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言

亞元成立之可行性 1960年代 => 日本提出建構亞洲單一貨幣--「亞元」的構想。 1968年 => 新加坡政府為使證券金融交易與日本同步進行,立法通過建構亞元的法案。 1996年 => 政治專書「兩國論」中所主張的「雁行理論」(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提及亞元成立的必要性,唯該理論延續日本提議亞洲單一貨幣的精髓,認為亞元若真要 ...


遠見雜誌

在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慶祝四十週年的酒會上,副總統連戰主動提及大家可以思考「亞元」問題,媒體咸認連戰是在附和李登輝總統的亞元理論。然而同時間,李登輝的新書《台灣的主張》,卻對應否推動亞元有所質疑,他說:「亞洲是否要推動共同貨幣,有進一步深思與商榷的必要。」一時之間,原來服膺並大力推動李總統財金理念的人,如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和黨營事業投資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對亞元問題開始噤聲。

去年開始,歐元成立,一方面基於不少日本學者積極鼓動成立亞元,一方面為突破台灣的國際困境,李總統對外表示可思考推動亞元。一向力行李總統政策的劉泰英因此開始主張推動亞元成立,彭淮南也對外表示亞元是不錯的構想。不過,在媒體摘錄李總統新書中有關對亞元看法趨於保守後,兩人對亞元的說法亦保留不少。劉泰英說,亞元只是一個目標,至少二十年內不可能實現;而央行則立刻找來李總統的原文,揣摩李總統對亞元的態度為何。

柔軟度Vs.折腰

亞元問題只是多年來財經官員喪失自我意識、服從上意的一個最新例子而已。自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政府採取多項穩定及挽救措施,但因金融風暴已然波及多個政黨關係雄厚的大企業,以及事關選票,多項重大的財金政策多是令出最高領導階層,財經幕僚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能悶著頭去執行、完成上級指示,「聽話、辦事、少意見」幾乎已成為最高指導守則。


「亞元」未來將通行亞洲?

金羊網 2006-02-09 15:40:01

本報記者 馬漢青

有專家指,即使亞行推出ACU,也不能算真正的「亞洲貨幣單位」,但對這種區域金融合作的嘗試應持肯定態度

若干年後,像「歐元」一樣,「亞元」將通行亞洲,這可能嗎?亞洲開發銀行最快將於3月份推出概念型的亞洲貨幣單位(ACU),從而成為未來亞洲統一貨幣———「亞元」的雛形,這一消息近日經外電披露後,立即引起各界的廣泛反響。

ACU或成「亞元」前身

如果這一設想真正實現,無疑將成為亞洲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建立亞洲單一貨幣,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2000年的亞太經濟論壇首腦會議上,就有與會國提出,應該有一種本地區重要國家共同使用的統一貨幣。近年來,頻繁穿梭亞洲的「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出了「亞元」的概念,認為「亞元區」可與「美元區」、「歐元區」一起,構成金融的「穩定三島」。

於是,由亞太地區重要的政府間國際金融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編製和公佈顯示亞洲貨幣加權平均值的「亞洲貨幣單位」(ACU),自然被認為是推動「亞元」面世的亞洲金融合作的重要步驟。

據透露,ACU作為一種虛擬貨幣,將參照歐元前身ECU(歐洲貨幣單位)設計,在覆蓋範圍上選擇東盟+3(中、日、韓),採用「一籃子貨幣方式」,按比例反映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額。ACU對其他貨幣的匯率每日公佈,可望成為亞洲各國有關部門監測匯率變動的指標,並可用來標價發行亞洲債券或進行貿易結算。

「需要」與「可能」之爭

但是,近期推出亞洲單一貨幣有必要嗎?ACU的作用有多大?它能真正促成「亞元」的誕生嗎?

有專家對ACU和「亞元」提出根本性的質疑:貨幣的單一化意味著貨幣政策的統一化,亞洲國家眾多,經濟水平差異巨大,宏觀經濟政策大相逕庭,有不少歷史問題隔閡甚深,連區域經濟合作都未盡人意,遠遠落後於歐洲、北美甚至中南美洲,由此而論,推出亞洲單一貨幣談何容易?

也有專家認為,亞洲經濟一體化雖然緩慢,但不表明亞洲單一貨幣的合作不會成功。亞洲各新興國家經濟均以出口導向為主,經濟結構較為一致。目前全球七成的外匯儲備都在亞洲,匯率變動對各國都有直接影響,統一的貨幣將大大消除匯率風險,有利區域內貿易發展,減少證券投資風險。隨著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這種合作需求將更加強烈,ACU及「亞元」的產生有廣泛的現實基礎,一些有利於亞元設立的金融合作機制也在逐步啟動。

中國應積極參與合作

「貨幣的產生,就是為了方便交換、降低成本、加快交易,統一的區域貨幣甚至全球貨幣是一種進步和趨勢。」對此,昨天接受採訪的暨南大學金融系博導何問陶教授認為,統一的貨幣有著種種便利,亞洲開發銀行先行推出一種概念性的貨幣符號,衡量和便利亞洲貿易和資本流動是可行的,還可為亞洲貨幣的進一步合作有利條件。

但何教授也指出,亞行擬推出的ACU還不算真正類似ECU這樣的「亞洲貨幣單位」。從歐元產生的歷史看,是在區域長期協作的基礎上,歐共體形成之後才正式誕生;而且還是在內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才出現了相對一致貨幣符號ECU的。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歐洲貨幣單位」規定了歐共體各國貨幣與ECU的浮動幅度。有了這樣的基礎,再經過長期的磨合,才出現了歐洲中央銀行,推出了統一的歐洲貨幣。顯然,目前不要說推出「亞元」,即使是真正像歐洲貨幣單位這樣推出「亞洲貨幣單位」,時機也未成熟。

不過,何教授也指出:「雖然要實現亞洲統一貨幣的路程將極其漫長,但中國應該參與到這種積極的區域性國際金融合作中去。」她認為,對此我們應該持肯定的態度,並積極為各種貨幣合作做好準備工作,這也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強勢的國際地位,從而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便利。


亞洲循OECD模式 區域整合利益可觀

王莫昀/台北報導

「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即將於二○一○年啟動,日本並倡議創立亞元,但亞洲開發銀行近來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亞洲不需要採取類似歐盟、有約束力的方式去發展區域經貿,僅需參採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CED)模式,以較不具約束力的一致性政策(policy coherence),深化區域整合,自然形成Asian-OECD,區域內成員就可分享可觀的整合利益。

在東協不斷拓大區域整合,而日本又倡導亞洲地區倣傚歐盟創建亞洲共同貨幣之際,亞銀的這份報告,明顯有澆冷水的意味。由於我國迄今未被東協邀請加入成為東協自貿區的一員,因此經濟部次長陳瑞隆表示,他支持亞銀的說法。

陳瑞隆說,歐盟的發展有其歷史、地理等特殊背景,才會由最早的德法煤鋼共同體,發展為目前二十五個會員國的經貿組織,此外,歐盟內需市場廣大,區內貿易佔總貿易額達六七%至七○%間,相關市場特色與亞洲相較,可謂大相逕庭。

他說,亞洲國家經貿發展程度差異太大,如日本與新加坡便有一段差距,新加坡與緬甸間又有一段差異,加上多數國家內需市場有限,要發展類似歐盟經貿組織十分困難。

亞銀所指的OECD模式,是指成員間以自願方式達到OECD所要求的標準,而非強迫手段。亞銀認為,亞洲國家應致力加強基礎建設,降低交易成本、整合資本市場,以增加資金的流動性,並提升勞動生產力,讓區內各國有較平等的機會,獲取區域化的利益等。

由於各國政府財政有限,因此亞銀表示,上述各項作為,由民間來做最有效率,因此,各國應強化資訊揭露,並要求企業財報與國際會計標準接軌,讓民間資金可以正確評價其投資標的的報酬,才能使民間投資發揮最大的效益。


韓報:亞洲共同貨幣亞元即將問世

【大紀元1月14日報導】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十四日專電)南韓朝鮮日報今天報導,由南韓、中國、日本及東協等亞洲十三個國家共同使用的單一貨幣之構想,正若隱若現地浮出水面,快則可望今年三月,由負責對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進行金融支援業務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正式對外公佈亞洲共同貨幣「亞元(Asian Currency Unit)」匯率。

朝鮮日報今天在頭版頭條以「製造亞洲版歐元-十三國單一通貨『亞元(ACU)』浮現藍圖,第一階段為假想貨幣,三月間發表匯率」為標題,引述南韓財政經濟部官員的話,作出了前述報導。

報導指出,預定在韓、中、日以及東協十國等十三個國家內使用的「亞元」,並不是可以當場就有以使用的實物紙幣或銅錢,而是一種根據亞洲十三個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洲開發銀行將核定「亞元」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後,透過網站對外公佈。

「亞元」是實現亞洲共同貨幣的第一個階段,首先可以用為各國制定匯率政策時的參考指標。就制定亞洲共同貨幣而言,韓、中、日等亞洲主要國家政府大部分持贊成意見。但目前僅就「亞元」能像歐元一樣通用的具體計畫達成了協定。

朝鮮日報指出,如果「亞元」作為實際貨幣使用,全世界將分為美元、歐元和亞元等三極貨幣圈,而「亞元」的誕生並意味著亞洲國家面對走向區域化的美洲經濟區和歐洲經濟區般,也趨於實現經濟一體化。

報導引述南韓「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尹德龍的話指出,一直以來,日本和中國政府都在致力於欲使日圓和人民幣成為代表亞洲的貨幣,但,由於雙方互不讓步,迫使此事面臨了困境。結果,將「亞元」作為亞洲共同貨幣的初步方案,獲得了區域內國家的廣泛支持。

尹德龍指出,從歐洲國家開始討論共同貨幣問題到歐元的誕生,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但是,由於亞洲各國的交易增加速度,比美國和歐洲更快,因此,很多人預估,「亞元」的誕生,可能會比預想的更快實現。

同時,報導指出,但,也有不少的障礙。因為美國擔心在亞洲經濟區內的影響力削弱,可能會透過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進行牽制。

南韓財政經濟部有關人士透露,旨在協調亞洲地區貨幣政策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的誕生,也因美國的反對面臨困難。美國並不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元」的三極化局面。因此,「亞元」的問世,將會是困難重重。


亞洲單一貨幣 亞元 3月公佈匯率

13國共同使用

〔中央社首爾14日專電〕南韓朝鮮日報今天報導,由南韓、中國、日本及東協等亞洲13個國家共同使用的單一貨幣之構想,正若隱若現地浮出水面,快則可望今年3月,由負責對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進行金融支援業務的亞洲開發銀行(A D B) 對外公佈亞洲共同貨幣「亞元」(Asian Currency Unit)匯率。

虛擬貨幣 非實物

報導指出,預定在韓、中、日以及東協10國等13個國家內使用的「亞元」,並不是有當場就可以使用的實物紙幣或銅錢,而是1種根據亞洲13個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元匯率核定後,透過網站對外公佈。

全球三極貨幣圈 成形

朝鮮日報指出,如果「亞元」作為實際貨幣使用,全世界將分為美元、歐元和亞元等三極貨幣圈,而「亞元」的誕生,意味著亞洲國家,也將趨於實現經濟一體化。

報導引述南韓「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尹德龍的話指出,一直以來,日本和中國政府都在致力於欲使日圓和人民幣成為代表亞洲的貨幣,但由於雙方互不讓步,迫使此事面臨了困境。結果,將「亞元」作為亞洲共同貨幣的初步方案,獲得區域內國家的廣泛支持。

尹德龍指出,歐元的誕生經歷了30多年的時間,但是,由於亞洲各國的交易速度,比美國和歐洲更快,很多人預估,「亞元」可能會比預想的更快實現。

美國可能進行牽制

同時,報導指出,因為美國擔心在亞洲經濟區內的影響力削弱,可能會透過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進行牽制。南韓財政經濟部有關人士透露,旨在協調亞洲地區貨幣政策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 M F) 的誕生, 也因美國的反對面臨困難。美國並不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元」三極化局面。因此,「亞元」的問世,將困難重重。


JP摩根:亞洲應大膽創立亞元

【大公網訊】美國投資銀行JP摩根31日呼籲:「中國及其亞洲相鄰經濟體應該把貨幣結合在一起,創立一種亞洲貨幣單位,並逐漸允許它對其他外部貨幣自由浮動。」

JP摩根香港新聞發言人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是一份由JP摩根研究部制定的研究報告。JP摩根在呼籲中聲稱,這一做法將減少全球失衡現象,允許亞洲國家在不失去競爭力的同時加強其貨幣,並促進地區的穩定。

近來亞洲地區貨幣受到了越來越大的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升值壓力。本周即將召開的七國集團(G7)會議上,人民幣以及其他亞洲貨幣將面臨美國和歐元區政界人士的壓力。

這份報告的合著者之一薩特爾說,如果美元對人民幣貶值20%,中國將蒙受的資本損失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相當於一場「嚴重的」銀行業危機。此前,已經有多位中國學者和官員表達了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太快會導致銀行業危機的擔心。

JP摩根表示,亞洲經濟體應該採取更大膽的做法,成立區域性(貨幣)集團。這種集團將使亞洲各國貨幣可以自由地在世界舞台上走強,同時又避免讓其中任何一國喪失區域內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JP摩根的研究建議把日本排除在該提議的匯率機制外,取而代之的是,設想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安排。JP摩根的概念將複製歐洲的匯率機制,即把亞洲貨幣相互交易價格限制在一個交易區間內。

著名的亞洲貨幣推動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莫西仁教授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在世界經濟局勢動盪不安,美元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亞洲貨幣顯得七零八落,亞洲國家也應該考慮歐洲的做法,建立一個共同的最佳金融系統,化解因美元波動帶來的金融風險。」

「內部貿易漸成主導,這是亞洲國家走到一起的理由,歐元升值成為歐洲內部貿易率提升的動力,而美元貶值也必然成為亞洲地區經濟整合的新動力。」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採訪時表達了對這一建議的肯定。

他表示,現在亞洲國家之間的內部貿易超過50%,在新增貿易中估計超過70%,在這種情況下,亞洲彼此之間的貿易結算仍然主要使用美元,外匯儲備也是用美元。現在美元不穩定,如果繼續貶值,對亞洲國家來說是最大的傷害。

王建表示,人民幣的穩定是其在亞洲貨幣體系中掌握話語權「最重要的砝碼」。他強調,「人民幣不動,其他貨幣也不敢動,這使得人民幣佔據著一定優勢。」

「現在中韓貿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的量已經相當大了,中越邊貿早就使用了人民幣,從趨勢上看,一定是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貿易開始以人民幣結算。」王建說。


彭淮南倡亞元 學者不看好:終將被人民幣所取代

2009年7月8日 17:52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一直提倡亞洲國家應推動成立亞元,雖然彭淮南也坦承這只是一個遠景,而且比成立歐元更困難,仍有漫長的路要走,不過,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學院院長段錦泉8日認為,成立亞元各國須放棄主權,光中國及日本就不可能這麼做,反倒是不靠貨幣統一的準亞元模式較可行,只是如果中國、日本不加入,恐怕還是無法實現。

曾任央行副總裁、現任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理事長許嘉棟則表示,近年來人民幣一直在提升其國際地位,更被視為未來可與美元抗衡的貨幣,即便現在人民幣仍有許多問題包括外匯管制等,但他認為,未來人民幣就可扮演準亞元的角色。

段錦泉則表示,人民幣要成為國際主要貨幣中長期來看有其困難度,即便未來人民幣成為際貨幣,在此之前,準亞元仍可成為與美元抗衡的過度貨幣。

段錦泉進一步說明,亞洲對於美元過度依賴,根據Masahiro Kawai指出,東亞各國跨區交易占總交易量的比重從1980年的37%成長到2007年的54%,也因此,即使亞洲沒有做錯任何事,仍因美國爆發金融風暴而受到牽連,

因此,他認為,亞洲需要一個美元替代物,只是對於不少人提倡亞元,也包括央行總裁彭淮南,段錦泉認為,亞洲貨幣聯盟各國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放棄主權,至少中國及日本就不可能放棄主權,加上當前不同亞洲經濟體,採用的外匯模式大相徑庭,因此,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亞元。

不過,段錦泉認為,不靠貨幣統一的準亞元模式卻是可行,要想成功,東亞地區的主要經濟體必須在跨區域交易時使用準亞元,讓它成為和本國貨幣雙軌運作的法定貨幣,並建立準亞元公債市場,並透過雙邊擔保協議,創造AAA級的準亞元公債。

對於準亞元的提議,許嘉棟則認為,這是一個創意構想,但不是任何國家都可以加入準亞元,至少該國貨幣必須獲得大家的信心,才願意持有,現在大家對亞洲貨幣較有信心的就是日圓及人民幣,而且目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即便現在人民幣還有許多問題,例如外匯管制等,未來人民幣有扮演準亞元的潛力。

段錦泉也不諱言,如果日本及大陸無法加入,準亞元確實也不可能實現,只是在人民幣還無法成為國際貨幣與美元抗衡之前,準亞元可取代人民幣與美元抗衡的過度方式。


亞元的未來不是夢

鉅亨網雜誌 發刊日期:2009.07.14 文:謝明明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關於建立亞元的一席話,使亞元的議題近日來廣被討論。一向謹言慎行的彭總裁,竟然對這個尚極為遙遠的夢想表示意見,難道亞元之夢已然成熟?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是於六月七日接受台北大學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致詞時,表示亞洲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若能建立共同區域貨幣,像歐元一樣,使用亞元,可降低成本,促進經濟成長,亞洲小型經濟體也可因此免受國際禿鷹攻擊。

彭淮南認為,台灣及亞洲許多國家,因經濟體較小,匯率常被國際熱錢左右,假如亞洲國家中,經濟發展程度相近、彼此間貿易及資本交易較多的亞洲國家成立共同通貨區、使用亞元,不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成長,小型經濟體的貨幣也不會成為國際禿鷹攻擊對象。

彭淮南不是第一位倡議亞元的人,他也不是第一次倡議亞元,在亞銀年會中,他即曾多次倡議推動亞元。但是,在全球金融風暴尚未平息,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三月下旬G20集會之前提出超主權貨幣之後,彭淮南繼之發表了亞元的看法,顯然全球金融倫理正在經歷「創造性破壞」中,未來如何發展,十分值得關注。

亞元先驅-亞洲貨幣單位

所謂「亞元」(asian dollar)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十年前,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倡議的「亞洲貨幣單位」(Asia Currency Unit簡稱ACU)。

「亞洲貨幣單位」可視為亞元概念的先驅,這是一種表現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值的貨幣單位概念,以東南亞國協十國及中日韓三國貨幣,依據參與國的幣值、國內生產毛額等指標加權,制定一個「虛擬貨幣」。

「亞洲貨幣單位」事實上是一個學理上的貨幣單位概念,功能類似國際貨幣基金(IMF)特別提款權(SDR),僅是一個計價單位,並非可實際交易的流通實質貨幣。其主要目的,在於協助發展區內債市,促進亞洲各國的貨幣合作。

隨著歐元區的建立及運作,ACU的概念,逐漸演變成「亞元」的初步構想。2005年8月間,中、日、韓三國財政部長在「中、日、韓三國匯率合作國際研討會」期間,舉行非正式會議,會中即對解決東亞國家過度仰賴美元資產可能導致的危機,提出建立東亞共同貨幣的構想,並委由亞洲開發銀行研究策劃。

2006年初,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敦促其區域經濟整合部門主管河合正弘著手研究。2006年第一季,亞銀區域經濟整合部門提出「亞洲貨幣單位」的構想。

台灣雖然非東協會員國,也沒有在「東協十加三」的陣營內,但由於台灣在東亞地區的重要地位,若成立亞元區,預料台灣自不會被排除在外。

但是,貨幣涉及國家主權,也涉及經濟活動及財富擁有,任何國家都無不小心翼翼。亞元的構想,立即遭受美國、歐盟等強權的阻撓。

2006年亞銀印度海德拉巴年會期間,美國及歐洲等國理事即表示,ACU屬仿貨幣統合議題,亞銀是一區域性的開發銀行,應專注於開發銀行的業務,反對亞銀繼續規劃ACU的議題。

因此,2006年亞銀年會後,亞銀停止議題的研究策劃,但亞洲區域內某些學術研究機構,仍不時提出相關研究報告。

理想與事實有很大的距離

亞元的構想固然立意甚佳,但是,理想與事實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成立亞元,有其主觀與客觀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均非短期可以解決,因此,除非全球金融與經濟發生十倍於此次金融風暴的衝擊及天翻地覆的變化,否則,亞元的成立,仍將停留在概念與構想的階段,要真正實現,將仍是一段迢迢的漫長之路。

首先,就主觀情勢而言.要成立一個區域內的共同貨幣,必須區域內的各個國家,其經濟、文化背景相去不遠。亞洲主要國家,政治、文化、經濟背景差距甚大,即使是東協十加三,也有很大的內部差異。


學者倡華夏共同體 抗衡美歐  整合9國家地區 建立統一貨幣流通自由貿易區

2012-7-10 08:10|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3| 評論數: 0

中國崛起,已改變世界經濟版圖,更在東亞區域影響力執牛耳。大陸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在中國開放新階段高峰論壇倡議:成立「華夏共同體」,整合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越南、南韓、北韓、蒙古總共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統一貨幣流通的自由貿易區,與北美、歐盟抗衡且三分天下。

中國開放新階段高峰論壇6日在清大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等機構的學者,就「WTO多邊開放與區域經濟合作」主題進行討論。

盼打破發達國壟斷

鞠建東發言倡議「華夏共同體」,計畫先從台灣和大陸經濟整合著手;然後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再架構自由貿易,進而統一貨幣;最後階段是擴大整合新加坡、越南、南韓、北韓、蒙古,總計有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

鞠建東指出,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制度等壟斷,和對中國技術出口的管制,存在嚴重結構性扭曲。因此「華夏共同體」就是建立經濟共同體,實行貿易自由、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進而統一貨幣,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

鞠建東表示,中國加入WTO後已成世界貿易大國;實施開放政策來,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的占比,從1978年的0.66%增長到2010年的8.8%,中國已是東亞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而東亞區域經濟實力也足以和美國、歐盟抗衡,在世界經濟各據一方。

但清大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心主任、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認為,雖然東亞一體化成為新熱點,但華夏稱謂恐難為其他國家接受。

針對華夏共同體的構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林桂軍認為,亞洲一體化是市場力量推動下的自然進程,亞洲有非常完善的生產網絡,且對中國依賴度較高,在亞洲一體化繼續推進的同時,亞洲和外部市場仍將保持非常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

另外在論壇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盛斌則提出了包含企業、產業、區域、國際生產體系在內的「鑽石模型」,也就是主張貿易政策重心應從關注邊界貿易壁壘的第一代貿易政策,轉向貿易自由化的第二代貿易政策;外商投資政策應從激勵措施轉向商業便利措施;地方和區域發展政策重心應從要素和市場競爭轉向資產與商業環境競爭。

網民正反意見各半

針對學者倡議成立華夏共同體與歐美三分天下,和訊網進行了即時網路民調,有68.09%網民認為不可行,占最多數;而認為可行會成功的僅占25.53%。不過,對有否必要成立華夏共同體,支持和反對的意見則旗鼓相當,都在44.68%,另外近一成表示沒有特定立場。


美學者:20年內中國將主導世界  2030年經濟總量接近全球生產總值的1/4 美僅中的一半

2012-7-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2| 評論數: 1

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美國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在新著《大預測》中預測中美競賽,未來20年中國將會取得絕對的經濟優勢。他按照購買力平價推測,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接近全球生產總值的1/4,相當於1950年的美國;而美國將只占12%,僅為中國的一半。即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跌至4.9%,這一預測也不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

《紐約時報》中文版昨天刊登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學者田方萌以「中國將在20年內主導世界?」為題的書評。

將擁IMF最大投票權

他說,英文版名為《天蝕:生活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陰影下》一書的中文版《大預測》在今年5月分出版。在英文版的封面上,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握手言歡,只不過前者上身前傾30度,似乎對後者甚為恭敬。

作者薩勃拉曼尼亞在《大預測》中,構想2021年中國主導全球經濟的一幕。那時中國已經擁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大份額的投票權。為了緩解美國面臨的經濟危機,新任總統不得不與IMF的中國總裁簽下一份協議,在緊急融資3兆美元的同時,承諾美國將遵循一系列限制條款。薩氏以史家的口吻總結道:「世界主導權的交接儀式業已完成」。

薩氏在書中舉出決定經濟表現的六大因素:整體資源、軍事實力、財政實力、外部融資、貿易和貨幣。他在自己構建的「經濟主導指數」中只保留了資源、貿易和外部融資,並認為其餘因素很大程度上由這三項決定。儘管承認軍事實力構成經濟實力的主導因素,他還是以大師的口吻談到:「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或是支撐起二者的,則是經濟。」薩氏強調,2020年中國的進口額將達到美國的一倍半,那時中國就能夠通過市場准入左右自己的貿易夥伴。

中國擁有比美國大3倍的人口規模。人口眾多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發展的阻礙因素,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條件下,人口也可轉化為國力優勢。只要中國的人均產值超過美國的1/4,前者的經濟總量就會大於後者。薩氏甚至聲稱,就購買力平價而言,中國在2010年已經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崛起後 超級而不富裕

薩氏也承認中國崛起後的一大特徵是「超級而不富裕」,這意味著政府不得不將更多資源用於治安扶貧等國內事務,而少用於軍事和外交支出,更缺乏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軟實力。

《華爾街日報》稱薩氏為「全球一流經濟學家」,他自然對宏觀統計數字瞭若指掌,卻也容易被這些數字所蒙蔽。經濟規模的確重要,可還不足以取得主導地位。中美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然而中國的科技人員依然追隨著西方的前沿研究。除非美國像納粹德國那樣驅逐大批科學家,中國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