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

風傳媒 陳穎青 2014年02月20日 15:11

一則小小的新聞在我眼角飄過,上面的關鍵字吸引了我:瘋台灣,日人來台學華文增6成。

多棒,沒想到我長久關注的中文領域,也開始有國際競爭力了。我興沖沖地根據新聞裡的關鍵字搜尋教育部相關計畫,不幸在第一個連結裡發現了一條完全相反的新聞:中國搶人,台灣華語生首度負成長。
 
台灣連華語教學都輸人?

所以開頭的新聞說的也許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新聞只講了好聽的部分,略過了難聽的。台灣的華語文教學國際競爭力是衰退,而不是成長。日本人為什麼會來台灣,原因並不是我們教學有口碑,而是台灣對日本比較親切。

這是個悲哀的訊息,而這還是政府信誓旦旦要「打造台灣成為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的政策願景。順著教育部打造這個願景的「八年計畫」在線上瀏覽,我們會看到各種周邊計畫,從課程,到通路,到甚至海外學生的接待家庭,包羅萬象。

唯獨看不見的,是如何在目標族群(全世界想學中文的人)中,塑造真正有威力的品牌形象,以便超越中文教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

學中文去中國學,學中文找中國學校,這是全世界任何想學中文的人,自然會有的反應。中國又如此巨大,每一個想進入中國市場的人,必然會帶著學中文、順便建立人脈關係、兼了解風土人情的心態,上門去學。

這是台灣在中文教學市場上先天的劣勢,因為對岸占著「中國」招牌的好處。台灣如果沒有做對事,光是在先天的市場認知上就已經處於挨打局面了,如果我們還是只會怪對手到處撒銀子,辦孔子學院,搶學生搶得兇,有用嗎?當然沒用。入台華語生開始萎縮就是現實給我們警告。

怎樣才能做對事呢?讓我們看看教育部對台灣這個產品的市場定位:

「教育部深信,我國所保有的正體字華語教學與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以及六十年來的優質華語教學聲譽,加上經過專業訓練的優秀華語師資,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吸引優質的外國學習者,開拓另一個華語巿場客層。(提供全方位師資、課程 邁向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

這就是主政者對自己的認知。對市場不了解,對對手沒有分析,對自己真正的優勢完全沒有知覺。中國只要說,來學簡化字,簡化字更好學,簡化字市場最大;這樣就算有再多的文化內涵、教學聲譽,能打得過嗎?

不過有一點教育部倒是心頭雪亮,那就是:我們打不過,所以我們應該「開拓另一個華語市場客層」(見引文最後一句)。所以教育部根本不敢正面交鋒,只想趁著華語熱,看看能不能在邊上分食一點市場零頭。這句引文清楚地傳遞出了這種失敗主義的心態。

這個市場上,最直覺、最討好的訴求都在中國,不打破這個刻板的品牌形象,台灣豈會有出路?中國占有招牌字眼的優勢(學中文應該去中國),這確實無法改變,但更棘手的還不只這個,台灣的中文產業面對更棘手的麻煩,是「簡化字」所暗示的「學起來比較簡單」的假象。

中文是如此困難,以至於任何可以強調簡單、速效的藥方,都會受到歡迎。想學中文的外國人一看到「簡化」,心裡就高興了,腦中就響起了天籟:對嘛,當然要從簡單的學起啊。

我們如果不斷強調正體字是固有傳統,是完整的經典,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那正好是把懷著忐忑心情,不知道學中文會不會很困難的洋人學生從門口趕走。

必須瞄準簡化字的罩門

在 國際語言教學的市場上,正體中文的威力,不應該是正統傳承,而應該是直接跟簡化字單挑誰最簡單、易學,誰是更高效的入門選擇。我們應該建立只有傳統字才是 「可以理解,不用死背,最適合外國人學習的中文」的品牌形象。直接針對簡化字的罩門發起攻擊,台灣才可能在整個市場上爭得自己的市場占有率。

簡化字原本就是為普及教育而發明的,我竟然說傳統字才更簡單,更好學,這不會太自嗨嗎?當然不。

原因很簡單,因為簡化字只簡化了單字,卻造成整個漢字系統的繁化,而且造字邏輯混亂,漢字原本可以理解的系統性變得支離破碎。所以事實上簡化字才是難學的字。

大部分想學中文的外國人,都已經脫離幼兒語言學習期很久了,他們不再有幼兒的優勢,從小把語言模組直接鑄刻在大腦神經迴路上,他們更需要倚靠理解的方式學習,而這正是台灣使用傳統漢字先天的優勢。
 
瑞典真實的漢字教學經驗

寫出暢銷書《漢字的故事》的林西莉老師在瑞典的教學經驗就是證明。林西莉是瑞典人,雖然她在北京學過中文,但當她在瑞典教中文的時候,教的卻是傳統字(她稱為原體字)。她在書中提到學習簡體字的問題:

「有 很多新造的簡體字,不但看起來很怪,甚至可以說很醜。對我來說,這些簡體字其實更難記住。所以每次我要學習新字的時候,我一定先去看原始未簡化的「原體 字」,熟悉其字形結構,辨認出部首、聲旁,努力去看出那個字背後隱含的古老圖像。只有在我摸清楚每個「原體字」真正的意義後,我才有辦法學會並記住新的簡 體字。﹂

這是一個真正在線上教授漢字的老師,實際的經驗之談。她用課堂講義為基礎寫成的超級暢銷書《漢字的故事》,在瑞典的總銷量是八十萬冊,而瑞典是一個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國家。十分之一的國民透過她的介紹,能夠欣賞漢字的造字之美,這是簡化字辦不到的。

簡字更難學,實際的字例

為什麼筆畫多的傳統字更好學,筆畫少的簡字反而難呢?我且舉幾個例子,例如門、開、關這組字:

傳統字:門、開、關
簡化字:门、开、关

傳統字你一看就知道這三個都跟「門」有關,但在簡化字上,你找不到這種關聯,你只看到三個陌生的符號。這三個字破壞了中文的設計邏輯,看起來筆畫簡單了,但字的相關性不見了,事實上你要花更多的力氣死背,而且是背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符號。

再一組:

傳統字:葉、諜、蝶、碟
簡化字:叶、谍、蝶、碟

葉簡化成叶,一點道理也沒有,木也沒了,草也沒了,聲音也不對,更糟的是,葉底下的「枼」,是個常用的形聲和會意的字符,在間諜、蝴蝶、光碟等常用字裡面會大量使用。所以呢,傳統字只要學一個「枼」,就可以通用於所有這些形聲字和會意字。

蝴蝶、光碟和樹葉有什麼關係呢?它們不只同韻,同時也都是薄薄的一片(枼原本就是葉的古字,所以它衍生出薄片的意義)。

這是傳統字系統學習的優勢,簡化字則破壞了這個系統,表面上葉子的寫法簡單了,但系統類推的優點卻破壞了。字音不再看出淵源,字義的會意關聯也完全消失。

簡化字根本的問題就是這樣,貪圖一個字的便利,結果卻是把整個系統打亂。更可笑的是,以這組字而言,碰到蝴蝶、光碟的時候,「枼」這個部件你還是得學,根本省不掉。

再一組:

傳統字:構、購、講、媾、溝
簡化字:构、购、讲、媾、沟

傳統字這一組都有一個共同的組字部件:冓。冓在甲骨文裡畫的是某種結構交錯的構造物,當它用來作形聲、會意字的偏旁時,用的就是這個交錯、交互、交流、溝通的意義。從傳統字的五個字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此造字的理由。

但在簡化字裡面這個造字的理由消失了,不但消失了,同時另外用兩組零件取代原先統一的冓字(勾、井),更糟的是,竟然有一個字保留冓部件不動。
 
單字簡化,但卻導致系統的負荷增加

這樣學生要學這五個字,是比較簡單還是比較困難呢?你要比傳統字學生更多學兩個組字部件,然後還要死記硬背這些字的字義,而傳統字要學的那個部件你也不能不學。單字好像簡化了,但系統的負荷則增加了。

相對的傳統字學生只要記一個冓字,所有五個字就都可以記得,不但可以記得,還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擁有共同的組字零件。

(學簡字的洋學生如果看到「讲」字,心想這個字跟「进」字一定關係密切吧,他就慘了,找死了他都找不到關係何在。)

簡化字就是這種左支右絀的體系,眼光短淺到以為單字筆畫簡化了,文字就好學了,卻不知道漢字造字有本來的生態,破壞了生態導致所有字都要死背硬記,還洋洋得意說學習變簡單。可嘆。

漢字是由組件構成的文字。根據中研院的報告(漢字構形資料庫的研發與應用),針對大五碼的一三〇五一個常用、次常用字集,可以拆出四四一個基礎部件和一八五六個合成部件。而簡化字總表中的二二三五字,就額外新增了四十一個基礎部件,和二二五個合成部件。

從部件構字的角度言,簡化字事實上增加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和複雜性。因為你要多學更多新部件,而舊部件大部分也無法省掉不學。最糟的是新舊部件沒有關聯,所以兩個使用相同部件的傳統字,在簡化字裡面經常看不出它們原來曾經是一家人。
 
傳統字威力最強的地方

系統被拆散,關聯被消除,中文變成無法理解的文字,只能硬背。這就是簡化字為什麼無法簡單學的原因。而這也是我們使用的傳統字威力最強的地方,好學,可理解,學習效率高,還能串起三千年的漢字文化,包括簡化字也能在傳統字基礎上快速學習。

可惜我們空有神器在手,主事者卻不知道這威力有多大,只會做出看起來包山包海的專案,消耗可憐的預算,然後把來台學中文的市場越做越小。我們如果連祖宗留下來的寶貝都不曉得如何經營,還有什麼資格自居正體字的守護者呢?

台灣一定要、也必須要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這是沒有藉口可講的。(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陸生救高教 中資救房產?
( http://blog.udn.com/dapili1234/11466964 )

UDN blog 曹致軒 Jason (軒軒)2014/03/03 02:37

這幾年由於國內景氣不振、經濟大環境不佳,使得目前「滿手都是錢」的中資變成政府覬覦的對象。包括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上課;除了可以讓兩岸學子交流外(這是目前政府最「冠冕堂皇」的理由,還冀求這些陸生把所謂台灣的「民主價值」帶回大陸),並暫時紓解少子化衍生的問題,避免越來越多學校招不到學生,到時候學校倒閉引發流浪教師潮。

而除了讓陸生可以來台求學外,為了解救經濟困境,尤其是號稱「產業火車頭」的營建業,如今傳出政府要對於中資來台購屋的限制措施解禁。目前的法令規定,中資必須受「543條款」的限制;也就是3年內不得轉售、有購屋者在台最長停留4個月、購屋貸款上限為5成。而內政府則擬刪除在台停留4個月的條文,並將3年內不得轉售延長為5年,作為配套措施。希望能夠藉此提高中資來台購屋意願。

如果說開放陸生來台求學,一方面是可以讓他們體會台灣式的民情、風俗,甚至能感受政府最企盼的「民主制度」。那麼開放讓陸資來台買房的限制更加寬鬆,多少就會讓人擔心房價是不是因此還要繼續漲上去。已經讓一般民眾買不起的房價是不是更加要高得讓人絕望?此法一修,最大的受益者應該就是建商;等於是又找到了新的題材炒作房市。

記得馬政府在2012年選舉的時候常常提到所謂的「公平正義」。但是經過了這幾年執政,公平正義做不到,倒是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遠。我們甚至可以在求職網站看到中南部的大專院校開行政助理職缺居然只願意給兩萬元的薪水。當一個人拿這麼低的薪水,他的生活水準就只能走所謂的「蝸居水平」:極小、極絕望、極無生氣。偏偏國家又要開放讓有錢的大陸投資客來買房,這種做法只是肥了房地產業者,對於一般小市民根本就沒有助益。

兩岸的交流開放,若是對國家的未來、對人民是有正面助益,那政府努力去做沒關係。可是寬鬆中資來台灣買房、協助炒房,對於台灣整體社會的經濟活絡難道就真的有幫助?還不如多鼓勵台灣與國際若有多餘的資金,能夠拿來協助我們的年輕新創產業,因為唯有讓這些新創產業順利地存活下來,並讓幫助新創產業的大企業獲得一定程度的租稅優惠。如此一來,對於國家長遠的發展、經濟動能的提升,才會更有幫助。讓新一代的企業家,在台灣各地將創業理念開枝散葉,並可以在政府,與有經驗的大企業引導下走出台灣拓展商機,才能讓台灣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順利轉型,走出新局。


《台灣人在大陸》去北京能學到什麼?

2014-3-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商商/北京.研究生)

「去北京能學到什麼?」這是到北京讀研究所後,不管是台灣朋友還是大陸朋友,都曾問過我的問題。到北京讀書後我才知道,大陸同學不像是媒體報導只懂讀書不懂玩的書呆子,他們也談戀愛、自助旅行、享受生活;大陸的老師們,儘管忙碌也願意盡心盡力幫學生。

北京空氣很糟,但四季變換的景色很美;北京人們很急躁,但胡同裡的老大媽老大爺們還是會拉著你閒話家常。來到大陸後,才會明白很多事情並不如新聞媒體說得那樣。

學會包容不同意見

我不是一個很認真讀書的人,書念得馬馬虎虎,要說學到許多專業知識,還真是慚愧。但在北京一年多的研究所生涯裡,我的確學到也改變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對不同意見的包容。

很多大陸交換生剛到台灣時,聽到台灣學生說「你們中國怎樣、我們台灣怎樣」都會覺得怪怪的,心裡不太舒服。同理,台生到大陸,這也是要克服的問題。

一開始到北京,最討厭聽到「中國台灣」或「台灣是我們的」這些言論,許多和氣的台灣朋友會像刺蝟一樣豎起刺,脾氣好點的人會尷尬地笑幾聲,暴躁點的會開始激辯:「那都是你們自己認為的,我們可不認為這樣,你們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想我們……」

聽到中國台灣僵住

我對政治沒太大興趣,早在決定去大陸發展時就做過心理建設:「不因為政治因素跟人吵架、記得一中各表、什麼中國台灣的都沒關係……」

直到開學時,室友介紹我時,大大方方地說「她是從中國台灣來的。」當下,我的感覺就像被蟲咬一樣,渾身不對勁。

表情也僵住了,腦袋閃過好幾個不好聽的字眼,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又不好發火,支吾了幾句後就閉嘴不談了。這時才發現,原來我還是沒有我想像中的「政治正確」。我沒辦法不在意,也沒有想像中的包容,甚至對那位同學,有一陣子是很不喜歡的。

上課時,老師同學偶爾偶爾會提到「兩岸一家」的論點;旅遊時火車上的大媽聽到台灣人這三個字更是熱情地拉著手,講了一堆「祖國未來和平統一」的美好願景,完全忽視我那張不以為然的臉。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隨著我漸漸與同學深交、隨著我聽到更多大陸朋友的聲音,我跳起來反駁的次數減少了,不再因為「台灣是誰誰誰的一部分」這種言論就討厭對方。我學會了去聽對方的想法,去聽對方這樣想的理由,就算那些言論我不認同。

一開始我固執地認為,大陸人不尊重台灣人的想法,不傾聽台灣人的聲音。但後來仔細想想,許多時候,我不是也不願意去聽那些不同的意見嗎?甚至有些人會說「因為他們被洗腦,所以才會這樣想。」這樣難道就尊重對方了?

激辯後開始理解

我們都知道兩岸交流很重要,但我們能接受的,不過是符合我們想法的標準答案。我們都知道接納不同言論是民主素養,但面對對岸與我們的不同意見,我們卻常常無法包容。

兩岸正因為彼此想法截然不同,所以更珍貴。除了政治問題外,同一段歷史,也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國軍撤退……我常常與大陸同學討論「台灣的歷史課本怎麼教國共內戰、大陸又是怎麼教的」,我們彼此都常會很驚訝「天阿,原來台灣/大陸對同一段歷史,有這些不同的解讀!」

不管是歷史還是兩岸問題、政治認同,隨著我和朋友的談話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能理解對方的想法。有些一開始和我辯論過的朋友,後來也能漸漸理解:「原來台灣人是這樣想的……」。如果我維持著一開始就急著和人吵架的模式,沒有學會認真聽對方的想法,這些友好的轉變就不會發生。

「我不認同你的話,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最基本的民主素養,卻是我到北京後才學會的,最珍貴的事。


治安國安隱憂 784中國人非法滯台

自由時報 2014-3-3

〔記者姜翔、羅添斌/台北報導〕馬政府持續開放中國人士來台限制,台灣街頭巷尾到處可見中國人士的身影,但中國人士在台灣逾期居留、停留事件的數據,也隨馬政府門戶大開而逐年上升,甚至有長期失聯、不知下落狀況。官方統計顯示,至去年底,有七八四名在台中國人行方不明,其中二一一人是以近年熱門的醫美健檢、觀光旅遊等名義短期入境後,隨即落跑失蹤。

加上非法入境 估逾千人藏台

至於持有短期或長期居留證的中國人士,居留期限已屆卻未辦理展期的有五七三人。有官員私下透露,這五百多人是否只是單純未辦展延,抑或在台從事非法犯行,根本很難掌握。而這些都只是官方統計,若加上以非法管道入台的「黑數」,研判至少逾千中國人士潛藏在台、行方不明。

潛伏在台情蒐 看不見的威脅

這些隱沒在台灣各地的中國人士,有可能單純為求溫飽而打黑工,或者賣淫、行騙賺錢,造成治安隱憂,也可能有任務在身、潛伏進行情蒐搞破壞,嚴重衝擊國安。

據了解,近幾年台灣開放中國人民以各種管道來台,想來台非法淘金或另有目的中國人,不用再冒險偷渡;移民署統計,自二○○六年大規模遣返一五九五名中國偷渡犯後,每年遣返人數遞減,三年前已降為五十三人,二○一二年剩十七人,去年至十一月底止只遣返廿一人。如今以偷渡入台的案件,反而顯得「特別」。

移民署官員說,偷渡與遣返人數減少,不代表中國人來台從事不法行為的人變少,而是開放合法來台的管道增多,想非法滯留來台者可透過醫美健檢、觀光旅遊名義申請來台,甚至包裝成專業人士或以商務考察名義來台。

移民署統計,目前逾期停留的二一一名中國人士中,有六十人是以專業名義入台、商務考察三十八人、觀光旅遊六十六人、醫美健檢四十七人。

馬持續開放 非法滯留更惡化

在逾期居留、停留人數逐年成長的同時,馬政府還是持續開放限制,讓更多的中國人士頂著合法名義來台。兩岸已經簽署、但尚未在立法院審議通過的服貿協議,將大幅開放中國人士來台投資各個行業,其衍生出來的入境台灣人數必將激增,恐怕會讓中國人士非法滯台問題更加惡化。


服貿大開方便門 中國人非法滯台將惡化

自由時報 2014-3-3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中國人士來台後逾期居留及停留的情形嚴重,案件及人數還逐年成長,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指出,馬政府若是在立法院強行通過服貿協議,不僅無助於管控問題,更因為服貿協議開了大門,會讓更多的中國人士以商務活動、產業科技等名義來台,若政府無法提出更有效的管控措施,屆時難保問題會更形惡化。

長期關注服貿協議的律師賴中強批評說,馬政府在去年年底,將中國人士來台的四項法規,統整為單一法規,即「大陸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許可辦法」,並自今年一月一日生效,還取消了產業科技、商務活動原有法規中,對中國人士來台人數的上限,這種做法令他無法接受,更無法認同。

中國人士規避我就服法

賴中強指出,馬政府雖然說服貿協議不開放中國人民來台工作,但根據內政部提交立法院的公聽會書面報告,自二○○九年起至去年九月止,中國籍白領人士以「投資經營管理(負責人、主管及技術人員)」、「跨國企業內部調動」、「產業科技人士」、「商務研習受訓」、「履約服務活動」名義來台者已達三八二八五人次;此等名目,如果是外國人,依就業服務法均須向主管機關申請工作證,但在中國人士卻以「活動」、「服務」名義,規避就業服務法來台工作,未來在台人數只會不斷地往上攀升。

賴中強:建安全就業網

他認為,人民對於兩岸經貿往來與服貿協議造成的就業衝擊絕非杞人憂天,中國(大陸)籍人士來台「活動」、「服務」應適用就業服務法,並訂定外籍白領及藍領外勞總額上限(含中國籍),其數額應先與工會諮商、並經國會通過。立法院應先完成相關立法工作,建立讓人民安心的「就業安全網」,再來進行服貿協議審查。


偷渡犯趴趴走 國安大威脅

自由時報 2014-3-3

記者錢利忠/特稿

在台從事非法的中國人士,除涉一般刑事犯罪,也有執行國安、軍機情蒐任務者,近幾年出現的中國人士擅闖軍事重地案件,只是一般性案,暗中在台從事危及國安任務的情況,才最令人憂心。

二○一一年五月,花蓮空軍基地開放民眾參觀並展示武器,因基地門衛未落實身分查核,一群來自中國的「浙江高等教育台灣考察團」也跟著引導牌進入基地,四處拍照。由此顯示,軍方的安全與保密防衛機制極為鬆懈、流於形式,這對潛藏在台執行情蒐任務人士來說,形同開出寬廣大道,這些情蒐者已成為台灣「看不見的威脅」。

令人擔憂的是,除合法入台的中國人士難以掌控,為數更多的非法入境「黑數」,也長期在台趴趴走。這些至少逾千的黑數,不僅散佈潛藏在台灣各地,也始終是影響我國安與治安的「恐佈份子」。

資深情治人員認為,兩岸密切交流,我國門戶愈開愈大,特殊身分人士來台已十分容易,一旦達成階段性情蒐任務,「買張機票」就可馬上離境,如同中國祈福黨在台詐騙得手後,馬上奔往機場離境的手法一樣,我方根本不知從何阻截。


《台灣人看大陸》沒吃飽的滿足感

2014-3-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1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趙天楫/台北)

我不喜歡大陸的吃飯習慣,菜叫得太多,且必喝白酒,太烈,又常抽菸,烏煙瘴氣。還有,剛開始吃了一道,就有人起來敬酒,走到你身後,拿個酒壺,長征一圈,吃道飯老是要站起轉身,全場也是敬來敬去,感覺全亂了。

長官也不重人權,常叫:「小秋,還不給大家敬酒?快,給每個人喝一圈。」尤其是對女士,如此好像是叫宮女似的,把女人看得很矯情。

而且,對酒也挺講究,還一定要上「貴的,特供的,特貢的」,又是茅台又是汾酒,價錢嚇死人,讓我感覺像是烏龜吃大麥一樣糟蹋糧食。吃到尾,有人受不了,就抽起菸,那實在令人難受。原以為吃飯是為了好好交流談話,結果這麼一來,什麼話都沒談,嘈雜不堪,真像一桌散沙。

現在好了,習近平宣布禁奢,黨員不能再大吃大喝,有幾菜規定,我們想到了以前蔣經國要求的梅花餐,都希望能執行下去。同時也不准在餐廳抽菸,但這執行起來更難。革命,就是為了請客吃飯,不抽菸,那真會起革命的。

習近平主席沒把台灣人當同胞、內人,禁奢令只對共產黨員,不對台灣港澳同胞。這種「嚴他寬我」的政策,令我有些吃味。我們台灣來的,不在此令要求範圍,有天,有個民主團體請吃飯,菜極好,一位教授坐在我旁邊說,要不是你們來,我好久沒吃到這一頓了。還說,因為主人是民主團體,也可以不受令。

一個朋友,回來後寫了這封信給我,我展信一看,不禁笑了:

「不知道你是否記得,我們上個月去大陸,在到達北京的第一席晚餐後,導遊問大家還要不要加點茶水,你善解人意,回了一句:『能不能加菜?』」

說實話,那一餐,我也沒吃飽。但是,接待單位硬是沒有給我們加菜。這是第一次我在大陸上被接待飲食而沒有吃飽。後來,一路上我發現:餐桌上高價的白酒基本不見了,有時還根本沒有酒;而且,每餐飯的菜量大約剛好夠吃。此行是我第一次在大陸被招待飲食而沒有罪惡感。讓我深深體會到:禁奢令是玩真的。

今天看了新聞,習近平說,中共當前的內憂外患,像是1948國民黨,果然北京是下了決心了。回想那頓食不果腹的晚餐,我沒有吃飽,但是,我真的很欣慰。我一生都會記得那頓沒吃飽的滿足感!


兩會「你懂的」 大陸鄉民愛死了  心照不宣的欲言又止 官媒也瘋狂

2014-3-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8| 評論數: 0

大陸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2日回答有關前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問題時,一句「你懂的」,讓該詞竄紅、成為今年兩會首個熱詞,不僅大陸鄉民發文都要加上「你懂的」,連大陸官媒微博也都愛用,像是新華社寫到,「持續反腐,你懂的」;人民網微評則稱,「期待兩會更加開放,你懂的」。

《文匯報》3日發表〈從「你懂的」說起〉觀察文章說,網路流行詞「你懂的」,是從英語「you know」翻譯而來,乍看一頭霧水,但其實飽含「心照不宣」之意,特別是一件眾人皆知的事情,卻不宜公開議論,「你懂的」即可巧妙地抒發這種欲言又止、卻又心領神會的意境。

旋風掃 媒體跟

2日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大陸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網路平台,迅速出爐各種以「你懂的」為藍本的留言,這股「你懂的」旋風,連大陸媒體也紛紛跟進。例如,《新周刊》在微博秀出2013年5月封面照片寫道,「安全感,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問題。你懂的。」

《北京青年報》轉引新浪網製作的「官員被改變的生活」短片時則介紹,「被關進籠子的慾望,你懂的。」

漫畫家用提知名度

此外,福州市公安局微博說,「福州全警取消雙休,俺們可要配槍執勤啦!……我只能說這麼多了,你懂的。」甚有漫畫家用「你懂的」提高知名度,「看了漫畫假如覺得好請轉發,假如你第一次看到老朱的漫畫,請關注,你懂的。」

還有大陸網友無厘頭寫道,「這東西(喉糖),被記者發現於亞努科維奇更衣室內。在他解釋了該玩意兒用途後迅速被瓜分。不說了,你懂的。」更多則是與生活相關的留言,一名網友說,「同事把彩鈴(來電鈴聲)設為:對不起,您的電話已欠費,公司經理打了電話,這麼大雨,你懂的,去繳費路上,他摔了。」


俞正聲:加強與台民代民眾交流  大陸政協主席 強調要全面貫徹兩岸和平發展

2014-3-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4| 評論數: 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3日首度發表政協工作報告,提到今年政協工作部署,他強調要加強與台灣民意代表和基層民眾的交流;過去一年,北京則以宣導「兩岸一家親」理念為涉台重點。

大陸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俞正聲代表作政協工作報告。這是俞正聲上任政協主席後,首度提出工作報告,其對台方針與部署,受到兩岸各界關注。

去年宣導兩岸一家親

在今年工作部署上,俞正聲表示,要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拓展和深化與台灣有關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強與台灣民意代表和基層民眾的交流」,針對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等課題建言獻策。

提到去年涉台工作回顧,俞正聲指出,組織政協委員與台灣民意代表互訪交流,加強與台灣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友好交往,大力宣導「兩岸一家親」理念。

今年工作部署更具體

此外,以河洛文化、黃埔精神、書畫藝術等為紐帶,增進兩岸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開展推動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專題調研,促進兩岸經濟合作。

對照去年全國兩會,前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工作報告,僅提到「全面加強與台灣各界的交往、對話、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進民族認同,融洽同胞感情。」俞正聲則是在工作部署上,明確提出要強化與台灣民代和基層民眾的交流。

另外,去年賈慶林特別點出兩岸青少年群體的交流與互動,俞正聲則沒有著墨。共同之處則包括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維護台商權益、深化兩岸經貿合作等。


毛新宇訪台? 笑言以後再說  毛澤東孫子譴責昆明暴力 呼籲制定反恐法

2014-3-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97| 評論數: 0

中共前黨魁毛澤東唯一孫子毛新宇3日接受《旺報》記者採訪,被問及是否有意願訪台時,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後想了想說,「這個以後再說」,並未回絕。不過,對「爺爺」(指毛澤東)生前很重視新疆西藏區域的民族自治,這次兩會,他除譴責昆明暴力行為外,更呼籲制定反恐法。

目前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毛新宇,是毛澤東次子毛岸青之子,也是中共開國領袖唯一的嫡孫。2010年他晉升為解放軍少將,締造了幾個紀錄,是目前解放軍最年輕的少將,也是第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少將。

媒體多輪圍堵

3日大陸全國政協會議開幕,毛新宇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立即成為媒體焦點,不僅大會開幕前夕,遭到媒體多輪圍堵,會議結束,媒體還是緊圍著他採訪,從霧霾、反腐到3月1日的昆明恐怖攻擊事件,媒體都爭相訪問他的看法。不過,在《旺報》記者問及是否有意願訪台時,他先是愣了一下,靜默了幾秒後說「這個以後再說」,然後大笑,似乎對訪台感到興趣,並未拒絕。

在兩岸關係走向和解,上個月台灣負責大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到南京中山陵謁陵,外界解讀是兩岸開啟官方接觸,國共進入政治談判,如果毛新宇訪台,將是毛澤東後代第一人,在毛蔣兩人逝世多年後,也預示著國共一泯恩仇,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一項重要指標。

提環保、司法2案

只是,目前還具有解放軍敏感身分的毛新宇,訪台也勢必面臨現行兩岸法規禁令。也難怪他要大笑,說:「以後再說」。不過在外界關注霧霾問題上,毛新宇說,有關加強環境治理的提案,他已經寫了好幾屆,今年提案有2個,除關注三峽復棲環境生態保護外,還包括司法廉政建設提案,內容主要是反對司法腐敗、加強國家司法隊伍建設及司法獨立審判問題。


孫中山是台灣社會最大資產  郁慕明

2014-3-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4| 評論數: 0

台灣人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載於史冊,民國14年孫中山先生逝世,當時在北京大學的台灣學生集會哀悼,洪炎秋還代表台灣同學執筆寫下「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的輓聯。當時台灣先賢蔣渭水創辦的台灣文化協會,連續好幾年舉辦追思孫中山先生的集會,日本殖民當局為此百般打壓,禁止台灣人民追思孫先生。創建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可說是近百年來台灣社會最大的共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今天各黨競相爭逐的「總統」。

踐踏國父如刺刀穿膛

20多年來,從李登輝和司馬遼太郎大談《台灣人的悲哀》開始,一股歪風橫掃學界、校園,一些學者昧著良心吹捧媚日仇中的論調,淪為皇民化的台獨分子的打手,將教科書「去中國化」進而「皇民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醜化中華民國。現在這些「皇民化」的台獨分子竟和日本殖民者一樣要否定中山先生,否定中華民國,台灣人民不能接受,所有認同中華民國的朋友,絕不能再繼續沉默。

台灣人民時常引以自豪的,便是我們的民主制度。然而,今天台灣的民主,卻「自由」到縱容台獨分子違法亂紀,5年多來霸占立法院門口,其他團體及用路人通通無法使用。他們在那裡天天高唱推翻中華民國,日前更進軍台南,化言論為行動,在眾目睽睽下拉倒國父銅像,甚至用腳踩在國父的頭部,趾高氣昂的神情,和當年侵華日軍拆掉國父銅像時的邪惡臉孔一模一樣。

他們抹殺台灣人民對國父的尊崇,否定中國軍民用血肉換來的台灣光復,抹滅仁人志士無私奉獻才造就的繁榮安定,令忠烈英魂不能安息。他們踐踏國父,就像日軍的刺刀刺穿我們同胞的胸膛,這種悲痛與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

台灣光復就要70年了,這些皇民化的極端台獨分子仍處處興風作浪,妄想充當軍國主義鷹犬,綁架廣大台灣同胞。他們打著台灣人民旗號,摧毀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尊敬的孫中山先生,形同向中華民族宣戰,企圖引進國際勢力支持,阻礙兩岸和平發展。大多數善良國人,對這些人的猖狂行徑感到憤怒,但又畏懼不敢出聲,而負責維持秩序的政府,卻還默許退讓,讓民眾只能忍氣吞聲。這不是民主法治社會正常現象。

中華民國是談判籌碼

兩岸之間和平發展是政府當前明確的政策,雖然台獨分子不表認同,但這是台灣為求生存發展必須走的一條路,站在兩岸同文同種,原本「一家親」立場,也是天經地義的道路。更何況依現行憲法,統一還是憲政大綱,《中華民國憲法》的主權仍及於全中國。在兩岸逐漸邁向深水區,要跨向政治協商階段,最近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先後在大陸提出「中華民國」,就是要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而且中華民國在台灣建設發展的基礎是中國最大的資產,當然也是兩岸能夠坐下來對等、尊嚴協商的基礎。

但是在這個階段卻有人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惡意拉倒踩踏,不認同中華民國,重現日本皇民的思維,實在匪夷所思。其目的無非是意圖破壞兩岸和平的果實,不樂見兩岸逐步往和平統一的大道前行。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正是中華民國建國、治國有成的張本,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中華民國,台灣還有什麼可以作為和大陸協商談判的籌碼?今天面對台獨分子踩踏孫中山先生銅像的行徑,我們豈能無動於衷?

(作者為新黨主席)


民進黨變了

2014-3-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5| 評論數: 0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下月中旬來台訪問,將走訪新北、台中、高雄。一般預期民進黨會像往常一樣,發動群眾「如影隨形」抗議,不過民進黨發言人說,黨中央不會發動群眾抗議,還希望張志軍到台北來看看,全面了解台灣。相對於過去逢中必反的態度,這次民進黨是改變了。如果民進黨也能全面了解大陸,民共交流就不會有那麼多障礙了。

爭取民心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梁國揚表示,做了這麼多年的對台工作,感受最深的且最重要的,就在爭取台灣民心。溫家寶當年曾說,如果能夠來,爬也要爬到台灣;習近平也表示尊重台灣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大陸領導人的對台工作,都著眼於爭取民心。兩岸的競爭最重要的就是爭取民心。大陸能做的,台灣為什麼不能?爭取大陸民眾對台灣的支持,民眾已經展現軟實力了,政府呢?


通過服貿 打造台版星展銀行

2014-3-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沃牆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最近喊出金融業前進海外,打造「台版星展銀行」口號。但台灣金融業要走出去的利基在哪?「吸金」的業務內容跟國內目前消金主體是否應做區隔?《服貿協議》至今未過,是否成為金融業打亞洲盃的絆腳石?

台灣的金融業歷經金融自由化、開放新銀行設立,金控成立以及歷經二次金改,兩岸金融業務的開放等多次的變革及轉型。但今日金融業發展已近飽和,因而面臨了不少困境。就銀行業而言,台灣銀行規模小、同質性高、家數過多,又出現過度競爭,國際化程度低,僅能做零售業務,發展空間受限。透過整併而發展成為亞洲的區域性銀行,則不失為一種良策。

坦然言,要催生「台版星展銀行」的最快途徑就是合併。不整併,僅能打縣市盃,唯有透過整併才能去打亞洲盃;但以台灣目前的銀行規模,比較侷限於國內經營,若欲透過合併成為區域銀行,有哪些特色、業務上的轉變必須要注意或加強,才不會為了「整併而整併」?

事實上,台灣金融業經歷多次轉型,也累積許多成功經驗及豐富的消金及銀行管理實務,還有培養出不少地區性的金融專業人才;但未來合併後要發揮綜效,經營權與所有權必須分開才有可能實現,否則容易受政府政策干擾而受限,新加坡星展銀行就是一家很好的典範。在業務上應逐步朝向批發銀行發展,開發國際的大企業,大的事業單位客互,才能立足亞洲。

另一方面,因各國金融政策不一,不管是透過參股、分行或子行模式,皆應因地制宜。台灣在兩岸清算機制建立後,兩岸之間的貿易額及投資額相當大,人員交流也相當密切,加上國銀的人民幣存款已超過2000億,足以當境外人民幣相當重要的資金池,對爭取繼香港後,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有相當優勢。此外,金融業要走出去,國際化人才的培育與招募更是重要,包括:國際化的視野,優異的語言能力,對國際金融情勢有分析及研判能力等基本條件。

論者謂,從「區域經濟」角度,台灣在還沒加入TPP、RCEP之前,金融業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會有哪些機會跟挑戰?不諱言,金融服務業一定要走出去才有機會,才能提升國際競爭力,創造商機。一方面,走出海外,對台灣金融業固然是好事,但未來「台版星展銀行」,會有哪些衝擊和影響?首先是遭遇同文同種的大陸國有銀行競爭,台灣規模太小,又對大陸企業了解不夠,大陸徵信取得不易,同時面臨大陸銀行強大的資金、規模及通路及業務上的優勢競爭。其次是TPP及RCEP都是標準相當高的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金融更要大幅開放,以台灣目前的開放程度的確有一段長路要走。

筆者以為,目前最可行的做法就是發展兩岸金融業務及合作,也就是在ECFA的架構下,加強後續的相關談判,擴大人民幣業務經營的範疇,讓《服貿協議》趕快通過,才能掌握台商企業金融業務,消金市場及財富管理;同時也要積極打造「台版星展銀行」,再不做,將逐漸喪失利基。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日本侵略史不容教科書美化

2014-3-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武之璋

最近為教科書問題爭論不休,再加上連續推出幾部以日據時代為故事背景的新片,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評價爭論再起。

綠營美化日據時代建設的理由,可約略歸納如下:1.戰略性美化日本統治,凸顯國民黨統治的無能。2.「日治」、「日領」等辭彙比較中性,比較沒有爭議。3.凡是對台灣建設有貢獻的人,我們都應該感激。4.從其父祖輩開始,即自以為是日本人,日本戰敗,台灣歸還中國,其內心深處迄今不願接受。5.台灣脫離中國400年之久,歷經荷蘭人、日本人統治,已經發展出獨立的海洋文化,有別於封建、落後的大陸文化,因而延伸出台灣文化優於中國文化、台灣人是新興民族、台灣人比中國人優秀等結論,並根據上述結論,要去中國化、要本土化。

基於以上理由,還延伸出一種說法:日本人被趕走了,國民黨來了。這段歷史叫「狗去豬來」,日本人凶殘似狗,外省人愚蠢如豬,所以有此一說。歌頌日本建設來凸顯國民黨的無能,以及「狗去豬來」的說詞,已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攻自破。日本占領台灣51年,台灣人一直是被統治、被壓榨者,文職做不到科長,武職做不到校級;國民黨統治台灣50年,台灣人有兩位總統。

日本人統治台灣,大學僅有台北帝大1所,而學生95%是日本人,本省人不能讀政治、法律;國民黨統治台灣,不但推行義務教育,而且遍設大學,同時亦建立中研院及國科會等高級學術研究機構。日本人統治台灣,台灣人國民所得不到100塊美金;國民黨統治台灣,國民所得已經1萬多美金。假如「狗去豬來」,請問世界上有那麼多善良而能幹的豬嗎?我們豈能忘記日本人據台,殘殺了十幾萬抗日志士?兒玉總督時代,武裝反抗運動基本已經停止,但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根據《匪徒禁制令》,6年之間屠殺了1萬1900多名台灣人。

事實上,日本人心目中的台灣人,比動物還不如。日本人做了一份600多萬字的<台灣人舊習慣調查報告>,後藤新平根據此調查,歸納出台灣人有3個性格特色:「貪財、好名、怕死」,並根據台人特性,擬訂「生物原則」治台,一方面誘以小利,豢養皇民化分子;一方面縱容台灣人納妾、纏小腳、吸鴉片等壞習慣,同時用殘酷殺戮,對付抗日分子。

日本統治的真相如此,我們回顧這段歷史,自哀尚且不及;譴責侵略者尚且不及,教科書豈能美化日本統治?日本侵略中國,強占台灣,是赤裸裸的犯罪行為,陳述犯罪行為何要中性?至於歌頌日人建設,簡直是精神錯亂。帝國主義者建設殖民地,哪一個不是為了壓榨被殖民者的物質及勞力,何況台灣的建設根本不如新加坡、馬來亞、印度、香港與南非等。但是,沒有一個被殖民者的人民,會懷念欺壓過他們的侵略者,只有台灣。

不少老一輩的台灣人生在日據時代,長在日據時代,他們懷舊,腦海中殘存皇民化餘毒,我們可以理解。但是,許多所謂的「學者」,也曲解歷史,違反起碼的不可強欺弱、霸凌寡的文明標準,美化日本侵略,踐踏台人尊嚴,這不是奴性,是什麼?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兩岸校園超連結》我們是一家人 台生獲善心捐款

2014-3-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0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北京大學常孟辰/北京報導】

北京台生羅代柔由於父親罹患急病,承擔高額醫藥費,透過北京台灣留學生交流發展協會(台生會)和北京台灣企業協會的各方奔走後,得到各方捐助,三月一日,北京台協舉行公開捐款儀式,台生會成員也到場轉達羅代柔向各方的謝意。

「最近很多人聯繫我表達關心,讓我感覺很溫暖!」在捐款儀式現場,台生會執行長葉晏其代表羅代柔朗讀感謝文,由於醫院家護病房每日家屬探病時間只有下午,因此她必須待在醫院守候父親。

2005年,羅代柔父母離異,隔年她隨父親來到北京創業。多年打拚,到去年農曆年前,羅父終於積勞成疾,在今年初二病倒,如今在北醫三院進行治療。

龐大的醫療費用,使得今年在中國傳媒大學就讀四年級的羅代柔喘不過氣,在朋友的引薦下,北京台協和台生會聯合其他慈善組織發起捐款活動,其中台生會更透過移動社交平台「微信」建立平台廣為宣傳。

「從父親發病到今天我哭了很多次,因為壓力、因為擔心,最近卻是因為感動。」羅代柔在感謝文中表示,是那些幫助她的人,雖然不認識,卻讓她覺得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當初知道羅同學的狀況時,我想我們身為學生,能做的有限。」葉晏其表示:「但台生會就是以關懷台生為目的,我想很多別人找不到的人和資源,我們找的到!」

通過微信平台及台生會各方成員的奔走相告,羅代柔的事情受到北京台生群體的廣大注目,台青協新媒體部長張書亞表示:「我們為羅同學設的平台公布不到四十八小時,已經超過兩萬人次點閱。」

在捐款儀式會場掛起大幅寫著「我們是一家人」的看板,到場民眾紛紛在上面簽名以表達祝福。北京台協副理事長杜旺龍表達,於二月二十七日得知羅代柔的事情後,直到三月一日捐款儀式當天中午,北京台協已經收到121筆捐款,共約27萬7千人民幣,另外羅代柔本人則收到112筆共約7萬8千元的捐款,也有善心人士直接至北京三院捐款約1萬元。

葉晏其表示,未來若任何需要,台生會都會樂於提供協助,感謝所有人的支持,也希望各界多關注台生及家屬在北京的醫療資源。


無須恐懼中國大陸影響力

2014-3-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 評論數: 0

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常常強調中國因素滲透台灣,將導致台灣漸漸被吞噬,他們意圖透過「中國威脅論」恐嚇人民。在這套說辭的邏輯下,前進大陸經商賺錢,就有了原罪,因為他們的錢是從大陸賺的,大陸就可以對這些企業施加影響力,並通過他們來對台灣施壓,與此同時,支持、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人物,因為他們的行為讓中共滿意,自然就會得到後者的犒賞,他們的一言一行就都被歸類為替大陸統戰。

這套說辭,或者這種邏輯,從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美日歐諸國早就存在而且仍舊存在,時不時就會有新一波的中國威脅論出現,當然,每一波中國威脅論風潮過後,還會伴隨新一波的中國崩潰論。但截至目前,中國既沒有把哪個國家威脅到崩潰,也沒有讓自己崩潰。但是,中國大陸的日趨強大卻是有目共睹,對國際政治、經濟的運作,日益展現影響力。

也不過十幾年前,美國的報紙或者政治新聞,其實鮮少看到有關中國的內容,但如今,打開各大主流媒體網站,總會看到大量大陸的新聞,並且還會配有許多深度的分析評論,至於學術界,中國研究更已經成為顯學。

美國政界和社會各界雖然重視中國大陸,但從來沒有懼怕,更沒有因此封閉自己,杜絕跟中國大陸的接觸,美國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不斷加強其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關係,盡可能地抓住中國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商機。縱使中美總是衝突不斷,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美關係不斷改善的趨勢。

這當然不是在對大陸歌功頌德,而是提醒人們,中國大陸已日趨強大,影響力日漸增強,不會因為刻意視而不見就自動消失。對任何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所能選擇的只有面對,並想方設法因應,沒有其他道路。

具體到台灣來說,兩岸貿易常年增長,台灣赴大陸投資的趨勢也仍然繼續,兩岸的經貿連結只會日趨緊密,這是任何政治勢力都無法阻擋的。想當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陳水扁起初是「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後來很快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但最終都阻擋不了台商赴大陸的滾滾洪流。其原因無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政府的阻撓只能徒增企業的成本,資本趨利的衝動仍然會設法衝破一切障礙。

民進黨最近檢討8年執政成果,號稱他們也曾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成就恰恰是反映了他們的管控政策在面對經濟發展大勢時的蒼白無力。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阻礙兩岸經貿發展的政策失敗了,更意味著他們的整個立論基礎根本站不住腳。

如今,號稱在檢討中國政策的民進黨,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急於向外界展示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問題,另一方面卻又在扭扭捏捏地羅列出一堆理由,證明中國大陸日趨增大的影響力將會破壞台灣的安定與安全,而自己提出的因應對策,無非是將中國視為外國,並加大管控力度。

但問題恰恰是,過去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者其他一系列的兩岸法規,都是以防堵中國大陸為出發點,大陸人或者大陸投資者不僅得不到國民待遇,也得不到其他國家可以得到的平等對待。但資本的趨利衝動並沒有因此改變,中國大陸的吸引力更不會因此就消失,其結果自然是迫使大家想方設法尋找規避措施。

政府這種自討苦吃的政策思路,其實既實現不了防堵大陸的目的,也保護不了台灣的本土產業,其唯一的實際意義,就是堵住反對黨的嘴。而反對黨也可以從這些防堵措施中,滿足其意識形態鬥爭的需要。雙方各取所需,看起來也達到了一種平衡。

只是,大家都著力於表面文章的時候,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在下降,大陸可以提供給台灣的商機也漸漸流失,兩岸的實力失衡局面無疑將更形加劇。面對這種發展態勢,反對黨可以繼續加大批判力度,而且大陸的影響力還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只是,美國人應對中國的理性態度,沒有出現在台灣;反而是意識形態的對抗,取代了冷靜面對乃至因勢利導。


《兩岸校園超連結》駐京台生互助交流 微信平台正夯

2014-3-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5| 評論數: 0 |原作者: /【北京大學常孟辰/北京報導】

由北京台灣學生會創立的「TWSU-駐京台生互助交流」(以下簡稱TWSU)以提供在北京念書的台灣學生即時的生活幫助、同時舉辦台生之間的交流活動為目的,透過社交APP「微信好友圈」的轉載,從去年11月推出至今,已經有許多貼文受到了上千次的轉發。

「台生推薦!吃喝玩樂第二彈!」點進TWSU的微信好友圈連結,一排醒目的斗大標題立馬映入眼簾,這是這個月中平台最新推出的北京美食餐廳推薦,鑒於許多台灣學生到了北京念書後,都會不適應當地的飲食,因此這篇文章一登出馬上受到熱烈轉載。

「在北京大口大口的吃著羔羊肉在台灣非常少見,之前倒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該篇文章的「小編」評論如此寫道,文章中每推薦一家餐廳,都會介紹其招牌料理,搭配上小編的評語,並和台灣類似的餐廳或料理互相比較。

除了美食餐廳的推薦外,TWSU也會發表由台生會所舉辦的各項主要活動,諸如「跨年靚照大比拚」,以及介紹台灣人過年必吃的開運年菜等等。

同時,也會介紹許多台灣的風土民情,例如文章「冬至將至,台灣人怎麼過?」中比較了台灣與北京在慶祝冬至的各種習俗。而在學期末返鄉人潮湧現前,TWSU也貼文傳達返台機票加訂相關信息。

「讀書讀累的時候,看到別人推薦的這些美食就會能量大增!」TWSU的關注者之一,就讀於首都經貿大學的台生洪佩旋說:「而且是透過台生推薦,大家口味比較近,就比較不會『踩到地雷』,吃到不合胃口的菜!」

除了台灣學生之外,許多大陸本地學生也是TWSU的關注群體。「我覺得這個平台特別好,」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來自哈爾濱的韓崇陽也關注了這個平台:「我特別喜歡看這個平台上轉貼的文章,讓我了解了很多台灣的事情!」

「我覺得我們做的還不錯!」台生會負責人,TWSU創始人之一,現就讀中國傳媒大學四年級的張書亞表示:「我們創立這個平台,最希望能提供所有關注我們的台生及時的生活幫助。」他很自豪地表示,平台的貼文轉發量時常高達上千人,以他們這種目標群體比較小眾的平台來說,是相當好的表現。


習近平今天上午與歐巴馬通電話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即時報導】2014.03.10 10:52 am

大陸央視報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午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通電話,表示他期待不久後和歐巴馬會晤,歡迎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訪問中國大陸。歐巴馬就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表示慰問,並對雲南昆明暴恐案遇難者表示哀悼。


共軍攻台 蔡得勝:不一定守得住一個月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即時報導】2014.03.10 12:24 pm

國防部長嚴明上周在立法院表示,若中共解放軍攻台,國軍可守一個月。國安局長蔡得勝今天說,若以現代戰爭模式來看,我們不一定守得住,因為還要看民眾是否有抗敵意識。若大家都離開,那就很難守住一個月。


蔡得勝說兩岸服貿協議對台風險不大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即時報導】2014.03.10 11:30 am

國安局長蔡得勝今天在立法院表示,國安局已針對服貿協議進行風險評估,並於上周以密件將評估報告送至立法院。政府各單位都有做好風險管理,外界擔心的風險應該不是很大。

蔡得勝說,兩岸的任何交流擴大都會產生風險,中國大陸確實也會利用這些擴大的交流進行滲透,或其他對我國安有風險的作為。國安局上月已召集相關單位研議,政府各單位也都動起來,針對可能的風險做好管控作為。

蔡得勝表示,針對風險管理,國安局也希望立法院能提供一些政策工具,讓國安局可藉此做好防堵工作。


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兩岸最需坦誠交流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專訪】2014.03.10 02:34 am

大陸「全國台聯會」會長、十二屆全國人大台灣團團長汪毅夫昨天指出,坦誠交流是目前兩岸關係最需加強的部分。他說,只要雙方以誠意互動,就能增加相互理解,推動兩岸關係往前發展。

作為學者型官員,汪毅夫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式,與其他官員不同。他是大陸正部級官員在台灣短期講學的第一人,去年曾經來台,在成功大學講學半個月,創下兩岸交流史上的特殊紀錄,也透過講課互動,深入了解台灣年輕人的想法。

在台講學,讓汪毅夫留下美好的回憶,他表示,「就我一個人,沒帶秘書,台南成功大學附近的小吃都吃遍了。」今年汪毅夫也有機會再來台灣短期講學,他很期待。

台聯會 將加強台商接觸

談到大陸「台聯會」今年的工作,汪毅夫說,以往「台聯會」側重於兩岸青年學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反而對大陸台商了解接觸較少,今年將加強這部分工作。

除了每年都舉辦的青年交流活動,今年是金門建縣一百周年,作為閩南文化精華的聚集地,金門對兩岸具有重要意義,台聯會將參與共慶。

另外,今年九月將在江蘇舉行第三屆「台胞社團論壇」,作為海內外台胞社團參與的盛事,已邀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

大陸「台聯會」是與台灣綠營人士接觸最久、來往最多的涉台組織,前副總統呂秀蓮訪問大陸之行,就是台聯會出面邀請和接待。

汪毅夫表示,一九九一年以前,「台聯會」確實與綠營人士有一些交往;但一九九一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失道者寡助」,雙方來往就減少。

不過,汪毅夫表示,「來者是客」,只要是台灣民眾,不管是藍或綠,到大陸訪問,需要台聯會接待,一定會熱情歡迎。

被問及是否會邀請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訪問大陸,汪毅夫表示,目前沒有這個計畫。不過,若蔡英文到大陸來訪問,「台聯會」很願意接待她。

談及當前兩岸關係最應加強的部分,汪毅夫表示,他認為加強交流,尤其是坦誠交流與溝通最重要。他表示,從很多跡象表明,台灣民眾對大陸不太了解。

「台灣對大陸了解還不夠」

他以自身經歷說,當年他從福建省副省長調往北京時,台灣媒體曾寫他是「黯然下台」,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根據大陸有關規定,官員在一個職務做滿兩任就要離任,他調往北京,是升至正部級待遇。這一經歷,讓他覺得台灣媒體和民眾對大陸的了解還不夠。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仍是需要努力的重要工作。

對於當前兩岸最夯的議題「馬習會」,汪毅夫說,他對兩岸領導人會面,非常期待,相信兩岸中國人也是一樣的想法。他指出,現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佳時機,中國人不應再被欺負,過去歷史不應再重複。他表示,希望「小馬哥」能在推進兩岸關係發展上「更有所作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