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勞世代!財報決定員工去留 員工忠誠度下滑 企業營運成本增
作者: 鉅亨網楊琇羽 綜合外電報導 | 鉅亨網 – 2012年5月20日 上午12:06
馬克思在 1844 年的《哲學和經濟學手稿》當中,陳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被物化以及對工作的疏離感。來到 21 世紀,勞動的疏離再度上演,員工忠誠度下降,人員流動率高,組織有形與無形的損失增加。到底是怎樣一個時空背景,造就這項公司視為經營危機的現象?
美國大都會人壽(MetLife)在今年 3 月發佈一項職場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員工忠誠度來到 7 年來最低,平均每 3 位員工當中就有 1 人正計劃在年底前轉職。Careerbuilder.com 在 2011 年也發佈一份職場調查,當中顯示高達 76% 的全職員工正在積極尋覓新工作,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出現,就會提辭呈。有研究甚至指出,每家公司平均一年就會有 2 成以上的人離職。
無論何者的數據較為真切,這些報告皆指向一個現象:員工與其工作之間的疏離感愈來愈深,而造就這份疏離感的背後原因,包括在景氣衰退時企業不顧員工感受與年資而大舉裁員、片面削減員工福利、教育訓練、升遷機會等。然而當員工的忠誠度衰退,組織將面臨難以預料的傷害。
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Adam Cobb 對職場員工忠誠度降低,提供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使然。Cobb 表示:「當談到工作忠誠度,雇主必須思考這是基於一個互惠的原則,資方對員工真心以待,員工多會以高忠誠度回報。然而現今工會衰頹,勞資關係往往失衡,資方擁有極高的權力與決定權,勞方相對弱勢。」
Cobb 教授補充,企業勿對「忠誠」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企業可以更照顧員工,員工較難有跳槽的念頭。Cobb 指出,這 30 年間,公司文化出現了重大改變,自此之後深深影響勞資雙方的互動關係。1980 年代前,經營不善的公司裁員並不稀奇,但 80 年代後,營運正常的公司甚至也加入裁員的行列,這其中最大的原因,Cobb 直指,就是為了財報和股價!
企業裁員風氣盛 員工忠誠度減
Cobb 教授表示,每回公司發佈人事成本削減消息,都會在聲明中異口同聲稱這是為「股東長遠利益著想」,這讓賺錢的企業將大舉裁員合理化。然後,不少企業也把撙節支出的對象擴大到員工的法定退休金儲蓄計畫,並將健保成本轉嫁給員工負擔。
華頓商學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 Peter Cappelli 也持勞資雙方互惠的觀點,來解讀現今職場忠誠度下降的現象。Cappelli 指出,多數雇主視員工為短期人力資源,只要員工的貢獻度降低,就可能被雇主拔掉,或是以減薪與工作量加重來因應。這樣的氛圍下,難要求員工不思考更好的選擇。
忠誠是什麼?
位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忠誠度研究中心,定義忠誠是「員工要致力於協助組織成功達成目標,並相信在這個組織下服務是最棒的選擇。…因此員工不會積極向外尋找新工作,或當有新工作邀約,也不會心動。」
華頓商學院另一位管理學教授 Matthew Bidwell 認為忠誠這個字有二個意義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員工視個人利益與雇主利益休戚與共,另一個層次是雇主視員工的利益為己任。然而,Bidwell 認為現今資方多強調員工要忠誠,卻不斷忽視員工的利益,員工的忠誠度打折在所難免。
外界常有一種迷思,就是企業的正式員工,忠誠度必然高於短期約聘的員工,Bidwell 教授卻指事實不然,受訪公司表示兩者忠誠度沒有不同,兩者與組織的關係同樣愈來愈疏離,這也是為何有人稱現今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愈來愈低。 (接下頁)
市調公司蓋洛普(Gallup)人力管理專家 James Harter 指出,員工之所以認同組織,主要是因為他們相信組織會以員工的利益為最大考量、注重員工職涯發展、給予員工成長的機會。而員工對組織的認同,管理主管的角色至為關鍵,尤其是指團隊主管與員工互動良好的程度。
另外幾項能夠提升員工忠誠度的要素,除了組織對員工的尊重、與管理主管善於帶人外,組織對員工工作表現評估的公正性、以及組織內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是重點。因此,即使薪資遜於同業,倘若組織內員工之間關係良好,員工也會因為考量離職後對其它同事或主管造成的負擔而會思忖再三。
組織普遍提供什麼樣的獎勵留才?
股票選擇權、限制型股票與退休金是公司留住員工的方式。但華頓商學院的會計學教授 Wayne Guay 不認為這些遞延薪酬與員工忠誠度之間有絕對的關係,但同意這些措施可以降低員工流動率。
Guay 教授指出,確定給付退休金制在過去一直是企業留住員工最重要的做法,可惜的是,現今仍提供穩定退休金的公司已不多。大部份的美國公司只參加國家的 401(k) 退休金制度,在這個制度下,退休金帳戶投資風險由參加的員工自行承擔。401(k) 計畫具有延續性,不因跳槽至別家公司而受到影響,故員工若要離開一家公司,更能無後顧之憂。
股票選擇權發放一向被認為是留住員工的方式之一,也是獎勵員工努力工作的另一種作法。然而 Guay 認為這種獎勵作法只對高階員工較有激勵效果,但對低階員工則否,主要是高階員工的行動或決策對公司股價的影響較大。
員工忠誠度變動的其它時空背景
全球化現象,在員工忠誠度也扮演了一定的影響力。由於現今員工認知到企業不再保障終身僱用,所以他們會更無後顧之憂地接受在國外工作的機會。此外,社交與商業網絡的蓬勃發展,加上資訊快速流通,皆讓員工比過去 10 年和 20 年,可以更快地在其它地區或其它產業找到工作。
員工忠誠度對組織的影響
回到企業主會關心的問題。員工忠誠度可以被量化嗎?若可,則員工忠誠度增減會如何影響公司的表現?
倘若一位員工忠誠度非常高,總是將公司的利益擺優先,則這樣的員工會為公司帶來的效益有多高?可能很高,但這難用金錢去衡量。
華頓商學院 Cobb 教授指出,有些員工能力難以取代,一旦其忠誠度降低,則這些人離職可能會是組織的一大損失,另外,若員工忠誠度低,則其對組織的負面評論可能會影響到客戶對公司的看法,進而影響公司形象或業績。
至於較具體的企業損失,美國《時代》雜誌引用數據預估,管理階層或具有專才的員工若離職,公司往往要耗費高於這些員工年薪 1.5 到 2 倍不等的成本,重新尋覓與訓練合適的人接替。至於低階員工,公司則要耗費其年薪一半的成本,重新尋覓並訓練新員工上手。
Cobb 教授強調,要維持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組織的態度與勞資關係還是關鍵。如果組織對員工並非以誠相待,便難要求員工對組織忠誠。
「占領華爾街」行動內部分崩離析 無政府也無目標 他們還能做什麼?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2012-08-30 14:30
以反抗大型企業貪婪與社會不平等為訴求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將滿周年,行動人士計畫於 9 月 17 日舉行遊行集會阻斷紐約金融區交通,並包圍紐約證交所。《彭博社》報導,他們還計畫帶手銬至現場,讓公民逮捕銀行家。
去年 9 月,「占領華爾街」活動從行動人士進入華爾街示威展開,類似的集會活動在全球各地均有人響應。美國的示威者們在紐約曼哈頓的租科蒂公園 (Zuccotti Park) 紮營持續抗續,11月遭紐約警方驅離。
組織活動的行動人士表示,今年抗議者們已經動不太起來。報導指出,4 月時活動的紐約市總會已經因為內部的意見糾紛、效率不彰、成果微小而難以運作;組織的基金也被凍結,因為他們要留一些資金保釋被逮捕的活動人士。其中一位活動人士表示,抗議運動已逐漸僵化,要維持人們的動力和革命情感也有困難,他認為,人們的熱情已燃燒殆盡。
雖然近來關於銀行的醜聞案仍持續不斷,如巴克萊銀行 (BARC-US) 操縱 Libor 利率、 匯豐銀行 (HSBA-US) 涉及洗錢、摩根大通 (JPM-US) 交易虧損 58 億美元等等,但這些消息已難再激起抗議人士的憤怒,反對的動能很難持續。
活動人士對於今年的規畫是「製造混亂」。他們將把抗議者分成多組在各路口間移動,並預留足以發放食物或醫療服務的空間。報導中有一位 25 歲的參與者強烈表示,許多人都未體驗過貧窮和不便的感覺,而他一點也不同情披著中產階級外表的人。
在加入「占領華爾街」活動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社福工作講師的 Paul Getsos 指出,目前活動人士所面對的核心問題,是他們該推翻資本主義,還是以不同的情感打動其他也想改善這個社會的美國人,「這個運動要以深刻、有意義的方式對 99% 民眾做出訴求,還是對激進狂熱分子做訴求?」
報導也披露,協助紐約市總會進行會議的志工說,會議中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金錢的運用分配,而沒有討論到冀求改變的目標或方法。而原本能協助運動本身運作的「輪輻會議 (Spokes Council)」機制也已經瓦解。這個運動沒有運作核心,缺乏領導人、主要網站、管理總部、統一的募款機制,也沒有全國性的宣傳管道。曾有個工作小組企圖列出目前推行運動最優先的需要,但也沒成功。
其他的運動人士並不在意,他們認為運動的核心就是無政府組織,邊緣即核心的概念吸引了非常多無政府人士加入運動。他們也不打算碰觸選舉議題。雖然總統候選人羅姆尼 (Mitt Romney) 的競選資金有大部份來自銀行,但運動人士之一表示他們是要推翻政府,而非改革政府。
今年 69 歲的 Todd Gitlin 是1960 年代抗議團體「民主學生組織 (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總幹事,他指出,如果運動人士不能提出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主題,他們所想要的改變就不會發生,「它不會變成社會現實,只會是次文化的表現。」
千人再占華爾街 主教聲援被捕
2012-9-18 11:11| 發佈者: joehsieh| 查看數: 32| 評論數: 0 |來自: 中央社
「占領華爾街」運動今天1週年,近千人走上紐約金融區抗議金融大鱷,活動爆發零星衝突,數十人被捕,其中包含1名到場聲援的教會主教。
今天是「占領華爾街」運動滿1週年的日子,大清早7點多,就有不少抗議份子在大本營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附近聚集,計畫包圍紐約證券交易所所在的金融區。
抗議份子帶著標語,大呼口號,還有人高唱生日快樂歌曲,兵分多路從金融區四周逐漸向內包圍,並不時與警方圍起的人牆爆發零星衝突,至少有數十人遭到逮捕,其中包含1名到場聲援的主教派卡德(George Packard)。
「占領華爾街」運動發言人布瑞(Mark Bray)表示,占領運動已經進行一段很長的時間,也獲致基本的成效。今天是占領運動1週年,透過占領金融區各大出入口,讓銀行家無法進入工作,以向他們傳達不滿,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行為正在傷害美國民眾,甚至全球民眾,希望他們能放棄繼續這麼做,並加入占領運動,向金融大鱷抗議。
一名到場抗議的大學生鮑爾(Janna Powell)則表示,今天來的最重要目的是要抗議教育不公。她表示,因為學費高漲、學生貸款負擔過重,許多優秀的學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機會,或是無法完成學業,因此她希望透過占領運動,將她的訴求傳達出去,希望能給予更多人公平受教育的機會。
鮑爾也談到今年年底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她斬釘截鐵地表示,絕對不會去投票,因為民主制度已經被金錢腐化,候選人用金錢收買選票,而不是真正為民眾做事,所以她要走上街頭,用行動表達抗議。
[特派記者評論]“佔領華爾街”迎來一周年
朝鮮日報駐巴黎特派記者 李性勳 (2012.09.18 10:47)
紀念“佔領華爾街”運動一周年的集會17日在美國紐約舉行。一年前,示威者佔領美國紐約華爾街,抨擊極度惡化的青年失業率和令人絕望的兩極化背後充滿貪欲的金融資本。
“佔領華爾街”運動引發了不小的反響。各國政府在輿論壓力下著手調查金融公司的腐敗,讓很多人產生被剝奪感和挫敗感的超高額年薪也得到控制。事實上這些措施早就應該採取。左派知識份子喬姆斯基就“佔領華爾街”運動評價稱:“這是多數群眾對過去30年間的階級鬥爭的首次回應。”
對此,可以吹響勝利的號角,但是一年後“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場面卻非常冷清。紐約一周年紀念集會的參與者只有400多人。和一年前紐約1萬人、義大利羅馬10萬人的規模相比,這一數位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不久前,德國法蘭克福歐洲中央銀行(ECB)總部前的“佔領法蘭克福”營地也是在一片冷清的氛圍中被拆除。這是紐約、倫敦、巴黎等主要大城市中堅持到最後的抗議者營地。員警趕往現場拆除歐洲央行總部前的營地時,那裏約有60人。其中一半是對政治問題漠不關心的露宿者。據說,營地設立初期在這裏討論政治、社會焦點問題,但後來討論的主題變成了誰負責打掃。在此期間,青年失業率反而有所提高。“佔領”運動的參與者在過去一年裏似乎徹底感受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隔閡。德國大學生艾裏克•芬(音)說:“我們是政治門外漢。”
只有政治門外漢這樣?理想和現實的隔閡對於職業政客來說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法國總統奧朗德提出了投入財政創造青年工作崗位,刺激經濟並降低失業率的增長戰略。如果這是經濟學考試答案,可以得A學分。但他執政後,汽車製造商標誌公司決定關閉生產工廠,青年失業率超過22%。財政赤字規模擴大後,奧朗德迅速將經濟政策的方向轉向緊縮。作為奧朗德當選總統的頭號功臣,“佔領”一代因為對其感到失望而離他遠去。奧朗德執政4個月後支持率已經跌至30%,面臨嚴重的領導力危機。
韓國政界是例外嗎?參加大選的候選人們都想通過擴大正規職和提供社會保障等“標準答案”獲得“佔領”一代的支持。感覺他們立刻就會創造出高質量的工作崗位。但實際上,明年經濟增長率能否達到3%都很難保證。受歐洲經濟的影響,出口也萎靡不振。這就是現實。希望和安慰留給那些自詡為社會導師的人去做,政客應該更實際一些。如果不立足于現實,只是在理想的驅使下制訂政策,那麼無論是誰都會為此付出代價。當總統選舉結束後意識到自己被騙的那個瞬間,“佔領”一代發洩憤怒的對象將不是金融公司或大企業,而是政界。
OECD報告:貧富差距是拖累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
關鍵評論網 TNL香港編輯 2015/01/07 發表於 • 國際 • 網摘 • 財經
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報告稱,財富不平等成為阻礙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元凶,相較鼓勵財富積累和容忍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是推進經濟繁榮的應有之義。
新聞編輯:Catherine Chen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近期一份報告指出,貧富差距愈大,就愈拖累整體經濟成長。
報告分析了21個成員國(基本為高收入已開發國家)自1990年到2010年的經濟狀況,發現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是造成紐西蘭、墨西哥、英國、美國、芬蘭、挪威、瑞典和義大利,錯失經濟發展機會的主要原因。
報告稱,貧富差距會限制了下一代的發展機會,換言之,窮父母的孩子獲得優質教育的機會微小,長遠而言會拖慢經濟發展。
OECD成員國的貧富差距如今達到了近三十年以來的峰值。自1980年代至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風靡一時,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平等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一個中心思想是只要有錢人收入增加,他們就會將錢用作投資或消費,間接帶動市場及社會各階層受惠。於是在經濟差的時候,減收富裕人士稅款,就有助經濟發展了。這種別稱「涓滴效應」的解釋,一度使許多經濟體將貧富差距視為理所當然。
而如今OECD報告指出不平等恰恰是阻礙經濟發展的元凶。最嚴重的例子是曾經被視為最公平社會的紐西蘭,據衛報報導,紐西蘭將收入最高群體的稅額減半,又大大削弱普通工人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權,導致成千上萬的人丟掉了工作,轉到海外尋求發展機會。在這些因素下,紐西蘭在1990至2010年間損失了潛在經濟成長達15.5個百分點。美國、義大利和英國也因貧富差距問題失去了6至9個百分點的潛在經濟成長效益。
報告認為,要解決不平等的問題,政府不僅應當促進教育公平,還應推進更為公平的勞工政策、更好的兒童政策、更完善的勞動保障系統,並強調運用稅收等再分配手段實現社會公平。
然而《彭博商業周刊》指出,有數據顯示「提高稅收能促進公平」這一泛泛的結論經不起推敲。例如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現存的稅收和財富分配系統並沒有減輕不平等狀況。比起全面加稅,徵收正確的稅種,以及錢用得其所或許更為關鍵。
新聞來源:
Trends in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OECD)
How inequality made these Western countries poorer(The Washington Post)
Revealed: how the wealth gap holds back economic growth (The Guardian)
Why Raising Taxes Won’t Fix Global Inequality (Bloomberg Businessweek)
核稿編輯:周雪君
- May 22 Tue 2012 15:28
失落的勞世代!財報決定員工去留 員工忠誠度下滑 企業營運成本增; 佔領華爾街;「占領華爾街」行動內部分崩離析 無政府也無目標 他們還能做什麼?貧富差距拖累經濟成長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