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占領立院 政院重申尊重國會

作者: 王韋婷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4年3月19日 上午11:55

反黑箱服貿等多個團體的民眾18日晚間衝入立法院議場,並持續與警方對峙中。行政院今天(19日)仍重申,尊重立法院的態度,目前由警政署負責第一線行動,但任何決定仍會尊重立法院。

不滿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院會存查,上百名民眾18日晚間衝入立法院並占領議場,且包圍外場,與警方對峙中。

行 政院發言人孫立群19日中午表示,抗議事件發生在立法院議場,因此行政院尊重立法院的態度;他表示,雖然警政署負責第一線指揮調度,但有任何決定或行動, 還是要尊重立法院的意思。孫立群說:『(原音)幾個基調,很重要的就是因為發生在立法院,所以要怎麼處理,一定要尊重立法院的意思,我們不能貿然去動。』

孫立群早上參加總統府每週三固定召開的擴大輿情會報,會中討論到反服貿抗議事件時,會中決定維持昨晚的基調,強調尊重立法院的立場,不會貿然行動。


反服貿抗議 11人送台大醫院

中央社 – 2014年3月19日 下午12:03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9日電)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民間團體昨晚突破立法院警力,占據立法院議場。台大醫院表示,11名傷患就醫,目前仍有1人住院觀察。

立法院遭「反黑箱服貿」抗議學生和民眾占據,過程中有員警受傷、學生也有多人身體不適。

台大醫院表示,醫院急診室自昨晚10時開始陸續接到自立法院前來4名的傷患就醫,有3名經緊急處理治療後已離院。

院方表示,19日凌晨4時至上午11時30分為止,陸續仍有7名相關傷患急診就醫,都已立即妥適處理後均已離院。

院方表示,立法院保安警察鍾姓中隊長經119送達時有意識昏迷情形,經醫院緊急醫療處置,放置氣管內管、藥物輸液並安排電腦斷層、X光等影像檢查後,目前情況已改善,生命徵象暫時穩定,但仍需進一步住院觀察與檢查。

院方表示,因病患尚需進一步檢查休養,故委託醫院對外說明並婉謝外界探視。1030319


民眾占領立院 2千警力戒備

作者: 劉品希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4年3月19日 下午12:21

國民黨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送交立法院院會存查,引發反對民眾激烈抗爭,並在18日深夜突破警力、闖入立法院。警政署隨即成立專案聯合指揮所,由署長親自指揮,並調派超過2千名警力至立法院戒備。至於是否要強制驅離民眾,則由警政署與立法院協商決定。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多個民間團體18日深夜包圍立法院,立法院保六總隊駐衛警築起人牆、試圖阻擋抗議民眾,轄區警方也到場支援,但民眾仍突破警方防線、闖進立法院,並占領國會議場。

內政部次長蕭家淇19日受訪時表示,為防止事態擴大,警政署立即成立專案聯合指揮所,並由署長親自主持,警政署也緊急調動台北市、新北市和保一、保六總隊共2,100多名警力到立法院外戒備,台北市警局也進入一級警戒狀態。

至 於是否要採取下一波攻堅行動、強制驅離民眾,蕭家淇說,將由警政署與立法院共同協商決定。他說:『(原音)這個也要跟立法院的秘書單位、總務單位跟它的維 安單位,還有我們警政同仁共同去決定,當然都有交換過很多意見,由他們根據現場的狀況再去做判斷,視實際的需要再做決定。』

蕭家淇指出,這起衝突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已造成27名員警受傷,其中,保六總隊中隊長鍾振強情況比較嚴重,送到台大醫院插管急救,目前生命跡象已穩定。


馬英九:速通過服貿協議 勿讓國際誤解

作者: 劉品希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4年3月19日 下午2:29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今天(19日)下午出席立法院黨團幹部授證致詞時表示,今年是台灣經濟的衝刺年與突破年,除了要盡速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相關條例,也要在這會期完成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以利台灣與他國爭取經濟結盟的機會。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表示,立法院在上會期非常艱困的情況下,仍通過150個議案,這會期還有許多關鍵法案待通過,才能讓台灣在國際社會嶄露頭角、爭取跟更多國家經濟結盟的機會,並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是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

馬 英九說,他在元旦文告中就已宣示今年是台灣經濟的衝刺年與突破年,關鍵在於鬆綁法規、開放市場,進一步推動經貿自由化,因此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相關條例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本會期能盡速通過。他說:『(原音)延宕已久的服貿協議,也希望大家能夠全力以赴,在這會期結束前能夠讓它通過,讓我們往後的許多經貿 協商不會被國際社會認為我們沒有決心、我們沒有誠意、我們沒有信用,這點是非常的重要。』

對於民眾霸占立法院一事,馬英九在致詞中隻字未提,只強調大家要全力以赴、達成任務。


為何我反服貿?

來源: 郝曉聞的日誌 2014-03-19 12:19

現在的上海就是將來的香港
現在的香港就是未來的台灣

現在的上海,到處充滿外地來打工的外勞,安徽河南新疆

找不到工作的外地人為了打腫臉充胖子,會到處偷拐搶騙

走在上海南京路上,包包必須背胸前小心小偷,不給偷還會被砍殺
搭公車地鐵還要護住口袋,注意地面有沒有大小便
遇到混血面孔都要提高警覺

我聽過一位上海本地人,她就說她在上海被偷了6支手機,其中兩支是iPhone

以前老上海人眼睛長在頭頂上,可以笑我們(台灣人)是台巴子;
但現在外地人都自稱新上海人,罵上海本地人都講很低俗的上海方言;
還說在上海要講普通話,講方言回自己家鄉講;
又講上海都靠外地人建設的,上海要是沒我們(外地人)就會餓死。

以後服貿開啟投資移民的大門,只要自備120萬rmb
到台灣,錢還可以收回自己口袋,又能自稱新台灣人
遇到台灣人還能「說台灣要是沒有我們(中國大陸人),早就都餓死了!」

事實就擺在眼前,我不是危言聳聽。

想了解更深入的可以看百度貼吧 「上海吧」


【服貿協議 懶人包】

作者: 徐巧芯

看到立法院這麼多朋友在當中抗議,希望你們都平安。但是,我認為公共事務並不是Fashion,抱歉,我是支持服貿協議的,這次所謂的「30秒偷渡通過」也並不是完全如大家所想。仍舊有許多朋友持贊同意見,儘管在網路上也因此遭到攻擊,辛苦了。在這個時間點表態自己支持,真的不是易事,但公共事務本來就是有多元看法、討論空間的,所以我還是要表態。

有鑑於網路上的「懶人包」都早已預設意識形態及立場,讀完以後只會往某個方向倒而已,決定寫一篇簡單的懶人包,說明支持者的看法,也讓各位聽到一點不一樣的聲音。

【Part1】為什麼要支持服貿?→寫給那些全面反對服貿的朋友

<<<一、全世界都在簽FTA,台灣在哪裡?

全世界都在簽FTA,自由化已經是世界的趨勢。血淋淋的,你沒跟上,抱歉就是被拋在後頭。韓國再過幾年,簽FTA的國家占韓國貿易比重可以占到82.12%,但我們如果不含ECFA只有9.32%,這還是簽了ECFA以後帶動FTA簽約國,多簽了新紐以後的比重,否則我們少得更可憐。

台灣在哪裡?當別國關稅都減免,比如說免5%關稅好了,台灣未來東西賣比別人貴5%,有誰會買?你自己願意買嗎?

服貿協議其實就是ECFA,那個我們早就同意通過的ECFA。換句話說,當時簽了ECFA就知道會有服貿,反對黨在哪邊裝傻只是延長戰線的招數而已,這不是什麼執政黨又跳出來跟大陸簽個新約,當時採漸進式施行,所以現今才談判完畢。不然ECFA的「早收清單」是在「早收」什麼?就是在等其他的協議談判好、上路。

為何先推服貿?服貿對台灣是有幫助的,因為我們的服務業比大陸強很多,根本無須恐慌。許多人感受不到ECFA的好處,是因為我們目前只推早收清單,也就是說只有早收清單涵蓋的產業才感受的到,而我們台灣以服務業為重,服貿上路以後,就業機會才會集中創造於服務業。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國際間簽訂FTA很講究信用,畢竟簽下去對各國的國家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看到台灣跟大陸簽個約搞成這樣,就是在破壞台灣在國際經濟整合舞台上的信用,也讓人懷疑台灣自由化的決心。

【其他ECFA小問題】

*簽ECFA對經濟發展沒用?
錯,ECFA早收清單貨品項目較去年同期成長21.6%,所有早收清單的項目我們都有正增長。
*簽ECFA有增加工作機會?會不會很多大陸人跑來?
對岸來台灣投資可以為台灣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目前,400多家大陸廠商,僅帶了239個幹部來台灣,卻創造出7400多個工作機會。
我們台商去大陸投資,也是雇用當地人,創造他們的就業機會;反之大陸來台投資,僅僅帶幾個重要幹部,雇用台灣人,創造我們的就業機會。
而且,這次服貿也「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台」,請各位別聽信謠言。
*簽ECFA不能吸引他國與我們簽約?
錯,新加坡、紐西蘭都是在ECFA簽定以後才簽約的。

<<<<二、黑箱?其實當中早有多次溝通。

溝通有很多種方式,不是上台唱高調、大放厥詞大開記者會才叫溝通。你沒有加入溝通過程,不代表政府沒有溝通。提醒各位這是一場談判,不是一場遊戲或作秀。如果我們的溝通是大喇喇的把底牌亮出來,那大陸就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要搶得先機把整碗捧去不是難事。沒有人在談判的時候就先亮出底牌的。

所以服貿的溝通,本來就是該建立在與各個相關產業的聯繫上。政府有沒有做?有,當時政府跟非很多產業、公會理事長協商,了解他們可接受的範圍在哪,然後才去談判。

都有錄音、紀錄哪些人有被聯繫,以下僅附上部分資料,光這份就有20位業者觀點:http://www.ecfa.org.tw/Download.aspx?No=35&strT=DMAd

<<<<三、政府藉此開放大陸勞工?拜託,真的沒有。

五個沒有,以下這些都沒開放。
1.沒有開放 大陸勞工來台工作
2.沒有開放 大陸人民來台投資移民
3.沒有開放 大陸計程車業者來台投資
4.沒有開放 大陸出版業來台投資
5.沒有開放 大陸中藥材零售來台投資

【Part2】為什麼30秒通過服貿?→寫給那些支持服貿,但認為是強行通過的朋友

<<<<一、逐條審查,全世界根本沒有人這樣搞。

全世界沒有哪個貿易協議可以讓國會搞逐條審查,自由貿易協議本來就是有捨有得,整份協議是談判後的結果。想一想,如果是你代表雙方談判,你們談判完畢以後,別的國家拿回去逐條審查,然後不合自己意的就退回來,這算是談判嗎?國際間就是如此競爭,其他國家憑什麼要這樣讓你?

所以,我覺得政府做錯的地方就是,當時立委根本就不應該讓民進黨鬼扯什麼逐條審查這種沒sense的概念,把一樣好東西搞臭。

<<<<二、為何不開公聽會!

如Part1所說,其實各產業早有私下溝通,只是礙於「談判」潛規則不能大唱高調,因此,後來國民黨、民進黨達成共識開公聽會,國民黨很快辦完了。結果民進黨呢?拖來拖去。那他們的公聽會就很有內容嗎?請各位自己去看一下他們討論的東西,不如大家想的那樣好像很厲害,根本就沒什麼內容,討論一堆雜七雜八,每次討論的也差不多。這就是大家吵來吵去的公聽會,意義何在?

*一篇公聽會現場的狀況: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6155/

<<<<三、為何可以這麼快通過服貿審查?

第一點,國民黨要好好審查服貿,但在野黨在幹嘛?杯葛啦,辦冗長公聽會拖時間啦,如果真的是要為了台灣的發展現況好、為了更健全的服貿,那幹嘛不好好審查?你知道嗎,我自己覺得,民進黨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好好看服貿,早就決定全面封殺。可是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未來上,是可以這樣隨便封殺的嗎?民眾、青年都希望服貿可以被好好審查,但要好好審查的時候是誰在扯後腿?他們不用負責嗎?

第二點,關於三十秒通過這件事。服貿本來就是備查案,送院會「存查」意味知會院會「委員會已完成院會交辦任務」,院會無須再討論,超過3個月就是不讓議事有無限拖延的空間。所以你有注意到這次民進黨委員很愛搶麥克風嗎?有偷偷拔掉的、硬踩的,無非是他們早就知道,只要主席拿到麥克風就能通過此案。因此,就是因為這次的協議無須涉及法律修訂。依照我國法律,協議什麼條約,內容涉法律修正就需審議,若法律部分與國內的法律相同,「就沒有修正,不必審議而是備查」。

前面說過,服貿只是ECFA之下的、本來就要準備上路的協議,所以法律的修正早在ECFA簽定時就通過了。所以服貿本來就是列為備查,這些條文沒有牴觸到法律。

【結語】

講這麼多,無非是覺得服貿是台灣需要的。它不是救命仙丹,但的確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上,這是我們一定得走的道路。何況,它是在簽ECFA時就知道要如此走的道路。

我們一直喊失業率,卻不開放國家經濟自由化;一直喊經濟成長率沒有提升,卻不開放國家經濟自由化;一直喊產業轉型,卻不開放國家經濟自由化;一直喊薪水太低,卻不讓人家進來開公司雇用台灣人當員工。

支持一個政策,不是大家支持我就支持,也不是大家支持的我不支持我就是不愛台灣,就是不願意了解對方的訴求。

希望此文可以讓各位知道,還是有人(而且其實滿多人)支持服貿的。

也希望與我立場不同的人們可以繼續跟我當朋友,謝謝大家。

*更新:抱歉,做圖時不小心將「服貿協議」的「議」打成「定」了,於此勘誤,請各位見諒。3/19 11:30


兩面刃!服貿協議傷了台灣企業,卻造福更多勞工

商業周刊 blog 撰文者 Sean Huang  

台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最近提出對服貿的分析,例如國防安全等論點相當真切我也非常認同(請見本部落格前兩篇關於服貿的文章,<福禍未依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與<李顯龍打了馬英九一巴掌 >),但其經濟推論與結論仍有若干方面相當不完整。

一言以蔽之,鄭老師認為目前服貿的談判結果將造成「中國用掠奪性定價(低價)搶奪各市場,取得獨佔地位後再以壟斷性定價(高價)壓榨顧客」;前半段推論認為這將造成台灣中小企業倒閉、台灣勞工失業,後半段推論則認為台灣消費者將被迫接受低性價比(高價格低品質)的服務。多數人民同時是勞工也是消費者,一方面會越來越沒錢賺,另一方面則被迫花大錢買爛服務。如果最終結果真是如此,那的確是值得擔憂。但我認為,鄭老師完全沒有考慮到企業角度的觀點,也就是:中國企業是否有動機要進入台灣?

迷思一: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有利可圖?

企業進行跨國投資的最大動機,當然就是獲利。大致說來,獲利(或者虧損)是營收減去成本的結果,營收面要看市場接受的程度,成本面則是企業經營的能力與優勢。因此,我們可以將「中國企業是否有動機投資台灣」拆解成以下兩個問題:

1.中國企業進入台灣之後,是否能維持低成本?

2.中國企業進入台灣之後,是否能得到消費者認同,大到足以寡佔甚至獨佔?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看起來很直觀,但事實上並不這麼簡單。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日本的吉野家到台灣開連鎖店,平均單店成本是否與日本相當?讓我們用比較直覺的角度拆解吉野家的營運成本:食材(原料)、人(人力)、水電(能源)、店租、設備與廣告(行銷)。日本的原料比台灣貴,如果運到台灣要加上運費那就更貴,所以吉野家一定會想辦法採取當地原料;日本人力比台灣貴,如果要把日本人外派到台灣成本勢必更高,所以吉野家一定會雇用當地人才;設備可能採取日本原設備也可能改用台灣設備,如果是前者會增加運輸成本,後者則會以台灣當地價格計算;水電、店面都無法運送非得用當地不可,行銷費用也得因地制宜。

結論是:日本吉野家來台灣開店之後,成本勢必不會維持跟日本相同,反而會跟台灣相同等級的連鎖餐廳相近。相對的,如果日本吉野家要到成本高於日本的歐洲開店,其單店成本也會近似歐洲當地連鎖餐廳的水準。跨國經營服務業,成本結構會與當地相近,相異之處則來自於各企業的管理能力與優勢;因此,中國企業來台營運,理論上不會有太大成本優勢。

認為中國服務業進入台灣市場後的營運成本會比台灣服務業的營運成本低,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個迷思。去掉能源、店租、設備、行銷這幾塊完全不可能跨國攜帶的優勢來看,真正會造成影響的是原物料與人;但原物料加上運輸成本之後可能根本不比台灣來得便宜,因此唯一可能產生影響的只有人。

沒錯,平均而言中國人力是比台灣便宜,但服貿的規範是「投資20萬美金以上可申請2人來台,每增加投資50萬美金可申請增加人最多不得超過7人」,換言之,投資600萬新台幣只能有2個中國人來台灣,每增加1500萬可以多1個人,投資1.1億新台幣以上最多只能找9個中國人來台灣。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都已經投資了1.1億新台幣,卻只能把9個中國人放到台灣,請問那會是中、高階管理者或者高級研發人員,還是低階員工?再者,中國中、大型企業的中、高階管理者的薪水含外派加給,大概一個人就可以抵5個甚至10個台灣同等級的管理者。以這點而言,實在看不出哪裡有成本優勢可言。

第二個問題就更有趣了。根據鄭老師的說法,中國只會提供低廉而粗劣的服務,並以此攻陷台灣市場,但這完全是個不符合經濟學論述的推論。對消費者而言,選擇產品或者服務的標準是:品質不能低於某種程度、價格不能高於某種程度,再從符合以上條件的選項中挑出性價比最高的一者。如果台灣市場會因為價格低廉就接受更粗劣的服務,這表示低階市場完全沒有被滿足,現在就應該有台灣廠商提供這樣的服務並且獲得成功,但問題是並沒有發生這些事情。舉個例子,百元剪髮在台灣發展多年,相對於一般美髮業最低300元以上的價位,100元這個價格可以說是非常低廉。嚴格說來,百元剪髮的性價比並不差,但超低價的經營策略並沒有席捲整個市場讓美髮產業重新洗牌,因為多數消費者根本無法接受這個水準的品質。

換言之,企業的競爭力終究來自於高性價比而非單純低價格或者高品質,品質跟價格永遠互為相對。即使不說中國服務業在台灣不會有太大成本優勢(我相信絕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是成本劣勢),光是「中國服務業」這個形象,就足以讓這些企業吃盡苦頭。

我認為這些推論最關鍵的核心是:我們是否應該接受「中國服務業品質低劣」是為假設?中國市場極度不均質,一、二線城市為一類、三、四線城市為一類、鄉村為一類,完全是三種國家的消費屬性。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規模與物質生活並不輸給世界大城市,當地存在能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好企業是很合理的事情。難道我們還天真地相信上海不存在能與台北相匹敵的服務業?事實上,相較於偏向三、四線城市以中低階為主的服務業者,這些提供高階服務的企業更可能選擇進入台灣市場。再換個角度思想,以企業策略布局的角度來思考:台灣是一個經濟發展較早、服務業早已飽和的地方,中國企業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尚未飽和,同時語言跟文化又更接近的中國其他城市佈局?就市場規模跟成功率而言,台灣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

釐清企業策略面之後,接著延伸出的重要問題就是:中國企業即使打入台灣市場,是否會造成台灣失業?

迷思二: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會增加失業人口?

鄭老師的結論是這樣:「至於技術上無法跨境服務,一定要來我國設立商業據點的中國業者,因語言文化相近、資金充裕, 將嚴重威脅本地的弱勢產業,如美容美髮業、汽車維修業等,進而引發倒閉潮,造成大量失業。」這完全是個似是而非的推論。如果依照鄭老師的說法,只要「語言文化相近」、「資金充裕」,那麼像國泰金、台積電或者鴻海這些企業,要多角化跨足美髮業都可以輕鬆的打下市場。

這結論另一個讓人不知所云的點在於,「造成大量失業」到底從何而來?一家中國企業最多只能派9個人來台灣,很顯然地必須聘僱台灣勞工才能創造「服務」;假設這些中國企業競爭力(特別是管理能力)真的強過台灣,那麼也頂多就是讓原本替台灣企業工作的台灣員工跑到中國企業工作。在市場規模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整體服務供給將持平,勞動供需總和不變,當然也不會產生失業問題。除非鄭老師認為中國企業來台灣會大幅降低需求,例如原本會上台灣美髮店的人都完全不剪頭髮了,那才會發生大量失業的問題。

台灣內需市場並不會因為中國企業來台就擴大或者縮小;餅不會做大但會切得更細,讓產業重新進入洗牌階段。中國與台灣企業之間的競爭趨於激烈,會對兩者有利:勞工與消費者。先談勞工面。由於企業之間競爭趨於激烈,因此對於人才的需求中、短期內將提升,這段時間內原本供過於求的勞動市場將可望回到供需平衡甚至供不應求的情況,直到競爭力弱的企業退出市場後才會再度回到原本的平衡點。而消費者面則更為直觀,競爭激烈將使企業釋出更多利潤增加研發提升服務品質,甚至降低價格。正由於內需市場不會縮小,中國企業來台灣投資又勢必得聘雇台灣當地勞工以提供性價比更高、更具競爭力的服務,因此受損害的絕對不會是勞工或者消費者,而是台灣企業。

鄭老師另一段讓人費解的文字是:「香港是前車之鑑,香港和中國簽署CEPA後,專業服務人才外流到中國,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這種慘況恐將在台灣重演。」這段文字的重點有二,第一點是「專業服務人才外流到中國」,第二點是「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中階經理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資不是倒退,就是停滯不前」。

第一點推論所談及的現象,基本上跟有沒有CEPA、ECFA、服貿根本無關,因為高級的專業服務業人員本來就是逐利而業。即使香港真的產生這個現象,那也是因為香港人才在當地得到的薪資比在中國得到的還要低,因此決定往中國移動。這件事情在金融業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如果上海的薪資比香港還高,那麼為何不去上海?即使不簽定CEPA或者服貿,香港、台灣、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人才一樣會往上海集中,這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不光是服務業,製造業或者學術界皆然,這幾年已經有很多優秀的台灣人才往中國移動,難道這都是貿易協定造成的問題?

第二點,鄭老師談到的現象非常有趣。根據香港官方統計處的資料(見下圖),鄭老師談的現象並不是不存在,但是整體看起來並不嚴重。CEPA簽訂的時間是2003年,在那之後經理級與專業僱員的實質薪金指數(甲)整體而言呈現停滯狀態;但如果仔細看行業別,金融業成長最大,建築業停滯,而製造業、貿易業、運輸倉儲業則呈現衰退。雖有諸多產業衰退,但金融業的成長就已經把整體稱到持平,這應該解釋成:經濟自由化之後,會進一步擴大各地區強勢產業與弱勢產業的差異。但我們是否應該用這個單獨的數據就把香港經濟解釋為全然負面?

看看香港失業率的變化。香港失業率雖在金融海嘯之後提升,但之後又降回去,整體而言還是處於下降趨勢。此外,香港按收入劃分的就業人數更可以看出大致上呈現偏高薪水者增加的現象。即使不看容易受極端值影響的就業收入平均數,看就業收入中位數也是呈現走高的趨勢;此外,人均GDP除了金融海嘯隔年2009年以外也是一路成長。整體而言,香港的經濟數據非常健康,就業市場活絡、人民產值提升,我不知道為什麼鄭老師要把香港經濟看得如此糟糕。

關於鄭老師提到的「香港本地增加的是低薪、低技術、低穩定性、高替代性、高流動性的低階低薪服務工作」,我無法從香港統計年報中看出端倪,同時也沒有找到相關的數據證實這個現象。但低技術高流動的派遣工問題,我想反而比較是現在的日本的問題;日本幾乎處於經濟鎖國狀態卻仍盛行派遣,顯示這可能是更大的世界趨勢造成的結果。也許鄭老師有其他資料能顯示這個現象,甚至能推論與CEPA的因果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我倒是認為,假設香港的確發生這個現象(雖然數據上看不出來),那麼從失業率降低的情況看來我們反而應該解釋成:香港替原本失業的人創造出額外的就業機會,只是這些機會以短期派遣為主。如果有些人原本沒有工作,現在替他找到一份短期工作讓他有收入,旁人卻罵「怎麼沒替他找到長期穩定、薪水豐厚的工作」,大概任誰都會雙手一攤無可奈何吧。

如果香港失業率惡化的現象很嚴重、人均GDP與薪資成長率也確實停滯,鄭老師的推論就很有道理,但這些資料並沒有支持鄭老師的結論。事實上,只用一個不完全正面的經濟數據就打消其他更重要的正面經濟數據,並非好作法。

迷思三:技術移民規定寬鬆,會使許多中國移民技術性常居於台灣?

鄭老師最擔心的莫過於「技術移民」的標準一開,會造成舉家移民的情況──這議題無關企業,而是關乎中國人到台灣的微型創業。以投資金額的標準看來,台灣的確是遠比美國、英國、加拿大與新加坡來得低;日本的金額限制雖然比我們寬鬆,但其他規定卻又比我們嚴格。台灣雖然設立人數上限,但卻沒有其他備審機制做為防火牆,未來衍生的麻煩可能會很大。

舉個例子,假設一對中國夫妻倆人要在台灣開餐廳,只要能成功向銀行貸款,20萬美金(即600萬新台幣)的投資規模可以說是相當容易達成。然而,假設是一家四口想舉家遷台,每增加一人就需要增加1500萬新台幣,四個人就要3600萬新台幣,這門檻對於人均GDP僅有6000美金的中國而言並不低,要光靠舉債達成的可能性也極低。

技術移民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實吸引高技術人才進入台灣,高標準當然有助於降低管理難度,但標準太高也會確實降低技術人才進入台灣的意願。但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人才的標準是否應該由政府制定?特別是管理或者研發人才,我們是否真的有辦法設定基準,判斷這些企業要派到台灣的高階白領是否夠資格(Qualify)?假設這件事情不僅困難而且沒有意義,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規範進入廠商的條件,例如參考美國、新加坡等國的規範,設定舉債比例要低於某個程度、在台灣金融機構中的淨現金需高於某個程度之類。

台灣經濟成長低於中國,相對於中國並非易居之處,但自由的社會氛圍確實可能讓某些中國人趨之若鶩。若以過去幾年台灣房地產業宣稱中國人將在台灣大幅置產,結果中國人很擺明地對台灣房地產沒興趣而言,要事前預期想依靠技術移民到台灣居住者的人數多寡並非易事。暫且不提有多少中國人會借了600萬新台幣就來台灣,退場機制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政府應該如何監督這些小型的服務店家,並在這些店家倒閉的時候將人遣送回中國。台灣一方面制定了很低的進入門檻,但另一方面又沒有設定退場機制,這兩者同時並立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佔領國會》南部大學生集結 凌晨北上反服貿

自由時報 2014-3-19【19:31】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全民抗服貿,南市正興街店家透過臉書發起封街快閃行動,高舉反對服貿標語,南北同步聲援,表達人民憤怒。

發起人之一的「彩虹來了」的小威說,兩岸服貿協議衝擊 本土行業,正興街匯集台南文化小店,代表本土能量,「一條街、一股力量」,希望以此行動,透過臉書傳遞,各地可用不同形式表達人民聲音,南北共同聲援扺制。

成大學生也於下午l時發動網軍北上,2時開放報名,不到2小時,原訂2遊覽車名額即滿,已達6車,目前增加中;林姓學生表示,除了成大外,還有長榮大學、南藝大、南大、台南神學院學生集結,預定凌晨出發,相關費用由成大老師募款贊助,師生力挺反服貿。

南市綠營包括王定宇、郭國文等位議員一早就「衝」至立院與學生力守防線,民進黨團也將發車北上聲援。


這一夜… 焦慮爆發 學運再起

【聯合晚報╱記者李光儀/特稿】2014.03.19 03:04 pm

立法院昨晚遭民眾「攻占」,無論這是民進黨口中代表「公民的力量」,或者藍委所說的「立法院史上最黑暗的一天」,319這個日子,在事隔10年以後,都將被以另一個意義載入台灣的民主發展史。在新一波學運儼然就要形成之際,此狀況要怎麼化解,恐怕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會自治」或「維護法治」的問題。

回顧自解嚴以來台灣的群眾運動,第一波首推1988年的「520事件」,第二波則是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到1991 年的「廢除刑法一百條運動」,第三波是2006年的「紅衫軍反貪腐」行動,第四波則是自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多次所謂的「公民運動」。

520事件帶動農運、學運

這幾波群眾運動的原因雖然不同,但確有脈絡可循。第一波的520事件,屬於農民運動,屬於追求社會公平運動。雖然運動以流血收場,但運動者的諸多訴求,卻逐漸成為朝野共識,對付集會遊行的手段,也有了大幅修正。

到了野百合和廢除刑法一百條,則是威權過渡時期的民主制度化運動。結果是結束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萬年國會和修正刑法一百條等具體成果。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透過這些成就,也成功收穫民主化果實,鞏固自身權力。

公民運動已推向意識型態

「紅衫軍反貪腐」事件,是歷次群眾運動,首次將矛頭直接指向總統,開啟了另一個里程碑。2008年政黨再度輪替,從反「江陳會」的「野草莓運動」開始,到此次的攻占立法院行動。形式上是「公民運動」,內涵卻已經昇華到意識型態層次,多數與兩岸關係的進程脫不了關係。

馬英九兩次總統選舉,都以過半票數當選。但這樣的優勢,卻不能為他在推動政策時取得民眾認同,原因之一是政績的確不佳,其二是意識型態的激化,其三則是民意的歸向和群眾運動,在網路興起後早已走向不同方向。

「攻占立法院」的近因是服貿協議爭議,但民眾對決策參與的迫切與焦慮,才是主因。決策者若不能用新的思維,找出方法擴大決策參與,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已不可避免。


佔領國會》郝龍斌:服貿爭議部分應暫緩

自由時報 2014-3-19【19:45】

〔本報訊〕數百名大學生昨晚攻佔立法院,阻擋國民黨團強行通過充滿爭議的服貿協議。台北市長郝龍斌今天透過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他認為服貿協議中的爭議部分應該先擱置,暫緩通過,但沒問題的部分則該放行。

反服貿學生昨晚攻入立院,抗議群眾也在立院外圍不斷集結,對國民黨團強送服貿協議存查的蠻橫行為表達不滿。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今天轉述郝龍斌說法,郝龍斌表示,他相信抗議群眾都是為了台灣好,但還是希望民眾能夠透過理性溝通的方式,讓事件和平落幕。

對於服貿協議,郝龍斌認為,當中較有疑慮的部分,像是開放美容、美髮、印刷等行業,應該討論是否要擱置並暫緩通過。至於較無爭議的部分,則應該放行。對於有員警在衝突中受傷,郝龍斌也強調任何暴力行為都無法合理化,希望抗議群眾能冷靜表達意見。


佔領國會》王丹力挺:學生去立院不用請假

自由時報 2014-3-19【19:43】

〔本報訊〕反黑箱服貿的公民團體昨晚攻佔立法院議場,迄今已超過20小時,其中許多人仍是學生,堅持蹺課也要阻止國民黨強行通過服貿協議。當年曾領導中國八九學運的現任清大客座教授王丹,也在臉書聲援反黑箱服貿的行動,他甚至表示,想去立院聲援的修課同學,明天不用請假,可以直接前往。

王丹今晚在臉書PO文,透露已發送訊息給修習其課程的同學,內容如下:「凡本課同學,明天若因為前往立法院參與關心服務貿易協定而無法來上課者,可以不用請假,逕行前往。希望你們注意安全。」他還貼心加碼,指學生若因為參與立院活動而缺課,他願意擇時為學生補課。

王丹當年領導訴求中國改革開放的八九學運,該學運在中共鎮壓下,衍伸出震驚國際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王丹也遭中國當局通緝。身為當年的學運領導人,王丹自昨晚抗議學生佔領立法院起,就持續在臉書聲援反黑箱服貿的行動。

王丹今天上午在臉書透露,自己昨晚幾乎徹夜未眠,「眼看著臉書上洶湧的民意,我爲臺灣人感到驕傲。」他認為,社會的進步最直接的指標,就是這個社會的人民認識到,在經貿發展,在GDP數字,在掙更多的錢之上,還有更值得追求的東西,「那就是民主,平等和尊嚴。」


外資看服貿 中國像少年Pi裡的老虎 不喜歡也要相處

鉅亨網記者黃佩珊 台北  2014-03-19 19:25:09 

立法院審查服貿協議困難重重,美林證券今(19)日指出,中國就像電影少年Pi裡的那頭老虎,台灣就像少年Pi,你再怎麼不喜歡(中國),還是要學習跟它和平相處。服貿若沒過將影響後續的貨物貿易協議談判,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若先簽,台灣和韓國重覆的產業將受到很大的衝擊。

美林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胡傳祥今日在美林證券論壇會後記者會中表示,兩岸服貿協議若不能在立法院通過,最大影響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的協商進度,加上年底中國可能與南韓簽訂FTA,屆時民眾將感受到服貿沒有通過,對台灣造成的巨大壓力與影響,若特中韓FTA領先台灣簽訂,整個情勢會反轉,國內民眾心理可能劇烈反轉,中國像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你害怕但不又能沒有。

胡傳祥表示,今年參與美林2014年亞洲科技論壇與會的投資人,在情緒對台股是偏多的,認為台灣經濟面和資金面良好,不過,政府的政策是關鍵,若服貿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法立法能通過,未來3到5年外資對台灣看法將持續樂觀。


工商團體同聲挺服貿  卓士昭:開拓大陸市場 年輕人不只領22K

2014-3-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4| 評論數: 0

反服貿學生占據議場,工總、商業總會、電電公會巨頭19日同聲再挺《服貿協議》。工總祕書長蔡練生強調,儘速完成服貿立法程序,等於補上ECFA一塊重要拼圖,他國才會有信心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則表示,服貿開拓大陸市場,可以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讓他們不只領22K,可以領32K、42K或52K」。


服貿卡關 國開行寶島債喊停  回流機制欠缺 台灣人民幣存款出路堪憂

2014-3-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9| 評論數: 0

據了解,原本有意接續大陸4大國行來台發行寶島債的大陸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已將發行寶島債計畫暫停,主要受到《兩岸服貿協議》卡關影響,也體現大陸對台灣積極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支持態度或有轉變。

實際上,去年12月大陸4大國行連袂在台發行寶島債,總規模高達67億元(人民幣,下同),藉此才達成櫃買中心原設定年度發行100億元的目標。

陸企發債額度 將倍增

相關人士指出,4大行寶島債的發債主體都是香港分行,而國開行將以大陸本行為發債主體,又具備大陸政策性銀行身分,發債意義遠大於4大行香港分行。

目前大陸註冊企業來台發行寶島債額度為100億元,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近日表示,這個額度將提高1倍至200億元,6月底前可能實施。

銀行局表示,台灣人民幣存款激增,資金需運用,而寶島債是邁向人民幣離岸中心資本市場的重要商品,額度擴大是自然的事情。

在大陸政策性銀行對寶島債市場態度降溫下,櫃買中心也轉向台商招手。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19日表示,過去台商在大陸投資,習慣借貸美元,但這樣的方式會陸續調整。他預估,今年寶島債發行規模上看120億元,與去年相當。

寶島債 還有很大空間

櫃買中心主秘黃炳鈞解釋,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逐漸退場,台商借貸美元的資金成本看升,隨著市場資金變化,預期未來台商以人民幣籌資或發債的實際需求會逐漸提升。

吳壽山表示,台灣目前的人民幣存款達到2470億元,對照香港人民幣市場發展現況,寶島債市場空間約有600億元,到目前為止才發行121億元,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據了解,香港去年底人民幣存款近8600億元,其中全年點心債發行1160億元,至年底點心債未償還餘額近3100億元,相當人民幣存款的36%。

黃炳鈞指出,寶島債占台灣人民幣存款比重相較點心債保守,主因台灣人民幣回流機制還比不上香港便利。

台灣積極想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不過由於人民幣回流機制還在建立之中,且《兩岸服貿協議》卡關立法院,造成金融機構期待的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制度無法上路,兩岸貨幣互換機制談判也遇阻,金融業者表示,當前激增的人民幣存款,出路堪憂。

關鍵一分鐘

◆上交所擴大QFII投資範圍,除股票、債券、基金、權證外,新增優先股、政策性金融債、資產支援證券、國債預發行交易等新品種。同時,將所有境外投資者(QFII以及RQFII)對A股單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總和上限,由20%提高到30%。

◆比亞迪公布2013年財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5.53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579.63%,每股純益0.23元。比亞迪同時發布2014年第1季業績預報,淨利預估為500萬至1500萬,年減86.65%至95.55%。


占領立法院背後的算計

2014-3-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3| 評論數: 0

「政治是高明的騙術」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著名的雋語。放眼全世界政壇,充斥著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言行;精心的政治算計將人民愚弄於鼓掌中。

舉例來說吧,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藍、綠陣營各自提出「入聯」及「返聯」公投。但據「維基解密」外洩的美國在台協會(AIT)電文,藍綠都把公投視為選舉操作的工具;蘇貞昌向AIT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坦承,民間有強大支持加入聯合國的力量,所以選擇入聯公投作為「選戰動員工具」,這與2004年釋出「防禦性公投」一樣。

這些「不可告人的政治動機」雖已不重要,但當時藍、綠雙方號召近百萬群眾上街,台灣社會上瀰漫尖銳的政治對立情緒;兩岸、台美關係如履薄冰,許多人擔心台灣人民情感再遭撕裂。不過,假面具被撕掉後,還不是為了「選舉」?有什麼高尚理想?

回到當前,國民黨將《兩岸服貿協議》逕送院會固有強渡關山之嫌,外界批評已違反立法程序和朝野協商共識,但民進黨刻意拖延審查,難道不該負責?說穿了,難道不是為年底「七合一」選舉製造議題?帶頭攻占立法院的學生領袖,難道不是為累積未來參政的政治資本?背後的動機,都是為了「選舉」二字,動聽的口號與訴求,不過是要大家幫他們抬轎罷了。

選舉為了參政、參政為了進入體制,進入體制最終目的就貪圖利益。但不論是政治人物或學生領袖,為圖個人私利,而將事關台灣民眾福祉的《兩岸服貿協議》當成「選戰動員工具」來操弄,罔顧理性討論,如同當年的入聯公投翻版。

選舉過後,大家如常生活,回歸平靜,眼前紛擾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小水滴,但台灣的民主法治、人民素養,卻在這些政客的算計中點點滴滴流失。


《台灣人看大陸》陌生又親近的大陸朋友

2014-3-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5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秉慧/輔仁大學會計系學生)

自第一次踏足對岸後,我就對這群陌生疏離,卻又備感親近熟悉的遠方朋友上了心。

第一次到大陸是擔任國際志工,對陌生土地的的第一感覺,是整齊畫一的街道和熙來攘往的人群,還有川流不息的車輛,這顛覆了我對大陸的傳統印象。除了如同搭乘雲霄飛車的公交車經驗讓我略為驚恐外,廈門和台北相似得讓我安心,公車上吵吵鬧鬧的螢幕熱鬧地上演他們的連續劇,司機大聲的播放著音樂與哼著歌,車上的人卻能安然各行其事。

接待我的是兩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大陸學生,他們對我很友善,也對台灣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問題圍繞著政治與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偶爾穿插個一兩句讓我小傻眼的詞彙。

雖有些尷尬,但也費盡心思解釋各種神奇的誤解或文化層面的不同認知,令我不禁汗顏的是,他們對台灣的關心和了解遠遠超越我的想像。不僅對政治人物和事件瞭若指掌,連各式各樣的明星會在哪裡出沒、最近有什麼緋聞,更是一清二楚。而在台灣的我,除了知道總統是誰以外,政治上發生什麼事,我真的不是那麼關心。

被充滿驚訝與安心的氛圍包圍下,我很平安的在這裡生活了一個月。沒有遇到刻意訛詐的騙子;也沒有一開始預想的共產黨派來的監視人員;更沒有遭遇生活水準落後低下或人民普遍素質低落的情況。

我的接待家庭偶爾會關心兩岸三地什麼時候會合併,有時習慣地用福州話跟我溝通,忘記我聽不懂方言;但更多時候,他們關心我在這裡生活是否適應,回去以後什麼時候還會再來?而我曾經引以為傲、還特地帶來分享的維力炸醬麵,在人家家裡其實早堆得一箱又一箱。

我在大陸生活的一個月裡,拜訪過大陸的大學,坐在教室裡跟著他們一起上課,除了校園太大、騎腳踏車騎了一個小時還走不完,讓我很錯愕,課堂上我這個台灣人根本是顯而易見的異類。

第一次發現大陸學生對於學習的熱情是很熾熱而燃燒的,只要有機會就爭取上台發表,與躲躲藏藏很怕被教授發現的我對比,實在只能一聲長嘆,下課時趕快灰溜溜的跑到教室外面躲起來。

而他們對於名字的觀念也與台灣大相逕庭。很多大陸朋友會覺得台灣人的名字都很像,念來念去都是三個字,一樣的字不同的排列組合。我倒是很欣賞他們取名的方式,簡單好記、又往往紀錄了生活的每個當下。不管是疊字,還是因為季節與出生時間的關係,比如說「瑞雪」,大概就是出生在初冬剛下雪的北方,又隱隱祈得了好兆頭;又或是「炎曉」,是在溫暖的夏日早晨。我喜歡他們從名字融入於生活裡的隨興與瀟灑,還有他們講這些事情時,眼裡的認真和話語裡的真誠。

當我回到台灣之後,換我接待起大陸朋友,幾個學期裡,發現來自東北的朋友不一定個性是大喇喇又霹靂直爽的,而甘肅女孩也可以和我們一起坐在田裡面,不用刀削,就可以用牙齒啃下一截甘蔗皮……不管是狂熱的追星族、實踐力超強的旅行家,還是認真努力奮發向上的學霸……他們總是認真努力的過每個當下。

在與他們相處的日子裡,我不斷的回味起在對岸度過的那段單純美好的時光。

其實,我們的距離還是很接近的吧?回到台灣後,我時常想念便宜的的士、老是找不到公車站的日子、各種盜版音樂都有的KTV,還有口味奇特的車輪餅……當然,最想念的,是他們操著軟軟儂儂的口音問我問題,「奇怪台灣女生講話怎麼沒有偶像劇裡演的那個樣子?」

大陸對我而言,不再是地理課本上的名詞或政治上的紛擾。而是帶著一點陌生疏離,卻又備感親近熟悉的念想。


《台灣人看大陸》年輕人大陸經驗不可少

2014-3-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楊艾俐/資深媒體人)

所謂天才,就是比任何人都能抵擋痛苦的經驗本領──英作家卡萊爾。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正在立法院轟轟烈烈審查。聰明的台灣人應該了解台灣與大陸的不可分,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是70%,未來增加的可能性更高。不管喜歡、畏懼、討厭大陸的人都應該有大陸經驗。

台灣年輕人最好出路是大學畢業能夠出國讀書,英文頂呱呱,申請在外商大公司就業,一段時間後派回亞洲,到大陸或其他亞洲國家工作。因為台灣年輕人的創意和語文能力,可以比得上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但是優勢也不能持續太久,必須要不斷進步。

次佳是為台灣企業工作,但要外派到亞洲或歐美國家服務,獲取國際經驗,然後派到中國大陸工作。這樣的優勢也不能持久,必須先占先贏,很多要打內銷市場的台商,業務方面都請大陸幹部,管理職或業務督導才請台灣幹部,不只因為大陸幹部人面熟,容易跑,也因為他們珍惜工作機會,願意受教,願意接受磨練。

在陸企工作,根據這幾年觀察,大陸年輕人的幹勁,機巧,接受新資訊的程度,台灣年輕人不是對手,只能短期學個經驗,很難競爭得過他們。

至於已工作的職場人,也應有打大陸市場或與大陸客戶打交道的經驗。家人更要鼓勵職場人擁有大陸經驗,我認識有位電子工程師,每次公司派他去大陸,他願意去,但太太堅決反對,先生無可奈何,只有不斷辭職,另找工作,或者接受公司資遣。

中國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陸人多地大,各地民風相異,人員三教九流,和他們打交道,見識多,胸襟寬,也學會什麼人要防,什麼人可交朋友。去除排斥心理,也可交到好朋友,好同事。初到異地,挫折難免,但可增長經驗,經驗能豐富智慧。沒有失敗經驗的人,不可能成功。


《我身邊的大陸人》盼擁有親如家人的大陸朋友

2014-3-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3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昱君/桃園市)

提到對岸,我無法像上一代那樣,擁有許多直接且充滿歷史意涵的親身經歷可以訴說。直接被台灣所涵養出的我們,不曾擁有過與大陸接觸的記憶,又如何能對大陸產生更多瞭解?閱讀歷史,或是聽長輩口述,始終不夠切身,直到近年科技日新月異,世界文化逐漸交流接軌,我們的視野更廣、接受到的資訊更多之後,才有機會揭開大陸始終被我們蒙著的面紗。

「你堂姊說,她六月會來台灣。」某天,爸爸邊吃晚餐邊說著。

「……是喔。」默默地消化著這個訊息,口中的菜餚,在複雜的思緒運轉中實在難辨其味。

上次跟堂姊見面,已經是兩年前在四川的事了。四年前堂姊遠從四川來台,與我們相認相聚。因為國共內戰而分隔兩岸的家族分支,在彼此失去對方音訊幾十年之後,終於連繫上。為了深入了解對岸的親戚,我在兩年前參加了有她帶團隨行的夏令營,在堂姊的陪伴下,慢慢地認識她的家鄉四川。

在那段難忘的旅程中,我們共同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但兩年後的今天,是否能找回當初的情感,一切如舊?還是彼此心中的惦念已然淡化,只剩無法發自內心的客套寒暄?這次跟團來台的堂姊,必須抓準行程的空檔才能自由活動,能否見面還是個未知數。一邊被惶恐和期待的心情折磨,一邊等待,終於見到了她。

「瘦了。」擁抱過後,她仔細地打量著我,說了這句話。我著實愣了一下,預備好的客套話就這樣梗在喉嚨間,怎樣也說不出口。這句話所蘊藏的情感,霎時粉碎了這兩年來積累的尷尬和僵硬。

「是啊……好久不見。」那些難以言之的心情,忍不住化作一抹真誠微笑抒發出來。被距離所影響的情感,原來並未被截斷,而是分流。這條支流曾經無比脆弱,甚至快要消失。但此時此刻,我感覺到它再次被匯聚並導向主流,得到了新的開始。

堂姊來台的這一趟,讓我對兩岸親人之間的連繫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親人固然比較禁得起距離的考驗,但在友情的部分,我著實遇到了心態上的瓶頸。

每次一有機會去大陸,都會期待自己能再交多幾個難得的朋友,但回到台灣後,卻會逐漸喪失繼續連繫的自信心:擔心自己個性是否不討喜,莫名害怕各自的觀念會激起衝突,總是不安地等待主動交談或回應。看著QQ即時通上那些朋友帳號,有時會升起一股難以遏止的疲憊感。在無法見面、只有對話流通的網路世界裡,面對著位於對岸的朋友,我竟是如此懦弱且不堪一擊。

之前前往北京,認識了一群大陸朋友。回台後,我在臉書輸入他們的信箱搜尋,發現其中一人早在一年前便擁有帳號。但先前在北京用餐時,他卻回答沒有用過。是甚麼樣的情緒,讓他直覺否認?

懷著疑問,我逐一瀏覽他過往的近況動態,發現其中一條寫著:「似乎真的應該冷漠一段時間,過分的熱情反而不會有收穫。」

如同我一直開著專與大陸朋友聯絡的QQ,對他們來說,為了與位在台灣的我們擁有更密切的交流,常上專與台灣朋友聯絡的臉書也是必要的。他對這樣單方面的等待感到心灰意冷,我又何嘗不是?我總是過於敏感地猜想對方的心思,他又何嘗不是?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他們也在付出,彼此皆擁有相同的恐懼及憂愁。

自此之後,每當我又開始因為與對岸朋友的互動胡思亂想時,這件事就會出現在我腦海中,提醒我該安定下來,將心比心,再次讓自己充滿善意的自信。期望有一天,我能夠真正擁有親如家人的大陸朋友。

近年來,兩岸之間頻繁的探訪交流,讓我們這一代,比起上一代更需要直接性面對大陸的人事物。無論對象是親人,還是朋友,皆需承受其文化與思想帶來的衝擊。

在這樣一個虛實交雜的時代,若能與存在著差異的這些人,取得心靈上的互相理解與認同,實在難能可貴。我仍舊在學習該如何用最純粹的自我與對方交流,更為恰當地建立良好的溝通。相信對岸的人也是如此,和我們共同努力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