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軟體產業不發展 出口再多也無濟於事

朝鮮日報 (2013.11.01 16:46)

“首爾大學電腦工程系的10名畢業生中有9人放棄專業選擇其他行業。這是政府20多年來一直不出臺軟體政策、對軟體行業置之不理的結果。”這是前首爾大學電腦工程系教授高建面向負責軟體政策的未來創造科學部公務員的演講中獻上的“逆耳忠言”。高建曾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員,從1983年開始在首爾大學電腦工程系教學,任教20年。
 
全球產業的核心支柱已經轉移到軟體領域。從軟體在系統開發費用中所占比重來看,通信設備是64%,戰鬥機是51%,醫療器械是41%,汽車是40%。韓國雖然驕傲地認為自己已是製造業強者,但產業設備中嵌入式軟體的國產化比率則非常低,攜帶型通信設備僅為15%,汽車5%,造船4%,國防1%。也就是說,只有軀殼是國產,而大腦幾乎都是進口產品。
 
在韓國產業領域很難找到優秀的軟體人才。三星電子3.6萬名軟體職員中,1.6萬人是來自印度、孟加拉等61個國家的外國人。今後5年需要50萬軟體人才,而韓國四年制大學相關專業畢業生每年只有1.72萬人。而且大多數畢業生都投身于和專業無關的領域。全球500強軟體企業中,沒有一家韓國企業,韓國軟體競爭力在經合組織(OECD)19個成員國中列第14位,而且該領域人才都聚集在稍微有點競爭力的遊戲企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將“軟體發展工程師”選為最佳職業。但韓國市場面臨著非法盜版、軟體發展價格過低、小公司開發好軟體會被封鎖銷路或被迫吸收的大企業等問題,這讓很多人感覺從事軟體行業沒有未來。因此,優秀的年輕人不願走上這條路。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出口再多也是給別人做嫁衣。


喪失願景,比失敗更危險
(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278 )

經理人網站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圖片提供 / Amazon

喪失願景,比失敗更危險
——貝佐斯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1996年向《財星》(Fortune)雜誌表示,「2000年左右,應會出現2~3家大型網路書店,我們得確保自己是其中一家。」

貝佐斯錯了!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亞馬遜是少數倖存的「.com」公司;2007、2008年,亞馬遜蟬聯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全球科技100強榜首;2009年,《財星》500大企業中,亞馬遜仍是唯一入榜的網路書店,更精確地說,亞馬遜已是最大的網路零售平台,營收超越「同梯的」eBay和Yahoo!兩倍。

這幾年,亞馬遜更大膽踩進3C品牌公司的場子,率先推出電子閱讀器Kindle,不但讓一票科技大廠顏面無光,也讓貝佐斯在創新領域的地位,直追蘋果(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持續創新,寵壞顧客

和蘋果不同的是,亞馬遜數多數的創新不在於產品,而是營運模式。貝佐斯的目標是成為「地表上最重視顧客的公司」。實際做法則是「纏住消費者」(abscess over customers),從客戶的角度來創新。

在這個信念下,亞馬遜陸續推出導入第三方店家、開放消費者評比商品、以年費方式提供消費者無上限商品運送(Amazon Prime)、雲端計算空間租賃(Amazon EC2)……各種競爭對手「敬謝不敏」的服務。

吃力不討好的是,這些服務及做法在導入前期,無不招致各方猛烈批評:引進第三方賣家被評為「扶植競爭對手」、開放商品評比引發供應商反彈,Amazon EC2被視為不務正業、Amazon Prime被認為會提高成本,Kindle則被視為多此一舉……。

儘管如此,貝佐斯依舊堅持推出這些能立即為消費者帶來便利、但至少要等上5~7年才能對公司股利產生助益的服務或產品。他的名言之一就是「長遠思考」,在夢想變成現金之前,企業領導人都得勇敢地像個「現代唐吉軻德」,執著地與整個世界的誤解奮戰。

不可諱言,創業15年來,亞馬遜也有不少反應欠佳的服務,但貝佐斯都把它們視為「實驗」。

「每當遭逢失敗,我們就自問『我們仍相信願景嗎?』如果有信念,就有能量再換個方法築夢,」他堅信,比失敗更危險的事,就是「不演變、不發明、不改善消費者經驗。」所以,只要公司一獲利,這個自封「改變上癮患者」(Change Junkie)的創業家,照例又會興沖沖地捧著大把鈔票,投入下一個前途未卜的創新服務中。

開朗樂觀,視挑戰為機會

2003年,貝佐斯曾從一場直升機意外中死裡逃生;一年後他公開提起這事,竟大笑著說,自己得到最大的教訓,就是「直升機不如固定翼飛機安全」。

股價低迷時,媒體曾數度稱亞馬遜為「Amazon.toast」(亞馬遜‧土司)、「Amazon.bomb」(亞馬遜‧炸彈)。日後貝佐斯憶起這些批評時,反應也是大笑出聲,彷彿是在爆料別人的八卦。

網路上流傳著一段他在2009年初,為宣傳Kindle上節目接受專訪的影片。當不甚認同該項產品的主持人,拿著Kindle開玩笑時,貝佐斯數度以幾近惱人的高分貝「呵~~哈哈哈哈~」大笑回應,身體同時誇張地前俯後仰,活像隻瘋狂興奮的小火雞。

貝佐斯的樂觀,或許正是好運的來源。

「傑夫會無法抑制地把每個挑戰視為機會,」貝佐斯的好友、前任蘋果與微軟(Microsoft)主管琳達‧史東(Linda Stone)告訴《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

堅持理想,熱愛工作

這個擁有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電腦與電機雙學士學位的天才,不是書呆子,也不是「技客」(geek);他反而較像電池廣告裡的小兔子,有著永不枯竭的正面能量,對負面聲浪百毒不侵。曾與他共事的大衛‧瑞雪(David Risher)觀察,貝佐斯雖然沒有科技大老常見的黑暗人格,但笑聲裡卻藏著外人見不到的固執和堅持。

瑞雪形容,在亞馬遜開會雖然很有趣,但只要有人不帶著數字出席,曾任職華爾街的貝佐斯,立刻會讓場面變得很難看。但有趣的是,儘管所有的報表都顯示,貝佐斯的創新服務將損及公司的短期利益,他仍義無反顧。

因為數字無法呈現,創新將為顧客帶來多大的便利,也無法預測顧客的感激將如何回報在銷售數字上。結果,貝佐斯所做出最棒的決策,往往都無關數字,只與「顧客中心」的信念有關。

當年那群網路創業家,如今只剩寥寥數人仍親自經手日常營運,貝佐斯是其中之一。

《成功長青》(Success Build to Last)作者傑瑞‧薄樂斯(Jerry Porras)曾問已成億萬富翁的他,為何要繼續工作?「你怎麼不問我為何想『繼續活下去』呢?」貝佐斯回答完,又是一陣大笑!薄樂斯這才明白,原來「對理想的熱情」,正是實踐家成功的條件之一。工作無關乎金錢,而是他們忠於對自己有意義、能帶來改變的事物。

看來,在亞馬遜成為「地表上最重視顧客的公司」這天來臨之前,世界還是得繼續忍受貝佐斯高亢狂野的笑聲!

貝佐斯Jeff Bezos

1964年生,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曾在華爾街擔任財務分析師。1994年眼見網路熱潮興起,辭職創辦亞馬遜網路書店。十多年來持續推出創的服務,以求成為「地表上最重視顧客的公司」。

每當遭逢失敗,我們就自問「我們仍相信願景嗎?」如果有信念,就有能量再換個方法築夢。
——Jeff Bezos


互聯網將是內地主導臺灣的第一個産業?
( http://www.topnews9.com/wap.php?action=article&id=29301 )

九個頭條 2013-11-07 21:44 編輯:王燕

內地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支付寶,已經宣佈明年進入中國臺灣地區。根據臺灣《天下》雜誌報道,10月17日,阿里巴巴英文網首度以肯定語氣,宣佈將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入台的計劃。
 
台媒稱:互聯網會不會是內地主導臺灣的第一個産業?阿里巴巴的淘寶在臺灣地區營業額已經無聲破百億;騰訊微博深受很多臺灣人的喜愛,如今還在大手筆打廣告;而受臺灣名人的帶動,微博在臺灣也頗有影響力……
 
有臺灣朋友甚至打趣說,一天的日子是這樣度過的:帶著小米手機出門上班,搭公車時跟朋友用微信聊幾句,閒暇時就玩玩“赤壁三國”遊戲,下班回家打開淘寶用戶端開始購物……
 
內地互聯網企業在臺灣”風生水起“
 
對內地的互聯網産業來說,2013年是其跨境元年。港、澳、台是其國際化的第一站,因爲港、澳、台跟國際比較接軌。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內地互聯網企業在臺灣的發展:
 
1、阿里巴巴的淘寶在臺灣地區營業額已經無聲破百億,直追臺灣最大網路商城PChome。
 
2、騰訊微信(WeChat)大手筆請明星楊丞琳、羅志祥代言的廣告,令人無法忽視。自從去年底進入臺灣市場,業界估計其在台用戶有700萬。
 
3、臺灣最知名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發起網路投票,都採用新浪微博網友投票的方式,可見微博在臺灣的營銷力。
 
4、台媒報導稱,小米機在網路對台銷售10萬台。小米手機正式進軍臺灣當天,便引發了合作方遠傳電信官網被網友擠爆的事件。據台媒報導,因為小米手機在台賣得太紅,連島內竟也冒出山寨版,叫“臺灣紅米”。臺北、宜蘭、高雄等地不少計程車上都有醒目的小米2S的廣告——“平價機皇,發燒傳奇”。
 
5、潮網科技中國區總經理張景翔透露,以防毒軟體竄起的”奇虎360“也已入台探路。
 
6、根據Alexa流量排名,淘寶、新浪、騰訊的QQ,在臺灣地區已分別排行32、38與39名。

從前內地跟臺灣學 現在臺灣跟內地學
 
從前內地都是跟臺灣學,但在互聯網領域,臺灣要跟內地學了。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29日首度在病後公開露面,直言臺灣的創新、創業環境已生病。臺灣落後內地、美國許多,錯過了軟體、移動的革命,當美國都在談微軟、谷歌、雅虎、Facebook、Twitter時,臺灣還是不斷談台積電、鴻海或聯發科。
 
爲什麽變化這麽快?台媒分析稱,互聯網是內地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的含義,從百度到搜狐,許多開創者是在國外念書的海歸派,一開始就吸引美國創投業的鉅額資金,移植美國網路創投的玩法。美國資本要求3年達標,快速試錯。每家公司先圈地,投廣告,求海外上市,不行就卡,快速整併,締造了生氣勃發的互聯網産業。
 
內地第一家海外上市的網商”當當網“副總裁王曦分析,中國前一百大網商,八成資本來自國外,但不影響這一百大網商成為本土企業,關鍵是為誰服務。
 
從某些角度看,由模仿起家,又有嚴格網路審查的中國互聯網産業,正在創造出一個獨特的中國故事。

(據《天下》雜誌、新華網等)


台灣新創團隊真的都很島國心態嗎?李開復或許錯看台灣了
( http://techorange.com/2013/11/01/5-taiwan-startups-that-prove-entrepreneurs-on-the-island-dont-have-a-small-market-mentality/ )

科技報橘 於 2013-11-01 19:15:46 發布 作者 Doris Lo

近日,Google 前全球副總裁、現任創新工廠董事長的李開復,針對台灣的網路產業提出一些具爭論性的論點,惋惜台灣產業的「島國小型市場心態」。李開復認為台灣的軟體公司還想著聚焦在台灣市場,但「小市場成就不了大企業」,公司應該要拓展視野,向外延伸到大陸、東南亞或任何歐美系國家。

然而《TechInAsia》駐台作家 John Horwitz 提出相反的觀點。根據 Horwitz 近幾年對台灣網路產業的觀察,不可否認,台灣的產業有嚴重的結構問題,也正面臨轉型的困境,但他認為李開復的論點有一個小瑕疵,因為打從一開始台灣企業就沒有小市場的問題,反而因為行動通訊和社群媒體的興起,更容易拓展事業版圖,創造無國際市場。

李開復以 PCHome 和蕃薯藤兩家知名成功的網路公司為例,認為兩者至今仍侷限在台灣市場裡;但不可忽視的是,台灣也確實有很多揚名國際的 App 軟體和網路服務被廣泛使用。而且出乎眾人的意料,設計這些軟體可都是在地、正港的台灣人!

John Horwitz 在該篇報導中也列了幾個已跨入國際市場的台灣新創團隊,有一些已經引來大批用戶下載,有些正漸漸成長中;有一些符合主流市場的需求,有些正切合某些部門的需要,但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在無國界的網路空間中廣泛分享運用,也向專家口中所謂的「台灣小型島國心態」提出正面挑戰。

1. 社群照相軟體:PicCollage

拼貼趣是一款社群照相軟體,內附多種拼貼編輯功能,而他正是由台灣團隊所開發。拼貼趣是由四個人組成的幕後團隊 Cardinal Blue 在新加坡最大型的創業活動 Echelon 推出,總部設於美國加州和台北,曾入選美國「500 Startups」育成中心,從中獲得國際創投的肯定和資源。

單就過去兩年,此款 App 不論用戶、資金或合夥公司都逐漸在累積中。去年八月,Cardinal Blue 已從包括 500 Startups、Floodgate Fund 等知名創投機構,還有搖滾歌星 Neil Young 等投資人募集到 230 萬美元的資金。目前,此 App 已在全球 iOS、Android 平台達到 3500 萬下載量,台灣用戶甚至已達到 1200 萬人的規模。

2. 即時通訊 App:Cubie

由台灣團隊開發的 Cubie 即時通訊 App 在 2012 年春天上市,短短不到十個禮拜的時間,全球使用者已達到 200 萬人;而且,用戶不只在台灣,也廣泛分布在泰國和馬來西亞。去年更被錄選為美國「500 Startups」的加速計畫(Accelerator Program),獲得 110 萬美金的種子基金。

Cubie 的開發團隊不同於 Wechat 或 Line 的平台,更專注在「聊天室」本身,而且還有獨有的手繪功能、貼圖和語言信息等。

至今,已有 900 萬用戶下載 Cubie App,用戶大部分為亞洲年輕女性;不僅如此,在 Cubie 的 Twitter Feed 中也可以同時看到有來自西班牙、土耳其甚或印尼的使用者互動。

3. 手機遊戲開發團隊:Orange Nose Studios

Oragne Nose Studio 廣受歡迎的手機遊戲《IQ 益智遊戲》、《炸彈恐慌》和《史上最牛的遊戲 2》,在今天五月,成功殺進美國 iOS 榜排第一,全球累積突破 3500 萬個下載數,登上全球排行第四。這款同樣由台灣人成立的 Orange Nose Studios 團隊總部設於台灣,創辦人簡銘亮一開始就鎖定有著廣大商機和消費能力的歐美市場,之後也成功登入大陸、韓國、日本等國家。

Orange Nose Studios 的成功和遊戲設計更讓大陸直呼可與西方遊戲相比擬,簡銘亮無疑在不被看好的台灣島國市場,成功為台灣硬體產業樹立一個良好的典範。

4. 來電辨識和簡訊封鎖的手機 App:Whoscall(Gogolook 團隊)

由 Gogolook 共同創辦人兼營運長邱彥錡發展的 Whoscall,是一款來電辨識和簡訊封鎖的手機 App,可以在第一時間從資料庫、google 搜尋引擎還有自身交叉比對出的紀錄,辨識出陌生人來電的背景資料。

直至去年六月,Whoscall 的熱門下載程度已躍昇至日本 App 工具類第十名,在美國更是排行第二名;至今全球已有 500 萬次的下載量,廣泛分布在美國、韓國、日本和東亞。創辦者邱彥錡如今成為台灣企業的活躍人物,以自身成功經驗鼓勵其他台灣企業也能採用相同的向外發展策略創造商機。

5. 開發者協助服務:POP(Woomoo 團隊)

POP 是一款內建智慧型相機,幫助開發者快速將手繪的 App 介面草圖在 iPone 頁面進行模擬的服務。

POP 創辦人是由台灣三位七年級生林坤佑、林長逸、李紹剛於去年 12 月共同開發;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僅僅三天的時間,此款 App 已登上 Hack News 的頭條,甚至在幾個月後的發展下,POP 更獲台裔美籍的 Youtube 創辦人之一陳士駿的關注,並且快速得到進駐陳士駿育成中心(AVOS)和美國「500 Startups」育成計畫的機會。至今 POP 的獨創性和成就仍持續受到國內外科技和設計媒體的關注。

6. 比賽活動舉辦與宣傳平台:Bounty Hunter 獎金獵人

獎金獵人是最新入選台灣「500 Startups」俱樂部的一員。根據今年十月底美國「500 Startups」名單公布,來自台灣的獎金獵人入選第七屆加速計畫團隊之一。獎金獵人是一個提供「獵獎金」的機會平台,提供團體機構舉辦比賽,還貼心的將全台各式各樣的比賽規劃成為一張張懸賞單,供使用者自己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

不必為台灣網路企業哭泣

幾天前,李開復在公開演講中談到台灣創新問題,《數位時代》根據他的發言內容刊出了一篇文章《李開復:饒了年輕人吧!給他們一個好的創業環境》,內文談到李開復期望各界能提供年輕人充沛的資金和優良的創投環境。而 10/30《TechOrange》發行人戴季全也撰寫文章《台灣的年輕人和創業家,不會求饒》提出個人不同的觀點,他說年輕人、創業者「不用被饒」,大家也無須為台灣創新企業哭泣。

《TechInAsia》在報導中也提到許多人太容易用文化觀點責怪教育問題、用政治觀點批評創業者試圖忽視中國,或試圖模仿中國,甚至不斷質疑為什麼台灣無法創造出像 Line 一樣成功的軟體,以解釋他們所認為台灣產業的短處,但殊不知其實這些創新產業早就無聲無息地在「島國小型市場」上大發活耀於國際。

聖嚴法師曾說:「在接受批評、指責、檢討中成長」,李開復的評論可以做為台灣產業的警惕,但在觀察台灣科技和網路產業時,也需要用欣賞的心鼓勵新一代的創業者從挫敗中成長、從成功中學習,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番創新故事。

(資料來源:Tech in Asia;封面圖片來源:懶懶的台股日記, CC Licensed)


國內團隊開發的 Cubie Messenger 全球使用者達 650 萬
( http://www.inside.com.tw/2013/04/10/cubie-messenger-has-more-than-6-million-users )

INSIDE Editor_Hank 四月 10, 2013

由國內團隊開發的即時通訊 app「Cubie Messenger」在昨天新增了四種語言(德文、印尼文、義大利文、巴西葡萄牙文,目前一共支援九種語言)的同時,也宣布全球使用者達到 650 萬。

去年獲得 110 萬美金投資的 Cubie,在今年三月登上 Google Play 首頁,每天新增 5 萬名使用者。

根據 Tech in Asia 的報導1,Cubie Messenger 使用者最多的國家是台灣、泰國和馬來西亞,除了在亞洲持續成長之外,他們在歐洲與南美也同樣獲得矚目。

Cubie Messenger 無意像 Line 或是 WeChat 那樣成為平台,他們更加專注在「聊天」本身,不僅有獨特的手繪功能,還有貼圖、語音訊息和類似 Snapchat 的「自動銷毀訊息」等功能。


Taiwan’s Cubie Hits 6.5 Million Users, Now in 9 Languages
( http://www.techinasia.com/taiwan-cubie-indonesia-german-italian-portugese/ )

by Willis Wee at 2:10 pm, April 9, 2013

Taiwanese mobile messaging app Cubie recently rolled out four additional languages — Indonesian, German, Italian, and Portuguese — making it available in a total of nine languages. Cubie says that growth in Asia is strong but it is also experiencing traction i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Besides Taiwan, Thailand and Malaysia rank second and third in terms of popularity based on country. Saudi Arabia is fourth followed by the US.

The company currently has 6.5 million downloads and is monetizing by selling cutesy stickers to users. Cubie’s international messenger, James Hill, said that some of its premium stickers are selling quite well and the startup is currently also exploring other revenue streams.

For now, Cubie has no intention of becoming a platform like Line, KakaoTalk, or WeChat and is focusing its efforts within the chat room. Cubie differentiates from competing messaging apps with its SnapChat-like messaging feature for disappearing texts. The Taiwanese startup first struck me as a mobile messaging app that’s aimed at women, but as time passes it’s apparent that the app is proving popular with both genders.

Last month, we looked into how Cubie got featured on Google Play which helped drive 50,000 downloads each day. Cubie last raised $1.1 million from a group of investors, including B Dash Ventures, NTT Investment Partners, Gumi Ventures, and 500 Startups.

Cubie Official Si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