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能造訪故鄉大陸 馬表示可惜 林澄枝登滬 幫總統帶話:中華文化是兩岸寶貴資產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 評論數: 0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昨天在上海指出,馬英九總統特地請她帶話表示,現在無法到大陸訪問很可惜,但(大陸)是他的故鄉;中華文化是寶貴的資產,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連結與共同語言。
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潘世偉說,半世紀以來,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兩岸應攜手再造創新獨特的中華文化。
持續交流 彌補不足
2012滬台婦女文化周暨第5屆滬台民間論壇昨天開幕,這次活動主題為「文化創新與婦女發展」,邀請滬台各界女性菁英齊聚上海。
台灣代表有林澄枝、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中華電信中國區董事長朱鳳芝及中華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理事長李永萍等人;大陸代表為全國婦聯副主席陳秀榕、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幼英等人。
林澄枝致詞表示,兩岸這幾年交流讓彼此都有成長,雙方各取所長、彌補不足;而中華文化是雙方都應珍惜的共同資產,兩地有共同語言、歷史,只有透過持續交流,才能增進相互理解。
身兼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的林澄枝說,她此行到上海要代表馬總統向大家送上問候。馬總統特別請她帶話表示,現在無法到大陸訪問很可惜,但(大陸)是他的故鄉;中華文化是寶貴的資產,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連結與共同語言。
潘世偉在主旨演講時表示,目前兩岸文化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客觀的事實,這是無須迴避的問題;半世紀以來,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伴隨經濟發展,提升文化層次,兩岸應攜手再造創新獨特的中華文化。
潘世偉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沒有足夠深厚的文化去支撐,很難走得長遠;大陸也面臨經濟轉型,在管理、創新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這些都需要文化創意才能壯大。
文化交流 凝聚共識
潘世偉表示,兩岸應從文化交流走向合作,再凝聚出文化共識,共同奠定文化認同的基礎。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幼英致詞指出,台灣在文化創意上有傳統、有成就,值得大陸學習;上海的文化創新則有好的開端,兩地合作交流能共同成長。
台灣方面這次約有200多人參與論壇,主辦方並邀請花蓮洄瀾婦女合唱團在開幕式上表演。
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在大會前會見台灣代表團;上海市統戰部長沙梅林昨晚宴請台灣代表團。
鄭愁予:大陸年輕詩人追尋傳統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以詩作《錯誤》聞名兩岸的前輩詩人鄭愁予,今年慶祝80歲大壽。鄭愁予說,日前出版詩集《和平的衣缽》,好友余光中因在北京大學客座沒法出席,捎來一封卡片,上頭寫著:「80歲以後台灣還有這麼多的詩人在寫詩,真是個奇蹟。」
鄭愁予和余光中兩人相差3歲,除了活到老寫到老,也將部分心力放在教育後代。鄭愁予2009年曾任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今年4月再度回到海大現身人文講堂。鄭愁予說,論及兩岸年輕學子的詩作,台灣追求創新,大陸現在年輕人反而努力追尋傳統。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談起自己的經典之作,鄭愁予說這首詩,有著明確的場景布置,3月、江南、兩位主角,但因每個人對詩的感受不同,讀詩時傳達的效果也不一樣。像是有次他在大陸春晚,聽到有人吟誦《錯誤》,戲劇性的表現讓他很深刻。
鄭愁予說目前有個願望還未完成。他說自己的鄭成功第11代裔孫,翻開歷史,總覺鄭芝龍和鄭經的形象被扭曲,希望未來有機會為祖先寫傳。
湯紹成:我們是台灣的中國人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1| 評論數: 2 |原作者: 特派記者羅印冲/上海報導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湯紹成昨天在上海表示,中共近年力倡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同時開始尊孔,台灣軟實力的效果受到影響,兩岸正處道統爭議的轉折點;從文化視角看台灣認同問題,我們都是「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我們亦可自認為是「台灣的中國人」。
湯紹成昨天應邀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2滬台婦女文化周開幕式暨第5屆滬台民間論壇」,並於論壇中發表「台灣的認同問題」專題。有別於多數兩岸學者以政治意識形態探討台灣民眾的認同問題,湯紹成特別從兩岸文化視角分析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湯紹成引述《遠見雜誌》問卷調查指出,將近8成的台灣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而有6成的受訪者認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可見台灣人民接受中華民族的程度很高;也就是說,如果兩岸能將政治認同的重點,由國家的層次提升到民族的認同,雙方的交集就會比較大,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他認為,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知集中在歷史與文化層面,從堯舜禹湯到文武周公,直至孫中山和蔣介石的所謂道統,仍是台灣可與大陸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之一;目前兩岸正面臨道統爭議的轉折點,這對雙方都是重要的挑戰,卻是和平的競爭。因此,我們若自認為是「台灣的中國人」是比較恰當的。
湯紹成說,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以及2002年陳水扁主張的「一邊一國論」,都受到北京的強烈抗議;直到2008年馬英九提出基於「九二共識」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間「特殊關係」的模式,雙方才找到和解的基礎。
由此可見,兩岸對於國家的概念仍舊極為敏感,爭議性極大,但「中華民族」內的兩個地區則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這種「一族兩區」的模式,就好像介於中共「一國兩制」及西德布朗德所提「一族兩國」之間的一種設計,也可視為一般所稱的「一中屋頂」理論。
張榮發會賈慶林: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
2012-08-01 01:07 旺報 【特派記者韓化宇/北京報導】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昨日在北京會見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張榮發表示,過去4年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達成許多重要成果,實現了互利雙贏。他還說,「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賈慶林昨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會見張榮發。張榮發這次應賈慶林之邀赴北京訪問,原訂6月27日會見,但因張榮發不慎在家摔傷,因此延至昨日。
張榮發昨日心情大好,在會見時對賈慶林說:「和賈主席3年沒見了,今天看到賈主席身體健壯,一如往常,又是和老朋友見面,感覺很親切,也很高興。」
賈慶林指出,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讓兩岸同胞的聯繫更加緊密,感情更加深厚,共同利益進一步擴大。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利益,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民意主流。他呼籲,兩岸同胞應加強團結合作,克服困難,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前進。
賈慶林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希望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鞏固發展成果,深化經濟合作,特別是積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各項後續商談取得新成果。
張榮發回應,九二共識相當成功,讓兩岸的共識越來越接近。他強調,兩岸一家,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昨日參與會晤的還有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長榮集團副總裁謝志堅陪同張榮發出席。
人民為何成為一盤散沙?
2012-9-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0| 評論數: 0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NGO「中華文化促進會」上周末舉行20周年慶,文化菁英們紛紛提出共同的憂慮:中國社會正出現道德倫理的信仰真空化危機,希望官方正視。
歷經十年文革,對中國社會而言,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觀,宛如中國貪官二奶身上的Prada、Gucci包,是一種「高檔奢侈品」,令中國陷入傳統和現代文化核心價值的雙缺失。
不可否認,一群中國精英階層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機感,不時勇於對中共高層提出批判和建言。他們的努力,值得外界鼓勵和持續關注。但和威權時期的國民黨類似,上層精英在反思文化與道德問題時,並不能形成「社會運動」,把影響力滲透到社會底層。
至今,大陸九年國民教育課程,仍有「政治課」而無「公民道德」課程;論語或古詩純粹作為文學經典傳授,而非以「價值觀」去推動;甚至,部分理工科的博士班入學考中,還有「毛澤東思想」考題;媒體始終在宣傳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偉光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當公民道德教育無法普及到基層,在面對必須建立社會共識並凝聚團結的國家範圍議題時,就會出現如台大教授林火旺所說的:人民「成為一盤散沙、各持己見、自私自利」。社會必須仰賴國家機器「維穩」,付出人權與人的尊嚴成本。
胡錦濤早已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的主張,但中共在實際政策上對中華文化和倫理道德的落實,仍載浮載沉著。反觀民間企業,早已把「中華文化作為一門生意」,舞得風生水起,但商品化的中華文化無助於建立社會共同的道德與價值觀。
時間站在哪一邊
2012-3-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宮鈴
許多大陸友人總會時不時問我,面對大陸強大的統戰力量,「台灣能夠撐多久?」
不少人認為香港已死、香港中國化。當然這也就引發不少人憂慮,台灣是否會香港化?台灣對於中華文化的保留、自由民主的社會乃至人情溫暖與安詳是不少曾到訪台灣的大陸人所傾慕的,曾經有位大學生網友這麼告訴我,他的一個同學到台灣3個月作交換生,回去之後整個人生觀都改變了,讓他不由得對台灣興起好奇之心。然而兩岸交流盡是美好嗎?
或許有不少人會覺得兩岸交流後果然替台灣帶來不少錢。但我所憂慮的是,第一,規模龐大的考察團來到台灣吃吃喝喝一陣後,究竟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多大幫助?或只是得到散財童子的「施捨」,散財童子回去寫報告說,對台灣成功地進行一次統戰?這種訪台,只會使得大陸官員對台灣更加俯視與傲慢。
第二,許多希望瞭解台灣的一般民眾卻不得其門而入。年輕學子到台灣做了交換生,回到大陸還要接受有關部門調查,一般民眾要遊台灣不但要查戶口、查財產,還需要繁複手續,這些人是台灣能夠感動與影響的人群,但他們很難來,來過後壓力很大。
第三,大陸官方訪問團到台灣拿著大把金錢做政績,濫用人民血汗錢,表面上呈現的是大陸對台灣的挹注,台灣人的感受是豪奢,這會不會腐蝕台灣人勤勞踏實的性格?不明真相的大陸民眾會不會以為台灣有今天都是靠中國政府?
第四,據了解,大陸有關少數民族的政府部門正悄悄地將金彈、銀彈投向台灣山區的原住民部落,捐贈交通車、金錢資助,許多台灣原住民非常羨慕大陸少數民族可以成立自治區,但有多少台灣民眾瞭解自治區的功能?原住民群體又有多人知道自治區的真實情況?馬總統又是否知道大陸官方勢力已經深入到台灣社會何種地步?
這次選舉,許多人投票給馬總統,要的是經濟繁榮與穩定,但穩定與發展不應以墮落為代價,台灣更不需要這種施捨式、帶有政治歧視與侵蝕的金錢挹注。台灣可以對全世界天災人禍給予慈善仁愛之情,但大陸新疆西藏問題或是對異議分子的打壓迫害、甚至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向下沈淪,台灣媒體、政府集體噤聲,難道台灣以為自己真能徹底地置身事外?台灣自我克制不觸碰中共當局的痛腳,真的能為自己在中共當局面前贏得同等尊重?
「時間在哪一邊?」這個問題值得全台灣民眾捫心自問,更值得馬政府乃至各級縣市政府官員好好問問自己,這麼多年來努力建構的台灣主體性、民主成就這樣在短時間內被大陸的金錢攻勢摧毀殆盡了嗎?我們自豪的台灣精神難道只是一場美夢?
(作者為《旺報》特約主筆)
王毅:對統一有信心耐心決心 源於大陸自身實力日益壯大、兩岸關係不斷發展
2012-10-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8| 評論數: 0
十八大將屆,大陸各部委紛紛接受新華社專訪,展現4年多的工作成果。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昨日接受專訪時強調,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大陸具備「堅定的決心、充分的信心和應有的耐心」。他認為,大陸對統一的信心,源於大陸自身實力的日益壯大和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
王毅相信,推動兩岸從交流走向融合,由融合邁向統一,大陸有耐心解決台灣問題。
展望兩岸關係的未來,王毅說,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人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並不斷取得積極和重要進展,「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我們具備堅定的決心、充分的信心和應有的耐心」。
交流至融合到統一
王毅說,大陸的決心在於一定要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統一,這事關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大陸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並履行這一歷史責任,毫不含糊地反對和抵制任何形式的台獨行徑,堅定不移地戰勝和克服一切困難與挑戰。
他表示,大陸的信心源於大陸自身實力的日益壯大和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大陸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必將深刻影響和決定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大陸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台方針政策,越來越符合台灣的實際和民眾的需求,越來越得到台灣各界的理解與認同。這些都將推動兩岸從交流走向融合,由融合邁向統一。
和平發展提出四要
王毅說,大陸的耐心基於對台灣問題的客觀分析。台灣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國際關係及民族情感等方面,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兩岸多年隔絕造成的各種分歧與誤解,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此,大陸一方面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也要保持應有的耐心。持之以恆,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在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的主要任務時,王毅提出「四要」:要鞏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要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要加強兩岸文教交流,深化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要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不斷擴大兩岸民眾的支持和參與。
實行民主會亂嗎?
來源: 王先金的日誌 2012-10-27 06:39 | (分類:默認分類)
總是聽到來臺灣的大陸朋友說起臺灣的美好:城市乾淨,排隊秩序井然,人們彼此和善以對、斯文有禮,樂用環保食具並認真回收垃圾。顯然,在開放臺灣自由行後,大陸朋友可以在阿里山和日月潭小巷弄中,在更一般市民的生活文化中,發現這些文化。
對許多人來說,臺灣體現了這些中國文化或傳統道德美好的一面,而他們痛恨社會主義摧毀了那些素質。
常常他們把臺灣說得好到我都不好意思。因爲我們也常常對生活充滿了不滿與厭惡,我們仍然不時覺得這個城市醜陋而髒亂,並偶爾也會遇到惡意以對的路人或試圖詐騙的商家。
但臺灣確實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只是,臺灣人這些優良的公民素質是哪裡來的呢?
這當然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有關,但或許,這更是二十多年來民主化的產物。
首先,民主作爲一種制度,確實隱含了某種公民美德作爲這個制度的底蘊。例如理性,溫和,以及更重要的,對人的尊重。
民主的根本價值,說到底,就是以人爲本,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價值,確保每個人基本權利。
例如,過去臺灣民眾去公務機關辦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櫃檯都是高不可攀。但九零年代中期,首任民選臺北市長上任後開始大力改革這個文化,降低民眾洽公櫃檯高度,必須爲民眾奉茶,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
對人的尊重不僅存在於國家和公民之間,也在於公民彼此之間。所以,在民主社會中,會有比較高的社會信任。相對的,在一個專制社會中,因爲社會充滿著意識形態與謊言,且規範社會秩序的規則不透明,充滿了潛規則,所以社會信任度很低。社會信任低當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質。
民主社會也可能更遵守某種公共秩序,因爲這種秩序是基於自願服從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的。畢竟,民主的基本原則就是每個人選擇之後,服從大家的集體決定。更進一步說,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們會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而比較不會自掃門前雪。例如臺灣的社區運動就是開始於民主化後的九零年代初期,許多基層社區區民開始一起關心社區的歷史、文化與風貌改造。
從功能性來說,民主制度也使得人們有渠道可以表達並解決他對私人生活或公共社會的不滿。他可以打電話投訴官員,可以寫報紙批評,可以組織人上街頭抗議,可以找議員幫忙,因此可以將低社會的暴戾之氣,減低被壓抑而隨時等待爆發的憤怒。
民主也讓在經濟發展下的弱勢,或者被犧牲的原則如環境保護,可以有被伸張的機會。民眾在面對經濟開發與環境污染時,他們可以要選擇什麽,因爲這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價值選擇。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公共討論後,會讓民眾重新省思GDP主義,不再只是急切地追求發展。
理想上,民主是尊重緩慢的原則,因爲要讓所有受影響人有表達機會,然後大家溝通、討論、決策,而不是一昧追求效率。而緩慢,似乎正是許多人對臺灣的印象。
總之,當你踏上臺灣的土地,被這個地方的美好人情與公民素質感動時,請記住,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當然,我們還有許多缺陷,距離民主美德的終極理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我們還在努力。
【按】:實行民主會亂,這種說法不知從何而來。就現實世界論,亂的必是專制國家。真正實行民主的國家,哪一國亂了?要讓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只能是有步驟地實行民主。權力必然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腐敗必然積累民怨,社會能穩定嗎?
兩岸實現孫中山理想
2012-11-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許文彬/國策顧問)
昨天是國父孫中山146周年誕辰,未見社會上舉辦任何紀念活動,彷彿遺忘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令人不禁興起杜甫詩句「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無限感觸。放眼海峽兩岸前景,但願彼此發揮政治智慧,藉由這個紀念節日,找到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在海峽此岸,當前憲政體制賴以運作的一部「中華民國憲法」,是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而制定的,要「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在海峽彼岸,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孫中山創國的名號,可是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目前仍刻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頌辭。可見孫中山是海峽兩岸所共同尊崇的一代偉人,這正是今天雙方可以和平發展、共存共榮的基礎象徵。
在兩岸互動歷程中,北京理當展現新的思維,期能謙虛面對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存在的現狀事實,彼此和平相處,互利雙贏,以謀求兩岸百姓的福祉。而中華民國最大在野黨民進黨亦宜體認、尊重歷史文化的根源,一起為民族的復興而相攜相惜。這是海峽兩岸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積極意義所在。
再也不能說出口的愛
2012-11-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7| 評論數: 0 |原作者: (Yatsen Chang/台北市)
由於在大陸遭遇了某些困境,不得不結束我在大陸的事業,並放棄學業,回到台灣。我在大陸,有一位已經交往3年,正準備論婚嫁的女朋友,她是一位浙江女孩。然而,在我決定要離開後,我和她商量到台灣定居的事宜,她卻一直閃躲,沒有給我正面回覆。
起初我也不以為意,直到我要離開的那天早上,我送她到公車站牌,又跟她交待了一次:「今天,我先走了,到台灣打點好一切,我過年時會到妳浙江家去提親,然後風風光光把妳娶進家門!」。她依然沒有給我答案,我抱了她最後一次,目送她上公車,隨著公車疾駛而去,消逝在四環的路上。
我彷彿有了我最不願接受的答案。
晚上,我在台北家中打電話給她。傳來的聲音,卻是異常的平靜,一段寒暄後,我又跟她談起了結婚的事宜。這次,她打破了沉默,用堅決的口氣拒絕了我。
「如果,你繼續待在大陸的話,我們是有可能的,但是,你回到台灣,我們就再也沒有了。」她堅定地說著。我愣住了,我追問她為什麼?她回答我說:「如果我去台灣的話,學歷不被承認,我只會被當成大陸新娘,被人叫大陸妹,當二等公民,排隊領身分證;但是,如果我留在北京,這裡是我的地方,我是上等人,我是知識分子,我是一等公民。就算你不是這樣想的,你的家人也是這樣想的,而且你們只會覺得我們大陸人看中了你們台灣人的錢。」
我生氣了,但也快哭了,同時想起兩年前,我姑姑到大陸看我們時,言行舉止透露出台灣人之於大陸人的濃厚優越感,從下飛機開始,就不停批評大陸的各項人事物,還給我女朋友下馬威。
當時,我女朋友終於受不了,就頂了一句:「如果大陸不好,你們台灣人就不要來啊,妳以為我們還是20年前的樣子嗎?我們現在不僅繁榮富強,還是世界上前三強大的國家,你們台灣人現在不也靠我們吃飯嗎?來了一堆台商還有留學生,還一直要跟我們談和平,嘴也吃了,手也拿了,然後還死要說台灣比大陸好,沒有大陸的幫助,你們台灣現在還能好?」我姑姑啞口無言,雖然想否認,也不知從何否認起。
一段沉默後,我們達成了協議,自此,我們天涯各一方。
時至今日,她偶爾還是會打電話問候我。但如今的她,已經是培訓班的骨幹成員,薪資已經上看8萬台幣,已經不再是我記憶中那個楚楚可憐的小女孩。若是從大環境反觀她說的話,或許,可能真的是對的,那個台灣人優越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洪流的一部分,大江東去,不再復返。
而這一份再也不能說出口的愛,我會永遠放在我的心中,謝謝她把最青春年華的歲月,給了我這個台灣來的過客。
風雨生信心 台生不怕競爭
2012-1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原作者: (Yatsen Chang/台北市)
這幾天,金馬獎新聞不斷在電視上播放,此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聲浪,由於大陸與香港的電影囊括了多數獎項,竟然有人開始質疑金馬獎存在的正當性,以及金馬獎是否應該再進一步的「本土化」。
陸生來了 我們就輸了嗎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一段往事。
那年,陸生來台與否開始被討論時,我正值大學三年級,當時一位年紀很大的老師憂心忡忡的在課堂上宣布說:「你們完蛋了,政府要開放陸生來了,他們陸生很會爭,你們會被比得很慘,你們贏不了他們的,獎學金都會被他們搶走,第一名也不可能是你們。」我當時十分不服氣,隨口就頂了老師一句:「老師,如果我們贏不了大陸人,那會不會是代表您教得不好呢?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問題呢?」
老師久久沒有再開口,在尷尬的氣氛下,我也不得不提早離開教室,並事後向老師道歉。
我們到底在怕什麼?是害怕競爭?是害怕失敗?還是害怕輸不起?
我在大陸念了3年書,親眼見到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確實也讓我產生極大壓力。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學校裡面外國人很多,我在學校的第一天,就聽到了14種不一樣的語言,一位同學笑著跟我說:「你看看,現在這情境像不像盛唐時派來的遣唐使,或是永樂時代的萬邦來朝?我們要做的,就是跟他們當朋友,瞭解他們,並且超越他們,最後就是領導他們。」
第二個例子,當我某天中午12點半飯後想去圖書館時,圖書館早就沒有位子了,上千個位子已經坐滿了人。一位同學跟我說,想去圖書館自習,中午12點下課鐘一打,就要先去占位子,再去吃飯,還要吃快點,不然會被搶走。我按照他說的話做了一次,果然,在12點20分之前,圖書館已經塞滿人了。
陸競爭力強 應見賢思齊
看了兩個例子,這一切似乎有了解答。其實我們最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別人的強大,我們才看見自己的弱小;因為別人的進步,我們才看見自己在原地踏步。弱小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在知道自己弱小時,還要劃地自封,閉關自守。
大陸的師生,從來沒有想過外來的學生會分掉他們多少資源,因為一切就是靠競爭來的。一位大陸老師在課堂上說過:「在家裡,爸媽會保護我們的利益,但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家;在國內,各級政府也許會保障自己人民的利益,但總有一天,我們必須要向海外發展,我們的競爭者會源源不絕的湧入,只有保持在競爭中長期的勝利,這才是成為真正大國的原則與定律。」
我們應該害怕,因為大陸這個後起之秀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競爭力;但是,我們不應該懦弱,我們應該更認真與更努力來面對自己的弱小,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我想跟質疑金馬獎的人說:「我們需要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而不是劃個山頭自立為王。」我也想跟當年的那位老師說:「大陸學生的競爭力真的很強,但是只要肯努力,我們台灣學生真的不弱。」
最後,我引用經國先生的一句話來結尾:「逆境堅定力、風雨生信心」,與大家共勉。
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節錄)
2012-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8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耕維/清華大學)
「為什麼在跟台灣人交流時,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相信這是每位與台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大部分」台灣人的印象,跟課本裡說的「我們與台灣同胞血脈相連」大相逕庭。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台灣人不認同「中國」?
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畫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在過去,台灣幾乎不存在認同問題,藉由政府的宣傳,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有中國人的身分,又加上1970年代前國際上普遍承認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代表中國,於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觀念是牢不可破的。
但這畢竟是威權時代,隨著台灣民主運動蓬勃發展,以及兩岸間的互動,造成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發生巨大的改變。
有一派論點認為:台灣由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執行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導致台灣人認同發生改變。這論點非常不牢靠,因為台灣人改變認同的比例變動相當大,有非常多過去受過正統「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育的人,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認同,理論上他們的思想應該是根深柢固的,並非一個簡單的去中國化政策就能改變。
凡事出必有因,為什麼台灣人不認同「中國」呢?在於中國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於事實的政治觀念。
由於1970年代,「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共和國)」這個等式逐漸得到大部分國家認同。又加上共和國宣傳民國已經不存在,世界上只有共和國代表中國。這種不讓台灣也是中國(中華民國)的態度,對台灣人來說,就出現這樣的疑惑:我不是共和國的人民,那到底我是不是中國人?
在這邏輯下,台灣人覺得大陸人搶了中國的名號。因此,生活在台灣的民國,為了避免被混淆,與共和國做出區隔,於是採用台灣當做招牌。
共和國這種昧於事實、不承認民國存在的政治態度,直接否決台灣人的存在感,硬把台灣人歸屬於共和國下,對台灣人民相當不尊重,造成台灣人民對中國政府反感,因此影響台灣人的認同。
中國認同的改變還包括海峽兩岸重要的歷史事件,降低了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
1989年6月4日那場騷動,在約半年後,台灣發生一樣的事情,只是不同於大陸,李登輝總統接受了學生的要求,實施民主。台灣與中國便在1990年初期走向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
1994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首次低於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那是因為那年發生了台灣人魂斷浙江省千島湖事件。
在1995年李登輝訪美、1996年民國第一次總統直選。在中共認知這些行為就是搞台獨,舉行了兩次飛彈試射,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那時候央視天天播放軍事演習片段,營造一副即將攻打台灣的情景。
2003年SARS疫情,台灣申請加入世衛組織,遭中國強烈反彈,中國官員對台灣記者說出:誰理你們。
在中共的身體力行下,告知台灣人一個明確的訊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將國民黨的洗腦教育完全抵消。加上不承認民國的存在,宣稱台灣是共和國一個省分,對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中國在公開說謊。中國常義正詞嚴要求其他國家「不要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如果中國還認為台灣人民是中國人的話,可不可以請中國不要再傷害自己人的感情呢?
要讓台灣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台灣人覺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國現有的文化相同。但由於兩岸分隔60年,兩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風氣下,因此兩岸文化呈現極大的差異,對同一事件,兩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讓台灣人感受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
雖然當今中國聲稱已恢復大國榮耀,但由於國家價值觀明顯與大部分國家相異,且社會瀰漫著物質主義,導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與社會道德崩潰,讓外人見到中國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只能用「驚人」來形容。所以台灣人降低對中國的認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國自己把這塊招牌給砸了。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不如說台灣人不認同中國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台灣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台灣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
從大陸看台灣 不能沾沾自喜 連勝文:旺報兩岸交流平台提供台灣人反思機會
2012-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0| 評論數: 0
大陸人眼中的台灣,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連勝文表示,從大陸人的觀點看台灣,提醒台灣人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夠自我感覺良好;透過《旺報》「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的文化交流論壇,提供台灣本地人許多反思的機會。
連勝文昨天出席「第三屆兩岸徵文暨第八屆童年紀事繪畫比賽」頒獎典禮,他在致詞時表示,他是《旺報》的忠實讀者,在所有版面編排中,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專欄。
陸生寫出來台心聲
連勝文說,對他而言,他更有興趣的,不是台灣怎麼看大陸,而是大陸朋友來台灣怎麼看我們。《旺報》這個文化交流的論壇提供台灣本地人許多反思和自我檢討的機會,因此今年出版的兩岸徵文選粹,他特地花了很多時間全部看完。
他特別提及徵文活動中幾篇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文章。例如,此次獲得優秀獎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文,描述的是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在台灣面對的文化差異。
連勝文說,這篇文章寫出蔡博藝初到台灣時,從面臨生活上不適應及思想衝擊,到慢慢接受、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非常有意思,也充滿了青春氣息。
觀察台灣帶來震撼
連勝文也讚揚經濟學博士厲放,在許多文章中寫出他深入觀察的問題。厲放此次以〈新台灣人的鬱悶與傷感〉一文,描寫大陸配偶在台遭遇的種種挑戰,獲得佳作殊榮。
除了這2篇,連勝文說,他最欣賞的,是一位與他奶奶同鄉、來自瀋陽楊曉星的作品。他稱讚楊曉星的文章充滿批判,更在致詞中數度表達欣賞之情。
楊曉星此次以〈觀察台灣──自大還是自卑?〉一文獲得佳作獎。連勝文特別引述文中一段描述台灣文化的話:缺乏包容的「民主」,缺乏公德的「自由」,缺乏格局的「精緻」,缺乏人氣的「中心」,缺乏市場的「創意」,缺乏方向的「燈塔」。
「這段話,非常、非常有震撼力!」連勝文說,他相信許多台灣人自己關起門來,也常常有這樣的評論,不過聽到大陸朋友這樣講,不少台灣朋友可能覺得有點刺耳,很多人甚至認為,這只是少部分人帶給作者的感受,不是所有人。
透過民間力量心連心
連勝文指出,透過大陸人,讓台灣本地人知道,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自我感覺良好,且現在大陸經濟上崛起,其實大陸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此外,就是因為有這樣觀念上的落差,或是兩岸各種交流上激盪出來的火花,才讓人了解到《旺報》這個平台的重要性。
他希望未來《旺報》與遠東集團合作的這個平台可持續進行、推展,讓雙方在相隔60年後,彼此的隔閡越來越少,相處越來越融洽。正如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所說的,透過民間力量讓大家心連心,共同去做對兩岸都有助益的事情。
台生赴陸交換是最珍貴的成年禮
2012-12-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 評論數: 0
7趟旅程,超過10個城市,137個交換的日子,一個台灣女生在大陸完成了屬於她的「壯遊」,送給了自己最棒的成年禮。
目前就讀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四年級的夏嘉翎,在上學期去了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交換,這是她第三次踏上大陸的土地。一直以來就對大陸持有高度好感的她,很喜歡歷史,認為台灣和大陸是同個根源,夏嘉翎說:「比起排斥,更要去接受、認識他。」
習慣台灣高度新聞自由的夏嘉翎到了人民大學的課堂上,記得老師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說:「在大陸要做好新聞,就要先讀好黨章」,於是才真正的瞭解到在大陸做新聞必須遵守共產黨的一切規範。
一次經驗讓夏嘉翎真正見識到大陸記者應遵守的規則,她說:「有次和在新華社當記者的朋友一起跑新聞,記者會結束時,就和朋友說你現在可以趕快寫稿了吧?沒想到朋友說要等官方的聲明稿出來後,才照著官方的稿改寫。」這件事讓夏嘉翎質疑記者跑新聞的意義,也讓她深刻體會到媒體是黨的傳聲筒,是上位者確認訊息正確傳達到每個角落的公器。
夏嘉翎在接觸大陸同學的經驗中,也體會到他們是接納台灣同學的,她說:「有次課堂的報告要分組,因為大陸學生會認為交換生是來玩的,不會認真讀書,所以有幾次被拒絕的經驗,可是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我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向大陸同學表達出如果是台灣的話會怎麼做,以此來向同學表現自己的誠意以及態度,讓他們接納我。後來他們主動邀請我一起出去玩,讓我也受寵若驚。」
在朋友的邀請之下,夏嘉翎參加了人民大學學生主辦的人文沙龍,主辦人是曾經到台灣清華大學交換的學生,因為在台灣參加過類似的講座,所以認為應該要把這種好的文化帶回人大。
令夏嘉翎驚訝的是,這個頭嬌小的女生,才19歲,站在台上侃侃而談,希望在人大能創辦一個言論自由的場合,讓每個人能對他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關心的事情做意見的交流,而令夏嘉翎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女孩跟她說:「當妳有一天生活在資訊封鎖的環境當中,就會瞭解我們急切求知的心態是從何而來,所以,請好好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
在北京人民大學交換的日子裡,夏嘉翎也把握任何時間希望能窺探這廣大的土地,她在張家界遇見了熱情的背包旅客們,在鳳凰谷城看見苗寨傳統與現實的衝突,在長沙遇見小小「少先隊」的童真,她將這137個日子視為最珍貴的「成年禮」。
大陸對台灣 學者:勿採悲情民族主義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2012.12.14 03:52 am
「二○一二兩岸人文對話,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昨天在北京舉行。兩岸學者共話中華傳統文化價值,並探討中國未來的出路。
大陸國力愈來愈強後,未來要走什麼道路、怎麼走,學界一直有不同討論。
台大政治系教授包宗和說,在國際關係上,實力是以力服人,例如釣魚台事件;懷柔則是以德服人,像過去中國的朝貢體系。現在,各國看大陸是看文化的內涵,有無修養,實力固然重要,但軟實力更重要,文化底蘊更重要。未來大陸要更上台階,必須靠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服人。
包宗和表示,兩岸關係中有國際因素,但兩岸的未來不在國際關係,而在兩岸未來怎麼走,且更多在大陸內部的治理,大陸的對台態度,才是關鍵性。大陸不能演變成自大自滿,應採中庸之道,若用悲情民族主義處理兩岸關係,極易變成極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中國人的國際觀是過去的集體記憶,一是古代輝煌的記憶;二是近代屈辱的歷史記憶;三是革命意識型態;四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世俗物質主義。
官方對自己有四種定位,一是經濟上是發展中國家;二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堅持自己是區域大國;四是還是一個分裂國家。
但國際和國內的認知不一樣,大陸內部把自己放在發展中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知識界、學術界普遍找自己毛病;反觀國際,許多國家都認為大陸已很行,例如○六年中非論壇上,許多非洲國家都認為大陸是已開發國家了,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金燦榮認為,中國要趕快建立大國國際觀,因為這天很快就會到來,今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八兆三千億美元,依未來每年八到九個百分點經濟成長以及匯率變動,到二○一七年,GDP就會再成長一倍,成為超級大國是很快的,大陸要及早做好準備。
他說,大陸除要維持經濟成長,更要加快民生領域的公平發展,過去一百年大陸的文化走了彎路,對自己否定過了頭,未來要恢復傳統文化,找到自己定位。
兩岸人文對話,台灣與會學者由錢復帶隊,有鄭貞銘、包宗和、傳佩榮、陳哲明等學者專家;大陸方面為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率隊,學者有劉夢溪、葛兆光、金燦榮、何亮亮等。
台生漸失勤學態度
2012-12-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青檸檬/台北市)
我之前有幸到內地某知名大學念書,我想對我衝擊最大的就是學生的認真,以個人經驗分享給大家。
我習慣到新學校時就逛逛他們的圖書館,因能由圖書館的氛圍中體會到代表學校的多樣風采,當我踏入四樓自修室,即感受到擁擠人多的氣息散發出來,儘管當時剛九月開學,自修室卻滿滿都是人,每個人皆埋頭念書,陪伴他們的則是堆在前面滿滿的書籍,任何一抹風吹草動也影響不了他們。之後問了當校學生:「因為要準備出國或考研,許多學生都是日復一日的在這邊念書」。
在未到期中、期末考時就是如此情況,而在考前凌晨五點,儘管當時氣溫已在五度以下,門口外已排滿諸多等待的學生,每個人默默拿著書本背誦著,門一開大家都用百米衝刺般搶占坐位,這段影片在社群網站上被爭相上傳,這種認真情形當我看到也不意外了。
除了圖書館,因要自習(也就是念書)的人數實在太多,白天與夜晚的教室總是提供給學生自習,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考試呢!
相較在台灣時夜晚總是有著多采多姿的社團或是球隊練習,在這邊夜晚的路上我看到的是空無一人,而教室內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唯有等到晚上十點熄燈後,路上才有成群的學生魚貫走出,因宿舍晚上十一點就熄燈了,在每個宿舍樓提供二十四小時的自習室往往也是供不應求。
早晨漫步於校園,即會看見許多學生在花園中朗誦英文,這以前就在台灣新聞報導過,但初次見到仍是備感驚奇,可以看見十幾個人在花園中繞著圈子,又或是手持著書本、閉眼默背;而這類晨背的書籍也賣得特別好,當我踏入書店:晨讀佳句五百句、晨讀短篇故事二百篇、晨讀英文單字五千個……這類書籍琳瑯滿目。
我們台灣學生自豪於創造力、團隊精神等項目,但我們已漸漸失去「勤學、認真」這一塊項目,面對對岸諸多農村社會的小孩苦讀翻身、政商豪門第二代在小學即準備進英美念書;我謹記住從小媽媽教誨我的:「唯有教育能讓你翻身,若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當我進到內地念書,更能深深感受到她的用心良苦,若不積極面對整體的環境變遷,我們將永遠孤立於這座小島上。
海峽兩岸百家書法 國父紀念館展出
2012-12-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書法人人會寫,巧妙各有不同!如今正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展出的《龍騰中華─海峽兩岸百家書法邀請展》,集結兩岸共百位當代書法家,用100種面貌呈現書法之美。
此次展出包括台灣知名書法家張光賓、李奇茂、釋廣元、周澄、連勝彥、張炳煌、陳維德等50位及大陸書法家佟韋、段成桂、張飆、蘇士澍、趙長青、言恭達、張業法等人的作品。內容形式從古詩詞、對聯到白話文,篆、隸、楷、草書盡皆囊括。
「希望展覽結束後能夠引出一些相關活動,真正達到中華文化傳承目標。」台灣e筆數位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張炳煌還預告,明年春季打算於北京舉辦一場書法教學國際研討會,邀請兩岸四地、日、韓、新加坡等漢字文化圈的書法專家齊聚,討論在電腦網路科技的衝擊下,如何有效推廣書法教育。與此同時,《2012台灣國際藝術展》12月27日至30日在台北世貿二館舉辦;種類包括書法、國畫、雕塑、水彩到擺飾、地毯等,除了在地創作,還有來自芬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特色工藝美術品。
一位老陸生的故事
2012-12-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士清/高雄市)
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人一波接著一波前仆後繼地投入中國大陸發展,探討此種現象的背後動機,隨著時代發展的脈絡也有所不同。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第一代台商赴大陸投資之時,優惠與待遇不少,但有警覺性者認為這終將不會是常態,當大陸持續地維持經濟成長,台灣和大陸此消彼長的傾斜關係,會慢慢修正,台灣人若在大陸的心態不變,競爭優勢只會越來越少,和我熟識的一位傑出友人,他的故事和歷程,或許會讓人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
這位傑出友人我們稱為「黃河老師」,求學時以優異地理成績而著稱,出身於福建,10歲前鄉下放牛,後依親來台灣,見證台灣的繽紛與繁華,勤奮使他一路成長刻苦向學,每逢寒暑假會到工地幫忙打工貼補家計,從桃園第一志願武陵高中念到政治大學,最後在台灣取得MBA學位,參與公共事務活動非常積極,還參選過國民黨青年團長,堪稱「來台陸生」的模範生。
畢業後經過幾年工作上的努力,他在台灣已累積百萬資產,順利幫助家裡新北三峽置產及購車,看似在台灣前程似錦,但到了他30歲前卻有感而發,想一切歸零學習,轉換職涯發展,第一步規畫就是出國打工,買了一張機票去新加坡,向來務實的黃河老師,突然的驚人之舉,當時把大家都嚇傻了。
一年之後,黃河老師輾轉回到大陸浙江,抵達素有小商品博覽會之稱的義烏,參與暑期實習計畫,幫助一家生產箱具的公司,順利爭取到上千萬的訂單,從此聲名大噪,在當地逐漸站穩發展腳步,成為浙江與台灣人力資源交流服務市場的看板人物。
在商言商,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義烏是非常複雜的地方,所謂「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做田野調查研究總有難以融入之感,何況他能創造實習以外的高附加價值。
黃河老師10歲來到台灣,不會因為大陸出生而自覺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學習;當他30歲時來到浙江,不會因為在台灣的學經歷,而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
因為安身立命的初衷,歸零學習和虛心求教的態度,讓黃河老師圓融地處理公司人際關係,用最短的時間掌握工作業務,創造出讓老闆看到實習之外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處理,在華人社會永遠最為複雜,黃河老師分析大陸成功人士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基本上不食人間煙火,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傲視群雄;第二種,靠著聰明才智或是投機致富,爬上枝頭變得有點財大氣粗,對於社會的底層充滿歧視與偏見;第三種,來自於個人的努力,透過教育體制勤學有成,工作有保障,但是初出社會必須面對高房價高生活壓力的都市以求安身立命,堅定而茫然。
台灣人到大陸發展往往內心煎熬,常常患得患失,怎麼和這3種人周旋是一項藝術,現在透過各種交流和實習到大陸各地蜻蜓點水容易,但要細水長流卻很困難。黃河老師說,對照兩岸這20年的發展,總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
蔣孝嚴:發揚文化 國家才能偉大
【聯合晚報╱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2013.01.06 02:29 pm
海峽兩岸著名書畫攝影藝術家作品展暨交流研討會上午在中正紀念堂開幕,兩岸著名藝術家雲集,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表示,將文化發揚光大,國家才能偉大,2008年國共論壇將文化項目加在兩岸交流上,兩岸應攜手合作,將中華文化推出去,朝和平發展方向大步邁進。
兩岸藝術家作品展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台灣公共關係協會和中國美術名家聯合會共同主辦,展出百幅兩岸書畫藝術家及攝影家的作品,涵蓋書法、國畫、油畫及攝影創作。兩岸書法家和與會貴賓也現場揮毫,蔣孝嚴寫下和平發展、民族復興八個大字,許多在中正紀念堂參觀的大陸遊客也駐足拍攝。
蔣孝嚴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例,強調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他說,中共十二五計畫提到文化和創意產業,提供兩岸在這方面密切合作的好機會。
台灣公共關係協會名譽理事長、國民黨立委林滄敏期許兩岸文化可以有進一步交流,他表示,在簽署ECFA後,文化也成為交流中重要的一環,兩岸中華民族同族同根,大家都秉持中華文化的精神。
張毅帶領琉璃 有文化才有尊嚴 創立25載 持續自我檢視 不斷回顧 關心中華將來
2013-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中華文化是什麼?這一代的華人,到了美國、日本,可以拿出什麼東西代表當代的中華文化?」在一連串的迷惑,夾雜著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中,「琉璃工房」創意總監與執行長張毅,25年前就有感地驚嘆:「我好像快要沒有過去了!」在一種近乎憑弔的心情下,創立了以誠意、文化、工藝倫理為核心的「琉璃工房」。
25年來,「琉璃工房」儼然成為台灣在大陸最大的文創品牌,並使得「琉璃」成為水晶玻璃的代名詞,張毅憶當年創立「琉璃工房」其實是自己在對中國文化的曖昧不明中,一種對傳統和文化的嚮往與願景,雖然今日仿效的同業未必在乎這背後的使命感與思維,但張毅在這25年來則沒有停止自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儘管也曾受到非議,牽扯是否本土,是否夠台灣等議題,張毅仍堅持,要做的事應不斷探討人心與文化的關係。
看兩岸的文創發展,張毅不諱言仍處於開發中的文明狀態,台灣因為開放得早,國際視野大,軟實力仍具優勢。但喊文創產業已30年的台灣,至今未見成果,張毅感慨:「文化相對之下還是不受重視,台灣和韓國在80年代起跑點相同,今日成績不同,是缺乏了大的、果斷的管理力量。」反觀大陸,挑戰同樣嚴峻,即使在今日資訊及各方面已局部、少量開放,但仍不及台灣的國際化程度,然而長期與國際交流,張毅深知:「有文化才有尊嚴」。
兩岸文創仍待開發
在張毅看來,成熟的社會是取向精緻化的,對於知性的、文化的追求,不再流於「吃到飽」或「俗擱大碗」的訴求,然而觀察兩岸,這樣的情況仍在當下持續發生。堅持把眼光放在「關心中華文化的將來」,張毅認為所有的難題都是理所當然的!靠自己的力量把文化推向國際,「琉璃工房」25年來選擇持續的自我學習,以及與更多的國際級大師交流互動,打破中國人自我封閉的心態,是走出去的第一步。
擔憂快趕不上韓國
同樣走過80年代的金融風暴,相較於韓國靠著文創在亞洲乃至國際站穩腳步,張毅一方面感慨「我們可能來不及趕上了!」一方面他對於華人社會的文化札根,仍是樂觀以對。「文化、價值觀的改變是快不了的,但是只要持續做我們相信的事,兩岸的工藝中斷仍會復甦。」就像日本社會尊重「人間國寶」,也就尊重工藝倫理與人我關係。
張毅以旗下「琉璃工房」、「TMSK」的員工為例,從工作夥伴的改變,乃至對這套價值觀的深信不移……,張毅認為「琉璃工房」沒有根在哪裡的問題,而是中國人在哪裡,「琉璃工房」就在哪裡。
張毅將25年來的心得與觀察,歸結在「琉璃工房」25周年紀念作《不死的力量》一書中,張毅相信,唯有不斷回顧、自我檢視、不斷走向前,才能走到更遠處,那國際社會認可的地方!
兩岸古厝文風世代相傳
2013-1-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何來美/苗栗縣)
最近到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學院宿舍「亮湖樓」旁的一幢舊圍屋「留餘堂」流連忘返。這座圍龍屋是清道光7年(1827年)張應謙所建,至今已近200年,出過7位舉人,且傳出「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
看了這座充滿翰墨書香的古厝,讓我聯想到台灣新竹縣關西鎮的「高平堂」,這幢范朝燈所建的ㄇ型二層樓三合院,也傳出「十子登科」佳話。在半個多世紀前,他的十子除老五范光銘台大畢業,留在家鄉服務外,另外9子分留學日本、美國,有3位博士、2位碩士、5位高考及格。
這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庄的古厝,不論建築、楹聯、家訓皆充滿人文之美。張應謙命名「留餘堂」,是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要求子孫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點餘地。范朝燈建的「高平堂」,與呈U字型的舊屋,連接成口字,有大口之家,親親密密,圓圓滿滿之意,內有10間套房,也盼兒子能榮歸故里,晚年落葉歸根。
「留餘堂」門前有半月池,寬敞禾坪,豎立著7座楣杆,代表出了7位舉人;三代博士則是清宣統進士張淑皋、其子張資洪、其孫張天開,分至日本、美國、英國留學。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學政臣江鳴鑾為《留餘堂試草》作序,曾讚:「粵之文,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鼻祖張資平,也是「留餘堂」裔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貴夫人,曾以手捧張資平的小說及張愛玲的散文為時髦。
民國45年「十子登科」事蹟,引起考選部長史尚寬重視,他引《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贈一塊「燕山媲美」匾額向范朝燈祝賀。意指五代時期的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中進士,報效國家;范朝燈就是「現代竇燕山」,教子有方,足以媲美。
「留餘堂」標榜書香門第的楣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在人民公社期間,半月池也被集體化,一度塘水渾濁,臭氣四溢。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不僅「留餘堂」子孫紛紛捐資,重建楣杆,清浚池塘,恢復當年風貌;梅州市政府也認為「留餘堂」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列入文化資產保護。
「光宗耀祖,兄友弟恭」范朝燈93歲高齡辭世時,以此庭訓勉勵兒子,如今兒子晚年紛紛回到「高平堂」居住,常一起開伙,共敘兄弟情。
「積善之家,荊樹有花兄弟樂;讀書為業,硯田無歲子孫耕。」「留餘堂」世代以此門聯勉勵子孫;而「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更是「留餘堂」文風的寫照。
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尹衍樑打造唐獎 獎金超諾貝爾 出資30億成立基金會 4獎項各得5千萬
2013-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9| 評論數: 0
第1個由台灣起源的國際獎項「唐獎」正式啟動!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出資30億元的唐獎教育基金會將在2014年頒布4項大獎,每個獎項獎金高達5千萬新台幣,為世界第一;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領域,面向世界各地,不問國籍、種族,可說是東方的諾貝爾獎。
中央研究院昨日宣布唐獎啟動,現場學者「眾星雲集」;據了解,基金會11名董事與1名監察人都由尹衍樑親自邀請,包括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台大校長李嗣涔、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陳長文,以及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昨日也「低調」共襄盛舉。
評選朝國際化、專業化
唐獎即日起「物色」人選,今年9月底截止提名,明年6月18日公布得獎人、9月頒獎;翁啟惠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個真正的國際獎項,中研院將秉持學術專業、超然公正立場評選獎項,也會徵選國際傑出人士擔任評審委員,是國際化、專業化的評選過程。
翁啟惠表示,重點在於原創性與貢獻度,要對社會有真正具體貢獻,並以發揚中華文化、帶動人類社會共存為發展目標。
在大陸以通路業聞名的尹衍樑,潤泰集團在台灣產業橫跨建築、紡織、零售與壽險,尹衍樑先前主動提出要「裸捐」,只留5%財產給子女,先前已以個人名義捐400萬美元投入文化部推動的「台灣文化光點計畫」,增加台灣文化能見度。
唐獎沒有掛企業或個人名字,至於名稱由來,尹衍樑說,因為這個獎是從「華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唐朝是中國歷代最「中庸」的年代,民族融合、蓬勃的文化發展,拉動了周邊國家發展,也是現代中國走的方向。
未來將投資生物醫療
尹衍樑說,他個人景仰諾貝爾,所以獎金雖比諾貝爾獎高,但不是要「一爭長短」,而是因時代變遷,地球發生重大轉變,像溫室效應造成地球過熱,過度噴灑農藥等化學藥劑造成許多疾病發生,甚至有1/3小孩有過敏體質,所以醫療與永續工程很重要,這是諾貝爾獎成立之初所沒有的,所以他除了成立唐獎延續諾貝爾的理念,未來也將投資生物醫療事業。現代國家不僅富裕,也需要人權與法治,尹衍樑說,所以要復興漢學,「但漢學得獎人未必是華人,要看獨創性和貢獻性。」
小 靈 通
唐獎教育基金會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於2012年創辦,委由中央研究院籌組評選委員會。表彰領域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2014年開始,每2年頒發1次,參與者不分國籍。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 評論數: 0
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昨天在上海指出,馬英九總統特地請她帶話表示,現在無法到大陸訪問很可惜,但(大陸)是他的故鄉;中華文化是寶貴的資產,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連結與共同語言。
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潘世偉說,半世紀以來,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兩岸應攜手再造創新獨特的中華文化。
持續交流 彌補不足
2012滬台婦女文化周暨第5屆滬台民間論壇昨天開幕,這次活動主題為「文化創新與婦女發展」,邀請滬台各界女性菁英齊聚上海。
台灣代表有林澄枝、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長潘維剛、中華電信中國區董事長朱鳳芝及中華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理事長李永萍等人;大陸代表為全國婦聯副主席陳秀榕、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幼英等人。
林澄枝致詞表示,兩岸這幾年交流讓彼此都有成長,雙方各取所長、彌補不足;而中華文化是雙方都應珍惜的共同資產,兩地有共同語言、歷史,只有透過持續交流,才能增進相互理解。
身兼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的林澄枝說,她此行到上海要代表馬總統向大家送上問候。馬總統特別請她帶話表示,現在無法到大陸訪問很可惜,但(大陸)是他的故鄉;中華文化是寶貴的資產,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連結與共同語言。
潘世偉在主旨演講時表示,目前兩岸文化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客觀的事實,這是無須迴避的問題;半世紀以來,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伴隨經濟發展,提升文化層次,兩岸應攜手再造創新獨特的中華文化。
潘世偉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沒有足夠深厚的文化去支撐,很難走得長遠;大陸也面臨經濟轉型,在管理、創新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這些都需要文化創意才能壯大。
文化交流 凝聚共識
潘世偉表示,兩岸應從文化交流走向合作,再凝聚出文化共識,共同奠定文化認同的基礎。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幼英致詞指出,台灣在文化創意上有傳統、有成就,值得大陸學習;上海的文化創新則有好的開端,兩地合作交流能共同成長。
台灣方面這次約有200多人參與論壇,主辦方並邀請花蓮洄瀾婦女合唱團在開幕式上表演。
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在大會前會見台灣代表團;上海市統戰部長沙梅林昨晚宴請台灣代表團。
鄭愁予:大陸年輕詩人追尋傳統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
以詩作《錯誤》聞名兩岸的前輩詩人鄭愁予,今年慶祝80歲大壽。鄭愁予說,日前出版詩集《和平的衣缽》,好友余光中因在北京大學客座沒法出席,捎來一封卡片,上頭寫著:「80歲以後台灣還有這麼多的詩人在寫詩,真是個奇蹟。」
鄭愁予和余光中兩人相差3歲,除了活到老寫到老,也將部分心力放在教育後代。鄭愁予2009年曾任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今年4月再度回到海大現身人文講堂。鄭愁予說,論及兩岸年輕學子的詩作,台灣追求創新,大陸現在年輕人反而努力追尋傳統。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談起自己的經典之作,鄭愁予說這首詩,有著明確的場景布置,3月、江南、兩位主角,但因每個人對詩的感受不同,讀詩時傳達的效果也不一樣。像是有次他在大陸春晚,聽到有人吟誦《錯誤》,戲劇性的表現讓他很深刻。
鄭愁予說目前有個願望還未完成。他說自己的鄭成功第11代裔孫,翻開歷史,總覺鄭芝龍和鄭經的形象被扭曲,希望未來有機會為祖先寫傳。
湯紹成:我們是台灣的中國人
2012-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1| 評論數: 2 |原作者: 特派記者羅印冲/上海報導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湯紹成昨天在上海表示,中共近年力倡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理念,同時開始尊孔,台灣軟實力的效果受到影響,兩岸正處道統爭議的轉折點;從文化視角看台灣認同問題,我們都是「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我們亦可自認為是「台灣的中國人」。
湯紹成昨天應邀出席在上海舉行的「2012滬台婦女文化周開幕式暨第5屆滬台民間論壇」,並於論壇中發表「台灣的認同問題」專題。有別於多數兩岸學者以政治意識形態探討台灣民眾的認同問題,湯紹成特別從兩岸文化視角分析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湯紹成引述《遠見雜誌》問卷調查指出,將近8成的台灣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而有6成的受訪者認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可見台灣人民接受中華民族的程度很高;也就是說,如果兩岸能將政治認同的重點,由國家的層次提升到民族的認同,雙方的交集就會比較大,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他認為,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知集中在歷史與文化層面,從堯舜禹湯到文武周公,直至孫中山和蔣介石的所謂道統,仍是台灣可與大陸相抗衡的精神武器之一;目前兩岸正面臨道統爭議的轉折點,這對雙方都是重要的挑戰,卻是和平的競爭。因此,我們若自認為是「台灣的中國人」是比較恰當的。
湯紹成說,1999年李登輝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以及2002年陳水扁主張的「一邊一國論」,都受到北京的強烈抗議;直到2008年馬英九提出基於「九二共識」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間「特殊關係」的模式,雙方才找到和解的基礎。
由此可見,兩岸對於國家的概念仍舊極為敏感,爭議性極大,但「中華民族」內的兩個地區則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這種「一族兩區」的模式,就好像介於中共「一國兩制」及西德布朗德所提「一族兩國」之間的一種設計,也可視為一般所稱的「一中屋頂」理論。
張榮發會賈慶林: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
2012-08-01 01:07 旺報 【特派記者韓化宇/北京報導】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昨日在北京會見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張榮發表示,過去4年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達成許多重要成果,實現了互利雙贏。他還說,「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賈慶林昨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會見張榮發。張榮發這次應賈慶林之邀赴北京訪問,原訂6月27日會見,但因張榮發不慎在家摔傷,因此延至昨日。
張榮發昨日心情大好,在會見時對賈慶林說:「和賈主席3年沒見了,今天看到賈主席身體健壯,一如往常,又是和老朋友見面,感覺很親切,也很高興。」
賈慶林指出,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讓兩岸同胞的聯繫更加緊密,感情更加深厚,共同利益進一步擴大。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利益,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民意主流。他呼籲,兩岸同胞應加強團結合作,克服困難,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前進。
賈慶林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希望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鞏固發展成果,深化經濟合作,特別是積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各項後續商談取得新成果。
張榮發回應,九二共識相當成功,讓兩岸的共識越來越接近。他強調,兩岸一家,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昨日參與會晤的還有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長榮集團副總裁謝志堅陪同張榮發出席。
人民為何成為一盤散沙?
2012-9-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0| 評論數: 0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NGO「中華文化促進會」上周末舉行20周年慶,文化菁英們紛紛提出共同的憂慮:中國社會正出現道德倫理的信仰真空化危機,希望官方正視。
歷經十年文革,對中國社會而言,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觀,宛如中國貪官二奶身上的Prada、Gucci包,是一種「高檔奢侈品」,令中國陷入傳統和現代文化核心價值的雙缺失。
不可否認,一群中國精英階層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機感,不時勇於對中共高層提出批判和建言。他們的努力,值得外界鼓勵和持續關注。但和威權時期的國民黨類似,上層精英在反思文化與道德問題時,並不能形成「社會運動」,把影響力滲透到社會底層。
至今,大陸九年國民教育課程,仍有「政治課」而無「公民道德」課程;論語或古詩純粹作為文學經典傳授,而非以「價值觀」去推動;甚至,部分理工科的博士班入學考中,還有「毛澤東思想」考題;媒體始終在宣傳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偉光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當公民道德教育無法普及到基層,在面對必須建立社會共識並凝聚團結的國家範圍議題時,就會出現如台大教授林火旺所說的:人民「成為一盤散沙、各持己見、自私自利」。社會必須仰賴國家機器「維穩」,付出人權與人的尊嚴成本。
胡錦濤早已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的主張,但中共在實際政策上對中華文化和倫理道德的落實,仍載浮載沉著。反觀民間企業,早已把「中華文化作為一門生意」,舞得風生水起,但商品化的中華文化無助於建立社會共同的道德與價值觀。
時間站在哪一邊
2012-3-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宮鈴
許多大陸友人總會時不時問我,面對大陸強大的統戰力量,「台灣能夠撐多久?」
不少人認為香港已死、香港中國化。當然這也就引發不少人憂慮,台灣是否會香港化?台灣對於中華文化的保留、自由民主的社會乃至人情溫暖與安詳是不少曾到訪台灣的大陸人所傾慕的,曾經有位大學生網友這麼告訴我,他的一個同學到台灣3個月作交換生,回去之後整個人生觀都改變了,讓他不由得對台灣興起好奇之心。然而兩岸交流盡是美好嗎?
或許有不少人會覺得兩岸交流後果然替台灣帶來不少錢。但我所憂慮的是,第一,規模龐大的考察團來到台灣吃吃喝喝一陣後,究竟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多大幫助?或只是得到散財童子的「施捨」,散財童子回去寫報告說,對台灣成功地進行一次統戰?這種訪台,只會使得大陸官員對台灣更加俯視與傲慢。
第二,許多希望瞭解台灣的一般民眾卻不得其門而入。年輕學子到台灣做了交換生,回到大陸還要接受有關部門調查,一般民眾要遊台灣不但要查戶口、查財產,還需要繁複手續,這些人是台灣能夠感動與影響的人群,但他們很難來,來過後壓力很大。
第三,大陸官方訪問團到台灣拿著大把金錢做政績,濫用人民血汗錢,表面上呈現的是大陸對台灣的挹注,台灣人的感受是豪奢,這會不會腐蝕台灣人勤勞踏實的性格?不明真相的大陸民眾會不會以為台灣有今天都是靠中國政府?
第四,據了解,大陸有關少數民族的政府部門正悄悄地將金彈、銀彈投向台灣山區的原住民部落,捐贈交通車、金錢資助,許多台灣原住民非常羨慕大陸少數民族可以成立自治區,但有多少台灣民眾瞭解自治區的功能?原住民群體又有多人知道自治區的真實情況?馬總統又是否知道大陸官方勢力已經深入到台灣社會何種地步?
這次選舉,許多人投票給馬總統,要的是經濟繁榮與穩定,但穩定與發展不應以墮落為代價,台灣更不需要這種施捨式、帶有政治歧視與侵蝕的金錢挹注。台灣可以對全世界天災人禍給予慈善仁愛之情,但大陸新疆西藏問題或是對異議分子的打壓迫害、甚至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向下沈淪,台灣媒體、政府集體噤聲,難道台灣以為自己真能徹底地置身事外?台灣自我克制不觸碰中共當局的痛腳,真的能為自己在中共當局面前贏得同等尊重?
「時間在哪一邊?」這個問題值得全台灣民眾捫心自問,更值得馬政府乃至各級縣市政府官員好好問問自己,這麼多年來努力建構的台灣主體性、民主成就這樣在短時間內被大陸的金錢攻勢摧毀殆盡了嗎?我們自豪的台灣精神難道只是一場美夢?
(作者為《旺報》特約主筆)
王毅:對統一有信心耐心決心 源於大陸自身實力日益壯大、兩岸關係不斷發展
2012-10-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8| 評論數: 0
十八大將屆,大陸各部委紛紛接受新華社專訪,展現4年多的工作成果。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昨日接受專訪時強調,在解決台灣問題上,大陸具備「堅定的決心、充分的信心和應有的耐心」。他認為,大陸對統一的信心,源於大陸自身實力的日益壯大和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
王毅相信,推動兩岸從交流走向融合,由融合邁向統一,大陸有耐心解決台灣問題。
展望兩岸關係的未來,王毅說,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共產黨人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並不斷取得積極和重要進展,「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我們具備堅定的決心、充分的信心和應有的耐心」。
交流至融合到統一
王毅說,大陸的決心在於一定要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統一,這事關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大陸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並履行這一歷史責任,毫不含糊地反對和抵制任何形式的台獨行徑,堅定不移地戰勝和克服一切困難與挑戰。
他表示,大陸的信心源於大陸自身實力的日益壯大和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大陸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必將深刻影響和決定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大陸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台方針政策,越來越符合台灣的實際和民眾的需求,越來越得到台灣各界的理解與認同。這些都將推動兩岸從交流走向融合,由融合邁向統一。
和平發展提出四要
王毅說,大陸的耐心基於對台灣問題的客觀分析。台灣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國際關係及民族情感等方面,錯綜複雜,千頭萬緒。兩岸多年隔絕造成的各種分歧與誤解,更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此,大陸一方面要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也要保持應有的耐心。持之以恆,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在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階段的主要任務時,王毅提出「四要」:要鞏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要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要加強兩岸文教交流,深化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要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不斷擴大兩岸民眾的支持和參與。
實行民主會亂嗎?
來源: 王先金的日誌 2012-10-27 06:39 | (分類:默認分類)
總是聽到來臺灣的大陸朋友說起臺灣的美好:城市乾淨,排隊秩序井然,人們彼此和善以對、斯文有禮,樂用環保食具並認真回收垃圾。顯然,在開放臺灣自由行後,大陸朋友可以在阿里山和日月潭小巷弄中,在更一般市民的生活文化中,發現這些文化。
對許多人來說,臺灣體現了這些中國文化或傳統道德美好的一面,而他們痛恨社會主義摧毀了那些素質。
常常他們把臺灣說得好到我都不好意思。因爲我們也常常對生活充滿了不滿與厭惡,我們仍然不時覺得這個城市醜陋而髒亂,並偶爾也會遇到惡意以對的路人或試圖詐騙的商家。
但臺灣確實和以前不太一樣了。只是,臺灣人這些優良的公民素質是哪裡來的呢?
這當然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有關,但或許,這更是二十多年來民主化的產物。
首先,民主作爲一種制度,確實隱含了某種公民美德作爲這個制度的底蘊。例如理性,溫和,以及更重要的,對人的尊重。
民主的根本價值,說到底,就是以人爲本,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價值,確保每個人基本權利。
例如,過去臺灣民眾去公務機關辦事,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甚至櫃檯都是高不可攀。但九零年代中期,首任民選臺北市長上任後開始大力改革這個文化,降低民眾洽公櫃檯高度,必須爲民眾奉茶,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
對人的尊重不僅存在於國家和公民之間,也在於公民彼此之間。所以,在民主社會中,會有比較高的社會信任。相對的,在一個專制社會中,因爲社會充滿著意識形態與謊言,且規範社會秩序的規則不透明,充滿了潛規則,所以社會信任度很低。社會信任低當然無法建立良好的公民素質。
民主社會也可能更遵守某種公共秩序,因爲這種秩序是基於自願服從的原則,而不是強制性的。畢竟,民主的基本原則就是每個人選擇之後,服從大家的集體決定。更進一步說,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們會更主動參與公共事務,而比較不會自掃門前雪。例如臺灣的社區運動就是開始於民主化後的九零年代初期,許多基層社區區民開始一起關心社區的歷史、文化與風貌改造。
從功能性來說,民主制度也使得人們有渠道可以表達並解決他對私人生活或公共社會的不滿。他可以打電話投訴官員,可以寫報紙批評,可以組織人上街頭抗議,可以找議員幫忙,因此可以將低社會的暴戾之氣,減低被壓抑而隨時等待爆發的憤怒。
民主也讓在經濟發展下的弱勢,或者被犧牲的原則如環境保護,可以有被伸張的機會。民眾在面對經濟開發與環境污染時,他們可以要選擇什麽,因爲這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價值選擇。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公共討論後,會讓民眾重新省思GDP主義,不再只是急切地追求發展。
理想上,民主是尊重緩慢的原則,因爲要讓所有受影響人有表達機會,然後大家溝通、討論、決策,而不是一昧追求效率。而緩慢,似乎正是許多人對臺灣的印象。
總之,當你踏上臺灣的土地,被這個地方的美好人情與公民素質感動時,請記住,民主確實是個好東西。當然,我們還有許多缺陷,距離民主美德的終極理想還有不小的距離,但我們還在努力。
【按】:實行民主會亂,這種說法不知從何而來。就現實世界論,亂的必是專制國家。真正實行民主的國家,哪一國亂了?要讓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只能是有步驟地實行民主。權力必然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腐敗必然積累民怨,社會能穩定嗎?
兩岸實現孫中山理想
2012-11-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許文彬/國策顧問)
昨天是國父孫中山146周年誕辰,未見社會上舉辦任何紀念活動,彷彿遺忘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節日。令人不禁興起杜甫詩句「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無限感觸。放眼海峽兩岸前景,但願彼此發揮政治智慧,藉由這個紀念節日,找到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在海峽此岸,當前憲政體制賴以運作的一部「中華民國憲法」,是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而制定的,要「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在海峽彼岸,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孫中山創國的名號,可是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目前仍刻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頌辭。可見孫中山是海峽兩岸所共同尊崇的一代偉人,這正是今天雙方可以和平發展、共存共榮的基礎象徵。
在兩岸互動歷程中,北京理當展現新的思維,期能謙虛面對中華民國政府在台澎金馬存在的現狀事實,彼此和平相處,互利雙贏,以謀求兩岸百姓的福祉。而中華民國最大在野黨民進黨亦宜體認、尊重歷史文化的根源,一起為民族的復興而相攜相惜。這是海峽兩岸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積極意義所在。
再也不能說出口的愛
2012-11-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7| 評論數: 0 |原作者: (Yatsen Chang/台北市)
由於在大陸遭遇了某些困境,不得不結束我在大陸的事業,並放棄學業,回到台灣。我在大陸,有一位已經交往3年,正準備論婚嫁的女朋友,她是一位浙江女孩。然而,在我決定要離開後,我和她商量到台灣定居的事宜,她卻一直閃躲,沒有給我正面回覆。
起初我也不以為意,直到我要離開的那天早上,我送她到公車站牌,又跟她交待了一次:「今天,我先走了,到台灣打點好一切,我過年時會到妳浙江家去提親,然後風風光光把妳娶進家門!」。她依然沒有給我答案,我抱了她最後一次,目送她上公車,隨著公車疾駛而去,消逝在四環的路上。
我彷彿有了我最不願接受的答案。
晚上,我在台北家中打電話給她。傳來的聲音,卻是異常的平靜,一段寒暄後,我又跟她談起了結婚的事宜。這次,她打破了沉默,用堅決的口氣拒絕了我。
「如果,你繼續待在大陸的話,我們是有可能的,但是,你回到台灣,我們就再也沒有了。」她堅定地說著。我愣住了,我追問她為什麼?她回答我說:「如果我去台灣的話,學歷不被承認,我只會被當成大陸新娘,被人叫大陸妹,當二等公民,排隊領身分證;但是,如果我留在北京,這裡是我的地方,我是上等人,我是知識分子,我是一等公民。就算你不是這樣想的,你的家人也是這樣想的,而且你們只會覺得我們大陸人看中了你們台灣人的錢。」
我生氣了,但也快哭了,同時想起兩年前,我姑姑到大陸看我們時,言行舉止透露出台灣人之於大陸人的濃厚優越感,從下飛機開始,就不停批評大陸的各項人事物,還給我女朋友下馬威。
當時,我女朋友終於受不了,就頂了一句:「如果大陸不好,你們台灣人就不要來啊,妳以為我們還是20年前的樣子嗎?我們現在不僅繁榮富強,還是世界上前三強大的國家,你們台灣人現在不也靠我們吃飯嗎?來了一堆台商還有留學生,還一直要跟我們談和平,嘴也吃了,手也拿了,然後還死要說台灣比大陸好,沒有大陸的幫助,你們台灣現在還能好?」我姑姑啞口無言,雖然想否認,也不知從何否認起。
一段沉默後,我們達成了協議,自此,我們天涯各一方。
時至今日,她偶爾還是會打電話問候我。但如今的她,已經是培訓班的骨幹成員,薪資已經上看8萬台幣,已經不再是我記憶中那個楚楚可憐的小女孩。若是從大環境反觀她說的話,或許,可能真的是對的,那個台灣人優越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洪流的一部分,大江東去,不再復返。
而這一份再也不能說出口的愛,我會永遠放在我的心中,謝謝她把最青春年華的歲月,給了我這個台灣來的過客。
風雨生信心 台生不怕競爭
2012-1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原作者: (Yatsen Chang/台北市)
這幾天,金馬獎新聞不斷在電視上播放,此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聲浪,由於大陸與香港的電影囊括了多數獎項,竟然有人開始質疑金馬獎存在的正當性,以及金馬獎是否應該再進一步的「本土化」。
陸生來了 我們就輸了嗎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一段往事。
那年,陸生來台與否開始被討論時,我正值大學三年級,當時一位年紀很大的老師憂心忡忡的在課堂上宣布說:「你們完蛋了,政府要開放陸生來了,他們陸生很會爭,你們會被比得很慘,你們贏不了他們的,獎學金都會被他們搶走,第一名也不可能是你們。」我當時十分不服氣,隨口就頂了老師一句:「老師,如果我們贏不了大陸人,那會不會是代表您教得不好呢?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問題呢?」
老師久久沒有再開口,在尷尬的氣氛下,我也不得不提早離開教室,並事後向老師道歉。
我們到底在怕什麼?是害怕競爭?是害怕失敗?還是害怕輸不起?
我在大陸念了3年書,親眼見到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確實也讓我產生極大壓力。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學校裡面外國人很多,我在學校的第一天,就聽到了14種不一樣的語言,一位同學笑著跟我說:「你看看,現在這情境像不像盛唐時派來的遣唐使,或是永樂時代的萬邦來朝?我們要做的,就是跟他們當朋友,瞭解他們,並且超越他們,最後就是領導他們。」
第二個例子,當我某天中午12點半飯後想去圖書館時,圖書館早就沒有位子了,上千個位子已經坐滿了人。一位同學跟我說,想去圖書館自習,中午12點下課鐘一打,就要先去占位子,再去吃飯,還要吃快點,不然會被搶走。我按照他說的話做了一次,果然,在12點20分之前,圖書館已經塞滿人了。
陸競爭力強 應見賢思齊
看了兩個例子,這一切似乎有了解答。其實我們最害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別人的強大,我們才看見自己的弱小;因為別人的進步,我們才看見自己在原地踏步。弱小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在知道自己弱小時,還要劃地自封,閉關自守。
大陸的師生,從來沒有想過外來的學生會分掉他們多少資源,因為一切就是靠競爭來的。一位大陸老師在課堂上說過:「在家裡,爸媽會保護我們的利益,但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家;在國內,各級政府也許會保障自己人民的利益,但總有一天,我們必須要向海外發展,我們的競爭者會源源不絕的湧入,只有保持在競爭中長期的勝利,這才是成為真正大國的原則與定律。」
我們應該害怕,因為大陸這個後起之秀展現出無與倫比的競爭力;但是,我們不應該懦弱,我們應該更認真與更努力來面對自己的弱小,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我想跟質疑金馬獎的人說:「我們需要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而不是劃個山頭自立為王。」我也想跟當年的那位老師說:「大陸學生的競爭力真的很強,但是只要肯努力,我們台灣學生真的不弱。」
最後,我引用經國先生的一句話來結尾:「逆境堅定力、風雨生信心」,與大家共勉。
為什麼台灣人現在不認同中國?(節錄)
2012-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8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耕維/清華大學)
「為什麼在跟台灣人交流時,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相信這是每位與台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大部分」台灣人的印象,跟課本裡說的「我們與台灣同胞血脈相連」大相逕庭。為什麼「現在」大多數的台灣人不認同「中國」?
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畫上等號,這不是等價的。
在過去,台灣幾乎不存在認同問題,藉由政府的宣傳,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有中國人的身分,又加上1970年代前國際上普遍承認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代表中國,於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觀念是牢不可破的。
但這畢竟是威權時代,隨著台灣民主運動蓬勃發展,以及兩岸間的互動,造成台灣人的自我認同發生巨大的改變。
有一派論點認為:台灣由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執行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導致台灣人認同發生改變。這論點非常不牢靠,因為台灣人改變認同的比例變動相當大,有非常多過去受過正統「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育的人,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認同,理論上他們的思想應該是根深柢固的,並非一個簡單的去中國化政策就能改變。
凡事出必有因,為什麼台灣人不認同「中國」呢?在於中國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於事實的政治觀念。
由於1970年代,「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共和國)」這個等式逐漸得到大部分國家認同。又加上共和國宣傳民國已經不存在,世界上只有共和國代表中國。這種不讓台灣也是中國(中華民國)的態度,對台灣人來說,就出現這樣的疑惑:我不是共和國的人民,那到底我是不是中國人?
在這邏輯下,台灣人覺得大陸人搶了中國的名號。因此,生活在台灣的民國,為了避免被混淆,與共和國做出區隔,於是採用台灣當做招牌。
共和國這種昧於事實、不承認民國存在的政治態度,直接否決台灣人的存在感,硬把台灣人歸屬於共和國下,對台灣人民相當不尊重,造成台灣人民對中國政府反感,因此影響台灣人的認同。
中國認同的改變還包括海峽兩岸重要的歷史事件,降低了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
1989年6月4日那場騷動,在約半年後,台灣發生一樣的事情,只是不同於大陸,李登輝總統接受了學生的要求,實施民主。台灣與中國便在1990年初期走向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
1994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首次低於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那是因為那年發生了台灣人魂斷浙江省千島湖事件。
在1995年李登輝訪美、1996年民國第一次總統直選。在中共認知這些行為就是搞台獨,舉行了兩次飛彈試射,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那時候央視天天播放軍事演習片段,營造一副即將攻打台灣的情景。
2003年SARS疫情,台灣申請加入世衛組織,遭中國強烈反彈,中國官員對台灣記者說出:誰理你們。
在中共的身體力行下,告知台灣人一個明確的訊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將國民黨的洗腦教育完全抵消。加上不承認民國的存在,宣稱台灣是共和國一個省分,對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中國在公開說謊。中國常義正詞嚴要求其他國家「不要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如果中國還認為台灣人民是中國人的話,可不可以請中國不要再傷害自己人的感情呢?
要讓台灣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最簡單的方法是讓台灣人覺得自己的文化和中國現有的文化相同。但由於兩岸分隔60年,兩岸人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與風氣下,因此兩岸文化呈現極大的差異,對同一事件,兩岸人民很少有共通的情感,讓台灣人感受到台灣與中國的不同。
雖然當今中國聲稱已恢復大國榮耀,但由於國家價值觀明顯與大部分國家相異,且社會瀰漫著物質主義,導致人民精神信仰空洞與社會道德崩潰,讓外人見到中國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只能用「驚人」來形容。所以台灣人降低對中國的認同,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中國自己把這塊招牌給砸了。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不如說台灣人不認同中國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台灣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台灣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
從大陸看台灣 不能沾沾自喜 連勝文:旺報兩岸交流平台提供台灣人反思機會
2012-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0| 評論數: 0
大陸人眼中的台灣,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連勝文表示,從大陸人的觀點看台灣,提醒台灣人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夠自我感覺良好;透過《旺報》「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的文化交流論壇,提供台灣本地人許多反思的機會。
連勝文昨天出席「第三屆兩岸徵文暨第八屆童年紀事繪畫比賽」頒獎典禮,他在致詞時表示,他是《旺報》的忠實讀者,在所有版面編排中,他最感興趣的就是「大陸人看台灣」、「台灣人看大陸」專欄。
陸生寫出來台心聲
連勝文說,對他而言,他更有興趣的,不是台灣怎麼看大陸,而是大陸朋友來台灣怎麼看我們。《旺報》這個文化交流的論壇提供台灣本地人許多反思和自我檢討的機會,因此今年出版的兩岸徵文選粹,他特地花了很多時間全部看完。
他特別提及徵文活動中幾篇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文章。例如,此次獲得優秀獎的〈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文,描述的是淡江大學陸生蔡博藝在台灣面對的文化差異。
連勝文說,這篇文章寫出蔡博藝初到台灣時,從面臨生活上不適應及思想衝擊,到慢慢接受、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非常有意思,也充滿了青春氣息。
觀察台灣帶來震撼
連勝文也讚揚經濟學博士厲放,在許多文章中寫出他深入觀察的問題。厲放此次以〈新台灣人的鬱悶與傷感〉一文,描寫大陸配偶在台遭遇的種種挑戰,獲得佳作殊榮。
除了這2篇,連勝文說,他最欣賞的,是一位與他奶奶同鄉、來自瀋陽楊曉星的作品。他稱讚楊曉星的文章充滿批判,更在致詞中數度表達欣賞之情。
楊曉星此次以〈觀察台灣──自大還是自卑?〉一文獲得佳作獎。連勝文特別引述文中一段描述台灣文化的話:缺乏包容的「民主」,缺乏公德的「自由」,缺乏格局的「精緻」,缺乏人氣的「中心」,缺乏市場的「創意」,缺乏方向的「燈塔」。
「這段話,非常、非常有震撼力!」連勝文說,他相信許多台灣人自己關起門來,也常常有這樣的評論,不過聽到大陸朋友這樣講,不少台灣朋友可能覺得有點刺耳,很多人甚至認為,這只是少部分人帶給作者的感受,不是所有人。
透過民間力量心連心
連勝文指出,透過大陸人,讓台灣本地人知道,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自我感覺良好,且現在大陸經濟上崛起,其實大陸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此外,就是因為有這樣觀念上的落差,或是兩岸各種交流上激盪出來的火花,才讓人了解到《旺報》這個平台的重要性。
他希望未來《旺報》與遠東集團合作的這個平台可持續進行、推展,讓雙方在相隔60年後,彼此的隔閡越來越少,相處越來越融洽。正如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所說的,透過民間力量讓大家心連心,共同去做對兩岸都有助益的事情。
台生赴陸交換是最珍貴的成年禮
2012-12-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 評論數: 0
7趟旅程,超過10個城市,137個交換的日子,一個台灣女生在大陸完成了屬於她的「壯遊」,送給了自己最棒的成年禮。
目前就讀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四年級的夏嘉翎,在上學期去了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交換,這是她第三次踏上大陸的土地。一直以來就對大陸持有高度好感的她,很喜歡歷史,認為台灣和大陸是同個根源,夏嘉翎說:「比起排斥,更要去接受、認識他。」
習慣台灣高度新聞自由的夏嘉翎到了人民大學的課堂上,記得老師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說:「在大陸要做好新聞,就要先讀好黨章」,於是才真正的瞭解到在大陸做新聞必須遵守共產黨的一切規範。
一次經驗讓夏嘉翎真正見識到大陸記者應遵守的規則,她說:「有次和在新華社當記者的朋友一起跑新聞,記者會結束時,就和朋友說你現在可以趕快寫稿了吧?沒想到朋友說要等官方的聲明稿出來後,才照著官方的稿改寫。」這件事讓夏嘉翎質疑記者跑新聞的意義,也讓她深刻體會到媒體是黨的傳聲筒,是上位者確認訊息正確傳達到每個角落的公器。
夏嘉翎在接觸大陸同學的經驗中,也體會到他們是接納台灣同學的,她說:「有次課堂的報告要分組,因為大陸學生會認為交換生是來玩的,不會認真讀書,所以有幾次被拒絕的經驗,可是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我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向大陸同學表達出如果是台灣的話會怎麼做,以此來向同學表現自己的誠意以及態度,讓他們接納我。後來他們主動邀請我一起出去玩,讓我也受寵若驚。」
在朋友的邀請之下,夏嘉翎參加了人民大學學生主辦的人文沙龍,主辦人是曾經到台灣清華大學交換的學生,因為在台灣參加過類似的講座,所以認為應該要把這種好的文化帶回人大。
令夏嘉翎驚訝的是,這個頭嬌小的女生,才19歲,站在台上侃侃而談,希望在人大能創辦一個言論自由的場合,讓每個人能對他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關心的事情做意見的交流,而令夏嘉翎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女孩跟她說:「當妳有一天生活在資訊封鎖的環境當中,就會瞭解我們急切求知的心態是從何而來,所以,請好好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
在北京人民大學交換的日子裡,夏嘉翎也把握任何時間希望能窺探這廣大的土地,她在張家界遇見了熱情的背包旅客們,在鳳凰谷城看見苗寨傳統與現實的衝突,在長沙遇見小小「少先隊」的童真,她將這137個日子視為最珍貴的「成年禮」。
大陸對台灣 學者:勿採悲情民族主義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2012.12.14 03:52 am
「二○一二兩岸人文對話,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昨天在北京舉行。兩岸學者共話中華傳統文化價值,並探討中國未來的出路。
大陸國力愈來愈強後,未來要走什麼道路、怎麼走,學界一直有不同討論。
台大政治系教授包宗和說,在國際關係上,實力是以力服人,例如釣魚台事件;懷柔則是以德服人,像過去中國的朝貢體系。現在,各國看大陸是看文化的內涵,有無修養,實力固然重要,但軟實力更重要,文化底蘊更重要。未來大陸要更上台階,必須靠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服人。
包宗和表示,兩岸關係中有國際因素,但兩岸的未來不在國際關係,而在兩岸未來怎麼走,且更多在大陸內部的治理,大陸的對台態度,才是關鍵性。大陸不能演變成自大自滿,應採中庸之道,若用悲情民族主義處理兩岸關係,極易變成極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中國人的國際觀是過去的集體記憶,一是古代輝煌的記憶;二是近代屈辱的歷史記憶;三是革命意識型態;四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世俗物質主義。
官方對自己有四種定位,一是經濟上是發展中國家;二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堅持自己是區域大國;四是還是一個分裂國家。
但國際和國內的認知不一樣,大陸內部把自己放在發展中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知識界、學術界普遍找自己毛病;反觀國際,許多國家都認為大陸已很行,例如○六年中非論壇上,許多非洲國家都認為大陸是已開發國家了,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金燦榮認為,中國要趕快建立大國國際觀,因為這天很快就會到來,今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八兆三千億美元,依未來每年八到九個百分點經濟成長以及匯率變動,到二○一七年,GDP就會再成長一倍,成為超級大國是很快的,大陸要及早做好準備。
他說,大陸除要維持經濟成長,更要加快民生領域的公平發展,過去一百年大陸的文化走了彎路,對自己否定過了頭,未來要恢復傳統文化,找到自己定位。
兩岸人文對話,台灣與會學者由錢復帶隊,有鄭貞銘、包宗和、傳佩榮、陳哲明等學者專家;大陸方面為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率隊,學者有劉夢溪、葛兆光、金燦榮、何亮亮等。
台生漸失勤學態度
2012-12-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青檸檬/台北市)
我之前有幸到內地某知名大學念書,我想對我衝擊最大的就是學生的認真,以個人經驗分享給大家。
我習慣到新學校時就逛逛他們的圖書館,因能由圖書館的氛圍中體會到代表學校的多樣風采,當我踏入四樓自修室,即感受到擁擠人多的氣息散發出來,儘管當時剛九月開學,自修室卻滿滿都是人,每個人皆埋頭念書,陪伴他們的則是堆在前面滿滿的書籍,任何一抹風吹草動也影響不了他們。之後問了當校學生:「因為要準備出國或考研,許多學生都是日復一日的在這邊念書」。
在未到期中、期末考時就是如此情況,而在考前凌晨五點,儘管當時氣溫已在五度以下,門口外已排滿諸多等待的學生,每個人默默拿著書本背誦著,門一開大家都用百米衝刺般搶占坐位,這段影片在社群網站上被爭相上傳,這種認真情形當我看到也不意外了。
除了圖書館,因要自習(也就是念書)的人數實在太多,白天與夜晚的教室總是提供給學生自習,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考試呢!
相較在台灣時夜晚總是有著多采多姿的社團或是球隊練習,在這邊夜晚的路上我看到的是空無一人,而教室內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唯有等到晚上十點熄燈後,路上才有成群的學生魚貫走出,因宿舍晚上十一點就熄燈了,在每個宿舍樓提供二十四小時的自習室往往也是供不應求。
早晨漫步於校園,即會看見許多學生在花園中朗誦英文,這以前就在台灣新聞報導過,但初次見到仍是備感驚奇,可以看見十幾個人在花園中繞著圈子,又或是手持著書本、閉眼默背;而這類晨背的書籍也賣得特別好,當我踏入書店:晨讀佳句五百句、晨讀短篇故事二百篇、晨讀英文單字五千個……這類書籍琳瑯滿目。
我們台灣學生自豪於創造力、團隊精神等項目,但我們已漸漸失去「勤學、認真」這一塊項目,面對對岸諸多農村社會的小孩苦讀翻身、政商豪門第二代在小學即準備進英美念書;我謹記住從小媽媽教誨我的:「唯有教育能讓你翻身,若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當我進到內地念書,更能深深感受到她的用心良苦,若不積極面對整體的環境變遷,我們將永遠孤立於這座小島上。
海峽兩岸百家書法 國父紀念館展出
2012-12-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書法人人會寫,巧妙各有不同!如今正於國立國父紀念館展出的《龍騰中華─海峽兩岸百家書法邀請展》,集結兩岸共百位當代書法家,用100種面貌呈現書法之美。
此次展出包括台灣知名書法家張光賓、李奇茂、釋廣元、周澄、連勝彥、張炳煌、陳維德等50位及大陸書法家佟韋、段成桂、張飆、蘇士澍、趙長青、言恭達、張業法等人的作品。內容形式從古詩詞、對聯到白話文,篆、隸、楷、草書盡皆囊括。
「希望展覽結束後能夠引出一些相關活動,真正達到中華文化傳承目標。」台灣e筆數位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張炳煌還預告,明年春季打算於北京舉辦一場書法教學國際研討會,邀請兩岸四地、日、韓、新加坡等漢字文化圈的書法專家齊聚,討論在電腦網路科技的衝擊下,如何有效推廣書法教育。與此同時,《2012台灣國際藝術展》12月27日至30日在台北世貿二館舉辦;種類包括書法、國畫、雕塑、水彩到擺飾、地毯等,除了在地創作,還有來自芬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特色工藝美術品。
一位老陸生的故事
2012-12-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士清/高雄市)
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人一波接著一波前仆後繼地投入中國大陸發展,探討此種現象的背後動機,隨著時代發展的脈絡也有所不同。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第一代台商赴大陸投資之時,優惠與待遇不少,但有警覺性者認為這終將不會是常態,當大陸持續地維持經濟成長,台灣和大陸此消彼長的傾斜關係,會慢慢修正,台灣人若在大陸的心態不變,競爭優勢只會越來越少,和我熟識的一位傑出友人,他的故事和歷程,或許會讓人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
這位傑出友人我們稱為「黃河老師」,求學時以優異地理成績而著稱,出身於福建,10歲前鄉下放牛,後依親來台灣,見證台灣的繽紛與繁華,勤奮使他一路成長刻苦向學,每逢寒暑假會到工地幫忙打工貼補家計,從桃園第一志願武陵高中念到政治大學,最後在台灣取得MBA學位,參與公共事務活動非常積極,還參選過國民黨青年團長,堪稱「來台陸生」的模範生。
畢業後經過幾年工作上的努力,他在台灣已累積百萬資產,順利幫助家裡新北三峽置產及購車,看似在台灣前程似錦,但到了他30歲前卻有感而發,想一切歸零學習,轉換職涯發展,第一步規畫就是出國打工,買了一張機票去新加坡,向來務實的黃河老師,突然的驚人之舉,當時把大家都嚇傻了。
一年之後,黃河老師輾轉回到大陸浙江,抵達素有小商品博覽會之稱的義烏,參與暑期實習計畫,幫助一家生產箱具的公司,順利爭取到上千萬的訂單,從此聲名大噪,在當地逐漸站穩發展腳步,成為浙江與台灣人力資源交流服務市場的看板人物。
在商言商,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義烏是非常複雜的地方,所謂「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做田野調查研究總有難以融入之感,何況他能創造實習以外的高附加價值。
黃河老師10歲來到台灣,不會因為大陸出生而自覺矮人一截,反而加倍努力學習;當他30歲時來到浙江,不會因為在台灣的學經歷,而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
因為安身立命的初衷,歸零學習和虛心求教的態度,讓黃河老師圓融地處理公司人際關係,用最短的時間掌握工作業務,創造出讓老闆看到實習之外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處理,在華人社會永遠最為複雜,黃河老師分析大陸成功人士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基本上不食人間煙火,站在社會階層的頂端,傲視群雄;第二種,靠著聰明才智或是投機致富,爬上枝頭變得有點財大氣粗,對於社會的底層充滿歧視與偏見;第三種,來自於個人的努力,透過教育體制勤學有成,工作有保障,但是初出社會必須面對高房價高生活壓力的都市以求安身立命,堅定而茫然。
台灣人到大陸發展往往內心煎熬,常常患得患失,怎麼和這3種人周旋是一項藝術,現在透過各種交流和實習到大陸各地蜻蜓點水容易,但要細水長流卻很困難。黃河老師說,對照兩岸這20年的發展,總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之嘆。
蔣孝嚴:發揚文化 國家才能偉大
【聯合晚報╱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2013.01.06 02:29 pm
海峽兩岸著名書畫攝影藝術家作品展暨交流研討會上午在中正紀念堂開幕,兩岸著名藝術家雲集,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表示,將文化發揚光大,國家才能偉大,2008年國共論壇將文化項目加在兩岸交流上,兩岸應攜手合作,將中華文化推出去,朝和平發展方向大步邁進。
兩岸藝術家作品展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台灣公共關係協會和中國美術名家聯合會共同主辦,展出百幅兩岸書畫藝術家及攝影家的作品,涵蓋書法、國畫、油畫及攝影創作。兩岸書法家和與會貴賓也現場揮毫,蔣孝嚴寫下和平發展、民族復興八個大字,許多在中正紀念堂參觀的大陸遊客也駐足拍攝。
蔣孝嚴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例,強調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他說,中共十二五計畫提到文化和創意產業,提供兩岸在這方面密切合作的好機會。
台灣公共關係協會名譽理事長、國民黨立委林滄敏期許兩岸文化可以有進一步交流,他表示,在簽署ECFA後,文化也成為交流中重要的一環,兩岸中華民族同族同根,大家都秉持中華文化的精神。
張毅帶領琉璃 有文化才有尊嚴 創立25載 持續自我檢視 不斷回顧 關心中華將來
2013-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中華文化是什麼?這一代的華人,到了美國、日本,可以拿出什麼東西代表當代的中華文化?」在一連串的迷惑,夾雜著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中,「琉璃工房」創意總監與執行長張毅,25年前就有感地驚嘆:「我好像快要沒有過去了!」在一種近乎憑弔的心情下,創立了以誠意、文化、工藝倫理為核心的「琉璃工房」。
25年來,「琉璃工房」儼然成為台灣在大陸最大的文創品牌,並使得「琉璃」成為水晶玻璃的代名詞,張毅憶當年創立「琉璃工房」其實是自己在對中國文化的曖昧不明中,一種對傳統和文化的嚮往與願景,雖然今日仿效的同業未必在乎這背後的使命感與思維,但張毅在這25年來則沒有停止自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儘管也曾受到非議,牽扯是否本土,是否夠台灣等議題,張毅仍堅持,要做的事應不斷探討人心與文化的關係。
看兩岸的文創發展,張毅不諱言仍處於開發中的文明狀態,台灣因為開放得早,國際視野大,軟實力仍具優勢。但喊文創產業已30年的台灣,至今未見成果,張毅感慨:「文化相對之下還是不受重視,台灣和韓國在80年代起跑點相同,今日成績不同,是缺乏了大的、果斷的管理力量。」反觀大陸,挑戰同樣嚴峻,即使在今日資訊及各方面已局部、少量開放,但仍不及台灣的國際化程度,然而長期與國際交流,張毅深知:「有文化才有尊嚴」。
兩岸文創仍待開發
在張毅看來,成熟的社會是取向精緻化的,對於知性的、文化的追求,不再流於「吃到飽」或「俗擱大碗」的訴求,然而觀察兩岸,這樣的情況仍在當下持續發生。堅持把眼光放在「關心中華文化的將來」,張毅認為所有的難題都是理所當然的!靠自己的力量把文化推向國際,「琉璃工房」25年來選擇持續的自我學習,以及與更多的國際級大師交流互動,打破中國人自我封閉的心態,是走出去的第一步。
擔憂快趕不上韓國
同樣走過80年代的金融風暴,相較於韓國靠著文創在亞洲乃至國際站穩腳步,張毅一方面感慨「我們可能來不及趕上了!」一方面他對於華人社會的文化札根,仍是樂觀以對。「文化、價值觀的改變是快不了的,但是只要持續做我們相信的事,兩岸的工藝中斷仍會復甦。」就像日本社會尊重「人間國寶」,也就尊重工藝倫理與人我關係。
張毅以旗下「琉璃工房」、「TMSK」的員工為例,從工作夥伴的改變,乃至對這套價值觀的深信不移……,張毅認為「琉璃工房」沒有根在哪裡的問題,而是中國人在哪裡,「琉璃工房」就在哪裡。
張毅將25年來的心得與觀察,歸結在「琉璃工房」25周年紀念作《不死的力量》一書中,張毅相信,唯有不斷回顧、自我檢視、不斷走向前,才能走到更遠處,那國際社會認可的地方!
兩岸古厝文風世代相傳
2013-1-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何來美/苗栗縣)
最近到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學院宿舍「亮湖樓」旁的一幢舊圍屋「留餘堂」流連忘返。這座圍龍屋是清道光7年(1827年)張應謙所建,至今已近200年,出過7位舉人,且傳出「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
看了這座充滿翰墨書香的古厝,讓我聯想到台灣新竹縣關西鎮的「高平堂」,這幢范朝燈所建的ㄇ型二層樓三合院,也傳出「十子登科」佳話。在半個多世紀前,他的十子除老五范光銘台大畢業,留在家鄉服務外,另外9子分留學日本、美國,有3位博士、2位碩士、5位高考及格。
這兩幢分位於海峽兩岸客家庄的古厝,不論建築、楹聯、家訓皆充滿人文之美。張應謙命名「留餘堂」,是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要求子孫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點餘地。范朝燈建的「高平堂」,與呈U字型的舊屋,連接成口字,有大口之家,親親密密,圓圓滿滿之意,內有10間套房,也盼兒子能榮歸故里,晚年落葉歸根。
「留餘堂」門前有半月池,寬敞禾坪,豎立著7座楣杆,代表出了7位舉人;三代博士則是清宣統進士張淑皋、其子張資洪、其孫張天開,分至日本、美國、英國留學。
清朝光緒年間,廣東學政臣江鳴鑾為《留餘堂試草》作序,曾讚:「粵之文,嘉應為最,而張氏尤為嘉應之名族也!」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鼻祖張資平,也是「留餘堂」裔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貴夫人,曾以手捧張資平的小說及張愛玲的散文為時髦。
民國45年「十子登科」事蹟,引起考選部長史尚寬重視,他引《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贈一塊「燕山媲美」匾額向范朝燈祝賀。意指五代時期的竇燕山,教子有方,五子皆中進士,報效國家;范朝燈就是「現代竇燕山」,教子有方,足以媲美。
「留餘堂」標榜書香門第的楣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在人民公社期間,半月池也被集體化,一度塘水渾濁,臭氣四溢。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不僅「留餘堂」子孫紛紛捐資,重建楣杆,清浚池塘,恢復當年風貌;梅州市政府也認為「留餘堂」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列入文化資產保護。
「光宗耀祖,兄友弟恭」范朝燈93歲高齡辭世時,以此庭訓勉勵兒子,如今兒子晚年紛紛回到「高平堂」居住,常一起開伙,共敘兄弟情。
「積善之家,荊樹有花兄弟樂;讀書為業,硯田無歲子孫耕。」「留餘堂」世代以此門聯勉勵子孫;而「燈火夜深書有味,墨花晨潤字生香」更是「留餘堂」文風的寫照。
兩岸交流曾阻隔多年,政治制度亦有別,但從這兩座古厝所展現崇文重教的文風,卻是一樣的,且世代相傳,源遠流長。
尹衍樑打造唐獎 獎金超諾貝爾 出資30億成立基金會 4獎項各得5千萬
2013-1-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9| 評論數: 0
第1個由台灣起源的國際獎項「唐獎」正式啟動!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出資30億元的唐獎教育基金會將在2014年頒布4項大獎,每個獎項獎金高達5千萬新台幣,為世界第一;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領域,面向世界各地,不問國籍、種族,可說是東方的諾貝爾獎。
中央研究院昨日宣布唐獎啟動,現場學者「眾星雲集」;據了解,基金會11名董事與1名監察人都由尹衍樑親自邀請,包括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台大校長李嗣涔、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陳長文,以及前司法院長賴英照、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等;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昨日也「低調」共襄盛舉。
評選朝國際化、專業化
唐獎即日起「物色」人選,今年9月底截止提名,明年6月18日公布得獎人、9月頒獎;翁啟惠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個真正的國際獎項,中研院將秉持學術專業、超然公正立場評選獎項,也會徵選國際傑出人士擔任評審委員,是國際化、專業化的評選過程。
翁啟惠表示,重點在於原創性與貢獻度,要對社會有真正具體貢獻,並以發揚中華文化、帶動人類社會共存為發展目標。
在大陸以通路業聞名的尹衍樑,潤泰集團在台灣產業橫跨建築、紡織、零售與壽險,尹衍樑先前主動提出要「裸捐」,只留5%財產給子女,先前已以個人名義捐400萬美元投入文化部推動的「台灣文化光點計畫」,增加台灣文化能見度。
唐獎沒有掛企業或個人名字,至於名稱由來,尹衍樑說,因為這個獎是從「華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唐朝是中國歷代最「中庸」的年代,民族融合、蓬勃的文化發展,拉動了周邊國家發展,也是現代中國走的方向。
未來將投資生物醫療
尹衍樑說,他個人景仰諾貝爾,所以獎金雖比諾貝爾獎高,但不是要「一爭長短」,而是因時代變遷,地球發生重大轉變,像溫室效應造成地球過熱,過度噴灑農藥等化學藥劑造成許多疾病發生,甚至有1/3小孩有過敏體質,所以醫療與永續工程很重要,這是諾貝爾獎成立之初所沒有的,所以他除了成立唐獎延續諾貝爾的理念,未來也將投資生物醫療事業。現代國家不僅富裕,也需要人權與法治,尹衍樑說,所以要復興漢學,「但漢學得獎人未必是華人,要看獨創性和貢獻性。」
小 靈 通
唐獎教育基金會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於2012年創辦,委由中央研究院籌組評選委員會。表彰領域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2014年開始,每2年頒發1次,參與者不分國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