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銀董座:都是富人念台大 台灣有什麼希望

【2015/02/01 聯合報】本報記者江睿智╱採訪

向來大聲疾呼恢復技職教育的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近期將教改焦點轉向高教改革。他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一流大學才會有一流國家,這是互為表裡的。企業研發人才來自學校博碩士,而學校研究和教學必須改變追求SCI論文的心態與環境,教育投入要有產出,產業才能生生不息。

他強調,對於高教「政府必須維持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清大、交大推甄比例已偏高,「推甄對北部、有錢家庭有利,中南部、窮人家庭怎麼辦?」他表示,教育要讓窮人只要努力就能翻身,有錢人不努力也會變窮,如果階級不能流動,就像印度,出身就決定命運。

他也以自己求學為例,來自鄉下的他若不是靠著考試翻身,也不會有今天。他常提醒台大要站穩這一點,「國家投入台大最多資源,如果都是有錢人在讀,台灣還有什麼希望!」

針對較難就業的大學理科和文科學生,卓永財也建議,數學系和應用數學系邏輯能力很強,如果在大學修習工業工程或工業設計,很容易轉為企業適用人才;企業亦需要語文、國貿、管理人才,若能在大學開設工業概論通識課程,讓文科和商科學生,對精密機械、半導體、光學等產業製程有認識,都有助於就業,補足企業人力缺口。

卓永財與美國柏克萊大學合作,和該校長久接觸後,經常想到一個問題:穿梭柏克萊校園那些穿牛仔褲的小夥子,為什麼後來在全球非常有影響力?台灣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還不錯,為什麼到大學生、碩士、博士就不如人?創意、發明就不如人?他的以色列、俄羅斯同事並無三頭六臂,為什麼反而有創意?為什麼台灣教育愈往上就愈差?

他認為,大學拚論文量壓力大,卻失去創意。頂尖大學十年花納稅人千億元,除SCI論文量很大外,到底產出什麼?台灣在社會和自然領域,有提出什麼受到全世界重視議題或探討?答案都令人不滿意。

在一味追求論文下,教學方向也受到影響,以機械系領域來說,要有量,只有改做微機電,於是機械系全去做微機電、微奈米,因此不修機械設計,不會組合公差;電機系不會搞馬達,都去搞半導體,因為半導體是新領域,很容易發表論文。


大肚山下寫傳奇 上銀人才自己教

【2015/02/01 聯合報】本報記者江睿智╱採訪

精密機械 打造黃金縱谷

大肚山下長約六十公里縱谷,聚集了一千多家精密機械業者及上萬家供應商,從業人口約五十萬人,創造出逾兆元產值,美國媒體形容為「黃金縱谷」。

精密機械這個早年被視「黑手」的產業,挺過金融海嘯、去年的韓元、日圓競爭貶壓力,今年更有信心迎戰中韓FTA的競爭。但因教育制度長年扭曲,年輕人不願意投入機械產業,大肚山下從基層技術人力、中層幹部、到高端研發人才,通通都缺;一如精密機械產業「自己的道路自己開」的精神,近年來大肚山吹起一股「自己人才自己培訓」的風氣。

在上銀科技雲科廠房裡,湯國蔚穿起防油漬沾染的工作圍裙,打開CNC複合加工機龐大機身,他半爬著進行換刀作業但動作熟練,已可以同時駕馭五台CNC複合加工機。今年才十七歲的他,是西螺農工夜間部電腦繪圖科的高三學生。他的女同學葉芷岑亦可同時操作五台CNC數控磨床。

師徒制學工夫 月薪26K

這群老師傅口中的「小朋友」都是上銀產學攜手專班第一班學生,上高工後,全班四十人進上銀廠受訓,由上銀師傅一對一從基本工教起;上銀把孩子們當成將來員工,月薪約二萬六千元,孩子們有機台獎金、三節獎金,依考核給年終獎金。其中近七成學生可以進入虎尾科大機械與電腦輔助製造系就讀,此為「三加四(即三年高工銜接四年科技大學)」產學合作模式。

從高一開始就得白天工廠上班晚上上課,兩年多來僅有三人退出。

「習慣了,」葉芷岑語氣中有些嬌羞,「我為自己存下第一桶金,同學都很羨慕我。」小女孩心裡有個願望:完成虎大學位留在上銀工作後,她想邊工作邊學室內設計。

家中有汽修廠的湯國蔚說,「因為對機械有興趣,想要去摸索它,很累的時候,用意志力撐下去。」他將來也打算留在上銀工作,並且還要讀碩士班。

全球傳動系統及關鍵零件大廠上銀,為了未來千億元營運規模的人才預作準備,近年來對於高中低階人才培訓布下天羅地網,決心自己培訓人才。

學用落差 學生要重新教

上銀董事長卓永財表示,「台灣教育環境有根本性的問題,教育出來的學生都不能用,都要重新教」。

因技職教育扭曲,工科學生急劇減少且就業意願不足,技專院校也不重視技術的培養,上銀主管表示,「來應徵的,有超過一半不能用;即便錄取了,還要從零教起」。於是,上銀仿照德國師徒制,由師傅對新進員工從頭教起。

而今站在技職復興浪頭上,上銀推出產學攜手專班,繼西螺農工後,現與虎尾高工、台中高工、高雄高工合作,搭配不同的科大,在高工階段網羅人才。去年起更與工具機公會、勤益科大等十一所技專合作推出十九個兩年「學分學程專班」,學生只要完成規定修習學分,幾可百分之百錄用。

人才布網 伸向高教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產學合作一直以來都是高工、技專院校體系為主,上銀已開始將產學合作延伸到高教體系,據了解,上銀開業界先河,已著手與中原大學機械系討論合開學分學程專班。

上銀總經理蔡惠卿表示,透過「產學攜手」及「學分學分程」專班,除了補足部分生產線上技術人力、製造工程師缺口外,學生們可依個人特質與興趣適性發展,上銀希望從中培訓基層幹部,業務人才,甚至研發人才。

在高端研發人力布局,上銀看的是十年之後。除了舉辦碩博士論文獎,上銀每年撥千萬元研發預算給台大;與清華大學簽約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未來十年至少提撥兩億元打造世界級研發中心。

其他還有和逢甲大學、亞洲大學的資本財行銷課程合作。並已在嘉義設產業學院,作為新進員工訓練用,未來將機械實務操作平台開放各校教學或實習。

大肚山下這股「自己人才自己培訓」風氣愈來愈強勁,也吹向國內其他產業。在少子化趨勢下,亦預告了企業搶人才大戰,才剛要開始。


肯學不怕髒 大四生當「黑手」

【2015/02/01 聯合報】本報記者江睿智╱採訪

大肚山下亞崴機電加工廠每座機台都有十或十五公尺大,與它相處的技術員必須抱著敬畏之心,小心伺候。

這些被業界稱「龍門」機台,專作大型工件加工,是工具機製程中高難度一道工程。在龍門機台間,忽見兩個年輕人,在師傅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每一項操作。

莊瑞源是修平科大機械系四年級學生,去年七月開始到加工廠實習,每天上午跟著師傅將每個工件設定位、調校,是基本工,這單調又精細的工作一做就是大半上午。

他是修平科大產業人才扎根計畫的學生,選製造加工實習是他的第一志願。「這有很多眉角、有技術,一個工件進來,看到圖面,就要想到機器要怎麼搭配它,加工起來會較流暢,精密度才會高…,要學的還很多,」他邊說邊打開筆記本,畫上各種機台,記載著各種工件或零件。才廿一歲的他,已有機械加工乙級證照,沒有靠爸靠媽,也不抱怨工作難找,還對「黑手」的機械行業滿懷熱情。

「我們八年級生,有很多人去麥當勞、7-11服務業打工,但你不可能一輩子都在端盤子…」他自小對機械就有興趣,也擔心畢業後無法與企業接軌,因此參加了人才扎根計畫。「現在流行文創,但過了就沒了,但機械這行不會沒落,是穩紮穩打。」他充滿自信卻又靦腆地說:「我有一個抱負,要自己開工廠」。

「這個年輕人,學習態度好,肯去做,不怕髒,」師傅林昆茂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亞崴加工廠經理劉興兆表示,加工技術含量高,這是專業職,必須有系統培養,至少要三年才能成為師傅。他說,加工廠一直很缺工,「登報紙找不到人,挖角也不容易」,近年開始跟學校合作培養人才,希望找到有興趣學生。

為解決精密機械缺工困境,經濟部工業局多年前開始推動產學合作,「產業人才扎根計畫」主要由業界提供獎學金給高工和科大機械科系學生,屬於「相親、不綁約」性質;近來企業熱衷提供實習機會,漸發展成兩年課程,第一年在學校上課,由學校開授專門技術課程,亦有業師擔任講師,第二年全年在工廠實習。此模式後來為教育部吸收,自一○三學年度起,發展為有綁約性質的「產業學院學分學程專班」。

修平科大機械系教授徐仲亭表示,精密機械最缺的是加工、組裝與機電人才,因此修平鎖定培養專技人才,並與亞崴、永詮等中小企業合作,招收升大三機械系學生,在校修習「加工技術與製造實務」、「多軸工具機應用技術」兩門技術課程,並在大四全年實習,月薪逾廿二K。本來只有卅位名額,今年招收四十多位大三學生,「業界需求太大,一直來要人。」

永詮機器總經理林建佑表示,當大環境、大結構無法從市場取得人力,企業人才培育就要前進到大學,甚至到高職。永詮將進駐中科二林園區,因此將積極培育未來所需的人才,來源包括產學攜手專班、產學訓專班、以及產業人才扎根計畫。


技職攜手企業 教室→職場直達車

【2015/02/01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錦弘╱採訪

前言:本報願景工作室前年推出為青年發聲的「拚出頭路」、「高教轉骨」等系列專題,點出青年就業問題和高教、產業各行其是,造成產學落差有極大關係。報導刊出回響極大,經追蹤發現,不少企業、學校開始合作,要讓人才從教育端就開始形塑。

從北市木柵高工畢業的劉子賢,父親在他小四時過世,全靠媽媽當保母撫養他和哥哥。他若比照一般學生升科大,不但要借四年學貸、打工賺生活費,畢業還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

高三時他為減輕家裡負擔,參加木柵高工、台北科技大學和宏達電合辦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前年高工畢業後,不但保送北科大,同時成為宏達電正式員工,平時周一到周五到宏達電上班,周五晚上及周六到北科大上課。

產學專班 企業付學費

有別一般建教合作,劉子賢不是到工廠當作業員,而是分發到宏達電新店總部當儲備工程師,不但月薪兩萬兩千多元,四年約廿四萬元的學雜費也全由宏達電支付,完全不用媽媽操心。

他被指派跟著「專案管理」工程師見習,常到工廠領料供專案使用。「我最大的收穫,是增加抗壓力。」宏達電副總經理陳美真解釋,在宏達電,以暢銷的「M8」手機為例,零組件四千個,被分配到專案管理的產學班學生,光熟識零件,就學到很多了。

升大二的劉子賢,每月固定給媽媽八千塊補貼家用,自己每月還存了幾千元。相較許多大學生四年花上百萬元學費、生活費,他他畢業至少已賺了一百五十萬元,且保證可留在宏達電,起薪三萬多元。

受廣設大學及少子化影響,國內大學升學率接近百分百,高職畢業生超過八成三拚升學,公立高職升學率甚至達九成多,學用落差嚴重,產業找不到基層員工,許多技職畢業生畢業即失業。

聯合報願景工程先前推出「高教轉骨」系列專題報導,直陳大學太多、高職生盲目升學的高教危機,學者提出的解方之一,就是透過設立高職、科大、業者合設的產學攜手專班,以「一加四」(高三加科大四年)、「三加四」(高中加科大共七年)等培育模式,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業者也可提前培訓員工或幹部,縮短學用落差。

木柵高工校長許振輝指出,國內大學供過於求,「要高職生馬上就業,已不切實際」,木柵高工三年半前和北科大及宏達電、醫療器材外商公司瑞健、彈簧零件公司新日興等三家公司合開「一加四」的產學攜手專班,每年甄選六十名學生參加,除要求成績在班上前二分之一,還要看技能賽等實作表現,清寒生優先考量。

卡位業界 還有月薪領

也是來自單親家庭,去年六月從木柵高工畢業的鄭仲廷,父親工傷,他參加宏達電產學專班,直升北科大後,開始到宏達電受訓,分發到軟體部門,幫工程師檢查程式錯誤。

許振輝說,專班學生保送北科大後,學費都由業者代付,月薪至少廿二K,還有伙食津貼、甚至可免費住宿。升高三後,課程實務導向,除有業者派工程師到校授課,也加強職場會用到的專業與實用英文。

宏達電副總經理陳美真也說,宏達電在廿九國設點,即使待在總部,用英文對話、開會、寫電子郵件是基本能力,專班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加強英文的壓力,融入國際化環境。

宏達電讚:他們不草莓

陳美真說,不可否認,現在許多技職畢業生連最基本的學識、技能都沒有,「但我不認為他們都是草莓族」,只要給他們好的環境、舞台,有創意、有想法的這一代仍大有可為。

「透過產學合作,我們可以將學用落差由『陡坡』降為『緩坡』。」陳美真認為,業者絕不能把學生當廉價勞工,培育計畫「要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陳美真透露,若分發到研發部門,會發給學生試用新手機找問題;學生周泓鎰說,親身體驗未來科技的發展,實在很棒。


產學攜手 在學算年資

【2015/02/01 聯合報】本報記者江睿智╱採訪

「剛進來時,孩子們懵懂,有些浮躁,現在對未來有方向,知道為什麼要努力,」西螺農工校長蔡天德說,鄉下孩子很純樸,能有一技之長、有穩定收入,還可以取得學位,家長們都在問還有沒有這樣的產學攜手合作班。

蔡天德說,以前技職教育不受重視,高工生多半繼續升學,但大學教育品質不見得好,畢業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得到外地去工作,不會留在家鄉。但透過產學攜手專班,對於擅長實作的學生來說,可以就近就業,學得一技之長。他表示,以「三加四」模式,孩子們在上銀就有七年年資,在一家公司已待上七年,留下來機會就很高。

蔡天德說,上銀廠房工作環境好,在嘉義大埔美有十甲地計畫蓋廠,未來還要切入機器人產業,公司有前景,「我希望我們學生能早一點進去卡位」。

兩年多前西螺農工招收這個班時,有的學生和家長是衝著上銀,有的是衝著虎科大。那時,還有長輩將孩子從台北轉學回來,也有孩子當時已就讀別所私校,為了加入這個班,寧願降級轉。

西螺農工與上銀已啟動下一個合作計畫,鎖定實用技能班機械加工的四十名高二生,在明年畢業前進廠,搭配虎尾科大製造加工系。不同的是,這班學生不再是「白天上班,晚上上課」。

上銀現積極與高工推動產學攜手專班,與科技大學推學分學程專班。總經理蔡惠卿表示,雖是上銀專班,學生完成專班課程後仍可自由選擇是否留在公司。未來上銀將以有地緣關係學校合作為主,畢業學生願意留在公司的意願也較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