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生平

中國國民黨

蔣 經國先生,中華民國行憲後第六任總統和中國國民黨繼孫中山、蔣中正兩位領袖之後的第三位領導人,是一位以平凡、平淡、平實自許,事實上則是一位高瞻遠矚、 沉毅英斷、愛國親民、大公無私的民主政治家。他出生於清宣統二年三月十八日(一九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逝世於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一月十三日,享年 七十九歲,身後贏得中外人士一致的推崇,讚譽為亞洲自由國家傑出的領袖。

經國先生是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人,本名建豐。溪口蔣氏,先 世 出 自 周公之後,歷代以耕讀傳家,孝弟忠信著稱。父親是勳業彪炳、中外景仰的蔣中正先生,母親是出自名門,以婉慧孝慈著譽鄉里的毛從清(後名福梅)女士。經國先 生出生時,祖父蔣肇聰(字肅庵)先生已早謝世,祖母王太夫人采玉女士仍健在,對孫兒愛護備至,經國先生幼年時代幸運的享受到祖母和母親的雙重母愛, 並在父親嚴厲教導下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性和積進取的精神,打下了國學修養的好基礎。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經國先生七歲,父親送他進入奉化縣的武山學校就讀,教師是周東(星垣)先生。同年十月六日,胞弟緯國出生。緯國先生長成後留學德國,其後服役軍旅,以功積升陸軍上將,為中華民國當代傑出之戰略學家,著述宏富。

民 國六年(一九一七)十二月,經國先生遵父親之命,從顧清廉(葆性)先生受業。顧先生曾任教鄞縣箭金學堂,為中正先生業師。父子同受教於一師,洵為杏壇佳 話。顧先生見經國先生喜好誦讀,備感欣慰。九年(一九二○),父親又為經國先生請了一位家庭教師王歐聲先生,經國先生此時已對中國典籍哲理及待人處事要 道,均有心得。十年(一九二一),經國先生十二歲,進入奉化最優良的龍津學校就讀,課餘仍從王歐聲先生學習國學。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 五),經國先生十六歲,在他生活史中首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年初,他考進了水準甚高的上海浦東中學,思想上開始關心政治和社會情勢。曾寫過一篇以「天堂與 地獄」為題的作文,認為一個人不偷懶,不騙人,做些好事,心裏覺得舒服,這就是生活在天堂中的境界;否則,就像生活在地獄裏。夏初,上海的工人和學生掀起 了反抗英、日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終於爆發了「五卅慘案」。經國先生曾參與愛國學生的行列,因而為學校當局所不滿。父親也認為上海是繁榮的世界,卻也是罪 惡的淵藪,少年人住久了,將有不良的影響,因而要經國先生離開上海,前往北京(民國十七年以後改稱北平),做了吳敬恒先生創辦的「海外補習學校」的學生, 四個月後他踏上了出國留學的道路,進入了人生的另一段新鮮的境界。

經國先生最初是想去法國留學的,結果卻是去了俄國,他說:「我是十六歲那年,原想到北平學法文,準備去法國留學。不料因為當時北平政治環境的影響,竟從北平經過上海,去了莫斯科。」

經國先生要去蘇俄留學,當然要得老師吳敬恒先生和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父親的同意。他向吳先生表示要到莫斯科去「革命」──看看那個宣傳得很好的共產主義國家同時也磨練一下自己,吳先生勉強答應了。於是經國先生再於八月中旬前往廣州黃埔向父親請求,父親也滿足了他的願望。

民 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十月十九日,經國先生和其他數十位中國青年,從上海登上一艘貨輪前往海參崴,再搭火車前往莫斯科。他進入了俄共當局專為中國學生創設 的「中山大學」,是第一期學生中年齡最輕的一位,不必諱言,這所大學,實際上是屬於「為了特定目的而開辦的共產黨幹部培養所」。經國先生後來也明白指出蘇 俄當局的陰謀:「蘇聯共產黨除原有的東方大學、列寧學院及一般軍事學校,收容中國左傾青年入學,受布爾什維克的思想訓練外;並特別在莫斯科創設中山大學, 專收中國學生,希望大量地訓練和製造各種各式的第五縱隊。俄帝對我的陰謀,可說是無孔不入的。」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四月,經 國 先 生 畢業於中山大學。就在這時候,中國國民黨決定清黨反共,國民政府奠都南京,父親蔣中正先生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被認為是最堅強的反共領袖。這一變化,影 響到莫斯科,不少持反共立場的中國學生要求回國,也有人是被俄共當局強迫遣送離俄的。經國先生是反共的,因此要求回國。但史達林卻不批准,而要留下經國先 生,並認為這是「將來可以好好利用的一張王牌」。經國先生被送入蘇俄紅軍第一師去當學兵,歷時一年之久,方才結束了這段艱苦備嚐的軍中生活。這期間,他與 祖國及家人間完全被隔絕起來,連寄一封信都得不到俄人的允許。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一月,經國先生被派至西伯利亞的阿爾達 (Alta)金礦廠做礦工。有十個月的時間,他在冰天雪地的境地中,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但他堅強、勇敢,後來回億說:「在這不平凡的所在,我觸到了人生 的深處,亦增長了不少經驗。」十月,再被調回烏拉山(Ural)區設於司弗爾達夫斯克(Sverdlovsk)的重工業機器製造廠(Ural Heavy Machinery Plant)工作。由於他的熱誠、學識和才幹,使他在兩年之內,由技術員升到指導員的位置。經國先生的俄文基礎甚為深厚,也喜歡寫作。因此他被聘為烏拉爾 重機器製造廠一份報紙的主筆,服務近三年之後,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九月,被免除了主筆職務。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裏,唯一使經國先生感到安慰和喜悅 的,是和一位俄國小姐相識並相愛。小姐的俄文名字叫芬娜(Faina),工人技術學校畢業,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他們相識兩年後,於民國二十四年 (一九三五)三月十五日結婚,這就是國人所熟知的經國先生夫人蔣方良女士。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十二月,經國先生突被工廠解僱。 這 自 然是一項打擊,他只好暫時依賴妻子的收入為生。就在這時間,國內發生了中外震驚的西安事變,蔣委員長被部下張學良、楊虎城劫持。經國先生獲知此一消息後, 憤激異常。他立即前往莫斯科,要求共產國際和史達林,准他回國,但得不到答復,再回烏拉山等待。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春,他再函史達林要求回國,這次獲得 史達林同意。經國先生遂即前往莫斯科,在中華民國駐蘇大使蔣廷黻的協助下,帶了妻兒於三月十五日啟程回國,他經過海參崴,回到上海,再轉杭州、溪口。

民 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被迫對日本侵略者展開長達八年的抗戰。國難的來臨,使經國先生不可能繼續其在故鄉的讀書生活,他也必須投身於抗 戰建國的行列中。國難也帶來了家難,母親不幸於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十二月十二日日機轟炸溪口時殉難。這給予經國先生最大的悲痛,也更堅定了他殺敵報國的 決心,於母親殉難處立碑紀念,大書「以血洗血」四字,以志不忘這筆血債。

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四日,江西省政府任經國先生為保安處副處 長。 這 是他服公職之始,時年二十九歲。就職後,曾赴武漢晉謁公親請示,父親發現他「見解明晰,常識豐富,而舉止有度」。這時江西省政府主席為熊式輝,保安處處長 為廖仕翹。熊氏為考驗經國先生能力,派他兼任江西政治講習學院主任;這學院旋奉令改編為江西省青年服務團,經國先生受任為總隊長。五月間,江西省保安處在 臨設立新兵督練處,由經國先生兼任處長,他又兼任過傷兵管理處處長,並曾於八月間前赴德安前線督導戰地工作,工作雖繁重,經國先生卻能勝任愉快,成績卓 著,而其平易近人、苦幹實幹精神,尤為同志同事所欽佩。十月二十三日,父親曾自漢口來電鼓勵:「十二日函悉。汝專心練兵,且能勤勞有方,我心甚慰。」

民 國二十八年三月,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決定設立中央訓練團於重慶浮圖關──三十年(一九四一)三月改稱復興關,培訓全國高級黨政幹部。經國先生奉調參 加第二期受訓,他於三月二十九日自江西抵達重慶,不幸江西省會南昌即於此時為日敵攻陷。四月十七日,黨政訓練班第二期開學,至五月十五日畢業。經國先生旋 即反贛,江西省政府於六月十一日任為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開始了一生政治事業的第一階段──有聲有色的新贛南建設。

江西省第四區,轄贛縣、南康、上猶、大庾、崇義、信豐、虔南、龍南、定南、尋鄔、安遠。共十一縣,專員公署設於贛縣。這一地區,並非具有良好的建設條件,一位熟悉贛南情形的作者說:「民窮財困,土劣橫行,文化落後,這可以說是當時贛南的真實寫照。」

面 對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經國先生充滿了勇氣和信心。他認為建設工作,應從最基本的縣政做起,江西省政府因而又派他兼任贛縣縣長。在上猶縣長王繼春的贊助 下,經國先生確定了建設新贛南的具體計劃,要在三年之內做到: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態度誠懇,作風明快,除害興 利,雷厲風行,贛南很快的出現了新面貌,吳敬恒先生形容經國先生治贛精神說:「經國君年方壯,然其小試從政,已能如周公之坐以待旦,以施四事。」

經國先生被稱為青年領袖,是由於他和青年教育及青年運動有密切的關係,抗戰期間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和其後在臺灣成立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經國先生都是主要的策劃者和領導人。

三 民主義青年團成立於民國二十七年七月,首任中央幹事會書記長為時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的陳誠。青年團在各省設立支團,經國先生被任為江西支團的籌備人, 二十八年八月,江西支團部正式成立,經國先生任支團部幹事會幹事長,彭朝鈺任書記。支團部在贛縣赤硃嶺設立了「幹部訓練班」,有計劃的培植青年幹部,並舉 辦虎崗青年夏令營等活動,有聲有色,成績卓著。

民國三十二年三月,三民主義青年團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重慶,通過「發展團務十 年 計 劃 網要」,決定設立中央幹部學校,以統一全國的青年幹部訓練。經國先生被徵詢關於創辦青年幹部學校意見,他於三十二年七月五日上呈兼團長蔣中正先生,提出具 體意見。中央幹事會旋即通過「中央幹部學校組織規程」,並於七月十日發布建校第一號命令:「中央幹部學校由團長自兼校長,派蔣經國同志為教育長。」

中央幹部學校初設校址於重慶馬家寺,三十三年七月遷入復興關中央訓練團舊址。中央訓練團為中國國民黨所設立之黨政最高訓練機構,經國先生於三十三年十月奉派為副教育長。由於中央訓練團及中央幹部學校先後設於復興關,「復興關訓練」一詞遂傳播中外。

經 國先生出任中央幹校教育長,他辭卸了贛縣縣長,卻未獲允准辭去第四區行政專員職務,江西省政府並呈請中央任命經國先生為江西省政府委員,以是他需要經常往 來於重慶與贛南之間。他同時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組訓處處長、軍事委員會青年遠征軍政工人員訓練班主任、知識青年從軍徵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然他均 能執簡御繁,勝任愉快。

經國先生洞悉俄情,精通俄文,自然具備了對俄交涉的優越條件,更加其聰睿明斷,為不可多得之外交長才。因而民國三十四、五年(一九四五──四六)間的對俄交涉,經國先生均受命參與,為維護中國主權而奮鬥。

民 國三十四年四月間,經國先生奉命由重慶飛新疆迪化,就新疆境內俄人煽動少數民旅叛亂問題,與蘇俄駐迪化領事進行交涉。他返渝後向蔣主席提出報告,蔣主席在 日記中綜合觀察俄人的意圖是:(一)伊犁叛亂,須由政治解決;(二)新疆經濟,俄方想與我急速合作;(三)俄方急於探求成立中俄互助協定。

由 於美英蘇雅爾達密約的關係,中國政府於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派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率團前往莫斯科,直接進行交涉。經國先生奉命隨同前往。交涉分兩階 段進行,第一階段自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七日,談判暫停後經國先生隨宋子文返渝報告。八月五日,經國先生再隨宋子文及新任外交部長王世杰前去莫斯科,繼續談 判,其結果就是八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談判期間,經國先生曾單獨會晤史大林,為外蒙問題發生爭論。由於這次痛苦的交涉經驗,經國 先生發現:「史大林原來就是沙皇的再世或化身。」

八月八日,蘇俄對日宣戰,大軍進入中國東北。十四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 降, 俄 軍 卻並不停止進攻,直到佔領了全部東北和北韓,才肯罷兵。九月四日,國民政府明令特派經國先生為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在長春設立特派員公署,會同國民政府軍 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辦理對俄交涉。

為了打開東北交涉的僵持局面,史大林希望蔣 主 席 派 經國先生去莫斯科商談。蔣主席也認為有這個必要,決定派經國先生以其私人代表身分,前往莫斯科一行。經國先生係於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啟程,三十日抵達 莫斯科。他與史大林晤談兩次,發現史大林不但不願放棄東北的所謂「戰利品」,且要求「合辦」東北企業,主張「國民黨可與共產黨共存」,指責中國政府表面親 善,暗中反俄。

經國先生自莫斯科回國途中,由於氣侯惡劣,曾在中亞細亞一個小城中強迫降落,停了三天。然後經迪化、蘭州,於民國三 十 五 年 (一九四六)一月十四日始返抵重慶。他向蔣主席報告訪俄經過,轉達史大林邀請蔣主席「訪問莫斯科,或在中蘇邊界適當地點相晤」之意,蔣主席曰:「史大林邀 經國訪蘇,其目的全在於此;乃決定婉謝蘇聯邀請。」同年五月,蘇俄駐華大使館再度轉達史大林邀請蔣主席訪問莫斯科,或在其他地點見面之意,蔣主席仍然拒 絕。史大林離間中美關係的謀略失敗,故經國先生嘗說:「我們是始終對得起美國友人的。」

戰後復員重建工作尚在進行中,中共即悍然發動 全 面 叛亂。三十六年七月,國民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厲行全國總動員戡平共匪叛亂方案」,國家遂又進入戡亂階段。中央訓練團奉准設立「戡亂建國工作幹部訓練班」, 於三個月內,訓練黨政軍幹部一千七百餘人,成立國防部戡亂建國總隊,分別派遣至各綏靖區執行戰地政務工作。經國先生以國防部預備幹部管理局局長身分,對戡 建總隊時予指導。這支富有革命精神的隊伍,於三十七年(一九四八)秋初調集上海略予整補,乃成為受命於經國先生執行上海經濟管制工作的主力。

經 國先生奉派至上海負責管制經濟,是三十七年八月至十月間的事。八月十九,政府發布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改革幣制-發行金元券,收兌法幣及金、銀、外 幣,以穩定金融。政府為配合幣制改革的實施,決定在行政院下設立經濟管制委員會,並在上海、天津、廣州等金融中心,設立經濟管制督導員,嚴格管制物價。經 國先生被任命為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派在上海協助上海區經濟管制督導員俞鴻鈞,督導經濟管制有關事務。這一段對付上海奸商等惡勢力的艱苦工作,外界稱之為 「打虎」。經國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最近『打老虎』這句話,已經成了上海流行的名詞。但所謂『打老虎』,這究是個人英雄主義,我們今日所需要的, 乃是發動民眾,組織民眾,來與惡勢力奮鬥到底。」

民國三十七年十月開始,戡亂局勢急遽逆轉:十月,東北淪陷;十一月,徐蚌會戰失 敗; 十 二 月,華北剿匪總司令傳作義變節降共。不少軍政大員信心動搖,副總統李宗仁及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等,開始主張與中共謀和,並要求蔣總統中正下野。內外交 迫,情勢危殆,中華民國己進入「危急存亡之秋」。

蔣總統中正先生面對此一嚴重情勢,不能不作審慎的思考與安排。他決定忍讓為國,急流湧退,但基於革命救國的責任和國家民族長久利益,蔣先生決定「另起爐灶,重定革命基礎」。他所選定的基地,就是戰後甫經光復的中國第一大島-台灣。

自 蔣總統中正先生宣佈引退之日起,經國先生即經常隨侍身邊,或參與密勿,或馳節各地,冒險犯難,履險如夷。如四月間上海保衛戰的親臨前線,八月間美國國務院 發表白皮書的震憾屈辱,九月昆明之行間不容髮,十月金門大戰的親蒞戰地,十一月重慶駐守之焦思危迫,十二月成都孤城之危在旦夕,以及歲末最後一次的西昌之 行,都是抱了最大的犧牲決心,支持了風狂雨暴中的危局,終能使政府安全播遷來台。三十八年一月間的日記,經國先生後來把它公開出來,標題定為「危急存亡之 秋」,他認為這一年中,國家民族的處境正是「存續淪亡,決於俄頃」,他本人也是抱著「粉身碎骨都不惜」的決心度過危難。經國先生六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 表的「逆境堅定力、風雨生信心」的講詞中,尚提到他三十八年親身經歷一次有生命危險的危機:

「三十八年我最後由西昌飛往海南島的時候,也是經國最後一次離開大陸,當時王委員叔銘同志也在飛機上,在大陸的邊緣,快要飛到海南島的時候,我正在睡覺,忽然感覺飛機抖了一下,我問叔銘同志有什麼事?他說你看一看,飛機的窗子被匪的高射砲彈打破了。」

民國三十八年最困難危險的時候,也是蔣總統中正先生決定一切從頭做起的時候,他決心改造中國國民黨,正如經國先生所說:

「父親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來改造本黨。」

黨 務改造過程中,經國先生自始即參與工作。早在三十八年三月二十日,他即擬呈一份「重整革命之初步組織意見書」,頗受重視。七月一日,經國先生奉派為設於臺 北草山的總裁辦公室第一組副組長。十二月三十日,蔣總裁在日月潭涵碧樓召集高級幹部會議,討論黨的改造問題,經國先生亦出席。三十九年(一九五○)七月二 十二日,中央常務委員會修正通過「中國國民黨改造方案」,二十六日蔣總裁遴派陳誠等十六人為中央改造委員,經國先生為其中之一。八月五日,中央改造委員會 成立,經國先生任幹部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黨的改造工作於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完成,於十月十日在臺北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經國先生當選中央委員,並 經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為中央常務委員,成為中國國民黨一位極孚人望的青年領袖。

參與黨務改造之外,經國先生另一項重大的成就,乃是國 軍 政 工 制度的重建。蔣總統係於三十九年三月一日復職,同月二十一日,任命經國先生為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他劍及履及,四月一日即開始實施國軍政工改制,訂定了政 工改革的六大目標:(一)建立政治幕僚長制;(二))確立監察制度;(三)加強保防工作; (四)恢復軍隊黨務;(五)

實行四大公 開; (六)革新政治訓練。 為培養優秀政工人才,經國先生創辦了政工幹部學校—今稱政治作戰學校。這是一座文武合一的新型學府,也是國軍建軍史上一項創舉。政工制度的革新,立使國軍 各部隊的精神教育大為加強,思想及生活條件顯著改善,配合「克難運動」、「實踐制度」、「榮譽制度」以及戰鬥英雄、國軍政士的選拔與獎勵,軍中因而充滿蓬 蓬勃勃的朝氣,士氣高昂,將士用命,成為經國先生所期望的鋼鐵般堅強的隊伍。

青年運動,為革命建國工作重要的一環。四十一年(一九 五 二) 三月二十九日,蔣總統中正先生於青年節文告中,號召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籌備責任就由經國先生來承擔。同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經 國先生出任團主任。從此時起,他經常和青年們生活在一起,關心他們,教育他們,幫助他們,青年們也都樂於與經國先生接近,稱他為青年的導師。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以「團結愛國青年,完成中興大業」為目的。它具有教育、戰鬥、服務等多重職能,而以教育方面的學校軍訓與學生活動,貢獻最為顯著。

經國先生另一偉大成就,是成功而有效的解決了一個歷史上倍感棘手的問題:退役軍人的安置問題。他為國家建立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學轉導的完美制度,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一項範例。

經 國先生在政治部主任任內,就對退除役官兵的生活倍加關懷。他曾報准輔導退除役官兵從事開墾,於四十年(一九五一)首先成立屏東隘寮農場等五個農場,四十一 年復為老年退除役官兵設置了屏東、花蓮、臺南、新竹等處的榮民之家。他時時刻刻關心著榮民的生活,曾說:「只要我有飯吃,他們就有飯吃。如果我只有一口飯 吃,我就把這口飯先給他們吃。」

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行政院設立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轉導委員會。任嚴家淦先生兼主任委員, 經 國 先 生則以副主任委員兼代主任委員職務。四十六年(一九五七)五月,奉令真除。他擔負這一沉重的責任,歷時九年,創造了歷史上不可多見的輝煌成就。這一成就是 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事業,則有四端:

其一,是榮民總醫院的興建;其二,是東西橫貫公路的闢築;其三,榮民生產事業的舉辦;其四,輔導榮民就學。

經 國先生全心全力愛護榮民,榮民也一直視經國先生為他們的大家長。五十三年(一九六四)三月,行政院院會通過經國先生以政務委員兼國防部副部長,七月,經國 先生辭卸了輔導會主任委員職務,五十四年(一九六五)一月,又受任為國防部長。--經國先生的職務雖然不斷的變換,但是為榮民服務,為榮民解決困難的心意 一直不變。他和榮民之間的關係,真正是「永生不滅的榮光」。他們之間的感情「情同手足親如家人」,經國先生也公開告訴新聞記者,他主持過的眾多單位中印象 最為深刻的,是「輔導會,是全體榮民」。

經國先生不是國軍指揮作戰的將帥,卻是一位經常出入前線戰地,親冒槍林彈雨的長官,早年的 金 門 古 寧頭戰役,登步島戰役,以及舟山,大陳的撤退,經國先生都曾親臨前線,與戰地軍民同生死、共患難。尤其是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大陳島的撤退,其計劃之周詳 與執行之徹底,在戰史上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範例。這一成功,大部分是靠了經國先生的沉著籌謀,並親自坐鎮。一位著作人說:「在大陳最緊急的時候,經國先生 的出現,有人說等於增兵十萬。」大陳全體民眾都跟隨經國先生來到臺灣,得到妥善的安置,他們無不深感經國先生的大德深思。

民國四十 七 年 (一九五八)八月二十三日,中共突以密集激烈的砲火轟擊金門,這就是有名的「八二三砲戰」。砲戰前三天,經國先生曾隨侍蔣總統中正先生巡視金門。砲戰爆 發,一連打了四十多天,經國先生又曾不止一次親冒彈雨,進出金門,並曾在武陽臺對有功官兵頒發忠勇獎牌。九月十五日的一次在砲火中搶灘登陸金門,並訪問父 老時,砲彈在前後左右不停的爆炸,經國先生毫不在意,若無其事。

民國四十二年至五十九年(一九五三----一九七○)間,經國先生 曾 先 後 應邀訪問美、韓、日、泰、越五個友邦,其中赴美訪問達五次之多。他是中華民國行政首長中出國訪問次數最多的一位,在國際間的聲望也至為隆崇,如美國總統雷 根(Ronald Reagan)即曾稱讚經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偉人和卓越的領袖。

經國先生第一次訪美,是在民國四十二年九、十月 間, 當 時他是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這次訪美,除了參觀美國的軍事設施、工廠、學校,最愉快也最難忘的是會晤了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麥氏於三十九年七月訪問臺北時,經國先生和他見過面,這次是第二次相會。麥氏已解除了駐韓盟軍統帥的職務,對世局的觀察洞徹明 晰,認為中國大陸之淪入共黨統治,是「人類的大悲劇,歷史的大不幸」,懇切希望「中美兩國人民共同努力,打敗共同的敵人,重寫人類的歷史。」麥氏送給經國 先生一張親筆簽名的照片,經國先生珍而重之,他說:「這一張照片,我帶回臺灣後,一直陳列在我的辦公室內,和吳稚暉先生、鄒容烈士的像片排在一處。這三位 都是我平生欽敬的人,我也時時勉勵自己效法他們的榜樣。」

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六月,總統特任經國先生為行政院副院長。副總統 兼 行 政 院長嚴家淦先生借重經國先生長才,請經國先生主持財政政策,因而設置「財政經濟金融會報」,由經國先生主持。未久,又奉命兼任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 任委員。這是經國先生主持全國性政務的開端,前後三年,稱之為「主持財經時期」。

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這一年,國際逆流衝擊下, 中 華 民 國面臨著一連串的風暴和危機。十月間,喪失了聯合國的席位,接著是外交上的孤立和中共和平統戰的挑戰,隨後又是國際經濟的嚴重不景氣。就是這一困難重重危 機四伏的時際,總統接受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請求徵召經國先生力任艱鉅的建議,並得立法院的最高票同意,於六十一年(一九七二)五月二十六日特任經國先生為 行政院長。他於六月一日就職,八日即提出十項行政革新指示,國人耳目為之一新。十三日首次到立法院作施政報告,說明基本施政方針是:

對內確實做到「莊敬自強」,以鞏固復興基地;

對外切實做到「操之在我」,打破中共之國際統戰陰謀。

民 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四月五日,總統蔣中正先生逝世。副總統嚴家淦先生依憲法繼任為總統,中國國民黨的領導重責卻加到了經國先生身上—四月二十八日,中 央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推舉經國先生為中央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主席,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十一月,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一致推選經國先生為中國國民黨主席,成 為中國國民黨建黨以來的第三位領袖。但他謙沖為懷,於大會閉幕致詞時很誠懇的說:

「中國國民黨只有兩位領袖,沒有第三位,一位是我們的總理,一位是我們的總裁。我們大家都是黨員,都是總理、總裁的信徒。經國不過是一個本黨的黨員,是本黨革命隊伍中的一名戰鬥兵。如此而已。」

經國先生任行政院長六年,於六十七年(一九七八)三月為國民大會以高票選舉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他於五月二十日就職,矢志「以慎謀能斷來實現國家目標」,提出「復國建國共同的行動方向」是:

充實國家力量,增進國民生活,擴大憲政功能,確立廉能政治,以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士。

對於中共,經國先生宣布他的立場是:

我們從未放棄我們的政治目標,即推翻大陸上的共產政權,建立一個統一民主的中國。

經 國先生就任總統甫告七個月,又面臨到另一次嚴酷的考驗: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十二月十六日凌晨二時,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來謁,告以美國政府決定自明年一月一日起承認中共偽政權,並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經國先生立即提出最強硬的抗議,民間也立即迸發了指責 美國背信毀約的怒潮,經國先生決定以高度的理智和智慧來處理這一變局,他發布了緊急處分令,並向全國軍民發表談話,要求全國同胞:不分彼此,放棄小我,同 舟共濟,排除萬難,善盡職責,為維護中華民國的尊嚴,消滅中共暴政,實現三民主義的理想,而犧牲奮鬥。他並以斬釘截鐵的堅決態度忠告國人:「我們決不與共 匪和談,否則就是自趨滅亡!相反的,只要反共到底,就能復國。」

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 大 會 在 臺北舉行。大會一致選舉經國先生繼續擔任黨的主席,並決議以貫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奮鬥的目標。七十三年(一九八四)三月,國民大會再度以高票選舉經國先 生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經國先生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李登輝先生亦順利當選。經國先生要求執政的國民黨同志人人以「民眾服務員」自許,確定政府的基本施政 綱領是要「國家利益第一,民眾福祉為先」,而以宏揚民主憲政的功能為政府努力的目標。

因應時勢,經國先生於七十五年(一九八六) 起, 要 求 政府和執政黨厲行政治的革新和進步。三月二十九日開幕的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多項革新議案,十月十五日中央常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及 「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法」兩項改革議題的結論,政治改革邁出一大步。經國先生在這次常會中提示: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本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作法,在民主憲政體制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民 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這一年,是政治革新具有突破性發展的一年,政府先後解除戒嚴,有條件的允許組黨,放寬報紙的登記的與發行,允許國民赴大陸探親。這 一系列的政治革新措施,贏得國際社會一致讚譽,也提高了中華民國的國際聲望。華盛頓郵報十二月二十六日的評論中,認為中華民國「過去一年所從事的政治改 革,超過以往四十年的成就。」

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一月十三日,經國先生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不幸逝世。他留有遺囑,原文是:

經 國受全國國民之付託,相與努力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業,為共同奮鬥之目標。萬一余為天年所限,務望我政府與民眾堅守反共復國決策,並望始終一貫積極推行 民主憲政建設。全國軍民,在國父三民主義與先總統遺訓指引之下,務須團結一致,奮鬥到底,加速光復大陸,完成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大業。是所切囑。

經國先生自稱是位平凡的人,做的卻是非常不平凡的事業,對國家民族有著非常偉大的貢獻,對世界人類也有著至為重大的影響。精神志節,歷久常新,德望勳業,永垂不朽。


Wikipedia 維基百科

蔣 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中華民國政治家,為蔣中正的長子,也是蔣中正家族的核心成員。浙江省奉化溪口人。蘇聯莫斯 科中山大學畢業,返國後進入中國國民黨並踏入政壇,歷任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首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 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要職,曾任職務橫跨一般政務與情治工作。1975年蔣介石死後接掌國民黨,並將總裁一職改為主 席,後擔任第六、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1978年—1988年),並在逝世前一年結束台灣的《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掌權長達13年。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並使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

1974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為台灣前景提出新的發展方向,行政院祕書長費驊邀請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費驊在交通大學的同學)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同是交大校友)在台北市懷寧街的豆漿店商討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電子。

推動基礎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蔣 中正逝世後,台灣社會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呼聲逐漸高漲。這段期間發生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 對岸、國際局勢和臺灣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 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由于第三波全球民主化浪潮進入尾聲以及1984年發生的江南案、民進黨于1986年率先成立,迫使蔣經國解除台灣戒嚴、開放 黨禁及報禁、開放外省人民眾赴大陸探親及直到國會改革。據稱曾交代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另有稱蔣詢問時任其英文秘書的馬英九英語如何表達「戒嚴」,馬答覆曰「martial law」並謂此字詞與「軍法統治」相通。),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長期戒嚴的觀感。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 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 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 須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在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台灣的「黨外」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 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對20世紀後期台灣民主化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4 年發生的江南案,政府形象大損,並且受到來自美國強大的壓力,隨後蔣經國於1985年表示下屆總統不會再由蔣家人擔任。江南案成為促使台灣於1987年解 嚴的關鍵事件之一。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中華民國正式解除在台灣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蔣經 國確定「法統在法不在人」,民主改革不可逆轉。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黨禁和報禁。

    施政要點

       
  • 推動基礎建設及政策,譬如十大建設。
       
  • 創設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
       
  • 放棄早期採取的三不政策。開放大陸探親,中斷近40年的隔閡。
       
  • 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開啟台灣民主化之路。
       
  • 開始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 開始任用大批專業技術官僚主政(如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等人)。
       
  • 讓台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使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
       
  • 關心民眾的生活及走訪台灣各鄉鎮,成為台灣政治人物下鄉的始祖。以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同時也開始注重偏鄉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
       
  • 擔任行政院長任內,為了改革傳統上鋪張餐飲的習慣,以政令宣導時告知大眾:台灣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意指餐飲開銷的費用可挪來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同時提倡「梅花餐」(指每餐五菜一湯,五菜指梅花的五片花瓣,湯則位在花蕊位置,使餐飲闊奢的消費得以減少)。
       
  • 推動航太科技:設立航發中心,為日後研發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經國號戰機鋪路。


而 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政治改革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開始自由化的改革,未強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佈組黨。1985年8月16 日,蔣經國透過美国《時代雜誌》專訪,表示自己心在台灣,已是台灣人,總統依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產生,同時表示「從沒有考量過由蔣家成員繼任總統」,在國民 大會發表講話時也重申「蔣家人既不能,也不會主政」。

1987年宣佈解除台灣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臺灣外省籍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開放報禁。這些改革措施,開啟日後台灣的民主化浪潮。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糖尿病病逝於台北七海官邸。總統一職在司法院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照憲法宣誓繼任。


蔣經國曾計畫 趁文革反攻大陸  因美不認同 施壓蔣中正 王師計畫喊卡

2013-1-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2| 評論數: 0

1966 年,大陸掀起風聲鶴唳的文革風暴,帶來10年浩劫。但對前故總統蔣經國而言,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他卻眼睛一亮直呼:「這是(國民政府)18年以來,最重要 的關頭,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不料,當時正陷入越戰泥淖的美國得知後並不認同,施壓蔣中正,硬生生把「王師計畫」喊卡。

人民網昨日引述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肖如平所著的《蔣經國傳》指稱,1965年1月,前總統蔣中正任命蔣經國為國防部長。在任期間,蔣經國把軍事戰備工作搞得熱火朝天,一方面積極在軍中宣傳反攻大陸,又加強對大陸進行偷渡、空降、派遣和空中偵察,收集大陸情報。

擔任國防部長的頭一年,他派出的特務就達18批42人次,各種特務飛機對大陸的飛行達45批、50架次。

擬以空降特種兵出擊

1966年文化大革命掀起後,蔣經國密切關注大陸的政治、社會情勢。他研判:「現在這個時期,國內外整個世界局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這是我們18年以來,最重要的關頭,也是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

1967年,他準備利用文革對大陸造成的混亂局勢,以特種兵、空降兵,反攻大陸。

反攻戰略共有3套

該方案稱為「王師」計畫。1967年初提出的《王師一號計畫》,國軍將對閩浙粵三省沿海地區和閩粵交界處實施「加強軍」空降,兩棲登陸作戰、3個空降營和1個炮兵營、1個空軍戰鬥機聯隊和1個運輸機聯隊,外加所需的海軍運輸、巡航艦隻。

《王師二號計畫》則準備用30架C119運輸機運送1個空降營和2個特種作戰大隊反攻大陸。《王師三號計畫》準備空降1個連和1個特種作戰大隊偷襲大陸。但因美國的反對,「王師」計畫最終夭折。

另據歷史作家王丰研究,蔣中正曾透過美國CIA官員克萊因,宣示國民黨的「反攻」軍事行動,實際要對越南的美軍部隊施以援手,作圍魏救趙之舉。蔣中正希望,以協助越戰的美軍為出發點,爭取美國對其「反攻大陸」的認同。

但1965年爆發的「八六海戰」,我海軍吃了敗仗,扭轉原定的「反攻大陸」大戰略,甚至讓蔣的「反攻大陸」計畫走入歷史。


解嚴後總統貢獻度排行/馬英九比陳水扁還低!

新新聞 1315 期 2012/05/17

根據《新新聞》的調查,在國家貢獻度上,受訪者認為蔣經國和馬英九差距很大。53.7%的受訪者,覺得蔣經國貢獻度較大,馬英九祇有4.5%的人認同,甚至比已身陷囹圄的前陳水扁總統貢獻度還低。

蔣經國 53.7% 李登輝 20% 陳水扁 7.6% 馬英九 4.5%

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民眾認為馬英九貢獻度還遠低於陳水扁,顯然馬英九過去四年執政的成績不佳,已逐漸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持續下去,他要在人民心中獲得值得稱頌的歷史定位,恐非易事。

【文/陳敏鳳】

解嚴後總統貢獻度排行/小蔣摘冠 老李屈當老二 馬英九比陳水扁還低!

每 年一月十三日,馬英九總統都會到慈湖悼念前總統蔣經國,也常暗喻自己為蔣的傳人,不過,根據《新新聞》的調查,在國家貢獻度上,受訪者認為蔣經國和馬英九 差距很大。五三‧七%的受訪者,覺得蔣經國貢獻度較大,馬英九祇有四‧五%的人認同,甚至比已身陷囹圄的前陳水扁總統貢獻度還低。

《新新聞》雜誌針對解嚴之後四位前後任總統進行貢獻度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五成以上的受訪者還是認為蔣經國對國家貢獻度最大,其次是二○%的人認為李登輝貢獻度大,排名第三的陳水扁,有七‧六%的受訪者認同。

令 人稱奇的是,蔣經國時代前期,台灣仍處於戒嚴狀態,民主政治未上軌道,蔣經國執政時也從事許多被黨外人士認為是打壓異己的行為,但蔣經國在台灣民眾心中, 卻普遍留有好感,除了其後期解嚴、開放組黨之外,其樸實及深入民間的作風,有很大關聯性,在四位總統對國家貢獻度上居冠。

其中,在政黨傾向國民黨和親民黨等泛藍的受訪者,高達八七‧七%,都肯定蔣經國對國家貢獻度最大,連泛綠民眾也有三五%認為蔣經國對國家貢獻度最大。

至於李登輝,在其任內數度修憲,實施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經濟成長率也不算太差,曾經有「民主先生」的稱號,但其在民眾的心中,對國家貢獻的認同度卻低於蔣經國,專家分析,這可能與其卸任之後仍從事政治工作的印象有關。

認同李登輝對國家貢獻度大的受訪者,泛綠者占三六‧五%,傾泛藍者僅有六‧五%左右。

四任總統中,唯一因貪汙罪判刑確定的陳水扁,則有七‧六%認為其對國家貢獻度最大。 不過,政黨傾向為民進黨的受訪者中,認為陳水扁對國家有貢獻的祇有一九%,有三三‧八%的人認為是蔣經國,認為是李登輝的有三四‧九%,認為是馬英九的僅一‧八%。

這 份調查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民眾認為馬英九貢獻度還遠低於陳水扁,其中中立的選民,大多數認為蔣經國對台灣貢獻度最大,占五三%‧一,其次是李登輝的一 八‧一%,陳水扁有二‧四%,馬英九則祇有一‧二%,居然是陳水扁的一半而已,顯然馬英九過去四年執政的成績不佳,已逐漸在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這種趨 勢持續下去,他要在人民心中獲得值得稱頌的歷史定位,恐非易事。


14 樓 Samziro 發言於2012-09-28 12:15:55
( 原網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394644.shtml )

最近 風波不斷的「主委請辭鬧劇」終於終於 能在中秋節前夕 告一段落了
至少讓大家耳根能清淨些~(不用聽哭調了)
我個人對此事的感想是
-
馬英九 總統
固然個人操守 值得讚賞(主要是有個好老婆在把關)

但是
在作為一個 國家領導者
在最重要的-- 『識人與用人』這門科目上
成績真的是 -- "慘不忍睹"
不知道是當初
他在 「哈佛」沒上這堂課哩
還是從小被保護得太好
爸媽根本沒教 他該 如何看人
馬上台後的前後4年多裡

王清風
林益世
留意如
王如璇

這些內閣高官
每一個都是當初他「欽點任命」的
每一個都在下台的時候 狠狠的羞辱的這個他所領導的政府
每一個都不把「閣揆」放在眼中 永遠都在搞「直達天聽」的小手段
每一個都不把「國家」「團隊」「人民」放在心中
每一個都自詡是「特立獨行 的菁英份子」不懂協調 也不懂尊重
每一個出來做官 博的永遠是「自己的名聲」or「自己理念」
這些又臭又硬的石頭
就這樣浪費了 許多「國家公帑」(拿來登澄清自己聲譽的廣告,什麼東西嘛?)
也浪費了台灣「振衰起弊」的時機
最重要的是 這些自詡是 菁英 (我眼中的廢物)
讓人民更加的不信任 政府

讓媒體
讓民粹
有更多「見縫插針」的機會
讓已經很脆弱的 台灣社會更加為之動盪
這 跟蔣經國 的「用人」相比
真的真的是有天壤之別
(我不知道當初他在幹蔣經國秘書的時候 都學到了啥事? 只會記筆記嗎?@_@)
當年 蔣經國 在
識人上之謹慎
用人上考核之嚴格
都是要反覆確認「該員」在心智 毅力上都足能「勘當大任者」 才給予權位

(小蔣還會無預警到官員家中拜訪,看看有沒有貪瀆的跡象)
若是沒有他的識人之明
就不會有 孫運璿 趙耀東 李國鼎 等一班名臣的出現
台灣 也根本不會有數十年的經濟奇蹟發生
(我承認:他晚年拉上來的「阿揮伯」的確是一大敗筆,
只能說阿揮伯演技太好,能騙過共產黨 基督教 跟蔣經國,阿揮伯應該能得金馬獎)

回頭看看今日 小馬帶領下的 團隊成績
今年中秋 大家 也真的 一面吞口水 (月餅太貴買不起了)
一面「遙想當年」了!


火大遊行/哲人已遠 我只見短視政客

【聯合報╱黎建南/作家(高雄市)】2013.01.13 02:03 am

今天,民進黨號召「火大遊行」,這一天也是經國先生逝世廿五周年。今昔相比,真不知是應該火大,還是痛心?

自民國六十一年接任行政院長,直至病逝,經國先生引領國家,將國民所得從四百美元提升至八千美元,有其周詳的財經策略。

當十大建設完成,帶動產業升級後,知道只能維持廿年競爭實力,即成立新竹科學園區,規畫半導體產業。至今,台灣產業主流還是靠當年遠見所支撐。

一位鞋廠老闆說:「小時沒鞋子穿,政府卻規畫好多條路給我們走,今天年輕人有很好的鞋子穿,卻找不到能走的路。」道盡了經國先生之後的三位領袖,沒有認真規畫發展策略。

去年十月,電視播出一位抗議被警察架走的年老女工,厲聲嘶喊:「我們不是注重民生的三民主義國家嗎?」那場景令人動容,不知看到國父銅像會流淚的馬總統,對這場景,是慚愧、還是無感?

經國先生提高國民所得後,即提高軍公教待遇,對於過去極低薪資的退休人員,以一些加碼方案,使其能勉強溫飽。但廿五年來,一些底薪已高的公退人員,卻比照那些方案,甚至以「不正」手段,升等晉階,圖領高額退休金,造成國庫嚴重負擔。

廿年前,藉勞基法修正,工會動員南北串聯遊行,政客為了選票,即迎合勞工修法,結果是民營企業因不敷成本而關廠外移,公營企業則是不計成本,用人浮濫,薪資高估。結果過去原有上千億盈餘的,變成今天近千億的虧損。

投機政客又大作人情,原本無薪資的村里長及鄉級民代,開始有薪資;原先無預存的年金,為了選舉而不斷推出、加碼。使家財政負債「兆」進。

既得利益者形成的「蛀蟲現象」,即每隻蛀蟲都認為自己吃那點,對於梁柱無害,看到別的蟲在吃,也緊吃不鬆口。等那一天國家財政被蛀蝕一空而倒塌,屆時,誰又能倖免?

中 共與美建交後,經國先生為因應新局勢,深知要有相當國防實力,才能確保台灣,所以擬定的國防政策是,一方面有防堵中共犯台的戰力,一方面讓美日對我自力防 衛有信心,不致讓外力干預情勢複雜。將國防演習包含作戰、動員、核災三大項,或個別單一,或交錯合一演習。嚴格的兵演計畫,使台灣安若磐石,固若金湯。

而今,為了選票,將兵役改成募兵制,不但耗費財力,還造成今天戰鬥兵源不足,未來後備兵源不見的危機。過去形同作戰的演習,如今如同演戲。

目前,東亞局勢詭譎,馬總統倡議和平,卻不知和平前提是具備對抗的實力。國防也好,外交也好;可以休兵,不能棄兵,棄兵只有屈辱投降,任人宰割。

今天,國家民生不均,財政不支,兵源不繼,不論內政、產經、外交、國防,均看不出執政黨有何策略;固然火大,但看看民進黨這些號召火大遊行的人,難道沒有當朝執政過嗎?

對今天這些問題的形成,難道不曾推波助瀾嗎?拿不出對策,只想趁火打劫,毫無救國大計,只有選舉算計,豈不也令人民火大?

在經國先生逝世廿五周年的今天,回想他以國家為念,人民為本的作風與做法,比照今天朝野自私、短視政客,人民心中不只是火大,更是痛心?


蔣經國的不肖之「徒」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1-14

民進黨火大遊行,被嗆聲的對象馬英九剛好藉蔣經國逝世紀念之名閃到頭寮謁陵,就像做錯事的小孩子怕被罵,躲回媽媽的懷抱。如果蔣經國不是已經長眠地下,無法言語,必然也會加入火大行列,怒斥這位常自稱「經國學校學生」的不肖之「徒」。

蔣氏父子是獨裁者,蔣經國早年曾是特務頭子,兩人製造了許多白色恐怖的悲劇。但是,從很多民調看來,多數台灣人仍認為蔣經國是對台灣最有貢獻的總統,那不是頭殼壞掉,也非健忘,而是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絕非喊口號,而是排除萬難完成,奠下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

蔣 氏父子沒有喝過西方的洋墨水,也從未受過民主的洗禮,蔣經國的青春年少是待在冰天雪地、史達林殘酷整肅政敵的蘇聯。他們不知民主為何物,可以理解。但馬英 九留學美國,是頂尖大學哈佛的法律博士,卻一邊吸吮民主的奶水,一邊在留學生刊物波士頓通訊大批剛萌芽的台灣黨外民主運動。

此人性格保守,反對民主與改革,但表面上溫良恭儉讓,好似擁護民主與人權。但他的人權與民主只是法律條文,而非實質生活,是別人家的事,而非自家的使命。因此,未當上總統的馬英九每年發表文章悼念中國六四,卻在波士頓通訊上痛批台灣民主起點的美麗島事件。

馬英九是國民黨戒嚴統治的化妝師,反對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的旗手。諷刺的是,他同時是戒嚴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民主體制的受益人;但他的福氣與幸運,卻是台灣人的大災難。


兩岸破冰 修繕蔣家祖墳是關鍵  中共的善意 小蔣臨終前向密使吐真情說:這情,我領了!

2013-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 評論數: 0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晚年開放赴大陸探親,拉開兩岸破冰序幕。在蔣經國辭世25年後,人民網揭密,中共重新修復蔣家祖墳,是促成破冰的關鍵。原本把中共視為不共戴天仇人的蔣家,對中共的善意,蔣經國臨終前向密使吐真情說:「(中共)這情,我領了!」。

扮演「密使」傳達中共心意的,是蔣經國次子蔣孝武的第一任妻子汪長詩。

汪長詩當密使

汪長詩同父異母哥哥的汪長南,現在定居澳門,因為蔣家「國舅」的身分,他透露了蔣經國在晚年因為一捲錄影帶,決定政策開放大陸探親背後所不為人知的關鍵轉折。

汪長詩與蔣孝武離婚後,兩人反而成了好朋友,每年會固定在寒暑假從日內瓦飛回台灣,探望兒女友松、友蘭。

蔣 經國過世的前一年,1987年初,外界風傳蔣經國已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消息傳到日內瓦,汪長詩與父親汪德官連忙趕赴台灣探病。轉機過境香港,汪德官的老朋 友,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台灣事務部部長黃文放就到賓館探望。汪長南說,他看到黃文放把一捲錄影帶交給了汪德官父女,託付他們當面交給蔣經國。

病榻中的蔣經國看到親家公和兒媳專程來探望,汪德官只點到為止說了句:「這是『那邊』一位朋友託我帶給您的。」蔣經國知道這位老親家與國共兩邊都有交情,心中有數,馬上就摒退左右,只留下汪德官父女一起在臥室裡頭播放這一捲錄影帶觀看。

錄影帶畫面一開始,就映現出浙江奉化溪口鎮的青山碧水,接著畫面帶到蔣家老宅子豐鎬房、蔣介石出生的地方玉泰鹽鋪、成長時居住的地方、念過書的武嶺學校、還有蔣氏宗祠等,這讓侍親至孝的蔣經國感動不能自己。

隨後,蔣經國看到了自己曾住過的小洋房,不但原封不動保存下來並且修繕一新。離蔣家3里外白岩山上的蔣介石母親墓地,墓碑上國父孫中山親筆題寫的「蔣母之墓」,仍字字如新。

看完錄影帶 小蔣淚流

畫面再呈現溪口鎮北摩訶殿附近的蔣介石原配夫人、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的墳墓,顯見也經過一番整修,當年戴季陶提筆寫下的「蔣母毛太夫人之墓」8個大字,更是歷歷在目。

汪德官不由得用餘光悄悄地掃了蔣經國一眼,「只見他雙目緊盯著螢幕,一動不動。當螢幕出現當地官員和民眾紛紛向其祖母、母親墓祭拜的鏡頭時,他的眼淚止不住流淌出來。」

看完錄影帶,蔣經國對汪德官父女動情地說「這情,我領了!」。汪長南說,這捲錄影帶究竟影響、改變了什麼,蔣經國沒有明說,但「父親從台灣回來不久,蔣經國就宣布了兩岸開放解禁政策,允許台灣非黨、政、軍人員赴大陸探親、旅遊。」

冰封半個世紀的兩岸關係能打開一個缺口,這一場會面和這份關鍵錄影帶的影響,答案不言而喻。


小蔣同窗排除異議 提請修墳

2013-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在國共勢不兩立對峙下,國民黨革命元勳後人、時任大陸國務院僑務官員廖承志,是讓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決定開啟兩岸融冰關鍵人物。廖承志在大陸排除萬難,親自安排修繕破敗不堪的蔣家祖墳。廖承志也是小蔣當年在蘇俄同窗故友。

廖承志1930年代留學莫斯科,結識當時已在莫斯科留學5年的蔣經國。1937年西安事變後,蔣經國離開蘇聯回到蔣介石身邊;廖承志在1932年返回大陸,後來加入共產黨,出任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全面執掌僑務工作。

廖承志自傳《我的中國心》書中提到,1982年7月,他看到蔣經國在一篇悼念父親蔣介石的文章中寫到,「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還表示自己「要把孝順的心,擴大到民族感情。」

廖承志認為,這為兩岸帶來很好的對話時機,於是提請中共重新修復蔣家祖墳。

廖承志說,蔣經國對於祖墓非常在意,且對父親非常孝順。修繕蔣家祖墳,實在是拉近蔣經國的一張好牌。於是,他排除異議萬難,親自安排讓破敗不堪的蔣家祖墳修繕一新。

( 上面這二篇 "兩岸破冰 修繕..." "小蔣同窗排除..." 是統戰好文 )


小蔣巡大二膽涉險 老侍衛親歷  卜凡成貼身隨行 經國先生唱歌逗得官兵哈哈笑

2013-3-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01| 評論數: 0

1950年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時期,國共發生大二膽戰役,該次戰役雙方激烈交火,各有傷亡,戰火稍息,大二膽成為「反共最前線」,蔣經國次年曾有一趟赴最前線慰勉國軍的冒險行程,現年82歲的卜凡成,當時是蔣經國貼身衛士,也是目前健在的唯一親身經歷者。

大 二膽戰役發生於1950年7月26、27日兩天,時稱大擔、二擔的兩小島孤懸海外,周邊零星小島全是共軍所占,解放軍派出700多人登陸,國軍由史恆豐少 校營長率兵迎敵痛擊。卜凡成說,當年國共對峙,戰情緊張,大二膽前線小島國軍白天都不能運補,共軍只要見到國府船隻就機關槍炮火掃射。

大膽島沙灘布滿地雷

大 約是1951年的某日,上級告知總政戰主任蔣經國的兩名衛士卜凡成和張傳雨早點休息,深夜11時許,一行人由金門的水頭碼頭搭船出發。卜凡成記得,碼頭是 以一具破爛的登陸艇充當,當時同行者包括黃季陸、金防部副司令彭在臣中將、金防部政戰部主任李德廉,另外還有一位海軍的康處長和19軍的營政戰主任及4名 女青年工作大隊成員。

大約凌晨4時天色未亮抵達大膽島。由蛙人派出3條橡皮艇將一行人由小炮艇接下再靠岸登島。

大膽島分為南山、北山兩座小丘,中央是沙灘布滿地雷,蔣經國在島上巡視各雕堡,途經沙灘時都由營長走在前頭,一行人隨之,不能在島上亂走,因為可能會觸雷。

大膽島上不能種菜,蔣經國隨員帶去大量罐頭、乾菜,天亮之後由女青年帶領國軍弟兄唱軍歌跳舞同樂同歡,蔣經國自己也下場唱歌跳舞;卜凡成說,小蔣最愛唱逗趣的「兩隻老虎沒有尾巴……」,逗得官兵哈哈笑,也為緊張的戰地生活帶來一絲輕鬆。

島孤人不孤 心有所感?

卜凡成表示,他隨同蔣經國前往大二膽時,原本駐防的史恆豐營長所屬第5軍75師已調防,換防的是19軍45師的一營官兵。

卜 凡成之所以對這趟登陸之行印象極深,除了當時陪同者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健在,也因為大二膽周邊全是敵軍,目視可及,國軍都必須在深夜運補,他被挑中同行,心 中有幾許興奮,也明白如同禁區的大二膽,如果不是跟著蔣經國也不可能到訪。大二膽島上「島孤人不孤」勒石,是小蔣於1951年所題,極可能是他在這趟親歷 險地後心有所感。


(思想聚焦, 新浪微博) 蔣經國生命最後幾年在與時間賽跑,他輸給了時間,卻贏得了歷史。當馬英九聽到蔣經國親口說要開放黨禁、報禁時,“當即被一股我們正在創造歷史的電流擊 中”. 但其他國民黨要人紛紛質疑:“這樣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 ”蔣經國依舊淡淡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黃章晉《歷史的臉譜》 ( 2013年4月15日 21: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