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經濟快速發展 農村電商崛起
【聯合報╱新華社】2014.12.23 03:02 am
隨著電商、網購經濟的快速發展,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越來越多的農民、大學生投入到電商行業,形成了以長山、西董、黛溪等鎮、街道為代表的農村電商群體,創建電商創業園。圖為鄒平縣長山鎮西神壇村的劉兵在配貨。27歲的劉兵從2013年開始從事電商文具銷售。
懷集蔬菜基地 銷珠三角、港澳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2.24 04:19 am
從廣東懷集高速公路出口下來,約10分鐘驅車可抵廣東懷集馬寧鎮寨村的蔬菜基地,一望無際的菜田「綠色海洋」,連著珠三角和港澳地區。
「蔬菜基地面積有3800多畝。」肇慶市愛農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桂文此前向媒體表示,該基地年產量6500多噸,主銷珠三角和港澳地區。
中新社報導,懷集有「中國燕都」的美譽,而寨村蔬菜基地處於群山環抱的大平地上,灌溉所需水,均來自附近清澈的山坑水庫。公司農技人員稱,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優質蔬菜。
蔬菜最難的是保證新鮮。公司農技人員說,收割蔬菜要在當日過了早上九點,待霧水散去後開始,再用數台大風扇快速吹乾表面水分,送到冷庫「打冷」,約6小時才能裝車運走。這種適時收割、及時風乾和「打冷」的「無添加」的保鮮方法,能讓菜身保持乾爽。
「乾水菜」的口感比市場賣的「濕水菜」清甜。嚴桂文稱,這種自然、科學的處理方法,菜品能在常溫下保鮮3天,放冰箱裡則能保鮮超過一周,煮的時候,蔬菜依舊鮮甜。
該基地由公司、農戶和合作社的「1+1+1」合作模式,公司向農戶和合作社提供技術、種苗等,之後菜品統一回收、賣出。而在基地裡,村民參與日常管理和生產。嚴桂文稱,蔬菜基地的菜品有了保證,也帶動村民就業。
Albert Lee 臉書發言 2014-12-23
突然想到,之前暑期參加中港台營隊,似乎有人(疑似是張鐵志還是杜婷老師我忘了)提到太陽花學運後期,臺灣變成了拒絕與中國對話。
但我卻不如此認為,反而覺得學運之後更多的臺灣人人願意了解中國以及香港。我沒辦法去釐清當初那句"拒絕對話的脈絡",我猜測可能是學運期間有些對於中國不友善的言論。坦白說我認為這種現象極少,而中國這麼大,我們自然很難更精確的去理解中國,但這不代表著臺灣人拒絕與中國自由派者溝通。(當然前提是他要有尊重台灣人民族自決的基本氣度)
學運之後產生了獨的意識,但這個獨的意識卻不代表著拒絕對話,反而是願意對中港以及世界更了解。而通常關心大中國民主的人,似乎常常看不太習慣台灣人只願意關注台灣的小事。但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連在台灣的社會議題都搞得暈頭轉向了。
台灣年輕人不可能變成"思想雜誌"(疑似大中國統派)上那類的對話模式,畢竟不是每個人作到這樣極度溫和的溝通模式。如果堅持要變成那種極度溫和理性的溝通模式,那麼溝通的人將永遠只是原本就能溝通的少數在一間小屋子彼此高談政治哲學,而無法有衝擊性以及足夠的擴散力。
在學運之後參加幾場中國自由派的演講,感覺參予者有足夠提升,這幾年身邊的獨派朋友也更願意客觀理性的了解中國甚至與中國自由派解說為什麼台灣人想要獨立,甚至跑去中國交換。但我想大一統思想的台灣人即使看到這樣的密切交流,也認為台灣依舊拒絕對話。而台灣的自由派幾乎都是左翼獨派,兩岸最愛吵得也幾乎都是統獨,如果台灣獨派與中國自由派能互相溝通,又有什麼不能溝通的呢?
Albert Lee 臉書發言 2014-12-24
自由類統派為什麼會失敗?
前幾天看到奧地利在台老師寫一篇文章(提到他與陸生交流的經驗),有自由派的陸生氣憤的說不是所有中國人都這樣的,這類的陸生想藉由自己告訴大家,中國不是"所有人"都被老共洗腦(但根據我的交流經驗,我的感覺實在跟該篇文章老師差不多)。這讓我想到自由統在介紹中國公民社會時為什麼會失敗,且讓我不舒服的認為台灣勾勒出中國樣貌的言論自由遭到打壓(只要一不如別人的意,就會批評歧視、民主傲慢之類的)。台灣自由類統派(因為好像有些也不是左翼,不算左統)也往往很堅持的要把中國人追求自由的一面告訴台灣人,或是告訴台灣人中國人的無奈之類的,而並不是告訴台灣人真實的中國為何。
這樣有幾點壞處,會讓以為原來中國人都那麼反"中共",以為每個中國人都容易溝通,使我們把中國人想像的太美,一開口就不小心談了一堆政治觸犯地雷,使之對方聊了後討厭台灣成了自干五,或是誤判形式降低台灣人將國家正常化的意願。而我的觀點是和能夠交流的人交流,不能夠作到思想交流的就不用浪費時間,聊些吃喝玩樂歷史音樂少傷感情。(目前我是處於不要打台灣、不要仇恨台灣自由派發展為第一優先的狀態,其他中國要不要民主阿如果不太能聊我就不管了)
台灣也是不少人如此,本來就不是個可以溝通的對象,有些人就是喜歡自拍秋咪拍照上傳美食,遇到犯罪者最直覺得喊說判到死、關到死,同性戀很變態之類的,我們本來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正經八百的談論,如此類形,還是少浪費時間談些政治話題為妙,要把時間花在"看起來"比較容易溝通的人身上。
我認為勾勒出真實的世界,無論是台灣自己的歷史還是中國日本香港現況,對台灣人都挺重要的,我們的政府沒有作到好的教育,使之台灣人島國思想常年對周遭國家不了解是相當可悲的,當人明確指出台灣改善的缺點我們又無法用講理來反駁時,就該認清楚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不少台灣人甚至有要中國放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再來談統一的愚蠢言論,這堅持擁抱黨國洗腦的人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自由統為什麼會失敗且又老是無法讓台灣人更真實的認識中國?
一、老愛把增加閱聽人市場放在極少數的統派台灣人。
二、老愛把文章寫在中國時報,而中時的讀者通常是什麼樣子我就不說了。(我已經不知道看到幾個嘴巴上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臺灣人思想超級法西斯過了,前幾天還看到同婚合法化後要中共拿原子彈炸台灣的,這些人自己就不知道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為何物,你跟他講這些有何用?)
三、當自由統告訴"台灣理頭對中國不友善的"那群時,自由統老把中國人講的太好,講到可以統一了,往往引起反感覺得你在說謊,然後用詞又常常大陸來中國大陸去,完全不太考慮台灣反中派的觀感。
九二共識是什麼 柯文哲:談「一五共識」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4.12.24 03:58 am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昨表示,九二共識距今已廿二年,很多時空背景有所改變,「能不能reset(重新設定)?」建議來個「一五共識」,大家來談。
柯文哲多次公開說「不清楚九二共識的內容」,昨再談到九二共識時表示,一九九二年到現在二○一四年,已距離廿二年,兩岸應該基於現在狀況來作共識,因為時空背景已與現在不同。他仍強調,「九二共識」是什麼,到現在為止還不曉得。
媒體詢問「台北、上海雙城論壇」,若陸方認為必須先承認「九二共識」才能有後續的話,該如何取捨?柯文哲說,那他會請對方說明九二共識是什麼。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 他反對標籤化、較注意實質內容。
柯文哲笑說,「我倒希望能不能來個『一五共識 』?」媒體追問什麼是「一五共識」?柯說「就是二○一五年的共識」。至於「一五共識」內容是什麼?柯文哲說「大家來講啊」。
Albert Lee 臉書發言 2014-12-24
我也不知道什麼是九二共識,根據我的理解
一、九二共識代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中華民國宣稱涵蓋大陸固有疆域(當然包含外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領土包含台灣。
二、各自表述就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我們在一個中國內互相不干涉。
三、但在現實上,國際社會當然只承認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誰理你們
四、九二共識雖不曾存在過,但兩岸數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九二共識這個默視之上,否則北京不會與台灣交流,中共的底線就是一個中國。
五、九二共識只能在一個中國的國內取暖,而在國外,宣稱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別人覺得你是神經病嗎你是智障嗎?根本恐怖叛亂份子。
結論:
一、九二共識乃妨礙中華民國國家正常化,以及讓台灣在世界被矮化的最大幫兇。
二、台灣然早就在2012年用689萬張選票決定自己想當中國人了,就算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是689。中華民國RO China一來簡稱中國(是連英文都看不懂國號有China嗎?),二來在世界的眼中根本不存在,別人只認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我們這些中國台灣地區的人民,似乎太自我感覺良好。
三、我們的政府對外宣稱一個中國,在這個政權沒被推翻之前、還沒修憲之前,台灣人就是法律上的中國人、中華臺北人、台澎金馬關稅地區人、中國台灣地區人、中國臺灣省人,那些自稱自己是中華民國人或是台灣人的,不好意思似乎目前還中華民國人或台灣人這個選項,謝謝指教。
我實在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樂於活在謊言以及取暖之中。
柯文哲提「一五共識」 王郁琦:話別講太快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台北報導】2014.12.25 03:38 am
針對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質疑「九二共識」,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在立法院回應說,柯的「四個互相」難以矇混共識的重要性,地方首長說這種話沒關係,頂多台北、上海不交流,「誠摯建議柯市長對不清楚的事情,話不要講太快」。
柯文哲廿二日針對兩岸關係提出「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並提出「一五共識」。
王郁琦昨天表示,柯文哲作為地方政府首長,本無須對兩岸政策發表評論,若想要對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發表意見,陸委會希望柯文哲能嚴肅面對當下時空背景的需要,以及「有無更好的主意取代九二共識?」
王郁琦強調,因為有「九二共識」的模糊性,才能讓兩岸在「一中」問題上保持彈性緩衝空間;而「一中」問題不是柯的「四個互相」所能解決,「請嚴肅面對這件事情,了解之後再來談,有些話講太快,要收回去很困難」。
王郁琦還批評,陸委會不認為柯用「四個互相」可以取代「九二共識」;他更質疑說,柯曾說「把中國當外國看就可以了,但兩岸關係真的可以這樣處理嗎?」
對於柯文哲昨天批評王郁琦「代表哪國發言」,陸委會昨傍晚表示,王郁琦從頭到尾就事論事,柯市長一方面強調「不要講標籤,要講內容」,另一方面卻以貼標籤方式,影射質疑王主委,未堅守中華民國立場。
陸委會也強調,「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陸方要求對「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協商,後海基會提出「對『一個中國』原則,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海協會對此表示尊重,此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回應王郁琦 柯文哲:他代表哪國家發言?
【聯合晚報╱記者蕭照平/台北報導】2014.12.25 03:38 am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提出以「一五共識」取代「九二共識」的想法,遭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質疑對不清楚的事話講太快;柯文哲上午表示,「一五共識」只是他個人想法,歡迎大家討論,他是在媒體詢問後,才以國民立場表達看法。
對王郁琦說不認為柯文哲的「四個互相」可蒙混取代「九二共識」;柯文哲表示,「兩岸一定要和平相處」,且整個世界都在往前進,新時代應該有新思維,「我們何必受限22年前的共識」,因此他個人想法是思考未來能否有新思維、新共識,且就這問題大家可以討論。
被問及王郁琦指他不了解「九二共識」,柯文哲嘆了口氣,「他比較懂,他出來說明就好,他是代表哪國家發言?」他說,台北市長本來不需要關心外交事務,他只是做為國民以及比較重要政治位置的人來表達看法,但「你們覺得你們比較高明,你們處理就好」。
柯文哲團隊近日陸續與郝市府交接業務,競選團隊也進入收尾,除了「勝選」辦公室即將結束承租,柯文哲也忙著「佈新」;柯文哲日前接受幕僚建議訂製第三套新西裝,今上午西裝師傅李萬進,拿著做好的西裝出現在松江路辦公室,新西裝價格大約4到5萬。
吾爾開希:嚴肅公開對待一中問題
【中央社╱台北24日電】2014.12.24 06:15 pm
大陸民運人士吾爾開希今天表示,如果他當選立委,會推動嚴肅、公開對待「一中」問題,提出符合台灣民眾利益與期待的兩岸關係。他認為,「九二共識」充其量只是默契。
吾爾開希說,會出現「九二共識」,是因為中共無法在兩岸關係上真正和台灣建立共識,才希望營造模糊感。
日前宣布參選台中市立法委員補選的吾爾開希下午召開記者會,對「九二共識」與中國大陸當局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發表看法。
他表示,若當選立委,會推動嚴肅、公開對待「一個中國」問題,並提出符合台灣民眾利益與期待的兩岸關係,希望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能正視。
吾爾開希指出,「九二共識」頂多只算默契,內容就是沒有共識,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共識的內容是各自表述,「各表」和「共識」是語義學上的矛盾。
他認為,中共無法在兩岸關係上真正和台灣建立共識,也不敢面對主權問題,才喜歡模糊操作,但這種模糊對台灣是非常不利的。
吾爾開希說,中共在全球成功推銷的「一個中國」概念,是「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代表」。台灣必須面對這個現狀,在國內、與對岸形成共識,而「各自表述恰恰無法形成這樣的共識」。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日前表示,「九二共識」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兩岸制度化協商與往來互動的關鍵。
一個拉一個 中共靠軍校人脈滲透台灣?
【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即時報導】2014.12.27 09:55 am
前海軍情報處長蘭寧利上午在臉書上,語重心長披露,中共以軍校年班擴大拉攏,至校友會,甚至藉基地開放,想進艦隊作戰中心參觀。他呼籲退役軍官們要慎重交友,不貪圖小利,不賣弄所知,不要被社會人士認為他們是『忠誠度有問題』的一群,而抬不起頭來。」翻攝蘭寧利臉書網頁
目前在智庫任職研究員的前海軍情報處長蘭寧利上午透過臉書,評論國防部長嚴明昨日在將官晉升典禮上一席呼籲官兵與眷屬提高警覺,需深植保防意識,防止中國大陸情蒐的談話。
他提醒退役軍官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退役軍官在與大陸建立熟諳關係後,勢必會擴大交往範圍,而至現役老弟,因此而洩密者已不少見。他同時披露,中共目前更以軍校年班來擴大拉攏,至軍校「校友會」,甚至藉基地開放,想進艦隊作戰中心參觀,顯然可能另有用心而且不單純了。
蘭寧利上午在臉書發表「從嚴明:退役軍人及眷屬需防中國情蒐談起」一文,引述嚴明昨日「近年軍方洩密案、共諜案頻傳,國防部長嚴明昨表示,因兩岸情勢和緩,經濟、社會乃至於政治領域的交流越趨緊密,中共滲透及情蒐手段更多元、積極,已危及國軍整體安全,呼籲官兵提高警覺,除在營官兵外,退役軍人及眷屬也需深植保防意識。」的談話,語重心長發表看法。
蘭寧利說,解嚴後兩岸交流日趨熱絡,退役同仁往來兩岸絡繹於途。其中多屬旅遊,少數為第二春奔走。但另有若干同仁奔走兩岸,參與有政治意味的活動,稱為「解決兩岸僵局」,堪稱憂國憂民。但是撈過界了,那個領域非你我所熟悉,單憑軍事素養是絕對應付不了政治考量的。
蘭寧利說,「你,不了解國家安全戰略,去,談什麼?代表誰?哪些可以讓步,哪些寸土不讓,談判哪裡是如此的簡單。初多為學長尚有思鄉之情可言,近期若干60年班以後的學弟們(均為台生)也不遑多讓。不但個人前往,還攜眷參加。無論是接受『自費前往』或是『落地招待』,都可享受那種在台灣前所未有的『禮遇與尊重』,而且妻子還可接受媒體訪問。」
蘭寧利表示,「記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與大陸建立熟諳關係後,勢必會擴大交往範圍,而至現役老弟,因此而洩密者已不少見;目前更以年班擴大拉攏,至『校友會』,甚至藉基地開放,想進艦隊作戰中心參觀,顯然可能另有用心而且不單純了。今天絕對不是『西線無戰事』,對方謀我之心無一絲動搖。希望退役同仁們要慎重交友,不貪圖小利,不賣弄所知,不要被社會人士認為『我們』是『忠誠度有問題』的一群,而抬不起頭來。」
吾爾開希專文:九二共識就是泡沫
風傳媒 吾爾開希 2014年12月24日 16:00
九二共識是什麼?這不是個問題,這只是個名詞。
九二共識的共識是什麼,才是問題;問題是,根本沒有共識。
九二共識說的是「各自表述」,既然各自表述,怎麼會有共識?各自表述也就是各講各的,各講各的怎麼會有共識?這是有一點點邏輯觀念的人,都很清楚的矛盾。
國民黨和共產黨,其實也很清楚這個矛盾,所以,二十二年來,對主權根本沒有過表述,其他的有如閒話幾句,對方也有聽沒有到。
對於這個矛盾,國民黨又發明了一個名詞「創造性模糊」,模糊還需要創造嗎?模糊不就你怎麼說都可以,不就是擺爛;就讓台灣主權擺在那裡、爛在那裡,碰都不要碰他。
九二共識對台灣人來說,就是一個泡沫,飄在天上,搖擺不定,好像有好像沒有。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泡沫還飄在天上,好像有好像沒有;到了今年,大家終於看穿九二共識是什麼都沒有的泡沫。
而戳破九二共識這個泡沫的,就是服貿,就是318社運。
318反服貿,只是一個題目,真正反的是九二共識,因為台灣人再也不要創造性模糊了,不要再迷迷糊糊的拿二十二年前的泡沫過日子了。318就是台灣人的表述,我要主權在我,不是你說了算,不是國民黨同意了算,要我說算才算。
共產黨很喜歡國民黨的模糊性創造,簡直正中下懷,什麼都不說,什麼都說不清楚,對他最方便,也就成了什麼都可以做,做了說,說了做,都沒關係,你在模糊,我在摸魚,抓住一條算一條。
今天兩岸要講共識,就不能模糊,就得把主權講清楚,共產黨要一個中國,可以,那你就表述,看台灣人同不同意,接不接受;不然,就讓台灣人來講,看你同不同意,接不接受。只有這樣的往返折衝,才會有真正的共識,也就是有內容的共識,而不是泡沫的共識。
今天,再過一星期就要進入2015了,台灣人活在今天,要的是今天有實質的共識,而不是二十二年前,沒共識的共識。
台灣人也只有戳破、拋棄九二共識,才會有真正的共識;台灣人不需要創造性模糊,要的是創造性共識。
*作者為落籍台灣大陸民運人士
反服貿運動的美國因素
胡清雅 臉書頁 2014-12-23
(本文刊於《思想》第27期,2014年12月,台北:聯經出版社)
為期將近一個月的反服貿佔領立院行動(318學運),隨著4月10日學生退出立院告一段落,而退場所換得的具體結果,是〈兩岸協定締結條例〉的法制化,並在此前提下,逐條審議服貿條文。當初沸揚的「佔領」行動中,青年佔據了「立法院」這個操練代議民主的象徵性空間,並衝入決策核心機構「行政院」。如此激進的運動形式,看似挑戰了代議民主的運作機制,然而從結果看來,它最後卻又弔詭地被代議制度自身所回收了──最初運動用以召喚民眾的「反黑箱」本身,其實就是程序民主的操作,於是,以質疑「程序」為正當性的反對運動,最後勢必得透過「更為完備的程序」來收場。就結果而論,運動未能透過基進形式與廣大動員,衝破用以鞏固民主代議制度的結構,反而不過是在民主代議制度內部進行一輪體內循環;經歷此場運動的台灣社會,基本上仍舊維持了兩黨政治的結構,甚至未能超脫藍綠格局。然而真正被強化的,則是運動不言自明的潛台詞──藉由反對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協議而召喚出的台獨情感,以及作為它對立面的「恐中、反共」意識型態。
在國際冷戰、國共內戰的雙戰結構下,兩岸自1950年代至1980年代長期隔絕,這是戰後台灣社會內部「恐中、反共」的歷史背景。19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三十多年間,世界體系霸權國家多次面臨經濟危機,WTO體制下的國對國雙邊自貿協定陷入泥淖,取而代之的是區域間各國在經濟上的多邊整合。在東亞冷戰分斷體制下,兩岸分裂作為它的底層結構,正面臨包括南亞、東亞等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挑戰:亞洲各國在漫長的冷戰時期所形成的製造業分工、外銷導向等特徵,成為當前區域經濟整合的前提,加上東協製造業網路崛起、中國的服務業轉型提供了區域內部市場,冷戰經濟體質正在面臨轉變,並衝擊著東亞分斷格局。對於身處台灣島上的人們來說,如此結構性的變化,被認識為所謂的「中國崛起」──相對於經濟衰退的台灣,一般民眾正面臨長期的薪資停滯、物價上漲、勞動彈性化等惡劣處境,「中國威脅論」的說法,於是帶給台灣民眾前所未有的失落感與威脅感,這成了新一代恐中、反共情緒的燃料。可以這麼說,當經濟動力挑戰了分斷體制自身,在台灣社會內部,作為鞏固兩岸分裂狀況的「恐中、反共」核心意識型態,卻被相反向地強化了。這樣的意識型態,一方面延續著過去國民黨專制戒嚴體制下的反共教育,另一方面,更挾著1980年代民主化運動之後被民眾內化的反共資產階級民主、自由觀,彙整成一套「守護台灣民主,不被中共侵害」的反對語言,為反服貿運動所動員。
在這樣的理解下,我想從兩個方向討論:第一,通過反服貿運動,反共、恐中意識型態在台灣社會內部達到深化的效果,那麼鞏固它的外部結構又是什麼?第二,如果可以把反服貿運動與它的社會動員視為兩岸關係變化下的反作用力,我們該如何歷史地看待這個變化?
從「國家安全」談起
該追問的是,先不談服貿協議是否為慣常所理解的自由貿易協定[1],為什麼過去面對那些對台剝削性極高的WTO、台美的TIFA、台紐FTA等等真正「不平等、不自由」的自貿協定,都未能在台灣社會激起與反服貿等量的反對聲音?這或許可以從作為運動收尾的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開始討論。3月初,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於所推出的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2],多位法律、政治、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台灣學者連署支持,並在318學運之後成為運動的主要訴求。這份條例的說明案由開宗明義表明:「為使兩岸官方交流在確保國家安全、人民福祉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原則下進行良性互動」,而所謂「國家安全」的具體內容,可由條例第八條及其說明中得知:第八條內容最末「…相關人員違反第六條第三項之規定,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台澎金馬人民對中華民國台澎金馬主權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說明最末「相關人員違法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台澎金馬人民對中華民國台澎金馬主權者,以外患罪論處」[3]。換句話說,這是將「國家安全」以外患罪條款入法,而所謂「侵害國家安全」的界定,則是模糊的、得以任憑詮釋的「侵害中華民國主權」。
在台灣,外患罪是以《刑法》論處的,而《刑法》中關於外患罪的定義,大部分是針對國對國之戰爭、軍事化等特殊狀況,而防範對象,是在此種特殊狀況下被定義為「敵國」者。民間團體將此條款定入條例,並傾社會之力推動立法,不言之意,就是「中國大陸」至今仍是我方的「敵國」,與敵國的一切交往[4],包括經貿協議,則不能等同於一般國家間往來,必須以特殊法條加以規範,這是第一層意義。第二,正因為台灣的「國家地位」並不明確,因此與中交往必然牽涉「中華民國主權」問題,必須前提化、法定化加以保護,而針對在各種外交談判中,若可能因為談判內容而折損我方主權者,不惜以外患罪論處,以示威嚇。[5]
台灣經歷了長期的反共戒嚴體制,戒嚴法將整個社會懸置封存於軍事狀態中,兩岸人民的一切往來被嚴格禁止;蔣介石政權更以「國家安全」為名,於台灣島內進行大規模「勦匪」,清勦了大批左翼份子與一般民眾,這是眾所週知的五零年代白色恐怖。在兩岸人民開放來往將近三十多年的今日,我們仍可以在各種相關法條中看到反共戒嚴體制的殘餘,例如作為特殊規範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針對在台陸生的「三限六不」歧視條款等等。倘若台灣號稱已經歷了解嚴與民主轉型,並自傲於這十幾年來的民主深化、民主鞏固的積累,何以類似的白色恐怖殘餘,在各種相關法條當中仍如此根深蒂固?又何以高舉「守護台灣民主」大旗的反對運動,竟然推出了這種包含白色恐怖條款的法案,還引以為進步?[6]為什麼針對其他自由貿易簽訂對象,台灣從未出現類似的社會力量,要求訂立前置法條、將「外患罪」入法?
將「大陸」作為台灣恆常的敵國,於內以「國安」之名,合理化各種歧視性法規與白色恐怖條款,於外則以「自衛」為名,合理化軍武升級與競賽、合理化每年對美軍購,敵對狀況下的「恐中」構成了反服貿運動的底線,毫不意外地與美國近三十年來的兩岸政策不謀而合,也遙相呼應著近年美國亞太再平衡、重返亞洲的東亞政策。
「國家安全」與東亞軍事化
台灣島內的動盪無法脫離東亞局勢而討論。考察近年東亞各地的軍事擴張狀況,可以發現區域中各國的軍事化傾向,正呼應著與美日安保結構的擴大與深化,而安保結構與東亞軍事化,正是將中國、北朝鮮作為圍堵對象,並以區域安全之名形成反共連線,這是「反中、恐共」意識型態在國際政治安排中的具體展現。
首先是日本軍國主義,正隨著右翼安倍晉三政權的掌權而逐漸復甦。2010年,日本政府公布新版《防衛計畫大綱》,其中日本自衛隊的佈署地域,自過去以俄羅斯作為防堵對象的北方,移向南方、西南方的琉球與周邊諸島,並且改動了針對琉球諸島的用語,由原稱的「島嶼部分」改為「西南諸島」,以將釣魚島囊括入自衛隊防衛範圍內。這項調整使得日本自衛隊防衛範圍和美日安保範圍相互重疊,並且成為2012年9月日本政府惡意收購、國有化釣魚島的前置作業。2013年日府持續修訂《防衛計畫大綱》以配合後續軍事行徑,日媒指出,其重點在於將中國明確定為日本自衛隊軍武化所針對的「敵國」。[7]
同年10月,美日於東京召開「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美國除了允許日本修改原本受和平憲法第九條所制約的「集體自衛權」,更表態將支持日本在「東中國海的無人島」取得控制權,這裡所說的「無人島」就是釣魚島,美日雙方將合作在釣魚島裝置雷達站與無人偵查機。這暗示了兩點,其一,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的侵略行動,美國僅在政治上暗中默許,但自此之後,美國將與日本在軍事上公開合作,並調動武力支援。其二,雷達站的地點之一,就位於台灣宜蘭蘇澳東北部外海上的與那國島,距離台灣111公里,兩岸視線可及。換句話說,台灣自然也在美日安保範圍,以及日本自衛隊監視、偵測範圍之內,日後一旦軍事狀況緊繃,鄰近海域將面臨軍事戒嚴,台灣沒有條件隔岸觀火、置身事外。2014年,美方對於日佔釣魚台的行徑,有了正式的對外態度:美軍駐日本沖繩司令魏斯勒在訪問中提到,「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早先也藉由日本、中國行,重申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釣魚台,屬於『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疇」,並表示「若中國奪島,美國將採取直接軍事行動幫助日本奪回尖閣諸島(釣魚島)」。[8]也就是說,釣魚島議題,成為了美日安保結構進行軍事動員的共同基礎,並且成為美國埋於東亞的地雷,以備啟動對中戰爭。
「釣魚島爭議」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歷史遺留問題。二戰後,亞洲旋即被置入全球戰略格局的分工之中,對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責任與歷史清算,則在美國介入下被無限期延宕。冷戰結構鬆動的今日,釣魚島爭議往往僅被當作「領土問題」看待,然而,一旦歷史正義被刻意的去政治化,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就會被懸置於現代國家間的政治角力,美國與日本政府蠻橫地挪用法治程序強勢侵佔釣魚島、否定中國擁有釣魚台主權,如此惡意的霸道行為竟被國際政治所默許,成為挑動區域衝突的戰爭因子。
在強佔釣魚島以外,另一項發生於今年、足以敲響區域和平警鐘的重大事件,就是安倍政權罔顧憲政民主與強大的反對民意[9],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和平憲法。日本軍國主義得以如此明目張膽地復興,自然因為得到美國的允許──同樣在2013年「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中,美方表示將擴大日本自衛隊的自主性,允許日本修改原本為和平憲法第九條所制約的「集體自衛權」,並支持日本增加國防預算,等於公開支持安倍政權上任以後的軍事化傾向。
「集體自衛權」是指與日本有同盟關係的國家(美國),若遭受武力攻擊,日本可以通過同盟關係而發動武力。二戰後,日本憲法第九條限制了日本政府不得主動發動戰爭、不設置軍隊,這是對於日本軍事化的制約,也一定程度上制約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因此,日本政府倘若要通過集體自衛權發動武力,就必須修改憲法。對於日本右翼軍國主義者而言,集體自衛權的具體實行,必透過美日安保關係(例如911發生時,美國就屢次要求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以配合反恐),而現在,美國重返亞洲下的軍事佈署,則提供軍國主義復甦的踏板。安倍政權再度連任後,更加積極籌劃修憲、釋憲議程,以解禁集體自衛權,[10]若集體自衛權解禁,日本自衛隊只要配合美國同盟國的軍事行動,例如配合美國於東亞島鏈上設置的導彈系統與海上軍事規劃,即可幾乎不受限制地主動發動武力。釣魚島問題,則可能成為日本政府的理由,主動攻擊任何「入侵」爭議領土、領海船隻的「敵方」,例如中國大陸、台灣的巡邏艦或漁船。換句話說,日本的軍國主義,正是以國家的「自衛」為名,行侵略之實。
再者則是東亞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擴大。2013年2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達成協議,在既有的東亞美軍基地之外,將於日本京都的宇川興建新的美軍基地與自衛隊基地,以納入美國的導彈防衛系統;2014年7月,日本岩國美軍基地在接收自琉球普天間基地轉移而來的軍機之後,將成為東亞最大的軍事基地;2014年,琉球邊野古海岸將興建日本自衛隊軍港,美軍得以進駐使用,琉球與那國島也將建設日本自衛隊的雷達站,供海巡、探測與導彈作戰。南韓方面,則以北朝鮮為敵國,擴大軍備與深化韓美軍事同盟。南韓政府正在濟州島興建大型海軍基地,完工之後,美軍可依據〈韓美共同防禦條約〉進駐使用,成為韓美軍事聯盟圍堵中國的重要一環;2013年10月1日,南韓舉行近10年最大規模的閱兵,邀請美國國防部長出席,席間南韓總統朴槿惠表示,此次閱兵規模之大,是為了應對「嚴峻的朝鮮半島情勢」;2014年2月至4月,韓美連續進行了兩場針對北朝鮮的例行軍事演習。美國與日、韓等國的互動,是將中國與北朝鮮作為「敵國」。[11]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便是以「國家安全」為由防堵中國,而南韓擴大軍備武裝、強化韓美軍事同盟,甚至在國內對親北言論者動輒以匪諜入刑,更是以防堵北朝鮮侵略為藉口。在「國家安全」的反共大麾下,東亞區域國家間的軍事調度與部署,以及國內的類白色恐怖氛圍,都被合理化了。
「恐中、反共」的政治支點是「親美」
若我們把東亞區域的軍事狀態納入視野,可以發現,同樣的「國安問題」,被具體化為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中的「外患罪」,這也是台灣至今仍維持對美軍購、在政治與軍事上高度依賴美國的理由之一。對於恐中、反共人士來說,「國安」幾乎是無法踰越的底線,也因此不能把如此的心情感受,僅僅理解為兩岸長期分斷下的冷戰意識型態的遺留;它之所以存在,正因為它在現實中有相應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得以被動員成反對運動,構成東亞冷戰分斷體制能夠再鞏固的重要環節,一旦它被具形化為兩岸人民之間的敵對,就有可能進一步成為東亞各地武裝化、戰爭化的「民意」來源。
對台灣而言,以中國大陸作為「敵國」的國安問題,自戰後以來,就無法脫鉤於美國的兩岸政策。2014年3月14日,美國眾議院舉辦了一場美國台灣關係法35週年聽證會,幾位美國國會台灣小組的議員,就美國的兩岸政策,對負責東亞-太平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進行質詢。質詢的重點項目包括美國對台軍售(新F16軍售項目)的立場,以及是否積極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Partnership,簡稱TPP)。會議的開場白即聲明: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生效至今,台灣在美國支持下,已經成為一個「堅決支持人權、法治、自由市場和民主,且蓬勃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過去台美關係是建立在防堵共產主義蔓延於亞洲的共同防禦上,而台灣民主化轉型之後,台美關係的基礎,開始由「共同利益」轉向「共同價值」──台灣民主化轉型的存在,證明一個徹底中國化的國家,是可以現代化與民主化的,而美國政府將透過美國在台協會[12],積極保持、深化台美關係,作為美國亞太區域再平衡策略的關鍵。[13]
以上發言隱而不彰的事實是:台美關係,豈止始於〈台灣關係法〉?從二戰後至1980年代民主化之間,那個「專制獨裁」的蔣介石政權,同樣是為美國所扶持。雙戰結構下,美國主導的全球冷戰格局,與國共內戰下國民黨的反共利益相重疊,於是「兩岸分裂」成為美國介入東亞、維持冷戰分斷體制的底層構造。台灣社會在美援的挹注下,通過反共獨裁政權的白色恐怖統治,成功打壓各種工農組織、壓制勞動三權,進而以低工資、低農業收入、低福利等條件達到經濟發展,在1960年代中期邁入工業化,加入美日台三角經濟結構。1979年〈台灣關係法〉的背景,在政治上是中美建交、台美斷交,在經濟上,則是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機下美國對台灣進行壓低關稅的強勢貿易談判,而〈台灣關係法〉所明訂的「安全保障」項目(美國對台軍售)則成為美國對台施壓的籌碼--以「人權」條款,逼迫蔣氏獨裁政權進行轉型、過渡至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度。就台灣社會內部而言,1980年代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勞工、環境運動以及學生運動,可被視為前三十年獨裁經濟發展模式所累積的矛盾爆發,而私人資本與國家資本之間的矛盾,則具體展現在大民營企業要求公、國營企業私有化,並逐漸構成資產階級民主政黨──民進黨──的意識型態後盾。這樣的社會矛盾,在八零年代中後銜接上國府的各項經濟方針,包括在1985年G5高峰會議後的台幣對美元硬性升值、低利率,以及成立「經濟革新委員會」推動包含「金融自由化」在內的三化政策。
這些內、外因素,構成了台灣社會「民主化」的條件,也是2014年這場聽證會所強調的「共同價值」的基礎──正是台灣對於美國的高度依賴,使得台灣社會無論是過去的「獨裁經濟體制」,以至於1980年代之後的「民主轉型」,都繼承了同一套美式發展主義的現代化路徑,更在經濟、政治上與美國的東亞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呼應關係。也因此,即便台灣社會已然從威權過渡至民主,美國之所以轉而以作為他「國內法」的〈台灣關係法〉規定台美關係,根本原因就是「反共」的「共同利益」並未動搖,而資產階級民主觀、人權觀,已成為貶低、否定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共同價值」,這些都成為美對台持續施壓、台對美持續依賴的政治籌碼──否則,何以作為〈台灣關係法〉重點的「對台軍售」,仍然是斡旋台美關係的核心項目?
作為照妖鏡的「一中政策」
自中美建交、台美斷交,美對台轉以〈台灣關係法〉維持軍售關係以來,美國的兩岸策略一直是模糊的「一個中國」,也就是維持現狀,反對統一,也不支持台獨。就美方而言,以台灣作為與中國協商的籌碼,維持兩岸分裂狀況、鞏固東亞島鏈冷戰防線,自然最符合自身利益。這個判斷一直持續到今日,並未受到兩岸經貿整合的挑戰。[14]今年美國商會年度白皮書指出,台灣對外經貿「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台灣大多數人對於經濟依賴中國,愈來愈不安,這從馬政府的兩岸服貿協議難以獲得民眾支持,可見一斑;而台美雙邊投資協定恰可做為另一選擇,協助台灣經貿多元化」,「美國商會承諾,將透過美國政府的影響力,說服其他會員讓台灣加入TPP」。[15]這或許可作為美國對於兩岸經貿整合態度的最佳註腳:對美國而言,包括服貿、ECFA在內的兩岸經濟談判,甚至台灣更進一步地通過兩岸經貿整合,編入東協為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事實上並不會直接構成美國的利益受損。因為,第一,美國只要確保自己並未被排除於正在進行中的區域經貿整合過程,且能夠在其中取得主導位置即可;換句話說,美國並不反對中國加入TPP。第二,正如同美國與其同盟國的緊密聯繫,美台之間,除了軍事與政治上的裹挾關係,在經濟上還有重啟談判的台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TIFA),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層次,則有美國強力主導的TPP作為槓桿。正因如此,兩岸關係對於美國東亞策略而言,仍是在政治上、軍事上制衡中國的關鍵。
由於美國政府刪減了國防預算、縮編海外軍事基地[16],兩岸關係又牽扯到美國對中利益,諸多議員在〈台灣關係法〉的公聽會上質疑美政府是否該改變「一中政策」,進而在軍事上、經濟上與國家地位上,進一步「支持台灣對抗中國」。有趣的是,就在今年8月22日,「太陽花學運」一眾領導人於華府召開記者會,要求美國「改變一中政策」,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包括國債、貿易往來,但是這個政策只能暫時的維持現況,被中國拿來步步進逼台灣的藉口」[17],這些說法遙遙呼應了3月美方公聽會的質詢內容,而這場記者會,更反證了太陽花學運自身的反動性質:第一,反服貿運動與318學運,顯然並非就產業層面,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考量兩岸服貿的利弊,反而是以「反對與中國往來」為主調,進一步召喚出各種反中、恐共情感,否則,何以運動所造出來的勢頭,竟成為「反對美國一中政策」的籌碼?第二,倘若這場運動以反中、恐共而成功動員了民粹主義,最終為台獨訴求造勢,那麼台灣運動領袖赴美要求美國改變對台政策、支持台灣抗中的行徑,恰恰證實了「台獨必須依賴美國」的政治現實。第三,要求美國改變一中策略,是站在〈台灣關係法〉的基礎上要求美國進一步支持台灣,言外之意,則是維持、擴大美台軍售關係,並為台灣打造政治空間,積極爭取台灣進入各種類似TPP的國際協定平台。以此反觀太陽花學運,它既不可能發展成一個批判不平等自由貿易協定的運動,更與東亞民眾反對美國軍事主義的潮流相互扞格,而不可能成為反美軍基地、反戰的反帝進步運動。
結語
服貿議題,以及隨著反對服貿所掀起的318學運,它的肇因與作用不僅止於兩岸之間,它向我們揭示著新的經濟關係正在發展,與之相應的國家間體系也發生政治性的變化。隨著亞洲區域經濟整合,台灣面臨著是否藉由與中國大陸建立更深的連帶、進一步加入由東協+6所主導的RCEP,或是在經濟上,藉由中美矛盾作為槓桿延續對美依賴;這關係台灣的未來究竟是成為亞洲區域製造業分工鏈的一環,或是加深美國的單邊主義的剝削、更深地構築入美元危機。面對兩岸經貿整合問題,台灣社會並不缺乏更多的恐中、反共、仇外情緒,我們所迫切需要的,是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整合的趨勢,進行更為寬廣而嚴肅的思考與辯論。
拉長歷史的軸線看待兩岸關係,不難發現,當前這個歷史階段,正是台灣經歷了日本殖民、美國新殖民之後,再度與中國,乃至於亞洲經濟圈重新接軌的契機。歷史地看,從1945年脫離日本殖民狀態以來,台灣經歷了三度結構鬆動,首先是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的1945年,以至韓戰爆發、東亞冷戰分斷體制確立的1950年,這段時間,台灣島內風起雲湧的左翼反帝、反封建運動,是從中國革命以降,為兩岸人民所共享的重要遺產;第二次,則是親美反共獨裁蔣氏政權的發展模式下,所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猛然噴發的1980年代,這些社會矛盾與人民抗爭,具體匯流為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政權的民主運動;第三次,就是以美國為核心的WTO單邊貿易體系碰壁、亞洲各國有了條件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而動搖既定霸權體系的今日。[18]就前二次而言,結構的鬆動,都相應地出現了大規模的民眾運動,第一次的民眾抗爭被1950年代白色恐怖所鎮壓,在美國支持下,結構被強勢地收攏與鞏固;而1980年代的民眾運動發展為民主運動,卻被過渡到美式資產階級代議民主,收攏於藍綠格局的政黨政治。現在,台灣人民再次面臨區域性的政經結構的鬆動與轉型,這正是打開反思兩岸關係、乃至於中國近代歷史的契機,也是一個重要考驗,我們是否能在變局中重新認識冷戰、內戰、殖民、新殖民問題,進而通過去殖民,而達到真正「主體化」──指出「美帝」角色,用意並不在將它作為一個外鑠的歸咎對象,而是進一步地思考台灣社會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的主體狀態與內部力量,由內至外支持對美依賴、維持冷戰分斷結構,進而將曾經鬆動的結構加以封閉,使得曾經的民眾反抗並未發展成對於體制的革命、進一步介入結構、革新體制?
從這個視角反觀318學運所造型的台獨情感,卻是自兩岸分裂以來,首度面臨巨大危機,這也是為什麼學運領袖必須赴美疾呼,因為服貿對他們而言,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而是政治意義上的「一個中國」──以作為底線的「國安問題」引發危機感,動員反中民粹情緒,就是封閉當前結構破口的最佳補帖,一旦瀕臨戰爭,反中民粹終將成為區域間國家軍事化的社會基礎,成為美、日帝挑動戰爭的籌碼。若情勢至此,恐將是反服貿運動帶給我們的最大的硬傷。
[1] 雖然兩岸服貿協議是在WTO框架下進行,但我認為不能以批判WTO的方式來理解它。目前來說,陸對台的諸多「讓利」政策,已顯示了它帶有濃厚的兩岸分斷歷史遺留的色彩。就是因為「自由貿易」正是資本主義內部的普遍邏輯,所以,通過批判自由貿易、企圖批判資本主義,卻恰恰好難以對於反服貿進行介入與作用,因為這樣的談法已經將兩岸特殊的自貿性質普遍化,而無法回應這股僅僅針對兩岸貿易而反對的政治訴求。兩岸的歷史關係,不只是經濟邏輯,更是政治邏輯──在台灣必須依賴外部市場的先天條件下,所謂政治,是指台灣因為分斷而割裂了與大陸經濟圈的連帶,轉而依賴美、日,這是經濟模式中的政治邏輯,也因此,在當前區域經濟模式轉變的此刻,反服貿運動正是以政治邏輯介入貿易選擇。「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的文章,請見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tag/【兩岸服貿協議】系列評論;而關於自由貿易的討論,即將以文章發表於《人間思想》第七期:王顥中、胡清雅:〈代導言:從中國因素談起〉。
[2] 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完整內容,請參考「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網站:http://billy3321.github.io/trade_act_qa/people.html(摘自2014年9月2日)。
[3] 這裡提及的外患罪與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之依據,應是參考《刑法》外患罪的第113條「應經政府允許之事項,未受允許,私與外國政府或其他派遣之人為約定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與第114條「受政府之委任,處理對於外國政府之事務,而違背其委任,致生損害於中華民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縱觀《刑法》外患罪第103條至第115條,外患罪主要針對的是特殊軍事狀態與敵對國家,幾乎沒有模糊以「侵害中華民國主權」入罪。
[4] 過去作為冷戰戒嚴體制法源之一、延續內戰狀況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已於1991年五月廢止,就形式而言,兩岸應可說是結束了「敵對狀態」、結束內戰。然而,兩岸之間仍然存在許多特殊法規,一方面可視為冷戰-內戰架構下兩岸分斷的殘留物,另一方面,也可視為這是在意識型態上對於分斷體制的再鞏固。
[5] 對於這樣的說法,可以提出多種反駁,國與國間政治經濟談判,必然是強勢國家握有主導權,逼迫弱勢國不惜修改國內法條、放寬貿易限制、開放勞動力、降低關稅等方式予以配合,例如前陣子例美豬、美牛進口要求台灣政府放寬瘦肉精、萊克多巴安標準,都該被視為「侵害主權」的行為,卻不見任何前置性法規加以論處。
[6] 關於民間版〈兩岸監督條例〉第八條白色恐怖條款的問題,請參考向前、伍毅豪:〈「不反服貿的反服貿運動」──試論三一八學運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啟示〉(2014年4月4日),《批判與再造(復刊版)》:http://critiqueandtransformation.wordpress.com/2014/04/04/(摘自2014年9月2日)。
[7] 〈日媒披露新《防衛計劃大綱》概要〉(2013年11月27日)《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3/11/131127_japan_defence,(摘自2014年9月20日)。
[8] 〈中國若強佔釣島,美軍沖繩司令:動武奪回〉(2014年4月13日)《自由時報》。網址:https://tw.news.yahoo.co/中國若強佔釣島-美軍沖繩司令-動武奪回-221307960.html,(摘自2014年9月20日)。
[9] 對此,日本至少有24個地方議會通過反對案,包括沖繩縣那霸議會(民眾反對邊野古海軍基地計畫運動正在進行中)。 8月27日,約600位抗議民眾至日本首相官邸前抗議;8月29日,一名男子爬上JR新宿站南口與高島屋的聯絡天橋自焚,訴求「反對安倍政權、反對行使集體自衛權」。
[10] 7月1日,安倍政權進行修憲解釋後,將進行一連串的修法,包括《自衛隊法》(改動日本出動自衛隊、行使自衛權的條件的第一條「發生日本受到不正當武力攻擊的緊急事態」,以放寬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條件)、以及與領土相關的《週邊事態法》等,以便將來應對更加緊密的美日軍事同盟,具體而言,則是為搭載日本僑民的美軍艦船護航、攔截射向美國的導彈等狀況。「美日安保條約」就是「集體自衛權」的載體,日本得以通過美日同盟而發動武力。目前,可能通過釋憲,進而出現不受和平憲法制約、得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情況有:利用導彈防禦系統擊毀攻擊盟國的彈道導彈;在公海與海上自衛隊船同行的別國船艦受到攻擊時,自衛隊船艦得以進行反擊;與自衛隊一起參與外國重建等活動的外國軍隊受到攻擊時,自衛隊得進行反擊;參加聯合國維和活動的自衛隊員也未排除執行任務障礙得使用武器。
[11] 朝鮮半島的分斷,與兩岸之間的分裂狀況,是維持東亞分斷體制的兩個底層結構,也是支撐冷戰敵對狀態的切分口,畫出圍堵亞洲「共產主義」同盟的東亞島鏈。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超越兩岸分斷、緩解國家敵對狀況、達到民眾的相互理解與和解,與朝鮮半島超克分斷體制有著相互牽制的緊密關係。因此,朝鮮半島與兩岸之間的和平,對於緩解東亞軍事敵對狀況有著重要作用。南韓在東亞局勢裡扮演關鍵角色,目前朴槿惠政權正利用中日美三國角力周旋其中,嘗試以對中經貿合作,制約日本與美國,又以強化對美同盟,作為對中談判的跳板,並在國家軍事化上鞏固美日安保結構;然而正因為南韓是一個分斷國家,而南韓內部地方選舉中,泛左翼政黨又取得一定民眾基礎,因此尚未能判定南韓將被哪一股勢力所牽扯,也不能斷言南韓的軍事化將直接導向東亞的軍事武裝化。
[12] 美國在台協會將搬遷至內湖,新址佔地五公頃,傳將有美軍進駐,本預計於2014年完工,目前工程延宕,確切完工日期未明。見〈美空運工人來台蓋AIT新館,造價62億全球最貴 保密到家〉(2011年4月5日)《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405/33296693/,(摘自2014年9月20日)。
[13] 本段為聽證會摘要,聽證會全程請參考「U.S.-TaiwanRelations Hearing 美國台灣關係聽證會 20140314」網址:http://disp.cc/m/tread.php?id=163-7x8M,(摘自2014年9月20日)。
[14] 2014年6月,在張志軍訪台同時,《商業周刊》訪問美國前國務卿、任內負責亞洲事務的希拉蕊對於兩岸經貿整合的看法,希拉蕊雖然表示「台灣需要小心決定對於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以免喪失政治自主性,同時也表明美國對台海關係仍然維持「一個中國政策」。見〈希拉蕊:太依賴中國 台灣會變弱〉(2014年6月25日)《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90504(摘自:2014年9月26日)
[15] 美國商會白皮書的相關引文,轉引自劉志聰:〈希拉蕊給馬英九的一帖醒腦湯〉(2014年6月25日),《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9694b921-0ac4-4082-a345-93faf4368438(摘自:2014年9月26日)
[16] 東亞軍事動態,關係著在全球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亞洲區域經濟體所扮演的角色,也關係著美國這個舊經濟霸權的衰落,以及與其相應的軍事霸權的升級。3月初,美國國防部的四年期國防檢討報告提出了美國軍備縮減計劃,並因此調整亞洲再平衡策略,這意味著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軍事支出國家(佔GDP的5%)、並擁有全球最多海外軍事基地,其經濟能力已無法支付如此龐大的國防開銷;而既能刪減國防預算,又能夠維持它在亞太區域軍事部屬,前提就是強化美國與其同盟國的軍事合作。也因此,「亞洲再平衡」仍然作為美國全球「安全計畫」的重點項目,並將逐漸轉為軍事重心,例如美國計畫於2020年之前將全球60%的海軍轉移到亞太區域、在新加坡發展沿海戰略。
[17] 見〈學運領袖促美放棄「一個中國」政策〉(2014年8月22日),《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822003458-260407(摘自:2014年9月26日)
[18]過去在美國霸權下,原本強烈依賴歐美外部市場的亞洲各國正在轉型,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除了東協等國製造業網絡的垂直整合,也關係到究竟大陸能否擺脫世界工廠角色,從外銷轉為內需──這大概以2008年金融海嘯作為契機。
- Dec 24 Wed 2014 09:48
兩岸競合 -- 農村電商崛起; 九二共識是什麼 柯文哲:談「一五共識」 王郁琦:話別講太快; 吾爾開希:嚴肅公開對待一中問題 九二共識就是泡沫; 中共靠軍校人脈滲透台灣; 反服貿運動的美國因素 (合輯之二百一十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