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瘋華語 我新二代優勢在哪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林以君╱印尼報導
台灣新住民二代若能成為前進東南亞的尖兵,這些尖兵們會遇上何種對手?這些對手現在在做哪些準備?印尼首都雅加達「環球語文中心」裡有答案。
印尼國營企業部長余世甘(Dahlan Iskan)今年在中國大陸貴州經貿訪問團訪問印尼時全程以華語演講,讓與會者嚇一跳。而他,應不是唯一會華語的印尼部長。
小學生敢說 搶答快又狠
印尼從部長級到小學生,都有一股華語熱。想回到印尼以印尼語當「優勢」的台灣新移民第二代,要有心理準備;台灣的你們不敢開口說「媽媽的話」,這裡的華語班小學生一有機會就搶答。
未來,他們有流利的印尼母語,還有華語,舉手發言快又狠。
華語補習班 分校間間開
班主任芬蒂‧迪拉克說:「英文是首選,最多人選;華文第二。」芬蒂馬上要在雅加達南區穆斯林人口聚集區再開分部,「我們也很驚訝,穆斯林也很想學華文。」
不懂華語的印尼人常形容華語、中文是「哈魯疊瓦(Huruf Dewa)」,印尼語的意思是「神仙的字」,神仙才會寫、會念。印尼是東南亞第一大經濟體,對中國大陸貿易量日增,會寫「神仙的字」者吃香,會說「神仙的話」之外,英語也通的人才大家搶著要。
小的到老的 全民都在學
廖燕妮是周末班的華語老師,已通過新版華語檢定最高級(第六級)。她的學生從最小的九歲,到最大的成人「老奶奶」六十幾歲;有日商大金空調的系統工程師,到思科(CISCO)企業的行銷經理。
聽、說、讀、寫,而且是書寫正式印尼文文件,台灣新二代若要成為台灣明天的優勢,「未來優勢」是否能超越對手?或至少和對手等量齊觀?
進軍陸市場 華僑成最愛
雅加達台灣工商聯誼會監事長蕭世泉說,印尼禁用華文卅多年,目前四十歲以下華人大多數不懂華文,最多只會說方言,以致於在印尼受基礎教育,大學在台灣完成的台商子弟、華人子弟不但是台商,也是印尼本土企業的最愛,印尼企業要靠他們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台灣新二代若仍保有「媽媽的話」,蕭世泉相信會有很大機會。但他也提醒,新二代不能只是帶著雙語回媽媽的家鄉。
蕭世泉舉例,台商常遇到稅制、法律、關稅、貿易及人力問題,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新二代人才絕不會被埋沒。
新二代增值…3語通吃 會說還要能寫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林以君╱印尼報導
政大外交系畢業的雅加達律師何子超說,若是可能,在台灣接受完基礎教育後再回到印尼念大學,將是新二代增值的出路。進印尼大學必須經過考試,基礎學力夠,印尼媽媽又能讓新二代保有印尼語溝通能力,「有需要、有興趣,就有了入門磚」。
何子超鼓勵印尼媽媽嫁到台灣,「帶些印尼書到台灣」,天天講印尼話,很快就可以上手,「關鍵是家庭教育」,這要靠印尼媽媽在家用印尼文和孩子溝通。
何子超也強調,台灣新二代進入印尼服務業市場的現實面,「只有普通說印尼話的能力,絕對不夠」。他是律師,如果聘用助理,「中文,面對台灣、中國的商人;英文,應付簽約」,何子超加強語氣:「不管你是世界上何種語言,打官司最後一定要翻譯成正式書面印尼文。」
印尼雅加達留台校友會會長陳惟文說,只要新二代不忘記母語,以他們在台灣正常學習的品質,「知識、學問一定比(印尼)這邊強」。
陳惟文樂觀地說:「只要說是『台灣來的』,又會講印尼話,滿吃香的。」
現在不得不來…「忽視越南就等邊緣化」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越南報導
「早期是沒有人要來,現在是不得不來」,不出來發展,台灣遲早會被邊緣化,中鋼住金董事長翁朝棟說。
中鋼考慮了廿年,終於邁出腳步前進越南投資。翁朝棟說,中鋼選擇的越南,剛好位居「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黃金交叉樞紐,幾乎是近年台商南進投資的首選。
翁朝棟說,中國大陸自世界工廠退位後,更凸顯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性;要承接世界工廠的角色,須符合「市場夠大、人口夠多、老百姓夠窮」等條件。東協有六億人口、是全球第三大人口群體,越南基本工資現約兩百美元,僅大陸三分之一,連大陸企業都赴越南投資。
味丹策略長謝朝煌說,十年、廿年前來東南亞投資的廠商,可能最先只考量到生產成本,但現在東協已是一高速發展中的新興市場,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品牌和通路最重要的附加價值都已建立,這個市場不容忽視或放棄」。
越南政府計畫投資部統計,在越南投資最大外資是日本,台灣只排到第四。但根據我駐越代表處和台灣商會統計,若加計透過第三地轉進投資的台商總數達四千家,總金額近六百億美元,已成越南第一大外資。
五一三排華暴動,是否嚇退台商?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陳柏秀說,若越南政府拿不出道歉和具體賠償承諾,可能會有台商因而撤資。
但多數台商,不能說走就走。因為中南半島上,其他柬埔寨、寮國,不是人煙稀少,就還是農業社會;馬來西亞成本已高,印尼會排華,菲律賓、泰國政治不穩定,還是只剩越南。
國內藍綠惡鬥,讓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困難重重,也是很多台商不敢回台的關鍵。
翁朝棟舉例,一噸冷軋鋼品自台灣出口,關稅百分之七,用最低價錢,即一噸六百美元來計算,「我自台灣出口鋼品,光一噸就多人家一千兩百元的關稅,成本這麼高,你要怎麼競爭?」
但只要進入東協市場,就沒有關稅。越南精密董事長李育奇說,台灣被排在這幾個區域架構之外,最終一定會被邊緣化。
曾任外交部長的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也說,台灣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透過ECFA(兩岸經貿協議)做為進RCEP的敲門磚,東協市場對台灣更重要。
台越綿密通婚關係 重新珍視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越南報導
越南排華暴動影響,台商反思勞資經營關係,調整以往台商、陸籍幹部、越籍勞工垂直管理的人事結構,降低陸幹比例,盡量拔擢表現優異的當地員工出任主管,「加速在地化、深耕軟實力」雙軌並進。
越南同奈台灣商會會長簡智明說,排華過後,除了「硬底子」的經貿關係,更應看重「軟實力」的耕耘。相較於日本、韓國,國家形象與跨國品牌相輔相成,在東南亞有廣大的認知度,台商多是中小型規模,習慣單打獨鬥,長久重代工、輕品牌,能見度低。
越南台商聯合總會前會長廖育珠,在暴動後自發籌資拍攝影片,訴諸感性、溫情,讓越南「看見台灣」。她說,台越之間有綿密的婚姻關係,文化也有諸多相似,都是應重新檢視、擦亮的珍貴資產。
喬森木業總經理張中萍說,過去組織內部的陸幹是一道「天花板」,占多數的越籍員工看不到升遷機會,對公司缺乏向心力,長久下來,不利於營運士氣。
不過,當記者造訪張中萍辦公室,三位越南籍女職員隔著玻璃窗,掩嘴笑著,朝張中萍招招手,比了比撥頭髮的手勢,提醒張中萍把頭髮梳整齊,才上相。張中萍笑說:「公司沒一個員工怕我的。」
張中萍說,台商跨海到越南經商,兩地文化背景不同,摩擦是必然,喬森將「尊重」融入企業基因,無論台、陸、越籍,人人都有公平的晉升機會及對更好生活的期許,族群間的隔閡,一點一點打破。
越南台商願景 盼新二代扛重任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越南報導
中鋼住金,去年十一月起,在越南頭頓省生產營運,這是中鋼頭一次在海外大規模自建廠房投資,並跟全球第二大鋼鐵廠「日本住友金屬」合作;在廠內,台、日、越三國員工用第四種語言、英文溝通,凸顯跨國企業特殊的人力結構。
這個年輕的海外公司,全數員工加總八百五十人,中鋼派出七十名幹部,日本也派來四十四人,當地員工占比高達八成六。
農業立國的越南,沒有鋼鐵技術,中鋼得從頭教起,但苦的是,越南員工的血液中,似乎沒有「忠誠度」三個字;只要別家公司開出更高價碼,「就算只多給了一百塊台幣」,他們第二天就換公司。
中鋼住金董事長翁朝棟也發現,從台灣念書回來的越南人並非如此,中鋼住金全力網羅到台灣念過書的越南人;除與成功大學合作,參加越南文化周外,合作對象也將擴及其他台灣科技大學。
中鋼住金的團隊中,目前還沒有新二代的身影。但這次回台灣參與越南文化周的中鋼住金管理部門副總經理周鴻泰發現,新二代和越南留學生一樣,也了解中華文化,且有台灣受教育的扎實背景,若會說流利母語,來越南發展,應有競爭優勢;他說,中鋼會建立聯繫管道,若有職缺,也不排除任用新二代。
翁朝棟認為,越南留學生只是到台灣念過書,就知道要待在一家能永續發展的企業,更何況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新住民。他說,這些關鍵性人才及職位,也許除越南留學生,台灣新住民也能扛起重任。
語言+文化 台灣新二代前進越南拚突圍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越南報導
台灣味丹,在越南投資超過廿年,目前仍然獨霸越南內、外銷味精市場。越南味丹三千多名員工中,有台灣人、越南人及外籍人士,但沒有新住民二代。味丹策略長謝朝煌認為,新二代若要有競爭力,該掌握「兩邊」優勢,若只擁有一邊,顯不出特色。
謝朝煌說,台灣新二代,對越南來說,也是個「外國人」,回越南發展,關鍵仍在有無競爭力。
了解當地民情 聘用重點
換言之,語言流利度、文化了解度,仍是新二代將來能否在東南亞市場爭得一席之地的決勝關鍵。
謝朝煌說,新二代除了解越南本地文化外,並要兼具台灣人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性,否則,「就是一般的台灣人啊」;畢竟台商是要拓展「越南市場」,不是台灣市場,「我們需要的幹部,重點在能不能了解本地民情。」
很多在越南投資的業者,看法跟謝朝煌一樣。國泰金控在越南的投資,居台資金融業之冠,在越南用人,也以越南留台學生與越南華僑為主,尚無新住民二代。
越南國泰人壽業務團隊已有一千多人,越南國泰人壽總經理李訓裕說,一定要培養當地人才,壽險業畢竟是經營「人」的生意,要比其他產業更深入當地市場。
台灣技職教育 就業保證
我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陳柏秀也說,新二代到越南工作,不見得有優勢,關鍵在「你的條件有沒有比別人好?而不在媽媽是不是本地人」,且許多新二代未必會講媽媽的語言,自然無優勢可言。
新二代該加強什麼「基本功」,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台商建議,英文及東南亞當地國語言一定要流利,還有專業知識,受過台灣技職教育也會加分。
越南中鋼住金董事長翁朝棟說,越南沒有技職教育,但來越南投產的製造業,包括中鋼住金,卻非常需要這樣的人力;他說,若新二代受過台灣的技職教育訓練,再來越南發展,應該會是就業保證。
熟稔越南法律 大大加分
在排華暴動後,外界也才發現,台商對當地法律、稅務都相當陌生。
陳柏秀則認為,台灣人能否在越南順遂發展,還要看專業和技術;但越南台商最弱的一環,是欠缺對越南法律的了解,他說,若年輕人想來越南,若還能具備越南的法律學識,會大大加分,相信會大受台商甚至在越南投資的外商歡迎。
入柬競爭 能力決定勝負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柬埔寨報導
「新住民二代要出來闖天下,你要拿什麼跟別人競爭?」柬埔寨金邊最大的商場,是台灣人開的「大都會廣場」。商場老闆、福洋投資總經理洪創明說,在台灣長大的台柬二代,一路成長都是「台灣模式」,要來柬埔寨發展,至少要想辦法先轉換成「柬埔寨模式」。
「從投資者角度看,我寧願用本地懂華語的人,因為我要的,他們已經很熟悉,你(新二代)卻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洪創明說,新二代「熟悉的是台灣,不是柬埔寨」,這中間的落差,會很大。
洪創明說,目前柬國勞工基本薪資約一百美元,但多懂一種語言,老闆會加薪,若會中、柬、英三國語言,薪水可提高到三百美元、約九千台幣。
「語言是謀財的基本條件,過去大家下班就學英文,現在日商也來了,金邊開了許多日文補習班。」洪創明說,在柬埔寨要具備多種語言才能生存,新二代要來,最起碼柬語一定要會。
柬埔寨的經濟成長,主要是由外商主導的貿易帶動活動;洪創明說,外商當然希望能找熟悉市場的本地人,這樣進入市場比較沒有障礙「所以,你(二代)要回來競爭,要先想好,你的優勢是什麼?」
若真想在柬埔寨白手起家、闖出天下,還是「能力」定勝負,不管是否新二代皆然。洪創明說,相對台灣而言,柬埔寨的投資門檻還沒有那麼高,若能抓住本地市場供需的「缺口」,本身有條件、又願意打拚,柬埔寨仍值得放手一搏。
柬埔寨經濟起飛 卡位要快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柬埔寨報導
今年六月,台資成衣廠崑洲國際,在柬埔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柬埔寨第二檔股票。
崑洲的承銷商、金邊證券,是家台資券商。若跟有上千檔股票的台股相比,柬埔寨證券市場還在起步階段;但金邊證券董事長張景順說,要來柬埔寨發展,就得趁早,他在柬國股市還在摸索階段就先行卡位,新住民二代,也應該一樣。
張景順來柬埔寨廿三年,他自認是台商在此的黃埔一期,三個小孩是台、柬混血兒,兩個在柬埔寨出生,在柬埔寨念完幼稚園才回台灣,國中畢業後即回柬埔寨;「台柬新住民二代若要回來發展,最好在小孩子一開始起步,就讓他們回來。」張景順說。
「年輕人提早回來,才知道機會在哪裡。」張景順說,他的確希望自己的小孩在柬埔寨發展,才讓小孩在受教育階段就提早來;因為要在這裡發展,就必須先認識當地、了解市場,「起步要早」最關鍵。
對新住民二代來說,留在台灣,也有很多發展機會,但張景順認為,台灣經濟規模畢竟比柬埔寨大許多,「若要做一番事業,在這裡,或許更有機會」,因為柬埔寨不像台灣那麼競爭。
柬埔寨股票市場起碼要等到二○二○年,規模才會出來,但張景順的理論是,不管對投資者、想回來發展的新住民二代,重點都是「提早進來,才有優勢」,等市場都成熟了,再來,其實就晚了。
張景順建議,想回來發展的新住民二代,中、英、柬語,一定要流利,再來就是專業知識和資金;他指指金邊證券辦公室中的年輕柬國員工說,這裡的年輕人都有很高的求知欲,上班之餘還經常補習。像柬埔寨有間補習學校,學生高達六萬人,光在金邊,就有十二個校區,主要是補英文,一個月收入高達三百萬美元。
赴柬落地生根 加分題在語言
【2014/08/25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柬埔寨報導
台灣美德向邦醫療國際集團總裁楊克誠,八年前在柬埔寨成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曼哈頓工業區。曼哈頓是柬埔寨卅三個經濟特區中,營運最佳、招商極成功的特區。
楊克誠說,柬埔寨是個年輕的國家、人口年輕、市場年輕,內需正待發展,若台、柬新住民二代有意「落地生根」,對台商拓展版圖,會大大加分。
五月一場越南排華暴動,讓許多越南台商重新思考投資問題,緊鄰越南的柬埔寨,被視為中南半島上一顆新明珠,但柬埔寨人口僅一千五百萬人,勞動人口似乎不太夠。
但楊克誠說,柬埔寨每年新生兒數目逾五十萬,人口平均年齡低,年輕的人口紅利,代表擁有龐大潛在就業人口。
海外台商都碰到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培養有能力接班又可靠的幹部。楊克誠認為,新二代的優勢在於有母語背景、對台灣與柬埔寨本地文化都了解,若語言及專業能力契合,對台商發展,會大大加分。
楊克誠認為,新二代的優勢還有,可能會比其他台灣人「更願意在媽媽的國家落地生根」。
楊克誠分析,台灣企業出國打拚,最需要的是願意長久留在國外的人才,這也是許多台商會用當地僑民的原因,「不像台幹,三、五年就要輪調回台」。
柬埔寨是農業國家,內需市場正待發展。但楊克誠認為,未來應會轉為深耕柬國內需市場,會需要更多人才,台柬新二代會有機會。
- Aug 25 Mon 2014 06:39
環南海諸國經濟起飛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