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俞可平: 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包括民主和「一國兩區」都可談。

2012-4-9 13:25| 發佈者: maganpower| 查看數: 28| 評論數: 0 |來自: 中央社

被視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文膽的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今天在高雄表示,民主是兩岸人民和政黨共同的追求,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包括民主和「一國兩區」都可談。

大陸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則稱,過去外界以為大陸害怕民主是誤解,大陸的民主需要完善、發展,但同時要根據國情推進,「太快會翻船的」。大陸要在穩定經濟的基礎下,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民主形式。

余克禮、俞可平等人是上午在高雄舉辦的愛與和平論壇開幕式上做此表示。

俞可平指出,民主是兩岸人民和政黨共同的追求,也是兩岸高度關注的共同話題,近年大陸民主化程度已有很顯著的進步,「我今天能來這裡談民主」就是一種進步。

他說,雖然在民主方面兩岸有重大分歧,但大陸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談,包括民主;盼兩岸學者坦率交流,有助推進大陸和台灣的民主。

俞可平在會後接受訪問時又稱,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可以談民主,也包括「一國兩區」的問題。

但他認為,關於「一國兩區」,也不可能一下達成兩岸可接受的共識,相關問題可以持續研究討論,在過程中取得共識維繫兩岸和平發展。

對大陸的民主,愛與和平基金會董事長鄧文聰在論壇開幕致詞時表示,自己赴大陸投資已20年,見證大陸經濟改革開放歷程。近年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多次強調政改,指若要金改成功必須政改配合,大陸的民主化將沒有辦法阻擋。

鄧文聰說,這次台灣總統大選執政黨與在野黨都表現出良好風範,足堪大陸借鏡;近來大陸基層民主變化相當快速,愛與和平基金會希望倡導兩岸及台灣內部各黨派和解,共同促進大陸民主化。

總統府資政、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指出,世界有3/5的國家已經民主化,而東亞國家則低於這個水準,代表東亞地區的民主發展還有很大空間。台灣民主走了20年,有優點也有缺點,現今大陸民主發展的客觀條件愈來愈成熟,各界皆樂觀其成。

大陸社會科學研究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則稱,中共當初就靠推動民主自由人權取得地位,40年代時也有多位領導人發表談論民主文章,大陸領導人是推動中國民主的先聲,中國共產黨是最在中國推動民主的。

他表示,20年前應邀來高雄開會,卻因抗議不得其門而入;今天能在高雄談論民主,是根基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況,希望透過論壇交流,使台灣一些學者會更務實理性客觀看待大陸民主。


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對岸誤解高雄「反中」

2012-4-10 06:54| 發佈者: oscarhsieh| 查看數: 10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藍孝威/高雄報導】 |來自: 中國時報

第二屆「愛與和平論壇」,原本邀請高雄市長陳菊出席開幕式,但陳菊因另有要公,臨時請副市長李永得代為出席。李永得表示,來自大陸的專家學者今將參觀高雄市政建設,陳菊將安排會見。

 李永得表示,兩天前他就接獲台北記者致電詢問,「愛與和平論壇要在高雄舉行耶!」李永得打趣:「這話是什麼意思啊?難道高雄很暴力?」他說,和平是普世追求的價值,高雄一向是開放且熱情的城市,不僅歡迎大家到訪,也希望對岸人士多了解高雄。

 李永得說,高雄是台灣民主的發源地,卅三年前美麗島事件就是在高雄發生,該事件在台灣民主發展扮演關鍵角色,同時也奠定高雄「人權城市」、「民主城市」的形象。

 李永得表示,仍有不少對岸民眾誤解南台灣「反中」,其實媒體的報導或刻板印象與實際有很大差距。以○九年高雄世運為例,只要對岸選手表現好,高雄民眾都不吝給予掌聲。高雄市政府研考會主委許立明說,去年市府就有十多名首長率主管到大陸參訪,透過交流有助彼此認識。


陸學者喊兩岸一家 建共同記憶

自由時報 2012-6-6

〔中央社〕中國大陸涉台學者今天主張,台灣民眾應培養「兩岸一家人」的觀念,建構「血脈相連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並應加快建構「共同歷史記憶」,彌合歷史認同差距,形成共同記憶。

新華社報導,以「寄望台灣人民,深化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全國台灣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今天在甘肅天水舉行,約60名大陸涉台學者參加。

與會的全國台研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表示,1979年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是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基石。

周志懷說,「台灣社會雖已形成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希望台海和平穩定,期待擴大兩岸和平紅利」的主流民意,但因長期分離造成的隔閡一時難以彌合,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仍然錯綜複雜,因此決定「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一個「長期過程」。

他指出,只有「處處從兩岸一家人的視角思考問題,在兩岸一家人的基礎上實現自然互動」,才能不斷加強兩岸同胞情感連結,真正建構「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進而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文化、社會及政治基礎不斷鞏固與加強。

上海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說,兩岸應在經濟上厚植共同利益,尤其是進一步深化兩岸企業的共同利益;但在經濟合作的同時,兩岸還應加快建構「共同歷史記憶」,彌合兩岸在歷史認同上的差距,形成共同記憶,進一步形成兩岸振興中華的共同責任及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修春萍指出,大陸與海外台灣人的聯繫應該「日常化」,對他們的照顧和關心應該「細緻化」,向他們提供救助則應該「及時化」。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認為,台灣多數民眾對發展兩岸關係持肯定態度,對大陸的看法也「朝積極方向轉變」。今後大陸的惠台政策,要更能「直接解決島內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直接訴諸民眾,減少中間環節」,讓更多台灣民眾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紅利。


馬英九是否敢以「一國兩席」重返聯合國?

自由時報 2012-6-23

幾天前,馬英九總統接見聯合國學術系統理事會候任會長威廉斯一行時表示:「我國」於一九四五年加入聯合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其後雖於一九七一年喪失聯合國代表權,但迄今「聯合國憲章」第二十三條有關「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組成名單及第一一○條有關批准及簽字條款等均載明「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之名稱。或許,馬英九這些話是想烘托「中華民國存在的客觀事實」,但效果恰好是凸顯「中華民國已經壽終正寢」了。

任何具有國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聯合國憲章」還保存「中華民國」的名稱,絕不能拿來證明「中華民國」仍在國際上存在。「中華民國」的名稱出現在「聯合國憲章」,乃是歷史的產物與殘遺。聯合國成立時,「中華民國」是國際承認唯一擁有「中國代表權」的政府,它之所以出現在「聯合國憲章」,端是因為它當時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而不是一個「國家」。然而,一九四九年蔣介石逃亡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就開始搖搖欲墜了。

到了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將蔣介石的代表驅逐出去;至此,「中華民國」原來擁有的「中國代表權」,遂完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應該說,「聯合國憲章」沒有修改「中華民國」字樣,不是為了支持「中華民國繼續存在」,而是凸顯「中華民國」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了。在此奉勸馬英九,以後不要再用「聯合國憲章」牽拖「中華民國」了,否則只會讓人竊笑您不懂國際法。

同樣可笑的,講完「聯合國憲章」,馬英九又強調自就任總統以來,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以及「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兩岸和平發展。有道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際上連「中華民國」都沒了,還有「中華民國憲法」嗎?早在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大會就壓倒性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消滅)中華民國,三十多年後馬英九還幻想「一中各表」!他還以為「中華民國憲法」寫在紙上就足以伸張中華民國「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一如「聯合國憲章」裡有「中華民國」字樣便證明它的存在。恕我們冒昧請問,馬英九敢把「一中各表」、「一國兩區」,拿到聯合國要求「一國兩席」,「重返」聯合國嗎?

這些當然都是絕對不可能的。馬英九當天說:「我國」自一九九三年起,期盼重返聯合國體系,但迄今成效有限。虧他說得出口!不論是「重返」還是「加入」聯合國,都是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任總統的努力,馬英九二○○八年上任迄今毫無貢獻!上屆總統大選,為了騙取選票,馬英九鄭重聲明:「重返聯合國是二三○○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希望,我們會持續努力」。但他當選之後,只有第一年透過友邦提案要求「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的權利」,此後完全沒有「重返」的任何努力。反倒是與中國暗盤交易,以「中華台北觀察員」身分「旁聽」世界衛生大會,遭矮化為「中國的一省」被踢爆,才表演一場抗議秀敷衍,且至今毫無下文。

對台灣而言,「中華民國」形同一個沼澤,只要一隻腳踩進去,最終全身都會滅頂。為了誘騙台灣人民,馬英九謊稱「中華民國」是最安全的陸地,從而提出所謂的「一中各表」、「一國兩區」,逐漸把台灣推到沼澤的邊緣。民進黨至今還對這個沼澤保持距離,但有些人竟也開始主張把一隻腳踩進這個沼澤去,簡直是自找死路。上週,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在台灣表示,「台灣」是主權國家,有資格加入聯合國及相關組織,這番話對喃喃自語「中華民國緊箍咒」的馬英九們堪稱當頭棒喝,對嚮往自主的台灣人民則是一記敲向自由的鐘聲。


大陸學者:若無一中 變成「國與國」交流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北京報導】2012.11.11 03:33 am

兩岸交流是否演變成「兩個中國」?大陸學者很留意。具中共軍方背景的對台學者辛旗昨天指出,兩岸交流談判若無「一個中國」為前提,就會「演變成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造成兩岸主權的分立」,使談判主題「從怎樣促成統一,變成要不要統一」。

身兼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的辛旗,昨在「紀念九二共識廿周年研討會」上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決定兩岸關係的性質,以及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是大陸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基礎。

辛旗強調說,沒有「一個中國」作前提,兩岸間接觸交流談判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變化,「演變成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造成兩岸主權的分立」。他指出,最終統一是兩岸關係、特別是政治關係的必然歸宿;他強調,「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是兩岸求同存異、政治智慧的結晶,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不能否認的。


「沒有一中 談判會變質」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林克倫/北京報導】2012.11.10 02:43 pm

兩岸政治對話成為十八大對台話題,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決定兩岸關係性質,無此前提,將演變成國與國間的交流交往、造成兩岸主權分立;國台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則呼籲,政治問題是需要面對的,兩岸的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找到雙方可接受的辦法。

大陸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今天舉辦「紀念『九二共識』廿周年學術研討會」,邀請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邱進益、前國台辦主任唐樹備以及兩岸學者,就如何深化鞏固「九二共識」基礎進行閉門研討。

辛旗指出,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是大陸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基礎,沒有一個中國作為前提,將使兩岸政治談判的主題發生改變,「從怎樣促成統一,變成要不要統一」;他表示,最終統一是兩岸關係,特別是政治關係的必然歸宿,沒有最終統一,兩岸關係發展就會失去方向、準則與目標。

大陸國台辦研究局局長黃文濤也指出,兩岸之間存在互有矛盾與政治分歧,並不可怕,有些政治問題是需要面對的,兩岸的中國人,也能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妥善和處理政治問題的辦法。


學者:中國進入兩岸一國論述

自由時報 2012-11-13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面對中共十八大的權力改組,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昨表示,習近平上台後,對台政策將以「兩岸一國」論述取代「九二共識」,台灣要面對的不是民進黨要不要接受九二共識,而是中方對九二共識已完成階段任務,現在則要強化兩岸一國。

賴怡忠說,民進黨若要與共產黨交流,勢必要了解中方的論述本質是什麼。

前副總統呂秀蓮號召多個民間團體成立的「China Watch」論壇,昨召開「從中共十八大談中國未來」座談會,邀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林文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以及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怡忠與談。

賴怡忠說,現在中共強調的是兩岸一國,官方主張通通變成兩岸一國,但這一國絕對不會是中華民國,中方也絕對不會承認中華民國,而是擔心民進黨偷渡中華民國變成台灣,就會進一步變成一邊一國。

林文程指出,胡錦濤在執政期間表現平平,僅有對台政策是成功的,但中國內部極度貪腐、社會民心騷動,因此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短期內應會著重形塑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獲取民心支持,不會急於解決台灣問題,對台政策應會沿襲胡錦濤。

翁明賢則認為,北京對台灣的讓利進入收割期,中共新領導人習近平不會再等待,中國對「一中」的建構,台灣就算到了下一任領導者也無法脫離。胡錦濤的對台政策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但習近平可能會以「解決台灣問題的成果」來累積有利的美中對抗籌碼。


奉勸自由時報

2012-12-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來台參加「台北會談」和「兩岸關係發展新情勢與展望」兩場研討會,《自由時報》昨天以社論批評孫亞夫來台發表「統戰言論」,「中國明目張膽對馬政府施壓,得寸進尺」,「從馬英九到陸委會、移民署,通通裝作沒看見。」

《自由時報》的批評分兩點,一是孫亞夫的言行與申請來台目的不符,馬政府硬著頭皮敷衍;二是孫亞夫以「上級指導員身分」來台宣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馬政府「不敢頂回去」。

首先就申請目的而言,孫亞夫申請來台參加研討會,順道四處參訪,與地方首長會面也是人情之常;如果違反規定,移民署當然會據以處理。其次,研討會本來就是各抒己見,孫亞夫在研討會中談到十八大後兩岸關係新的框架,一方面提供與會者對於未來兩岸新關係定位作思考,二方面也可以讓兩岸在現實情況下研究出一套互動的新規則,像是台灣的國際空間等問題。這些都是台灣生存發的關鍵性議題。他的言論合情合理,而且對台灣相當友善。

其次,《自由時報》的說法完全無視於兩岸交流的現況,更無視於馬政府從2008年以來推動三通直航、江陳八會簽定18項合作協議的現實。兩岸早已經在「九二共識」的「一中框架」下,進入和平發展的階段,《自由時報》還以二戰時代的冷戰思維,誤認兩岸仍處在動員戡亂時期,高談「統戰言論」,脫離現實之遠已到不知今夕何夕的地步,令人驚訝!

《自由時報》除了以意識形態抹黑馬政府,以台獨理念惡意攻擊大陸人士之外,提不出任何對台灣有益的具體建議。奉勸《自由時報》看清時勢,不要誤導社會大眾,阻撓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


2013紅藍綠互動新局

2013-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淞山

2013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年」,「先經後政」的定位關係將隨著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協議的簽訂轉化為「政經並重」,諸多原本是政治禁忌的管制項目也將配合法令修正而鬆綁。

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從量變走向質變、從經濟走向政治、從國安掛帥走向經濟優先、政治為輔的新時代,不僅「國、共關係」產生多元並進的政治對話新局面,連戰與吳伯雄主導國民黨兩岸政治對話的形勢,將逐漸演變為由馬英九所主導的國安與海陸政治團隊接棒,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3月兩會後涉台新人馬出爐,更將展現對台新作風。

這是馬英九與習近平全面主導兩岸政治關係變動的嶄新時代,雙方只有提槍對陣、直接攤牌政治交鋒,孰勝孰敗?兩岸新政治關係如何重新定位與發展?都在2013關鍵年產生新的變化、衝擊與挑戰。民進黨願意誠實面對中國大陸,開展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才有去年3月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等人雲南與會開啟民、共對話,10月謝長廷登陸訪中,蘇貞昌黨主席不得不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為2013年「關鍵年」埋下因應變局的政治火種,同時,也為今年年中前謝長廷與陳菊再登陸所將引發的黨內政治衝擊預設政治防火牆。

顯然,年中過後,因為陳菊與謝長廷的相繼登陸政治加乘作用,民進黨內無可避免地必須遭遇中國政策路線定位與轉型的內部激戰與交鋒,民進黨內的大陸政策開明務實派與保守對抗派將形成激烈對壘與熱戰。

總之,2013年決定馬英九能否全面接班主導兩岸關係新走向?也考驗著習近平新涉台人事布局能否有「政治突破」帶動兩岸關係進入政治對話協商局面?同時,民、共對話的歷史機遇勢必會對民進黨內部的大陸政策路線形成新的政治刺激。2013是跨越紅、藍、綠政治互動兩岸關鍵年。(作者為專欄作家)


從一中各表走向一中同表

2013-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謝大寧

關心兩岸的知識界都知道,兩岸統合學會的朋友包括張亞中教授、黃光國教授與我本人,透過《旺報》與《聯合報》進行長達一年多的對話,事後兩岸統合學會將雙方對話過程以《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為名出版專書以為記錄。

接受一中各表論述

去年12月30日《聯合報》社論〈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接受了我們的主張,兩岸應採「主權宣示重疊」的「一中同表」論述,誠然令人欣慰。這兩年來《聯合報》社論堅決擁護國民黨主張的「一中各表」,但這篇社論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變化軌跡,也可以看成是藍軍主流媒體對兩岸定位主張的一個重要轉變。

對於台灣而言,「一中各表」的基礎就是中華民國憲法。但剛開始時,《聯合報》似乎也不太提憲法這一法律的基礎,而只從政治現狀立論。然若依政治現狀立論就很容易被誤導到某種「兩國論」的困境中去,從而為「兩個中國」張目。

《聯合報》這一態度很快做出修正,開始提出憲法這一法理基礎,因而避免了被解讀為兩國論的危險。但是這一立場的修正也只是回到了馬英九總統的立場,也就是「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這一主張,這就是所謂的「維持現狀論」。但這樣的論點在操作上,的確存在如《聯合報》在該社論中所說的某種困境,也就是既然互不承認主權,那中共就也可以把它表成「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以外交實力而論,我們是表不過中共的。換言之,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的確是存在危機的。

《聯合報》顯然早就曉得這個危機所在,但聯合報選擇的解決方式,卻是一直試圖以所謂的「杯子理論」來說服中共,必須給中華民國存活空間。也就是一直緊抓胡錦濤先生在外國媒體前某種程度接受「一中各表」的說法,希望大陸能「在不違背一中框架」的前提下,承認中華民國,並給出國際空間。但是《聯合報》這樣的要求顯然還是沒有注意到一個法理問題,那就是如何讓一中框架與承認中華民國之間,在法理上可以相容。也因此,《聯合報》的所有呼籲,就這麼都石沉大海了。

有關兩岸定位的合理安排,都不可能不顧法理,並強加任何意願到對方身上去。當時我們就曾敬告《聯合報》,如果能從「主權宣示重疊論」的觀點,由雙方以「一中同表」的方式來立論,也許才能為雙方找到最大公約數與解套的空間。

立足台灣胸懷大陸

很高興《聯合報》終於同意從雙方主權彼此包含的角度來立論,建議雙方在「主權共有與共享」的前提下,共同表述這「整個中國」,換言之,這立場就只能是「一中同表」,而不是「一中各表」了。我們認為這的確是個較可行的解套方案。「主權宣示重疊論」這樣的觀點,意味著台灣願意放棄任何形式的台獨與獨台,完全回到一中框架上,而中共既然說只要能接受此一框架,「甚麼都可以談」,因此,這樣的立場既不損害中華民國,也可以要求中共坐下來談,那彼此接受的空間自然就不是等於零了。

從這角度說,我們願意對《聯合報》的社論表示敬意,但也希望再表達一點,那就是如《聯合報》所說的,在主權相互包含的整個中國這樣的「大屋頂」底下,如何能夠構想一套可操作的機制,以使這個屋頂不至於只是一個「虛」的屋頂,這也就是說如果中華民國真不想放棄對整個中國的主權主張,就必須有一套機制可以讓中華民國立足台灣,又真能胸懷大陸,這才是一種足以說服大陸的「真誠」,讓中共願意突破現行國際法的框架,接受這樣的論述。我們相信這才真是為兩岸人民創造福祉的作法。

關於這點,不知道《聯合報》是否願意再仔細思考我們所提出來的「兩岸統合論」呢?我們如是衷心期待!(作者為兩岸統合學會祕書長,佛光大學研發長)


和平是兩岸的價值共識

2013-1-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許文彬

在全球告別2012、迎接2013的跨年時刻,台海兩岸當局領導人不約而同地宣示「和平」的願景;使用「和平」兩個字的共同語言,象徵著雙方價值共識的形成,值得兩岸人民齊聲按「讚」!

在海峽此岸,馬英九總統於元旦祝詞指出:「盼望與中國大陸新領導人習近平先生,在鞏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全面擴大與深化兩岸交流。」

兩岸同聲宣示和平

在海峽彼岸,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題為「攜手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的新年賀詞,指出:「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猶憶2000年5月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大陸當局正式發表聲明,宣稱:「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這不就已經暗示了「一中各表」的相互認同嗎?上個月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正式將「九二共識」用詞列入黨章,更彰顯了兩岸政治立場的磨合。進而指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在在顯示,鞏固兩岸的和平,正是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

願在野黨同護和平

在台灣的我們這一代人都曾經走過國共內戰的恐怖歲月,目前檯面上的各政黨領導人,親歷那段「反攻大陸」年代的戰爭陰影,相信沒有人願意再挑起那種歷史悲劇;所以,「和平」不只是口號而已,更是活生生的價值體驗。但願綠營朋友們於扮演在野政黨角色時,也能思考如何共同維護得來不易的兩岸和平共識。

記得我們這一代人讀過的「初中國文」第一篇唐詩,就是詩聖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那種烽火悲情,豈能讓它重視今世?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去年正是詩聖1300周歲;歷史長河流逝,而今送舊歲、迎新年,重讀老杜詩篇,實當珍惜兩岸和平的歷史際遇!(作者為律師、國策顧問)


對岸崛起 面對、接受、改變它

【聯合報╱蘇治灝/蘇東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雲縣斗六)】2013.01.12 01:48 am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牽動全球的和平架構,也是全球華人的共同期盼。馬列主義是舶來品,兩岸制度的互補,再融合中華文明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才能更加深化兩岸的和平發展,發展出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民主善政。

當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對美外交是基於蘇聯威脅的安全考量;鄧小平看得更遠,中國實現現代化需要長期和平。他深切瞭解中國在進行現代化時,必須大大的得益於美國的科技和教育,他不斷派留學生至美國,不擔心滯美不歸,中國人的民族性終究會落葉歸根,這些都是中國的資產。

陸生來台每年不到二千人,台生至大陸每年有一、二萬人,這些人未來都可能是各行各業的菁英,是兩岸的和平種子,是兩岸的共同資產。大陸是敞開胸懷,門戶完全開放;民進黨立委反對陸生,訂下了三限六不條款,和陸委會反對平潭招聘台籍幹部同出一轍。只看到了狹隘的一面。

這幾年大三通、簽定ECFA、對台讓利,但台灣人民對統一的民調不升反降;大陸過度強調一個中國,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只會傷害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感情。中華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其普及面超越大陸,台灣的軟實力是不爭事實。兩岸要相知相惜,更從容自信,為和平架構共存共榮。

平潭島到處大興土木,北京當局以每天砸兩億元人民幣的速度在打造基礎建設,對台灣遞出各項優惠的橄欖枝。如果只是粗糙的把它歸類為統戰,未免太低估台灣人民的智慧。

中國在建立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台灣可發揮潛移默化、自助人助的互補作用,結合大陸有識之士創造兩岸雙贏。習近平上台後,親民作風,振奮了大陸民心;大陸若能朝向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大道邁進,太陽與北風,何愁不能再創中華民族盛世榮景。

大陸和平崛起是擋不住的勢頭,面對它、接受它、改變它。民進黨若與潮流背道而馳,將會是場民族災難!思想的愚昧往往隱藏在高尚情操的反面,不要只是空喊口號,滿口愛台灣,所作所為卻誤國誤民!


兩岸都是中國合法代表

2013-1-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楊海峰

中華共識包容了共產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陸共識、國民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民進黨「兩國論」的台灣共識,是一個紅藍綠三方都能接受的兩岸政治和解的共贏方案,自然能夠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政治定位內外有別

中華民族主權只有一個,只要兩岸人民都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中華民族主權就沒有分裂,中國就是統一的。兩岸應在外交休兵的基礎上,繼續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不能搞雙重承認。在現有的23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可由中華民國代表中華民族主權,大陸地區與中華民國邦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民國的框架下解決;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華民族主權,台灣地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交往時,涉及主權的事務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解決。

換成直白的話,在聯合國和現有的17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中,台灣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在現有的23個中華民國邦交國中,大陸要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大陸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

由於兩岸不搞雙重承認,在國際上雖然出現兩個合法的中國,實際上對外仍是一個中國,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兩岸統一前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定位,也是一種尊重兩岸政治現狀的務實的解決方案。這樣,兩岸彼此都能擁有對岸的外交空間,從而解決台灣同胞關心的國際生存空間問題,同時也擴大了大陸的外交空間。

相互承認對岸治權

兩岸把主權還給兩岸人民了,都不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均是中華民族主權框架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因此沒有必要相互承認主權,而應當相互承認對方治權,仍以兩岸兩會模式商談兩岸和平協定、軍事互信等後續議題。由於兩岸不搞主權相互承認,兩岸政府軍隊官員未來的接觸都只能繼續以兩岸兩會顧問的名義。兩岸最高領導人,即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也都是政府公務員,可用兩岸兩會最高顧問的名義進行接觸。

在中國境內各自的正式文書中,仍按照現在的「一中各表」模糊處理,大陸繼續稱呼「中華民國」總統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台灣繼續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大陸地區領導人;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邀請函和公開場合都相互稱呼對方「先生」或「您」,只要體現對等即可。這就解決了兩岸最高領導人實現互訪時的稱謂問題。

在國際上,兩岸是特殊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而且可以相互代表;在中國境內,兩岸是地區與地區的關係,這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殊關係。

(作者為大陸自由撰稿人)


兩岸攜手 創新制度  再論中華共識(二)

2013-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原作者: 楊海峰

中華共識是對「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繼承和超越。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社會制度,而中華共識是一個中華民族,兩個互不隸屬、都把主權交還給人民、只有治權的中國。

在這兩個中國實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中華民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共同代表中華主權

兩岸都接受並達成中華共識後,我希望兩岸四地的同胞及海外華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逐步形成一種兼具台灣資本主義制度和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能夠實現社資兩種優勢互補的新型社會制度。社資兩種社會制度都是外國人發明的,而這種新型社會制度是我們兩岸中國人集體創造的。

中華民族主權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主權聯盟,中華民族主權框架是兩岸統一之前特殊歷史時期的臨時框架,也是未來統一的中國的雛形。中華民族主權不同於中華聯邦,聯邦是由主權獨立國家組成的。

中華民族主權有點類似但也不同於國家聯盟,兩岸接受中華民族主權後,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把主權交還給兩岸人民,都不再是各自聲稱的主權獨立國家,而只是中華民族主權框架下的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就像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前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一樣,都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只是一個政治實體。不同的是,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不能代表蘇聯,而中華民族主權框架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自的邦(建)交國中能夠代表中華民族主權。因此,中華共識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兩岸讓步達成共識

中華共識達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兩岸都要做出讓步,尊重和有限承認對岸政權,這牽及雙方兩岸政策的重大調整和憲法修改,對於兩岸來說都是浩大繁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但為了兩岸民眾的福祉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雙方各退一步,兩岸的和平曙光就會立呈世人面前,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偉業。

兩個主權獨立的德國能實現和平統一,我堅信在兩岸同胞和海外華人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主權框架下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一定能夠實現和平統一。(本系列完)(作者為大陸自由撰稿者)


恢復國統綱領 無關制度之爭

2013-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炳忠/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生)

「兩岸制度之爭,不妨礙恢復國統綱領。」在參加「海峽尋新台北論壇」的講座後,我不由得心生這樣的感想。

台大政治系教授,同時也是著名的法輪功宣講者明居正論斷台灣人民並非追求台獨,而是因為對眼下中國大陸的制度乃至文化不滿意、有疑懼,所以才抗拒統一。明教授反覆地強調,固然台灣人民的拒統心理也有「國家認同」的因素存在,但制度之爭才是核心問題。

事實上,90年代初在李登輝主政下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就是無限期追求統一的展現,雖然當下的現實無法滿足國家立即統一的條件,但我們不僅不須要放棄統一的目標,而且還可以主動提出、創造統一的條件。當時的中國大陸,經濟成就還遠不如今天,內部政治鬥爭激烈,連對「改革開放」的路線都還有雜音,但在台灣的我們仍然有雄心壯志,雖不「急統」,但求「終統」。

然而今天的台灣,「統一」卻成了洪水猛獸,提都不能提。幾家媒體的民調顯示,「維持現狀、追求台灣終極獨立」的支持率已超過5成。這20年來的變化,顯然都無法以兩岸制度之爭來解釋,而是更深層的國家認同轉變。

那天的講座,資深的外交前輩戴瑞明大使有句話使我印象深刻:「台灣人人愛說主權,但主權不就是一種影響力?割斷對中國的認同,放棄我們對大陸的主權,如此不反而自我侷限嗎?」我反覆思索這句話,再對照明教授對推動大陸民主化的熱忱,不禁要請教明教授:今天台灣連中國人都不做了,那對中國大陸的改革還有什麼話語權?

明教授的內心是有中國認同的,只是他過度地糾結在「中共不民主」、「中共必崩潰」,而忽略了眼下台灣日益閉鎖的偏安心態,才是兩岸發展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最好的策略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發生時,都能立於不敗之地。國統綱領使我們能堂堂正正地捍衛一個走向統一的中華民國,大大方方地去追求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新中國,而不須要自毀長城、自我設限成「台灣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台灣)」。

當大陸前涉台官員唐樹備都肯定國統會對形塑「九二共識」有重大作用的此時,怎麼反而是台灣對國統綱領戒慎恐懼呢?


兩岸學者:兩岸應形成凝聚力更強的新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31 16:37:39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全國台灣研究會31日在北京主辦“兩岸關係:共識累積與政策創新”學術研討會。與會兩岸學者表示,要突破兩岸政治難題、引導兩岸關係向更深層次發展,需要雙方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凝聚力更強的新共識,為兩岸深化政治互信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新華社報道,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說,未來一個時期,兩岸應始終將維護、累積和增強政治互信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突出位置上來。在政治互信基礎上穩步建立包括軍事互信在內的兩岸戰略互信,努力建構兩岸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機制,努力推動雙方在認同兩岸同屬一國、維護一中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表示,加強兩岸政治互信基礎要推及兩岸民眾,否則兩岸將很難涉及一些政治敏感性議題。唯有奠定這樣的基礎,兩岸雙方與民眾才能借此開始正確解讀彼此釋出的政策善意。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朱新民說,和平發展不只是兩岸的共同需求,更是兩岸間的共同利益。因此要思考如何繼續深化和平發展的內涵,進一步創新和平發展的改革,最終能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說,推動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應按照增進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促進文化融合、減少外力干預的路線圖,不斷解決過渡階段的矛盾和問題。

他提議,用中華傳統文化重塑兩岸民族認同,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凝聚兩岸共識,推動中華民族的國民意識和民族性再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兩岸學者還對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共識提出建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建議,兩岸雙方應整理現有的政策措施,清除或調整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規定;授權或授意專業人士就高階政治議題展開理性對話與探討,如引入兩岸民間社會的力量參與兩岸治理等。

針對兩岸如何共同維護釣魚島主權,辛旗表示,兩岸應站在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場上,逐步減少外力干涉,協商處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內部事務,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台研會會長成思危,來自兩岸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超越國共內戰,兩岸共創人類文明典範

【聯合報╱社論】2013.02.03 01:49 am

現在的兩岸關係,已經遠遠不只是「國共內戰」的架構;而是一個人類歷史上非常重大的文明事件與道德課題,當然更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無比的文明事件與道德課題。

「國共內戰」是兩個武裝力量之間的政權之戰,那是一個「我吃掉你,或你吃掉我」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但當中華民國已然實現了中國五千年來首見的自由民主體制,它應不應當被「吃掉」?又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然成為崛起的大國與強國,它具備了包容與涵納的能力與責任,則能不能用「誰吃掉誰」的方式來處理兩岸問題?這些,皆不能僅僅視為「國共內戰」的課題,而是人類史上,尤其是中國史上非常重大的文明事件與道德課題。

兩岸關係發展至今日境地,世界文明必不願見其發展為「我吃掉你,或你吃掉我」的一頁;中國歷史必也不忍再添「我吃掉你,或你吃掉我」的一章。站在世界文明和中國歷史的高度看,未來兩岸關係的終極解決方案,應當是共創人類文明的典範與中國歷史的光榮,而萬萬不可造成人類文明的恥辱與中國歷史的悲劇。

一九八三年六月,鄧小平說:「統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這一句話,將六十四年來的兩岸關係,劃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一九八三年以前的三十年,大體上說,兩岸陷於冷戰的框架裡,且各自的內政治理皆在十分艱難的境況中;那是一個「解放台灣vs.反攻大陸」的時代,也就是僵持在「我吃掉你,或你吃掉我」的階段。

第二階段,自一九八三年以後的三十年,仍是大體而言,起自鄧小平「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至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的「解嚴/交流」,再至二○○五年「連胡會」到二○○八年的馬英九勝選,兩岸逐漸營造出「和平發展」的機遇和氛圍。

如今,到了二○一三年前後,兩岸儼然進入了第三階段。二○一二年十一月,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總結對台工作報告指出,「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此一階段的特徵,是將兩岸政策的關注焦點,從遙遠難期的「統一」,轉移至「探討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

第三階段儼然是在嘗試回答鄧小平的問題。鄧小平說:「統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但即使是「一國兩制」,若是指「香港模式」,仍豈不是「吃掉」?那麼,究竟怎樣始有可能「我不吃掉你,你不吃掉我」?

若欲搭建起這個「第三階段」的架構,那就必須奠基在「大屋頂中國」。在大屋頂中國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亦即同屬「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而此種「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正是要保證「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而是欲將兩岸關係的發展,經由長期的細緻磨合與精心營造,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的典範與中國歷史的光榮,那始可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今日的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這是中華民國不容被「吃掉」的主要理由;因為中華民國是「中華」的「民國」,亦即是「中華文明」的「道德資產」,而不再只是中共的「內戰政敵」而已;所以,兩岸關係已不是「國共內戰」那個層次的題目,而是人類歷史及中國歷史的重大文明課題。

何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經勢力已然崛起,但即使以「社會主義的民主法制」來衡量北京政權,它亦尚欠人類文明及中國歷史一個完整的履約踐諾;且看近日《南方周末》與《炎黃春秋》事件,問題在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亦未兌現

因此,唯有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可以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加走向自由民主;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應包容涵納中華民國在大屋頂中國之下,以宣示其對人類文明的敬畏及對中國歷史的責任。

但是,如果是「誰吃掉誰」,那必將演成人類文明的恥辱與中國歷史的悲劇。

在歷史的巧妙推移下,兩岸已然超越了「我吃掉你,你吃掉我」的「國共內戰」架構,大屋頂中國將可提供「從合理的過程,到改善之目的」的政經平台,共創世界文明的典範,共譜中國歷史的光榮。


我們是愛台灣的台灣人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2013-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2| 評論數: 0

台灣雖然有藍綠之分,也有一些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不能否認,每一個台灣人都要過中國新年,大年初一還要搶頭香拜媽祖或天公。過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歡歡喜喜的日子,更是大家趁著假期反省過去、策勵未來的日子。

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而言,過去這一年,是一段充滿被誤解與羞辱的日子。由於集團綜合考量媒體市場發展趨勢,決定採取積極策略,進軍有線電視系統業,後來又參與併購壹傳媒,竟然引發始料未及的政治風暴,不但兩件併購案至今未能定案,影響商業利益,更在政治操弄下,對集團負責人及中時集團的名譽造成傷害。

部分綠營政治人物及有立場的傳播學者,將這兩件併購案定位為大陸對台灣的「文化侵略」,不斷以「中資」抹紅旺旺集團的資金,以「中共代言人」污衊集團領導人,讕言併購案如果成功,中時集團及壹傳媒、中嘉有線電視系統均將成為台灣「人民日報」,天天給台灣人洗腦,遲早會赤化台灣。

歲末年初除舊布新的此刻,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利用集團尾牙場合發表演講,以兩岸關係的明確定位:「我們是愛台灣的台灣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回應了外界的誤解與汙衊。在兩岸關係進入新情勢之際,這段鏗鏘有力的宣示值得解析,盼望國人能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前途有更深刻的思考。

我們認為兩岸關係已經進入新階段,不僅僅是因為兩岸政府都剛剛完成換屆,新任期可能有新政,更重要的是,無論就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進步或大陸與台灣現實政經情勢的觀察,2013年的兩岸關係已與過去迥然不同。在步入新階段前夕,「我們是愛台灣的台灣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理念的提出,不但符合兩岸關係的現實,更將是未來兩岸和平發展大局的基石。

2013年兩岸關係發展已經產生多項質變,首先,大陸深圳人均GDP已達1.9萬美元,江蘇、廣東、浙江省預期5年內也可以突破2萬美元大關。換言之,大陸沿海地區國民平均所得已經與台灣非常接近。國統綱領雖然「中止適用」,但依據其原本架構,兩岸關係應該進入遠程ˍˍ協商統一階段了。

2008年後,兩岸經過5年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陸對台灣的政經與社會情勢已建立了深刻的理解,加上大陸經濟力量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軍事力量已突破島鏈限制,直接在太平洋與美軍交鋒,台灣失去美國「東亞不沉的航空母艦」戰略地位,大陸深知時間站在他們那一邊,已無對台動武的必要。從謝長廷、許添財陸續訪問大陸,陳菊及另外幾位重量級民進黨人士正積極規劃訪問大陸,及中共接待民進黨人士的態度觀察,大陸已經對民進黨的「台獨」訴求無所畏懼,開始在藍綠間尋找槓桿支點,甚至不排除為2016政黨再輪替預作準備。

民進黨已經開始自我改變,但有人卻一面追逐「中國利益」、接受台商政治獻金,另一方面又指著他人說是「中資」,繼續高喊「台商傾中賣台」、「中資木馬屠城」、「愛台灣」的口號抹紅非我族類,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既不符合政治規範,更違反做人基本道德,民眾應該認清這些政客的真面目。

台獨絕不是愛台灣,愛台灣更不是民進黨的專利。民進黨認為阿扁最愛台灣,但錯誤的鎖國政策讓台灣經濟倒退十年、外交情勢更加艱困,最後還汙了台灣老百姓的錢。請問,這是愛台灣嗎?愛台灣就應該為全體台灣人民的福祉著想,處處以中國為敵、以台商為敵、汙名化台商資金,究竟是「愛台灣」還是「害台灣」?

「愛台灣」長期被特定政黨把持話語權,越來越少台灣人有勇氣大聲說出自己是「中國人」,害怕一旦說出「中國」兩個字,就會被批鬥、被戴紅帽子。台灣已經被操弄太久了,身分認同的錯亂使原本平和安定的寶島,多了仇視敵對的暴戾之氣,但和平友善才是台灣人的天性,越多台灣人看清某些人操弄「愛台灣」的手段,越多人會用選票讓這些操作意識型態的人下台。與大陸一家親才是愛台灣,而愛台灣的台灣人,當然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蔡思朗助國共孤魂 返陸歸根

【旺報 / 特派員宋秉忠/北京報導】2013-2-2

多年來一直替兩岸三地達官貴人看風水的蔡思朗,希望有生之年能替內戰中流落異鄉的國共孤魂完成落葉歸根心願 ...   

國共兩黨領導人都已握手言和了,但當年被國民黨槍斃的共諜,被大陸擊落的台灣U2偵察機飛行員,他們的遺體都被送回自己家鄉安葬了嗎?

在中港台堪輿界被稱作「小神童」的蔡思朗,曾透過政論家丁中江中介,於1991年接受蔣緯國和張學良委託,先後到浙江及遼寧探視兩家的故居及墓園。

孤苦無依 沒人幫助

去年,蔡思朗接受老兵蕭先生的外甥委託,把已在台灣下葬多年的蕭先生遺骨起出火化,然後親自把遺骨帶回蕭先生的廣東潮陽故鄉安葬;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並得知台灣還有不少孤苦無依的外省老兵想落葉歸根,卻苦於無人可以幫助他們。

蔡思朗還聽台灣撿骨師說,在台北六張犁有1處公墓,裡面埋著700多具在白色恐怖時期遭槍殺的遺體,其中有台灣本地人,但也有當年中共派到台灣的地下工作人員。

蔡思朗表示,有家歸不得的外省老兵和葬在台灣的共諜,都是國共內戰下的時代悲劇,因此要徹底終結這場民族悲劇,讓中國人真正和解,就一定要讓國共流落異鄉的孤魂能夠回到故鄉入土為安。

來台尋親 難上加難

雖然退輔會也會按外省老榮民遺願,把老兵骨灰送回故鄉安葬,但假如老兵家鄉已經沒有親人、老兵妻子已經改嫁,老兵骨灰又由誰來接收呢?

再以六張犁公墓中埋葬的共諜為例,如果他們的大陸親屬想到台灣領回親人遺骨,又有誰能協助他們呢?據蔡思朗了解,當年埋葬這些遺體的葬儀社老闆手上還有當年這批人的照片,只是不清楚是生前還是死後的照片,且其中很多人都是用化名,因此即使大陸親人到台灣尋親,恐怕也很難找到當事人。

蔡思朗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在台灣找到一些沒兒沒女的孤苦老兵,在他們生前先做訪談,了解他們為什麼不回大陸故鄉終老?是因為家鄉沒親人?還是家鄉有親人,但無人願意料理他們的後事?若真的有老兵既希望落葉歸根,但家鄉又無人可以料理後事,蔡思朗就想在老兵生前取得他們授權,以便能在老兵生後,幫助他們完成人生最後一件事。

大陸若有人想把流落台灣的親人遺體運回,蔡思朗也願意協助。望藉此拋磚引玉,讓兩岸共同注意一個時代悲劇下的犧牲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