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受害學生出面控訴:警察踹人、警棍打頭
自由時報 2014-3-27【15:18】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鎮暴警察驅離學生引發流血衝突,七位遭打傷的學生與公民今天出面控訴,「警察踹人肚子、頭被警棍重擊、還用盾牌砍腿」。行政院長江宜樺卻說「這只是拍拍肩膀」,「難道全身上下都是肩膀?」
尹先生表示,當天他在行政院後門,被鎮暴警察拖行好幾公尺,拖到褲子都掉了。警察像對待仇人一樣,用腳踹他的肚子,而且他的頭被鋼製的警棍重擊。王先生控訴,警察對他後空翻,重重摔下,造成他的頭部挫傷,還用警棍直往他身上搓,「受傷的傷口看不到,才是最痛的。」
東吳大學政研所3年級陳同學左眼傷勢明顯,他說,十幾個警察對付他一人,當天警察還有「輸送帶」,一個一個把人往外抬,「警察看我身上沒有傷,還捕踹一腳,是不爽嗎?怎麼可以把人民當成敵人?」
江先生捲起褲管,指著身上的傷口說:「警察用盾牌在我的雙腿砍了好幾次,當下很痛,很慌張;警察抬我時,我全程閉著眼睛,感覺到很多腳踹我,絕不是江宜樺說的拍拍肩膀而已。」
陳先生表示,「3次回到現場,第一次警察揮拳打我的太陽穴,讓我耳鳴很久,太陽穴現在還很痛。第二次被踹腹部,第3次則被拖著雙腳,如果不是有人拉著我,不致讓我的頭部懸空,我早就被警察謀殺。」
聯合大學3年級的張同學說,「警察把我推倒,用腳踹我,大聲吆喝『抓這個、抓這個』,還用膝蓋重重壓我的頭。」正在準備申請出國深造的成大畢業生李先生表示,警察當時還趕走媒體,甚至佯稱手機會弄丟,要求大家把手機收起來,其實是害怕民眾蒐證。
司改會執行長高榮志表示,司改會正準備後續對國家的訴訟,目前已有42名的民眾與司改會聯絡,希望更多人能站出來,控訴國家的暴力。聯絡電話:(02)25231178。
【更新】莫再扯謊!323那一夜 醫師躺地抽搐畫面曝光
蘋果日報 2014年03月27日16:12
323突襲進佔行政院,上千名警力血腥鎮壓,讓我們度過最漫長的一夜,上百名反黑箱服貿群眾因此送醫,紀錄片導演羅興階全程完整紀錄這令人心痛的時刻。
《蘋果》取得羅導演的同意,將王醫師被警察暴力毆打到倒地不起、不停抽搐,以及陪同在旁的王太太見王醫師倒下,大聲呼救的揪心影像剪接成短片。
從影片還原3/23突襲行政院這天,上千名鎮暴警前往驅離時,鎮暴警高舉短棍,往現場群眾痛毆,造成多名民眾受傷,畫面中王姓醫師被警察暴力毆打,倒地不起、不停抽搐。王姓醫師不僅嘴角流著血,面對群眾的呼喊完全沒有反應。警方看見這個情況,緊急現場急救,但王姓醫師絲毫沒有起色。王太太在場哭喊、控訴,醫護人員雖趕來救援,用擔架把倒地不起的王姓醫師送醫急救,但這段過程,看來令人難過。
這段由羅導演拍攝的影片一刀未剪版已上傳到YouTube ,《蘋果》將王醫師及王太太那幕剪接呈現。
出版時間:12:40
更新時間:16:12
(葉國吏/綜合報導)
遍地開花》網友集資第2彈!夾報揭鎮壓真相
自由時報 2014-3-27【12:31】
〔本報訊〕繼網友成功發起「合購頭版廣告」活動,網友再推「合購夾報」,盼能集資到50萬,印製服貿傳單,希望趕在明日(週五)將夾報送至報紙讀者手上,目前確定發放地區為雙北地區。
ID 「Earendil」的網友昨(26)批踢踢八卦板發文「買完頭版買夾報!」,文中表示,要將「324鎮壓當晚紀實文章、照片」宣傳出去,希望集資印製服 貿傳單,夾到各大報中,文中強調,首先要夾的為《中時》、《聯合》,因認為這2報的讀者「最缺乏這些資訊」,盼透過夾報,能傳達反服貿的立場與理由。
開 團的網友「Earendil」隨即也公布最新消息和聲明,表示發起這項活動的人是一群好朋友,大部分也還是學生,並不希望曝光身分,他們這次的主軸在於, 彌平網路以及閱讀電視即報紙的資訊落差。「Earendil」說,關於募款的法律問題及正當性,他們正在努力研究與諮詢,也在文中附上兩份傳單檔案,讓更 多人知道此議題的重要。
另外,「Earendil」在文中表示,台北市報紙訂戶約20萬份,新北市約25至30萬份,希望在明中午就付印,早上就曝光。他也呼籲各地網友響應,讓全台都能看得到。
立委轟暴力鎮壓 王卓鈞:江揆下令驅離
自由時報 2014-3-27
立院報告 王堅稱沒有違法
〔記 者曾韋禎/台北報導〕警方廿四日凌晨強制驅離攻佔行政院的學生和群眾,學生及民眾遭「暴警」痛擊頭破血流、怵目驚心的畫面陸續傳開,各界也強力聲討執法過 當,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下台。警政署長王卓鈞昨在立院堅稱,完全沒有違法,但會檢討過程所發生的疏失,他強調「我沒有自作主張」,江揆「有交代」必須驅離 完畢,讓群眾離開行政院辦公大樓。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邀王卓鈞等治安首長就三二四事件專案報告。王卓鈞強調,民眾在廿三日非法進入政院, 是對國家公權力及社會秩序的嚴重挑戰,他在事件發生後就要求台北市警局長黃昇勇全力排除;此次驅離行動,分為喊話勸離、抬離及驅離三階段,過程造成五十五 位民眾、一一九位員警受傷,對此至感遺憾。
王還扯說,○四年總統選後,他曾以北市警局長的身分,在四月十日強制驅離凱道群眾,事後還獲當 時行政院長游錫堃表揚。但游聞訊反擊說,當年群眾動用十字弓、汽油彈、破壞大型鷹架、破壞變電箱、丟磚塊與石頭,企圖衝入總統府,情況完全不同,王卓鈞是 牛頭不對馬嘴,這樣講,更是權力傲慢的狡辯!
畫面為證 流血的都是民眾
內政委員會召委陳其邁表示,警察對付學生是拿警棍亂打,而民眾只是與警察拉扯,所謂上百位員警受傷,他只掌握了六張驗傷單,有就醫紀錄的也才十三人,但受傷的民眾統統是頭破血流。他強調,闖入建物的民眾都沒受傷;遭警方打傷的,反而是沒有闖進去的。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怒斥這些影片都是假造的嗎?江揆說只是輕拍肩膀,是拿盾牌、警棍去重拍嗎?他質疑,這些警方施暴的影片,新聞都有播,行政院都是睜眼說瞎話,江揆應為此道歉,警政署也要在週五前交出懲處名單。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疑,連官方報告都寫民眾帶著厚紙板、棉被、長梯攻入行政院,未提及任何武器,怎能用警械對民眾施暴?她當場戴起口罩,手持貼滿受傷民眾照片的大看板站在官員面前,表達無聲的抗議。
王:警方不能朝頭部攻擊
民 進黨立委李俊俋詢問,強制驅離究竟是誰的命令?王卓鈞表示,警政署在十八日晚上九時,民眾佔領立法院後就成立指揮所;行政院被佔領後,他立即報告江揆及內 政部長陳威仁,也要求北市警局長黃昇勇準備排除不法進入;他說,江揆有要求驅離完畢,不是他自作主張,一切都合法,但會檢討過程所發生的疏失。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拿出一張張的照片指出,這些民眾都是頭部受傷,難道警方可朝頭部攻擊?
王卓鈞反駁,如果是刻意要打,就不是這種結果了;他解釋,警方不能朝頭部攻擊,但強制驅離就是會有強制力。
台聯立委賴振昌、葉津鈴痛斥,警方居然把立委周倪安拖進角落打,王卓鈞坦言,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承諾在五天內查出是誰造成的。
佔領國會》向馬宣戰!週日集結凱道 佔領無時間表
自由時報 2014-3-27【15:28】
〔本報訊〕太陽花學運邁入第10天,學生領袖陳為廷、林飛帆今天號召,邀請大家在這星期日(30)下午1時一同上凱道,讓凱道人群延伸到立法院,把整條路都將之佔領,沒有結束時間、繼續佔領立法院。
陳為廷說,學運邁入第10天,這幾天我們在寒風中等待,卻得到馬政府敷衍回應,最後甚至連訴求都不知道,星期日將邀請各位朋友,一起走向街頭、凱道集結活動。
陳為廷說,馬曾邀請學生對談,但隨著朝野協商破局,發現馬根本是用「毫無誠意」的兩面手法,既使對話也沒有實質意義,所以希望馬承諾,不再動用黨紀約束立委。
林飛帆則說,將邀請各位在星期日一同上凱道,馬政府用拖延戰術,但「拖延消耗不了我們意志、拖延只會增加我們的決心,這場仗我們必勝!」
林飛帆正式向馬宣戰,佔領立法院沒有時間表,「結束時間,也就是馬低頭時間!」
林閣雍 臉書發言 2014-3-27
順豐就是【假港資,真中資】的公司,服貿通過以後【正港中資】的公司會不會更惡劣?你的生活會不會受影響?
不是只有某些行業的從業人員才會受影響,你以為出包的戶政系統是哪國人寫的?
挺服貿拒收? 順豐快遞今起停收外縣市包裹
蘋果日報 2014年03月26日12:54
服貿風波越演越烈,今傳出台灣順豐快遞疑挺服貿拒收台灣包裹。有民眾爆料,他們今天寄件被台灣順豐業務拒收,告知內部臨時公告拒收台灣本土外縣市包裹,除了寄到大陸之外,還說是被服貿影響到,疑似老闆挺服貿才做這種決定,但官網卻都沒公告就突然拒收。
《蘋果》打電話信台灣順豐快遞人員詢問時,對方告知,公司通知是因為台灣島內的服務系統不夠完善,將做系統升級,因此今起暫停服務,未來何時會恢復還再等到公司通知,至於是否如外傳與服貿有關,順豐快遞人員指稱不清楚。(李姿慧/台北報導)
【時事想想】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劉紹華 Mar 27, 2014
我剛從中國回來,太陽花開的前幾天,很遺憾地我缺席了。當時我人在中國,看不到中肯的新聞,一開始還是當地人告訴我:「立法院的牌子都被砸爛了」,我當時的立即回應是,「早該砸了」。對方被我的回應嚇了一跳。然後當地人開始跟我大談民主的問題,大談他們眼中的台灣因為搞民主而經濟落後於中國,甚至下結論說:「太民主了不行。」「台灣現在比不上大陸了。」
我不想跟資訊不充分的人做不對等的交談,也不想怪罪長年活在資訊不充分的社會情境下而思考受限的人,我只簡單回了兩句,就讓那位友人啞口無言。我說:「中國現在的確很有錢,但你們付出了多少生活的代價?」
沒錯,就是對生活代價的根本關注,對於讓我們對服貿有意見,對失能的政府有意見,所以願意暫時犧牲生活的品質,來到這裡表達我們對於服貿的質疑。生活的代價,從來就不只是經濟問題而已。中國便是全球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中國的經濟發展率高達7%以上,世界各國稱羨,但當地人付出的生活的代價是甚麼?而又是道理讓整體社會持續支付這個代價?
過去十多年來我深入中國的地方社會做研究,而且是以不平等的社會發展為主要議題。我也常去中國的不同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大都會,看過不少不同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在天高但皇帝一點都不遠的政治架構下,是個甚麼樣子?我今天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分享我看到的中國的日常生活。
我根本不用借用抽象的民主法治概念,也毋須上綱到統獨議題,也不需要用一種東方主義式的方式來妖魔化中國,只需要從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兩岸服貿背後的價值差異。這個價值差異,正是令我深感憂慮的,卻是台灣政府、善交中國權貴的國、民兩黨人士經常選擇裝聾作啞的價值差異。
我想透過五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很快速瀏覽一遍中國日常生活的背後價值。
第一個例子是黨國文化的例子。
三月中我人在好在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推出了一個新政策,就是,中國各地的解放軍和武裝警察部隊的會議室,都要高掛五句話。哪五句話?也就是五代最高國家領導人關於軍隊建設的五段話。
所謂五代領導人,就是毛鄧江胡習,前四位已作古或下臺的人的話,我就不提了,我們來看正在臺上的領導人習近平的重要指示是甚麼,他說:「努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
我在北京大學政治系任教的好朋友說,這種手段,反映出習近平上臺以來,加碼強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也是習近平確立自己軍頭地位的手段。朋友說,這個黨的軍國主義化,已經停不住了。當前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就是在這樣的國家文化價值中提升它的經濟指標。
第二個例子是中國的多黨政治。
中國從來就宣稱他們也是多黨政治,只是這個多黨政治是在服從一個絕對大黨的架構之下。服從一個大黨是甚麼意思?我給你一個簡單的說明。其他的小黨,從辦公室運作到代表的薪資都是由黨國支付,他黨的成員就相當於「公務員」,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進行政治協商會議。這樣簡單說明,你明白了吧。這就是中國黨國對「多黨政治」的定義。
我們再來看看日常生活經濟面的例子。
第三個例子是在中國大都會裡叫計程車的例子。
最近去過中國的人,如果是得自行解決交通問題的人,應該對於在當地的大都會中搭乘計程車都有很痛苦的經驗。一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阿里巴巴或騰訊等大型的電子商務集團以誘人的回饋金收攏了計程車司機和乘客,也就是透過他們的管道來招攬計程車,他們會給司機比如說人民幣十到十五元的回饋,給乘客五到十元的回饋,結果導致計程車拒載短程、不載臨時客。而且,要搭車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把錢存在財團的電子帳號裡,要叫車成了件非常困難的事。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像台灣一樣各領風騷的叫車管道?我不會做嚴謹的經濟學研究分析,我的理解是從中國的日常生活而來的。
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沒有裝置桌上型電話基礎設施的地方,都可能人手一支手機,這是很多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的常見現象。中國也一樣,所以中國產生了一家超級龐大的電話公司,叫做中國移動,後來有了第二家,叫中國聯通,但也就這兩家,瓜分了中國的龐大的手機業務市場。
然後呢,兩家富豪財團結合手機財團,繼續製造搭乘計程車的中國式經驗。騰訊的大老闆馬化騰是排名第四的中國十大富豪,富可敵國。
阿里巴巴佔據了中國八成的電子商務,八成是甚麼概念,根據媒體報導,一家阿里巴巴的交易總額等同於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四成。這是典型的壟斷,區區幾家壟斷企業就把一般市民搭乘計程車這件事搞得烏煙瘴氣,人人抱怨,但沒人能抵抗財團影響,但反托拉斯法好像不曾在中國社會中被認真討論過。
在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發展出一個比很多民主國家裡都還自由放任的市場,讓所有人都身陷其中,抱怨卻無解。除了政府,誰能對付這麼龐大的財團呢?但政府並未出手。在財團加速的中國都市化裡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四個例子我就想提一下中國年輕人的生活。
中國是個這麼龐大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率又這麼高,高到很多台灣政客、商人常說我們的年輕人要比不上中國的年輕人了,要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了。我有聽到他們的真心憂慮,但我並不同意他們的詮釋。我不知道個別的年輕人的競爭力如何,但我只知道,若把青年作為一個集體來看,我很懷疑中國青年跑在前頭這種論述的正確性和正當性。
可能有些人也知道,北京的學者廉思做了個社會調查,寫了一本叫做《蟻族》的書,他用蟻族來形容「大學畢業、低收入的聚居群體」,這是繼中國的三大弱勢群體(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之後的第四大弱勢群體。
蟻族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行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他們平均月收入低於人民幣兩千元,絕大多數沒有保險和勞動契約。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於80後一代,和在場許多同學你們算同一個世代。
蟻族主要聚居於城鄉結合處或近郊農村,形成獨特的「聚居村」。他們是有如螞蟻般的的龐大群體,但被主流社會忽視。他們所居住的聚落也經常面臨都市化而來的強制拆遷,所以流動性很高,他們在中國這十多年來高速加快的都市化中,日子愈來愈難過。但因為是高等教育畢業,很多人來自農村,曾經在故鄉的小農村裡是少有的秀才、狀元,但如今在都市中無法功成名就,無顏回江東見父老,只能窩在都市邊陲的聚落中討生活。
如果,一個社會要讓年輕人以這樣的方式,犧牲熱情、犧牲對未來的想像,屈身在宏偉龐大但高不可攀的經濟體下討一個沒有尊嚴的生活,來成就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成就金字塔頂端的財團富可敵國的實力,我寧願我的國家經濟平平,我寧願年輕人不必展現這樣的經濟競爭力。
我當然不反對經濟提升,也希望經濟提升能讓所有人的生活品質都能提升,但得先看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是否合理?台灣的政客、財團,到了中國,只看到大都會的繁榮壯觀,只看到十三點五億人的商機無限,他們即使進入中國的邊陲內地,也只是看中那裡更為廉價的勞工還有因法治更為腐敗而容易取得的土地,多少的古蹟建築、考古遺址、農地、居住地因此成為龐大的工廠用地。這些高高在上的政商,在他們的經濟發展藍圖中沒有一般人的臉孔,只有他的工廠可以雇用多少工人的人頭數。然後還在斤斤計較不到人民幣兩千元的最低工資。
這樣的對比,還要告訴我說台灣的年輕人沒有競爭力?我知道也許說這話的人是認為我們比下有餘、比上不足。但是,就是比較這句話,請先在中國內部進行比較,再來評論,怎樣叫做具有競爭力。
一個社會之中,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競爭,無法在龐大的經濟收入中分得一杯羹,而只有少數的人有幸往上爬,這樣的發展方向是我們要的嗎?我不希望年輕人像中元普渡爬竹竿一樣,只有絕少數的人才能成功挺上去。
還有,那些在這一波經濟發展中成功了的人,他們都很幸福嗎?我有很多很正直的中國朋友,也有中國親戚,也有在中國工作的台灣親朋好友,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聽到很多對於中國發展的矛盾感受。我真的不太相信從台灣或其他先進國家去中國生活的人會覺得中國的發展是充滿福祉或幸福感的。
去問那些西進的台商,那些說你們坐在這裡是害怕與中國競爭的台商,他們是不是每次回來都說台灣比較舒服。台灣除了少數地段,大部分地區都是房屋建築窄小老舊、城市規劃亂七八糟,經濟不上不下,這樣的台灣為什麼比較舒服?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一個財富兩極化的發展市場中,生活在中國的有錢人,不用太過有錢,只要有些閒錢,哪個出門不怕?哪個不是防東防西的?很多人甚至對於表現出助人的美德都感到猶豫,而不敢扶一把跌倒在地的人。
過去十多年,尤其是近幾年,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談中國現在的社會缺乏道德、人人搶錢,人人壓力大,人人欠缺信仰。我不想汙名化說中國的人沒有道德,我相信這不是事實,一般的人仍是平凡且善良的。但一般人表現道德的管道或表現道德的勇氣的確有明顯變化。
那你問為什麼當地人不起來改變呢?除了長年的極權政治讓人心有餘悸外,我相信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只是讓人更為無力。想想看,所有的老東西、你熟悉的東西都拆掉,你的身心要不斷應付調適不斷改變的生活空間,那是一件非常疲累的事。被拆掉的地方通常會在一年、兩年就蓋上一大區一大區比臺北大學特區還要龐大好幾倍的新高建築,每個建築都在比巨大、比氣派,相形之下,每個人就都變得更為渺小、更為手無縛雞之力。
在這種帝國氣勢般的城市發展中,人只是愈顯渺小,實質的存在感愈來愈低。沒有機會高攀的多數的人,在這種宏偉的城市裡屈身,只顯得更為無力,只能投降吧。
最後一個例子,我想談日常生活的自由。
我們都知道,和民主國家相比,中國是相對不自由的國家,但很多中國人都會認為和以前比起來,他們今日的生活已自由太多,尤其在消費上,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似乎最大的自由就是消費自由。但實際上,我想連消費都不見得自由。
怎麼說?你看身邊的中國觀光客,到哪裡都在血拼,他們也許真的超級有錢,但也不一定。普通的中產階級一到國外,買起東西來也像是不要錢一樣。因為,他們即使有錢,但在中國買不到好東西,他們不信任中國的產品與商家。所以一有機會出國,就是要買東西。
你去巴黎精華區的香奈爾名店,裡面的店員幾乎都在講中文。我到了巴塞隆納,一個人要去晃大街,但我不會說西班牙文,當地的朋友就告訴我說:「你要是迷路了,就隨便到一家精品店,裡面一定有店員會講中文。」
那不血拚的人呢?我們來看電影和買書這些事,你一定知道,在中國是上不了臉書的,當然,有辦法的人會翻牆。網路在中國是受管制的,但最受管制的其實還有電影與出版。
中國出版的審查真的令人痛苦,我也是受害者,我寫的中國研究的書,始終通不過審查。但這還不是最糟的,看電影,中國的電影審查,從劇本開始到完成製片,一個關節不對,不讓上映就是不讓上映。但是政府想要推廣的影片,即使戲院沒有空檔,也會幫你排除萬難。還記得前幾年3D電影阿凡達勢如破竹的票房嗎?在中國一樣熱門,但同時中國政府要廣推《孔子》這部電影,於是下令不是3D的戲院,要下映阿凡達,換成孔子上映。
今天舉的這五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從黨國文化、多黨政治、叫計程車、年輕人的生活、還有日常生活的自由,都是非常普通的生活例子,但都說明了是甚麼樣的價值主導了中國的日常生活。那種價值包含了持續揭櫫的黨國霸權主義、龐大的資本壟斷、對公民精神的壓制、對人的基本尊嚴與福祉的漠視。
與此同時,政府用高大堅固的硬體與不斷攀升的總體經濟數字,創造高聳的經濟金字塔,令眾人臣服膜拜,誰在金字塔面前不會覺得自己的渺小?然後覺得自己的國家好偉大、好有希望,然後就可以繼續容忍這種價值來左右他們的生活。
所以你應該對於中國是一個甚麼樣的國家與社會有了些基本想像了。2014年的今天,中國政府仍要最核心的國家武力拜一樣的神主牌、重複記誦一樣的話語。中央一統聯播新聞的媒體天天放送為人民服務的好官事蹟、還有經濟如何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愈來愈好的訊息。每次我在中國時看電視時,心裡都在想,煩死了,老是喊人民、人民的,他們應該是公民,不要老是把他們當成黨國口口聲聲中的「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我其實對人民這個詞是有點感冒的,即使在台灣,我都只願意被當成公民,不願意被當成任何人口中的人民。
所以我想請問台灣的政府、政客和財團,和有著這樣日常生活的國家在打交道時,不需要注意彼此的價值差異嗎?這些價值差異不會影響到後續的往來發展嗎?
有人說我們逢中必反,我完全不同意。至少我從來不逢中必反,而且相反的,我對中國有高度的理解興趣,但我認為逢中必當謹慎。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或個人在跟中國、尤其是中國政府打交道時不會提高謹慎,我不相信我們的政府不知道這一點。
去問問台商,不管是希望簽訂服貿的或是反對服貿的台商,請問他們,在和中國打交道時,他有沒有覺得哪裡不一樣?有沒有必要提高警覺?去問我們的海基會官員、去問我們的外交官員、去問我們的各級政府官員,在跟中國打交道或靠近時,有沒有必要謹慎敏感?如果答案都是有的話,他們會說自己是逢中必反嗎?
我們不需要妖魔化中國,我也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給中國時間和機會,因為畢竟那裡有這麼多的人口,我們也希望那裡的人能活得有尊嚴,我們也不可能不和中國這個密切相關的鄰居打交道。但是,在往來之際,我們也不該對中國經濟發展中顯現的價值盲目以對,而僅任由經濟這隻手來擺布我們的生活代價。
經濟這隻右手,一定得有抱持某種價值的政策的左手來輔助實行,雙手必須併行,這從來就是一個基本的社會事實。希望台灣的政府、政客和財團不要自欺欺人,以為自由市場等同於放任財團。
很多人應該都讀過經濟史學者Karl Polanyi的《巨變》,這本書引發的一個關於經濟制度的辯論,就是經濟行為是鑲嵌於各種社會制度與道德規範等價值之中。Polanyi把市場看作廣義經濟體的一部分,而經濟體又是廣義社會體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市場經濟本身不是社會的終極目標,而是達成終極目標的手段。簡單說,賺錢不是目標,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所以,如果經濟的手段反而可能違背社會目標,那當然就不是合理的手段了。同樣重要的是,在賺錢之前,我們一定會想好賺錢的目標是甚麼?
Polanyi以降的討論,凸顯了一個常被宣揚自由市場的人刻意忽略的事實,就是,即使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體也不例外,經濟也是和各種價值掛勾,包括良善的或有問題的價值。不同社會的資本主義的價值運作邏輯不見得完全一樣,不是只有所謂的市場那一隻手在運作而已。
比如說,在台灣,財團聯姻是不是資本主義的常見現象?這個門當戶對的古老邏輯,到了今天一樣大起作用。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沒有社會主義集權控制的背景嗎?美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受到宗教的影響嗎?其實所有的經濟制度都是一種道德經濟,背後摻雜了各種價值與信念一起進入市場。
所以,我的結論是,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所展現的價值文化,也就是我們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價值,不論好壞,是造就中國經濟成長的內在因素,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在面貌。從這種價值出發的中國資本家在進行國際合作或投資時,其中的資本與市場運作不可能與這種價值脫鉤,至少短期內不可能擺脫。兩岸服貿開放的行業中,有多少的行業在這種價值圈中成長的中國財團進入後,會影響兩地差異的價值內涵,對台灣以人為本、以自由為本的價值造成衝擊?這些絕對不是單純的經濟事務而已,牽動的是經濟發展背後的價值之辯。
我們雖然已不可能脫離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但台灣的資本主義市場發展要摻進甚麼樣的道德或價值,當然是我們可以討論與決定的方向,這從來就不全然地是由市場來決定。馬政府口口聲聲說兩岸經貿往來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我相信他做到積極開放,但我對有效管理打了一個巨大的問號。我想問的是,服貿所牽動的是一場價值之爭,不只是經濟或程序問題而已,如果馬政府連學生和公民聚集在此所凸顯的價值差異都不能感受與理解的話,我真不相信這個政府有理解差異的能力,也不相信他們有有效管理中國可能帶來的經濟與價值衝擊的能力。
今天學生和公民在這裡呼籲朝野要儘速推動〈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法制化,並在修法過程中納入徵詢公眾意見之管道機制。我們在這個公民廣場推動公民審議,就是要告訴政府我們要的生活價值是甚麼,請不要再以經濟數字或行政程序來迴避根本的價值問題!
(註:本文是作者3月26日在立法院民主教室的演講稿,網路圖片為編輯新增。)
劉紹華
本文作者是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著有《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等書。
彭淮南首談服貿:一定要走出去 只取不給 沒人要跟你玩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4-03-27 17:30:09
對於兩岸服貿協議正反派意見分歧,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今(27)日首度對相關議題發表意見,他強調,台灣開放程度高於競爭對手國南韓,「不能關起門來,台灣一定要走出去」,若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不可能只「取」不「給」,「否則沒人跟你玩了」。
彭淮南指出,台灣為小型開放的經濟體,開放程度高於南韓,但現在南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已領先我們很多,台灣應更加速洽簽,否則若被邊緣化,經濟發展將失去動能,並影響就業。
彭淮南舉例 服貿不過貨貿免談 先衝擊面板業10萬勞工
彭淮南以面板業為例,中國對面板課徵關稅5%,若中韓完成 FTA簽署,南韓面板出口中國可能是零關稅,而台灣面板還要負擔5%,將無法與南韓競爭,恐衝擊台灣面板業約10萬名勞工的就業。
彭淮南說,「服貿沒過,貨貿絕對過不了,所以我才提面板業為例」。
他也強調,與他國簽自由貿易協議,不可能只「取」而不「給」、若「取」大於「給」,簽署就有價值,而對於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則要加以協助輔導。
大陸對台開放80項 且條件均優於WTO的規範
彭淮南比較這次服貿「取」和「給」的項目,大陸對台開放80項,且條件均優於WTO的規範,而台灣對大陸發放64項,只有19項優於WTO 的規範,且此64項早已對其他國家開放,其中27項也已對中國開放。
另外,彭淮南認為,服貿協議有助提升他國與台灣簽FTA的意願,也有助台灣加入TPP和RCEP,融入世界經濟。
彭淮南進一步強調,國人誤以為會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工作、大陸計程車業者來台投資等,「事實上都沒有開放」,國人關心國事是好事,政府也應趁這個機會趕緊和民眾溝通。
彭淮南說,「服貿懶人包有的對,有的錯」。被問到會不會怕央行也被包圍?他回應「我講的都是事實,也相信台灣人愛好和平、是理性的」。
孩子問「該不該去反服貿」 家長好為難
作者: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3月27日 上午3:44
「爸爸,服貿通過後,台灣會被中國併吞嗎?」「媽,同學都邀我去立院反服貿,我該不該去?」
學生攻占立法院後,是否到立院反服貿,變成一種校園集體壓力;不只大學生及中學生,不少家長還碰到家裡的小學生都在問「能不能去立院?」,讓很多家長很為難。
被孩子問起服貿是什麼、要不要反服貿,很多家長答不出來,大嘆政府行銷服貿太失敗,花了上億元宣導,卻輸給免費的網路反服貿懶人包。有家長就建議,不如在各報頭版登廣告,一次好好講清楚。
具財經背景的顏姓家長感嘆,就讀大學的女兒最近不斷有同學用LINE邀約到立院靜坐抗議,臉友紛紛把臉書頭像照換上反服貿的「黑幕」,也形成一種壓力。孩子很猶豫,問老爸:「服貿是什麼?」、「台灣通過服貿是否會像香港一樣?」
顏爸爸說,他上經濟部網站看個究竟,發現相關宣導「官腔官調」,別說年輕人,連家長都難消化;總算把服貿搞懂,解釋給女兒聽,也拿報紙剪報給女兒看。了解之後,女兒告訴他「我不想去(立院)了」。顏爸爸也說,政府部門不能再用傳統方式和年輕人溝通。
台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趙筱瓏指出,孩子目前讀師大附中三年級,雖然正緊鑼密鼓準備大學甄試,仍有許多同學課後相約到立院反服貿,連高中生都感到壓力。
趙筱瓏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孩子反服貿,很多家長不反對;但到底他們對服貿了解多少?家長難免憂慮。
她坦言,至今還沒看過服貿協議的條文,感嘆政府文宣太粗糙,不夠細膩。服貿有何利弊、對國人及企業有何影響,政府應深入淺出公告給大家看,。
女兒讀小四的新北市李媽媽則表示,最近電視整天播反服貿抗爭的新聞,連女兒都問「媽媽,我可以去立院嗎」,讓她哭笑不得。
「服貿講座」上課了 大學生塞爆教室
作者: 記者陳秋雲、邱榆蕙、郭政芬、修瑞瑩╱連線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4年3月27日 上午3:44
台北大學 4小時欲罷不能
連日反服貿運動意外促成大學校園瘋服貿,昨天從北到南,都有大學系所或社團主動舉辦「服貿講座」,每場都吸引爆滿學生聽講。清華大學決定開全校性的服貿課程,正反討論服貿協議;成大下個月也要辦辯論會,讓服貿爭議越辯越明。
台北大學法律系及社會系連辦兩場服貿講座,首場在開放報名半小時就額滿,昨天到場聽講學生超過四百人,擠爆教室,原定兩小時的講座,延至四小時才結束,討論熱烈。
台北大學法律系主任林國彬說,上周他感受學生對服貿議題的焦慮感,陸續有廿名學生找他討論「服貿問題出在哪裡」、「我們該不該去反服貿」等,他決定邀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台北大學法律系專任助理教授官曉薇等人參與這場座談會。
東海大學 辦多元公民論壇
東海大學社會系昨在校內廣場開「多元公民論壇」,七名社會系教師輪番上陣談服貿、公民運動。社會系主任劉正指出,社會運動不能只喊口號,也不能只是罷課,應該開新課程讓全校學生了解議題,才能收啟發、反省等效果。昨天論壇有三百多名學生聆聽,論壇長達六小時。
東海政治系林同學說,從論壇海報標語來看,感覺還是從「反服貿」出發,他希望經濟系、政治系老師也能出來談服貿,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參考意見。社會系學生徐漢華指出,從反應熱烈情況來看,論壇應該辦下去,讓更多學生來聽。
成功大學 走道也擠滿學生
成大法律系昨天的服貿講堂也大爆滿,走道和教室外都擠滿學生。
不願具名的成大政治系教授表示,有學生要求他支持學生罷課,但他認為學生根本不知道服貿實質內容,只是人云亦云跟著反對,決定下個月底辦一場服貿辯論會。
成大經濟系教授謝文真說,服貿原是兩面刃,有利有弊,下個月她要就台灣面臨的國際經濟情勢演講,希望校內不了解服貿的學生都來聽。
清華大學 服貿正反大辯論
清大學生會辦的「野台教室」,廿四日起一連五天邀各領域老師聯合授課,討論「服貿下的農業與中小企業」等議題,教授遍及科技法律所、人類所、社會所、經濟系等。昨天近兩百人席地聽講,學生會公關部長吳柏澍指出,野台教室是為響應學生罷課反服貿靜坐行動,多位教授知道後,都願協助開課。野台教室另開「服貿正反大辯論」,這兩天有陸生和教授辯論,也有正反兩方的意見交流,清大學生普遍反應不錯。
清大主秘李敏說,由於學生渴望了解服貿,校方決定開全校性的服貿課程,邀經濟、國際、社會、法律等領域教授以客觀、專業立場解析。交大也表示,已有系所在原課程中加入服貿議題,校方會討論是否加開講座。
318學運 BBC:年輕人起來捍衛民主
新頭殼newtalk2014.03.27 洪聖斐/編譯報導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昨(26)日刊登1則報導,指出台灣學生為了阻擋服貿協議所展開的前所未有之占領國會行動,並非只是1次性的抗議活動而已。
這篇報導指出,台灣近年來已經有些類似的抗議活動,例如反國光石化、為洪仲丘申冤、反核四等。這些運動大多是靠草根團體和社群媒體,參與者大多是期待訴求被聽見,並希望能捍衛台灣未來的一般民眾。
BBC的這篇報導指出,儘管參與抗議的學生都沒經歷過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政治壓迫和缺乏媒體與其他自由的年代,他們卻很明白台灣的民主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並且台灣能夠國會全面改選以及能夠直接選舉總統,都是藉由人民的力量促成的。
這些年輕人相信,現在輪到他們起來捍衛台灣的民主了。報導引述長榮大學教授李憲榮的看法,指出學生告訴父母親:「因為你們害怕政治,所以你們苦於所遭受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要親手來處理這些事。」
這兩個星期以來,學生已經不再只是要求政府退回服貿協議、徹底審查;他們現在要求各黨合作通過法案來監督未來與北京之間的談判,並且在法案通過前,不要再簽署任何協議。
問題是掌權者是否會聽學生的呼籲。
分析家指出,兩大黨面臨的風險是,如果他們不聽學生的要求,就會被疏遠。李憲榮教授認為,學生是選舉人中的1大股力量。政黨必須向年輕人敞開心胸,他們必須認真面對這個局勢。
馬英九常說台灣是亞洲的民主典範,有1套監督機制,政府與中國間簽定的任何協定都需經國會批准。然而,國民黨控制了國會多數,總統又控制了國民黨。這讓學生和台灣許多人士都感到很不舒服。
反對黨則常被批評未能提出有幫助的策略,拿不出建設性的行動,只會占領主席台。
相較之下,學生看起來是有組織力,又有決心的。
BBC的這篇報導在結論時指出,北京應該是很緊張地關注整件事的發展。
如果學生勝利了,這將意味著台灣進一步的民主化,提供1個額外的保障來讓人民而不是任何政黨決定這個島嶼的命運。
《兩岸校園超連結》學習大陸不自我設限心態
2014-3-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冠傑/台北市)
2009年,我到南京大學當交換學生,學期結束後,南大同學邀請我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是一種大陸盛行的青年活動,大學生深入社會基層從事田野調查、志願服務或專業實習,選題大都具有社會關懷,並能向校方申請經費補助。
南大同學找我合組團隊,從事江蘇沿海地區的台商研究,我們的研究題目是「江蘇台商投資經營宏觀環境調查」。
經過事前的資料搜集與前置作業,我們從南京出發,主要訪問蘇州昆山以及南通等地的對台部門,包括政府機關,例如:省市層級的台灣事務辦公室,也有社團組織,譬如:地級市的台商協會、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等。
不同於交換學生的校園生活,我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對中國大陸的對台部門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也許江蘇沿海地區本來就比較富庶,我們造訪幾個城市的對台部門,地方政府多為氣派新穎的大樓,成為我們的第一印象。
透過南大教授的引薦,我們順利訪問到省台辦處長、市台辦主任、市政協副祕書長等人,這些官員對我們幾位學生都相當和藹可親,我們提出有關台商現況的問題,他們都微笑以對,侃侃而談,不只提出詳細說明,甚至能隨口說出各種精確的數字,可見這些官員對工作內容的熟悉與專業。
為了招商引資,各地政府競相提出優惠台商的政策,引起我注意的是日常生活的各種優待與便利,包括:快速通關的「綠色通道」、提供醫療綠卡、台商子女就近入學、協助換領駕照、允許安裝衛星小耳朵等,某地官員甚至不諱言,會幫忙台商「不違反國家政策、法令的說情」,可見各地政府吸引台資的決心與魄力。
台灣人群聚江蘇,也對當地帶來「台灣化」的影響。我們造訪號稱「小台北」的昆山市,此時我已離開台灣五個月,路上見到好幾家台資企業的店面,我們在黃河路覓食,有一整排台灣美食與小吃的餐廳,徹底勾起我的鄉愁。
訪問昆山政協的副祕書長時,他提到大批台商進入昆山後,逐漸改變當地社會風氣與生活方式,譬如在餐廳打包剩菜的習慣,以及一些日常用語的「台灣化」等,相當有趣。
透過這幾天的社會實踐,有個深刻的感受:中國大陸的對台工作投入大量資源,從政府到民間,已經建立綿密而細緻的人際網路與工作成果,而且這些官員學習力強,大多有來過台灣的親身經歷,因此對台灣現況有直接認識,甚至知道台灣當下的流行事物,這種不自我設限的開放心態,值得我們省思。
《台灣人看大陸》從天津到內蒙 結識大陸好友
2014-3-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6| 評論數: 0 |原作者: (黃舒曼/政治大學學生)
還記得高中上地理課時,當看到大陸的地圖,各個城市的名字星羅棋布在各個省分,我有多麼興奮,我想會有這樣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或許是來自於小學曾到上海居住兩個禮拜的經驗吧。無奈當時年紀實在太小,實在對上海印象不深,只記得時值寒假,天氣冷風又大,連出去吃個飯,臉都會被風刮傷,加上又沒有同齡的朋友,因此在父親上班時,我幾乎足不出戶。即便如此,我仍覺得上海是個有趣的地方。
後來,在政大新生訓練時,學姊和我們分享了她參加AIESEC海外成長計畫的心得,AIESEC是目前最大的學生組織,由世界各校的大學生組成,通常會在寒暑假舉辦專案,目的在讓青年走進不同國家,親身體驗當地的文化,與同齡的各國研習生進行文化交流。我利用這個平台,幸運地媒合到了天津的南開大學所舉辦的幸福微夢想夏令營,而地點是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六中。
在這個活動開始的前十天,我先到上海與父親小住,我幾乎每天都去參觀景點,想在短暫時間裡竭盡所能的感受上海的一切。我覺得上海變了很多,到處都是百貨公司和銀行,而地鐵也非常方便,和台北捷運感覺很像,物價則比台北貴了一點,不過在短暫時間裡,我也參觀了豫園、城隍廟、靜安寺、魯迅紀念館、田子坊、上海博物館等等。
上海的觀光規畫十分完整,新與舊則是以一種讓人驚訝卻又讚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在使人眩目的繁華中幽幽吐出一絲神祕的夜上海氣息。
接下來我獨自到天津與南開大學的大學生會合,一開始我既焦慮又緊張,雖然大家在郵件中都很友善,不過實際狀況還是要相處才知道,直到歡迎會開始時,我才發現我白擔心了一場。大陸學生不但落落大方,還告訴我一堆天津非去不可的景點及非吃不可的美食。
在這次的旅程中,我最感謝的就是南開大學的成員,在台灣時會一直擔心,不知道該如何與大陸同學相處,然而活動開始後,大家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好朋友,政治、歷史背景完全不衝突,實際上兩岸學生文化差距並不如想像中的大,大家能夠用包容的態度去欣賞不同的文化,進而認識到更多元的部分,是我這趟旅程最大的收穫。
最後就是六中可愛的學生們,因為我真的沒有和小朋友相處的經驗,況且他們跟我年紀才差三歲,被他們稱老師感覺好彆扭,剛開始我也不知該如何相處,行為舉止都會比較搞笑一些,而且我也不期望短暫夏令營就能和學生產生情感。
然而或許是因為錫林浩特是北方城市,這裡的高中生都很單純直率,和他們之間的友情特別的真誠質樸。後來有位同學說她因為參加了這次夏令營,畢業之後一定要去各處看看,特別是台灣。
我一直覺得我從大家身上獲得的,比我所帶給我的學生還要多,如果說我在這次夏令營帶給了學生什麼,或許就是開啟了文化之間的橋樑。最後我和學生們說了再見,我真的覺得大家會再相見,不論是在大陸或台灣。
Deng Kai 臉書發言 2014-3-27 às 15:48
如果一個體系宣稱自已是民主體制,但是他對成員的訴求沒有認真回應,那麼抗議是有正當性的,哪怕是暴力的抗議,那個抗議正當性的多寡,就與體系麻木不仁的程度成正比。 江宜樺,《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2期,2005年3月,頁283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3-27
就是反中華帝國。
國共挑弄台灣的學生、民眾、媒體與警察彼此對立,目的在於掩飾他們的惡行,因此我們必須將主張說清楚,別讓惡徒脫罪。
我們是「逢暴必反」不是「逢中必反」;中共當局仍然囚禁良心犯、壓迫中國人民的自由,和這樣反人類的暴力政權談什麼和平發展?
我們是「反權貴壟斷」不是「反經濟發展」;中共的國企壟斷和國民黨的黨產事業,都是權貴資本主義。國共密謀簽訂的經濟協議,只有權貴圈是受益者,人民都是被剝削者。
我們是「反殖民化」不是「反自由化」;平等的自由貿易協定,應該是向全世界開放競爭,而不是「假借讓利進行箝制」,更不應該將中國與台灣的關係,形成政治經濟上「中央與邊陲」的殖民關係。
中國共產黨所建構權貴資本主義市場,內部貪腐嚴重、人治為上,利用各種手段刁難外資及台商,絕非公平的自由市場;驅使黨國權貴網絡壟斷的國企體系,對外惡意傾銷、併購、設限、壓榨勞動力、為軍事擴張服務,在世界貿易組織早已惡名昭彰,而中國國民黨不過是中華帝國豢養的幫凶。
台灣的反服貿運動,就是反中華帝國殖民的第一步。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3-27
陳文茜和邱毅在中國,抹黑台灣學生,
那就在他們賺錢的地方,戳破他們的謊言,
目前已經超過五百次轉發。
〈分析〉打開中國結 用服貿拉高台灣貿易戰略地位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4-03-27 22:01:59
反服貿學運已進入第10天,抗議群眾由導火線「反黑箱、程序不正義」至今演變成「反服貿」、甚至害怕中國財團大舉來台、中國政治打壓的意識形態再起,學運主張「若通過服貿,中國資金大舉進駐,將打壓台灣中小企業,或者是中國勞工入侵,衝擊500多萬勞工的就業市場」,但平心而論,假使沒有服貿,我們的社會看似平靜,景氣看似隨全球逐步復甦,但競爭力是否也在流逝中?還是,我們其實已對國際所簽屬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FTA、TPP無感?我們的競爭力真的只能剩下濃濃的台灣人情味?
外商欲以台灣為進軍中國跳板 台灣卻要自己捨棄戰略地位?
先不論國內意見分歧,觀察亞洲主要鄰近國家,日本商苦於「中日情結」,多半希望透過台商進軍大陸市場,韓國與中國之間也並非沒有芥蒂,但韓國採取政商分離,「政治面先擺一邊,賺中國財優先」;再看歐美國家,比台灣進入中國的門檻更高,台灣在地理、文化和語言上具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學者也調查,日商和歐商最希望將台灣做為跳板進軍中國,假若服貿啟動,外資投資台灣的意願勢必更深,特別是台灣最殷切期盼的日本技術,也可望隨著日商投資意願加大,帶來技術移轉,促成製造業升級並進一步帶動服務業更蓬勃發展、創造就業。
我們用已對其他外資開放的65項微型服務業,換取台灣的戰略地位,這樣的算盤難道不打?
當台灣不再擁有區域營運中心的戰略價值,MIT產品關稅較其他競爭商品更高,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就會減弱,而本土企業恐因台灣關稅和貿易劣勢不得不加速外移,使就業市場加劇萎縮、降低內需力,進入惡性循環。
服貿不過等同否定ECFA架構 衝擊台灣國際信用 甚至遭邊緣化
另一方面,「兩岸服貿協議」,是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4條所簽署,假使不過,等同否認了ECFA架構,擺明衝擊台灣在國際上的信用,台經院國家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許博翔博士特別指出,若國際信用掃地,未來台灣如何談參加多邊區域整合,「是非常不利的後果」,「台灣是一個海島,為何不走出去?」。
許博翔說,若在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上,中國將兩岸服貿協議拿上談判桌,台灣方卻卡關在立法院,恐將違反WTO體制下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屆時WTO多邊談判台灣將被迫排除在外、我們會被邊緣化,並失去對等的貿易條件和比較利益。
開放是世界潮流!不提升競爭力迎戰 等同退步
以上是從外商角度和國際面來看,若就國內局勢來看,事實上,台灣並非不好,問題在於「停滯不前」,儘管反服貿聲浪大,但也看見強烈支持服貿的工商團體,全國商業總會和50個與服貿相關的公會、12名勞工團體領袖,皆已在昨日表態支持服貿應盡快生效,並強調「利將大於弊」。
業者難道不擔心陸資來競爭的壓力?當然會!但問題得回歸到「台灣拿什麼跟人競爭?」,「競爭力」才是進步的核心!特別是簽TPP、FTA等開放市場已是國際潮流,「當他國在積極開放迎接挑戰,台灣若不跟進,即是相對退步」。
也有反對派提及,台灣中小企業居多,難抵抗中國大集團的高資本壓力,事實上,台灣市場比起中國大陸的龐大內需僅是冰山一角,中國大都市發展的比台灣更快,或許,中國人可以不賺台灣人的錢,但台灣的確不能在中國市場上缺席,尤其是在目前韓國正趁勢積極展開與中國的FTA談判之際。
台商走出去 員工共享獲利果實
除了擔心大型陸企,民眾也怕貿易條件改善只是圖利台灣大財團,但我們百萬勞工和中產階級雇員,難道不會因此受惠?雇主進軍更大的市場,具競爭力的廠商營運版圖擴增、獲利看漲,替員工加薪、增聘人才也將更為積極,為台灣的內需注入更大活水,反之,台商被限縮走不出去、商品因他國間關稅壁壘也失去價格競爭力,當然就不會幫員工提升福利。
現在國人最大疑慮就是「不放心中國」,因此,我們政府應該設置單一窗口處理機制,來降低國人的疑慮,一方面著重輔導弱勢產業,也避免未來若有受到衝擊的業者求助無門,並可制度性的界定究竟業者是真因服貿受衝擊、或僅是大環境變遷導致的產業淘汰。
理性面對!別加上「大陸」2字即驚恐迴避
政府積極引進外資來台投資,多半沒有人反對,外資進入股市,占總成交額50%上下,多半也沒人反對,然而,外資一旦冠上「大陸」2字成為陸資,就成為各方驚恐的對象。平心而論,台灣人到底要的究竟是更富足的生活?還是仍要落入意識形態不同的紛爭?如果反對派訴求成功了,那麼是否換贊成服貿的人走上街頭抗爭?
不論正方反方,台灣人一定要正視被邊緣化的問題,若不理性討論,年輕的一代以致下一代受薪階層,有為人才乾脆為了獲取高薪外流,留在台灣的新一代則可能陷入22K的惡性循環。而這樣有民主卻無民生的惡果,將成為所有台灣人的包袱。
學生要求先簽監督入法 藍營:不會簽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即時報導】2014.03.27 05:16 pm
反服貿學生團體代表林飛帆、陳為廷要求朝野立委先推動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再來處理服貿協議爭議。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表示,學生訴求一變再變,調子愈拉愈高,不知道學生真正訴求;黨團有黨團的看法、主張,大家應該彼此尊重,黨團決議不會簽署,個別成員也不會去簽。
【中央社/台北27日電】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決議,不論是否簽署學生提出的承諾書,黨團會有一致立場;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表示,目前暫時不考慮簽署。
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抗議民眾發起「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立法再審查」承諾書活動,承諾書要求立委3點承諾,包括全力推動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立法院應先完成監督法制化,再處理服貿協議爭議;立法院程序委員會不阻擋監督法制化的各項提案,並於最短時間交付審查。
林鴻池在黨團大會會後記者會表示,基於政黨政治前提 ,對是否簽署承諾書會有一致看法,不可能讓個別立委去簽署;況且這些學生訴求一變再變,調子愈拉愈高,完全不清楚學生真正訴求,所以目前不考慮簽署。
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費鴻泰說,會中有多位立委建議,總統馬英九可以邀請民主進步黨的任何一個領導人辯論服貿協議,例如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前主席謝長廷,再由學生代表擔任提問人;真理愈辯愈明,希望總統與民進黨的各領導人們上電視接受考驗。
他表示,雖然黨團沒有做成決議,但會把建議呈給總統。
談到國民黨立委是否回立法院開會,林鴻池說,要再經朝野協商,目前還在評估中;費鴻泰表示,在沒人承諾可保護立委人身安全前,目前尚在討論中,黨團成員授權黨團處理。
至於國民黨為何在上午朝野協商妥協讓步,林鴻池說,最主要是回應全民心聲、讓校園恢復平靜、讓社會恢復秩序、國會能運轉不再內耗;國民黨是執政黨,社會為此吵嚷進入第二週,必須提出解決方案。
林鴻池表示,國民黨團願意退一步,讓服貿協議進入聯席委員會審查,但要根本解決問題,有兩個條件,一是需要立法院長王金平來主持,第二是民進黨或在野黨承諾絕不阻撓議事。
林鴻池表示,國民黨願意回應全民心聲,但民進黨目前為止仍未提出解決方案,上午協商民進黨不同意不罷占主席台、不杯葛議事,所以未達共識;王金平要朝野再想想,隨時可再召集協商,盡快恢復社會秩序。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3-27
大膽說清楚:這就是一場反霸權運動。
反服貿至今,政黨或政治領導人藏在心裡,囁諾不敢說出這是一場「反中(共)霸權的運動」,因為他們被2012年的「最後一里路」集體制約仍未掙脫。
要有智慧及勇氣,告訴台灣人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仔細觀察前兩年變化和後兩年趨勢,「中國/經濟因素」仍然將是2016年選舉的關鍵,而且「正反力量將會重置」(如果在野力量願意正面迎戰、有能力向選民說清楚的話)。
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Harry Harris上將,在三月20日提出的警告(註),以及 Bonnie Glaser和Ely Ratne剛剛在CNN發表的評論,都在強調亞洲如何避免「克里米亞式的衝突」(Crimea-Type Conflict),一個無視國際法庭的中國軍政體制,正在掠奪周邊國家的政治與經濟主權。
註: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dmiral-harry-harris/crimea-pacific-_b_5000979.html
Can Asia prevent its own Crimea?
05:55 PM ET, March 26th, 2014
By Bonnie Glaser and Ely Ratner, Special to CNN
Editor’s note: Bonnie Glaser is senior adviser for Asia in the Freeman Chair in China Studies at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ly Ratner is senior fellow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Asia-Pacific Security Program at the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their own.
With the world watching Ukraine with wary eyes, the U.S. Navy’s lead admiral in the Pacific suggested Asia could face a similar crisis if the continent’s other major power continues on its current path.
Since 2009, China has stepped up what Philippine officials have called a “creeping invas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lthough less dramatic than Russia’s annexation of Crimea, Beijing has been bullying its neighbors to assert and advance an expansive set of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claims encompassed by its “nine-dash line,” which skirts the coastlines of Vietnam, Malaysia, Indonesia, Brunei and the Philippines and gobbles up islands, rocks and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Seeking to make new facts on the ground (or, more literally, on the water), Beijing has permitted and encouraged its paramilitary law enforcement ships and navy to engage in persistent harassment and intimidation of non-Chinese fisherman, military vessels and energy companies seeking to go about their busi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arlier this month, Chinese coast guard vessels reportedly interfered with the delivery of supplies to Filipino marines stationed on Second Thomas Shoal, a submerged reef near Reed Bank that is believed to be rich in oil and gas. If such incidents are allowed to continue, armed conflict could be around the corner.
But what distinguishes the contest over sovereignty in the Asia-Pacific from events unfolding more than 5,000 miles away in Eastern Europe is that hope remains for a peaceful solution that eschews coercion and force in exchange for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Outmatched by China’s rapidly growing military, and dispirited by 17 years of failed bilateral diplomacy to settle its disputes with Beijing, the Philippines decided in January 2013 that its only recourse was to submit its claims to compulsory arbitration under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which governs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rights on the world’s seas. This came on the heels of China’s illegal seizure and occupation (continued to this day) of the contested Scarborough Shoal off of the Philippines’ west coast.
Despite Beijing’s unrelenting efforts to pressure Manila to drop the case, the Philippines plans to file its final “memorial” at the end of March, which will detail its case that many of China’s claims, including the notorious “nine-dash line,” have no standing in international or customary law. Legal experts predict a ruling could come down as early as mid- or late 2015.
In the meantime, countries in the Asia-Pacific –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ecide what kind of world they want to live in: one governed by rules and institutions; the other by brute force.
The underlying problem, however, is that many governments are reluctant to publicly support a process that Beijing opposes.
In February last year, China formally rejected the proceedings, arguing that the Philippines case is “factually flawed” and “contains false accusations.” To date, China has sought to undermine the legitimacy of the tribunal by failing to file its own legal case and exercise its right to appoint members to the arbitration panel. Nevertheless, China’s refusal to participate will not prevent the arbitration from proceeding or subvert the binding nature of the judgment. If Beijing ignores the tribunal’s ruling – assuming that its judges find they have jurisdiction and subsequently rule in Manila’s favor – China will be in clear violation of its international legal obligations.
It is incumbent upon leaders in Canberra, Paris, Berlin, Jakarta and elsewhere to say as much.
Now is the time for like-minded countries to take a public stance on this issue. If more countries – including leading European nations, Australia and especially some of the ASEAN countries – speak out in favor of the right to use arbitration to resolve maritime disputes (while not siding with Manila), then the reputational cost to China of flouting international law will increase. Beijing may then be compelled to rethink its current position of defiance. It may even avail itself of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ibunal and present a legal defense of its claims, including the nine-dash line.
The low profile taken by states both nearby and far away is to some extent understandable. Their economic dependence on China is growing. What is to be gained by risking Beijing’s ire, which in the Philippines case has resulted in flagrant Chinese diplomatic, economic, and other forms of pressure?
But waiting quietly for the ruling is a losing strategy. If there are no penalties for defying a binding ruling of an international court, then China will assuredly ignore any decisions it dislikes, further destabilizing the region and closing off a potentially promising path for the peaceful management of otherwise noxious disputes. The disruptive consequences would also likely reverberate beyond the region, as China’s willingness to play a constructive and positive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ould be rightfully called into question.
If Asia wishes to prevent events in its own neighborhood that mirror those unfolding today in the Ukraine, it must seize this remarkably clear-cut opportunit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rules-based system in Asia. Staying silent on the Philippines arbitration case is a tacit vote against such a future.
Post by: CNN's Jason Miks
- Mar 27 Thu 2014 17:08
兩岸競合 -- 審服貿 爆激烈衝突; 受害學生出面控訴:警察踹人、警棍打頭; 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 彭淮南首談服貿 只取不給 沒人要跟你玩; 中華帝國 (合輯之一百三十九)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