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

從大腦科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是建立神經網路的歷程。

後天的教育與教養,最重要的功用,就在於為孩子的大腦鍛鍊出好的神經連結,以幫助他面對人生的種種需求與挑戰,並發揮生命最大的潛能。

人們可以怎麼做,才能善用大腦本能,讓學習更加事半功倍?

綜合目前的大腦發現與專家建議,提供以下四大學習策略參考。

●策略一:多讀、多談、多探索,豐富大腦背景知識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可以透過已知的連結繼續擴充,且一旦連結起來,就不需再借助原來的神經元便可自行連接。例如,曾經看過蒙娜麗莎圖像,即使模糊程度九○%,仍可立即辨認。這說明了背景知識愈廣,愈有助資訊的吸收。

要擴充背景知識,多閱讀是最好的管道之一。因為,閱讀是主動獲取訊息的歷程,閱讀時可以活化腦部許多區的神經迴路,大量的閱讀自然會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

此外,探索知識的管道要多元,退休的榮總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著名的阿滋海莫症專家劉秀枝,以她兒時經驗為例,小時家裡開店,一有空閒她就跟家裡的師父「鬥嘴鼓」,東聊西扯,問一大堆問題。她特別強調,要多透過與人互動、聊天、問問題來學習,「別讓求學問的管道只剩下Google,只剩跟電腦互動,」劉秀枝提醒。

科學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的言談如果比較豐富,對孩子的大腦很有幫助。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解釋,父母跟孩子的談話,慢慢會變成孩子內建的思考,你和他怎麼說就影響他怎麼想,怎麼觀察事情、看待事情。重要的不是說話量,而是言談品質。很多父母最常跟孩子說得都是:「快點起床」、「快點吃飯」之類的,這就不是豐富的言談。當父母的言談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去想、去觀察事情,經年累月下來就有很大的影響。

●策略二:提供情緒和意義的連結

洪蘭指出,實驗發現,人在學習完三十分鐘之後會忘記所學的九○%,要加強學習效果,就要增加情緒,因為情緒是提取記憶最有力的線索。

例如,老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或模擬活動,讓學生演出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把教室變成模擬商店,練習貨幣的運用。

此外,正向情緒的連結通常最能幫助學習。腦神經內科醫師劉秀枝舉例,孩子考試前,與其給他很大壓力,不如鼓勵孩子自己去想像,考好之後的愉快心情與成就感,這種快樂的情緒反而有助提升複習的效果。

相反的,負面情緒不僅可能有礙學習,長期壓力會使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的神經元萎縮、死亡,記憶力減退。

此外,要增加學習效果,就要讓所學的東西儘量在大腦產生意義的連結,因為有意義的東西和沒有意義的東西,記憶處理速度會不一樣。

老師可以利用孩子已知的概念或曾有的生活經驗與新的知識結合。例如:在解釋平行概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連結到平日看到的鐵軌、紙張的兩邊緣等。

另外,多利用視覺、嗅覺、音樂等元素入,製造多感官的學習,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也提供給學生很多回憶的線索,學習效果也會比較好。

●策略三:適度的重複、練習、書寫,有助記憶、理解

《大腦當家》一書指出,「重複才記得」,是大腦的守則之一。記憶在學習一開始可能是很不穩定的,但是固定間隔的重複溫習可以使記憶固定。所以,假如你只有一星期的時間可以準備期末考,只有讀這主題十次的時間,建議你一個星期中不同的時間重複看這個主題,而不是一次把這主題看十遍。也就是,假如你要記住一份資料,三不五時把這資料拿起來看一下,同時做些思考,這樣效果會很好。

在學校的學習也是一樣。劉秀枝醫師建議,當天學的當天複習,然後每隔三、四天,再把過去幾天所學複習一下,這樣的學習效果最好。如果學了很久都沒複習,可能所學的早已忘光,這時再複習就很辛苦了。

背誦複習雖然有時是必要的,但並不是最好的學習策略,這時就要運用更精緻的複習方式,利如運用之前提到的意義的連結、情緒的連結。另外,《動腦教與學》的作者伍爾夫(Patricia Wolfe)也指出,書寫也是一種屬於精緻化的複習策略,因為它激發學生去弄清楚、去組織、去表達自己所學習的東西。例如,有位高中老師讓他兩個法文高級班學生,以不具名的方式,用法文寫情書給另一班的同學。另一位中學老師則要求學生在一張三乘以五大小的卡片上摺上三折,以產生一個形狀,然後寫下自己的折法,告訴別人如何折出跟他一樣的形狀。

●策略四:給適度的壓力、挑戰,引發內在動機

現在的教育主張,一派強調快樂學習,一派則強調嚴格操練,反覆練習,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認為,這兩派其實都只各對了一半。「真正的快樂來自挑戰,沒有鍛鍊與挑戰,那種快樂也是膚淺的。但如果鍛鍊不當,也只會增加小孩的焦慮,當然也不會有快樂,」連韻文說。

該如何給孩子對的鍛鍊?

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指出,可以針對孩子有興趣、可以建立成就感的事情給他挑戰,給他信心、給他演練。針對他不熟悉的事情,給他機會去選擇。

也就是設定一個具有挑戰性,但有機會達成的目標,並在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回饋、獎賞、鼓勵。當孩子能夠自己去創造,並看到結果,這種滿足感,會引發孩子繼續從事這件事情的動機,使得學習變成一種內在引發的循環。

郭乃文教授指出,「人的大腦天性是愛學習的,當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學得基本的技能,你再把他丟進那個挑戰裡的時候,他所得到的經驗就不會只是挫折,而是『我可以』……,會不斷有正向經驗的累積。」

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是鍛鍊孩子意志力與內在學習動機最好的沃土,就如《學習動機》一書的作者伊旭塔.雷曼(Ischta Lehmann)所說:「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他想放棄時,強化他堅持下去的決心;不知所措時,幫助他;他完成一件大事時,稱讚他。」

鍛鍊孩子的腦,真正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師長的愛與智慧。

如何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

大腦發展特性對教育的啟示 腦科學研究的發現 教育啟示 教學指引

剛出生的嬰兒,神經元就會開始大量製造突觸連結。三歲幼兒突觸連結的數量可達成人的兩倍。 學前幼兒是人生學習的高峰期。 在滿足幼兒基本需求上,提供豐富但適量、多元而適性的探索課程。

大腦皮質在不同階段以不同速度成長,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皮質區的發展先於額葉的發展。 依循幼兒大腦發展的特性提供合宜的課程。 幼兒宜從實體的感官經驗建立對世界的理解。

專注的學習造成大腦皮質長久的改變。 課程設計應考量學生的動機與主動性。 鼓勵學生自發性的尋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長期壓力促進可體松的分泌,抑制思考與記憶保留的能力。 考量課程份量的妥適性與學習環境的氣氛。 安排合理的教學進度,保留學習彈性,營造關懷、降低焦慮的氣氛與正向的師生關係。

經常練習能活化神經元間的通路,提升神經元連結的效率。 教學中應提供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


同一教材,宜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團體討論、遊戲、扮演等),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

回饋與增強進多巴胺的分泌,促成目標行為的神經迴路固化 。 教學中能積極的回應學生的需求與問題。 教師在正向的學習氣氛中,透過師生間、同儕間與自我的回饋方式,協助學生澄清概念。

資料來源:〈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王建雅、陳學志撰


「太白目」是病! 嚴重情緒失調有藥醫

TVBS – 2012年7月13日 下午12:53

小孩愛頂嘴,容易暴怒衝動,或許不是叛逆期,三總精神科發現,就算是「太白目」,也是一種精神疾病,叫「嚴重情緒失調」,會伴隨躁鬱症和過動症等合併出現;醫師表示,要是小孩經常吵鬧,不容易滿足,家長應該讓精神科醫師做評估,10歲前透過心理治療都能改善,即使上了高中,也可以透過「吃藥」來做改善。

電影「艋舺」裡,血氣方剛的青少年,看在精神科醫師眼裡,不是「叛逆期」,而是「生病了」,叫做「嚴重情緒失調」。

三總精神科調查700多名高一新生,發現高達1成學生,有嚴重情緒失調症狀,像是暴怒、翻桌、甩門、爭吵、打人,甚至愛頂嘴、太白目也算。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透過大腦影像學發現,這樣的小朋友,他特別怎樣,特別『白目』,所謂『白目』意思是什麼,別人在生氣的時候,他渾然不知,怎樣看呢,他啊,我們去做行為測驗的時候,我們誘發他一種挫折,挫折之後,看他的大腦,比如說是不是某個地方,腦區啊,比較不夠活化。」

研究發現,當腦中血流不足,細胞含氧量不夠,就容易暴怒,腦中前額葉管的是「理性」,透過藥物治療,可以讓思考更有邏輯,杏仁核是衝動區,搭配「心理治療」,緩和情緒,三總調查發現,「嚴重情緒失調」會合併過動症、反叛、憂鬱症、躁鬱症。

葉啟斌:「他要買東西,要打電動玩具,你不給他打半小時,因為這樣吵架,這種暴衝的狀況出現,你就要小心,小朋友可能有這樣的問題。」

10歲前是治療黃金期,10到17歲精神科醫師表示,透過吃藥和心理治療,能把白目和衝動給醫好。


不爽也是病!白目、暴怒 一成高中生嚴重情緒失調!

NOWnews – 2012年7月12日 下午12:36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青少年「奇檬子」不爽居然是一種疾病!國際間有新的精神疾病診斷,直指青少年遇到挫折或達不到要求就容易生氣,甚至自傷、傷人,很可能是罹患了「嚴重情緒失調」,而三軍總醫院針對國內高一新生進行調查更發現,居然有高達10%比例,符合新的嚴重情緒失調的診斷,不及早治療,會導致自殺或嚴重型憂鬱症。

不爽、叛逆、白目、暴怒、暴衝、壓抑、血氣方剛,這些在青少年身上常見的「代名詞」,在2013年5月國際精神科醫學界即將出版的新的精神科診斷準則裡,已經被重新認定是一類新的診斷,叫做「嚴重情緒失調(severe mood dysregulation)」或「破壞性情緒失調(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苗栗日前發生宅男殺儲備女主播命案,兇嫌只是因為要不到電話就痛下殺手,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就認為,極有可能是「嚴重情緒失調」惹的禍,這樣體質的人常常有衝動控制不良的問題,像座「活火山」,只要一不順心,輕則言語衝突,嚴重的情況,更直接以暴力破壞東西或攻擊他人。

什麼是「嚴重情緒失調」?根據新的診斷準則,一般出現的症狀包括在遭受自己覺得不公平的待遇之後產生言語上或是行動上的破壞或報復行為,持續時間至少一年以上。國外有研究,利用核磁共振(MRI)掃瞄更發現,這類患者腦中辨認情緒的杏仁核異常,較無法「察言觀色」了解自己或他人情緒,而變俗稱的白目。

葉啟斌去年8、9月間,針對台北市700名高一新生做的調查更發現,其中約有10%符合「嚴重情緒失調」的診斷,與國外的結果相符,其中更有3%至5%最後被確診。

葉啟斌表示,過去這群「不爽」少年常被誤診,因症狀強度達不到躁鬱症標準,過動症又無法解釋情緒的暴怒,加上容易有共病現象,調查顯示,除了有嚴重情緒失調之外,有45.5%的人同時也有過動症、36.4%合併有對立性反叛疾患,31.8%合併有嚴重型憂鬱症,18%有躁鬱症,未能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情形惡化將導致嚴重型憂鬱症或自殺,甚至於是一些情殺、社會案件的攻擊行為。

治療「嚴重情緒失調」,葉啟斌說,可使用情緒穩定劑、抗憂鬱劑等藥物,但重點是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否則火山一旦爆發就無法收拾,提醒家長一察覺孩子有類似情緒異常,最好馬上協助就醫或輔導。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奇檬子不爽的青少年或年輕人,也可以上網站做自我篩檢,網站(www.kimogi.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