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克里米亞到底歸誰?】成吉思汗後裔曾與俄國幾百年拉鋸戰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頓涅茨克民眾集會支持克里米亞公投 。

進入2014年2月之後,烏克蘭局勢急轉直下。2月24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下令廢除給予俄語地方官方語言地位的法案,隨即引發俄羅斯族聚居區的激烈反彈,其中尤以最南部的克里米亞為最,親俄居民遊行要求脫離烏克蘭,並升起俄羅斯國旗,高喊“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與此同時,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也在示威,高喊“克里米亞不是俄羅斯的!”俄羅斯擺出一副“軍事干預”的架勢,火藥味在半島彌漫。究竟誰才是克里米亞的主人?

成吉思汗的後裔

歷史悠久的克里米亞半島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就開始孕育人類文明。但那些早期民族的名字早已湮沒在歷史之中,今天克里米亞居民的歷史,還要從蒙古西征說起。

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建立了欽察汗國 (金帳汗國)。在13世紀末葉到14世紀初期,在克里米亞半島上形成了一個對金帳汗國處於藩屬關係的特殊的總督管轄區,總督由金帳汗國指派,享有相當大的權力,比如鑄造錢幣,同鄰邦締結和約並交戰等。

拔都(約1200-1255年),欽察汗國的創建者,成吉思汗長子術赤之嫡次子

跟隨拔都西征的蒙古軍隊僅僅4000戶,汗國的主體是當地屬於突厥語族的欽察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戰勝了他們種族與天性的稟賦,蒙古征服者迅速突厥化了,到14世紀時,和當地欽察人已經融合成了一個民族,即韃靼人,成為當時克里米亞半島的主要居民。克里米亞半島的港口成了運往金帳汗國貨物的卸載之所和從蒙古到西方的商隊大道的終點。隨後,熱衷商業的熱那亞人接踵而來,控制了克里米亞的沿海地帶。

1430年,隨著金帳汗國的衰落,拔都弟弟禿花-帖木兒的一位後裔哈吉•格萊來到克里米亞,在當地韃靼人的擁戴下建立了獨立國家,疆域為克裡木半島和黑海北岸草原,這就是持續300多年的克里米亞汗國(1430-1783年)。

哈吉•格萊1466年去世後,汗國一度陷入混亂。此時恰逢處於鼎盛時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地中海世界的擴張浪潮,年輕的汗國看似大難臨頭。幸運的是,由於信仰相同(伊斯蘭教)、族源相近(同屬突厥語族),1475年,奧斯曼帝國最後允許克里米亞汗國作為自己的藩屬而繼續存在,並保留了幾乎全部權力,除了宗教和司法官員的任命權歸奧斯曼素丹之外。商業據點卡法隨後成為克里米亞汗國最重要的奴隸市場,把奴隸從這裡運輸到君士坦丁堡販賣成為汗國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每年,韃靼人都湧出在克里米亞的要塞,穿過4英里寬的彼列科普地峽,沿著三條主要的小道行進,去搜尋強壯的男子、婦女和孩子。如此獵取奴隸的遠征在1571年達到了頂峰。這一年,克里米亞汗德夫列特一世集結4萬精兵北上,措手不及的俄軍僅有6000人迎戰。戰勝的韃靼人直抵俄羅斯腹地,甚至攻入了首都莫斯科。不可一世的首位沙皇伊凡四世(雷帝)在亂軍之中倉皇出逃,差點淪為韃靼人的俘虜。德夫列特一世因這次毀滅莫斯科的輝煌戰果被稱作“塔赫特•阿裡甘”,意為“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為克里米亞汗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整個俄國在這次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韃靼人在撤兵時還擄走了13萬奴隸。韃靼騎兵的馬背上備有筐,用來裝綁架來的小孩。韃靼騎兵隨身攜帶長皮條,用來拖拉男俘虜跟他們一起行進。

波斯風格的彩繪,描繪奧斯曼帝國在1566 年的西蓋特瓦爾戰役,克里米亞韃靼人是騎兵先鋒

但這成為汗國武功的絕唱,第二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還要龐大得多的軍隊,發兵攻打俄羅斯。這一次汗國軍隊中有7000名奧斯曼帝國炮兵助陣,總兵員數量達到了12萬人。這支大軍在莫斯科西南的莫洛季高地中伏,遭到重創,在混戰中率領前鋒部隊的汗國王子陣亡,德夫列特一世在為數不多的親兵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回汗國。

此後的二百年間,俄國的國勢日盛,攻守逐漸易勢。克里米亞汗國對北方的遠征日漸減少,最後變得自顧不暇,只能依賴奧斯曼帝國的保護而苟延殘喘。終於在1783年,7萬俄軍開入克里米亞,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宣佈,“作為永遠消除擾亂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締結的永久和平的不愉快的根源的一種手段,朕已決定,將克里米亞半島⋯⋯置於我們的管轄之下”,正式吞併了韃靼人的汗國。克里米亞迎來了新的主人:俄羅斯人。至於汗國的末代汗,作為歐洲最後的成吉思汗後裔,他被流放到土耳其,並在法國大革命前夕死去。

(郭曄旻/文)


蘇聯佔領後如何佈局克里米亞?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英雄城”與大放逐

在沙皇統治下,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繼續向南擴張的基地,俄國人在塞瓦斯托波爾建起軍港,港口的拱門上寫著“去君士坦丁堡之門”。從18世紀末期開始,大批俄羅斯族湧入克里米亞定居,改變了半島的人口構成。在1897年帝國政府的人口普查中,韃靼人占克里米亞人口的比例已經不足三分之一。直到十月革命之後,韃靼人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期”。1921年10月18日,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成立,韃靼人在共和國處於政治上的優越地位,雖然他們在人口中只占25%,共和國首腦由韃靼人出任。韃靼語和俄語並列為當地使用的語言。

好景不長。蘇聯1927年年底反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清洗運動、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的集體化運動中與1936-1938年的大清洗接踵而至。所有革命前的韃靼知識份子全都消失了,大部分伊斯蘭教的阿訇被處決或流放。克里米亞汗國的歷史也被蘇聯官方認定為“克里米亞歷史上的黑暗時期”。

年輕的俄羅斯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裡琴科是克裡米半島亞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的象徵,到戰爭結束時確認她擊斃了309名德軍,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女狙擊手

二戰爆發後,作為蘇聯黑海艦隊的基地,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成為德軍進攻的目標。1941年10月30日,德軍與守衛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交火,就此開始了長達250天的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

蘇聯紅軍依託城內的要塞炮臺,令進犯的德軍無計可施。這些炮臺都是擁有305毫米口徑的巨炮,外層防護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裝甲板包裹。炮臺下方有三層永備工事,每層的混凝土頂蓋都厚達3-4米。而要塞的彈藥則被存放在城市南部的“庫拉貝”地下彈藥庫,可謂萬無一失。

在兩次進攻無功而返之後,德軍傾其全力在1942年6月發動了第三次進攻。德軍甚至投入了口徑達800毫米的“朵拉”大炮。“朵拉”的體型是如此巨大,以至於直接操作的士兵就有1400人,加上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出動一次,需要浩浩蕩蕩的4000人。它曾是為了摧毀馬其諾防線而設計的,而直到圍攻塞瓦斯托波爾時才找到用武之地,這是最強火炮與最堅固堡壘之間的生死角逐。6月7日淩晨,“朵拉”大炮以每20分鐘一發的速度,緩慢而可怕地將7噸的炮彈射向目標,整個塞瓦斯托波爾幾乎被掀了起來,每一寸土地都在顫抖和燃燒。戰役期間,“朵拉”向塞瓦斯托波爾發射了43發炮彈,其中一發裝有延時引信的炮彈鑽入深藏地下30米的“庫拉貝”彈藥庫,被引燃的炮彈如山崩地裂震撼了整個要塞,蘑菇雲沖天而起。

儘管如此,在整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戰鬥中,紅軍為保衛每條街道、每棟房屋都進行了浴血苦戰,最後在守衛者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德軍於7月4日攻克了這座城市。整個戰役德軍及羅馬尼亞僕從軍付出近5萬人傷亡的代價。兩年之後,展開戰略大反攻的蘇軍捲土重來,在1944年著名的“十次打擊”中,勢不可當的蘇聯紅軍在4月15日進抵塞瓦斯托波爾,到5月9日晚19時,全市已經獲得解放。當年德軍以屍體鋪路、鮮血開道,耗時250天才拿下的要塞,紅軍僅用了二十多天就收復了,塞瓦斯托波爾也在戰後被授予“英雄城”稱號。

在蘇德戰爭期間,作為一個群體的韃靼人出現了分化。許多人參加了蘇聯紅軍,蘇聯報紙常常報導有關他們的英雄事蹟,有十幾個人得到最光榮的表彰,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但也有一些韃靼人囿於與俄羅斯人的歷史恩怨,投入了德國法西斯的懷抱。曼施坦因回憶道:“韃靼人一下子就站在了我們這一邊,他們從我們身上看到了希望,我們成了他們擺脫布爾什維克枷鎖的解放者。一個韃靼人組成的慰問團來看我,帶來了很多水果,還帶來了一件手工織物,希望把它敬獻給韃靼人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先生。”

這些人的行為給整個韃靼民族帶來了災難。韃靼人被重行安置在蘇聯其他地區。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被宣佈取消。蘇軍解放克里米亞半島後,凡是曾經通敵的韃靼人立刻被處決。5月18日淩晨,即德軍全部撤出克里米亞後的第六天,所有餘下來的韃靼人都被從床上叫醒,迎接即將到來的悲慘命運。

留給他們收拾行裝的時間只有15分鐘,然後,238000名克里米亞韃靼人(甚至包括紅軍裡的韃靼族官兵,他們被剝奪軍銜和榮譽稱號)在軍警押送下被推到沒有糧食、也沒有水的貨車上(克里米亞人把它稱為“車內火葬場”)。他們去的地方,是離開家鄉有二千英里之遙的中亞烏茲別克。根據特別移民法,不許他們移居別處,待遇與農奴相似,違者處以25年以內的徒刑。由於流放時一路沒有任何生活和醫療的照顧,到達後又受到當地居民有組織的敵視,擁擠在營房或地窖裡,饑餓和疾病襲擊他們。克里米亞韃靼人聲稱,他們中大約半數(11萬人)在被流放後的18個月內先後死去了。蘇聯官方否認這一說法,認為“只”死了3.3萬人,約占到達人數的22%。

為了填補驅逐韃靼人後留下的真空,蘇聯政府有組織地從羅斯托夫、庫爾斯克等地遷來了大批俄羅斯族和烏克蘭族居民,並向他們慷慨地提供了住宅和生產工具(被流放者留在克里米亞的財產)。一切帶有韃靼人民族痕跡的東西都被銷毀,神學院、清真寺、甚至墳墓也掘了。一切有韃靼文字的印刷品全都燒掉,包括列寧主義的書籍在內。原來的韃靼地名都改用了俄語名字。

(郭曄旻/文)


被欺騙的移民:克里米亞的俄羅斯人為何最憤怒?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1954年2月19日,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以紀念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為理由,將克里米亞作為“友誼的象徵”,由俄羅斯劃給烏克蘭。日後,赫魯雪夫的女婿阿朱別依曾經回憶了赫魯雪夫這一“離奇”決斷的緣由。

還是在1953年9月蘇共中央全會當選蘇共第一書記後,按照蘇聯歷代領導人的老習慣,赫魯雪夫飛往溫暖的克里米亞度假。一天,心血來潮的赫魯雪夫突然離開了他的住所——豪華的沙皇時代沃龍佐夫伯爵的行宮,前往半島腹地視察。可是當地的破敗景象令他心情不佳,他甚至憤怒地指責州委書記“你們簡直連豬圈和禽類加工廠的氣味都分不清,還怎麼領導這個地區”。赫魯雪夫一行在路上遭遇來自俄羅斯北方和伏爾加河流域移民的圍堵,“這裡不能種土豆、不能種白菜、到處是臭蟲,為什麼讓我們到這裡來,這是欺騙”,感到難堪的赫魯雪夫突然決定前往基輔過夜,在那裡,烏克蘭領導人周到而殷勤的接待令赫魯雪夫大為滿意,他告訴烏克蘭共和國領導人,“(克里米亞)需要的是南方人,需要會種菜園、會種玉米的人,而不是種土豆的人”。就是這一天,經濟因素令赫魯雪夫做出了將克里米亞轉歸烏克蘭的決定。

到了1967年,蘇聯政府終於下令為韃靼人平反,恢復他們的憲法權利。

奇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流放的民族,除克里米亞韃靼人之外,還有卡爾梅克人、車臣-印古什人、卡拉恰伊人和巴爾卡爾人等。這些小民族不但得到了平反,而且在1957年恢復了原有的自治地方,但是對克里米亞韃靼人卻沒有這樣做。克里姆林宮所說的公開理由,是韃靼人已經幸福地定居在烏茲別克,根本不需要返回到克里米亞去。但真實的理由可能是克里米亞處於戰略要地,莫斯科仍對韃靼人懷有不能明言的戒心。

平反法令頒佈後不到一星期,韃靼人就發現他們還是回不了克里米亞家鄉去安家落戶。一方面,克里米亞當局並不歡迎韃靼人回歸,警告居民不得租借或售賣房屋給韃靼人,違者受罰。所以到1967年12月為止,在大約有6000名回鄉的韃靼人中,只有三個單身漢和兩個家庭取得居住許可證;其餘的人不是被攆走,就是因路費用盡不得不離去。另一方面,放逐地的烏茲別克當局也發動韃靼人寫信表示不願回鄉,還要他們說回鄉運動是少數民族主義者和反蘇分子煽動起來的。儘管烏當局在知識份子中進行威脅,簽發這種信件的一共只有262人,而其中很多後來否認是出於自願的。

朵拉的巨型炮彈大得驚人,光是圖中的榴彈丸重4.81 噸



1991年底,蘇聯大廈轟然崩潰。生活在克里米亞半島的俄羅斯人發現自己一夜之間成了“外國人”,憤懣不言而喻。當時,在克里米亞人口中,俄羅斯族比例高達70%,他們大部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遷居克里米亞的。克里米亞的“俄國”味兒在整個烏克蘭是最濃厚的,這裡是烏克蘭國內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的唯一地區,絕大部分居民說俄語、聽俄語廣播,看俄羅斯的電視節目;克里米亞發行的俄文報刊、雜誌比烏克蘭文多20倍。

新生的俄羅斯聯邦也和克里米亞半島的俄羅斯族一樣並不甘心將克里米亞半島拱手讓人。1992年5月,俄議會通過決議,認為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關於把克里米亞轉交給烏克蘭的決議無效,要求舉行有俄、烏、克三方代表參加的談判,並鼓勵克里米亞的俄羅斯人自由表達意願。

隨著克里米亞歸屬問題一起浮出水面的還有原蘇聯黑海艦隊(基地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所有權問題。俄羅斯已將這支當時擁有大型水面艦艇65艘的強大艦隊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更何況大部分黑海艦隊的軍艦早就掛起了俄國海軍的聖安德列旗。而烏克蘭對於駐紮在自己領土上的這支艦隊同樣覬覦已久,其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在蘇聯剛剛解體的1991年12月28日就揚言,烏克蘭應該成為海上強國,黑海艦隊應該屬於烏克蘭。俄羅斯立馬反唇相譏,聲稱黑海艦隊屬於獨聯體戰略力量,應該歸屬獨聯體武裝力量司令部(也就是俄羅斯自己)統一指揮。

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亞不顧基輔當局的強烈反對自行舉行了總統選舉。結果是一直主張克里米亞應與俄羅斯合併的俄羅斯族人梅什科夫獲勝當選。1994年5月,克里米亞議會通過決議,要求烏克蘭議會准許克里米亞人自己決定歸屬問題。烏克蘭政府對此反應強烈,一面下令將克里米亞的強力部門劃歸中央直接指揮,一面讓內務部隊做好戰鬥準備,將克里米亞半島的烏克蘭駐軍從1.8萬增加到5.1萬人。由於車臣危機無力他顧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表示,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克里米亞方面只好讓步,使危機暫時得到緩解。

到了1995年,克里米亞問題風波再起。3月17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共和國憲法,宣佈克里米亞獨立,但遭到烏克蘭政府的強烈反對。克里米亞共和國企圖再次尋求俄羅斯的保護和支持,而這時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已逐步獲得改善,因此,俄對克里米亞的請求表現出少有的克制和冷淡,並多次宣佈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不予支持。最終,1995年11月1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共和國憲法,規定克里米亞共和國是烏克蘭的自治組成部分。同樣是在這一年,烏克蘭同意與俄羅斯瓜分黑海艦隊,並把塞瓦斯托波爾租給俄羅斯軍方使用。

某種程度上為了抗衡俄羅斯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絕對優勢,對克里米亞分離主義心有餘悸的烏克蘭政府改變了原蘇聯時期的態度,設立了重新定居基金,對韃靼人返鄉大開綠燈。克里米亞韃靼人因此得以返回家園。

20多萬克里米亞韃靼人在被放逐半個世紀之後終於重返家園,這又一次改變了克里米亞的人口構成。如今,在克里米亞的200萬人口中,俄羅斯人占一半強,烏克蘭人占24%,韃靼人占19%。三大民族鼎足之勢已然形成。只是,他們對克里米亞未來的願景卻彼此對立。俄羅斯人依然與基輔當局貌合神離,烏克蘭人的立場恰與俄羅斯人相反。立場最為微妙的當屬“新來的老住戶”克里米亞韃靼人,一方面,韃靼人堅決反對克里米亞歸入俄羅斯,揚言一旦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韃靼人居住區就從克里米亞獨立;另一方面,對於是否留在烏克蘭也並沒有明確的態度,這從韃靼示威者的口號是“克里米亞不是俄羅斯的”而非“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中,便可見一斑。

(郭曄旻/文)


韃靼人回不去的祖國:被調包的克里米亞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1944年,史達林以“裡通德國”為罪名,放逐了克里米亞的主體民族韃靼人,隨後,俄羅斯族成為克里米亞的絕對多數。數十年後,一些韃靼人回歸故鄉,卻發現自己已成為少數民族,而克里米亞也在邁著正步奔向俄羅斯的懷抱。

克里米亞(Crimea)的名字源自韃靼語“克裡木”,這裡最初居住的民族為克里米亞韃靼人。18世紀末,克里米亞被沙俄吞併,開始與俄羅斯長期融合。圖為1936年,一名克里米亞韃靼女孩。

俄國合併克里米亞汗國後,一直在俄化克里米亞並驅逐韃靼人。蘇聯統治時期,克里米亞經歷了1921-1922年和1932-1933年兩次大饑荒。1938年4月17日,不少克里米亞韃靼知識份子被蘇聯最高軍事法庭處死。這一天被韃靼人成為“黑日”。圖為1938年,辛菲羅波爾清真寺的韃靼人受難者。

二戰期間,克里米亞成為德軍和蘇軍的戰爭要地。1942年7月4日,塞瓦斯托波爾被德軍攻克,納粹的嚴苛統治下,克里米亞誕生了後來被蘇聯稱之為“韃靼軍團”的組織。圖為二戰期間,德國指揮官埃裡希•馮•曼施坦因視察韃靼合作者。

1944年,蘇軍重占塞瓦斯托波爾,史達林以許多克里米亞半島韃靼人與德國合作為由進行種族清洗,在當年5月18日開始,將近20萬韃靼人流放至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等地,有說法稱大約46%的人死於饑餓和疾病。圖為後世對韃靼人被驅逐所作的畫作《悲慘列車》。

1955年2月19日,克里米亞被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段時間前後,部分韃靼人開始陸續返回,但克里米亞已經逐漸被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填滿。1967年,韃靼人被平反,但一直到蘇聯解體之前,在法律上他們都被禁止回到自己家鄉。圖為1987年7月27日,莫斯科紅場,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此靜坐了27個小時,要求返回黑海故鄉。

1989年11月14日,蘇聯發表了題為“關於對遭受強行安置的人民的違法的鎮壓行動的認識,並確保他們的權利”的法令,承認包括克里米亞韃靼人的11類人為“被壓抑的人民”。其後葉利欽簽署的一項法令正式承認,史達林驅逐韃靼人的行為構成了種族滅絕。圖為1990年10月30日,克里米亞,一些韃靼人在貧民窟的鐵絲網旁。10萬韃靼人在克里米亞附近建立了臨時村莊,他們的口號是“要麼回家要麼死”。

蘇聯解體後,韃靼人和俄羅斯人之間的衝突漸漸平息,但克里米亞半島的主導者仍是俄羅斯族人,韃靼人只占克里米亞人口的12%。韃靼人也無法收回在被放逐之前擁有的土地。圖為1992年3月19日,數百名韃靼人從克里米亞趕到烏克蘭基輔議會大廈旁進行抗議,一名韃靼婦女的朋友和抗議者將她從爭鬥中拉走。

1994年5月18日,烏克蘭辛菲羅波爾,一群克里米亞韃靼人做禮拜紀念50年前被史達林驅逐出克里米亞的同胞們。

1998年3月28日,辛菲羅波爾,行人經過掛在樹上的選舉廣告。警方發言人稱,他們已經部署了50輛裝甲車和4000名警力以應對總統庫奇馬拒絕給韃靼人公民身份可能產生的衝突。政府預測有271000名韃靼人居住在克里米亞,多數人對故鄉的瞭解僅能通過流亡中的父母。

1998年3月28日,辛菲羅波爾市中心的集會上,一名阿訇舉起雙手。韃靼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信仰東正教。

2003年5月18日,一名婦女揮舞著旗幟參加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遊行。大約15000人參加了這次遊行。

2004年5月18日,烏克蘭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韃靼人在列寧雕像下禮拜紀念韃靼人被驅逐60周年。儘管韃靼人已經在1991年開始受到烏克蘭政府邀請回到克里米亞,但10年過去,其比重仍然只有克里米亞總人口的12%,而俄羅斯人則接近60%。

2014年2月26日,辛菲羅波爾議會外,俄羅斯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產生衝突。這場衝突最初的原因是將俄語作為官方語言,引起了親烏克蘭者的不滿。

2014年2月28日,俄羅斯部署地面部隊進入克里米亞。3月6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加入俄羅斯的提案,並定於3月16日舉行公投。圖為2014年3月7日,辛菲波羅爾,親俄羅斯的支持者聚集在烏克蘭軍事基地外。

當地的俄羅斯族期望加入俄羅斯,但韃靼人擔心這片土地再次不歡迎他們,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烏克蘭的一部分。圖為2014年3月7日,一個克里米亞家庭帶著行李準備乘上從辛菲羅波爾開往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的火車。

公投之前,韃靼人社會領袖去莫斯科向普京表示,反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推波助瀾鬧公投,得到俄總統普京的兩句話,反對的話,不妨可以試試。圖為2014年3月10日,一名克里米亞韃靼人在烏克蘭Bakhchysarai清真寺禮拜。

2014年3月13日,辛菲羅波爾的列寧廣場,一些親俄羅斯的志願者組成人牆。近幾年的國際人權組織報告顯示,克里米亞韃靼人仍受到語言、宗教和文化的歧視。

2014年3月13日,有人經過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一塊名為“或”的看板。看板上繪製著塗上了納粹標誌和俄羅斯國旗的克里米亞地圖。

2014年3月14日,烏克蘭Bakhchysarai,韃靼人結束了星期五的禮拜後準備離開清真寺。數百名韃靼人舉行抗議遊行反對克里米亞獨立的公投。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Bachchisaray投票站的一名員工在清點回收選票。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全民公投籌備與執行委員會主席米哈伊爾•馬雷舍夫16日在計票過半數後宣佈,公投最終投票率為82.71%,贊成加入俄羅斯的選票占95.5%。

公投一面倒的另一邊,是當地韃靼人通過不參與投票的方式拒絕此次投票。由於韃靼人在蘇聯歷史上有過遭驅逐的傷痛,因此他們極力反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版圖。圖為2014年3月16日,一名克里米亞韃靼人Arzy展示她的家庭照,上面是70年前她的家庭被驅逐出克里米亞Bachisaray的影像。

不少韃靼人很可能在歸鄉不久時即將再次離去,這次不是史達林,這次是普京。這次不是“驅逐”,這次是“公投”。

(據網易新聞)


公投能讓“地區獨立”嗎?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導語

昨日,克里米亞公投結果發表,96.6%的選民贊成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而許多人都為究竟一個地區或者民族的人民能否把自己公投“獨立”出去爭論不已、十分糾結。那麼,究竟怎麼看這個問題呢?到底是不是多數人想離開就能離開呢?

一、在國際視野的框架下,公投“離婚”分為三種情況

1、第一種情況十分之明確,是舊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分合”就憑民意

在國際法中,對於舊時殖民地的去留問題有著共識,即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可以通過投票來決定自己的去留問題。這點很好理解,殖民地一般地處宗主國海外,歷史淵源上是被壓迫的,又有著和宗主國不一樣的文化,本來就不是後者的一部分。不過,殖民地的獨立浪潮早就過去,該去該留也決定得差不多了,基本無爭議,在此就不贅述。

2、第二種情況就開始犯難,一國之內,如果有團體遭遇嚴重不公平對待,能公投分離嗎

在後殖民時代,依然有一些地區在鬧分離或者獨立,那些在殖民地身上達成的國際共識顯然不適用於它們。其實說公投“獨立”是不太準確的習慣性用語,用“分離”更為妥當,因為有不分離、分離並獨立建國、分離且併入他國等不同選項,都屬於在一個群體內部決定一個地區的前途命運。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補救性分離”的名詞。該詞何解呢?指的是出於人道主義立場,保護弱勢群體免於遭受迫害、毀滅而採取的救濟性措施。該理論的擁躉有以研究公共選擇理論而聞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等人。

問題就來了,到底多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或者被壓迫才能讓一個群體單方面地就宣佈分離是合法的呢?這時候,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一個地方——科索沃。科索沃也屢屢在此次的克里米亞公投中被拿出來做對比。在科索沃地區的確發生過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並且,在2010年,國際法院曾經就科索沃公投問題給出過諮詢意見,雖然不具備強制意義,卻有軟性的“道德力量”。國際法院的這份諮詢檔出臺過程就聲勢浩大——37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書面聲明,15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書面評論,29個國家和地區在持續九天的聽證會上發言,總共有4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司法進程,是國際法院歷史上參與國家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案例之一。想必國際法院的這個檔就很有說服力吧?可是問題還是沒有那麼簡單,而且可能還會讓人更加困惑。

在當年,不少媒體的標題還用了“國際法院裁決科索沃獨立合法”這樣的標題。其實是場誤會。第一,是諮詢意見不是裁決。第二,國際法院到底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呢?是回答聯合國大會的“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是否符合國際法?”是的,是“宣佈獨立”這個行為符合國際法嗎,而不是“獨立”這個行為本身是不是合法的。國際法院的意見書相當“摳字眼”。而它自己也做了限定解釋“這個問題並沒有問及獨立宣言的法律後果。特別是,它沒有問到科索沃是否已經取得國家身份。這個問題也沒有問及那些已經承認科索沃是獨立國家的國家對科索沃的承認具有何種效力或者法律後果。”第三,國際法院認為宣佈這個行為是未違反國際法的,這裡用是“未違反”而不是“符合”。因為在一般國際法中,領土的完整與主權獨立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對於一國內部而言,沒有禁止性的規定,當然,也沒有許可性規定,就是空白。

對於真正牽動國際社會敏感神經的自決權(即指每一民族均享有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決定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權利)的範圍和是否存在“補救性分離”的權利,國際法院其實並未討論,也就沒有答案。對此,參與此次諮詢意見制定的國際法院大法官內部也有微詞。投了贊成票的西瑪大法官在諮詢意見後也附上了說明。他認為採取更加開明的辦法原本可以更好地解答許多參與者(包括獨立宣言的作者)提出的關於人民自決權和“補救性分離”的論點。

所以,在國際法視野下,以人道主義之名來做救濟性分離到底正當嗎?還是一片混沌的。人們有猶豫的原因。一來,單方面地強行分離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民族對峙,形成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而分離出去也意味著分離地與原來的母國成為“鄰國”,不可能不打交道,反而“關係”很近,母國不同意,就真的很困難。這也是如今的科索沃的寫照,儘管國際社會許多國家都承認它獨立了,但是塞爾維亞始終不承認,在城市內部就對立著。去年是科索沃宣佈獨立五周年,有媒體做了採訪,當地有居民說,這種持續的緊張局勢,讓人們感到在這裡的生活筋疲力盡。二來,國際法的主體其實就是主權國家,儘管現代主權也分為相對、絕對等諸多複雜概念。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國際法還是主權國家之間建立的國際法律秩序,所以,要達成從主權國家內部能否分離的共識就很難了。打個比方,科索沃宣佈獨立後,歐盟中的西班牙就持反對意見,因為該國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一直有尋求獨立的打算。

不過,拋開國際法,如果一個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矛盾實在不可調和,國際社會出手的案例也有。比如東帝汶。當初印尼強行出兵,東帝汶成為了印尼的第27個省,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據統計,在被印尼統治的20多年中,東帝汶有20多萬人死於戰爭和饑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最後聯合國主持了東帝汶的公投,而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印尼也同意讓東帝汶人民公決去留。不過這裡有特殊之處,曾經作為葡屬殖民地的東帝汶和印尼本來淵源不同,且國際主流社會並不認可印尼對東帝汶有主權。

3、第三種情況更難上加難了,假如一個團體內多數人都願意獨立,就能單方面脫離嗎

儘管第二種情況沒有“國際標準”答案,但是人道主義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義上的正當性。另一種情況就更為難了,就是一個國家內部,某個地區如果多數人達成了一致,民主投票,想要分離出去,這行嗎?既然第二種情況都沒有國際共識,這一種就更難辦了。這樣的情況還挺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加泰羅尼亞之於西班牙外,蘇格蘭之於英國,魁北克之於加拿大等都是這種情況。嚴格說起來,克里米亞也屬於這種情況。

不過,也許一個主權國家內部,民主投票下的分離問題不太應該放在國際法的視野下討論,也很難在主權國家之間有什麼共識。它主要還是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討論它的正當性,得從內政入手。

二、在“一國內政”視野下,又該怎麼看呢?

1、不太可能允許只要一個群體中的多數想分離就分離這樣的“絕對權利”

在國際法院那份針對科索沃“宣佈獨立”的著名意見書附錄中,法官優素福提到,探究自決權的問題,(能夠)防止現有國家內部宣揚民族和部族分裂的群體濫用這項重要的權利。的確如此,大群體之中有小群體,小群體之中還有小小群體……如果一個群體想分離就分離,那麼很容易就把社會秩序弄得亂七八糟的,甚至隨時都可能產生摩擦。也總不能強制性地劃一個線——XX萬、住在XX平方公里以上規模的群體才能公決能否分離;有著XX歷史淵源的民族才能公投是否分離。

並且,分離出去的其實是領土和土地上的人民,在一片土地上總住著多種多樣的人,就拿克里米亞來說,俄羅斯族占多數,但也有烏克蘭人和韃靼人。韃靼人算是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二戰結束後被前蘇聯政府流放到中亞,直到蘇聯解體後才陸續回歸。據此前媒體報導,克里米亞—韃靼人議會多次表示,韃靼人希望留在烏克蘭。因為“他們不希望悲劇再次發生”。所以,少數人的權利怎麼算呢?其實,在科索沃,在加拿大的魁北克都存在著這樣的少數群體不希望分離的情況。

不少人也擔心公投中的民意其實是被操縱後的結果。比如臺灣學者謝瑞智在《公民投票:政治學的解釋》中就曾提過,希特勒於1938年為合併奧國,而表演得淋漓盡致、相當成功。

另外,不能單說政治,獨立也是個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就拿經濟來說,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內部經濟聯繫很深,存在著利益分配,甚至債務問題。不是筆好算的賬。 “離婚”都可能是曠日持久的財產拉鋸戰,遑論地區的切割。

所以,不必一說到地區分離就只記得主權、人權兩個維度,實際上,它是個非常複雜的多方面問題。

2、但是和平分手無可厚非

當然,如果是和平分手,“一別兩寬,各自歡喜”,那又得另說了。著名的例子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手,既然如此,國際社會也爽快承認新國家的地位。此外,還有一些由於聯邦國家解體而產生多個獨立國家的例子就另當別論了。

3、所以情況很複雜,而加拿大的經驗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曾經在1980、1995年兩度就獨立公投,不過投票結果不支持獨立。為此,加拿大最高法院在1996年應求出過一個諮詢意見。後來,加拿大通過的一個關於公投獨立的《清晰法案》就是以此為基礎的。這個諮詢意見有不少值得借鑒或者思索的地方。該法院認為魁北克不符合殖民地人民或者壓迫人民的門檻,因此不能在國際法的角度單方面強行脫離。而在憲政的框架下,除了“多數決定原則”,還有聯邦制度、憲法法治和保護少數人的權利這些加拿大法院認為的核心價值。加拿大最高院認為,在當時,加拿大聯邦已經成立了快131年,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高度融為一體,聯邦與各省分享政治權力,也承認各省的差異性,一旦有省意圖脫離聯邦,必然會影響到別的省,也會影響到少數民族與文化。無論多數如何強大,其投票行為都不能捨棄聯邦制度與法治,不得不顧其他各省和加拿大整體的民主運作。因為憲法框架下的民主權利不能與憲法義務脫離。此言非虛,就拿近期比較熱的加拿大投資移民問題為例,魁北克省自己有權接納獨立於聯邦和其它省的投資移民。可是移民來了之後,往往自由遷徙到別的省份,後者就會抱怨好處被前者拿了,自己卻要提供一些公共福利。可見一國內,各地區利益的牽絆。

這麼一看,魁北克公投就被堵死了?非也,公投只是分離的一步,而非決定性的最後一步。多數人的意願同等重要,需要被尊重。所以,為了分離的正當性,尋求分離的群體應該和加拿大其他人進行協商,而協商也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政治義務”。加拿大最高法院就認為,如果協商得到結果,那麼,就應該通過修訂憲法讓魁北克分離出去。

結語

到底一個地方的人民能不能通過公投分離于“母國”,確實是個爭議話題,但是無疑,已經超越了人權、主權兩分法。好在這個問題雖無國際共識,卻有著曠日持久的討論,不乏可汲取的思想火花。

(據騰訊網•今日話題)


二十四年間 9國通過公投獨立

2014-03-18 國家人文歷史

克里米亞公投結果引發全球關注,這次公投屬克里米亞半島歷史上第三次。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在1991年和1994年分別進行過兩次公投,內容都是關於更大的自治權和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政治取向。作者梳理歷年獨立公投發現,上世紀90年代初獨立公投較為頻繁,且多集中於東歐地區;進入21世紀後,仍有不少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要求舉行獨立公投。

冷戰末期

東歐地區公投密集

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上不少地區選擇了以公投的方式走上獨立道路。僅1990年、1991年,就有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黑、烏克蘭、格魯吉亞等通過公投獨立,而90年代以前的獨立公投案例卻甚少。記者就此現象採訪了武漢大學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專家張士偉。

張士偉介紹,東歐地區的民族問題幾百年來一直較為複雜,在前南斯拉夫和蘇聯的解體過程中,各地區紛紛選擇通過公投獨立。

發達國家地區

經濟不滿成導火索

據瞭解,未來可預見的獨立公投有今年9月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今年11月的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和將於2018年舉行的新赫里多尼亞獨立公投。

2012年,英國首相卡梅倫與蘇格蘭民族党領袖薩爾蒙特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簽署了關於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最終協議。蘇格蘭政府將在2014年9月舉行全民公投,讓蘇格蘭人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與英格蘭組成的長達305年的政治聯盟內。

2013年7月,法國總理埃羅重申,2018年新赫里多尼亞這個太平洋島嶼將就獨立問題舉行全民公決。

2013年12月,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區長阿爾圖爾•馬斯於表示,該區域將在2014年11月9日舉行獨立公投。

為何發達國家仍會有地區要求舉行獨立公投?薩爾蒙特此前曾表示,“兩蘭分手”有助蘇格蘭獨佔北海油氣資源。另據《環球時報》稱,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加泰羅尼亞受困於經濟危機和債務,對加泰羅尼亞語言和文化感到自豪的許多民眾認為西班牙政府在稅務問題上虧待了自己。

歷史影響未來

與複雜國際關係緊密相連

張士偉表示,蘇格蘭的獨立訴求,只代表一部分人(群體)。1603年,英格蘭都鐸王朝後繼無嗣,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位成為英格蘭王,世稱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從而將原本屬於他名下的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共主邦聯。

1707年5月1日,聯合法案通過,蘇格蘭正式與英格蘭合併為一個國家,成為大不列顛王國,原蘇格蘭國會解散,與英格蘭議會合併為單一的“大不列顛國會”。

但是並不是所有蘇格蘭民眾都能接受這樣的安排方式,蘇格蘭議會第一大黨蘇格蘭民族党長久以來就一直將謀求蘇格蘭自英國獨立而出作為該黨的基本政策主張。

儘管目前蘇格蘭執政者亦把經濟利益前景作為尋求獨立的一個理由,但蘇格蘭並不貧窮,比如,蘇格蘭是全球第一個實施普及公共教育的國度。蘇格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人口比率據歐洲第一位。

但是,由於蘇格蘭經濟嚴重依賴自然資源和對外出口,加之與英格蘭已經形成長期互相依存的密切關係,“單飛”後會不會如政治家所願保持蓬勃的經濟活力,仍有待觀察。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蘇格蘭的公投仍有相當大的可能繼續維持現狀。

另外,還有一個明顯不同的地方是,東歐地區,無論是此前科索沃的公投還是如今克里米亞的公投,都與複雜的國際關係緊密相連,衝突中的各方都有外國勢力的插手或支持。而英國或西班牙等發達國家內部的公投則基本沒有這個問題。

(據《長江日報》 劉嘉/文)


俄宣布併克島 傳開火逼烏軍投降

自由時報 2014-3-19

俄羅斯總統普廷(右二)十八日在克里姆林宮與克里米亞領袖簽訂條約,克島正式劃入俄羅斯。左起為克里米亞總理阿克瑟諾夫、克里米亞議會議長康斯坦丁諾夫,及塞凡堡市長恰雷。(歐新社)

烏軍稱已有一人陣亡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俄羅斯總統普廷十八日在克里姆林宮簽署條約,讓公投通過脫離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加入俄羅斯,這項條約未來幾天內由俄羅斯國會通過後,克里米亞就正式成為俄羅斯領土。稍後在克島首府辛費羅波,烏克蘭軍隊稱俄軍對一處基地開火,逼迫他們放下武器投降,據傳一名烏軍陣亡;烏克蘭總理耶森尤克指控俄國已把克島問題提升到軍事階段,犯下戰爭罪行。

在國會議員的如雷掌聲,與台下部分女性的啜泣聲中,普廷對兩院議員發表慷慨激昂的愛國演說,形容克里米亞是俄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也強調俄羅斯沒有打算要奪取烏克蘭其他地區。接著他在俄國國歌聲中,與克里米亞總理阿克瑟諾夫等領袖簽署條約,克里米亞正式劃入俄國。

普廷演說時表示:「(克里米亞)議題對大家都非常重要,深具歷史重要性。」「在人們心目中,克里米亞一直都是、未來也會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也譴責蘇聯時期把克島劃歸烏克蘭的歷史錯誤。

克島領袖與普廷簽約

普廷演說時至少有三十次被掌聲打斷。他將地處黑海的克里米亞描繪成俄羅斯聖地,並指控西方跨越紅線;不過他也駁斥俄國會奪取烏克蘭其他地區的說法:「別信那些高喊:克里米亞之後就是其他地方了,想拿俄國嚇唬的人。」「我們不想要烏克蘭的一部分,我們不需要。」普廷也指責西方國家偽善,今天說黑明天說白,支持科索沃卻反對克島獨立。

克島總理阿克瑟諾夫也宣告,克里米亞將在三月三十日把時間調回莫斯科時間;至於克島各大銀行則忙著準備盧布做為新貨幣。

普廷演說招致烏克蘭總理耶森尤克的激烈反應,他宣告烏克蘭和全世界永遠不會承認對烏克蘭領土的併吞。他預定二十一日與歐盟簽訂聯合協定中的政治部分,而似乎是為讓俄羅斯與烏克蘭廣大俄語人口放心,耶森尤克十八日表示,烏克蘭無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他說:「為維護烏克蘭統一的唯一目的,加入北約組織不在我們的議程上 」;「國家將由烏克蘭強大的現代化軍隊防衛」。

美歐日宣布多項制裁

對俄羅斯正式將克里米亞納入領土,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宣布多項制裁,英國外相海格也在國會宣布,中止與俄羅斯所有軍事合作,包括武器外銷。白宮宣布,七國集團(G7)下週將在荷蘭海牙的核安高峰會中,另闢場合討論如何進一步制裁俄羅斯。訪問波蘭的美國副總統拜登說,北約會堅定地保護東歐國家夥伴。

面對美國與歐盟分別對俄國多位官員施加凍結資產等制裁,俄羅斯國會許多議員氣自己沒被列名,太不光榮;許多議員說,遭到制裁可以提升支持度,形同獲頒政治奧斯卡獎。


克島變局召喚 冷戰幽靈甦醒

自由時報 2014-3-19

烏克蘭國會十七日通過局部動員令,以反擊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圖為一名烏克蘭自衛隊成員,十八日在首都基輔獨立廣場行經一張自衛部隊的動員海報。(歐新社)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在俄羅斯操弄下舉行獨立公投,莫斯科隨即決定併吞克島。專家指出,克島危機已導致冷戰幽靈再度甦醒!克島危機已成為歐洲安全情勢中最大的變數,影響所及不僅止於烏克蘭分裂,而是出現類似冷戰時期的美、俄兩大陣營的對峙。倘若雙方博弈發展到經濟制裁和對抗措施,無法獲得外交解決,勢必兩敗俱傷。

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俄裔分析師特倫寧(Dmitri Trenin)在「外交政策」期刊上指出,「歡迎收看冷戰第二季」,「近來情勢實際上已終結冷戰後半個世紀裡,俄羅斯與西方在過渡期間以夥伴與合作為主的關係。」但歐美各國似乎對俄羅斯的野心束手無策,連與俄國總統普廷交好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無法扭轉他併吞克島的決心。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美歐和俄國的合作並未持續太長時間,爭議點在於歐美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東擴。脫離蘇聯桎梏的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前附庸國,企圖藉此取得保護自己免受俄國威脅的安全保障,脫俄入歐成為後共黨政權的優先選項。莫斯科則痛批西方「播下不信任的種子」,「帶來歐洲陷入冷和平的危機」。西方和俄羅斯利害關係再次發生衝突的時代正式揭幕。

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美歐問題專家史特增穆勒(Constanze Stelzenmueller)指出,烏克蘭危機不同於此前的俄羅斯出兵喬治亞,因為烏國處於東西方斷層上,意義重大。歐美對俄國施加制裁,克里姆林宮也揚言報復,除停止向歐洲供應天然氣外,還可能撕毀象徵冷戰結束的裁減核武協議。對於以「無核世界」為理想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而言,俄國拒絕合作將是一大重擊。

不過,在冷戰結束的二十五年裡,全球經貿關係愈趨緊密,長期對立的可能性不高。紐約時報指出,雙方都很清楚新冷戰情勢下大家都是受害者,對峙初期雙方會採取強硬立場,希望對方先屈服,即所謂的「膽小鬼遊戲」,但這種危機感最終會成為尋求妥協的動力。

英國金融時報也認為,全球化時代和冷戰時期截然不同,因此新冷戰不會持續太久。冷戰時期,以蘇聯為核心的共產陣營國家沒有資本主義陣營協助仍可運作,反之亦然,但現在西方和俄羅斯的經貿關係極為密切,雙方都無法忍受長期對峙。


普廷下一步 各國剉咧等

自由時報 2014-3-19

針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美國表示將評估烏克蘭提出的軍事援助需求,但目前仍將以經濟援助優先。圖為一名烏克蘭士兵十七日駐守在鄰近克里米亞的赫爾松地區一所哨站。(歐新社)

〔國際新聞中心/美聯社莫斯科十八日電〕隨著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囊中物,現在全世界剉咧等的,是俄國總統普廷的下一步。普廷玩弄權力,贏來了這座黑海半島以為獎勵,如今他的最終目標也逐漸明朗:他希望烏克蘭俄語區獲得更廣泛自治,同時也要保證克里姆林宮最大夢魘:烏克蘭加入北約,永遠都不會實現。

阻烏入北約 普廷不擇手段

但這中間有個大問題:普廷願不願意透過入侵烏克蘭東部更多地區,來達到這些目標。

對西方而言,這一切發展只讓他們落得兩難局面:是該與莫斯科妥協,避免軍事衝突,還是甘冒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風險,採取強硬立場。普廷早已明確表示,如果無法如願把烏克蘭摒除在北約之外,把烏克蘭留在俄羅斯政經勢力範圍內,他可能採取極端措施。

克里米亞十六日的公投壓倒性贊成加入俄羅斯,也讓人擔心烏克蘭東部省份舉辦類似的獨立公投。

普廷公開表示軍事干預烏克蘭的主因,是要保護前蘇聯國家的俄裔。他矢言「動用所有手段」在烏克蘭那樣做,而俄軍沿著兩國長達兩千公里的邊界連串演習,顯然是要展現對干預已有所準備。布魯金斯研究所俄羅斯專家希爾表示,「普廷準備繼續逼迫」,「如果他推進到烏克蘭東部其他地方,我一點都不會訝異」。

西方已排除透過軍事手段回應。莫斯科的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盧奇亞諾夫說,歐盟與美國的制裁沒辦法讓普廷停手,「莫斯科現在的思維就是,如果他們想要一場(經濟)戰爭,就來吧!」

俄羅斯外交部十七日把普廷對烏國的意志做了更清晰的陳述:透過烏克蘭全國性公投,同意讓烏國成為聯邦國家,各地區享有高度自治,再由俄、美、歐盟與聯合國確立烏克蘭永久中立國家地位,如此就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

對此,烏克蘭前副外長查爾伊敦促美國同意俄國確保烏克蘭中立的提議;但希爾持異議,她認為北約不會撤銷對烏克蘭敞開大門的決定。盧奇亞諾夫則說,俄國顯然期盼烏國東部的動亂,最後會逼迫美歐與俄方達成協議。


資金外逃 俄坦承經濟陷危機

自由時報 2014-3-19

克里米亞人十八日在塞凡堡一家烏克蘭商業銀行外大排長龍,準備領取存款。(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在美國與歐盟宣佈,對俄國支持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施以制裁之際,俄國政府十七日首度承認其經濟陷入危機,該說法已使之前俄國官員的粉飾意圖不攻自破;當時他們宣稱,俄國的經濟成長雖被削弱,但承受得住西方的制裁。

首季資本外逃 恐達700億美元

俄經濟副部長貝里亞柯夫十七日在一場地方企業研討會上,雖沒有直接論及西方制裁措施的全面衝擊,不過他說:「經濟情況顯示出明顯的危機跡象。」

在這起自柏林圍牆倒塌以來,俄國與西方間最嚴峻的衝突中,許多經濟學家已預料俄國將因此進入衰退,並紛紛調降其成長預測。俄羅斯投資銀行VTB Capital的經濟學家柯里契夫與伊薩柯瓦十七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由於對不確定性的驚懼與更棘手的金融條件,俄國內需應會停滯,並可能使經濟在二○一四年的第二與第三季陷入衰退。我們已調降全年成長預測至○.○%,如不確定性長時期居高不下,或更嚴峻的制裁被實施,將有進一步調降的危險。」

烏克蘭已使俄國規模兩兆美元的經濟面臨重大壓力,前年其經濟成長率為三.四%,去年降至一.三%,俄國經濟部最近一次、在烏克蘭危機升溫之前的評估,俄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約為二%。

今年盧布對美元 已貶值11%

自普廷本月三日直接入侵克里米亞以來,經濟學家就一再警告俄國恐付出重大代價。俄國MICEX股價指數已蒸發市值逾六百六十億美元,而俄國央行斥資逾一百六十億美元護衛盧布,僅是上週,MICEX就跌了七.六%。

此外,從今年初以來,大量資金逃離俄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今年第一季的資本外逃恐達七百億美元,相較之下,去年一整年為六百三十億美元,倫敦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在十七日發表的報告中說:「資本外逃是恐將俄國推入衰退的真正危機。」今年盧布對美元已貶值十一%,持續創下新低,並在一百七十五種貨幣中,僅阿根廷、烏克蘭、哈薩克與尚比亞等國貶幅大於盧布。

俄國央行為了遏阻資金外逃,三月初意外調升利率一.五個百分點(一百五十個基點),並矢言維持金融穩定,俄國央行握有的黃金儲備量與外匯存底共四千九百四十億美元雖為全球第三大,但若烏克蘭的緊張有增無減,俄國央行的燒錢速度恐會相當驚人。


刻意與俄不同調 中國怕激勵分離主義

自由時報 2014-3-19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西藏舉辦獨立公投?新疆舉行自決投票?當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宣佈獨立,並投票決定加入俄國之際,這些問題恐在中國領導人的腦海裡揮之不去。分析家認為,或許因嚴重挑戰中國對西藏、新疆乃至於台灣問題的主權原則,導致北京在克里米亞的脫烏入俄公投上立場模糊。

台藏疆主權問題遭挑戰

在聯合國安理會上,中、俄總是聯袂對抗美英法,他們對諸如敘利亞的阿塞德、利比亞的格達費,甚至一九九○年代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政權的制裁或外力介入,不是投下否決票,就是削弱決議力道。兩國皆援引「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的國際法原則來支持其立場。

現在,相同的主權議題讓中國與俄國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不同調。本月三日,中俄外交部長會談,莫斯科表示,兩國「對烏克蘭的局勢,意見相同」,然而中國外交部卻傳達出不同的訊息:「中國向來堅守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的原則,並尊重烏克蘭的獨立、主權與領土完整。」一週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德國總理梅克爾通話後表示,必須基於國際法、尊重烏克蘭領土完整的原則,解決危機。

北京模糊克島獨立公投

中國不希望分離主義獲得激勵,這使克里米亞成為俄國昂貴的行動,美利堅大學教授達登說:「中國有非常嚴格的反分裂一中原則,他要求國際支持其台灣立場,由國家某部份人民公投決定不再屬於該國,而不需中央政府批准的主張是他們絕不會支持的,因此俄國讓自己陷入孤立。」

分析家也認為,中國希望避免對日益爭取自由的西藏與新疆,傳達錯誤訊息。美外交關係協會中國問題專家易明(Elizabeth Economy)說:「若是蒙古在內蒙煽動紛亂,或哈薩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國家在新疆引發問題怎麼辦?」她強調,「不干涉原則對中國有利,為其對蘇丹、敘利亞與北韓的不作為提供正當性。而不干涉原則也適用中國本身,北京長期憂心其他國家插手其內政。」


《中英對照讀新聞》Russia launches ’propaganda’ war over Ukraine 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宣傳」戰

自由時報 2014-3-19

◎魏國金

Russia launched an all-out propaganda campaign to whip up support for possible military action in Ukraine, as state media and ruling party officials claimed armed marauders were terrorising the ex-Soviet nation.

俄國發動全面性的宣傳戰,煽動民眾支持可能在烏克蘭進行的軍事行動;俄國國營媒體與執政黨官員宣稱,武裝掠奪者正令這個前蘇聯國家陷入恐怖。

Kremlin-controlled media aired footage aimed at discrediting the new Kiev authorities and rousing anger at alleged outrages perpetrated against the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

克里姆林宮控制的媒體播放旨在抹黑基輔新政權、據稱是對俄語人口犯下的暴行的影片,以挑起人民的怒火。

Russian television even announced it was cancelling live footage of the Oscars show to concentrate on Ukraine coverage.

俄國電視台甚至宣布取消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現場播出,全力報導烏克蘭的新聞。

"Our propaganda on state channels is really running wild," commented former economy minister Andrei Nechayev on Twitter.

「我們國有頻道的宣傳真的失控了,」前經濟部長安德烈.涅恰耶夫推文表示。

Fanning suspicions of international involvement in the Kiev protests, news channel Russia 24 aired a confession from a young Russian who claimed he was paid to serve as a sniper with opposition forces.

為了煽起對國際插手基輔抗議的猜疑,新聞頻道「俄羅斯24小時」播放一名俄國年輕人的自白,他宣稱收錢擔任反對陣營部隊的狙擊手。

"There are mercenaries there... they come from very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y come wearing identical military uniforms," he alleged.

「那裡有傭兵,他們來自非常不同的國家:有美國、德國,他們穿著一模一樣的軍服,」他宣稱。

He said he feared violent reprisals for his revelations, alleging that the protest leaders in Kiev would "just put people in a cellar and kill them".

他說,他擔心他的揭發引來暴力報復,指稱基輔的抗議領袖將「把人關進監牢,再殺害他們。」

A Russia 24 anchor added a warning that "mercenaries are now going to Crimea. Their aims are clear enough: to provoke a new wave of the crisis and rob people on the sly". (AFP)

「俄羅斯24小時」一名主播補充一則警告:「傭兵現在前往克里米亞,他們的目的再清楚不過:挑起新一波的危機,並暗中掠奪人民。」(法新社)

新聞辭典

all-out:形容詞,竭力的、全面的、極度的。例句:The government has responsibility to make all-out effort to develop renewable energy.(政府有責任竭力發展再生能源。)

discredit:動詞,敗壞…名聲、誹謗。例句:She discredited his good name with ugly gossip.(她散播惡毒八卦,破壞他的好名聲。)

on the sly:副詞,偷偷地、詭秘地。The boys smoked on the sly. (男孩們偷抽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