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我的文化情結

2012-5-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7| 評論數: 1 |原作者: (吳心越/江蘇)

一口氣讀完吳錦勳的《台灣,請聽我說》,講述國府遷台一甲子,「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60年」。17位台灣社會名人的訪談,星雲大師、林懷民、鈕承澤等,一大半都是大陸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其中個體命運與歷史和政治的洪流相互交纏,看得我幾度落淚。從228事件,到眷村的故事,到一次又一次社會運動與政治事件的衝撞,幾乎它的苦難多一分,我對這片土地的摯愛就多一分。

這是從我第一次讀朱天文的書,第一次看侯孝賢的電影就埋下的情結,那個「雨霧裡都是煤煙的港口,悲情城市」。

我的豆瓣裡,有個標籤叫台灣,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已,它還包括吳念真、楊德昌、朱天文、朱天心、胡德夫……他們所表達的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和信任,對土地深沉的眷戀,對日常生活東方式的靜觀和體悟,沒有一樣不影響到我對台灣的認知。

我知道我肯定在過度美化和想像,把那些大陸失落的價值投注於它,甚至把自己的失落投注於它,從每一個台灣人身上和每一個地點尋求和印證我的台灣想像。

在一個即將終結學生時代邁向所謂成熟持重的時候,竟能為一個地方和一段歷史激動、悲歎、感同身受。我形容自己的狀態是情感熾烈,思想無深度。我的確不再想用什麼視角「分析」和「透視」台灣社會,我甚至已經不再去關心士林王家的拆遷案,勞動節台北的遊行,雖然這本是一個來此學習的社會學交換生所應該做的。只是我不想用理性折損半點熱愛。

台灣是我的浪漫想像,我的文化情結,若我所有的遺憾,也不過是希望它變得更好。


我在台灣不孤單

2012-5-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豆芽菜/廣東.嶺東科技大學交換生)

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台灣青春偶像電影,我常被電影中滲透著的真實、努力、勇敢、倔強以及單純的友情所感動,我一直相信,台灣的年輕人是活潑上進的,是優秀的。

今年2月,初來乍到,很是失望。班裡的同學很冷漠,甚至對我沒有一絲微笑,回到宿舍,也是如此,和台灣室友打過一次招呼,就再也沒有任何交流。之前有大陸的老師就告誡過我,台灣學生多少是看不起陸生的。所以在台灣要少說話。難道電影只是電影,亦或是兩岸年輕人真的有代溝,做不成朋友嗎?我不相信。

第二周上課的時候,我開始主動和同學講話,小心翼翼的,怕提到什麼敏感話題。和室友也開始聊聊八卦,談談趣聞。漸漸地,我發現原來台灣學生對大陸很好奇,他們也會有好多問題向我發問。而且不是他們不想理我,只是他們習慣了不主動和陸生說話。我試著約他們,和他們一起玩,慢慢融入其中。

果真,我看到了他們身上具有的一些大陸學生欠缺的能力。比如獨立生活、自力更生的能力。幾乎研究所所有的同學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邊打零工邊上學,亦或是自己做點小生意來維持日常開銷及上學費用,有的甚至還要幫忙補貼家用的,他們很努力地堅持這樣的生活狀態且沒有怨言,我表示欽佩。當然他們也有不及大陸學生的地方,就是表達能力,與人交際能力偏弱。或許他們習慣自己的生活圈子,重視隱私吧。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我們的友情也與日俱增,我常常感受到被同學關愛的溫暖。3月底的時候,眼睛莫名其妙的腫了起來,一進教室,就被同學發現了,他們都很關心的「出謀劃策」。第二天一個同學給我帶來了眼藥水和一袋一袋的藥(大陸的藥都是整盒買,而台灣的藥都是按幾天的用量分為幾小袋,既方便又人性化),4天後,眼睛就恢復了。

誰料,4月時扁桃腺又發炎,同學又急忙帶藥給我,我真的感覺不好意思,可是他卻說,這是待客之道,你一定要在台灣健健康康的,不然我們會慚愧的。這樣的禮貌在這之前是我曾未遇到過的。我寧願相信是同學對我的關愛,讓我很快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在我一個人去台北遊玩的時候,不時會收到同學的簡訊,問候我,擔心我,不知我跑丟了沒有。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我從來沒有想過,在台灣我會得到這麼多同學的關愛,儘管某些地方有些許差異,但是兩岸同根同源,心靈總會是相通的。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曾寫道:「我們何其幸運無法確知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這樣的感覺真是奇妙,好想告訴所有我認識的人,我在台灣,我不孤單,這裡也有家的感覺,有關愛的滋養,我很好,很快樂。


大陸PK台灣 孰富孰窮?

2012-5-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61| 評論數: 1 |原作者: 江屏宣/國立暨南大學交換生

沒來台灣之前,很多曾經到台灣旅行過的長者就告訴我,那裡遠遠沒有我設想的好──沒有像大陸一樣高高的樓房、雄偉的機場、昂貴的跑車……「他們比較窮」。

來到埔里後,我發現街邊的樓房的確是不同於大陸的「方方正正」,它們是又長又窄的「筒子樓」,乍看有幾十年的歷史,似乎每座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傾訴。「騎樓」在這裡也是隨處可見,多半停著陳舊轎車,其中不乏老款的「Benz」和「寶馬」……整座小鎮散發的並非是長者們所說的貧窮氣息,而是一種類似18、19世紀歐洲小鎮的古樸。

由於地域差異的因素,我不能判斷「窮人」與「富人」,──依據「騎機車」或「開轎車」?住公寓或住「筒子樓」?……這些標準對我而言是一種「思維慣性」──大陸的判斷標準似乎不能適用台灣的社會。

去埔里鎮上多次,我偶爾會看見一輛「寶馬」停在街邊,這對此時的我而言頗為驚訝:「埔里原來也存在新款豪車。」但我也沒覺得開舊車的人們是窮人,因為這與金錢無關,而關乎生活理念──「務實」的生活態度。這恰恰是現階段我們大陸欠缺的,我們的「新富階層」喜歡通過大手大腳地購置奢侈品來滿足自己的精神空虛,他們可以提著滿滿一袋子的現金去法國香榭麗舍大街狂買LV、香水、紅酒……以至於將一種「品位」買成了一種「炫耀」。

以此觀之,大陸PK台灣,究竟孰富孰窮,大概已見分曉──精神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QQ阅读每日精选 - 陈丹青:日常的台湾

本文小编:梁萧  发布时间:2012/05/13, 22:48

【我短暂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肤浅,但我所看重的正是这点浅表。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

从纸媒与电视远看海峡对岸,一片混乱,闹翻天。我曾三次造访宝岛,只是末一回去台北,距今也有12个年头了。上周,因台灣文学期刊《印刻》举办的年度“文学营”课席,去了几天,看望台北的老朋友,兼带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没有阿扁与马哥,也没有蓝绿阵营和贪污案,我看见的只是台灣的日常,日常的台灣。

日常所见不免琐屑而平凡,我的行迹无非是机场,海关,宾馆,街市,搭计程车,看路上的人群,和朋友在酒吧夜谈。台北故宫大幅装修过了,最高建筑“一零一” 的北端现在是诚品的“旗舰店”,楼层内的咖啡座与各种时尚店,已近东京的水准。十多年前位于敦化南路的诚品书店正待停业翻修,附近街心花园的吴稚暉铜像,当阿扁主政时,已被拆除了……短暂逗留,我无意核对十多年来的变化,对岛内的政治是非既缺概念,也没意见。我所搜集的密集印象,仅只是交遇过往的生人与熟人,什么印象呢?很简单,用大陆的说法,即“五讲四美”,引祖宗的古语,就是“温良恭俭让”。

台灣人情好,我早就领教的,但那时定居纽约,不以为珍贵,而今居住北京近八年,忽然置身台北,可就处处看得稀罕,然而难描述。譬如“文学营”主办方的迎送招待,全程没有差错延误,没有横生枝节,大陆做不到这般周详与准确;又譬如宾馆服务敬业到令你诧怪,每个服务生会一再提醒你有访客的留言,额外的请求俱可商量,交代的小事,绝对准时照办;去隔壁连锁店买个卤蛋,摸出一把硬币,掌柜的看我裤袋里零钱太重,不吱声,迅速数过,换给你整数纸币;在故宫买画册,台币不够,人民币能用吗?——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礼貌、笑容、抱歉、连声谢谢,都不在话下,办各种琐事,没一次落空、尴尬、被拒绝。我本能预备遭遇粗暴的态度,冷漠的脸,僵硬荒谬的机制,穷凶极恶的生意经,还有,在零星小节上的不专业,不认真,权责不清,或心不在焉——那是我在北京随时随地的日常经验。走在这样的人丛中,我发现只有我自己时或粗心、急躁,在绿灯闪亮前跨越横道线,因为我已像久在此岸的人一样,惯于粗粝的生活,嫌种种礼数与自我克制,太麻烦。

连日会面的新朋旧友则另是一番温良与教养:非常地想要见见,但必定问清你的安排,不使勉强或为难;席间随口应许的事,我倒忘了,不在意,翌日却已悄然办妥,如变戏法一般;谈话间难免涉及人事作品的议论,抑扬有度,不夸张,不渲染,总留三分余地,说是世故,却世故得自然而斯文,一点不是勉强,显然从来如此。通常,台灣对此岸的客人大抵格外地客气,格外热忱,我的留心观察却并非人家怎样待我,而是人家怎样对待彼此,这一看,我随时随处目击的人情,实在并非假装——集体性的温良恭俭让,装不出来,也装不像,我所以觉得以上种种情状难以举证描述,并非指社会的精英,而是在街市随处遇见的人。

相比日本人的打起精神事事认真,台灣人的恭谨是有汉民族的温润松爽,不给你看得吃力;相比香港人的凡事规矩兢兢业业,台灣人的周到透着家常的欢然,并不板着脸。细想想,好像在吴、蜀、闽、粤,民间尚存稍许类似的遗风,偶或遭遇,会念及早先的南中国民风大致还好——北地的良民另是一种表现,而今日各大都市的民风民德,还用我来细说吗?

所谓“温良恭俭让”,现代的说法叫做“公德”,也近于如今大陆常说的所谓“底线”。倘若温良恭俭让被养成集体的习性,日常生活便不至于荒败。台灣的种种问题已被说得太多,不提政治状况,只说社会罪案,自我1980年代便在纽约华人报章不断读到,最惊心的是1990年代演艺家白冰冰女儿的被绑架被撕票大案。然而由媒体了解一地,与亲履亲历的经验,实在天差地别,不可混同。我短暂的旅行印象必定表面肤浅,但我所看重的正是这点浅表。假使社会的浮面与浅表都不好看,不看好,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度过每一天?我不关心台灣曾经戒嚴与解嚴,也不关心那里如今实行的是真民主还是假民主,以我的阅历和记忆,民主实现之日并非太平世界,一如革命成功之时,世道尤为难测。我在乎人群的德行,社会的日常,普遍是在底线之上还是底线之下。总之,在台灣,在这短短几天,我有所触动的并非阿扁的遗患或马哥的希望,而是以上微不足道的琐碎。


大賓司機 我錯了!

2012-5-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71| 評論數: 2 |原作者: (沈江建/福建.政治大學交換生)

看到韓寒來台後寫的文章,讓我心裡五味雜陳。韓寒描寫的是他把手機忘記在出租車上的經歷。韓寒被感動了,同樣也讓我內心翻滾。

2月中旬,我和幾個同學剛到台灣,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墾丁。我們打算先在高雄住一夜第二天再前往墾丁。

一出高雄的車站,一個出租車司機大賓就迎了上來,才說兩句話就聽出我們是大陸來的。他說他可以帶我們到墾丁,車費和大巴一樣。我們很不習慣陌生人這麼熱情,拿了名片就走,去了預定好的民宿。那天晚上我們商量著怎麼去墾丁,幾經周折還是決定打電話給大賓。

第二天早上6點,大賓居然早早就到了在等我們,這一點讓我們很感動。上了車,我們幾個立馬睡趴過去,直到了沿海公路才醒來。看到外面如此美麗的海景,我們都異常興奮。大賓和我們說,最漂亮的地方已經過去了,本想叫我們起來的,但是看我們這麼睡得這麼香就沒叫了。我們說回來的時候可以再看。

才7點半我們就到了恆春古城,在《海角七號》「阿嘉的家」下了車,他給我們拍完照後,就「鼓吹」我們租他的車悠遊墾丁,說這裡的景點比較遠,公車不方便,包車價格比較划算。我們私下商量著也是,而且我們不能騎機車,就決定包了他的車。

一路上我們自我介紹,我叫花花,另外幾個叫盤盤,碗碗,盆盆,還說了這些名字的由來,逗得他樂得合不攏嘴。每每到達一個景點他就跟我們介紹由來,幫我們拍照,還特意避開大陸團,他說不然拍照背景就都是人啦。

我們一路沿海岸線走,白沙灣、貓鼻頭、船帆石、鵝鑾鼻等等。我們玩的時候他就在車上休息,看得出來他很累,畢竟一直在開車。不過他總是打起精神面對我們,讓我們很感動。

不僅是玩得好,他還帶我們吃便宜又好吃的早餐和海鮮。去各種景點的門票也更便宜,他好像在這一帶很吃得開。

瘋狂了一天,我們從墾丁回到高雄車站,算一下帳,4個人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包車花費台幣6000元,確實還蠻划算的。我傻乎乎地給了他7000元時還不相信,他說:「是真的,不信你自己算。」我說:「你不要和我開玩笑」。不過事實是我真的多給他1000元。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他突然和我說:「花花,你好像不信任我。」我有點心虛,頓時臉都紅了,假裝他在開玩笑就避開了。

不過說實話,我心裡真的沒有信任他,從在車站的第一面就決定了這個印象。似乎我們都不喜歡很會說話的陌生人,總覺得他們是為了什麼一樣。所以這一天裡我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在和他交流。不過我沒有想到他看出來了。

當我看到韓寒的經歷後,浮現在我腦海的就是這個畫面,揮著不去。大部分的台灣人應該就是這樣的,他們不像其他地方的人,會為了一點私利去傷害別人。

雖然我覺得我沒錯,因為我不能輕易地相信陌生人,特別是只有我一個男生的時候;不過又覺得自己錯了,錯在不應該將台灣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看待。但最後想來,我還是沒錯,錯在我從小長大的環境,就是這麼不能相互信任。

但,大賓,我錯了,我現在相信你了。


用台灣民主引領兩岸一統

旺報 唱旺論壇 2012-5-14 5:59【胡顯達/大陸】

馬英九在即將到來的第二任520就職演講中,是繼續秉持「不獨、不統、不武」理念,偏安江左、隔岸稱王,還是順應潮流、發展經貿、開放包容、積極推進一國兩區和平一統?這將是我們觀察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有沒有實質性的歷史突破,能不能把勃興中華民主的歷史重任擔當起來的一個重要依據。

在第一個任期,馬英九基本上實現了兩岸的和解休兵、經貿三通,一中各表的共識也漸漸在島內獲得更多認同。大家都是中國人,一統本是情理中。用什麼一統呢?如果要把這個疑問訴諸到兩岸的全民公決,用台灣民主引領和平一統或架構它的基礎,極可能成為主流性的訴求。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的民眾,在民主對接的基礎上把兩岸和平一統起來,這將是一個認同感最多的共識。用什麼樣的民主引領,台灣的民主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鏡或路標。

基於這種民意,馬英九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第二個任期更多地給力於這種民主的勃興,以把台灣的民主經驗試水到更多的中華之地。

一國兩區如何和平共處、漸進一統呢?

一要締結和平協議、休兵罷戰、結束敵對狀態;二要包容多元、共存共榮;三要創造條件、勃興民主;四要開放黨禁、平等競爭;五要彼此借鑒、相互提升;六要經貿相依、互為一體;七要共事國際、互相尊重。

按照這些原則性的共處之道,在用民主引領一國兩區的和平一統上,馬英九可以把台灣的民主經驗作為起點,素描出自己所期許的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一個願景,並透過520就職演講而把它訴求到兩岸人民的耳朵之中。

把台灣的民主經驗更多地喊給大陸的13億同胞聽聽,以對其進行民主思想的啟蒙,這可以作為馬英九勃興中華民主的一個極其重大的歷史性責任。


重慶雙姝遊台繪本 賣翻加印  《跟我去台北》首刷2萬本 1周賣光成潮書

2012-5-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6| 評論數: 0

大陸作家韓寒所寫的台灣遊記《太平洋上的風》一天之內被轉載20萬次,引起高度討論,同樣描寫台北觀察,兩個重慶女生4月下旬出版的《跟我去台北》繪本,由於是大陸第一本關於台灣旅遊的小品,也在重慶引起話題。首刷出版2萬本,1周內全部賣光,微博的轉載與討論也高達30萬筆,可望成為今年重慶最受歡迎的暢銷書。

蟲蟲與大頭小蟹,本名鍾渝與曾珍;鍾渝是畫家,曾珍是作家;一個70後,一位80後,兩個重慶女生去年5月結伴到台灣考察與深度旅遊,寫下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搭上重慶成為第2批開放赴台自由行的城市,她們的作品《跟我去台北》在重慶成為「潮書」,引起許多關注,上架至今不到2星期,在重慶各大書店裡已經買不到,書商還得緊急加印。

台北人真的很善良

鍾渝是畫家,在重慶小有知名度,先前已經出版過《跟我去香港》,畫風清新,筆觸帶有一些童趣。她眼中的台北,是一座內斂和獨特的城市!幾乎不會驚豔,卻總能讓人體會到細節和趣味,而且十分親切,等得越久,越會發現這一點。

鍾渝笑說,台北人創意十足,就連飲料店都有「大胖」、「小胖」、「不胖」那樣搞笑的飲料杯,而台北人在她眼中是溫馨的,善良的。蟲蟲與韓寒對台北互相認同的地方,是人情味。

韓寒在台北,驚訝於手機失而復得的喜悅,鍾渝跟曾珍也有類似的經驗。他們在書裡描寫:「逛完屈臣氏,發現相機鏡頭蓋不見了,原本已經做好去器材店補充的準備;突然,一個清脆男聲突然問:『小姐,這是你的嗎?』原來是店員發現她們掉東西,特意追出來拿給她們。」

那一刻,真覺得台北腔好聽極了,如今懷孕8個月,將要臨盆的鍾渝笑說:「台北人真的很善良。」

台北的美好 在內裡

在重慶觀音橋的咖啡廳,鍾渝回憶她的台北,「人」是讓她印象最深的。她說,台北人是友好的。在台北街頭問路,從未遭遇不耐煩的人,還會有人找出手機裡的Google地圖,詳細講解某個地方怎麼走。因緣際會結識的幾個台北朋友,個個熱情周到,帶我們去到最棒、最能代表台北的地方,這趟旅行因為他們的陪伴,收穫更多。

而且,台北人的溫和不分性別、年齡。他們永遠在微笑,不管什麼場合,說話的腔調永遠是柔和的,語速永遠不疾不徐。他們的溫和不僅僅體現在表面,整個社會都在這種溫和裡得到裨益。

至於曾珍是重慶有名的美女作家,不到30歲的她,文筆細膩。愛看電影的她,赴台前對台北充滿浪漫的想像,《艋舺》、《一頁台北》、《36個故事》。她說,那些一晃而過的鏡頭,那些清新的小旋律,都在向她兜售一個美好的台北;可去了台北才發現,台北並不算一個氣派的大都市,太多低矮、陳舊的建築,讓它顯得有些過時,許多老街道看得讓人膩。

但幾天後,她發現,台北的美好,不在表面,而在內裡;它的內裡是謹慎的、友好的、溫和的、不急躁的、有秩序的;它的內裡由千萬台北人組成。

老味道 幾十年不變

一些對台北人生活的細節描寫,曾珍刻畫得很入微。比如說,在擁擠的捷運裡,上下扶梯靠右邊;排長長的隊安靜等捷運;所有的人都自覺按照等待通道線的形狀列隊,沒有人會站在通道線外面;左面的通道永遠是空出來的。

而曾珍印象最深的是,步入中年的台北朋友帶她們去吃他從小吃到大的滷肉飯。幾十年過去,攤點還在老位置,味道和小時候吃的一樣,連菜式也沒有變化。走過某條街道,台北朋友指路邊的一棵樹,說他上小學那會兒,天天經過這條街,曾經偷偷在那棵樹上刻下喜歡的女生名字。

重慶是個正在快速建設、發展的城市,很多舊建築都被拆除了,現在的重慶幾乎見不到歷史。曾珍就很羨慕地說,台北的美好,還在於幾十年不變的記憶,她好羨慕台北人,能吃到小時候吃過的味道、走過小時候上學的街道、看到小時候看到的景色。在她長大的地方,所有東西都變了,曾珍的故鄉是嶄新的,但她已經認不出它了。

細看鍾渝和曾珍遊台的行程:誠品、陽明山、九份、101大樓、北海岸、故宮、萬華、華山藝文中心、美麗華、墾丁。有些是旅遊團來台一定會到的行程,有些則是網友給她們兩個的建議。

讚嘆客家春捲霜淇淋

書裡推薦了72個台北最佳創意小店、23個台灣小吃夜市、18家平價民宿。資料之豐富,讓人訝異,因為受限於大陸對台灣的資訊控管,在大陸的網站上很難查到有關台灣的旅遊資訊。但她們會去瑞芳的侯硐,很有名的貓村,就是一般跟團的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透過她們書裡的描寫與微博的直播,讓重慶人看到非常不一樣的台北。

重慶與台北,歷史上曾經很有關聯的2個城市,重慶人向來就對台灣的感情很深厚,對台北的興趣也更加多元。比如,在微博上,網友提出的疑問就包羅萬象,包括誠品的書、誠品的文化、九份的巷道、台北的咖啡館、平溪的小火車,都是最被討論的議題,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各式台灣小吃。

曾珍在書中就特別提到客家春捲霜淇淋,她對春捲皮裡加霜淇淋與花生糖碎片,再加上香菜的奇異組合,就很不解;豬血糕上裹著花生粉的吃法則讓她讚嘆,也讓網友紛紛留言說要在家嘗試做看看。

因為《跟我去台北》這本書,重慶的台北熱繼林志玲去年赴渝代言建案後再掀高潮。像是85度C在重慶剛開幕的店,1天營業額就高達4萬人民幣,只因為它來自台北。而且,重慶的遠東百貨也打算就在近期舉辦台灣美食節活動,把台灣小吃全部集結起來,此舉也在網路上被許多網友討論與關注。


张钧凯:台湾来信——韩寒吹的什么风?

韩寒与马英九不约而同地拿“中华文化”做为盾牌,掩饰了内心共同对西方现代化价值的崇尚,加深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误解,仅仅满足了台湾社会集体骄傲、抚慰了集体焦虑。

来源: 进步社的日志

“韩寒”名字在台湾开始广为人知,大概要归功于台湾的新闻媒体。在2008年两岸民间大交流以前,台湾媒体关于大陆的新闻,最常见的就是某省某小孩被夹在墙缝,或是卡在洗衣机里。2008年之后,虽然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导趋于“正面”与“多元”,但不外乎几个主题:“钱”进大陆、“东学西读”(到大陆求学)或是“东成西就”(到大陆工作)。

两岸看似交流频仍,而且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交流可以推进两岸民众的认同,并改变互相原有的刻板印象。在这个背景之下,韩寒以“赛车手”、“八○后作家”、“当代鲁迅”、“青年意见领袖”等多重身分登陆台湾,他的书也被台湾书商引进繁体字版。韩寒开始走红台湾,韩寒的书也开始畅销于台湾书市。不过,台湾社会对韩寒的接受,大概还是将他认知为一位批判性十足、反省力强大,带有些许“左翼”色彩的“中国”作家。

台湾对于大陆心灵上的壁垒,并没有因为两岸民间社会的快速交流而随之瓦解。台湾民众认为自身很了解大陆,很能掌握大陆的动态,却没有感知到心中对大陆的那堵墙并未推倒,所以对于只要被冠上“自由主义的旗手”、“民主异议人士”的大陆“名人”,或是像韩寒这种被塑造的带有“左翼”色彩的八○后批判型作家,台湾社会当然展臂热迎。当前这种“以右为左”的思想状态,不只存在于台湾内部,更是新自由主义成为政治、经济与社会运作逻辑之下,两岸新的共通之处。

这种荒谬与战后中国两岸的“双战体制”(即“内战”与“冷战”),以及台湾内部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为了配合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对红色中国的围堵,再加上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寻求内部统治的正当性,“民主”与“自由”便成为用来分断两岸的有利工具。因此,台湾过去常自称“自由中国”(用以对比于大陆的“共产中国”),台湾也对外宣传自己是“民主灯塔”与“自由宝岛”,而蒋介石也被歌颂为“您是自由的灯塔,您是民主的长城”(《总统蒋公纪念歌》歌词)。

另一方面,1960年代之后,国民党政府对美、日在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全面附庸,台湾也做为美国输出民主的重要跳板。了解台湾民主的生命史,若是避谈两岸的“双战─分断体制”与对美日的全面附庸,那么,台湾民主发展的面貌仍会被在历史与政治的迷雾所掩盖。解严之后的台湾,“民主先生”李登辉掌权,他自己曾说,推动“民主化”的目标是要完成台湾的“本土化”。也就是说,国际冷战虽然随著苏联解体而结束,台湾政客却高举“本土化”与“去中国化”的政治大纛,把西方的民主体制以及资本主义市场逻辑,当作加深两岸分断的重要工具与象徵。台湾海峡上那一堵无形的“民主自由心墙”愈砌愈高;军事上的“冷战─内战”虽结束,心灵上的“冷战─内战”愈演愈烈。

“民主是我们的骄傲”是台湾民众朗朗上口的一句话。面对台湾政治与社会的种种严重问题,一位文化评论者却认为原因在于台湾还不够民主,他开出了一帖药单:“民主,民主,更多的民主”。这种将民主视为万灵丹的迷信,其实就是台湾戒严体制的产物,也是双战结构之下的思维。一方面用来对抗大陆,证明自己与大陆的不同,抗拒“中国”;另一方面也得以验证自己的“先进”,超越周围地区的“落后”。我们喜欢获得“先进”民主国家的赞许,称职扮演“民主模范生”的角色,睥睨周遭“不民主”的地区。

在如上的台湾社会气氛下,韩寒来台湾走一趟,与马英九惺惺相惜般握手之后,写出的博文《太平洋的风》在台湾获得喝采与热议,也就不难想像了。台湾社会对大陆的恐惧与焦虑,从戒严时期,解严之后基本上也被延续。而抚平自我恐惧与焦虑的方法,只有持续相信自己是先进、进步、文明的,获得大陆名人无条件而又温暖的赞扬,满足了台湾社会对自我的文明想像。所以,《太平洋的风》在台湾广为流传、广受欢迎,是因为台湾民众觉得,那个落后地区的名人都钦羡我们了,更加肯定了台湾的“民主成就”。连一向“反中”、“反共”的民视(该电视台率先规定报导内容不准称“大陆”,一律称“中国”),也以晚间热门时段的政论节目大加称赞韩寒的这篇博文。

但是,《太平洋的风》并不会加深“两岸关系”的交流,只会加深“两国关系”的交流。不久之前,一篇台湾同学写给大陆同学看的文章《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呢?》,不只在台湾的网路社群流传,在大陆的博客与人人网上也被热转。这篇热门的文章,其论述可以简化为:“大陆不自由、不民主,而台湾要维护已有的自由与民主,所以不认同‘中国’”。双战结构与戒严体制的思维,在今天摇身一变成为“文明分断论”。而文明分断论”最为人知的代表人物就是龙应台。龙氏的文章《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把台湾人描绘为:冷静、包容与尊重;另一篇文章《请用文明说服我》,接着再以自由、开放与民主来将台湾形象化。“文明分断论”背后就是战后西方国家在其他地区所散布的现代化价值。按赵刚的说法,这些价值包括了社会组织分化、自由市场、消费社会、宪政民主、政党政治、政治自由与文化上的个人主义等等美国的既存意象,并以此意象为评判标准,愈趋同表示愈文明,相反则是愈落后。

马英九对韩寒的“久仰”,其实是根源于他俩在思想上对战后西方国家所散布的现代化价值的一致。5月11日,马英九公开回应了《太平洋的风》,表示:“他看了很感动,台湾越来越展现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包容的核心价值,这是台湾引以为傲,将来也能用这些价值与全世界分享与沟通,希望有更多人实践这些让人感到光荣的价值。”国民党的政治菁英与官僚,多半是由美国教育与价值培养出来,因此西方现代性的迷思,在这些人身上一览无疑,马英九亦不例外。马英九真正在意的,不是他口中所说的“中华文化”,其实是上述赵刚所说的西方现代化价值与美国既存印象。无怪乎,今年年初,马英九惊人地使用了“数人头”与“砍人头”两种极端印象来区分两岸的政治体制。马、韩两人之间的见面,是意识形态与现代化价值上的“久仰”,不值得大惊小怪。

至于,韩寒文章所提的几件小事,包括遗落的手机被出租车司机送回、眼镜店老板借用工具给友人修眼镜,这种社会人群之间的信任与互助,不是相当正常的吗?我们到大陆旅游,受到志愿者的热情接待,同样也能感受到我们与大陆朋友、民众之间的信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09年台湾的八八风灾,更是两岸同胞真诚互助的展现(相关纪录可上网搜寻台湾“大我文创工作队”的纪录片作品《我不只是一个人》)。此外,在微博上,一位大陆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说自己与友人搭乘列车从西安回天津的途中,手机掉在列车上,列车长亲自在列车上找到,并开私家车将手机送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韩寒在文章中,却巧妙地转化成为民族问题,暗示著信任与互助在大陆见不到。

韩寒文章另外一个潜台词,就是腐败的官员、富豪的超级跑车与顶级游艇在台湾见不到,因此台湾比大陆更值得尊敬。韩寒所说的问题,是大陆的问题,也是台湾的问题,更是世界的问题。这些政治与社会问题不正是资本主义体系之下必然丛生的吗?可不要忘了,台湾陈水扁的贪腐弊案;不要忘了,台湾一些人捡到钱财之后,硬是要跟失主讨领报酬,才肯物归原主;不要忘了,就在韩寒抵台前不久,台湾南部一位拥有超级跑车的富二代,酒驾将妇人撞死,台湾媒体渲染出一股“反超跑”与“仇富”的气氛;不要忘了,三名八○后与九○后的高中生,深夜结夥到西门町对熟睡中的游民“泼屎尿”;不要忘了,台中几名青少年只为“好玩”与“练胆量”,随机砍杀外籍劳工。这些政治与社会问题,在韩寒的文章中,只有大陆存在,甚至将结论上纲上线到“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韩寒回避了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根源,与马英九不约而同地拿“中华文化”做为盾牌,不只掩饰了他们内心共同对西方现代化价值的崇尚,更加深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误解,仅仅满足了台湾社会集体的骄傲、抚慰了集体的焦虑。

无独有偶,同为八○后作家,被媒体封为“日本韩寒”的加藤嘉一(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封号),五月初也短暂访问了台湾。5月2日加藤嘉一在微博上写下了访台心得:“它才是桃花源。既人性化又有人情味的台湾社会使我不知不觉想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我来台湾是为了追随文化,记住历史,寻求未来。不管是思考日本的过去还是审视中国的未来,台湾都很重要。边缘的力量,台湾是底线。台湾必须向世界说话,不要狭隘地面向两岸。大陆越去崛起,台湾越有希望。”加藤比韩寒更露骨地称台湾为“桃花源”。其实,很多人将内心对欧美体制的欣赏,投射在台湾身上;将内心对大陆内部问题的不满,也投射到台湾身上。抱著投射心态来到台湾,就像戴著一副有色眼镜,不能敞开心胸的认识台湾,只能处心积虑地来找寻“桃花源”(或是“民主灯塔”、“自由宝岛”,甚或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在台湾短暂的停留,满足自我心中的投射;离台之后的心得文章,满足了海峡对岸的社会集体认同。这种包袱式的“互满”,不是助益,而是伤害。

韩寒要把“太平洋的风”带回大陆,但我们希望这股风是对流的,两岸需要更多、更深、更健康的理解,不要只是包袱式的互相满足。另外一方面,对国际冷战与两岸内战遗留至今的结构、体制与思维,进行全面的清理,才可能具体而真诚的互相理解与交流。


陸期望 馬520談兩岸同屬一中

2012-5-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5| 評論數: 0

再過4天,馬英九總統的第二任期即將揭幕。對於520的就職演說,不少大陸涉台人士予以期待。其中,大陸期許馬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在「一個中國」和「中國人」兩方面給予更多的承諾和呼應,以強化政治互信和引導台灣民眾對中國人認同的討論。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於三月底訪問北京,並第五次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會面。當時,吳伯雄當著胡錦濤的面,提出「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三段話,大陸內部給予頗高的肯定和評價。

吳伯雄講一中 陸獲鼓舞

大陸內部認為,吳伯雄的講話,釋出「積極正面的訊號」,讓大陸深受鼓舞。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和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這兩個月來的不同場合,就分別提出「強化兩岸政治互信」、在維護一中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在此背景下,大陸涉台學界對於馬英九總統的520就職演說,賦予相當高的期待。

北京一位重量級的資深涉台學者告訴《旺報》,希望馬英九總統能在「一中」問題上,提出更清晰的表述或著墨。他指出,吳伯雄在北京的講話雖然代表馬英九總統,但至今馬總統仍未對「伯公」的講話內容,公開做出表述。

該學者也指出,08年的就職演說,馬總統提到了「中華民族」,這有別於陳水扁時期的講話。今年520的就職演說中,他也很期待聽到「中國人」的字眼能放進去,「說自己是中國人,有錯嗎?」

認同中國人 陸學者共鳴

針對一中和中國人認同的期待,並非僅是一位學者的聲音,不少大陸學者也有共鳴。一位鑽研兩岸國際空間問題的涉台學者也稱,吳伯雄已經在北京大談「兩岸同屬一中」,大陸也在觀察,520當天馬英九總統會如何表態,或有無下一步的積極動作。 該學者也提出「中國人」的認同問題說,馬總統在08年後就不斷使用「中華民族」的詞彙。但該學者認為,若馬總統連「中國人」都不願意說、沒明確承諾過自己是中國人,「這也是很棘手的問題」,凸顯出台灣內部對中國人認同的極大分歧。

該學者說,領導人應該要引導民意,若領導人說出「我是中國人」,不相信一點影響力都沒有,「若連『中國人』的話都羞於啟齒,將來又會成怎樣?兩岸一定會越走越遠」。


總不由得想念一座島嶼

2012-5-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6| 評論數: 1 |原作者: (時馨/山東威海)

人人皆知我去過又回來,但無人知我在彼看到什麼。這是一樁過於珍貴的回憶,向誰分享都怕打擾了舊時光。莫之能禦的是新的時光總要到來,從台北到威海,中間隔了多少日子又多少距離?以為去日尚短,記憶卻已一寸寸癱瘓,每當試圖放大一個細節時我都驚慌失措,回憶如何去得這樣輕快?

癡愚如我,是否將一個祕密保存得過於完好,待某天四下尋覓時,只餘海浪般的碎片,再看不見寶島的端倪。總想將這祕密寫成一卷叫人讀了不由得要想念我的故事,正如我在這個祕密裡頭,總是不由得要想念一座島嶼。

每逢佳節倍思親

第一次在海外過新年,沒想到會想家。打人事不知的時候在親戚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樂不思蜀。高中起離家住校,大學輾轉威海,母親想我想得掉淚,不孝如我,總覺江山有待,外頭天地寬,從不知想家為何物。

如今在這個心心念念要來的地方,在人人對你熱情友善的地方,居然有時候一個人坐在圖書館角落,帶上一只口罩就像把自己整個包住一樣,眼淚撲簌簌往下掉,擦都來不及就淌了滿臉,像給誰欺負了一樣委屈,給誰呢?鄉愁是我的形而上學。

王維很有經驗地告誡我們提防: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惜佳節給我趕上了,正是獨為異客的時候。再沒多久,回大陸的當口年就來了,它來時我正過一段山路,剛剛巧回屋。11點59分,年它在趕我,一回身,撞上了。

四方人大概都湧在101大廈前跨年看煙火吧,回程捷運難得的有點冷清,同行的姑娘靠在我肩頭睡著了,一對情侶旁若無人嬉笑。聽綿軟國語彷彿置身電視劇裡,突然想不起又土又暖和的家鄉話怎麼說了,急得想掉淚。台北城什麼都好,我卻只是個過客。我像一朵潮溼的蘑菇,永遠撐著傘在永遠下雨的小島上。有誰知道一座島嶼該往哪裡靠岸?

這是歲邊上了,無數人以不眠擁抱這時分,祝福又滿天飛的時分。說不上熱鬧還是冷清,像花開到盛時,已有衰頹之勢。好歹人們管它叫做節日,我的心卻比一本書──前日在二手書店剛淘得,《百年孤獨》台灣版翻譯是:一百年的孤寂。──還冷。 這是一個讓人覺得天荒地老的時刻。

而我,在無人認識的地方漂流著,像一個孤獨的奇數。如果我沒有根,那麼該如何將自己種下,在這離鄉遠遠的泥土裡。

回憶比相處還長

每晚乘校車回到世新會館,保全爺爺總是很開心地對幾10個孩子說:「歡迎你們回來,高興你們回來。」他的笑容那麼真誠,不是出於敷衍,甚至不是僅僅出於禮貌,讓我感動並安心。有一句從沒說出口的話,是每回都在心裡默默告訴過爺爺的:我也真的是很高興見到你。

離開台灣那夜,在一盞模糊的燈影下道別,老人說:「不要難過,我一點都不難過。你們都像是我的孩子一樣,我只當你們出遠門了。不要老是想著再回來看我,有機會再去別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不要哭,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我於是忍著沒有哭。在父母之外,還有人願意把我當個孩子,覺得溫暖。那麼多的「不」字,每個字都是「愛」拼成。

將走的那一周,不知經歷了多少告別。剛熟識的新朋友,還沒煮沸的友情,此地一為別,或許永無機會再見。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告別啊,最多是道一聲「再見」,彷彿下個周一下午3點鐘,就在這間教室裡,又可以再見到一樣。

離別的季節處處皆離別。遺憾構成的回憶,比相處時的美滿還要長。一簡尺牘翻來覆去瞧不夠,年邁的老師在信尾說: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我要怎樣懷念一個我並不瞭解的地方,尚未離開,已經在想念。

一拂淺水隔開的兩塊土地,打從60年前各自揚鞭,它們是兩塊同樣漂泊的土地,遺忘和錯過的,我們會重新出發。


去台湾的韩寒与去朝鲜的司马南

来源: 黎杰的日志  作者:风青杨


     最近,有两名中国人出境访问交流倍受关注。先是司马南去了朝鲜,后是韩寒去了台湾。两个人都对自己所去的国家或地区赞美不已,而所不同的是:韩寒赞美的是台湾人民,却受到了台湾领导人的会见;司马南赞美的是“伟大领袖金正恩”和他们的体制,但却全程被限制行动自由,甚至是24小时的专人“贴身保护”。其实,哪边的人民过的好,大家都清楚,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大家也都晓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他们不同旅程的区别。


  两人的行程安排


  韩寒的首次台湾行,住的是台湾最顶级的W Hotel,见遍了包括马总统在内的各类政治名人与宗教、企业领袖。然而在他的博文《太平洋的风》中,这些“大人物”纷纷退场,挑大梁的却是计程车司机、眼镜店老板等“小人物”。韩寒此次参加的“共创两岸和平红利论坛”,接待的规模和阵仗相当惊人,访问的大人物包括星云法师、郝柏村、施明德、曹兴诚、沈富雄…。然而,最让韩寒印象深刻的台湾人不是马总统,是计程车司机王鸿松,正是他把韩寒遗失手机送到饭店。


  而关于司马南的行程,在他的文章中是这样记录的:当司马南走近航站大楼时,忽然听到一阵山呼海啸般异常壮观的呼声,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高喊:金—正—恩,金—正—恩。在酒店,司马南看到许多与他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但很快他就郁闷地发现,自己与所有观光团成员一样,在进入高丽酒店后,就如同被安置在这里的动物,没有行动自由,只能接受统一的安排。


  司马南生气的说:“我跟他们发过一次脾气,参加什么活动,日程安排什么的,通通不告诉你,你到目的地才知道,只在出门时告诉你,能拿什么和不能拿什么。如果是大型活动,准是提前四个小时以上让你在广场排着队去。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们今天什么事,他们说对不起,这是我们的习惯。我就跟他们爆发了一次,我说,你们的规矩是你们的规矩,现在你请我们来了,这规矩就得两个人商量着来立,你不能单方面宣布你的规矩,我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每天这样,这太不合适了。”


  看来司马南“大人”也接受不了专制,但这不就是您爱的那个国家吗?


  马英九在知道韩寒的这篇文章后说,他看了很感动,台湾越来越展现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包容的核心价值,这是台湾引以为傲,将来也能用这些价值与全世界分享与沟通,希望有更多人实践这些让人感到光荣的价值。


  而司马南之行对于朝鲜来说,金正恩也许并不知道有他司马南这么一个人来过,司马南与众多随访者一样,或许都是一个小人物,一个不起眼的符号。不知道这应该是朝鲜人的悲哀,还是司马南的悲哀?必竟他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的朝鲜,却如此不招人待见。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关于人民自由


  韩寒是这样记录他在台湾的感受的:“台湾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游行和抗议横幅,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大陆游客来说都太新鲜了,于是很多游客守着电视机看晚上的政论节目。我妈妈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就说那里太好玩了,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相比之下,台湾人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


  而司马南则在微博上说:“七年前我去朝鲜,只看到一个电视频道。现在朝鲜可以看到四个电视频道,但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都是大阅兵、开大会、历史文件片展播、声讨谴责帝国主义、文艺演出等等。播音员的声音,无论男女都那么雄壮有力激昂慷慨。因为每天活动安排的太满,不确有否正点播出的电视新闻。”


  他的另一则微博则更有意思,里面写道:“四见金正恩,距离最近看得最清楚的一次,是4月15日,朝鲜的太阳节那天。当时金日成广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我们代表团在观礼台右侧,金正恩则在观礼台的正中。我们中肯定没有人能拍下这样的照片来,因为”不许带任何东西“,严格的安检措施比乘坐飞机不知道严格多少倍,连门卡都被搜走了。”


  我想对司马南先生说,大部分朝鲜人过的都是这种日子,您不要太报怨,只有一种例外的可能,就是您能成为朝鲜的特权阶级即既得利益者,这与您在中国的追求是一致的,如果在中国实现不了这个愿望,移民朝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关于台湾与朝鲜的评价


  韩寒是这样评价台湾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司马南在微博上是这样赞美朝鲜的:要吃泡菜,到朝鲜去; 要戒网瘾,到朝鲜去; 要手机不付费,到朝鲜去; 要治微博控,到朝鲜去; 要减肥,到朝鲜去; 要不堵车,到朝鲜去; 要吃东西安全,到朝鲜去; 要呼吸新鲜空气,到朝鲜去 ;要看漂亮美美,到朝鲜去 ......朝鲜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


  同样是中国人,一个人在努力探寻自己民族的未来,一个人更像是在怀念那段罪恶的过去。一个人在梦想着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一个人在想着自己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哪怕是再往那个中心里靠近些。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快六十了,年龄几乎是另一个人的一倍,但岁月丝毫没有给这个人应有的智慧。这倒不是因为“司马南们”不够聪明,恰恰是因为他们“太精明”,努力的踩着别人往上爬,但那架梯子上有太多和他一样谄媚的人。尽管他们努力的摇着尾巴,但想要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太多了,人民好像不够用了。


素質 在我心中並不美好

2012-5-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3| 評論數: 1 |原作者: (olivia/江西贛南)

從初中開始,我開始看香港的電視台,台灣也進入了我的視野。從開始時的聽嘉賓講解,好像是在學習一樣,一直都蠻平靜的,沒看出什麼氣來。就這樣過了幾年,從網上搜索,想知道台灣人是怎樣看大陸的。我才發現原來是這樣的:好像大陸人就是比較沒文化,沒素質。節目裡那些人說大陸人時的神態、語氣,讓我很生氣,你所在的地方,被人說是沒素質的,讓人有點不悅。

關於「素質」這個詞可能以前我就不喜歡了。那時中學有個老師也愛說素質,我不喜歡這個老師,覺得她一臉精明的樣子。素質,在我心裡變得不美好了。

我來自農村,就是現在說的農二代。關於農民工,當然也常被說沒素質。關於有素質與沒素質之間,我心裡有很多感受。就像我跟我媽,像是不同時代的人。我從小進入學校,接受現代社會規則薰陶,瞭解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而我媽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農村。她經常跟我說,小時侯把碗裡的每粒飯都吃得乾乾淨淨,那時溫飽都是個問題了;她所受教育有限,對外部世界瞭解也有限,看電視時看到外國有女總統,非常驚訝地說,女的也可以當總統啊,諸如此類。

當這樣一群腦子裡有著很多民間原始想法的人,進入一個較現代化的地方,可能就被認為沒素質了。對城市的運行規則也不是很瞭解,當一不小心做了件沒素質的事,就被所謂有素質的人用鄙夷的神情來譴責。我不反對指責他們的行為,既然做得不好就得受批評,但帶著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過分譴責,讓我反感。如果你也生活在像我媽那些村婦生長的環境,也會如她們一樣,對外面世界知之甚少,偶爾做件沒素質的事。

每個人都會生活在自己的時代裡,你說上一代的人落後,也會有在你之後時代的人說你們那一代落後。

不知不覺,我也在長大,在改變。那個小女孩的單純離我越來越遠,然而我還是會期待這個世界是包容的,理解的。


台灣是閩南文化升級版本

2012-5-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洪亮/福建 |來自: 旺報

台灣社會植根於閩南文化,台灣人也說閩南語。台灣對於我們而言,就好像一位親切又陌生的遠房親戚。時有耳聞,卻不見其人。在大陸閩南人的心目中,台灣是親人。悅耳的台灣腔閩南歌,精緻的台灣閩南語本土劇,伴隨著我們從年輕到成熟。但是,在另一方面。台灣也似乎是一位不太友善的鄰居。時不時的台獨宣告,傷透了一些閩南百姓淳樸的內心。

祝福同時師法其間

當我們北上南下去闖天下的時候。故鄉的烙印又會把我們和台灣緊緊連在一起。我們的口音會被誤認為是台灣腔,我們的思鄉情緒,也必須要透過在KTV中高唱一曲來自台灣的閩南語歌曲才能夠抒發。這不僅讓我們非常的困惑。台灣是什麼?雖然素未謀面,卻又為何有如此的同氣連枝?台灣是誰?固然有這麼多的情感交流,卻不曾與我們一起相擁而泣?

相對於13億的大陸同胞而言,我們只是那微弱的1%,閩南被晾在角落,閩南人時常被遺忘在塵土堆裡。每當台灣有人要出來講話的時候,大陸的政府媒體才會把我們搬出來,用我們的語言和文化情感,來強調他們對於台灣虛擬的道義和占有。

我們是弱勢的,但卻不至於一無是處,對於政府而言,我們是統戰台灣最好的工具。長大以後,透過網路的迅捷,我瞭解到了台灣薈萃的人文和民主的政治。

透過人與人的交流,在我的大陸朋友過去和台灣朋友過來的過程中,我直接間接地嗅到了來自那個美麗島嶼的氣息。那麼的柔和,那麼的熟悉。

同樣的閩南文化,台灣懂得把她進行國際化與現代化的包裝,然後推向更廣袤的遠方。

同樣的閩南語,台灣的人民是如此的珍視,他們的政府又是這樣的謙卑。我很感動,也很感謝。台灣把我們的母語整理出了一套通行的標準,讓我們不再有音沒有字,有字沒有文。在一次次的觸動和交流間,我漸漸體會到,閩南文化的中心不在閩南,閩南文化的發揚要依靠自由的台灣。

於是,我也開始重新思考,相對於我們大陸閩南人而言。台灣是什麼?台灣又是誰?

台灣是我們進步的方向。在我看來,最值得我們去深思探究的。是台灣人從自己的身世出發,去重新構建而得的現代處世價值。台灣的民主,是不排斥角頭神明的制度。台灣的總統,會欣然參加迎送媽祖金身的全民狂歡,不是因為信仰,而是源於尊重。對於我們閩南人來說,這些都是那麼的遙遠卻又那麼真實。台灣是我們的升級版本,我們應該祝福台灣同時師從其間。

不讓祖地孤獨凋零

同樣的語言和文化,他們在前頭衝鋒陷陣,苦苦支撐,我們又怎麼能夠畏首畏尾,坐以待斃?當台灣人在保衛共同的閩南的文化和語言,我們也應該要策應配合,有所作為才是。否則,如何好意思繼續高聲歡唱來自台灣的《愛拚才會贏》,又如何敢於對自己的家後唱出男子漢的心聲呢?最好的回報就是並肩作戰。閩南文化因為有了現代的台灣,而不至於像大陸其他族群的文化一般凋零消失。因此,我們也應該給予台灣最大的支持,讓美麗的閩南文化不至於在其祖地孤獨飄零。

台灣之於閩南,有不可磨滅的意義。今時今日,兩地還保有高度同質化的語言和文化。在隔離之後,還能如此的鮮活的對應,不吝為一種奇蹟。

台灣人孜孜以求的是在地文化的傳承,他們的在地文化,相比我們也可以感同深受。我們是閩南人,他們的在地同我們在地理上相去不遠,他們的祖公祖嬤同我們的阿公阿嬤是血脈相連。於是我們雖然有隔閡,卻心心相印。他們保護他們自己的文化,也正由於此,客觀上也保護了我們的文化。

或許分隔太久,台灣人民對於閩南,還是比較陌生無感。不過我相信,文化的紐帶終究可以轉化為政治的力量。


台灣容易讓人出神發呆

2012-5-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11| 評論數: 1 |原作者: 單洋/湖南.台灣師大交換生

夜遊台北是來台灣以後一直沒有實現的一個小小心願,這次我要實現那麼一點,至少接近一點點。

才出門沒多久,有一個女生來問路:「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師大夜市怎麼走?」我一愣,很快反應過來,微笑著告訴她們:「沿這條路往下走,遇到一個大路口,左拐,看到許多人就是師大夜市了。」「謝謝謝謝!」

突然想到我們第一次尋找師大夜市的樣子,也是這樣傻傻地問路,也是好心的人這樣指路。甚至拿出手機翻地圖給我們看。這就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熱情。直到現在,這個印象只有加深,沒有絲毫減弱。已經快過去3個月了,從我第一次踏上寶島這塊土地。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資深路癡的我,也可以在這條路上給別人指路了?從什麼時候起,師大夜市的美食已經被我們吃遍了?從什麼時候起,天天數「來了多少天」變成了天天數「還有多少天回去」……

一個人慢慢往前走,台北的夜很舒服。我走到一個天橋上,看著腳下的車來車往,呼嘯而過,有微微的風,我戴著耳機,聽著台灣歌手的歌,思緒亂飄,不知不覺就在天橋上發了兩個小時的呆。

台灣真的是一個很容易讓人跑神發呆的地方,這種時候特別理解為什麼這裡會出那麼多文藝青年。因為這個地方閒散得讓人很容易忘記別的東西,只專注於思考自己想的東西。這種沉靜是我在台灣常有,但在長沙常想有的狀態。

台北是個沒有車鳴聲的城市,步調緩慢,好像誰都不急的樣子。只有當紅燈轉變成綠燈時,一群機車同時發動──那是最熱鬧的時候。在紅綠燈面前,沒有人亂來,耐心等待。車輛永遠都是讓著行人。就像「謝謝」是人們的口頭禪一樣,這一切都是那麼和諧。

站得有點累了,我就在天橋上席地而坐。我可一點都不嫌髒,因為「乾淨」是這個城市給我的另一個感動。就算走很遠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但街道仍然乾淨。也不會看到車子疾馳帶起灰塵飛揚的樣子。

坐下來以後就可以更好地打量路過的行人:有提著菜回家的,有正在跑步鍛鍊的,有遛狗的……可愛的比熊還在我身邊嗅了嗅。偶爾聽到清脆的笑聲,循聲望去,是天橋底下正在打鬧的幾個國中女生,笑起來好像不懂得悲傷是什麼似的,這樣的快樂可以感染到身邊的每個人。也有小情侶跟我一樣在天橋上看風景,好幸福,我還真有點想我的他。他們在看風景,他們也是我眼裡風景的一部分,抬頭看月亮,或許我也是她的風景吧。

不早了,起身慢慢走回家。晚安,台北。願你永遠安寧美好。


台灣容易讓人出神發呆

2012-5-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43| 評論數: 1 |原作者: 單洋/湖南.台灣師大交換生

夜遊台北是來台灣以後一直沒有實現的一個小小心願,這次我要實現那麼一點,至少接近一點點。

才出門沒多久,有一個女生來問路:「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師大夜市怎麼走?」我一愣,很快反應過來,微笑著告訴她們:「沿這條路往下走,遇到一個大路口,左拐,看到許多人就是師大夜市了。」「謝謝謝謝!」

突然想到我們第一次尋找師大夜市的樣子,也是這樣傻傻地問路,也是好心的人這樣指路。甚至拿出手機翻地圖給我們看。這就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熱情。直到現在,這個印象只有加深,沒有絲毫減弱。已經快過去3個月了,從我第一次踏上寶島這塊土地。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資深路癡的我,也可以在這條路上給別人指路了?從什麼時候起,師大夜市的美食已經被我們吃遍了?從什麼時候起,天天數「來了多少天」變成了天天數「還有多少天回去」……

一個人慢慢往前走,台北的夜很舒服。我走到一個天橋上,看著腳下的車來車往,呼嘯而過,有微微的風,我戴著耳機,聽著台灣歌手的歌,思緒亂飄,不知不覺就在天橋上發了兩個小時的呆。

台灣真的是一個很容易讓人跑神發呆的地方,這種時候特別理解為什麼這裡會出那麼多文藝青年。因為這個地方閒散得讓人很容易忘記別的東西,只專注於思考自己想的東西。這種沉靜是我在台灣常有,但在長沙常想有的狀態。

台北是個沒有車鳴聲的城市,步調緩慢,好像誰都不急的樣子。只有當紅燈轉變成綠燈時,一群機車同時發動──那是最熱鬧的時候。在紅綠燈面前,沒有人亂來,耐心等待。車輛永遠都是讓著行人。就像「謝謝」是人們的口頭禪一樣,這一切都是那麼和諧。

站得有點累了,我就在天橋上席地而坐。我可一點都不嫌髒,因為「乾淨」是這個城市給我的另一個感動。就算走很遠都找不到一個垃圾桶,但街道仍然乾淨。也不會看到車子疾馳帶起灰塵飛揚的樣子。

坐下來以後就可以更好地打量路過的行人:有提著菜回家的,有正在跑步鍛鍊的,有遛狗的……可愛的比熊還在我身邊嗅了嗅。偶爾聽到清脆的笑聲,循聲望去,是天橋底下正在打鬧的幾個國中女生,笑起來好像不懂得悲傷是什麼似的,這樣的快樂可以感染到身邊的每個人。也有小情侶跟我一樣在天橋上看風景,好幸福,我還真有點想我的他。他們在看風景,他們也是我眼裡風景的一部分,抬頭看月亮,或許我也是她的風景吧。

不早了,起身慢慢走回家。晚安,台北。願你永遠安寧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