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加薪 別變「免洗筷」員工
作者: 熊毅晰、陳竫詒 | 天下雜誌 – 2014年1月14日 下午4:01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3年至2012年這10年間,儘管人均GDP還有平均2.75%的正成長,但實質薪資的平均成長率卻是負0.49%。
「經濟成長後自然會帶動薪資成長的這條鏈,已經斷了,」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表示。
「加薪還是要企業轉變觀念,自動自發地留住人才,把人才當成投資而不是成本,讓人才回饋到經營上。」經濟部長張家祝說。若台灣企圖往價值鏈上升,人才正是企業最重要的投資。
然而,企業主願意加薪是好事,身為員工更要思考「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才能被加薪?」。
以下4大關鍵特質,讓你成為老闆願意加薪的人才。
特質1:證明自己物超所值
對企業來說,薪資是「投資」,企業主在意的是「投資報酬率」高低。說明白一點,這個員工為公司帶進多少利益。像是為公司賺多少錢或者省下多少成本,就是老闆的「願付價格」。
你總是準時出現在公司,如期完成工作,把本分事做好是不夠的。個人的經濟狀況,你家小孩需要奶粉錢,你的房屋貸款沈重,都不構成上司為你加薪的考量。「一分錢一分貨的赤裸現實,就是在商言商的實際,」深諳行銷的管理顧問羅克斯直言。
要想要獲得加薪的機會,要更進一步,在責任之外,做出超預期的努力與耕耘,才有機會為自己贏得加值的可能。
特質2:設定目標力求表現
《Forbes》的專欄作家傑森認為,要拉高對自己的期待,磨練自己,朝目標努力。同時,也要讓表現被看見。守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委屈心態,只會讓自己走進領取「苦勞」待遇的死胡同。
由內到外,展現對工作的積極,不是經營表面功夫的做作,而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根本。
特質3: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年資久,對企業而言,是具備經驗值與成熟度的人才。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的人才,更是企業在長期佈局中不可獲缺的需求。
管理顧問羅克斯建議,展現出好學精進的高度興趣,將是你的優勢,主動提升專業能力,將習得的新技能或新觀念應用到工作上,不僅是個人的成長,同時帶動組織效率與績效的提升。
特質4:建立獨特性
要獲得企業主青睞加薪,得擁有他人無可取代的「絕對領域」。不論是關鍵技術、緊密的顧客關係、重要人脈,或是難得的創意等等,總之要想辦法建立個人的獨特性,以跳脫隨時都可能被替代的「免洗筷」輪迴。
時常發表個人職涯及職場趨勢的企管顧問威廉斯提醒,除了找出自己的市場價值,也要了解勞動市場的行情價,作為評估自己是否值得調薪的基準。
可以加多少薪水,說穿了,就看你今年在球場轟出幾支全壘打、打擊率幾成、守備率如何。如果球團給不了公平的對待,自有其他球隊,甚至其他聯盟找上門。
薪資與人才,是蛋生雞與雞生蛋的關係,相生相息。調漲薪水,激勵士氣,才能吸引更多好人才;而團隊創造更高的績效,公司獲利成長,回饋給員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
企業貪圖廉價,找不到好人才,個人追求安適,則贏不到賞識。薪資協商的賽局裡,沒有詐騙的僥倖。
● 完整報導請見「四大人才特質 讓老闆甘願加薪」,收錄於最新出刊《天下雜誌》539期。
羅毓嘉:小確幸與不生氣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334&page=1 )
2014-01-14 獨立評論@天下 作者:羅毓嘉
近年來,台灣瀰漫著集體性的失敗感。
產業外移導致了經濟上的挫敗,金權體系造就了空有民主政治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的集體的無力。公民運動雖有萌芽之勢,更大的無奈恐怕是來自於政府對於敷衍塞責,萬般推托的更多伎倆。
萬物皆漲唯獨薪水不漲,讓窮忙一整年恐怕也買不起都會區一坪房屋的上班族不知為何而戰。而理當對於未來最有想像能力,如海綿般吸納一切又吐出的學生族群,則必須在企業高分貝抱怨「教育體系無法提供產業所需人才」的穢氣中,處理自己所學究竟為何的集體迷失。
是這種失敗感,在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充填了「小確幸」生長的養分。
買不起房子,至少我們還買得起漲價後的高鐵車票,到高雄去看黃色小鴨。至少我們還有桃園,還有基隆──我們甚至還嘲笑基隆,嘲笑它作為「台灣最不幸福城市」的無力與卑微,彷彿我們真的過得比他們都好了。買不起車,至少我們還招得起一輛晨間的計程車,在早上六點抵達木柵動物園看圓仔露臉。
被上司苛責了,專案退回了,開完會的鳥氣未曾散去,讓我們再團購一次最熱門的礦鹽蘇打餅。
滿肚子的火氣就用竹鹽牙膏刷洗吧,那是我們僅有的小確幸。
即使窮忙,但至少我們還有三個小時的時間,去排隊買幾只甜死人的Krispy Kreme,拍照上傳臉書吧──並等待幾個讚,或許是「好好哦居然買到了」的回應。至少,至少在這個冷澈的冬季,幾間便利商店都賣起了霜淇淋,號稱不用出國也可吃到原汁原味日本輸入的牛奶製品,那麼,我們也就不再計較為何每年特休假少得可憐,怎麼還要被苛扣的剝削。
然而,真正重要的問題,恐怕並非我們為何感到確幸,而是我們為何不再對那些狗屁倒灶的結構與問題生氣。
小確幸正是台灣社會集體失落的最佳解藥。可它也只是麻藥。是不知為何而來小確幸讓我們忘卻了,生活給了一大沱屎還要我們苦手吞下它的每一天每一夜。小確幸是時效短暫的麻藥,當我們清醒過來,便像藥癮者般尋求著另一次短暫的快樂,我們可以拿最新的手機或DSLR或類單眼,拍下生活中任意的快樂的瞬間。卻更順理成章地忘記了,我們所背負的所有那些不快樂,其實可能並非是我們生來就必須承擔的,他者為惡的後果。
台灣社會把集體的失敗感,寄託於集體的小確幸。我們以為集體的狂歡會是集體的解答,然而信義計畫區的新年煙火何曾能夠洗去我們的不幸,又一邊罵,怎麼台北101的煙火總是千篇一律。但新年到了,人潮照樣聚集,新年過了,新聞媒體繼續聚焦謝金燕今年又創造了甚麼新哏,鎖定了多少無聊的眼睛。
其實我們深知自己的不幸,因為我們總是罵。
我們罵趙藤雄是炒地皮的奸商,我們罵徐旭東和他的遠通電收。我們罵台電罵中油,在上班時間看馬克的部落格罵自己的老闆罵別人的老闆都是那穿納粹外衣的吸血鬼。我們何其不爽又何其快樂。罵完了世界繼續運轉,在那我們還能夠繼續團購的世界裡,世界沒有任何改變只因我們並不真正生氣。
但我們何曾罵對了人,又何曾問對了問題?我們為了總統在防災會報時瞌睡而取笑他,給他蓋上一個又一個「笨蛋定讞」的徽章,然後我們相視而笑。彷彿自己揭穿了怎樣的祕密。好比我們拿鴻海組裝的iPhone 5s給彼此照相,歌頌郭台銘和他的鴻海帝國,卻忘記了我們跟鴻海富士康深圳龍華廠與鄭州廠的工人一樣,有為重啟勞資條件談判而罷工的權力。但世界何曾因為這樣微小渺茫的憤怒或快樂而變化,只因我們在網路上追逐著各種獵奇的新聞,確信自己並非島嶼上最不幸的人,忘記了,我們能夠對那些原先堅信的正確的事情表達立場。
只要我們還買得起iPhone 5s甚至5c,我們還能夠簡單地讓快樂閃耀在土豪金的手機背殼,那彷彿對我們就不會是個問題。
然而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無論從心理或者社會層面,小確幸都是一種確切的調劑。小確幸並沒有錯。錯的是誤把小確幸當成生活的全部,而自動放棄了憤怒的能力。小確幸甚至擾動了我們判定「幸福」的標準,只要看到圓仔我們就快樂了,只要看到黃小鴨我們就愉悅了。看到黃小鴨破掉了──我們就高潮了。但那是真正的幸福嗎那是真正的快樂嗎?我們確實浸溺在集體的失敗感當中,但把失敗當成必然而尋求著每一次與下一次的麻醉,集體的失敗,很快將帶領我們走進集體的盲目。
而是的,群眾的盲目與不生氣,正好是「成功者」所希冀看到的。
我們的盲目,我們的不生氣,不正意味著我們縱容政治人物隻手遮天,不正意味著,即使資方持續剝削勞動條件我們也裝做看不見,不正意味著──我們的小確幸,與不生氣導向之處,不偏不倚──就是我們集體的不幸嗎?
我們當然可以確幸。可以苦笑。可以罵,也可以不罵。但更重要的,毋寧是對於自身的不幸乃至他人的不幸有更多面對與揭穿的勇氣,可以小確幸,但不能不生氣。生活確實是如此苦悶,但唯有戒除小確幸那不可長久的麻醉劑,正面迎擊社會生活的苦與痛,台灣才有機會從集體的挫敗當中,真正地癒合。
甩不掉「受害者心態」,你被這5種難搞同事帶壞了嗎?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330&page=1 )
天下雜誌 2014-01-14 Web only 作者:張皓雲編譯
悲觀的人總難以親近、相處,若要與這些人共事則又是另一個難題。在職場上多少會碰到以下這5種類型的難搞同事,雖然我們無法控制他們的行為,卻能掌握與他們相處的訣竅。
1. 報憂不報喜:這種類型的同事總是迫不及待告訴你供應商又捅了簍子、主管氣炸了、有人要被炒魷魚了。當他們對你傳達的負面消息越多,對你造成的影響也越大。研究顯示充滿負面資訊的工作場所會對你的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解決方式:先利用「我需要接通電話」、「我需要為下午的會議做準備」當藉口來避開一連串的抱怨,最重要的是想出辦法解決當下問題(像是補救供應商出的差錯)。
2. 三姑六婆:職場上無可避免總有些流言蜚語,不管有沒有經過證實,這些八卦總是會不停在同事間流傳,大多都是從那些想像力豐富的人所傳出的。
解決方式:當聽到這類八卦時,先反問:「這是真的嗎?」或是「你從哪裡聽來的呢?」若對方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就表示這些都是空穴來風,你也可以成為流言終結者。此外,表現出意興闌珊的態度,也能大減那些八卦同事們的興致。
3. 小題大做:那些總抱怨自己的客戶最難處理、工作份量比其他人都還多,或是一感冒就好像天崩地裂一樣的人,他們希望所有人的焦點都在自己身上,且認為只有他們的事最值得關心。
解決方式:一旦你做出反應,他們只會變本加厲,應對這種同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忽略他們。此外,誠實以對也是個好方法,告訴他們比起大肆抱怨,做出實際行動來得有貢獻多了。
4. 杞人憂天:當你向這類型的同事分享一些好消息,他們可能會反過來做出一些你意料之外的負面反應。例如你剛簽到了一名新客戶,對方卻說:「聽說他是個討人厭的傢伙,很難討好,我們永遠賺不到錢了。」
解決方式:許多杞人憂天的同事並不會察覺自己的消極行為,需要清楚告知他們的態度已經對團隊其他人造成影響。和平、理性的溝通才能幫助指正他們的行為,也能有助於團隊合作。
5. 受害者:受害者類型的同事總將工作上的挫折怪罪他人,經常抱怨人生中有許多悲慘的事。更嚴重的是,他們認為一切厄運都是命中註定的,無法控制或挽救自己處境。
解決方式:以委婉的方式指出他的負面言論,並引導他們正向思考。例如:「我發現每次與你談話都只注意到負面之處。我個人認為在正面情緒下,工作效率會更高,不如我們來談談你身邊最近的好事吧。」你也可以提供建議,幫助他們解決面前的難題。( 新聞來源,張皓雲編譯)
事實上,在各種產業、領域、階級,職場上絕對都會碰上控制欲極大的同事。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專欄作家肯‧桑德罕(Ken Sundheim)整理出以下要點,告訴你怎麼應對這些「控制狂」同事。
在採取行動之前,首先要考慮以下3點:
■ 別把「控制欲」與「說服力」混為一談:應先分析「控制狂」有哪些行為,並逐一找出解決方案。許多人會把「控制欲」和「具有說服力」混為一談,但這樣的解讀容易造成混淆,並導致嫌隙。請求你去做事並不代表要控制你,分辨清楚兩者差異是很重要的。
肯‧桑德罕對控制欲的定義為,透過狡猾、虛偽或羞辱的手段,嘗試改變他人的行為;反觀說服力則是一種取得他人同意的藝術。要區分兩者,試著從第三者的角色來分析,排除任何主觀的看法及情緒,這能幫助你判定同事的行為會使雙方受益、或是帶來傷害。
■ 保持距離,見機行事:對許多人來說,要區分控制欲及說服力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大部分的人都出自於好意,但盲目地相信你不熟識的同事,可能會帶來無法設想的結果;若是過於懷疑猜忌,則恐怕會使你的職場生活不愉快。當有所懷疑時,最好合理分析當下情況,保持距離並維持專業度。
■ 你容易受到控制嗎?有些特定個性較容易受到控制狂的影響,例如總是試著討好別人、需要他人肯定、優柔寡斷、容易依賴、纖細敏感、或是過於衝動。若要脫離控制狂,務必要提升自己的整體能力,感受到自我價值,就能慢慢脫離控制。當然這並非一蹴可幾的事,可以先試著親近那些友善、認真、信心滿滿的同事,讓身邊的人慢慢影響你。
在應對有控制狂的同事時,必須把握以下4大原則:
1. 試著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先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想,有可能他們的經驗較為豐富,也有可能單純想引起他人注意。試著從他們的角度思考才能有效率地合作。
2. 試著找出控制狂的優點:面對控制狂時,必須維持專業度、發言要有自信、並試著肯定他們。批評控制狂只會讓他們急於替自己辯解。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這些控制狂也許有些可行的意見。若能聚焦於他們所能提供的點子,會顯示出你願意與他們互動,進而贏得他們的認同。
3. 不要被控制狂左右:在控制狂面前表現出憤怒或是不耐煩只會火上加油。你無法掌握他們的行為,但你可以掌握回應的方式。保持冷靜,不管他們要如何處理工作內容,都要以友善、積極的態度對待他們,絕對要避免以牙還牙的心態。
4. 在雙贏局面下才採取行動,不要害怕說「不」:當控制狂提出請求,並不代表是要控制你,有時他們的想法是可行的。要保有開放的心態,理性分析他們作法的利害關係。若無益於雙方合作,不要害怕說「不」。自信是約束控制狂的最佳利器。
在職場上,控制狂的行為鮮少帶來優異的表現。他們的付出通常報酬低、生活不愉快、要處理極大壓力、也比較沒有工作保障。誠實、勤奮、能維持專業度的人,才能在職場上一路順遂。(新聞來源,張皓雲編譯)
每天做一件「你快樂於是我快樂」的事
(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045 )
Cheers雜誌160期 2014-01 作者:洪懿妍
80%工作上失敗的人,不是因為專業技術、能力不夠,而是無法與「人」好好相處(資料來源:《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
先懂做人,才能做事。保持善意,願意在小事上成就他人,其實也是在圓滿自己。全新的機會、關鍵的貴人何時出現,難以預料。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細微處多一分用心,人際關係一定會成為你的助力而非阻力。
You can easily judge the character of a man by how he treats those who can do nothing for him. 一個人的品格,從他如何對待那些對他毫無幫助的人,就可以看得出來。──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旗下事業涵括美髮沙龍、SPA、美髮設計學院及餐廳的台灣肯夢(AVEDA)負責人朱平,一直給人優雅、有氣質的印象。你很容易在一群人當中看見他,然後希望自己60歲之後,會有他的這種狀態。同時心想,他一定是個擁有很多「崇高」習慣的人。
恰恰相反,令人意外地,請朱平談生活中的習慣,他講的盡是搭公車禮讓老婆婆、坐計程車與司機聊天之類的瑣事。
看著滿頭白髮、有款有型的朱平聊著這些「小事」,你卻終於明白,原來,細微之處,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品格所在。
朱平喜歡講小事,喜歡當小人物,他的交通工具是公車、捷運和計程車,完全沒有大老闆的派頭。最重要的是,他總是看起來人緣很好、很快樂的樣子。
怎麼辦到的?他的祕密是:對陌生人善良,然後,好事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坐計程車也能愉快「上課」
朱平隨口舉了一個剛發生的例子。在來採訪地點的路上,他招了輛計程車,一上車就先和司機打招呼:「陳先生,對不起,只是短程,你可以載嗎?」
接著,在車資不過75元的短短路途中,朱平興緻盎然地和司機聊起天來,還認真地問他:「如果有人剛入這一行,你會有什麼建議?」
這位司機給了一個很有學問的答案:「第一,先參加大車隊,付點錢,人家會教你;第二,想清楚要為錢工作,還是為時間工作;第三,所有事情都是機運,不要因為載短程而不高興,可能你到了那裡會接到一個長程的客人。」
朱平提問的初衷是:「我認同他的貢獻,想讓他有機會發揮20年來的經驗。」但這位司機的答案,好到讓朱平意外,讓經營事業的自己反而也上了一課。幾個轉角的路途中,兩個人都很愉快。
這就是朱平讓別人開心、也讓自己開心的小技巧:每天有意識的讓一個人快樂。「這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習慣,」朱平衷心地說。
咖啡多買一杯、水果多買幾個,隨時分享
認識朱平的人都知道,這也是他長年致力推行的「悅日人」(daymaker)觀念。「悅日人」就是指那些「相信每天有意識地做讓人快樂的事,就能讓自己更快樂,讓世界更美好的人。」
朱平的這種習慣,用在人際互動上,效果很顯著,證諸他自己的行為,也落實得非常徹底,而且,全是從生活小細節中去實踐。
他的另一半、知名企業教練陳郁敏的觀察最為貼近,信手拈來,都是朱平平日會做,且早已習慣成自然的小事。
例如,他買咖啡時會多買一杯,買水果也會多買幾個,回家看到社區大樓警衛,就順手把咖啡、蘋果遞給他。
還有,他前一天搭公車,看到一位90幾歲的老婆婆在同一站下車,便貼心地上前問候,還陪著對方走了一段路,去搭下一班公車。
對他人善良,好事就會回來
除了對陌生人善良,朱平對待環境也很善良,「厚工」到甚至讓陳郁敏難以理解,其中一件事就是:撿垃圾。
朱平走在路上,只要看到眼前有垃圾,總是不自覺地彎腰撿起。對此,陳郁敏笑道,「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念他:『為什麼別人不撿,你要撿,撿了以後要放哪裡呢?』」
不過,多數時候,陳郁敏心中是感動的:「他會讓我想要變成更好的人,因為我會想,我也看到那個垃圾啊,為什麼我不會想要撿起來呢?」她接著道:「企業家有效率的習慣,他一個都沒有,但這種小習慣,倒是挺多的。」
老實說,在外人看來,朱平做的這些事,簡直就是「公民與道德」課本上的教材了。然而,他卻不只一次提到:「我做這些不是為別人,都是為我自己。你對他人善良,好事就會回來,到最後還是自利。」
克服心理障礙,先從100次做1次開始
當然,朱平並不諱言,從前的他沒有這些好習慣,跟所有人一樣,他也是慢慢養成的。
一開始,他只要求自己100次至少做1次,而且是強迫自己有意識地去做。接下來是50次做1次,然後30次做1次、10次做1次,最後就變成習慣,再也不用強迫自己了。
此外,善待他人,首先要克服的往往是自己的心理障礙。「很多人會覺得肉麻、假仙、雞婆、不好意思,你就是要克服。你不是做給別人看,別人要評判就隨他,不必受影響,」朱平直言。
簡單的事往往影響最大,卻最容易被忽略。像朱平這樣,在別人看不見的小處花時間、耗力氣,不懂的人覺得他傻,但懂得的人,肯定能體會其中的美妙。
朱平分享:如何培養「紳士的品格」?
朱平曾不只一次在文章中、訪談裡,表達他對台灣男士的失望,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大器、優雅、幽默與美感。他建議,男士想培養品格,不妨從幾個小地方做起:
1.跟女士行走時,確定自己一直走在馬路行車的一邊,保護女士的安全。
2.替女士拿過重的行李。
3.在擁擠的捷運或公車上,讓位給女士。
4.將門打開時,讓女士先行。
5.搭手扶梯時,回頭陪女士聊天。
6.切記,在做以上這些事時,一定要「帶著微笑」。
- Jan 14 Tue 2014 17:44
想加薪 別變「免洗筷」員工; 羅毓嘉:小確幸與不生氣; 甩不掉「受害者心態」,你被這5種難搞同事帶壞了嗎?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