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再被 “中國式繁榮” 沖昏頭腦,看看美國人的技術已經到什麽境界了!

2015-05-12 對話老闆 (微信)

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谷來豐隨全球 CEO 三期遊學美國,期間在矽谷參訪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本文是他有感於一邊是舉國上下大搞 “互聯網+”,另一邊,美國則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爲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新硬體時代”,他認爲我們的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應該在所謂的 “互聯網+” 狂熱中冷靜一下,放眼二到三年後的未來,那裏有一個 “新硬體時代” 在悄悄來臨。這個時代更適合製造業實業家的口味。中國的新製造業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但是在天際間,已經有一絲曙光,誰先播種,誰先收割。

以下是正文:

在中國舉國上下大搞 “互聯網+”,全國、全社會進一步深度數字軟化的時候,美國悄悄地進入了 “新硬體時代”。

新硬體時代,是以美國強大的軟體技術、互聯網和大資料技術爲基礎,由極客 (Geek) 和創客 (Maker) 爲主要參與群體,以硬體爲表現形式的一種新産業形態。

這裏說的新硬體,不是主板、顯示器、鍵盤這些電腦硬體,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過去的生産和生活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造事物。

如果說喬布斯 (Steve Jobs) 在 2007 年展示的 iPad 和 iPhone 還是人們可以理解的事物(還是電腦和手機),那麽今天的多軸無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汽車、3D印表機、穿戴式設備、智慧型機器馱驢,機器人廚師是人們在這些東西出來之前無法想像的事物。

美國幾年前産生了一大批純互聯網和軟體企業,如谷歌、亞馬遜、AUTODESK、FACEBOOK,如今這些公司還在聚焦 “互聯網+” 嗎?當然沒有了。在 “新硬體時代” 到來之時,這些科技巨頭都在佈局圍繞硬體的産業。谷歌過去是一家純互聯網公司,如果不打開它的網站,開始谷歌搜索或谷歌地圖,你體會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街上,一些很酷的人帶著谷歌眼鏡,招搖過市,一些更酷的人開著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四個州拉風(更確切的說“乘坐無人駕駛汽車”),軍隊裏那些懶散的士兵,把沉重的背包放在谷歌智慧型機器馱驢(BOSTON DYNAMICS 製造,被谷歌收購)上,自己悠閒地散步;亞馬遜先造出了電子閱讀器 KINDLE,現在正在完善多軸無人飛行器爲它送快遞;AUTODESK 利用3D印表機打出來的假肢讓殘疾人變成了炫酷人群;FACEBOOK 用虛擬設備讓年輕人體驗“真實世界”。更不用說億隆馬斯克,賣了 PAYPAL 後造純電動車 “特斯拉”,現在又在玩可回收火箭和製造 “超級電池”;而蘋果用智慧手機在引領了 “新硬體時代” 後,又推出了智慧手錶。

是這些科技巨頭引領著“新硬體時代”嗎?不是,絕對不是。引領著 “新硬體時代” 是那些極客和創客, 大公司充其量不過是 “買手” 和 “推手”。它們看到一個好東西,眼饞手癢,花小錢把創客團隊和“硬蛋” 買下來,慢慢孵化,一旦養大了,動輒就會撬動百億級的市場。那麽這些極客和創客在哪?1/3 在大學裏,1/3 在自家車庫裏,還有 1/3 在孵化器裏。

美國的科技孵化器與我們中國地方政府搞的所謂孵化器有巨大差別,中國地方政府搞的孵化器,往往是劃一個園區,建一些辦公樓,分給創業者幾間辦公室,不收房租,但是要交物業費,設立一個公司註冊櫃檯和一些所謂的諮詢櫃檯,說白了,就是“房東”。我和交大海外學院的全球 CEO 班在今年四月到美國矽谷遊學,親眼見到了矽谷的孵化器是什麽樣子。我們參觀了一個叫 LIME LAB 的孵化器,那裏更像一家大學實習工廠,裏邊有各種機床和工作臺,還有 3D 列印等各種先進設備。極客和創客們在各自的工作臺上開發自己的東西,需要的原材料都從孵化器裏要,設計的産品從原型到最後包裝完畢的樣品,都在這個工廠裏完成。我們看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如炒菜機器人、鈕扣大小的測量排卵期的測臉器,十個螺旋槳的飛行器,等等。很多東西都很醜、很笨、很沒有商業價值。但是由於創客們爲這些産品快速叠代,可能明天看到的就是很酷、很靈、很有商業價值的東西。孵化器給每個創業者一定的資金支援,如 5 萬美元,花光了,如果産品好,還可以再要錢。像這樣的孵化器,矽谷裏到處都是。那麽孵化器賺什麽錢?孵化器其實就是提供産品實現條件的 VC 風投 (風險投資)!由於投資早期,每個專案上花不了多少錢,但是一旦1/10的硬蛋被孵化出來,産生 B 輪的投資價值,成本全收回來了。

我知道中國的北京和深圳也有這樣的孵化器,但是很不完善也不成氣候,當然 VC 和 PE 也不會關注。VC 和 PE 在幹什麽?當然在狂熱地追尋互聯網 “+”。總理都提倡了,那還不快 “+”?

客觀上講,互聯網+ 確實是中國非常需要的,我們的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業不夠發達,用互聯網的工具改造一下很有必要。但是這 “互聯網+” 的抛物線一定有達到峰頂的時候,也許是二年,也許是三年,現在熱得越高,未來冷得越快。那些後來者,會不會像 A 股 6000 點的狂熱股民一樣,興奮地衝進互聯網的世界,也到處 + 一下,然後等著接受大潮突然退去,海灘上到處都是被互聯網夾住的裸奔男女的悲催結局?慢一步,“互聯網+” 就可能變成 “互聯網鼠夾”。

互聯網的世界裏,有一個規律:“數一數二,不三不四”。由於互聯網的“超級馬太效應”,一個細分市場,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存在的價值,第三名以後的土地上,將寸草不生,商業營養嚴重缺乏。這一點,尤其令我們擔心。舉例,我相信在互聯網服務業至少有 100000 個 APP(手機應用程式),大家都在爭搶市場份額。假如服務業有 500 個細分市場,每個細分市場留下二名倖存者,倖存者的數量剛好 1000 名。這就意味著要有 99000 個 APP 被淘汰出局,一點痕跡都不留。

中國的互聯網熱無疑是由 BAT(百度、阿里、騰訊)帶動的,“互聯網+” 的概念也是馬化騰 2012 年提出的。如果在 2012 年企業家投資 “互聯網+”,這個企業家一定賺得盆滿缽滿,但是 2015年投資 “互聯網+”?!我祝你好運。因爲我知道 BAT 的關注焦點已經不全是 “互聯網+” 了。阿里收購了很多硬體型的公司,據說準備搞汽車,一種全新的、無人駕駛的、智慧的電動車。今後我們1/3 的辦公活動會在汽車上完成。百度在搞中國大腦、百度眼、神燈、翻譯機。騰訊在構建物聯網基礎架構,同時上馬與微信支付配套的新 POS 機。他們已經像股市中的機構投資者一樣,悄悄出貨。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我們有那麽多製造業的企業家們,是否在 “互聯網+” 的狂熱中冷靜一下?放眼二到三年後的未來,那裏有一個 “新硬體時代” 在悄悄來臨。這個時代更適合製造業實業家的口味和習慣,更渴望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經驗。製造業企業家何必現在轉彎,進入純互聯網的岔道?把目光放遠一點,繼續向前開,可能坦途無限。中國的新製造業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但是在天際間,已經有一絲曙光,誰先播種,誰先收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