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克禮︰台灣選舉像文化大革命 立委批謬論 難怪對台常誤判

自由時報 2012-4-10

〔記者侯承旭/高雄報導〕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昨天出席研討會時指出,全世界民主的發源地在中國,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中國最早推動民主的政黨,台灣的選舉很像中國當年的文化大革命。

對於余克禮的言論,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余克禮是中南海涉台事務的重要文膽,但對於民主的論述竟然如此「低階」,實在令人訝異,竟把毛澤東為了個人權位發起的血腥鬥爭,對比台灣的多元民主,實在是不倫不類,難怪北京對於台灣的民意經常誤判。

「愛與和平」基金會昨天在高市舉辦論壇,中國學者余克禮、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中國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石勇等,及台灣的蘇起、張五岳、洪奇昌等參與。高雄市長陳菊因公務在身,改派副市長李永得出席開幕式。

余克禮致詞時指出,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中國最早推動民主的政黨,因為民主而取得執政,世界民主的發源地不是西方、而是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有民主概念。

余克禮還擔任「台灣民主」分組討論的主持人,他於結論時表示,台灣從獨裁民主走到今天,民主化不容否認,但過程中也出現許多問題,還好台灣很小、人口也少,如果發生在大陸就出了大亂子。

他稱,文化大革命小學生可以拉下老師,就是極致民主的表現,中國共產黨因為推動民主才有文化大革命,國民黨與民主沾不上邊,所以台灣也不可能發生文化大革命;幾年前他曾到台灣考察立委選舉,感覺就好像文化大革命,滿街的旗幟與麥克風,他一度擔心台灣民主完蛋了。

石勇則在「台灣民主」分組討論中批評台灣社會出現「民主異化」,包括民粹踐踏民主精神、台獨阻礙民主發展等,尤其李登輝與陳水扁的操弄,把台灣人出頭的願望導向台獨,進而自我認同混亂,「唯有拋棄台獨與族群操弄,台灣民主才能進一步發展」。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則反駁,他以參與民主四十年的經驗指出,台灣曾是世界最長的威權戒嚴體制,現在走向相對成熟的憲政民主體制,還經歷兩次政權和平移轉;台灣民主除了社會民生議題與憲政架構改革外,最重要的是自我認同變遷,現在五成以上的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逐年降低。


一個共產黨員給蘇貞昌的信

2013-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楊海峰(大陸自由撰稿者)

尊敬的蘇貞昌主席:

您好!我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基層黨員。龍年即將過去,在兩岸同胞喜迎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蛇年春節的美好時刻,我謹向您,並通過您向民主進步黨全體黨員,致以誠摯的新春祝福!

民主進步黨自創建之初,就為台灣社會注入了強大的民主活力。20多年來,在貴黨的民主參與下,台灣已經2次以和平的方式實現政黨輪替,這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成就。儘管期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直至今天依然不夠成熟,但台灣推進政治民主、懲治官僚腐敗的有益經驗是值得大陸學習和借鑑的。

每一個政黨的政策綱領都有深層的社會根源,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見是民主社會最基本的特徵,也是一個政黨真正民主和成熟的重要標誌。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雖然我與貴黨在台灣前途問題上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這絲毫不妨礙我有足夠的誠意,願在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與貴黨人士廣交朋友,藉此推動貴我兩黨,擱置統獨爭議,進行政黨對話,深化兩岸和平。

最後,我衷心期望民進黨:不要只做台灣的民主進步黨,更應成為整個中國的民主進步黨。

再次祝願蘇主席

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楊海峰(大陸自由撰稿者)

2013年1月17日


(網路新聞聯播, 新浪微博)【新華社:賣國求榮將身敗名裂 奉勸蘇貞昌幡然悔悟】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從臺灣跑到日本,與日本右翼勢力相互唱和:媚日、賣台、“反中”,拿民族大義、臺灣利益做交換,謀取一己私利。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人挾洋自重、賣國求榮,結果是身敗名裂。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們奉勸蘇貞昌幡然悔悟,迷途知返。 (2013年2月8日 16:07)

(靈山朔c, 新浪微博) @臺灣週末 @東周李牧 @野米還來 @灣灣_孫大尾 //@幽州王崇洋:我從此支持蘇光頭 //@克念sini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憑什麼指責中華民國的國民? //@閆濤:我怎麼覺得挺好笑呢? (2013年2月8日 16:50)


司馬觀點:中共批鬥蘇貞昌(江春男)

蘋果日報 - 2013年02月08日

蘇貞昌訪日,中共尾巴媒體嚴辭抨擊,認為他「仇陸反中,與狼共舞」,「挾洋自重,賣國求榮」,說他「以台灣利益作交換,謀取一己私利」。警告他會「淒厲碰壁,身敗名裂」。最後奉勸他「幡然悔悟,迷途知返」。

中共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且強調願與綠營交流對話,卻對民進黨主席文革式批鬥,一大堆空洞形容詞,沒有內容,沒有邏輯,只有謾罵和恫嚇。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對中共而言,蘇貞昌最大罪狀是對釣魚台隻字不提,反而大談建立夥伴關係和擁有共同價值觀,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外交工作有一定規矩,見面就吵架,何必外交。中國領導人訪日何時談過釣魚台?最近中日關係搞得很僵,習近平接受安倍親筆信,難道也是不講民族氣節?

共同保釣才太過頭

「和大陸維持和諧有利的關係,但不要太過頭」,「美國擔心台灣過度向中國傾斜」,這些話都是駐美代表金溥聰說的,共同保釣就是太過頭。

其實,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外交政策有很多交集,只是他們都不願公開承認,而北京當局也假裝不知道。


(一位人人網用戶) 陸遙遙 : 一個網名安徽合肥藍色戰略家 的評論蘇貞昌訪日的新聞說,『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這樣的小丑,大陸將其列入黑名單,永久性不給予簽證。』——愛國網友的智商捉急。

(一位人人網用戶) 楊點石 vip : 偷笑偷笑偷笑偷笑@麥共 你怎麽看呢?摳鼻摳鼻轉自岩松wf: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轉自劉晨: 智商拙計 轉自張昊:一個網名安徽合肥藍色戰略家 的評論蘇貞昌訪日的新聞說,『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這樣的小丑,大陸將其列入黑名單,永久性不給予簽證。』——愛國網友的智商捉急。 (2013-2-11 15:46)


如何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2013-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喬新生

海峽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階段。現在經貿關係的政治邊際效用越來越低,政治關係的發展進入非常困難的時期。當初大陸方面希望發展經貿關係,先易後難,逐步解決政治問題。現在看來,這是一條死胡同。

不同時期內容各異

大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注入不同的內容。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大陸方面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希望台灣人民能夠充分意識到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國民黨執政時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是希望台灣人民能夠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贊成國家統一的和平談判。

但是現在看來,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政治功利性以及台灣民主政治的發育狀況決定了,台灣人民更願意獨立自主地走發展的道路。

現在擺在台灣執政者面前的問題就在於,繼續發展兩岸的經貿關係,如果繼續擱置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那麼經貿關係將會停滯不前;如果觸碰到兩岸的政治關係,那麼,勢必會動搖兩岸的政治根基。

筆者對兩岸的政治前途不表示樂觀,根本原因就在於,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快速發展,曾經讓一些執政者產生幻覺,他們以為密切的經貿關係就一定能改善兩岸的政治關係。殊不知,經濟關係的快速發展,非但不能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的改善,反而為政治談判增添新的變數。

政治談判的重要性

現在圍繞著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所產生的法律糾紛越來越多,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經貿糾紛,就必須從政治的角度尋找突破口。假如沒有政治關係的實質性談判,那麼,要想解決經貿關係發展中存在的糾紛非常困難。

筆者希望兩岸的執政者能充分意識到,政治談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密切經濟關係的同時,有意識地把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區分開來,把改善兩岸人民福祉作為前提條件,在充分尊重兩岸人民話語權的基礎上,廣納善言,尋找政治和談的立足點。

鼓勵學者討論憲政

早在上個世紀筆者就曾經指出,應當鼓勵兩岸民間學者制定民商法律以及經濟行政法律,並且鼓勵兩岸的憲法學者討論國家的憲政問題。兩岸的立法機關完全可以把民間學者起草的法律文件付諸表決,變成經濟政治活動的行為指南。如果做到這一點,那麼,即使兩岸沒有實現政治意義上的絕對統一,法律意義上的統一肯定能夠實現。

(作者為大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


放棄價值優越感

2013-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2| 評論數: 0

30年前寫過《日本第一》、20年前出版《躍升中的亞洲四小龍》轟動西方世界的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10年前退休後,到大陸研究鄧小平,2011年底終於完成巨著《鄧小平時代》,再度造成轟動。在傅高義看來,鄧小平的改革是為中國同時引進了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和消費革命,是中國最近30年飛躍成長的推手,但改革得來不易,非鄧小平不能達成。

傅高義最近接受大陸百道網專訪,他以通透的智慧及對東西文化與歷史差異的了解,深刻反思了美國與中國的體制,他主張美中應該相互學習。他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高鐵建設美國為何落後中國,美國必須虛心檢討;而中國則必須檢討高鐵建設飛躍成長的關鍵因素──霸道的土地徵收政策。

任何國家在歷經一段發展繁榮期後,就會遭遇瓶頸,如何打通瓶頸再造效率與繁榮,就要靠體制的自我更新力量。美國百年來能夠領導世界,主要是因為能夠透過選舉產生傑出的領袖,改變困境。選舉制度建立了美國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台灣基礎建設已落後大陸,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我們總以台灣不能隨意拆遷民宅自我解釋。私有財產制當然是台灣的核心價值,必須維護,但不能做為藉口。我們應該找出兼容並蓄的方法,放大來說,我們的體制需要自我更新。

台灣應該謙虛,我們曾經依據自由主義發展體制,當美國體制遭遇瓶頸之際,應該開始從大陸的體制尋找自我更新的養分。


(李敖之子) 李戡駁文  :

讀了張耕維先生關於題為自砸中國這塊招牌的文章,對於他文章所說因為大陸種種道德敗壞,世風日下,貪汙腐敗問題進而導致臺灣人認同感降低,對中國印象壞的推論,不由得提筆略述幾點,分享下本人的一點心得體會。

誠如其文章所言,大陸社會瀰漫著物質主義,導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與社會道德崩潰,官員貪汙腐敗。公器私用,商人圖例造假,危害食品安全,但此現象恐怕不只是大陸的不二專利,若說大陸貪汙嚴重,臺灣的小學校長不也連學生的便當錢都要A?若說三聚氰胺,地溝油瞠目,臺灣不也前不久鬧出了駭人聽聞的塑化劑問題,近日的美牛風波。彼此半斤八兩,又豈可50笑百步耳?再有,其言大陸人大聲喧嘩,不守公德,進而讓中國形象變差,臺灣人認同疏離。那幾十年前,為何臺灣省復興基地反共烈,愛國熱,一直要光復故土,統一中國?為何立誓要解救張先生文章裏提到的那些道德敗壞的同胞?而當年大陸的文明程度,比之今天又如何?怎麽那時的認同情結更甚。96年臺海危機,劍拔弩張,怎麽認同統一的比例卻大大高過如今?從生怕不中國到唯恐是中國。從對投奔自由者的簇擁,到現在對愛國護憲者的撻伐!可見,不是吐痰壞了認同,是認同壞了,把吐痰抽煙當分離的理由。重點不在道德,不在文明,更不再那問題多多的大陸,而是20年來,政治操弄下,臺灣人自身民族國家認同的迷失,而這才是造成此吊詭現象的主因!!

而談到國家形象,不可否認,發展中的中國大陸光鮮的背後,更滋生了許許多多社會矛盾,作者說 :“為什麼北京能見度都已經不到100公尺了,還只說是「輕微汙染,為什麼關閉北京農民工子弟小學, 讓3萬兒童輟學,不明白有幾千萬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卻鋪天蓋地舉辦各種鋪張浪費的活動?但因此作為推論的邏輯,就好像你恨抽煙,也對些惡習很厭,但煙多,能見度低難道就可搶土霸房,裂土分疆?大陸給惠讓利,對臺灣省再好,求獨者還是日多,這不是大陸形象好不好就會改認同的,何況一國兩制,他又沒來管你,哪些惡習又沒影響到你,你怕什麼?

縱觀世界所有先進國家之經驗,從民生經濟到民主法制,歐美國家也歷經上百年的演繹變化,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更何況一個自近代以來就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百弊叢生,飽經戰亂洗禮的中國大陸,中間的一些曲折,甚至陣痛都或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更因客觀環境,社會發展的差異不可能成為絕對化的唯一標準。大陸地少人稠,不可讓臺灣省人喜,其實許多大陸人都不喜,但不管認同如何,最後仍是實力,有力,兇惡也可統,沒力,慈濟臺人也不可能歸附。

如作者所言,大陸可能是不自覺的咂了中國形象的招牌,但臺灣省,20年來,卻是有意去砸身邊的中國招牌,砸了好久,愈來愈急而已。古人云,禮失求諸野,臺灣人看大陸,如果早已在心裏置身於中國之外,雖可冷眼旁觀,但卻丟了一份本該擁有的的赤子之心,而這其實才是台灣省最大危機與隱憂!!


兩岸政治談判 須從合理進程對話

【中國時報/王銘義/北京報導】2013-2-16 08:16

習近平時代能否推進兩岸政治談判進程,在中共十八大後,受到兩岸政學界議論,兩岸智庫並提出建議,在兩岸展開政治談判前,應可組成兩岸外交、軍事政治等議題的專門小組,先行開啟溝通對話,凝聚共識,為展開政治談判創造有利基礎。

中共十八大報告將「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列為今後對台交流重點後,政治談判動向即成為焦點。嚴格來說,這只是對台談判的「意向」,並不等同於政治談判已出現「時間表」。

誠如賈慶林、王毅等涉台官員所說,今後兩岸談判仍將延續「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進程。王毅就說,政治議題客觀存在,也不能視而不見。但要透過不斷交換意見,創造條件。

政治談判在台灣因易激化統獨,歷任總統處理兩岸談判或密使對話,格外審慎,只求先解決實際交流所衍生的問題。

中共雖倡議和平統一,但對台談判也是謹慎的。據李登輝時代幕僚說,江澤民時代最大的成果是促成「辜汪會談」,胡錦濤則是「連胡會談」,習近平時代的進程則備受矚目。

面對政治談判前景,陸委會前主委蘇起說,兩岸「政治談判」要緩,因馬總統任內不太可能做到,但「政治對話」可加快進行。「冷處理」似已成因應北京叩關的應變選項。

兩岸政治互動應有「政治談判」與「政治對話」不同層次。嚴格意義的「政治談判」,在現實環境條件下,因涉複雜,不符「先易後難」談判思路,蘇起、章念馳等兩岸學者都曾建議不宜躁進,也因此,大陸逐漸務實的看待兩岸政治對話。

大陸海協會前常務副會長唐樹備當年曾在上海宣布:「兩岸的政治對話,剛才在和平飯店的八樓已經開始了!」他表示,大陸認為這已是展開政治經濟對話,台灣則說是建設性對話。無論如何,兩岸展開政治談判需要合理的進程。


唐樹備談話透露什麼玄機

2013-2-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曾參與兩岸談判的大陸前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日前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表示,兩岸在1992年形成後來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要追求國家統一,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假如無限期的不統一,就是違背「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之際,唐樹備似乎感覺兩岸關係雖然已改善,卻未走上追求國家統一的道路,因而格外感到著急。

唐先生更提到,兩岸之間的統一,不是搞兩個中國的統一,不是一中一台的統一,而是一個中國政治上的統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國民黨一向反對台獨、兩個中國及一中一台,大立場與大陸相同,但國民黨也認為兩岸統一要經過社會、經濟、理念、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全面整合,必須循序漸進。兩岸過去4、5年間簽訂18項協議,大幅改善兩岸關係,並針對民進黨過去8年執政玩弄台獨擦邊球與「去中國化」進行撥亂反正,就是遵行兩岸的「九二共識」,可說完全沒有無限期不統一的問題。

此外,唐樹備並表示,當時兩岸在承認堅持一個中國,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上有共識;但對「一個中國」的含義則有分歧。因此,在那個階段暫時不討論,但在事務性談判告一段落,進入政治協商時,這個分歧就必須拿出來討論了。不過,基於以下三項理由,兩岸討論「一個中國」含義分歧的時機尚未來臨。

首先,兩岸在事務性談判並沒有告一段落,而是方興未艾。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諸多後續談判正逐漸進入深水區,這些談判是兩岸建立更多與更高互信的試金石,兩岸需要建立更多與更高的互信。其次,當下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仍遠遠低於台灣認同,當前首要工作是提高中國認同。最後,眾所周知,兩岸政治談判前首重氣氛的營造,雖然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人民的觀感已有相當程度的調整,對大陸的善意也漸有所感覺,但對中國大陸的整體印象還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不過,依據92年兩會間的文書來往可以確認,當時兩會得以展開一連串會談與協商,確實達成兩岸以「追求國家統一」為前提的共識,台灣談「九二共識」不能長期強調「各表」卻忽略「一中」,而許多國民黨人把台灣人定位為「華人」,避談自己是「中國人」,這並非誠實面對「九二共識」的態度。

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我們固然要告訴唐先生,國家統一是急不來的大事,必須水到才能渠成。但我們也要告訴國民黨與台灣社會,台灣人不只是華人,台灣是中華民國領土,台灣人是中國人,統一的道路可能漫長,方向卻不能偏離。


兩岸政治對話開巧門

2013-2-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琮盛

今年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這是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中共第一次在對台工作會議提出透過非官方管道,拓展兩岸政治問題新途徑的訴求,政治意味深遠。

其實,早在去年底,蘇起率領「台北論壇」前往北京交流時,國台辦主任王毅就已向與會成員拋出從學術機構,探討兩岸政治問題的訊息。在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上,正式把推動「學術界民間角度」政治對話列為工作重點。

不過所謂的「學術界民間角度」,說穿了其實是官方的白手套。就大陸的涉台學術單位而言,無論是中共中央或解放軍轄下的涉台智庫,都屬半官方性質。

而台灣方面的學術單位,像政府轄下的智庫,如亞太基金會或遠景基金會,亦是半官方的智囊機構。

因此,未來兩岸若就政治議題,由學術機構熱烈展開民間角度的討論,其實兩岸官員也可以輕易參與其中。正式官方政治對話現階段既然還是太敏感,那麼兩岸學術界的政治對話應是一個好的「巧門」,大陸正在努力開這扇「巧門」。


走不出老路的民進黨兩岸政策

2013-2-2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方遠/自由撰稿人)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訪日期間主張以「民主同盟」來「包圍中國」的概念,指出民進黨將重回兩岸對抗的路線,是「既盲目又白目」。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即將滿4個月之際,蘇貞昌訪日期間的主張,以及郭正亮對蘇的批評,正好提供檢視民進黨內部兩岸政策路線的基礎。

2000年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從「一邊一國論」到「烽火外交」政策,對抗與衝突始終是黨內兩岸政策主流。這條路線說明了受反共教育洗禮的美麗島世代,仍然承襲戰後國民黨政府的「選邊站」政策,以「反共」為號召,與美日攜手形成圍堵紅色中國的堅強防線。從此次蘇貞昌選擇在釣島危機與日本安倍右翼政權上台之際訪日,及其「民主同盟」主張來看,民進黨仍選擇扈從美日的老路來對抗中國大陸。

民進黨學運世代試圖提出別於傳統的兩岸新路線,在學界催生「中國因素」,雖不反對與大陸交往,但也要向台灣人民「警告」中國的可怕。野百合世代與野草莓世代形成策略聯盟,一方面拒絕中國因素進口島內,另一方面又企圖把象徵自由、民主與人權「台灣因素」出口大陸。民進黨不同世代的兩岸政策看似衝突,其實是殊途同歸──拚命把大陸推遠,來換取美日的認可。無論如何包裝,不過都是斥絕中國的老路。


綠媒鼓吹兩岸戰爭?

2013-2-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馬英九總統向台商拜年時說了一段小故事,他說,台北公車出現一幅印有人民幣的廣告,毛澤東肖像就在上面,可見台灣已經和早年「殺朱拔毛」時代有天壤之別,也可見兩岸時空環境的巨大改變。他以公車廣告上的毛澤東肖像,對應早年「殺朱拔毛」的口號,象徵兩岸已經從戰爭走向和平,這應該是台灣人共同的深刻感受,更應該是有良知台灣人珍惜的成就。

可是,一家綠媒卻發表社論諷刺馬英九,讓毛澤東肖像「在台趴趴走」是在否定兩蔣的統治。言下之意,兩岸應回到戰爭狀態,馬英九才算是蔣經國真正的學徒。其中邏輯非常奇怪,兩蔣時代是冷戰時代,毛澤東企圖以武力實現統一,兩蔣為徹底執行「殺朱拔毛」,厲行威權統治、實施戒嚴令、剝奪人民政治權,甚至以白色恐怖手段鎮壓異議分子。這家綠媒希望台灣回到與中國為敵的威權統治時代嗎?

「和平」是人類社會最困難的想望,人類戰爭時期遠長於和平時期,而且每次發生戰爭,動輒拖延數十年。「30年戰爭」,由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成全歐戰爭,歐洲人民籠罩在悲慘生活中也長達30年。中國每一次帝國崩解總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戰爭。中華民國1911年成立到1949年大陸淪陷,38年期間何曾有過幾天和平。

兩岸過去雖然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但台灣不得不把大量資源投入戰爭準備,拖累經濟發展與國家建設的速度。要戰爭容易,要和平難,這是人類社會的規則。

馬英九從2008年執政後,5年來兩岸經過多次的經貿協商,不僅實現了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景,也解除了台灣人過去60年來籠罩心頭的戰爭陰影,這是人類社會少見不使用戰爭手段獲得和平的典範。只是,這家綠媒並不認為兩岸和平是真正的和平,他們引用聖經《新約》耶穌教訓門徒「要靈巧如蛇」;《舊約》裡說「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牠哄騙夏娃吃禁果,人類遂淪落無盡悲苦。用以說明馬英九正在哄騙台灣人民,朝「終極統一」之路狂飆。這種「逢馬必反」、「逢中必反」的心態,只是為了滿足少數深綠讀者的爽快,並不是為全台灣人的利益著想,任何企圖挑起兩岸衝突的偏激心態是不會奏效的。

兩岸經過長期對立,到目前為止,台灣人對大陸的喜好度與認同度仍然不夠高,但如果問台灣人願不願意與大陸打戰,恐怕連《自由時報》與三立、民視的閱聽者都不會支持。銀行開辦人民幣存款才短短幾天內,就有幾十億存款出現,已顯示台灣人民對持有人民幣的強烈信心,也顯現台灣人對兩岸和平發展大勢的信任,這顯然不是《自由時報》鼓吹兩岸戰爭所能破壞的。


一元復始 兩岸政治邁入融冰時刻

2013-2-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民進黨主政時期,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不畏當時兩岸對峙的氣氛,堅持登陸破冰,為今日的兩岸和平繁榮打下無可抹滅的功績。今日登場的「連習會」選在中國傳統農曆年後進行,勾勒出一幅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景象。05年的登陸,連胡兩人聯手打破兩岸的僵局;今日,連習二人能否為擱置許久的兩岸政治議題「二度破冰」,促成兩岸進一步融合,連戰和習近平都扮演無可取代的「先行者」角色。

連戰為習近平接任黨總書記後,第一位公開見面的台灣政界人士,也與2005年的「連胡會」前後呼應。尤其「連習會」又選在中共十八大二中全會、大陸全國兩會之前,習近平對台問題的看重,不言可喻。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在「兩會」進行本屆政府最後一次工作報告,可能放入新一屆中共領導層對台政策方針。今日的「連習會」內容,或許是未來5至10年對台政策和思路的首次表述。

屬於「知台派」的習近平主動邀約,顯示新領導班子對台工作走「積極務實」風格,加上先前新任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聲在2013對台工作會議上要求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鼓勵兩岸學界就政治議題展開對話後,連戰這趟行程更安排參訪有軍方背景的國家博物館與航天城,也為「習近平時代」的涉台路線,尤其兩岸政治議題的破冰,再邁歷史性的一步。


共構兩岸一中主體目標

2013-2-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忠菲

2005年4月,連戰先生以在野的國民黨主席身分,果斷「破冰」登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連胡會成為兩岸政黨交流之「源」。兩岸高層互動促成的和解氛圍,吹散了「台獨」路線籠罩下累積10年之久的陰霾。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兩岸關係大步向前,從簽署ECFA到準備互設辦事處,持續不斷的新脈動成為兩岸之間的一股暖流。

國共破冰合作雙贏

今天,在中共十八大換屆、兩會即將召開、兩岸關係政策引人關注之際,連戰先生以執政黨榮譽主席身分率領政商團再度登陸來訪。從這一歷史節點的選擇看,連習會含義深刻。

連習會產生的背後,是國共兩黨多年合作的成果。2005年4月29日連胡會之後,雙方共同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在2005年8月中國國民黨第17次黨員代表大會上列入政綱。此後,國民黨歷經世代更替、兩次執政、黨政分離等轉型變化,但始終遵循了兩岸政黨交流不斷,爭取合作雙贏的路線,兩岸關係因此進入穩定期。

在2008年和2012年大選中,台灣民眾的選票也顯示了理性的分量。應該說,兩岸和平發展局面的到來,離不開在野和執政時期國民黨的努力。「台獨」勢力單方面刺激兩岸關係緊張的模式已被打破。現在,台灣股市回升,島內出現希望兩岸發展經貿關係、維持政治穩定的趨向。客觀上看,這是國民黨高層人物再訪大陸的政治基礎。

連習會意義何在,還是需要回顧歷史。想當年連胡會之前,連戰先生被民進黨政府要求「電話保證」。連胡會之後,江炳坤先生隨即赴大陸進行「經貿之旅」,但返台後一度成為「違法人物」。現在,台灣已開放「陸資入台」,兩岸金融合作提上議事日程。情況的變化,真有天壤之別。

台獨主張再陷困境


目前,世界經濟下行,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分化,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受阻。由於台灣是一個開放度更高的經濟體,大陸經濟的健康發展以及大陸的市場需求,對台灣的意義更加突出。這些因素將促使島內政商和民眾思考大陸經濟發展與台灣經濟之間的長遠關係,例如亞洲經濟的整合問題,兩岸經貿合作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問題。兩岸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和發展模式的確立,是兩岸新一屆領導人不可避免的課題。

從長期看,兩岸關係繼續朝向機制與穩定發展。此次連戰先生再訪大陸,將會晤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胡錦濤主席。從政策的發展需要看,兩岸關係有可能出現新的突破。此外,這一會晤在台灣的後續效應之一必然是民進黨在政治上的失分。因為兩岸互動的強大資訊將深入到台灣民間。束縛民進黨發展的仍然是兩岸經濟的發展趨勢,而民進黨高層對此似乎視而不見。隨著大陸經濟影響力的上升以及兩岸經貿關係大趨勢的確立,「台獨」主張將進一步陷入戰略困境。

大陸與台灣共同構成一個中國主體的共同目標,在國共政黨高層交流中得到體現。這是兩岸關係的「源」與「流」,希望能夠進一步發展。而民進黨如不放棄「台獨」訴求,其高層人士就將成為在大陸不受歡迎的人。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為兩岸政治對話搭橋

2013-2-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淞山

「連習會」應該是習近平上台後對台工作啟動新人事布局與新政策方向的重要開端,是否會聚焦兩岸開展政治對話的相關議題,甚至觸及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敏感話題?各界都正密切觀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日前在對台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俞正聲的談話顯示中共高層應已定調,對台工作是以「民間學術角度」的二軌、三軌對話來探討兩岸各種的政治問題,逐漸凝聚政治共識後再進行「官方」的政治協商與會談。

因此,可以預期此次的「連習會」應該不至於對目前兩岸仍有重大政治歧見的「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或「一國兩區」的政治定位拿到檯面上來談,充其量也只會就兩岸事務性協商的既有基礎如何鞏固深化,以開展兩岸的政治對話做方方面面的研究及準備,不會直接觸及敏感的兩岸政治定位的議題,形式的政治象徵意義應達大於實質的意義。

不急處理政治歧見

尤其,馬政府連任後對兩岸議題是比較聚焦在兩岸ECFA的後續協商、兩會互設辦事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三限六不」的政策開放以及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溝通與開展,明顯不願意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馬總統與連戰的行前會面應該也是側重在這些方面的內容,應不會擴及到和平協議等重大的政治議題。

更何況,最近馬總統已全面主導兩岸的人事布局與政策走向,對連戰、吳伯雄的參與程度已經有意無意的加以淡化處理,把他們當作具象徵意義的「和平大使」功能來運用,應該不至於讓他們主導兩岸政治議題的脈動與方向!

因此,此次「連習會」的兩岸交流與互動,應該可以解讀為承先啟後的「搭橋之旅」,是胡錦濤交棒給習近平的「國共搭橋」,象徵著國、共交流與互動繼續開展,展現雙方友好互動的政治關係,不應也不會急於面對、處理雙方的政治歧見與政治議題。

真正重要的是,往後即將出爐的中共對台新人事布局與重點工作的方向,除了「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不斷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既定政策宣示外,是否會採取更全面性的對台深入工作?是否會加大力度「以經促政」、「以經逼政」?抑或者是能以兩岸政、經、社會的融合發展來強化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正常連結?

以理服人促進融合

大陸主政者其實更該清楚認知並判斷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應是「以力服人」的大國心態來對待台灣,反而更應該側重「以理服人」的同理心來面對台灣,才是兩岸未來可能真正融合的道理所在!(作者為專欄作家)


當新華社也罵人賣台

2013-2-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到日本訪問,提出美、日、韓、台應該建立「民主同盟」,大陸新華社以「媚日、『賣台』、反中」界定他的言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赴北京「走春訪舊」,拜會習近平時提出「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16字箴言,民進黨與綠媒也以「賣台」攻擊連戰。「賣台」!究竟誰在「賣台」?

「賣台」並非是理性用語,而是一種創造情緒性氛圍,用來攻擊政治對手的方法,過去是民進黨攻擊藍營的專屬語句,現在大陸媒體也用來抨擊民進黨。

「賣台」這個充滿情緒的字詞,到底有無實質內涵?民進黨指責國民黨「賣台」,多用在攻擊國民黨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台商投資大陸。民進黨指責國民黨與台商「賣台」已超過10年,但台灣主權並未被國民黨或台商賣掉一分一毫,反而和平紅利不斷增加。民進黨依然使用這種無內涵負面語句攻擊國民黨及商人向大陸傾斜,就像用三字經罵人,只是宣洩情緒或不經大腦直覺反射罷了。

倒是大陸媒體學會使用民進黨慣用的「賣台」,用來指責蘇貞昌訪日言行,讓民進黨人大為驚訝。「賣台」語句攻守雙方用多了,恐怕會混淆視聽,也會讓人摸不著頭緒,誰才是真正的「賣台者」。

在大陸媒體使用民進黨語言攻擊民進黨的同時,國民黨面對核四爭議,斷然採納民進黨的主張,決定以公民投票定核四存廢。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將是藍綠紅新型態攻防的開始,藍綠之間將不再有專屬語言及議題,這將使藍綠之爭進入新階段。

民進黨來自草根,向來比較會創造罵人語句,激發雙方陣營支持者的情緒,擴大衝突。而國民黨的文化是廟堂文化,無論在朝或在野,都比較不敢,也不願使用罵人的語詞,這就註定國民黨在民粹訴求上不如民進黨厲害。如今,大陸新華社「代位」開罵,把「賣台」的帽子拋還民進黨,民進黨驟聞「賣台」罵聲,一時傻眼,還不知該如何回應。

習近平被稱為「知台派」,在他主導下,對台單位將善用台式手法回應台獨的活動與訴求,讓台灣民眾「有感」。未來只要民進黨作為超出大陸容忍底線,就會毫不客氣加以反擊,讓民進黨感受大陸的壓力。

在這個沒有專屬語言與策略的時代,民進黨如果不能改弦更張,再多的罵人語句恐怕也不夠用。所以回歸理性的政策辯論,才是「忠誠反對黨」該有的言行。


馬英九與林肯

2013-3-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獲得本屆奧斯卡兩項大獎的好萊塢新片《林肯》,正在台北上映,林肯的事蹟在網路引起許多討論。林肯在美國歷史地位極高,他堅持解放黑奴,不惜與南方諸州內戰,戰爭打到第4年,南軍有意謀和,但林肯為了讓解放黑奴的宣示入憲而斷然拒絕。他不惜以官位與金錢收買反黑人的民主黨籍議員,並與堅持黑人完整公民權的同黨激進派議員激辯,最後贏得激進派與部分民主黨議員支持,終於順利通過第13條修正案,解放黑人入憲。但修憲造成嚴重社會分裂,他亦以身殉。

陳水扁不值得討論,李登輝和馬英九兩人政治風格不同,李登輝較接近林肯,他為了實現本土化理念,不惜引進黑金孤立黨內反對勢力,並賄賂民進黨以完成修憲。馬英九則力行不沾鍋主義,卻不能推動理念實現,難以成為偉大政治家。

但李登輝不能和林肯相提並論,其差別在歷史正確與否。

林肯解放黑奴站對了歷史方向,李登輝推動台灣本土化並遠離中國,在1989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與柏林圍牆倒塌、全球共產主義瓦解之際,看似站對歷史,但2007年華爾街引發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又顯得他錯了,但也許再過20年他又對了。

歷史地位要由歷史發展決定,但政治家必須有政治信念並勇於實現,這是馬英九的不足,也是習近平的考驗。


中華台灣 共榮共利

2013-3-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世界棒球經典賽八強複賽昨晚中華隊大戰日本,牽動著兩岸民眾的心。不只是因為中日是宿敵,最近為了釣魚台主權爭議,民族主義的情緒更是高張。此刻《自由時報》卻要中華隊「以台灣隊為名」,真的是出來亂的。

在兩岸仍處動員戡亂時期,國際外交戰打得如火如荼,當時為了使台灣還能夠參與國際賽事,以「政治的歸政治,體育的歸體育」為號召,費盡千辛萬苦,才爭取到國際的支持,以「中華台北」的名義,不升國旗、不唱國歌的「奧會模式」參加比賽。

在和國際討論過程中,大陸最希望我們用「中國台灣」,當然也不反對「台灣」,但是我們不接受,因為那是被矮化為中國的一個省分,所以最後決定用一個兩岸都能接受的文化中國名稱──「中華」,「台北」則是地名,避開主權問題。雖備感委屈,卻也形之有年。

從民國60年代,金龍隊、七虎隊小將揚名威廉波特各球場,一直到青少棒、成棒揚威國際,甚至每4年一度參加奧運,都是以「中華隊」為名,「中華跆拳隊」、「中華射箭隊」都曾經戰過佳績。「中華隊」已經是台灣民眾的共同圖騰和記憶。

《自由時報》稱,現在國際媒體都稱我們是「台灣」,沒有人用怪異的「中華台北」相稱。這很好,我們本來就位處台灣,國際媒體是以地理名詞相稱,簡單明瞭,如果要稱國名也應該是「中華民國」,不會稱「中華台北」。

《自由時報》稱,這次經典賽中,台灣民眾在球場高舉國旗,沒人理會「梅花旗」,「以實際行動破除奧會模式」。如果兩岸之間沒有和解,如果兩岸之間沒有默契,青天白日旗能出現會場嗎?兩岸早就有「官方從奧會模式,看台任民眾持旗」的默契,近年的國際賽事,不都是如此?昨晚經典賽不也國旗滿場飄揚!

《自由時報》倡議用「台灣隊」之名犯了兩個嚴重的謬誤,其一是矮化台灣的地位,其二是主張台灣脫離中華;當然它背後的潛台詞是「去中」,這是我們反對的。我們認為,中華隊或台灣隊都可以,但它的精神是中華文化,而不是台獨,只有中華台灣,才能共榮共利。


看看塞浦路斯 想想台灣

2013-3-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塞浦路斯發生金融危機,歐盟的援助方案終於定案,塞國得到一個無比強硬、傷害極大的援助方案。

歐洲的「三駕馬車」──國際貨幣基金、歐洲央行、歐盟及歐洲最重要金主國德國,對塞國的援助條件嚴苛而無退讓餘地。塞國只需要170億歐元援助金,相較過去援助其他歐豬國家的數百到上千億歐元,這個金額算是低了。即使如此,援助國還是只願意出資百億歐元,其餘經費要求塞國自籌。

也因此塞國被迫祭出「存款稅」的愚蠢政策,導致銀行擠兌、銀行被迫暫停營業;最後雖然改為銀行資本重組,但實際上會對過去塞國的經濟模式產生致命的打擊,塞國即將面對的將是數年的經濟衰退、或甚至是一場典型的蕭條。

何以至之?簡單的講,援助國對塞國條件如此嚴苛,態度如此強硬,原因就在塞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不論在經濟、金融、政治、文化上,塞國垮台對歐洲的影響極小。

看幾個數字就知道,塞國的土地不到1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萬,國民平均所得接近3萬美元,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240億美元左右,台北市的GDP都有800多億美元,連台南市也超過300億美元;產業上塞國是傳統的農業國,旅遊服務業發展得不錯。整體來看,這是一個富足卻無足輕重的小國。它既不是大到可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又未掌握任何關鍵的技術,要不是它正好是歐元區國家,坦白說,死活都沒人顧。

難怪,歐洲的金主們臉色擺得那麼難看;歐盟官員說「塞國只剩下嚴苛的選項」;德國財長蕭伯樂說,塞國要繼續留在歐元區,就必須遵守紓困條件;歐洲央行更向塞國發出最後通碟,如不「就範」,就切斷對塞國銀行的融資銀根。

看了塞國的例子,回頭看看台灣。台灣近5000億美元的GDP,算是一個中型經濟體;但台灣因為特殊的兩岸關係因素,難以加入主要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果發生金融危機,很難寄望外來的援助。而台灣在全球經濟與產業的定位,主要的利基在科技產業的供應鏈上,有不可替代性。但不能否認的是,這部分的優勢與主導性正逐漸褪色,不僅韓國已跑到前面,大陸、泰國、馬來西亞都快追上來了,我們的「被替代性」越來越高。

過去台灣還可自認對大陸需要的技術、資金,扮演重要的供應者角色,但現在大陸經濟體規模已經擴大,技術、資金供應能力也提高很多,台灣的重要性也就消退了。如果台灣不能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或甚至只是在亞太乃至大中華經濟圈中,創造一個特殊、無可取代的角色與功能,例如香港作為大陸對外的經濟、金融出口角色;一旦出問題,台灣將如塞國一樣「可被忽視」,那麼,外來援助大概很難來,即使有援助也是條件嚴苛。

台灣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高速發展,已小有成就,但民眾逐漸厭惡發展與建設所帶來生態環境破壞、高度競爭帶來的生活壓力與人際、家庭、社會關係緊張,全球化經濟體系造成的分配失衡,更造成社會階層與族群間的對立,民眾逐漸傾向反對發展,主張「優質生活」。在這個大背景下,反石化、反核四等運動風起雲湧,政府必須向民意退讓,企業只好縮減投資規模,轉向海外發展。

國家未來由人民共同決定,「漫活台灣」也許是好事,不追求GDP,年輕人只要條件夠好可以到大陸或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但台灣經濟實力遠不及瑞士,工業產品及服務附加價值仍低,「慢活」後必將以旅遊、美食、文化創意為產業主力,這樣的國家,人民也許很快樂,但不會是重要的國家,而會和塞國一樣「無足輕重」。

兩岸關係的終局解決時機尚未成熟,台灣仍需自立自強。而「慢活經濟」意味GDP低速成長,也代表政府稅收減少,但「優質生活」卻代表民眾的福利需求增加,選票壓力又將迫使政府增加舉債,擴大財政缺口。那麼,類似塞國的金融危機非常可能發生。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是不會得到IMF與國際奧援的,屆時,台灣可能只有接受「無條件統一」的命運。

台灣地狹人稠、自然資源不足,命運又受到很大的限制,台灣必須成其大,才有條件談「自主」。


台灣人對大陸的信任困境

2013-4-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 評論數: 0 |原作者: 趙建民

大陸新任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上,宣告新政府將履行上屆政府對兩岸關係的承諾,並再度提出兩岸共同家園的概念。兩岸雖然在文化和血緣方面有許多的共同點,但台灣人對「共同家園」一詞卻語多保留。許多大陸朋友好奇,為何大陸利也讓了、人(觀光客)也去了,關係怎麼還是好不起來?其實解答不難,癥結在長期以來大陸的作法並沒有獲得多數台灣人的信任。

慘痛歷史 記憶猶新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過去慘痛的歷史記憶在許多人的心裡已投下巨大陰影,解放軍是否會採取另一波攻台行動,一直是民情不穩的原因,前輩軍人對兩岸前線對峙的活化描述,無疑更增加了氛圍的懸疑。

兩岸在國際上的零和競爭以及台灣的逐漸孤立,更將這種不安全感拉大了縱深。退出聯合國成為國際社會的孤兒終至與美斷交,孤立的恐懼開始蔓延,而「八一七」公報的發布,表示台灣不但已經失去主要盟邦美國外交的奧援,是否能建立最低限度的自主防禦能力也面臨挑戰。台灣可以向對岸說不的籌碼似乎在減少中。

自2008年以來,兩岸交流大幅增加、以對話代替對抗使得雙方互信大為提升,但新的結構失衡和信任危機,又增添了新的疑慮。首先,中國大陸已躍升為國際政經強權,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及市場依賴加深,大陸成為台灣的最大市場和投資去處,中國崛起進一步拉大了兩岸在軍事安全和經濟實力的落差。

其次,過去台灣經濟號稱四小龍之首,國際活力充沛,但面對後冷戰國際體系經貿快速自由化和整合化,台灣卻出現邊緣化的危機。以鄰近的東亞地區而言,不論是東協為主導的RCEP或是美國主導的TPP自由貿易體系,台灣都覺得力不從心,箇中道理,除了國人對孤立已習以為常不願開放市場外,中國大陸的政治因素恐怕才是更大的阻力。兩岸交流的制度化確實提升了雙方的信任感,但是否會出現以經促統的情況,疑慮似乎不減反增。

未來兩會互設辦事處和ECFA的完成簽訂,對互信的提升必然會有加乘的效果。兩岸之間更多元平衡的交流,也可以為雙方的互信提供基礎,另外,政府目前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自法律的角度消除現有交流模式中不合理的現象,也將對雙方的信任提供新的動力。

經濟孤立 人才流失

,台灣對大陸信任貧乏的現象仍然存在,這和大陸的對台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台灣社會活力充沛,創造力豐富,在文化創新和科技領域小有基礎。而中國大陸發展相對滯後,有些地方必須藉助台灣的先發經驗,但大陸的作法往往又加深了台灣的不安全感。

大陸各地的推出台灣農業試驗區,提撥大批土地吸引有經驗的台灣農業專家至對岸發展,台灣引以自豪的農業科技面臨挑戰。同樣的,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對兩岸經濟的整合相信有其貢獻,而兩岸經濟的整合對兩岸關係的整體發展也是好事,但是對多數的台灣人而言,平潭肯定不是友好的代名詞。近年來台灣人才不斷流失,其中一個因素,便是對岸不遺餘力的挖角。

台灣日漸孤立於區域經濟自由化和整合化的趨勢,已經成為兩岸之間新的矛盾癥結所在,在此一基本矛盾獲得妥善解決前,其他的政治議題都難以累積足夠動能。面對此一新局,區域環境的變化,其實提供了兩岸之間增加互信的契機,大陸主動邀請台灣參加本地區的自由經貿活動,相信對改善台灣人民對大陸的不信任感,必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兩岸之間能否再創新局,共同搭建可長可久的關係架構,此為關鍵。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


兩韓與兩岸的統一競賽

2013-4-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劉順達

北韓的恐嚇、威脅程度越來越高,稱目前兩韓已進入「戰爭狀態」,但韓國方面卻出奇不緊張,股市沒下跌,人民生活也很正常。這是一個有趣畫面,一個在生氣,另一個在暗笑。

其實,韓國有他暗笑的原因:第一、中國和俄羅斯兩位「老大哥」不支持北韓發動戰爭。中俄正忙著搞經濟建設,尤其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韓國新任總統朴槿惠兩人是「老朋友」,互動密切又頻繁。

第二、美日全力支援南韓。美國備有核彈的戰鬥機B-52、B-2飛上韓國天空警告北韓不能亂來。日本首相安倍與朴槿惠是舊識,倘朝鮮半島發生戰火,日方也會積極協助韓國。

第三、北韓的恐嚇、威脅已成為「家常便飯」,韓國和美國已習慣。

兩韓間「吵吵鬧鬧」已有60年餘,與兩岸關係類似,但他們只有一個至上目標,就是「終極統一」。至今沒有一方敢提出各自「獨立」,因為誰都不願也不敢做韓民族的罪人。

不幸,兩岸卻不同。中國拚命喊統一,台灣則有3個選項:統一、獨立、維持現狀。台灣可以有統獨之爭,但什麼叫「維持現狀」?只管個人吃飯穿暖,不顧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前途歷史使命?過去,台灣羨慕兩韓間又是「總理會談」又是「國防部長會談」等,好像兩韓就要達成統一了。現在,韓國卻羨慕兩岸間的開放交流,只剩各自政治體制不同而已。

韓國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朴槿惠堅持稱我「自由中國」,不稱「台灣」,不無至深道理。

無論世界或兩韓與兩岸局勢如何發展,兩韓與兩岸的統一競賽一直在進行,只是快與慢速度而已。

(作者為韓國昌信大學客座教授)


蘇貞昌的「棄嬰」 謝長廷的「陽謀」

2013-4-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7| 評論數: 0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就任黨主席後,在兩岸事務上毫無作為,所謂復設「中國事務部」,或成立一個空架子的「中國事務委員會」,都只是虛晃一招,反觀中常委謝長廷,卻屢屢拋出一些值得重視的兩岸結構性思考成果。面對「中國因素」,黨內兩極化的態度與發展現象,已成為外界評估未來民進黨權力更替的指標。

先以謝長廷的作為來看,他在完成民進黨的中國破冰之旅後,竟然受到黨內圍剿。他雖然沉默但並未退縮,上月底大陸國台辦海研中心在福建平潭舉行兩岸關係研討會,他指派謝敏捷等3位子弟兵出席,分組討論中再為謝長廷的「憲法各表」作出申論。近日他又提出「兩岸憲法都是一個中華」的說法,認為可以在這個思考架構下,制訂一部「兩岸政府關係條例」,替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這個姑且稱為「憲法一華」的主張,既可躲開已被民進黨汙名化的「一中」框限,又比馬政府現行兩岸政策更具有開闊性,因而引起兩岸有識之士重視。謝長廷希望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可以在「一華」基礎上,思考如何界定兩岸政府的關係、如何處理政府間的協調及彼此權利義務的關係,以及如何選擇政治議題進行談判等。有了以上的思考,兩岸就可跨出馬總統主張的「先經後政」原則,進入政治議題的談判。

謝長廷在兩岸問題的思考上,確實著力頗深,他在高雄市長任內,就曾提出「一國兩市」的說法,對參與兩岸議題有了布局,現階段他再把政治重心放到兩岸議題。可以說,他早就看清楚了大勢所趨,更有長期的布局與堅持,讓人們看到一個老謀深算政治家的「陽謀」。他是否將以兩岸議題作為明年參選民進黨主席的資本,現在還很難說,不過如果他持續對兩岸議題深入鑽研,讓民眾信任他有掌握兩岸關係的能力,則勢必成為民進黨2016年總統大選牌局的重要角色,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中國因素」的存在及對民進黨發展的影響,已經不是蘇貞昌個人不願意面對,就可以否認的。綠營的3個民間社團,在3月就分別舉辦了3場有關中國議題的研討會,包括「李登輝基金會」、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及呂秀蓮的「國展會」,聚焦「探討中國」、「台灣的外交戰略」及「各國對中國的政策」等。綠營社團對中國大陸議題的高度關切,顯然是對蘇貞昌無所作為的焦慮反應。畢竟,兩岸議題的發展方向與節奏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台灣手中,更不是民進黨單方所可以控制,民進黨不努力研究相關議題,不提出福國利民的兩岸政策,就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得不到民眾的信任,就不可能重返執政。

事實上,去年蔡英文在總統大選敗選檢討中,就已經提出「民進黨不能不深入了解中國」的主張,檢討報告提出後,曾帶給民進黨一段時間「大陸熱」,民進黨員前往大陸,或大陸涉台研究人員拜訪綠營相關團體絡繹不絕,但是在短暫的大陸熱後,黨中央的步伐並沒有跟上,最後連蔡英文自己似乎也在冷卻大陸熱,民進黨的大陸熱也就慢慢停滯下來。

大陸問題是事實的存在,不是民進黨想要冷卻,就可以認為它不存在的,反倒是民共關係如果沒有處理好,只會留給大陸2016年再次操作兩岸議題的空間,讓民進黨再次政黨輪替的希望成為幻影。這也是綠營團體有志之士要不斷舉辦研討會,希望喚醒民進黨中央的原因。

民進黨的兩岸議題不該是謝長廷的專屬,也不該是蘇貞昌的棄嬰,民進黨如果要把大陸議題切割成某些人或某些派系的圈地,將會成為民進黨權力鬥爭的火種,更將註定民進黨大陸政策不穩定性的宿命,最後不僅沒有人可以獲利,還會讓國民黨撿現成的便宜,這對民進黨未來的持續發展絕對有害無利。

畢竟「中國因素」對台灣的意義已經改變,民進黨作為一個追求執政地位的體制內政黨,它的大陸思維與政策也必須改變,堅持不變的蘇貞昌是否會被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謝長廷替換掉,現在雖然言之過早,卻值得觀察。


前台聯黨主席蘇進強 籲簽兩岸文化協議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2013.04.03 04:34 am

台聯黨前黨主席蘇進強昨天在北京表示,未來文化交流將成為兩岸交流中的活水動力,他希望台灣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到大陸走走看看,「眼見為憑」,並呼籲兩岸盡快簽署兩岸文化協議。

中共全國台聯、台灣文化會館基金會合辦的「美麗台灣—台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一九一一—二○○一)」昨天上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

這次展覽展示台灣一百四十多位畫家近一百六十六幅作品,其中不乏名震海內外的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如黃君璧、陳澄波、張大千、廖繼春等人的作品。

以台灣文化館基金會身分參加的蘇進強表示,○八年之前,他在政黨或智庫時,對大陸一直有刻板印象,之後經過大陸全國台聯安排邀訪,對大陸印象有很大改變,尤其對兩岸和平發展,他有很多「新的理解」。他說,「這次畫展,謝長廷和李登輝也非常認可」。

曾有台灣某雜誌報導,這次畫展是習上任後拉攏綠營人士的重要活動,中共本來要邀訪國、民、台聯前黨主席參加,後來只有蘇進強一人參加。


共築兩岸夢

2013-4-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英明

「中國夢」近來成為倍受關注的話語。

聽到「中國夢」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美國夢」。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文學作品,電影和舞台劇,描述反思過美國夢;不分膚色、性別、年齡、種族與國家界限的許多人,曾經願意爬山涉水、遠渡重洋地要到美國實現他們的美國夢。美國夢曾經是一個全球性世界性的話語。

「中國夢」浮上檯面以來,有很多人按讚,但也有人愕然,甚至令有些人感到焦慮和不安;我們可以相信,日本和美國正在屏息關注「中國夢」的發展形勢和力道。

「中國夢」如果要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語,必須具有以下3層元素:其一、符合並引領普世的價值,如體現人性、平等、自由和人權;其二、國家民族的復興,體現國強民富;其三、符合個人主義的價值,能體現個人個性,機會平等,肯努力就有成功的機會。

美國夢之所以能不斷發展,除了美國的富強外,還主要通過包括愛迪生、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賈伯斯等一連串出身寒微卻能發家致富的奮鬥創意故事去不斷豐富其內容和想像。

而過去30多年來,大陸不少人因改革開放,加上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獲得成就;不少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個人或企業,也在中國大陸創造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其實,中國夢隱隱然已經在形成;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夢之所以能逐漸的形成,甚至成為世界性話語的核心,應該是其能體現人性自由、機會平等和不斷的改革開放。

在另一方面,如果從兩岸關係的共生共榮的角度來看,兩岸其實可以共同向全世界揭櫫兩岸夢,這個夢是由以下幾層元素組成的:其一、建構無人為障礙的自由化和開放的兩岸經濟;其二、建構以此為載體的兩岸四地的中華經濟圈,從而北聯日韓,南納東南亞國協、印度和紐澳;讓以中華經濟圈為重要環節的區域經濟網絡,和世界價值和產業鏈緊密串連;其三、建構以創意、尊重和包容為靈魂的文化氛圍,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兩岸抒發其靈魂和個性;其四、建構以自由和平等為基礎的溝通互動平台,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兩岸不分彼此的交流。

共築兩岸夢,使其成為世界性話語,才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真諦。(作者為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