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台斷交換美中建交 卡特政府內部角力

自由時報 2013-4-24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廿二日報導〕根據美國國務院最新公布的解密檔案,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日卡特當選美國總統後,他的競選顧問布里辛斯基和賈納次日就在備忘錄中建議,卡特須讓中國承諾不對台灣動武做為美中建交的序曲,駐台美軍應進一步減少,但不代表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會減少。而且談判過程都要和日本密切諮商。

美方半夜告知 蔣經國反應激烈

美國國務院今天公布了一千兩百多頁從一九七七到八○年的解密檔案史料,詳載卡特任內美中建交、美台斷交的談判過程。文件顯示,後來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布里辛斯基在卡特就職前就把美中建交當成優先推動的外交政策,但卡特政府內部對於以和中華民國斷交為代價和中共建交也有激烈的角力。

雖然卡特承諾要維持台灣人民信心,但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治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發回的電報顯示,蔣經國對安克治在半夜兩點廿分告知美中要建交的反應十分負面且激烈。蔣告訴他,美國的方案完全不可能帶來台灣內部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蔣說,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於是把台灣交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在場的還有外交部次長錢復與蔣的秘書宋楚瑜。

安克治在電文中加上自己的評論說,對蔣的極度負面反應,美國能做的有限。他長期以來鼓吹給蔣更多時間調整想法,如果卡特總統當時能親自給蔣一個立即的訊息,可能會使蔣對情勢的看法更正面。

整理這批史料的國務院歷史學家尼克斯在序文中表示,美國官員關切台灣,部分是因為意識形態,以及台灣在冷戰中的戰略與經濟重要性;另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維持美國國際承諾的誠信;還有一批人相信美國至少有責任不摧毀台灣人民追求和平未來的希望。尼克斯指出,卡特與國務卿范錫起初質疑尼克森與季辛吉為了與中共建交是否讓步太多。卡特不信任中國,范錫反對犧牲美蘇和解為代價來和中共建交,而亞太助卿郝爾布魯克則忙著想推動美國和越南建交,只有布里辛斯基和他的助理奧森伯格急著推動和中共建交。國防部長布朗怕中蘇再度聯手而支持布里辛斯基,而參謀聯席會議擔心台灣安全和美國承諾的可信度,對美中建交態度遲疑。

遵守上海公報 美不挑戰一個中國

不過,最終卡特政府仍決定要遵守尼克森所簽的上海公報,即美國不挑戰一個中國,但期望台灣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范錫於一九七七年八月訪中之前,卡特為美中談判設下三個指導原則: 一、美中關係的改善必須是互惠的;二、美國不會央求中國;三、美國仍會尋求維持台灣人民的信心,他們的未來仍是繁榮與平和的。

美國也在這個原則下告知台灣,與中國建交雖不可避免,但美國不會同意任何傷害台灣安全與福祉的條件。布里辛斯基的中國之行很成功,美方對於中共接受建交後美國可繼續對台軍售的策略印象深刻。


卡特曾擔心 美台斷交會導致台獨

自由時報 2013-4-24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廿二日報導〕一九七七年七月廿四日,美國國務卿范錫給卡特總統的備忘錄顯示,卡特曾擔心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會導致台獨。范錫說,中共認為美國對台仍有影響力,如果台灣宣布獨立,中共會要美國負起責任,但台灣在近期內宣布獨立的可能性很低。

台灣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發生震驚海內外的美麗島事件,但范錫的備忘錄顯示,卡特政府在評估台獨可能性時完全忽略了台灣當時已萌芽的本土政治運動,而認為台灣內部並無任何有意義的台獨壓力。

范錫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共享基本的原則,即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從北京和台北的觀點來看,台獨會改變台灣的法律地位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不再認可和中國的連結。

范錫認為,台獨對美國的中國政策是嚴重打擊,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實際上的統一是務實的,但國際接受一中原則,且台灣是其一部分,是其外交政策核心,美國的上海公報認知這一原則是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必要元素。

備忘錄表示,北京相信美國對台灣的未來仍有影響力,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北京會要美國負責,並堅持美國不能承認台灣改變地位。同時,北京的反應會超乎美中關係,可能壓迫其他國家斷絕和台灣的經濟關係,這對日本尤其困擾,甚至也可能採取軍事行動,奪取外島是容易的目標。

范錫認為,短期內中華民國不可能宣布獨立,台灣領導人是非常謹慎的,尤其是蔣經國的態度。中華民國了解宣布獨立會刺激中國而又無法得到美國支持的保證。只要台灣領導人對未來還有一些希望,會尋求盡可能地保持現狀。他認為,台灣內部當時並無獨立壓力,且蔣經國也不願放棄其父蔣介石的一個中國遺產。

范錫說,如果台灣感到被美國完全放棄,是不能排除台獨的可能性,但只要美國繼續在言行上避免製造這個印象,中華民國對美中建交的反應就可能會侷限於確保對台灣的牢固掌握以讓台灣民眾安心,同時也會避免提起讓美中困擾的台灣地位問題。


當年美中建交 美最憂台灣宣布獨立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二十二日電】2013.04.24 04:02 am

在美中討論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交的過程中,美國很關切蔣經國總統領導的中華民國,是否會因此宣布獨立;根據國務院廿二日公布的解密文件,美國認為當時中華民國宣布獨立的可能性不高,但美方無法完全排除其可能性;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則建議,把「美國不會承認獨立的台灣」作為美中談判的條款之一。

一九七七年七月廿四日,國務卿范錫遞交一份名為「台灣獨立的結果和可能性」的備忘錄給卡特,文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認同台灣是中國一省的基本原則,而台灣獨立將改變台灣的法律地位,切斷與中國的關係。

范錫表示,短期內台灣宣布獨立的可能性不高,至少台北當局會先觀察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影響,才會考慮獨立激烈的舉動;只要美方根據原先規畫,在推動正常化時顧及台灣的需求,樂觀期待不會發生美方不樂見的情況。

他說,美方無法完全排除台灣獨立的可能性,如果因為正常化讓台灣感到「被拋棄」,恐怕會刺激台灣往獨立的道路。

范錫提到,一旦台灣宣布獨立,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將是嚴重打擊;此外,北京認為美國對台灣的未來有重大影響力,一旦台灣宣布獨立,不論事實為何,中方一定會把帳算到美國頭上。

他說,中方因應台獨不會僅限於美中關係層面,會向其他國家施壓,切斷與台灣的經濟和其他關係,也會採取軍事行動,把離島當做人質是最簡便的做法,或是宣布海上封鎖。

此外,同年七月卅日在白宮一場名為「中國政策」的會議中,卡特主動關切台灣是否會宣布獨立。卡特說,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與他的親信柯伯見了幾次面後,柯伯有次問他,「我們是否應鼓勵台灣獨立?」他懷疑台灣方面是想透過柯伯告訴美方這個念頭。

國安會顧問布里辛斯基說,可在國務院與中方談判關係正常化的策略報告中,除了原有的「我們不應該鼓勵或促使形成一個獨立的台灣」條款,應該加一條「我們不會承認一個獨立的台灣」條款。


美與我斷交7小時前告知 蔣經國怒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二十二日電】2013.04.24 02:47 am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凌晨二時廿分,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臨時求見故總統蔣經國,告知美國將與中共在隔年元旦建交的訊息;蔣經國當下批評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到中共所提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實際上等於把台灣交給中國大陸。」

美國國務院廿二日首度公布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年,關於美中外交關係的解密文件;文件還原了當時許多關鍵的場景與對話,披露當時的卡特政府如何與中國大陸經過密集談判,在確認對中華民國「廢約、撤軍、斷交」三原則,並取得中共副總理鄧小平在對台軍售上的讓步後,決定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根據解密電文,美中確認將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十時宣布建交消息後,美國僅在宣布前七小時,訓令安克志向蔣經國轉達;蔣經國非常不能諒解,並斷言會有嚴重後果。

安克志在電文中提到,「蔣經國說,要說美國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為台灣帶來內部穩定和持續發展,根本『完全不可能』;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到中共所提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實際上等於把台灣交給中國大陸,美國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誠實,也將失去中華民國其他國家人民對美國的信心。」

據安克志電文描述,蔣經國氣憤地說,他以往對美國很有信心,從來沒想過美國會這麼做,而做出這麼重大的決定,竟然在宣布前七個小時才通知中華民國政府。

安克志一再告訴蔣經國,美方相信美中關係正常化可產生正面影響,也有意與台灣合作維持並擴大雙邊建設性的關係;希望蔣不要說一些話或做一些事破壞雙方未來關係進展,也敦促蔣在美中宣布前不要發表公開聲明;不過,蔣並未同意。

安克志會後在拍回美國的電報評論說,他只有「有限的信心」,能勸阻蔣經國不要做出激烈的負面反應,如果卡特總統能在第一時間通知蔣,他或許能以更建設性的觀點來看美中建交。


美對台軍售 老鄧反對但讓步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二十二日電】2013.04.24 02:47 am

美國國務院廿二日公布卡特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解密文件,其中美國對台軍售一直是美國與大陸談判建交的主要障礙;最後在中共副總理鄧小平以「表達反對,但不當成建交條件」的態度讓步後,兩國建交才因此底定。

根據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給卡特總統的一份備忘錄內容,鄧小平說「我們已對美國表達在正常化後,仍會持續軍售台灣的想法,表達強烈反對…因為美國就要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改變之前的中國政策,為何還要軍售蔣幫?」

布里辛斯基向卡特解讀說,這強烈暗示中國認知到軍售仍將持續,中方「反對」,但不會因此阻撓正常化。

此外,美國早在一九七七年七月卅日在白宮的一場會議中,已掌握中方的意向。出席會議的國務院亞太助卿郝爾布魯克表示,中方至今只明確表示「斷交、廢約、撤軍」的建交三條件,如果中方有心把軍售加進去,就會有第四原則。

郝爾布魯克說,美方希望中方可以為了面子問題,容忍美方維持與台灣的安全關係,以換取確認為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美國駐北京聯絡辦事處主任伍考克在一九七八年一份電文中,也提到他和鄧小平十二月十五日一場主要聚焦軍售議題的會商;雙方了解對這項議題有嚴重歧見,而只要卡特總統在一九七九年後確認將持續軍售台灣,中方將被迫公開回應;不過,伍考克說,「鄧小平已準備好無論如何雙邊關係正常化會如期完成。」


1979年 鄧小平曾想買F-15、F-16


自由時報 2013-4-24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美中一九七九年建交後,北京曾以防範蘇聯為由,要求美國協助解放軍提升軍力。據美國國務院最新公布的解密檔案指出,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甚至曾向到訪的美國副總統孟岱爾當面表示,希望採購幾個中隊像是美軍最新的F-15和F-16戰機,如此中國空軍戰力將有所不同。

這份檔案顯示,孟岱爾與鄧小平曾在一九七九年八月廿七日於北京秘密會談,美國國務院在記載會談內容的備忘錄指出,針對如何在全球戰略進行合作的議題,鄧小平向孟岱爾強調,為因應蘇聯威脅,美國應助中國國防現代化,且中國軍力就算提升,也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鄧小平說,除英國曾向中國兜售獵鷹式戰機外,其他像法國等歐洲國家都唯美國馬首是瞻,根本不敢出售戰機給中國,對此孟岱爾還裝傻回說,「啊!是真的嗎?他們應該願意賣不是嗎?」

鄧小平進一步說,英國的獵鷹式對中國而言性能有限,因此希望向美國採購像是F-15和F-16戰機的新型戰機,同時盼美國提供中蘇邊境的大型軍用地圖;美國若不方便,至少能提供性能相近的武器裝備,盼美國重新考慮對中出售戰機的政策。

鄧:台灣關係法讓蔣尾巴翹起來

談到台灣問題,鄧小平抱怨說,美國與台灣斷交後卻通過「台灣關係法」(TRA),這項舉動似乎讓台灣的蔣經國相當得意,「連尾巴都翹了起來」!

另一方面,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美國國務卿范錫針對美國對台軍售問題,向卡特總統報告說,經過中美多次會談,北京高層似已默默接受美國繼續對台軍售,但提醒美國在武器項目上要慎選。范錫指出,台灣方面也一再向美確認對台的安全保證,並提出了以戰機為首的採購清單,其中包括F-4、F-16和F-18等型戰機,但因這些戰機都具備攻擊性,美國不可能出售。

這份解密檔案中也提到台美斷交後,美國仍保持與台灣的軍事交流關係,包括美國艦艇仍繼續訪台,但須保持低調;兩軍間仍維持聯合軍演,但時間點須避免影響中美高層互訪;同時美國雖維持軍售,但台灣軍方人員須以民間身分赴美受訓。


尼克森函卡特:讓中方知道 美反對武力犯台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二十二日電】2013.04.24 02:47 am

美國前總統卡特宣布美中建交後不久,前總統尼克森寫了一封信給卡特,尼克森建議卡特,美國應該讓中國大陸知道,美國有權利出售武器給台灣,也反對任何以武力對付台灣的手段;中方雖會激烈抗議,但也會理解,因為中方需要美方程度遠大於美方需要中方。

尼克森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廿日寫給卡特的信中,提出三項首要關切議題,分別是適當保證反對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其他盟邦和友邦如何看待美國履行承諾的可信度、未來在其他外交政策倡議如何獲取民意支持。

尼克森說,從大陸的領土和人口來看,沒有一個理性的人會質疑布里辛斯基所提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上代表中國政府的主張;不過,沒有一個政治現實主義者會忽視台灣的人民,在非共產主義政府領導下繁榮發展,並在美國和國會獲得廣泛支持。

尼克森表示,儘管未來幾年中方武力攻擊台灣的機率不高,但美方應該公開宣示對台動武將對美中關係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此外,也應該清楚表示美國不只有權利批准對台軍售,也有意隨時動用這個權利,以嚇阻任何對台動武。

如果卡特政府有疑慮,尼克森認為可以放手讓國會去做,再透過私下管道告知中方。中方或許會激烈抗議,但中方將了解,「那些強烈支持台灣的人,同樣也是最反對蘇聯的人」。


台灣關係法 美副卿銜命協商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3.04.24 02:47 am

美國與台灣斷交後,一九七九年三月先後經由美國聯邦眾院和參院通過,四月十日由總統卡特簽署後,生效期回溯至該年一月一日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規範了卅四年來台美關係的發展。

根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一九七九年三月十六日,當時的中共外長黃華就向美國大使伍考克抗議美國國會跟台灣有關的立法;伍考克後來在廿五日(國務院註解說應為廿三日)的電文中建議,如果卡特總統決定要簽署法令,最好在簽字前向中方表明雙方關係正常化絕對不受影響。

卡特在公文上批示同意伍考克的看法,還指示伍考克「盡可能避免中方的抱怨升高」。

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在三月廿七日召見北京駐美大使柴澤民,自己銜卡特之命向中方強調,美方花了很大力氣完成雙邊關係正常化,不會因為國會的舉動而被推翻。

克里斯多福還說,美國是三權分立,像是台灣關係法的立法等相關議題,行政部門必須和國會密切合作。法案中有些字句顯然係國會自行加入,行政部門亦不樂見。

三月卅一日,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副館長芮效儉與北京外交部美洲和大洋洲司司長韓敘會談,芮效儉注意到韓敘雖仍抱怨部分條文違反雙邊關係正常化的協議,但沒有重申中方先前所主張,台灣關係法將對雙邊關係「造成嚴重傷害」;芮效儉發回國內的電文報告,他對韓敘反應的解讀是,中方只是要為反對「台灣關係法」留個紀錄。


我20美元轉移產權 保住外館資產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3.04.24 02:47 am

中共總理華國鋒與美國總統卡特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簽署雙方建交公報後,台灣在華府的外館所有權,就陷入是否隨著外交承認一併轉移給北京的危險狀態。

根據國務院的解密檔案,後來擔任北京首任駐美大使的柴澤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曾和美國國務卿范錫以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舉行過會議,主張依照國際法,「蔣幫」在美國的資產,都應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美方善盡保管責任,儘速完成移交。

但中華民國為因應斷交,已由駐美大使沈劍虹在十二月廿三日,將雙橡園、大使館及武官處三處房舍的產權,以象徵性的廿美元,轉移給自由中國之友協會。

十二月廿八日,范錫發電報給在台北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說明美方對於台灣在美外館房產的處理原則;范錫指示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郝爾布魯克協助北京處理此一問題,並和司法部討論。郝爾布魯克告訴後來擔任大陸駐美大使的韓敘,在與司法部會商後,建議北京循法律途徑索取相關房產並擔任原告,官司勝算機率較高,美方準備提供援助。

美國國會後來通過「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承認,不影響台灣當局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卅一日前在美國境內所進行的物權轉移。至此,台灣才算守住了在美國的外館資產。


尼克森的世紀預言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4-30

蔣介石痛恨尼克森「背叛」他,去與毛澤東、周恩來握手言歡,但美國解密外交文件顯現的尼克森是一個複雜的權謀人物,內心並非沒有台灣。

他打開中國之門,卻懷疑卡特承認北京的時機與必要;他搞聯中制蘇(俄),心裡卻在想有一天可能要聯俄制中。

三十幾年過去,尼克森的世紀預言已有幾分真實,美國「重新平衡」亞洲的策略,正結合受中國威脅的國家,以因應中國擴張野心。

尼克森與季辛吉的均勢謀略,在尼克森訪問北京前已有紀錄。季辛吉替他壯膽:我想不出二十年,你的後任如果也像您這樣睿知,他可能變成傾俄制中。

事隔七年,卡特宣佈與中國建交,派白宮國安會中國通奧森柏向尼克森簡報,尼克森總結一句話:他不知道歷史會如何評價他創始的中國政策;現在看來那樣做是有道理的,但在本世紀結束以前,也許我們必須與蘇聯合作對付中國。

尼克森自己原計畫在第二任內與中國建交,但他卻對卡特的決定「真正感到意外」,問奧森柏為什麼決定那時建交,也懷疑是否有必要。但奧森柏解讀尼克森「內心」欽佩卡特的大膽決定。

尼克森「內心」還有台灣,他寫信給卡特,提出三個疑問,第一個就是關於不容許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是否有足夠保證。他建議卡特政府公開表明,「任何對台灣使用武力,將使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損壞到無可修補的地步。」

他也建議美國表明「有權」對台灣軍售,而且,只要需要,美國便要執行這項權力,以嚇阻任何對台灣用武。

當年尼克森「內心」深處的秘密如此,虛胖的北京暴發戶作何感想?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新聞眼/鑑古推今…妥善折衝美中台三角關係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2013.04.24 02:47 am

美國國務院廿二日公布卡特政府時期與中共建交過程的機密文件,這段塵封近四十年的史料,勾起台灣民眾許多不快的回憶;走過風雨飄搖的那段歲月,鑑古推今,台灣應記取教訓,善用兩岸關係為籌碼,不要再成為大國戰略利益交換下的犧牲品。

當時 卡特政府為了反制蘇聯,亟欲拉攏中國大陸,中方當時也想聯美制蘇,關係正常化成了兩國的最大公約數;而造成美中關係「不正常」的台灣問題這顆大石頭,也面臨被搬走的命運。

解密文件顯示,卡特政府當時決心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因此同意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但鑑於台灣的遊說能力和國會龐大的友台議員,談判過程保密到家,就連我方也直到消息公布前七小時才被通知。

原本台灣只是中國的「問題」,但「中」美斷交後,台灣也成了美國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談判過程中,卡特政府也在思索斷交後的台灣前途。當時國務院、國安會普遍認為台灣不可能宣布獨立,但要擔心的是如果完全切斷美「中」之間的聯繫,逼台灣走上絕路,難保台灣不會有驚人之舉。

因此在兼顧內部壓力和顧及戰略利益之下,美方與台灣維持文化、經貿和非官方關係,並維持對台軍售;如同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奧森伯格所言,美國繼續留在台灣,可以避免台灣發展核武、靠向蘇聯、或搞台獨,總歸一句,還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過了近半個世紀,國際局勢出現極大變化,不變的是追求國家利益仍是各國外交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當年美國亞太助卿郝爾布魯克向蔣經國總統簡報國務卿范錫的訪中行時,蔣總統不忘大談美「中」長久的邦誼,並直言我方難以承受「中」美關係生變的結果,結果還是「真心換絕情」。

馬政府對美外交奉行「零意外」原則,和當年相同的是極力向老美搏感情,不同的是已沒有當年在美國的影響力;在美中發展「新型態的大國關係」時,這套做法是否符合國家利益,誰敢保證,今天的歐巴馬不會成為昨天的卡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