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陸時局的三大變化

2013-9-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凡

近來中國大陸時局變化極大,政治和經濟方面都有重大變化,也連帶社會出現動盪,這些變化出現在3個方面上,但其內部如何連接,卻使人一時捉摸不透。

經濟走向更自由化

第一個變化是正在醞釀的準備在三中全會通過的經濟改革方案是十多年來最大的一攬子經濟改革方案,力度之大也是久已不見的。胡溫十年基本上沒有經濟的改革,他們執政要點是維持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但是到胡溫後期,經濟開始明顯下滑,經濟下滑導致以前被高速增長所掩蓋的問題都開始暴露出來。例如國有企業壟斷市場,經濟缺少活力;民間資本發展不起來;地方政府大量干預經濟發展,導致產品過剩賣不出去,政府債務過高;金融方面問題重重等等。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經濟雖然還算不錯,但是這些問題卻嚴重影響了後續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維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推動改革,使得經濟能夠重新找到活力。這是習李體制之所以要推動經濟改革的原因。

從目前得到的各種消息來看,這個一攬子經濟改革方案將包括減少行政審批,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加大土地流轉的速度,推動全國土地市場的建立;推動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允許私人銀行的出現;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在這個自由貿易區試驗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試行公司的備案制,即政府既不審查公司的資金及經營範圍,公司可以自由建立;進一步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各項行政規則,給經濟松綁。從目前全國各地的反應來看,都要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區,中央現在不會急於批准,但是實際上除了上海自貿區中的人民幣自由兌換需要中央批准以外,其他方面的內容,各地都會很快加以模仿。因此可以預計一個以擴大經濟自由化為方向的經濟改革的潮流,將會在各地出現,也由此可以預見到大陸新一輪經濟的發展。

意識形態走向保守

第二大變化是以王岐山為首的中紀委加大了反腐力度,體現蒼蠅老虎一起打的承諾。對於一些重大案件的審理在繼續發展,特別是對幾個國有壟斷行業貪腐的打擊力度非常大,例如鐵路和石油行業,幾乎是連根拔起。百億級別的貪汙腐敗案件和貪腐的官員都被揭發出來,他們背後的政商利益勾結內幕也在曝露出來。這些壟斷國有企業維護的是自己公司和部門的利益,他們反對一切損害他們利益的改革,是中國改革的阻力。因此,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發展,都必須先清除去這些阻力。

另外一個大的變化出現在意識形態的領域,中共的9號文件嚴厲批評意識形態的自由化,包括指責憲政和公民社會等等,並且在官方媒體上刊登出一系列攻擊憲政的文章,引起自由派知識分子和社會的不滿。不僅於此,意識形態上的批判也引起了對於網路的清洗,政府加大了對網路謠言的打擊力度,一些網路上的意見領袖和社會上的維權領袖也在這個時候被審查和被抓。在政治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表明中國的政治在向左走,走保守主義的道路。一時之間大陸自由主義遭到封殺,而左派保守主義表現得非常高興,感到總算出氣。

所以從大陸這3個方面的情況來看,已經出現了一個經濟改革繼續向右發展,也就是讓經濟向有更大的自由化,有更大的市場性和更大的民營經濟空間的方向走;而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則體現轉向保守主義發展,向左走。這樣就出現了經濟向右,政治向左的發展特點。

人們會問,這樣的不同方向的發展能不衝突嗎?該如何把上述3個變化統一起來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3個重大變化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內在聯繫,目前還說不清,還是要等到三中全會,看看最終推出的改革方案是什麼,可能才可以下結論。(作者為大陸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


自貿區 打造上海金鑰匙

2013-9-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孟洲

日前再度造訪上海浦東外海島嶼上的「洋山深水港」。比起4年前所見,這次看到該港碼頭泊位顯著增加了,堆疊貨櫃(集裝箱)亦已連綿幾公里,望之似無際涯。這裡已是全球最大貨櫃港,且正在大力準備配合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運作。

眼下上海最熱門話題,就是自由貿易區。這個國家級的劃時代重大項目,正式名稱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預定9月底宣布啟動。而洋山港,以上海首要海港的地位,自是該自由貿易區之重要環節。

可是,上海自由貿易區規畫,主軸並不是交通運輸的硬體建設,而是一套與國際充分接軌,並徹底引用市場法則的軟體建構。其中最大亮點,在於金融的對外開放。因此,洋山深水港的碼頭建設不是自由貿易區重點,而該港「保稅區」即將實行的貿易、金融新體制和新機制,才是重頭戲。

按照規畫,保稅區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載體。洋山保稅區加上外高橋保稅區,以及浦東國際機場保稅區,三區將共構成上海自由貿易區,總面積28平方公里,恰和我方馬祖列島同樣大小。雖其幅員偏小,保稅業務在大陸其他省市也不罕見,但這裡即將實行的金融大開放舉措,將使上海自貿區一馬當先。

金融開放實為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主題。其具體措施,將包括人民幣自由兌換、資本帳收支自由化、銀行利率市場化、外人投資便利化等。

而上述金融開放舉措,實是上海最迫切需要的一把「金鑰匙」。有了這把鑰匙,上海才能真正「開大門,走大路」,以競逐全球王座。眾所周知,上海從事現代化建設這麼多年以後,儘管成果相當耀眼,然而,由於大陸金融開放尚不到位,所以上海還不是典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檔次總是低於紐約和倫敦,也不一定贏過香港。

若大陸不開放資本帳,及實行人民幣自由兌換,則上海充其量只是東亞的經貿重鎮,無法導引全球經貿主流。反之,一旦大陸作了上述的金融開放,上海馬上會具備條件,去和紐約、倫敦爭雄。

不過,相關金融開放舉措只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它的效用究竟有多大,實有商榷餘地。譬如,區內企業雖然可自由兌換人民幣,但若兌換數量仍有限制,且不准和區外戶頭自由通匯,則這種自由兌換,對於上海整體金融水平之提升,作用仍是有局限。

嚴格說來,相關開放措施實行初期,因是試驗性質,業務管制較多並無可厚非,但總不宜長久一直「試驗」下去,若是試驗順利,宜在2、3年後全面放開限制,並實行到全上海甚至全大陸。這樣上海很快就會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並可望帶動大陸整體經濟脫胎換骨。

(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


台生競爭力不如陸生的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2013.09.23 03:17 am

前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日前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大學校園中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比大陸1,000顆飛彈瞄準台灣更驚悚」。這一席談話凸顯出近年來國人憂心兩岸人才競爭力快速消長對台灣的不利影響,有必要深入探討其原因,並速謀補救之道。

根據薛承泰教授的分析,台灣大學生競爭力不及陸生,主要歸因於以下因素:第一,出生人口從民國65年42.5萬人高峰遽降至近年20萬人上下,大學學齡人口減少逾半,但大學院校卻不斷擴充,因而國內高教淨在學率(學齡人口進大學的比率)從83年的30%竄升至101年的69.9%,已臻世界各國高教淨在學率70%的頂峰;第二,因為進大學太容易,大學生人數大增,教育資源被稀釋,和過去相較,雖然優秀學生數量沒有減少,但不優秀的學生卻增加很多,整體競爭力自然日益下降;第三,大陸大學生是千、萬中選一,經過激烈競爭才能進入大學,其學習態度及積極表現和台灣學生有天壤之別。

從少子化和高等教育過度擴充來看台生和陸生的競爭力落差,固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卻很難反映問題全貌,因為:一個國家大學生的競爭力除受教育制度影響外,尚取決於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因素,舉其犖犖大者,至少包括:

第一,國家整體發展程度。台灣在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及政治民主化上,皆大幅領先中國大陸,影響所及,台灣的大學院校在校園自主性、學術自由風氣,以及大學生的學習多元化和社會參與度等方面,皆明顯優於大陸,故而台生雖普遍不如陸生勤勞積極,但其創造力、行動力及可塑性絕不輸於陸生,這是台灣在制度上所占優勢,只要能繼續維持這種優勢,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第二,薪資和就業環境。大學生努力及積極程度,往往和其報酬成正比。近20多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薪資不斷提升,對高級人才需求孔急,相對上,大陸受高等教育不易,大學畢業生是稀有資產,就業機會多,薪資亦高人一等,這樣的環境自然容易塑造出勤奮努力的大學生。反觀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停滯,今年上半年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回16年前水準,大學生就業機會不足,畢業即失業者比比皆是;即使就業,薪資普遍只有22K(千元新台幣),不足以養家活口,因此愈來愈多優秀大學畢業生紛紛前往海外及大陸找工作。大學文憑不值錢,誘因不足,自然反映在大學生的散漫及不夠積極。台灣這種惡劣的薪資和就業大環境,當然政府應負起責任,不應歸咎大學生素質不佳和不夠努力。

第三,企業經營型態。台灣企業長期依賴成本導向的生產模式,過去重視員工價值的企業文化日益式微。尤其,近年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將生產線轉移海外尤其中國大陸,即使適合高學歷的工作機會,往往優先在大陸尋找更廉價的高級人力。這種經營型態形成很多台商不斷訴求高級人力不足,但卻又不肯聘用國內大學畢業生並加以用心培育。這也是導致台灣大學生學用落差擴大、競爭力不如陸生的背後原因。

此外,政府及高等教育體系充斥官僚和形式主義,造成浮誇及不切實際的社會風氣,也難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削弱其長期競爭力。

總結來說,兩岸大學生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不僅是教育制度的良窳,而且取決於社經體制的差異、政府經濟治理能力、企業經營型態及競爭力,乃至社會風氣等。以兩岸發展程度比較,台生競爭力沒有理由會輸給陸生,今天若出現明顯落差,最該檢討改進的恐怕是政府政策、企業經營模式及社會風氣,當然政府要負起最終及最大的責任。


問問我們的心

2013-9-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大陸遊客初來台灣,總是為台灣人彬彬有禮的熱情友善態度所折服,因此大陸青年作家韓寒寫下〈太平洋的風〉,新銳雜誌《新週刊》出了15萬字的專刊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友善」成為台灣人的標籤,我們也引以為傲;然而,要有人說「台灣是全世界對大陸人最不友善的地方」,我們恐怕也無以反駁。

台灣人對大陸人的態度,大陸配偶的體會最深刻。且不說躺在立法院裡,希望修改對大陸配偶歧視性規定的法案,依然暗無天日,《旺報》「兩岸徵文」日前刊出一篇陸配文章,列舉台灣社會對大陸人的不友善行為,例如景點攤販擺明了高價惡削陸客,台灣竟然見怪不怪,沒有人仗義執言,政府也視而不見。作者直言:「人家是滿懷真誠的來台灣,又想佔人家便宜,又看不起人家,這是什麼扭曲的心態啊?」

該文以〈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為題,點出台灣民眾普遍不知道今日大陸社會真實的進步情形。例如作者描述身穿上海時裝,時髦台妹為之驚豔,卻不相信是在上海買的,直呼在大陸不可能買得到這麼漂亮的衣服。

地球一刻不停地轉動,世界也隨時變化著,中國大陸尤其最近10年以來的巨大變化,更是舉世矚目,台灣社會對待大陸以及大陸人的觀念與態度,不能說毫無變化,但的確有些跟不上節奏。這裡可能有對兩岸經濟實力驟然反轉的不適應,也有多年來某些政黨對民眾「恐共」洗腦造成的後遺症。過去是老蔣「萬惡共匪」的宣傳,現在是民進黨「木馬屠城」的恐嚇。

要去除不適應症和恐懼症其實不難,兩岸的政治問題雖然仍懸而未決,但大陸官方在經貿上對台讓利,大陸遊客滿懷著真誠來台灣,前者是基於「兩岸一家人」的親情,後者是帶著對「民國」的憧憬、對富而好禮台灣社會的景仰。

台灣要思考的是,我們要拿什麼來回應這樣的親情,這樣的真誠?用開放的態度,用發自人性的真誠去思考,這個問題就會有答案。


兩岸憲政工具化的危險

2013-9-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 評論數: 0

台灣近2、30年的民主化歷程,從憲政主義實踐的角度來看,是一條崎嶇的、千迴百轉的道路。1947年於中國大陸南京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在國共內戰的砲火中施行,旋即面臨「動員戡亂體制」和「戒嚴體制」的架空與凍結。當然,為了和中共等共產主義陣營對抗,中華民國一直自我宣稱屬於「民主陣容」,也因此,人民仍享有部分的選舉等政治權利,地方自治與選舉也基本上持續地推動與改進。

另一方面,隨著「反攻無望」形勢的明朗化,《中華民國憲法》終將面對文本與現實的差距。由於存在如此複雜的因素,台灣的民主化從一開始就得面對既要回歸憲政主義、回歸憲法,又要針對憲法進行改革,以期符合政治現實的雙重任務,可說是一個既要行憲、護憲,又要修憲、改憲的難題。

台灣的憲政路之所以顛簸難行,還在於數十年來,雖然口稱堅守民主憲政,年年紀念行憲,實際上憲政主義的理念從未在台灣社會真正生根,而憲法遭到「動員戡亂體制」和「戒嚴體制」架空的結果之一,就是許多人視憲法、憲政為「工具性」的存在,憲法成了權力爭逐、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台灣政治民主化以來,3位民選總統中,李登輝和陳水扁均在任內進行修憲,由於充滿權力算計與意識形態考量,修憲的工具性、短期性往往壓過了價值性、根本性。憲政主義的價值信念未必在政客和民眾心中確立其不可動搖的地位,行憲、修憲的崇高理想往往在最後竟成了毀憲。

馬英九的從政理念,始終是堅持行憲、守憲優先,他任內迄今未有推動修憲的具體計畫,然而這位以守憲為己任的總統,近來卻因為國會領袖司法關說案而面臨強大的違憲指控,這恐怕是馬英九所始料未及的。

平心而論,馬英九及其團隊這次在處理國會領袖司法關說案的作法上,確實有許多疏漏與粗糙之處,然而主張「馬英九違憲論」者所謂總統、行政院長介入國會自律,破壞權力分立原則的指控,容或有討論、批判的空間,但「馬英九違憲論」者卻對王柯兩位國會領袖同樣存在的違憲、毀憲嫌疑相當輕忽,甚至漠視。

眾所周知,「以憲法和法律為最高權威」、「以人權為本位」,可說都是憲政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今,國會領袖關說司法個案一方面是漠視立法委員行為法的相關規定,另方面則破壞了權力分立原則,這不正是踐踏了本應為最高權威的憲法和法律?同時,民刑事案件審判的公平程序是現代文明社會必備的基本人權之一,如今國會領袖以特權關說司法個案,又豈不是嚴重傷害了人權理念?凡此種種違憲違法的作為,多數主張「馬英九違憲論」者竟然沒有察覺、更沒有採取行動,這種雙重標準的作法,再度凸顯了深植於台灣政治文化中那種將憲政工具化的惡劣傾向。

此次國會領袖司法關說案,多數民意似乎同情王金平,而否定馬英九,除了馬英九本身所應負的重大責任外,確實也凸顯了台灣政治文化中人情重於法理、輕視價值理念與原則、視憲法法律為鬥爭工具等惡質的成分。

這種工具性、實用主義的政治文化,其實是兩岸所共享共有的。中共雖非中國百年來憲政運動的先行者,但卻也曾是積極的參與者。延安時期的中共,為了擴大團結面、挑戰國民黨一黨獨大,甚至是爭取世界輿論的支持,曾大力進行憲政運動,在各地成立憲政促進會,毛澤東擔任了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的首席理事,並在該會成立大會上發表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憲政」的演講。數十年過去了,今日的大陸當局、至少是意識形態主管部門卻似乎成為憲政的質疑者、反對者,原因顯非理念上的根本反對,而在於視「憲政」為親西方反對派的反共武器。

而在反對派的一方,「憲政」、「憲章」也確實往往被工具性的利用,如今大陸或海外的反對人士,長期相互攻訐,內鬥分化不斷,其實多半缺乏真正踐行民主憲政的素養與胸懷。

憲政主義的實踐,除了完善的制度建設外,長遠來看,憲政的教育更為重要,不管是社會主義憲政、西方式憲政,還是有台灣特色的五權憲政,如何讓政治菁英對憲法忠誠,讓一般人民了解憲政意涵,真的是任重道遠的大工程,更是兩岸有識之士要認真面對的大課題。


47%民眾 盼台灣「永遠維持現狀」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13.09.24 09:52 am

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發現,民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穩定,四成七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比率最高。此外,儘管有六成六民眾認為大陸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不擔心大陸國力強盛將危及台灣的人也逾六成。

本次調查發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有兩成民眾希望儘快獨立,一成三傾向維持現況以後再獨立,百分之五主張急統,一成主張緩統,四成七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僅百分之五無意見或未回答。

和本報去年調查結果相比,除了主張急獨的比率較去年略增兩個百分點外,其餘各項主張皆和去年調查結果差不多。

大陸國力印象方面,調查顯示,今年有六成六民眾認為大陸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比率和近二年調查結果相似;二成六民眾不看好大陸成為世界最強盛國家,也和去年差不多。

調查還發現,儘管有逾六成民眾看好大陸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只有三成三民眾擔心大陸強盛將擠壓台灣的發展空間,六成一民眾不憂心。從趨勢資料來看,擔心大陸國力擴張不利台灣的比率,四年來皆介於三成至三成三,變動不大。

進一步分析顯示,主張緩統或急統民眾都有超過七成五看好大陸未來將主導世界,比率高於持其他主張的民眾;至於主張急獨者,有五成五擔憂大陸國力增長不利台灣發展,負面感受也明顯高於持其他主張的民眾。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9-24

中國,世界第一強國?

無論從國力、軍事、外交各方面評估,中國和「世界第一強國」這個稱號相距甚遠,然而,台灣竟然有高達六成六的民眾認為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而只有一成五傾向與中國統一。

我並不懷疑這份調查數據結果,在美國,也有超過40%的民眾「以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強的國家。這其中所呈現複雜的心理因素,頗值得研究。


兩岸官民互動降溫 經貿轉為互利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兩岸關係定期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來,民眾對於兩岸經貿關係的評價由競爭轉向互利,認為兩岸外交及軍事處於競爭狀態的比率也明顯下降;不過,官方及民間互動似有降溫跡象,認為兩岸互動友善的比率較去年大幅下降十三個百分點以上。

聯合報自九十九年開始規劃「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每年定期追蹤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

本調查是以「兩岸敵友量表」請民眾針對兩岸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面向進行全面評估。調查以一至十分為範圍,評分一至四分代表兩岸關係友好或互利,五至六分代表關係和緩,評分七至十分代表兩岸關係緊張或競爭。

調查結果顯示,五大領域中,民眾認為兩岸經貿、軍事與外交競爭或對立狀態,過去一年轉趨和緩。

其中,民眾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評價由競爭逆轉為互利居多,二成四認為台灣與大陸呈現競爭狀態,三成二認為兩岸既競爭又互利,三成五認為兩岸經濟關係互利居多。平均來說,兩岸經貿關係得分四點九分。

兩岸軍事關係部分,覺得兩岸軍事關係處於緊張狀態的民眾由去年的三成一降至一成九,四成二認為關係和緩,感覺軍事關係友好者由一成九增加到二成八。平均來說,兩岸軍事關係得分五點零分。

兩岸外交角力部分,過去三年的評價都偏向競爭態勢居多,今年首度轉為友善局面,是評價變動最大的指標;僅一成四民眾覺得兩岸外交處於高度競爭狀態,三成五認為關係和緩,四成二感覺兩岸外交戰火已降溫。平均來說,兩岸外交關係得分四點四分。

相對於兩岸經貿、軍事與外交互動關係轉趨友好,民眾對於兩岸政治和社會關係的評價則不若以往熱絡。

政治領域部分,三成民眾覺得兩岸官方關係處於低迷狀態,四成一感覺雙方關係穩定,認為台灣與大陸官方往來密切者,過去三年都逾三成,今年降至一成七。平均來說,兩岸官方互動關係得分五點七分。

至於代表台灣與大陸民間互動關係的社會領域,有三成八民眾覺得兩岸民間關係低迷,比率創四年來新高,三成八認為關係和緩,感覺雙方關係熱絡者由去年的三成五降至一成八。平均來看,兩岸社會關係平均得分五點九分,為五大領域中兩岸競爭態勢分數最高者。

和去年的調查相較,民眾對兩岸經貿、軍事及外交互動朝友善或互利方向發展的感受最明顯,平均給分較去年減少一點零至二點三分;對於兩岸政治與民間互動的評價則朝敵對或低迷方向發展,得分各比去年增加零點三及零點七分。

綜合來看,儘管兩岸政治與民間互動未若從前,但由於各層面關係仍處於相對和緩狀態;因此,民眾普遍認為兩岸開戰可能性低。以一分代表台灣與大陸非常不可能開戰,十分代表非常可能爆發戰爭,民眾評估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都不高,平均得分以九十九年的三點二分最高,去年的二點九分最低,今年則為三點零分。

進一步分析影響兩岸關係轉趨緊張的可能因素,不提示選項前提下,民眾仍認為台灣獨立是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二成一),一成五認為當台灣越來越依賴大陸經濟時可能讓兩岸互動現況發生質變,百分之九認為兩岸外交互不相讓時,可能導致關係生變。

這次調查於九月二日至四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一百廿二位成年人,另七百四十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二點九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調查結果依台灣地區廿歲以上人口之性別、年齡及縣市結構進行加權。


陸委會:人民交流 對陸有正面影響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台北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兩岸敵友量表」數據顯示,有三成民眾認為兩岸官方關係處於低迷狀態,陸委會回應表示,兩岸關係朝友善方向的趨勢明顯,但官方關係低迷與兩岸官方實際互動有所不同,且兩岸人民交流已對大陸產生正面影響。

陸委會表示,從民調數據看,民眾認為兩岸關係朝向友善方向發展趨勢明顯,而近兩年調查顯示,兩岸關係五大領域數據在和緩區、緊張區互有增長,但今年首次有經貿、外交兩項進入四分的友善或互利區,且有軍事、經貿與外交三項的友善度增加一分至二點三分之間。

陸委會解讀認為,整體而言,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認知,應仍在和緩區域內。根據陸委會調查顯示,六成三民眾認知到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的現況;陸委會表示,此均顯示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深有所感。

至於本報民調顯示有三成民眾認為兩岸官方關係處於低迷,陸委會認為,過去五年兩岸已舉行九次高層會談,並建立制度化協商運作機制,兩岸官方互動密切,低迷結果與兩岸官方實際互動有所不同。

陸委會指出,敵友量表民調顯示另有四成一民眾認為兩岸官方關係穩定,此結果與陸委會所做民調對照,均呈現出整體趨勢方向接近的結果,就兩岸官方關係整體而言,並未處於低迷。

對於有三成八民眾認為兩岸人民關係低迷,陸委會表示,過去五年政府開放並擴大兩岸交流,兩岸民間交流的形式、管道及層次日益深化,且陸委會去年十二月民調顯示,七成六民眾贊成政府進一步強化兩岸各項交流,四成二民眾認為兩岸民主、人權、法制等領域交流,將對大陸產生正面影響。

陸委會強調,政府未來將持續擴大與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暸解及拉近彼此的距離,並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新聞眼/民主憲政深化 凸顯兩岸體制差異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克倫】2013.09.24 02:57 am

兩岸關係好轉與交流日益密切,是否意味台灣民眾支持統一比率增加?從本報民調看,今年急獨支持者升至兩成,較去年增加百分之二,而廣義維持現狀仍高達七成;究其原因,應是台灣民主憲政持續深化,凸顯出兩岸間體制差異,導致台灣民眾越往中華民國體制靠攏。

從本報四次民調趨勢看,廣義維持現狀者(永遠維持現狀、先維現狀再獨立或再統一)由民國九十九年的七成五下滑至今年七成,儘快統一(急統)的比率不變,而支持儘快獨立(急獨)者則逐年上升至今年的二成。

在緩統與急統的歷年比率均維持在一成五的固定趨勢下,過去五年的兩岸「大三通」與熱絡交流,似乎讓部分永遠維持現狀者往急獨方向走;且主張急獨者有五成五擔憂大陸國力增長不利台灣發展,遠高於其他主張者。

再看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的印象,認為好的由四年前的三成三降至今年二成六,認為不好的由五成四上升至五成八,對大陸人民印象的趨勢亦然,持不好觀感的由四成七升至五成一;至於負面印象成因有:專制集權占一成九、強勢霸道占一成七、不文明高達二成九。

從兩岸關係發展看,似違背了越交流理應越密切的學理假設。若從民主實踐看,落實憲政是鞏固民主的核心之一,以選舉投票為例,過去廿多年來平均高達七成的投票率,意味著滿廿歲台灣選民透過投票「儀式」,不斷地自我肯定並認同中華民國這套憲政運作體制。

民主化所帶來的社會力解放,其衍生的社會爭議又透過司法、大法官會議釋憲等程序,逐步化解民眾對憲政體制的疑慮、進而強化其合法性;簡言之,廿多年民主運作儘管不如人意,但台灣民眾至少已接受「程序正義」的憲政遊戲規則。


蘇起、童振源:兩岸爆發衝突機率續降

【聯合報╱記者郭乃日/台北報導】2013.09.24 02:57 am

針對聯合報最新「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結果,台北論壇董事長蘇起和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皆指出,和過去三年相比,民調結果變化不大,兩岸關係仍趨向緩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持續下降。

蘇起表示,整體民調結果只有些微變動,這些變動大都在誤差範圍內(正負二點九個百分點)。但其中仍有一些現象值得注意,如:兩岸政府互動關係傾向敵對、對大陸政府和人民的不好印象的比率都有些微增加,而受訪民眾對大陸政府的正面印象比率非常低。

不過台灣人民仍很理性,蘇起說,主張維持現狀的仍是多數,遠超過獨立或統一。願意去大陸工作、創業和念書的比率和過去幾年差距雖不大,但有略微下降趨勢。

童振源表示,從民調結果看來,兩岸軍事、外交競爭關係和經貿關係和前三年相較,都更趨於緩和,這也反映在兩岸「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為何兩岸關係越來越趨於緩和?童振源說,關鍵在造成兩岸緊張情勢的因素,都趨向緩和,如認為台獨是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因素的比率逐年降低。台獨可分為事實獨立和法理獨立,現在大陸已慢慢接受台灣事實獨立為可容忍的現實,也因此使得台灣法理獨立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另外,認為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度增加時,是兩岸關係轉趨緊張的因素的比率逐年提高,童振源分析,這凸顯台灣民眾對兩岸經濟不對稱的不安。不過民眾對民進黨重新執政會影響兩岸關係的可能性,也認為不高。

蘇起指出,這半年來兩岸關係可說是原地踏步,馬總統第一任前兩年是兩岸關係進展最快速的時候,但之後步調就逐年放慢,不僅互動減少,相關的協議也簽得少,過去的江陳會和現在的林陳會,都越開越少。不過雖然兩岸政府交流驟減,但兩岸關係仍很安定。這也反映在有三分之二受訪民眾認為大陸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仍有六成民眾不擔心大陸國力越來越強盛。

童振源說,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在兩岸交流不斷增加,且越來越密切,兩岸爆發衝突機率越來越低情況下,台灣民眾對大陸的焦慮和疏離感越來越嚴重,這可從台灣人民對大陸政府和人民的印象越來越壞看出。

童振源分析,這種現象顯示,兩岸交流雖然密切,但台灣人民不安的本質仍沒有改變,且大陸經濟越來越強勢,台灣經濟依賴大陸越深,也造成不安;且希望儘快獨立的比率也有增加,這凸顯台灣民眾對大陸國力增加的焦慮,仍希望兩岸有所切割。


對陸政府民眾負面評價 雙創4年新高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民意調查發現,台灣民眾不僅對於兩岸官方及民間互動關係評價不若過往熱絡,對於大陸政府及人民持負面印象的比率也雙雙創四年來新高。

今年調查發現,有五成八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負面評價較去年增加三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二成六對大陸政府有好印象,比率較去年略減二個百分點,與四年前相比則是少了七個百分點。

在不提示選項的前提下,民眾對大陸政府負面的印象仍以批評專制集權與強勢霸道為多數,比率各占一成九及一成七;比率高於百分之三的負面評價還包括貪腐與獨裁。

在好的印象部分,部分民眾肯定大陸政府是一個逐漸民主開放、有效率、經濟實力強、友善、領導能力強的政府,惟比率皆不到百分之三。

另一方面,民眾對於大陸民眾的觀感雖優於大陸政府,但仍是以負面感受居多,印象不佳的比率由去年的四成八增為五成一,三成六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

民眾對於大陸民眾持有什麼負面印象呢?在不提示選項的前提下,有二成九民眾對於大陸民眾的不文明行為最有意見,其他的負面形象還包括強悍霸道、現實、炫富、自私等,但比率都不到百分之六。

至於好的印象,有民眾稱許大陸民眾和善、積極、有同胞愛、率直豪爽、親切等,但比率皆低於百分之五。

調查也發現,曾去過大陸者,有四成一對大陸人民留下好印象,三成對大陸政府觀感佳,分別較未到過大陸者高出了九個及七個百分點。


青年願赴陸就業 3年增16百分點

【聯合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民調發現,廿到廿九歲年輕人願意赴大陸就業的比率逐年成長,由前年的三成二增為今年的四成八,三年來多了十六個百分點。

聯合報趨勢資料顯示,今年調查有三成一民眾願意到大陸工作,二成四願意到大陸創業,比率都比去年略增二個百分點;二成六民眾願意讓子女到大陸念書,六成七不希望子女赴陸求學,則與去年差不多。

此外,赴大陸定居是今年變動相對較大的指標,有意願者從去年的一成二降為百分之八,回復前年水準。

只是,儘管整體數據顯示民眾赴大陸就業意願只比去年略增二個百分點,看似沒有明顯增溫或退燒的現象,但區分世代後發現,年輕與青壯年民眾的態度大不同。

分析顯示,赴陸就業在廿到廿九歲年輕人眼中是一項機會,願前往大陸工作的比率由前年的三成二、去年的四成,增為今年的四成八;相對來說,卅到卅九歲民眾赴陸工作意願則是逐年消退,與去年相比,減少六個百分點。

從職業和學歷來看,白領專業人員與高學歷族群願意赴陸就業的意願相當高,專業人員或技術工作者都有超過三成願意到大陸工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學學生中,超過六成不排斥前往大陸就業。

當然,赴陸意願未必已直接轉化為行動,觀察民眾實際赴陸情形,調查顯示,四成四民眾曾去過大陸,較去年略增零點八個百分點。曾赴大陸者,平均前往大陸累計達七次。

除了親赴大陸,民眾日常生活中也多有接觸來台大陸人士的機會,調查發現,三成五民眾表示自己或親友中有人嫁娶大陸籍配偶;接觸範圍若擴大為接觸來台工作或就學的大陸人士,曾接觸比率提高為五成二。

交叉分析顯示,民眾到大陸工作或定居的意願,仍會受到對大陸的印象或接觸經驗影響。不論是對大陸政府或人民印象好的民眾,或是曾去過大陸、認識大陸來台人士者,都會提高民眾西進就業、移民或讓子女赴陸就學的意願。


藍委:交流雖熱 與民期待有落差

【聯合報╱記者林思慧/台北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兩岸關係趨勢調查發現,有三成民眾覺得兩岸官方關係處於低迷。國民黨立委吳育昇表示,近一年來各省省長、省委、書記、都分批來台,兩岸交流密度與網絡反而更細密;可能是民意期待很高,而導致落差。

吳育昇說,之前交流都是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第一線城市,但過去這一年各省都過來了,包括第二線、第三線城市都來了;兩岸官方交流並沒倒退,有可能是因為大家對ECFA期待很高,希望很快看到進展,讓台灣經濟復甦,但過去這一年的進程有點障礙,所以才有這結果。

親民黨立委李桐豪表示,針對兩岸官方交流,很多單位預算都有實質增加,「兩岸關係密度增加,新聞熱度並沒有增加」;可能因為過去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印象比較強烈,最近訪台也不是為了採購,所以社會關注焦點就不在此。

廿到廿九歲赴陸工作意願逐年成長,卅到四十九歲意願則逐年消退。吳育昇說,四十歲以前都還有衝勁,但過四十歲後就希望「安定」,而這將變成台灣隱憂。

四成七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李桐豪表示,兩岸問題本來就是邊看邊走,維持現狀還是以安定為主。吳育昇表示,民調代表維持現狀是最大的公約數,而國民黨九二共識、馬英九總統不統不獨立場沒錯;而民進黨則陷入困境,因為台獨已經沒有市場了,民進黨路線被迫要調整。


綠委:對台灣前途 漸與經濟脫勾

【聯合報╱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兩岸關係趨勢調查發現,廿到廿九歲年輕人願意赴大陸就業的比率逐年成長,由前年三成二到今年增加為四成八,三年來多了十六個百分點。民進黨立委李應元表示,兩岸交流頻繁、資訊流通快,年輕人不再覺得大陸是遙不可及的地方,願意「冒險」比率相對變高。

至於民眾認為兩岸官方及民間交流不像以往熱絡,李應元表示,近一年兩岸官方交流未變少,但因馬政府負責兩岸事務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不像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人是「重量級人物」,可能曝光度不如以往,讓社會感覺有「質變」,但其實頻率沒大差別,沒有「量變」。

調查顯示,民眾認為兩岸經貿關係逐漸由競爭轉趨友好。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說,近年來兩岸經貿依存變重、垂直整合關係成形,商業競爭相對趨緩,但未來若兩岸服貿協議上路,開放服務業牽動資金、人員流動,兩岸經貿將再轉向競爭。

調查也發現,民眾對台灣前途的看法與過去大致相同。陳其邁表示,台灣民眾支持統獨比率逐漸形成「超穩定結構」,不太會像以往很容易受兩岸經貿往來因素影響。尤其現在赴大陸找工作的大多是「被迫」離鄉背井到大陸賺錢,不代表看好大陸發展。因此他預測,民眾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將逐漸與經濟因素脫勾。


大陸學者觀點/競爭轉互利 帶來正能量

【聯合報╱南京大學台灣所副所長劉相平】2013.09.24 02:57 am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自二○一○年開始進行「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請台灣民眾針對兩岸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面向進行全面評估,從調查結果探知,台灣民眾對兩岸「軍事」、「外交」狀態的認知,已經從過去「競爭」、「對立」的緊張狀態轉趨和緩。

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認知則由「競爭」轉向「互利」,這似可判定,台灣民眾已切實體認到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和平紅利」,也可解釋今年「有六成六民眾認為大陸未來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只有三成三民眾擔心大陸強盛將擠壓台灣的發展空間」的合理內在邏輯。

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方面,大陸方面仍一如既往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密切化,或許有人認為「ECFA給台灣帶來的好處,未如宣傳那樣大」,並認為ECFA對台灣的正面作用「言過其實」。

但從民調看,此論點並非主流觀點,更多台灣民眾已體認到,對台灣而言ECFA是「正能量」,已對台灣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而ECFA是兩岸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共同平台,若無ECFA、台灣在這一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可能會遭遇更嚴重的挑戰和險惡局面。

在「統、獨」議題上,聯合報民調顯示,四年來台灣民眾意見大體維持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即主張「獨立」、「統一」者分據兩頭,要求「維持現狀」占百分之五十左右,這說明台灣民眾還處於觀望狀態,給兩岸當局提供相當大政策空間。

另一有趣點,是「有五成八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負面評價較去年增加三個百分點」,個人認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格局形成,並非台灣單方面可決定的,而是兩岸官方與民眾善意互動所成就,調查折射出的民意,對大陸政府頗為不公。

其原因可能是過去一年來,大陸先後召開十八大、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其間人事更迭、紛擾頗多,台灣方面也傳聞甚多,導致資訊混雜、真假難辨,對民眾造成不小的影響,且台灣民眾多以「美式民主」或台灣的民主模式,作為評判標準衡量大陸,對大陸政治體制、對大陸「協商式民主」,顯然未予認同。

個人認為,這幾種模式在制度設計、運行實踐上,各有利弊。大陸的協商式民主在「公平」層面或許見仁見智,但在「效率」方面則有目共睹。

大陸政府誠然需要進一步努力提升,但民調也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五左右台灣民眾沒有到過大陸,他們對大陸政府印象的形成應該來自資訊,因此,資訊提供者尤其是台灣媒體對大陸報導的全面性、客觀性上,改進的空間也不小,個人對此頗為期待。


美國 將再次繁榮 ~[摘錄.非洗 版]

Scur Lai 臉書發言 2013-9-24

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規模曾占世界的40%。近年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日本、歐盟,甚至印度、巴西等大國的經濟也在強勁發展,美國經濟占世界的比例降低,但仍占18%,接近二成,而美國人口才占世界 4.3%。

美國石油產量摘冠

美國本土發現更多石油,先進的開採技術使美國石油產量劇增,2012年底,美國液體燃料(包括原油、汽油等產品油和生物燃料)產量已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和俄國,成為世界第一。這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美國製造業復興

石油和天然氣能夠自給自足,自然大大降低運輸和購買外國石油的鉅額開銷, 這對美國經濟復甦和繁榮將是一個巨大的助力。天然氣在美國的價格是每百萬英國熱力單位 (BTU)3.55美元,而在歐洲為12美元,在日本為16美元。廉價能源不但能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以及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還能增強美國工廠的全球競爭力。

中國成最大石油進口國

中國在持續經濟發展三十年後,目前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官方經濟學者預測,中國將會很快超過美國,「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僅從能源這一個領域看,美國的領先 地位還是很難挑戰的。例如在美國去年底獲得「全球最大產油國」頭銜時,中國卻戴上了「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的帽子。因為中國的大慶油田等幾乎枯竭,進口石油去年就達58%,預計2015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6%和73%。

中國不僅60%石油靠進口,而且來源分散。例如,去年 (2012)中國十大原油進口國分別為:沙烏地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伊朗、阿曼、伊拉克、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等中東國家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50%。一旦中東有個風吹草動,政治或經濟局勢不穩,都會影響中國的能源進口和經濟發展。

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廉價勞工和工業用地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這個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也在縮短。

美國靠內需 中國靠外貿

中國主要靠產品外銷,美國是個只靠「內需」就可運轉的國家。所以有專家認為,美國海外企業回歸本土可能是個趨勢,因為美國能源便宜,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把供應鏈貼近美國,有助於加快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和創新速度。」而且更顯而易見的是,「在美建廠不僅能保護產品的知識產權,還能保護產品的生產流程。」

美國獨特性在哪裡?

重視個人主義價值(強調個體權利和市場經濟的 libertarian自由意志論者日漸成長);勤奮工作;樂觀主義;信仰程度高(91%美國人相信有上帝,認為「道德」很重要);對工作滿意;幸福指數高人口正常增加. 。現在,再加上天賜的石油等能源潛力,在其制度優勢的護衛下,美國一定會再次繁榮!


沒「特色」的上班族,未來賺的連早餐店老闆都不如

商業周刊 撰文者 黃齊元  老總的兩岸手札 2013-09-23

來源:ollesvensson@flickr, CC BY 2.0

美國經濟學家Tyler Cower (泰勒·柯文)又出了一本新書《Average Is Over》,距離他上一本書 《The Great Stagnation》(大停滯)還不到兩年。

《大停滯》探討為何經濟成長陷入困境,因為我們把「垂得低低的果子」─如廉價土地、科技突破等─都逐漸摘光了,但卻忘了栽培新的果林。企業如不研發創新,期待一直撿便宜,而不努力摘取困難的高處果實,就會被逼入微利死胡同,這不正是今日台灣電子業的寫照嗎?

柯文是美國這幾年最紅的經濟學家,他的部落格也高居最受歡迎財經部落票選第二名,他寫作的風格用詞淺顯,但言論鮮明,鏗鏘有力。

華爾街日報稱泰勒·柯文為「未來十年的Thomas Friedman」,其實柯文新書的靈感根本就來自於佛里曼。佛里曼上一本書 《That Used To Be Us》(我們曾經輝煌)有一個章節叫做 「Average is Over」(平庸的終結),而他也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過專文。

佛里曼的重點很簡單:輕鬆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要生存,一定要有特殊的價值。以往你只要有普通的技能,做平凡的工作,就能維持一般生活水平;未來你一定要有更多實力,因為科技及創新,讓經濟更有效率,如果沒有特色,你會被淘汰,Average is Over。

對於陷在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中迷失的台灣人民,以及不知如何闡述政策的政府官員,每個人都應讀柯文和佛里曼的作品。

反對服貿的人士說,台灣都是中小企業,中資財大氣粗,會惡性競爭,把我們壓垮。他們天真的以為把門關起來,就不會有競爭。其實只要有創新,就會帶動進步,創造競爭,提升社會整體財富,阻止競爭只會讓台灣趨於均貧。

上海剛宣布要成立「自由貿易區」,積極開放讓外資進入;台灣雖然也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民間氛圍卻走向保護主義,講得更確切,應該是走向共產主義,變成鐵幕國家,何其荒謬。

台灣的危機,是把任何經濟問題都怪到中國身上,總以錯誤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你身體不好無法抵禦風寒,所以關在家裡;這樣子身體只會更弱,根本之道是加強和別人鍛鍊,培養競爭力,改善體質。

台灣市場太小,我們既沒有能力跨入全球市場,又不敢去開發大陸市場,還怕大陸人來和我們搶市場。方向很清楚:台灣需要新市場。

陸資會不會來搶台灣市場?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連大陸一個省都比不上,老實說不具吸引力。陸資真正有興趣的是台灣高端的人才、技術這些know-how。

現在開放的產業如美髮、洗衣、印刷是昨日產業,而非明日產業;是「需要」產業,而非「想要」產業。食、衣、住、行是需要,育、樂是想要,台灣在需要產業上不需要擔心大陸。

你會說餐飲不是民生必需嗎?但這不一樣,現在陸客來了,變成旅遊業,創造了額外的商機和利潤,所以陸資才會有興趣,因為客源是他帶來的,但大陸人不太可能到台灣來洗頭、洗衣。

反對者表示,與中國交流越頻繁,出現越多低薪、低技術、低勞動條件,以及高替代性、高流動性「三低二高」的工作,使台灣造成貧富差距拉大及更多失業人口,對此佛里曼有精闢的分析。

他表示,今天就業市場可以劃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非制式高技術性工作」,這些工作需要思考推理、想像力、判斷力,無法被電腦取代,如工程師、金融家、建築師、餐館主廚等。第二類是「制式的中等技能工作」,白領藍領均有,如工廠配線、銀行後台等,這些工作受全球化和資訊科技革命影響至巨。第三類是「非制式低技能工作」,也就是必須由人工去完成的工作,如理髮師、服務生、司機、店員、建築工人,電腦無法取代這些工作,中國也沒法來搶走。

佛里曼指出未來就業市場會「兩極化」,非制式高技能工作報酬變得更高,非制式低技能工作也可能有不錯的報酬,但第二種工作機會將大為縮減。舉個例子,現在公車已沒有車掌小姐,司機是無法被取代的,但車掌的制式工作卻是多餘的。

兩岸服務業交流會有什麼樣的趨勢?大陸正在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場,最好的人才會逐漸到中國大陸去,但這並不是服貿協議所造成的,不簽協議人才也會過去,因為大陸薪水高,而且市場大。簽了協議對台灣反而有保障,任何事必須陽光化。

難道台灣就只剩下低薪和失業嗎?事實可能相反,老闆為了要留住人才,雖然是二流,還是必須給他加薪,我的金融服務業就有類似情況。服務業不同於製造業,工廠會關掉,但餐廳不一定會關掉。

台灣沒有辦法阻止中國磁吸,也很難有辦法阻止人才和know-how外流,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以創新提升自我價值。大陸一定會追上來,但我們屆時又發展到更高的層次,不僅是Average,但且是Better,甚至是Best! 價值的最高端會放在台灣,以台灣為總部,複製商業模式到大陸。

柯文新書也指出在經濟衰退期間,「中產階級」的工作減少得最厲害,高端和低端的工作反而增加,社會走向「兩極化」(polarization),只要你有創新能力,你就能往高端爬,否則只能往低端去。

你可以想像一個情境: 一個白領中年失業,只能去賣早餐,但有太多人賣早餐,所以他一定要有特色才能生存,他可能比以前坐辦公桌賺更多錢,也可能入不敷出。有創新能力的服務業像王品會越來越成功,但王品要加速大陸布局才能超越巔峰。

台灣要走出保護中小企業的迷思,我們人小志不小,能力不小,機會更不小。

Average is Over ! Is Taiwan Over? Or Will Taiwan Overcome ?

作者簡介_黃齊元

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 ,具有26年投資銀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臺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被譽為"Mr. TDR"。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現職: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


從戰略高度看上海自貿區  兩岸新視界旺報、中新社共同策劃

2013-9-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建民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是大陸改革開放新的里程碑。大陸的改革開放,第一步是製造業、產業上的開放,第二步是服務業的開放,第三步則是以金融為主的對外全方位開放,涉及到一些新的開放領域,其中又以上海自貿區作為試點,海內外均十分關注。

兩岸特區可對接

上海自貿區設立為台灣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上海自貿區與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如何對接,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事實上,台灣也在積極尋求經濟對外開放的途徑,希望通過經濟開放尋找新的增長點,未來台灣也要通過自由經濟和創新經濟尋找發展潛力。兩岸幾乎在同時推出自由貿易,所以將經濟特區對接,當下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可以開創兩岸經濟合作新模式。

過去台灣也曾積極推動兩岸特區對接,但由於政治環境變化,現在對兩岸特區對接的立場或態度產生變化,反而不像以前那麼積極。在新的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規畫當中,沒有提出兩岸經濟特區(園區)對接,而是強調台灣與國際的對接,有意淡化兩岸對接,不僅沒有重視上海自貿區帶來的機遇,反而有意迴避。台灣政府現在相對保守和不作為,和台灣工商界對上海自貿區的看好,是有很大區別的。

事實上,台灣現在出現一種新的保守主義,反對經濟開放與自由化。特別是一些綠營學者,表現得更為明顯。這和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或者自貿區的開放精神相違背,是兩岸特區對接最大的挑戰。

需要重視的是,上海自貿區設立是全新的開放,台灣能否抓住,是台灣能否經濟轉型的關鍵。過去台灣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相對保守,管制策略較多。直到馬英九上台後,政策才相對務實積極,但也受到綠營勢力的壓制。台灣經濟不斷在走下坡路,但還是不能正視兩岸經濟合作,這是矛盾的。如果再度錯失大陸經濟開放的機遇,將越來越陷入困境。但無奈的是,今天馬當局還是受到各種因素阻礙,加上其它的一些鬥爭,沒有精力投入在兩岸特區的對接事務上。

抓住轉型新契機

現在有輿論認為,上海自貿區內可能設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會點燃新的一次境外人民幣中心的競爭熱。香港、新加坡、台灣、倫敦、法蘭克福等,都在競爭。這對台灣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台灣有設立境外人民幣中心的條件。首先,兩岸貿易量龐大,接近2000億美元;第二,兩岸金融往來非常密切,地上地下都有許多;第三,台灣開放人民幣業務後,存款量飛速增長。兩岸經貿如此密切,台灣有條件成為境外人民幣離岸中心。

現在,上海也要建立人民幣中心,與台灣是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台灣能不能和大陸協商,如何在上海台灣同時建立,是台灣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不採取更加積極、開放的政策,依然對兩岸金融政策處處設限,可能會阻礙台灣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立。以大陸經濟的規模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上海建立離岸人民幣中心可能更快。

總體上說,上海自貿區設立,不僅是大陸經濟開放的里程碑,更應該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重大事件,兩岸要共同合作面對。台灣應該從戰略高度、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兩岸特區對接的高度來對待。但現在馬當局已經沒有精力來應對兩岸經濟發展的新局。特別在《服貿協議》受到阻礙後,兩岸未來的經濟合作在深水區還面臨更多挑戰,台灣應該以更大膽的姿態迎接上海自貿區的建立。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政府拆除防火牆,外網全解禁——但僅限上海自由貿易區(scmpchinese.com)
( http://www.scmpchinese.com/tc/china/13283/nan-zao-du-jia-shang-hai-zi-mao-qu-jiang-bu-she-fang-huo-qiang-wai-wang-quan-jie-jin )
chenmo 於 2013-9-24

(以下引述自香港南華早報)

中國政府日前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將解除上海自貿區的網禁,區內人士將可自由瀏覽多年來一直被內地政府視為政治敏感的一些國外網站,其中包括全球兩大社交媒體 Facebook和Twitter,以及《紐約時報》等報章的網站。

⋯⋯

一位因問題高度敏感而要求匿名的政府消息人士說,自貿區若要吸引外國公司投資,讓外籍人士能夠安居樂業,就必須打造一個賓至如歸的環境。如果外籍人士不能登入Facebook或瀏覽《紐約時報》網站,便會認為自貿區與內地其他地區相比並無特殊之處。

但消息人士也表示,只有上海自貿區才會解除網禁,內地其他地區並無此舉。國務院8月底批准正式啟動上海自貿區,該區總面積28.78平方公里,設於上海浦東新區,範圍涵蓋外高橋保稅區、洋山深水港及上海浦東機場區域。

⋯⋯

社交媒體運營商及網站被封的各大媒體公司多年來一直游說內地政府解除禁令。Facebook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最近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名照會面,內地政府網站還刊登了兩人會面的照片,但Facebook稱桑德伯格訪華主要是為了宣傳她的新書。

南華早報報導網址:
http://www.scmpchinese.com/tc/china/13283/nan-zao-du-jia-shang-hai-zi-mao-qu-jiang-bu-she-fang-huo-qiang-wai-wang-quan-jie-jin


王郁琦和張志軍可以談什麼  王張會觀察系列之一

2013-9-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龐建國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出席今年的APEC,應該會有機會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見到面,所以,有人開始關心兩人會以什麼樣的形式會面,見面時怎麼樣稱呼,以及可能談論那些議題。雖然大陸方面目前對於相關的詢問不願多談,但是,過去這些年來兩岸交流接觸十分頻繁,藉由既有的溝通管道,在會面之前先通個氣,應該不難。

身分稱謂 對等尊嚴

對於「王張會」,王郁琦曾經表示,如果稱謂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那麼「相見不如不見」,預留了不見的伏筆。但是,張志軍倒是表達了比較正面積極的態度,認為「不見不如相見,晚見不如早見」,並且表示,兩人的會面,在方式、身分和稱謂上都好商量。

張志軍的回應除了展現一定程度的善意之外,也意味著大陸方面對於處理兩岸關係已經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能夠以比較平和包容的心態來面對兩岸之間的歧異。所以,只要台灣方面認為兩人有會面的必要,大陸方面不會吝於做出善意回應,至於身分和稱謂之類的問題,會讓王郁琦所強調的「對等尊嚴」交代得過去,不會留給綠營大肆批評的口實。相對來說,在形式問題之外,兩人會面談些什麼議題,恐怕更值得大家關心。

王郁琦已經表示,這次去APEC,如果和張志軍會面,將不會觸及政治談判方面的議題,而是以兩岸政策中的事務性議題為主。不過,就算是事務性的議題,也具有相當的政治意涵。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兩人會面之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仍然卡在立法院,那麼,《服貿協議》當然會是雙方必須溝通的重要話題。大陸方面對於《服貿協議》在台灣形成爭議之大以及連帶扯動政爭,是感到意外的。大陸方面認為,《服貿協議》的談判結果帶有大陸方面相當程度的善意,卻在台灣引起那麼大的反彈,實在有些不可思議。因此,對於馬政府主導議題和應付危機的能力,不免要重新做一些評估。

馬習會 視政情變化

要是立法院在這個會期無法讓《服貿協議》完成審議開始施行,大陸方面可能會要求延後舉行第10次海基會和海協會的「高層會談」,並對於後續議程的推進採取比較保留的態度。王郁琦應該要利用「王張會」說明台灣方面的情勢,讓大陸方面對台灣政局的可能演進有所瞭解,減少大陸方面的疑慮,讓兩會的「高層會談」能夠順利舉行,《貨品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協議》能夠按原先的規畫完成簽署。

另外,馬英九總統能否出席明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當然也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對於「馬習會」先遣團的說法,王郁琦已經否認,不過,以王郁琦深受馬總統信任的情況看來,如果台灣方面有這樣的想法,透過「王張會」傳達台灣方面的意向,不失為一個值得考慮的渠道。只是,就算有這項任務,王郁琦也只能否認到底。

坦白說,就算王郁琦負有傳達「馬習會」的使命,馬英九和習近平能否在明年的APEC見面,還要看台灣政情的變化。如果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重大助益,大陸方面會認真考量這個可能性,只是,台灣現階段政情詭譎,大陸方面對於馬政府的施政績效不彰和國民黨的聲勢無法振作,頗有疑慮。所以,是否要釋放出這麼大的善意,還得看馬政府和國民黨爭不爭氣。

未來半年內,如果馬政府和國民黨不能振衰起蔽,大陸方面的評估恐怕會是「相見不如不見」。

(作者為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