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年內「美國製造」將領先「中國製造」
大紀元時報 2011-5-18
【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近日,美國波士頓資訊公司發佈1份報告稱,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美國把製造業大量外包給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將在未來5年裏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這個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儘管很多人把中國稱為「世界工廠」,不過全球製造業的龍頭一直都在美國。1950年代美國佔全球製造業比重一度超過40%,目前美國企業生產產品佔全球製成品生產總值21%,中國僅佔8%。美國從未喪失全球最大製造業頭銜,只是在零售業方面,人們感受有所變化而已。
有分析說,在過去20年克林頓和小布殊執政時期,美國政府對本國製造業缺乏重視,促使很多企業把生產加工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轉包給中國,促成了近20年「中國製造」滿天飛的局面,如在超市裏出售的玩具、衣物、家用電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領域,「美國製造」好像被「中國製造」所淹沒了。
不過專家指出,美國轉移到中國的,只是低技術含量的粗加工產品,而在飛機、半導體、精密機械等高科技工程領域,美國一直雄霸一方。在總價值上,或在電腦、醫藥、航空以及好萊塢電影等高附加值的製造業,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製造廠。
即使在汽車行業,雖然中國製造出更多的福特汽車,但轉移到中國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最核心的「大腦」部份一直留在美國,這個所謂「大腦」,一是指技術,二是指品牌,10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堪稱世界「廉價」工廠的帝國,但中國仍缺乏全球公認的品牌,最近幾年評選的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佔據51個,而中國榜上無名。而且中國製造業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它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因素中,比西方國家還落後很多。
最讓人擔憂的是,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還能持續多久。目前中國的沿海地區已經不具備低成本優勢,珠三角、長三角的不少外資企業已經向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有專家預測,如果中國的人力成本仍然以每年10%至12%的速度增長,很多人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製造將把中國製造拋得很遠。
在這次金融危機的應對中,奧巴馬政府一直把美國製造業的復興當成是關鍵。目前美國各州大幅度的稅收優惠,正在使一些導致美國企業決定將生產業務遷到海外的理由開始變得不那麼充份,甚至還使一些企業打消了將業務遷離美國的想法。最近幾個月來,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福特等美國製造業巨頭紛紛宣佈計劃,將於在美製造業投入新資金。◇
蘋果生產線向海外轉移:“美國製造”一去不返
北京新浪網 (2012-01-27 23:25)
2010年,中國河南。儘管發生多起跳樓事件,但富士康招工現場仍然人頭攢動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發表評論文章稱,苹果等美國科技企業正在將工作機會轉移至海外,引起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不滿。然而,海外企業除勞動力成本低廉外,還具有工作時間靈活、工人技術水平高等優勢,“美國製造”將一去不復返。
以下為文章全文:
去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硅谷舉行宴會,邀請眾多科技界大佬共商國是。每位客人都需要準備一個問題,供總統解答。
然而,當苹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發言時,奧巴馬總統卻打斷了他,反問道:要付出何種代價,才能在美國生產iPhone?
就在不久前,苹果還在誇耀其產品“產自美國”。如今,乾坤逆轉。苹果去年售出7000萬部iPhone,3000萬台iPad,以及5900萬台其他產品──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之外的地方生產的。
奧巴馬問道,為什么不能在“家”完成這些工作呢?
賈伯斯的答復非常明確。據一名與會者透露,他的原話是:“這些工作機會是回不來的。”
奧巴馬的問題触及了苹果的一個核心理念。將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不僅僅是由於那裡的勞動力成本更低﹔苹果管理層認為,海外工厂規模龐大,工人更加靈活、勤勉,工作技能也更加出色,這些優點遠遠超過了美國本土的工厂和工人,以至於苹果的大多數產品已經不再适宜“產自美國”。
苹果業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企業之一,其發展模式被廣為效仿。苹果的成功,部分源於精益求精的全球化運營。去年,苹果的每名雇員創造了超過40萬美元的利潤,這一數字超過了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
然而,讓奧巴馬總統以及經濟學家和決策層感到不滿的是,苹果──以及其他許多科技公司──對於“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這件事的熱情,遠不如其他那些亦曾站在浪潮之巔的著名企業。
目前,苹果在美國擁有43000名雇員,在海外則有20000人﹔相比之下,1950年代的通用汽車曾擁有超過40萬名美國雇員,而1980年代的通用電氣也曾雇傭成千上萬美國公民。苹果供應商體系規模龐大,有70萬人負責設計、製造和組裝iPad、iPhone及其他苹果產品﹔然而,他們几乎全都在其他國家工作。他們為亞洲、歐洲及其他地方的外國公司打工,在代工厂里工作──几乎所有電子產品設計厂商都需要依賴這些工厂進行生產。
前白宮經濟顧問杰瑞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說:“苹果的案例解釋了為什么如今很難在美國創造能夠培育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
“如果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極致體現,那么我們應當感到憂慮。”他說。
苹果管理層則表示,此時向海外遷移,實屬不得已而為之。一位前高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距離iPhone上市僅有數周時間,苹果卻需要修改設計方案,而他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國的一家工厂身上。苹果重新設計了iPhone的顯示屏,組裝生產線不得不大幅調整。臨近午夜,新的顯示屏運到了工厂。
一個工頭立即從工厂宿舍里叫醒了8000名工人,並給每個人發放一袋餅干和一盃茶水。所有人在半小時內走上工位,開始安裝這些玻璃顯示屏,每個班次長達12小時。在96小時內,這家工厂每天生產超過10000部iPhone。
“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令人惊嘆。”這名前高管說,“美國沒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夠與之媲美。”
几乎所有電子產品厂商都能夠講述類似的故事。外包模式已經席捲各行各業,包括會計、法務、金融、汽車製造和制藥領域。
儘管苹果並未“特立獨行”,但是我們能夠從這家公司管窺為何某些優秀企業取得的成功,並未轉化為大量的國內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苹果向海外遷移的決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寬泛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的日益交融,美國企業虧欠美國人民哪些東西?
前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貝奇﹒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說:“企業曾經認為自己有義務扶助美國工人──即使從財務角度考慮,這並非最佳方案,他們仍會做出這樣的抉擇。然而,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利潤和效率壓倒了慷慨和慈善。”
企業和其他經濟學家認為,史蒂文森的想法太過天真。公司高管們表示,儘管美國人是全世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政府卻已不在大量培訓具備中等技能水平的人才,難以滿足工厂的需要。
企業還表示,為了繁榮發展,他們需要向能夠帶來足夠利潤的國家轉移,以確保企業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創新。否則美國將面臨失去更多就業崗位的風險,這早已被一些著名國內製造商所證明──如通用汽車和其他公司──由於對市場反應敏捷的新競爭對手的出現,這些製造商的規模明顯縮減。
苹果已閱讀過這篇報導的摘要,但一向以神祕著稱的苹果並未對此發表評論。
這篇文章基於對30多名苹果前員工、當前員工、代工厂商──許多要求匿名以確保不被苹果開除──及經濟學家、製造業專家、國際貿易專家、科技分析師、學術研究者、苹果供應商員工、競爭對手、企業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員的采訪。
苹果高管曾私下表示,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僅通過員工數量衡量企業的貢獻是不充分的──儘管苹果在美國雇傭的員工數量多於以往。此外,苹果的成功為企業家提供了方便,為移動運營商和運輸苹果產品的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
一位苹果高管稱:“我們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銷售iPhone,我們沒有義務來解決美國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唯一的義務就是儘可能地生產出最高質量的產品。”
我需要一款玻璃屏幕
2007年,在iPhone上市前的1個多月,賈伯斯召集公司几名高管到辦公室開會。几個星期以來,賈伯斯的口袋裡一直揣著一部iPhone原型機。
據出席會議的高管稱,賈伯斯憤怒的舉起iPhone,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能看到塑料屏幕上的十几道細細的刮痕。然後,他又從牛仔褲兜里取出了一串鑰匙。
他說:“人們會把手機放在口袋裡,也會把鑰匙放在口袋裡,我不想銷售一款輕易被划傷的產品。唯一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不怕刮划的玻璃屏幕。我需要一款玻璃屏幕,並希望在6周內拿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會議結束後,一名高管立即定機票飛往深圳,要得到一款完美的產品,除了中國,別無他處。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苹果的一個項目──代號為Purple 2──也經常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如何重新定義手機?如何設計出最高質量的產品──如使用抗刮划屏幕──同時又確保可迅速量產數百萬部,價格要充分合理以確保足夠利潤。
几乎每一次,最終的答案都在美國以外。儘管各版本iPhone使用的零部件有所不同,但所有型號iPhone都包含上百個零部件,其中約90%在美國以外生產。先進的半導體來自德國和中國台灣,內存來自韓國和日本,顯示面板和電路板來自韓國和中國台灣,芯片組來自歐洲,稀有金屬來自非洲和亞洲,所有這些零部件最終都在中國組裝。
創立初期,苹果並未考慮在公司外部尋去製造解決方案。例如,苹果1983年開始生產Macintosh計算機,賈伯斯在隨後的几年中曾誇耀“這是一台產自美國的計算機。”1990年,賈伯斯創建了NeXT公司,後來被苹果收購。賈伯斯向記者表示“我為工厂而引以為豪,如同我為計算機而自豪。”2002年末,苹果高管偶爾還驅車兩個小時,訪問位於總部東部的埃爾克格羅夫(Elk Grove)iMac工厂。
2004年,苹果開始大規模轉向國外製造。做出該決定的是苹果運營專家蒂姆﹒庫克(Tim Cook),庫克去年8月取代賈伯斯出任公司CEO,即賈伯斯逝世前的6周。大部分美國電子公司已經走向海外,而正處在艱難期的苹果,已經意識到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
亞洲市場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是半熟練工人的薪水較低,但這並不是苹果選擇亞洲的主要原因。對於科技公司而言,與購買零部件和管理供應鏈成本相比,勞動力成本顯得微不足道。
一位苹果前高管稱,庫克選擇亞洲市場基於兩點考慮。首先,亞洲工厂可以迅速根據需求調整規模,其次是亞洲供應鏈優于美國。這位高管稱:“結果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無法匹敵亞洲。”這些優勢在2007年賈伯斯需要玻璃屏幕時顯露無遺。
多年來手機厂商避開使用玻璃屏幕,主要是因為切割和打磨工藝要求苛刻,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苹果已經選定美國公司康宁(Corning)生產大尺寸強化玻璃面板,但將這些面板切割成數百萬塊iPhone屏幕就需要尋找一家大型切割工厂,需要用大量的玻璃進行測試,還需要大量的中級水平工程師,僅僅準備這些就需要大量成本。
中國工厂拿到了合同
當苹果的考察團抵達時,中國工厂的老板已經開始建設新的厂房。 “萬一妳們跟我們簽合同呢?”該工厂的經理如是說。
此外,中國政府決定扶持大量企業,因此切割工厂可享受政府的補貼。車間內擺滿了可兼容苹果產品的大量免費玻璃樣品。工厂老板几乎可以使工程師隨時待命,且不需要支付任何額外費用。他們在車間旁邊建設職工宿舍,以保證24小時都有工人上班。
一位苹果前高管說,現在整個產業鏈就在中國。如果妳需要一千個橡膠密封圈,在隔壁的工厂就能買到。如果妳需要一百萬個螺絲,過一條街就能買到。如果妳需要特制螺絲的話,衹需要三小時就能實現。
“富士康城”
從那家玻璃工厂驅車大約八個小時,就來到了所謂的“富士康城”,大量的iPhone就在這裡組裝。對苹果管理層而言,“富士康城”是中國工人比美國工人優秀勤奮的有力證明,因為在美國根本就不存在類似“富士康城”的地方。
這裡有23萬名工人,其中很多人每周工作六天,而且通常在車間里一呆就是12個小時。四分之一的富士康工人生活在工厂的厂區內,很多人每天的收入低於17美元。當苹果的一位管理者在換班期間進入富士康厂區時,他的車被人流堵在了馬路中間。對此他衹能說,這樣的場面令人難以想像。
富士康雇傭了近300名保安維持秩序,以免人流高峰期出現踩踏。工厂的中心食堂平均每天消耗3吨豬肉和13吨大米。工厂里一塵不染,但是附近的茶室彌漫著嗆人的煙霧。
富士康在亞洲、東歐、墨西哥和巴西均設有分厂,組裝全球大約40%的消費電子產品,客戶包括亞馬遜、戴爾、惠普、摩托羅拉、任天堂、諾基亞、三星和索尼。
2010年前擔任苹果全球供應總經理的珍妮弗﹒瑞格尼(Jennifer Rigoni)說,富士康能夠在一夜之間招聘到3000人,但在美國,沒有哪家工厂能在一夜間招聘到這么多人,並說服他們去住職工宿舍。
2007年年中,苹果工程師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後,終於研發出一種切割強化玻璃的完美方法,而這種玻璃將用做iPhone的顯示屏。據一位苹果前高管介紹,切割好的第一批玻璃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運到了“富士康城”。富士康的經理叫醒了上千名員工,他們趕緊穿好了工作服,男人穿的衣服黑白相間,女人則是紅色。他們立即回到車間,開始手工組裝。在三個月內,苹果賣出了100萬部iPhone。自那時起,富士康已經組裝了2億多部iPhone。
而富士康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拒絕透露關於客戶的任何信息。
富士康表示,公司雇傭的任何員工都簽訂了明確的勞動合同,而且公司會依照中國相關法律保護他們的權益。富士康對員工有高度的責任感,公司將努力為一百萬名員工提供安全和積極的工作環境。
富士康對苹果前高管披露的細節進行反駁。富士康表示,對於某人所說的夜裡加班的現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因為公司對員工的上班時間都進行嚴格的管理,每一位工人都有電子打卡牌,如果換班未經批准,員工就無法進入工厂工作。富士康稱,任何換班時間不是早上7點就是晚上7點,如果有任何變化,員工將在12小時之前接到通知。
不過,富士康員工在接受采訪時的表態與公司聲明有出入。
苹果在中國發展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擁有美國無法比擬的工程師隊伍。苹果高管曾估算,指導參與iPhone生產的20萬裝配線工人需要8700名工程師。分析師估計,在美國招聘到這么多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將近9個月的時間。而在中國,衹需要15天。
在中國僅需要15天
麻省理工學院副院長馬丁﹒施密特(Martin Schmidt)稱:“苹果等企業抱怨,在美國建立工厂面臨著技術工人短缺的挑戰。”企業稱,他們衹需要高中以上學歷的工程師即可,而不必擁有學士學位。但在美國,很難找到這樣的人。施密特說:“就業機會確實有,但美國沒法滿足這個需求。”
誠然,iPhone的某些相關業務衹能在美國開展,如軟件和創新性營銷活動。苹果最近斥資5億美元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數據中心。此外,iPhone 4和iPhone 4S的內部芯片在三星的德州工厂製造。
儘管如此,這些設施並未帶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例如,苹果北卡羅來納州數據中心衹有100名全職員工,三星工厂也衹有約2400名員工。
曾負責苹果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工作的吉恩-路易斯﹒卡西(Jean-Louis Gass e)稱:“如果將手機銷量從100萬部提高到3000萬部,其實不必增加很多程序員。所有新公司──Facebook、谷歌和Twitter──均受益于此。它們在增長,但並不需要聘請太多人。”
很難估算在美國製造iPhone的成本几何,但一些專家和製造業分析師稱,由於勞動力在技術製造中僅占很少一部分成本,如果在美國生產,每部iPhone衹會增加65美元的費用。而每部iPhone的利潤約為數百美元,如果在美國生產,理論上而言苹果仍將有不錯的回報。
但在許多方面,這種估算毫無意義,因為在美國生產iPhone需要的不僅僅是聘用美國工人──還要改變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苹果高管們認為,僅擁有充足的美國員工,以及高效、極具靈活性的工厂還遠遠不夠。康宁等與苹果合作的企業也表示,它們必須走出國門。
為苹果生產iPhone玻璃屏讓康宁的肯塔基州工厂重獲新生,時至今日,大量的iPhone玻璃屏仍在這裡生產。在iPhone大獲成功之後,康宁還贏得了其它希望效仿苹果的企業的大量訂單。如今,康宁強化玻璃的年銷售額增至7億多美元,已聘用約1000名美國工人支持這一新興業務。
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張,康宁大部分強化玻璃製造業務已轉移到日本和中國台灣的工厂。
康宁副董事長兼CFO詹姆斯﹒佛勞斯(James B. Flaws)稱:“我們的客戶遍及中國台灣和內地,以及韓國和日本。我們可以在美國製造強化玻璃並裝船發貨,但需要35天時間。當然可以選擇空運,但成本相當於前者的10倍。因此,我們選擇在組裝工厂附近建造玻璃工厂,也就是在海外。”
康宁成立于161年前,總部仍位於紐約州。理論上而言,康宁可以在美國製造全部玻璃。佛勞斯說:“但需要對整個產業結構進行徹底調整。消費電子業務已經成為了一項亞洲業務。作為一名美國人,我對此感到擔憂,但卻無法阻止。亞洲成為了四十年前的美國。”
中等職位消失
當埃里克﹒薩拉格扎(Eric Saragoza)第一次走進苹果加州Elk Grove製造工厂時,他感覺像是進入了工程仙境。
那是1995年,這座位於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加州首府)的工厂雇用了1500多名員工。工厂里到處是機器人手臂,傳送帶上全是電路板,iMac分散在不同的組裝階段。薩拉格扎是一位工程師,很快晉升為管理人員,後來加入到一個精英診斷團隊。他的薪水提升至5萬美元。他與妻子有三個孩子,後來買了一個帶泳池的住宅。
薩拉格扎說:“最終,我感覺到學有所用,並獲得了回報。我知道,世界需要會製造產品的人。”
與此同時,電子產業發生轉變,苹果──產品普及度開始下降──在重塑自我時遭遇挑戰。其中一個重要挑戰是改進製造,在薩拉格扎投入工厂工作後的几年,他的主管解釋加州工厂如何與國外工厂競爭:不包括原材料,在Elk Grove工厂建造一台1500美元計算機的成本是22美元。而在新加坡衹需6美元,在中國台灣衹需4.85美元。薪水上並沒有太大差距,但庫存成本和員工完成一項任務所需時間則有顯著差距。
薩拉格扎說:“我們被告知,每天必須工作12個小時,周六也要工作。但我有家庭,還要看孩子踢足球。”
現代化經常會導致某些工作出現轉變或徹底消失。正如美國經濟由農業向製造業轉型,然後再向其它工業轉型時期,農民變成了煉鋼工人,銷售員和中層管理者。這些轉型帶來了許多經濟利益,通常,在每一個階段,即使非技術工人也能獲得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多的晉升機會。
但經濟學家稱,最近20年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中等職位開始消失,尤其是在沒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群中。今天,新的就業機會嚴重偏向服務業──在飯店或呼叫中心,或作為醫院護理或臨時工──該行業提供的中等職位很少。
即使擁有大學文憑的薩拉格扎也未能擺脫這種趨勢的挑戰。首先,Elk Grove工厂的一些日常工作已被轉移到海外。薩拉格扎並不介意。其次,機器人技術可以讓管理人員用機器人替代工人。一些診斷工程師被派往新加坡。負責工厂庫存的中層管理者被裁員,因為衹需少數一些人配上互聯網就可以滿足需求了。
如果將薩拉格扎放在一個非技術職位上,那就顯得成本過高了。同時,他又無法勝任更高層的管理職位。2002年在上完夜班後他被叫到一個小辦公室,結果被裁員,離開了工厂。薩拉格扎後來曾在高中教書,然後試圖重返科技界。但苹果已經將Elk Grove工厂的大部分變成了AppleCare呼叫中心,新員工每小時的薪水是12美元。
硅谷確實擁有就業潛力,但薩拉格扎卻沒有遇上。他說:“他們需要的是30多歲又沒有孩子的人。”薩拉格扎今年48歲,加上自己家裡共有5口人。
在尋找工作几個月後,他開始絕望,甚至連教書工作也少了。最後,他衹能在一家電子代理機構工作。這家機構被苹果雇用,負責在返回給用戶前檢查返修的iPhone和iPad。每天,薩拉格扎都要驅車到當年曾擔任工程師的大樓,擦洗成千上萬的玻璃屏幕,通過耳機測試音段接口。每小時薪水10美元,沒有福利。
豐厚薪酬
隨著苹果海外業務和銷售額的增長,苹果高管的薪酬水平也水漲船高。上一財年,苹果的營收達到1080億美元,超過了密歇根州、新澤西州和馬薩諸塞州預算的總和,而苹果股價也從2005年拆股後的45美元左右一路升至427美元以上。
苹果股東分享了該公司創造的部分財富。苹果是持股人數最多的公司之一,股價的上漲澤被了大量散戶投資者、401(k)帳戶和退休基金。與此同時,苹果員工也分享了這場盛宴。上個財年,除工資收入以外,苹果員工和董事總共收獲了價值20億美元的股票,行使的股票及期權價值也達到14億美元。
而苹果高管是這場盛宴的最大受益者。CEO庫克去年獲得了期限為10年的股票獎勵,按當前股價計算,這筆股票價值4.27億美元。同時他的年薪也上調至140萬美元。苹果遞交證券監管機構的報告顯示,庫克2010年的薪酬總額達到5900萬美元。
一位接近苹果的人士表示,苹果為整個美國和全世界創造了巨大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苹果員工獲得的報酬水平是合理的。隨著公司業務的增長,苹果包括製造崗位的國內員工規模也在擴大,僅去年苹果美國員工人數就增加了8000人。
當其他公司紛紛將呼叫中心遷往海外時,苹果仍將呼叫中心留在美國境內。一位消息人士估計,苹果產品銷售的增長為其他公司創造了數以萬計的美國工作崗位。例如,聯邦快遞和UPS均已表示,由於苹果產品快遞數量的增加,公司在美國境內都增招了員工。但這兩家公司在未獲得苹果批准的情況下都不願透露具體數字,而苹果則拒絕提供這些數據。
苹果一位高管表示,公司不該為使用中國勞工資源而受到外界指責,因為美國本土已經無法提供這樣的人才。
此外,苹果消息人士表示,公司在美國境內已經創造了大量好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來自苹果零售店以及銷售iPhone和iPad應用的初創企業中。
在度過兩個月測試iPad的時間後,薩拉格扎選擇退出。他認為公司提供的薪酬太低,還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尋找其他工作上。在去年10月的一個晚上,當薩拉格扎坐在MacBook前開始新一輪在線簡歷提交之際,在地球另一端的林麗娜(音譯,Lina Lin)已經抵達了位於中國深圳的辦公室。林麗娜是PCH International的項目經理,而PCH是苹果和其他電子產品公司的合作伙伴,負責協調配件的生產,如保護iPad玻璃屏幕的外殼等。林麗娜並不是苹果員工,但她是苹果產品交付鏈條上的有機組成部分。
林麗娜的收入水平略低於苹果支付給薩拉格扎的工資。林麗娜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是她在上大學期間和通過電視自學而達到的水平。她和丈夫每月將四分之一的收入存入銀行,他們與父母和兒子居住在一套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公寓里。
她說,市場上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深圳更是如此。
創新失意者
去年,當奧巴馬總統與賈伯斯和其他硅谷高管的晚宴即將結束時,每個人都站起來準備離開。這時,有很多人圍攏在總統身旁希望合影,而希望與賈伯斯合影的人數也不少。當時坊間已有傳聞,稱賈伯斯的病情在惡化,一些人希望能夠抓住機會與其合影,唯恐這是最後一次與他留影的機會。
最終,合影人群擠到了一起。當時在場的一位人士表示,賈伯斯對奧巴馬說:“我並不擔心美國的長期前景,這是一個相當偉大的國家。我擔心的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解決方案。”
例如,硅谷高管在晚宴上建議,政府應該改革簽證制度,讓美國公司雇傭外國工程師。一些高管敦促總統為公司提供“免稅窗口期”,使得公司不用為匯回海外利潤而繳納重稅,這樣公司就可以將這些資金用於創造國內崗位。賈伯斯甚至建議,如果政府幫助培養更多的美國工程師,也許有一天苹果會將部分熟練技術工種崗位留在美國境內。
經濟學家對上述種種措施的效果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有時候經濟的轉變是由於意想不到的社會發展。例如,上一次美國社會出現嚴重而漫長的失業是在1980年代初期,當時互聯網几乎不存在。那時很少有人會預計到圖形設計學位會很快變得炙手可熱,而電話修理學科則前途渺茫。
目前尚無法確定的是,面向未來的創新是否能為美國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
在過去十年間,太陽能、風能、半導體製造和顯示技術的革新已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雖然上述許多行業先在美國興起,但多數就業崗位惠及的卻是海外。企業紛紛關閉了美國境內的工厂,將製造業務遷往中國。企業高管為此給出的解釋是,他們在與苹果競爭,希望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如果他們不能追趕苹果的增長速度和利潤率水平,那么生存前景堪憂。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表示,新的中等崗位最終將會產生,但一個年屆四十的人是否具備相應技能?他是否會被新的大學畢業生超越,再也無法回歸中產階層呢?
許多行業的高管表示,賈伯斯等商界人士的出現加快了創新的步伐。通用汽車要花5年的時間才會對汽車設計進行重大修改,相比之下,苹果在四年時間內就推出了5款iPhone,讓iPhone的運行速度和存儲容量增加了一倍,售價則大幅下降。
去年的那場宴會上,賈伯斯在與奧巴馬告別之前,從口袋裡拿出了iPhone,展示了一款高清圖像的賽車遊戲應用。房間內的輕柔燈光在他手上的iPhone折射,在場的高管們紛紛聚攏在他身邊,希望從他肩頭上一睹這款應用的精彩。這些高管的身家總計超過690億美元。他們看過後都認為,這款遊戲太棒了。
此時,賈伯斯手上的iPhone顯示屏晶瑩剔透,沒有絲毫瑕疵。(彥飛 彪赫 有亞 悠然)
Nexus Q回歸“美國製造”警示
北京新浪網 (2012-07-09 06:27)
管窺天下
世界產業梯度轉移不會轉移到中國之後就停止,“中國製造”的成本(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提高則是剛性的,而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商品中的“時間”要素將越來越重要。
谷歌最近宣布旗下家庭娛樂設備Nexus Q不會效仿其競爭對手苹果等公司進行“中國製造”的策略,而將選擇進行本土生產。由此,不少人士認為,目前“中國製造”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成本優勢。
支持這種說法的似乎還很有依據:根據波士頓咨詢今年2月對106名年度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業公司高管進行的調查顯示,有37%的高管透露公司正在考慮將生產從中國轉回美國本土。
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很成問題的。根據波士頓咨詢的預計,2015年中國人均時薪將達到4.51美元,遠高於2000年的52美分。可是這個數字仍然低於近日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今年全球月平均工資1480美元。現在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個被調查國家(地區)中的57位,也就是倒數第16。因此,“中國製造”的優勢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是不會失去的。
其實,對於谷歌來說,將Nexus Q放在美國生產,一方面相對其競爭對手苹果在中國代工引起不少“血汗工厂”的負面新聞,可以贏得公關得分﹔另一方面Nexus Q是限量銷售,整個出貨量不大,因而其勞動力成本在整個商品成本中占比不大。
雖然,我們不必因谷歌Nexus Q放在美國生產而擔憂“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再,但是必須看到今天的“中國製造”還是有隱憂的。
不管是因為產業梯度轉移開始崛起的經濟體,還是老牌的“英國製造”、“美國製造”或者“德國製造”,其商品所以能在市場上長久行俏的要素有三:價格(包括勞動力成本)、性能質量(技術含量)及時間(交貨周期及資金周轉期)。
作為世界產業梯度轉移而崛起的“日本製造”和東亞四小龍,一開始其生產的商品衹是因勞動力成本低而價格便宜,商品質量都不怎么好。上世紀50年代日本商品甚至成為價廉質次商品的代名詞。但在60年代以後,“日本製造”完全改變了世人對之印象。無論日本還是東亞四小龍,一前一後都大約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商品生產三要素。
中國的技術底蘊不及日本,但是“中國製造”大約花了20年時間,基本完成了從單純的價格優勢到價廉物美的過程。衹是“時間”這個要素至今已有30年,“中國製造”仍然沒有完成。
所謂時間,包含著交貨周期迅速准時、合作方反饋及時及知識產權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這裡的時間要素實際上是對商業環境誠信的要求。
世界產業梯度轉移不會轉移到中國之後就停止,“中國製造”的成本(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提高則是剛性的,而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商品中的“時間”要素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如果“中國製造”一直不能達成“時間”要素,隨著時間流逝,其優勢也會漸漸失去。(郁慕湛/上海 學者)
有多少人隱性失業 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作者:葉檀
來源: 呂義軒的日誌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幅畫面:越來越多的工廠將製造基地搬回美國,而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受困于工人工資的提升,同時又有大批的勞動力隱性失業。
這幅不幸的畫面是真的,而後果是否悲慘取決於中國的應對之策。
今年5月,《華爾街日報》報導,惠而浦公司將旗下KitchenAid品牌掌上型攪拌器的生產業務轉回了美國本土。這只不過是製造業回流美國諸多事例中的一則,另一些大型公司如穀歌則將新推出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 Q的設計和製造放在美國。而通用電氣今年則在路易士威爾市開設了一家主要生產冰箱底部冷凍室和熱水器的新工廠。當地政府用掌聲、財政獎勵與減稅,歡迎這些企業,而一向強勢的工會則同意降低薪酬,以鼓勵企業吸納更多的勞動者。
在30年的全球製造業大遷徙後,全球迎來一波輪回。美國鼓勵製造業回流與儲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依靠金融戰無不勝的體制,回到金融與實體、消費與儲蓄兩條腿走路,這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大趨勢。
波士頓諮詢集團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總部設在美國的製造業高管有超過1/3的人計畫將生產從中國轉回美國。而埃森哲諮詢公司的報告顯示,受訪的製造業經理人有約61%表示,正在考慮將製造產能遷回美國,以便更好地匹配供應地和需求地。
製造業回流,似乎是因為中國工人的成本上升了,實際上是中國工人的工資效率下降了。
波士頓諮詢集團與其他民間智囊不止一次強調,中國工人工資正在上升。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德安•貝克爾表示,中國工人的工資大約為每小時2到3美元,幾年前則為不到1美元,而在美國,大約每小時為18到20美元。
關鍵問題是,美國製造業工人每小時的產量平均是中國工人的三倍左右,因為在美國,自動化程度更高,生產流程也更高效。而中國的大多數工人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政府新近開辦的許多大學開設了一些無用的專業,似乎主要是為一些人提供教職,而對於企業真正所需的中高端技術工人,卻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訓管道。另一方面,正在建立的全民保障體系,成本主要由企業與工人承擔,但以往異地工作動輒清零的醫療保險等,顯示了政府對企業與工人的體制性掠奪,以及保障體制分配的極度不公。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非常脆弱,為了降低成本,各企業紛紛降低庫存甚至實行零庫存,一旦出現大災難如日本大地震,全球的汽車等重要行業供應鏈就徹底完蛋。因此,一些企業寧願增加成本,將重要供應基地搬回本國,或者將終端組裝搬回家,以滿足當地消費者苛刻的口味。
中國企業並非無用武之地,搬回美國的惠而浦攪拌器,其注塑機、絕大部分原材料仍來自於中國。而東南亞等國生產的鞋襪等中低端的機械,主要進口自中國,這是中國30年經濟發展的最大成果——形成了中低端工業品的完整產業鏈,可以生產中低端的大型機械設備。美國製造回流不那麼可怕。很難想像,美國會把全部的製造業都搬回美國,由美國的工人而不是印度班加羅爾的工人來接聽電話。世界產業還是會全球化,只不過中國出口盛極而衰經歷了完整的輪回。
在此艱難時刻,如果改變體制,使中國工人的效率提高3倍,工資上升與全民保障的風險將被克服。如果以國企式的普遍就業、降低效率與增加“公家人”來應對可能的失業率上升,中國將進入計劃時代的隱性失業。假設四千多萬“公家人”中多餘的一千萬左右被裁撤,假設機器取代了目前五分之一的工人,那麼,中國所謂的用工荒就會露出效率低下、素質荒的真相。
美股評論:全球製造業的困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2-08-04 09:50
以下即麥迪甘的評論文章全文:
在世界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生被關閉,工時被削減。需求的缺乏對商品生者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顯示,全球性的增長遲緩局面短期內是很難改善的。
周三,人們從各處得知,全球工廠活躍程度在7月間可謂是大幅度降低了,或者不如說乾脆就是收縮了。在歐元區,工廠衰退上個月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發布了去年11月以來最為疲軟的官方製造業讀數。澳大利亞和英國的數據也滑落到至少三年以來的最低點。
製造業疲軟,罪魁禍首當然是需求的缺失。
德國是製造業的重鎮,他們的報告顯示,機械訂單已經連續九個月下滑了。在巴西,訂單指數連續第四個月走低。在美國,新訂單連續第二個月減少。
麻煩在於,需求的缺失是可以自我完成和自我證明的。大家對歐元區的債務危機,以及中國為壓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的緊縮措施都非常擔心,而這種擔心使得全球的消費者和企業減輕了自己開支的力度。全球需求減少,自然便會使得全球製造廠商的工作減少,這樣,他們從其他生商那裏訂購的供應品和大宗商品也會減少。
供應管理協會調查的負責人之一霍爾康姆(Bradley Holcomb)認為,美國未來的生趨勢將是取決於積壓的未履行訂單。可是,積壓指數現在已經連續四個月縮水了。
製造業的疲軟使得人們愈來愈相信央行將會採取行動了。聯儲於周三結束了其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但是經濟學家們相信,哪怕他們未來要採取行動,也只能是在今年的晚些時候。現在,很多人相信歐洲央行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更大,歐央行將於周四舉行會議,但是他們究竟可能會如何行動,大家卻難以預測。
至少,在美國,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在於,聯儲的行動在直接推動需求方面收效甚微。量化寬鬆一般都會使得股票價格上漲,讓消費者和企業覺得自己更加富有了。可是,如果沒有實際的銷售數字及就業數字的增長,則這種心理層面的愉快也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子衿)
美股盤後─就業數據強勁及購買公債 道瓊強勢收高244點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9-07 04:50
由於樂觀的投資人大舉進場,美國股市周四大幅飆高,三大主要指數創下數年來收盤高點。
美國公布就業市場報告優於預期,加上歐洲央行的公債購買計劃,為股市增加了動能,但是否能持續,則仍待觀察。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高244.52點或1.87%至13392.00。
Nasdaq指數收高66.54點或2.17%至3135.81。
S&P 500指數收高28.68點或2.04%至1432.12。
費城半導體指數收高14.27點或3.66%至404.54。
今日漲勢遍及各類股,道瓊30檔成份股全數上揚。銀行股漲勢領先,美國銀行與摩根大通均上漲逾4%。
S&P 500成份股中,約有98%上漲。
歐洲央行今日舉行政策會議,央行總裁德拉吉於會後重申了盡一切可能保護歐元的承諾,並說歐洲央行準備於次級市場推出「直接貨幣交易(OMT)」,買進歐元區政府公債。
這項行動目標在西班牙與意大利,但最終將適用於所有歐元區國家。
分析師說,歐洲的消息支撐了市場上漲。
歐洲央行決議維持利率於0.75%不變,並調降了2012年經濟成長展望。歐洲央行現在預期,歐元區今年經濟將下降0.2%至0.6%。
美國今日公布了失業與徵人報告,顯示就業市場改善。上周申請失業金人數減少幅度大於預期,企業7月徵人則高於預期。
周五,美國將公布8月就業報告。分析師說,美國經濟緩慢改善,若就業數據連續二個月走強,就太好了。
分析師預估,美國8月新增就業人數為12萬人。投資人格外重視周五的就業報告,因為可能影響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於9月12至13日會議的決議。
世界市場:歐洲股市大幅收高。英國FTSE-100指數上漲2.1%,德國DAX指數收高2.9%,法國CAC-40指數大漲3.1%。
歐洲統計局周四公布,歐元區第二季生產毛額(GDP)較前一季成長0.2%,較去年同期則下降0.5%。
周四,亞洲股市收高。上海綜合指數上漲0.7%,香港恆生指數收高0.3%,日經指數小幅上揚。
經濟:ADP公司公布報告顯示,美國8月私人企業新增就業人數達20.1萬人,分析師預估為增加14.3萬人。7月新增就業人數由16.3萬人修正為17.3萬人。
美國勞工部公布,9月1日結束的一周,美國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減少1.2萬人至36.5萬人。分析師預估為37.3萬人。
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8月服務業指數上升至53.7,預估為下降至52.4,7月為52.6。
企業:亞馬遜(Amazon)(AMZN-US)於周四下午公布新款Kindle平板電腦。該電腦名稱為Paperwhite,售價為119美元,將於10月1日交貨。具有3G功能的Paperwhite售價為179美元。
匯率與商品:美元兌歐元與英鎊走低,但美元兌日元上揚。
10月原油上漲17美分,收於每桶95.53美元。
12月黃金期貨上漲11.60美元,收於每盎司1705.60美元。
公債:美國10年期公債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至1.66%,周三尾盤為1.59%。
馬總統:還在內鬥 台灣會非常悲慘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楊湘鈞/台北報導】2012.08.01 02:58 am
搶救台灣經濟為當前全台最大共識,馬英九總統昨天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時指出,九月十八日立法院開議前,政府會與包括財經、勞工等各界展開對話,由行政院長陳冲親自主持,「至少辦五場」,把各領域問題拿出來檢討。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六月廿五日舉辦「關鍵兩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提出「開路七項建言」,昨天送請馬總統及行政院長陳冲作為施政參考。馬總統一一回應七項建言,並承諾會持續關心後續進度,定期追蹤檢討。
在朝野停止內耗方面,馬總統說,上周立法院臨時會通過數項重大法案,是好的開端。他除指示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繼續與在野黨聯繫討論「朝野政黨領袖會議」事宜,每月也持續與公民團體會面對話。
有關ECFA後續進度,總統說「前天才討論有關服務貿易的部分,進度還不錯」。與紐西蘭和新加坡的經貿合作談判進度,相關單位每月會提出書面報告,「每兩個月我親自主持一次(會議)」;「現在大家都動起來,我覺得是好現象」。
對於台日合作新平台,總統表示,兩年前ECFA簽署後,台日合作就出現新商機。去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後,雙方合作越來越多;日方考慮把台灣當成備援基地,政府會大力推動。
如何改變依賴海外代工出口,總統說政府已檢討一段時間,努力減少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有效作法就是讓台商回來。「以前不可能,現在不一樣」,不是政府喊了才動,「現在到各工業區看,是一位難求」。
「我們訓練人才確實不夠。」總統表示,近期已為了人才培育開過數次會議。台灣的教育體系不僅獲東南亞國家認同,連大陸都很肯定;且台灣的教育體系規模比需求還大,有能力吸引外來師資和學生,「我的理想是,二○二○年前讓台灣成為亞太高教重鎮」。
在大學教育轉型方面,總統認為台灣不少中小企業很有理念,顛覆傳統想法,政府正積極研究讓大學與企業和社會充分結合,由政府扮演媒合工作,並留住優秀人才。
總統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一行時也指出,美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日、韓也開始醞釀,「怎麼跟人家搶市場?」政府不是危言聳聽,是真的情勢嚴峻,「如果我們還不醒過來、還在內鬥,真的是非常悲慘」。
文茜疾呼唱旺 衰退中殺出血路
2012-8-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3| 評論數: 1 |原作者: 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
節目主持人陳文茜昨日在《旺報》舉辦的第三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上表示,就算在經濟大衰退時,也不是每個產業都不好,這時最須要的是「唱旺」的信心,台灣能藉雲端計算拉近我們與歐美的距離,更能以13億人口市場來創造自己的規格。
陳文茜表示,在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以及2010年至今的歐債風暴,現在要看的就是今年9月的歐洲央行會議決策,以及接下來德國是否參與紓困計畫並做出決議,否則西班牙紓困失敗,將是「難以想像的災難、是一種慢性自殺」,恐怕在2014年前也難以解決。
這一波歐債危機,跟先前的金融海嘯不同,不僅是銀行、金融系統受影響,而是全球出口市場趨緩;陳文茜表示,所有「金磚國家」都是靠出口,就算美國現在已登陸火星、往太空發展,卻找不到新的出口市場;新興國家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衝擊是「傷到皮肉」,但現在卻嚴重傷到筋骨。
陳文茜說,原本做了「獻給失落的一代」系列報導與演講;但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跟她說,這樣的時代更不能說「失落」,反而要「唱旺」,最重要的應該是「找出怎樣才能殺出血路。」
所以台灣現在要找到能殺出血路的產業,雲端計算是很好的機會,陳文茜說,谷歌之所以能踢走雅虎,就是靠雲端,美國比台灣早走很久,主要規格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但以三星崛起經驗來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現在重點就是我們能不能追上美國技術?兩岸是否可以攜手?
陳文茜說,台灣不能再做「代工的夢」,過去我們軟體業沒有像硬體一樣成功,因為我們沒有市場,現在很多規格還是掌握在歐美國家,其實我們也有很多人才在美國留學、大企業就業,是否可以像李國鼎時代時把人才請回來,一起殺出一條血路。
如果兩岸可以攜手,我們自己寫軟體、作規格,就可以「讓我們不用再看美國人的臉色。」
不救傳產怎麼拼經濟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2-8-25
◎ 黃世興
陳冲把明年施政重點放在投資公共建設,擬以此「拚經濟」,馬英九無能,連帶由他任命的陳內閣,也是荒腔走板、亂了套!
以公共建設擴大內需固為促進經濟發展之一招,唯當務之急,並非在公共建設,否則造就太多的閒置公共建設、蚊子館,造成投資浪費,政府債台高築。目前台灣工業生產指數已連五降,經濟總不能僅靠電子零組件在撐啊!馬英九醉心ECFA將台灣經濟鎖進中國,如今傳統產業已「培養」出中國競爭對手,此刻政府必須大力扶持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傳產不可能一夕之間驟然長大,政府出手,以優惠手段貼補傳產,以彌補與中國競爭中的勞工成本等落差,而傳產中,以創新、品質、管銷等特質,MIT優質品將與中國劣等貨大大區隔,傳產存活了、工廠復工了,失業率乃降,台灣經濟乃得以中興再肇。高科技大企業要發展,中小企業台灣主流命脈也不能輕忽啊!
公共建設的預算請先拿來救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吧!產業既興,經濟蓬勃了,再談公共建設,否則生活已經苦哈哈餓肚子了,那有閒情逸致去「享用」公共建設呢? (作者業商)
反併吞 顧台灣 黃昆輝:台灣人快覺醒
自由時報 2012-8-20
中國經濟統合 台灣遲早恐被併吞
〔記者蔡文正/彰化報導〕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昨到彰化縣花壇鄉主持「反併吞、顧台灣」宣講會時說,中國一直運用各種方式想併吞台灣,目前是利用經濟統合手段,將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在一起,台灣人民要儘快覺醒,否則台灣遲早有可能被中國併吞掉。
黃昆輝說,中國過去一直未說愛台灣,但見到台灣好後,最近幾年頻頻高喊愛台灣,其實是想要併吞台灣,中國想併吞台灣,手法採取政治、經濟雙頭並進策略,國民黨一直有親中傾向,讓中國在政治策略上已取得優勢,中國目前積極採取經濟統合策略,想把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在一起。
兩岸簽ECFA 台灣經濟更差
黃昆輝表示,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和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台灣的資金加倍外移、台灣外資投資金額減少、貧富差距加大,來台投資金額減少,連帶造成失業率飆升,讓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被主計總處下修到一.六六%,甚至有學者還懷疑經濟成長率有可能無法保一,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龍頭,現今是否能守住龍尾都令人質疑。
這場宣講會除了黃昆輝外,台聯黨彰化縣黨部主委林招膨、台中市議員高基讚等人也到場,同時頒發黨證給廿位台聯之友。黃昆輝認為,台灣經濟成長率破底,馬政府如果不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台灣經濟將無翻身的機會,呼籲台灣人民一起跟台聯黨守護台灣。
黃昆輝說,民進黨最近有人到中國訪問,同時也要調整中國路線,這種與國民黨一樣走親中路線,等於是本土政黨去支持、強化馬政府親中政策的正當性,希望台灣人民要認清,唯獨本土化的台聯黨不會做這種事,值得台灣人民繼續信賴與支持。
演講、作文、標語 救不了台灣經濟
自由時報 2012-8-20
當前台灣經濟像失速的飛機急速下墜,若駕駛無法及時拉起機身,後果不堪設想。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經濟成長率,由七月底預測的二.○八%,下修至一.六六%,正式宣告「保二」破功。這已是官方今年第八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年初信誓旦旦的「保四」到今日「保二」不成,誠然部分受到歐債危機惡化的影響,但主要仍是台灣經濟的自我崩壞,其中最重要的症狀,就是學者所稱的第二階段經濟邊陲化現象。
「經濟邊陲化」就是「經濟中國化」的一種併發症。二十多年前,台灣產業面臨勞動成本上升、新台幣大幅升值、環保與勞工意識崛起,爭議四起,抗爭不斷,而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明,亦欠缺執法之魄力,加上此際國際共產集團崩潰,蘇聯解體,東歐共黨政府垮台,中國則選擇走上無資本主義之名的資本主義道路,釋出數億低廉勞動力。台灣首波遭受外在挑戰的傳統製造業,多數欠缺研發與創新能力,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於是選擇一條最容易的路,將工廠遷移至語言、文字相通,薪資極低,並且以優惠措施極力拉攏台商的中國,導致第一波資金、人才與技術的外流,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傳統製造業根基幾乎被連根拔起。
傳統製造業西進後,科技業繼之而起,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支柱,但很快的也面臨傳統製造業同樣的問題。由於台灣科技業多數以代工組裝為主,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為營運策略,因此縱然號稱科技業,技術層級卻不高,研發能力不足,更缺乏行銷能力,無法打造出國際一流品牌。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最後終於也走上傳統製造業同樣之路,大舉出走中國,而其規模更甚於傳統製造業,例如鴻海在中國即僱用百萬員工,而多數電子廠至少也有數萬到數十萬員工,而台灣則僅保留營運總部,與虛有其名的研發中心,以及寥寥數百、數千員工,以繼續享受租稅之優惠。
產業西進造成一些特殊現象,最大的衝擊乃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由於台灣接單,所以台灣的產業雖然大量外移,但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依舊維持成長,只是未能創造出相同比例的工作機會與薪資成長,故而台灣薪資就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回到十三、四年前水準。而產業外移,一方面台灣部分必須裁員、關廠,一方面無法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而薪資亦無法成長。年輕人一出社會,常找不到工作,起薪亦降到二萬二千元的低標,在都會地區根本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需求。這是台灣經濟第一階段邊陲化的現象。
第一階段的經濟邊陲化讓台灣失去工作機會,無法享有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是此際台商工廠雖然外移,因其使用之零組件與原材料,仍是向台灣採購,使得台灣的出口額四成集中在中國,而出口佔我GDP比重達七成,所以我GDP才能在產業外移下維持成長。如今,中國的產業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其一,中國本身已逐漸建立完整產業鏈,不再需要從台灣的中上游進口;其二,中國要擴大內需取代出口, 而台商絕大多數是出口商,中國出口衰退嚴重影響台商;其三,中國意圖扶植本身的產業,台商縱然助長中國經濟有功,如今卻成為被剷除的對象;其四,中國以騰鳥換籠之名,宣稱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的產業,而台商大多屬於淘汰的目標。
過度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如今已邁入第二階段的邊陲化,台灣經濟好像掉入泥淖,愈陷愈深。第一階段邊陲化造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假性繁榮;第二階段邊陲化讓台灣以投資中國帶動出口的策略失靈。但馬政府未先探究經濟崩壞之緣由,仍以淡定的心態推出各項口號與會議,意圖以演講、作文、標語救經濟;其次,仍未察覺「經濟中國化」才是病因,依然緊抱ECFA,一連串的錯誤政策可能將台灣帶入悲慘世界。
連休長假拚經濟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2-8-20
明年又是上班族幸福快樂的一年,在人事行政總處的規劃下,全年放假天數達一一五天,等於十天可休三.一天,這未加計因年資而產生的特別假。政務委員管中閔稱台灣會淪為三流國家,但至少在休假方面,台灣堪稱一流國家。
更重要的是,全年將有三段連假,最長的春節可連放九天,上班族表面上是爽死了,其實是要補上班,結果還是一樣。但連放九天卻對產業的生產與出口外銷,造成重大衝擊。
奇怪的是,台灣經濟不是正在快速下滑?出口的恢復成長,是振興經濟最重要的一環,如今工廠停產九天,或者採用加班方式造成廠商成本增加,是在害經濟或救經濟?
而且,連休也不代表馬政府重視勞工福利,華隆員工被資方永遠「放假」,要連休幾天就可以休幾天,資遣費、退休金都沒了,這些年事已高的勞工即使苦行百里到了總統府前,走到腳底破皮,那位自稱「聞聲救苦」的馬總統有稍微關心一下他們嗎?
很悲哀的是,放長假是對經濟條件好的人才有效益,對那些連出國旅遊都沒能力的勞工,是會放到心慌發霉的。況且,春節是中國與台灣特有的節日,但中國是因幅員廣大,很多勞工只有春節能夠回家團圓,才需要放長假,台灣即使台北到屏東都可以一天來回,放九天是要回鄉抓蝨母?
馬政府最會吹牛台灣要當什麼中心,第一步就應與全球同步,若是全球金融市場、實體經濟都在正常運作,台灣卻在一旁玩樂、納涼,這是哪門子的拚經濟法?
美鮭魚返鄉 中國製造陷危機
2013-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黃佩君/綜合報導
美國企業也吹「鮭魚返鄉」潮,中國製造似正陷入危機;除蘋果公司日前宣布今年計畫投資1億(美元,下同)將電腦生產線移回美國,另一工業巨頭奇異(GE)從去年開始也陸續掛回「美國製造」招牌。
《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除宣布今年將陸續把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的蘋果外,奇異去年也開始從大陸撤回生產線,「中國製造」似正出現危機。
奇異上世紀50年代是代表美國製造業的標竿企業,雖然如今不復昔日輝煌,但在美生產似漸有復甦趨勢。
去年2月,奇異為製造尖端、低耗能熱水器開設1條全新生產線,這項工作之前一直由其大陸工廠負責;39天後,奇異又為製造新型高技術法式門冰箱開啟第2條全新裝配生產線,這曾是墨西哥工廠的工作。
無獨有偶,今年初另1條新不鏽鋼洗碗機的生產線也即將開工,它還計畫生產一些從未在美國生產過的產品,如滾筒洗衣機和配套器材等。
奇異首席執行官Jeff Immelt曾表示,「外包將迅速成為過時的商業模式。」他曾在去年9月宣稱,奇異將在其總部「電器園區」投資8億,並增加1萬名工作機會。
美國《大西洋月刊》報導:如奇異等製造業逐步「回流」並非特例,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美國公司返鄉;這是「一種能給美國經濟和行業帶來回報的、剛剛開始、具有可持續性的探索」。
大紀元時報 2011-5-18
【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近日,美國波士頓資訊公司發佈1份報告稱,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美國把製造業大量外包給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將在未來5年裏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這個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贊同。
儘管很多人把中國稱為「世界工廠」,不過全球製造業的龍頭一直都在美國。1950年代美國佔全球製造業比重一度超過40%,目前美國企業生產產品佔全球製成品生產總值21%,中國僅佔8%。美國從未喪失全球最大製造業頭銜,只是在零售業方面,人們感受有所變化而已。
有分析說,在過去20年克林頓和小布殊執政時期,美國政府對本國製造業缺乏重視,促使很多企業把生產加工中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轉包給中國,促成了近20年「中國製造」滿天飛的局面,如在超市裏出售的玩具、衣物、家用電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領域,「美國製造」好像被「中國製造」所淹沒了。
不過專家指出,美國轉移到中國的,只是低技術含量的粗加工產品,而在飛機、半導體、精密機械等高科技工程領域,美國一直雄霸一方。在總價值上,或在電腦、醫藥、航空以及好萊塢電影等高附加值的製造業,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製造廠。
即使在汽車行業,雖然中國製造出更多的福特汽車,但轉移到中國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最核心的「大腦」部份一直留在美國,這個所謂「大腦」,一是指技術,二是指品牌,10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堪稱世界「廉價」工廠的帝國,但中國仍缺乏全球公認的品牌,最近幾年評選的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佔據51個,而中國榜上無名。而且中國製造業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它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因素中,比西方國家還落後很多。
最讓人擔憂的是,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還能持續多久。目前中國的沿海地區已經不具備低成本優勢,珠三角、長三角的不少外資企業已經向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有專家預測,如果中國的人力成本仍然以每年10%至12%的速度增長,很多人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製造將把中國製造拋得很遠。
在這次金融危機的應對中,奧巴馬政府一直把美國製造業的復興當成是關鍵。目前美國各州大幅度的稅收優惠,正在使一些導致美國企業決定將生產業務遷到海外的理由開始變得不那麼充份,甚至還使一些企業打消了將業務遷離美國的想法。最近幾個月來,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福特等美國製造業巨頭紛紛宣佈計劃,將於在美製造業投入新資金。◇
蘋果生產線向海外轉移:“美國製造”一去不返
北京新浪網 (2012-01-27 23:25)
2010年,中國河南。儘管發生多起跳樓事件,但富士康招工現場仍然人頭攢動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發表評論文章稱,苹果等美國科技企業正在將工作機會轉移至海外,引起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不滿。然而,海外企業除勞動力成本低廉外,還具有工作時間靈活、工人技術水平高等優勢,“美國製造”將一去不復返。
以下為文章全文:
去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硅谷舉行宴會,邀請眾多科技界大佬共商國是。每位客人都需要準備一個問題,供總統解答。
然而,當苹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發言時,奧巴馬總統卻打斷了他,反問道:要付出何種代價,才能在美國生產iPhone?
就在不久前,苹果還在誇耀其產品“產自美國”。如今,乾坤逆轉。苹果去年售出7000萬部iPhone,3000萬台iPad,以及5900萬台其他產品──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之外的地方生產的。
奧巴馬問道,為什么不能在“家”完成這些工作呢?
賈伯斯的答復非常明確。據一名與會者透露,他的原話是:“這些工作機會是回不來的。”
奧巴馬的問題触及了苹果的一個核心理念。將生產線轉移至其他國家,不僅僅是由於那裡的勞動力成本更低﹔苹果管理層認為,海外工厂規模龐大,工人更加靈活、勤勉,工作技能也更加出色,這些優點遠遠超過了美國本土的工厂和工人,以至於苹果的大多數產品已經不再适宜“產自美國”。
苹果業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企業之一,其發展模式被廣為效仿。苹果的成功,部分源於精益求精的全球化運營。去年,苹果的每名雇員創造了超過40萬美元的利潤,這一數字超過了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
然而,讓奧巴馬總統以及經濟學家和決策層感到不滿的是,苹果──以及其他許多科技公司──對於“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這件事的熱情,遠不如其他那些亦曾站在浪潮之巔的著名企業。
目前,苹果在美國擁有43000名雇員,在海外則有20000人﹔相比之下,1950年代的通用汽車曾擁有超過40萬名美國雇員,而1980年代的通用電氣也曾雇傭成千上萬美國公民。苹果供應商體系規模龐大,有70萬人負責設計、製造和組裝iPad、iPhone及其他苹果產品﹔然而,他們几乎全都在其他國家工作。他們為亞洲、歐洲及其他地方的外國公司打工,在代工厂里工作──几乎所有電子產品設計厂商都需要依賴這些工厂進行生產。
前白宮經濟顧問杰瑞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說:“苹果的案例解釋了為什么如今很難在美國創造能夠培育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
“如果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極致體現,那么我們應當感到憂慮。”他說。
苹果管理層則表示,此時向海外遷移,實屬不得已而為之。一位前高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距離iPhone上市僅有數周時間,苹果卻需要修改設計方案,而他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國的一家工厂身上。苹果重新設計了iPhone的顯示屏,組裝生產線不得不大幅調整。臨近午夜,新的顯示屏運到了工厂。
一個工頭立即從工厂宿舍里叫醒了8000名工人,並給每個人發放一袋餅干和一盃茶水。所有人在半小時內走上工位,開始安裝這些玻璃顯示屏,每個班次長達12小時。在96小時內,這家工厂每天生產超過10000部iPhone。
“他們的速度和靈活性令人惊嘆。”這名前高管說,“美國沒有任何一家工厂能夠與之媲美。”
几乎所有電子產品厂商都能夠講述類似的故事。外包模式已經席捲各行各業,包括會計、法務、金融、汽車製造和制藥領域。
儘管苹果並未“特立獨行”,但是我們能夠從這家公司管窺為何某些優秀企業取得的成功,並未轉化為大量的國內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苹果向海外遷移的決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寬泛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的日益交融,美國企業虧欠美國人民哪些東西?
前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貝奇﹒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說:“企業曾經認為自己有義務扶助美國工人──即使從財務角度考慮,這並非最佳方案,他們仍會做出這樣的抉擇。然而,這種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利潤和效率壓倒了慷慨和慈善。”
企業和其他經濟學家認為,史蒂文森的想法太過天真。公司高管們表示,儘管美國人是全世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政府卻已不在大量培訓具備中等技能水平的人才,難以滿足工厂的需要。
企業還表示,為了繁榮發展,他們需要向能夠帶來足夠利潤的國家轉移,以確保企業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創新。否則美國將面臨失去更多就業崗位的風險,這早已被一些著名國內製造商所證明──如通用汽車和其他公司──由於對市場反應敏捷的新競爭對手的出現,這些製造商的規模明顯縮減。
苹果已閱讀過這篇報導的摘要,但一向以神祕著稱的苹果並未對此發表評論。
這篇文章基於對30多名苹果前員工、當前員工、代工厂商──許多要求匿名以確保不被苹果開除──及經濟學家、製造業專家、國際貿易專家、科技分析師、學術研究者、苹果供應商員工、競爭對手、企業合作伙伴和政府官員的采訪。
苹果高管曾私下表示,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僅通過員工數量衡量企業的貢獻是不充分的──儘管苹果在美國雇傭的員工數量多於以往。此外,苹果的成功為企業家提供了方便,為移動運營商和運輸苹果產品的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
一位苹果高管稱:“我們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銷售iPhone,我們沒有義務來解決美國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唯一的義務就是儘可能地生產出最高質量的產品。”
我需要一款玻璃屏幕
2007年,在iPhone上市前的1個多月,賈伯斯召集公司几名高管到辦公室開會。几個星期以來,賈伯斯的口袋裡一直揣著一部iPhone原型機。
據出席會議的高管稱,賈伯斯憤怒的舉起iPhone,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能看到塑料屏幕上的十几道細細的刮痕。然後,他又從牛仔褲兜里取出了一串鑰匙。
他說:“人們會把手機放在口袋裡,也會把鑰匙放在口袋裡,我不想銷售一款輕易被划傷的產品。唯一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不怕刮划的玻璃屏幕。我需要一款玻璃屏幕,並希望在6周內拿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會議結束後,一名高管立即定機票飛往深圳,要得到一款完美的產品,除了中國,別無他處。
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苹果的一個項目──代號為Purple 2──也經常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如何重新定義手機?如何設計出最高質量的產品──如使用抗刮划屏幕──同時又確保可迅速量產數百萬部,價格要充分合理以確保足夠利潤。
几乎每一次,最終的答案都在美國以外。儘管各版本iPhone使用的零部件有所不同,但所有型號iPhone都包含上百個零部件,其中約90%在美國以外生產。先進的半導體來自德國和中國台灣,內存來自韓國和日本,顯示面板和電路板來自韓國和中國台灣,芯片組來自歐洲,稀有金屬來自非洲和亞洲,所有這些零部件最終都在中國組裝。
創立初期,苹果並未考慮在公司外部尋去製造解決方案。例如,苹果1983年開始生產Macintosh計算機,賈伯斯在隨後的几年中曾誇耀“這是一台產自美國的計算機。”1990年,賈伯斯創建了NeXT公司,後來被苹果收購。賈伯斯向記者表示“我為工厂而引以為豪,如同我為計算機而自豪。”2002年末,苹果高管偶爾還驅車兩個小時,訪問位於總部東部的埃爾克格羅夫(Elk Grove)iMac工厂。
2004年,苹果開始大規模轉向國外製造。做出該決定的是苹果運營專家蒂姆﹒庫克(Tim Cook),庫克去年8月取代賈伯斯出任公司CEO,即賈伯斯逝世前的6周。大部分美國電子公司已經走向海外,而正處在艱難期的苹果,已經意識到必須抓住每一個機會。
亞洲市場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是半熟練工人的薪水較低,但這並不是苹果選擇亞洲的主要原因。對於科技公司而言,與購買零部件和管理供應鏈成本相比,勞動力成本顯得微不足道。
一位苹果前高管稱,庫克選擇亞洲市場基於兩點考慮。首先,亞洲工厂可以迅速根據需求調整規模,其次是亞洲供應鏈優于美國。這位高管稱:“結果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無法匹敵亞洲。”這些優勢在2007年賈伯斯需要玻璃屏幕時顯露無遺。
多年來手機厂商避開使用玻璃屏幕,主要是因為切割和打磨工藝要求苛刻,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苹果已經選定美國公司康宁(Corning)生產大尺寸強化玻璃面板,但將這些面板切割成數百萬塊iPhone屏幕就需要尋找一家大型切割工厂,需要用大量的玻璃進行測試,還需要大量的中級水平工程師,僅僅準備這些就需要大量成本。
中國工厂拿到了合同
當苹果的考察團抵達時,中國工厂的老板已經開始建設新的厂房。 “萬一妳們跟我們簽合同呢?”該工厂的經理如是說。
此外,中國政府決定扶持大量企業,因此切割工厂可享受政府的補貼。車間內擺滿了可兼容苹果產品的大量免費玻璃樣品。工厂老板几乎可以使工程師隨時待命,且不需要支付任何額外費用。他們在車間旁邊建設職工宿舍,以保證24小時都有工人上班。
一位苹果前高管說,現在整個產業鏈就在中國。如果妳需要一千個橡膠密封圈,在隔壁的工厂就能買到。如果妳需要一百萬個螺絲,過一條街就能買到。如果妳需要特制螺絲的話,衹需要三小時就能實現。
“富士康城”
從那家玻璃工厂驅車大約八個小時,就來到了所謂的“富士康城”,大量的iPhone就在這裡組裝。對苹果管理層而言,“富士康城”是中國工人比美國工人優秀勤奮的有力證明,因為在美國根本就不存在類似“富士康城”的地方。
這裡有23萬名工人,其中很多人每周工作六天,而且通常在車間里一呆就是12個小時。四分之一的富士康工人生活在工厂的厂區內,很多人每天的收入低於17美元。當苹果的一位管理者在換班期間進入富士康厂區時,他的車被人流堵在了馬路中間。對此他衹能說,這樣的場面令人難以想像。
富士康雇傭了近300名保安維持秩序,以免人流高峰期出現踩踏。工厂的中心食堂平均每天消耗3吨豬肉和13吨大米。工厂里一塵不染,但是附近的茶室彌漫著嗆人的煙霧。
富士康在亞洲、東歐、墨西哥和巴西均設有分厂,組裝全球大約40%的消費電子產品,客戶包括亞馬遜、戴爾、惠普、摩托羅拉、任天堂、諾基亞、三星和索尼。
2010年前擔任苹果全球供應總經理的珍妮弗﹒瑞格尼(Jennifer Rigoni)說,富士康能夠在一夜之間招聘到3000人,但在美國,沒有哪家工厂能在一夜間招聘到這么多人,並說服他們去住職工宿舍。
2007年年中,苹果工程師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驗後,終於研發出一種切割強化玻璃的完美方法,而這種玻璃將用做iPhone的顯示屏。據一位苹果前高管介紹,切割好的第一批玻璃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運到了“富士康城”。富士康的經理叫醒了上千名員工,他們趕緊穿好了工作服,男人穿的衣服黑白相間,女人則是紅色。他們立即回到車間,開始手工組裝。在三個月內,苹果賣出了100萬部iPhone。自那時起,富士康已經組裝了2億多部iPhone。
而富士康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拒絕透露關於客戶的任何信息。
富士康表示,公司雇傭的任何員工都簽訂了明確的勞動合同,而且公司會依照中國相關法律保護他們的權益。富士康對員工有高度的責任感,公司將努力為一百萬名員工提供安全和積極的工作環境。
富士康對苹果前高管披露的細節進行反駁。富士康表示,對於某人所說的夜裡加班的現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因為公司對員工的上班時間都進行嚴格的管理,每一位工人都有電子打卡牌,如果換班未經批准,員工就無法進入工厂工作。富士康稱,任何換班時間不是早上7點就是晚上7點,如果有任何變化,員工將在12小時之前接到通知。
不過,富士康員工在接受采訪時的表態與公司聲明有出入。
苹果在中國發展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擁有美國無法比擬的工程師隊伍。苹果高管曾估算,指導參與iPhone生產的20萬裝配線工人需要8700名工程師。分析師估計,在美國招聘到這么多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將近9個月的時間。而在中國,衹需要15天。
在中國僅需要15天
麻省理工學院副院長馬丁﹒施密特(Martin Schmidt)稱:“苹果等企業抱怨,在美國建立工厂面臨著技術工人短缺的挑戰。”企業稱,他們衹需要高中以上學歷的工程師即可,而不必擁有學士學位。但在美國,很難找到這樣的人。施密特說:“就業機會確實有,但美國沒法滿足這個需求。”
誠然,iPhone的某些相關業務衹能在美國開展,如軟件和創新性營銷活動。苹果最近斥資5億美元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數據中心。此外,iPhone 4和iPhone 4S的內部芯片在三星的德州工厂製造。
儘管如此,這些設施並未帶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例如,苹果北卡羅來納州數據中心衹有100名全職員工,三星工厂也衹有約2400名員工。
曾負責苹果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工作的吉恩-路易斯﹒卡西(Jean-Louis Gass e)稱:“如果將手機銷量從100萬部提高到3000萬部,其實不必增加很多程序員。所有新公司──Facebook、谷歌和Twitter──均受益于此。它們在增長,但並不需要聘請太多人。”
很難估算在美國製造iPhone的成本几何,但一些專家和製造業分析師稱,由於勞動力在技術製造中僅占很少一部分成本,如果在美國生產,每部iPhone衹會增加65美元的費用。而每部iPhone的利潤約為數百美元,如果在美國生產,理論上而言苹果仍將有不錯的回報。
但在許多方面,這種估算毫無意義,因為在美國生產iPhone需要的不僅僅是聘用美國工人──還要改變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苹果高管們認為,僅擁有充足的美國員工,以及高效、極具靈活性的工厂還遠遠不夠。康宁等與苹果合作的企業也表示,它們必須走出國門。
為苹果生產iPhone玻璃屏讓康宁的肯塔基州工厂重獲新生,時至今日,大量的iPhone玻璃屏仍在這裡生產。在iPhone大獲成功之後,康宁還贏得了其它希望效仿苹果的企業的大量訂單。如今,康宁強化玻璃的年銷售額增至7億多美元,已聘用約1000名美國工人支持這一新興業務。
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張,康宁大部分強化玻璃製造業務已轉移到日本和中國台灣的工厂。
康宁副董事長兼CFO詹姆斯﹒佛勞斯(James B. Flaws)稱:“我們的客戶遍及中國台灣和內地,以及韓國和日本。我們可以在美國製造強化玻璃並裝船發貨,但需要35天時間。當然可以選擇空運,但成本相當於前者的10倍。因此,我們選擇在組裝工厂附近建造玻璃工厂,也就是在海外。”
康宁成立于161年前,總部仍位於紐約州。理論上而言,康宁可以在美國製造全部玻璃。佛勞斯說:“但需要對整個產業結構進行徹底調整。消費電子業務已經成為了一項亞洲業務。作為一名美國人,我對此感到擔憂,但卻無法阻止。亞洲成為了四十年前的美國。”
中等職位消失
當埃里克﹒薩拉格扎(Eric Saragoza)第一次走進苹果加州Elk Grove製造工厂時,他感覺像是進入了工程仙境。
那是1995年,這座位於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加州首府)的工厂雇用了1500多名員工。工厂里到處是機器人手臂,傳送帶上全是電路板,iMac分散在不同的組裝階段。薩拉格扎是一位工程師,很快晉升為管理人員,後來加入到一個精英診斷團隊。他的薪水提升至5萬美元。他與妻子有三個孩子,後來買了一個帶泳池的住宅。
薩拉格扎說:“最終,我感覺到學有所用,並獲得了回報。我知道,世界需要會製造產品的人。”
與此同時,電子產業發生轉變,苹果──產品普及度開始下降──在重塑自我時遭遇挑戰。其中一個重要挑戰是改進製造,在薩拉格扎投入工厂工作後的几年,他的主管解釋加州工厂如何與國外工厂競爭:不包括原材料,在Elk Grove工厂建造一台1500美元計算機的成本是22美元。而在新加坡衹需6美元,在中國台灣衹需4.85美元。薪水上並沒有太大差距,但庫存成本和員工完成一項任務所需時間則有顯著差距。
薩拉格扎說:“我們被告知,每天必須工作12個小時,周六也要工作。但我有家庭,還要看孩子踢足球。”
現代化經常會導致某些工作出現轉變或徹底消失。正如美國經濟由農業向製造業轉型,然後再向其它工業轉型時期,農民變成了煉鋼工人,銷售員和中層管理者。這些轉型帶來了許多經濟利益,通常,在每一個階段,即使非技術工人也能獲得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多的晉升機會。
但經濟學家稱,最近20年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中等職位開始消失,尤其是在沒有大學文憑的美國人群中。今天,新的就業機會嚴重偏向服務業──在飯店或呼叫中心,或作為醫院護理或臨時工──該行業提供的中等職位很少。
即使擁有大學文憑的薩拉格扎也未能擺脫這種趨勢的挑戰。首先,Elk Grove工厂的一些日常工作已被轉移到海外。薩拉格扎並不介意。其次,機器人技術可以讓管理人員用機器人替代工人。一些診斷工程師被派往新加坡。負責工厂庫存的中層管理者被裁員,因為衹需少數一些人配上互聯網就可以滿足需求了。
如果將薩拉格扎放在一個非技術職位上,那就顯得成本過高了。同時,他又無法勝任更高層的管理職位。2002年在上完夜班後他被叫到一個小辦公室,結果被裁員,離開了工厂。薩拉格扎後來曾在高中教書,然後試圖重返科技界。但苹果已經將Elk Grove工厂的大部分變成了AppleCare呼叫中心,新員工每小時的薪水是12美元。
硅谷確實擁有就業潛力,但薩拉格扎卻沒有遇上。他說:“他們需要的是30多歲又沒有孩子的人。”薩拉格扎今年48歲,加上自己家裡共有5口人。
在尋找工作几個月後,他開始絕望,甚至連教書工作也少了。最後,他衹能在一家電子代理機構工作。這家機構被苹果雇用,負責在返回給用戶前檢查返修的iPhone和iPad。每天,薩拉格扎都要驅車到當年曾擔任工程師的大樓,擦洗成千上萬的玻璃屏幕,通過耳機測試音段接口。每小時薪水10美元,沒有福利。
豐厚薪酬
隨著苹果海外業務和銷售額的增長,苹果高管的薪酬水平也水漲船高。上一財年,苹果的營收達到1080億美元,超過了密歇根州、新澤西州和馬薩諸塞州預算的總和,而苹果股價也從2005年拆股後的45美元左右一路升至427美元以上。
苹果股東分享了該公司創造的部分財富。苹果是持股人數最多的公司之一,股價的上漲澤被了大量散戶投資者、401(k)帳戶和退休基金。與此同時,苹果員工也分享了這場盛宴。上個財年,除工資收入以外,苹果員工和董事總共收獲了價值20億美元的股票,行使的股票及期權價值也達到14億美元。
而苹果高管是這場盛宴的最大受益者。CEO庫克去年獲得了期限為10年的股票獎勵,按當前股價計算,這筆股票價值4.27億美元。同時他的年薪也上調至140萬美元。苹果遞交證券監管機構的報告顯示,庫克2010年的薪酬總額達到5900萬美元。
一位接近苹果的人士表示,苹果為整個美國和全世界創造了巨大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苹果員工獲得的報酬水平是合理的。隨著公司業務的增長,苹果包括製造崗位的國內員工規模也在擴大,僅去年苹果美國員工人數就增加了8000人。
當其他公司紛紛將呼叫中心遷往海外時,苹果仍將呼叫中心留在美國境內。一位消息人士估計,苹果產品銷售的增長為其他公司創造了數以萬計的美國工作崗位。例如,聯邦快遞和UPS均已表示,由於苹果產品快遞數量的增加,公司在美國境內都增招了員工。但這兩家公司在未獲得苹果批准的情況下都不願透露具體數字,而苹果則拒絕提供這些數據。
苹果一位高管表示,公司不該為使用中國勞工資源而受到外界指責,因為美國本土已經無法提供這樣的人才。
此外,苹果消息人士表示,公司在美國境內已經創造了大量好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來自苹果零售店以及銷售iPhone和iPad應用的初創企業中。
在度過兩個月測試iPad的時間後,薩拉格扎選擇退出。他認為公司提供的薪酬太低,還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尋找其他工作上。在去年10月的一個晚上,當薩拉格扎坐在MacBook前開始新一輪在線簡歷提交之際,在地球另一端的林麗娜(音譯,Lina Lin)已經抵達了位於中國深圳的辦公室。林麗娜是PCH International的項目經理,而PCH是苹果和其他電子產品公司的合作伙伴,負責協調配件的生產,如保護iPad玻璃屏幕的外殼等。林麗娜並不是苹果員工,但她是苹果產品交付鏈條上的有機組成部分。
林麗娜的收入水平略低於苹果支付給薩拉格扎的工資。林麗娜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是她在上大學期間和通過電視自學而達到的水平。她和丈夫每月將四分之一的收入存入銀行,他們與父母和兒子居住在一套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公寓里。
她說,市場上有大量的工作崗位,深圳更是如此。
創新失意者
去年,當奧巴馬總統與賈伯斯和其他硅谷高管的晚宴即將結束時,每個人都站起來準備離開。這時,有很多人圍攏在總統身旁希望合影,而希望與賈伯斯合影的人數也不少。當時坊間已有傳聞,稱賈伯斯的病情在惡化,一些人希望能夠抓住機會與其合影,唯恐這是最後一次與他留影的機會。
最終,合影人群擠到了一起。當時在場的一位人士表示,賈伯斯對奧巴馬說:“我並不擔心美國的長期前景,這是一個相當偉大的國家。我擔心的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解決方案。”
例如,硅谷高管在晚宴上建議,政府應該改革簽證制度,讓美國公司雇傭外國工程師。一些高管敦促總統為公司提供“免稅窗口期”,使得公司不用為匯回海外利潤而繳納重稅,這樣公司就可以將這些資金用於創造國內崗位。賈伯斯甚至建議,如果政府幫助培養更多的美國工程師,也許有一天苹果會將部分熟練技術工種崗位留在美國境內。
經濟學家對上述種種措施的效果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有時候經濟的轉變是由於意想不到的社會發展。例如,上一次美國社會出現嚴重而漫長的失業是在1980年代初期,當時互聯網几乎不存在。那時很少有人會預計到圖形設計學位會很快變得炙手可熱,而電話修理學科則前途渺茫。
目前尚無法確定的是,面向未來的創新是否能為美國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
在過去十年間,太陽能、風能、半導體製造和顯示技術的革新已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雖然上述許多行業先在美國興起,但多數就業崗位惠及的卻是海外。企業紛紛關閉了美國境內的工厂,將製造業務遷往中國。企業高管為此給出的解釋是,他們在與苹果競爭,希望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如果他們不能追趕苹果的增長速度和利潤率水平,那么生存前景堪憂。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表示,新的中等崗位最終將會產生,但一個年屆四十的人是否具備相應技能?他是否會被新的大學畢業生超越,再也無法回歸中產階層呢?
許多行業的高管表示,賈伯斯等商界人士的出現加快了創新的步伐。通用汽車要花5年的時間才會對汽車設計進行重大修改,相比之下,苹果在四年時間內就推出了5款iPhone,讓iPhone的運行速度和存儲容量增加了一倍,售價則大幅下降。
去年的那場宴會上,賈伯斯在與奧巴馬告別之前,從口袋裡拿出了iPhone,展示了一款高清圖像的賽車遊戲應用。房間內的輕柔燈光在他手上的iPhone折射,在場的高管們紛紛聚攏在他身邊,希望從他肩頭上一睹這款應用的精彩。這些高管的身家總計超過690億美元。他們看過後都認為,這款遊戲太棒了。
此時,賈伯斯手上的iPhone顯示屏晶瑩剔透,沒有絲毫瑕疵。(彥飛 彪赫 有亞 悠然)
Nexus Q回歸“美國製造”警示
北京新浪網 (2012-07-09 06:27)
管窺天下
世界產業梯度轉移不會轉移到中國之後就停止,“中國製造”的成本(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提高則是剛性的,而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商品中的“時間”要素將越來越重要。
谷歌最近宣布旗下家庭娛樂設備Nexus Q不會效仿其競爭對手苹果等公司進行“中國製造”的策略,而將選擇進行本土生產。由此,不少人士認為,目前“中國製造”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成本優勢。
支持這種說法的似乎還很有依據:根據波士頓咨詢今年2月對106名年度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製造業公司高管進行的調查顯示,有37%的高管透露公司正在考慮將生產從中國轉回美國本土。
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很成問題的。根據波士頓咨詢的預計,2015年中國人均時薪將達到4.51美元,遠高於2000年的52美分。可是這個數字仍然低於近日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今年全球月平均工資1480美元。現在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個被調查國家(地區)中的57位,也就是倒數第16。因此,“中國製造”的優勢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是不會失去的。
其實,對於谷歌來說,將Nexus Q放在美國生產,一方面相對其競爭對手苹果在中國代工引起不少“血汗工厂”的負面新聞,可以贏得公關得分﹔另一方面Nexus Q是限量銷售,整個出貨量不大,因而其勞動力成本在整個商品成本中占比不大。
雖然,我們不必因谷歌Nexus Q放在美國生產而擔憂“中國製造”的優勢不再,但是必須看到今天的“中國製造”還是有隱憂的。
不管是因為產業梯度轉移開始崛起的經濟體,還是老牌的“英國製造”、“美國製造”或者“德國製造”,其商品所以能在市場上長久行俏的要素有三:價格(包括勞動力成本)、性能質量(技術含量)及時間(交貨周期及資金周轉期)。
作為世界產業梯度轉移而崛起的“日本製造”和東亞四小龍,一開始其生產的商品衹是因勞動力成本低而價格便宜,商品質量都不怎么好。上世紀50年代日本商品甚至成為價廉質次商品的代名詞。但在60年代以後,“日本製造”完全改變了世人對之印象。無論日本還是東亞四小龍,一前一後都大約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商品生產三要素。
中國的技術底蘊不及日本,但是“中國製造”大約花了20年時間,基本完成了從單純的價格優勢到價廉物美的過程。衹是“時間”這個要素至今已有30年,“中國製造”仍然沒有完成。
所謂時間,包含著交貨周期迅速准時、合作方反饋及時及知識產權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這裡的時間要素實際上是對商業環境誠信的要求。
世界產業梯度轉移不會轉移到中國之後就停止,“中國製造”的成本(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的提高則是剛性的,而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商品中的“時間”要素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如果“中國製造”一直不能達成“時間”要素,隨著時間流逝,其優勢也會漸漸失去。(郁慕湛/上海 學者)
有多少人隱性失業 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作者:葉檀
來源: 呂義軒的日誌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幅畫面:越來越多的工廠將製造基地搬回美國,而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受困于工人工資的提升,同時又有大批的勞動力隱性失業。
這幅不幸的畫面是真的,而後果是否悲慘取決於中國的應對之策。
今年5月,《華爾街日報》報導,惠而浦公司將旗下KitchenAid品牌掌上型攪拌器的生產業務轉回了美國本土。這只不過是製造業回流美國諸多事例中的一則,另一些大型公司如穀歌則將新推出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 Q的設計和製造放在美國。而通用電氣今年則在路易士威爾市開設了一家主要生產冰箱底部冷凍室和熱水器的新工廠。當地政府用掌聲、財政獎勵與減稅,歡迎這些企業,而一向強勢的工會則同意降低薪酬,以鼓勵企業吸納更多的勞動者。
在30年的全球製造業大遷徙後,全球迎來一波輪回。美國鼓勵製造業回流與儲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依靠金融戰無不勝的體制,回到金融與實體、消費與儲蓄兩條腿走路,這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大趨勢。
波士頓諮詢集團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總部設在美國的製造業高管有超過1/3的人計畫將生產從中國轉回美國。而埃森哲諮詢公司的報告顯示,受訪的製造業經理人有約61%表示,正在考慮將製造產能遷回美國,以便更好地匹配供應地和需求地。
製造業回流,似乎是因為中國工人的成本上升了,實際上是中國工人的工資效率下降了。
波士頓諮詢集團與其他民間智囊不止一次強調,中國工人工資正在上升。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德安•貝克爾表示,中國工人的工資大約為每小時2到3美元,幾年前則為不到1美元,而在美國,大約每小時為18到20美元。
關鍵問題是,美國製造業工人每小時的產量平均是中國工人的三倍左右,因為在美國,自動化程度更高,生產流程也更高效。而中國的大多數工人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術培訓,政府新近開辦的許多大學開設了一些無用的專業,似乎主要是為一些人提供教職,而對於企業真正所需的中高端技術工人,卻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訓管道。另一方面,正在建立的全民保障體系,成本主要由企業與工人承擔,但以往異地工作動輒清零的醫療保險等,顯示了政府對企業與工人的體制性掠奪,以及保障體制分配的極度不公。
另一方面,全球供應鏈非常脆弱,為了降低成本,各企業紛紛降低庫存甚至實行零庫存,一旦出現大災難如日本大地震,全球的汽車等重要行業供應鏈就徹底完蛋。因此,一些企業寧願增加成本,將重要供應基地搬回本國,或者將終端組裝搬回家,以滿足當地消費者苛刻的口味。
中國企業並非無用武之地,搬回美國的惠而浦攪拌器,其注塑機、絕大部分原材料仍來自於中國。而東南亞等國生產的鞋襪等中低端的機械,主要進口自中國,這是中國30年經濟發展的最大成果——形成了中低端工業品的完整產業鏈,可以生產中低端的大型機械設備。美國製造回流不那麼可怕。很難想像,美國會把全部的製造業都搬回美國,由美國的工人而不是印度班加羅爾的工人來接聽電話。世界產業還是會全球化,只不過中國出口盛極而衰經歷了完整的輪回。
在此艱難時刻,如果改變體制,使中國工人的效率提高3倍,工資上升與全民保障的風險將被克服。如果以國企式的普遍就業、降低效率與增加“公家人”來應對可能的失業率上升,中國將進入計劃時代的隱性失業。假設四千多萬“公家人”中多餘的一千萬左右被裁撤,假設機器取代了目前五分之一的工人,那麼,中國所謂的用工荒就會露出效率低下、素質荒的真相。
美股評論:全球製造業的困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2-08-04 09:50
以下即麥迪甘的評論文章全文:
在世界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生被關閉,工時被削減。需求的缺乏對商品生者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顯示,全球性的增長遲緩局面短期內是很難改善的。
周三,人們從各處得知,全球工廠活躍程度在7月間可謂是大幅度降低了,或者不如說乾脆就是收縮了。在歐元區,工廠衰退上個月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發布了去年11月以來最為疲軟的官方製造業讀數。澳大利亞和英國的數據也滑落到至少三年以來的最低點。
製造業疲軟,罪魁禍首當然是需求的缺失。
德國是製造業的重鎮,他們的報告顯示,機械訂單已經連續九個月下滑了。在巴西,訂單指數連續第四個月走低。在美國,新訂單連續第二個月減少。
麻煩在於,需求的缺失是可以自我完成和自我證明的。大家對歐元區的債務危機,以及中國為壓制通貨膨脹而採取的緊縮措施都非常擔心,而這種擔心使得全球的消費者和企業減輕了自己開支的力度。全球需求減少,自然便會使得全球製造廠商的工作減少,這樣,他們從其他生商那裏訂購的供應品和大宗商品也會減少。
供應管理協會調查的負責人之一霍爾康姆(Bradley Holcomb)認為,美國未來的生趨勢將是取決於積壓的未履行訂單。可是,積壓指數現在已經連續四個月縮水了。
製造業的疲軟使得人們愈來愈相信央行將會採取行動了。聯儲於周三結束了其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但是經濟學家們相信,哪怕他們未來要採取行動,也只能是在今年的晚些時候。現在,很多人相信歐洲央行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更大,歐央行將於周四舉行會議,但是他們究竟可能會如何行動,大家卻難以預測。
至少,在美國,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在於,聯儲的行動在直接推動需求方面收效甚微。量化寬鬆一般都會使得股票價格上漲,讓消費者和企業覺得自己更加富有了。可是,如果沒有實際的銷售數字及就業數字的增長,則這種心理層面的愉快也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子衿)
美股盤後─就業數據強勁及購買公債 道瓊強勢收高244點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2-09-07 04:50
由於樂觀的投資人大舉進場,美國股市周四大幅飆高,三大主要指數創下數年來收盤高點。
美國公布就業市場報告優於預期,加上歐洲央行的公債購買計劃,為股市增加了動能,但是否能持續,則仍待觀察。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收高244.52點或1.87%至13392.00。
Nasdaq指數收高66.54點或2.17%至3135.81。
S&P 500指數收高28.68點或2.04%至1432.12。
費城半導體指數收高14.27點或3.66%至404.54。
今日漲勢遍及各類股,道瓊30檔成份股全數上揚。銀行股漲勢領先,美國銀行與摩根大通均上漲逾4%。
S&P 500成份股中,約有98%上漲。
歐洲央行今日舉行政策會議,央行總裁德拉吉於會後重申了盡一切可能保護歐元的承諾,並說歐洲央行準備於次級市場推出「直接貨幣交易(OMT)」,買進歐元區政府公債。
這項行動目標在西班牙與意大利,但最終將適用於所有歐元區國家。
分析師說,歐洲的消息支撐了市場上漲。
歐洲央行決議維持利率於0.75%不變,並調降了2012年經濟成長展望。歐洲央行現在預期,歐元區今年經濟將下降0.2%至0.6%。
美國今日公布了失業與徵人報告,顯示就業市場改善。上周申請失業金人數減少幅度大於預期,企業7月徵人則高於預期。
周五,美國將公布8月就業報告。分析師說,美國經濟緩慢改善,若就業數據連續二個月走強,就太好了。
分析師預估,美國8月新增就業人數為12萬人。投資人格外重視周五的就業報告,因為可能影響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於9月12至13日會議的決議。
世界市場:歐洲股市大幅收高。英國FTSE-100指數上漲2.1%,德國DAX指數收高2.9%,法國CAC-40指數大漲3.1%。
歐洲統計局周四公布,歐元區第二季生產毛額(GDP)較前一季成長0.2%,較去年同期則下降0.5%。
周四,亞洲股市收高。上海綜合指數上漲0.7%,香港恆生指數收高0.3%,日經指數小幅上揚。
經濟:ADP公司公布報告顯示,美國8月私人企業新增就業人數達20.1萬人,分析師預估為增加14.3萬人。7月新增就業人數由16.3萬人修正為17.3萬人。
美國勞工部公布,9月1日結束的一周,美國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減少1.2萬人至36.5萬人。分析師預估為37.3萬人。
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8月服務業指數上升至53.7,預估為下降至52.4,7月為52.6。
企業:亞馬遜(Amazon)(AMZN-US)於周四下午公布新款Kindle平板電腦。該電腦名稱為Paperwhite,售價為119美元,將於10月1日交貨。具有3G功能的Paperwhite售價為179美元。
匯率與商品:美元兌歐元與英鎊走低,但美元兌日元上揚。
10月原油上漲17美分,收於每桶95.53美元。
12月黃金期貨上漲11.60美元,收於每盎司1705.60美元。
公債:美國10年期公債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至1.66%,周三尾盤為1.59%。
馬總統:還在內鬥 台灣會非常悲慘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楊湘鈞/台北報導】2012.08.01 02:58 am
搶救台灣經濟為當前全台最大共識,馬英九總統昨天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時指出,九月十八日立法院開議前,政府會與包括財經、勞工等各界展開對話,由行政院長陳冲親自主持,「至少辦五場」,把各領域問題拿出來檢討。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六月廿五日舉辦「關鍵兩年—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提出「開路七項建言」,昨天送請馬總統及行政院長陳冲作為施政參考。馬總統一一回應七項建言,並承諾會持續關心後續進度,定期追蹤檢討。
在朝野停止內耗方面,馬總統說,上周立法院臨時會通過數項重大法案,是好的開端。他除指示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繼續與在野黨聯繫討論「朝野政黨領袖會議」事宜,每月也持續與公民團體會面對話。
有關ECFA後續進度,總統說「前天才討論有關服務貿易的部分,進度還不錯」。與紐西蘭和新加坡的經貿合作談判進度,相關單位每月會提出書面報告,「每兩個月我親自主持一次(會議)」;「現在大家都動起來,我覺得是好現象」。
對於台日合作新平台,總統表示,兩年前ECFA簽署後,台日合作就出現新商機。去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後,雙方合作越來越多;日方考慮把台灣當成備援基地,政府會大力推動。
如何改變依賴海外代工出口,總統說政府已檢討一段時間,努力減少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有效作法就是讓台商回來。「以前不可能,現在不一樣」,不是政府喊了才動,「現在到各工業區看,是一位難求」。
「我們訓練人才確實不夠。」總統表示,近期已為了人才培育開過數次會議。台灣的教育體系不僅獲東南亞國家認同,連大陸都很肯定;且台灣的教育體系規模比需求還大,有能力吸引外來師資和學生,「我的理想是,二○二○年前讓台灣成為亞太高教重鎮」。
在大學教育轉型方面,總統認為台灣不少中小企業很有理念,顛覆傳統想法,政府正積極研究讓大學與企業和社會充分結合,由政府扮演媒合工作,並留住優秀人才。
總統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一行時也指出,美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日、韓也開始醞釀,「怎麼跟人家搶市場?」政府不是危言聳聽,是真的情勢嚴峻,「如果我們還不醒過來、還在內鬥,真的是非常悲慘」。
文茜疾呼唱旺 衰退中殺出血路
2012-8-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3| 評論數: 1 |原作者: 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
節目主持人陳文茜昨日在《旺報》舉辦的第三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上表示,就算在經濟大衰退時,也不是每個產業都不好,這時最須要的是「唱旺」的信心,台灣能藉雲端計算拉近我們與歐美的距離,更能以13億人口市場來創造自己的規格。
陳文茜表示,在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以及2010年至今的歐債風暴,現在要看的就是今年9月的歐洲央行會議決策,以及接下來德國是否參與紓困計畫並做出決議,否則西班牙紓困失敗,將是「難以想像的災難、是一種慢性自殺」,恐怕在2014年前也難以解決。
這一波歐債危機,跟先前的金融海嘯不同,不僅是銀行、金融系統受影響,而是全球出口市場趨緩;陳文茜表示,所有「金磚國家」都是靠出口,就算美國現在已登陸火星、往太空發展,卻找不到新的出口市場;新興國家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衝擊是「傷到皮肉」,但現在卻嚴重傷到筋骨。
陳文茜說,原本做了「獻給失落的一代」系列報導與演講;但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跟她說,這樣的時代更不能說「失落」,反而要「唱旺」,最重要的應該是「找出怎樣才能殺出血路。」
所以台灣現在要找到能殺出血路的產業,雲端計算是很好的機會,陳文茜說,谷歌之所以能踢走雅虎,就是靠雲端,美國比台灣早走很久,主要規格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但以三星崛起經驗來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現在重點就是我們能不能追上美國技術?兩岸是否可以攜手?
陳文茜說,台灣不能再做「代工的夢」,過去我們軟體業沒有像硬體一樣成功,因為我們沒有市場,現在很多規格還是掌握在歐美國家,其實我們也有很多人才在美國留學、大企業就業,是否可以像李國鼎時代時把人才請回來,一起殺出一條血路。
如果兩岸可以攜手,我們自己寫軟體、作規格,就可以「讓我們不用再看美國人的臉色。」
不救傳產怎麼拼經濟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2-8-25
◎ 黃世興
陳冲把明年施政重點放在投資公共建設,擬以此「拚經濟」,馬英九無能,連帶由他任命的陳內閣,也是荒腔走板、亂了套!
以公共建設擴大內需固為促進經濟發展之一招,唯當務之急,並非在公共建設,否則造就太多的閒置公共建設、蚊子館,造成投資浪費,政府債台高築。目前台灣工業生產指數已連五降,經濟總不能僅靠電子零組件在撐啊!馬英九醉心ECFA將台灣經濟鎖進中國,如今傳統產業已「培養」出中國競爭對手,此刻政府必須大力扶持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傳產不可能一夕之間驟然長大,政府出手,以優惠手段貼補傳產,以彌補與中國競爭中的勞工成本等落差,而傳產中,以創新、品質、管銷等特質,MIT優質品將與中國劣等貨大大區隔,傳產存活了、工廠復工了,失業率乃降,台灣經濟乃得以中興再肇。高科技大企業要發展,中小企業台灣主流命脈也不能輕忽啊!
公共建設的預算請先拿來救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吧!產業既興,經濟蓬勃了,再談公共建設,否則生活已經苦哈哈餓肚子了,那有閒情逸致去「享用」公共建設呢? (作者業商)
反併吞 顧台灣 黃昆輝:台灣人快覺醒
自由時報 2012-8-20
中國經濟統合 台灣遲早恐被併吞
〔記者蔡文正/彰化報導〕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昨到彰化縣花壇鄉主持「反併吞、顧台灣」宣講會時說,中國一直運用各種方式想併吞台灣,目前是利用經濟統合手段,將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在一起,台灣人民要儘快覺醒,否則台灣遲早有可能被中國併吞掉。
黃昆輝說,中國過去一直未說愛台灣,但見到台灣好後,最近幾年頻頻高喊愛台灣,其實是想要併吞台灣,中國想併吞台灣,手法採取政治、經濟雙頭並進策略,國民黨一直有親中傾向,讓中國在政治策略上已取得優勢,中國目前積極採取經濟統合策略,想把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在一起。
兩岸簽ECFA 台灣經濟更差
黃昆輝表示,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和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台灣的資金加倍外移、台灣外資投資金額減少、貧富差距加大,來台投資金額減少,連帶造成失業率飆升,讓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被主計總處下修到一.六六%,甚至有學者還懷疑經濟成長率有可能無法保一,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龍頭,現今是否能守住龍尾都令人質疑。
這場宣講會除了黃昆輝外,台聯黨彰化縣黨部主委林招膨、台中市議員高基讚等人也到場,同時頒發黨證給廿位台聯之友。黃昆輝認為,台灣經濟成長率破底,馬政府如果不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台灣經濟將無翻身的機會,呼籲台灣人民一起跟台聯黨守護台灣。
黃昆輝說,民進黨最近有人到中國訪問,同時也要調整中國路線,這種與國民黨一樣走親中路線,等於是本土政黨去支持、強化馬政府親中政策的正當性,希望台灣人民要認清,唯獨本土化的台聯黨不會做這種事,值得台灣人民繼續信賴與支持。
演講、作文、標語 救不了台灣經濟
自由時報 2012-8-20
當前台灣經濟像失速的飛機急速下墜,若駕駛無法及時拉起機身,後果不堪設想。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經濟成長率,由七月底預測的二.○八%,下修至一.六六%,正式宣告「保二」破功。這已是官方今年第八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年初信誓旦旦的「保四」到今日「保二」不成,誠然部分受到歐債危機惡化的影響,但主要仍是台灣經濟的自我崩壞,其中最重要的症狀,就是學者所稱的第二階段經濟邊陲化現象。
「經濟邊陲化」就是「經濟中國化」的一種併發症。二十多年前,台灣產業面臨勞動成本上升、新台幣大幅升值、環保與勞工意識崛起,爭議四起,抗爭不斷,而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明,亦欠缺執法之魄力,加上此際國際共產集團崩潰,蘇聯解體,東歐共黨政府垮台,中國則選擇走上無資本主義之名的資本主義道路,釋出數億低廉勞動力。台灣首波遭受外在挑戰的傳統製造業,多數欠缺研發與創新能力,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於是選擇一條最容易的路,將工廠遷移至語言、文字相通,薪資極低,並且以優惠措施極力拉攏台商的中國,導致第一波資金、人才與技術的外流,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傳統製造業根基幾乎被連根拔起。
傳統製造業西進後,科技業繼之而起,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支柱,但很快的也面臨傳統製造業同樣的問題。由於台灣科技業多數以代工組裝為主,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為營運策略,因此縱然號稱科技業,技術層級卻不高,研發能力不足,更缺乏行銷能力,無法打造出國際一流品牌。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最後終於也走上傳統製造業同樣之路,大舉出走中國,而其規模更甚於傳統製造業,例如鴻海在中國即僱用百萬員工,而多數電子廠至少也有數萬到數十萬員工,而台灣則僅保留營運總部,與虛有其名的研發中心,以及寥寥數百、數千員工,以繼續享受租稅之優惠。
產業西進造成一些特殊現象,最大的衝擊乃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由於台灣接單,所以台灣的產業雖然大量外移,但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依舊維持成長,只是未能創造出相同比例的工作機會與薪資成長,故而台灣薪資就一直停滯不前,甚至回到十三、四年前水準。而產業外移,一方面台灣部分必須裁員、關廠,一方面無法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而薪資亦無法成長。年輕人一出社會,常找不到工作,起薪亦降到二萬二千元的低標,在都會地區根本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需求。這是台灣經濟第一階段邊陲化的現象。
第一階段的經濟邊陲化讓台灣失去工作機會,無法享有經濟成長的果實。但是此際台商工廠雖然外移,因其使用之零組件與原材料,仍是向台灣採購,使得台灣的出口額四成集中在中國,而出口佔我GDP比重達七成,所以我GDP才能在產業外移下維持成長。如今,中國的產業生態發生劇烈的變化︰其一,中國本身已逐漸建立完整產業鏈,不再需要從台灣的中上游進口;其二,中國要擴大內需取代出口, 而台商絕大多數是出口商,中國出口衰退嚴重影響台商;其三,中國意圖扶植本身的產業,台商縱然助長中國經濟有功,如今卻成為被剷除的對象;其四,中國以騰鳥換籠之名,宣稱要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的產業,而台商大多屬於淘汰的目標。
過度依賴中國的台灣經濟,如今已邁入第二階段的邊陲化,台灣經濟好像掉入泥淖,愈陷愈深。第一階段邊陲化造成「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假性繁榮;第二階段邊陲化讓台灣以投資中國帶動出口的策略失靈。但馬政府未先探究經濟崩壞之緣由,仍以淡定的心態推出各項口號與會議,意圖以演講、作文、標語救經濟;其次,仍未察覺「經濟中國化」才是病因,依然緊抱ECFA,一連串的錯誤政策可能將台灣帶入悲慘世界。
連休長假拚經濟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2-8-20
明年又是上班族幸福快樂的一年,在人事行政總處的規劃下,全年放假天數達一一五天,等於十天可休三.一天,這未加計因年資而產生的特別假。政務委員管中閔稱台灣會淪為三流國家,但至少在休假方面,台灣堪稱一流國家。
更重要的是,全年將有三段連假,最長的春節可連放九天,上班族表面上是爽死了,其實是要補上班,結果還是一樣。但連放九天卻對產業的生產與出口外銷,造成重大衝擊。
奇怪的是,台灣經濟不是正在快速下滑?出口的恢復成長,是振興經濟最重要的一環,如今工廠停產九天,或者採用加班方式造成廠商成本增加,是在害經濟或救經濟?
而且,連休也不代表馬政府重視勞工福利,華隆員工被資方永遠「放假」,要連休幾天就可以休幾天,資遣費、退休金都沒了,這些年事已高的勞工即使苦行百里到了總統府前,走到腳底破皮,那位自稱「聞聲救苦」的馬總統有稍微關心一下他們嗎?
很悲哀的是,放長假是對經濟條件好的人才有效益,對那些連出國旅遊都沒能力的勞工,是會放到心慌發霉的。況且,春節是中國與台灣特有的節日,但中國是因幅員廣大,很多勞工只有春節能夠回家團圓,才需要放長假,台灣即使台北到屏東都可以一天來回,放九天是要回鄉抓蝨母?
馬政府最會吹牛台灣要當什麼中心,第一步就應與全球同步,若是全球金融市場、實體經濟都在正常運作,台灣卻在一旁玩樂、納涼,這是哪門子的拚經濟法?
美鮭魚返鄉 中國製造陷危機
2013-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黃佩君/綜合報導
美國企業也吹「鮭魚返鄉」潮,中國製造似正陷入危機;除蘋果公司日前宣布今年計畫投資1億(美元,下同)將電腦生產線移回美國,另一工業巨頭奇異(GE)從去年開始也陸續掛回「美國製造」招牌。
《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除宣布今年將陸續把部分生產線移回美國的蘋果外,奇異去年也開始從大陸撤回生產線,「中國製造」似正出現危機。
奇異上世紀50年代是代表美國製造業的標竿企業,雖然如今不復昔日輝煌,但在美生產似漸有復甦趨勢。
去年2月,奇異為製造尖端、低耗能熱水器開設1條全新生產線,這項工作之前一直由其大陸工廠負責;39天後,奇異又為製造新型高技術法式門冰箱開啟第2條全新裝配生產線,這曾是墨西哥工廠的工作。
無獨有偶,今年初另1條新不鏽鋼洗碗機的生產線也即將開工,它還計畫生產一些從未在美國生產過的產品,如滾筒洗衣機和配套器材等。
奇異首席執行官Jeff Immelt曾表示,「外包將迅速成為過時的商業模式。」他曾在去年9月宣稱,奇異將在其總部「電器園區」投資8億,並增加1萬名工作機會。
美國《大西洋月刊》報導:如奇異等製造業逐步「回流」並非特例,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美國公司返鄉;這是「一種能給美國經濟和行業帶來回報的、剛剛開始、具有可持續性的探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