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斷鏈 矽谷怎麼不會?
2015-02-16 14:32:53 聯合晚報 記者盧沛樺/台北報導
經濟部長鄧振中今天與網路創業家座談,創業家呼籲政府開放資本市場與鬆綁法規,公司有錢自然會吸引人才;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形容:「把鰻魚放進泥鰍群,泥鰍就會很有競爭力。」
詹益鑑說,去年他到美國拜訪Google,以前矽谷不會塞車,現在周一到周五都在塞車,原因就是人才聚集,他反問,台灣人才斷鏈,矽谷怎麼不會?原因就在資本市場開放,讓創投願意投資新創產業。
大陸聰明的腦袋 都在做網路…
專業線上活動報名及售票平台「活動通」(Accupass),執行長羅子文是台灣人,但以中國大陸為主要據點,他說,最早在台灣創業,不只找不到資金,也找不到可切磋的團隊,因此到大陸、日本、美國找資源,現在落腳大陸北京,他表示,大陸聰明的腦袋都在做網路,台灣的人才往外走,這是危險的事。
創業家談開放 鄧:佩服豪氣萬千
鄧振中表示,今天很高興聽到創業家對「開放」的認同,他表示,自己很常聽到(產業要求)要保護,「聽到大家說要走出去,我佩服這種豪氣萬千。」他也表示,創業家提出的五項建議,經濟部會專案處理。
除了資本與人才問題,創業家也趁機提出產業發展的警訊,LIVEhouse執行長程世嘉指出,LIVEhouse是國內第一個影音平台,但資金連結非常辛苦,在欠缺資金奧援下,台灣不易孵育平台,如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將成為發展物聯網的隱憂。
羅子文隨後呼應,他說,在網路時代,能夠掌握平台,相當於在舊時代掌握港口和機場,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
Flying V創辦人林弘全說,Flying V成立三年來,提案共900多件,成功募資約400件,透過群眾募資平台,很多團隊一開始不是公司,也沒想過創業,但成功走了第一步,看到機會,就會朝創業的路走。
他強調,鼓勵創業,最重要是先降低失敗風險。他說,很多導演拍電影,抵押房子借錢,一旦失敗,可能要揹3000萬負債,「像是付出一輩子的懲罰」,削弱創業意願。做創新不只是新創團隊的事,台灣傳統產業朝軟硬整合的方向發展,也是一個機會。
創業者心聲 盼政府搭橋、減稅
2015-02-16 15:26:40 聯合晚報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台灣政府推出不少新創事業補助計畫;只是,政府補助金大多來自人民納稅錢,政府本來責任對這些稅金做把關,也因此,創業者認為,政府與其給予補助,不如擔任「橋樑角色」、或者提供「減稅優惠」,這對創業者來說,將是更實質的幫助。
首先,政府應擔任「橋樑角色」,不僅介接新創團隊與天使投資人認識,同時也可擔任大企業與新創事業之間的推手。創業者指出,與其政府親自下來看案子,不如幫新創團隊與天使投資人穿針引線;如此一來,政府不需要亂花納稅人的錢做投資,新創團隊也可以自己去找天使投資人溝通,比跟政府溝通更具效率、彈性。
此外,政府也可以擔任大企業與新創事業之間的推手;創業者表示,國內大企業捐錢給慈善團體可以獲得減稅優勢,那麼,政府是否能用同樣的方法來鼓勵大企業每年撥一些錢來資助新創團隊呢?這麼做,不僅能讓新創團隊獲得資金活水,也能鼓勵台灣創業圈蓬勃發展。
其次,創業者也對現在的「稅制」有所疑慮。財政部2004年推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其中,給予新投資創立事業連續五年免徵收營利事業所得稅,但自2007年起,這項優惠遭到限縮;創業者最大的疑慮就在於,「為什麼我是一個剛成立三年的小公司,卻必須得跟台積電、統一集團這種大企業繳一樣的營所稅率呢」?
創業者提出疑問表示,台灣政府在考量稅收的同時,是不是能夠推出「新創事業前五年免稅,其後三年減半」,或者「給予新創企業減稅優惠」的政策呢?
創業者表示,只要減少稅賦支出,新創事業就能用更快的腳步成長,與其在新創事業還未茁壯時與之爭利,不如等到新創事業變成大企業後再來課稅,不僅扶植新創企業成長,只要企業能永續經營,政府也能夠獲得更多稅收。
愛爾蘭企業局當靠山 中國政府建服務平台
2015-02-16 15:26:47 聯合晚報 記者林韋伶/台北報導
全球化浪潮來襲,企業必須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展望國際創業環境,除了老字號的美國矽谷以外,包括以色列、愛爾蘭等,都擁有良好創業生態體系,而近來火力全開的中國也是不容小覷的新興勢力。
放眼全球創業環境,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可說是第一品牌,加拿大創投Version One Ventures執行長沃爾茲(Boris Werts)曾感嘆,許多國家都在為人才流失問題所苦,然而,像美國矽谷這樣的地方,新創觀念萌芽較早,也擁有良好新創公司生態系統,讓年經創業家可輕鬆獲得資金與前輩指導,成為全球人才心之所嚮。
緊追在後的則是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Tel Aviv),儘管以色列是人口僅有825萬多人的小國,但根據美國投資公司指數創投(Index Ventures)2014年統計資料,以色列公司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的數目,遠超過歐洲、日本、韓國、印度與中國公司的總和。在「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故事」一書中,作者辛格(Saul Singer)分析,以色列因為沒有階級、重視解決問題且擁有破釜沉舟的移民者思維,因此成為形塑適合新創的氛圍。
愛爾蘭則是近幾年崛起的新興勢力,有政府在背後支援的愛爾蘭企業局已成為歐洲最大創投資金,,愛爾蘭企業局投資的企業,光是2013年出口商品與服務產值即達170億歐元,就連在歐債危機爆發期間,愛爾蘭企業局預算也是不減反增。
此外,愛爾蘭稅務制度對新創企業相對友善,不但與多國協議避免企業雙重課稅,對於研發密集的新創企業,就算虧損,不需繳盈利稅也可以申請退稅。
急起直追的中國企圖心旺盛,一位曾到訪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台灣創業家表示,一踏進去就感受到大陸創業家對成功的迫切渴望,許多人都是沒日沒夜的在工作。除了創業家內在的驅動力強,中國政府也建立「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台,讓新創企業集中辦公,並簡化登記手續,並在房租、寬頻網路、公共軟體給予補貼。
國際瘋新創 台灣拚翻轉?
2015-02-16 15:26:33 聯合晚報 記者劉怡妤、馬瑞璿/台北報導
美國矽谷、中國北京創業風潮方興未艾,反觀台灣,雖不乏新創事業,卻似難蓬勃茁壯;拓樸產業研究所長楊勝帆說,台灣需把握時機,否則再過兩年就要喪失市場。我們不禁要問,台灣能把握「現在」嗎?
眾所周知,美國知名企業蘋果、谷歌從小公司成長為市值千億美元的大企業;中國新創企業阿里巴巴、小米則是從零開始,打造了全新電子商務生態圈。
這些企業為何能夠舉世聞名?它們成功的首要關鍵在於「擁有新思維」;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則在於「不斷發想全新創意」或「投資新創企業」,以連綿的創新模式奠定根基。
分析成立四年多的新生代企業小米,楊勝帆表示,小米創辦人雷軍自評成功模式來自小米生態圈,以接近成本的售價促銷智能硬體,並建構移動互聯網平台提供加值服務;雷軍的未來目標是持續製造高品質產品及改善生態鏈布局,而為優化生態鏈,已投資20多家新創公司。
看了小米,再看看成立38年的老字號品牌蘋果。蘋果去年推出Apple Pay,楊勝帆表示,Apple Pay只是蘋果推出的一項新功能,並不會直接挹注蘋果收益,因此,蘋果以架構在Apple Pay之上的iBeacon App提供使用者折扣與消費訊息,讓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功能後支付蘋果0.12%手續費;蘋果成功完成虛實整合,有效將全球上億支硬體銷售轉為更為可觀的商務價值。
那麼,台灣呢?難道台灣沒有創新思維嗎?
中經院國際所所長陳信宏指出,15年前,台廠埋頭苦幹研究技術,成功解決網路晶鑰技術,然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已開始擘劃網路購物金融支付平台;不可否認的,台灣科技人才眾多,但當時的思維只看到塑膠貨幣,沒嗅出網路支付商機的遠景,所以,台灣科技業需要更多的創新活水與跨界思維幫助翻轉。
很顯然地,打造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提升創業氛圍,是台灣目前最需要加快腳步的一件事情!可喜的是,近年雖然全球經濟環境不好,但台灣仍有不少年輕人願意披荊斬棘、自行創業。
聯合晚報針對國內新創市場進行專題報導,在今日刊登的專題中,不僅採訪國內三位年輕創業家,分享他們的創業成功經驗,也邀請擁有創業經驗的前人、創投、資深產業分析師來分享如何保有創業熱情以及全球新創市場發展現況。
本專題也同時蒐集產業建言,希望能成為政府未來制定產業政策時的參考,並已獲得主管機關回應;期藉此為台灣新創市場帶來活水,帶動台灣產業持續向前邁進。
名家觀點/你的「薪情」好嗎
2015-02-16 02:47:02 經濟日報 丁予嘉
你希望未來的另一半月薪多少?根據網路調查,不論是北中南部的未婚女性,都希望另一半的月入薪資能有7萬元以上,擇偶標準之高、著實令人驚訝。台灣的新鮮人入社會每年起薪多年來維持在22K上下的低薪水平,擇偶條件懸殊落差,反應國人對薪資期待與現實差距的社會現象,也突顯國人薪資與物價水準不對稱的壓力。
今年國內企業加薪幅度為近13年來最大方的一年,經常性薪資成長也僅1.76%,反觀對岸的中國大陸宣布公務人員一次性調薪幅度達六成甚至高達一倍之多、民間企業如證券商體系近日更宣布至少三成幅度的加薪潮。相較兩岸人均所得成長速度,一進一退的困境,讓國內加薪的好消息,似乎是國人無感小確幸。
台灣人均所得2.1萬美元與大陸人均所得僅6,747美元,表面仍有近三倍之多的差距,但大陸沿岸發達城市包括深圳與無錫等城市,人均水平在2013年時已超越台灣水準出現黃金交叉趨勢,對岸加速超越台灣薪資水平,不時傳出以重金高薪優渥條件吸引我高階人才,如阿里巴巴的馬雲、雷軍宣布的獵豹移動密集來台重金挖角,面對對岸人才需求競速,反觀台灣整體薪資待遇與制度,顯得彈性不足。
大陸過去高速成長後,出現失衡的後遺症,改變經濟發展戰略與十三五規畫為穩增長目標,設定國人年均收入目標在五年之後,達到1.3萬元美元水平、近一倍的跳躍式成長增幅,要調整「國富、民窮」的現況、進階到全球高收入國家之行列。相較於大陸對於此項成長目標明確的設定,台灣人均GDP在十年前尚排名全球第24,大幅退步到現在的第50,增長幅度逐年遞減,讓新興市場國家名次一一超前,經濟成長動能僵固性如何解,還真是束手無策。
台灣長期政治紛擾,為人均所得狀況退步的主因,長期產業政策無所適從、產業外移、人才出走、本國企業資本投資與外國資本投入都呈現長期流失狀況,形成惡性循環。其次,由於台灣多數大型企業已處於產業成熟期,控制成本的管理模式為首要目標,並非以創新與資本投入的管理模式,讓薪資成本成為最重要的控制點之一,加上近幾年來企業整體員工分紅下降,也成為長期薪資停滯不前之因,在主要競爭對手的大陸與南韓大型企業高薪頻頻招手夾擊下,台灣優秀人才流失赴海外發展,不足為奇。
另外,過去台灣投資環境限制與投資信心不足,讓資本帳與金融帳資金長期外逃,保守估計過去十年國內企業運用海外租稅天堂的避稅金額就至少3,000億元之多,企業透過海外避稅也使得政府整體稅收無法有效增加,國人的社會福利支出,更難有增加空間。
長期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獲利平均年增率約達12%左右,若台灣員工能夠分享三分之一的合理成長利潤、換算下來每年至少應有4%的薪資增幅,除超越經濟成長率均值外,也能抵銷掉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幅度,相信這才是民眾有感的加薪幅度與基礎。
最近政府希望推動讓民眾有感的重民生,對公司法等相關法規條例進行修法,提出各式配套減稅優惠,提供企業為員工加薪分紅誘因的「加薪條款」,讓民眾感受有感加薪的美意值得肯定與鼓勵,但需注意,莫再成為企業牟取獲利的另一個避稅管道,企業減稅優惠與員工薪資福利如何達到共享雙贏的正面循環的制度設計。在台灣面對全球人才激烈競爭的環境下,透過制度的調整創造薪資結構更多的彈性與誘因,是留住或吸引高階人才必要的條件之一,也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 Feb 16 Mon 2015 16:46
台灣人才斷鏈 矽谷怎麼不會?創業者心聲 盼政府搭橋、減稅; 愛爾蘭企業局當靠山 中國政府建服務平台; 國際瘋新創 台灣拚翻轉? 名家觀點/你的「薪情」好嗎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