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經濟奇蹟的祕密

2012-5-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盧葦/整理

誠如人們已然感受到的那樣,財富爆炸只是中國鍍金時代前最為耀眼的那一部分,在它的另外一面,則是中國社會一幅灰暗的圖景。就像我已經指出的,中國的超低成本優勢乃是國家透過其行政權力將成本從企業及政府那裡轉移出來而一手塑造的。

然而,成本不會自動消失,它到哪裡去了?答案是:社會。或者更加準確地說,它進入中國絕大部分家庭的福利損益之中。

考察低成本優勢的方方面面,這種轉移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在巨富不斷冒升的背後,是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在新的國營寡頭重新崛起的背後,是中小企業的利潤損失及家庭部門的福利損失;所以,在銀行巨頭攫取壟斷暴利的背後,是被迫忍受負利率的儲蓄者的財富縮水;在土地產業飛黃騰達的背後,是中國農民遭受的悲慘剝奪。

同樣的原因,在甩掉了教育、醫療等義務而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也因此變得無比亮眼的背後,是廣大居民越來越深重的財務負擔;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背後,是無法忍受的環境質量及敗壞之極的食品安全。從這一組組幾乎互為因果的現象之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鍍金時代的真正底蘊。一句話,中國的鍍金時代,是以中國社會的崩潰為代價的。

在很多年以前,我引入「竟次」一詞來解釋中國經濟。我的意思是說,中國經濟奇跡的祕密實際上是將工商業及社會運行的文明底線不斷向下推移。顯然,中國經濟發展成本不斷向社會轉移的過程,正是這種竟次模式的集中體現。

表現在經濟現象之上,則是經濟學家口中唸唸有詞,政治家念茲在茲的所謂各種失衡。實際上,任何所謂經濟現象都是有其社會及政治起源的。基於此,我曾斷言:看得見的經濟牛市有多大,看不見的社會崩裂就有多深。不幸的是,在主流的思想視野中,這種社會崩裂始終沒有被「看見」。

訴諸常識,我們應當瞭解:國家及企業是離不開一個作為其基礎的社會的。如果社會遭到破壞,國家及企業又何以為生?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社會無力繼續承擔這種成本轉嫁的時候,或者說當社會無法被繼續壓縮的時候,這種竟次模式就無以為繼了。

這就是說,中國的鍍金時代之中,蘊藏著極其強大的自我裂變力量。但誰也料到,裂變來得如此之快。2008年,金融危機來了。沒有人意識到,鍍金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摘自共識網2012-5-17,作者袁劍)


勤勞是中國奇蹟的根基

天則經濟研究所 茅于軾 蘇東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2年08月23日 06:18 AM

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成為過去三十年間世界的一個奇觀。但這一經濟奇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並沒有達成共識。

現今頗為流行的,以各種五花八門的理由,說中國的經濟制度好,是很難成立的。固然和毛澤東時代相比進步是巨大的,但是和其他國家比,中國制度上的缺陷非常明顯——但是增長率卻遠比它們的高。

比如,中國仍然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政府財政供養人口,這些人工作效率很低。其次,國有企業仍然在整個中國經濟中佔有很大份額,並始終受到政策層面的巨大優待,雖然這些國有企業的效率有了巨大提升,但相對私有企業而言仍然是低的,其真實競爭力完全不能令人樂觀,也大大降低了中國的經濟效率;中國還依舊存在大量莫名其妙、不開放的管制措施,許多領域私有企業如要進入要麼完全不許可,要麼需受到嚴厲的審批;私有企業,特別是在中國競爭力最為強大的,草根的民間小型私有企業依舊受到大量歧視和限制,而且這些歧視以及限制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傾向,以至於發生了大量被稱為“國進民退(國有企業吞併了大量私有企業)”的現象;中國對私有產權的保護仍然是不完善不徹底的,到處都能看到大量的、甚至是明目張膽的侵犯私有產權的情況,常常是與名目繁多的管制措施一起存在;儘管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比較靈活,但2008年出臺的《勞動合同法》還是惡化了勞動力市場的彈性。

既然經濟制度並不足夠好,那為什麼中國仍然能夠創造出令世人驚歎的經濟奇蹟?

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從民族性的角度來思考中國的經濟增長。

馬克斯•韋伯在其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讚揚了資本主義最初形成時期人們的辛勤奮鬥和節儉的精神,並將這種精神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認為,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職業視為自己被上帝選擇獲救,自己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增加上帝榮耀的“天職觀”,勤勉工作,減少享樂,在經濟活動中工於算計,積累財富等,這些特質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興起。一直有種觀點,美國之所以能夠獲得今天這樣偉大的成就,與這種勤奮節儉,並且追求冒險的資本主義精神有很大關係。然而發展到今天,在普通美國人身上,這種傳統、本始的、純粹的、勤奮而且節儉的資本主義精神比過去少了。

但是這種精神在當今中國人身上卻體現得淋漓盡致。不誇張地說,當今中國人最勤奮和節儉,最具有吃苦精神,最聽話和守紀律。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人還最渴望獲得財富——實際上,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民像中國人這樣,很多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發財發財!”類似“成功學”這樣的指導人們發財的東西,在有中國人的地方總是最走紅,而在其他國家卻不會這樣。

另外,中國人還有喜歡變通,不太講究規則的特點,當然,這一特點並不全是優點,正如很多人所說,還是很大缺點,但這恰恰使中國人總是能夠在重重管制制度的縫隙,找到一條可以變通的道路,使得中國人可以繞過許多的管制束縛,即所謂的“綠燈亮了趕快走,黃燈亮了搶著走,紅燈亮了繞著走”。也就是說,正是有了這條特質,使得中國人克服了很多制度上的缺點。

關於中國人的勤勞,能舉出太多的例子。比如在改革開始時,浙江人遠涉黑龍江、新疆等地,從事補鞋、彈棉花這類蠅頭小利的營生,都能獲得成功。而今他們中多數已經成為開拓性的企業家。在中國到處都能看到這樣的創業者:他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日,對工作充滿了外人難以理解的熱忱。在打工者中間自願加班的人的數量和比例為當今世界第一(這常常被某些民權分子攻擊為“血汗工廠”)。事實上,在中國曾經發生過要求增加加班的遊行。

中國人的這種勤勞不僅僅只存在於某一個特定的階層,而是在普遍的國民群體上都有體現。在實際工作中,中國工作者的工作狀態、專注態度、努力程度,都非常令人尊敬。中國工人是世界少有的聽話、順從、工作認真、勤勉、同時又有主動性、有責任感、而且沒有多餘要求的工人。或許,很多中國人不太懂得享受生活,中國人的生活情趣也並不高,但努力賺錢發財這樣的心思在世界上沒幾個國家的人能與中國人相比。

因為這種普遍的渴望成功發財的思想,使得中國人在思維方式、思想上與其他國家國民有很大不同。以前些時間在美國走紅的所謂“中國虎媽”蔡美兒教育孩子的方式為例,儘管爭議極大,而且在中國類似蔡美兒那樣嚴格的兒童教育方式,也並不普遍,但其育兒具有鮮明的取向和目的,卻是中國式的,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優秀、成功。這種鮮明的取向性在中國人群體中非常普遍,可以說是中國人普遍心態的反映。

“中國人過分勤勞”,這其實已經是各國對中國人的一種共同評價了。但在很多國家,這往往成為一種負面的看法——即認為中國人就像是一群只顧賺錢的機器。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一些國家的很多人都對中國人在工作時間之外繼續工作抱有極大敵視,甚至有政府勒令禁止華人商鋪在周日營業。

而與此同時,堅韌的“中國工人”卻又在很多國家贏得了巨大美譽。2009年,世界各主流媒體都認為,之所以世界能迅速走出當時的經濟危機,中國工人的貢獻排在了第一位。

這些評價,以及無數這方面的事例,都反映了當下中國人的這種特殊的精神氣質。

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競爭力,都是由單個經濟單位的競爭力所累加構成。正是由於中國有著比許多國家國民更勤勞的民眾,也就是說有著更勤勞、更進取的工人、農民、商人、工程師、企業家等,加上又擁有了較開放的經濟環境,產生了較為合適的經濟組織,中國就因此有了比其他地方更有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有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這些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是中國的產品和勞務總可以大量出口的原因,更是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本質上的因素。

曾有一名中國的企業家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他說,很多外國企業家都有一個認識:即當他想要進入一個新行業的時候,總是會先去考察一下這個行業裏有沒有中國的公司參與。如果沒有,他就會進,而假如已經有中國的企業了,那他就堅決繞過。因為,其他國家的企業,無論什麼樣的,哪怕實力再強大,他們都不擔心,相信自己的競爭力會很快超越,只有“中國的公司實在太難纏了。”

中國的經濟奇蹟肯定是多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並不是說僅僅有中國人的勤勞就一定能爆發出這樣的經濟奇蹟。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過去中國人一直都很勤勞,從來沒有改變過,但是在以前卻總是很窮,過得朝不保夕。後來中國的制度改變了,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道路,然後中國人便開始不停地變富了,並且創造出如今的奇蹟。

如果解說中國經濟奇蹟產生的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點,即中國人這種堅忍勤奮的精神,再加上遠較過去開明的市場經濟制度——儘管這種經濟制度還存在很大問題。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


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五鬼城

鉅亨網楊琇羽 綜合報導  2012-08-19  16:44

英國《BBC》報導,中國過去幾年驚人的經濟成長率背後,多如天上繁星的新樓房與地方建設是最大功臣。然而幾座象徵著地方榮耀與進步的雄偉建築物,完工數載後依然無人作陪,獨顯陰森。

愛爾蘭與西班牙也曾在景氣繁盛時猛力建設,然後在經濟衰頹後才驚覺發展過度,房市供過於求、地方建設鋪張浪費,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並形成獨特的景象。

中國擁有豐富勞動力,大量勞工投入樓房與地方工程建設。政府為刺激內需與維持成長,就得不停加碼建設,直到最後彈盡糧絕才肯罷休,因此也創造了二大問題,首先是餘屋過剩需求不足,其二是資金短缺或其它有土地糾紛的地方政府或業者只能半路喊停。

《BBC》還觀察,中國有不少宏偉的購物中心,裏面卻是空無一物,儘管如此,許多地方建設的腳步不曾中斷。英國資深投資基金經理人 Kevin Doran 解釋了這個現象:「中國每年有 7 至 8 百萬的人投入職場,因此政府必須想盡辦法創造就業機會,讓這些人有活可幹,也因此能幫助政府維持穩定及統治正當性。Doran 表示,10 年前地方大舉建設鐵路、發電廠、與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是為了增進生活水準與人民便利,如今許多建設只是為吸引更多的投資。  

全球投資管理公司 GMO 策略分析師 Edward Chancellor 在近期一篇評論文章中也指出,羅馬不是一天能造成的,但中國在過去十年,每兩個月能完成與羅馬規模相比擬的建設,而有些新興建設實屬多餘。《BBC》進一步研究後發現,中國國內有五大建設在完工後卻無人居住或鮮少使用,猶如空盪盪的鬼城矗立在地平線上:

雲南呈貢市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 Holly Krambeck 7 月在世銀部落格上貼文,指出雲南呈貢市是最經典的鬼城。這個地區有超過 10 萬套新公寓無人居住,許多道路、公車站、與政府大樓閒置不用。

呈貢市原先規劃目的是要抒解鄰近昆明市人滿為患的問題。昆明市人口近 650 萬,於是雲南開始在 2003 年規劃呈貢市成為替代城市,興建一座座高樓住宅,但由於地方政府規劃與宣導不佳,因此僅極少數昆明市民遷居至此,如今這些大樓多是空無一人。

意大利記者 Matteo Damiani 已在昆明工作七年,Damiani 曾多次造訪呈貢市,也記錄下這個地區空盪死寂的畫面,幾座大型廣場上只有巨型藝術品相伴。Damiani 整天下來,只見到少數學生、工人、以及警衛,其它什麼人都沒有。Damiani 表示:「呈貢市有一座大型體育場、一座豪華渡假中心、數座購物中心以及數百座高樓大廈,這些建築都已完工,卻遭閒置,是名符其實的蚊子館。據傳這座城市名列全亞洲最大的鬼城之一。

廣東東莞新華南購物中心

全球最大的蚊子購物中心,當屬位於廣東東莞郊區的 「新華南 MALL」。東莞人口 1000 萬,這座擁有 1500 個店面的購物中心理當迎來許多人潮,可是自 2005 年完工以來,這座購物中心就幾乎處於閒置狀態,主要是因為這座購物中心周邊連外道路貧乏,交通不便,東莞居民也不得其門而入。

原本購物中心開發商也努力過要改善交通問題,不過最後仍無功而返。根據曾造訪這座購物中心兩回的荷蘭籍部落客 Mathilde Teuben 說法,這個地方真是虛幻到難以想像,裏頭可以瞥見曾有少許商業活動的證據,幾張促銷海報還懸掛在商店外,但是裏頭幾無人煙。

諷刺的是,新華南 MALL 網站依然寫道:「這裏將見證中國商業史上的奇蹟!」 也許,業者樂觀相信,未來這座蚊子購物中心將有翻身的機會!

北京昌平仙境遊樂園

如廢墟般的昌平仙境遊樂園,位於首都北京市的北方。裏頭的迪士尼城堡和仿中世紀城牆已空無一人,當地農民在建築物間種植作物。

據《BBC》報導,九零年代中期,這座主題遊樂園開發商大喊要蓋出全亞洲最大的遊樂園,但最後因土地使用權糾紛而停擺。儘管如此,這座閒置的遊樂園仍吸引好奇民眾前來探險。

當地人民表示,這座遊樂園已成北京民眾 「另類」 的觀光景點,不時有學生、攝影師、與藝術家前來此尋找靈感,或體驗廢墟陰森的感覺。

上海泰晤士小鎮

充滿英式建築風情的泰晤士小鎮位於上海郊區,裏頭座落城堡、新哥德式教堂、鵝卵石街道、一間酒吧、以及英式經典房屋建築,英國歷史人物邱吉爾,或故事主角詹姆斯龐德、哈利波特雕像亦穿梭其中, 其中也可瞥見不少新婚夫妻前來取景拍攝沙龍照,沒錯,這裏是上海熱門的緍紗照攝影場景之一。

可惜的是,從 2006 年泰晤士小鎮開始營運迄今,店面大多閒置,周遭別墅空房率極高,即使有買主,頂多也把這裏當做渡假去處,並未長住於此,令這個地區顯得很荒涼,看起來就像一座鬼城。

天津于家堡新商業區 

上海有英式小鎮,天津則有仿照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商業中心,同樣的,這座商業中心也是人煙稀少。

天津開發商想要打造一個如同曼哈頓級的國際金融中心,並媲美上海的國際城市,于家堡新商業區正是天津官方與民間雄心壯志的具體表現。不過《BBC》指出,天津于家堡新商業區根本無法與上海相比擬。儘管天津地方政府也要趕流行,透過提供極優惠的稅收減免措施來吸引私募基金投資,但招商成果不如預期,許多辦公大樓處於閒置狀態。


陸專家:中華民族復興 完成62%  楊宜勇編製指數 由GDP等數據測算進程

2012-8-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中華民族復興也可用量化指數衡量?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編製了一套涵蓋經濟、教育、法治程度等「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已完成62%復興任務。專家表示,透過指數更能客觀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最近在北京主辦「第10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

法治程度仍須改進

大陸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會中發布1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報告;他編製1個名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指數,用科學量化來衡量當前中華民族復興的程度。

楊宜勇編製的指數,建立3級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來監測評價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

其中,1級指標為民族復興指數;2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6個方面;3級指標由GDP(國內生產毛額)與人口比重的匹配度、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人均教育年限、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森林覆蓋率、國際競爭力等29項指標構成。

楊宜勇表示,據2005年和2010年的數據對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進行測算,顯示2005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4644,即已完成46%的復興任務;2010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62%的復興任務,復興進程已超過一半。

不過,雖然指數顯示中華民族復興已逾6成,但大陸貧富差距、環境汙染、國民素質、法治程度等都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民眾實際感受恐與指數結果有相當落差。

楊宜勇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簡單的回復到中華民族古代曾有的輝煌,而是具有嶄新時代內容,至少包括下列5個方面。

首先是以經濟為主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人民生活水準基本達到現代化。第2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各領域整體協調發展,科技、教育、醫療水準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貢獻世界和平發展

第3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法治更加完備,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權益得到確實尊重和保障,社會秩序良好。

第4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最後是實現「祖國統一」,並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013年大陸經濟預測

2012-12-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巴曙松

預計2013年大陸經濟增速將較2012年小幅改善,實際GDP增速在8.0左右,比2012年全年7.8%的預期增長率略高0.2個百分點。從驅動因素上來看:居民消費增速較為平穩,亮點難現。投資增速預計和2012年基本持平,基建投資的加速和製造業投資的減速兩相對沖。增長改善的驅動力在於出口企穩和庫存回補。但介於國際經濟恢復滯緩,以及大陸國內製造業產能過剩,預計出口和庫存的恢復也難以帶動經濟呈現V字型快速反彈,全年回升幅度較緩。

預計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9-20%,較2012年小幅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約17%,較2012年回落5-6個百分點;基建投資約22%,較2012年回升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約20%,較2012年回升4-5個百分點。

在製造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這三大組成部分中,製造業投資增速在2013年繼續下台階將是確定性的。這是因為當前中國工業企業的問題已經從庫存的調整、終端需求的波動等短期因素,上升到資產負債表惡化和邊際資本回報下降等長期因素層面。與製造業投資回落相對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平緩回升。

進出口:預計2013年出口全年增長約12%,較2012年增速高3-4個百分點。進口增速約13%,較2012年高約7-8個百分點,但不能對回升幅度寄予太大希望。進口增速伴隨出口而同步回升,疊加國內補庫存需求,回升幅度大於出口。

零售消費:預計2013年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同比增速17%,實際增速14%左右。消費實際增速平穩。自90年代以來,大部分年分的實際消費增速都比較平穩。在中國經濟有外需轉內需的背景下,實際消費增速將逐年增加。

CPI:預計2013年CPI同比前低後高,全年約3.2%,物價整體運行平穩。其中食品價格或將於年底進入上行週期,非食品還將繼續緩慢走高。糧食的同比增速在2012年的7月已經到達底部,現已平穩回升3個月。豬肉雖然同比還是負值,但是亦於7月觸底回升,更重要是一個中長期的結構性因素,隨著新一屆領導人的上任,開啟新型城鎮化的時代,經濟結構加快調整,也導致經濟各部門間相對價格調整,將產生趨勢性成本推動力,最重要的會表現在農業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的價格快速上升。非食品類中占比全部CPI權重17.8%的居住類價格處於上升的通道中,特別是房租類;占比9%的醫療保健價格剛開始觸底回升。

PPI:2012年第四季工業價格指數已經出現環比正增長,企業的經營活動開始活躍,後期PPI將進一步回升;但是由於2013年全年的工業增長幅度有限,同時國內的需求增長相對溫和,2013年全年的工業價格指數回升力度較為溫和,全年在1.5%左右。

M2及新增貸款:預期2013年M2增速約13%。其中,新增外匯占款約1.3兆人民幣,占增量M2的10%,外生貨幣供給量繼續維持低位。新增貸款約8.3兆,基本與2012年持平,占新增M2比重約66%,低於2012年約70%的比重。相反,銀行對企業債淨融資約3兆,占增量M2的24%,比重將較2012年進一步上升。

(作者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