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極端之來 難有中道立足空間  大陸人  看台灣

2012-7-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9| 評論數: 1 |原作者: 笑蜀

紀念館設於台北市中心南海路,原址是1931年落成的台灣教育會館。1945年台灣光復後,借用教育會館作省參議會辦公場所,二二八期間,台灣省參議會犧牲慘重,教育會館因此成為二二八的歷史見證。

2006年7月,教育會館被核定為二二 八紀念館館址;2011年2月28日開館營運。我去那天是3月27日,剛好營運一年。紀念館外牆上掛著周年紀念活動「二二八人權影展」的大幅廣告,展出26部人權紀錄片,可謂聲勢浩大。

與受難者靈魂對話

跨入一樓門廳,最招眼的是百合花,牆沿百合花怒放,廊柱百合花環繞;各處指示牌,畫的也是百合花。百合花簡直成了展館的標誌物,烘托出整個展館的主調:寧靜、優雅而憂傷。

紀念館一樓的多功能展演廳,很多重要的追悼儀式都在這裡舉行。二樓主題展室一幅銘牌引起我的注意,它說的,正好是我想說的:「歷史曾經幽暗難明/恐懼亦曾深深籠罩/但民主為光源/照進塵封的檔案/揭露真相/銘刻歷史」。

可能因為當天是工作日,台灣人都要上班,大陸客則對二二八紀念館沒太大興趣,所以整個展館靜悄悄的,幾乎就我一個遊人。我靜靜地走,靜靜地聽,展室四圍掛滿巨幅畫像,受難者栩栩如生地環視著我,我彷彿在他們中間穿行,在跟他們的靈魂對話。

作為一個曾經的歷史研究者,對二二八的前世今生,當然不會陌生。但儘管如此,親歷二二八紀念館,還是讓我大開眼界,收穫了很多聞所未聞。

印象中的二二八之變,跟當今的「突尼斯革命(編按:茉莉花革命)」差不多,都是街頭小販遭遇國家暴力,然後群情激憤,官逼民反。只不過突尼斯革命成功了,二二八失敗了。但二二八紀念館披露的史料告訴我,這只是歷史的一面。歷史的另一面是,二二八同時也是一次流產的政治變革。

變革的動力來自台灣民眾。一方面,國民黨統治腐敗無能,「劫收」狂潮席捲全島,社會經濟狀況急劇惡化。舉一個例就夠了:國民黨接收後,台灣刑事發案率一年內劇增26倍之巨。深受其害的台灣民眾,怎麼可能不大失所望?另一方面,國民黨接收台灣後,對本地人公然歧視和排斥。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報告》對此論述頗詳:「就政治上言,日據時期台人無論在行政上、專業上及技術上均難獲公平地位。台灣光復,不少台人抱有幻想,認為此後應可自治,當時有些知識分子以為台灣光復後將由台人治理台灣。」

台人幻想終遭血洗

台灣知識分子的參政熱情因此空前高漲。1945年台灣首屆「參議員」選舉,30個席位,角逐者多達1180名。他們以為台灣當局真的把他們當自家人,事實卻很快擊碎他們的一廂情願。陳儀長官公署9個重要處會18位正副處長中,只有一個副處長是台人,縣市長中只有3個是台人。台灣其他官營機構,台人甚至欲求小小主管而不可得。更令台人深感羞辱的是,國民黨接收後,立即宣布國語為唯一通用語言,取締日語。原來習用日語的絕大多數台人尤其知識分子,幾乎一夜之間淪為文盲,個人上升通道隨之中斷。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台籍政治精英會力主縣市長直選,推行地方自治。他們無非是想突破政治壟斷,為個人,也為所有台灣父老爭取更多公平發展的機會。

有這樣普遍的社會心理做基礎,二二八事件自不難迅速轉向,從最初的民眾暴動,迅速轉向政治變革。民眾自治機關「處置委員會」公布的「32條要求」,政治方面的第一條,即為「制訂省自治法,為本省政治最高規範」。另有如下要求:縣市長直選,縣市參議員同時改選;除警察機關外,不得逮捕人犯;禁止帶有政治性之逮捕拘禁;集會結社絕對自由;言論、出版、罷工絕對自由等等。

但是,台灣民眾的民主要求,並不曾進入政治中樞的視野,而遭遇國民黨當局的層層阻截,國民黨情報機構尤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在呈送蔣介石的情報中,極力扭曲事件的性質,渲染事態的嚴重性。蔣介石確信事態嚴重,決定鎮壓,跟情治機構的刻意誤導有很大關係。

在台灣民眾一方,其實最怕決鬥。道理很簡單,早不是冷兵器時代,手無寸鐵的平民拿什麼跟國家機器決鬥?處委會到處解釋二二八,懇請各方瞭解真相,消除誤會。但所有解釋都歸於無用,血洗台灣已經是最高決策,不可阻擋。3月7日,陳儀致電各縣市參議會,承諾啟動以自治為主要內容的政改。3月8日,他的幕僚張慕陶發表講話,「願以生命擔保中央決不調兵」,實際上這一切都是欺騙,都是緩兵之計。冤沉海底,60年後才逐漸大白於天下。

然而,死者長已矣。

二二八大屠殺到底殺了多少人?今天仍眾說紛紜。我到台灣時,台灣老軍頭、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剛放言,說二二八死難者不過區區百人,嚴辭抨擊論敵誇大其詞,傷亡過萬純屬虛構。郝柏村此說令台灣輿論大嘩。一位台灣朋友當天晚上就給我發來一篇文章,以親身經歷反駁郝柏村。

精英之劫怵目驚心

在批評者看來,郝柏村的問題不僅在於其死亡數字不靠譜,更在於其面對歷史大悲劇的輕佻。沒有道歉,沒有懺悔,惟有強詞奪理。這跟台灣現在所處的時代,跟台灣所達到的精神高度,跟台灣社會所達成的文明共識,實在落差太大。

批評者跟郝柏村的主要分歧,或者說批評者所最痛心的,不僅在於死難者之眾,還在於死難者多為當時台灣社會的精英。台灣二二八之劫,亦可稱作台灣歷史上空前的精英之劫。

二二八一役,台灣精英,幾乎可說是委地以盡。這對台灣的民氣士氣,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此後20多年,台灣社會一直處於低迷乃至萎靡狀態,到了70年代才開始重振,反對運動才重新上軌道。

而對我個人來說,最怵目驚心的還不是通常所稱的精英之劫,而是死難精英中多數屬於議員、醫師、律師一類的中產精英,屬於奉行理性、和平原則,試圖彌合官民裂痕、調停官民衝突、避免最大社會成本的中道精英。

極端之來,如水銀瀉地,哪會有中道立足的空間。這,或許是參觀二二八紀念館給我的最大啟示?(未完待續)

(笑蜀/《新周刊》專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之〈從火燒島到綠島──我的台灣轉型之旅〉作者)


景美行之思 血汗造就民主社會  新周刊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2012-7-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56| 評論數: 3 |原作者: 笑蜀

如果說馬場町主要是殺人的地方,景美則主要是關人的地方。

說到景美,大陸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但說到美麗島大審,說到雷震案、江南案,就沒幾人不知道了。這幾個大案當年都在景美開庭。最轟動則非美麗島大審莫屬。1979年12月,「美麗島事件」爆發;迫於輿論壓力,國民黨當局不敢像過去那樣完全黑箱操作,審判全程公開,並同意被告委託律師辯護。這給了反對派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把法庭當戰場,當著全世界的面,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政治冤魂不知凡幾

1980年2月20日,警總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黃信介、施明德等反對派領導人,一時國際媒體雲集。

景美位於台北市新店區秀朗橋下。西側是警總軍法處所在地,東側是國防部軍法局所在地,主要功能是軍法審判,同時集羈押、服刑和移送監獄等角色於一身。作家柏楊、李敖、陳映真;反對派領袖呂秀蓮、陳菊、林義雄;傳播界名流崔小平;情治界大佬汪希苓等,都曾經是它的階下囚。

園區主要由軍事法庭、展演廳、仁愛樓押房、汪希苓特區等組成。最吸引我的軍事法庭,反而最低調,最樸素,不過一排淺淺的平房而已。如果不說它的來歷,有誰會相信,那裡面曾上演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歷史壯劇?

軍法審判,是台灣威權政治的獨特景觀。但凡政治案件,皆不走常規法律程序,而交由軍事法庭,受難者以平民之身接受軍事審判。而且都是祕密審判,沒有調查,只有宣判,嫌疑人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當局可以在暗無天日之中予取予求。一般來說,軍法審判最輕的是所謂感訓,類似大陸的勞教;有罪判決通常從5年起;組織罪最重,黨員最少10至15年;幹部非無期即死刑。

此外還有兩種附加刑罰。一是剝奪公權,一是沒收財產。後者尤其邪惡,被沒收的財產大部分用來支付辦案費用、辦案獎金和告密獎金。領辦案獎金最多的是保安司令部,而保安司令部的領獎單位就包括了軍法處。這意味著殺人有獎,這就給了殺人者以巨大動力,可借「國家正義」之名,行謀財害命之實。

如此,則威權時代台灣的政治案件,出錯是必然,不出錯是偶然。毒刑拷打,威逼利誘,是通用手段。4、5千遇難者中,冤魂不知凡幾。

進入「仁愛樓」,即軍法處看守所。3層樓,大小押房一共62間,押房格局密閉,僅於鐵門上裝一小窗,供監控人員窺視人犯動靜。押房內有一可放音也可收音的播放器,所以人犯的對話也會被偷聽到。

國際救援大潮興起

「仁愛樓」一樓左側,有醫務室,福利社,會見室。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醫務室。而醫務室之所以傳奇,主要因為一個叫陳中統的犯人醫生,創造了讓蔣介石政權大丟臉面的奇蹟。這便是當時震驚中外的政治犯名單洩密事件。

有迫害,有政治犯,當然就有人道救援。由於島內民間力量有限,所以整個60到80年代,台灣的政治犯救援主要靠海外。但海外有心,也要島內配合。蔣介石政權臉厚不怕開水燙,對國際社會一口咬定台灣一個政治犯沒有,海外拿不到證據駁斥,也只能乾瞪眼。

這時就輪到陳中統起作用了。他一方面從病歷資料中整理政治犯名單,一方面趁著幫新到的政治犯檢查身體,彙集更多資料,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新名單交給蔡財源。總共4百多名的政治犯名單,輾轉寄往海外,並在美、日、歐多國媒體上發布。

救援台灣政治犯的全球風暴至此平地而起,一浪高過一浪。蔣介石政權始料未及,狼狽之極。報復非常慘烈,所方全面清查,主要參與者蔡財源首當其衝,除了飽受刑求,還多判了3年。其他參與者,也都無一漏網。但是,他們的犧牲沒白費。國際救援大潮的興起,正好跟1980年代台灣反對運動的高漲同步,島內島外彼此呼應,形成巨大合力,最終成功推動了台灣的民主轉型。

景美的最後一個看點,是汪希苓寓所。汪是軍事情報局局長。1985年的「江南案」激怒了美國(江南持有美國國籍),為給美國交代,小蔣不得不對汪治罪。汪被判無期,關進景美看守所為他量身定制的「特區」。

特區四周以高牆與園區區隔,內部設施完善,有客廳、廚房、臥室及高級衛浴設備,屋外有散步專用的小庭院,門口還設有傳達室。汪被囚期間,其妻常來探視,可自由進出。這已經夠優待了,但汪還是不能忍受,3年後以病為由,遷入陽明山情報學校。這座因「江南案」而蓋的特別囚禁區,此後再沒有關押過其他人犯。

今天的景美,已經是台灣的人權教育地標,叫做「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僅在2007年12月8日到28日的20天中,就推出多場活動,幾乎無日不有。2009年,台灣世界人權日紀念活動也在景美舉行,馬英九總統前往出席。2010年7月,文建會規畫整合景美、綠島兩座人權園區,籌建「人權博物館」。

人權園區緬懷功臣

2011年中華民國百年紀念,景美又為全島教師舉辦一月一度的人權講堂,包括重溫人權歷史、人權影片賞析、書寫台灣人權等三大議題。主要目的,即為「將人權理念融入各課程教學中,以及讓社會大眾瞭解人權、民主及自由的內涵與價值,啟發思考人權的價值,並實踐於生活中」。

最讓人感動的,則是孩子們的參與。我曾讀到一份對景美歷史的研究論文,作者是台北市的兩個中學生。作者得出了以下結論:出生在80年代的我們,不曾經歷過戒嚴時期這一段殘忍的年代,成長至今,自由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普通,實在很難想像以前那種殘害人權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在我們享有自由、民主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想想這一切的幕後功臣,是用他們流汗、流淚、流血甚至失去生命而造就出來的民主社會。雖然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而且現在的政府對他們也採取賠償政策,但是對他們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不過也因為他們的犧牲,造就了我們現在自由的世界。

有一句古言是這麼說的:「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未完待續)(笑蜀/《新周刊》專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之〈從火燒島到綠島──我的台灣轉型之旅〉作者)


最新評論

引用 chugokubuda 2012-7-19 10:01

笑蜀大俠你的大作,讓台灣年輕人可以了解那批逃難來台的權貴支那難民是如何的虐殺迫害台灣人,用心殺人謀財害命,讓台灣人對中國夢碎.每當我跟年輕人說這些故事,他們多不願談.只是想著他們學校或科系的庭聚,殊不知'庭聚'這檔事在當年我唸書時還得與同學及輔大女生們找個未完成的新屋空房內在夜裡點蠟燭辦生日舞會,舞跳到一半來了警備總部的某長官帶6個憲兵包圍抓捕.我們一群學生就像一窩小雞被趕上六輪軍車,在車上聽著女生們的哭泣讓我心煩.後來,利用憲兵去安撫女同學的空檔,在一個紅綠燈口右轉時,我見旁邊有小巷.機不可失,跳車逃逸....!媽的,隔天我還躲在租屋處不敢去上課,那年我才19歲,活生生的面對了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的肅殺氛圍,原因只是參與同學邀約他輔大女友的生日舞會.現在的年輕人讓人失望,太優渥,太白癡,沒有目標,沒有苦難的經歷對台灣沒有認同,所以他們不願了解歷史,反而是中國認真的從台灣的歷史脈動裡面客觀冷靜的為中國的將來找答案.笑蜀大俠在看屁吹怪客,糞金龜W,38久久...等人時,是否有嘲笑鼠輩之感呢!那些人在你面前更加凸顯其醬缸犬儒,滿腦袋八股臭豆腐腦,對歷史無知與無恥,誠然如地溝鼠輩不見天日的偷食國民黨竄改過的加工偽資料為生,開口閉口中華,中國;完全沒有辯解能力活在國民黨編的謊言世界裡面,自得其樂!笑蜀大俠,給你一個讚啦!


綠島故事 頑強人性衝破政治力

2012-7-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81| 評論數: 2 |原作者: 笑蜀/〈從火燒島到綠島──我的台灣轉型之旅〉作者

大陸人對綠島再熟悉不過。80年代即在大陸流行的一首歌兒《綠島小夜曲》,它所傳遞的浪漫和溫馨,應該是大陸人對綠島的主要印象。

綠島的風光,的確跟小夜曲一樣迷人。曾經的火燒島,今天已經是滿目蒼翠,尤其是綠島白塔一帶,漫山遍野的鐵炮百合迎風搖曳,真讓人沉醉,恍若置身純潔的天堂。

但這當然不是綠島的全部。從綠島所謂「新生訓導處」,向燕子洞方向步行約莫一公里,就會發現一個陰森的去處,跟整個綠島的陽光、明媚形成鮮明對照的去處,那就是通常所稱的「十三中隊公墓」。

這也是綠島,代表著流放、監禁、孤獨和死亡的恐怖綠島。多少無辜的冤魂在這裡徘徊。其中既有遇難的政治犯,也有監管他們的綠島官兵。其中許多官兵來自大陸,鄉關何處、親人何在都已經無從查考,所以死後無人認領,成了永在異鄉的孤魂野鬼,墓碑被恣長的野草大半掩埋,任憑風吹雨打,皆無人問津。我去的時候,曾經驚跑了一大群的黃羊,這大概是綠島上唯一經常陪伴他們的生靈吧。

代表綠島這另一面的,還有所謂綠島山莊。山莊,多麼優雅的名字,然而綠島山莊卻是半點優雅也沒有,而是封閉型的重刑監獄。現在已經是綠島人權博物館的一部分。展館大廳的大方桌上,擺著一疊疊的重犯判決書和申訴書複製品。從厚厚的故紙堆中,我居然僥倖找出了當年雷震給獄方的申訴書和陳中統的判決書。

但即便在最黑暗、最恐怖的年代,還是有人性在,甚至,有愛情在。我在綠島期間,就曾聽說過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蘇素霞。她的情郎叫曾國英,1962年被判10年流放綠島。那時獄方把有文藝天分的犯人組織起來,經常在島內巡迴演出。有些演出是跟綠島本土的年輕人合作的。曾國英和蘇素霞,一個是政治犯,一個是綠島鄉長的侄女,兩人因此得以在巡迴表演團結識,並相愛。

這愛情顯然是犯忌的。不被祝福也不能公開。獄方一個姓劉的保防官一直苦苦追求蘇素霞而不可得,最後發現蘇素霞愛上的竟是政治犯。曾國英因此噩運臨頭。他被關進海邊碉堡,那裡不能屈不能伸,也不能走動和睡覺。每天只有3個饅頭和鹽水。蘇素霞急壞了,為了挽救情郎,她被迫答應劉姓保防官的求婚,作為把曾國英送回原單位的交換條件。但是,這個剛烈的女子當然不可能接受如此婚姻。後來她喝下毒藥,為曾國英殉情自殺。她的骨灰,40年後才被台籍老兵許昭榮在台東海山寺的地下室找到。

蘇素霞的悲情故事,現在已經被拍成電視劇,被譜成歌曲,在台灣到處傳唱。政治力無論怎樣強悍,也不可能征服人性,這算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正因為人性的頑強,台灣才終於衝破了威權時代的重重禁錮,進入到成熟的民主時代,人權至上成為整個台灣社會的最大共識。猶如當初赤壁般的火燒島,終於演化成今天生機盎然的真正的綠島。

綠島的海邊,有著名的人權紀念碑,但它不是指向天空,而是通向地下。牆上寫滿了受害者尤其死難者的名字。那不是字,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魂靈,如天上的星星在凝視著後人。

是他們,用他們的自由和生命,為台灣走出了今天。從人權紀念碑的緩坡走出去,那就是今天的台灣,有燦爛的陽光和和煦的春風,溫柔的海浪和悠悠飛翔的海鷗。多美,多好。

但是,不能忘了,永遠不能忘了,那地下的幽暗。(完)


鍵盤台灣人的想像與實際

2012-7-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5| 評論數: 0 |原作者: (凱瑞/北京)

如果問我說,此次台灣之行所見與想像的最大落差是什麼?答案是:最大的落差就是沒有落差。再換個問法,此次台灣之行感覺最失望的是什麼?答案是:最失望的就是沒有失望。

我在臨近出發之前的一段時間曾經想過,也許這次旅行會把我從一個多年大夢中打醒,也許我會發現台灣和我想像的根本就不一樣。我甚至有點期待這樣的失望的出現,至少也要有一些與我在台灣網站上看到的認知不符,讓我感到落差的方面吧?

然而事實是,當我下了車,第一次踏足在台中的街道,我感覺好像來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地方,我的心情不是興奮與新鮮(雖然同伴都激動到快爆炸了),而是一種平和的愉快。

熱熱的空氣,不寬的馬路,兩邊是騎樓,滿街的機車,一切景象都和我想像中完全一樣。

之後的行程中對台灣的感知,也都和我預想的並無落差:城鄉街景,風土人情,交通,飲食,購物,一切都熟悉而自然,連我自己也有點意外,為什麼會是這樣,簡直自然到平淡的地步,難道我曾經夢遊來過台灣嗎?

所以說,如果一定要講出一個落差和失望之處,那就是:一切都太符合預期,太平淡,沒有任何意外讓人刺激一下,但這僅限於對台灣的感知,而不是遊玩的內容,後者的驚喜還是有不少的,對於一個初次遠行的阿宅來說。

但正是這種平淡,讓我產生了按捺不住的激動,還有什麼,比來到與心目中別無二致的夢想之地更美妙呢?還有什麼,比毫無落差的感受更令我這個「鍵盤台灣人」欣喜自豪呢?

一定會有人問,到底為什麼台灣會與你想像的毫無落差?

因為我是「鍵盤台灣人」啊!

很難講我對台灣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哪裡,但是近期來講,特別是與我此次旅行相關的,很多都來自PTT(編按:台灣最大的BBS論壇)。

很多人都說「PTT看台灣」是不可靠的,事實證明,BBS當然可以真實地反映一個地方,但不一定是在人氣最高的八卦版。

在我眼中,為我呈現一個最真實台灣的是「笨版」,因為那裡講的都是最普通台灣人生活中的故事,既溫馨又好笑,還能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很多事情:比如什麼叫內用外帶,什麼叫半糖少冰;比如常見的詐騙電話都是什麼台詞;比如台北捷運售票機是先選站後投錢,台鐵則是先投錢後選站;比如什麼是愛心筆……,如此種種,對於我在腦中建構一個精準的台灣印象,功不可沒。

我一個「鍵盤台灣人」,混在正港台灣人中間生活了十多天,得出的結論是:PTT看台灣沒有錯,只要你看對了版。


台灣小吃 連雲港民眾喊太火了  首屆台灣小吃節昨開幕 將規畫建設常態性一條街

2012-7-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3| 評論數: 0

江蘇省連雲港市首屆台灣小吃節昨日開幕,聚集30種以上台灣特色小吃,現場熱鬧滾滾,民眾大讚「太火了」;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小吃是展現台灣文化的一環,在大陸很受歡迎,正在規畫當地建設常態性的小吃一條街。

連雲港之夏旅遊節之一的台灣小吃節,昨日到29日在連雲港市新浦區最熱門商店街舉辦,在當地引起話題,雖然是周5,但還沒開幕就已擠滿人潮,活動到晚上10時結束,但活動用卡在下午5時就銷售一空,尤其以年輕人為多,現場表演的台灣原住民舞蹈團,更成為搶手的合照景點。

珍珠奶茶 大受歡迎

由於昨日連雲港也是高溫32度的大晴天,珍珠奶茶攤位最受歡迎,現打水果茶中有大塊水果,更讓他們津津樂道,在大陸已小有名氣的台灣臭豆腐、蚵仔煎,也都很受歡迎,連雲港因海產多,一口吃的螃蟹小吃也受注目,造型多樣的燒賣,讓年輕人一看就買。

連雲港市民也一邊吃小吃、一邊討論台灣的「原住民」,沒到過台灣的李小姐表示,對台灣食品很好奇,所以這次每一種都想試試看,吃了之後覺得還不錯。

曾到過台灣的王媽媽說,她曾經在台灣的某家店裡掉了錢,本想說應該找不回來了,沒想到店員大聲招領,讓她非常感動,所以這次知道有台灣活動,特別跑來體驗,回憶當時在台灣的美好體驗。

還有不少年輕人一次就加值300元人民幣的卡,說是要買很多小吃回家給父母嘗鮮。

王國安表示,協會舉辦這種活動已有7、8個城市,像是准海、成都、威海等多個城市,而且都是當地政府主動邀請,像這次新浦區辦的不錯,連雲區也說希望馬上可以辦一場,累積相當多的經驗,像是用儲值卡來收費,除了收費方便、也可以快速瞭解哪些產品最受歡迎。

錯把肉圓當塑膠

小吃是受歡迎的產品項目,最能貼近民眾、讓他們感受台灣文化,王國安表示,像是牛肉麵、蚵仔煎和滷肉飯,這些大陸民眾耳熟能詳的產品最好;他開玩笑說,像是肉圓這類產品,他們不知道材料是什麼,還以為一塊大塑膠,根本不敢買。

舉辦這種活動也有「撇步」,王國安說,像是麻辣湯等產品,一定要加上「台北」等字樣,不然一般大陸民眾想到麻辣湯就想到四川,強調台灣特色是很重要的事。

王國安說,台灣雖然有「文化部」,但文化之所以有影響力,不該只是關著門自己作自己的事,而是想辦法貼近民眾、進行文化輸出,像是這類型的活動,讓大陸民眾可以很親切、輕易與台灣文化接軌,對兩岸和諧也有益處。


找回有機的心  你必須體驗的 101件 台灣事

2012-7-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7| 評論數: 0

編按:《新周刊》「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專輯選錄101件值得體驗的台灣事,展示的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豐富性,更是人心的溫度,本欄目今起節選刊登。

台灣有機農場是大陸農家樂的升級版,並正成為台灣的國際名片。越是在地的(本土的),就越是國際化的。到苗栗品嘗草莓,個頭小不中看,但那是沒施化肥的結果,始知白胖肥大非好貨。農家都給自己的草莓起了特色商號,如「莓大莓小」、「莓心莓肺」。

台灣農產品在營銷上的品牌化、個性化已走在了大陸前面。2、30年前,台灣與現在大陸一樣,到處工廠林立和汙染遍地,濫用農藥化肥,田裡魚蟲不生。今天的綠色產業是整個台灣反思的結果,也是大陸的先行實驗田。只有心是「有機」的,生活才能有機起來。


遇到好人 遺忘不愉快

2012-7-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3| 評論數: 1 |原作者: (行默/杭州)

常聽大陸人遇到了好司機、好老闆,我不禁想到自己的類似經歷──那些天,我跟同學一起遇到的計程車司機。

我對陌生人莫名的熱情會主動設防。4月初,當我們提早離開「春吶」音樂現場,由於地處荒郊,預訂的接駁車沒來,一群人只好在冷風細雨中苦等。路邊攤位旁一名計程車司機自然而然就前來搭訕,得知我們來自大陸,便開了幾句玩笑,並要免費載我們下山:「反正我也順路。」這種熱情對我們而言有些陌生,大家相互看了幾眼,還是不放心上車。

司機似乎看出了我們的擔憂,得知我們的接駁車要到了,也就笑哈哈地遞給我2張名片──1張是車隊的,1張是個人的:「下次來了要找我啊!保持聯絡!」

第二天,當我還在房間裡收拾行李,民宿老闆娘就找上門了:「一大早就有名司機給你送來了這個。」隨即將一箱蓮霧、一塊島狀吸鐵石放到身前。「他沒讓我叫醒你們,說讓你們睡到自然醒是待客之道……他已經走了。」

頓時,我們都「石化」了。

這就是我遇到的墾丁司機,他讓我改變了對「熱情」的定義。

在南部遇到的熱情司機,或許只是我們傻呼呼撞到福氣。沒想到4月底「轉戰」北部──新北市的金山區,又遇到了一名好心的司機。

彼時我與同學相約去鄧麗君墓地拜祭,客運只能到達山下的城區,還有好一段山路需要搭計程車才可到達。見我們站在路邊東張西望,一輛計程車便停到了我們面前。大家商量了一下價錢,偷偷問了下旁邊的女攤主,得到一個點頭的回應,便相對安心地坐了上去。

一路上司機大叔跟我們熱情攀談,還介紹了附近的景點:「等下看完墓地,我再載你們去法鼓山轉轉。」

因為父母喜歡鄧麗君,所以我們在「筠園」耗了蠻久功夫,司機一直在車裡靜靜等候。等我們察覺過來,不好意思地向車子望過去,司機笑呵呵地問我們:「看完啦?我再載你們到周圍看看吧……這裡有好多你們的老鄉。」

稍後,他又載我們去法鼓山轉悠,並且拒絕加錢。

「快到4點了,國小要放學了,我要去指揮交通了,不好意思。」原來他退休後做了10多年的義務交通員,車的後座台上隨時都放著專用的外套與小旗。

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又在法鼓山大樓底下遇到了這名司機。

「你們好!這把傘是你們忘下的吧。」他急匆匆地問著。

同伴喜出望外,原本以為與傘就此永別,沒想到……

「哇,這司機真是好人,還特地幫你們把傘送回來……」身旁的法鼓山義務講解員不停地誇讚著。那名司機大叔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在我們的感謝聲中離去。

我們在台灣坐計程車的次數不多,大約4次,去清境農場時遇到的司機也非常熱心,為我們激情昂揚地介紹沿途的景點,還不厭其煩地停車讓我們拍照。剩下那最不「熱情」的一次,也就是去鎮上吃麥當勞的時候,司機沒有給我們一群人乘車優惠……呵呵,熱情,是會在比較中突顯的。

雖然我在綠島被一名女老闆「宰」過,但相比自己在島上遇到的好人,不愉快總是次要的。


新周刊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陸媒只說好 台媒只說壞

2012-7-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8| 評論數: 1 |原作者: 馮侖/萬通控股董事長;鄺新華採訪

有一次我陪很多大陸企業家到台灣,在跟台灣企業家聊天的時候,大陸企業家們總喜歡問一些很大的問題。這讓台灣的企業家們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他們說:我們沒想這麼多。我發現兩地企業家的話語系統很不一樣,生存環境的不同,使大陸人關注大事情,台灣人關注小事情。

後來我看到龍應台一篇文章,叫《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我才找到答案。龍應台曾經解釋過一個社會人們為什麼喜歡宏觀敘事,講大事,抖大詞,談什麼革命、解放,是因為沒有小自由,比如說談個戀愛,上個網,翻個牆,小事情不能做就只能做大事情。大事情不解決,小事情也解決不了。

台灣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就公開罵過,他專門選擇馬英九想要爽的那一天,他花了幾百萬,把各大媒體的頭版版面買下來,親自寫了一整版的文章罵馬英九,讓馬英九不爽。

台灣的媒體有獨立性,只講壞的不講好的。只講自己壞和只講別人好。

我覺得現在兩岸間的觀念差距很有意思。大陸人看台灣──如果是第一次去,掃盲式的觀光游──印象都不太好。但是,深度看過以後,都覺得很好。台灣人看大陸,有一類人看到好的,他們看到的是商業機會,有一類人看到不好的,經常有媒體揭露大陸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兩岸的媒體有著很有趣的差異。大陸的媒體基本上以宣傳為主,宣傳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或者只講自己好和只講別人壞。比如新聞聯播,講本地新聞時天天都講好。生活在新聞聯播裡,就是最幸福的社會了。台灣的媒體有獨立性,只講壞的不講好的。只講自己壞和只講別人好,偶爾也講別人壞,但大多還是講別人好。台灣的媒體很有意思,總是講自己壞,天天批評自己。這樣一來,給大陸人的印象就是:台灣很亂。為什麼?他們自己都在批評自己。兩岸媒體的導向塑造出來的兩岸的社會形象──如果拍個照片──都不太真實。

要彌補這種偏見,需要兩岸的深度接觸,而不是表面接觸。所謂深度接觸就是,大陸人要去台灣工作、生活、學習,甚至置業。台灣人也在大陸工作、生活、學習、置業,兩邊這樣走,偏見就會少很多。

不過,網絡媒體的發展正在消除兩岸人民間的偏見。我發現90後對兩岸的認知是一樣的──大陸的90後看待大陸和台灣,台灣的90後看待台灣和大陸,越來越一樣。他們互聯網上看到的資訊都是真實的,都不被宣傳,都是什麼都有。所以在未來,兩岸觀念上的差異會縮小。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2-7-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50| 評論數: 2 |原作者: 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鄺新華採訪

有人說,台灣傳承了真正的中華文化。從人際關係和傳統禮儀可以這樣說。但從政治體制而言,台灣有其現代方式。

去年,我被邀請到台灣工作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也一直關注包括台灣當局領導人大選在內的各種社會現象。今年年初,我是在台灣大選之前回到大陸,雖然大選還沒開始,但氣氛已經相當熱烈。我也算是近距離參觀了一次民主選舉。

好奇圍觀意外握手

去年12月24日平安夜,我到新北市參加聖誕節慶祝活動。我一直往前擠,擠到了人群最前面,緊挨著主席台。他們說,6點半要點亮聖誕樹,我們邀請了一位神祕嘉賓。我想,應該會是某個著名演員或者歌手吧。那主持人卻高喊歡迎馬英九。馬英九上台,念了一段聖經。我離他很近,還拍了很多照片。任何人都可以過去,主辦者問都不問,照相機隨便拍。

那天回去以後,我炫耀自己近距離看見了馬英九,同事很不以為然地說:「我還跟他握手了呢。」原來同事7點多時剛好碰到有集會,聽說馬英九要來。他就好奇地去圍觀。看到有一排椅子,人都沒來,就挑中間的位置坐下。一會馬英九及其同僚來了,剛好挨著我同事坐下,兩人還友好地握了手。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在民主的社會環境中才能訓練起來。在剛剛解嚴的時候,被壓抑了多年的台灣人,突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熱情,幾乎人人談政治。在一個辦公室,在一個出租車裡,同事和同事、司機和乘客,你是藍營我是綠營,會爭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經過了20多年的民主轉型,台灣人的政治態度已經很成熟。雖然台灣人還在談論選舉的事情,但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熱情,氣氛也沒有以前那麼火爆。人們對政治的態度已經變得冷靜而理性。

台灣人學會了互相尊重對方的政治主張。一些大型的出租車公司有規定,司機不能主動與乘客談政治。如果乘客的政見正好與自己相反那怎麼辦呢?個體司機們也自覺遵從這個潛規則。

我認識一個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朋友,他和他母親的政治觀點正好相反。他母親是外省人,是藍營的支持者,他卻是1980年代體制外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對國民黨的戒嚴心有餘悸,投的是綠營的票。從前他跟母親在家裡也爭吵得面紅耳赤,現在已經不吵了,大家各投各的票。

最大限度消除腐敗

在投票之外,台灣人故意迴避政治話題,不讓政治取向影響了工作、生活和友情。你有你的政見,我有我的政見,這種政見只表現在投票的時候,你投藍,我投綠。即使我們不談這個,我們還是好朋友,還可以談合作。從這個角度而言,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拉票活動用多大的宣傳車,多高的分貝,都是有規定的。幾點幾分租用哪個場地舉行集會,宣傳車走哪條線路,都要經過批准。過去,政黨競選造勢時很火爆,參與人數眾多。由於人們的政治熱情高漲,人數往往超額而不得不延期。這一次我去時,已經沒有過去的火爆,人們也變得理性。也就是說,人們的政治參與在民主的生活方式下走向成熟。

《環球時報》說,腐敗在任何國家都無法「根治」。我對他們的觀點並不完全贊同。沒有任何一個制度可以根除腐敗,但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腐敗。

台灣社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實驗。所謂民主反腐,就是各政黨互相公開敵黨的要害,互相攻擊,互相揭老底。後果就是,政治參與者不敢有一點點違規行為,更不用說違法。

台灣的政府機構不敢公務私用──馬上有人把你揭露出來,你的政治前途就到此為止了。

台灣人幸福指數高

如果說政治體制的改革可以在一年之內甚至一夜之間完成,但社會體制的形成卻需要長時間的建設。我去了幾次台灣,發現在台灣人們講信用、社會有安全感。各種工會組織、宗教組織、醫療機構、慈善機構很發達,他們在社會上起到的作用之大,是我們身處大陸社會的人所想像不到的。

台灣人的幸福指數比較高。到一些街邊小店裡,你可以看到吃的東西是乾淨的,可以放心的。我喜歡跟出租車司機談,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牌照費用和給公司交的份錢都非常的低。甚至有些台灣司機不喜歡個體,而喜歡加入大公司,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無線電接活。台灣司機們還說,20年前的出租車也要交很高的份錢,也聽說過罷工的事件。但選舉改變了他們的生存狀態,「老闆只有一票,我們出租車司機有多少票呀?」

台灣社會體制比較高效,有人說是日本統治時代法治社會的遺留,有人說因為跟隨國民黨遷徙台灣的主要是社會精英,但仍然還沒有定論。

如何對待「二二八」的歷史創傷,也是台灣社會轉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台灣到處都建立了白色恐怖遇難者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兩蔣戒嚴時期被殺害的那些人。給那些受害者的家屬賠償,恢復名譽。大多數的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有利於歷史創傷的癒合。(雷頤/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鄺新華採訪)


沒落貴族 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2012-7-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54| 評論數: 2 |原作者: (昆鳥、丁歌/大陸媒體工作者)

陳斌華是新華社首批赴台的駐點記者,他出入台灣11年,每年近1/3的時間待在台灣,一肚子台灣煙火,所以他所接觸的人,上至政界要員,下至販夫走卒;所經歷的事,也是上至大選,下至小酌。

相較於「福地」,台灣更像是一片「熟地」,與遍布大陸的各種「熱土」相映成趣。「熱」可以是熱鬧、繁榮,也可以是混亂、盲目;而「熟」可以是成熟、理性,也可以是未來向度的萎縮和活力的衰減。

宗親機制深入社會

台灣政界的炮仗嘴仗不絕於耳,難免讓人感覺台灣好像一直坐在過山車上。事實上,台灣人的心態很平和──在談到對台灣的總體印象的時候,陳斌華認為,即使台北這樣快節奏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也非常有秩序,即使是在大選的時候,也是亂中有序,整個社會都很平和。

究其原因,陳斌華認為,首先是台灣已經過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不像大陸正處在轉型期,所以轉型的衝動和浮躁都沒有了;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保存,傳統道德觀念起到了很好的穩固作用。

台灣社會總體上是一個宗親社會,人與人之間維持著很強的宗親關係,此外,「台灣90%的人都可以說是廣義上的宗教徒,雖然他們並不是那麼癡迷於加入某個教派,但都有廣義上的信仰,所以大家對一些個人得失,可能比我們看得更開一些,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寄託。」

台灣的社會架構和運轉機制比較成熟,確實有很多先進的經驗。比如,台灣有很多的NGO,起到了社會潤滑劑的作用,承擔了很多政府的職能。有幫助大陸新娘的「新移民關懷協會」,也有幫助自殺者的關懷熱線。「家庭關係、鄰里問題、感情問題……基本上只要你有某方面的需要,在台灣社會都會有相應的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來幫助你。」

這樣的運轉機制是深入到社會架構細節裡的。「每個市有每個市的機構,每個街區也有自己街區的機構。鄰──是台灣最基本的組織單位,大家會組織守望隊,每戶抽人按時排班;消防員不夠,就有人做義務消防員;有些退休的教師也會到博物館裡做義務講解。在台灣,很少有人會把希望寄託在某個政黨的身上,這一點跟大陸區別很大。反過來,台灣人也不像大陸人那樣,把自己的很多不滿投向政府方面。」

只剩愛台或賣台論

「這些年,台灣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不外乎101大樓建成,高鐵通車,每年的經濟增長也就維持在3%和4%的樣子。」10年旁觀,陳斌華眼裡的台灣沒有那麼驚天動地的改變。

但台灣確實也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她的民主日益走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陳斌華做駐台記者的11年間,台灣已經經歷了3次大選,也經歷了政黨輪替。而2012年的大選理性了很多,老百姓已經非常淡定,而黨派之間雖然還免不了要互相抹黑、互相攻擊,但是跪倒在地、揚言自殺這種激情演出的戲碼越來越少了,競選活動主要集中在電視辯論、拜訪百姓等比較理性的範圍內。

民主的成熟和理性在體現到公共事務之中的時候,有不少台灣人,包括一些官員,也會羨慕大陸的體制。在他們看來,大陸很容易集中力量做一些大事,行政效能已經成了台灣藍綠共認的弊端。立法和權力之間的制衡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很多精力花費在朝野爭鬥上。而這也從某些角度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這些年物質層面未發生太大變化,台北和高雄的機場跟大陸一些省會城市的機場差不多,而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新機場卻已經稱得上國際一流了。

在台灣,如果要修一段路,就會有很多的民意代表要求道路通過自己的選區,很多的行政官員很容易被民意代表綁架,甚至不敢做事。行政官員最怕的就是到議會接受質詢,因為一去可能就是一天,即使這一天根本就沒有接受質詢的任務,也要在那兒坐著。而「當你想要進行理性辯論的時候,有人又開始跟你糾纏政治上的話題」。

陳斌華說,由於「過多的制衡,台灣社會在政治上的理性討論空間並不多。由於族群矛盾和歷史情結,很多事情都容易上升到『是不是愛台灣』、『愛台還是賣台』的問題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牛肉進口案就很能說明問題,進口有毒美國牛肉就是不愛台灣,什麼台美邦誼,我就是不買帳。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應該為更高層面的利益作出犧牲,進口案很快變成了政治問題,陷入僵局。

儘管台灣有很多大陸人夢寐以求的好東西,比如民主以及對個人意見的尊重,但她並不像很多大陸網民所想像的那麼完美。台灣也有食品安全問題(當然,量比我們小很多),而且存在賄選、黑道介入、地方勢力等難以根絕的問題。

身分認同迷茫焦慮

「現在的台灣人缺乏方向感,這是大陸人身上所沒有的問題。」陳斌華對比兩岸,認為大陸人儘管有很多不滿意,但總能感覺到我們是在發展,在崛起,而台灣社會卻處於停滯之中,大家比較茫然,不知道台灣的前途在哪裡,這是台灣人共同的悲哀。說不定哪一天,自己就被大陸統一了,而獨立又不可能。

這也造成了很多台灣人在身分認同上的迷茫和焦慮。以前,台灣人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優越感,可是現在,他們看到大陸人到台灣時的購買力,心裡也酸溜溜的,有點沒落貴族的心理,支撐他們優越感的剩下的就是民主、自由了。島民心態和台灣的歷史命運,也讓大家頗感失落,畢竟,台灣的盤子太小了,很難去影響大陸。

兩蔣時期的年輕人,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讀書,將來去解救大陸人民;或者,好好工作,將來可能要去四川某個地方當縣長。所以他們對中國的長江、黃河都很有感情,中國的鐵路,從哪兒到哪兒,他們都非常瞭解,因為他們學的地理知識和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

陳斌華還說,儘管你讓一個台灣人大聲喊「我是中國人」不容易,但是大家坐下來喝酒的時候照樣不分彼此,一高興就會說「咱們中國人」,大家還一塊兒比著背誦唐詩宋詞。骨子裡的東西,是趕也趕不走的。


陸官媒:台灣不要只會數陸客鈔票

2012-7-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42| 評論數: 1 |原作者: 記者盧素梅/綜合報導

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昨天刊出《台灣不要只會數大陸客的鈔票》一文,針對高雄大牛牛肉麵店賣回鍋的剩麵和配菜事件,認為此行為打了「真誠」一耳光,還有提醒台灣當局不要只會喜笑顏開地數著大陸遊客送來的鈔票,更要想想這樣的錢怎麼才能賺長久,「一顆老鼠屎可以攪了一鍋湯」。

曾造訪台灣的作者徐蕾在文中指,許多大陸人選擇去台灣旅遊是衝著那份情感去的。這份情感,就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兩岸民眾都看重的人情味。可是,當金錢誘惑擺在面前的時候,有的台灣人開始坐不住了,開始不真誠了。大牛牛肉麵的醜聞就是一例。

徐蕾並提及,他到台灣的時候,曾慕名到大牛牛肉麵店吃麵,回到大陸後還熱情推薦給朋友。據報導,這家老店因為這個醜聞生意一落千丈,只好關門。他希望這個結果給其他心存僥倖、被利益蒙蔽雙眼的台灣業者一個警醒:掙錢不能走歪道,走歪道必摔跤。


島嶼上的行動者

2012-7-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3| 評論數: 1 |原作者: (歐寧/《天南》文學雙月刊主編)

我第一次去台灣是2009年,那是為了策畫建築展而做一次密集的拜訪:從北到南,見了許多在農村地區生活和工作的建築師、作家、音樂人和社運工作者;第二次是2010年,去台中參加藝術展覽,從那又去了台東,認識了很多原住民音樂人和藝術家;第三次是2011年在台北的發刊活動,主要與文學界接觸;第四次則是參加2011年兩岸文學高峰會。

幾年下來,我和台灣的朋友們之間往來十分密切。他們也經常到大陸來,有時我們也在大中華地區之外的地方碰頭,他們在島嶼上長期累積的各種思想和實踐經驗,已經越過政治和地理的阻隔,對島外世界形成有效的輻射。

這幾年台灣知識分子的思考和行動,至少在以下幾個層面拓展了我們的知識圖景和行動策略:對現代農業、城鄉關係、環境生態的反思,促使他們之中的先行者紛紛離城返鄉,在選擇鄉居生活、致力於可持續的農耕實驗的同時,他們還發起各種反抗惡劣農村政策的社會運動,這種運動既立足本土,又融入另類全球化的思想脈絡,二者相互印證支持,令台灣農村社運出現高瞻遠矚的闊大視野。

民主政治的實踐逐漸走出黨派的局限,在網路的強大動員工具的助力之下,知識分子運動和草根運動同時出現無中心、無領袖、無政治代理人的新形態,政治訴求更具體、更集中、更生活化;文學、藝術、音樂、建築等領域的創作致力於挖掘歷史和現實資源中的地方性,構建了一個以島嶼為地理依託同時又與全球發生廣泛鏈接的強大本土精神認同。

這些努力,落實在一個外來者訪問台灣的觀感中便是:城鄉界線的模糊,綠油油連綿不絕的農業風光,交叉耕種的作物令人感覺小農傳統猶存;農村公共生活之活躍,各種傳統節慶目不暇接;選舉、抗議等政治活動無遠弗屆,成為島內隨時隨處可遇上的「景觀」。

城市空間自由散漫,風格混搭,沒有太多經過政府規畫的街道和商業建築,充斥著大異其趣的市民趣味;知識分子雖然多數說話的語氣敦厚溫和,但表達的思想頗為激進大膽;他們不僅熟悉世界各地最新發生的理論和實踐,更熟悉台灣的歷史,並經常比照歷史來為自己當下的行動進行「定位」;「島嶼」這個詞取替了「美麗島」,成為他們口中對台灣的自稱,以弱化其黨派色彩,顯示超越黨派政治的中性態度。

如果不是親臨島嶼,又翻不了牆、瀏覽不了被封的網站的話,我對台灣的認識會大大受限於大陸傳媒和出版業所輸入的台灣資訊。如今除了龍應台、侯孝賢、朱家姐妹、賴聲川、林懷民等等,這些在大陸盡人皆知的名字,我還認識了更多的名字,見過更多有趣的人──他們包括在塑造台灣本土意識方面著力很深的吳晟和吳音寧父女,客家民謠音樂人林生祥和鍾永豐,建築師謝英俊、黃聲遠與劉國滄,藝術家陳界仁、王墨林與Bbrother,文學界的初安民、阮慶岳與胡淑雯等等──他們不僅是台灣思想構建和文化生產的中堅力量,更是坐言起行、改變台灣的行動派。


只能被放棄的台灣學校

2012-7-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4| 評論數: 1 |原作者: 繆黃佳/南京.曾為台灣大學交換生

前兩個月裡,接連有幾個老朋友向我問起,要不要選擇去台灣念研究所。這才發現以前只當是新聞、並未切身考慮的「陸生」話題,原來已經如此近地來到了我身邊。而當它這麼具體地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躊躇遠遠超出當初申請時一片興奮的想像。

我的這幾位朋友都不只申請了台灣的研究所,他們或者把台灣作為歐美大學的備案,或者因為自己一向對對岸有著濃厚的興趣,或者曾參加某項活動短暫地到過台灣,於是遞交了申請,結果最後都面臨著在美國高校或大陸本土高校與台灣的大學之間進行選擇。

如果是美英與台灣,選擇還不算太難。因為無論怎麼喜歡台灣,西方教育的聲譽、文化的差異性,對這些想要出外闖蕩一番的孩子而言更有號召力。最糾結的,往往是要在大陸名校和台灣名校之間做決定。能夠同時拿到幾份入學許可,說明了他們的素質和能力,於是在這關乎前途的抉擇中,他們自然會仔細掂量。

因為我是研究生階段到台大交換,所以在他們看來,有兩岸學習經驗的我是個適合的諮詢人選。不過,這責任重大,讀學位畢竟不同於交換生,況且各人背景想法不同,所以我也只能提供我的一些看法和角度,跟他們討論而已。只是也許出乎有些朋友的意料,在他們看來那麼「愛台灣」的我說,「如果是我」,可能我會很艱難很不捨,但最終選擇大陸學校。

從學術科研的角度來看,兩岸名校其實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去台灣的好處是,在校園和社會層面開闊視野、一圓素來對寶島的好奇和念想、讓自己的青春更有「闖蕩折騰」的記憶;但這一切都是在情感層面,說回茶米油鹽,台灣限制陸生的獎學金,也不可以兼職,而大台北的生活費相當高,家庭就要有相當的經濟能力來支持。更重要的是,未來你不可以留在台灣工作,於是你要嘛繼續去歐美念書,要嘛回大陸。好朋友和青春記憶可以留在台灣,但是飯碗在海峽的那一端嗎?

我的這幾位朋友基本都拿到大陸學校的碩博連讀,而台灣名校發給的則是碩士班入學許可,所以如果選擇台灣,碩士畢業後將必然地面臨未來怎麼走的問題。所以我說也許我想的很不浪漫,也許這一切在你看來都比不上對寶島風土人情的情結和摯愛,但既然你問我,我只能坦白地告訴你,我真的很喜歡我在台灣的生活和朋友,但假如是我,一個普通家庭、會有現實考量的女生,我會把那張台灣的入學許可,放進記憶的盒子裡。台灣很好,但陸生去那裡念一張碩士文憑,我個人覺得,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我的朋友們很艱難地過了好長一段選擇的日子,6月底前,我在「人人網」上陸陸續續看到,他們有的低沉、有的失落地宣告,寶島,暫時還是夢中的寶島。


給我再來台北的理由

2012-7-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2| 評論數: 1 |原作者: (路帥/台灣大學資工系交換生)

正如一本書,令人歎為觀止的不是他華麗的封面,因為出版物可以一版再版。甚至也不是哪種語言,因為語言也只不過是載體。所以真正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透射出的思想的光芒。一座城市也應該是這樣。

作為最具華人影響力的城市之一,台北儼然成為台灣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舞台,集人文地景之大成,帶著移民城市的活力。走在街上,感覺台北就像是一條時空隧道,古樸的建築與高樓大廈交匯在城市中。無論是從規模還是繁華度,她也許都不夠光鮮與華麗,但是那種人文氣息與歷史的積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在這裡生活的每一個人。如若細膩的品味,這種氣息迎面撲來。

由此觀之,台北是一本好書。重要的不是她的現代化與時尚。更不在於那些蒼白無力的經濟數字。時常被感動的不會是美輪美奐的建築,反而是一些不經意的小的細節。這些細節就像是無聲的花苞,靜靜地綻放在回憶的角落,不露聲跡但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逛夜市的時候發現,更容易打動人不是那一份份美味難擋的小吃,而是店家們一句簡單而又熱情的「進來坐」,以及乾淨整潔的街道風貌以及精心濃縮和保留的華人飲食文化。

正如一本書的觀點不能全盤接受。這座城市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比方說士林王家都更案,以及每天打開電視漫天反對的聲音,卻聽不到任何建設性的意見,這裡也有著困擾和羈絆。

台北的風景台北的人都已然成了難以割捨的回憶。離台時候,還是有好多的地方沒有來得及去看。大家問我為什麼沒有抽時間去,我半開玩笑的說,這才給我下次來台北一個理由。

一抹淺淺的海峽,又怎能隔斷血濃於水的中華情。與當地人之間的深厚情誼,讓自己覺得此行即使跋山涉水,跨海重洋都有了意義。台北這本好書,相信在多年之後我還是會輕輕地翻開那泛黃的書卷,品讀當年在這座城市遇見的人經歷的事,任時光淘洗,墨香四溢。


格局小也不失台灣的美妙

2012-7-3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14| 評論數: 1 |原作者: 梁文道/香港文化人;金雯採訪

在我1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台北市郊,學校附近也是農田,那時候,對台灣農村的印象也很好,民情很淳樸,保持著自己的做事規則和方法,每一個村子都有祭祀的廟宇,大家聚在那裡聊村裡的事。但那時候的台灣農村還是有點髒。

為自己產品驕傲

以我經驗來看,現在的台灣農村比較像日本的農村,乾乾淨淨,道路很清潔,村民都變成小企業家,用企業精神來經營自己的田地,使用與高科技結合的精密耕作方式,市場經營也非常用心,這樣的結果是農產品比較貴,但品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會讓人覺得本地貨就是好貨。

我看到現在台北的一些超市就標明哪些是本地農產品,價格比美國進口貨貴。日本是這樣:國產貨一定是最好、最貴的,日本人愛用國貨,覺得日本出產的是最好的。現在台灣也有這種趨勢了,台灣人為自己的農產品驕傲,反而美國來的牛肉可能更不放心,覺得會有狂牛病或基因改造。

對比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一點讓人感慨萬千。你也可以說目前台灣農村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相對比較富裕了,農村不用養活那麼多人口,開始向另外一個方面發展了。

台灣農村的改變是經歷過很多階段的。其中很重要的變化是在國民黨遷台之後。他們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決心搞好農村。於是就有了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把土地較為平均地釋放出去。由政府出面當中介,開始組織起農會,主力是輔助農村和農民發展。這個機構一度影響力非常大,幾乎包辦了農民生活的所有方面,從幫助農民開店、賣肥料、除草、除蟲、研究到推廣農作物品種,協助農民融資──它還是一個重要的金融機構。農會是由政府出面的,但是到了地方,又依賴於農村自己的組織如何與它產生互動。不是將所有的社會力量都收歸於政府,而是反過來,政府力量仰賴、扶持農村原有的力量。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很多大學的農業系、生物系的學者參與。戒嚴解除之後,農村發展與學者研究轉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研究城鄉差距問題。開始研究農村政治和公民社會的建立,因為一般來講,公民社會就是城市,農村有自助、互助的傳統,這些學者會研究這類傳統有沒有問題,怎樣改造它,讓它變得更好。

人口流動有改變

最近十年,全世界由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的趨勢沒有變,但是在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這個趨勢減緩了,甚至倒流了。台灣也出現了這樣的狀況。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年輕人開始發現,很難像父輩一樣在職場上一直往上走,機會不是那麼多。他們開始思考,生活是不是有一個別的可能,比如去農村過一種很自在的生活,自耕自食。整個台灣越來越價值多元化,年輕人會去開咖啡店,很多公平貿易產品出現。這就是郭台銘罵的,台灣年輕人沒出息,只想開咖啡店。他沒想到,下一輩的年輕人不像他那樣想發大財了,吃飽有個地方住就夠了,對各種價值觀開始有批判和反省的,不輕易接受主流價值觀。

相對客觀地說,台灣沒有大陸人說的那麼好,也沒有台灣人說的那麼壞。台灣還是有很多社會問題,比如,經濟發展的停滯,過去十多年虛耗在政治鬥爭上,台灣人的視野往內縮,開始喪失一種國際觀,在文化上,開始渲染小清新的風格。不是說小清新不好,而是過去台灣曾經出過很多厚重的東西,已經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會覺得比較可惜。

傳統中國是誤解

大陸對台灣最大的誤解是:這個真是傳統中國。它的確保留著一些大陸已經失去的傳統,的確有一些民國遺風,表現在語言或者是說話的方式上。實質上,台灣已經不是傳統中國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說的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輕盈等,都是台灣人數十年努力的結果。我曾經親眼目睹過戒嚴前的台灣,特別能夠看到今昔的對比。這個台灣不是我小時候所知的台灣。

現在很多人去到台灣,就覺得台灣人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充滿善意,我可以老實告訴大家,我小時候見到的台灣人非常粗野、暴力,比較像《艋舺》那個電影。周末回家的路上必然堵車,一到十字路口,四個口的車堵死在那裡,誰都不讓誰,然後就有人下車吵架,吵著吵著就打起來。很多人嚼檳榔,滿街亂吐,地上骯髒得不行。那時候,台灣還有加工業,環境汙染跟現在大陸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條小河,下午5點顏色就準時變紅,因為上游排汙了。這種情況在如今的台灣是看不到了。解嚴後,雖然政治鬥爭激烈,但是社會風氣變好了。我認為是整個公民社會發達了,社會成員開始把自己的當成社會的主人,跟這個社會的關係就不一樣。

不同運作的參考

台灣自由行與香港自由行很不一樣。去台灣自由行的遊客主要是好奇,去一個曾經的禁忌之地、一個沒見過的民國範兒。台灣的小清新文化在大陸年輕人中影響很大,很多人本來對台灣文化就有親近感,本意是想學習台灣的生活方式,哪怕是混進去當幾天遊客,他們的到來,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不一定很大。

兩岸的開放往來已經幾十年了,一直比較單向,台灣人來大陸比較多,在大陸上看到的台商,一副暴發戶嘴臉,炒房地產、剝削工人。過去的交往都讓對方看到最壞的方面。現在,有更多的大陸人去到台灣,會想,為什麼大家都是中國人,隔了一個海峽就不太一樣了呢?有了這樣的相互瞭解之後,對大陸本身起碼都是多一個參考:原來有很多種做中國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政治運作的方法。

當然,兩岸之間還是有不同的文化情緒傾向。大陸是特別火熱,文化上比較急躁,很渴望成名,做大事,不斷要宣揚自己的大、威風、厲害。一般老百姓最喜歡說,自己的親戚是誰,認識誰,打車的司機都要說自己中南海有人。台灣比較溫婉、陰柔、喜歡躲藏起來,含蓄地說話,台灣人的友善背後有很多計較的心機在裡面的。大陸人一看就認為他們格局小,但是這種格局小也不失他們的美妙,比較溫和,腳踏實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