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寶島,我永遠的懷想

2012-8-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84| 評論數: 8 |原作者: 熊仲文/四川自貢

2012年元月,我將10年以來,向台灣《國語日報》的「書與人」專欄所撰的文章稿件,結集成《陸島文集》一書。這是我74歲古稀之年,以此述懷的拙作,也是我70年來對寶島的懷想眷戀追尋。

台灣留存幼年心

述懷之一:史證鑿鑿,心苗茁壯。遠在1942年夏天,家父熊楚先生及塾師陳瑞麟,他們教我積存「背面鑄有省名,代表鑄造地點」的銅小錢。

此類銅小錢,版面外圓,中間有一方孔,是「天圓地方」之意。其用處廣遠,流通空間寬敞。背面方孔下方,凸現著楷書文字,每個銅小錢現一個字,這就是「同、福、寧、通、江,宣、元、蘇、吉、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章。」

又說,那一個方孔,是一個大「口」字。如果依次輪轉往左旋,即成了「唯吾知足」!這是兒時啟蒙教育故事之一,無疑是初識字起,也要懂得「用錢知足」。中國古代有20個地點鑄造銅小錢;其中有「台」指台灣,它遠隔海峽。不論是附會或懸揣,也難辨明。從那時起,已知積存與尋覓「台」字銅小錢難上加難;稀有;甚至無法收集到它──「台」。可是「台」(台灣)字,其含意卻銘刻在我5歲發蒙童子心中。

述懷之二:投筆從台,仰止高尚。

1947年春天,在我住宅熊族大院裡,堂兄熊洪義「投筆從台」。他讀中學,時見繼母不勤家務,懈怠子女教養,且貪賭酗酒嗜菸成癮。堂兄竟在大族堂廳大門上,憤疾書「賭博菸酒,是家庭中不適宜的。如果我們要興家,必須戒除賭博菸酒乃能!」寫完這29個字的心酸衷詞,當下即奔赴鎮上車站,約上同學齊赴重慶,到台灣去了。多年後,墨跡留存,見物思人,遠去異鄉,一去70年以上。這長駐於我幼年心上,令人難忘與追憶。

述懷之三:擇木而棲。

1949年夏天,一日先父以自貢市川中《晨報》社裡校稿歸家。當天,他談及報社社長之一毛一波先生,偕同妻子高一萍(記者),全家四口辭職到台灣去了。為什麼要遠去離鄉,此事在我少年時的心中留下了記憶?

寫詞著書述志懷

述懷之四:思鄉曲悠,背井離鄉。

70年代裡,聞悉大陸音樂家馬思聰先生,也去台灣了。當時,我正在學習其作品《思鄉曲》,於是對曲作者對作品,均產生出一種眷戀與慨嘆;這時正是我40多歲壯年時期。

述懷之五:朝村暮雲,一一吟唱。

1997年,我已步入「花甲」之歲,自修文史哲,循已所鍾所趨,寫了《祖國統一三部曲》大合唱歌詞。含《回歸吟(香港)》、《回歸吟(澳門)》、《台灣吟》,聊已述懷勵志。

這三之歌詞中,都寫了龍。華夏有九條龍,要騰飛啊,《台灣吟》我吟誦道:天藍藍,海藍藍/一水之隔多少年/骨肉相思眼望穿/中秋月不圓/崑崙山,日月潭/兩岸風光一脈連/華夏子孫手拉緊/金甌永不殘/啊!啊!啊!/美麗的寶島台灣台灣/兩岸同胞心相連/中華巨龍騰飛上九天/兩岸團聚喜愛明天。此詞,由作曲家黃宗壇譜曲後,流傳國中,思念台灣之情與時俱增。

述懷之六:心跡卷帙,煥乎文章。

我的拙作是在大陸,向台島寫稿的彙集,因之取名《陸島文集》。含史料性、學術性、實用性的文史存稿。時人稱之「入島文章」,用意在有益於陸島「文教」等方面。

「集」中有〈國父孫中山先生放居〉、〈于右任詩詞曲〉、〈林森主席重用人才〉、〈弘一大師李叔同〉、〈古代詩句中的重文〉、〈跨越時空的東方怪人──孔子,兼論語導讀〉等等,以此述懷。

民國何時再歸來

述懷之七:懷想一生,山遙水長。

70年(1942-2012)來,我從5歲積存銅小錢,半知半識「台」字,到今時74歲出版《陸島文集》拙作,前後歷經世事,已認識到祖國台島,歷史悠久,美麗富饒,民情淳厚,是炎黃子孫、華夏裔冑的大部分,是骨肉同胞,是一條騰飛的金龍,是繼往開來,遵循國父孫中山總理遺囑,切實執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的典型,是中華民族履踐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廣域,是禮、義、廉、恥四維彰顯之區,是實施「天下為公」、「平等、博愛、自由」,保全民族文化,大興「禮儀之幫」,且根深植茂,耀於九州海內外榮譽處。

歷來,有志青年們洶湧嚮往、文史先賢先後相繼奔赴,藝術家科學家頻繁往來。其實擇木而棲矣!後來,始知洪義堂兄子女躍於台中、台南、台北;毛一波先生在台,寫省誌半個世紀;高一萍從教一生成績顯著。他們均在「開出自由花,結出平等果」台北,平安而幸福的度過了其一生,成就斐然實證。

以往,我們憑稚想以及懸揣為那些流言所迷,說什麼,猜什麼,說台灣是「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債台高築」、「共業成群」、「朝不處夕」等等芻言!而與之相反是:平安和樂,經文並茂,民強國富,素質高尚,禮儀之邦,響譽亞歐,標榜史乘的中華民族民國,日新月異的寶島,中國傳統文化文物保存完整,文化交流頻繁,兩岸骨肉同胞越來越親密無間,只有一個中國,和諧而幸福殷實的中國。

我從幼兒、孩童、少年、青年、壯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不斷地寫論文,放歌,始終眷戀懷想的70年。也是受惠良多,盼希早日歸來的70年,甚尤念,寶島,是我永遠的懷想!


微笑融化冰封的心

2012-8-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9| 評論數: 1 |原作者: (李月治/福建.陸配)

搬家時認識了新鄰居林姐,她約50歲左右,頗有氣質,初次見面,她冷冷地帶點不屑和敵視的眼神上下打量我,因老公與她們家算有一點熟識,我微笑而禮貌地稱呼她「大姐」。

聽老公講起,林姐的老公早年在大陸經商,生意做得不錯,但這幾年在那邊有了女人,很少回台灣了,林姐哭過鬧過,但畢竟天高皇帝遠又能奈何呢?所幸老公雖心不在了,錢還是會寄回來。我忽然明白了林姐看我時那敵視的眼神,心裡頓時湧現一種憐惜,理解,還有沒來由的愧疚。

每次和林姐在樓梯碰面時,我總是微笑著主動和她打招呼。但林姐總是冷漠地回應,帶著她一貫悲傷和敵視的眼神,像一塊拒絕融化的冰!

有一回鄰長來發中秋節的摸彩券,林姐不在,我幫她收下,她回來時我按她的門鈴轉交給她,自那次我們開始有了交談,談到小孩時,林姐很驕傲地說,她的3個女兒學業,工作都有不錯的表現。後來我們漸漸熟稔,林姐臉上的表情由冷漠不屑到願意對我露出笑容,有時她也會關心問我要寄錢回大陸嗎?我告訴她小時候家鄉的確貧窮,但現在我的兄弟姐妹都比我好過,我回去探親時,反而像女兒賊一樣往台灣搬東西,我送林姐家鄉帶來的特產,林姐總是很客氣,過幾天一定會回送別的東西。一來一往中,我們的交情漸漸好了起來。

但我觀察到林姐其實對我們這些大陸妹還是有一點偏見的,有時老鄉來找我逛街,我會稍作打扮,化點淡妝,然後一起出門,林姐看到便會用審視的眼神看著我們,幽幽地問要出門哪?我大笑著爽朗地回她:「是啊,要一起出去嗎?」林姐便默不作聲,我知道林姐的內心其實是孤獨寂寞的,有時老鄉來家裡時,林姐偶爾會過來聊天,於是她對我們這些大陸妹就多了一分瞭解,漸漸和我們打成一片,看待我們這些年紀小她一些的大陸妹時,眼神也變得親切柔和了。

後來林姐的老公和小三分手了,回到台灣,林姐也不計前嫌,心胸寬大地接納了她的老公,一家又和樂融融!那天林姐在她老公面前這樣介紹我:「她是泉州人,和我們一樣講閩南話,人很乖很賢慧……」

我想,是我的微笑、理解和包容化解了林姐對我這大陸妹的歧見,融化了林姐那顆冰封已久的心,兩岸關係不也如此嗎?


深入台灣 遇見新台客

2012-8-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詠珊/廣東廣州

終於盼來台灣自由行的開放,從前對於台灣的瞭解,除了課本中日月潭的描繪,歌曲中的「阿里山姑娘」的吟唱,還有綜藝節目提到的「台客」和《賽德克巴萊》電影裡面那些彪悍勇敢,追求自由,用生命捍衛圖騰的原住民。而為了深入瞭解台灣的這兩個族群,感受台灣獨有的人情味和古早味,我開始了10天難忘之旅。

神靈更富人情味

從桃園高鐵站到左營,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實現了90分鐘的「悠遊生活圈」,從三站合一的左營站搭乘捷運,廣播進入國語、閩南語、客語、英語的四語報站模式,透露著高雄這個南部傳統工業重鎮和港口城市的濃濃鄉情。

下榻地標建築85大樓的江景民宿,正值夕陽西下,窗外流淌著慢生活的高雄上河圖,不是4D效果,卻是立體式環繞,穿插愛河吟唱的旁白。為了追隨西子灣夕陽的光影,來到距離市區只有15分鐘船程的旗津。在地居民生活寧靜安逸,媽祖廟香火鼎盛,人們正準備著節慶活動。媽祖在大陸沿海地區受到供奉,台灣更甚。在台灣,神靈更富人情味和貼近真實的生活。大甲的信眾每年把媽祖抬回福建莆田的娘家,以解其思鄉之情。大海是台灣的搖籃,雖颱風地震不時亂了浮生,但台灣人仍能在神靈庇佑的寄託中坦然追求著民主,互愛互助,這也許就是台灣充滿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大巴車頭供放了關聖帝君像,一路向南,進入「國境之南」。在「火燒風」橫行的盛夏,墾丁吹著從太平洋和巴士海峽過來的慵懶海風,來到後壁湖。岸邊有新鮮到港的深海「大石斑」過魚,還有一條一米多長的鯊魚!台灣人靠海吃海,同時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刺身文化盛行。

11點來到市場的「輝哥」,已經座無虛席,很多人在等位,有的推著嬰兒車帶著寵物狗過來吃海鮮。150元台幣30片的生魚片,有5個品種,均厚切上碟,蘸豪氣的大碗芥末混醬油,這種滿足,夫復何求?這是我一生難忘的刺身盛宴!飯後,坐上墾丁街車到處「悠活」,租借單車,尋找《海角七號》中情書的主人,卻在寧靜的海邊民居找不著,只有郵差「阿嘉」騎著機車送信,和他發呆守望的這片海,像情書主人盼情書一樣深沉。

樂觀的人生態度

台鐵停靠池上站,我揮手引來賣池上飯包的工作人員,一手交錢,一手收貨,收回在月台的左腳,完成停站一分鐘的指定動作。

池上大米名聲在外,連日本人也認可它的品質。木盒上貼著懷舊火車便當貼畫,很台!佐餐的食材豐富開胃,是媽媽的味道。車最終達到花蓮,此時,民宿老闆已經在外準備接車。

花蓮是台北的後花園,散發著鄉土氣息。老闆會是個「台客」嗎?見了面才發現是位溫文爾雅,笑容可掬,親切厚實的大叔。而老闆娘是位退休國小老師,賢淑大方。當晚市區有音樂嘉年華,直奔會場。表演中段,青春偶像出場了,引起不少轟動,但這並不是壓軸嘉賓。

最後上場的是蕭煌奇,直接飆台語歌,在場觀眾情緒特別高漲,要求安可,最後加時表演。這位傳奇歌手,雖然雙明失明,卻憑著執著的信念和毅力,樂觀的人生態度,實現了夢想並贏得聽眾的支持。可見,台灣人熱愛生活,敢於努力打拚,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和欣賞。一首《只能勇敢》在漫天煙火下將溫情、激情擴散。那一夜,花蓮發生了輕微地震,感覺很神奇,我想能量你就釋放吧,花蓮是個動感的不夜城。

以自己身分為榮

第二天早上,出海觀鯨,我們不斷搜索著海洋的「智慧精靈」。受熱帶氣旋影響,海上浪較大並下雨了,在顛簸搖擺中,搜尋未果。失望之際,海上升彩虹了!在回航路上,「精靈」終於躍現!是一大群品種稀有的佛氏海豚,不斷浮出水面又潛入深海,消失在茫茫太平洋。

當天下午,沿著花東海岸線南下,來到豐濱鄉靜浦村阿美族部落觀摩一年一度的豐年祭。雨中步行了兩公里,跨過彩虹橋終於來到隱士的靜浦村社區活動中心。很多族人為了這次祭典,從外面趕回來參加。雖然有旅行團參觀,花蓮縣長夫人也親臨助興,推廣旅遊文化,但是豐年祭沒有因此變得商業化或走形式過場。

族人都盛裝上陣,服飾因年齡、輩分、婚姻狀況而異。有族人提著酒桶,向客人敬米酒,一輪又一輪,而場內族人盡情地領唱舞動,頭目在隊伍最前面,大家一邊跳一邊抽菸喝酒。會場中間安排了酒席,招待其菸他部落的頭目和重要嘉賓,祭典一直狂歡到11點多。會場外有賣炸雞排啤酒的攤,也有開小貨車來賣芭樂、蓮霧、檳榔、車輪餅的,很像鄉間社戲上演的陣容。阿美族是個母系社會,當晚在場的女性阿美族人並不多,只有10位在迎客。年輕的族人很多不在部落生活了,出外面闖蕩。但是逢節慶活動,他們總會回歸,回歸原住民的自己,很好地在不同角色間切換,並以自己的身分為榮。

回歸台北這個國際大都市,在一些百貨大樓,能看到布袋戲表演。一個從福建移民引入的戲種,能夠一直不斷傳承發展,實現多元化、動漫化,並影響著亞洲很多地區,實在是魅力四射。台灣的古早味,不但體現在小食原料、作工嚴格按傳統來造,還體現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不斷發展。旅程結束了,我始終沒有遇到「台客」,卻遇到了新「台客」,一個有教養,熱愛傳統文化並致力發展,吸收外來優良文化並保留傳統的族群。


來自台灣的勤儉嚴愛工人先鋒

2012-8-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3| 評論數: 0 |原作者: (齊汀鋼/浙江紹興)

2010年1月,我們項目來了一位部門主管,姓孫,57歲,台灣高雄人,個頭不高,額上布滿皺紋,一臉微笑,領導和同事們親切地管他叫「孫師傅」。孫師傅是我們項目因工作業務需要特地從台灣聘請過來的,他有著十分豐富的管理經驗,特別是辦事極為認真負責。

剛見到孫師傅時,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和他一起共事,我們這些大陸同胞感到十分開心、輕鬆。他雖然是台灣過來的,卻能講一口比較流利和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和他溝通交流時非常暢通。在工作中相處時間久了,我們漸漸發現孫師傅身上具有許多難能可貴的品質,這些品質足以令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敬佩和學習。

勤:每天最早上班的往往是孫師傅,一般他總會提前半小時到達辦公室。他堅守崗位,默默地服務著、奉獻著。孫師傅儘管很少休息,但臉上總是充滿微笑──對工作充滿熱愛、充滿激情的微笑。在他的意識裡,勤勞即幸福。

儉:飲食上,孫師傅喜歡簡單、實在;穿著上,他注重樸素,工作服的領子內側雖然已經破了,但他會把破裂部位縫補後繼續穿下去;辦公上,他提倡節約,在工作中,他會把月餅塑料盒當辦公用品,把各類廢舊紙張重複利用。他時常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這些同事:「我們不能鋪張浪費,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去提倡。」在他看來,現在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前輩留下的堅毅樸素的優良作風不能丟棄,要懂得繼續保持它、發揚它。

嚴:無論是處理事情,還是整理資料,孫師傅總是務求有條有理,有根有據。他做每件事總要反覆思考、核對,直至準確無誤。他辦公桌上有一本桌曆,幾乎每頁都記錄著他每天要做的事,小小桌曆儼然成了他的「備忘錄」,折射出他對工作的認真、細心。在管理方面,他常對我們說:「我們必須以各項規章制度為準繩,原則問題不能妥協。」對他而言,工作效果只有99%是不夠的,必須達到100%,如果有能力、有精力,還應努力追求101%。

愛:孫師傅總會站在員工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他經常對部門員工說道:「員工大老遠地跑到我們這裡工作不容易,我們不能太委屈人家,在單位規定範圍內,我們能做的一定要做到。」他的這番話深深打動每位員工。在工作中,他會把幾十年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傳授給我們,耐心、細緻地教導我們。如果我們做錯了,孫師傅會及時指出問題,但他不會用嚴厲的方式批評,而是以非常含蓄的語氣教導,這令我們十分感動和信服。在生活上,他總會對員工噓寒問暖,員工遇到苦難,他會及時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盡力幫助員工解決困難。孫師傅的這些人文關懷已深深烙在員工心裡。

這就是我們的孫師傅,一位「勤、儉、嚴、愛」的「工人先鋒」,一位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的台灣師傅。


逛逛本土書店

2012-8-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 評論數: 0

誠品固然好,可惜大陸人太多。不如去逛逛本土書店,在公館商圈和永康街一帶都有不少。它們立足本土文化保育,不僅是書店,也是台灣本土文化和民俗的盤整地,經常會有本土文化活動。這裡的書不一定會讓你開心,但一定是最本質的台灣本土文化映像,也會有很多有趣的創意產品和本土農產品出售。老闆不一定聽得懂國語,你也不要太介意顏色的話題。


圖書館無聲強大的召喚

2012-8-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繆黃佳/南京.曾為台大交換生

在台大的時候,我待最多的地方除了宿舍,大概就是圖書館,並不是為了專心用功念書,反倒是因為那靜默宏偉的總圖書館,悠悠然地散發出一種無聲卻強大的召喚。

台大校園在我看來,大部分是青春而喧鬧的,舟山路上女生站在男生單車旁說笑掠過,鹿鳴堂小小福永遠有人吃著、喝著、自拍著,後門簇新的法學院大樓下,也總有對著玻璃牆當鏡子的街舞團。可是一靠近圖書館就全不一樣,一旦跨上那石階,再喧鬧的也自動噤聲肅穆,好像在那不知名的氣場裡臣服。走進圖書館,並不像外面的椰林大道那麼亮堂,但高曠的前廳讓人如同走進一座聖殿,我一向稱之為「法相莊嚴」。

最常去的是二樓的文科閱覽室,當我第一次拿著論文需要的書單去按圖索驥,赫然發現這裡根本不分書的出版地是陸、是港、是台,甚至星馬也好日本也好,簡體字繁體字,通通一視同仁,完全只按照書名排列,我真是說不出的驚喜異常。

在我大陸學校的圖書館,專門分列出一個「港台閱覽室」,存放香港台灣出版的繁體書。這裡不同於普通文理科書籍,你可以任意開架自選借閱,而是借書人需要事先在電腦上查出你需要的書名及編號,抄下,交給圖書管理員。由他們代為去書架上尋找,交給你之後,不可借出,只能在該閱覽室的閱讀區翻看、抄錄,最後在離館之前返還。對於我這樣選擇了台灣文學作為論文方向的學生,每每這樣折騰,實在頭疼萬分。

我固然理解,相對於大陸書,港台版的書籍昂貴,在大陸又資源有限,所以為了防止無心丟失、或者一人借走太久導致其他師生沒機會看,學校這樣控制有其情理。但是從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師生們的不信任,是對藝文的集中掌控,是兩岸三地出版業不接軌、不對等、不暢通、不自由的明證。

所以我在台大書海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學術無分黨派,藝文無關地域,這些書本都是智慧結晶,現在在我面前一覽無遺,任君自由挑選,怎不叫人慨歎?

後來我有意無意地叫自己盡量多去利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抑或是一種調研考察似的探索?),結果是越用越喜愛。翻找陳年舊報也是自助式的,看過刊膠片的極其好玩也方便,自習室和討論室樸素又有情調,在電子借閱室看賴聲川的DVD就像在小型茶座一樣。更記得有一次在西門町忽然接到圖書館的電話,原來是我預定的一本書到館,館員馬上就打電話來通知我了呢。

陽光下的台大和煦斑爛,「法相莊嚴」的圖書館則增添它不動如石的沉穩氣息。而這份莊嚴並不死悶,又帶著絲絲知識的清流和人性的溫暖。唯獨圖書館內的電腦全部沒有漢語拼音輸入法,給不懂ㄅㄆㄇㄈ的陸生帶來一些困擾,不過逼著我馬馬虎虎地速成了注音字母輸入,也算新的所得。


別藉民主自由自我膨脹

2012-8-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8|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威凱/靜宜大學學生

來台陸生人數與日俱增,以交換生眾多聞名的靜宜大學,無論是否一同修課,在演講廳或校園的各個角落,都不難發現陸生的蹤影,只要有心,交流管道絕對不成問題。

長久以來,台灣學生對陸生的印象,總是「踴躍提出自我想法」,「發表批判性十足的思考言論」,「永遠在課堂開始前坐滿前排座位」,「曠課的情形微乎其微」等等,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同台灣學生那樣的輕鬆自在,反倒多了幾分肅穆和敬畏之情。

這種種的衝擊,無疑地打破多數台灣學子一貫的學習模式。隨著陸生的加入,帶來了不同的視野觀點,為雙方開啟了新的思考局面,更為學生時代添增了幾分繽紛的色彩。

我曾到大陸旅遊和遊學,和陸生相處時彷彿重溫在大陸的生活,也多了幾分親切與理解,因此積極參與陸生交流的聚會,由於陸生大多從東南西北匯聚於此,從相處中可以發現,北方人爽朗豪邁的性情、南方人細緻敦厚的氣質、內陸人純樸謙善的和藹,在每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長處和借鑑的缺失,絕非是單以「大陸人」這樣粗糙的認知足以概括的。

在兩岸不同教育體制下成長,交流時各持己見,執著自我的意識型態在所難免,但我們卻常常忘了「民主自由」是要給人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所以遺憾總是頻頻發生,在某次課堂上,兩位大陸的女同學在報告時,台下的幾名台灣同學,卻大聲高喊「共匪、下台」及一些攻擊性的字眼,弄得兩位女同學聲淚俱下,才肯善罷甘休。諸如此類的情形,在每個學期,不同的課堂裡都發生過,不過情節輕重有別。然而,依照中華民族的傳統,見面三分情,來者是客,不求理解,也不求認同彼此,最起碼應該尊重對方。

讓我不禁省思,台灣是否已把「民主自由」當作自我膨脹的發酵劑,卻在不自覺中讓台灣新生代的「孤島意識」增長?沉醉在自我編織的小世界裡?對立只會加劇彼此的仇恨,也會使彼此的眼界受限,唯有相互理解才能共存。


台灣腔的違和感

2012-8-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芷雁

台灣腔聽在大陸耳裡,說好聽是嗲,很溫柔;說難聽便成了娘,沒魄力。

究竟台灣腔「娘」在哪裡?大陸人覺得,台灣人每說一句話後面都要加一個「哦」、「耶」、「啦」、「呀」、「了啦」這樣的語助詞,而且還把尾音拉得很長,聽起來像撒嬌。即使像電影《艋舺》這種黑道片,台灣腔聽起來就沒有角頭大哥該有的氣場。

近日在大陸賣座還不錯的動作片《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其中的台灣腔也令大陸人絕倒。像是小混混死的時候還跟黃渤說:「達哥,要幸福哦!」,原本一部充滿熱血的警匪片,搭上台灣腔後超出戲的!

台灣腔搭小清新文藝愛情片有種獨特的氣質,但配上警匪、黑道這類的動作片就有股違和感。


王丹:臺北生活八篇

來源: 張耕維的日誌 2012-08-12 23:20 | (分類:默認分類)

王丹 臺北生活八篇[聯合文學] 第259期 2006.05.15

1.這樣的天氣裡面

臺北最近變得很「長安居,大不易」,因為連續幾天陰雨淅瀝,天氣濕冷,天空陰鬱。

這樣的天氣裡面,大家都是無可奈何。雖然心裡有抱怨,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勉強支撐起軀體,面對如常的事務,我們像是在灰色中尋找彩虹的松鼠,忙碌中透露出大把的哀怨。

比如說我吧:為了禦寒,穿了太多的衣服。結果走起路來十分的囉嗦,不是襯衣的袖子縮到手肘要拉一下,就是腰帶拖下來一截要趕緊塞回去,感覺整個人都在動來動去的走。一邊想念著明媚陽光下的輕快,一面掙扎在冬雨的縫隙中。

忽然我會心情開朗起來:其實不就是天氣惡劣嗎?就當作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吧?反正,大家都嘛是這樣的難過,權且苦中作樂好了。於是我拐進旁邊的「秀蘭小 館」,點了一碗豬腳菜飯,一份酸菜雞湯,一個糖醋排骨,外衣都沒有脫,極為邋遢的樣子蜷縮在桌子前,頭也不抬地狂吃起來,十五分鐘就結束了戰鬥。用眼角偷 偷看看四周,好像沒有任何人注意看我。太好了!因為如果是平時,我會覺得這樣吃東西很沒有教養的樣子,但是,這樣的天氣裡面,好像有了正當的理由放鬆要 求。用手抹抹嘴,我不禁有點感慨:「這樣的天氣也好,大家乾脆就活得邋遢點,反正這個鬼樣子也不會有人認出來。」於是,蹭蹭地走出飯館。聽到後面服務生大 媽喊:「王先生,你雨傘忘了!」

我暈!!!

2.關於臭豆腐

今天跟朋友去深坑,因為聽說那裡的豆腐很著名,而我很愛吃豆腐(別想歪哦)。結果到了那裡才知道上當了,原來那裡有的都是臺灣版的臭豆腐。

說是臺灣版的,因為還有北京版的臭豆腐──那才是我的真愛。說到北京的臭豆腐,就像豆汁一樣,不習慣的人完全沒有辦法喜歡。臭豆腐那種奇異的味道中包含的 香味,貫穿了我的童年成長。「王致和」這個品牌,也在我的記憶中成了北京的通關密語。後來到了美國,在無所不包的中國城,倒是也發現了北京的臭豆腐,但是 味道已經太走樣了。

回頭說臺灣版的臭豆腐,是最讓我體認到自己是外地人的東西。每次到士林夜市,經過巷口的臭豆腐攤位,我都很沒有禮貌地掩鼻而過,因為實在受不了那種味道。 而我的臺灣朋友聞到,簡直像是見到親人,瘋了一般地沖過去搶購,剩下我一個人──在士林夜市的中心呼喊「北京版的臭豆腐」……

3.這次真的有點難過

一位十六年前我的北大的老師,曾經與我患難與共的老師,跟我亦師亦友的老師,對我像兄弟一樣的老師,天涯海角地相逢在臺北──他來短期講學。

明天他要回北京了,與幾個朋友給他餞行。在極品軒。

他是那種外表看上去滿輕鬆,其實內心裡「六四」情結滿重的人。跟我和其他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提起過去的歲月,那些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朋 友,共同的悲歡。我,對於他來說,就像一把開啟記憶的鑰匙,讓他終於可以盡情地重溫過去。他的動情,讓一眾小朋友們聽得雲裡霧裡,只有我,真的只有我,可 以聽得出個中的滋味。那種言語中的默契,讓我溫暖極了。

這種感覺,就像異鄉中忽然遇到親人。其實,事實也是如此吧?那些看著我長大的老師們,提到我時會有一絲小小的驕傲。而我對他們的完全的信任,也算是一點更 小的回報吧?這種互動中間,蘊涵了多少熱血沸騰的時代密碼,多少滄海桑田的感慨歎息,豈是可以為外人道的?!老師我聽到你有了一絲酒意之後,輕輕地自言自 語了一句:「唉,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就好了。」老師我聽到了。

臨走的時候,其實我很想再喝一些酒,但實在不敢耽誤老師收拾行囊。可是我知道,這次,我是真的有點難過。

老師你保重,老師我會回來的。

4.我的慈善原則

中午下樓買便當,一眼看到路邊多了一個攤位,不是賣餐飲,而是兩張素樸的桌子上,排列了一些工藝品。旁邊兩個男生散發宣傳品,看上去乾淨整齊的兩個人,眼神卻怪怪的,似乎有一些猶疑迷茫。接過宣傳品才知道,他們是「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的學生,正在接受治療與培訓。

跟在攤位上負責銷售的老師聊了一會。原來這些工藝品是在總會接受醫療,復健,職業訓練的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們的手工作品,銷售收入就算是他們的工資。趕緊買 了一堆東西;一盆叫不上名字的綠色植物,兩個手工縫織的香袋(送給迷戀中華文化的老外),一個中間埋有海星的杯裝蠟燭。臨走時跟兩個學生道別,他們面無表 情說:「再見。」可是我心中卻很感謝他們,因為給了我一個做一點善事的機會。

關於慈善,我的原則是:第一,做善事其實骨子裡講是為了滿足自己,所以捐款的人不應當有居高臨下的滿足感,因為明明就是人家給了你一個自我滿足的機會,感 恩的應當是你自己;第二,什麼也不做,只是坐在地上要錢的人,我一概不理。你哪怕只是自己做一點小東西,不管多麼沒用或醜陋,我還都有心買下,但是只是乾 要錢的,我覺得太懶惰,太不用心,太沒有自尊。像這些自閉總會的學員,自己做了東西來賣,有用沒有我都會買下,因為覺得這樣大家才是平等。

其實想一想,真的很尊敬那些像這位老師這樣的社會義工們。是他們,讓我們的世界沒有那麼僵硬。

5.公車歷險記

基本上我覺得,一旦中共打過來,臺灣的阿兵哥是很難打贏的──想想看,他們本來都是七年級小朋友,對錢櫃比對開槍更熟悉也更熱愛吧,而且,那麼崇尚瘦!但是,阿兵哥不行不代表臺灣會打敗,因為,因為,臺灣還是有著令我景仰的公車一族的!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永遠搞不懂機械原理,所以我也永遠不明白,臺北的公車開動起來怎麼會有那麼強大的無堅不摧的慣性。不要說是煞車,就算啟動,轉彎,公車 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旋轉器。以我這樣三十出頭的壯年,又號稱天天去健身房的人,雙手緊緊抓──不,是攥──住扶手,攥到青筋暴露的程度,身體都會在偉大的 慣力下大幅度前後搖擺,使我隨時擔心一旦沒有抓住,整個人就會輕盈地破窗而出,實現我變成一隻老鷹的夢想。可是,那些公車一族們,重點是,這一族的主流 ──那些大爺大媽們,他們卻渾然不把這種驚心動魄放在眼裡。他們也會跟著晃,但是晃得那麼從容,那麼怡然,不僅四肢牢牢地把住各種輔助工具,而且,還面帶 微笑地相互閒聊,全不把我那一片為他們的生命揪緊的心當一回事。所以我就想,在這樣的公車上能倖存的人,還有什麼打不贏的戰爭呢?以他們的久經公車考驗的 矯健和定力,一旦與共軍打起巷戰,就比如說打到了公車上吧,那對方恐怕早已經大幅度摔倒一片,只好讓大爺大媽們撿武器了。

我這樣想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自己天天坐公車,可謂體會深刻。就說上一次吧,我從中央研究院回來,提了一袋書。倒也怨我自己:我怎麼就那麼輕易忘記了公 車的威力了呢?我居然把這袋書靠窗邊放下,然後一個箭步抓住欄杆,心中不無得意:「開吧,我不會摔倒了!」怎知人算不如天算,公車一啟動,我那可憐的一袋 書頓時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狂野地撒向了全車,使車上一時間充滿了人文氣息。我在頭腦中鬥爭了很久之後實在受不了公車一族們驚詫的目光,螃蟹一般地離開了我生 命的守護神──欄杆:像螃蟹是因為公車繼續歡快地幾乎是跳躍地行進,為了不一屁股坐到地上──那種景象叫什麼來著?哦對了,斯文掃地──我只好半蹲半立, 緩緩行進,好像前方是萬丈深淵一樣。好在我怎麼說也是十七年前經歷過軍訓的人,總算沒有太過人仰馬翻,但那景象,也實在夠十五個人看半個月的了。終於把失 散的書們收集在一起,我感覺今天是不用再去健身房了,於是緊緊地把一切身邊的東西抱在懷裡,緊緊地抱住欄杆,意志堅定地撐到了下車的地點。

經過這樣的歷險,我不可能不景仰公車一族:而且終於明白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就是在公車上煉成的!

6.再見柏楊

坐捷運到新店站,以為已經很遠了。沒想到換計程車,居然又開了十分鐘。車子蜿蜒入山,來到「攬翠大樓」,這,就是柏楊先生的家。遠離塵囂,悠然東籬,他家面山那一大扇落地窗著實讓我羡慕不已。

今年已經八十五歲的柏楊先生,一頭的白髮在青山的襯映下顯得格外滄桑。這讓我想起十六年前,當我還是北大的一年級學生的時候,那時看到的柏楊先生和張香華 女士,雖然年紀不輕,但一派活力瀟灑。更讓我想起因言論下獄和因寫作《醜陋的中國人》而大紅的屬於柏楊的那個年代。因此不禁感慨:我們當時都曾經那麼年輕 過。

柏楊先生還是那麼犀利,張老師還是那麼幽默。這證明歲月可以讓人的生理老去,但總有一些東西,是人可以保有自己的尊嚴,因而可以對抗生命的祕密。我聽柏楊 先生談他跟上帝通的一番電話,聽他對中國文化沉痛中仍然殘存的期待,聽他對兩岸關係的無奈的預測,一時間,看著窗外暮色逐漸降臨,心裡的感慨也一層層濃重 起來。這也許跟我的專業有關吧?學歷史的人總是能在現實中聞到時間的氣息。這總讓人有一些感傷。也許,歷史本身就是一首詩,而學歷史的人天生就是詩人吧。

再見柏楊先生,我彷彿在歷史的落葉上看見秋菊盛開。

7.第一次離王菲這麼近

週六的臺北,天氣濕冷陰鬱。但是在臺北市立體育館外面,卻熱鬧得彷彿盛夏。四萬名觀眾(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魚貫入場,準備看四年後再來臺北的王非,帶給大家「菲比尋常演唱會」。我,也是其中一個。

當大幕落下,在〈天空〉的旋律中,王菲女神一般站在華燈之上徐徐降落舞臺的剎那,不僅全場歡呼尖叫,我也感到了從內心深處浮動起來的感歎。有誰的歌聲可以 比王菲更能可以穿透年齡與時代的嗎?有誰的音樂是可以比王菲更能深入靈魂的嗎?有哪個歌手是像王菲這樣可以十年如一日在人們心中製造激動的嗎?當那首曾經 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矜持〉響起的時候,我終於領悟到了聽現場與聽錄音的巨大差別。那種只用雙耳聆聽到的音樂,是與面對歌手聽到的音樂無法比擬 的,因為在歌聲之外,多了一份聽眾與歌手之間的互動。

而王菲,這個我的流行音樂世界中的「偶像之中的偶像」,幾乎已經成了一個符號。她代表了那種對自我的沉迷,那種對外界的忽略。當她自顧自地陶醉在「霜淇淋 也流淚」的心情之中時,我得到的享受不僅僅是對空靈的體味。王菲的魅力就在於她在紛雜的世界中,給了我們一份信心,相信作為個人的孤獨的「我」,也可以在 都市的水泥森林裡面與自己的心情相依為命。我們有些無法言說的恍惚,可以在她的歌聲中找到共鳴。

有些歌手的音樂是娛樂,王菲的不僅僅是,這是我第一次離王菲這麼近的感覺。

8.我被徹底打敗了

我被徹底打敗了。

來臺灣八次,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臺北人了。跟很多臺北的朋友聊天,他們都驚訝於我對臺北的熟悉。我每天做捷運,喝星巴克,看五份報紙,每週買《壹週刊》; 我知道林森北路很「那個」,知道其實寧夏夜市比士林夜市更地道;開開電視聽到「嗯哼」,我知道一定是周玉寇的「臺灣高峰會」節目。

我對臺北熟到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只好到處跟人解釋說──我是匪諜。

可是,只有一件事是我拚了命也無法使自己融入臺北的,那就是我那濃厚的大陸腔。

每次出門,我敢保證,只要我不開口,沒有人知道我是大陸人──我渾身上下都是「成年人版的西門町」風格。有一次,還被一個朋友嚴肅地批評說「穿得太台了」!可是,只要我一開口,就全完了。

最麻煩得是坐計程車。那些運匠兄弟們成天開車,最大的娛樂就是跟乘客聊天,尤其是我這樣的「外國人」。每次上車,我一開口說去哪裡,他們十個裡面有九個就 會接一句:「你大陸哪裡人?」我昏倒!因為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關切:來臺灣幹什麼?(能回答說是當匪諜嗎?)來多久了?(關他什麼事?)臺灣好玩嗎?(能 那麼沒禮貌說不好玩嗎?)結婚了沒有?(這個也要問?!)等等。

為了避免麻煩,我決定儘量減少吐出的單音節漢語。那次去忠孝東路辦事,上了計程車,我只說英文──Sogo!心想你該不會看破我的手腳了吧?不料那位老兄 反應真快──「你大陸哪裡人?」Oh,My God!太扯了吧?連我英文中的大陸腔都聽得出來?!我只好強作鎮靜,綻放出微笑在面頰上說:「沒錯兒,我北京人兒。」

這還算一般,最近,我真是被徹底打敗了。

事情是這樣的:剛才我說過,我是每天要到星巴克來一杯雙份濃縮拿鐵的。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星巴克的小姐一定要問你的姓名,然後再唱名服務。已經好幾次了,而且不是同一家星巴克哦,在我身上發生這樣的對話:

「先生貴姓?」

「我姓王」

「黃?」

「不是,王」

「郎?」

「不對不對,王!」(我開始冒汗)

(小姐恍然大悟)「房先生?」

(我快瘋了)「國王的王」

(小姐思考了一下)「對不起,您還是寫在紙上好嗎?」

就這樣,我被徹底打敗了。

後來,朋友跟我講,「王的發音,臺灣與大陸還是有區別的,加上你講的快,難怪小姐聽不懂」。我只好歎氣。

不過讀者倒也不必為我擔心,這個到星巴克買咖啡要費半天話的問題已經圓滿解決了。因為現在每次當小姐問我貴姓的時候,我就毫不猶豫地說「敝姓李」,這一下,就天下大吉,再也沒有麻煩了。

source post [聯合文學] 第259期 2006.05.15


初訪台灣 那些微妙的情感

2012-8-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7| 評論數: 0 |原作者: (程浩慶/浙江杭州)

因為工作的關係,接待過台灣的客戶,結交過台灣的朋友,參加過台灣茶人到大陸訪問的茶會,但是,那些一面之緣終究抵不過這次台灣之行,深度去感受我們大陸人眼中的台灣,一個真正的台灣。

我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發,與紫禁城的原裝相比,這裡的建築有點山寨的感覺,可展出物的確是精挑細選後的精品,記得我看了大陸各地方博物館後去北京,在北京故宮晃蕩一天,當時還驚歎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那麼看了台北故宮後,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精中選精的絕品?

大概是為了易於搬運來台的緣故,這些絕品都小巧玲瓏,設計獨到,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真品也就那麼小小的一塊。我看到將空間應用到極致的各種古物,令人油然而生穿越古今,恆久魅力之感。

台北故宮博物院,除了結合現代高科技的聲光多媒體展示,做得很好的一點就是不准拍照,禁止大聲喧嘩。出售藏品的各類複製品和紀念書籍,可以想見故宮博物院賺得鈔票滿缽。

我小小地質疑為什麼可以壟斷老祖宗的東西來向其後代牟利?轉念一想,算了,賺得多一些,多投入到藏品的保護和整理工作中,還能解決不少人的就業問題,何嘗不是老祖宗留給後人的庇佑呢?

導遊陳先生開玩笑說:「你們是不是眼紅,想把這些珍寶要回去呢?」我順勢點頭微笑。他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好比兄弟分家,弟弟就拿了這麼點,還是哥哥分得多,最值錢的都是什麼?都是不動產啊!」他言下之意,想把藏品要回去,得分點土地來。我大笑表示贊成不動產之說,因為大陸的土地現在的確升值了不少。

這感覺是複雜的,後來在圓山大飯店,意外地對其大堂陳列的史料驚鴻一瞥,這份感覺就延續得更微妙了。

此行入住知名的圓山大飯店。這是當年修建來接待國賓的飯店,建築宏大正氣,陽台格外寬闊,大紅的柱子,雕樑畫棟,俯瞰遠處台北101大樓,前面的河川流過,煞是美麗,這是台北現代摩登繁華的一面,在這個位置得到完滿的呈現,在寬大的陽台坐著喝茶時最美不過的了,風兒也格外舒暢。

夜晚我在圓山大飯店各處轉了又轉,意外看見今年是圓山60周年紀念,走廊有不少歷史資料展覽,可以窺見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圓山展開外交活動的諸多獨家資料,從雄踞大陸到退居小小島國,這樣的落差背後依舊有常人難以想像的奢華與離鄉去國的淡淡悲哀。

在台灣的旅途中,看了大巴上放映的短片:有張學良臨終前最後接受的採訪,解密西安事變和他與蔣介石的關係;有蔣家王朝如何在逃離大陸時,運走大批黃金的解密(看得大陸人挺不是滋味的);有鄧麗君出道15周年演唱會的實況,有聽導遊介紹台灣這些年來發展的起伏與市井生活……。我五味陳雜地從每一細節去想像、去重現台灣這些年來走過的歲月,以及台灣人民所度過的那些昔日時光。


用App叫車  你必須體驗的 101件 台灣事

2012-8-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 評論數: 0

坐計程車算什麼有意思的事?台灣的計程車可是非常有趣。計程車司機會給你智慧型手機叫車程序二維條碼,下載就送20元車費哦,「用App叫車很方便啦,6 分鐘不到算我輸好啦」。儀表盤上的行車記錄器就是一個平板,司機還放電影、放MV給你看,「上網吃到飽哎,不用它做什麼」。還熱情邀請你唱卡拉OK,實在讓人吃不消。


祝福我的台灣好友

2012-8-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壽芸麗/浙江)

我通過互聯網認識了一位台灣朋友,3年前,她被調到大陸一家分公司工作。在離開台灣來大陸時,她打電話問我有沒有空接她。我對她說:「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我這位朋友來大陸工作已有2年了。在這2年,我和她時常會碰個面,喝喝茶,聊聊天。

在和她的交談中,她向我傾訴最多的就是工作方面的感受。她對我說,在大陸工作這2年中,她得到了大陸許多同事的關心和支持,工作雖然忙碌,日子卻過得很充實、很快樂。

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公園漫步時,她向我坦言,入職初期,由於她工作經驗不足,在處理人力資源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會留有一些問題,做起事來也較不熟練,加上是第一次到大陸工作和生活,時常會感覺有些不適應,甚至有寫申請報告回台工作的念頭。

但是,她說,讓她感到幸運的是,在大陸工作這2年,她遇到了一位十分平易近人的部門領導。在部門領導的諄諄教誨和細心指導下,她對人力資源工作開始有了一些興趣,也會自覺地購買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書籍學習,進而逐漸融入了人力資源管理這一崗位。

看她滿臉笑容,我就知道,她已經適應大陸的工作和生活了,我真為她感到高興。之前我還一直擔心她在大陸會很不適應。現在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記得有一回,她部門領導生日,她打電話約我出來陪她選購生日禮物。我對她說:「你今天有這麼好的工作業績,是得好好給你領導準備一份大禮。」她哈哈大笑說:「那是當然啦,他既是我的領導,也是我的恩師,更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一定要送個精美的生日禮物給他,以表謝意!」

沒過多久,她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她過幾天要回台灣公司總部了,她最捨不得的是我這位大陸朋友。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很是依依不捨,心裡頓時感到有些酸痛,大概這就是朋友之間的離別之痛吧!不過我相信,好朋友總會再相聚的。祝願我這位朋友回台灣工作後事業能更上一層樓!


機車在台灣發揮得淋漓盡致

2012-8-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8| 評論數: 0 |原作者: (夏宏云/湖南常德)

今年5月初,我有幸去了一趟台灣,在島上度過了八天的難忘時光。時間過得飛快,一晃從台灣歸來已半年多了。記得那時夏日剛至,台灣島上風和日麗,太平洋上的海風裹挾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早已把寶島變成了一座景色怡人、花果飄香的天然樂園。

因地方小而發展

我們一行人在台灣朋友阿明的陪伴下從台北市出發,繞全台灣島轉了一個整圈,島上的山容水態、名勝古剎,美不勝數,就不多說了。唯一想說的是島內從北到南流行的一種交通工具──摩托車(台灣人稱摩托車為機車)印象,它讓我難以忘懷。

台灣的機車很多,絕大部分是那種輕便型自動點火,從前面順上的踏板式摩托車。從機車外觀上看其大小規格幾乎沒有啥區別,惟有外表顏色機車登記號牌有異。機車的身影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間都幾乎隨處可見。機車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馳騁於鄉間的阡陌交通,一路歡歌,所向暢通,常常是未見其車,先聞其聲。無不展示了機車方便、靈巧、給力之魅力。

車停下來後,車主們按照台灣社會管理之規定,停靠在指定位置上。就像大陸在城市裡為小轎車畫定的指定泊車位置一樣,前後左右都畫有實線。必須把機車停好已成機車愛好者們的共識,他們就像接受過專門訓練一樣。可是那兒既沒有義工指揮,也不用添加層層地鎖,整齊畫一,無可挑剔,彷彿就像列隊的士兵,站在那兒接受檢閱一樣,很是壯觀。

台灣機車已成為島內居民必備的一種出行交通工具,即使有小轎車的家庭家中也少不了有一到兩台,就像大陸家庭裡有自行車一樣平常。陪同我們一起旅行的台灣朋友阿明告訴我說,現在的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已把機車作為代步上班、旅行的首選交通工具。

客觀上講,台灣地方很小,人口密集,加上工業化程度比較高,島內各種車輛繁多,道路、街道早已不堪重負,塞車現象十分嚴重,有的路段在車流高峰時段常常出現開車比步行還慢的現象,又,在城裡找泊車位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在這個時間就是金錢,處處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地方,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尤其剛找到工作的年輕人除買小汽車受到一定經濟承受能力制約外,主觀上都不甘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路途上,擁有自己的機車便成為一種需要和時髦。摩托車以其經濟、輕巧、方便、好駕馭等諸多優勢,讓他們趨之若鶩。

騎車環島特別多

在台灣期間我有幸光顧了一家摩托車專賣行,發現在那裡買一台普通的市面機車大約花銷七、八萬新台幣。就台灣現在的生活水平,應該不算貴,是一種大眾化消費。台灣年輕人騎機車環島遊的特別多。這次我在墾丁鵝鑾鼻公園遊玩時阿明告訴我們說,這些天從北台過來的年輕人很多,天氣好騎機車到戶外運動很輕鬆又能釋放心情。的確,在公園旁我看到幾處專為摩托車畫定的停放點早已用盡,這裡已成機車停放的海洋,與遼闊的太平洋相映成趣。

據我的觀察,在台灣騎機車好像沒有限制車速似的,馬路上能開多快,就有多快,但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還是蠻強的。騎機車的人包括後座位上的人都戴有安全帽,在道上儘管車速快,但到了斑馬線等需要減速的地方都會自覺減速,遇紅色信號燈無論多快是絕對不會衝撞的,車讓行人的場面隨處可見。大陸「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行車要求彷彿在這裡落實得特別好。

停放不加防盜鎖

就摩托車的管理而言,聽阿明說,當局十分嚴格,依法處置從不手軟,沒有情面可講。與我同行的一位朋友開玩笑說,大陸的摩托車若違反交通規則被交警扣住了,車主第一反應是立馬找熟人,幫助想辦法通融通融,台灣是不是也這樣?「那哪行!」阿明脫口而出。「在台灣身為公職人員知法犯法是要丟工作丟飯碗的事,台灣狗仔隊厲害呀,萬一被錄像曝光那還了得,另外台灣到處都有監控攝像,只要有人舉報,一旦情況屬實,被舉報人肯定倒霉啦,政府還會重獎舉報人。您想想看哪一位警察會因為這一正常的公務而冒丟飯碗的危險呢?車主又怎能忍心因為這件事而讓朋友丟飯碗呢?台灣找工作是很難的。」阿明還告訴我們說,台灣絕大部分機車停放後是不會加防盜鎖的,理由很簡單:小偷不會因為偷一台機車而去監獄蹲大牢。

今天的台灣在機車管理上大致採用的是依靠市民互相(有利)監督的方式,通過依法處置、重罰重獎、獎罰兌現,才使得數以萬計的機車主們自覺守法、高效運行,努力適應島內社會生活的快節奏。

這次旅行,我不僅欣賞到了寶島台灣的美麗風光,同時也耳聞目睹了台灣島內機車高速運轉,有序停靠的點點滴滴。那「萬」馬奔騰的氣勢,整齊如畫的壯觀場面早已深深印入腦海並引發出無限的遐想……

摩托車,人類一種借來代步的交通工具,它的作用在台灣社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已成為各國旅客所見到的又一道獨特風景。


大黑狗子們

2012-8-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9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文舒/深圳大學.文化大學交換生)

學校圖書館後面一帶有很多悠然自得的大黑狗子。少說十多隻,多說也有二十隻。

牠們從不怕人,尤其是學生。牠們沒有特定的事要做,每天只是吃飯,散步,打鬧和睡覺……不過更多的則是懶洋洋的瞇著。天冷,牠們習慣躺在便利店門口的小「地毯」,有時更是到店裡「撒野」。

其實,學校後面一帶是學生的校外「食堂」,有各式的美食小店。7-11就有3家,還有1家全家。大黑狗子們就喜歡在這附近晃蕩。

說來也怪,若是在「對岸」,店家一定將門口的黑狗子趕走,生怕會影響店裡的生意,更別提是在店裡晃悠了。

在學校後這一帶,黑狗子已融入學生的生活,雖說是流浪狗,但是幾乎各個都有「名號」,什麼「小黑」、「小花」的。

按理來說,在吃飯的地方似乎也不該有狗狗出現,畢竟會有點不衛生,但是,誰叫這裡是學校呢,學生們各個充滿愛心,看到大黑狗時都會摸摸頭,或是對視笑笑。學校附近的店家也是如此,會在門口放些食物給大黑狗子享用。

大黑狗子,每個都膘肥體壯,毛色也是黑亮黑亮的。吃完晚飯後,看著牠們心想:回去我就看不到你們了。大黑狗子,我會想你們的,要乖乖的哦!


陸生的改變

2012-8-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7| 評論數: 2

幾天前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了一篇報導《被台灣改變的大陸學生們》,意外引起兩岸論戰。一位台灣博士生質疑「台灣接受陸生是否真能帶來改變」,一位來台攻讀博士的陸生直言,一年來他在知識深度與人格培養上都有很大收穫。細讀其文章可發現,其實他已融合了大陸觀點與台式思維,他本身就是一個「改變」的實例。

紐時報導代表了國際以及台灣的主流觀點,認為陸生經過台灣民主洗禮後,將會帶回民主的種子。事實上也是如此,儘管陸生來台時間不長,但已有諸多跡象表明台灣民主對陸生的影響。這一年來很多大陸學生實地參加台灣各式遊行活動,他們一來好奇,二來也希望真實體驗台灣的民主生活方式。陸生在台灣校園,也學會了大膽跟校方直接提出訴求,他們回到大陸後,即使無法使用相同方式爭取自身權益,但在同文同種台灣的體驗,會為他們帶來改變的動機與希望。

大陸學生世代屬於「90後」,他們對現實迷惘,對改變充滿渴望,大陸民運人士王丹曾說,經常有陸生問他:「我們到底能夠為改變現實做一些什麼事情?」顯示大陸青年有想法,也會有行動力,大陸在「90後」茁壯過程中將會逐漸改變。

不過,台灣博士生的文章卻代表台灣另一部分人的擔心,他舉例說,學會功夫的熊貓力量非常可怕。事實上,倘若中國大陸順利轉型成為民主中國,進而成為世界和平的維護者,台灣還需要擔憂什麼?


最新評論

引用 chugokubuda 2012-8-17 10:14

小治,來台灣看了你的祖國官員如何羞辱台灣的國格;你會明白為何我從對中國滿懷憧憬到充滿敵意與仇視!希望你回中國也能讓我看到你對中國的啟發!

引用 叫我小治 2012-8-17 09:48

我就是大陆去台湾交流过的大学生~在我心里,台湾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去過臺灣的大陸人,大多稱讚:人是臺灣風景的最美。但是臺灣人最美的根源是什麼呢?

來源: 謝茂拾的日誌(2012-08-16)

● 王沖

《新週刊》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近在臺灣旅行期間,臺灣人對此非常贊同,並引以為豪。

對這個判斷,我倒是有個注腳:我們同行的一位朋友,在台大醫院門口丟了手機後,試著給自己的手機發了個短信,很快得到回復,約好地點後,手機失而復得。

沒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說臺灣人的高素質。不闖紅綠燈,該排隊時排隊,有屋頂的地方不得吸煙,撿到別人的東西歸還,公共場合不會大聲喧嘩,講話時禮數周到,這都是美。

其實,說一個地方人的好與不好,從他們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就能看得出來。

我在總統府,也體驗到了臺灣人的美。

應在總統府工作的朋友邀請,進入參觀了一下,出來後,回賓館拿了一本書要送給朋友,我打車直奔總統府後門,把書遞給門衛,托他轉交我的朋友,門衛像鄰家小弟一樣笑著接過去。

我想,這就是美。在中國大陸,我即便是到鄉政府遞交一本書,恐怕也要盤問良久,讓我出示各種證件。

說到美,總也離不開美女。臺北和大陸都市的區別在於兩點:第一,捷運(地鐵)裏的臺北女孩,打扮時尚而不妖嬈,秀氣而不妖氣,簡單的服飾背後是不張揚的個性,而大陸的都市女孩更多求新、求異;第二,在誠品書店這樣的地方,美女似也不少,而在我的印象裏,大陸的美女,進書店的少些。

臺灣基層民主從未中斷過

也許有人看了會罵我,也許這麼說大陸女孩不高興,可這的確是我那一刻最真實的感受。

無論是人、物還是景,臺灣都是濃濃的傳統味兒。

這個地方,宣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不是講究與天奮鬥、其樂無窮;這個地方的孩子們都要背誦整部《論語》,而不是到成年後再通過電視聆聽未必正確的講解;這個地方最基層的細胞、最古老的美德從來沒有被刻意打碎,更沒有挑動至親之間的殘酷鬥爭和無情出賣。

當然,僅僅是簡單地保留傳統,絕沒有臺灣的今天。

蔣介石敗走臺灣後,採取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卻也沒有像大陸一樣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這個過程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保留了私有產權;第二,臺灣縣級及其以下的基層選舉未中斷過。我在蔣經國紀念館,看到了蔣經國於1980年參加地方選舉投票的照片,那時,距離臺灣開放報禁、黨禁尚有六年時間。我們總是盯著熱熱鬧鬧的臺灣總統大選,可沒有注意到臺灣的基層民主其實一直沒有中斷過。

“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這句擲地有聲的話,用在臺灣再合適不過了。傳統的根基,基層民主的土壤,讓真正的選舉來臨之時,民眾大抵知道該怎麼辦,儘管這個過程有喧囂,有槍聲、有怒吼、有犧牲,但畢竟走過來了。

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民主結合,培育出臺灣獨特的社會文化。民主的根一旦紮下,便再也難以拔起。臺灣的計程車司機也好,知識份子也罷,對臺灣的民主都有著壓抑不住的自豪。但他們並不想當然地認為這套制度完美無缺。我所接觸的臺灣人,很多人在批判民主帶來的不盡人意之處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這不是完美的制度,但相對於其他制度,這是較好的一個。

狗、豬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重要因素:日本。

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在鱗次櫛比的店鋪裏,感受到濃重的東京的影子。日本統治臺灣半個世紀後,雖然有殺戮、掠奪和侵害,但也留下了良好的秩序、成型的法制和經濟的雛形。馬英九的“總統府”,便是日本人1919年建造的總督府,至今冬暖夏涼,保存完好。

和臺灣人打交道,也可以感受到日本式的細緻和周到。臺灣人從穿衣的習慣到做事一絲不苟的程度,幾乎是沿襲的日本人的風格。這種做事追求完美、不給人添麻煩的習慣,最大程度減少了社會不和諧因素。

日本人、國民黨人對臺灣的影響,通過一個笑話可以略知一二: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治安嚴酷,看到不守規矩的人就咬一口,因此,日本人是狗,但結果是法制建設好了;國民黨統治時,很懶惰,不怎麼幹活,像是豬,但民眾自由度高,經濟得以發展。

笑話麼,自然不嚴謹,卻也說明了日本的統治並非僅僅是野蠻的掠奪。

繼承了中華的傳統美德,借鑒了日本的法治觀念和禮儀系統,引進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這就是臺灣如此之美的原因吧!

離開桃園機場返回北京時,在托運行李的地方,喧囂一片,一位老太太跳著腳大罵,原來是兩個人排隊時發生了爭執。不用我說,大家應該可以猜得到,吵架的這兩位是大陸人士。我們這個代表團的團長反復向機場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個案”,我們也覺得臉上無光。

希望有那麼一天,大陸的民眾,也和臺灣民眾一樣美。

作者任職于鳳凰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