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島外有島

2014-10-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37| 評論數: 0

@ 洪鑫誠:從小在中國大陸唸書,聽慣了「寶島台灣」的人們,應該很難想像,「寶島」竟然「島外有島」。事實上,台灣有許多美麗的外島,而位處台東的綠島,絕 對是最有故事的一個。那些座落島上的監獄和那首有名的《綠島小夜曲》一起成為過往時代的縮影,而在這個自由的年代裡,藍天、白雲和綠島,在這裡相安無事。


採訪台灣運動員姑娘

2014-10-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5| 評論數: 0 |原作者: (孟振興/南寧)

10 月9日中午,我在金旺角酒店等待採訪中華台北隊的幾名隊員。還在讀屏東大學體育系一年級的林岑寧,雖然曾經與中國女隊一姐姚金男一起參加集訓,但競技水準 完全無法與中國女隊隊員相提並論,在六日的資格賽中,林岑寧在平衡木上連續出現重大失誤,只得到了不到11分的超低分;另一位隊員陳鳳芝的表現同樣乏善可 陳,其自認為表現最好的平衡木也只拿到不到13分。

實際上,這就是中華台北隊的總體實力,唯一一位曾在大賽中拿牌的陳智郁(2013年東 亞運動會吊環金牌得主)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吊環項目排名第14。參賽的十名隊員中,沒有一人殺入決賽。不過,兩位接受採訪的小姑娘都是樂天 派,她們對自己的賽場表現很滿意,因為她們很清楚自己與姚金男、比勒斯這樣超強運動員的差距。小姑娘說,拿到名次當然最好,拿不到名次,能在世錦賽鍛鍊一 下也很好。

林岑寧今年十八歲,六歲開始練習體操,不過她並非「全日制」體操運動員,因為她必須通過課業考試,才能進入屏東大學這樣的高校;陳鳳芝才16歲,目前還在讀高二,面臨高考的她坦言自己課業一般般:「數學最難,看不懂,不會做。」

在採訪中,我好幾次模糊了界限,把她們當做很普通的女孩子,因為她們倆實在是太普通了。林岑寧說她去逛南寧的和平商場,「就像台北的西門町」;陳鳳芝的錢包上寫著:「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的調侃,且很大方地舉著錢包讓我拍照。

其 實這兩位姑娘在台灣是頗為出眾的,林岑寧曾經在全台運動會競技體操女子團體項目中,代表屏東縣戰勝高雄市奪冠,就讀中學時就曾包攬台灣中學生運動會體操團 體、個人全能、跳馬、高低槓、地板動作(即自由操)五項金牌;而年紀更小的陳鳳芝也曾多次為所在中學爭得榮譽,她們倆都剛剛參加過仁川亞運會。

與 我們所能接觸的大多國產運動員相比,這兩個台灣姑娘雖然在競技水準上遠遠不及,但她們的態度十分平和,即使面對我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大陸媒體記者,也能像 朋友一樣自由自在地聊天;我幾乎是同時採訪她們倆和陳智郁,但即使話題不在她們身上,她們也從來沒有玩過哪怕一分鐘的手機,她們不像運動員,更像鄰家女 孩。

我們的選手自然都是很優秀的體操運動員,這一點無可置疑。不過,如果以後每位採訪對象都能像兩位台灣姑娘一樣平和,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遙望台灣 十多年深深眷戀

2014-10-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婷鈺/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可以說,我一直離台灣很近。每當我站在海洋的這岸看著遠方,我就好像感受到台灣的氣息撲面而來,然而這片海洋,卻又將我們拉得很遠很遠。我不由想起余光中的〈鄉愁〉,現在,我們在這頭,你們在那頭。

我生活在廈門,與美麗島遙相對望的海島城市。和台灣的初體驗來自於電視這個媒介。小時候爸爸說:「裝上這個小耳朵,就可以看台灣欸節目啦!」我簡直歡天喜地。從《歡喜玉玲瓏》到星座、風水節目,從東森幼幼台到夜間鬼故事,從《我猜》到《康熙來了》,我都守在電視前面樂此不疲。似乎從小接觸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就不相上下,又加上閩南語和台語的共通性,我好像覺得自己離台灣很近很近。

四處尋找台灣痕跡

小時候愛吃的「吧噗」,愛不釋手的台版漫畫,都被我好好地珍藏著,像是寶物一樣的放在記憶裡面念念不忘。所以我是那麼偏愛台灣,那麼偏愛它美麗的島嶼和乾淨的天氣,偏愛它對繁體字的堅持,偏愛它巷子裡面總能偶遇到古早的文化痕跡,偏愛它鹿谷的凍頂烏龍茶,偏愛它熱情而禮貌的國民教育,偏愛它對閱讀和藝術的重視……

所以我總在大陸的角落尋找台灣的痕跡,捕風捉影,念念不忘。

高考後,我就開始全面寫繁體字了。到北師大後,由於字體、口音和成長環境,我常被人問:「你是台灣人嗎?」我總是搖頭:「不是,但我很喜歡台灣。」我在北師大的圖書館文庫區,對台灣優秀散文小說集翻了一遍又一遍,因為不能外借,我就坐在陽光可以灑落的大木桌前,細細地摩挲豎排的細明體,每一句「鄉音濃重」的台語對白都在我腦中形成聲響。我參與了北師大兩岸四地青年交流協會,在這裡我真正找到了一群熱愛台灣,或本身來自台灣的朋友,才發現,我們抱著類似的情懷在大陸行走,一經交流就無法停下。

追蹤台民日常生活

一直以來的習慣是寫手帳。我喜歡將每天的手帳po在instagram,在我追蹤的人和追蹤者中,有一大半是台灣人,我從他們的貼文中感受台灣的民俗、文化、美食、藝術、政治、自由民主,我覺得這些人都認真而有態度地活著,記錄生活的細節,體味點滴的小確幸,用圖片和文字描述情緒。在一些「政治活動」的日子裡,我看見他們勇敢地站出發聲;在重大災難的時候,他們互相安慰鼓勵,並真誠地感謝每一個關心的人。

我想,當一個環境很小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主人,是重要的一份子,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份思想,都將影響它的呼吸,影響它的未來,台灣就是如此。

小小的美麗島,不多的民眾,每個人都抱著沉甸甸的使命感和歸屬感,去愛這個家鄉。在幅員遼闊的大陸,我們擁有同樣的鮮活青春,卻似乎缺少了這種當家的勇氣和責任,好像茫茫人海中,自己說的做的沒有一點分量,所以就不願去說去做。但我以為當每一個人對社會有了參與感,社會才能愈來愈好,不是嗎?

這些年來,隨著心智愈來愈成熟,認知愈來愈完整,我才發現,台灣不僅僅是我童年那個熟悉又親切的「澎湖灣」,大陸和台灣有好多好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牽扯,那些未解開的死結,被深深埋在了歷史的土壤中,不敢觸碰。

我去看了很多資料,聽了很多故事,讀了很多書籍,我才知道,即使是看完了這麼多資料,我們知道的都還是太少了。我們只被教育了部分的真實,而我們卻總喜歡相信反駁這些真實的「真實」。

朦朧、模糊、曖昧的近代史和現代史,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全知曉的,所以我們總是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中間的誤會和偏見,要解決恐怕還來日方長。

可是,作為兩岸青協的一員,我們致力於兩岸的交流。如果有了橋,橋兩岸的互相描摹和暗暗的揣測不就能減少了嗎?親眼所見所聞所感,不就能取代曾經一度的猜想嗎?那些僵固的誤解,是否可以因為我們這一代的真誠和熱情,就溫暖和萌動了死結,讓它生長出認同和融合的希望呢?

雖未曾至 心嚮往之

所以,我總想著,什麼時候能去看見台灣。就如同《台灣念真情》一樣,台灣貴在人情,更貴在文化的傳承。這些,也許大陸人知道,也許大陸人不知道,但我希望我能讓他們知道,讓身邊的人知道,讓更多抵觸的情緒轉變成客觀和親切。畢竟曾經兩岸一心,我們的根不是在一起的嗎?

但我卻沒有這個機會,在每一個被問「你那麼喜歡台灣啊,那你去過嗎?」的時候,我總是只能悻悻地回答:「還沒有,我很想去。」為什麼不去?好像總是有很多理由,總是有事情要忙,或者是沒有伴。可是再追根到底為什麼,我想了想,大概是因為恐懼。

朝思暮想 近鄉情怯

有一種恐懼叫近鄉情更怯,台灣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我卻對其有著深厚的感情,讓我總覺得,要真正準備好了,才能去走我朝思暮想的地方。因為我有太多的地方想看,有太多的情感想確認,有太多的文化想用大腦搬運回來。

十多年來的念念不忘,何時會有迴響?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相約十分幸福

2014-10-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73| 評論數: 0

@洪鑫誠:「十」這個字在漢語裡常代表著吉祥和美滿。沾了這一種光的緣故,世人爭相踏足十分車站這一片被祝福的土地。而從「十分」至「幸福」的火車亦逐漸成為來台遊客必經的旅途。大學時期許多朋友相約來台灣玩,都把這一站充滿寓意的景點放在裡面。陸客在台灣放飛天燈的時候,也帶著心中的願望,等候幸福的專屬列車。


早安!問候語小插曲

2014-10-24 06:3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72| 評論數: 0

記得體驗營開始時,一些在台上致辭的領導們在講話開始時,都會進行禮節性的問候,因為是作為各種發言的「標準用語」,大部分在場的同學,尤其是大陸的同學,都對此極為熟悉,大家靜靜地聽著發言內容。

然而,在安靜的會場中,幾個台灣同學用一聲親切的「早安」予以回應,就顯得十分響亮而刺耳,因為,我並未預料到在這個節點上會有這樣的交流對話,所以,內心還是一驚,現場的節奏也有些亂。但是,正是這一句稀稀落落的「早安」,瞬間把講話的儀式感去除了,隨之而來的是日常的交流感。

因為,一般來講,就我個人經歷,在公開場合,尤其是面對許多人的較大的正式的場面進行講話的時候,講話開頭的禮儀用語,即俗稱的「打招呼、問候」,是作為流程的固定部分而出現的,截止講話結束前的時段,所有時間屬於講話人的單向傳播,畢竟,主持人已經邀請了他來講話,這是一個程序問題,也是一個次序問題,仔細地聆聽體現著對講話人的尊重。

但是,台灣同學對這樣的場合似乎有另外的習慣。在幾天的行程裡,我注意到,一些同學不止一次地跟講話人道早安,作禮儀性回應。只不過,因為,在場的人們並非都有這樣的回應,因此,「早安」的聲音很弱,而且越來越弱。

這個現象雖然很容易理解,只是習慣的差異罷了,但是其中的思維衝突卻耐人尋味。禮儀,是一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表達對別人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行為約束的過程。

見面打招呼,問好,是一種禮儀。不隨地吐痰,保護身邊環境,也是一種禮儀。禮儀既跟文化環境有關,也與表達的場域有關。但總的來說,在人與人的交際中,禮儀是一個很好的潤滑劑,能夠幫助雙方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大陸學生對致辭人的問候所回應的「安靜」,是對講話人的尊重,在屬於講話人的時間內,隨意打斷別人的說話,在未經其本人授意的情況下,並不是合適的行為。一般來講,致辭中的問候與致辭內容,約定俗成的屬於一體,在正式的場合中,更是這樣。因此,理應予以充分的尊重。

而台灣同學的「早安」以人際溝通的方式,在會場上對致辭人的問候予以回應,則顯得更加富有人情味,發言人既可以及時實現與聽眾的呼應,又可以穩定心態,還可以讓講話氛圍變得更加親切,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一般來講,在大陸學生的場域禮儀中,遵紀守禮,維護整體氛圍的和諧,凡事以和為貴,多為他人考慮,是較為普遍的處事邏輯。而在台灣同學的個性化的「早安」表達中,似乎更強調個人的情緒流露,更傾向於小範圍的人際互動,更多平等地考慮雙方的情感體驗。這些在這次關於兩岸青年生活習慣中的「問候語小插曲」中,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理解。


軍中樂園老張的違和感

2014-10-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80|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洪鑫誠/台灣大學政研所陸生)

知名導演鈕承澤執掌的電影《軍中樂園》近日在全台火熱上映。憑藉《艋舺》在華語影視圈一舉成名的鈕導,此次不僅有阮經天、陳意涵出場力挺,更力邀對岸實力派演員陳建斌加盟,可謂攜手兩岸、強強聯合。

而該片講述的故事,同樣離不開兩岸的歷史脈絡。那是遠在國共軍事對峙時期,發生在駐守金門之國軍和軍妓之間的一段特殊歷史。

拋開這個故事本身自然具有的軍旅情懷和風月奇聞之外,戰爭年歲的滄桑與悲情色彩不時瀰漫。由於有了小島景致和伊人容顏的陪襯,以血肉之軀面對時代的無力感被凸顯成一種精緻的荒涼。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還有河南籍國軍軍官老張等人濃厚的外省口音。

我與同學在觀影時實在有種微妙的違和感,這倒不是因為沒聽過河南版本的國語,也非對影視作品中的北方軍人形象感到陌生。問題只是出在電影被播出的場域──一個無法在電影中找到太多痕跡的當代台灣。我想和我同齡的台灣人定有更為強烈的距離感,顯然,單純以現在的眼光視之,電影裡的台灣遙遠陌生、缺乏觸感。

電影畫面中,當跟隨國府來台的河南人老張與台灣本土出生的軍中菜鳥小寶,這兩個「台灣人」一起坐在金門海灘,張開嗓門對著對岸使出腔調不一的國罵的時候。老張會覺得自己是「台灣人」嗎?正對屏幕的這些當代台灣人們,又是否會認同老張是一個「台灣人」呢?

這段與當今台灣社會格格不入的情節,如果脫離歷史的語境,已很難再成為生活的素材,何談代入全民的情感。我想,在台三代以後出生的人們,可能無法想象現在的台灣人中,有像老張這樣的人物了吧。

所以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應屬台灣軍人,即中華民國國軍軍人,卻一點「台灣人」的樣子都沒有的外省人。被違和感衝擊的觀眾會怎樣去界定他呢?他到底屬於此岸,還是彼岸?或許身處此岸,心屬彼岸吧?而這樣的人,應不應該被此岸所接納?則又是另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了。

少有人會否認,那一個年代的人事物,那些有著深厚大陸氣息的台灣住民、那些存活在分隔兩岸的同一代人腦海中的共同記憶,好像和那些完全在這個島嶼孕育而出的「台灣之子」們的稚嫩臉孔一起,被如今這個時代所遺忘了。

許多新世代的台灣人已經不再認為自己和對岸的大陸有什麼關係了。中國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外國,而且通常是關係不好的那一個。

那麼,一心統一的大陸,和去中國化的台灣,置於進退兩難的結構。此時對於任何一方來講,找回失去已久的共同記憶,應是展開對話的必要鋪墊。否則各有所求的兩群人,只會像當年在金廈兩地互相喊話那樣,一廂情願地各說各話而已。


神明出巡 陸生驚呆了

2014-10-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韓緒麗/江蘇)

說起台灣的拜拜文化,不得不提去年夏天發生的一件頗有趣的事情。彼時我剛到台灣,有天晚上大家想去鎮上採買些生活用品,便拉著同學,三人結伴從位於山腳的學校向鎮中心走去。不料剛走到外環路上,忽然看見遠處有個踩著高蹺的巨大人形怪物,穿著花俏的衣服,看不清臉部的模樣,大搖大擺地向我們走來。

我和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初來乍到的我們嚇得二話沒說拔腿就跑,氣喘吁吁地以最快速度飛奔回學校宿舍,又忙不迭地向同寢室的台灣妹子討教。在聽完我們的描述後,台灣妹子十分淡定從容地表示:「那不是什麼怪物啦,只是我們說的神明而已!神明,神明你們有聽過吧?」「神明」這個詞對我這個從小生長在無神論家庭的人來說,新鮮神祕又透著幾分敬畏。

記得小時候,我曾是個害怕「鬼怪」的小孩,晚上不敢一個人走夜路,不敢一個人在家,那時候家人就教育我,「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只要你行得端坐得正,就不要害怕這些有的沒的。」這些年來,家中不必說去廟裡拜拜了,連清明祭祖的儀式都很是簡單。

來了台灣之後,隨意走走逛逛都能看見各種廟宇,「五步一廟、十步一殿」一點兒也不誇張。除了名氣大香火旺的知名廟宇外,還散落著各種大大小小的私人道場,多到不勝枚舉。廟裡的布置也都很有特色,神明的種類之多、長相之特別也都刷新了我的認知。

在拜拜方面我是菜鳥,常會虛心請教我的那些台灣同學。大家三五揪團,外出遊玩時路過香火旺盛的廟宇都會進去上炷香,拜上一拜,我總會好奇地多問上一句:「你們信的是什麼宗教?」、「這間廟是拜的那位神明?」多數同學並不能準確地回答我,有人說是佛教,有人說是道教,有人說這兩者皆有,總之「有拜有保佑」,見到就雙手合十虔誠拜拜。

當你晚上走在台灣的鄉間小路上,不時會看見路邊的透天厝頂層亮著暗暗的紅光,在黑夜中格外引人注目,帶著幾分神祕又有那麼點可怖。不明就裡的我聯想起曾聽過看過的那些靈異故事,不禁胡思亂想,以至於每每看到那頂層幽幽的紅光總要裹緊外套快步離開。

直到過了很久,好奇心終究壓過了恐懼,讓我鼓起勇氣向身邊朋友問起這件事,道出我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擾。直到聽完對方的解釋方才明白,原來很多台灣家庭的住屋頂層會用來供奉自己的祖先,常常祭拜,以求保佑家人平安。很多傳統台灣家庭都會這樣做,並不稀奇,也不必害怕。

台灣人的拜拜文化還有著很可愛的一面,比如我們校園裡面在拍片時,劇組開機之前要進行「開機拜拜」,同學去便利超商買回一大包零食點心,有薯片、蝦條還有孔雀餅乾,大家舉著香跟著導演拜完後,再將香插在零食袋上,那畫面讓我覺得很是逗趣,希望天上的神明也會喜歡吃我們準備的零食。

福建來的同學聽完我的這番感慨後哈哈大笑,閩南地區與台灣地區的拜拜文化一脈相傳,有眾多相似之處,從小在福建長大的他們早就見怪不怪,其中人氣最夯、信徒眾多的神明媽祖婆,還是從福建漂洋過海傳到台灣來的。

「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台灣校園裡度過的這四個月,我從不會拜拜、不懂拜拜,到後來慢慢學著周邊同學們的模樣,路過身邊的廟宇時,也會入鄉隨俗地進去,給神明上炷香,一表我這遠方來客的敬意,這都要感謝交換生期間,朋友的熱心教導。


陸配講台語嘛ㄟ通

2014-10-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71|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戎凱/陸配)

對許多人來說,講台語也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對我這個來自大陸的新移民來說,聽懂台語已經不容易,更遑論把台語說得「輪轉」,簡直就是件困難的事。

初來台灣,對周遭的一切都抱持著新鮮感和好奇心,閒來無事便去參加一些針對新移民開設的生活課程,其中有一項「台語說說看」,就是請來資深的台語老師為我們這些新移民上台語會話課。

就像小學生學國語一樣,我們從ㄅㄆㄇㄈ開始,老師也是先教我們台語的發音,但與我慣用的漢語拼音才四個聲調,台語卻足足有八個聲調,頓時讓我墜入雲裡霧裡,覺得台語好深奧。為了激勵我們這些新移民學習台語的興趣,台語老師使出說學逗唱的本領,把這看似枯燥的語言講得活色生香。

兩周的課程結束,主辦單位舉辦了一場台語的演說比賽,同學們報名踴躍,我也不甘示弱,以唯一男性的身分報名。為了挑戰這生平第一次的台語演講,我可是下足了功夫,不但將演講稿全部用台語發音註釋,還請會說台語的朋友一字一句的口耳相傳。

到了上台的那一刻,當台語從自己的口中一字一句的蹦出來,竟然有種台語功力大增的自豪感。雖然最後的結果與前三名無緣,但經過這次勇敢的試煉,我已經從一個台語的「門外漢」進步到台語的「愛用者」,雖然現在台語說得還是「零零落落」,但我已經敢大聲地跟人說:「講台語嘛ㄟ通」。


台灣的海很自由

2014-10-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82| 評論數: 0

@洪鑫誠:一群陸客前往野柳的途中,不堪窗外太平洋美景的誘惑,停車駐足。大人小孩們突然都對抱怨許久的炎熱天氣不管不顧,一窩蜂地擁抱海岸線,令各式鏡頭和耀眼的陽光爭相閃爍。司機小劉疑惑不解,「大陸的海難道和這邊不一樣嗎?」有時候,旅行最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台灣的海,讓人覺得自由。(泉州)


從台生身上感受到愛

2014-10-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54| 評論數: 0

7月27日,乘坐高鐵一路滿懷期待的來到鄭州東站,出站就看到一位身材高挑的穿著白色T恤的老師,凳子上放著一面印有「漢字之旅」字樣的小白旗。薛老師告訴我們,第一天台灣的小夥伴們還不會來,我們要一個人住。

晚上,一個人在房間裡,開著一盞微燈,我的心還是蠻忐忑的。明天室友來了,我的東西可以到處放嗎?這個衣服掛在這,她會很反感嗎?我們要講什麼話題呢?可以聊政治嗎?

28日的下午,安排了一些人去機場接機,剩下的我們在酒店門口迎接。小組集合後就開始互相自我介紹。我們小組有個輔仁大學會計系的女生叫秉慧,她跟我們講她的外號豬血糕的來歷。我們相見甚歡,大家都很好相處,輕鬆融洽的打成一片。我的室友郁雯是一個文靜禮貌又能力很強的女生,我們一見面就親密的手挽著手,就像是好姊妹那樣。

在新鄭的那個晚上,小組成員一起出去吃鄭州特色的燴麵。大家很自然的對話著,毫無約束。我們會一起討論對朝鮮的看法,對大陸社會的想法,一些台灣的景點,以及今年三月台灣所發生的「太陽花學運」。

漯河的那家餐館的服務員,在我們道謝之後,都會回之以「沒事」。一個台灣同學說:「他們終於會回一個了。」原來之前的幾天,他們在對服務人員道謝的時候,對方都是無反應。其實我們真的對於是否有回謝無所反應,因為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我們只要管好自己,自己有禮貌就行了。

在行程表上看到少林寺的齋飯,又期待又恐懼。吃飯前領隊和我們講了相關的禮儀與禁忌,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碗裡的東西必須全部吃完。所有人在齋堂門口排成兩隊依次進入,肅靜的坐著,僧人們開始發放齋飯,大家雙手合十放在胸前表示感謝。

齊菜的味道蠻好的,但是由於太多,在大部分人吃完的時候,我還有一個饅頭和半碗菜,一些人陸陸續續的出了齋堂,我當時整個人目光呆滯的望著碗,強往嘴裡塞饅頭。我旁邊的台灣同學陳傑向我比了比手勢,暗示他可以幫我吃一點,當時心情一下子就晴朗了!後來,秉慧和郁雯也幫我分了些饅頭,我們就四個人相互陪伴著吃完,雖是件小事,卻讓人感覺溫馨。

在爬長城的途中,有個小女生可能身體有些不適應,坐在樓梯上撕心裂肺的哭。大家經過身邊的都會投擲於同情的目光,而後悄然的從她身邊走過。我的室友在我們走過他們後,又從包裡掏出一包紙,返回去遞給了那個哭泣的女孩子。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次體驗營不僅身體在路上,也在和台灣小夥伴們的旅行中不斷的思考,提升。這一路上,我感受到分享、感受到愛!


海裡來的沙

2014-10-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83| 評論數: 0

@陽鳳正能量:貓鼻頭的海風吹拂著,女遊客的絲巾翩翩起舞。告別了貓鼻頭,來到了南灣。沒有跟隨夥伴去戲水,我更喜歡踩著沙灘上行走的感覺,可以撿貝殼,可以踏浪,可以看日落,可以看海上戲水的遊客,隨心所欲。那是一片湛藍的大海,有沙灘,有輪船,有風車。無法忘記那淺淺細細的沙灘,踩上去軟軟的,很舒服。


愛上台灣行走

2014-10-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51| 評論數: 0

@陽鳳正能量:即便馬路上機車很快,我依舊喜歡行走在路上的感覺。帶著好奇心看周遭的事物,看機車呼嘯而過,看夕陽西下,看木質小屋,看筆直的椰子樹,看台灣人匆忙的背影,看居民有情調地生活,慢慢地,我會愛上這裡的一切,它的好,它的不好,都將在多年後成為一份珍貴的記憶。


重拾舞蹈夢

2014-10-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15| 評論數: 0

@陽鳳正能量:在台灣交換生涯,選 了舞蹈課,看著鏡子自己自信地笑著,已不知多久沒有這麼盡情舞蹈。在大陸,由於學業功課的大量競爭、忘記了曾經的舞蹈夢,如今,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愛好,盡情投入藝術懷抱。無論一首歌、一支舞、都能直達內心,使人快樂,給人力量,藝術的魅力和旅台的魅力就在於此。


越被誤讀 越要交流

2014-10-3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48| 評論數: 0

編按:漢字之旅兩岸學生心得,主題包含「文明巡禮」、「文化尋根」、「跨海友誼」、「社會差異」等各方面,透露著雙方學生在這次營隊過程中所建立的濃濃感情與深刻感受,本報選刊33篇,今天刊出最後一篇。本報將於2015年1月寒假期間,舉辦第二期體驗營「茶文化之旅」,歡迎舊雨新知繼續支持參與。

前些天,一個在漢字之旅途中認識的台灣朋友,因為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一些兩岸觀點的不同之處,竟意外的掀起了一些波瀾。網路上有不少反對之聲,認為朋友不應該持這樣的觀點,多數是指責批評,朋友因此很是惱火,需要再三表明自己的態度。我們對這些「曲解」有些無奈。無疑的,這位朋友又是一個「被黑了」的對象。

媒體把我們害慘了

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不知不覺中成為那個「被黑」的對象。執筆寫文章時必須要很小心翼翼,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會被不同的媒體或者「標題黨」拆分成怎樣的內容。之前有一篇文章被各網路轉載,後來我發現被標題黨們定義那篇文章為「台灣不想回歸是因為嫌大陸窮」,對於媒體這樣片面的解讀,我實在有些無奈。

然而,被曲解的又何止一兩件事呢?前一陣子掀起軒然大波的兩件關於台灣的事情,媒體的觀點占據了大眾的主流思想。第一件是反服貿學運時期,在微博上熱門榜居首的五月天等藝人支持反服貿運動,引起一系列「黑」台灣藝人的言論,甚至我也覺得,作為我們偶像的他們,怎麼能一邊賺我們大把大把的錢,一邊反對兩岸經濟交流發展呢?

直到後來,我真正接觸到台灣大學生以後,才知道大多數的他們上街遊行反對的並不是《服貿協議》本身,而是反對背後的黑箱操作。只有真正有機會接觸到台灣人,我這才可以撥開雲霧去真正瞭解。

斷章取義妨礙認識

第二件就是在大陸網路上能和「茶葉蛋」媲美的,「大陸人喜歡用手機上網是因為買不起電腦」的台媒言論,在大陸網路上成了一個搞笑的段子。說實話,我當時也被這樣的說法震撼了,沒有想到在台灣的新聞節目上也會有這麼不嚴謹的言論出現。一方面,可能是大陸的標題黨將此教授的言論,濃縮曲解為大陸人窮的用不起電腦;一方面也顯示台灣對大陸的不瞭解。

誠然,大陸的確存在一些貧窮落後的地方用不起電腦,但是大多數城市,電腦幾乎家庭必備。而在一般的城鎮或農村,電腦也不是罕見之物,尤其是在有大學生的家庭中,電腦更是不可或缺。至於為什麼大陸人喜歡用手機上網,我的觀點是,手機基本上能滿足城鎮或農村中大多數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他們使用網路瀏覽新聞,看視頻,玩遊戲,或者使用QQ、微信等,手機輕巧便攜,只要有網路,就可以任何地點、任何狀態下使用。

而電腦相對笨重,難以攜帶,功能繁複,在操作體驗上沒有手機那麼簡單易用。所以,傾心手機上網的不在少數,行動上網是世界潮流。同時,大陸手機端的服務也在飛速發展,湧現很多優秀的國產APP。例如微信在很多功能上的創新,讓一些台灣朋友覺得會比Line更加有趣易用。

避免加深盲目誤讀

還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幾個月前一個台灣教授來大陸研習交流之前,擔心在大陸吃不到速食麵,還在行李箱裡裝了很多速食麵。由此可知,媒體的誤讀,誤導了部分民眾的認知,確實令人愕然。

在和台灣朋友相處的時候,還是能感受到他們之前對大陸認識的滯後,以及他們現在對於大陸飛速發展的感歎,交流刷新了他們對於大陸的認識。

尤其是在從河南到北京的高鐵上,當有一個朋友告訴我說這兒的公共設施比台北還要好的時候,讓我頗為欣喜。我欣喜的是他們能發現大陸正是這樣子欣欣向榮成長的有機體,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至少一直在努力地求進步當中。

媒體無疑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才能避免媒體的誤讀呢?甚至,更可怕的是,當媒體一旦斷章取義,那麼兩岸對彼此的誤讀會更加盲目。我認為,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親身去交流體驗,拋開任何觀點的干擾,用心去感受彼此的脈搏。

親身交流破除誤會

兩岸文化交流還正在復甦時期,現在還仍有很大部分地區的人民不能到台灣自由行,只有部分大學能申請到台灣當交換生,而學位生更是少數,甚至包括陸生在台受限問題,陸配待遇問題等等。我認為應該逐漸加大政策力度,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多舉辦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不用盛大,但要直接,讓更多的大陸人與台灣人能夠瞭解最真實的彼此。

而此刻的我正期盼著,有一天能真正踏上台灣的土地,丟掉那副「有色眼鏡」,去體會最真實的台灣。唯有交流,才能破除誤會。


文學台灣 詩意的棲居

2014-1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Yolanda/台大中文所陸生)

前段時間,得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學獎,來台灣一年多,這是我的第四個文學獎。頒獎時,我坐在台下,看主辦單位的長官、評審團作家一一上台致辭講話,不覺有點恍神,心想,也許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那些做文學、社會學研究的同儕們或許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文學獎刺激下的台灣文學生態,應該會很有意思。

其實,台灣社會已經有不少人在反思,文學獎是不是太多了一點?以及,這種獎金機制刺激之下的寫作,是不是也存在各種問題?比如說,寫作者往往會效仿某種能夠討好評審的文風,甚至於出現一些所謂的「獎棍」,也就是那些到處投稿賺錢的職業獎金獵人。因此,這些設置獎項的單位也似乎開始有所轉變,比如今年聯合報文學獎就轉為「聯合文學大獎」,即評選一位「攀登高峰的作家」致贈獎金101萬元。

文學獎金及時雨

坦白說,獲得台灣的文學獎難度其實並不大,一方面因為人少獎多,另一方面評審機制相對公平完善,有些獎項投稿人不多,得獎機會還是蠻大的。相比起來,大陸的這類文學獎則是人多獎少,且評獎多是針對已經出版成書的作品、作者,鮮少有設置給新人投稿的獎項,這當然與大陸人口太多有關,如果都開設全民投稿,那動輒幾萬份的稿件,也許連評審都評不過來。

我對於台灣的這些文學獎,其實是充滿感激的,於我而言,每一筆獎金無異於「衣食父母」,因為陸生在台灣受到種種限制,既然無法工讀,而我又非生在豪門之家,除了學費以外,起居住行都是靠自己積攢,囊中羞澀時,得到一筆獎金,對我這樣窮困潦倒的研究生來說,不啻為一筆橫財鉅款。不過,除此以外,我心中更感激的是,這些文學獎,確實讓我重新提起筆,撿拾起幾乎快要被我遺忘的文藝情懷。

因為這些寫作的機緣,認識了不少台灣的寫作者,也驚訝地發現,台灣這些年輕作者往往都是從「寫詩」啟蒙的。不知道為什麼,大陸似乎很少有喜歡寫詩的小孩,就算有,比例一定比台灣低很多,以我的觀察和經歷,大陸的年輕作者大多應該是從寫散文開始的,想深一點,這或許與共產政權強調所謂通俗白話的文學有些關係。不過,一座「詩的島嶼」,確實會因為詩歌的語言特質而展示出不太一樣的面貌。

大陸散文台灣詩

有一次我母校的王安憶老師來台灣,與駱以軍、黃錦樹合辦了一場演講,她說她覺得台灣作家的作品文字繁複華麗,充滿了幽深譬喻,而像她這樣在文革之際成長起來的大陸作家的語言則是「粗鄙」的。這當然是王老師的謙虛之詞,不過兩岸雖然同樣使用中文創作,語言風格上的差異確實很明顯。

最初接觸台灣文學作品時,也感到台灣盛產一種極抒情的文字,這裡並不是說「軟體」與「軟件」、「花生」與「土豆」這樣單純表述上的差別,而是語言內在肌理、紋路就很不同,由此帶來小說寫作的風格、學術研究的風格都大相徑庭。

所以,台灣與大陸之間總是互相看不順眼對方的翻譯,大概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文學是影響人心的存在,不論文學獎有多少的缺點,台灣如此鼓勵文學創作,並且接續成一種代代相承的傳統,我是衷心欣賞和羡慕的。

文化澆灌多元土壤

現下不論台灣還是大陸,大家對於「文青」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意見,甚至變成了一種帶有調侃意味的負面詞彙,大多認為「文藝腔」無病呻吟,華而不實。不過,我倒是認為,真正文學其實並不是空泛虛浮的存在,文學的興盛帶動的不僅是學術研究,還包括小說、詩歌、散文的閱讀與創作,一場場戲劇的演出與欣賞,以及電影、展覽、文創,以及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

而這些決定著一座城市的審美品味與文化土壤,文化作為族群的根基,實際上影響著一座城市豐富多元的價值觀,也影響著棲居其上的人們生活的心境,與對於土地的歸屬感。我想,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覺得台灣社會無論多麼紛亂嘈雜,本質上依然是一座詩意、溫柔的所在。

當然,對於如我一般的異鄉人而言,寫作於我更大的意義,其實是為自己架起了一處躲避風雨的港灣。我有一個在政大念博班的學姐,她也是從復旦畢業來到台灣,文學創作上很有名氣,有一次她在台灣新書發表,那天適逢台北暴雨,場面並不熱鬧,來的多半是朋友,也幾乎都是陸生。

書寫拉開現實距離

那場朗讀會到後來,學姐在回答問題時頗有點感傷地說,其實她也想過陸生在台灣處境這麼不好,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但作為一個寫作者,她不得不成為一個觀察者和書寫者,與現實世界保持一段距離。我大概也有過同樣的心路歷程,純文學的寫作也許不像社會評論那麼立場分明、炮火猛烈,但它將我們與現實之間拉開了一段距離,這是一種保護,也給予人沉思、理解、同情的空間。

「詩意的棲居」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話,我在復旦念書時常聽師長提起,那或許象徵了某種想得而不可得的渴望。只是這份詩意,我在上海的霓虹燈火下未曾尋獲,如今卻在台灣的花草巷弄中,與它不期而遇。


暖心的秋天

2014-1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87| 評論數: 0

@陽鳳正能量:帶著無比期待的心情,跟隨一群陸生開啟了兩天一夜的墾丁遊。從彰化出發去墾丁的路上,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靜靜看著外面一閃而過的風景。無意間拍到的畫面:碧野藍天,溫暖的色彩,溫暖的微風,溫暖的心情。別樣的秋天,又看到了勃勃生機。


《兩岸校園超連結》律動的青春最美麗

2014-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1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歐陽鳳/中州科技大學交換生)

當初來台灣交流的最大目的,是想學習不同於大陸的教學模式,體驗台灣特色的教學方式。而今在台灣,不知不覺過去一個月了,慢慢地,喜歡上了這裡不緊不慢的學習節奏和那種注重團隊合作的氛圍。如果說現在感受最深的課程,那應該是「表演課」和「舞蹈與律動課程」。很恰巧這兩門課是在同一天上,這兩門課,帶給了我律動的快樂,讓我體會到了藝術的魅力。

與自己的身體交流

我們是在一個稱為「移動課堂」的教室上表演課,意味著避免了一般的說教,注重的是聯繫。表演課的老師Kilin,她是業界戲劇表演出身的年輕演員。第一節課她要求我們上課要穿深色的服裝,要避免惹人注目。

老師希望我們把自己當成中性的角色,中性角色意味著沒有特殊化,沒有任何標籤和情緒,每個人只能通過真實的表演,一言一行,完完全全投入角色。

第一節課老師引導我們瞭解自己的身體。從頭到腳趾頭,每一個身體部位一個一個移動,每一個動作都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身體的運動。原來我們的身體部位有如此大的使用空間,第一次這麼認真地認識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身體友好交流。

接下來的課程越來越有趣,這個有趣不是在於老師有很多笑話,上課很輕鬆,相反,每節課都有不同的任務和高難度的動作。但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再次的藝術創作。每一個動作不再是單純的運動,它包含著節奏,它表達了某種情感,它傳遞了我們心裡的想法。聽著老師的指令,跟著音樂在教室裡行走,不斷變化節奏,不斷調整步伐和方向,走路都變得這麼有趣,充滿韻律。

《詩意的身體》這本書中說道,「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可以是一段等待,也可以是一個行動。一開始便要將自己重新放置在一個最天真、最純粹、又充滿好奇的情境之中。」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舞台,每一個器官、每一個部位都是最美的角色。

在學習「身體張力」的課程中,老師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放大縮小的空間,通過身體的擴張收縮體現空間的大小。當我們與身體相處好了,運用自如的時候便能發揮其最大的潛能。

像瘋子般創造角色

老師不斷地給我們練習,一開始讓我們隨機找搭檔,找小組利用身體各個部位拼成不同的圖形。慢慢地題目越來越難。比如有的練習題是拼成一台風扇,一輛摩托車。老師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迅速交流並做出決定。當一個個小組展示他們的動作時,我完全被震撼了,原來人與人的思維有這麼大的不同,原來藝術是能包容如此多的想法,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身體的可能性,不僅在於它能再現生活中的物體,更在於它能創造出千萬種不可能的東西。

每節課,同學們無比投入自己的角色,瘋狂地扭動自己的身體,在地板上做各種怪異的動作,像瘋子一樣,創造自己的角色。

我很喜歡這門表演課,它讓我們學會了多角度思考,讓我們通過身體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老師所言,表演課最重要的不是教你如何演好戲,而是教會我們一種態度。我想,這種態度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平常的位置,去包容別人的思想,去學會團隊合作,是對藝術如癡如狂地忘我追求。

重拾被放棄的舞蹈

選舞蹈與韻律課程是為了彌補上大學被放棄的舞蹈愛好,舞蹈老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挑優美,可是跳起舞來一下子就有了藝術家的風範,能夠感受到那種獨特的藝術氣質從他身上散發出來。

舞蹈課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老師會帶領我們做很多種類的伸展活動,劈腿彎腰,不知不覺就加深難度。接著在音樂中跟著節奏教我們舞蹈動作,最後分小組練習。我很喜歡有音樂配合著的舞蹈舒展氛圍,非常快樂,連老師的口號都充滿了音律感。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不會在意扭屁股扭腰等這些動作,隨著音樂盡情揮灑汗水,舞出最美的姿態。

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自信地笑著,多久沒有這麼盡情地舞蹈過,由於學業,由於功課,忘記了曾經的舞蹈夢。如今,在我二十歲的旅程中,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愛好,盡情投入藝術的懷抱中。

一切的快樂之源,來自於藝術帶給人心的美,那種美麗,能淨化我們的心靈。即便只是一首歌、一支舞、一次表演的時光,都能夠直達我們的內心,使人快樂,給人力量。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此。


淡水騎馬趣

2014-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02| 評論數: 0

@Athena_蓓蓓:傍晚前遊蕩到淡水,出了捷運直接搭紅26公車去漁人碼頭。情人橋還在修繕,不可入內,好在漁人碼頭簡直美翻了,有種小歐洲的感覺,日落美的無法言喻。回程順道逛了淡水老街,淡水阿給和大腸包小腸,現在想到都流口水。最開心的是騎馬,坐在馬兒上的感覺好興奮!


文創的力量

2014-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66| 評論數: 0 |原作者: (來自浙江)

@陳青曄:松山文創園和華山文創園是台北的兩大文化創意聖地。世界各地很多優秀的展覽一到台灣都會率先考慮這兩個地方。而這兩座文創園區的興起也是現代諸多藝術園區改造的典範,把老舊菸廠、酒廠修建為功能完全迥異的文藝地標,亦如北京的798藝術園區由原先快被廢棄的舊工廠改建而成。前次參訪適逢普立茲新聞攝影獎首次登台,照片見證歷史,這兩座文創園區見證現代藝術的力量。


校門樸實無華

2014-1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29| 評論數: 0

@洪鑫誠:這座樸實無華甚至有些老舊的門房便是台大的正門,我曾在這裡不止一次地被人問起:「同學,請問台大正門在哪裡?」外地遊人又怎會料到,堂堂台灣第一學府,竟沒有個高大上的門面?似乎有些「名不副實」。然而大學之大,不在大樓。這棟近乎伴隨台大走過整部校史的老建築,默默沉澱著謙遜而厚重的力量。(來自泉州)


椰林上的菁英

@洪鑫誠:由正門直入台大校園,最先吸引眼球的莫過於整齊氣派的椰林大道,這裡晴天的時候,頗有夏威夷的風情。台灣人常把台大人比作這些挺拔的椰子樹,形容他們只顧自己往上長,而很少蔭蔽他人。這固然體現庶民文化對精英主義的怨言,然而時至今日,一枝獨秀的台大人們或許也應該思考,所謂精英能否撐起社會的脊梁。(來自泉州)


真是一座溫情的島嶼

2014-1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方麻迪/東海大學交換生)

九月中旬,拿著早早訂好的船票與機票,作為一個交換生,我就這樣踏上了台灣,這片我心中嚮往已久的土地。在廈門的碼頭等待輪渡時,看著波浪激盪的海面,台灣近得似乎用眼光就能觸摸到。

曾經坐船去鼓浪嶼遊玩,每次船行至海面中央處,船上的導遊總會用一口帶著濃濃閩南口音的普通話告訴船上的遊客:「各位,對面就是金門,就是台灣咯!」也算是讓沒有去過台灣的陸客近距離地感受那個美麗的寶島。然而,此時此刻,我將不再遠觀台灣,而是親自來到。

初見台灣親切問候

半個多小時後,船隻就抵達了金門。一下船,所有指示牌上的文字變得熟悉又陌生起來,是的,它們都是繁體字。我開玩笑地和同行的朋友們說:「感覺畫風都不一樣了呢!」放眼望去,街道整齊乾淨,雖然低矮而又略顯陳舊的房屋,卻並不顯得破敗,反而與眾多夾竹桃相映成趣,構成一番田園牧歌式的圖景。

我正靜靜思忖著,突然間,一個樸準的「台灣腔」就在我的身旁響起:「你們都是從大陸來的交換生嗎?」往身邊一看,原來是一個戴米色鴨舌帽的老爺爺,便向他點頭致意。「那是來念哪一所大學?」他又問。「是東海大學。」回答完後,他豎起大拇指:「讚!」這突如其來的問候,讓我一下子忘記了手機在入境後,因為沒有信號所帶來的疏離感,好像來到台灣,只不過像在大陸坐動車,從一個省旅行至另一個省分一樣,那麼親切方便。而大家乘上機場大巴的剎那,看到每個座位上方都有音響與話筒,也都發出了驚歎的聲音。在持續的興奮與驚喜中,我們搭上了飛往台中市的飛機。

禪意生活在東海

還沒來東海之前,「全台灣最美麗的大學」這個名號就已經在我耳邊打了好幾個轉。而當她真正出現在我的眼前,我一下子就相信了這樣的名號不是子虛烏有。不是因為她有鋪天蓋地的綠蔭,也不是因為她有兼具中國元素和現代主義風格的路思義教堂,而是她那分充滿禪意的氣質。

走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親身體驗到那著眼於細小之處的溫暖。從寢室一出門,就會看見室友在門上貼的便利貼,上面寫著:「輕輕地開門,輕輕地關門,是關照他人,也是一種生活習慣,謝謝你。」去飲水機上取水,每個按鍵的右邊都有對應的盲文;下電梯時,有著專為用輪椅的身心障礙人士所特別設計的按鈕;寢室的大樓下,無障礙車道上沒有任何阻擋前行的異物。人情的淡漠和都市生活的麻木感,在這裡似乎被遺忘了,人們也好像容易變得心平氣和。

來台灣的第二天,我和朋友們去市中心閒逛,一不小心就忘記了時間,轉眼間連公車的最後一班都可能要趕不上了。正當我和朋友站在街頭東張西望地等待時,一輛小小的公車在我們面前緩緩停下,於是我們急急忙忙地鑽上車。司機是個有點上了年紀的叔叔,看見我們緊張的樣子,連連對我們說:「慢慢來,慢慢來。」

窗外是寧靜的夜色,過去在書上唸到:台北的夜是喧囂的。而此時,台中的夜卻示以我們截然不同的風光。車廂裡只有少數的乘客,都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或發呆或擺弄手機,一切都是沒有聲響的。奔波了一天,我漸漸有了睡意,於是在車上小憩了一會兒。下車時,有幾分睡眼惺忪,走路也有點晃晃蕩蕩,像是微醺。司機看了我一眼,用很輕的聲音說:「下車要小心來往的車輛哦!」那一刻,突然心裡就亮了起來。

公車司機好脾氣

我原本以為,那天晚上是運氣好,碰到了體貼的司機。之後多乘了幾次公車後,才發現這樣的溫情屬於這裡大部分的司機。耐心給每個乘客解答路程上的問題,提醒乘客下車要注意安全,平靜地對待每一次堵車。乘坐這裡的公車,更像是在接受一種「服務」,而非「受罪」。雖然台中市沒有捷運,但因為有了這樣的一群溫情司機,絲毫沒有影響到這個城市的便捷。

台灣人的溫情與善良,確實常常讓初到此地的人們心生感動。然而,卻也有一部分人開始思考:這樣的溫情,究竟是發自於內心,還是說只是像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式微笑一樣,是一種久而久之的習慣?室友來自於台南,她告訴我:「在台灣,做服務業的人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習慣來自真情融入

比如公車司機,如果脾氣暴躁對乘客不好的話,很有可能第二天就被曝光在網路上了。台灣民眾大多數對社會有著一種責任感和關懷之心,很多人都在思考著如何讓台灣變得更好。因此,對於政府的監督、對於服務機構的監督也許就漸漸地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台灣人從習慣於檢視他人,轉而習慣於檢視自身,因為只有個體的完善才能推動社會整體的完善。我想,不管這樣的一份溫情與善良究竟是真心還是習慣,它最終都使台灣社會變成了一個更加文明的家園。而從人性本身的角度出發,微笑總比冰冷的表情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溫柔地對待他人,原本就是成長路上的一堂必修課吧。


保護原始仙境

2014-1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08| 評論數: 0

@陳欣Red:那一次我漫步在阿里山的原始森林裡,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在千年神木中來回穿梭。突然映入眼簾的是這潭清澈的湖水,綠樹和亭子在水中毫無二致的倒影,詮釋了湖水的純淨。最美的是那藍天和白雲,在真實的世界裡像是物外的仙境,在如鏡的水面上像是草木的眼睛。台灣對於自然保護做得滿不錯的。


國旗兩樣情

2014-1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66| 評論數: 0

@三山國國王:在大陸,五星紅旗旁邊插的其他國國旗一般人都認識,無非就是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國旗,顯示與世界列強齊頭並進。前陣子來了台灣中華民國外交部一趟,發現青天白日旗旁邊,所擺放的他國國旗,我竟是一個都不認識。在叢林法則的世界體系裡,台灣也蠻慘的。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