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這就叫夕陽產業(一個紙媒逃兵的告白)

劉揚銘 2015-03-26 16:04:48

關於夕陽產業的定義,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在不同公司上班的主管A和主管B,有天相約吃晚餐,A對B說:「我們公司徵人徵了好久都找不到,你有沒有認識不錯的年輕人可以推薦給我?」主管B回答:「你開玩笑吧!要是有好人選,早就叫他來我公司上班了,還等著介紹給你咧。」

半年之後,遲遲找不到人補缺額的主管A自己也撐不下去,離職了。主管B終於發現,以前只在書裡看過的那四個字,現在有了清楚的定義──所謂夕陽產業,就是沒人要來上班的產業。

開頭說這是個笑話,但卻也是發生在我交友圈內的殘酷事實(幽默果然是人類面對殘酷的武器啊)。我是個工作7年、離職3年的雜誌編輯,在業界算不上資深,還是個紙本產業的逃兵,寫這篇文章也許對不起還在崗位上奮鬥的同事,但還是想寫出一個普通小角色所觀察到的產業現象,試著找出路。

紙本轉型網路,工作者的殘酷挑戰

前幾天跟在報社工作的記者朋友吃飯,他剛看完醫生,說是眼壓過高容易頭痛,以他近乎弱視的視力,再下去要小心失明。醫生說這症狀就是需要多休息,不過以他每天工時12小時發稿兩次的常態來看,休息是滿奢侈的藥方。

再更久之前,跟雜誌社的朋友吃飯,他說公司最近努力網路轉型,維持以往寫的紙本稿件之外,還要提供新的網站內容、順便經營社群。紙本內容要求正確有權威,網路要的是活潑、動態最好還要跟網友喇賽,朋友說他正在練習精神分裂,努力在違反過去前輩教導的紙本作業原則,這樣的適應過程讓他痛苦,不過為了生存還有什麼辦法呢?

好一個「網路轉型」,在過去的紙本產業裡,可能只需要把文章寫好、修好的能力,現在我的同事們正在學攝影、搞懂圖文整合和infographic資訊化圖表,以後可能要自己拍片自己剪接(都說影音才是主流了嘛)。於此同時,採訪受訪者的能力、和網友喇賽的功力都要持續精進,否則網路浪潮不知不覺就會把褲子沖走,退潮之後很尷尬的。

市場被侵蝕,產品卻愈推愈多

閱讀市場正在被網路侵蝕,想進這行業上班的年輕人愈來愈少,不過雜誌或書籍出版的數量卻還在上升。不要跟我說這很奇怪,公司需要營業額啊!以前市場比較好,一年出12本可以賺錢,現在沒人看紙本,一年得要出14本、16本、18本才能維持一樣的營業額。

一樣的營業額,代表公司只能發出一樣的薪水,同事人數一樣不會增加,但推出的產品卻要愈來愈多,也就是說,嘿,增加的只有你的工作量囉(啊,你問薪水?我沒聽到你說話)。

我的另一個朋友,剛到新公司報到兩個禮拜,另一個部門的大哥就問他幾時離職,因為這裡平均每個新人只待半年,做滿一年半大概就是主管了,兩年內同事整整換了四輪(不過嘛,找得到人來上班已經比主管A的情況好很多了我覺得)。喔對忘了說,這家公司還是業界中以高薪著稱的呢。

在台灣提到爆肝,大家想到的都是科技產業工程師,紙本媒體這產業,工作條件好不到哪裡去,還要被笑是文組只會小確幸,對拚經濟沒貢獻呢。不久前在PTT看到名為「喜歡文科就註定沒前途嗎?」的討論串,身為文科魯蛇一族,還真無法提出什麼有效的辯駁,只能看著螢幕、空虛寂寞覺得冷。回想當初實在不應該當什麼雜誌編輯,跟帥過頭去炒地皮多有競爭力啊!

從限制中誕生的創意最可貴

我當初是因為爆肝到歸組害了了,身體撐不下去需要休息,所以做了紙本產業的逃兵。逃了三年,才驚覺這個產業竟然無法吸引我回去上班,想來應該是它競爭力有問題,讓人看不到未來,才沒人要去上班吧。

這麼說,不是在批評紙本媒體的經營者,產業裡多的是比我厲害的人,他們也比誰都努力經營。面對這種創新的兩難──只能靠紙本營利,卻要同時找尋未知的網路商業模式,公司愈把舊模式顧好,就愈沒時間發展新方向,可是不試著找尋新方向,最後也是死路一條──如果我是經營者,面對相同條件根本沒自信做得更好。此時我慶幸自己是工作者,可以輕易當逃兵轉往網路世界,奮力學習新技巧求生存(以免退潮之後發現沒穿褲子)。

說穿了,紙本和網路都是內容,只是形式不同,兩者最後會融合成什麼樣子,也不是我能預測。若要說我有什麼觀察,可能就是廣告大師楊潔美(James Webb Young)的那句名言「創意來自於限制」吧!反正紙本都如此「夕陽」了,繼續拚效率和成本絕對沒搞頭,不靠創意哪活得下去、不用新規則來思考怎麼有未來呢?

還留在這個產業裡的人,最後總會出現願意縮小經營規模,用創意和膽識突圍的戰將吧。我知道自己無法成為他們,但非常渴望能與他們並肩作戰,畢竟說起喜歡創意、想把內容做好這件事,總有人願意付出新鮮的肝。

可能要到真絕望,才見得到希望

許多有創意的新媒體,已經成為我每天固定收看的頻道,無論他們是否找到商業模式,都已經改變了我的閱讀行為,像是獨立評論、泛科學、娛樂重擊、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當然還有這個鳴人堂。在紙本領域,也有厲害的出版經營者能克服「多推產品撐營業額」的困境,縮限出版數量同時提升品質與銷量,打響品牌。

每次看到這些厲害的人們,總覺得在這個夕陽產業中,還有人願意像三年B組金八先生那樣,帶領大家往夕陽奔跑,給我無限的希望。最後容我用My Little Airport的〈土瓜灣情歌〉做結尾:「所有事都不夠虛幻,因現實未到最爛,要到絕望才見希望在人間。」

劉揚銘

大學念經濟,曾在商管雜誌當編輯,離職成為獨立工作者後,更常思考工作與職涯的意義。試著以邊緣人的角度觀察職場,提出另類觀點。部落格:宅宅的一萬個為什麼


要「年輕人先努力,再談分配」的三大謬誤

劉揚銘 2015-03-12 15:55:27

剛好一個禮拜前,經濟部長在參加工商協進會活動時發表談話,要「年輕人先努力,再談分配」,部長站在工商大老的身旁,一起反對台灣當前追求公平正義的呼聲,認為現在社會瀰漫反商仇富的氣氛,會影響經濟發展。

這樣的說法引起不少的反對,比方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錢集中少數人,百姓怎拚經濟?」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也說:「台灣人絕不反商、也沒仇富,反而是對企業家最友善的地方……人民反的是唯利是圖的黑心企業。」

經濟部長和工商大老的話,翻譯起來就是政府應該要力挺現有大企業,不該把資源分給年輕人,但這所謂「先努力再談分配」的論點,其實犯了三大謬誤:

第一、反商仇富的邏輯謬誤

根據報導,經濟部長完全贊同工商大老所說「反商仇富會影響企業投資意願,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雖然政府強調青年創新與創業,然而「實際創造社會就業與財富的,是現有企業」(引號內容完全引用自談話),所以我們不應該反商,要對現有企業支持大過新創企業。仔細想想,這論點根本是毫無邏輯的自打嘴巴。

如果按照大老的說法,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是企業創造的,那台灣十多年來經濟成長停滯、實質薪資倒退、勞動條件低落、缺乏投資的狀況,不就是檯面上這些企業和政府政策所造成的嗎?難道台灣已經反商仇富20年,所以經濟發展才被影響嗎?成長停滯的今天,經濟部長不去檢討創造財富的企業(還有自己的政策),反而檢討社會追求公平正義的呼聲,這種邏輯連國中生都騙不過。

正是因為過去十幾年來經濟政策、發展方向的過度傾斜,才興起要求公平的改革聲浪。在公平正義之前,請先自己努力?錯了,有公平的制度才有努力的動機,更何況公平正義不應該是「要」來的,是一個社會應該做到的最低標準。

老實說,「仇富影響企業投資→害經濟不好」這麼這麼明顯的邏輯謬誤,我們不相信部長和大老看不出來,但為什麼繼續說著口是心非的話語?或許他們也知道這推論有問題,但拿不出改善解決的方法,只好繼續鞏固既得利益,做一些苟延殘喘的掙扎,反正不要影響到眼前的事業,能撐多久是多久囉。

第二、對經濟問題的認知謬誤

再度根據報導,經濟部長認為「年輕人只想『分配』、只問『社會給了我什麼』,但在他年輕的時代,都是靠自己努力,自己去爭取……年輕人若想要獲得,就要競爭,要靠自己努力,最好是能夠將『分配的氛圍』回復為『努力、刻苦、奮鬥的精神』」。

部長這段話一定也讓許多人心有戚戚,畢竟古今中外每個社會從不缺「檢討年輕人」的意見。我們很感謝部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樸的壯志,但不禁也想問,當你發現狀況不對時,除了「拚、努力、奮鬥」之外,到底有看清問題在哪裡了嗎?

這種「狀況不好→拚→拚了就會變好」的想法,老實說是一種思考短路,而且是很笨、很偷懶的觀點。舉例來說吧,公司發現某個商品銷售量逐年下滑,如果只說出:「賣不出去?一定是你不夠努力!」「你回去拚過了再來,不要抱怨!我們以前就是這樣拚過來的。」你覺得這樣的公司會有前途嗎?

商品賣不出去,是產品本身出問題、銷售人員出問題、獎金制度出問題,還是市場根本改變了呢?「狀況不好→問為什麼→提出假設→努力改善→再問為什麼」這種國中生程度的檢討流程,我不相信部長和大老做不到。但當台灣面臨發展方向、勞動條件、薪資等問題,卻連問為什麼都功夫都不做,只會叫年輕人回去繼續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也許是因為要做出產業結構調整,把未來經濟發展投資在更多更新的方向時,第一個受衝擊的,就是檯面上這些接受舊政策支持餵養的工商大老吧!不用扯什麼反商仇富(台灣根本是對企業友善,反勞工、仇年輕人的國度),淘汰勞動條件低落、高耗能低價值的產業,誰都知道是正確的方向,但如果你身在其中,怎麼革自己的命?

第三、對世代能力的假設謬誤

最後,「年輕人先努力再談分配」的說法,背後的潛台詞其實是「年輕人不夠努力」,再深層的看法則是「分配已經很公平了,如果你們夠努力,就不會像今天這麼慘」。但這個假設是真的嗎?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條件來檢視工商大老「夠不夠努力」會如何呢:

    修稅法、加強查稅→大老出來抱怨。

    能源漲價→大老出來抱怨。

    工資提高→大老出來抱怨。

    台幣升值→大老出來抱怨。

老實說,除了盡其所能要求政府把成本壓低,你們到底有沒有別招可以拿來競爭的啊?用這種小嬰兒肚子餓了就哭的條件反射也能經營企業的話,那換幾個中二屁孩去當工商大老,台灣大概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經濟部長有說過「企業先努力,再談稅法、能源、薪資、匯率」嗎?肯定不會。

講這話當然是很酸,但我們公平一點,不要說這些企業大老沒競爭力,也不妄想他們有超凡的經營能力,就假設他們也是苦幹實幹的一般人好了。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認為年輕人不夠努力,上天給每個人的天賦是公平的,任何「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都是謊言,沒有哪個時代的年輕人程度會比較差、努力會比較少。

我們不用假設現在的年輕人能力比以前強,也不用認為他們很弱,就把大家的天資與努力都設定成一樣就好。再怎麼說,台灣的經濟停滯、薪資倒退,不會歸因於年輕人不夠努力,他們只不過是在停滯的年代被拋擲到大環境裡。然而無論大老或年輕人,大家和以前一樣努力,卻得不到過去的成果,這究竟是為什麼?結構與環境出現了哪些改變,才是我們應該思索的重點。

劉揚銘

大學念經濟,曾在商管雜誌當編輯,離職成為獨立工作者後,更常思考工作與職涯的意義。試著以邊緣人的角度觀察職場,提出另類觀點。部落格:宅宅的一萬個為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