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蘋中信: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蘋果日報 作家 劉克襄 2015年03月12日

一位去新加坡讀書的大陸女孩,畢業時入籍當地。最近到報社任職,一個月薪水約莫5萬多元台幣。我問她,假如你找到工作,10年後能否在新加坡買房子?24歲的她,肯定地點點頭。她和大陸來的男友已訂婚,對日後充滿信心,也不排斥很快就有孩子。

假如她繼續留在大陸,一路求學,日後到沿海重要城市,在無背景的條件下,不僅無法找到期待的允當工作,恐怕也買不起房子。當她述說時,我彷彿聽到兩岸的年輕人,都有某些類似的困境。

享受最多資源一代

而她到了新加坡便不一樣了,好像70年代的我們,來自南部的孩子北上讀書,後來留在台北工作,或者出國讀書。不管將來如何,回到這塊土地,她都有很多機會謀得一份工作。外面的社會充滿著各種夢想的可能,多數人不會把公家機關當金飯碗。

我的孩子跟她同歲數,剛剛畢業,非理工和金融科系背景,畢業半年後,終於找到月領25K的工作,全家人充滿歡欣。他一定很難想像,跟他同樣年紀的新加坡人,竟能領得豐厚的薪水。更重要的是,以現今台北的公寓大樓,我的孩子努力一甲子,恐怕都還在付頭期款。若比較別地年輕人的生活,想必會羡慕這樣的國家。

像我這樣來自農家鄉村的四年級,可能是目睹台灣土地最劇烈變遷,也是享受最多資源的一代。我們親身體驗了貧窮的滋味,卻也在年輕的養成過程裡,大量地享受整個社會的富裕,獲得許多過去不曾擁有的資源。那些年,或許是台灣最好的時候,但也是剝奪生態環境最嚴重的階段。而這些年,我們壯年了,台灣進入崩壞的狀態。

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台灣最貧苦最沒機會的時候。這樣的環境不是他們造成的,而是我們過度短視,著眼於近利,造成這等困境。政府過度傾斜於保護少數財團,給予金融和科技業優先的利益,缺乏多樣價值的發展和照顧。

但許多學者專家仍像部落的巫師,愛當社會的預知者,不斷用批判的角度,威權式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低就,踏實的工作,又過度迷戀網路世界。我們從未反省,自己傷害台灣有多深。

回饋土地當務之急

孩子們會有現今的茫然,三四年級的人,其實必須承受最大責任。去年太陽花學運何以聲勢浩大,因為我們未留下一個安心可以奮鬥的環境,讓他們找到生活目標後,打拼就有機會。不是他們做的,卻要用未來的一輩子去概括承受,誰會服氣?

我們批判現在的年輕人,反而是對自己最嚴厲的指控。不是我們保護得太好,讓他們失去戰鬥的能力,而是沒有給予完好的成長環境。台灣早被我們拖著往下走,不是下一代。每個人若自私地只顧著,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最好的福利,台灣只會繼續沉淪。

你是否跟我同年級?行有餘力者,要不要嘗試拉高角度,把所有孩子都視為親人。幫忙他們一把,也是幫台灣一把。別人的孩子跟我們的,都要一起在未來活著。讓人家有機會,我們的孩子才不會受苦。

我的周遭,許多同年級的友人開始意識到這個狀態,樂於伸手援助陌生人。賺錢不再重要,如何回饋土地更是當務之急。大家不分階級和族群,廣泛地認養台灣。此時此刻,真的需要更多人如是體悟。


六年級的我也有話要說

蘋果日報 作者:姜洋 2015年03月13日12:23

昨日讀到劉克襄老師的「像我這樣的四年級」,以及今晨蘇瑋璇回應的「像我這樣的七年級」,是的,我是六年級後段班的,我也的確有一點認識我這個世代。

劉老師在文中所述,其實,早些年,我們這一群現在所稱的(老)文青,確實早就討論過這些問題了。六年級的我們的父母,經歷過早年台灣最有經濟實力的時刻,我們出生後沒多少年,那經濟榮景的不再與持續下滑,社會整體的轉型都在我們成長階段大幅度改變著。我們這一世代最為明顯,父母所擁有的權勢金錢幾乎能改變你的未來。

求學過程中,在轉變與不轉變之間躊躇,電腦世代的來臨、第一屆的免試升學白老鼠、技職體系與普通高中的拉鋸,我們也出國探索,我們也以工換宿(在當時一點都不流行,也不好跟大家宣揚,父母會沒面子,因為我們的時代還是喜歡有份穩定收入的時代)。我們的父母不若七年級生的父母,很多還趕不上數位化的衝擊,卻又還需要保留權威式以上對下的尊嚴。我們已經進入中年,周圍大部分的朋友,卻還有很多單身,還在換工作(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有了那麼一些覺醒的勇氣),有了家庭的,也都在上有父母、下有小兒中,為了五斗米折腰,當然無殼蝸牛是大多數,未來還是沒殼的,也舉目皆是,聯開宅那樣的荒謬的價格議題,所謂的青年住宅,好像也跟我們這些邁入中年的人沾不上邊了,居住正義好像來得太晚。

要說七年級的困境,六年級生是深入虎穴的先鋒,那些嗑剩的殘渣菜餚撿著吃點,因為社會還沒覺醒,我們卻已經長大,長大後的枷鎖一樣沒少,好不容易開始覺醒,我們又已經不再年輕,這樣的矛盾在我周圍一幕幕上演。

我想要說,這個社會慢慢的在變形中,好或壞沒有定論,我卻知道,低調的六年級,是默默往前走的一群,更年輕的一代比我們更有勇氣發聲,或許也是世代間一步步拼鬥而來的小小成果。

在這個島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公平,也就是不用金錢來劃分高低的環境,不是靠一堵牆來區分居住邊界奢富與貧窮,真正的富裕是什麼?有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下一代能夠自在的、笑著長大,這樣而已。


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

想想台灣 蘇瑋璇 發佈於 3 月 13, 2015

今天早晨,讀到劉克襄老師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link is external)」,坐在捷運上我默默流眼淚,環顧四周,比我略大、比我略小,都是茫茫然在這擁擠城市裡被撕扯破碎、夢想幾乎快消磨殆盡的年輕靈魂,因此我想寫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回應劉克襄老師。

我是76年次,27歲,與絕大多數同輩的台灣年輕人一樣,高中畢業後考上台北的大學,在此念書、畢了業,找份薪水差強人意的工作,為了落腳在天龍國,看似自願實為強迫地背上「房租」這綑枷鎖,年復一年高漲的房價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奢侈遊戲,「不吃不喝30年才能在台北買房」這種聳動的新聞標題對我們越來越疏離,寧可花錢吃吃brunch、看場電影,追求簡約易入手的小確幸。

與我同樣年齡時,我的父母已經有2個小孩,再過5年,他們已可在高雄市買下一間28坪的小公寓;再過13年,他們已湊足頭期款換一棟透天厝。當時的台灣不那麼傾斜,全台灣人不必一窩蜂擠進台北才找得到工作,多數人不會放棄自己的家鄉,回鄉打拚是自然的、充滿可能的,且通常選項不必是公務員。

台灣社會就像一盤豐盛的桌菜,到了我們念高中大學時,桌上已剩菜尾,到了我們準備就業時,已經杯盤狼藉吃乾抹盡,七年級生彼此能PK的不是「多好」,而是「多慘」。72年次起經濟衰退、73年次教改初期,接下來教改白老鼠畢業起薪22K金融海嘯少子化勞保破產健保破產學歷貶值房價飆漲政治惡鬥國家虛耗,這些食不下嚥的廚餘全在某一群人吃飽撐了剔牙時,要我們這一代人吞下去。

縱然許多事情是大環境造成,令人沮喪的是,就講講最近的社會住宅吧,部分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把這些蝸居在台北市、僅僅需要一份剝奪感不那麼強烈的住房的我們,打成過街老鼠,竟有捷運聯開宅住戶,講出要蓋圍牆阻隔社會住宅、或不甘房價下跌要求台北市政府賠償房價損失這些火星人邏輯的話語。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扭曲腦袋滋養如此邪惡的價值觀,為房價考量至上、為個人利益至上,持這樣觀點的住戶,買得起房,理應也是3、4年級正值壯年,他們沒有7、8年級生的兒女嗎?他知道台灣有數以百萬計求一房而不可得,正正當當繳稅納糧供養經濟刺激房價走揚的年輕人嗎?

若問需不需要青年住宅,我會說,需要、太需要了,我們這一世代不是不願為住居付出,也不需要房子多奢侈,但請在合理及可負擔範圍內,還給我們這一世代應有的居住正義。

在台北流轉的9年內,我搬過10次家,每次打包換殼都是極盡折磨,每個月剛領到的錢,馬上就得拿出部分繳房租,打了折扣的自由、東扣西減的夢想,越來越殘缺而不可能實現。

堅決反對社會住宅的聯開宅住戶們,想知道你們未來的鄰居是怎麼樣嗎?

我所認識的台灣七年級生,就算嘴上牢騷但認真工作,不論單身已婚或交往中都願意珍惜戀愛,下了班倦的要命看場電影就能充飽電力,養不養寵物沒關係但對小貓小狗都有份同情心,周末假日賴在咖啡館裡偶爾裝裝文青,喜歡跑步但不會破壞健身器材,就算家門口鞋子亂丟一經提醒就會不好意思的塞進鞋櫃裡,喜歡自己動手做料理、學語文、手工藝,當了父母認真盡責的滋養著小小生命,在污濁的城市裡有相對潔淨的心靈。

是這樣的我們,就只是和你們的孩子一樣,而我們的壯年還要扛起你們的老年。犧牲著我們,你們還會自甘於既有利益沾沾自喜嗎?


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824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許家瑋 發佈於 3 月 15, 2015

今早醒來,看見新聞報導有人因讀過劉克襄老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 (link is external)而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據說引發許多鄉民淚推,表示認同。讀完該篇文章後,不禁深感哀愁,愁於亂世之中,年輕世代的我們,立足之地是否還能找尋的到,卻亦替八年級的我們,感到擔憂。於是,我想寫〈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我是86年次,17歲,和大多數的年輕學子一樣,整天與書本、電腦以及手機為伍。這代的我們,兒時所遊戲的東西也從草木轉為塑膠材質的玩具,但利用紙來摺些船、飛機或者遊戲,應不是難事。八年級的我們,生長在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得的學習資源與六七年級的人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不幸的是,八年級的我們有為數不少的人並不懂得克制3C產品的使用,導致在學習的專注力乃至於意願上,出現了疲乏的現象。

八年級的我們,幾乎都仍處於國中、高中、大學,即便已是社會人士,也應不超過十年。這世代的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讀好書、具備迎接未知的能力。這世代的我們,在自我意識方面較為強烈,在過去所認為正確的事物,在八年級生的眼裡,不見得正確。正因如此,許多八年級生堅持讀自己的書甚至不願花心思在課本之中。

前者有人比喻台灣社會如宴席,四五年級生吃了絕大多數的桌菜,六年級的,或許勉強還能吃到菜尾。而七年級呢?他們說,或許他們只剩桌上留下的餘渣。身為八年級的我們,聽聞這樣的比喻,應比吃菜尾的七年級而言,更來得悲泣。八年級的我們,連菜尾都沒有,那吃什麼?或許,只剩餘渣後的廚餘吧。

無論是勞保健保的破產、教育改革乃至於經濟衰退、22K、學歷貶值,八年級的我們都未曾參與,在我們還在受學校教育時,外界餘光掃視過後,以著輕視的嘴臉說道:「八年級的,不好意思,沒你的位置了。」身處在堪稱比戰後嬰兒潮更來得艱困的時代,分食了桌菜的先進們,或許該換個角度觀察如今的八年級,在多元發展的框架下,有多少人在顧及學業、自我之時,不忘去關心這個社會、發展自我的興趣與思辯能力。而這些能力,或許是前輩們在我們這個年紀時不曾思索過,而這,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未來所擁有的競爭力。

在我看來,八年級的即便力猶未迨,亦會努力的想替自己、他人乃至於社會付出。要說八年級的究竟有何優勢,我想,就只有更樂於接近社會,而非故步自封於書本上吧。


戎撫天 臉書發言 2015-3-17

以「建言」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今天才是我66歲生日,婉拒了所有慶生邀約,後天要出差3天,很多事情需要先安排妥當,還是專心工作吧!

本來想談談生日感懷,譬如,歲月如梭、生命無常,或做個優雅快樂老人之類。的確,60歲後人生觀有非常大的改變,不再過度自我要求,生命就輕鬆很多,也稍稍懂得享受生活了,是可以一談。

不過,這幾天徘徊腦際的議題卻是世代正義,劉克襄提出的問題,我們三、四年級到底要留下甚麼資產與記憶給七、八年級?

不可否認,我對年輕人的人生態度很不以為然,總覺得他們拚勁不夠卻喜歡抱怨、自我中心、不遵受紀律、不接受規範、隨興破壞遊戲規則,不如我們那一代吃苦耐勞。

不過,我同意劉克襄的看法,年輕人薪水太低、機會太少,加上房價太高、大環境不好,前途渺茫。不過,我不同意這是三、四年級剝削七、八年級的說法。年輕人環境不好是全球共同現象,全世界已開發國家及高度開發國家,包括美國、歐洲國家及日本、韓國等,財政愈困窘國家愈糟,如希臘、西班牙、法國等。加上台灣經濟轉型不利、中國崛起造成產業外移等現象,台灣經濟也陷入停滯,經濟停滯年輕人就會辛苦。

不能舉債解決世代不正義,舉債反而增加年輕人未來的負擔,更不正義。應該推動兩件事:

一、 台灣經濟內需與外銷失衡現象非常嚴重,內虛弱、外銷強,下一任總統無論是哪一個政黨執政,都應該修正馬政府製造業外貿導向的經濟政策,積極扶植內需產業。台灣製造業已具有相當優勢,無須再以匯率政策及財政補貼獎勵製造業輸出,提供製造業更開放、更自由化的競爭環境,面對全球競爭壓力。新台幣則應適度升值,稍稍拉高物價,帶動消費。優惠政策要轉移給內需產業,帶動投資。

二、 馬政府減稅政策未奏效,下一任政府應增稅,尤其資本利得與財產稅,高級距遺產與所得稅亦應提高,增加財源用來處理世代正義問題。
就以「建言」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吧。


【三代同堂:貧窮化這一代、生不起下一代、養不起上一代】

陳方隅 臉書發言 2015-3-13

這篇動態是自己的一些回顧,同時也來蒐集一些相關的文章連結。
 
去年二~三月曾捲起一陣討論旋風的話題是:「國家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主要在講高房價的問題,我在當時正巧加入了論戰。
剛好是一年後的差不多時間,又有類似的主題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
——
劉克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http://goo.gl/ENgUBo
蘇瑋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http://goo.gl/c99h1z
不同世代間的對話。
這是美好的交流,但主題卻是令人沉重的……
——
近幾年,失控的房價、物價,政府與財團聯手上演的各種荒謬大戲,的確已經開始讓愈來愈多人深刻體驗到對未來的焦慮。

我最早開始接觸這個議題,是2011年參與了「青年要好野」這個團體的成立,然後加入了「反貧困聯盟」的運作。
 
當時我們團體集體討論的結果,由我集結寫成了一篇專欄文章(這也是我的第一篇專欄文章)
〈走不出貧困泥淖─台灣青年的焦慮與未來 〉
http://goo.gl/kqENup
裡面提到非常嚴重的「三代同堂」危機:貧窮化這一代、生不起下一代、養不起上一代
 
關於這個反貧困運動的緣起,以及台灣的貧困現象及成因分析,可以參考這篇:
簡錫堦,〈反貧困運動—扭轉崩世代的危機〉
http://goo.gl/bZGEBQ(有全文pdf下載)
 
目前把真正的「國安危機」寫得最清楚也最好懂的是這本書: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與轉機》
勞陣共同作者之一,張烽益為本書寫了一個摘要,很值得一讀
http://goo.gl/gYBnWf
 
後來我因緣際會加入了台灣立報的一個專欄輪值,每六週寫一篇,一方面是希望自己保持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一方面也當成訓練自己表達論述的能力。

當時最多人點閱的是這篇:
〈青年們,你為什麼不生氣?〉http://goo.gl/No6yXF
 
2014年初加入關鍵評論網 (ps. 現在是一個網路媒體及社群網站為主的傳播世代,而世新大學卻以規模太小為由,關閉了非常具備進步思想及前瞻性報導的台灣立報)

正好在二月份的時候,為了回應陳文茜以及一位覺得「年輕人被剝削就是活該死好」的部落客,寫了這篇文章: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http://goo.gl/hHN12H

後來還有續集〈「魯蛇族群」只能追求「未來的美好小確幸」嗎?〉
http://goo.gl/7CU6JH
——
關於台灣的貧窮化、世代差異,推薦閱讀:
李柏鋒,〈兩個世代,請重新認識彼此 〉
http://goo.gl/Sa5W3Q
本文由數據和圖表告訴大家,為什麼世代之間的矛盾存在。
 
曾嬿芬,〈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
http://goo.gl/gehJM8
本文告訴大家台灣低工資的成因,以及其帶來的囧境。
 
王宏仁,〈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http://goo.gl/YubqDG
 
*跟世代及分配正義有關的文章們:
雨蒼,〈台灣-被財團主導的社會〉
http://goo.gl/N1JaVX
其中講到媒體、資訊等方面的壟斷,是人們對財團言聽計從的主因之一。
 
人渣文本,〈攻城的鬱悶世代〉
http://goo.gl/EpIUCp
太陽花運動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的旋風,跟世代之間的分配正義絕對有很大的關係。
 
李柏鋒,〈救經濟,先打房〉
http://goo.gl/ogPIId
 
chenglap,專業鄉民論炒房與經濟發展
http://goo.gl/9BzKeD
 
劉揚銘,〈為什麼爸媽喜歡連勝文,兒女支持柯文哲?〉
http://goo.gl/Ul6xRo
〈要「年輕人先努力,再談分配」的三大謬誤〉
http://goo.gl/Ku0bFb
 
蔡佑駿,〈台灣史上最大的龐式騙局〉
http://goo.gl/rXJHSG
北美智權報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包含勞工保險和軍公教在內的四大國家退休保險、健保、國民年金、退撫各項社會保險未來都會面臨的破產危機」。
 
然而,最近媒體才報導馬政府成立一年半的「年金改革辦公室」,開會都沒開過就解散了,純心呼攏人也不是這樣吧?
————
(相關的文章太多了!真的就是個小小隨選而已,很需要繼續補充。)

最後還是要來說一下,每次寫專欄文章,一談到分配議題,就會有人跑出來指責我,說你沒出社會、沒賺錢、沒有像財團一樣提供就業機會給別人、沒努力就不要在那邊抱怨。
 
國民黨11月敗選後,大人物們跑出來說都是因為年輕人貪得無厭、不聽長輩的話;一直到最近(上週),經濟部長在參加工商協進會活動時發表談話,都還是同樣的論調:「年輕人先努力,再談分配」「追求公平正義會讓廠商不敢投資」。
 
是啊!我們都不夠努力,所以連租社會住宅的資格都沒有,不是嗎?
來貼一下這篇拙作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
http://goo.gl/9k5q6T

王宏恩,〈台灣人反對權貴世襲嗎?〉
http://bit.ly/1Fhft43
這兩篇文章告訴大家,台灣人對於追求公平正義的想法,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
套用王宏仁老師文章的結語:「魯蛇需團結,團結才有力」
「魯蛇們真的該團結起來,發展自己的力量與論述。」
 
現在有非常多「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都對未來感到很焦慮。
不過,最壞的時代當然也是最好的時代。
 
所謂「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也不過就是如此:
關心公共議題,充實自己,才能看清楚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結構性因素所在。我們都可以,也都應該積極參與政治過程,要求制度的改革。
如果我們都覺得事不關己,讓有錢有權的人繼續壓榨我們、加深已經很嚴重的貧富差距。
 
我在〈羅賓漢悖論〉一文當中最後面引用魯迅的話:
「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我的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蘋果日報 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2014年02月15日

宛如是一名念研究所時充滿文創理想的年輕人,畢業時在台北找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文創工作,月薪不算低4萬;她於台北市郊外租了一個小房間,開啟人生青春夢。一張床、一張書桌、房租8千元,上班地點大安區,搭公車加捷運約一小時。她每天7點出門,晚上加班至10點才下班,回到家裡已經夜裡11點。洗把臉,沖個澡,想把白天工作不熟悉的地方翻書查閱一下,厚重眼皮已然垂下來。她的工作是文創,但沒有太多時間寧靜蓄累自己的創意能量。她知道自己正在學習,但也正被掏空。

每個月她省吃儉用,吃、住、交通外,薪水只剩2萬元。她寄了5千元給鄉下的媽媽,剩下2千元買書、偶爾看場電影、或者女孩子給自己添件衣裳……日子如此精打細算,她一個月大概存下台幣1萬元,年利息0.9%。

每天她在台北大城市走過大樓公寓,對她那仿若一個永遠高不可攀的想望,那些報紙刊登的豪宅價格,完全是海市蜃樓,另一個世界。

高房價如暴政壓迫

宛如想回家,可是家鄉沒文創工作。她只能選擇當大城市中的小螞蟻,每日辛苦勤勞之餘,偶爾抬頭看看台北樓與樓間有限的窄小天空,「總有熬出頭的一天吧!」她如此激勵告訴自己。

工作3年,宛如決定增加收入,並且多觀察人群,周末到星巴克打工。我在那裡遇見了她,她藏了三周,終於鼓起勇氣拿著我的書《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盼我簽名。指著其中一行文字:「只要真誠地專注於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人與事,那怕一無所有,世界不會在我們的眼前倒塌」然後說:「我相信妳,文茜姊……我會專注努力下去。」

走出咖啡店,我手上那一杯咖啡是鹹的,因為裡頭滴落了淚水。我們是一群作者,成長於台灣起飛的年代,我的工作是鼓勵現下挫折的人們;但現實體制的不公、失靈的世界對年輕人的壓迫,我無能為力。剎那間,我覺得自己多麼空洞,多麼虛偽。

我們坐視台北的房價高漲已到「暴政」的地步,可是發出怒吼的人少之又少。如今在台北擁有一間像樣的房子,已經成為台灣整個社會階級的象徵。年輕一代渴望工作或者有前途的機會,均聚集於台北。在台北沒有一棟房子,代表你的孩子皆是「宛如們」;他們的青春不是拿來做夢的,而是拮据疲困的。由於房租、外食……打從青春時期,他們的生命即銬上了枷鎖,沉重無比。父母是否擁有一棟台北的房子,對年輕人好似印度的「種姓世襲制度」,擁有者青春是彩色的,非擁有者只能蝸居某個角落;她的青春注定是黑白的。

空喊社會正義住宅

自從經濟大崩壞之後,全球皆實施接近零利率政策……隨之而來的便是資金不流入生產,反而流入大都會房地產。房價攀升,在瑞士、德國、香港、東京、倫敦、吉隆坡……唯一有效控制的是新加坡。但這些所謂房價飆漲的國家,柏林只漲10%,瑞士9%,香港約35%……而台北有的甚至高達200%。

一位想競選台北市長的候選人告訴我,台北的高房價在國際市場上簡直毫無道理,他很想問中央政府在做什麼?因為地方政府毫無權限!我告訴他香港近日政府釋出大量土地,準備蓋公租屋打房;德國準備課房價暴利稅高達40%,若炒房利益超過25%,問責刑事罪「坐牢」。這些國家皆明白一件事,房屋並非僅是經濟產物,它同時是基本人權,任由房價高漲的政府,是殘害基本人權的政府;其意涵不下於迫害「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

台北房價「大躍進」的真相是全球經濟大崩壞後,政府無能且失靈的產物。1%有錢人資金囂張肆虐,政治淪為利益團體的工具,政策變成為富人量身打造的提款機。公義淪喪,政府無視一船民眾的痛苦,喊了許久的「社會正義住宅」或「房屋平台」,仍如空中樓閣。自2008年以來,產業更空洞化、競爭力更衰退、社會更貧窮化。以致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女孩,只能抓著幾句書寫者的語句,每日如誦念珠般,不斷安慰自己。

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

PIXNET blog 柏克希爾哈薩維 2014-2-15

今天看到陳文茜寫的【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一整個血壓爆升。台灣的年輕人已經夠沒懶趴了,妳居然還告訴他們「這不是你的錯」,氣的我趕緊發文來導正這離譜的社會主流思維。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

台灣和中國大陸或其他亞洲國家相比,目前最大的差異是:台灣的中產階級還有很大的變窮空間。是的,你沒有聽錯,我的意思就是「台灣的中產階級其實是非常幸福的一群」。當其他國家的中下階層都早已認知「房子不是給我們買的」,絕大多數的台灣中產階級都還停留在「我這輩子應該至少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的觀念。台北的房價是高(以中產階級的收入來相比的話),但是租金便宜啊!而且是全亞洲先進國家中最便宜的。香港或上海的一個社會新鮮人,至少要用80%的薪水,才能住到離上班地點一小時車程的地方,而台北的社會新鮮人(就拿陳文茜文中的那個例子)只要用20%的薪水,就可以租到離上班地點一小時車程的地方,相信就算她如果住到台北市中心,租金的花費也不會超過薪水的50%,這不是寶島?那裡是寶島?

台灣的起薪偏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其實薪資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買到什麼樣的生活品質?而台灣的年輕人,不要懷疑,以社會新鮮人或中產階級來說,你享有的已經是全亞洲屬一屬二的生活品質。台北的三更半夜,你可以在市中心隨便一條街道上散步,這是在倫敦或紐約都辦不到的事。台北的捷運開到凌晨將近一點,但上海的地鐵有些站十點就沒車了。台灣的魯肉飯漲價,你可以幹瞧到老闆出來跟社會大眾道歉,然後調回原價,這在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國家辦的到。台灣隨便一個城市,一小時車程裡,要山有山、要海有海、要美景有美景、要餐廳有餐廳......,類似的例子我隨隨便便都還可以再舉一百個。這不是寶島?那裡是寶島?

這種菜色、這種品質、這種價格,保證在全亞洲...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首都可以找的到。

這不是寶島?那裡是寶島?(招牌便當 55 元. 此圖攝於台北仁愛路某家便當店)

如果你覺得台灣的起薪過低,很簡單,請你馬上買機票,離開這裡,別再回來,去澳洲打工、去新加坡打工...去你認為有被公平對待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台灣的老闆都是慣老闆,很簡單,請你馬上開一家公司,然後都用澳洲的起薪來雇用新鮮人,給這些慣老闆一個示範。
如果你覺得台灣的企業都在剝削員工、剝削窮人,很簡單,請你也建立一家企業,然後把賺到的錢全部拿來分給窮人。
如果以上你都做不到,那更簡單,請停止靠北,然後乖乖當好你的魯蛇。

總之,相較於絕大多數的亞洲國家,台灣的中產階級真的還是過的太爽(也就是說,台灣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所以才會產生什麼「小確幸」這種想法,然後整天只會抱怨種種台灣的不是。在上海,那有時間和空間給你在那邊小確幸,你要是不趕緊踩著別人往上爬,明天你就被別人踩在腳下了。而在未來的幾年,台灣的貧富差距仍然會越來越快的持續擴大,這是絕對無法逆的趨勢。因此剩下的問題只有:台灣的年輕人在心理上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接受這事實?你整天在那邊看朱學恆替你出氣,幹瞧那些掌握資源的人,so what?你有辦法去把趙藤雄、徐旭東的財產充公,然後拿來給年輕人分嗎?

我再強調一次,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什麼「基本生存權」這種東西,請不要再把它掛在嘴邊了。地球自有物種以來,生存就一直是一種競爭,而不是基本權利,非常簡單的道理,因為地球的資源有限。喊出「基本生存權」這種狗屁名詞的人,要馬是想騙年輕人選票的政客,要馬就是自己不爭氣的媽寶年輕人。記住,「均富」的概念既不符合生物本能,更嚴重違反人性。當你掌握了多數的資源時,很自然的,你的下一步就是想辦法設置門檻,讓資源少或沒資源的人翻不了身,以維持你的生存優勢(或者說是競爭優勢),這才是所有物種的本能。而「大同世界」只存在孫中山的幻想裡,從來不曾出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角落。總之,年輕人你覺得種種不公平的制度或剝削的現象,就是那些資源多的人,所設下的門檻,你要馬想辦法爬過這些門檻,努力去成為你們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要馬你就乖乖閉嘴當個魯蛇,這才是當今世界真正的運作方式。

簡單的說:「上帝是公平的,因為祂讓每個人都覺得不公平」。或者也可以這麼說:「這世界其實很不公平也很公平,因為有太多不公平的優勢存在著,但是很公平的是,只要你爬的上去,你也可以享受這些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從來不是因為你整天在那邊靠北或抱怨,就會輪到你的,你必須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去競爭、去搶!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關鍵評論網 陳方隅 2014/02/19 12:02:00 發表於 • 財經 • 社會 • 教育

羅賓漢是英格蘭民間傳奇人物,大約從13世紀開始流傳著他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故事(相當於廖添丁在台灣民間的形象)。有個名詞叫做「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原本指的是「愈需要英雄好漢的地方,英雄好漢愈不會出現」。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林德特(P. H. Lindert)將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一個令政治經濟學者們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為什麼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為什麼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羅賓漢悖論」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前陣子在某個聚會場合聽到兩個朋友在討論學貸問題。因為我之前有參與過一些爭取學貸改革的行動,所以就過去湊一腳。其中一位國立頂尖大學商學院畢業的朋友愈講愈生氣,讓我嚇了一大跳。他覺得:「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補助學生?為什麼他們不自己去打工?為什麼念那些爛學校?低薪就是能力不夠,為什麼我們要幫助低薪勞工?」

關於學貸可參考「台灣學貸調查報告」,在此就不再長篇大論了。(新聞稿連結;網頁版連結;全文連結。關於學費論述可參考「反學費Q&A」)

最近在網路上這個話題也很紅,尤其是前幾天陳文茜女士在蘋論發表一篇〈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講述失控的高房價。然而,有位部落客說他看了以後,「氣的(得)我趕緊發文來導正這離譜的社會主流思維。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以下有簡介,大家不一定要點進去讀)

看到這位仁兄的文章發表4天已經破8萬個讚,我也覺得也要來導正一下「這離譜的、真正的社會主流思維」(也就是:個人主義、只要我努力一定有收獲、低薪代表個人能力不足)。首先,讓我引用網友們的整理,為大家節省時間,該文重點如下:

    台灣的中產階級還不夠窮,還有變得更窮的空間。
    其他國家的窮人早就認清這輩子買不起房子,台灣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
    台灣房價貴,但是租金便宜,買不起就用租的。
    起薪低沒關係,但人人都買得起55元的便當,所以生活無虞。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找得到這麼廉價又便宜的便當了!可見我們生活品質很棒。(吃一個不夠飽還可以再買第二個呢!)
    大絕招:不爽不要住啊!趕快買機票離開。
    大絕招:做不到就閉嘴!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趕快)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世界上根本沒有基本生存權、人權這種東西,如果政客爭取人權都是騙人的,年輕人爭取人權都是媽寶。(也就是說,台灣人已經享有生存權了,還不謝主隆恩?)

我來替他的文章下個結論,「綜上所述:年輕人被剝削就是活該死好」。

其實要寫「打臉文」是件簡單的事情(該篇文章下面留言也已經有各種打臉)。這邊僅隨意舉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有錢人投入大把資金炒房,讓台灣空屋率極高無比又房價狂飆,政府無作為,小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就是沒錢的人活該?(買不起就不要買,不然就趕快搬走?)

便利商店的店員為你創造出極便利的生活,但他們活該必須領低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領法定最低時薪,而且超時工作比比皆是)或說他們活該必須上大夜班?

政府控制不住物價、油價、電價,讓各商家無法獲得更多利潤,增加成本只能自己吞下去,還被拿來說55元便當很便宜、沒漲價代表大家都「習慣了」?

政府不落實勞基法,反而大量任用派遣、鼓勵非典型勞動,對於違法的廠商完全放任不管,實質薪資倒退15年;在全國850萬受僱勞工當中,有350萬人(41%)的月薪不到3萬元,80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總體來看,有七成受僱勞工月薪不到4萬元(新聞1、新聞2)。

(相關文章:勞動部17日掛牌打造「尊嚴工作」勞團:勞動條件差不是「錯覺」、過半勞工有加班 委員:基本工資至少要22K、高工時、過勞的代價是薪資倒退 台灣勞工好「薪」酸)

這些低薪勞工都是因為自己太弱了?「誰叫他們不去找高薪的工作呢?」責任制到處都是,台灣人的工時全球第三高,難道都是台灣人自己的錯?「誰叫他們要找工時這麼長的工作呢?」「有本事就自己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政府不斷強調企業賺錢就會加薪,所以不斷給予減稅、不斷給予水電土地使用等各種補貼。但政府確保企業加薪的手段就只有「呼籲」、「勸說」,或是像勞動部長那樣幻想有廠商說要加薪,以及減稅再減稅。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才能認清,企業賺錢之後,根本不會加薪(或僅「微調」,真的很「微」。如果微調薪水都能像「微調課綱」那樣的幅度那該有多好啊?)而是把錢都藏到海外,或者是把更多錢投入炒房地產。

看看前陣子的報導:「台灣富豪把財產搬到『租稅天堂』人數在中港台三地居冠。根據《天下雜誌》推算,近十年來國庫至少短收3千億元。」商周這篇〈誰偷了我的血汗錢〉文章也提到政府用稅賦的手段將企業獲利都轉進資本家的口袋,以致於實質薪資不斷倒退。對於學生來說,更奇怪的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於大部份來自貧困家庭的學貸使用者態度這麼苛刻,但是卻允許政府對於有錢人借錢大方無比(例如:頂新魏家買九戶帝寶,僅自備1%款項,其他99%全是向銀行借款,還享有優惠利率)?

其實,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有努力就會有收獲」的社會。

(相關的論述有非常多,這裡舉例引幾篇參考。例如拙作:〈走不出貧困泥淖─台灣青年的焦慮與未來〉 、〈青年們,你為什麼不生氣?〉

曾嬿芬老師在「巷仔口社會學」上發表的〈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文告訴大家造成「台灣教出世界頂尖的學生,卻只能領一顆滷蛋的薪水」的結構性因素。

〈台灣--被財團主導的社會〉 這篇也講了整個結構問題,文中有不少值得參考的文章及資料連結。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相信絕對是跟許多人從報紙上或是官員口中所得知的台灣,是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書摘連結)

回到所謂的「羅賓漢悖論」:為什麼明明自己也是屬於被剝削的世代,卻這麼多人「嚴以對同輩,寬以待有錢人」?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堅定地支持著資本家的看法?為什麼不斷譴責年輕人,卻不譴責那些為非作歹的企業家和政客?

其實答案也很好理解。許多學者已告訴我們,在愈不平等的社會中,高收入的階層以及政治權力高層的菁英們,自然會有較大的發言權,以及對政策的影響力。而這些所謂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會利用這樣的影響力,阻止更多公平的政策與制度設計。(舉例:可參考拙著書評,特別是Larry Bartels以及Jacob Hacker and Paul Pierson的論點。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關於菁英主導政治制度建構,可參考一系列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的文章。)

而在我們的社會中,從小到大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由這些菁英所型塑的,也因此大眾對許多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愈來愈深信不疑。例如,我們看到許多有影響力的商人發表言論叫大家要吃苦(薪水再低都要吞下去)、到各大專院校畢業典禮演講,勉勵大家努力工作、不要當草莓族。(相對來看,許多歐美國家的畢業典禮演講通常是邀請名人鼓勵大家走出自己的路、做出勇敢選擇;與我們普遍強調順從,以及「要走上社會所期待的道路」很不一樣。)

許多人會覺得,低薪=自己偷懶=自己負責。但其實真正偷懶的人並不是多數。舉個例子,許多人所唾棄的街友遊民,絕大多數都有工作,只是高度不穩定而且收入極低,他們成為遊民的原因是因為薪水太低、遭遇倒債以及重大健康變故,而非懶惰不工作(參考:「台灣當代漂泊協會」的調查報告,還有這篇文章:別忘了,街友也是公民)。

再舉個例子,「卡債族」其實有八成以上並非揮霍浪費所造成,主要都是重大家庭變故、生意失敗等(這個估計是根據法律扶助基金會、卡債自救會,以及修法過程的立法院公報資料),但銀行家卻一再將他們汙名化(例如:有些債務人過年採買年貨、買了超過50塊錢便當,就被銀行在法院上拿來當做揮霍浪費的證據);在「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的修法過程也遭遇了極大的阻礙。對於這些走投無路的一般平民債務人,為什麼我們支持銀行家對他們趕盡殺絕,但我們卻放任資本家、政客們繼續製造數以千億計的銀行呆帳?

其實,所謂的主流價值觀、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各種觀念,常常就是要讓人忽略了種種的結構不平等。就像我遇到的頂尖大學同學,可能完全沒想到從小一路念上來享受多少的社會資源,而這社會資源背後又隱藏了巨大的城鄉差距(例如台北市大安區每14個學齡人口就有1人上台大,大約7%,是台東的32倍),階級差距(例如,台大學生父母其中一人是軍公教的比例超過40%,而全體台灣人軍公教比例大約在3-5%之間;有超過一半的學生父母至少一人是白領階級),以及收入差距(台大學生有超過60%來自月收入超過8萬元的家庭,而全台灣有80%~90%左右的家庭月收入低於這個數字)。

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也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擴張過程,只是將大部份勞動階級、中下收入階級家庭出身的小孩們,納入了那些技職升格的學校以及大部份的私立學校,其實是在複製階級結構。

再回到一開始講的那篇說國家沒對不起年輕人的部落格。作者認為:「反正物競天擇、剝削他人是生物本能,所以我們不要再抱怨,而應該加入剝削他人的行列,要不然就是買機票離開。」先不論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當老闆、每個人都有能力移民,我想說的是,這種觀點正是許多大企業家、政客所希望我們擁有的觀點。然而,其實我們是有機會改變這種狀況的!

知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大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告訴我們,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是一個國家貧窮與富裕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制度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則是犧牲整體社會的利益。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

    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摘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艾塞默魯、羅賓森,衛城出版,2013

有沒有感覺後半段所形容的狀況好像似曾相識?其實,重點不在於國家到底對不對得起年輕人。重點在於,除了不要再幫剝削我們的人合理化一切之外,年輕人也應該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就是從關心公共議題做起,行有餘力,則站出來發聲或是實際參與運動。如果我們都默不作聲,那麼就只是讓「羅賓漢悖論」持續下去,即使各種不平等的程度已經很荒謬可笑,但整體社會仍讓有錢有權的人繼續壓榨我們。

魯迅的一段話很適合做為今日社會的註腳:「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有掙脫的希望;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當然,改變制度並非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對社會仗義執言、而且付諸行動追求公平制度的羅賓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