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媒體札記:懸著的旗
(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326?full=y )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徐達內 2013年11月07日 16:21 PM

即便是在“小清新”的文藝青年中間,張懸也不算非常有名。這位拿著吉它的臺灣女歌手,之所以會在過去兩天裏成爲內地微博認壇上的熱議物件,甚至得以登上門戶網站的首頁,是因爲一場“不談政治”的政治風波。

2日晚間,張懸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辦小型演出。次日起,互聯網上陸續出現多位自稱在場觀看演出的大陸留學生的抱怨,指認張懸在舞臺上展開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臺灣“國旗”。

其中,情緒最激烈也最廣爲流傳的一段如下:“昨晚真心後悔去聽了張懸的演唱會,雖然她的唱功和作品確實是很有實力的,但是在演唱會上把臺灣區旗顯擺出來,還一再強調那是她的‘國旗’,它來自‘臺灣國家’,這個舉動真讓人悲憤不已。台下的同學說:‘No politics today!’ 她居然回答:‘我不知道你是哪來的,也不知道你這句話是從哪學來的,電影裏嗎?我覺得這樣一點也不酷。’我想說,我覺得你這樣才特傻X……關於臺灣是中國的這個不爭事實,還需要咱們拿衆所周知的常識來證明嗎?張懸,要麽唱著你的歌少製造分裂,要麽帶著你所謂的‘國旗’滾出CHINA!”

隨著那幾幅顯示張懸笑著展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現場圖片此後被發佈出來,這場“國旗”之爭迅速從留學生群體之間蔓延至內地論壇,尤其是在知識青年偏愛的豆瓣網上,討論熱烈。

一個名叫“穿Dior的乞丐”的豆瓣用戶,4日晚間發帖,宣稱她就是那個站起來說“No politics today”的大陸留學生:“我覺得我有必要說一下11月2號在曼城張懸live上發生的事情……上來開場後前三四首都很好,氣氛也很活躍……後來唱完一首歌,她說她看到了後排有同學(應該是臺灣同學)舉著牌子上面寫著“歡迎回家”(因爲她14年前在英國留學),第一排的臺灣同學拿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子,張懸把旗子接過來說這是他們的national flag,現場的大陸同學都懵了,我就說了一句‘There are still students from mainland(現場還有大陸學生在)’,她應該是沒聽見,繼續用英語說著,我真的覺得不能忍,就大聲說了‘No politics today(今天不談論政治)’,她的回應是‘I’m proud to introduce my COUNTRY(我很自豪介紹我的國家)’‘It’s not politics, it’s just a flag(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現在這句話被灣灣人民拿來反駁我們,我只想說,她有強調了national flag的好吧,維基上定義national flag是說‘A national flag is a flag that symbolizes a country’,臺灣同學你們自己看吧。其實我真的不在意她的立場,但也要考慮到我們的情緒吧。後來她就blabla了一堆,原諒我,我當時氣得都已經聽不進去她在說什麽了,我只是想讓這種尷尬的氣氛趕緊結束,於是我最後說了一句‘We just wanna have fun tonight(我們只是想享受今晚)’。她也沒再多說什麽,繼續唱歌。唱完一首,場下氣氛明顯比之前冷了很多,沒有人再跟她開玩笑,她也沒說話,繼續唱下一首。這首唱完,可能她也覺得不太對勁,又開始說,但我沒想到的是她一上來又把矛頭指向我……‘那個說no politics的小女孩,我不知道你是哪來的,也不知道你這句話是從哪兒學來的,電影裏嗎?我覺得你這樣一點兒也不酷。’”

台下觀衆錄製的現場視頻可以證明,“穿Dior的乞丐”轉述的張懸言論基本沒有出入。這位臺灣歌手是以一種兼具文藝偶像和成年大姐的口吻,向台下的小女孩提供人生教誨:“在這個世界上永遠要用一個個體的生命去做所有的思考。不是只爲自己活,而是因爲活出自己,所以你去理解下一個生命也有可能是這麽完整,這麽全然而獨立,當你能夠感覺到到自己的存在並不是一個工具,不是一個道具,甚至不是一個機器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去連結這個宇宙上面任何別的生命,並試著去尊重她並不是用這種約定好的方式。我一直覺得法律或是約定,其實是給不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的人去做參考,但如果你曾經感受過自己真正的活著,你就會去捍衛另外一個獨立的生命,不論你認不認識他,或是不論你了不瞭解他,是什麽樣的背景,然後他會有什麽樣的未來。”

視頻顯示,此後,在一段與台下歌迷的生活交流後,張懸再次主動將話題拉回來:“這首歌我還是非常希望能夠送給人群之中,默默在思考,而且爲自己去活每一天的人。有時候這世界比較擁擠,或者是我們以爲我們都已經選擇好我們的價值觀了,其實也許還不是,我們只是聽多了某種價值觀,所以我們選擇對抗,say no, 或者是我們選擇,我只願意這樣想,因爲這樣想好像比較聰明,但是沒有什麽東西比得上你自己摸索出來的一個'mix and match, just fits you'的價值觀。所以,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這個generation可以變成,anyway, anywhere, anyplace and to anybody we can always talk to each other and we can always listen.”

應該說,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抗議時,能夠當場講出這麽一長段帶有哲學意味的話,對歌手來說已經殊爲不易,而且也完全符合張懸一貫以來的“獨立”、“自由”、“優雅”形象。

但是,也正是因爲這段現場講話——從“不是一個工具”到“真正的活著”——蘊含了足夠多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意義,導致噓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越來越多的內地人和臺灣人加入辯論。

通過認證微博賬號,張懸在前天中午12時整發佈了《關於英國曼城演出風波一事》作爲回應,強調“我心誠意不變”:“當天演出多以華人學生爲聽衆,我在演出進行中,看見前排的臺灣學生帶來了國旗還有寫我名字的燈牌,兩者我在演出中都有拿上臺,並非刻意預謀或有心拿出來定義這場演出。因爲見到台下的英文聽衆,所以說到了這是從我的家鄉來的國旗,話還沒有說完,即有觀衆以英文發言‘no politics today’,我相信我的發言被誤解,所以停下來對話,嘗試說明‘it's just a flag presenting where these students and I are from, and it's not politics.’ 我知道我在與華人學生對話,但僅以英文發言,我當時無從得知她是何地而來的學生,我並不是因其身分而回復我的看法……期間我是誠心在說明‘我從來不會因爲看到任何地方來的旗子而覺得被冒犯或不開心’……目的是爲了希望傳達,‘我們(不是發言者,而是我們都會有的)的許多觀念,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而是我們各自被教育或聽來的,所以我們有時才會回避政治,或是避免討論任何有不同立場的話題以爲是尊重,但因此我們反而永遠沒有機會平靜下來,或是有機會互相瞭解。’”

針對“傲慢或諷刺”的指控,張懸斷然否認:“我也在當場主動表明 ‘If you wish to speak, i'm always listening. Really.’ 如果在我說明完後聽衆還會發言,請相信我一定會把麥克風交給她……雖看來是我拿著麥克風,但我們是在對話,也許眼前是段血淋淋,不高明的對話,但我依然認爲這是一個對話,一個常常在發生的對話,現場我毫無諷刺與傲慢的念頭與口氣,當下也並非使用長長的敍述企圖反擊,我一心希望能嘗試完整說明這個對話的意義,絕非所謂文化霸淩……旗幟,鳳梨酥,臺灣米,高山茶和繁體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它們都代表著我來的地方,我在哪里看到它們,永遠都會是感激,認同和思念。我當然知道國旗是敏感的,和許多人一樣,我也爲我的身份認同想了很多年,但我不願意逃避交流的機會,或逃避它們對不同的彼此來說目前是什麽。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塑造與目睹它們以後會是什麽……成年後,我決定我必須永遠要比政治的教育更平靜看待這件事,我的認同與看見國旗的開心,從不是爲了詆毀不同意見的人的價值觀,我跟外國聽衆怎麽分享,就會帶著同樣的心意跟任何華人聽衆分享,沒有一絲嘲諷與不敬。”

一個多小時後,第二份回復發佈。先是關於“對學生發言的主觀臆測”,張懸更加明確地表達了“疑惑與感慨”:“如果我當時是爲了諷刺,決不會花費這麽多的演出時間嘗試對話和溝通……我們真的失去了太多好好理解不同觀念的機會,也只是打住不談扔進暗處裏,期待我們已經多所質疑的政治人物與局面爲我們解決,然而所有政治産生的問題還是各種人民在承受,不是嗎。唯有當我們從生氣地談,到有機會疑惑地談,到有天産生真正的理解於是幽默地談,我們才不會被任何資訊操弄我們看待世界的看法,以爲是和諧或平安。”

再是針對“沒事拿什麽國旗出來宣揚”的批評,進行反駁:“今天如果換作是鳳梨酥,高山茶,或是繁體字寫的手卡,我相信就沒有問題。然而請容我說明,旗子和它們一個個對我而言都是一樣的。在異國,它們都來自也代表我的土地家鄉,都是我認識了三十多年最熟悉的事物,我看到都是開心而感激的。我常常拿聽衆送的東西上臺,我不會退回也不會忽視,以前有聽衆知我年輕時會看簡體書,特地送了我一本毛語錄,我當時如今日收下時都是同一種高興,沒有對彼此的心意有過多揣測,交流也都是同一種心。當天我是非常高興能見到台下還有外國聽衆的,看她們一陣疑惑,所以才會用英文嘗試與她們交流這是從哪來的,在我發言被打斷前,從來並不是爲了要‘對現場中國留學生宣揚什麽'。這不是我個人的解釋,這是當天發生的實情。”

關於“台下學生怒喊 no politics today’”、“用傲慢的方式諷刺台下的中國學生”、“學生聽衆不需要你來教育”等批評,張懸的回答是:“我並不知道這位說英文的留學生就是所謂中國學生。台下也有臺灣學生,我看待他/她們都是一樣的……我一直相信這位學生是出於善意希望我不要導向政治,我沒有感受到當時學生是用憤怒的語氣在說話,而請相信我亦是……我希望越來越多人願意不忌諱存在的問題和值得討論的事,我們越有機會瞭解彼此的差異,才會有機會不去動輒互相撕裂,回避不談才會造成最多的冒犯,因爲我們從來不願意去正視彼此的觀點和可能有的交集……我並不願意放棄有任何可能交換不同觀點的機會……對於看到我介紹我家鄉事物就劃分成政治意圖的不悅,跟我們的回避和不願聞問彼此有關。”

顯然,這位臺灣歌手看到了類似“婊子來大陸圈錢”、“有種不要來大陸開演唱會”的喝斥聲,她照樣以不悲不喜的文藝范加以回應:“婊子或女神,都是物化一個人物的方式。我唯一想說的是,我去任何地方演出從不爲了妥協討好或勉強任何人對我的毀譽,每一場演出都是無分彼此誠心誠意,我爲聽衆而去,不爲圈錢……我沒有分別過聽衆是從哪里來的,‘是哪種哪個地方的聽衆’。從前我若以分別心先行區分所謂中國或臺灣聽衆的不同,這才是傲慢與偏見。”

最敏感也最核心的“台獨”批評也被回應了:“臺灣的政治現況,法律基礎和社會發展在所有華人地區中的確是不同的,我無意拼命強調,但我也會介意被刻意扭曲或隱蔽發言權利的狀況。失去誠心但真實的對話,我們再血脈相連都沒有辦法親近對方……在我發言被‘no politics today’打斷前,我完全沒有使用任何政治性的意圖和提出任何政治的看法,我用英文想跟台下的外國聽衆介紹這面旗子爲什麽出現在這裏,真的,如此而已。”

以“張懸敬上”作爲落款,通過兩篇共計4000餘字的回復,這位臺灣歌手的確展現了自己溫和內斂的寫作才華和不卑不亢的處事態度——而亦正如其所願,“各界新的討論與溝通”就此加溫,大陸與臺灣的種種糾結情緒,借由這個出口奔湧而出。

儘管內地網路輿論場上的多數意見領袖顯然更願意關心類似三中全會這樣的命題,但在文藝青年的助推下,“張懸台獨”還是在前天登上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排行榜,“自幹五”、“民國粉”頻繁現身。討論者大致分野成五類:其一,正如“穿Dior的乞丐”本人所抱怨,指責張懸在公開場合言行不當:“這麽敏感的話題你私下愛怎麽說怎麽說,但作爲一個說話有影響力的明星,把這事兒放臺面上說是不是太過了……坐在一起討論政治的人都特可笑,這個東西不是說簡單到我們能討論清楚的,當我們不瞭解一些事情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當別人面去觸碰它。”

由於互聯網上近日還流傳過數段臺灣電視節目視頻截圖,顯示部分臺灣名人和民衆仍將內地視作極其落後蠻荒——例如聲稱“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不認識速食麵”,這些批評者感覺被侮辱、被看輕,而漂泊在異國他鄉的大陸留學生對此就更加敏感。

其二,因爲發現張懸早前MV《玫瑰色的你》中多次出現“FREE TIBET”口號和雪山獅子旗,認定她是“台獨”“藏獨”雙料分裂分子,至於到大陸演出,就是典型的“又當婊子又立貞節牌坊”。更有人專程翻牆到Facebook,找出在張懸個人主頁下方那些斥責“你們的國家專制獨裁”、“中國有一些民衆就是愛吵愛亂叫”的跟帖,據此喊出了“張懸滾出娛樂圈”的口號:“張懸有資格台獨,正如我們也有資格讓她在大陸圈不了錢”。

其三,根據“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歷史淵源,嘲笑那些批判者缺乏常識。再加上本名焦安溥的張懸,被發現是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及臺灣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焦仁和之女,“說她台獨簡直白癡腦殘”。

這一類以自由派知識份子爲主。例如,曾在去年帶領手下發佈15萬字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新周刊執行總編封新城即言:“青天白日旗是台獨?大陸民衆是被誰教育的如此沒有文化,沒有歷史的概念。青天白日旗是孫中山先生提議,陸皓東主持設計的。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這面旗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國旗,百萬將士在這面旗幟下奮勇殺敵,是中華民族抗日的主力軍”。@王曉漁補充:“從法理上說,青天白日旗代表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認爲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國家的領土。你可以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法統,但把青天白日旗和台獨聯繫在一起,這更像是極端台獨的觀點,與‘愛國’沒什麽關係。”

其四,甚至期待張懸當時展開的就是真正代表台獨心願的民進黨或台聯綠旗。冒著內地互聯網上嚴格的管控刪除風險,這一類發言者是真正的“國粉”、“蔣粉”,他們不僅爲張懸鼓掌,還希望台獨能夠早日實現,最好解放大陸。

渴望普世價值的心情如此急迫,發言者中甚至出現了代表甘肅玉樹州委宣傳部的@溫暖玉樹。在點評@釋不歸揭發張懸“台獨藏獨雙料分子”的帖子時,這個來自宣傳官員內部的微博賬號嗤之以鼻:“不知道爲什麽總有人在這樣的時候各種爆粗口,可笑又可憐。唯心知,唯自由知。”雖然@溫暖玉樹事後宣稱之所以“發佈不良資訊”是因爲“被盜號”,但恐怕就連“五毛黨”都不太相信。

如果說前四類是針尖對麥芒,體現了大陸意識形態領域近十幾年來日益明顯的裂痕,那麽第五類,就是願意回應張懸有關“回避不談才會造成最多的冒犯”的態度,借此契機,討論兩岸之間懸而未決的心結——那面在英國展開的“國旗”,和類似“臺灣謀求加入世衛組織”等事件一樣,都只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

然而,就算是間接呈現,青天白日旗終究不便被大陸媒體公開展示,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紙媒和電視臺均少有報道此事,門戶亦多將之置於首頁之外。期間,是鳳凰網展現了獨特的尺度優勢和勇氣。儘管在面對CNN評論吉普車衝撞天安門事件時,這家門戶非常踴躍地站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環球時報的身邊,大聲喝斥“傲慢與偏見”,但是,當話題變成涉及兩岸認同的風波時,“兄弟不鬩于牆”代替了“外禦其侮”。

不僅得以在前夜昨晨首頁刊出圖文報道《台歌手張懸演唱會上展示青天白日旗》,還附上這位爭議人物的獨家回應:“如我所說,當時我盡力與那位元同學平等也平靜對話……該遭遇的我誠心概括承受……我盼望這樣的事帶來的不再是辱駡和撕裂,而是任何可能用新的態度去看既有問題的機會。”

微博微信和用戶端裏說的更多。昨天傍晚,@鳳凰網即轉發源自豆瓣的《一個臺灣人眼中的“張懸‘國旗’事件”》,並廣獲傳閱。

文中,作者首先“揣摩”了這位歌手當時站在舞臺上的心境,勸告大陸批評者將心比心:“張懸作爲臺灣外省家庭的女兒,無疑從小是認同那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長大的。大陸朋友如果要去想像,就想想你小時候怎麽開始認識五星旗,如何對那面旗幟産生榮耀與感情。然而她的成長過程,面臨與各位很不同的命運。她一方面見證著本土認同崛起的臺灣,越來越多台派質疑這面旗子,將其視爲‘蔣介石外來政權’的代表(所以民進黨都用綠色臺灣旗)。而另一方面放眼國際,也必須忍受這面旗子,在中國政府的否定下罕有飄揚的空間。所以當她來到英國,在演唱會現場看到臺灣學生,帶上這面她熟悉的旗幟,興奮之情完全可以想像。而當她帶著心底的熱度,披起這面旗子──‘No politics tonight!’ 的聲音響起。那句清亮的質疑,必然勾起長年來,她見證‘中華民國’在內外夾擊下的委屈。這種情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的各位或許不容易懂。”

不過,這位臺灣人也承認“向來欣賞的張懸,對那女孩說錯了兩句話”,因爲“這還是‘政治’”:“一面旗子這當然不屬於high politics,那是在中南海、人大、釣魚臺賓館、臺灣立法院上政治人物的事。但‘政治’的根本,泛指公共生活中各種權力界線的拉扯分配,大到軍事外交政策預算,小到生活中各種權力拉扯的環節。像這類用微小的行動、語言、穿著、符碼界定‘我是誰’,拉扯著‘誰有決定我們如何界定自己的權力’,正是‘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微觀展現。其實,連那女孩呼喊‘no politics tonight’的時候,否定張懸拿起‘那面旗子’的合理性時,她也是在做一種政治宣告,暗示‘那面旗子不能當成一面國旗’的信念,或至少是,對於一場演唱會可以/不可以有什麽元素的政治判決。正因承載著政治情感,一面旗幟才會引起張懸的感動、中國留學生的錯愕,以及臺灣某些群體(特別是早年在國民黨統治期間受難者後代)的傷痛。一面旗子牽動到不同群體的複雜感受,誰又能在普世的意義上宣稱那‘只是一面旗子’?即便對於張懸,那真的只是‘一面旗子’嗎?我相信在面對自己的時候,張懸也會承認,那是一種政治。”

和諸多臺灣人的發言一樣,署名作者Albert Tzeng也以“在臺北還可以看到五星旗飄揚”爲據,呼籲大陸同胞能理解和欣賞自由的價值,而不是只是牢記“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經歷民主化後的一代,有越來越多人透過見證參與,真正開始相信政治主體是你我每一個‘個人’……正是出於這樣的邏輯,多數臺灣人都無法理解‘歌手拿覺得能夠代表自己的旗子’何以冒犯?如果有一個大陸藝人到臺灣在演出時,現場有陸生高興地拿出五星旗,而該藝人也把旗子披在身上,我絕對會支援他這樣的權利。如果是在英國,那就更不用說了。而對臺灣人而言,一個人表達、定義自己的權利,被另外一大群人否決,本質上是一種暴力……很多人困惑,臺灣爲什麽不願意回歸?兩岸統一或一國兩制不是很好嗎?這不是我今天能夠去充分討論的問題。但如果你對臺灣人的心理真想瞭解,有幾個關鍵字可以下手:二二八、火燒島、美麗島、鄭南榕。如果你找的到這些資料,請在想想當年的臺灣人會如何看待‘中國’國民黨,或許你能對今日臺灣人面對中國的複雜情緒,多一點體會。”

是啊,當人們說出“不談政治”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就已經在談政治了。從兩岸各執一詞的教科書開始,“自以爲是”的意識形態就已經深深地滲入了每個人的血液裏,政治,潛移默化,無遠弗屆。

“兩個人都有點政治……如果你真的不關心政治,你可能看到那個旗子一點感覺都沒有”——由內地赴港定居的閭丘露薇同樣這樣認爲。

鳳凰衛視的這段電視訪談昨天也被鳳凰網接入內地,來自臺灣的男主播首先自承“很矛盾很尷尬”,因爲,“青天白日旗我個人也很熟悉,但在這裏工作十年後,也明白內地民衆的反應”。作爲出鏡評論員的閭丘露薇則強調,是兩岸各自的愛國教育鑄造了這種無法形成共識的局面,“教育的方式是一樣的,只不過面對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同樣解釋了青天白日旗反而是“統派”的象徵後,閭丘露薇希望這場因爲張懸而起的統獨論戰能夠成爲一個幫助大陸民衆瞭解台獨定義、來源的機會,

她只是擔心,“那些大陸民衆在網路上一些比較激烈的語言,會把很多原本對中國、對中華民族依然存在聯繫感的臺灣人,往台獨的方向推。”

根據鳳凰網昨天消息,針對張懸原定12月30日在北京五棵松舉行的演唱會有可能會被取消的情況,臺灣官方已有回應:“陸委會主委王鬱琦今日表示,會全力和陸方進行溝通,讓對方瞭解這是兩岸年輕人互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形,雙方應互相體諒、包容。他直言,若張懸演唱會最後取消,他會很心痛的,因爲不需要這個樣子……立委吳育昇認爲,張懸的表現可愛得體完全沒有問題,也不影響兩岸一中各表的共識,他建議王鬱琦,能和外務部門負責人林永樂共同來表揚替臺灣做‘‘國民’外交、文化外交’的張懸。”

今早,又傳來曾經主營兩岸工作的張懸之父焦仁和的聲音——“希望這個風波能夠儘快冷卻……兩岸真的需要和解與理解,尤其是在異國他鄉,兩岸中國人更應該放寬心胸,互相尊重,不然這樣的事,只會讓外國人看笑話。”

而根據@旺報午前引述的大陸國台辦回應,發言人范麗青的口徑是,“我們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青年一代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瞭解和感情”。

浪花終將平息,只不過,@莊子慎之已有“名字與命運”之歎:“張懸,張挂懸挂一面旗子,然後‘懸’了。”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mojing.huo@ftchinese.com)


Quixote Wang 臉書發言 2013-11-8

我認為青天白日旗不是台獨,但是"中華民國是台灣"就是很明顯的台獨了...


黃彥維 臉書發言 2013-11-8

現在我對中華民國這詞感覺越來越淡薄了,到外面總說我是台灣人,我是從台灣來的,我的國家是台灣。為什麼呢?我想第一是中華民國這詞實在少有人知,第二則是現在大家對台灣這詞反而更直觀更有感覺。

PS:其實那句話並不算是台獨,如果今天台灣不承認自己是中華民國而是台灣OO國的話,那就真的是台獨了,因為中華民國是國民黨帶進來的。

※台獨立場之一:建立實質及法理上皆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以取代現有的中華民國


國旗事件 兩岸需要理解與同情

2013-1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歌手張懸在英國演唱會上高舉國旗,引發兩岸青年互嗆,也激起網民熱戰。不過,相對民間的劍拔弩張與激情,兩岸官方倒是顯得冷靜。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這是兩岸年輕人互動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雙方應互相體諒。

大陸國台辦並未指責張懸,僅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多接觸,「尤其是青年一代,多交流,加強中華民族認同。」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呈現了更大的包容度。

國旗、國歌是主權的象徵,因而成為兩岸最敏感的衝突引爆點,長期以來,大陸絕不允許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歌出現在國際場合,民眾也被教育必須否定、排斥中華民國的標誌,這是張懸在舞台上揮舞國旗當場被大陸年輕人嗆聲的原因。不過,這次國旗事件有幾個與過去不同的特點,值得兩岸關注。

首先,由於大陸讀者對台灣內部政治生態並不清楚,因而無法理解,中華民國國旗的存在不僅是兩岸間的敏感問題,在台灣內部也非常敏感。台灣獨派不承認中華民國,當然也排斥國旗。國旗在台灣被視為「中國」的象徵,揮舞國旗代表「對台獨的挑釁」,張懸亮旗竟被大陸青年視為「台獨的挑釁」。由此看出兩岸間互不了解的嚴重程度。接著,我們可以比較歷次國旗事件。

第一,我們很高興看到,大陸主流媒體在報導中,並沒有將「中華民國國旗」打上馬賽克。如果不健忘,讀者一定還記得去年8月間,大陸《廈門商報》頭版放置「保釣登島」照片,卻以電腦修圖技術,將保釣人士手持的中華民國國旗塗成整片鮮紅;在這次事件的報導中,除了張懸在台上手持國旗的照片,大陸新聞網頁上還顯示了多張中華民國國旗飄揚的照片,但大陸媒體仍諱稱「中華民國國旗」,全部用「青天白日旗」來表述。

第二,過去幾次在國際場合上發生的國旗事件,均為大陸官方單位的蠻橫、強勢、主動挑起,這次是先有張懸在台上亮旗,後才有大陸留學生在台下嗆聲「今天不談政治」,隨後張懸仍然在台上演唱,並且發表了7分鐘的講話,用大陸網友的話來說,是「7分鐘的說教」。至少從當天的場面來看,張懸並無受到強勢打壓。但網路上卻非常激情,不少大陸網友喊出「封殺」張懸呼聲。

的確,大陸擁有市場優勢,可以輕易封殺任何一位藝人,但若大陸官方果真因此封殺張懸,不僅會激發台灣的悲情意識,也會讓支持「中華民國」的統派民眾對大陸失望。因此,若張懸預定12月的演唱會能如期在大陸舉辦,不僅堵住那些說「大陸只會打壓台灣」的人的嘴,更能贏得統派民眾的信心。

第三,過去大陸官方在國際上打壓台灣,少有大陸民間聲援台灣的聲音,此次張懸國旗事件卻在大陸民間激起正反爭辯,不只有「封殺聲」,支持「中華民國」的聲音也不小,兩方可說勢均力敵。主要支持聲音來自「國粉」,張懸手上的中華民國國旗給了「國粉」聲援立足點;更為理性的支持聲音則來自在台灣讀書的大陸學生,他們作為「知台派」,對於中華民國國旗的意涵有著更深刻的瞭解與同情。

第四,這場發生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校園裡的國旗事件,主角是兩岸年輕人,其實並不意外。一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大陸留學生在稍早前所寫的一篇關於「陸台生的『敵意』」的文章,就已經透露了在英國留學的陸台生對於國家認同感的矛盾對抗情緒。張懸事件把留學生之間的對抗情緒從私領域搬到了檯面上,但也正可視為一個突破的機會。

過去兩岸民眾包括年輕人交流時,總是很有默契地避開「敏感話題」,是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不愉快,同時也是出於本身對政治的冷感。但隨著兩岸交流的擴大,不可能完全迴避,也不能永遠迴避,現在正是開始面對問題的時候。兩岸交流即將進入深水區,政治議題的協商已經在民間熱烈展開,民眾面對政治圖騰已經是無可迴避的話題,必須適應,更需要理解和包容。

國家是以國旗的面目展現,就像是每個人都有一張臉譜一樣,總不能強要別人整天戴著假面具示人,更何況兩岸之間互相融合的過程,需要更熟悉對方的臉孔。現在兩岸逐漸承認對方的治權,但要承認對方的主權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共構未來中國將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誠如兩岸事務的主管所說,過程中雙方應該互相體諒、包容,尤其是年輕一代。張懸事件讓我們看到兩岸融合過程中進步的一面。我們也期盼兩岸民間的善意更多一些,步向深水區的阻力也會小一些。


中鋼攜手長春英利 進軍車用鋼  中鋼持股3成 長春英利汽車部件持股4成

2013-1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兩岸ECFA早收清單促成鋼片等高附加價值的汽車零組件材料開放進口,看好後續商機,台灣最大鋼鐵廠──中鋼,8日董事會通過與大陸台商長春英利汽車部件公司合資,成立汽車熱沖壓零部件公司,中鋼持股30%,合資公司總部將設於台灣,於大陸長春、台灣設廠生產。

挑戰車體結構市場

這是中鋼繼2011年7月啟動在大陸第一個投資項目──常州設廠生產精密合金鍛材後,再一次擴展大陸投資布局。

其實,中鋼進軍大陸市場的企圖心來勢洶洶,據了解,中鋼已結合台灣金屬中心、彰釔等產研單位,組成「熱沖壓研發聯盟」,計畫以最新的熱沖壓技術,躋身大陸第一汽車、華創以及裕隆集團產業鏈,直取兩岸每年600億元(新台幣,下同)車體結構市場,為鋼材開創新藍海。

而長春英利汽車部件公司是台灣獨資企業,已躋身大陸最大的長玻璃纖維熱塑零件供應商,是賓士、奧迪、大眾、通用等國際知名品牌車商在大陸整車製造的零組件生產協力廠商。

核心技術根留台灣

中鋼與長春英利合資公司資本額為9.5億元,其中,中鋼持股30%,長春英利汽車部件公司持股40%,其他股東持股3成。

中鋼評估,合資案有利於拓展全球汽車鋼片市場,合資公司除了總部設在台灣,台灣廠的定位也鎖定為設計研發中心,將核心技術根留台灣。預計年產能規畫為50萬件,計畫2016年投產;大陸長春廠則規畫於2015年及2017年分兩階段投產,每階段產能為150萬件,總產能可達300萬件。

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熱沖壓技術,中鋼表示,熱沖壓技術具提高汽車安全性以及輕量化效果,近年來大量應用於汽車結構設計。

相較於傳統冷沖壓成形,熱沖壓技術有成形性佳、尺寸穩定性佳、成形工序較少等優勢,且製造強度佳,因此使用在汽車安全零組件比例逐年增加。


美祭雙反調查  兩岸出口鋼材

2013-1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美國商務部7日(美東時間)宣布,將對大陸輸美鋼材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半個月內美國再度祭出「雙反」,而台灣輸美鋼材也在調查之列。

中新網報導,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點名大陸、德國、日本、南韓、瑞典及台灣輸美的無取向電工鋼,將進行反傾銷調查;同時大陸、南韓及台灣輸美產品將接受反補貼調查。

被指控傾銷的無取向電工鋼,台灣稱為非方向性電磁鋼片,簡稱NOES,廣泛用於電機等領域。大陸產品被認定的傾銷幅度為244.54%至407.52%,補貼幅度高於2%。在所有涉案國家中,大陸產品的傾銷幅度最高,而台灣則為美國第2大進口來源,進口金額1720萬美元,進口量15500公噸。


社論-台星ASTEP之後應採的區域經濟戰略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3年11月09日 04:10

經歷3年的談判,台灣與新加坡正式簽署台星經濟夥伴協定(簡稱ASTEP),這是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所簽署的第一個經濟合作協定,將有助台灣踏進東協門戶,多軌參與區域經貿整合。

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對於台灣未來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及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均具有關鍵影響,如何透過兩岸對話探討共同參與區域整合的可行模式,實為值得重視的課題。

整體來看,台灣在ASTEP中納入關稅自由化的項目達99.48%,服務貿易及投資較各自在世貿組織(WTO)所承諾者更加自由化,也擴及目前WTO未涵蓋的議題,例如投資、競爭、電子商務等,強化雙方在相關議題的規範,擴大雙方合作事項的範圍,可謂是屬於超過WTO待遇的高水準自由貿易協定(FTA)。

由於新加坡和紐西蘭都是TPP的成員國,台星ASTEP和之前簽署的「台紐經合協定」,對於台灣未來參與TPP談判,自將產生正面的效益。雖然如此,台灣在推動參與TPP時,仍將面臨成為TPP協定之談判成員國後,如何因應TPP之高標準規定,以順利加入該協定之部門別及跨領域談判的課題。

其中,台美在2013年3月重啟TIFA談判,達成雙方發布國際投資共同原則及資通訊技術服務貿易共同原則等2點決議與數項具體推動計畫,都有利於台灣爭取及早成為TPP談判成員。

除此之外,台灣和美國等21個WTO會員國已組成「真正之友」(Really Good Friends, RGF),共同推動「複邊服務貿易協定」(PSA),致力服務業市場開放、消除歧視性措施及法規調和,涉及領域涵蓋金融、電信、大眾傳播、運輸、快遞、電子商務、觀光旅遊等,明顯都有助於提升台灣服務業法規調和、服務業市場自由化速度,對未來參與TPP的談判準備工作助益極大。

惟不可否認的,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是否正常化與制度化,將是TPP成員決定是否支持台灣成為談判成員的關鍵。正因如此,兩岸服貿協議能否通過立法,及ECFA後續商品貿易談判是否完成,不但攸關台灣產業發展,也將影響各國與我國洽簽經濟協議的意願,因此儘速完成服貿協議立法,乃是台灣參與TPP及RCEP談判的前提。

特別是東協雖已確定未來的RCEP將有開放加入(Open accession)條款,同意外部經濟夥伴可於2015年RCEP成員國完成第一階段談判後,申請參與第二階段談判;然而,由於中國大陸在RCEP中的影響力,兩岸如何推動「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也將影響台灣能否加入RCEP。

事實上,大陸最近針對「台紐經合協定」與「台星經濟夥伴協定」,均強調「希望有關國家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審慎處理有關事宜」,顯示台灣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簡稱TPKM)之WTO會員名義與其他國家洽簽ECA,或是參與TPP及RCEP,應該可以符合大陸在WTO架構之下的兩岸關係定位。

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4月在博鰲論壇也曾強調:「兩岸應該爭取儘快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由這段談話,可以了解兩岸共同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接軌,大陸方面的態度顯然是正面的。

綜言之,兩岸藉由合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對於彼此經貿關係的增進與持續和平發展,至為重要。我們認為未來兩岸至少可透過下述二種途徑,在區域經濟整合中創造互利互惠的結果:

第一,兩岸藉由合作拓展區域市場及共同參與實質的經濟合作活動,創造兩岸經濟的「雙贏」。一方面兩岸業界可以攜手,一起拓展東協市場,二方面則可以藉由支持台灣參與東協加一或未來RCEP推動的各項經濟合作活動(如能源、資訊、湄公河區域開發),對大陸企業在東協之布局發揮支持作用(如合作參與東協之基礎建設、電信服務等),以達到ECFA所訂促進兩岸產業合作進入全球或區域市場的目標。

第二,鑒於RCEP的成立宗旨在於達成一個全面、高品質、互惠的區域自貿協定,從而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拓寬和深化經濟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平等發展,因此兩岸極有必要藉由對話,共同探討台灣參與RCEP談判的合作模式。雙方若能一起參與RCEP談判,將有利提升兩岸在亞太地區的發言地位,共同發揮主導作用。


習近平上任真正開場秀 登場

中國時報 連雋偉/綜合報導 2013年11月09日 04:10

黨政軍一次接班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過去一年來透過反腐整風迅速建立權威,作為其上任後真正「開場秀」的中共18屆三中全會今將召開。習近平希望將自己打造成鄧小平之後最強有力的中國領導人,並引領改革開放路線後最重要的大陸變革。

與此同時,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談及改變政府職能時強調,今後省一級原則上不得新設行政審批事項,今後地方政府原則上不要再直接投資辦企業。他還透露地方政府依賴賣地作為財政來源將有變革,皆可一窺三中全會後改革方向。

中共權力核心中央委員會376位成員將於今日起在隸屬於解放軍總參謀部的京西賓館舉一行一連四天的全體會議。12日閉幕當天會發布主要內容為頂層改革設計的公報,具體細節則將留待之後確定。

將平息民眾不滿

在以低廉勞力與土地及出口導向引領經濟騰飛30年後,目前中國正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放緩,人口快速老齡化,地方債務規模高企,以及民眾對汙染、腐敗和農村徵地等問題的不滿日益加劇。

過去一年中,習近平一直在積累政治資本。他快速在軍隊建立權威,同時打響反腐戰役,還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毛澤東時代的傳統整肅黨風。

習透露改革方向

習近平於2日曾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透露不少三中後改革方向,一名代表說,他會上多次提到鄧小平。數名代表指出,改革方案包括允許農民工出售或質押土地並獲得城鎮福利、採取財政改革措施以幫助地方政府減少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開放由國有企業壟斷部門引入民間資本。

政府治理將翻新

但《華爾街日報》報導,有關政治改革似乎並未提上議程,更多只是涉及政府治理的改革,與鄧小平等前領導人一樣,習近平迄今為止,沒有表現出允許對黨的權力進行外部監督和制衡的意願。

在外界將18屆三中全會與1978年的11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路線)及1993年14屆三中全會(奠定市場經濟改革)相提並論下,許多觀察家認為,習近平民氣可用,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若無法讓人耳目一新,也會傷及習近平的公信力。


改革不能否定歷史 習定調

旺報 特派員羅印冲/北京報導 2013年11月09日 04:10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登場前夕,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8日大幅刊登總書記習近平內部談話,強調不能以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互相否定。這篇文章顯然是想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平息黨內左右兩派的意識型態之爭,以便全黨更務實地面對未來改革的挑戰。

《人民日報》要聞版以「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為題,全版刊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對習近平「兩個不能否定」論述的闡釋。

闡述兩個不能否定

習近平今年1月在一場內部會議中,論述大陸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時提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針對習近平「兩個不能否定」的論述,中共黨史研究室指出,「兩個不能否定」論述對於「我們從宏觀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乃至整個黨的歷史,進一步在堅定黨的歷史自信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隆重簡樸紀念毛誕辰

據了解,在習近平以前,中共黨內沒有如此層級的領導人做出類似的論述。此前,在中共黨內,甚至大陸社會對改革開放前後歷史的看法,確有不同意見。這篇以中央黨史研究室署名的文章,可解讀為中共高層對上述問題立場的確認與定調。

由於上述文章發表正逢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時機點也有一定意義,引起大陸社會和輿論高度關注。

此外,12月26日是毛澤東120周年誕辰,陸媒引述習近平日前在毛澤東家鄉湖南考察時的講話要點稱,針對毛澤東誕辰,習近平指示要「隆重、簡樸、務實」舉辦紀念活動,按中央統一部署和要求,紮實做好各項籌備工作,確保紀念活動圓滿成功。


三中改革 將力破3大既得利益集團

旺報 記者郭玫君/綜合報導 2013年11月09日 04:10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深化改革」為訴求,備受各界關注。有學者認為,改革可能會從3大既得利益團體著手,包含以貪腐官員為主的權貴利益集團、以壟斷企業為主的壟斷利益集團、以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為主的地產資源利益集團,其中權貴利益集團最難突破。

網易財經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任後,先後4次在談話中提到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而在三中全會召開前1周,李克強也提到「改革要勇於打破固有利益的格局」。這些表態,透露出未來改革的方向。

此外,中共曾高調提出的「城鎮化」,據了解,也因遇到的問題太多,一時淡出官方話語體系。一位北京學者認為,城鎮化改革最大難點在於利益結構的調整,如行政壟斷、產權變革、財稅體制、資源價格控制,無一不是難啃的「硬骨頭」。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只有對既得利益的改革才是改革的保障,意即針對上述3大類利益團體。

有消息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正領銜起草改革藍圖。分析人士稱,近幾年改革的「頂層設計」多由國家發改委操刀,但發改委職能更偏重發展,較難規畫大力度改革。因此,下階段改革方案改由中財辦制訂,更能增加獨立性與務實性,更有效地推進改革。


旺報觀點-全面深化改革 政改不應缺席

旺報 羅印冲 2013年11月09日 04:10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訴求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全方位的改革,理應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全面深化改革如果只有經濟亮點和行政效率革新,沒有相應約束官員權力的新作法,恐怕難解積累甚深的社會問題與矛盾。

例如大陸基層官員的蠻橫,常居民怨之首。城管或街道辦官員無視人民生命財產權,動輒利用國家機器欺壓百姓,或變相收取不當利益,致使民心浮動,成為各地群體性事件的根源。廣東烏坎村小官濫權侵占人民土地,中飽私囊,最後演變成大規模的遊行抗議事件,即是顯例。

其次,中共中央高舉反腐倡廉大旗,然而官員貪腐的積弊仍時有所聞,必須從制度面的權力約束著手。例如透過一定程度的官員財產公示,讓包括民間在內的外部力量參與監督官員紀律,才可能從根本解決貪腐問題。

薄熙來案即是官員權力不受拘束的例證,而且還不需要當到多大的官;庭審紀錄顯示,薄熙來任大連市長期間,即出現官商勾結情事。

由此可見,三中全會深化改革,政改不應缺席。


薄熙來案 中共定調反腐大勝利  指黨中央嚴肅查處薄案決策完全正確

2013-1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25| 評論數: 0

中共中央近期針對「薄熙來嚴重違紀違法案及其教訓」下發通報,要求地方大員開會參與學習,定調薄案為「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的重大勝利」,充分體現了中共「黨建設廉潔政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鮮明立場和堅定決心」。

《陝西日報》報導,7日,陝西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關於薄熙來嚴重違紀違法案及其教訓的通報。並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要迅速傳達通報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討論,「引導廣大黨員群眾自覺把思想和行為統一到中央的要求上來」。

要求搞好群眾教育

會議由一把手省委書記趙正永主持。會議認為,「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央紀委、司法機關穩妥及時處理了薄熙來違紀違法案件」。

會議強調,薄熙來案件的教訓十分深刻,「我們必須高度警醒,時刻引以為戒」,「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據中共中央下發通報,要求要以通報精神為指導,確實搞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對照黨章要求,查找不足,「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解決好廣大黨員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問題。要堅持邊學邊改、邊查邊改,立說立行,持之以恒地抓好整改措施落實,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實實在在的活動成效取信於民。

指贏得人民支持

中共中央強調,事實證明,黨中央嚴肅查處薄熙來案件的「決策完全正確」,「贏得了全黨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


伴隨大國崛起的噓聲

2013-11-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原作者: 胡勇

除了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的「殺光中國人」言論,近日還有兩家美國主流媒體遭到中國輿論的口誅筆伐。一是CNN網站發表一位美國學者的署名文章,質疑中國政府對「10‧28」北京恐怖襲擊事件的定調。二是《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沒有署名的評論(因此被外界視為「社論」),呼籲美國政府公開支持日本對「尖閣列嶼」的主權主張,從而迫使中國知難而退。

作為輿論場上的「外交部發言人」的《環球時報》本周連發兩篇社評,痛斥西方媒體的雙重標準和「陰暗心理」。其中一篇文章寫道:「CNN登那種無良文章,其實就是憋不住了,轉著彎要發洩一下他們幸災樂禍的情緒。但文明社會的經驗是,這樣做能讓發洩者得意一時,但總體上他們一定是丟分的。比如CNN這次不僅自己在中國受眾中失了名聲,而且連累了整個美國社會的形象。」

另一篇文章則提到:「CNN和BBC等西方媒體在撞金水橋事件的傷口上撒鹽,不會帶給中國什麼實際損害。它們一貫這樣,中國人習慣了。它們真正起到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又一次領教了部分西方人針對中國的陰暗心理,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複雜。」

官方媒體果斷亮劍

《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也發表文章回擊美國媒體。《人民日報》刊登署名「華益聲」的評論,警告CNN等西方媒體:「為暴力恐怖活動張目,與幫兇無異,妄圖用輿論扶植犯罪力量,都終將養虎自傷。在恐怖主義面前,沒有誰能真正獨善其身。」

新華社的評論則借題發揮:「西方新聞學把客觀公正奉為圭臬。但是,如果脫離了最基本的公正原則和維護正義的立場,媒體又有何公信力可言?在此,不妨再勸《華爾街日報》、CNN之類的西方媒體一句:要愛惜自己的羽毛,摘掉『有色眼鏡』看中國。否則,不僅報導偏離事實,而且還讓世人所嗤笑。」

此外,大陸線民也通過簽名或投票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不滿。比如,據國際線上報導:有近10萬網友在中華網簽名支持「請CNN滾出中國」。鳳凰網的線上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調查者支持中國在涉及國家主權等重大問題上「果斷亮劍」。

多爭取國際話語權

當然,在今天多元化的輿論場上,總能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繼CNN發言人表態爭議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NN立場後,新浪微博認證為「CNN駐北京記者」的「StevenCNN」也批評央視將CNN網站的一篇專欄文章硬說成是CNN的新聞報導。

在大陸知識分子中頗有影響力的香港媒體人閭丘露薇也認為「學術觀點本身提倡討論,大家應該和作者直接據理力爭嘛!」同時附上了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登的一篇反駁CNN專欄作者觀點的署名文章。至於《華爾街日報》公開為日本「吶喊」,有分析家認為可能是日本政府投放的「軟文」,因此不必太在意,而且該報也不能完全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

在大陸美國問題專家張國慶看來,這一輪的輿論較量為大陸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更積極有效地影響西方輿論,闡釋中國的政策主張,如何掌握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同時他認為中國媒體應當努力「在國際社會上贏得更多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從而為中國贏得更強大的國際話語權。」事實證明,崛起中的中國從外部世界得到的並非都是鮮花與掌聲。複雜甚至「凶險」的國際輿論環境將繼續伴隨這個大國的崛起進程。

(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


發信人: wenyunchao (北風), 信區: NewJersey
標  題: 爲吉米說句公道話:那只怪獸又來了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Fri Nov  8 20:03:50 2013, 美東)


作者:Siling Luo ( https://www.facebook.com/siling.luo )

俺試著解釋了下下,俺懷疑絕大多數人根本沒看明白這個節目的意思:爲吉米說句公道
話:那只怪獸又來了

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因爲飛機失事而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荒島上生存條件很差,然
而最大的生存威脅卻來自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自身:隨著人性中惡的膨脹,文明、理性
、道德與秩序迅速分崩離析,這群孩子們立即從起初的民主和諧陷入互相殘殺的局面,
代表著獸性、非理性與野蠻的一派迅速擊敗了代表著人性、理性與文明的一派。這是英
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裏故事,借助小孩子的天真來探討人性中
的惡。1983年,戈爾丁因其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敍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
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獲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吉米•基梅爾的“蠅王”版脫口秀卻沒有威廉•戈爾丁如此幸運。10
月16日,美國廣播公司主持人吉米•基梅爾在脫口秀節目“吉米雞毛秀”中,邀
請了4名小孩組成“兒童圓桌會議”來討論“政治”問題,以此來諷刺政府倒閉期間的
美國國會議員像一群小孩子。其中討論的一個“政治”問題是,美國該如何償還所欠中
國的高額債務。其中一位6歲男孩的意見是:“繞到地球另一邊,殺掉每一個中國人。
”隨即,吉米說:“殺掉每一個中國人?ok,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that's an
interesting idea)。”之後,他問其中一個孩子:“如果你欠一個人的錢,你應該還
給他嗎?”小孩回答說:“No”。接著,他又問所有的小孩:“我們這個國家應該還錢
嗎?”所有的小孩都回答說:“Yes”。接著,他又問:“我們應該讓中國人活嗎?”
除開那位6歲男童說“No”之外,其他三位孩子都回到:“Yes”。爲此,孩子們對最後
一個問題進行了短暫的討論。最後,吉米一句話結束了這個討論:“這是一個有趣的兒
童圓桌會議版本 ----《蠅王》版本。(this has been an interesting edition of
Kid's Table - The Lord of the Flies edition。)”孩子們開始吃軟糖。整個節目
長3分44秒。

我把這3分44秒看了又看,顯然,這期節目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於是,我就不明白爲
什麽吉米一句“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會觸痛許多人的神經。首先,“interesting”
在美語環境中,尤其在口語中,經常被用作是委婉語,貌似褒義,實質多不同意。其次
,若將吉米兩次說的“interesting”聯繫起來看,“interesting”的意思更明顯了,
那就是“蠅王”。在小說《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中,蠅王是野蠻一派的孩子
們獻給“怪獸”的祭品——一個插在棍子上的豬頭。這個豬頭生滿蒼蠅,變成了一個巨
大的蠅王。蠅王實際上是惡魔撒旦“Beelzebub”名字的意思,寓意人性的黑暗面。因
此,當看到許多人爲吉米的“種族歧視言論”進行抗議時,我著實吃驚了。首先,我沒
有在他的“interesting”中讀到“種族歧視”的意思。其次,節目中唯一的大人吉米
實際至少兩次引導孩子們思考“欠債應不應該還錢”這個問題,若是明白“蠅王”的意
思,吉米的褒貶其實不言而喻。最後,若是再加上此節目的背景,這個脫口秀可以說好
得令我驚訝,竟然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將政治、人性兩個這麽複雜的問題說得如此深
入淺出,一般大學教授也難以做到。

10月24日,漢學家林培瑞教授在哈佛大學與一群學生談“21世紀做中國人的含義”。林
培瑞教授提出三個問題,如何看待西方霸權,或是說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發展的不平
衡;如何看待傳統的中國政治思想;海外的中國人該如何做。然後,林培瑞舉了兩位他
所認識的中國人,他認爲這兩位中國人在這三個問題上處理的很好,其中一位便是歷史
學者余英時。其原因也是三條:第一,對西方不需要低頭也不需要擡頭;第二,民族主
義是心虛的表現;第三,余英時在表達以上兩點時,不慌不忙,非常有信心。然而,也
正是在這個座談會上,一位學生對吉米的行爲表示憤怒,甚至在座談會後,還依然義憤
填膺對我說:“已經有一萬多人在白宮請願書上簽名表示抗議了,這關係到尊嚴,你懂
嗎?”

在小說《蠅王》中,孩子們都非常恐懼“怪獸”,甚至還爲“怪獸”獻祭。但其中有一
位愛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真相的孩子西蒙,意識到所謂的“怪獸”其實是孩子們自身。
於是,他獨自去叢林中尋找“怪獸”的真相。在半路上,他與蠅王“意識對話”。蠅王
告訴他,“怪獸”沒在別處,正藏在孩子們的內心。在作者戈爾丁看來,社會的缺陷要
歸結爲人性的缺陷,他的作品便是要人正視“人自身的殘酷和貪欲的可悲事實”,以醫
治“人對自我本性的驚人無知”。

我不知道座談會上的那位學生是否聽了3分44秒的完整的節目,是否聽懂了《蠅王》的
意思,但我所看到的所有的中文媒體報道,都沒有交代吉米言論的背景,既沒有提這期
節目的初衷(前十秒便說得很清楚),也沒有提到吉米所說的最關鍵的一句話:“這是
一個非常有趣的兒童圓桌會議版本 -----《蠅王》版本。”當然,更沒有解釋什麽是《
蠅王》,只是簡單挑出一句“殺死所有中國人”,於是,氣勢洶洶的憤怒像一隻怪獸似
的沖了出來,這才真正讓人害怕。

小說中,獨立思考的西蒙便是被當作“怪獸”被失去理性的野蠻的孩子們活活打死的,
文明的秩序也正是被這種非理性的野蠻一點點摧毀的。


北風(溫雲超, Yunchao Wen) ‏@wenyunchao 2013-11-9

一個小姑娘寫了一篇評論“殺光中國人”的文章(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NewJersey/31886641.html … ),寫得很不錯,被我轉到美國的華人社區並注明了作者,然後就有人去翻她的Facebook,發現她轉發過宮玲同情臺灣主體性認知的資訊,於是如獲至寶,攻擊這爲作者支援台獨,不是“中國人”。

再想想,那個小孩說的是“Kill everyone in China”,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殺光所有中國的人跟種族有半毛錢關係?

華人抗議ABC的示威動員今天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主要集中在,一是孩子說的話是大人教的,二是電視不敢播殺光黑人只敢播殺光中國人是有選擇的,將事情定性成“在電視上散佈仇恨中國人的事件”。一會我還是會去時代廣場現場觀察一下。

這位黑大叔看到主辦者單張後連呼 CRAZY ,他不能理解爲何要抗議一個六歲孩子的說的話,派傳單的趕忙去解釋一翻,黑大叔苦笑著走了。

這次紐約連續兩天的示威,一面五星旗都沒有,別的地方還爲能不能帶國旗互罵腦殘。主張不帶的原因有三:一是區分國家與種族,二是強調自己是美國人,三是與負資産符號“中國”切割。這倒是挺有意思的現象,但還遠遠不夠,一舉一動還是一股狼奶味。

這兩天觀察紐約華人抗議ABC的集會,一個很深的感受是不少人把在中國時形成的一些觀念投射到美國了,例如,認爲小孩說的話都是大人(主持人)教的,電視臺的言論是經過審查才播出的,電視臺應該建立言論審查的機制等。

盈盈 ‏@xiexue3

我們反共就是爲報家仇,不反共還是人嗎?RT“@litiantian: 有仇不報的人也是忘恩負義的人,李敖說過這樣的話。國人多少家仇沒報,可見早已經是14億人在忘恩負義,昧著良心活著,一群忘恩負義的人不組成一個地獄國家,也不可能。”

李天天 ‏@litiantian

昨天一朋友告訴我,說一個美國孩子說美國欠中國那麽多錢怎麽辦,把中國人全殺了就不用還了,我說你怎麽連美國孩子說了什麽都知道,誰告訴你的?不用問,電視,中國政府的洗腦術可真是超級有水平,連美國孩子說的話都不忘拿來大作文章,把個好國家弄得像個大壞蛋,把魔鬼自己弄得像朵花一樣。

Renee ‏@Renee339

我的城市還沒聽說有華人抗議6歲孩子的集會,整個一缺少自信和價值觀混亂的族群,平均心智恐怕都不到6歲孩子的水平。


微評專欄

2013-11-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建甫

蛋黃蛋白新商機

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的7大產業論壇,郭台銘出乎意料未出席資訊家電產業小組,反先到中小企業論壇做開場發言,又跑到文創論壇進行壓軸發言。他強調中華文化內容若再加上4G與螢幕,將可創造出龐大的蛋黃蛋白新商機:以教育、社交、娛樂為內容核心(蛋黃),發展出文創精品、數位影城、風味餐飲、直營銷售,推展至住宅與家庭生活(蛋白),打造文創生活聚落。

郭董的嗅覺非常靈敏,蛋黃蛋白比喻也很有創意,難怪在台灣花大錢也要搶 4G 執照。

美妝產業建園區

台灣化妝品產業發展協會中的台塑、台鹽、和康等20家10月中旬到重慶考察後,近期有新進展,即將建置化妝品產業園區。產業園區初步規畫,包含法律財稅諮詢、物流發貨、人才培訓、生產製造、研究開發、商辦中心。未來還有6個據點:廈門、南寧、北京、上海、武漢、廣州,也會跟進。

化妝品登陸過去的問題在於法律不熟,審批、稅制、通關都遇到困難,偶而還有地方黑勢力找碴。建立產業園區,可以避免上述困擾,還可拓展市場,一舉數得。

香港新股大豐收

德勤中國(Deloitte)近日指出,截至10月底,香港巿場共完成60檔新股上巿,比起去年同期的50檔增加17.6﹪,並回到2011年的水準;至於融資額年升逾4成至港幣705億元,也超越2008年同期港幣658億元的集資水準。預測到今年年底,香港有機會超越倫敦,再次躋身全球前三大首次公發(IPO)巿場。

香港IPO市場之熱絡令台灣羨慕。今年到最近,台灣證券交易所才10家新上市公司。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應該思考如何搶食香港的相關業務,幫助企業籌資,也幫大眾投資。

環保戰術要講究

大陸環境保護部環境規畫院副院長王金南最近出席「中國與世界環境保護40年」論壇,報告「中國環境保護40年的戰略思考」時,幾乎所有汙染物的排放量,中國都是世界第一。他認為,中國在環保戰術存在問題,目標訂得高,執行能力卻很弱,制度層面的問題也很需要思考。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氣候變遷是壓在中國頭上的三座環境大山。

溫家寶過去講很小的數乘上13億都會變得很大。講絕對量是沒有意義的,要講應該講人均,才有比較基礎。(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國政會財金組召集)


韓國高考時事題:東西德問題如何借鑒?

朝鮮日報記者 Kim Yeon-ju (2013.11.08 15:58 /更正 2013.11.08 18:02)

在今年的韓國高考中,社會和科學科目方面考題也大多與時事問題相結合。

韓國地理第3道題是,通過各地區的跨國婚姻比率推理出農村地區青壯年人口性別比例不均衡。韓國地理第15道題是,通過對比最近成為新旅遊景點的釜山沙下區甘川洞文化村和首爾冠岳區貧民村的再開發事例,找出各自的特點。

法律和政治第17道題是,通過在使用筆記本電腦的過程中,因電池爆炸而被燒傷的事例,談一下對最近成為焦點的保護消費者權益問題的認識。在法律和政治考題中還有道題是,根據10多歲青少年與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回答青少年勞動者的法律權利是什麼。此外,在生活和倫理相關考題中有道題是,從德國統一後,東德人和西德國人由于思維和情緒差異經歷了嚴重矛盾的事例中,韓國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答案是,應擴大社會與文化交流,減少南北韓的異質性。

化學2第1道題是,有關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馬丁-卡普拉斯業績的問題。

另外,在韓國語相關考題中還出現了關於最近擴散到全國的“生態旅遊”和電視台“植入式廣告”問題的考題。


金溥聰︰希望美多派高官訪台

自由時報 2013-11-10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八日報導〕駐美代表金溥聰今天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美台關係為題的演說,再次表達台灣希望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意願,並希望美國多派高層官員訪問台灣,雙方的經貿和安全關係能更強化。

金溥聰表示,美台關係需要雙方繼續投資來維持,未來應加強五個面向。一是希望美台能強化政治連結,盼美國高層官員能經常訪台。二是希望美台能攜手處理立即的國際危機,例如反恐或氣候變遷問題,盼望美國能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氣候變遷框架公約。

第三,他希望美台能增進經貿關係,雙方除了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台灣也希望加入TPP。第四是美台應加強安全合作,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美台需要更深化軍事關係。最後,美台應共同降低東海的緊張情勢,馬總統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台灣未來會與美國及鄰邦合作來強化東海的和平。


《東京觀察》瀕死的中國-裸官、癌村、鬼城、爆表、妾村

自由時報 2013-11-11

◎張茂森

在北京「新天安門事件」後,山西省太原市又發生爆炸事件,中國連環爆引起全球媒體關注。最新一期日本八卦週刊「週刊POST」宣稱,取得海外反中國陣營的「炸彈鬥爭宣言」,以長達九頁篇幅報導中國的「D日」即將到來。該刊報導雖然聳動,但部分內容也不乏事實,例如中國普遍存在的「裸官」、「癌村」、「鬼城」等,都可看出中國已瀕臨崩潰。

該刊宣稱取得十月上旬在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Nashville)召開的「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合會議」,在十月十六日發表的「中國民主革命檄文」,指出「中國官僚濫用權力,讓億萬人失業、掠奪人民財產、壓制各民族,為人民共同敵人…受壓制的人民必須團結起來武裝革命,顛覆全體主義暴政…」,並在網路上傳授簡單的炸彈製造方法,妙的是過了兩週就發生「新天安門事件」。文中也訪問流亡海外的中國民主運動人士,指出天安門撞車事件只是「反政府活動的一環」,絕非中國政府聲稱的「恐怖組織的暗殺活動」。

日本各主要媒體對中國最近頻頻發生的爆炸事件高度關注,除強調中國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示威活動外,也報導中國的「裸官」、「癌村」、「鬼城」、「空氣污染爆表」,以及美國洛杉磯的「妾村」,強調中國的末日即將到來。

就GDP而言,中國是世界第二的「超級大國」,但從貪瀆、賄賂、罔顧人民生活的層面看,中國只是一個「C級國家」,將妻兒放到海外的「裸官」藏在海外的資產,連阿拉伯石油王公都會嚇一跳。

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製造出連中國政府也承認的「癌村」至少有兩百四十七處。而且,中國地方官僚偽造不實的經濟成長率,不斷發包沒有必要的工程,十年前的一百萬人都市計畫,到現在只住三萬人的「鬼城」至少有三十處。日本拓殖大學教授石平指出,「由於地方都市的連鎖崩壞,中國經濟全體瓦解將無可避免」。

此外,北京的PM2.5濃度已高到測定器無法測定的所謂「爆表」階段。據北京大學學者調查,去年一年北京和上海因PM2.5死亡者至少八千五百七十二人,且開始對日本發生可能導致癌症或心肌梗塞的負面影響。

而在美國洛城近郊的Rowland Heights,被稱為中國的「二奶村」,在這裡至少聚集數十名中國高官的情婦,分別住在平均每棟價值九十萬美金的豪宅,這些獨特的腐敗現象證明中國「已處於瀕死邊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