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生:收穫多 但台灣學歷不好用

作者: 天下編輯部 | 天下雜誌 – 2015年4月14日 下午4:06

第一批來台的中國留學生,即將在6月從大學畢業了。目前的中國學位生有5881名,外加快速膨脹的短期研修生,4年總計超過8萬人次,平均每年兩萬人。

這4年間,陸生改變了台灣高教的面貌:他們的拼勁顛覆高教學習;他們成為台灣老師教學和研究的生力軍;最後,陸生來台灣不只為學歷,他們已經深入台灣的校園和社會。

現象一
陸生念書夠拚 重燃台灣教授教學魂

跟一般外籍生、僑生相比,陸生來台資格篩選更嚴格,多半是出自沿海、來自可以進入中國前5%的大學。

在銘傳大學等許多陸生聚集的私校裡,陸生拿書卷獎是普遍現象。銘傳大學學術副校長兼教務長王金龍說,「各系前3名獎學金,全校共200多個名額,其中5、60個,都被陸生拿走!」

放棄中國名校赴台,政大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二陸生何陳勇,拚命讀書,還擔任政大陸生聯誼會會長。何陳勇說,「我是最會發問的,課上、課下都問,台生都走了,我還在問。但也是因為我看過書,才問得出來。」

陸生的積極,正改寫大學裡的學習風氣。特別是陸生多的私立大學,受訪老師們都表示,如今的課堂氛圍,「很像只對著陸生在上課。」一位文化大學教授說,「課堂上,他們總是第一個舉手,踴躍提問發言。下了課,他們圍住你,問你問題。你相信嗎?陸生是燃起我教學熱情的來源!」

現象二
台生當人頭 陸生來工讀

在老師眼裡,中國留學生堪用、好用,甚至成為為老師研究的生力軍。

事實上,「三限六不」裡諸多對陸生的限制,已在大學招生現實下,不斷鬆動。最被陸生詬病的兩項:不能在學期間工作、不編列政府獎學金,已在過去一年間大量開放。

其中獎學金的部份,國立大學透過自籌經費、私校則編列陸生獎學金給優秀陸生,讓陸生開始當起老師的教學和研究助理,還有不少陸生私下擔任老師處理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研究專案助理,但為了符合「不拿政府獎學金」的限制,也有老師請台生當人頭,再轉手給陸生。

一位北部私校老師就透過這方式,聘用陸生做課堂助教,「這位陸生還是台生幫忙找的,台灣學生們很樂意當人頭,因為陸生很肯學、也願意付出,」這位老師點出陸生研究出現的「黑戶」現況,也透露三限六不在現實運作上的不切實際。

現象三
台灣學位值不值?「文化氛圍,才是我要的」

第一屆陸生學位生、曾為她的留學經驗寫下《我在台灣,我正青春》的淡江大學大四生蔡博藝不諱言,「我們沒有獎學金、沒有健保,比起外籍生差多了,僑生還能拿僑委會獎學金。這是一個政策不友善、輿論環境又不友善的地方。」

從美好幻想到小小幻滅,走過4年的台灣學習之路,陸生之間開始彼此討論,「台灣學位值不值?你會不會後悔到台灣讀書?」

政大政治所碩二陸生王雲飛這麼評價台灣學歷,「如果你覺得可以帶給你就業機會,不好意思,做不到。如果你以為碩博班有豐厚獎學金,不好意思,做不到。」但王雲飛個人卻覺得有所獲得,「這裡的文化氛圍和師資素質,是我要的。」

而政大陸生聯誼會長何陳勇的結論是,「這邊環境(指三限六不)真的很惡劣,卻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你想明白,回去之後,其實學歷也沒什麼用。」

 4年來的密切交流,台灣高教是否因陸生變得更有競爭力?陸生的走向也將是盱衡台灣高教競爭力的重要尺度。……( 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70期 )


「學會排隊,讓我沒競爭力」原來陸生是這樣看台灣人的…

天下雜誌 2015-04-14 作者:李雪莉、蔡紀眉

陸生喜愛台灣的人文與自由,他們學習台灣學生的活潑和創造力,卻對年輕人的小確幸和內縮,感到驚訝。以下是《天下雜誌》專訪四位陸生來台灣念書的故事:

▲曾雨亭,世新境外學生會長,廣東廣州人

「台灣讓我懂得,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好」

世新境外學生會有很多港澳生。他們之間有不少人對大陸人有一種隔閡,心裡會覺得大陸人就是不好,尤其聽到捲舌的口音時,會冒出一種不喜歡的感覺。

因為我會講廣東話,我就想,如果我當了會長,可以很自由自在地跟他們溝通,也可以拉近馬來西亞僑生、港澳生和陸生的距離。

台灣的校園還是以華人為主。我想像中的國際化,應該像香港那種,校園中有黑人、有白人,不同種族的人在一起求學,才叫國際化。

如果要我比較兩岸學生,我覺得台灣學生會打扮,大陸學生總坐著念書,但大陸學生比較有競爭力,台灣學生的理想比較普通一些。

例如,台灣學生會說,我的夢想是開一家咖啡店、做一個文青的工作者。但大陸學生,普遍都會想要賺很多錢,像是從小會說:「我長大後想當科學家」。

但其實我的夢想,也是當個咖啡店老闆娘,這算是台灣生活的影響吧──慢慢體認到,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好。

▲林明超,銘傳新聞系大四,浙江寧波人

「學會排隊,讓我沒競爭力」

來台灣念書的機緣滿湊巧的。

第一屆訊息也不多,匆匆忙忙繳完費了,才跟家裡面一些長輩親師講。他們很多人對台灣也不了解,第一個反應都說:「那個是不是詐騙集團?」

我以前就對台灣印象滿好的。

因為我比較喜歡文學、歷史的東西,特別喜歡林語堂,對一些民國後的台灣作家有一點了解,對台灣有所憧憬。

以前看歷史,多專注在一些比較大的史觀、事件。來台灣以後,會慢慢去了解一些民間的東西,像台灣有媽祖遶境,對大陸人是很特別的體驗。

來台灣前,會覺得台北是個非常發達的地方,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但來了後才發現,這邊高樓還不及我們寧波多。
尤其我老家寧波,每半年回去一次,變化都很大。

三年多來,我開始會說謝謝、會排隊,回到那邊,排隊上變得沒競爭力。

再加上講話的口音有點被影響,還有人以為我是台灣人。

▲蔡博藝,淡江大傳大四,甘肅蘭州人

「台灣,還是滿孤島的」

其實我們這代人從小到大,受台灣流行文化影響非常深。上國小時喜歡周杰倫,國中之後開始喜歡五月天。我們的性格養成中,很大一部份是五月天帶給我們的勵志,還有幽默感。

我在甘肅蘭州出生,搬到廣州又到浙江,等於在中國畫一個非常大的三角,所以我習慣變化。對台灣的生活,我沒有抱太多的想像,但很多陸生很幻滅。

雖然兩邊都講中文,語言都通,可是其實兩岸的思惟和價值觀是差非常多的。台灣的同學比較關心要吃什麼、去哪裡玩、有什麼好笑的東西。

我那時還寫了篇文章〈孤島與高牆〉講這件事情。大陸的高牆是無法選擇的,它是國家機器架設了這道高牆,但還是可以想辦法去跨過那道高牆。可是,台灣的孤島現狀,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成為那訊息的孤島。

我來台灣的三年,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關心社會,但我還是時常感覺,台灣滿孤島的。

▲毛怡玫,台大新聞所碩二,上海人

「台灣人的內心非常焦慮」

我從廣州暨南大學畢業後,原本要到香港城市大學念研究所,但我這一屆,台大新聞所第一年招陸生,我就想試試看。

來台灣,我只想念台大。我們大學班上有60人,最後有3個來台灣讀傳播領域的研究所。

大陸人來台灣旅遊,會看到台灣人很友善、看到捷運上很有秩序,在台灣遇到困難,都會有很多熱心人來幫助,但這只是表面的台灣。

大陸人對台灣人心中的焦慮,其實不是那麼了解。

太陽花學運時,我參與台大新聞e論壇,做了很多學運現場報導。我發現,台灣人的內心很焦慮。對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對外來勢力的懼怕,或對民主的堅守、內部族群的衝突等,台灣人非常焦慮。

我最近在做關於弱勢族群的議題,會去一些中低收入戶、原住民、新移民等弱勢群居的地方,這也是一般台灣民眾不會認識或看到的部份。可能自己是異鄉人,所以更關注這些弱勢者融入的處境。


八萬陸生大軍,如何改變台灣?

天下雜誌 2015-04-15 天下雜誌 570期 作者:李雪莉.蔡紀眉

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是他們;課堂上舉起第一隻手發問,也是他們;重燃老師教學熱情的,還是他們。身為首屆「知台派」,他們為台灣高教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第一批來台的中國留學生,即將在六月從大學畢業了。

他們將披上學士袍、領取印有「中華民國」字樣的畢業證書,回到中國;他們將帶著台灣經驗,進入台商、外商、中國企業或繼續深造。

這四年間,陸生已悄悄攻城掠地,改變台灣高教的面貌。

指南路上,老字號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今年迎來八位博士班新生,其中,陸生竟是台生人數的三倍,六位陸生、兩位台生。

距離政大不遠,木柵路上的世新大學傳播所的博士生裡,台生、陸生則是分庭抗禮,各居一半。有新生一進教室,聽到同學口音,頓時有種「不知是在中國、還是台灣讀書的錯亂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