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iqlo柳井正懺悔:錯把店員當零件

作者: 譯者 張鳳、吳和懋 | 商業周刊 – 2014年4月9日 下午4:37

「到目前為止,我經歷了許多失敗。」總是自信滿滿的服飾業巨人,一改趾高氣揚的領袖風範,從他口中吐露出的竟是「懺悔」的感言。

3月11日,在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每半年舉行一次的社員大會上,一手開創品牌Uniqlo的會長兼社長柳井正說:「其中最大的失敗,就是我把公司定位成一間以『店長』為主角的企業。」「錯把部下當作零件。」

柳井正親自否定了自己過去30年的經營策略,「從今以後,我要讓每間店鋪的每一位『店員』成為主角。將計時或兼職人員全部轉為正式員工,培育他們成為儲備店長。」

3月24日出刊的《日經Business》雜誌專訪柳井正,探究是什麼原因,讓他做出這樣的決斷。

人事制度大轉彎
一萬六千名兼職員工納正職

2010年Uniqlo遭週刊揭露,員工1個月工作逾300小時,新進員工離職率3年內5成、5年內8成,被批評「人才用過就丟」。Uniqlo對週刊提告,2013年10月一審判決敗訴,法官認定「重要的事實沒有錯誤」,等於間接證實過勞的工作狀態。

專訪中柳井正表示,將把嚴格的條件設為前提,然後光明正大的徵人。對於已經在公司服務三年到五年以上的員工,為了要留住他們長久為公司打拚,對於現行制度上過於嚴格的部分,會稍微做修改。希望他們繼續留在公司,領取應有的薪資水準,過著相對寬裕的生活。

突如其來的人事政策大轉彎,表面的理由,是為了回應其被點名「黑名單企業」,但實際上這個決定,更可能是大幅轉變Uniqlo經營的契機。

柳井正革新大考驗
如何把員工變經營者?

Uniqlo不缺資金、不缺商品,但最缺乏的卻是人。過去,總部中央集權的做法已走到盡頭,如今面對展店飽和的考驗,「以店員為本」的策略正式上陣。

扣除短期工讀生,約有1.6萬名的兼職人員將受雇為正式員工,他們將可享受各種社會福利、領取穩定的薪資,並持續受聘。如此龐大的人數,對於日本流通業的雇用政策而言,無疑將成為史上重大的轉折點。

過去,柳井正總是反覆強調「全體員工都必須成為國際化人才」、「營運的主角是店長」等主張。現在,柳井正不再針對店長,而是將焦點放在「店員」的身上。

「店長的一半時間都要花在與店員溝通,一邊做其他的事情也沒有關係,」柳井正知道,要激發每一個店員的潛力,唯有先改變第一線店長的意識不可。為了傳達這個理念,他從一月開始便親自召開「店長面談會」,一次集合30位店長,預計一年內舉辦30次,與日本全國900位Uniqlo店長直接對話。

在人事變革前,有一成到兩成的分店離職率居高不下,每一、兩年兼職員工便面臨全部更替,店長不停為招募、訓練新血而疲於奔命。未來雇用區域員工可望降低離職率,累積的know-how將提升人力效率,進而拉高各店營收。

其中由計時、兼職員工轉任為正職的「區域員工」,未來除了有機會取得代理店長的資格,甚至成為店長,根據能力及績效也有考績評比,藉此能夠升等調薪。

未來Uniqlo總部的角色不再是發號施令,而是配合各店鋪的要求而存在。如此一來,每個分店必須自立自強,精確掌握各自的需求鋪貨才行。Uniqlo獨樹一格,最終選擇這條「以店員為本」的道路,在平價服飾的世界擂台上將會是精彩可期的一戰。


一定要離開家鄉才能賺錢生存,這是哪門子「競爭力」?

商業周刊 商周茶館 撰文者 林俊劭 2014-04-07

飛機在一千八百公尺的低空上下左右劇烈搖晃,外面的天空黃濁一片還夾雜閃電,我的五臟六腑像是坐海盜船般翻騰,要極力忍住才能不吐出來。一旁跑新聞跑了三十年、一路上談笑風生的資深攝影大哥,此刻也臉色發白,緊抓著扶手不發一語。高度降到八百公尺時突然又往上急拉,有經驗的人此刻心裡都浮現出恐懼:「完了,降落不下去!」

幸好,重新在天空盤旋了半小時後,飛機終於跌跌撞撞的著地。手機立刻傳來朋友的訊息:「歡迎來到黃色暴雨的香港,你們沒事吧?」

330全民上凱道的前一天,我奉命前往香港採訪,題目是:「台灣會不會變成下一個香港?」出發前,編輯室的觀點會議不可免的又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有人認為,反對服貿就是反對開放,害怕自由競爭。也有人問我:「你們年輕人到底在害怕什麼?」

說真的,開放或不開放,從來都不是這次學運的重點,跟幾億中國人在國際上自由競爭,我沒有怕過,我相信立法院裡那一群學生也沒有怕過。但是,有一群人很怕,就是一生只能守在自己家鄉,耕個小田,開個小麵店、小雜貨攤的「台灣人」。

他們沒有移動能力,沒有競爭能力,所期望的,就是能在自己的熟悉的、感到安全的地方終老一生。我們的政府所該保障的就是這群人基本的生存權利。

但他們沒有。大埔案,就讓我們看到財團如何與政府勾結,用極其粗暴的方式對待一群無力反抗的人民。

全球化是浪潮沒錯,但你不能自己坐在三十年前就打造好的船上,就批評在海上拚命游泳只為了呼吸到一點空氣的人沒有競爭力,甚至把人從船上踹下去,看著沉進海裡的屍體說:「sorry,是你不夠努力。」

那些反問學生「憑什麼你們來代表所有人的民意?」的人,請你重新思考一下的你的問題,以邏輯上來說,當然沒有一個人可以代表「所有人」的民意。如同現在一群面目猙獰的「民意代表」從來沒有真正的代表過民意(他們代表的是自己與相關團體的利益)。

但學生們至少替一大群被淹沒掉的台灣人民說出心中最深的恐懼,就是:「我所珍愛的一切,會不會有一天被中國拿去?」

編輯會議上,一位長官說:「不要小看台灣人的智慧,口袋從來不會決定台灣人的腦袋。」他認為,自由競爭是一回事,民主制度是另外一回事,台灣的民主不會因為開放與中國的貿易就消失。另一位長官也說:「從來只有獨裁國家怕民主國家,沒有民主國家怕獨裁國家的。」

對,我們怕的也不是中國,而是怕自己的命運不能夠由自己決定。台灣花了多少的時間才爭取到一點點民主的空間,轉眼間卻可能被別人整碗捧去,誰不害怕?

說到底,這不是害怕的問題,是信任問題。人民不信任馬英九政府會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年輕人不信任老年人會創造出對他們友善的環境。眼睜睜看著上一輩既得利益者吃乾抹淨,你叫學生們怎麼吞得下去?

一個香港的年輕人告訴我,「現在的香港好像大富翁遊戲,年輕人一出社會,發現每個格子都已經蓋滿了高樓大廈,每走一步就要付出高昂的過路費,更氣的是香港人蓋完中國人蓋,未來究竟在哪裡?」

按照(經濟)自由主義者的說法:「中國可以來香港,你也可以去中國,搞不好蓋的房子比在香港更大更漂亮!」他反問我:「如果(經濟)自由主義就是要人離開自己喜歡的地方才能賺到足以生活下去的錢,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然而焦慮與熱血畢竟只流在年輕人身上,大部分香港人看台灣的學運,只是搖頭嘆息:「你們怎麼這麼笨?對中國是逃不了的,趕快想辦法適應吧!」

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產階級家庭不解的說:「人來了,你走遠一點就好,這地方滿了,就往下一個地方去,香港再怎麼擁擠,總還是有你的棲身之地,為什麼不多花一點力氣找活路,要花在對抗不可能的趨勢上?」

被英國政府殖民了一百年後馬上又得接受中國威權統治的香港,早已習慣接受所有的一切,對他們來說,民生永遠是大於民主的,只要能過上好日子,誰來統治都無所謂。我覺得,他們就像水一樣,因勢利導,務實的流往「活路」去。

抵達香港的第二天,就是330凱道大遊行。那晚,香港下起了挾帶冰雹的黑色暴雨,水淹市區,冰雹擊破商城與車窗。我人在郊區西貢一代採訪,差一點打不到D回去。好不容易招到車,問司機幹嘛不回家休息,他大笑:「這時候生意最好,當然要趁這時候多撈幾趟。」他怕的不是危險,而是沒錢。

相較之下,經歷過日據時代、對抗過白色恐怖與國民政府,身體裡流著抗爭血液的台灣人,就像火,為了保護自己所珍愛的東西不惜付出慘烈代價,而且,一點星星之火,如果沒有即時得到滋潤,轉眼間就可以燎原。

要像水還是要像火,那是根深蒂固的歷史背景與價值觀成形,不是選擇的問題。你要叫火變成水,那是緣木求魚。關鍵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你到底了不了解你的百姓,心裡最深的恐懼在哪裡?

現在的台灣,好像我所乘駕的那班飛機,在中國化的黃色暴雨中劇烈搖晃。但馬英九機長與其團隊,卻好像不在飛機上似的,任憑乘客在機上翻騰,也不願意把飛機重新拉起、盤旋,等時機適當後再安全降落。

這樣的領導者,難怪人民會懷疑你是不是早已經設定好彈設座椅與降落傘,時間到就要棄機往中國去了。


別抱怨工時長!台灣人不勤奮,還剩下什麼...?

商業周刊 撰文者 洪雪珍 2014-04-07

台灣人工時長排名全球第三,聽起來很嚇人,很多人因此自艾自憐,覺得自己被資方嚴重剝削,抱怨自己成為賣肝者,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了「責任感中毐症」……

可是,我拿出計算機敲一敲看,發現事實並沒有媒體報導的那麼慘!

2012年台灣的放假日是112天,上班日是254天,當年台灣勞工平均工時2,140.8小時,平均每人每天工時是8小時又26分鐘,亦即比正常工時8小時多出不到半小時,應該在很多人的容忍範圍裡。

而且,你確定這26分鐘都在加班工作嗎?

請回想回想,下班時,你會不會上上廁所、補補妝、和同事聊兩句、上網搜尋那裡有好吃的、打電話給女友約個時間地點、問太太要不要繞道買便當回家、遛一遛FB看看朋友有留那些訊息、滑一滑Line來來回回的五四三……這麼三摸兩摸,26分鐘很快就過了。

所以,這個比規定多出來的不到半小時,還不至於讓大家有被害妄想症,認為自己真的拚到命都沒了吧?

時薪是台灣的四倍,德國人憑什麼?

換句話說,多數上班族是準時上下班,極少超時工作;但的確有些行業、有些職務、有些公司是長期超時工作,這些人才有資格跳出來抱怨......

但抱怨歸抱怨,為什麼他們還留在原來的行業、做同樣的工作?

原因很簡單,這是一題機會成本的算式!

除了弱勢族群外,每個人對工作都有選擇權,都是經過比較做出來的最後選擇,因為現在的工作比較符合他的期待、現在的環境他比較喜歡、現在的薪資他比較滿意。他也很想換到更理想的工作,可是眼下找不到條件更好的工作,所以他最後同意付出工時長的代價。

不過,工時長的結果竟是薪資低,而一般人的基本邏輯是做多少賺多少,勞而少獲,那真叫人嘔死了,第一個反應是,那又何必努力工作?接著大家懷疑的是,在台灣努力工作的價值在那裡?這才是台灣上班族真正在意的地方!

台灣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平均時薪是新台幣255元,相對的看看德國人一年工作時數1396.6個小時,若以周休二日計算,平均每名德國勞工一天工作5個半小時,平均時薪新台幣1,177元,是台灣的四倍!

當大家看到這個數字時,只覺得受委屈,「德國人憑什麼拿到四倍薪?」「台灣人那一點輸給德國人?」

嚴謹度、專業性,我們都有成長空間

歐美人薪資高於亞洲人是歷史的必然,但縮小範圍反觀台灣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影響台灣人的薪資,那就是民族性的差異!德國人做事嚴謹自律,台灣人則是得過且過,兩者在工作效率上明顯差很大。

我有一位同學目前在中國大陸管理幾千人的工廠,他曾在德國工作過兩年,而德國人一向以專業有效率著名,我請教同學在德國學到什麼是專業,他只簡單講了一句話:「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在工作上,你覺得自己可以在第一次時就把事情做對嗎?依我個人的管理經驗來看,很少台灣人敢應答。如果敢說「我可以做到」,那麼半數是自我感覺良好,另外半數是把做事標準放太低。

如果德國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而台灣人要來來回回做四次還不見得做對,那麼薪資差四倍也是理所當然,這是要服氣也要改進的地方,最不需要的是花力氣去抱怨。

如果不勤奮,台灣還剩下什麼?

台灣人工時長排全球第三名,你知道第一名與第二名是那個國家嗎?

第一名是新加坡(全年工時2402.4小時),第二名是香港(2392.0小時),可見得工時長是亞洲人的特性,甚至是華人的特性。如果再比較政府的整體效能與個人的工作效能,這兩個地也都比台灣強。工時長加上效率高,難怪他們的薪水要比台灣高。

當歐美國家在人才、產品、技術、市場等多方面處於長期優勢的地位時,亞洲人如果不是靠勤奮是無法崛起的,所以新加坡與香港選擇工時長。台灣經濟現在面臨經濟幾近零成長、邊緣化,再加上政府失能,我們的競爭力不斷往下降,如果連最後的勤奮都要自動繳械,台灣只有更慘!

工時變短是全球趨勢,讓每個人在工作之餘也可以兼顧家庭與個人生活,但是你看到工時短的另一個意涵嗎?

那其實表示工作同時也在變少!

當我這一代的退休年齡不斷往後遞延,工作不斷變少,這一代年輕人面對的是高失業率,這比工時長還可怕!

作者簡介_洪雪珍

學歷: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
經歷:聯合報主編、台北愛樂電台行銷企畫總監、自由時報行銷企畫經理、Yes123求職網執行副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