者會中示範「活化教學」。這樣的活化教學列車,教育部已連續開出二十班。

改革關鍵 從老師課堂做起

帶學生到校外考察特殊地質,活用臉書、部落格教學;帶領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而不是填塞孩子的記憶與時間。這樣的「活化教學」方式,應是全國家長夢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十二年國教描繪的藍圖。但事實卻是,理想依舊遙遠,「活化、鬆綁」仍不是國中教學現場的常態。

所有人都同意:「教學現場的改變」才是十二年國教的重點。改革的關鍵,就在教師。

面對龐大的教育大軍改造,教育部規畫十萬名國、高中教師要在明年七月前,上完十八小時的課程,學習「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適性輔導」、「多元評量」等十二年國教相關理念。

說好免試 上的課卻沒變過

但是,攸關改革核心的教學理念,只用十八小時的課,足以讓教師「換腦」、帶動教學現場的全面更新嗎?連即將受訓的教師都懷疑。

新北市一所國中,早上第一堂英文課,全班靜默,只聽見老師在白板上解析「現在完成式」文法和句型;不忘叮嚀:「這種用法很常考,一定要背熟。」現在的國一、國二生在十二年國教之下,不考基測,仍得參加國中會考。

教育部說要用「晨讀」取代小考;但在教室裡,七點半早自習仍是不變的小考時間。從早自習到第八節,一天小考次數甚至多達七回。他們已是「十二年國教」元年的新世代,但上課內容、教材、教法,卻與「九年國教」的學長姊沒有兩樣。

「不是可以『免試入學』了嗎?幹嘛還要考這麼多科?」有學生哀怨地問;也有國一生自有解答:「國中會考、特色招生,我看跟基測都一樣啦,只是名字不一樣。」然而,說好的「免試」呢?

「活化用逼的,這很好笑」

台北市教師會去年六月針對第一屆適用十二年國教的國中生調查,發現逾四成國中生認為十二年國教反而增加升學壓力。本報近日民調也顯示,小一到國二家長有三成八認為升學壓力增加,僅二成七認為壓力會減輕;更有五成四家長要送小孩補習。

「為考而教」的幽靈仍盤旋教育現場。

台北市一位資深國中國文老師坦言:「還是教傳統那一套。」許多老師說,看過三月底試辦的會考題目,「和基測差不多嘛」,如果是這樣的考試題目,「實在不需要改變太多教法。」

在國中任教的陳老師說,的確有不少老師的教學愈來愈活潑了,但是這與十二年國教無關;如果國中課綱沒有改,還是靠考試拚升學,老師要怎麼改變?她冷冷地說:「台北市想用考素養題型逼老師活化教學,很好笑。」

政策百變 爸媽跟著趕進度

家長馬芝蘭說,大女兒兩年前憑基測進北一女,當時基測有兩次考試機會;到了二女兒,基測只剩一次。但現在小兒子念國二,基測卻已取消,成了會考。政策變來變去,「難怪老師無所適從。」

教國中自然科的王老師擁護「活化教學」,他帶學生做實驗,用電子書、多媒體投影片教學,但是,活化教學很容易耽誤教學進度;更多老師選擇不冒這個險,只要學生把化學式和實驗結果背起來,再用隨堂考來督促學生複習。

王老師說,這是現實使然,家長如果發現老師連進度都教不完,卻搞些「創意課程」,就會向校長投訴。

活化教學要人、要錢,在偏鄉推行更困難。嘉義縣教育處長王建龍說,因為教學資源不足,不少學校都得自行募款才能添購器材。

教一套考一套 到底演哪齣

一位曾任大學校長的學者感嘆:「你去看看國中教學現場,國二的教法跟國三完全一樣,這叫什麼十二年國教呢?」他直言:「課綱要改、教材要改、老師的教法也要改,才能培育出廿一世紀具競爭力的人才。」

教育部說,別讓考試領導教學,但課綱擬訂、教材編寫及選用、及考試本來就環環相扣,總不成「教一套,考一套」。未來該讓什麼來領導教學?老師、學生還等著教育部的具體規畫。

(採訪/薛荷玉、鄭朝陽、陳瑄喻、徐如宜、陳智華、黃煌權)


12年國教的變態音樂教學
( http://blog.udn.com/steelshark/7405159 )

UDN blog 塔頂的鋼鐵鯊魚 2013/03/19 01:35:04

小鯊魚去年從國小畢業,依照教改人士所說最佳方案,在家附近的國中就學。因為12年國教的關係,小鯊魚除了要念傳統的科目,還要五育並重,所以忙得不可開交。一個學期下來,小鯊魚最害怕的課目,竟然是音樂課。

說實在,小鯊魚小的時候學過鋼琴,雖然沒有很厲害,基本的能力也是有的。但是,現在的他,對於音樂這門課,只有「害怕」「厭惡」,假如可以不用上音樂課,他一定選擇不去上。鯊魚一開始覺得是小鯊魚適應不良,但是後來,鯊魚發現有問題的恐怕不是小鯊魚,而是音樂老師。

小鯊魚第一回上課的時候,音樂老師就擺出一個姿態,告訴學生,若是音樂沒有90分,就沒有六級分,諸位就去唸二流高中。然後,音樂老師就要求學生買中音直笛,然後,選了一條曲子,要求學生以一分鐘160拍的速度,練到30秒內把曲子吹完。於是小鯊魚就回家苦練,但是總是練不到30秒以內,果然上課時就被老師叫他滾出去。回家之後,小鯊魚就抱著媽媽大哭。小鯊魚在媽媽的鼓勵之下,一如鯊魚苦練PSP的精神,好不容易才過關。

鯊魚那時就覺得,這個老師怪怪的。不料,接下來小鯊魚就接到新的作業,老師要他們自己作曲!小鯊魚於是又努力奮鬥地作曲,但是,一個國一學生能寫出什麼世界名作?當然,天縱英才的老師,就把他們的作業通通改了個好,然後要求他們吹奏老師改寫過的曲子。小鯊魚發現自己做的曲子,只剩下三個音符,然後整個曲子被老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直笛吹奏的時候,手指都快要打結了。於是,小鯊魚除了每天個功課之外,就是在那裡練習老師御筆修改的大作。

上學期結束,寒假過完,第二個學期開始,音樂老師又出了新的把戲。音樂老師指定學生聆聽新世界交響曲,直到會背起來。然後,他要隨意放一段,讓學生接唱。鯊魚聽到之後,對於這位老師的創意,真的敬佩的五體投地。老實說,連台北愛樂電台的音樂有獎徵答都還沒有這麼難。於是,小鯊魚全班同學為了準備這個測驗,就開始聽新世界交響曲。鯊魚不是不喜歡新世界交響曲,但是,跟著小鯊魚早也聽,晚也聽,早上用這首交響樂吵起床,晚上用這首新世界當搖籃曲,聽了一整個月,搞到鯊魚最近只想聽蕭士塔高維其第五號交響曲「革命」。

結果,請問老師放了幾秒的前奏給學生接?

三秒!

對,就是三秒,結果小鯊魚又鎩羽而歸,不,應該說是小鯊魚全班都沒有過.......

老師還告訴小鯊魚跟小鯊魚的同學們:「你們之所以無法通過這個測驗的原因,是因為你們的腦袋裡,跟我裝得東西不一樣,因為我的腦袋裝的是腦細胞,而你們都不是!」鯊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鯊魚也是不可能通過這個測驗的,所以,鋼鐵鯊魚的腦子裡,裝的東西應該也不是腦細胞。

這樣有創意的音樂老師,教育部大概會發給一等教育勳章,表彰他對於讓孩子厭惡音樂的成就。但是,這樣子動不動就用超乎一般學生能力的要求,好彰顯自己音樂實力的音樂老師,又致力傳達歧視他人音樂能力的態度,可真是是個合乎人本教育的「好」老師!

鯊魚嫂打算這兩天要去學校跟教務主任好好溝通一下,若是沒有結論,看樣子得去找一下議員或是投書數字集團媒體,才會解決問題。


李俊仁/別背多分 學習更幸福

【聯合報/李俊仁/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台北市】2013/03/25

報章上常出現反對十二年國教的發言。暫停十二年國教,那代表回到原來的運作模式。我很懷疑,這些人是否支持現有的運作模式?

以前訊息不發達,個人知識的取得依靠背誦累積,當年的考題裡,國中地理免不了要考長江流過哪幾個省分,搭火車從北京到廣州要經過哪些鐵路。即使卅年了,我到現在都還會背誦從補習班學到的口訣「腳、煮、木材、窮、看、好、書」,因為這些的英文詞母音發音都是一樣的,可以讓我得分。

但現在只要有網路,隨時可以查詢訊息,背誦已經不是最需要的能力;找到資訊,研判資訊真假,推論理解以及思考,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社會轉變了,但,教學現場改變了嗎?看國中學生的聯絡簿,一天七堂課,有四科考試算是基本消費,考到八科,也不少見。國中生沒辦法在午夜前睡覺,因為明天考試的內容還沒背完。運用各種策略幫忙背誦,或是習慣各種試題,成為補習班的利基。在升學考試裡,學生學會的習慣是什麼題目都要有正確答案。推論、瞭解作者的立場,推論作者的意圖,或評價文章的內容不曾在考試內容裡,自然學生也不重視這些能力的發展。

宜蘭某校主任曾經提到北歐來的高中交換生,上課時能侃侃而談使用歐元對歐洲的影響,歐元貶值對各國經濟的利與弊,能夠煮出可口的家鄉食物跟大家分享,能夠作木工布置教室,能夠當志工服務鄉里,他們從生活裡獲得滿足與幸福,但他們沒有辦法忍受台灣學生上課時不討論,所有學生都在準備考試的狀況。

你希望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在批評類PISA考題會造成教改災難前,請先看看PISA、基測、國中段考以及國中小考的考題。如果你有大學以上學歷,你不難發現你的得分會是PISA的高於基測,前兩者又遠高於段考,至於小考的題目,你幾乎都不會。為什麼?因為PISA題目比較接近生活、比較測量思考與推理的能力,至於國中的小考幾乎就是在測量背誦的能力。

在批評十二年國教會增加補習之前,也許該想一想,從文章內容進行推論、瞭解作者的立場,推論作者的意圖,或評價文章的內容是否能夠補得出來?短期內,會產生補習班,因為學生及家長已經被制約利用補習解決升學問題,但時間拉長一點呢?補習班如果沒有效益,自然會減少。

台灣的教育深受考試的引導。如果十二年國教後的所有測驗題目都能夠參考PISA的出題,評量一個學生的問題解決與思考能力,而不是依靠「背多分」;如果能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的,不是用來應付考試,考後即丟的東西;那麼,台灣的學生才有機會從學習裡獲得滿足以及幸福感。這,可能才是教改的希望。


找出孩子興趣 激盪學習

【聯合報╱許素菲/真理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台北市)】2013.04.26 01:56 am

美國一家十個孩子中,六人皆在十二歲前上大學,有十八歲當建築師,廿歲前獲碩士,或廿二歲將成為軍醫等,各個都超齡的傑出,年幼的四人亦步亦趨。

這家的孩子都未進過中小學,全由母親在家親自教育。她的秘訣是讓孩子透過學習,將個人的潛力發掘出來,並培養其興趣,到五、六歲時,孩子學習已成習慣,並對於學習保持著激情。

有雜誌報導,大學個人申請放榜,同時考上台大五系的雄女李芹妙,她勝出的關鍵,是對自我的理解與規畫。因父母皆忙碌於職場,促使她善於時間管理與自我訓練,及建立自己的責任感。

有些父母過度重視基測、學測,而抑制孩子在興趣的培養中認識自己,使孩子進大學前,對自己的興趣茫然,學習無感,到選擇職場仍不知所措,推說一切順其自然,但實際上是隨波逐流,頗難為學習與志趣產生激情。

父母或孩子若掌握契機,在人生競爭中必能遊刃有餘。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4-30

面對這群高中生和他們的家長,我告訴他們,台灣教育過於偏重知識的傳授,卻輕忽技能培養,造成失衡的主因就是加諸於學生身上各式各樣的考試。我認為,教育應讓學生適性學習,從自我的興趣出發,去充實知能;有了這樣的學習過程,無論將來面對何種挑戰,他們都能克服困難。尤其是面對快速變動的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

打工可以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歷練,他們能學到珍惜金錢、學習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更能磨練與人溝通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告訴在座的家長,「放手讓你的孩子去打工吧!」 — 0429_北市陽明高中家長成長班演講 (32 fotos)


在變動中 家長要當孩子穩定的力量

【聯合報╱社論】2013.05.06 03:55 am

 《十二年國教系列/四之四》

面對明年就要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政策細節至今尚未敲定;是不是要緩辦,或者分階段進行,江揆仍在最後考量;家長的焦慮,可想而知。未來新制上路後的三到五年間,在缺乏完整方案之下,將不免仍是「邊走邊整隊」的紛擾狀態。

然而,家長們除了焦慮之外,其實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與策略:在變動不安中,家長應當成為孩子們穩定的力量。在十二年國教「多元發展、適性揚才」的大方向上,與孩子一起調整心態與步伐,把目光由升學細節轉回到孩子的人生發展上,親子共同討論興趣與潛能、未來生涯方向,庶幾不枉十二年國教多元養才的改革美意。

國教首波衝擊的親子,被形容為「聯考世代」的父母面對「會考世代」的孩子;不同價值觀下成長的兩代,共同面對升學制度的變革。家長首先要調整的就是「獨尊學科」的考試至上觀念,不要以為孩子只要把書念好,上了好高中、再考上好大學,人生就此一片坦途。這樣狹隘的成就概念,已經綁架台灣教育數十年,讓青春變色的升學壓力及教育畸形發展,許多來自這個觀念包袱。

所以,家長首先要學會放下對考試與成績的執念。近來不少家長焦慮的根源,都是出自所謂的「名校症候群」;與其說是搞不清十二年國教的內涵,不如說是更擔心自己的孩子擠不進好學校。正因如此,傳統名校的特招與免試比率、超額比序、會考分級多寡與抽籤問題,才會喧賓奪主地成為十二年國教的焦點。

家長切記:最要緊的仍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求知的動機,讓孩子成為完整的個體,有適應社會的基礎能力,學會選擇,也學會負責。如此一來,面對十二年國教的過渡期,便不致茫然無措。在確保基本能力上,當教學鬆綁,升學不再採計在學成績,活化教學之下也不再有那麼多強迫學習,家長與教師才能從容地引導孩子,重建自主學習的動機。

如本報「十二年國教關鍵時刻」系列報導所提醒:「學習鬆綁,會是一整個世代的競爭力提升,還是學力陷落?」雖然,以往的應試教學讓國中生的「拚命努力」不等於「競爭力」,當綁在教科書上的時間一旦釋放,我們的青少年會選擇看電視、打電動,或是發展學科之外的能力?大人又該如何引導?這將是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親師教養的另一大挑戰。

新的十二年國教,是要積極地造就不同的孩子成為不同的公民。除了上台大、哈佛的馬英九之外,精彩的社會也需要有沒上過名校的郭台銘、嚴長壽,以及更多的吳寶春、吳季剛;不同特長、專才的人,都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發光的位置與機會。

於是,「適性輔導」是國中教育除「活化教學」之外的另一支柱。輔導、教育雖非父母的專業,父母卻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尤其在華人的家庭觀念之下,父母的意見仍相當程度地左右了子女生涯的選擇。因此,配合國中教育現場即將展開的「適性輔導」,選擇上高中或高職,家長也必須更新思維,不宜用舊世界的認知,框限住孩子對未來人生的想像。

例如,成人對職業常有孰高孰低的刻板印象分級,輕易說出「功課不好,就去念個高職,學個技術」、「博士幹嘛去做蛋糕、賣雞排」,彷彿學習技術是無路可走的最後選擇,當不得人生第一志願;功課好的孩子就得一路選擇學術,否則就是浪費。殊不知,這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舊思維,也正是目前台灣缺乏多元人才的禍根之一。

當有一天,醫師和麵包師得到一樣多的尊重,博士也可以賣雞排、做蛋糕,那麼台灣社會才算是真正多元發展,達人天賦得到真自由。這正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終極目的。在往目標邁進的路上,不論過程如何波折,家長終究是陪伴孩子積極面對成長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